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交际文化教学论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交际文化教学论文(精选12篇)

交际文化教学论文 第1篇

在日新月异的国际形势下, 不同文化的人们走到一起进行交流已成为时代的象征。现在的外语教学界已认识到只注重语言技能的掌握是远远不够的,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才是外语教育的最终目的。因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掌握可以帮助人们对不同文化进行比较, 对异文化有一个全面的理论上的理解, 促使人们重新审度并欣赏自己的文化。外语教学不只是单纯教授语言知识, 还应培养其文化意识, 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外语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文化环境, 把文化导入渗透到词汇、语法、听、读、说、写教学及测试中, 要求他们在学习各种技能的同时, 了解目的语国家文化, 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

2 文化差异和实施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差异教育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要。在语言教学中既要注意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又要知道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差异, 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以及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文化知识和文化适应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跨文化交际中, 若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不能达成一致, 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 从而使交际中断或失败。

2.1 文化教学是打破文化差异引起的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关键

在历史传统、社会制度、文艺形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等诸多方面, 中国文化与英语民族的文化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都不可能从语言语法规则上找到。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背景, 学生便不可能在真实的情境中说出符合交际常识的句子, 有时甚至会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伤害。外语教学的目的最终应是培养语言应用交际能力, 这就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 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学生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 也应习得该民族的文化。汉语中“礼尚往来”、“先来后到”、“人敬我一尺, 我敬人一丈”等表现出中国人的处事态度和行为习惯。英语习语“let one's hair down”意思是放松, 来自于英国早期的习俗:妇女不管在什么场合中, 头发都得往上梳理整齐, 只有单独一人时才能把头发放下来, 所以“把头发放下来”意思是放松一下。中世纪英国生活习俗中习惯把盐罐子放在长方形餐桌的中间, 贵宾一般坐在盐罐子的上首, 一般客人或随从坐在下首, 因此“above the salt”意思是“处于受尊敬的地位”, 而“below the salt”意思是“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语言和语言的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正如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所说:“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 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由于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 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 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 更不用说运用该民族的语言了。因此, 了解文化差异和实施文化教育是打破障碍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

2.2 文化差异在英语学习及教学中的重大影响

2.2.1 文化差异对听说教学的影响

如果对语言文化知识缺乏了解, 在听力理解上就出现困难或感到莫明其妙。比如在庆祝传统节日中, 中西方国家的节日内涵和纪念方式是迥然不同。了解节日的传统习惯对听力理解至关重要。在一篇关于圣诞节的听写短文中, 老师没有介绍背景知识之前听写, 90%左右的学生出现重大错误, 但当老师说明Stanta Claus是圣诞老人, 并介绍了有关圣诞节的知识之后, 只有3%左右的学生听写出现较大的错误。这就说明由于学生并不了解西方人如何庆祝圣诞节, 因而对短文中一些涉及这一知识的词语的听写出现了偏差, 造成听力理解的错误。由此可见, 文化差异是听力理解的又一障碍, 是听力技能无法快速提高的又一重要因素。文化差异对用于交际的口语也不例外。中国人喜欢见面先寒暄一阵, 或问“你去哪啊?”“你吃饭了没?”作为朋友间的打招呼。西方认为这些很隐私, 通常简单说“Hi”, “Hello”, “How are you?”“Have a nice day”.告别通常说“Good-bye”, “See you”, “See you later”, “Good night”, 而中国人更常用“Walk slowly” (慢走) , “Stay longer” (再坐一会) 。

2.2.2 文化差异对词汇理解的影响

威尔金斯 (Wilkings, 1978, 133) 指出:“词汇的学习涉及到词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以及词与词之间的关系。”词汇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语言信息的载体。人们对词汇的理解和意象的形成离不开他的感性认识和已有的知识范围, 对同一个词,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头脑中反映出的意象或联想, 可能完全不同, 文化差异因素在此便起了作用。dragon (龙) 在西方是长象恐龙一样的怪物, 通常是公主或珠宝的看守者。龙是罪恶的象征, 所以勇士去征服他们以展示英勇气势。中国人认为我们是龙的传人, 龙可招雨, 是帝王、尊贵和权势的象征, 中国建有华表, 九龙壁。中国如此尊重龙, 但选择29届奥运会的吉祥物时, 中国五个福娃却没有龙, 就是考虑到西方的文化, 他们对龙的认识。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 传统文化, 历史典故, 宗教信仰对语言词汇的影响是广泛的, 深远的, 因此, 外语教学中不可忽视文化因素对词汇教学的影响, 而且要充分利用这些差异, 在词汇学习中让学生了解目的语民族文化, 达到学习文化与记忆词汇相辅相成的目的。

2.3 文化差异对阅读理解及翻译的影响

由于文化差异使人们对词汇的意象和联想的不同, 阅读时对文章的理解也就出现偏差, 造成翻译的不等值。不能够直译原语言, 否则达不到原文的表述目的。例如:英语习语“the old man kicked the bucket”, 意思是“老头死了”, 如果不懂其文化隐喻意义, 只能翻译成“老头踢了桶”。英语习语“one's pound of flesh”来自《威尼斯商人》, 安东尼奥为帮助友人向高利贷夏洛克借钱。安东尼奥不能按时还钱就要割下一磅肉还给夏洛克, 这句成语比喻“合法而不合理的要求”, 如果直译成中文就是“某人的一磅肉”。《圣经》中许多的人物形象, 在今天的语言文化中, 一些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成为某种概念的代名词, 所代表的正是一种语言文化的积淀, 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更加注意。widow's cruse (寡妇的坛子) 用来表示取之不竭的聚宝盆;doubting Thomas (怀疑的多马) 表示多疑的人;Philistine指平庸之辈, (对专业知识) 一窍不通的人, 门外汉。如果对于以上这些人物形象及其词汇背后的英语文化历史渊源没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那么外语学习者和教学工作者就在阅读翻译时产生失误。

上述例子说明文化差异给外语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造成学生们在听说、词汇、阅读及翻译等方面上的误差, 因此外语教学工作者在指导学生听说、词汇、阅读及译等方面实践过程中, 高度重视汉、英表达的差异, 强调背景知识及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文化差异不仅对外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带来影响, 而且在实际运用语言的过程造成误会。因此, 外语教学应该对文化差异现象引起足够的重视, 强调文化背景知识对语学习的重要性;语言教学应与文化知识的介绍同步进行, 并持之以恒。

结束语

跨文化交际使得时代外语教学对外语学习者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应对语言背后所隐含的文化因素了如指掌。它要求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社会文化知识的传授贯穿于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学习的各个环节, 尽力帮助外语学习者更多地了解目的语所属文化及其与本国文化的差异。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时, 要重视培养涉及情感、知识和行为层面的能力, 把握语言教学中最为本质的东西, 达到外语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立华.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Z].南京:第六届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 2005.

[2]李世虬.英语互动式教学法[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6.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第2篇

关键词:跨文化能力;跨文化能力训练;培养方法

一、跨文化交际训练的背景与目的

从跨文化交际训练的历史背景说起,跨文化交际训练发展契机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作为派遣海外出国的外交官,商业人士等人的预备课程。当时作为训练,以授课的形式像派遣者讲授目的国的地理、法律、教育制度、天气情况乃至风土人情。20世纪70年代,如何促进异文化间的交流:

(一)过渡到目标文化的先行研究;

(二)实地研究;

(三)将回到本国后再次适应环境而进行的帮助纳入考虑范围的跨文化交际训练等问题引起学者们的思考和研究。所谓跨文化交际,就是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其间,语言固然是重要的工具,但文化因素在影响着交际的全过程。跨文化交际训练应不仅仅只是局限于认知层面的训练,更要能够在感性层面拥有文化共鸣感,认知层面和情感层面的学习之后付诸于实践才是跨文化交际所追求的目标。当然,学习异国文化还要与自己的本国文化相结合,只有深刻理解了本国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异国文化,理解了普遍性方能理解特殊性。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训练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跨文化意识形成的过程。就目前以汉语为母语现学习外语的同学来说,从出生时起就受到汉文化与汉语的熏陶,而在学习外语时需要我们有意识地习得异国文化,通过切身深刻体验,促进文化底蕴的形成,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自然流露,不是汉语式的外语,如此,就是形成了跨文化意识,就是掌握了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训练的方法

跨文化交际训练的方法有很多种,每一种训练方法都可以单独实行,但就目前的课堂模式而言,仍需结合多种因素加以考虑,如学生的上课时间、授课目标、教材等。首先要了解跨文化交际训练中基础训练的目的、内容、方法,从宏观上认识跨文化交际训练的特征。最早普遍实行的是以信息,知识学习为中心,同时兼顾目标文化的意识水平与无意识水平的授课方式。自主学习形式也是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的另一措施。学生自主使用目标文化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从而能够说明某一行为模式的特点而进行的训练。通过异国文化的原因归属法,即“同型归因”的方法进行训练。具体的方法为:归属训练,训练理解并说明目标文化的行为模式的原因、特点。其次,站在目标文化的思维方式中解读因异文化间的交流接触而产生的误解、摩擦的案例,并从选项中选择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体验学习形式因其有各种形态的存在,因而也被广泛使用。体验学习法可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开展,阅读异文化交流间引起的问题,小组间相互分析,交流讨论,针对事件的具体问题,可进行角色扮演来找出摩擦的原因,又叫做文化认知训练。从小组为单位的训练延伸出DIE训练方法,对于搜集到的异文化间交流引起的问题进行客观地叙述与描写(Description),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在本国文化与目标文化间的不同意义进行对照并解释(Interpretation),进而进行评价(Evaluation)的训练方法。同时站在目标文化与本国文化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更容易捕捉到文化的相对性。以下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模拟实验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时也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一)Barnga:通过使用扑克牌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参加者通过再现情景的方式表述异文化交流间遇到的状况,而后,主持者一边回顾发生的情景,一边分析所能体会到的价值观,情感层面,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并思考本国文化在此情景中的影响。

(二)Bafa-Bafa:参与者分别划分进两间教室,分别教授他们不同的价值观与风俗习惯,一段时间后,让他们相互交流,体验异国文化。比如,交给一组寒暄时身体不要接触到对方,而另一组则被告知寒暄时应互相拥抱,以示亲密友好。然后,要求与另外一组相互寒暄。

(三)Ecotonos:是第二种方法的升级版,将参与人员分成3组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跨文化交际训练之后,以主持者为中心,进行动作的重复,这时,参与者也跟随再一次回顾自己所想,所学的内容以使其意识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实践能力对外语教师就如实验中主持人的角色。除了在课堂上多利用多媒体课件及网络教材之余,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课外之余多接触外国最新流行事物:如电视剧,电子书等。还可以多与外国朋友进行互动,互发邮件,这些交际有时则对外语书写的能力要求较高,学生还要在脑海中将中文转译成外语,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跨文化的思维能力。

三、跨文化交际训练对当前外语教学的启示

目前,异文化训练是以体验式学习方式为中心,知识学习兼而有之的一种训练形式。与个人的成长、异文化间的练习体验、学习是有划分出具体区别的。要求学生在端正态度的前提下自己体会跨文化间的差异,冷静思考、思路清晰、情感细腻。当然,教师在训练时要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目前所处的知识阶段,设置学生不曾接触的场景,唤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再融入了语言环境的氛围中学习语言。通过这些方法,学生不但理解了语言,同时熟悉了语言所处的环境,进而也提高了学生对于人际关系领悟的层面,使用地道语言且得心应手。

作者:张金秋 单位: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跨文化交际教学探略 第3篇

关键词:交际障碍 教学理念 文化差异 情景教学 校本课程 文学影视

某学校领导向教职员工介绍新来的美国老师:“Ladies and gentlemen,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 a very pretty girl,Miss Brown.She is a very good teacher from the USA.”话音刚落,旁边的美国女教师却一脸难堪。因美国女教师对pretty和good两个主观用语感到不知所措。再如,有一对中外通婚的夫妇,丈夫是美国人,妻子是中国人,岳母不远万里从中国到美国照看孙儿,不料生病住院,需要换血,美国女婿对妻子说:“我们不能付这笔钱。”妻子听了回答说:“没有钱,把我卖了,也要给我母亲治病。”美国丈夫是否是极端自私的“冷血动物”?唯有弄清英美社会的家庭结构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方可理解美国丈夫的行为。以上的文化差异说明,不了解英美文化,在英语交际过程中势必会遇到文化障碍,甚至会造成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由于历史、信仰、地域、气候、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中西文化习俗、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文化差异极大地影响了英语的学习和交际。根据职业中专英语教学现状,为促进教师和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提升,实现跨文化交际,应采取以下策略:

一、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外语教学的新理念是把跨文化交际能力视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这就需要外语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以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来指导外语教学,应充分认识到跨文化知识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正确认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养成语言学习中的跨文化意识。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语言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重视文化差异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同时,教师要采用灵活的方法在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文化的兴趣和敏感性,使学生能主动地吸收异国文化,促进对异国语言的了解。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加强对中西文化的对比研究,勤于思考,善于比较,不断提高驾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能力。

二、充分挖掘教材,渗透中西文化差异

现行《中等职业教育教材英语(基础版)》共四册,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直接或间接体现着英语这门语言的文化内涵,教师要深入理解,充分挖掘教材里的文化内容,积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就教材中相关内容的文化背景进行介绍,涉及到语言中的文化意义、行为中的文化规约、风俗中的文化传统都应不失时机地进行解说,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定型,能自觉地结合具体文化背景知识用英语表达自已。例如,在学习《中等职业教育教材英语(基础版)》第一册Eating out一课时应对中西方餐饮习俗方面的差异作一些介绍:中国人的宴请,食物越丰盛越能体现主人的盛情,而英美人不注重食物,英国人更重礼仪、重地点的排场,美国人重气氛、重交谈;中国人注重客气,而在英美两国,一再问客人要不要食物,或是强塞食物给客人也是不礼貌的;中国人席终宴罢,可以马上跟主人告别致谢离开,而英美人吃饱喝足,一定要在主人客厅呆上一会儿,或喝茶,或喝咖啡,或吃点饼干来填充不太充实的胃,同时天南地北地聊上一阵了,然后告别致谢离开。同样在学习第三册Western Festival一课时,应把中国的重要节日像春节、中秋节与西方的重要节日如圣诞节、感恩节等的来历进行比较。对于英语词汇应充分理解和挖掘单词的多重涵义,尽可能体现其文化特色的一面,如一位女学生对一美籍男教师发出邀请:“Please come to our bedroom when you are free.”女学生显然是不了解中国大学生的“寝室”并不完全对等于英语的“bedroom”。对中国学生来讲,寝室既是用来休息,也是待客的地方。但在英语中,“bedroom”仅指睡觉的房间。又如在外籍教师休息室的门上写着:“Restroom for Foreign Teachers”,让外籍教师感到纳闷。错误在于望词生义,不了解“restroom”乃是“toilet”的委婉语。

三、积极创设教学情景

创设情景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和保证。真实的教学情景不仅是学生进行交际活动的前提,而且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发展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和在特定的语境中得体地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堂上创造更多的真实情景或模拟真实的社会语言情景,将学生置身于英语语言之中,置身于英美文化之中,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教学中,懂得用何语体和语言形式及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情感。可对《中等职业教育教材英语(基础版)》第一册Meeting New People和What's the Weather Like?两课内容进行整合来学习英美国家见面时的问候、交谈。对于英美国家人来说,因天气多变,所以与陌生人见面时常谈论天气来打开话题。可设计这么一个情景:假设李华在街上见到一老外想找这老外聊天,便迎上前去很自然地脱口而出“Fine day,isn't it?”/“Terrible weather,isn't it?”从而打开话匣子。购物时,教师可以设置这么一个情景:林达到超市想买些礼物去看望生病的同学,于是她便来到一商店,服务员走上前来“Can I help you?/What can I do for you ?”很自然展开了对话,而避免因固定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不同而造成的完全中国式的英语表达方式:“Hello. Where are you from?/Hello. Do you speak English?”或“Hello.What do you want to buy?”这样的英语让英美人觉得过于生硬。总之,教师应精心设计,创设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真实的情景中准确而又灵活地运用英语,并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避免在交际中出现尴尬,产生障碍。

四、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我国现行职业中专英语教材的编写以话题和任务为主线,偏重于语言结构、词汇的重复出现和语法讲解、阅读的训练,较少涉及到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方面的引入,即便有所提及,也较零碎,不成系统。为改变这种重语言形式、轻社会文化的现象,使语言教学和文化教育能够有机地融合,英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配合现行的教材不断积累、收集文化信息丰富的文章、影视资料,编写出适合本校学生实际水平的关于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的教材,供学生阅读。内容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专门的文化知识,特别是中外政治、经济、文学、历史、地理、宗教、生活方式、交际礼仪等方面的知识介绍。

2.交际中人们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风土人情等。

3.词语的文化背景,特别是那些文化内涵丰富的典故、成语、谚语、惯用语等,和中国文化有着完全不同联想意义的词语。

4.非语言交际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手势、体态、面部表情、触摸行为以及时间和空间的利用等。

形成了系统的文化体系后,编成校本课程,通过课堂教学或开设跨文化交际知识讲座传授于学生。

五、鼓励学生课外大量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和观看影视作品

文化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仅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课外大量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和观看影视作品。文学作品涉及西方文化中带根本性的思想观点、价值评判、西方人观察事物的视角以及对这些视角的评判,蕴含着民族的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的信息。通过阅读这些涵盖大量“文化点”的文学作品,学生能直观地感受英美文化的气息,逐渐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帮助学生对比、归纳中西文化差异意识。影视作品更直接、生动、形象地体现文化信息。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是研究中美跨文化交际的绝妙素材,其中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的例子比比皆是。电影《豪门恩怨》中老板对雇员说:“你刚来,你如果还想继续在我公司工作,进来之前,请先敲门。”可见美国人对“Knock before you enter.”是十分讲究的。

外语教学的任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只有提高了学生的社会文化知识,才能使他们在跨文化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将语言教学置于跨文化交际环境中去,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正确而得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真正达到正确运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2.朱永涛.中国人看美国价值观.1995年北京外国语大学“跨文化交际研讨会”讲座.

3.俎媛媛.寻找语言背后的文化.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8).

4.蒋杰.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策略的研究与实践.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9).

中西文化冲突与跨文化交际教学 第4篇

一、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现象

1. 打招呼。

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 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上哪去?”、“吃过了吗?”如果把这些问候的话直译成英语 (即:“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eaten yet?”) 。英美人可能会茫然, 困惑。有时也可能引起误解。

2. 称呼。

在英美国家, 人们相互间称呼与我国的习惯相差极大。有些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悖情理, 不礼貌, 没教养。比如: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 而是直呼其名, 却是得体, 亲切的, 年轻人称老年人, 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 往往用“大哥”、“二姐”、“大嫂”、“李大伯”之类, 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用英语称呼时不论男人还是女人, 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

3. 寒暄。

中国人见面寒暄通常是:"你多大年纪?""你能挣多少钱?""结婚了吗?"。在英语文化中, 年龄、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仰等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 忌讳别人问及。

4. 赞扬与祝贺。

当英美国家的人向我们中国人表示赞扬或祝贺时, 我们即使心里高兴, 嘴上难免要谦虚一番。这大概是我们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的缘故, 认为不这样, 就是对别人的不敬。

二、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避免文化冲突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在我们与西方的交往过程中, 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冲突, 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 我们极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具体措施如下: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中, 外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 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 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 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 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 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 教师还要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 只有这样, 才能全面把握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 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一直以来, 大学的英语教学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 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情况, 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 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加以控制, 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电影、投影仪、互联网等) 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 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出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在改进教学方法时, 一定要使新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紧密联系, 并与语言交际实践紧密结合。在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 通过渗透文化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尤为关键的。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如结合中国文化, 欣赏英语谚语;对比中西节日, 学习背景文化;巧用动物渗透文化知识等等。换一个角度, 从西方文化入手, 让学生感受英语的真正魅力所在。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 同时也会使大多数学生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在大学里, 英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 但学生在课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时间, 因此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 从中吸取文化知识, 增加文化素养, 拓宽西方文化视野,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 有外教的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外教在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他们是活的文化教材, 让学生直接与外教交流, 听外教做报告或讲课, 其言传身教会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果、梅林,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庆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2年第8卷第6期

[2]华厚坤, 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3年第6期, 153-154

[3]程晓莉, 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思考。《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年第5期, 105-10

交际文化教学论文 第5篇

长期以来,在外语教学方面,人们总是认为只要把语音、语法和词汇学会,就算是掌握了这门语言。其实这只是掌握了语言的形式。近十几年来,外语教学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了较大的变化,开始认识到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顺利、有效地与人进行交际。

文化在语言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与语言紧密相连的,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国的语言反映的是一国的文化。一个对于英语国家的文化不了解或了解甚少的人,即使他有着漂亮的英语语音知识,完全掌握了英语语法,词汇也背了好几千,与那些native speakers 交流起来,肯定还会许多障碍。因为他只掌握了语言的躯壳,而没有掌握语言的灵魂,即它所反映的那一国的文化和在该文化浸淫下的该国国民的文化特征和行为习惯。

由于对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国家的文化不了解而造成误解的情况比比皆是。如中国人习惯了“民以食为天”,见面总是问“你吃了吗?”,而在英美人士看来,这样的问题可不是那么让人舒服的。他可能会理解为你以为他没钱吃饭。再如中国人有一种“明知故问”式的打招呼方法,“您上街哪”,“正忙着哪”,可在英美人士看来,这纯属废话,甚至还可能有误解:我是正忙着,你只会光顾着说废话,也不帮一把。又如听说某人生病了,中国人的反应总是:真的吗?生的什么病啊?严不严重啊?可英美人士只会说:“I’m sorry to hear that.”。中国人可能会说你怎么这么没人情味,人家生病了,你sorry 一下就算完了,殊不知在英美人士看来,生的什么病可是别人的隐私,怎好随便打听?

由于文化差异,加上交际双方缺少跨文化交际知识,因而中国人的谦虚,可能被英美人士视为“虚伪”;英美人的干脆,则可能会被中国人视为“冷漠”;中国的热情,可能会被视为“繁琐”、“没有诚意”;中国式的关心,会被视为“多管闲事”。凡此种种都告诉我们,在外语教学的时候,既要传授语言形式,又要教学文化知识。学者们对文化有着各种各样的定义,本文所说的文化着重从外语教学的角度探讨“交际文化”(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和“知识文化”(cultural knowledge information)。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到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如黄河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在西方人看来,它不过是一条挺长的、混浊的河流罢了。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上对交际文化重视不足,教学中偏重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应用,导致学生经常犯错误。

现在,随着中国成功申办奥运会以及加入WTO ,中国的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在英语教学中加大对交际文化的传授,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就成了摆在全体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

但要在英语教学中传授文化知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教材是很重要的。现在使用的人教版英语教材,课文内容大多是介绍英美国家的风俗人情、社会文化、历史地理、生活方式等,并且还设计了大量的操练。这对学生学习了解英美国家状况是极好的材料。教师在讲授这些课程时,不能机械、刻板地只讲授语言知识,而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跨文化交际因素,比如介绍Christmas 时,可顺带介绍Thanksgiving Day、复活节(Easter)、万圣节前夕(Halloween)等西方重要节日,并比较中国自己的节日。谈到狗,可说说东西方对狗的不同态度:在西方,人们常将狗作为宠物来养,狗被称为人类最好的朋友(man’s best friend),如lucky dog 就是一个很好的词; 而在汉语中,“狗”总是用于贬义,如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头军师、狗腿子、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等。

英语教学大纲规定高中英语教学要侧重提高阅读能力,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应恰当选择一些好的课外阅读材料以作为补充。在平时作阅读训练时,不要停留于只讲解答案,应对所做阅读练习的材料中的跨文化因素进行挖掘,使学生既得到阅读能力的训练又得到交际文化知识。比如我们最近做了一份完形填空练习,内容涉及美国社会的child care and working mother 的关系问题,由于我在平时上课时给学生介绍了这方面的知识,比较过中美在照看小孩方式上的差异,如美国法律规定父母不能把未成年孩子单独放在家里,法院有权剥夺不称职父母的监护权,所以有工作的父母在有小孩后,只好一方做出牺牲,或者去雇用保姆,或者邻居间互相协作,或者请社区、教或其他义工组织帮忙等,而中国父母一般要么把小孩扔在家里,要么雇保姆,还有很多人则是把孩子扔给了爷爷奶奶。有了这样的知识储备后,学生做起这篇完形填空就得心应手了。在阅读理解学到chairperson 这个词时,我让学生比较了chairman这个词,比较了人称代词he/she 和they, 又给学生介绍了女权主义(feminism)、平等(equality)及Ladies first等西方思想。此外在介绍body language 时, 我还让学生比较了中外手势语。我在带学生参加市中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时,担任评委的外籍教师都谈到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让学生模仿西方人说话时常用的一些手势语的重要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语言形式的正确,还要注意运用正确的语言知识,对于教师来说,这无疑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文化交际学具有多学科性,对它影响最大、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学科,即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社会语言学和传播学。作为教师,平时应注意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在让学生做操练(尤其是操练对话)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说符合自己的身份和场合的话。

总之,教学中既注重语言形势又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帮助学生真正掌握该语言,顺利进行交际,还有利于防止由于交际障碍而导致的交际摩擦(conflict),有利于拓宽视野、促进文化交流。

参考书目:

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版

胡文仲:“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1期

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版

杨连瑞、汤成雄、胡士田主编:《英语教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月第2版

章兼中主编:《外语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 第6篇

关键词:文化渗透 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是从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個人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以前,这主要是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所关心、研究的问题,近年来,它正在引起一般人的关注。在中国,语言教师对之表现出的浓厚兴趣,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也引起人们从跨文化教育的角度对英语教学进行深入思考。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本目的有三个:第一,培养人们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文化是有差异的,通过发现对方的不同点,反过来加深对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在发现差异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可忽视大量的共同之处。第二,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初次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时,往往会产生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从而产生某种不适应。要使交际得以继续下去,必须设法减缓冲击,提高适应能力。第三,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技能。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在美国,除了在大学里设有这方面的课程之外,社会上,如商业界也有许多机构专门负责跨文化交际技能的培养,以适应国际化社会的需要。可以说,正是基于这一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实践意义要大于理论意义。

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密不可分。这是因为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从这个意义出发,将跨文化教育看作是英语教学的一环更加恰当一些。80年代中期,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统一制定了教学大纲,全国统编了几套符合教学大纲的教材,87年开始实施四、六级考试,这些都对大面积的英语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迅速地走向世界,社会上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这些方面,我们的教育却明显滞后。一方面普遍的应试教育带来了相当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传统的英语教育观还深深地束缚着我们教师的手脚。中国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总共学习十多年的英语,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查词典、记单词、分析句子结构上。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有了词汇和语法知识就可以阅读,就可以应付考试,但是,在跨文化交际时往往会出现问题。中国人跨文化交际的问题归纳出来从某种意义上折射出我们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1:把学习语法和词汇当作英语学习的全部。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不但发出信息的能力很差,就连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很差,综合交际能力低下。

问题2:学习方法陈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受传统方块汉字学习的影响,学习英语也是一板一眼、循规蹈矩。注意力往往集中在词、句的理解上,而较少注意篇章;往往重视信息的接收,忽略信息的发出。

问题3:综合语言能力较强,但是跨文化理解能力差,缺乏社会技能。当语言能力提高到相当的水平之后, 文化障碍便更显突出。语言失误很容易得到对方的谅解,而语用失误、文化的误解往往会导致摩擦发生,甚至造成交际失败。

在中国,人们对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认识还比较低,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只不过是个学习语言的问题。他们觉得,只要会英语,剩下的凭常识、按习惯就可以解决。然而,常识这个东西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性,它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属于常识性的行为,换在某个外国的背景下可能成为一种不合常识的行为;在某种文化下属于很礼貌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下可能被视为无礼;一种文化下的人怀着敬意说出的话,另一种文化下的人可能理解成是一句带侮辱性的话;拿汉语的习惯去套外语,有的时候套得对,有的时候则会套错。有些人将跨文化交际等同于英语的听、说、读、写四会能力。四会能力当然很重要,它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基础,但是它远不是问题全部。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不同的对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如何表述一个思想,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我们所面临的内地西藏班的英语教学任务更是艰巨。随着青藏铁路的通车,西藏经济的发展,外国游客大量涌入西藏。这就需要大批懂英语并能熟练运用英语的藏族学生来接待这些游客。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和就业的要求,我们的藏族学生的英语教育更应注重交际性。我在教学中,巧妙运用对比教学法,将汉藏文化以及西方文化加以对比,加深学生印象并能调动学习兴趣。英语学习,既要学习英语语言知识,更要掌握英语国家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就业,并且为家乡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大面积、全面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跨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到跨文化教育是英语教育的一环,把语言看作是与文化、社会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并在教学大纲、教材、课堂教学里全面反映出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6年出版的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里提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要求——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重新设计、 重新组织;国际教育界也一直在倡导“To know(学知识),to do(学做事)and to be(学做人)”。我们的英语教学应紧扣世界教育的发展方向,为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素质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杨平泽,《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 国外外语教学 》1995(1)

[2] 陈舒, 《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国外外语教学》 1997(2)

[3] 刘绍忠, 《语境与语用能力》,《外国语》 1997(3)

[4] 林大津, 《跨文化交际研究》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第7篇

一、跨文化交际研究目的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本目的有三个。第一,培养人们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文化是有差异的,通过发现对方的不同点,反过来加深对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在发现差异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可忽视大量的共同之处。第二,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初次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时,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Cultule shock),从而产生某种不适应。要使交际得以继续下去,必须设法减缓冲击,提高适应能力。第三,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技能。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在美国,除了在大学开设有这方面的课程之外,社会上,如商业界,也有许多机构专门负责跨文化交际技能的培训,以适应国际化社会的需要。可以说,正是基于这一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实践意义要大于理论意义。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研究内容有三项。第一,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研究。第二,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方面的研究。第三,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待世界的根本看法,包括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等诸多哲学方面的概念。仅从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来看,东西方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西方文化认为,人应该主宰自然,自然是人的征服对象,人类可以利用不断提高的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战胜自然,人是万物之中心。与此对应,东方文化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协调关系,人与自然紧密相关,人类不是改造自然,而是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条件为人类服务。

所谓价值观,就是判断好坏、是非的标准,它会将人的行为引至某个方向。因此,价值观构成了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基干。对于隶属于某个文化的人来说,什么行为好,什么行为不好,都是受这个价值观的支配的。价值观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们很难把握住它,但是通过语言的或非语言的行为模式,往往可以窥视出某种文化的价值观。假设一个小孩看见邻居家的果树上结满了苹果,而不去摘,问他为什么不摘别人家的苹果,他会怎么回答呢?如果是信奉基督教欧美的小孩,那么他会回答说:“我不能去摘,因为上帝在看着我。”如果是中国、日本等东方的孩子,那么一定会回答说:“那是人家的东西,我们不能要。”西方人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自己是上帝之子,自己无时无刻不在受着上帝的监视与庇护。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于隐藏在文化深层的价值观是回避不了的,人们恰恰是通过了解价值观的不同,加深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这是因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时候,往往是在不同的价值观念发生对立的时候。

关于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这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又一重要课题。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差异,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上的差异。语言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的使用一定得遵循文化的规则。换言之,文化决定思维、决定语言的表达方式。我们设想一下外国人学习汉语时,要学会正确使用“我说一点肤浅的意见,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这样的句子,除了需要语言本身的知识以外,还必须习得中国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知识。不需要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而能造出的句子,几乎都是有关事实或状态方面的描写。例如:“我姐姐是一名大学生”、“天安门广场很大”等,这些句子原样译成任何语言都说得过去。然而,有许多句子直译过去要么不通,要么不符合对方的社会、文化规则而不被理解。

例如,同样是接待顾客,不同国家的商店,营业员使用的语言也不相同。

中国:你买什么?(或“您要点什么?”)

美国:Can I help you?(我能帮助你吗?)

二、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外语教学不仅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这个意义出发,将外语教学看做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环更恰当。但是,在跨文化交际时往往会出现问题。这些情况从某种意义上折射出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问题1:把学习语法和词汇当做外语学习的全部。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不但传递信息的能力很差,就连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很差,综合交际能力低下。

问题2:学习方法陈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受传统方块汉字学习的影响,学习外语也是一板一眼、循规蹈矩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词、句的理解上,而较少注意篇章;往往重视信息的接收,忽略信息的发出。

在中国,人们对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认识还处于较低层次,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只不过是个学习外语的问题。他们觉得,只要会外语,剩下的凭常识、按习惯就可以解决。然而,常识这个东西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性,它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属于常识性的行为,换在某个外国的背景下可能成为一种不合常识的行为;在某种文化下属于很礼貌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下可能被视为无礼;一种文化下的人怀着敬意说出的话,另一种文化下的人可能理解成一句侮辱性的话;拿汉语的习惯去套外语,有的时候是正确的,有的时候则会套错。有些人将跨文化交际等同于外语的听、说、读、写四会能力。四会能力固然很重要,它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基础,但是它远不是问题全部。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不同的对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如何表述一个思想,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如何说”、“不说什么”,有时候比“说什么”更加重要。仅运用语法正确的外语,不足以与外国人打好交道。

语言教学与跨文化交际意识 第8篇

北京外国语大学胡文仲教授曾经提出, 学习一种语言应该同时发展两种能力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这一理论已经被我国外语教学工作者所广泛接受。美国语言学家Rober Lado指出:学习一门外语的目标是从目的语的语言及文化方面理解其意思及内涵, 中外学者都格外重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语言意识是控制言语活动的机制, 形成、保存、重构语言符号及其搭配、使用的规则。语言意识的内涵包括语言学知识意识、学习策略意识、教学方法意识、学习需求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语用意识。文化意识是人们头脑中文化的反映。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

我国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仍然不容乐观, 文化意识较为淡薄。例如, 学生不能用英语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来理解、运用英语;对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习俗、礼节常识的了解较匮乏等。究其原因, 主要是目前的英语教学还没有完全真正地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学与用脱节, 可从以下英语教学的现状看出。

1. 目前我国英语教学工作中还存在着目标偏差。英语教

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由于受“应试英语”加“证书英语”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部分教师忽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使我们培养的大学生虽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技能, 但是缺乏对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2. 由于现行英语教材的内容大部分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的

文化为背景, 所以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中国的文化介绍很少涉及, 对中西文化的对比研究相对较少, 尤其欠缺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述本土文化的能力。

3. 无论是英语教学还是英语学习过于强调它的工具性、

实用性、功利性, 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内驱力不是为了强国, 而是为了考试过关或者为了出国, 难以通过学习英语来了解西方文化。

现行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听力和初步写说的能力。但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能力的同时, 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因为我们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掌握两种语言, 而且要通晓两种文化, 使英语成为我国强化改革开放, 扩大国际协作范围和交流的交际工具。

二、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的途径

在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 背景知识的学习是服务于语言知识教学的, 它主要体现在词汇的社会文化意义了解, 谚语、俗语、寓言等的意义分析, 其他阅读材料和听力材料的深层理解等。但是, 文化背景知识最终是为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现而服务的。

文化背景知识有时是解开一些语言问题的钥匙, 无论是阅读还是听说, 很多问题的解答是离不开文化背景知识的, 在语言学习中, 它帮助学生联想, 进行“合理的”推理、推断。

英语国家对我们而言是一种异文化, 异文化常常是一种陌生的文化, 与汉语有许多差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向学生传授英语国家的文化艺术、节日风俗、习语谚语、神话传说、名人轶事, 等等, 可以拓展其知识面, 深化其对英语国家较为全面的认识, 这必将有助于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另外, 英语中的日常交际语、非语言的交际形式、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史地、文学及当代社会概况、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等都是我们所要涉及的内容。

1. 注重培养学生的第二语言意识。

英语教师应该在教学大纲里应充分体现培养学生第二语言意识、语言个性的指导思想。语言意识的内涵其中就包括了语言学知识意识、学习策略意识、学习需求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语用意识。只有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了目标语言意识, 外语教学和学习才能卓有成效地提高。

2. 对学生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

在课程设置方面, 学校应考虑合理开设文学作品选读等与文化密切相关的课程,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所学语言民族与文化的了解。

3. 提高外语教师的教学方法意识。

在教学法方面, 教师应有意识地专门训练学生的外语意识, 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教学上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 学生听”的教法, 而改为以“学生为主, 教师指导”, 帮助学生收集资料, 自觉地吸取中西方文化的营养, 从而全方位地实施双向的互动, 语言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文化的学习和交流的过程, 是活的语言实习过程。

4. 应注意培养学生对外语的注意力和兴趣。

教师应加强对双重文化的学习, 提高用外语准确表达本族文化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胜任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效地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现代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发展, 促使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和接触越发频繁, 国际交流的加强使得跨文化交际称为我们当今时代一个突出的特征。跨文化意识指的是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知, 一般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对那些被认作是怪异的表面文化现象的认知;二是对那些与母语文化相反而又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显著的文化特征的认知;三是通过理性分析从而取得对文化特征的认知;四是从异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感知异文化这也是跨文化意识的最高境界, 要求参与者具备“移情”和“文化融入”的能力。

三、在英语教学中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敏感性, 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措施

1. 认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因素应在外语教材编写中体现出

来, 教师在讲授语言的同时结合语境、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行讲解, 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例如一个很简单的词组a lucky dog并不是用来指一条幸运的狗, 而是我们所说的幸运儿的意思, 对于不了解这种文化内涵的英语学习者来说很难明白。

2. 开设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等课程;开设语言与文

化、跨文化交际学等课程, 系统讲授文化知识。例如可以开设西方文化入门、英语国家概况、英美国家社会文化等课程, 让学生直接或间接地了解一些与他们的英语学习密切相关的跨文化知识。

3. 英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多汲取西方文

化知识或者有机会出国融入并体会一下西方文化, 加强自身对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 即对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的理解能力, 理智地对待不同文化的关系。

英语教学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主要手段之一, 不仅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 而且要对学生进行文化的教育, 特别是通过对外国文化客观、公正的评价, 对学生进行文化的教育, 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跨文化交际的观念, 正确地对待外国文化, 正确地对待中国文化, 不使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成为外国文化的辩护者。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2]邵志洪.英汉研究与对比.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

跨文化交际教学方法探析 第9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跨文化数学

一、跨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当前世界的发展, 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跨文化的交际也就比以往更加需要。人们的认知由于环境的不同而使人产生了固有的定向, 这就使人们经常会以某种文化定势来判断别人的心理和语言意义。因此,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经常由于对一些语言和行为的不理解而产生误解, 从而使人们的认知产生歧义, 如大脑的翻译系统不能客观地解读该语言体系中某单词或句子包含的真正含义等。同时, 随着我国留学生人数的不断攀升, 我们的外语教学也应在教授必备外语知识的同时, 进行一些外国文化风俗习惯的教育, 以此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我们提出的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其实是指一种隐性的文化输入, 比如目标语国家的宗教、历史、科学发展史及政治史等, 以及有关目标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及课外知识的补充, 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教学。如果不了解这些知识, 那么学生对该国文化的学习只能是停留于表面, 这远远达不到交际的需要, 因此, 跨文化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学, 对外语语言学习本身, 也是一种极大的促进。所以, 外语教学应承担起促进跨文化沟通的任务。“广大师生意识到语言能力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教育的最终目的。而且, 语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应是文化教育”[1]。当然, 对外国文化学习时应采取“拿来主义”, 这需要老师和学生对他国文化的充分尊重, 并在此基础之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跨文化教学的步骤

实施跨文化教学应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一是基本语法阶段。这个阶段词汇和语法是有限的, 交际的范围也是有限的, 同学之间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对话。二是设计某种情境, 围绕文化引进不同的知识文化背景, 在这个情境中, 围绕对某一个文化现象的讨论, 让学生感兴趣。三是课后积极创造机会进行交际。让同学们多接触实际的外国文化, 如请外籍人士来交流, 创建外语角, 等等。除此之外, 教师要通过多种活动如讲座、讨论、调查及表演等方式, 将外国文化特色渗透其中,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应采取这样的方法:以课堂讲解为主, 课后查找资料为辅, 重视系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式教学。让课后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外延, 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其他方式来进行。四是拓展词汇阶段。词汇的内涵往往有更深层的根源, 是长期浸泡在该文化中的提炼与结晶, 因此应深刻地分析该词汇的内涵, 多进行比较。五是理解目标语中的深层文化阶段。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体会, 看外国电影时, 字幕里的单词都是认识的, 但组合在一起的时候, 居然是另外的意思, 有时甚至和自己想的一点关系都没有, 为什么呢?这就是翻译中引入了外国本土文化的结果。同学们在掌握一定的跨文化基础知识之后, 在翻译某句话或某篇文字时, 就会注意文化的渗透, 避免翻译错误或偏差, 这就到达了理解其深层文化的阶段。

三、跨文化教学的方法

(一) 运用图式理论进行教学

图式理论是以某个主题为中心, 组织与之相关的知识形成某一体系的方法。图式理论是图式知识在认知实践中具体运用的概括与升华。该理论认为, 人们在理解、吸收输入信息时, 需要将输入信息与已知信息联系起来, 对新输入信息的解码、编码有依赖于大脑中已存在信息、框架或网络。输入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匹配才能完成信息处理的系列过程, 即从信息的接收、解码、重组到存储[2]。教师在进行背景文化的传递时, 应加强在学生大脑中以该语言为中心的多层次文化信息整合, 通过已有知识形成固定的心理模式, 再通过接受新知识、将其进行文化背景下的分析等方法, 将其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这对该语言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二) 避免文化定势而带来的偏见和歧视

“culture stereotype”这个术语, 也就是“文化定势”, 表明人们对另一民族或国家的成员会产生简单化的、固有的、程序化的看法, 忽视了这个文化群体中的个体差异。人们头脑中就会形成整齐划一的模式, 诸如“保守的英国人”、“浪漫的法国人”、“率直的美国人”和“中庸的中国人”等[3]。这种定势在某种程度上能帮助我们加深对其他语言的理解, 但它往往也会造成人们的误解或片面理解。特别是老师和学生一旦形成了某种文化定势, 往往会将某个语言现象理解得过于简单, 因而导致对该目标语文化的片面认识。文化定势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且有时还会加入一些感情因素, 这就使这种认识偏差变大, 用这种方法去认识世界, 则更会产生一些偏见, 这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 也是不利于时代发展的。因此, 在当今这个开放、合作、全球化时代, 只有打破旧思想的束缚, 最大限度地避免文化定势产生的影响, 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目标语的深层含义。

(三) 小班化教学

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在于:在组织形式上, 减少了班级的人数, 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负荷重、例行性工作量大、教师在专业方面准备不足、无暇或少有时间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等弊病, 小班化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有利于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4]。如果一个班级人数过多的话, 教师就会顾此失彼, 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师生间的距离感就会越来越大, 而且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教师很难对那么多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 也很难最大限度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分组、合作等来调整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课上的个性化教学, 如兴趣教学、体验式教学、反思性教学等, 在大班课中很难实施开来。而在小班课中则可以尽情地发挥, 班级人数的减少, 能加深师生间的交流, 增加学习机会。交流在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 跨文化交际课堂更需要这一点。

(四) 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身心差异来设计教学, 因材施教。跨文化交际课中, 教师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 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让教学真正地与学生的实际挂钩, 让学生的问答效率更高。

(五) 对比中进行教学

语言的学习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世界各国之间的发展是相互渗透的, 一些西方生活习惯已经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外国文化的学习也应该与中国文化的学习对比着进行。同时要在对比中不断整合观点, 比如按照中国人的方法论, 工作中应重视整体, 而西方则强调个人, 这就是文化差异现象;再如中国人重视总结, 而西方人重视理性分析, 学生对于这些方面的理解将有助于其外语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应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树立对比的教学观念, 这有助于学生对共性和差异性的认识。

(六) 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

跨文化交际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 学校教务应加大对教师跨文化知识的培训, 使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 最大限度地与时俱进, 跟上世界的步伐, 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间要加强交流, 充分集体备课, 遇到各种有关跨文化知识可以资源共享, 增强教学效果。同时, 多媒体及网络的使用, 使跨文化教学在多方面都得到了提升, 丰富的网络资源材料能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因此应通过多种手段提升教师跨文化交际教学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 跨文化教育实际上是在观念中形成对语意的理解, 是从根本上找到语言意义的来源, 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语言的错用, 丰富语言知识, 弥补由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上的欠缺。大多数人对该交际教学法研究得不够, 导致了许多理解上的偏差, 因此, 我认为外语教师的任务是:不仅要提升学生的外语水平和利用外语进行交际的水平, 还要提升学生的国外文化背景水平, 我们要在课堂上, 通过多种渠道发掘目标语言信息的传输方式,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尤其是对跨文化交际的认知能力的提高, 从认知框架中整理出解决文化交流的方法, 挣脱固有定势的束缚, 解决认知差异。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2]董广智, 刘丽欣.图式理论与英语听力教学[J].东北大学学报, 2003, (3) :40.

[3]王海皎.语境文化、文化定势与跨文化交际[J].中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5) .

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第10篇

人们在外语学习和教学的实践过程中, 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 学习一门外国语, 如果只掌握其基本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 虽能够产生众多合乎语法和语义规则的句子, 但在与外国人的实际交际中, 常常会表达出一些不恰当或不得体的句子, 从而引起一些误解。 究其原因, 缺乏对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 近年来, 我国许多外语专家学者在语言与文化、中西文化比较、跨文化交际等领域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工作, 取得了很多成果。 如邓炎昌和刘润清的《语言与文化 》, 贾玉新的 《跨文化交际学 》, 胡文仲的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等。 同时我国外语教师及外语教材编著者在外语教学与学习中如何引入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知识方面做出了很多积极的探索, 进行了许多有益尝试。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根据人类文化学的观点, 文化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 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6]。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的一部分, 它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渗透于文化的各个层面。 人类的知识是由语言来记录、保存的, 人类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等都是通过语言来积累、传承和发展的, 可以说语言就是文化的折射。 作为文化的一种折射, 语言本身也深受文化的影响, 因此语言的学习不可能离开文化。 外语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文化教学。 著名的语言学家罗伯特·拉多 (Lado.R) 在他的 《语言教学的科学的方法》 (Language Teaching:A Scientific Approach) 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 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 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 ”[5]中国语言学家邓炎昌和刘润清先生在《语言与文化 》一书中也对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作出过相近的论述“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 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 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1]我们学语言, 不只是学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 更主要的是用英语进行交际。 要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际, 就必须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 掌握一定的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 熟知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只有在此基础上, 才能够比较得体地使用英语, 避免误解和错误。

三、中西文化比较

英语和汉语虽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但在语言交际方面还是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在友好往来方面, 两种语言都有这样的问候语, 如 “How are you?” (你身体好吗? ) “How are you getting on?” (你过得怎样? ) 。 在表示问候、祝贺等时, “Give my regard to your mother.” (代我向你母亲问好。 ) “Wish you a happy birthday! ” (祝你生日快乐! ) “Congratulati ons on your success! ” (祝贺你成功了! ) 。 在别人提供了帮助时, 都会说声“Thank you! ” (谢谢! ) , 也都会说 “You are welcome.” (不客气。 ) 作为回应。 在引荐两个互不相识的人时, 引荐者可以根据不同场合使用不同文体, 如“May I introduce Mr.wang to you?” (请让我给您介绍王先生。 ) , 这较正式;“This is Mr.wang.” (这是王先生。 ) , 这较为随便, 两个人在被引荐后都会说 “How do you do?” (您好! ) 等用语。 在询问对方姓名时,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着用于各种场合的文体, “What’s your name?” (你叫什么名字? ) 这较随便。 “May I ask your name?” (请问您的姓名? ) 这较为随意;“Would you mind telling me your name p lease?” (请问您的尊姓大名? ) 这是很正式的用语。

当然, 由于地理环境、政治因素和风俗习惯的不同, 中国人和英美人在语言交际方面还有着很大的差异, 这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有时交际方式上的差错比起语言错误 (如时态不对, 用词不太恰当等) 更严重。 对这一情形我们都会这样的体会:该说的话没说或不该说的话却说了, 该笑时不笑或不该笑时却笑了, 这都使人很不好过, 结果轻则使自己或对方感到尴尬, 或双方感到尴尬, 重则无意得罪或惹恼了对方。 如中西方人在称呼上有很大差异, 在美国家庭, 一个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 而是直呼其名, 这种做法没什么不得体的, 在校园里, 大学生直呼教授的名字也是常见的, 在西方人眼里, 他们觉得这样称呼显得亲切、平等、融洽, 但这些在中国人看来有违情理, 认为不礼貌, 没有教养。 在接受赞扬时, 中西方人的反应也有很大区别, 按照西方人的习惯, 当他们赞扬别人时, 总希望别人欣然接受并表示感谢, 否则他们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 而中国人则比较委婉、含蓄, 即使心里很高兴, 也不会立即认同, 爽快接受对方的赞扬, 往往会自贬一番, 以表谦虚有礼。 如有一位英语很好的大学生在一次与美国来宾交谈时, 该来宾对他说:“Your English is pretty good.” ( 你的英语非常好。 ) 他立即回答: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 (不, 不, 我的英语非常差。 ) 来宾听到这样的回答有点不知如何回应, 感到非常惊讶, 认为中国人有点不诚实。西方人非常注重个人隐私, 英语中有一句谚语“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 (一个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 ) , 就是说, 一个人的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未经许可, 不得入内[1]。 涉及个人的私事也是如此, 不希望与不太熟悉的人谈论自己的私事, 自然也不愿意被人问及与其有关的问题。 对大多数西方人来说, 向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提出“How old are you?”, “How much do you make?”, “Are you married?”等涉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问题的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 忌讳别人问及。 西方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 如“It’s fine, isn’t it?”, “It’s raining hard, isn’t it?”, “Your dress is so nice! ”等。 而中国人在见面常常说“你到哪儿去呀? ”“干什么去呀? ”等, 对不太熟悉的人还要问一些诸如“结婚没有? ”, “工资是多少? ”, “多大岁数了? ”等以表示关心。 而所有这些问题都会令大多数西方人感到不高兴, 会认为 “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你管得着吗! ) 。

四、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通俗来说, 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 (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 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6]。 我们在前面讨论了英语和汉语在语言交际方面的相似之处, 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 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 在我们英语学习中起着积极作用, 可以促进我们的英语学习, 因此被称作“正迁移” (positive transfer) 。 上述还讨论了英语和汉语在语言交际方面的不同之处, 这种文化差异在我们的英语学习中起着消极作用, 会干扰或抑制我们的英语学习, 因此被称作“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 。 当然, 由于中西方社会风俗习惯、价值观、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 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有很多这种负迁移, 这需要我们在英语教学中高度重视。 笔者在一次听力课练习时看到英语教师让学生听一个打电话的英语对话:

A:Hello, this is Peter speaking.Who is speaking?

B:Hello, George is speaking.

英语教师在学生听了一遍后, 又一句一停让学生重复每一句, 直到学生听懂该对话, 然后英语教师让学生俩俩地做一个模拟英语打电话对话练习。 过一会, 英语教师让学生表演他们做的模拟英语打电话对话, 其中有好几对学生的对话开头是这样的 “Hello, who are you?”, “Hello, my name is ×××.Who are you?” 明明英语里打电话的开头是 “Hello, this is Peter speaking.Who is speaking?”, “Hello, George is speaking.”, 可是这些学生并没有采用这种方式, 而是采用了中国式的打电话方式。笔者后来了解到学生并非没有听懂英语打电话的对话, 而是没有清晰地意识到英语和汉语在打电话时用语有所不同。 既然老师让我们做对话, 我们就按自己想的方式去做。 在做购物对话练习时, 有时也出现这种情况, 扮演售货员的学生对扮演顾客的学生说“What do you want?”, 而没有说“Can I help you?”或 “What can I do for you?”, 类似现象还不少。 要解决这些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需要我们统筹计划。 首先, 我们在编写英语教材时要考虑英美文化背景, 要把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有机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学习语语言知识同时潜移默化获得一些跨文化交际所必需的基本英美文化背景知识。 其次, 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要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英美文化背景知识, 尽可能地利用各种手段, 如多媒体、小组讨论等使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 最后,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课后学习英语时间, 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阅读一些有关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材料, 营造英美文化氛围, 鼓励学生多与讲英语的外国人交流等。

五、结语

语言、文化和跨文化交际是英语教学中的三个重要概念。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反映文化, 文化制约语言, 影响语言的使用和发展。 当以英语为媒介进行跨文化交际时, 交际者就要遵守英语的文化语用规则。 从某种意义上说,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给英语学习者造成很大跨文化交际障碍, 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英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英语语言基本知识, 还要帮助学生跨越中西方文化之间的鸿沟, 克服跨文化交际障碍, 最终使学生在实际交际中能够得体地运用英语。 当然, 要有效达到这一目的, 我们仍需对跨文化交际等领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进一步探索在英语教学与学习中如何导入英语的文化背景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只学习英语语言基本知识, 不了解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 就会产生跨文化交际障碍, 不能得体地运用英语。我们应通过中西文化比较, 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在英语教学中把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有机结合起来, 利用多种手段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 最终使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语言与文化,中西文化比较,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3]胡文仲, 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5]Lado.R.Language Teaching:A Scientific Approach, McGraw-Hill Inc.US, 1964.

[6]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

[7]马永辉, 刘凤辉.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价值观之比较[J].学术交流, 2007 (7) .

[8]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课教学内容与方法之探讨[J].中国外语, 2006 (6) .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英语交际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 交际教学 中西方文化差异

十九世纪的人类学家Edward Tylor曾说“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俗。”良好的语言运用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提高人的交际能力。而交际能力实际上就是对语言的恰当运用和社会知识文化的正当传递。因此要想使英语得到良好的运用,便应当对这一国家的文化进行适当的了解。

一、打招呼方面的差异

在中国,我们见面的时候一般都会询问对方“上哪儿去”(“Where are you going ?”)或是“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meal?”) 。但是这在与外国人打招呼时是不恰当的,外国人由于与中国习俗和文化的差异使得他们会认为这种在中国很平常的问候是一种对隐私权的干扰,或是当你询问对方“Have you had your meal?”,他们不会认为你是在和他打招呼,而是在邀他共进餐。这时对方会感到尴尬和无法回答。因此在交际教学中我们应当让学生明白这种差异,并让学生学会正确的交流方式进行交流。

并且在与人寒暄时,我们中国人一般的问法是“你今年多大了”(“How old are you?”)、“有女(男)朋友了吗?”(“Do you have girlfiread”),“结婚了吗?”(“Have you married?”)、或是“你现在收入是多少呢?”(“What is your income?”)。但是应注意在英语环境中,年龄、婚姻状况、收入状况、工作情况或是家庭情况等都属于个人隐私的问题,是应该尽量避免询问对方的,否则给双方的对话造成尴尬。我们应当在教学中让学生们认识到这一点,并交给学生正确的寒暄方式。在西方人们寒暄时的话题多为天气(weather),像是“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或是”好久不见,最近怎么样?”、“我看你脸色不好,你有什么事情吗?”等等,这种谈话内容会让谈话双方都会感到非常舒服。

二、称呼方面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人们相互之间的称呼与我国有着较大的差异,并且有些在中国看来是很不礼貌或是生疏的称呼,甚至是有悖常理。例如:家中的孩子在称呼自己的长辈,像是祖父、外祖父、哥哥、舅舅、阿姨等时,不是Grandfather,、grandfather、 uncle、 aunt、 brother等,而是对他们直呼其名;年轻人在称呼年长的人员时也只是在前面加上了.Mr.Mrs.Miss.这在中国人看来是很匪夷所思或是很不礼貌的事情。又比如在中国,熟人之间一般都用小李、小王这样的称谓来称呼对方,并被认为是一种亲切的表达方式,但是在西方国家,若是我们用“小杰瑞”这样的称呼来称谓对方是一种很不礼貌的做法。

三、赞扬与祝贺方面的差异

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在听到别人的赞美时,即使性情舒畅并打心底里表示认同他的观点,但我们往往也不会在口头上表示赞同,而是谦虚、谦让一番。例如当一位外国人对你说“哇!你的英语很棒啊!”(“WO!You English is very good!”)此时,中国人一般不会高兴的说“Think you!”而是按照中国式习惯说“No !No ! My English is just so so .).但是因为文化方面的差异,对于中国人的这种谦虚,外国人往往会信以为真,进而反思自己是否对对方估计错误。因为在西方文化中,若一个人给予你中肯的赞扬,并且你也是认可的,那么你便会以高兴并且认可的语气来回答对方,并且在西方人的价值观内,当一个人对你的赞扬表示你认可时,便一定会爽快且高兴的回复你,若是别人对你的赞扬表示反驳时,他们往往会认为自己估计错误,而不是认为你是在谦虚。因此在用英语与人交流时,我们应当让学生注意自己的思维方式注意用英式思维进行思考判断和回答。

四、关于道别方面的差异

在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上,当客人走时,我们一般是多方挽留或是送客很远,客人说”留步”(“stay here”)时我们一般也会再送出一段说“慢走”(“walk slowly”)或是邀他“下次再来”(“come again”),这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中是热情好客,与人亲热的表现,而且中国学生在与外国人交际时往往也会表现出这样的特点。但应注意,这是非常不符合西方人的习俗的。在西方人的文化中,送客一般是送至门口,对其挥手道别说再见、珍重、回头再见)(“Byebye”、“So long”、“Take care”、“See you later”)等。而不必向中国人这样“十里长亭相送”这样会让对方感到惊讶和不解,因此在交际教学中我们应当让学生明白这些文化间的差异,以便更好地与对方进行交流。

在英语实际教学中,我们不仅仅应当教会学生如何说英语,如何利用英语更好地与外国人进行交流,还应当教学生如何说好英语,如何更完美的使用英语与外国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这便需要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到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善于在交际中灵活转化这些差异,同时通过文化差异性英语教学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英语交际教学。

参考文献:

[1]赵岩英,刘茂祥.素质教育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外延浅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

[2]许薇娜.任务型课堂教学的实例分析及任务设计[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

交际文化教学论文 第12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教学,交际教学法,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如何培养既通晓外语又深谙国际商务规则并且能够有效进行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目前开设商务英语课程各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换句话说, 在商务英语教学中除了强调以商务活动为目的的语言技能训练,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交际法以语言功能为纲, 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的, 是商务英语教学实践中理想且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商务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关系

虽然学术界对于商务英语的界定仍然存在分歧, 但我国普遍认为它是属于专门用途英语 (ESP) 的一种, 简单说是在商务这一特定环境下应用的英语。商务环境涵盖面广泛, 学习者不仅要了解包括国际贸易、金融、营销、法律等诸多领域的专业知识, 还要具备在特定商务背景下所需的语言和非语言等各项交际技能。因此, 商务英语既是一种语言教学, 更是一种技能教学, 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商务环境中的交际能力 (阮绩智, 2005) 。著名学者王兴孙 (2001) 在阐述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设计时也提出应该包括两个系列, 即商务英语交流系列和国际商务概论系列, 说明商务英语教学中应该同时注重商务专业技能和语言技能的输入, 以及交际能力的培养。

国外学者Ellis和Johnson (2002) 则认为商务英语既具有ESP的特点, 如特殊语体, 强调在特定语境下的特殊交流, 又与ESP其他变体有所不同, 它是特定内容 (与特殊职业领域和行业相关) 和一般内容 (与商务环境下的一般有效沟通能力相关) 的混合体。这一观点实际和我国学者一致, 商务英语教学必须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 尽管目前的高校外语教学中已体现出对文化的学习和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视, 但在商务英语教学中, 这一倾向还需加强。很多学生只重视对术语的机械记忆, 对传统教材中提供的应用模式生搬硬套, 误以为语言能力已经掌握, 实践中却出现按母语思维, 不了解对方文化背景和交际习惯等问题, 在真枪实弹的国际商务交往中时常发生摩擦碰撞, 甚至导致误解和冲突, 可见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在理解掌握外国文化知识与交际技能的基础上, 灵活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使交际行为得体和有效的能力——对于商务英语教学至关重要。

二、交际法与商务英语教学的关系

交际法 (Communicative Approach) 是由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 (Dell Hymes) 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交际能力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理论发展而来, 后经过Canal &Swain, Bachman等学者的补充, 现在普遍认为交际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为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应变能力, 这些能力的习得过程实际就是外语教学的过程。交际法应用于教学时的目标就是培养交际能力, 尤其强调语言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相互沟通思想的能力 (李予军, 2001) , 这与商务英语教学目的相一致。

Carter (1983) 在对ESP课程进行描述时归纳出三个共同特点:真实语料、以目的为导向和自我学习为中心, 这些特点也说明商务英语教学非常适合采用交际法, 表现如下:1) 商务英语教材注重安排最贴近真实商务环节的文章案例等, 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商务交往过程;而交际法也主张使用真实语料, 模拟真实的场合情景, 注重在语篇中提高语言能力;2) 商务英语教学强调对学习者进行需求分析, 考察其专业信息、学习者个人信息、英语语言信息、学生欠缺和语言学习信息, 以便做到因材施教, 按需施教 (朱梅萍, 沈忆文, 2010) ;而交际法强调以任务为导向, 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符合交际活动的情景, 使其有针对性地学习如何利用语言为媒介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 以满足学习者各项需求;3) 商务英语教学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 传统的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在改变, 教师的角色应逐步向实施者过渡, 集老师、课程设计者、合作者、研究者和测试与评估者于一身 (Dudley-Evans & St. John, 1998) ;而交际法主张以学习者为导向, 强调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 鼓励其主动参与课堂环节, 使教学过程交际化, 这都需要在师生角色转换过程中实现。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交际法能够满足ESP课程的教学目的, 符合其教学原则, 是商务英语教学实践中较为理想的教学方法。

三、交际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在应用交际法的商务英语教学中,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加强中西商务文化比较教学。在教学实践中, 一般由教师通过以真实语料为基础的情景或案例引出话题, 让学生熟悉相关词汇表达及商务专业知识, 再分析材料中隐含的文化因素。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比较, 使其了解对待文化差异的正确态度,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言使用的得体性。例如讲解商务谈判时, 可通过典型对话展现美国人和日本人的谈判风格, 分析文化差异导致的交际失误;引导学生自行整理中国人的谈判策略, 并与其他文化进行对比归纳;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展现不同文化谈判风格, 巩固语言和专业知识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

另外, 教师还可有目的地选择不同类型和渠道的真实语料, 如原版商务报刊杂志、国外著名商务网站、电视广播等有声媒体, 引导学生接触最新商务动态, 并与国内同类型信息对比分析,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拓宽视野, 强化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2.注重传授商务英语中的语言文化因素。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体现在语言中, 无论何种语言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当表面意义看似相同的不同语言体现出不同含义时, 就出现了语言文化差异。忽视这一现象, 必然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因此注重传授语言文化因素在商务英语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

语言文化因素体现在不同语言层次中, 教师可在设计教学任务时, 有针对性的强化对不同层次文化因素的理解, 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完整。同时, 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 教师要及时更新专业文化知识, 保持跟世界同步。如在词汇上既要总结一词多意的情况, 又要将与商务相关的新词及时输入给学生;在句法上, 商务信函写作以往倾向使用复合句和长句以凸显正式程度, 如今则有简化的趋势, 更多使用直截了当、简单明了的日常用语;在语用上, 跨文化交际学中研究的礼貌原则、合作原则、高低语境等都可在商务英语教学中适用。以上实例不胜枚举, 篇幅所限在此略过, 但语言文化因素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

3.发挥学生自主性培养商务文化意识。根据学生导向原则, 教师可根据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如分组讨论、一对一练习、角色扮演、模拟训练等, 借此调动学习自主性, 在积极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以笔者的一次教学实践为例, 在谈到谈判礼仪时, 抛出一个开放性问题, 商务宴请应该早到还是迟到?如果可以, 则早到或迟到应把握什么尺度?学生展开热烈讨论, 并在课下通过网络自行了解不同国家的商务礼仪习惯, 甚至包括送礼、用餐注意事项等, 最后教师总结并给予点评和激励, 课堂气氛活跃融洽。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只有自己主动获得的知识才最有可能转化为能用于实践的知识, 因此教师应时刻谨记该原则, 在设计组织教学任务时有意识地将商务文化知识融入课堂教学, 营造商务文化氛围, 提高学生对商务文化差异的感受性, 达到最终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商务英语教学要求学生语言专业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共同提高, 交际法作为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符合其教学目的, 在如今的商务英语教学中应用非常普遍。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善用交际法, 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其长处, 不断总结完善其不足, 以获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阮绩智.大学商务英语课程目标及教学原则[J].外语界, 2005 (3) :26-31.

[2]王兴孙, 陈洁.对国际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设计的几点思考[J].国际商务研究, 2001 (5) :1-31.

[3]ELLIS M, JOHNSON C.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4]CARTER D.Some Propositions about ESP[J].The ESP Journal, 1983 (2) :131-137.

[5]李予军.交际法研究在中国:问题与思考[J].外语界.2001 (2) :13-19.

[6]朱梅萍, 沈忆文.外语院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ESP研究, 2010 (1) :80-87.

交际文化教学论文

交际文化教学论文(精选12篇)交际文化教学论文 第1篇在日新月异的国际形势下, 不同文化的人们走到一起进行交流已成为时代的象征。现在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