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聚乙二醇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聚乙二醇范文(精选9篇)

聚乙二醇 第1篇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Varian 400 MHz核磁共振波谱仪(美国Varian公司);150 mL高压釜(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工机械厂)。PEG (Mw=2000)、TsCl、二氯甲烷、吡啶、四氢呋喃、乙醚等试剂均为市售分析纯。

1.2 双端氨基聚乙二醇的合成

1.2.1 聚乙二醇对甲苯磺酸酯1合成[12]

PEG (40.0 g,20.0 mmol)溶于200 mL二氯甲烷中,在1 h内缓慢向二氯甲烷溶液中滴加含有TsCl(11.4 g,60.0 mmol)的100 mL吡啶溶液,室温搅拌反应,TLC跟踪反应进程,反应24 h后结束。3 mol/L的盐酸洗涤有机相(150 mL3)合并有机相,缓慢向其加入固体碳酸氢钠,同时剧烈搅拌,直至没有气泡后,过滤浓缩得淡黄色固体粗产品。室温条搅拌下将粗产品溶于20 mL的四氢呋喃中,缓慢向其中加入过量乙醚,0℃下冷冻10 h,析出大量沉淀后过滤,真空干燥得白色蜡状固体30.0 g,收率65%。1H NMR(CDCl3,400 MHz,TMS):d 2.38 (s,6 H),3.51~3.63(m,176 H),4.09 (t,J=4.6 Hz,4 H),7.29 (d,J=8.0Hz,4 H),7.74 (d,J=8.0 Hz,4 H).

1.2.2 双端氨基聚乙二醇2的合成

PEG-OTs (23.1 g,10.0 mmol),80 mL氨水,分别加入到150 mL高压釜中,于140℃密闭反应6小时后,冷却至室温,二氯甲烷萃取水相(50 mL3),合并有机相后,加入100 m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C=1moL/L),搅拌4小时后静置,合并有机相,饱和食盐水(100 mL3)洗涤至pH=7后,经无水硫酸钠干燥12小时,过滤浓缩得到白色固体16.2 g,收率70%。1H NMR (CDCl3,400 MHz,TMS):d 2.86 (t,J=5.0Hz,4H),3.51 (t,J=5.2 Hz,4H),3.55~3.62 (m,172H).

2 结果与讨论

2.1 聚乙二醇对甲苯磺酸酯1合成及表征

PEG与TsCl进行酯化反应,反应活性不高(图2)。这主要是因为PEG的分子中含有较多的氧乙烯链(n=44),而起较多的氧乙烯链互相包埋缠绕形成较大的空间位阻,不利于TsCl与PEG分子末端的羟基发生碰撞,因此酯化反应时间相应要延长到24小时。整个酯化反应通过TLC检测,当反应完全的时候,停止反应,因为过量的对甲苯磺酰氯,在反应过程中会不断水解成氯化氢,而反应体系中的酸可以导致PEG链的断裂[1]。产物通过简单的沉淀-洗涤的方法,就可以得到目标产物。

通过1H NMR对中间体PEG-OTs的结构进行表征(图3)。d 2.38为苯环上4位上连有的甲基的化学位移,d 3.51~3.63是氧乙烯链中氢原子的化学位移,d 4.09是与对甲苯磺酸酯相连亚甲基的化学位移,d7.29,7.74则分别是苯环2和3位上氢原子的化学位移。其中2.38与4.09处的峰面积比为3:2,表明聚乙二醇是双磺酸酯化的;而3.51~3.63与4.09处的峰面积比44:1与所用聚乙二醇原料PEG-2000基本一致。

2.2 双端氨基聚乙二醇2合成及表征

PEG-OTs作为N烷基化试剂进攻氨,发生亲电取代反应生成带有双正电荷的氨基共聚物后[10,11],与碱液中和后,进一步经过简单的萃取就可以生成目的产物。OTS基团离去是整个反应的关键。通过比较PEG-OTs与Amino-PEG的1H NMR发现(图4和图5):OTS基团是一个很好的离去基团(离去率近乎100%),所以上述反应在140℃的高压釜中很容易进行。

通过1H NMR对Amino-PEG结构进行表征(图5)。d 2.02为氨基上氢原子的化学位,d 2.86为与氨基相连的α位亚甲基氢原子的化学位移,d 3.51是与氨基相连的β位亚甲基氢原子的化学位移。而3.55~3.62是氧乙烯链中氢原子的化学位移。

3 结论

以吡啶为缚酸剂,二氯甲烷为溶剂,室温下PEG与TsCl发生酯化反应,制备出PEG-OTs,收率65%。以氢氧化钠为缚酸剂,PEG-OTs进一步与氨水在高压釜内140℃下密闭反应得到Amino-PEG,收率70%。PEG-OTs及Amino-PEG结构经过1H NMR表征。Amino-PEG的应用性能正在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熊成东,王亚辉,袁明龙,等.聚乙二醇衍生物的合成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00,39(1):39-45.

[2]王孝杰,孙建平,李效东,等.氨基化单甲氧基聚乙二醇的合成研究[J].精细化工中间体,2006,36(1):40-42.

[3]王琴梅,潘仕荣,张静夏.双端氨基聚乙二醇的制备及表征[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3,34(10):490-492.

[4]Dietrich B,Lehn J M,Sauvage J P,et al.C ryptates-x1:synthesis et proprietes physiques de systemes diaza-polyoxa-macrobicycliques[J]. Tetrahedron,1973,29(11 ):1629-1645.

[5]Bruemmel Y,Chan C P,Renneberg R,et al.On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surfaces in nano- and submicrometer particle based fluorescence immunoassays[J].Langmuir,2004,20(21):9371- 9379.

[6]KC R B,Bhattarai S R,Aryal S,et al.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mine-functionalized amphiphilic block copolymers based on poly(ethylene glycol) and poly(caprolactone)[J].Polymer International, 2007,56(4):518-524.

[7]Zalipsky S,Brandeis E,Newman M S,et al.Long crculating, cationic liposomes containing amino-PEG-phosphatidylethanolamine[J]. FebsLett,1994,353(1):71-74.

[8]Mutter M.Soluble polymers in organic synthesis:I.preparation polymer reagents using polyethylene glycol with terminal amino groups as polyeric component[J].Tetrahedron Letters,1978,19(31):2839-2842.

[9]Kogan T P.The synthesis of substituted methoxypoly(ethyleneglycol) derivatives suitable for selective protein modification[J].Synthetic Communications,1992,22(16):2417-2424.

[10]Mongondry P,Bonnans-Plaisance C,Jean M,et al.Mild synthesis of amino-poly(ethylene glycol)s.application to steric stabilization of clays[J].Macromol Rapid Commun,2003,24(11 ):681-685.

[11]Neal J C,Stolnik S,Schacht E,et al.In vitro displacement by rat serum of adsorbed radiolabeled poloxamer and poloxamine copolymers from model and biodegradable nanospheres[J].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1998,87(10):1242-1248.

聚乙二醇 第2篇

聚丙交酯-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采用两段反应,先通过辛酸亚锡催化低分子量端羟基聚乙二醇(PEG)(数均分子量1000和)与L-丙交酯(L-LA)的开环聚合合成含有端羟基的低分子量聚丙交酯--聚乙二醇-聚丙交酯(PLA-PEG-PLA)三嵌段低聚物,再用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进行扩链反应合成了一系列不同力学性能的聚丙交酯--聚乙二醇(PLA-PEG)多嵌段共聚物.确定了扩链过程中,多嵌段共聚物膜达到最佳力学性能的反应条件.采用X射线衍射及DSC分析表征了聚合物的结晶结构与熔融温度的变化,发现随PEG含量的增加,聚合物的结晶性与熔融温度均下降.对聚合物膜的`吸水性及降解性的测试结果表明,PEG分子量相同时,PEG含量增加,聚合物膜吸水性增强,降解速度加快;同组分比例的PEG2000-PLA多嵌段共聚物的吸水性及降解性均比PEG1000-PLA多嵌段共聚物强.

作 者:张贞浴 吴晓甫 张艳红 付丽英 ZHANG Zhen-yu WU Xiao-fu ZHANG Yan-hong FU Li-ying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刊 名: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年,卷(期):200724(2)分类号:O633.14关键词:L-丙交酯 聚乙二醇 嵌段共聚物 扩链 力学性能 吸水性 降解性

聚乙二醇 第3篇

【关键词】聚乙二醇 液相色谱方法 电泳方法 分光光度法

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 ,PEG )为高分子化合物,亲水性强、水动力体积大、无免疫原性,可通过对药用蛋白修饰作用促使药物水中溶解及生物分配特性变化、抑制酶解、促使空间屏障的产生,提升药物作用效果[1]。为了解PEG修饰药用蛋白的特点,本文对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期间聚乙二醇共价修饰药用蛋白质生物价值的研究资料作回顾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整理分析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期间聚乙二醇共价修饰药用蛋白质生物价值的研究资料。

1.2方法

结合近年来关于聚乙二醇共价修饰药用蛋白质生物价值的研究资料,对PEG共价修饰药用蛋白分析领域的液相色谱法、分光光度法及电泳法等特点及临床价值进行研究分析[2]。

1.3观察指标

观察不同修饰分析方法下的蛋白修饰度、特定位点修饰程度、偶联不同PEG数量的蛋白相对含量。

1.4临床价值评定

分析不同修饰分析方法难度及可操作性,以了解不同修饰分析方法的临床价值[3]。

1.5统计学分析

本次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卡方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t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液相色谱方法、电泳方法、分光光度法为PEG共价修饰药用蛋白常见分析手段:

2.1 分光光度法应用

此种分析方法源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三硝基苯磺酸和存在于蛋白表层的赖氨酸反应所产生的三硝基苯衍生物可被有选择地吸收,从而可以计算出蛋白质有多少数量的自由氨基,PEG共价修饰药用蛋白会使自由氨基在蛋白表面分布量减少,利用三硝基苯磺酸与蛋白质的反应可了解诶PEG修饰蛋白效果。此种分析法多用于对PEG修饰蛋白平均修饰度的研究中较为广泛,但此种分析法操作中容易被没有发生反应的PEG分析造成干扰,因而准确性一般,近年来对三硝基苯磺酸反应的改善和甘氨酸对照方案的应用,不仅使得操作程序更简单便捷,分析准确度也明显改善[4]。

2.2 液相色谱法应用

有学者以分子尺寸排阻色谱将PEG所修饰白细胞介素-2分离处理,以测定得出不同分离峰的紫外折光系数、吸收值,并根据两个参数比值大小测算PEG所修饰的蛋白组分水力学半径、重量分数以及修饰度数据;也有学者采用C14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对修饰SOD以及没有修饰的SOD蛋白分离处理,或对PEG修饰的生长激素拮抗剂以离子交换色谱分析测定,各类色谱法分析过程中始终难以得到满意的分辨率,而且有较宽的谱带扩展,若分析样品内有PEG存在,就会直接对色谱特点造成干扰,减少色谱内球状蛋白表观分子含量,测定结果也有首影响。因而,液相色谱法分析难度受PEG存在与否决定,此种分析法制备分离力更佳,所以一直受到广泛应用。

2.3 电泳法应用

对分子量不同的PEG修饰的药用蛋白以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处理和分析观察效果满意,此种分析法会因修饰的蛋白考马斯亮兰染色效果变化而存在不足,临床研究一直致力于纠正这一缺陷,近年来的一些临床工作者在电泳处理后对存在于蛋白表层的一些聚乙二醇予以碘化钡染液处理、以考马斯亮蓝染色,此法PEG水力学半径相对大而使蛋白物质电泳迁移较慢、分离不彻底,因而最终所得表观分子量有偏差。另有研究采用电聚焦电泳法予以分析,此种分析法分辨率不足。近年来盛行的毛细管电泳得到了满意的生物大分子分析效果,在PEG修饰蛋白定量分析、定性分析领域效果均良好,有学者以改性剂使正电荷存在于毛细管柱之内,电渗流方向发生改变;另有学者以大分子量的聚氧乙烯动态涂柱毛细管电泳发对蛋白修饰度进行分析,可分离出不同偶联SOD蛋白峰,对其定量分析所得结果十分精准。多数资料表示,近年来得到推广的线形聚丙烯酰胺静态涂柱毛细管电泳法分析药用血红蛋白修饰效果良好。

3讨论

PEG共价修饰蛋白质的研究在近几十年来很多,这是由于PEG修饰的一些药用蛋白性质会发生有利改变,从而受到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例如,PEG共价修饰的药用蛋白进入机体后血药半衰期得到延长、异源蛋白引发的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率更低、蛋白在人体内有更高的溶解度、蛋白天然活性得到很好的保持[5]。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PEG修饰的药用蛋白PEG-腺苷脱氨酶首次经美国药品与食品管理局批准上市,真正投入到临床治疗中,对严重儿童免疫系统缺陷病治疗效果满意。之后,Cetus、Enzon等全球知名药品生产商陆续推进PEG修饰药用蛋白技术的进展。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实践应用,越来越多的PEG应用于医学临床药用蛋白共价修饰中,常见的产物有白细胞介素-2(IL-2)、牛血清白蛋白(BSA)、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等。

PEG种类较多,研究中常用的为一种一端封闭的单甲氧基聚乙醇5000分子,使用此种物质选择性对单边质分子中赖氨酸侧链的氨基结构进行修饰,PEG末端醇羟基没有活泼的化学性质,因而需要与N-羟基琥珀酰亚胺及三氯均氰等物质反应以达到活化的目的,经反应的PEG与蛋白表面N末端氨基更易发生共价结合而形成性质稳定的尿烷键、酰胺键。但是,常用以对蛋白质进行修饰的PEG分子有特殊的分子量分布特点,有国外相关研究提出,MPEC5000分子量是5000±250道尔顿,可见,即便一类蛋白质分子中有相同数量的PEG,也不一定有同样的分子量。而且,药用蛋白表面通常有较多的可修饰氨基位点,不同的氨基残疾与PEG分子相结合就会形成多种复杂的修饰蛋白空间结构。PEG和药用蛋白修饰结合生成的是混合物,即便以同等修饰度的蛋白分子与PEG结合,也难以避免因多种修饰位点的影响而出现修饰结果的多态性。正是因为这种复杂的、难以掌握的多态性的出现,给临床上准确分析PEG修饰药用蛋白的准确度造成了困难。

采用聚乙二醇共价修饰药用蛋白质,有利于降低使用药用蛋白治疗出现不良用药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当前临床高度认可PEG修饰药用蛋白临床价值,认为此种技术可同时缩短疾病治疗时间、提升临床疗效。PEG修饰技术发展至今,已有十余种相关蛋白药物在临床得到应用和推广,由于PEG修饰蛋白技术及分析方法尚不成熟,临床上还有很多相关药物因未得到满意的修饰效果而不能投入使用,临床工作者应加大PEG修饰蛋白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充分使用液相色谱方法、电泳方法、分光光度法等PEG修饰药用蛋白分析手段,促进多点随机修饰技术逐渐向更加成熟的定点修饰方向发展、从相对复杂的操作模式向集成化的现代化操作方向改进,进一步改善药用蛋白生物活性,并同时降低技术成本,真正实现其临床价值[6]。

【参考文献】

[1]肖锡峰,江小群,周雷激等.聚乙二醇表面改性抑制蛋白质非特异性吸附[J].分析化学,2013,41(3):445-453.

[2]沈涛,阮杨,丁铃等.聚乙二醇-过氧化氢酶在小鼠心肌肥厚和损伤中的保护作用[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3,18(2):111-115.

[3]张永国.蛋白质的PEG修饰[J].海峡药学,2013,25(1):14-18.

[4]路娟,刘清飞,罗国安等.药物的聚乙二醇修饰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09,29(8):1167-1174.

[5]董红霞,童玥,钱晓暐等.聚乙二醇化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定点修饰策略[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3,21(4):360-365.

聚乙二醇 第4篇

1 实验部分

1.1 原料和试剂

DL-丙交酯(DL-LA,纯度≥99.5%),PLA4000([η]=0.15dL/g),PLA10000([η]=0.20dL/g),PLA20000([η]=0.25dL/g):自制;PEG400(Mn=400),PEG1000(Mn=1000),PEG2000(Mn=2000):上海化学试剂采购供应站;辛酸亚锡(分析纯):Sigma公司;氯仿(色谱纯):美国JT. Baker公司;乙醇,二氯甲烷:市售分析纯。

1.2 PLEG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按m(DL-LA)/m(PEG)=9∶1分别在聚合管中加入DL-LA和PEG400、PEG1000、PEG2000,经150℃真空除水处理后,加入一定量Sn(Oct)2,在150℃、70Pa下反应,间隔一定时间停止反应。产物用二氯甲烷溶解,乙醇沉淀纯化,经真空干燥后,得到PLEG固体,称重并计算产率。合成路线如图1所示。

1.3 表征与测试

1.3.1 红外光谱表征

采用德国Bruker TENSOR 27红外光谱仪,以ATR和KBr压片法测定PEG、PLA和PLEG的FTIR光谱。

1.3.2 核磁共振氢谱表征

采用美国Varian INOVA 600核磁共振谱仪,以CDCl3为溶剂,TMS为内标,测定PLEG的1H-NMR谱。

1.3.3 凝胶渗透色谱(GPC)表征

采用Waters 2414凝胶渗透色谱仪,Waters Styragel HR4 (5μm)凝胶渗透色谱柱,以氯仿为流动相,PS为标准品,流速1.0mL/min,30℃条件下,测定PLEG的重均分子量(Mw)及其分布(Mw/Mn)。

1.3.4 特性粘数[η]测定

以氯仿为溶剂,在25℃时用乌氏黏度计测定。[η] = [2 (ηsp - lnηr) ]1/2/ C,其中ηsp为增比黏度,ηr为相对黏度,C为溶液浓度(g/dL)。

1.3.5 差示扫描量热(DSC)测定

采用日本岛津DSC 60差示扫描量热计,温度范围-20℃~100℃,升温速率10℃/min,测定PEG、PLA和PLEG的DSC图,玻璃化转变温度(Tg)值取转化区中点的温度[8]。

1.3.6 X射线衍射(XRD)测定

采用日本理学电机株式会社D/max-rB型X射线衍射仪测定。Cu靶,Kα射线,波长为0.154nm,扫描范围3°~45°,步进扫描(Δ2θ)为0.02°,速度4°/min。

1.3.7 静态水接触角测定

将PLA和PLEG用溶剂挥发法制备成膜,采用瑞士Krüss公司的Krüss-K12程序界面张力仪测定2种材料的静态水接触角。

2 结果与讨论

2.1 催化剂用量对合成的影响

PEG1000为原料,150℃反应时,催化剂用量对产率的影响如图2所示。可见,聚合反应速率随催化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催化剂用量0.05%时,反应12h产率仅达到29%;催化剂用量0.1%时,反应12h产率达到66%;而催化剂用量0.2%时,聚合反应速率加快,2h产率可达85%,反应12h产率达到93%。所以确定较适宜的催化剂用量为0.2%。

2.2 反应时间对合成的影响

PEG400、PEG1000和PEG2000为原料,催化剂用量0.2%,150℃反应时,反应时间对产率和[η]的影响如图3所示。

由产率-时间曲线可见,经短暂诱导期后,产率迅速增至平稳值,反应8h产率均在80%以上。[η]-时间曲线可见,3种共聚物[η]随反应进行而迅速增大,PLEG400反应2~4h[η]达到平稳值;PLEG1000反应4~8h[η]达到平稳值;PLEG2000反应8~12h[η]达到平稳值,此后随反应时间延长,3种共聚物的[η]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是因为Sn(Oct)2在较高温度下可以促进聚合物的解聚[9],导致聚合物的[η]下降,且熔融聚合物的颜色由无色变为淡黄色。综合考虑产率和[η]等因素,较宜的反应时间分别为PLEG400共聚物2~4h;PLEG1000共聚物4~8h;PLEG2000共聚物8~12h。

2.3 红外光谱分析

如图4所示,共聚物的FT-IR谱图中含有PLA链段与PEG链段的特征峰,其中1745cm-1处的吸收峰是PLA链段中C=O的伸缩振动峰;2996cm-1和2930cm-1处的吸收峰是-CH3和-CH伸缩振动峰;1452cm-1和1375cm-1处是-CH3的弯曲振动峰;1264cm-1、1183cm-1和1078cm-1处是C-O-C键的伸缩振动峰;2872cm-1处是PEG段中-CH2-的特征峰。共聚物比PLA多了2872cm-1的吸收峰,说明其含有PEG的结构。

2.4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如图5所示,δ=1.5~1.6ppm(10-6,下同)处是共聚物中PLA链段中的-CH3质子峰;δ=5.15~5.25ppm处是PLA链段中的-CH质子峰;δ=3.6~3.7ppm处是PEG链段中的-CH2质子峰;δ=4.2~4.4ppm处的吸收峰包含了PEG邻接PLA的-CH2质子峰和PLA链端乳酰基的-CH质子峰[10]。由1H-NMR峰面积比计算共聚物组成、PEG转化率[10]、PEG和PLA链节平均聚合度(DP)和数均分子量(Mn),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3种共聚物经溶解、沉淀纯化后其实际组成比与投料组成比符合较好,而且1H-NMR测得的Mn与按投料比计算的Mn也较一致,说明共聚单体都参与了反应而加入到聚合物链中,聚合物的Mn依赖于PEG的分子量,PEG的分子量越高,聚合物的Mn越大。表1中PEG的转化率均为100%,说明PEG反应完全,在聚合中主要起引发剂的作用,能有效地控制共聚物的分子链的数量,从而控制共聚物分子量的大小[11]。

注:a.DPPEG=MnPEG /44; DPPLA=DPPEG LA/EG组成比。b.Mn=44 DPPEG + 2 72 DPPLA 。

2.5 凝胶渗透色谱分析

图6为PLEG的GPC曲线,数据列于表1。3种共聚物的GPC曲线均出现1个峰,且Mw/Mn均小于2.0,说明聚合物是均一的共聚物,而非均聚物的混合体。表1中还可看出GPC测得的Mw与相应的1H-NMR测得的Mn较接近,且两者都接近于理论计算的Mn。

2.6 热性能分析

如图7所示,PEG1000和PEG2000的熔点分别为39.7℃和51.9℃,PLA4000、PLA10000和PLA20000的Tg分别为33.0℃、41.9℃和45.0℃。3种共聚物只出现玻璃化转变,即共聚物为完全的无定形态。PLEG400有2次玻璃化转变,Tg分别为8.7℃和33.0℃;PLEG1000有2次玻璃化转变,Tg分别为9.8℃和39.4℃;PLEG2000的Tg分别为16.9℃和

45.9℃。共聚物呈完全的无定型态主要是PLA链段作用的结果,虽然PEG呈结晶态,但由于PEG两端PLA链较长,使PEG链段以无定型态存在于聚合物中。由于共聚物中引入了柔性的PEG链段,3种共聚物的Tg1(第1次转变)均明显低于相应的PLA均聚物,且随PEG的Mn减小,共聚物的Tg1随之降低,说明PEG链段在共聚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种共聚物的Tg2(第2次转变)与相应的PLA的Tg较一致,说明共聚物中部分PLA链段形成了无定型区,与均聚物PLA显示相同的特点,两者显示出由玻璃态向高弹态相同的转变。

2.7 X射线衍射分析

经测试,PEG1000的结晶峰为22.9°和18.9°,结晶度为5%,PEG2000的结晶峰为23.4°和19.3°,结晶度为90%,而3种共聚物均未出现结晶峰。说明PEG在共聚物内部没有形成结晶区,共聚物均为无定型态。

2.8 亲水性能分析

静态水接触角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3种共聚物的静态水接触角均明显小于PLA均聚物,即亲水性大大增强。且随着PEG的Mn减小,共聚物静态水接触角逐渐减小,其亲水性逐渐增强。说明PEG的引入明显提高了PLA的亲水性,PEG的分子量越小,PLA亲水性的提高程度越大。

3 结论

通过本体开环聚合方法,在辛酸亚锡催化下将PEG与PLA共聚合成了PLEG三嵌段共聚物,较宜的催化剂用量为0.2%,反应时间分别为PLEG400共聚物2~4h、PLEG1000共聚物4~8h、PLEG2000共聚物8~12h。FTIR、1H-NMR和GPC证明共聚物组成比与投料比较一致,共聚物的数均分子量与理论计算值较一致。DSC和XRD表明共聚物为无定形态,PEG在共聚物内部没有形成结晶区,但PEG的引入使共聚物的Tg明显低于相应分子量的PLA均聚物。静态水接触角测试表明PEG的引入明显提高了PLA的亲水性,PEG的分子量越小,PLA亲水性的提高程度越大。通过控制催化剂用量和反应时间,150℃可以得到分子量符合投料组成比要求、亲水性有明显提高的PLA-PEG-PLA三嵌段共聚物。

摘要:以DL-丙交酯和分子量Mn=400、1000和2000聚乙二醇(PEG)为原料,在辛酸亚锡催化下开环聚合制备了聚乳酸(PLA)-聚乙二醇-聚乳酸三嵌段共聚物(PLEG)。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对产率和[η]的影响。用FT-IR、1 H-NMR、GPC、DSC、XRD、静态水接触角等对共聚物进行了表征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催化剂用量为0.2%、反应时间分别为PLEG400共聚物2~4h、PLEG1000共聚物4~8h和PLEG2000共聚物8~12h较宜;共聚物组成比与投料比较一致,共聚物的数均分子量与理论计算值较一致;共聚物为无定形态,PEG的引入使共聚物Tg明显低于PLA均聚物,且随PEG的Mn减小,共聚物的Tg随之降低;而且PEG的引入明显提高了PLA的亲水性,PEG的Mn越小,PLA亲水性的提高程度越大。通过控制催化剂用量和反应时间,150℃可以得到分子量符合投料组成比要求、亲水性有明显提高的PLA-PEG-PLA三嵌段共聚物。

关键词:聚乳酸,聚乙二醇,三嵌段共聚物,亲水性,改性,合成

参考文献

[1]Okada H,Doken Y,Ogawa Y,et al.Preparation of three-monthdepot injectable microspheres of leuprorelin acetate using biode-gradable polymers[J].Pharm Res,1994,11:1143-1147.

[2]Okada H,Doken Y,Ogawa Y.Persistent suppression of the com-pituitary-gonadal system in female rats by three-month depotpreinjectable microspheres of leuprorelin acetate[J].J PharmSci,1996,85:1044-1048.

[3]Cutrigh D E,Beasley J D,Perez B.Histologic comparison of poly-lactic and polyglycolic acid sutures[J].Oral Surg Oral Med OralPathol,1971,32:165-173.

[4]Bergsma J E,Rozema F R,Bos R M,et al.Biocompatibility of in-traosseously implanted predegraded poly(1actide):an animalstudy[J].Journal Maxillofac Surg,1993,51:666.

[5]Lee W C,Li Y C,Chu I M.Amphiphilic poly(D,L-lactic acid)/poly(ethylene glycol)/poly(D,L-lactic acid)nanogels for con-trolled release of hydrophobic drugs[J].Macromol Biosci,2006,6:846-854.

[6]Jeong B,Bae Y H,Lee D S,et al.Biodegradable block copolymersinjectable drug-delivery system[J].Nature,1997,388:860-862.

[7]Dong K H,Jeffrey A H.Synthesis of polymer network scaffoldfrom L-lactide and PEG and their interaction with cells[J].Mac-romolecules,1997,30(20):6077-6083.

[8]Rashkov I,Manolova N,Li S M,et al.Synthesis,characteriza-tion,and hydrolytic degradation of PLA/PEO/PLA triblock co-polymers with short poly(L-lactic acid)chains[J].Macromole-cules,1996,29:50-56.

[9]Jamshidi K,Hyon S H,Ikada Y.Thermal characterization ofpolylactide[J].Polymer,1988,29(12):2229-2234.

[10]Ying J D,Piet J,Lemstra J,et al.ABA type copolymers of lactidewith poly(ethylene glycol).kinetic,mechanistic,and model stud-ies[J].Macromolecules,1995,28:2124-2132.

聚乙二醇双子表面活性剂合成与评价 第5篇

1 实验

1.1 试剂和仪器

试剂:无水乙醇(AR),溴代十二烷(AR),乙酸乙酯(AR),聚乙二醇(AR),二乙醇胺(AR),对甲基苯磺酰氯(AR),碳酸钠(AR),氢氧化钠(AR),浓盐酸(AR)等。

仪器:集热式磁力搅拌器(DF-101s),循环水多用真空泵(SHb-3),旋转蒸发仪(RE-5285A),数显恒温水浴锅(HH),电热鼓风干燥箱(Hc-3b),差热分析仪(STA409PC)等。

1.2 合成

1.2.1 N,N-二羟乙基十二烷基叔胺的合成(中间体)[2,3,4,5]

以溴代十二烷和二乙醇胺为原料,无水乙醇为溶剂,无水碳酸钠为束缚剂(除去溴化氢)进行叔胺化反应。在装有温度计的三口瓶中,加入8m L二乙醇胺(0.015mol),碳酸钠11g(0.1mol),30m L无水乙醇,在75℃水浴中,缓慢滴加溴代十二烷12.4m L(0.01mol),恒温磁力搅拌4h,溶液为浅黄色。用旋转蒸发仪蒸去溶剂,然后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而后再向上述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氯仿,反复萃取洗涤多次。取出下层溶液,旋出氯仿得到黄色的液体。经计算产率约为95%。

1.2.2 聚乙二醇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以二羟乙基长链叔胺、聚乙二醇为原料,浓盐酸为催化剂,合成阳离子双子(Gemini)表面活性剂。向250m L三口瓶中加入一定量的乙醇和聚乙二醇0.02mol,在75℃下磁力搅拌,待聚乙二醇溶解之后,缓慢滴加7.5m L浓盐酸。滴加完15min之后,开始缓慢滴加10.9g(0.04mol)二羟乙基长链叔胺,加热至回流(维持温度在75℃左右),反应8h后终止反应。减压蒸发溶剂,得到蜡状固体。

2 结果与讨论

2.1 结构表征与分析

2.1.1 红外光谱分析

图1为聚乙二醇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红外光谱图。从图1可以发现,3342cm-1的强吸收峰,表明有-OH,2916cm-1和2850cm-1的强吸收,表明有大量的饱和-CH2-上的碳氢伸缩振动,720 cm-1中强吸收是-(CH2)n-(n>4)的平面摇摆振动。值得注意的是2361cm-1处叔胺类的C-N伸缩振动的倍频峰在形成季铵盐后消失了。综上所述,符合产物的结构特征。

2.1.2 热分析

热分析包含差热分析(DTA)、热重分析(TG)和微商热重法(DTG)。图2是聚乙二醇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热分析图。从图2可以看出,65.6℃为玻璃化转变温度(Tg),278.8℃极可能对应于聚乙二醇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分解温度,聚乙二醇双子表面活性剂分解后形成N,N-二羟乙基十二烷基叔胺和聚乙二醇。321.6℃对应于N,N-二羟乙基十二烷基叔胺分解完全的温度,372.1℃对应于聚乙二醇分解完全的温度,符合产物的分解特征。

2.2 表面性能评价

2.2.1 白金板挂片法

用10000mg·L-1氯化钠模拟水配置系列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溶液,依次测定表面张力,结果见图3。由图3可知,聚乙二醇双子表面活性剂的cmc值为5×10-5mol·L-1,最低表面张力值为25m N·m-1。

2.2.2 电导率法

用10000mg·L-1氯化钠模拟水配置系列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溶液,分别在298、308、318、328K下测定各溶液的电导率,结果见图4。电导率-表面活性剂浓度曲线中的拐点即为cmc浓度。由图4可知,表面活性剂溶液电导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温度上升,胶束电离度随温度增大,cmc值增大。

表1是表面活性剂胶束水溶液中的热力学参数。由表1可知,在温度考察的范围内,标准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ΔGm都是负值,差别不大,说明在此温度范围内聚乙二醇双子表面活性剂溶液形成胶束是自发进行的。标准摩尔焓变ΔHm和标准摩尔熵变ΔSm都随温度上升而增大,表明温度升高,胶束体系的混乱度增加。

2.3驱油效果评价

本实验采用填砂管岩心对聚乙二醇双子表面活性剂的驱油性能进行评价。实验过程中制备2个中低渗岩心,30℃下依次对岩心进行抽真空,饱和水,测试水渗,饱和油(稀油,黏度20m Pa·s)。注入0.3%的聚乙二醇双子表面活性剂溶液0.3PV,后续水驱,观察提高采收情况(表2),从表2可看出,聚乙二醇双子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驱油能力[6]。

3结论

合成了一种具有增黏性质的聚乙二醇双子表面活性剂,该表面活性剂表面张力低,具有良好的驱油效果。

摘要:本文以二乙醇胺、溴代十二烷为原料合成N,N-二羟乙基十二烷基叔胺中间体,然后将N,N-二羟乙基十二烷基叔胺与聚乙二醇进一步反应合成聚乙二醇双子表面活性剂,得到一种既能降低表面张力,又能增加水相流动黏度的新型双子表面活性剂。通过红外光谱、热分析和产品性能评价,证实合成产物为季铵盐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双子表面活性剂表面张力≤24m N·m~(-1),临界胶束浓度(cmc)≤5×10~(-5)mol·L~(-1)。室内驱油实验表明,采收率提高19%以上。

关键词:双子表面活性剂,合成,聚乙二醇,驱油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军.表面活性剂新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Menger F M,Migulin V A.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Multianned Geminis[J].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1999,64(24):8916-8921.

[3]魏巍.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研究[D].浙江大学,2006.

[4]赵剑曦.Gemini表面活性剂的研究与发展方向[J].研发前沿,2008,16(2):14-19.

[5]谢亚杰.磺酸系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分离[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4,31(3):306-313.

聚乙二醇 第6篇

一、促进种子萌发, 提高出苗一致性

引发后大部分种子在田间出苗速度和出苗整齐性上得到了显著提高。用25%PEG6000溶液对沙拐枣种子处理4天后种子的发芽率最高可达45%并提高了出苗的一致性[1]。用25%PEG溶液对苦瓜种子渗调4小时, 渗调能提高苦瓜种子活力, 发芽率、生长势和活力指数分别由对照的62.5%、3.05%和1.95%提高到90.6%、7.88%和7.15%[2]。可是用不同浓度的PEG溶液引发处理蓖麻种子不同时间, 经恒温培养发芽试验, 结果表明, PEG引发可提高蓖麻种子活力, 以浓度为30%引发处理2天的效果最好, 发芽率为96.1%, 活力指数达112.10[3]。虽然用PEG浸种处理烟草种子, 研究了不同浓度和处理时间组合对烟草种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处理能显著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幼苗活力指数, 增强种子萌发时的呼吸速率和淀粉酶活性[4]。

二、增强种子的抗逆性

引发后的种子对逆境的抵抗力及耐受力得到提高, 经引发处理后的大豆种子在低温下仍保持较高的发芽率和活力指数。有的种子在引发后甚至在逆境中发芽率也提高了, 使用20%PEG6000浸泡萝卜种子12小时后于黑暗恒温5℃培养箱中培养后得出萝卜种子除发芽率外, 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根长度及单株鲜重都分别比对照于20℃培养增加了10.1%、10.5%、84%、48.6%和18%[5]。用不同浓度的PEG溶液在15℃下渗调处理黄瓜种子, 结果表明:以250克/升的PEG溶液渗调处理12小时, 种子的活力最高, 比对照提高了20.6%。低温吸胀试验的结果表明:渗调处理的种子耐低温能力显著提高[6]。

三、打破种子的热休眠, 提高发芽率

芹菜和莴苣种子在温度25℃时种子发芽就受到了抑制, 且温度达35℃时很少有种子会发芽。研究PEG引发对生菜包衣种子的高温萌发效应。结果表明, PEG引发显著提高了生菜包衣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 促进苗高、鲜重以及干重的增加, 当用25%PEG进行引发时, 种子的发芽率为94%。表明PEG引发能有效克服生菜包衣种子的高温休眠特性, 促进生菜包衣种子在高温条件下的萌发[7]。研究PEG引发结合杀菌剂对两批莴苣种子发芽和带菌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用-1.25兆帕PEG8000溶液, 在20℃黑暗条件下引发莴苣种子7天, 漂洗后干燥2天, 能显著减轻35℃高温下的热休眠, 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显著增加35℃、20℃和15℃下的发芽指数[8]。

四、增加幼苗干重和苗高

经过引发处理后的种子, 有的能够使其幼苗的干重和苗高增加。分别用10%和20%PEG6000处理黄芩种子, 对种子的含水量、萌发率、萌发势、萌发指数、幼苗鲜质量及各器官的长度进行测量。结果表明, 10%PEG6000处理时, 幼苗的叶和茎均表现为增长趋势, 子叶叶柄长度在处理40分钟后为未处理的4倍, 而茎的平均长度在处理40分钟后为0.50厘米, 1小时处理后升至0.84厘米。幼苗的平均根冠比在处理40分钟后升至最大值, 为7.5。20%PEG6000处理40分钟时子叶短柄的长度比未处理的长2倍, 处理1小时后又增长了3倍[9]。以杂交玉米农大108种子为材料, 研究不同浓度的PEG引发对玉米种子萌发及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适宜的PEG引发处理能显著提高农大108种子幼苗生长测定的发芽势、发芽率、根长、苗鲜重、苗干重、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 显著减少种子的平均发芽日数[10]。

五、提高未成熟和老化种子的活力

未成熟种子由胚部尚未发育成熟, 发芽率很低, 通过引发, 种子可以进一步实现生理成熟, 从而提高发芽率。老化种子由于质膜结构受到严重破坏, 细胞质物质外渗, 使种子活力下降。种子在引发过程中可以进行生化作用及修补老化结构, 从而提高种子活力继而使植株生长得更好。不同浓度PEG引发晋豆19号、晋大53号和晋大74号3个大豆品种种子后, 提高了种子活力, 增强了种子抗性, 结果表明, 随着老化处理时间的延长, 3个大豆品种种子测试的4项发芽指标都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 种子活力先下降而后又逐渐上升[11]。研究表明高浓度的渗透溶液阻碍了种子的萌发, 而150克/升和250克/升的PEG处理均提高了番茄老化种子的发芽速度和整齐度, 提高了发芽率, 其处理天数分别以6天和3天较为适宜[12]。

六、提高种子的耐脱水力, 延长种子贮藏时间

种子的耐脱水力为生产上贮藏种子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应用引发剂处理可以提高种子耐脱水力。引发后的种子经回干处理, 其含量低于一定的水平, 可以长期保存。如用PEG (-0.6兆帕) 对吸胀的大豆胚轴进行渗调处理, 可延续其脱水性的消失[13]。萌发的黄瓜或凤仙花种子经PEG处理并回干, 可诱导出脱水耐性。萌发的黄瓜或凤仙花种子 (根长一二毫米) 经PEG处理并回干, 可诱导出脱水耐性, 随之是蔗糖含量的增加和热溶解蛋白的形成[14]。

七、展望

据不完全统计, 到目前为止, 人们共用PEG渗调处理过的植物包括农作物、经济作物、蔬菜、观赏植物、林木等70种。PEG渗调处理的效果与PEG浓度、处理时间和处理温度等关系密切, 处理条件不适就得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 应控制PEG浓度和渗调处理时间等条件。PEG渗调处理种子在国内外受到普遍重视。多种蔬菜、葡萄、花生、西洋参和大豆种子等通过PEG渗调处理后活力均有显著提高。但随着对引发技术研究的深入, 发现PEG引发成本较高、黏度大、通气性差、微生物繁殖严重、引发后残留于种子表面的物质不易清除[15], 因此, 克服现有技术缺点, 怎样对PEG引发技术进行改良, 怎样选取最佳引发条件以及怎样大规模的推广应用都是今后需要解决的。

摘要:阐述了聚乙二醇 (PEG) 处理对植物种子的影响, 并讨论了PEG处理植物种子的应用前景与局限性。

分光光度法测定聚乙二醇水溶液浓度 第7篇

在新型过滤分离膜产品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对其分离性能进行表征[2]。聚乙二醇(PEG)的规格齐全,测试所需试剂价格低廉,可以满足作为表征试剂的要求。以分子量为2000及以下的聚乙二醇作为表征试剂,利用分光光度法来测定过滤膜对不同分子量聚乙二醇的截留效果,是相对便捷且可以推广使用的方法。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仪器和试剂

实验仪器:UV-2102PC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尤尼柯(上海)仪器有限公司;10 0 ml容量瓶,若干;10 00 ml容量瓶,若干;不同规格移液管,若干;10 ml具塞刻度试管,若干;烧杯、玻璃棒等。

实验试剂:碘、碘化钾、氯化钡,分析纯;分子量分别为400,600,800,1000,2000的聚乙二醇(PEG),分析纯;纯水。

1.2 实验方法

准确配制1000 mg/L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溶液备用;配制质量分数5%的Ba Cl2标准溶液,0.05 mol/L的I2标准溶液备用。

移液管准确量取一定量的聚乙二醇标准溶液,分别加入1.2 ml的Ba Cl2标准溶液和1.0 ml I2标准溶液,并将其稀释成一定倍数后,制得一定浓度的待测溶液。

UV-2102PC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为2 nm光谱带宽。在实验过程中,采用蒸馏水为空白实验组,用作参比溶液。将已经加入显色剂的待测溶液进行紫外检测操作,适宜的吸光度范围为0.2~0.8。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1 标准曲线的制作

以PEG400的标准曲线制作为例,利用移液管移取一定量1000 mg/L的PEG400溶液,分别稀释于100 ml容量瓶中,使其浓度分别为0,5,10,15,20 mg/L的PEG400标准溶液。准确移取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标准溶液各5.0 ml,置于已洗净的10ml具塞刻度试管中;分别加入1.0 ml0.05 mol/L的I2标准溶液,以及1.2 ml5%的Ba Cl2标准溶液;加入蒸馏水,稀释至刻度。在610 nm波长下,测定其吸光度与浓度之间的关系,绘制PEG400吸光度浓度的标准曲线。其余各分子量聚乙二醇操作方法雷同,部分所作标准曲线如图1,图2所示。

实验数据显示聚乙二醇吸光度浓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各分子量样品的线性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对表征过滤膜的分离性能,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可以满足时下对于过滤膜截留性能的测定。

2.2 实验条件的选择

2.2.1 显色剂I2用量的影响

样品使用浓度为5.0 mg/L的PEG1000标准溶液,显色剂Ba Cl2标准溶液的使用量为1.2 ml,加入不同体积的I2标准溶液,在610 nm波长下测定其吸光度,结果如图3所示。

实验结果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碘使用量的增加,吸光度数值也在增大;当碘使用量超出某一范围时,吸光度呈现下降趋势,且出现波动的情况。参考文献[2],同时综合考虑吸光度的强度和稳定性,本实验选择I2标准溶液的使用量为1.0 ml。

2.2.2 显色剂Ba Cl2用量的影响

样品使用浓度为5.0 mg/L的PEG1000标准溶液,显色剂I2标准溶液的使用量为1.0 ml,加入不同体积的Ba Cl2标准溶液,在610 nm波长下测定其吸光度,结果如图4所示。

实验结果显示:在较小范围内,随着Ba Cl2的使用量的增加,吸光度呈快速上升趋势;当Ba Cl2使用量达到某一数值时,吸光度降低并保持有一定的稳定性;当Ba Cl2较大时,吸光度呈现下降趋势。参考文献[3],同时综合考虑吸光度的强度和稳定性,本实验选择Ba Cl2标准溶液的使用量为1.2 ml。

2.2.3 显色时间的影响

样品使用浓度为5.0 mg/L的PEG2000标准溶液,显色剂使用量为I2标准溶液1.0m L,Ba C l2标准溶液1.2 ml,在620 nm波长下扫描,吸光度时间曲线如图5所示。

实验结果显示:在10 min之内,吸光度随着时间小幅上升,在10~30 min时间段内稳定在峰值,当显色时间大于30 min时,吸光度呈现下降趋势。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所需精确度,选择相对适宜的显色时间。在本组实验中,显色时间基本选择15 min左右。

3 结语

上述实验表明,在浓度小于10 mg/L浓度范围内,聚乙二醇(PEG)标准曲线的线性关系较好,用于检测分析的准确度和精确度较高,可以满足对过滤膜分离性能的测定。同时无论是聚乙二醇,还是该方法使用的所需试剂药品,均易于购买且价格低廉。综上,以聚乙二醇作为标准物质,利用分光光度法来表征过滤膜的分离性能,操作简单、稳定性好,可以加以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王学松.现代膜技术及其应用指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刘海霞,张浩勤,刘金盾,等.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分子量聚乙二醇浓度[J].河南化工,2004,5:36-37.

[3]武少华,何宏,袁淑琴,等.氯化钡法及其在聚砜超滤膜性能测定中的应用[J].水处理技术,1995,21(4):193-197.

聚乙二醇 第8篇

1仪器与试剂

1.1 试验仪器

Kinexus超级旋转流变仪(由英国马尔文仪器有限公司而生产)、平氏毛细管粘度计(由上海隆拓仪器设备有限公司而生产)。

1.2 试剂

聚乙二醇1000(由上海宝瑞化工有限公司而生产)、水为自制的去离子水。

2方法与结果

2.1 溶液制备

精密称取250.0 g的聚乙二醇1000,2份,并将其分别置入500 ml与250 ml的量瓶之中,并进行加水溶解使其定容,最后进行配制浓度为33.0%、50.0%的溶液[2]。

2.2 运动粘度测定

采取内径规格为0.8 mm、1.2 mm、1.5 mm的平氏毛细管粘度计进行测定22.0℃下33.0%和50.0%的聚乙二醇1000溶液的运动粘度情况,具有的结果见下表1。

2.3 方法与结果验证

2.3.1 流变学性质分析与动力粘度测定 选取适量的33.0%和50.0%的聚乙二醇1000溶液,并分析在20℃和25℃及40℃温度下的剪切速率、剪切应力和动力粘度之间的曲线关系(下图1与图2),以及各温度下的动力粘度测定结果(下表2)。

2.3.2 相对密度测定 对于聚乙二醇1000溶液的浓度测定主要依据ChP2010二部中附录部分VIA的方法进行操作,并且在20℃条件下测定33.0%和50.0%的聚乙二醇1000溶液的相对密度分别为1.0622和1.07833。

2.3.3 动力与运动粘度的分析 依据v=μ/ρ,μ=vρ公式进行动力粘度和运动粘度的转换[3],33.0%和50.0%的聚乙二醇1000溶液的运动粘度分别为8.121 mm2/s和25.503 mm2/s。其中,流变仪和毛细管粘度计对聚乙二醇1000溶液运动粘度的测定情况如下表3所示:

由此表看出,采取流变仪和毛细管粘度计对聚乙二醇1000溶液运动粘度的测定结果比较无明显的差异。

3讨论

聚乙二醇1000溶液是牛顿流体,而且运动粘度一般可以采取毛细管粘度计进行测定,同时也可以采取流变仪进行测定[4]。而且本组的研究分析,采取流变仪和毛细管粘度计对聚乙二醇1000溶液运动粘度的测定结果比较无明显的差异。由此可以分析,采取这两种方法均可以进行测定聚乙二醇1000的运动粘度,由于流变仪的价格比较昂贵。因此,可以采取毛细管粘度计进行测定流体的运动粘度,而采取流变仪进行方法与结果的验证。

在研究中由于凝胶剂和软膏剂以及滴眼液等药剂一般具有非牛顿流体的特性。因此,在进行测定运动粘度时应选取旋转粘度计或者是旋转流变仪进行测定,从而降低误差[5]。由于在进程毛细管粘度计的使用过程中,存在有多方面的原因影响,在进行测定方法时详细的观察其影响因素,从而降低将干扰因素降到最低。另外,在进行实施的过程中应严格的按照《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中的操作标准进行操作,而且流出时间应>200s[6]。并且本次的研究也显示,在温度≥200s时,毛细管粘度计的测定结果与理论的值比较相近。

综上所述,在聚乙二醇1000黏度的测定过程中,采取流变仪和毛细管粘度计对聚乙二醇1000溶液运动粘度的测定结果比较无明显的差异。聚乙二醇1000属于牛顿流体,可以进行测定运动粘度[7]。因此,可以采取毛细管粘度计进行测定流体的运动粘度,而采取流变仪进行方法与结果的验证。

参考文献

[1]梁银杏,叶桦.我国药用辅料管理的探讨.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2,12(02):233-234.

[2]王林波,陈祝康,刘蔚,等.黏度测定方法的介绍及药典中3个药用辅料黏度测定方法的讨论.国药品标准,2009,22(06):453-454.

[3]陆明,王林波,韩鹏,等.聚甲丙烯酸铵酯Ⅰ动力黏度测定.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2,12(04):452-453.

[4]陆明,王林波,韩鹏,等.聚丙烯酸树脂Ⅱ动力黏度的测定方法.药学服务与研究,2012,23(04):341-342.

[5]王林波,金薇,乐健,等.阿达帕林凝胶剂动力黏度测定方法的研究.药物分析杂志,2008,12(12):455-456.

[6]王林波,杨美成,王浩,等.聚乙二醇1000黏度测定方法的研究及验证.国医药工业杂志,2012,11(02):445-446.

聚乙二醇 第9篇

1化学修饰剂的类型及聚乙二醇的优点

化学修饰剂与蛋白质的反应主要有酰化反应、烷基化反应、氧化和还原反应、芳香环取代反应等。有代表性的修饰剂有乙酰咪唑、卤代乙酸、N-乙基马来酰亚胺、碳化二亚胺、焦碳酸二乙酯、四硝基甲烷、N-卤代琥珀酰亚胺、羧甲基纤维素、多聚唾液酸、聚氨基酸、葡聚糖、聚乙二醇等。与其它修饰剂相比, 聚乙二醇类修饰剂毒性小, 无抗原性, 具有良好的两亲性, 且生物相容性已经得到FDA的认证[4], 是应用最多的一类修饰剂。聚乙二醇 (PEG) 修饰技术, 又称PEG化, 是一项利用聚乙二醇衍生物对蛋白质进行修饰的技术。目前, 美国FDA已批准了5个PEG化的蛋白质药物, 同时国外还有28种PEG化的蛋白质药物正处于不同的临床试验期[5]。目前, 安科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成功建立了聚乙二醇修饰蛋白质药物的技术平台[6,7]。PEG为一种亲水、不带电荷的线性大分子, 当其与蛋白质的非必需基团共价结合时, 可作为一种屏障挡住蛋白质分子表面的抗原决定簇, 避免抗体的产生, 或者阻止抗原与抗体的结合而抑制免疫反应的发生。蛋白质经PEG修饰后, 相对分子量增加, 肾小球的滤过减少;PEG的屏障作用保护了蛋白质不易被蛋白酶水解, 同时减少了抗体的产生, 这些均有助于蛋白质类药物循环半衰期的延长, 从而达到提高药效, 减少用药次数的目的。

2聚乙二醇修饰对蛋白药物生物活性的影响

1977年, Abuchowski等[8]证明, 修饰后蛋白比未修饰蛋白更加有效。普遍认为, 经PEG修饰后, 大多数蛋白质的性质会发生以下变化: (1) 免疫原性与抗原性降低; (2) 循环半衰期延长; (3) 溶解性增加; (4) 耐蛋白酶水解; (5) 生物利用度提高; (6) 毒性降低; (7) 热稳定性及机械稳定性增加; (8) 等电点、电泳行为、动力学性质等改变。另外, 修饰作用还体现在体内活性提高而体外活性降低。一般与PEG偶合的大分子, 与未修饰的分子相比, 其物理与化学性质会发生改变, 这些改变的性质包括构象、空间位阻、静电结合性质、疏水性等。与受体连接的亲和力经常受到这些物理、化学性质变化的影响而降低。而修饰后蛋白在生物体内循环半衰期延长这一特性在体外活性检测时不能被体现, 故而修饰后蛋白体外活性降低。

3聚乙二醇化后检测与分析

要从三方面来分析PEG对蛋白质的修饰: (1) 蛋白的平均修饰度, 即平均有多少个PEG被偶联到蛋白分子上Stocks用荧光胺来测定, 荧光胺与未偶合PEG的赖氨酸ε2氨基反应生成荧光衍生物, 通过测定蛋白混合物的激发荧光值来计算其平均修饰度。这种方法不会受到未反应的PEG干扰, 仅需要纳克级的蛋白质。也能用氨基酸分析仪来分析PEG修饰蛋白质。 (2) PEG修饰的特定位点以及特定位点的修饰程度蛋白质经修饰后, 为了确定PEG的偶联位点, 可使用Edman降解法来进行分析。过去对PEG化的蛋白降解并不完全, 最近用含有蛋氨酸基团的两种特殊PEG衍生物与蛋白质上的氨基酸残基共价结合后, 以CNB r处理将PEG从蛋白质分子上去除, 并将其降解后通过质谱分析、核磁共振法等检测可识别修饰位点。 (3) 偶联有不同数目修饰剂的偶合物的各自相对含量, 即偶合物的均一性问题利用液相色谱法、SDS-PAGE法等将偶合不同数目PEG的偶合物分离开, 并可计算出各成分的含量。毛细管电泳是新发展起来的分析生物大分子的有效手段, 有可能成为既能定性又能定量分析PEG修饰蛋白的方法。近年来,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法被成功用于PEG修饰蛋白组分的定量定性分析。该方法的原理是将样品与基质溶液混合后滴于探针表面, 在室温干燥后, 放入质谱仪内, 用高强度的激光照射探针, 使样品气化为特定质荷比的带电粒子, 从而进行测定。

4蛋白质聚乙二醇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PEG修饰蛋白药物可以延长药物的半衰期、降低免疫原性, 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其生物活性。自1991年第一种用PEG修饰的蛋白药物PEG-ADA被FDA批准上市后, 一些国际知名制药公司, 如:Enzon、Roche、Schering-Plough、Amgen、Pharmacia等公司积极推进PEG修饰药物蛋白的技术, 近几年上市的产品有PEG-干扰素、PEG-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生长抑素等。目前, 尚有几十种的PEG修饰的蛋白药物处于研究或临床试验阶段。国外的研究, 包括聚乙二醇衍生物的制备以及聚乙二醇化药物的开发均处于领先地位。目前, 美国FDA已批准了五个PEG化的蛋白质药物, 同时国外还有28种PEG化的蛋白质药物正处于不同的临床试验时期。在全部授权和公开的专利中, 国外制药公司掌握了大部分专利 (共计20个) , 涉及的范围包括聚乙二醇干扰素的制备, 促红细胞生成素、脑神经生长因子BDNF多肽、巨核细胞生长发育因子MGDF多肽和聚乙二醇衍生物的制备方面。

关键词:蛋白药物,聚乙二醇化,进展

参考文献

[1]姜国勇, 李思经, 翁曼丽, 等.天花粉蛋白结构、核苷酸序列及基因表达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 1999, 37 (2) :52-54.

[2]姜国勇, 李思经, 翁曼丽, 等.天花粉蛋白基因转化番茄的研究[J].植物学报, 1999, 48 (41) :334-336.

[3]李建国.核糖体失活蛋白的研究进展[J].分子植物育种, 2005, 3 (4) :566-570.

[4]姜忠义, 高蓉, 许松伟, 等.药物蛋白的聚乙二醇修饰[J].中国药学杂志, 2002, 37 (6) :409-411.

[5]李力, 郑意端.蛋白质药物聚乙二醇化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03, 19 (3) :226-229.

[6]宋礼华, 戎隆富, 王荣海.聚乙二醇化天花粉蛋白药物及其生产工艺[P].中国专利:公开号CN1631435A.

[7]宋礼华, 王荣海, 戎隆富.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生长激素药物及其生产工艺[P].中国专利:公开号CN1565624.

聚乙二醇范文

聚乙二醇范文(精选9篇)聚乙二醇 第1篇1 实验部分1.1 仪器与试剂Varian 400 MHz核磁共振波谱仪(美国Varian公司);150 mL高压釜(大连...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