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文化的概念、起源及其内涵
安全文化的概念、起源及其内涵(精选7篇)
安全文化的概念、起源及其内涵 第1篇
二、安全文化的概念、起源及其内涵
安全文化及其模式则是在1988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INSAG)提出的。众所周知,当今全球能源日趋贫乏,核能逐步受到各国的重视。据统计,有些国家和地区的核发电量超过总发电量的70%。但是人们至今不会忘记1979年3月美国三哩岛核电厂事故和1986年4月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安全地利用核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安全文化及其模式在核电厂成功应用,则迅速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对安全文化的极大兴趣。安全文化不断地被应用到城市防灾、减灾和一些企业安全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1991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的INSAG—4报告即“安全文化”出版物中,给安全文化定义为:“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概念,即核电厂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我国大部分专家认为:“安全文化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
安全文化是一种社会的、大众的、开放的文化,在企业中与企业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企业安全文化,即企业要把实现生产的价值与实现人的价值统一起来,以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为制约机制,以实现生产的社会价值及经济效益动力机制,建立起企业运行机制。
安全文化是一个由表面到本质,由形式到内涵结构严谨的系统。它由器物层次、制度层次、精神智能层次和价值规范层次所构成。
器物层次:包括人类因生产、生活、生存和求知的需要而制造并使用的各种安全及防护、保护人类身心安全与健康的工具。
制度层次:包括劳动保护、劳动安全与卫生、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减灾安全、环保安全等方面的一切制度化的社会组织形式及人的社会关系网络。
精神智能层次:包括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安全哲学、安全文学、安全艺术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安全或安全管理方面的经验和理论。
价值规范层次:包括人们对安全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三、安全文化的发展及状况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近年来安全科学领域提出的一项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新对策,是安全系统工程和现代安全管理的一种新思路、新策略,也是企业事故预防的重要基础工程。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活动创造的安全生产及劳动保护的观念、行为、环境、物态条件的总和。对于现代的安全系统工程,企业的事故预防不仅充分依靠安全技术、安全工程设施等安全的硬手段,更需要安全管理、安全法制、安全教育等安全科学的软技术。但是,过去尽管做了很多工作,采取了很多措施,工业社会还是经历着各种各样的事故痛苦,在经过深刻的反省和系统科学的分析后,人们发现,在安全文化提出之前,我们在事故致因的认识中,对于“人因”的认识还存在着深层次上的欠缺,这就是:在常规认识到的人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意识以外,还应正视观念、态度、品行、道德、伦理、修养等更为基本和深层的人文因素和人文背景。这些因素的全面归纳,就是人的文化,人类的安全文化,她全面、深刻地影响着人的观念、思维和行为,从而形成客观的物态和环境的安全质量。由此,要保证人的行为、设施和设计等物态和生产环境的安全性,需要从人的基本素质出发,即建立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路、策略,进行系统的安全文化建设。17世纪前有人类远古的安全文化,其特征是宿命论与被动型;工业革命至本世纪80年代,产生了近代的安全文化,具有系统论与经验型的特点;本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了现代的安全文化,形成了本质论与预防型的安全文化特征。
四、安全文化与企业安全管理的关系
安全文化与企业安全管理有其内在的联系,但安全文化不是纯粹的安全管理,企业安全文化也不是企业安全管理。企业管理是有投入、有产出、有目标、有实践的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企业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全过程中的同步进行子功能系统,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和背景,是理念和精神支柱,企业安全管理的哲学、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安全素养、安全管理的伦理道德等这些无形的高尚境界却都用安全来培养、影响和造就。安全文化与企业安全管理是互相不可取代的,那种误认为提倡安全文化,企业安全管理就可以不要了,或认为企业安全管理落后了、过时了等等观点是十分错误的。要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绝不能忽视非生产领域的安全,安全文化是一个内容极为丰富的范畴,特别是人的安全思维、安全意识、安全心理、安全行为、安全法制观念、安全科技水平等体现了当代大众的安全文化素质,由于经济基础,物质条件、管理方法、科技进步、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局限性,往往造成了对事故和风险分析与判断的失误,因而使事故隐患仍普遍存在。提高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应该是预防事故的高效而明智之举,安全文化是安全生产的基础,企业安全文化氛围的形成必然推动安全生产的发展。
预防事故和意外灾害的发生是技术问题,是管理问题、是认识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是人的安全文化素质问题。近20年来,世界军事工业,航天工业,核工业及原子能发电站的快速发展,意外灾害和重大事故带来了巨大损失和意想不到的恶果,人们清醒的看到,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决非是一种简单命令或强制手段就能凑效。1990年前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安全文化的理论和安全科学方法,1992年我国核工业及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的一些专家也开始探索和研究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把服从管理的“要我安全”转变成自主管理的“我要安全”,从而提升安全工作的境界。传统的安全管理是一种被动型、经验型的作业驱动型管理,而纳入经营战略的安全文化建设是一种创新的效益型、系统型的项目驱动型管理,通过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安全文化能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因此,安全文化应当受到高度重视。
五、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
中国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经济发展的规律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生存的理念和行为,特别是工业的安全生产,开始有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一种新的价值观念、科学的思维方法、更广的视野和社会适应能力,更务实而珍惜生命的行动,善待人生而健康、长寿的追求,在国内工业界和居家社区正在形成一种弘扬和倡导安全文化,提高安全文化素质的潮流,企业安全文化和大众安全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主要表现如下: 1)人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人民的经济基础和生活水平有显著的提高,对物质需求、精神文明以及安全与健康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对自己的生活及人生的追求有了全新的内容。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更加需要安全、健康、舒适、长寿。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根本变化,安全生产、大众安全、生活安全、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已成为社会文明和公民文化素养的重要标志。
2)安全科学技术进步和科普水平的提高
在我国,安全科学技术已成为一级学科,表明对安全的本质及运动规律有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预测、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安全科技的进步,大量的高新技术及科研成果转化为安全防护的设备和产品,通过科普及商品的质量安全的宣传、教育,增加了公众的安全科技文化知识,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出现了大众对安全生产、生活、生存的安全科技文化新需求。
3)劳动安全卫生的法规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的法制观念不断增强
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是劳动保护国策的基本内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已深入人心,在国家宪法、劳动法、企业法、刑法、民法及地方政府行政法规或行业安全生产法规中,在近千种相关的标准中都涉及了有关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的要求,并已成为强制性规定,劳动安全卫生的法规体系在逐步完善。公民都有权利接受初中程度的义务教育,大众的科技文化水平和法律意识在不断提高。因此,人民的法制观念不断增强,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维护安全与健康,已成为公众保护自己的有力武器。
4)优生优育的政策更重视人的安全与健康
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独生子女政策已为全国人民普遍接受,与此同时,独生子女的生育、培养、成长和就业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必然成为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热点。特别是在求职就业中,那些不安全,欠卫生的职业或工厂,那些危害性大,事故风险大的地方,将会面临招工难的困境,这就迫使企业和政府对劳动环境进行改造或更新,21世纪的中国人对自己的安全与健康视为生命一样重要。5)建国以来的四次伤亡事故高峰的惨痛教训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虽已家喻户晓,而工业生产中的意外伤亡事故却经常发生。近50年内,中国大陆先后出现过四次伤亡事故高峰,均发生在政治改革和经济环境变化的关键时期,即“大跃进”期间(195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1970年)、“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重复建设问题突出时期(1994年)。忽视安全,不讲速度与效益的统一,既影响正常生产,又危及职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事故高峰的惨痛教训证明:人为失误是元凶。据专家、学者的统计表明,(60~70)%是人的“三违”现象所引发的事故,其中由于人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差而致成灾祸就占80%。劳动者是一个生理人、社会人、经济人,其生理特性、心理特性、社会特性、人生观、价值观等直接影响着人的安全思维和行为后果,提高劳动者的安全文化素质才是预防人为失误的金钥匙。
6)劳动者的安全意识及安全文化素质亟待提高
目前,企业的职工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技术能力有下降趋势,统计表明: ① 1.4亿职工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约占70%;② 新职工(多半数来自农村)主要靠人力、资源和时间的投入进行低效的生产;③职工中受过系统专业教育的职工只占(15~20)%;④ 国营企业中,技工、中高级工仅占(2~3)%。很显然,改革开放以来,亿万农友涌向工业,成了低素质而廉价的劳动力,这些低技能、低效率的合同工、临时工、季节工、替换工,多半在最脏、最累、最危险、最不卫生的环境中劳动,这样就降低了职工队伍的总体安全素质,也增加了控制人为事故的难度。新职工是发生伤亡事故的直接受害者,其原因为:① 缺乏安全生产基本知识和技能;② 缺乏安全生产的实践经验和对策;③ 不懂事故的应急办法,也不会保护自己;④ 对安全管理上的失误更无辨别能力。在经济建设时期,把安全生产的重点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包括安全技术、安全知识、安全文化素质)的轨道上来,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亟待提高劳动者,甚至全民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文化素质,这是社会文明的要求,也是政府和企业(雇主)不可推辞的义务。7)全国人民更加重视休闲活动的安全和卫生
全国职工已享受每周40小时工作的权利,改变了过去每天8小时生产,有时还要加班加点,甚至女工、童工也不能保证享有法定的权利的时代。每周5天的8小时工作之余,除每天保证8小时睡眠,至少还有96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无论是职工或是公民均有充裕的时间从事各自喜爱的活动,由于休闲的方式、范围和领域的不同,学习和掌握有关的安全与卫生的知识,掌握自我保护和救护的方法,创造一个安全、舒适、卫生的休闲活动环境已成为大众的需求,也成了安全休闲文化的新内容。随着人们对休闲活动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实现安全、舒适、健康的活动计划、自然迫切地需要增长安全科技文化知识,需要创造休闲活动的安全文化氛围,大众安全文素质的提高,才能更自觉地去实现大众的身心安全和健康。8)高新技术风险进入家庭,消费者更需要安全文化
高新技术应用型产品进入市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给千家万户带来了方便、实惠、享受,同时也带来意外的事故和风险,由于缺乏安全科技文化知识,例如:不会正常使用家电用品;看不懂说明书;违反操作程序;不了解产品特性和易出事故的地方等,造成了许多意外伤亡事故。
9)非生产领域的安全与卫生问题需要警钟长鸣
从全国看,每年企业及矿山发生的意外事故,有(2~2.5)万人丧生,而非生产领域的意外事故却有(6~8.5)万人死亡。实际上,人们在生活与生存领域的活动遭遇的事故和灾害(洪水、地震、泥石流、气象等)而危及人民的生命的数字还在增大。根据1998年官方公布的资料,足以说明非生产领域因意外事故而死亡人数触目惊心:① 公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7.8万人;② 铁路道口事故死亡人数8402人;③ 火灾事故死亡人数 2380人;④ 自然灾害死亡人数 5511人。还不算每年因烟花、爆竹、喜庆气球、家电产品、休闲、旅游等意外伤害事故,保守的估计至少也有(1~1.5)万人。据最近报道:每年医生用药和自购用药而造成500至100万人的药物伤害,严重的致命死亡,为了安全用药,国家正对医药实行分类管理。因此,大众的生活、生存及社会活动领域的安全与卫生问题,决不容忽视。大众安全文化及社区安全文化建设已成为社会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非生产领域的安全卫生问题也应警钟长呜。10)安全文化素质教育要从孩童抓起
安全的意识、思维、习俗,安全防护、应急和自救等技能和知识应从幼童、从中小学抓起,通过安全科技文化的传播和渗透,提高下一代的安全文素质是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的。安全科技、安全文化能最深刻的影响孩童的思维和行为,从小就养成珍惜生命、自律安全的行为和品德。安全文化素质教育应纳入学生素质教育的总纲,成其重要的基础教育内容。
11)建立劳动安全卫生管理体系与国际市场接轨 12)大众需要安全科技文化
本世纪末,中国人民要实现“小康之家”,大众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基础改善,安全与健康意识增强,更需用安全科技文化充实自己,保护自己,以实现身心安全与健康,享渡寿福天伦之乐。一种自觉追求安全文化、善待生命的安全与健康趋势正在形成,具体表现为:
① 一切活动中都以追求安全、舒适、健康、长寿为主要目标; ② 喜爱安全、卫生的文体活动和休闲、健身、旅游等活动; ③ 戒烟、禁酒、健美、礼仪、时装等吃、穿、住、行活动均以安全、健康为时尚;④ 愿意学会使用消防器材、家庭装灭火器,学会几种灭火方法和有关灭火常识;⑤ 积极学习急救、互救及逃生方法,参加野外、实地训练;⑥ 学会打急救(120)、火警(119)、匪警(110)、道路交通事故报警(122)、障碍台(112)、天气预报台(121)、报时台(117)、查号台(114)等的电话,以防遇事不慌,临危不乱; ⑦ 自觉订阅、购买、学习有关安全、健康、灾害方面的书刊、报纸,增加灾害知识和信息;⑧ 用新的价值观指导消费,愿意花钱买安全、卫生、环保型的产品;⑨ 养花、种草、植树、爱鸟、注意公共卫生,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人民安全健康的重要活动内容。
六、常村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
1、职工安全意识不强、行为不规范已经成为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矛盾。
安全生产管理的实质就是管理者在安全生产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组织、计划、指挥、控制、协调等各项活动。
安全管理思想在煤矿安全管理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臵,思想决定着意识,意识决定着行为,行为决定着安全生产的结果。安全生产管理的重中之重是人,关键是做好人的思想,建立安全意识。因为再好的设备也需要人去操作、去使用,再好的制度需要人落实、去遵守,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也需要人去创造。人是安全生产管理中的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同时也是最不稳定的因素。
2、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是对生产力水平低而易发生产事故的补充和完善。
3、我们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条件已经成熟。
国家对安全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已成立了专门机构,进行安全小康社会发展战略目标课题研究。目标定位为2005年初步建立起发展安全文化的模式和体系,2010年安全文化建设初见成效,2020年安全文化建设稳定全面发展;为我们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提供了政策上的依据。
常村煤矿经过10年的建设与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企业的组织机构、工作机制、管理制度日臻完善,安全装备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不断得到改善,搞好安全工作已经变成了广大职工的迫切要求和愿望,不安全生产的行为逐步所广大干部职工所摈弃。
七、建设企业安全文化作用
安全文化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由人民创造,传播、优化、发展至今不衰,工业化进程和高技术应用中事故和危险不断引发,促使人们挖掘和细琢安全文化的遗产,同时注入了各个时代文化的特点,不断发挥安全文化博大精深的动力和内功,继续充实,发展和繁荣。不可低估弘扬和倡导安全文化的功绩,当今至少有两点是其不可磨灭的,极为深刻的时代内涵。
其一,安全文化突出大安全观,大系统观、大协调观和人本思想;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是生产、生活、生存领域内人民从事一切活动的安全与健康问题,是历史性的、划时代的变化。从概念,内涵、领域、学科等方面有历史性的拓展,把灾害与风险看成是由自然的、人为的或两者共同作用的恶果,提出建立和开发安全文化产业的构想以及推动安全科技文化发展的计划。打破了安全(或事故)的时空局限。更加突出了从事一切活动的人的身心安全与健康,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珍惜人生,尊重人权,保护人民的思想。
其二、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推崇大众安全文化,提高全民的安全文化素质,弘扬和倡导安全文化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突出了“三个代表”的思想,安全文化在精神文化、智力开发方面,在安全科学技术和现代生产技术方面,在安全高技术的转换和应用方面都是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坚实的物质基础。
(1)安全文化溶涵了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安全文化保护了人,保护了从事一切活动的人的身心安全与健康,预防、减少或控制灾害与事故,极大减少人的伤亡,其结果保护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减少设备、设施的损失,减少原材料的损失,保护员工安全与健康,实质上是保护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不断提高人(劳动者)的安全文化素质和自护应急能力,关爱生命,尊重人权,保护人的安康也是极大的保护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2)安全文化是先进文化的内容和发展方向。安全文化是保护人民活动的安全与健康的大众文化。只要有人存在,人就要从事生产、生存活动,自然就有保护人在活动中的身心安全与健康问题,这属于人类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问题,也必然会成为当代先进安全文化的源泉和动力。任何时代,任何地域的安全文化,都是经过传继、优化、融合、发展而成的,既有时代特征,又反映人民最新安全需求的新文化。安全文化的优化、发展、繁荣的科学机制伴随社会文明、科技进步,和安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而永盛不衰。
(3)安全文化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安全文化在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加体现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从政府责任,社会支持、工业界的投入和家庭参与,用最广泛的社会组织形式,保护最广大人民最切身的利益——安全与健康——生命,倡导和弘扬安全文化,营造安全文化的氛围,体现了人人参与,八方关爱,珍惜人生,大众受益。
安全文化的概念、起源及其内涵 第2篇
关键词:旅游文化 概念 内涵
摘要:论旅游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旅游文化是旅游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旅游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在旅游学理论中,“旅游文化”到底指的是什么?它都包含哪些内容?长期以来,人们对此的认识一直比较模糊,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因此,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在实业界,“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这两个概常常被混为一谈,或者被不恰当的使用。这两个概念在某些词条下各有所指,而在很多情况下,它们又被用来指称同一类事情。在研究界,这种混淆也一直存在,有些论文标题为论述“文化旅游”,文章内出现的词语却是“旅游文化”,而许多文章标题上冠以论述“旅游文化”,主体内容却是论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问题。马波在研究中也发现,许多以旅游文化为题的著作、论文,其实只是研究人文旅游资源的形成和特性,无形中将旅游文化等同于一般社会文化。本文试图首先区别“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的侧重点和研究重点以及二者的学科归属,再在此的基础上,对“旅游文化”的概念和内涵作一些分析。
首先,二者的侧重点不同。“旅游文化”是以“旅游”为限定词,“文化”为核心词,侧重点在“文化”,是文化范畴的一部分,广义的旅游文化包括了文化在旅游中各方面各层次的体现,也指旅游与文化的所有关系,这是一个非常广谱的概念,类似于“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我国目前对于旅游文化的理解和西方对旅游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的研究属于此类;狭义的旅游文化(touristculture)是指由旅游者活动而引起的文化现象;而“文化旅游”是以“旅游”为核心词,“文化”为限定词,侧重点在“旅游”上,是旅游活动和旅游产品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是广谱旅游文化概念系统中的一部分"
其次,二者的研究重点不同。“旅游文化”研究广义层面上关注的重心是旅游活动的基础理论,诸如旅游活动的属性、特征、影响等问题,狭义层面上关注旅游业和旅游活动中的文化;而“文化旅游”研究的重心则是旅游活动的对象物: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经营管理问题,以及文化旅游活动的特点、管理体制、文化旅游市场的需求特征问题等。
二者的学科归属也不同。按照我国目前的学科划分体系,“旅游文化”主体属于旅游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的研究范畴(我国并没有一个笼统的“文化学”学科),部分属于管理学范畴;而“文化旅游”主体属于旅游管理学和旅游开发规划学共同的研究范畴,从西方学术界对于学科的划分体系看“旅游文化”主要属于基础学科,而“文化旅游”属于应用学科。
进行了“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的区别和界定,我们来试着分析一下“旅游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众所周知,旅游文化实际上是由客源文化、东道文化和服务文化三种文化综合而成的,这种综合过程必须在旅游过程中才能得以实现,即旅游文化是在旅游活动和为旅游活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我们可以给旅游文化下这样的定义:
旅游文化是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关系的总和。这一定义包含下面几个涵义:
(一)旅游活动是旅游文化产生的前提
旅游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与旅游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同步的,没有旅游活动,也就不会产生旅游文化。或者说,旅游文化是在旅游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当然,旅游文化的内容是复杂而广泛的,它不仅仅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文化表现和文化影响,它还包括了为旅游者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资源文化和服务文化的内容。因此,旅游文化是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
(二)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
如前所述,从本质和功能上说,旅游活动本身具有文化属性。虽然它必须以支付必要的花费为前提——以经济形式表现出来,但从本质上说,“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追求的是文化享受”,经济在旅游活动中仅仅是起保障作用,“文化和精神享受才是主要目的”,“旅游的主旨和内涵,主要是文化”。因此,旅游活动实际上是一种以一定的经济支出为前提的文化行为。
(三)旅游文化是一种融合文化,具有综合性
旅游文化是由客源文化、东道文化和服务文化的交流、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这种独立文化的主体包括两部分人:一是旅游者,他们是客源文化的载体;二是旅游目的地的从业人员及其他与旅游者有直接或间接接触的目的地接待人员和工作人员,他们是东道文化和服务文化的载体。二者在旅游或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发生关系,共同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旅游文化。因此,无论是从旅游文化的内容,还是从旅游文化的形成过程来看,它都具有综合性的特征。
(四)旅游文化是一种冲突文化,具有矛盾性
旅游文化是在不同文化的冲突中产生的,而且即使是在旅游文化内部也同样存在着矛盾冲突。旅游者来自不同的地区和民族,其思想观念、生活习俗和行为规范等都必然带有其民族特色。在旅游过程中,他们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东道社会的某些习俗和行为规范,但从根本上说他们不可能真正完全脱离自己的传统文化习惯,实际上他们总是倾向于用自己的标准来判断所接触、观察到的各种文化现象,把与自己的价值观相矛盾的习惯和信仰视为不开化和野蛮,而赞扬和接受与自己的价值观相吻合的习惯和信仰。因此,旅游者及其自身的文化是不可能完全融入到东道社会中去的,他们在东道社会永远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同时,为尊重他们的民族习惯,满足他们的不同要求,东道社会——即使是最落后、贫穷的接待地也要建设一定的适应外来旅游者要求或国际标准的接待设施。这样的设施,可以向旅游者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环境,不降低他们的生活水准。在服务方面也要求标准化,并与旅游者的需求保持一致和相似。这样一来,就逐渐地使旅游系统从该国或该地区的社会和自然生活中脱离出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阶层——旅游业从业人员阶层。这部分人由于长期地在特殊的环境里工作,逐渐形成了不同于当地社会的行为规范,如有较超前的意识,见多识广,注重仪容仪表,因有较高的收入而追求高消费等等,都会与当地的生活习惯形成很大的反差,从而使他们成为当地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并产生与当地传统文化习惯的冲突。
在旅游文化的主体内部也存在矛盾和冲突,这主要表现在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中。旅游文化主体内部的两部分人——旅游者和旅游服务人员,他们分别来自不同的国别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虽然由于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已形成了一些国际通行的惯例,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此的认识会有很大的差异,东道社会的物质文化也会与客源地有很多不同,这就必然导
致旅游活动中两个主体之间围绕服务被服务的关系而产生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从而波及到旅游文化的各个方面。
(五)旅游文化因主体的背景而异,具有多样性
旅游者来自世界各地,分属于不同的文化区域,同时,他们的足迹又踏遍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与各种不同的东道文化相融合,因此,虽然说旅游文化在空间上存在于整个人类社会,但不同区域的旅游文化却有着不同的表现和特征。同时,由于旅游文化有着不同的主体,而且不同的主体在旅游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因此,通过不同主体表现出来的旅游文化也有较大的差异性,这些情况都体现了旅游文化的多样性特征。
(六)资源文化是旅游文化的重要内容
资源文化作为东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旅游文化直接的内容。这与通过旅游者和旅游就业人员体现出来的旅游文化有所不同,后者是在旅游过程中通过服务与被服务以及旅游过程本身体现出来的,而资源文化却是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被挖掘、整理、建设而显现出来的。其中,自然旅游资源的文化特征主要体现为艺术性和美学价值,人文旅游资源则体现着接待地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反映着东道文化的区域性,对旅游者最能起到文化的诱导作用,也是东道文化与客源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内容。
人文旅游资源的文化特征既与东道社会或接待地的区域性和民族性有关,也与资源的种类有关。例如同样是民俗资源,但在不同地区却有不同的表现。以我国的春节为例,北方的过节习俗与南方特别是南方少数民族的过节习俗就有很大的不同。再如园林艺术,我国的江南园林与北方园林无论在结构布局上,还是在艺术特征上都有很大的差别,这既取决于民族的差异也取决于地区的不同。而不同种类的旅游资源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更大,如上述的园林资源,江南园林体现的是江南人富于浪漫的人生情调和文化品味,将世间美景都集中于自己的园内,守着自己的妻儿老小,时而学着陶渊明的样子把酒东篱,醉卧菊丛,何其风雅。而宗教旅游资源则不同,无论是深邃、幽暗的殿堂,还是深沉、悠扬的经声佛号,都能给人以超脱凡世的感觉。济南千佛山兴国禅寺院门两侧有一副著名的对联:“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其诱导人们超俗遁世的喻意十分明显。
安全文化的概念、起源及其内涵 第3篇
关键词:创业氛围,创业意愿,创业文化
一、创业氛围的概念梳理
所谓“氛围”指的是一种能够给人以强烈感觉的情境, 以及个体在这一情境下的主观感受。通常, 国外学者一般多用“climate”来表示, 描述的是一个类似于某个特定组织或者群体内部的“微观文化”的概念, 或者是有利 (或不利) 于某项活动开展的一切外在人文环境的综合体。
具体到创业氛围, 国外学者通常将其定义为一系列有形和无形的环境因素。如Jackson&Rodkey (1994) 提出的概念范畴侧重于一个地区公众集体持有的创业态度, 包括愿意承担风险并接受可能的失败、对启动新公司困难的理解、对新的和小的企业及企业主给予足够的尊重等。Roxas (2007) 从社会支持系统与激励、官僚程序和政策、非正式网络、风险倾向和社会接受等方面, 将其界定为正式和非正式制度。Birch等 (1999) 则把创业氛围概括为一种微妙或“软”因素。而国内学者则大多将其视为创业群体观念与行为特征的总和。如荣兆梓 (2006) 认为创业氛围是特定区域内个体创业意愿、创业冲动与创业行为特征的概率分布。
本文认为, 所谓创业氛围指的是人们在创业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社会“气候”, 即该地区创业活动开展的整体态势, 以及这一地区社会公众在创业相关活动过程之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如果一个地区创业活动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 人们在日常活动中对表现出十分强烈的意愿和冲动, 面对创业机会时大多数成员能积极采取行动, 而社会公众对创业活动能给予充分的关注、鼓励和支持, 我们则认为该地区有浓郁的创业氛围。
总体上看, 创业氛围既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描述, 也是一种主观精神状态的反映。创业氛围的客观性在于, 一方面它弥漫于某个地理空间, 能在有意无意间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成为影响人们创业意愿和行为的力量;另一方面, 其形成总是与特定的创业活动相联结, 是人们在创业活动上的行为方式与互动关系的一种抽象。而我们说创业氛围是主观精神状态, 是因为它是在特定地理空间上表现出来的一种集体认知, 是由相关主体在创业活动中与环境互动, 并将个体情感、理念、偏好等融入集体而逐步生成的, 反映了特定群体在创业活动上的价值判断、主观意愿、意识情趣。
二、创业氛围与创业文化内涵的一致性
在创业理论中创业文化的概念虽有不同表述, 但总体上将其界定为是“建立在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生活习惯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等大文化背景基础上的子文化, 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产物。”创业文化一直被认为是影响创业、创新和风险行为, 特别是潜在行为人创业意愿、创业态度的重要因素。
毫无疑问, 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或一个组织的经久不变的价值观念集合 (George et al, 2002) , 文化差异往往是为什么许多政府计划促进创业和创新的努力并不成功的一个重要解释 (Samit, 2005) 。一方面, 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可能会影响到企业家的地位 (Mitchell et al 2002) , 如在高度个人主义价值观 (如美国) 的文化中, 个人会因为其创业精神、远见、领导能力等受到公众的喝彩 (Morris et al1994) , 而这种对个人成就的高度肯定在其他文化中可能不被接受 (Peterson 1988) 。另一方面, 创业作为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行为, 不同文化对成败得失的理解的差异也会影响人们关于创业的态度。在美国, 关于创业的一个较为盛行的观点是, 失败未必一定是“不好”的事情, 虽然没有人愿意失败, 但失败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使得企业家能够重新再来;而在另外一些文化中, 失败可能会给一个人带上无能的标签, 甚至受到社会遗弃 (Lumpkin&Dess 1996) 。
同样, 创业氛围一旦生成并成为创业者创业活动中所感知的客体, 以及必须适应的外部条件。如同文化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和行为的选择, 创业氛围也会影响人们对创业的态度及由此导致的创业行为。浓郁的地区创业氛围激发出人们敢于面对风险的勇气和驾驭创业活动的信心, 且在这种社会氛围下人们能获得更多的理解、尊重和支持;相反, 创业氛围水平低, 社区成员对创业活动的怀疑、淡漠、甚至抵制, 会促使人们选择对风险的规避, 而倾向于较为稳健的决策。因此, 就影响人们抓住机遇并积极创业的个人态度、价值观、认知和雄心 (Mueller, 2000) , 进而引起地区创业倾向的差异 (Lee, 2000) 方面的功能而言, 创业氛围和创业文化在本质上并无明显差异。
从这个意义上, 创业氛围是一种创业文化环境。
三、创业氛围在创业文化范畴中的特殊性
当然, 创业氛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按照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 社会文化心理分为三个层次。其中, 表层结构是指特定时代文化中的非理性的感情色彩较为强烈的某种意向、时尚或趣味的层面;中层结构是指文化心理中理性积淀的层面, 主要是经济、政治、道德、艺术、宗教、哲学诸方面的观念因素;深层结构指的是深植于心理结构最底层的价值取向、思维模式和致思途径等文化心理的精神本质 (田虎伟, 2005) 。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主要指的是社会文化心理的中层和深层, 在这个层面上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心理从严格意义上是一种历史现象, 具有历史的连续性, 且短期内则更多表现为稳定性。按照威廉姆森的说法, 包括非正式制度、习俗、传统、道德和社会规范、宗教以及语言和认知等由文化所涵盖的内容, 属于制度的最高层次, 这个层级的制度是社会制度的基础, 这些社会和文化的基础制度变化非常缓慢, 改变和适应的过程至少需要100年时间 (罗小芳、卢现祥, 2007) 。从而, 创业文化对于个体创业活动而言, 是外生的, 也是静态的。
创业氛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则属于文化心理的表层结构。尽管我们认为创业氛围的形成建立在一定的理性成分基础上, 需要人们在识别创业信息、驾驭创业活动方面具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 甚至我们将其归结为一种社区成员的心智特点 (参见本文3.2.1) , 但其无疑带有较为强烈感情色彩。且这种与创业相关联, 意向、时尚、趣味层面的社会心理, 主要是由特定地区和特定时期范围内的创业活动促成的, 往往也是易变的。因此, 我们说创业氛围不仅是内生的, 而且是不断演化的, 是一种微观的、局部的、有特定目标指向性的、关于创业的文化。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创业文化和创业氛围之间既互有区别, 又彼此关联, 相互影响。一方面, 创业文化是创业氛围形成的背景, 不仅影响创业氛围演进的进程, 也会影响到其取向, 而创业氛围经长时间的演化和沉淀, 又会融入到创业文化背景之中。最典型的是美国文化, 在许多文献中, 它被作为正面创业文化的典型来解读, 诸如其注重个人奋斗、创新和冒险, 以及对失败的接受等等 (Peterson, 1988;Morris et al1994;Samit, 2005) 。而这种文化恰恰是与这个移民国家的历史密切相关的, 事实上, 美国文化就是从淘金狂潮中涌入新大陆的欧洲移民的冒险行动开始的, 美国经济史本身就是创业史。从这个意义上, 我们甚至可以认为, 创业文化是历史化了的创业氛围, 创业氛围是正在演化中的创业文化。
参考文献
[1]萨缪·鲍尔斯.微观经济学:行为、制度和演化[M].江艇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罗小芳, 卢现祥.制度演化的层次及其设计分析.江汉论坛, 2007, 9:43-48.
[3]Lee, S.M., Peterson, S.J..Cultur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global Competitiveness[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2000, 35 (4) , 401-416.
[4]Samit, M..Cultural Effects On Entrepreneurial Decision-Making:Why Every Society Can’T Be Entrepreneurial[R].Charleston:AIB-SE (USA) Annual Meeting, 2005.
少林武术的起源及文化内涵 第4篇
在历史上有关少林武术的起源有多种观点和说法,其中诸多观点都是民间传说,带有极大的神秘性。
1.达摩创拳说
传说禅宗祖师菩提达摩由于担心弟子坐禅时间过长会有损身体健康,向少林弟子们传授了18种武术,其中多种是从动物的动作中得到的启发创编的,并由此诞生了少林武学经典“龙虎豹鹤蛇五拳”。
2.僧稠创拳说
传言少林武术为少林高僧跋陀的弟子僧稠所创。僧稠禅师是少林寺最早的一位德高望重、佛武皆通、武功超群的武僧。禅宗修炼全凭自身体验,这一点与习武是相通的。在跋陀开基后不久,“稠禅继续”不断寻找“禅武”的结合点,成为“禅武”结合第一人。当时只有僧稠具备这样的条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少林武术由历代高僧从民间不断带入,是一个积累、进化、创造的结果。
3.武僧创拳说
这种观点主要是以少林武僧参与历史事件为依据的。如隋末唐初唐郑之战,少林武僧参战立功受封,才使得少林武功出世成名。昙宗等武僧们的助唐之举,是“僧兵”的最先作战记录,也是少林拳被人所识、被人所仰的始端与基石。十三僧助唐立功受赏,是少林武功出世成名的关键性条件。
4.民间创拳说
这种结论认为,少林寺传习的武术是中国固有武术传入寺内形成的,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历代少林寺武僧吸收民间(僧徒来自民间)武术各派精华,不断充实提高而产生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虽然关于少林武术由来的观点众多,但我们可以认为:少林武术是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借鉴融合了佛教中一些有利于武术发展的因素,加上当时社会的各种因素,汲取了民间武术的精华,在战争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少林武术的起源是以“护己”为前提的,之后又拓展到护院、军事、政治等方面。
二、少林武术所蕴涵的少林文化
虽然佛教禅宗与武术貌似格格不入,但两者的结合实际上由来已久。在过去数百年中,这些与世无争的佛门弟子也曾有过以武力保护少林寺及其盟友的先例,但动武并非他们的初衷。按照佛门戒律,只有生命危在旦夕又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才能出手。河南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说:“功夫是修行,是参禅。练功夫的真正目的,是为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品行素质。少林僧人的练武,正是一种修行。” 过去人们更多是从技术层面和专业角度来认识少林武术的,随着认识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觉得“少林武术”一词无法包含少林寺1500多年历史积累起来的丰富的宗教文化价值,因此需要重新确立“少林功夫”这一新的提法,以正确诠释少林功夫的完整内涵。少林功夫是指在嵩山少林寺特定佛教文化环境中历史形成的,以紧那罗王信仰为核心,以少林寺武僧演练武术为表现形式,并充分体现禅宗智慧的传统佛教文化体系。
少林功夫不仅仅是由一串拳脚棍棒的动作组成的,它还包含着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由少林功夫形成的历史赋予的。“功夫”一词是佛教专用名词,禅宗的修行成果就叫“功夫”,比如坐禅、参话头就叫“做功夫”。“做功夫”的目的是为了开悟成佛、超凡入圣,彻底改变人的品质。少林寺是禅和武的世界,少林僧人习武是一种修行,所以少林功夫又叫“禅武”、“禅武合一”。在少林寺,有“禅武同源,禅拳归一”之说。禅为武之主,武为禅之用。即武是禅的表现,是禅生命的有形化;禅是武的精神本质,以禅入武便可达到武术最高境界。武学入道也就是禅道。除武法外,少林医法、建筑、书画、雕刻等文化艺术,都是禅的应化。
英语习语的起源和文化内涵探究 第5篇
1 源自宗教
追溯西方国家的历史,不难发现基督教曾经是他们的国教,直接影响着西方人的政治、文化和风俗习惯等领域。基督教里关于上帝、耶稣和门徒的言行以及一些带有教诲意义的故事,通过教堂和牧师们的布道在广大信徒中传播,其中的许多故事以习语的形式流传了下来,并逐渐成为日常用语。例如old Adam(老亚当)源于《圣经旧约创世纪》第2章和第3章中的故事:上帝创造了天地宇宙后,用泥土造出第一个男人,取名亚当(Adam);又用亚当的肋骨做出了第一个女人,取名夏娃(Eve)。上帝把他们安置在伊甸园(the Garden of Eden)。夏娃受蛇的引诱违背神命偷吃了伊甸园内智慧树上的禁果,又把禁果给亚当吃。从此人眼睛明亮,能看见双方的身体,并能分辨善恶。此事触怒了上帝,把他们逐出伊甸园。后来习语old Adam出现了,意思是“本性的罪恶”。现在亚当被喻为“人类的始祖”,也被喻为“人类原始的罪恶本性”。又如doubting Thomas(怀疑的托马斯)源于《圣经新约》中的一个故事:耶稣的门徒犹大为了钱财将耶稣出卖给了大祭司,使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耶稣复活后出现在自己的门徒面前,但一个叫托马斯(Thomas)的门徒碰巧那天不在,别人告诉他这件事,他根本
不相信,坚持说:“Except that I shall see in his hands the prin of the nails,I will not believe.”(《约翰福音》第20章第25节)(P238)后来人们就用该习语指那些“不肯轻易相信别人的人”。The apple of one’s eye(眼中的瞳孔)源自《圣经旧约诗篇》第17章第8节:上帝耶和华发现雅各在野兽吼叫之地,就环绕呵护他,如同保护自己眼中的瞳仁一样。现在常以此来喻指珍贵的人或物。
2 源自神话和传说
神话是古代人们由于缺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而形成的幼稚认识,他们要么将古代英雄神圣化,尊为神灵祈求护佑,要么把自然界形象化、人格化,以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说是人们口头流传下来的故事。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神话和传说对英语习语影响很大。例如:Achilles heel(唯一的致命弱点)出自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直译为“阿基里斯的脚后跟”。传说他是希腊密耳弥多涅斯人的国王珀琉斯和海神的女儿西蒂斯所生的儿子。阿基里斯出生以后,母亲想使他永远健壮,把他放在火里锻炼,又捏着他的脚后跟把他倒浸在冥河的圣水里浸泡。因此阿基里斯浑身象钢筋铁骨,刀枪不入,只有脚踵部位被母亲的手捏住,没有沾到冥河圣水,成为他的唯一要害。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基里斯骁勇无敌,所向披靡,特洛伊人无法刺伤他的身躯。后来,太阳神阿波罗(Apollo)把阿基里斯的弱点告诉了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帕里斯于是用暗箭射中他的脚踵,果然阿基里斯死于这个“致命的弱点”。Open sesame(芝麻开门),出自《一千零一夜》中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一群强盗在山洞里藏了无数金银财宝,阿里巴巴偷听到强盗们打开石洞时的暗语,等强盗走了后,他喊了open sesame,石洞打开了,于是他获得了许多强盗们的宝物。现在该习语被用来比喻“过难关的秘诀,敲门砖,成功的关键”。Rain cats and dogs(下猫狗雨)出自北欧神话。在挪威的神话中,猫被认为可以影响天气,是驾着风暴而来的女巫的化身。而狗和狼则是风暴神欧丁(Odin)的随从,其中狗是“风的象征”。当猫和狗从天而降,表明大雨即将来临,所以cats and dogs就象征“狂风暴雨”。
3 源于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短小生动而含义深刻,在英美语言中占了很大比例,广为民间使用,约定俗成。如: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eggs(杀鹅取卵)来自《伊索寓言》。一个人有一只会产金蛋的鹅,但每天只产一只。他嫌这样的速度产蛋太慢了,于是就拿刀把鹅杀了取蛋,结果鹅死了,蛋也没了,后悔已晚。现在常用这条习语比喻“毁掉摇钱树,自绝财源”。出自《伊索寓言》的英美习语还有:bell the cat(系铃于猫,冒险),cry wol(狼来了),borrowed plumes(借来的羽毛,靠别人得来的声望或伪装),dog in the manger(马槽里的狗,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貌善心毒的人),sou grapes(酸葡萄,假装瞧不起自己想得到而得不到的东西),A fly on the wheel(车轮上的苍蝇,狂妄自大的人)。
4 源于风俗习惯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它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便能反映到语言中来,尤其是作为一个民族历史发展选择后积淀下来的习语更能体现该民族风俗习惯的面貌。例如,Bear the palm(戴棕榈叶)源于古罗马竞技场中得胜的斗士戴棕榈枝或棕榈叶做的花冠这一习俗。Thumbs up(down)(拇指向上或向下)与古罗马奴隶主为取乐而雇佣奴隶的格斗场比武有关。比武结束后,请观众裁判如何处置被击败的格斗士,如果观众大拇指向上翘,就释放他;观众拇指向下,就杀死他。Thumbs up现在用来表示“赞成、“满意”,用thumbs down表示“反对”、“贬斥”。a fine(或pretty)kettle o fish源自18世纪中期在苏格兰边界地区人们抢吃鲑鱼的风俗。每年大批的鲑鱼会定期洄游到这里的河中,当地的居民就来到河边,煮一大锅新鲜鲑鱼野餐。鱼煮好以后,大家一边欢呼,一边拼命抢鱼吃,场面十分热闹,但也非常混乱。后来这个短语就用来描绘“一团糟的处境或场面”。
5 源于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
各民族历史的发展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历史长河中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就会反映到习语中来,从不同的侧面展示着各民族的历史变化,具有独特而浓厚的民族色彩和文化涵义。如:The fifth column(第五纵队)源自1936年西班牙内战时期一位叫摩拉(Emilio Molar)的将领之口。他说他拥有的四个纵包围着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另有一支纵队,即第五纵队,在城内策应。现在该习语用来泛指“敌人派入的间谍,通敌的内奸”。公元前49年,罗马执政庞贝(Pompeii's Magnus)和元老院共谋进攻凯撒,当时凯撒的领地Gallia Cisalpine和意大利本部交界处有一条卢比肯河(Rubicon)。凯撒不顾一切,悍然率军渡河与庞贝决战。在渡河时他说:The die is cast(骰子已经掷下),意思是“决心已下”、“义无反顾”,过河后他烧毁战船(burn their boats),逼得士兵勇往直前,战胜敌人。The die is cas这条习语后来比喻“木已成舟,难以改变”;burn one's boats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
6 源于文学作品
习语的重要源泉之一是文学作品中的名句,它们有的直接来自脍炙人口的原文,有的是经过缩减变成固定形式,被人们津津乐道地运用在口头语和书面语中,广为流传,折射着该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圣经》、莎士比亚剧本以及其他作家的文学作品给英语提供了丰富的习语。莎士比亚是对英语习语影响最大的文学家,出自他的作品的习语很多。如:one's pound of flesh(某人的一磅肉)出自他的剧本《威尼斯商人》。故事讲的是高利贷者夏洛克严格按契约规定要求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Antonio)从他自己身上割下一磅肉,因为安东尼奥违约,没能按时还债。后来该故事就成了习语“一磅肉”,意为“合法但不合情理的要求”。Die in harness(套着马具死去)源于《麦克白》第5幕第5场:We'll die in harness on our back.(就是死了我们也要捐躯沙场),现在该习语喻指“死在任上;因公殉职”。
7 源自名人轶事
美国着名摄影师凯恩(James Kane)喜欢吃干酪饼(cheesecake)。一天凯恩给一位漂亮的女演员在海边拍照,刚按快门,突然一阵海风吹起这位演员的裙子,结果在照片中这位女演员富有曲线美的大腿格外突出漂亮。看到冲洗出来的无比性感的美女照片,凯恩激动地脱口说:That's a real cheesecake!(好一块干酪饼!)。后来这一习语指专指“富有性感的女子”,还指泳装照,裸照;和显现身体曲线的衣服(泳装,紧身毛衣等)。据说在16世纪末,英国的大学城剑桥(Cambridge)附近,有一个叫托拜厄斯霍布森(Tobias Hobson)的人开了一家出租马的马房。他对待自己的马十分公平,专门定下一条规则:每位顾客必须按照顺序去牵最靠近门口的那匹马,实际上就是不允许顾客有任何挑选的余地。后来人们就用Hobson's choice(霍布森的选择)来表示“无选择余地”。man for all seasons(博学多才的伟大人物)源于英国著名的政治家、作家托马斯莫尔。
总之,习语是语言中的精华,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了习语的起源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有效而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
摘要:习语的产生与存在受其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制约,所以研究英美习语要从历史的、文化的角度去分析。追根溯源,习语主要来源于宗教、神话传说、寓言故事、风俗习惯、历史事件、文学作品、名人轶事等方面,从中反映出英美文化的许多文化内涵。
关键词:英语习语,起源,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英语习语及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谢道华.常用有趣习语[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
[3]孙海运,方如玉.英语成语来龙去脉[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
[4]於奇.世界习语文化研究[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
[5]田延明.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文化溯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20(6).
安全文化的概念、起源及其内涵 第6篇
【关键词】黎族 音乐文化 民歌 概念行为模式 内涵
黎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悠久而深远的历史文化传承,是在中华民族56个大家庭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民族。在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长河中,黎族的民间音乐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着黎族人民的各个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黎族民歌则是黎族民间音乐的基础和象征,主导着整个黎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本文将从几方面对黎族民歌概念行为模式及其内涵进行分析,以使我们对黎族民歌有一个更为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一、黎族社会概况
(一)黎族的基本分布状况
黎族多数居住于海南岛黎母山以南的广阔山区与滨海地带,而以五指山为中心腹地。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黎族人口数为1247814。
黎族共有五个基本的族系组成,这五个族系现在被看成是黎族的五个分支。分别是:1、“杞”或“歧”,意为“中部山中的人”。主要是分布在五指山周围的地区。2、“侾”,他们自称来自汉人。主要是分布在崖县、昌江和定安一带。侾人又分为三支:其一曰“大侾”、其二曰“黑侾”、其三曰“下侾”,但他们又自称为“美孚”。3、“美孚”,意为黎汉交融的人。主要分布在东方县、崖县一带。他们是人数最少的一支,但也是汉化程度最高的。4、“本地”,即土著人。主要聚集在白沙黎族自治县。5、“德透人”,主要分布在五指山东部的外围地域,也就是以现在保亭县的加茂地区为中心。
(二)黎族的基本社会结构
黎族的社会结构大体是:在各大族系之下有“峒”的单位,黎语称之为“弓”,其中又分为“大峒”和“小峒”。“大峒”指的是部落联盟,“小峒”则指的是部落。“峒”下面又有“村”的单位,黎语称之为“抱”,相当于氏族。“村”下又有“纹茂”的单位,即家庭公社,也就是“合亩”。
黎族人又有“生黎“和“熟黎”之分,“生黎”主要指的是黎族土著,“杞”(“歧”)和“本地”即被称为“生黎”。“熟黎”主要指的是非黎族土著,“侾”、“美孚”、“德透人”即被称为“熟黎”。
(三)黎族人民的传统生活习性
黎族人民自古以来都是从事刀耕火种的锄耕农业,主要种植旱稻和棉花。后来随着汉族文化的不断的传入到黎区,黎族人民开始学种水稻。黎族信仰原始宗教,有职业化的巫婆,也称“娘母”。他们所崇敬的宗教对象多为各种鬼灵。黎族自古以来还有纹身的习俗,黎语称之为“打登”。
黎族有自己的民间传统节日,即“三月三”,黎语称“孚念孚”。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日举行,黎族人民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会。黎族地区过三月三,是祭拜黎族的祖先,并祈祝他们的农作、狩猎丰收。传说,远古时代,聚居在昌化江畔的黎族遭受一次特大洪灾,淹没了高山和村寨,人死兽亡,只剩下一对恋人,他俩坐在一个大葫芦瓢里,漂流到燕窝岭边。三月初三这天,大水已退,两人海誓山盟,结为夫妻。婚后,他们在燕窝岭上纺纱织布,生儿育女 ,开荒种田,挖塘养鱼,为黎族人民繁衍了后代。人们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集合在昌化江畔对歌,播种爱情,代代沿袭,成为节日。
黎族人民聪明智慧、勤劳勇敢、能歌善舞,富有创造性,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自己独特多彩的文化艺术。黎族民歌就是黎族独特的民间艺术珍品,主导着黎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
二、黎族民歌的基本特征
民歌是各族人民经过长期而广泛的口头传唱而形成的集体创作,它千百年来一直伴随者人民的生活,集中反映了各族人民的情感、性格、心里素质与审美情趣。它是各民族传统音乐的基础。黎族民歌即是黎族人民集体创作的珍品。
(一)黎族民歌各族系的基本腔调
黎族属汉藏语系,其民歌主要用黎族各族系的方言土语来演唱,结构多为五个词一句。也有用海南话来演唱,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多此现象,结构多为七个词一句。黎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只有自己的语言。没有一个民族的传统音乐不反映其语言特点。所以根据黎族各族系的语言特点,及其文化内聚力程度,黎族民歌中各支系、各地区都有其基本腔调。
1、杞(歧)黎支系中大致有以下几种著名的腔调:
罗呢调——“罗呢调”因歌中有“罗呢”的衬声词而得名。是現时代杞(歧)支系中最为流行、最具代表性的基本腔调,主要流传于保亭县与琼中、陵水一带。歌词采用海南话七字句来演唱。
地亲调——“地亲调”因歌中先唱带有“地亲”的衬声词短句来引入正腔而得名。产生于琼中县而后流传于保亭、陵水一带。歌词也普遍采用海南话七字句来演唱。
哎哎调——“哎哎调”又称“保城调”,即保亭县城所在地杞黎的基本腔调。由于该腔的首句开始处与末句的结束处都采用了带有“哎哎”的衬声词来演唱,所以得名“哎哎调”。该调则采用黎语五字句与海南话七字句两种唱法。
水满调——“水满调”因五指山的一个地名而得名。五指山是杞人的居住中心,所以水满调在杞人心中具有代表意义。该调亦有黎语五言体歌词和海南话七言体歌词两种来演唱。
2、 本地黎支系中大致有以下两种腔调:
歪歪调——“歪歪调”因起唱时采用衬声词“哎,歪呀歪 ”而得名。该调是白沙县本地黎支系的基本调,原来是用黎语演唱,现多改为海南话演唱。
大学校园文化的概念与内涵探讨 第7篇
“文化”的概念有多种不同的描述,公认较多的定义如下:“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的范畴如此宽泛,自然就产生了许多亚文化,如艺术文化、历史文化、行业文化、地域文化等,每一个亚文化还可以进行深层次的细分,如校园文化即地域文化的亚文化。
依据“文化”的定义可以对“校园文化”初步定义如下: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由校园生活、工作衍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校园文化指具有校园特色而又相对独立的精神气质和意识体系。
1 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有三个特征:一是以校园学习、工作设备设施为载体;二是具有校园生活特色;三是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内涵。校园物质文化根据其载体主要分为校园建筑文化和校园景观文化。
1.1 校园建筑文化
校园建筑既是师生工作、生活的场所,又是学校生存、发展最基本的条件,也是体现校园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具有文化内涵的校园建筑往往会成为学校的一个标志、一张名片,如北京大学的西门、清华大学的清华学堂。在校园建筑中最能体现文化艺术内涵的当属学校的大门、主楼和图书馆了。
大门是学校的一个窗口,每天都有大量的人流和车流从门外经过或由大门进出。对于大学生,踏入校门是他们校园生活的开始,所以大门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校门的设计应体现以下几点原则:大门的造型应别具一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切忌与其他学校大门相仿、雷同;校门不宜过于高大,太过高大的校门容易使人产生敬畏之感,不够亲切;校门装饰设计应突出校名,完整的校名应有学校中文全名和标准的拼音或英译名,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还应有当地民族文字的校名。校名一般设置在大门最醒目的位置,夜晚要有足够的照明;校名的旁边可以辅以校徽作为装饰和说明。
主楼是一所大学建筑的核心、也是师生学习工作的主要场所,在整个校园建筑中处于中心位置,要能起到统摄全校建筑风格的作用。主楼的外形应有厚重、大气并稍带威严的感觉,所以主楼应以方形、长方形为主,主色调应以中色、浅色为宜。为凸显主楼的中心地位和威严气质,周边的建筑高度尽量不要超过主楼,正门前还可设置小广场以开阔视野。
图书馆是一所大学知识、智慧的源泉,许多思想的火花和创新的灵感都是在图书馆孕育的,所以图书馆是大学当之无愧的第二课堂,对一些学生而言,图书馆给予的知识要比教室和课堂还要多。在他们心中,大学生活的回忆中最清晰的就是图书馆一排排整齐的书架和那一片惬意的安静。图书馆造型应与主楼的风格保持一致,但作为自主学习的场所,图书馆不宜设计过于威严肃穆,应稍显亲近。内部装饰应以学术文化为主,比如廊道设置一些著名校友、重大活动、学校历史事件的照片。一楼应设置一定规模的大厅来进行学术、艺术展览。
1.2 校园景观文化
校园景观文化的载体是校园的各类风物、装饰。美丽的风景不但是学生学习、休闲的场所,著名的风景也会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如北京大学的未名湖,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武汉大学的珞珈山。
校园风景应保持统一的格调,或古典、或现代、或西洋。对老校区原有的风景不应轻易改动,尽量保持原有的风格。新校区的建设应考虑校园景观格调的问题,中外结合的造景要谨慎使用,运用不善可能使景观显得不伦不类。如果新校址内有湖泊、河流和地势起伏,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景,改造成校园景观[1]。
校园风景还应保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统一和融合。人文景观的主要形式是校园雕塑。校园雕塑是校园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装饰、丰富和美化校园环境空间,丰富师生的精神生活,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同时也是一个时代文化追求的集中体现。
校园雕塑可分为人物雕塑、历史事件雕塑、抽象雕塑等。人物雕塑主要是历史名人、学术大师、著名校友的雕塑,尤其是与本校又重要关系的人物雕塑,如北京大学的蔡元培雕塑,清华大学的朱自清雕塑;历史事件雕塑主要是与本校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雕塑,如北京大学的五四运动雕塑;抽象雕塑大多设置在主楼前的广场上,正对大门,一般都取奋进、腾飞、扬帆、跨越等积极向上的意境。
2 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工作、生活衍生出来的但又相对独立的精神气质和意识体系。人们通常说是的校园文化都是指校园精神文化,其内涵包括校园精神内核文化、校园历史研究文化和校园艺术文化。
2.1 校园精神内核文化
校园精神内核文化即大学办学的理念和管理的宗旨,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大学精神,它是大学生存发展的根本,进步创新的源泉,精神体系的灵魂。
校园精神内核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的校训。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都是大学精神内核文化的高度浓缩和生动诠释,更是无数前辈、校友们心血和智慧的结晶。
校园精神内核文化的具体体现就是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体系,这些制度里最能体现学校精神内核的是学校的学术创新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大学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制度才把校园精神内核的种子深深地埋进每一位师生的心中。学生毕业后奔向四面八方,大学精神的种子就在祖国各地生根发芽,发挥它的影响力。
一般综合性大学的精神内核文化多以真理、奋斗、自强等为主。如哈佛大学的校训“让真理与你为友”,耶鲁大学的校训“真理和光明”,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专业性大学的精神内核文化往往与其所属行业有着深刻的渊源,如医学院校的精神内核文化往往与救死扶伤、博爱奉献等相近,师范院校的精神内核文化多与传道授业、诲人不倦相近。
2.2 校园历史研究文化
现代大学在中国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校园历史与中国近现代历史、所在城市发展历史、所属行业发展历史、教育科学发展历史都有着深刻的渊源。
每一所大学的发展历史上,都有一些重大的事件和关键的人物对学校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校的历史就是这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串联起来的,如学校办学方针的转变,专业的拓展与合并,有影响力的学术科研活动等都会对学校的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而一些有能力的领导和杰出的校友则在大学发展过程中起到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大学培养的这些杰出校友,校园是他们智慧的源泉、精神的故乡,他们毕业后都非常留恋自己的母校,对母校的发展给予不同形式的支持、帮助、关心。许多成功人士都以毕业于一所著名大学而自豪,而一所大学往往因拥有一批杰出校友而骄傲。
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实践者和受益者,高等教育政策的每一次重大的改革,都引导着大学发展的方向,在大学校园产生深刻的影响,如建国后国家对大学实行文理分工的改革,影响了大学几十年的发展历史,而上世纪末大学合并的热潮又改写了许多学校发展的轨迹。同时,大学又是我国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我国绝大多数的高水平科技人才都在大学接受过严格、系统的高等教育。所以大学发展历史与我国高等教育史、科学科技进步史之间,也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
历史悠久的大学,其发展历史是与中国近现代史同步的,大学发展的历程恰恰是中国近现代屈辱、斗争、重生、奋进、辉煌的真实写照。从五四运动到一.二九运动,大学生都站在反侵略、反压迫的最前沿,是他们在用自己嘶哑的声音唤醒民族的精神。如当年的西南联合大学,其学校发展的历程就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历史的一个缩影。
大学的发展与所在城市息息相关。大学里产生的科技成果,首先会应用于所在城市,大学散发的精神文化气质,往往会影响周边城区的发展风貌。大学是城市的一笔重要的精神和科技财富,设置在小城市的大学,更可以直接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精神气质。比如英国的剑桥大学设在剑桥镇,剑桥镇就是因为这所大学成为著名的城镇,也是最有文化水平的城镇。
2.3 校园艺术文化
校园艺术文化是反映校园生活的文学、书法、绘画、音乐、影视等各种形式的艺术。这些艺术作品既是校园生活特色的反映,又能锻炼校园艺术创作群体,还可以对大学生起到教化、引导的作用。
大学生是最具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一个群体,他们在学习之余创作了大量反映校园生活文学、书法、绘画和影视作品,这些作品或许不能在艺术长河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这些稍显稚嫩和青涩的艺术作品是他们青春生活和梦想的真实写照,也曾在校园的星空下闪烁出耀眼的光芒。正因为校园艺术流淌着大学生活的色彩和青春活力的动感,才在艺术苑林中独树一帜,散发出特有的艺术魅力。
校园是大学生进行艺术创作的平台,也是他们进行生活体验的舞台。而大学独有的优雅、宽松、自由的环境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最好的土壤,所以能培育出许多艺术大家。校园艺术作品正是这些艺术家成长、发展的见证。
校园艺术作品经常在大学的图书馆、会议厅进行展览,供同学们欣赏、品评。在艺术欣赏过程中,这些作品所蕴含、散发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思想情操,提升了大学生群体的艺术文化修养。校园艺术作为社会精神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同社会主流文化是相生相融的,必然受到主流文化的影响并反映着主流文化思想,所以校园艺术作品可以在艺术欣赏过程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引导其向主流文化靠拢[2]。
综上可知校园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与校园精神文化的总和,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表层,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通常人们所说的校园文化指的是狭义的校园文化即校园精神文化。
参考文献
[1]李碧华,林忠文,王宁.新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传承的调研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7):174-176.
安全文化的概念、起源及其内涵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