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混凝土质量问题上14大案例
【案例】混凝土质量问题上14大案例(精选3篇)
【案例】混凝土质量问题上14大案例 第1篇
开头结尾100个权威案例+14大技巧剖析
开头怎么写?
点题式
即开门见山点明会议主题,如“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传达贯彻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就如何做好明年我市经济工作,特别是如何加大改革力度、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和利用外资水平和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部署”。
再如“今天的会议面向全市实况直播,主要是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第二层意思,‘老百姓心中有杆秤’。……第三层意思,‘人心齐泰山移’。……这次会议也是在全市范围对三大主题工作来一次再动员、再推进、再落实,形成上下同心、团结拼搏的强大合力,发展的困难共同克服,发展的蓝图共同绘就,发展的成果共建共享”。
依据式
即道出会议的由来和目的,如“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改革的部署,经局党组研究决定,召开这次全市教育改革工作会议,重点研究部署调整教育结构、推行全员竞争上岗、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等项改革工作”。
如“为了深入开展‘严打’斗争,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经县委同意,召开这次全县政法工作会议”。
引入式
可从某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引入主题,如“自从市委、市政府作出‘兴果富民’的战略部署以来,全市果业生产由点到面迅速铺开,进展情况总的来说是好的。但也存在发展不平衡、质量不统一、经营形式不活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促进果业生产更快更好地发展,根据市领导的意见,召开这次全市果业生产工作会议”。
也可在开头引用重要领导人的讲话原文,或引用某次重要会议提出的重要论断,或引用名言警句、谚语哲言等,借他人之势之力来引出段落主题。如“习总书记讲,党看干部主要就是看‘肩膀’。铁肩担道义,还要靠强化责任”。再如“中央提出,专题教育要实现‘三个见实效’的重要目标。这“三个见实效”,我理解为,第一个见实效是…… ”
归纳式
即概括会议的性质或特点,如“我们这次文代会,是全市文艺工作者的群英会,是一次跨世纪的文艺盛会,是开创我市文艺事业新局面的动员会”。
承接式
这种方法常见于继一位领导讲话之后的又一位领导讲话,一般是首先肯定前一位领导的讲话,如“刚才,××同志就如何深化供销体制改革讲了很好的意见,请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再补充几点意见”。
问题式
提出问题,吸引听众,引发思考。如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开篇提出:第一个问题,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
表明态度式
如领导在基层视察讲话时,起先便表明态度。如“你们的工作抓得很扎实,很有成效”。
欢迎感谢式 先通过表达讲话人的心情和感受导入正题。这大多用于致辞、座谈会、考察会和向上级领导汇报等。
总之,开头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无论取何种方法,只要能做到开门见山、开宗明义、朴实自然就行,不必拘泥于某种格式。
但是,讲话稿开头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忌语句拖沓,会议主题“千呼万唤始出来”。
如这样的开头:“近几年来,我们全市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认真贯彻XXX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医德医风建设不断加强,形势总的来说是好的。具体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啰嗦了大半天,还不知道会议主题是什么。
2.忌句式呆板,套话空话一大串。
如这样的开头:“近年来,我区的改革与建设事业在XXX理论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在离退休老同志的关心支持下,在各兄弟单位的大力帮助下……”这么多的“下”,其实毫无必要。
3.忌词藻华丽,别别扭扭书生腔。
如这样的开头:“在新世纪的太阳冉冉升起的时候,在春回大地、万木争荣的大好季节,我们隆重召开这次XX生产会议。”
简结尾怎么写? 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大有讲究而不可随意为之的。好的结尾如同一杯醇酒,能使人激动、振奋、留下美好的回味。概括地讲,就是要达到“自然、紧凑、凝炼、精彩、新颖”10个字的要求。
所谓自然,就是在语气上要与整篇讲话前后呼应,一气呵成;
所谓紧凑,就是要紧扣会议主题,与前面讲的内容相一致;
所谓凝炼,就是语句要简短有力,篇幅不宜太长;
所谓精彩,就是句子要精美,要有一定的气势和节奏感,念起来富有号召力和感染力,以便把整篇讲话推向高潮;
所谓新颖,就是不同内容、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会议讲话要有不同的结尾方法,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句式和不同提法给人以新感觉。
总结式结尾
即根据前面所讲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和升华,以结论的语气加重内容的分量,以求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这样的句子:“总之,改革才有出路,改革才能加快发展;不改革,就无法摆脱困境,就只能是死路一条。因此,我们一定要以更大的气魄、更大的决心和更有效的措施推进改革大业,掀起新一轮以改革促发展的热潮。”
号召式结尾
即以召唤的口吻提出要求,希望听众呼应,共同行动。如:“各级干部积极行动起来,抢抓机遇,扎实苦干,为加快发展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肯定式结尾
这种方法常用于提示人们看到有利条件,增强必胜信心。如“虽然国有企业发展面临很多困难、扭亏增盈任务艰巨,但只要我们加大改革力度,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带领干部职工扎实苦干,就一定能开创国有企业发展的新局面!”
提问式结尾
这里虽然用的是问句,但不是疑问,也不需要回答,而是一种肯定式的提问。如:“党把我们放在如此重要的岗位上,人民群众对我们寄予如此深切的期望,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抛弃,还有什么理由不奋发努力呢?”这种句式有时比正面号召更有力度,更发人深思。
展望式结尾
即通过展望性、预示性的语言,引起听众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向往。如毛主席1940年1月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即《新民主义论》)之结尾:“新中国站在每个人民的面前,我们应该迎接它。新中国航船的桅顶已经冒出地平线了,我们应该欢迎它。举起你的双手吧,新中国是我们的”。
平实式结尾
即话到完时自然收尾。如某省长在全省林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在最后谈到加强对林业工作的领导时,以“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万众一心,群策群力,进一步开创林业建设的新局面”
如“我就讲以上几个问题,请同志们认真研究,抓好这次会议精神的落实。”还有一些研讨会、座谈会上的讲话也用这种方法,而且还带有谦虚、商量的口吻;
再如:“我上面讲的几点意见不一定对,供大家参考。”因为这类会议不是布置任务而是探讨问题,与会者可以各抒己见,领导者出面讲话虽然也带有指导性质,但不宜用命令口吻,这样听众会觉得更好接受一些。讲话稿结尾要切忌以下3个问题:
1.雷同
具体来说是写来写去都是那么几句老话。如:“回顾过去,豪情满怀;展望未来,任重道远。让我们在……领导下,在……指引下,解放思想,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为……而奋斗!”话都很对,但除了这种写法就没有别的写法了吗?当然不是,问题在于有些同志不肯多动脑筋,把重复过多少次的句子随便拿过来,应付式地为文章画上个“句号”就算了。
2.拖泥带水
本来没有多少话可说了,硬要七拼八凑拉上一大段。如“刚才我讲的三个问题,即进一步解放思想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的问题、进一步加强领导的问题,是现实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上级要求我们认真解决的问题,尤其是解放思想的问题,前面我说了,不解放思想,就不能冲破‘左’的思想的束缚,就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就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希望同志们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一定要摆上重要位置,一定要……”文稿结尾切忌絮叨不休,没完没了。
3.语言苍白无力
平淡乏味,缺乏结束语应有的气势和力度。比如这样的句子:“总之,反腐败斗争很重要,十分重要,非常重要,各级党委要自觉抓,认真抓,反复抓,坚持不懈地抓,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语言干巴巴的,尤其是最后一句,不仅没有“冲”上高潮,反而给人以平淡乏力之感。
大体积混凝土冬期施工案例分析 第2篇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东北某地, 该地区自然条件恶劣, 冬季寒冷, 冰冻期从11月至次年3月, 长达4个月, 冻结深度多年平均值为0.94 m, 年平均温度8.7 ℃, 1月份气温最低达-19 ℃。工程建筑面积2 000 m2, 钢筋混凝土结构, 采用筏板式基础, 基础设计厚度1 000 mm, 属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结构混凝土要求:设计强度C30, 抗渗等级S8, 抗冻等级F250。
本工程于11月上旬开工, 气温已至零下, 全面进入冬期施工。
2施工方案
2.1 混凝土配合比选择
根据规范及施工经验, 冬季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的选择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水泥优先使用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 水泥标号不应低于425号, 水灰比不应大于0.6[1];混凝土冬期施工, 为提高混凝土早期强度, 不宜加入粉煤灰等外加剂, 但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加入适当的粉煤灰有利于混凝土温度控制并能降低成本。本工程采用4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 水灰比0.43, 每立方米掺入52 kg粉煤灰 (见表1, 表2) 。
2.2 施工工艺
施工过程中, 混凝土搅拌站采用热水搅拌, 砂石采取保温措施, 保证混凝土出罐温度不低于10 ℃, 入模温度不低于5 ℃。混凝土传热模型示意图见图1。为减少混凝土温度损失, 同时确保大体积混凝土振捣质量, 浇筑过程中, 采取分区分层浇筑 (见图2) 。本工程利用混凝土拌合物的初始热量, 加之水泥初期水化时产生的水化热, 外侧采用保温材料进行保温蓄热, 养护期间不再额外加热。考虑到大体积混凝土浇筑, 为防止出现温差裂缝, 养护期间应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 一般控制在25 ℃以内。因此, 混凝土浇筑后硬化过程中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温及保湿, 且要充分考虑其经济性和可操作性。
混凝土最高温升Tmax (℃) 采用以下经验公式确定:
Tmax=T0+W/10+F/50。
其中, T0为混凝土浇筑温度, ℃;W为单位水泥用量, kg/m3;F为单位磨细粉煤灰掺量, kg/m3。
Tmax=5+31.6+1.04=37.64 ℃。
近似采用一维稳态导热模型[2], 并简化其边界条件, 估算保温蓄热层所需的厚度。
λ1 (Ta-Tb) /δ=λ2 (Tmax-Ta) / (0.5H) 。
其中, H为底板厚度;λ1为蓄热层导热系数, 取0.05 W/ (m·℃) ;λ2为混凝土导热系数, 取2.3 W/ (m·℃) ;Ta为混凝土表面温度, Ta=Tmax-ΔT (ΔT为控制温差) ;Tb为施工时日平均气温, 此处取值-10 ℃;δ为蓄热层厚度, m。δ=0.5Hλ1 (Ta-Tb) /[λ2 (Tmax-Ta) ]=0.5×0.08× (12.64+10) / (2.3×25) =0.016 m。
根据以上理论计算, 并结合施工经验, 分区浇筑完毕后表面立即采用塑料薄膜进行覆盖, 防止养护过程中水分散发过快, 有利于保湿;然后覆盖一层土工布, 最后加盖两层草帘被。
混凝土内预埋测温管, 每组两根, 一根埋入混凝土厚度一半的位置, 一根埋入混凝土表面下50 mm处。根据对称的特点, 测温区的测点布置成“X”形。共布置24组测点, 48个测温管 (如图3所示) 。
测温管每组平面间距6 m。管上口露出底板表面200 mm左右, 测温用红外测温仪测读, 为能精确体现混凝土内部温度, 测温管上口必须用棉包塞严, 测完温度继续塞好棉包。混凝土进入养护期后, 进行温度测量, 记录环境、混凝土表面温度及混凝土中心温度, 以便掌握保温、养护情况, 施工过程中备留2组同条件养护试件, 分析混凝土强度增长情况。
3数据分析
混凝土浇筑于11月25日完成, 养护前7天内每2 h测温一次, 此处取其中三组测点 (W1, W6, W12) 的数据进行分析。
由图4~图6分析可以看出, 3组测点温度变化曲线相似, 且基本在浇筑后第3天温度升至最高, 这与混凝土水化热增长的基本规律是一致的, 说明混凝土养护状态良好;温度下降曲线平缓, 有利于控制总拉应力不超过同龄期的混凝土抗拉强度, 防止出现收缩裂缝;混凝土内部及表面温度差较小, 控制在25 ℃以内, 保温措施有效。值得一提的是, 实际的温差较理论计算值偏小, 此种情况下, 可以适当减少保温蓄热层, 加快散热, 但应加强测温, 注意温度变化, 防止温降过快。
另外, 可以通过对同条件养护试件的抗压强度分析来验证混凝土强度增长是否正常, 是否达到临界受冻强度值。
一组同条件养护试件养护3 d后进行试压, 强度代表值18.2 MPa, 占设计强度值的61%;另一组同条件养护试件达到等效养护龄期[3]后进行试压, 强度代表值36.9 MPa, 占设计强度值的123% (见表3, 表4) 。可见混凝土强度增长情况良好, 最终状态满足设计要求。
养护期结束后, 经检查, 混凝土表面未出现裂缝, 外观质量良好。
4结语
本文通过大体积混凝土冬季施工的某一案例, 阐述了大体积混凝土冬期配合比的选用, 混凝土温升及保温蓄热层厚度的估算方法, 并对混凝土温度变化情况的实测数据及强度试验值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大体积混凝土冬期施工仅采用蓄热法养护是切实可行的, 在理论计算的基础上, 采取有效的温度监控措施, 可以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 并能降低冬期施工成本。
参考文献
[1]JGJ 104-97, 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S].
[2]章熙民.传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3]GB 50204-200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案例】混凝土质量问题上14大案例 第3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基础;地下室;混凝土;施工
近年来,商业建筑的发展十分迅速,高层超高层商务楼建设突飞猛进,在实际工程中,对于高层建筑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和地下室外墙混凝土施工,如何做到有效预防和控制混凝土变形裂缝的出现,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结合某工程的基础地下室混凝土施工实例,介绍了在施工中通过浇筑、养护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止基础大体积混凝土和地下室外墙混凝土出现变形裂缝的经验,可供同类工程借鉴参考。
一、工程实例
本商务楼楼工程周边原有建筑密集,场地狭小。主楼地上15层,裙房地上4层,均设2层地下室。建筑面积26570m2,框架剪力墙结构。
1、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工程采用上翻式承台、地梁的筏板基础,底板厚900mm,承台地梁高1800mm。平面形状近似为矩形,长54m×宽33m,主楼与裙房间设一条宽800mm后浇带。由于基础混凝土工程量大,基坑较深,为确保基础结构的整体性和安全性,考虑施工搭接和市区施工的困难,基础底板以后浇带为界分成A、B两段施工:A段为后浇带以西的裙房部分,混凝土量540立方;B段为后浇带以东的主楼部分,混凝土量1500立方。每段水平向不留施工缝,一次性浇筑;竖向在基础上翻梁以上500mm处设施工缝。
混凝土下料振捣时按“分层、分段、连续不断地薄层浇筑”的原则进行,由于基础为上翻式地梁,因此底板部分先浇筑并注意振捣密实,上翻梁部分在底板部分浇捣后2小时再行浇筑,使底板混凝土有一定的沉落时间,混凝土浇筑至设计标高后,用长刮尺刮平,清除残余浮浆后用木蟹铁板打光,混凝土收水后用铁板反复压光,压闭混凝土表面毛细孔,提高混凝土防水性能和表面平整。
2、地下室外墙板混凝土施工
地下室外墙墙厚500mm,总延长米为200m,混凝土C40,抗渗等级S8。与基础施工相同,以后浇带为界,分成A、B两段施工。由于设2层地下室,竖向共设4条施工缝,采用钢板止水带止水。为确保外墙混凝土浇筑的整体性、连贯性,防止出现施工冷缝,在外墙混凝土浇筑前,先将独立柱和内墙板混凝土预先浇完,以便集中力量进行外墙混凝土的连续浇捣。
外墙混凝土浇筑采用2台混凝土泵车,其中1台固定泵停放在基坑北侧,用硬管接入,另一台置于基坑南侧,为汽车移动泵,软管摆布。混凝土浇筑从后浇带开始,按斜面分层法振捣,根据当时的气温和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每浇筑一段长度,及时调整泵送管,循序循环推进,以避免出现施工冷缝。为避免外墙混凝土收缩裂缝(一般以竖向裂缝的方式出现)的产生,施工时要求在外墙外侧设水平温度钢筋,间距不大于150mm,且严格控制混凝土的保护层厚度严禁超厚。根据泵送工艺要求,混凝土坍落度在现场出料时严格控制为12±2cm,凡超出范围的,一律退场,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绝不允许在现场加水。
二、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
1、基础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
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由于混凝土內部与表面散热速率不一样,在其表面形成较大的温度梯度,从而引起较大的表面拉应力。同时,此时混凝土的龄期很短,抗拉强度很低,温差产生的表面拉应力,超过此时的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就会在混凝土表面产生表面裂缝。此种裂缝一般产生在混凝土浇筑后的第3天(升温阶段)。
混凝土降温阶段,由于逐渐降温而产生收缩,再加上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由于混凝土内部拌合水的水化和蒸发以及胶质体的胶凝等作用,促使混凝土硬化时收缩。这两种收缩由于受到基底或结构本身的约束,也会产生很大的拉应力,直至出现收缩裂缝。
2、地下室外墙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
地下室外墙混凝土裂缝主要是收缩裂缝。混凝土降温产生的收缩和硬化时的收缩,受到结构本身和基坑边壁等的约束,产生较大的拉应力,直至出现收缩裂缝。
三、混凝土的测温和养护
1、基础混凝土的测温和养护
为防止大体积混凝土内外温差超过限值而产生温度裂缝,在混凝土内布置测温点,掌握基础内部实际温度变化情况,监视温差波动,以指导养护工作。 基础浇捣时气温较高,在混凝土表面用木夯紧压整平后,覆盖一层塑料薄膜,两层麻袋布(草袋),并浇水湿润,此后根据温控数据确定覆盖材料的增减。
基础承台测温点共布置27点,另有薄膜下温度测点2个,大气温度和室内温度各1个测点,根据经验,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差变化在1~72h内波动最大,因此在这段时间现场值班不间断测量,测试频率为每2小时一次,测试时要求记录以下数据:①混凝土入模温度;②每次测温时间,各测点温度值;③各部位保温材料的覆盖和去除时间;④浇水养护或恢复保温时间;⑤异常情况如雨、风等发生的时间。
测温前确定混凝土内中心温度与表面薄膜下温差达到27℃时,必须采取保温应急措施,实测温度显示大多数测试点温差值在25℃以下,仅有2点一度温差值超过29℃,现场采取停止浇水养护和覆盖双层干麻袋后在1小时内即以提高表面温度来降低内外温差。
2、地下室外墙混凝土的养护
地下室外墙混凝土易出现收缩裂缝,除在配合比选定上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在施工中采取外侧加密横向钢筋、严格控制坍落度等措施外,后期的养护也至关重要。本工程采取以下措施:
长期的带模养护:由于采用木模,故保持模板的完全湿润可以使得混凝土内部拌合水的水化过程中,保持湿润环境,补充水源。浇水养护基本上采取连续循环的方式,浇水面为外墙的内外侧面。在混凝土获得一定强度后,松开对销螺栓,使得模板与混凝土界面可以蓄水,带模养护,规定20天拆模。继续养护:模板拆除后,继续对外墙混凝土浇水养护15天。
总之在本次写字楼地下室工程完成后,基础大体积混凝土表面和外墙混凝土表面均无明显裂缝出现,达到了预期目的。虽然使用商品混凝土施工的地下室外墙易出现收缩裂缝,但只要措施得当,还是可以避免或得以控制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将墙板的水平钢筋置于混凝土外侧,控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得超厚,水平钢筋的间距尽可能小于150mm。严格控制混凝土坍落度,绝不允许现场加水。建议尽可能延长拆模时间,浇水养护时间应大于30天。同时对于此类基础大体积混凝土而言,养护措施极为重要,应根据施工时的气温、测温情况,采取相应的养护方法。布置合理的测温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可以为养护提供调整依据,同时掺加相应的高效微膨胀剂对混凝土能起到补偿收缩作用,也可以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抗裂缝抗渗能力。
参考文献
[1] 余志成.高层建筑基础施工.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3
【案例】混凝土质量问题上14大案例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