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奥斯丁的婚姻观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奥斯丁的婚姻观(精选7篇)

奥斯丁的婚姻观 第1篇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最受欢迎的小说。小说以男女主人公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爱情纠葛为主线, 描写了四起姻缘:达西和伊丽莎白, 简与宾利, 丽迪亚和威克姆, 夏洛特与柯林斯。其中最主要的, 自然是发生在女主角伊丽莎白班纳特与男主角费茨威廉达西之间的爱恨情仇。

二、《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

(一) 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

达西代表着“傲慢”, 伊丽莎白代表着“偏见”。他们一开始都被自己的情绪所牵引。达西的傲慢和伊丽莎白对他的偏见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两人个性上的冲突是本书最大的看点。达西有钱有势, 相貌堂堂, 身材魁梧, 举止优雅, 是许多女孩理想中的丈夫。但他也有不少缺点:傲慢冷漠。起初, 他看不上伊丽莎白, 认为她出身低微, 缺少上流社会的风度。两人的初次见面, 就以达西傲慢地拒绝与伊丽莎白共舞而造成伊丽莎白对他的偏见, 再加上韦翰的造谣中伤, 这种偏见越来越深。但慢慢的, 两人接触多了, 达西被伊丽莎白所深深吸引, 于是他主动向其求婚, 同时又说了许多傲慢的话。心高气傲的伊丽莎白当然不会接受, 她极其愤怒地指责了他的傲慢无礼, 并拒绝了他的傲慢求婚。达西求婚失败之后, 认真思索, 痛定思痛, 真诚地改正了自己的缺点。随着韦翰真实面目的显露和达西的真情表白, 伊丽莎白渐渐消除了对达西的误解和偏见, 也情不自禁地爱上了达西。在更进一步的接触、了解之后, 两人最终结成了夫妻。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一桩婚姻, 他们的婚姻也是作者心目中最美满、最成功的理想婚姻。

(二) 夏洛特卢卡斯与柯林斯的婚姻

夏洛特卢卡斯家境并不富裕, 她本人又相貌一般, 没有任何可以像简或伊丽莎白一样拥有寻觅如意郎君的资本。虽然她已27岁了, 仍然待字闺中。所以, 她担心、害怕, 为了自己不至于沦为老处女, 她一遇到像柯林斯这样“肯定不讨人喜欢, 也不通情达理”[3]但拥有稳定的收入且对婚姻对象不太挑剔的人, 就要牢牢地抓住。她从来对男人和婚姻没有过高的要求, 她的目的就是把自己嫁出去。因此, 她对婚姻的态度非常现实。柯林斯作为牧师, 虽然只是中产阶级, 但也算得上收入稳定, 衣食无忧。他结婚的目的就是要找个太太。当他看到夏洛特时, 认为夏洛特虽然相貌平庸, 也没有财产, 但好歹是正经人家的女儿。至于他和夏洛特是否相互吸引, 是否有爱情, 双方会不会有共同语言, 统统都不重要。只要结婚了, 有个太太在家帮他料理家事就行了。小说并没有详细描写夏洛特的婚后生活是否幸福, 但不难看出生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这是一对非常实际的婚姻。

(三) 简与宾利的婚姻

简是贝内特家的大女儿, 有着不俗的外表, 温柔贤惠, 友善单纯, 温柔可爱, 漂亮大方, 只是性格有点内向。就是她的这些迷人气质完全吸引了年轻英俊、潇洒富有的宾利。贵族宾利是达西的好友, 年收入达一万英镑, 外表俊朗, 纯朴友善, 热情随和。宾利和简在他们一起参加的第一个舞会上两人就一见钟情, 随后堕入爱河。起初, 他们的爱情冰清玉洁, 顺风顺水, 不受当时的社会传统和习俗的影响。然而, 随着故事的发展, 双方的阶级差别和性格弱点差点毁了这对婚姻。宾利有着显而易见的性格缺陷懦弱, 不够坚强和缺乏意志力, 这使他不能免受周围人的偏见的影响。简出身中产阶级, 虽然暂时有父亲的庇护, 衣食无忧, 但是一旦父亲亡故, 她便要无家可归, 身无分文。宾利的妹妹出于家族利益的考虑, 对宾利和简的婚姻想方设法加以阻挠。妹妹的阻挠和好友达西的劝阻致使性格懦弱、缺乏主见的宾利曾一度放弃了对简的爱情。在简对爱情和婚姻充满美好憧憬之际, 宾利不辞而别, 离开简的生活圈。简对爱情和婚姻开始绝望, 痛不欲生, 却因自己内向的性格不善表达而无法挽救自己的爱情。然而, 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 分离的日子反而更加深了彼此的思念与爱慕。在小说的后半部分, 随着情节的发展, 他们最终抛弃了身份地位的重重阻碍走到了一起。

(四) 丽迪亚和威克姆的婚姻

丽迪亚是贝内特家最小的女儿。因深受母亲宠爱, 她很小就步入了社交界。威克姆是个浪荡公子, 道德败坏, 游手好闲, 但他风度翩翩, 谈吐文雅, 魅力十足。他常利用自己的这些优势去招摇撞骗。威克姆选择了和丽迪亚结合, 是因为达西答应他们结婚后可以帮威克姆还清欠款。丽迪亚被威克姆的外表所迷惑, 不顾一切地与他私奔, 虽然后来在富家公子达西的帮助下两人勉强结婚, 但婚后并不幸福, 风流的威克姆对丽迪亚的爱很快消失殆尽, 常常跑到城里寻欢作乐。两人挥霍无度, 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可以说这个婚姻是一个荒唐草率的婚姻, 他们的婚姻既没有爱情, 又没有浪漫, 更没有理性, 有的只是轻率和对婚姻的不负责任, 因此他们的婚姻悲剧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三、《傲慢与偏见》所体现的婚姻观

作者通过对不同婚姻关系的描写, 表现出19世纪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青年, 对婚姻爱情的不同态度, 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变革对思想道德的影响。不同青年对婚姻爱情的态度, 反映了作者的婚姻观。

(一) 爱情是美满婚姻的基础

“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会幸福的”, 这是小说一直在强调的一个观点, 这主要通过几个婚姻的对比找到答案。[4]

夏洛特为了给自己找“一个确保她不挨冻受饿的保险箱”[3], 嫁给了那个“死板, 又不讨人喜欢的”牧师柯林斯, 婚后两人之间只有责任和责备。可见, 没有爱情的婚姻是没有幸福可言的。

丽迪亚贝内特的婚姻可以说是荒唐至极。她对威克姆的爱慕完全是由于对方“俊朗的面庞、标致的身材还有迷人的谈吐”[3], 至于这位先生的品行如何, 根本就不考虑。这样的婚姻在婚后很快就露出了没有爱情基础、不牢靠的弊端。他们的关系完全是建立在情欲与外表上, 没有任何爱情基础。在此, 作者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会幸福的。

宾利和简虽然相互吸引, 一见钟情, 却因简的性格拘谨和宾利遇事缺乏主见, 不能肯定简究竟是否爱他, 再加上宾利的妹妹不想让没有什么财产和社会地位的简成为她的嫂嫂, 他们的婚姻受到多方面的阻碍, 但他们之间是真正的爱情, 最终他们越过障碍, 幸福地结合了。这是纯洁的爱情的归宿, 不掺丝毫杂质, 不受当时世俗的婚姻观的影响。

柯林斯自认为条件优越, 他以为向伊丽莎白求婚肯定会成功。没想到伊丽莎白并不买他的账, 她觉得“我感情上绝对不许可”, [5]于是坚决地拒绝了他, 并且言明:“你不可能使我幸福, 而且我相信, 我也绝对不可能使你幸福。”[1]显然在这里, 金钱、社会地位等外在的物质的东西并不能打动伊丽莎白的芳心, 因为在她眼里只有真正的爱情才是婚姻最坚实的条件和基础, 这一点在她与达西的婚姻上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

(二) 金钱是幸福婚姻的保障

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描写了各种不同的婚姻关系, 从不回避金钱在婚姻中的重要作用。小说开头就写道:“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 必定需要娶位太太, 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3]“这样的单身汉, 每逢新搬到一个地方, 四邻八舍虽然完全不了解他的心情如何, 见解如何, 可是, 既然这样一条真理已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 因此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31]这里所说的婚姻, 显然不涉及感情, 纯粹是个经济问题、生存问题。

威廉也是伊丽莎白的爱慕者之一。虽然是一位伯爵的儿子, 但不幸的是他是最小的, 因而无法继承家产和爵位。他虽然对伊丽莎白早有爱心, 但不得不坦率地承认像他这样缺少财产的人根本娶不了美丽的伊丽莎白。所有这些都体现了金钱对于婚姻的重要意义, 它决定着婚姻的可能与否。

伊丽莎白坚持要有爱情的婚姻, 可她并不排斥有钱人的生活。当她第一次看到豪宅大院时, 心里的第一感慨就是在这里当个主妇有多好。当她到达西的大宅时, 她也情不自禁地感慨:“我差一点就做了这儿的主妇呢!这些房间也许早就让我走熟了!我非但不必以一个陌生人的身份来参观, 而且可以当作自己的住宅来享用”[5]当她接受达西的求婚时, 姐姐吉英问她是什么时候开始爱上达西的, 她也老实承认说:“应该是从看到他那美丽的花园算起。”[5]可见, 在爱情的基础上, 只要是人, 都会有金钱的占有欲的, 不论是十七世纪还是现在的二十一世纪, 这都是真理。如果达西没有经济后盾, 他们的婚姻未必能成功。由此可见, 财产是婚姻的重要保障。

夏洛特之所以对婚姻采取如此现实的态度, 无不是金钱对婚姻如此重要的道理。她虽然受过良好教育、头脑聪明、处世得体, 但她经济拮据, 若不结婚, 她只能寄居在哥哥家中做个老处女。她知道柯林斯是个“既不聪明, 又不讨人喜欢, 和他相处令人生厌”[5]的人, 她也知道柯林斯先生并不爱她, 对她的爱也只是“镜花水月”, 但还是嫁给了他, 因为嫁人是她惟一体面的出路, “尽管出嫁不一定会叫人幸福, 但总归是女人最适意的保险箱, 能确保她们不致挨冻受饥”。[6]甚至在婚后, 夏洛特也觉得“如果忘记柯林斯先生的话, 这房子的里里外外倒真是舒服得很”。[5]这就是他们的婚姻, 一种纯靠金钱财富维系的婚姻。简奥斯汀通过描述使我们认识到金钱对婚姻的重要性。

(三) 性格决定婚姻

奥斯丁在强调爱情是婚姻基础的同时, 也从不同的婚姻中表现男女主人的性格对婚姻的影响。每个人不同的个性也能影响人生的幸福。

小说赋予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以才貌双全的形象, 她聪敏机智, 有胆识, 有远见, 有很强的自尊心, 并善于思考问题。伊丽莎白出身于乡镇小家庭, 既无显赫的社会地位, 又无财富, 受到富豪子弟达西的追慕, 这对于这样一个女子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但达西因为在金钱和社会地位上非常的有优势, 所以变得傲慢, 他的傲慢使伊丽莎白对他有偏见。所以达西第一次向伊丽莎白求婚的时候被决绝了。伊丽莎白不会因为他有钱就会嫁给他, 没有爱情她宁愿不嫁, “没有爱情决不可能结婚。”[7]这是伊丽莎白始终坚持的观点。后来达西为了伊丽莎白改变了自己一向的傲慢, 因为他真的是爱上伊丽莎白了, 他自己的为人处世和一系列的改变, 特别是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的神态, 也改变了伊丽莎白对他的看法, 慢慢地接受了他、爱上他, 从而缔结了美满的婚姻。正是她的这种品质, 才使她在婚姻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终而成就了美好的婚姻。相反, 其他三对青年的婚姻无论幸福结合或以悲剧收场的, 无不是由于当事人的性格决定的。

(四) 爱情与财富双丰收的完美婚姻需靠行动与理性

简奥斯丁在这部小说中通过人物性格及其婚姻的不同特点, 表现出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 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盲目地为了财产、刺激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8]因此, 作者既反对为金钱、地位而结婚, 又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 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成就理想婚姻的基石。[8]伊丽莎白可以说是作者遐想中的自己。美丽聪慧的奥斯丁一生最大的苦恼就是经济拮据。她生前没有继承过任何遗产, 死后留下的遗产只有150英镑的稿费 (发表《理智与情感》的报酬) 。[4]但尽管如此, 她不肯向世俗低头, 她有一颗倔强的心, 这颗心使她不愿意接受没有爱情的婚姻。为此她终生未嫁。在《傲慢与偏见》中, 她赋予了女主角伊丽莎白美丽的外表、聪明的头脑和圆满的婚姻, 这无疑是作者内心的向往和企盼。

在奥斯丁的小说中, 女主人在获得美满婚姻的同时也获得了财富。这就是作者心中最美满的婚姻。既赢得爱情又赢得财产的婚姻在现实生活中是难得的。尤其对于那些家世并不显赫, 没有财产继承权的女性。这可以从作者生活的年代来看。在简奥斯丁那个时代, 一桩好的婚姻对一个年轻女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英国是一个男权社会, 妇女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妇女要生存, 要获得生活上的保障, 惟一的捷径就是结婚, 找到一桩幸福美满的婚姻。但什么样的婚姻是幸福的, 什么样的婚姻又是不幸福的呢?简奥斯丁认为, 爱情婚姻与财产和社会地位相互关联的。

《傲慢与偏见》中四桩婚姻, 无不深刻的告诉我们一个真理:“爱情是牢固婚姻的奠基石。”婚姻不是一种妥协, 为了金钱、财产和一时的冲动都是错误的。[7]而对于现实社会来讲, 没有金钱和财产的保障也是万万不能的。人和人之间产生的误会、不理解是内心所潜在的缺点和毛病, 如果要和他人相处得更愉悦, 人就必须先了解自己的缺点, 去改变它, 在了解自己的同时也要去了解别人, 这样两人才能深入了解彼此, 惟有如此, 才能心心相通, 获得美满的爱情。奥斯丁通过小说告诉我们, 完美的爱情是通过行动和理性的思维获得的。

四、结语

评论家们称奥斯丁为“理性的作家”, [8]因为她总是“能用最真实的语言描述着最最真实的生活, 表达着最真实的情感。她用她独特的眼光观察社会, 用她那颗最敏感的心体会生活”。[6]因此, 她的作品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她所提倡的婚姻观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Jane Austin.Pride and Prejudice[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1.

[2]简·奥斯汀著.孙致礼译.傲慢与偏见.[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

[3]朱虹.奥斯汀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5.

[4]李贞慧, 邵丽君, 朱捷.谈《傲慢与偏见》所体现的婚姻观[J].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10.

[5]刘念兹, 王化学, 曾繁亭.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16.

[6]杨琴.评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5.3.

[7]王秋月.《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与爱情[J].科技信息, 2008.3.

奥斯丁的婚姻观 第2篇

Key words:reasonable lovestatus

Austen meticulously weaves an illusion that she prefers a marriage based on love. Yet, this love, different from the strong attraction felt between man and woman, is nourished by sense and reason. If directed by will, love will inevitably by ruined. Austen makes great efforts to create gatherings, talks, dances and tea parties where men and women meet. They can take their time to become acquainted with each other before their relation goes any further. The ladies seem to choose their husbands freely, and love them deeply. But indeed the so-called suitors have already been strictly, selected before they ever have a chance of acquaintance with ladies. In fact, a lady must marry a gentleman, and she should never marry out of her own class. In the end, Emma changes her attitude towards Martin. But no matter how noble Martin can be, she still would faint at the very idea of marrying him.

So, the ideal marriage in Emma indeed is based on reason. In Austen’s time, marriage is not the peak of romance. It is a social arrangement based on property with the requirement that both sides be well-matched in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Austen’s viewpoint is the typical product of her time. She stresses that love and marriage are nothing but “reasonable love”, close to respect and esteem. Women lives in a harsh and hostile world, then how can they manage to obtain personal happiness though marriage? They have to be cautious and firm in controlling their feelings. Otherwise, they have to suffer and degenerate pitifully.

In summary, Austen describes women’s life in a positive way. Her novels dwell on the heroines’ confrontation with the dichotomy of reality and the power of self-delusion. She inquires into the issues concerning women with realistic insights and reveals maladies of the social systems. Yet, her class nature prevents her from public and penetrating rebellion. She still cherishes the illusion that the system itself is not that bad; therefore, it is capable of self-improvement some day.

参考文献:

[1]Austen,Jane. Emma. London: Penguin 1983.

论奥斯丁《傲慢与偏见》中婚姻观 第3篇

在《傲慢与偏见》中, 作者以男女主人公达西和伊丽莎自的爱情纠葛为主线, 描写了四起婚姻:一是夏洛特与柯林斯的实利的婚姻。夏洛特相貌平庸, 27岁仍然待字闺中, 她与柯林斯的结合仅仅出于现实的考虑, 她要的仅仅是一个丈夫, 一间舒适的房子, 而柯林斯要的是一个能管家的女人, 一个能为他示范美满婚姻的妻子, 他们都不需要爱, 这是一桩实利的婚姻。二是丽迪亚与威克姆的情欲的婚姻。丽迪亚与威克姆婚姻由一场私奔的风波促成。丽迪亚是贝内特家最小的女儿, 被威克姆英俊的外表所迷惑, 因为虚荣、享乐而与威克姆在一起, 而威克姆也仅仅是看中了她的青春和健壮, 他们的生活就是靠情欲来维系的, 这是一桩情欲的、荒唐草率的婚姻。三是简与宾利的道德的婚姻。简是贝内特家的大女儿, 相貌出众, 温柔善良, 单纯可爱。宾利是达西的好友, 年轻富有、外貌俊朗、彬彬有礼, 他们在一起参加的第一个舞会上一见钟情, 堕入爱河。正因为他们之间有真爱才使得后来宾利能够战胜他姐妹的阻挠, 澄清达西对她的误会, 获得幸福的婚姻。四是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完美的婚姻。小说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是贝内特家的二女儿, 她才貌双全, 聪明机灵, 有胆识、有主见。而男主人公达西年轻英俊、有钱有势, 但是却傲慢无礼、骄傲自负, 使得伊丽莎白对他产生偏见和误会, 二人之间不断发生唇枪舌战的争论, 正是这种争论增进彼此的了解, 最终达西为了伊丽莎白改变了自身性格的不足, 消除误会, 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们的婚姻使夫妻双方在精神上相互获益, 堪称完美的婚姻。

2 《傲慢与偏见》所体现的婚姻观

在《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中, 作者通过对四对婚姻关系的描写, 表现出19世纪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青年对婚姻爱情的不同态度, 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 即爱情是婚姻幸福的基础, 金钱是婚姻幸福的保障, 人物性格是决定婚姻的重要因素。

2.1 爱情是婚姻幸福的基础

“爱情是婚姻幸福的基础”这是贯穿小说全文的一个观点, 可以从四对婚姻的比较中得到答案。丽迪亚和威克姆的婚姻是一个荒唐草率的婚姻, 他们的关系完全是建立在情欲与外表上, 没有任何爱情基础, 他们的婚姻悲剧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夏洛特和柯林斯的婚姻中, 夏洛特只是为了给自己找一个长期饭票, 和柯林斯也没有感情基础, 婚后两人之间只有责任和责备。简和宾利的婚姻虽然受到多方面的阻碍, 但他们之间拥有真正的爱情, 最终他们越过障碍, 幸福地结合了。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婚姻中, 金钱、社会地位等外在的物质的东西并不能打动伊丽莎白的芳心, 在她眼里只有真正的爱情才是婚姻最坚实的条件和基础, 这一点在她与达西的婚姻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2.2 金钱是婚姻幸福的保障

在《傲慢与偏见》中, 作者一开头就写道了金钱在婚姻中的重要作用:“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样的单身汉每逢新搬到一个地方, 四邻八舍虽然完全不了解他的心情如何, 见解如何, 可是既然这样一条真理已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 因此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这里所说的婚姻显然不涉及感情, 纯粹是个经济问题。夏洛特之所以对婚姻采取如此现实的态度, 无不是金钱对婚姻如此重要的道理。伊丽莎白坚持要有爱情的婚姻, 可她并不排斥有钱人的生活, 如果达西没有经济后盾, 他们的婚姻未必能成功。由此可见, 金钱是婚姻的重要保障。

2.3 性格是决定婚姻的重要因素

作者在描写这四对婚姻中, 也体现了人物的性格对婚姻造成的影响。不同的人不同的个性, 影响着他们人生的幸福。正是由于达西的傲慢无礼造成伊丽莎白对他的偏见, 为两人后来感情的波折起伏埋下了伏笔。最终达西为了伊丽莎白改变了性格的不足, 才促使两人走到一起。由于宾利性格的懦弱、缺乏主见差点错失了他和简的幸福, 由此看出人物性格的重要性。

3 《傲慢与偏见》婚姻观的现实意义

在《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中, 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英国中产阶级的婚姻状况, 通过对不同婚姻的褒贬和比较, 向读者展示出她心目中的理想婚姻, 深刻揭示了在婚姻当中爱情、财富、地位和品格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清晰地表达了作者的婚姻观:她认为爱情与婚烟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 而金钱在婚姻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正确的婚姻应当建立在相互爱慕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她既反对为钱而结婚, 也反对轻率结婚, 强调婚姻中感情因素的重要性。虽然这部作品有其时代和阶级局限性, 但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摘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最受欢迎的小说,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达西性格傲慢使得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对他产生偏见, 造成两人之间情感的波折起伏, 最终消除误会, 有情人终成眷属。主要介绍了《傲慢与偏见》中的四段婚姻及体现的作者的婚姻观, 同时简要阐述了这种婚姻观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婚姻观

参考文献

[1]王秋月.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与爱情[J].科技信息, 2008, (3) .

奥斯丁的婚姻观 第4篇

《傲慢与偏见》中不同类型的婚姻所表达的婚姻观

1.盲目的婚姻体现出的婚姻现实。在《傲慢与偏见》中,威科姆和莉迪亚的婚姻让人看到了盲目的婚姻、混乱的生活以及悲剧的现状。莉迪亚在简·奥斯汀的笔下是一名性格轻浮多变、内心空虚、肆意妄为而且生活混乱的女孩,简·奥斯汀甚至用下流来形容莉迪亚。莉迪亚尽管愚昧无知,但仗着自己年轻,颇有几分姿色,才得以不断追求被人爱慕的虚荣感觉之中。而威科姆正是一名纨绔子弟,他整天不务正业、游手好闲,曾经为了还欠下的巨额赌债,而追求金小姐和达西小姐,同时他满嘴谎言,处处想着通过婚姻发一笔大财。正是威科姆这种肤浅、虚伪的人投中了莉迪亚的胃口,最后金钱在威科姆和莉迪亚的婚姻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二人结为夫妻,但他们的婚姻毫无情感和理智,纯粹是赤裸裸的金钱交易。[1]威科姆和莉迪亚的这种毫无道德的婚姻,简·奥斯汀呈批判的态度。

2.现实婚姻中的婚姻观。在《傲慢与偏见》中,现实的婚姻中往往不乏对爱情和金钱的双重描述,夏洛蒂·卢卡斯和柯林斯牧师的婚姻是现实婚姻的真实写照。夏洛蒂是一个聪明懂事的女孩,她对婚姻和现实往往有着独到的见解,她对自己与柯林斯的婚姻看得很清楚。夏洛蒂认为在英国当时的婚姻本质是爱情和感情在婚姻中永远只是配角,婚姻某种程度上是保证家庭荣誉和家庭财产的策略。夏洛蒂的父亲表面上有着不错的社会地位,实际上是没落的家族,夏洛蒂知道父亲已经不能为她拿出一分钱的嫁妆。面对冷酷的现实,为了家族的荣誉以及未来生活的保障,夏洛蒂不得不接受与一个她不爱的人结婚。[2]柯林斯牧师在夏洛蒂的眼里是一个无趣甚至品德不高的人,性格极傲慢、自负又谄媚谦卑,而他结婚的目的也很明确,是为了迎合他的恩主凯瑟琳夫人对他的期望,同时也为了通过自己的婚姻建立自己在教区内的威望。

3.幸福婚姻中的婚姻观。简是《傲慢与偏见》中善良与美德的化身,简在简·奥斯汀的笔下如同娴静的希腊女神。而宾利同样也被简·奥斯汀赋予了西方典型绅士的翩翩风度。简和宾利的婚姻是简·奥斯汀对美满婚姻的美好愿望与期待。简在晚会上遇到了宾利,并且双方一见钟情。后来,简生病了,宾利在简的庄园中不离不弃、关怀备至,两人日久生情。幸福美满的爱情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简和宾利之间的爱情同样也充满了曲折。由于简的性格温柔内敛,对情感轻易不流露,因此导致了宾利的误解,宾利带着对这份爱情的失望离开了尼日斐。善良内敛的简不得不独自忍受失恋的痛苦,认为宾利是情非得已。[3]最后,两人终于冰释前嫌,重归于好,获得了美满幸福的婚姻。在简与宾利的爱情中,通过简与宾利的描述,为伊丽莎白的爱情及婚姻作铺垫与比较是简·奥斯汀的真实目的。

4.简·奥斯汀的完美婚姻。尽管简·奥斯汀认为简与宾利的婚姻美满幸福令人羡慕,但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婚姻才是简·奥斯汀心目中的完美婚姻。伊丽莎白是简·奥斯汀心目中的完美女性形象,她美貌、聪明,而且拥有一般女子所不具备的独立精神和自我意识、反抗意识。达西初次遇到伊丽莎白时认为伊丽莎白举止粗俗。伊丽莎白同样对达西这种出身名门、有钱有势的傲慢的纨绔子弟没有什么好的印象,尤其是达西的傲慢使伊丽莎白对他有很深的偏见。在随后的接触中,达西越来越感觉到伊丽莎白身上所具备的优良品质和魅力,逐渐对伊丽莎白产生了爱慕之情,然而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依然存在,因此伊丽莎白拒绝了达西的初次求婚。达西并没有气馁,深刻地自我反省以实际行动消除伊丽莎白对自己的误会与偏见,二人最终成为了真正灵魂上的伴侣,是简·奥斯汀心目中的完美婚姻。

简·奥斯汀对婚姻的观点与态度

1.爱情与尊重是婚姻的出发点。简·奥斯汀对待婚姻的态度是明确的,她在《傲慢与偏见》中反复强调,婚姻尽管受到金钱、地位、生计所影响,但爱情与相互尊重是婚姻的出发点。这个观点在伊丽莎白身上体现得最为彻底。伊丽莎白出身一般,英国的中产阶级,家族并无过多财产,然而她依然拒绝了柯林斯牧师的求婚,后来又拒绝了贵族子弟达西的求婚,因为她觉得她与柯林斯之间没有爱情,而对于后者达西,她认为她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直到达西后来不断反省,并用实际行动来打动伊丽莎白,改变了伊丽莎白的偏见,他们才最终走到了一起。简·奥斯汀通过主人公伊丽莎白的爱情和个性表明了自己对爱情平等相爱的观点和态度。伊丽莎白的个性鲜明,强烈的女性自尊与对自由平等的追求充分表达了新时代女性渴望自主的信念。通过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表达了简·奥斯汀的婚姻观点,表达了爱情与尊重是婚姻出发点的观念。

2.金钱与财富是婚姻的保障。尽管在《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表达了婚姻中爱情是必不可少的,尊重是婚姻存在的基础,但根据19世纪英国的现状,简·奥斯汀同时也认为金钱与财富是婚姻中最强有力的保障,是婚姻存在的充分条件。19世纪的英国,女性地位远比男性地位低下,女性没有合法的继承权,受到教育的机会也很少,女性在社会上获得地位和职业的机会很少,因此多数女性必须依附于男性才能在经济上和生活上得到有力的保障。在当时的英国社会,女性出嫁时,获得一份生活富足、经济有保障的婚姻几乎是所有女性的渴望。而女性出嫁时首先得准备一份客观的嫁妆,因此,当时许多家庭由于经济拮据,出现了女子由于嫁妆不足,无法出嫁的窘境。威科姆与莉迪亚的婚姻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威科姆接受了莉迪亚的经济援助。宾利和达西都出身贵族,收入不菲,因此他们才能和简、伊丽莎白拥有幸福美满的婚姻。这些不同的婚姻都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婚姻要幸福,必须有经济作为基础和铺垫,这是简·奥斯汀通过几个不同的婚姻所表达的一个共同的观点。

3.简·奥斯汀的婚姻等级观念。如果将简·奥斯汀的婚姻观念拿到现今社会里来看,可能存在一些与时代不符之处,但受限于当时社会发展状况,简·奥斯汀的婚姻表达出某种程度上的等级观念。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表达了婚姻具有等级的观念,即等同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门当户对的婚姻观。伊丽莎白个性鲜明,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和自主意识,但她骨子里同样存在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和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书中处处存在的中产阶级舞会、酒会中也充分表明了书中人物的身份与经济实力,更主要的是表达这些人物的身份和社会等级。简·奥斯汀对书中这些处处存在的等级观念并没有表达出批评或批判,因此简·奥斯汀对婚姻同样存在一定的等级观念。[4]

4.简·奥斯汀的婚姻观。《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的婚姻观念通过故事和人物鲜明地表达出来,包括爱情观、金钱观、等级观,但解析简·奥斯汀的婚姻观不应以偏概全,应当综合来看。首先,简·奥斯汀认为在婚姻中,金钱不是首要的。尽管书中的四对婚姻中,有两对是因为钱而结合,而伊丽莎白毅然拒绝达西的求婚表达了简·奥斯汀明确的婚姻观及金钱不是婚姻的决定性条件,号召女性应当像伊丽莎白一样面临金钱与爱情的选择时应当把爱情作为婚姻的首要选择。其次,简·奥斯汀认为婚姻并非爱情至上。面对夏洛蒂与柯林斯的婚姻,简·奥斯汀通过夏洛蒂的选择表达出了对婚姻观的另一个态度,尽管夏洛蒂与柯林斯之间根本毫无爱情可言,但简·奥斯汀还是默许了这段婚姻,因为面对现实,爱情总是苍白无力的。[5]

结语

总之,简·奥斯汀通过对四对婚姻的叙述,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婚姻观。她认为幸福美满的婚姻是以爱情为出发点的,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门当户对的爱情,她坦率地表达了婚姻与爱情、金钱、地位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林博、王晓丽、李文婧:《浅析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山花》2010年第2期,第23-26页。

[2]任素丽:《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汀的婚姻观》,《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年第11期,第125-127页。

[3]康晓玲:《从〈傲慢与偏见〉中看19世纪初英国婚恋观》,《外国文学》2010年第2期,第46-47页。

[4]刘蕾:《简析〈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所体现的婚姻观》,《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4年第7期,第132-133页。

奥斯丁的婚姻观 第5篇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来描写爱情和婚姻。简奥斯汀是英国十九世纪初的小说家, 她创作的小说主要描写青年男女的感情纠葛和婚姻嫁娶。其中, 《傲慢与偏见》是她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爱情和婚姻为主题, 以讽刺为基调, 以女性特有的细腻观察力, 刻画了几种不同的爱情和婚姻关系。该作品也反映出作者本人的爱情婚姻观, 这种爱情婚姻观在当今看来, 仍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小说中的几种婚姻关系

1. 班纳特夫妇的婚姻一见钟情型

班纳特先生是位乡村绅士, 班纳特夫人是一位律师的女儿, 他们一见钟情, 轻率地结了婚。班纳特先生对其夫人的爱情是被外貌迷惑, 一时冲动的结果。他们的爱情即使有, 也是短暂的, 经不起时间考验的。婚后不久, 班纳特先生就发现自己竟然娶了一个智力缺乏而又心胸狭窄的女人, 她与自己在性格、品位和爱好等方面都格格不入, 夫妻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更是无从谈起。班纳特先生除了偶尔拿太太的愚昧无知开开玩笑之外, 就只有隐居书房, 沉溺于谐谑之中。班纳特先生当年对待婚姻的态度过于轻率, 冲动大于理性, 对美貌的考虑多于对性情的评判。后来的事实证明, 这种一见钟情而不考虑其他因素的轻率的爱情和婚姻是没有任何幸福可言的。

用“爱”做她的名字, 那就是科西家的厨娘兼管家L。L是小说的叙事线索, 是爱的象征, 对科西家的女人充满了爱心, 并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保护她们。科西家的每一个女人都受到专制家长科西的伤害。儿媳梅终日劳作, 几乎成了科西家的奴隶, 得到的却是科西的鄙视, 最后变得精神失常;孙女克丽斯廷一直被人忽视, 得不到温暖, 她的唯一能给她带来欢乐的同龄玩伴希德被祖父娶走变成了自己的祖母;而希德则是受科西之害最深的女人:她嫁给科西时才十一岁, 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伤痛, 而且要承受科西带来的精神上的创伤。最终是L用大胆改写科西遗嘱的方式保护了希德的利益, 使希德和克丽斯廷不至于居无定所。小说《爱》引发人们认识到:解决种族问题和性别问题要从爱入手。

莫里森坚持称自己为黑人女性作家, 她在泰勒格斯里的《托尼莫里森访谈录》里说:身为黑人和女性, 我能

2. 丽迪雅与韦翰的婚姻情欲冲动型

韦翰外表英俊儒雅, 内心却狡诈虚伪, 十分肮脏;而丽迪雅则轻浮无知、爱慕虚荣, 看上了放荡虚伪的韦翰。韦翰带丽迪雅私奔并不是出于真爱, 而只是把她当作玩伴。最后, 达西帮韦翰还清了赌债, 并给了他一笔钱, 他才同意和丽迪雅结婚。可见丽迪雅和韦翰的婚姻是建立在金钱和情欲的冲动基础上的。建立在情欲之上的婚姻是不道德的, 也不可能得到幸福。小说的结尾, 我们看到这对夫妻经常靠赊借度日, 这也可以看作是作者对放纵情欲的婚姻的惩罚。

3. 夏洛蒂与柯林斯的婚姻虚荣功利型

柯林斯是班纳特先生的表侄, 受凯瑟琳夫人的提拔成为牧师。他既不通情达理, 又不讨人喜爱。他结婚的理由有三:第一, 作为一个生活宽裕的牧师, 理当给全教区树立一个婚姻的好榜样;第二, 他深信结婚会大大地促进他的幸福;第三, 按照凯瑟琳夫人的意思, 他应该找一个会算计、能管家的女人。在他看来, 婚姻是否有爱情作基础并不重要, 因而在向伊丽莎白求婚遭到拒绝后, 继而转向伊丽莎白的好友夏洛蒂。夏洛蒂已经27岁, 人长得又不标致。她固然清楚同柯林斯相处实在是件讨厌的事, 他对她的爱也一定是空中楼阁, 不过她还是要他做丈夫, 因为“结婚是她一贯的目标, 大凡家境不好而又受过相当教育的青年女子, 总是把结婚当作仅有的一条体面的退路。尽管结婚并不一定会叫人幸福, 但总算给她自己安排了一个最可靠的储藏室, 日后可以不致挨冻受饥。她现在就获得这样一个储藏室了”。二人的结合没有感情基础, 完全是出于对婚姻的需要:柯林斯追求的是世俗的赞赏与婚姻外在形式的完满, 夏洛蒂追求的是生活的舒适和经济的保障。而夏洛蒂的家人对待这桩婚姻的态度也同样是进入到那些不是黑人、不是女性的人所不能进入的一个感情和感受的宽广领域。她强调自己写作就是为了唤醒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心中的爱。莫里森的小说力图揭示的是: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阶级压迫使得黑人女性的母爱遭受扭曲, 只有反抗压迫争取解放才能使伟大的母爱真正发挥传承文化的作用;追寻博大的“泛母爱”是保持和弘扬黑人传统文化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守仁, 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尼莫里森与美国二十世纪黑人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世俗功利的:她的父母为能得到朗伯恩的财产并有希望觐见皇帝而兴奋, 几个妹妹为能够提早获得社交的机会而高兴, 她的兄弟则为姐姐终于不用做老处女而感到庆幸。这种对待婚姻的态度是作者所讽刺的。

4. 吉英与彬格莱的婚姻婉约含蓄型

吉英是班纳特家中的大女儿, 她美丽善良, 性情柔和, 但是性格内向, 喜欢彬格莱先生却不愿意表露。彬格莱先生相貌堂堂, 为人谦和且家境富有, 他对吉英一往情深。但是彬格莱先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优柔寡断, 遇事不自信。在与吉英的感情方面, 他相信达西胜过相信他自己, 以至于由于达西先生的错误判断, 险些失去了与吉英的幸福婚姻。吉英性格软弱, 在得知彬格莱等人从尼日斐庄园离开且没有再回来的打算的时候, 竟没有努力去争取自己的爱情。这对才子佳人性格方面的弱点注定他们的婚姻要历经磨难。多亏达西写给伊丽莎白的信消除了误解, 使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桩经历坎坷却最终美满的婚姻表明作者在婚姻方面相信善有善报。

5. 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圆满和谐型

伊丽莎白与达西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两个人物。伊丽莎白聪明睿智, 自信独立, 有个性, 有主见, 虽然不是姐妹几个中最漂亮的, 却是最具人格魅力的。达西一表人才, 举止高贵, 且收入不菲, 但给人的印象却很傲慢。在初次舞会上, 达西傲慢冷漠的言行举止使伊丽莎白对他产生了偏见。加上后来韦翰的谎言和恶意中伤, 伊丽莎白对达西的误解和偏见逐渐加深。经过后来的接触, 达西逐渐为伊丽莎白所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而伊丽莎白也通过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件, 更加全面地了解了达西。可以说, 他们之间的矛盾源于达西的傲慢和伊丽莎白的偏见, 而矛盾的消失源于傲慢和偏见的消失, 这也很好地回扣了题目。他们二人是在傲慢和偏见的产生和消亡中逐渐了解并相爱的, 并最终结成美满的婚姻。这种在交往接触中逐渐了解对方, 并经过理性思考的态度, 是作者所推崇的婚姻态度。

三、简奥斯汀的婚姻观

纵观这五桩婚姻可以看出, 单纯基于美貌、钱财或地位的婚姻是靠不住的, 也是为作者奥斯汀所不齿的;奥斯汀也不相信一见钟情, 她认为以爱情、相互理解及相互尊重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幸福的婚姻, 两个人只有在接触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增进了解, 摩擦出真正的爱情火花, 才能步入圆满的婚姻殿堂。此外, 奥斯汀给了她最喜爱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以理性的头脑。伊丽莎白两次拒绝求婚和答应达西的第二次求婚表明了她对待婚姻的理性态度。第一次, 她拒绝了未来庄园和财产继承人柯林斯先生, 因为她发现柯林斯的性格和为人与她自己是格格不入的。第二次, 她拒绝了年收入一万英镑的绅士达西的第一次求婚, 因为当时达西的态度是傲慢的。当达西第二次求婚时, 她对达西的了解进一步深刻, 傲慢与偏见逐渐消除, 并为对方的人品个性所吸引, 所以才答应达西的求婚。奥斯汀对这一人物性格的塑造, 反映了奥斯汀作为一个女性对于婚姻中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

十八、十九世纪英国妇女的地位卑微, 对于年轻的女孩子, 尤其是没有多少财产的女孩子来说, 婚姻就是她们的救命草, 是她们获得尊重与安定的唯一出路。对于生活在那个男性社会中的女性来说, 没有财产意味着没有生活的保障, 她们无力养活自己, 往往只能通过婚姻来为自己谋取生存的条件。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女性, 她们要想改变生活状态就只能“嫁一个有钱的丈夫”。这也正体现了作者对十九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女子在社会中无地位状况的无奈与悲哀。正是由于受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和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的影响, 奥斯汀认为美满的婚姻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基础。小说开章便说:“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 必定需要娶位太太, 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了。”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即:财产是婚姻的基础。虽然作者通过柯林斯与夏洛蒂的婚姻告诉人们, 单纯为金钱或财富而结婚是错误的, 但她所描写的理想的婚姻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仍然是以达西不菲的收入做后盾的。在这方面, 奥斯汀的婚姻观是有历史局限性的。

四、奥斯汀的婚姻观对现代婚姻的启示

奥斯汀通过《傲慢与偏见》向读者展示了这样的婚姻观:美满的爱情是建立在相互爱慕与尊重的基础上的, 即:双方个人魅力的吸引。幸福的婚姻应该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 是理性的、深层次的相互理解, 而不是物质、肤浅的相互需要。她强调, 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的。这种用独特的眼光观察社会, 用敏感的心体会生活所凝练出来的婚姻观, 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在社会进步、科技发达的今天, 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女性有了独立的人格, 不再是男人的附属品, 获得了与男性平等的地位, 夫妻双方都可以参加社会劳动, 获得收入, 因此, 丰厚的物质基础不再是婚姻的必要条件。只要勤劳肯干的两个人将婚姻建立在爱慕、理解、尊重、理性的基础上, 都会收获幸福的婚姻。

参考文献

[1]Austen, Jane.PrideandPrejudice[M].PenguinBooks Ltd, 27Wrights Lane.London, England, 1994.

[2]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孙致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4.

简·奥斯汀与她作品中的爱情和婚姻 第6篇

简·奥斯汀 (1775-1817) 是英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她出现在英国小说青黄不接的时期, 18世纪70年代后, 英国文学界40年来都没有出现过重要的作品, 英国文学界的现实主义传统几乎完全中断, 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着当时的英国文坛, 简·奥斯汀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沉闷的局面。

1811年简·奥斯汀发表了《理智与情感》, 这是她发表的第一部小说。在那之后, 她发表了《傲慢与偏见》 (1813) 、《曼斯菲尔德庄园》 (1814) 、《爱玛》 (1815) 、《诺桑觉寺》和《劝导》 (1818) 。简·奥斯汀的小说破旧立新, 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 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其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 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活泼风趣的文字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的世界。虽然作品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 但改变了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 奠定了她在英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简·奥斯汀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 并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的来临做了准备, 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她被誉为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

2 她的爱情

作品源于生活, 它们真实地反映出作者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和生活经历, 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作品的主题、人物和情节。

简·奥斯汀生于英国汉普郡的史蒂文顿, 她的父亲是个学问渊博的牧师, 担任当地的教区长。母亲出身于小康之家, 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奥斯汀没有进过正规学校, 一直在家中学习。家庭的优良条件和氛围给了她自学的条件, 让她有机会在家中接受了比那个时代其他女性所能接受的更多更广的教育。奥斯汀20岁时遇到勒弗罗伊, 情窦初开的她对这个聪明的爱尔兰年轻律师一见钟情。然而, 奥斯汀的家庭希望未来女婿拥有经济实力, 而勒弗罗伊家也执意与富贵之家联姻, 要求勒弗罗伊返回爱尔兰, 从此两人便再没有相见, 简·奥斯汀的初恋以被迫分手而告终。五年之后, 她与一位英俊的男士在取得父亲的同意后订婚了, 不幸的是这位男士突然离世, 奥斯汀深受打击。第二年一位庄园主向她求婚, 经过了一夜的思考, 她推拒了这次求婚。在奥斯汀33岁的时候, 她答应与一位牧师组建家庭, 但最终她还是孤身一人。奥斯汀终身未嫁, 将所有未了的情感都注入到了文学创作中, 她的感情经历使她更加关注作品中的爱情与婚姻, 爱情没有让奥斯汀成为某某太太, 却使她成为了英国历史上最受欢迎的女作家之一。

3 她的作品

(1) 《理智与情感》

《理智与情感》是简·奥斯汀的第一部小说。两位女主角的婚姻是这部小说的主线。通过理智与情感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婚姻的看法。

埃丽诺与玛丽安是两姐妹, 依照当时的法律, 她们的父亲去世后全部遗产将留给同父异母的哥哥, 她们只好选择对于那个时代女性来说最好的方式——找个合适的丈夫, 来挽救她们的社会地位。

姐姐埃丽诺性格坚强而且冷静, 她是个感情丰富的人, 但她知道如何去驾驭自己的情感。埃丽诺在选择对象时, 相对于仪表更看重人品, 她爱上了为人坦率热忱的爱德华。当她得知爱德华已订婚时, 她极为伤心却能竭力克制自己, 不愿家人担心。后来, 爱德华因为不愿与不爱的富家女结婚, 他的母亲便剥夺了他的继承权, 势利的未婚妻露西立即抛弃了他, 并和继承了财产的他的弟弟罗伯特结了婚。埃丽诺依然对他一往情深, 接受了他的追求, 与他终成眷属。

妹妹玛丽安是一个对爱情充满了浪漫幻想的角色。她聪敏灵慧, 但过于多情善感, 她一切都好, 就是不够谨慎。玛丽安一心想要嫁个风度翩翩、英俊迷人、人品出众的如意郎君。35岁的布兰顿上校是一个沉默严肃的男人, 他不英俊, 但是理智有教养、心地善良。上校对玛丽安一见钟情, 深深的爱着她。但在17岁的玛丽安眼里, 他已是个地道的老单身汉, 缺乏激情。她选择了看起来英俊漂亮又优雅得体的威洛比, 但事实上这是一个放荡又懒惰的男人。他欺骗了上校的养女埃莉莎, 愚弄了玛丽安。虽然他最后真的爱上了玛丽安, 可是他的爱情不足以战胜他对贫穷的恐惧, 最终他还是娶了一位富家小姐。经过这次教训, 玛丽安成熟了许多, 改变了对恋爱、婚姻和生活的看法。她嫁给了上校, 全心全意地对待自己的丈夫, 布兰顿上校也变得越来越有活力, 他们从婚姻里得到了自己的幸福。

姐姐埃丽诺是理智的象征, 她了解现实生活但却不利己, 她清楚地知道婚姻是离不开金钱的, 但是人品远比外表重要, 真爱更胜于丰富的情感。玛丽安代表了情感, 她热烈偏激的感情灼伤了自己和爱她的人, 在挫折后, 玛丽安渐渐成熟, 她以姐姐为榜样, 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脾气, 既不会再折磨自己也不再让他人担心。

小说最初的题目是《埃丽诺和玛丽安》, 为了突出主题, 后改为了《理智与情感》。作者通过两位女主角描述了两种相对立的婚恋观。作品中的矛盾隐射出了作者的观点——认为幸福的婚姻是建立在理智与情感相结合的基础上的。

(2) 《傲慢与偏见》

在《理智与情感》之后, 简·奥斯汀发表了她的第二部小说《傲慢与偏见》。在这部小说中奥斯汀继续了对爱情与婚姻的探讨。和其他小说一样, 《傲慢与偏见》也描写的是年轻乡绅贵族之间的爱情与婚姻, 这部小说被认为是作者最富于喜剧色彩, 最引人入胜的一部作品。

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描写了四桩姻缘, 通过对比, 明确表达出作者婚姻好坏的界定。作者认为一般不幸的婚姻大多缺乏爱情基础。就像柯林斯和夏洛特, 威克姆和莉迪亚。

夏洛特是伊丽莎白的好友, 她27岁, 既不漂亮又没有财产, 她十分清楚柯林斯先生并非真正地爱慕她, 她接受柯林斯的求婚是因为觉得自己年纪不小了, 而柯林斯先生又有稳定的收入、体面的职业, 是一个好的归宿。而柯林斯先生是个没有什么情趣的人, 他愚昧自满, 自以为是, 喜欢谄媚奉承。他决定结婚是因为他认为每个牧师都应当在自己的教区树立一个婚姻的榜样。夏洛特和柯林斯的婚姻无关感情, 纯粹是因为现实需求而结合。

另一个不幸的婚姻是莉迪亚和威克姆, 美貌和情欲是他们婚姻的基础。莉迪亚是伊丽莎白的小妹妹, 一个16岁轻佻的、没有头脑的姑娘, 经常到处卖弄风情, 使得家人被人嘲笑, 除了年轻别无所长, 她最后跟着英俊放荡的威克姆私奔了。威克姆是一个惯于欺诈的人, 他的身上看不到正直与诚恳, 他先是为了财产欺骗了戴茜小姐和金小姐, 后来为了偿还赌债, 答应与莉迪亚结婚, 爱情与婚姻对他而言只是一种获利的方式。他们的婚姻是建立在冲动和欺骗下的, 婚后没多久就情淡爱弛了。和这两对婚姻相对比的是简和伊丽莎白两姐妹以真爱为基础的婚姻。新搬来的邻居宾利先生相貌周正, 亲切和善, 风度翩翩, 和简相见如故, 他们很快就坠入了爱河。简是位性格沉稳, 教养良好的姑娘, 她热情但不外露。宾利先生的姐妹和好友达西先生都不赞成这段感情, 他们认为宾利只是自己单方面的陷入了爱情, 他们担心简只是觊觎宾利先生的财产, 于是劝说宾利先生离开前往伦敦, 并对他隐瞒了简去伦敦的事实。这些误会让彼此相爱的两人备受煎熬, 直到后来他们重见, 解开了所有的误会后, 简和宾利在家人朋友的祝福下结婚了。简和宾利的婚姻是典型的理想主义的婚姻, 女方的美貌加上男方的财产, 再来他们两人性格相投, 品味接近, 能够相互理解相互体谅, 这些使之成为一桩令人羡慕的美满姻缘。

伊丽莎白和达西是简·奥斯汀作品中最有名的一对夫妇, 同时也是简·奥斯汀所描写的最理想婚姻的典型代表。达西是宾利的好友, 他身材魁伟、眉清目秀、举止高贵、风度翩翩, 还有着丰厚的家产, 是未婚女性眼中的“钻石王老五”。父母的过世让他过早地担负起照顾妹妹和管理家业的责任, 这种生活经历使得达西成为了一个思维清晰、有主见但却不善交际的人。达西先生给人的第一印象非常骄傲, 不好的开始决定了曲折的发展。达西钟情于伊丽莎白并且向她求婚, 同时他也强调了伊丽莎白出身低微, 家人轻浮鄙俗。伊丽莎白非常气愤并决绝地拒绝了他的求婚, 指责达西先生剥夺了姐姐简的幸福, 错待了威克姆先生。在第一次求婚遭到拒绝后, 达西给伊丽莎白写信认真地解释了误会的原因, 努力让她了解事情的真相, 坦诚自己的错误, 并揭露了威克姆的本性。聪明的伊丽莎白渐渐明白自己是带着偏见的去看待了问题。她喜欢给人第一印象亲切有礼的威克姆, 却因为在第一次相遇时达西的冒犯而怠慢忽视了对方。在冷静的思考后, 她对错怪了达西感到内疚。之后, 伊丽莎白随舅父母来到达西的庄园彭伯里, 管家口中的达西在当地很受人们尊敬, 对妹妹也非常爱护, 他们在庄园偶遇, 达西的态度大大改观, 对伊丽莎白非常友善, 对她的舅父母也彬彬有礼, 这些渐渐地动摇了伊丽莎白对他的偏见。后来莉迪亚和威克姆私奔, 达西想方设法规劝威克姆和莉迪亚结婚, 这些举动赢得了伊丽莎白的尊敬和爱情, 一对曾因傲慢和偏见而延搁婚事的有情人终成眷属。伊丽莎白没有因为达西财产的诱惑而答应他第一次的求婚, 第二次她却因为真爱和相互间的理解与尊重而接受了达西。

《傲慢与偏见》最初取名为《初次印象》, 伊丽莎白和达西相互间的第一印象给彼此带来了深深的误解, 后来随着故事的发展, 人物性格随之成长并不断成熟, 最后两位主角消除了偏见, 走到了一起。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婚姻是爱与理解, 理想与理性的结合, 和简与宾利的婚姻一样是建立在真爱之上的。姐妹俩的婚姻也考虑到了外貌和财富, 但是作者更加强调的是美德品行的重要性。

(3) 其他作品

简·奥斯汀六部作品的主题都是围绕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的。她的后期的作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和《劝导》也延续了这样的主题。

爱情与婚姻贯穿着简·奥斯丁的所有作品。她描写了18世纪末期英国乡村中产阶级家庭女性的爱情与婚姻, 她的小说就是关于这个阶层中的年轻女性等待和寻找伴侣的故事, 女主角和她们的婚姻成为了她的小说的中心。《曼斯菲尔德庄园》的范妮和埃德蒙, 《爱玛》的爱玛和奈特利, 《诺桑觉寺》的凯瑟琳和亨利, 《劝导》的安妮和温特沃思, 都在经历了一番曲折之后找寻到了真爱。

4 她的观点

简·奥斯汀在她的小说中不断地探讨着地位、财富、品德、情感、相互间的尊重与婚姻之间的关系。金钱是婚姻必不可少的基础, 没有了经济基础, 人们无法生活, 婚姻无法继续。爱德华在获得的牧师的职位后和埃丽诺结婚 (《理》) , 弗兰克因为没有继承遗产, 一直都没有公布和简·费尔法克斯的婚约 (《爱》) , 拉塞尔夫人劝说安妮取消与没有财产的青年军官温特沃思的婚约 (《劝》) , 这些都说明了婚姻是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做基础的。但是只有金钱的婚姻是不会幸福的。威洛比放弃了真爱的玛丽安, 娶了有钱的格雷小姐并没有让他得到快乐 (《理》) , 夏洛特和“保险”的柯林斯先生结合的同时, 还必须要忍受他的愚笨和虚荣 (《傲》) 。婚姻需要经济的保障, 但只有金钱的婚姻是远远不够的, 婚姻还需要许多的其他的因素,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真爱。

婚姻需要爱情, 这是威洛比得到了财富却不快乐 (《理》) , 夏洛特得到了安稳却不幸福, 莉迪亚和威克姆私奔结婚之后不久情淡爱弛的原因 (《傲》) , 他们在缺少了爱情的婚姻里找寻不到快乐, 爱情才是让婚姻快乐持久的原因。爱情让埃丽诺接受了没有遗产被未婚妻抛弃的爱德华;爱情让布兰顿上校痴痴守候等待着玛丽安并赢得了她的心 (《理》) ;爱情让简和宾利经过误会煎熬走到了最后;爱情改变了达西傲慢的态度, 让伊丽莎白放下了偏见, 终成眷属 (《傲》) ;爱情让凯瑟琳和亨利克服了重重困难结成伉俪 (《诺》) ;爱情让安妮和温特沃思经过了漫长的八年等待后再次走到了一起 (《劝》) 。因为爱情, 他们都品尝到了婚姻的幸福。

在简·奥斯汀看来, 获得爱情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即是人的品性。人真正的魅力来自于人的内心, 真正的爱情源于人内在的吸引, 人的品性比外貌要重要可靠得多。玛丽安会被威洛比欺骗, 首先就是因为他英俊的外貌。她因为布兰登上校已经35岁了, 而且沉默寡言而忽视了他。她看不到威洛比的自私和布兰登上校的诚恳 (《理》) 。与她类似, 伊丽莎白被威克姆的外表迷惑, 相信了他对高傲的达西先生的诽谤, 加深了对达西的偏见 (《傲》) 。作者一再强调择偶的标准不能只看外表, 要更加注重对方的内涵。埃丽诺受到并不英俊的爱德华的吸引是因为他的亲切体贴 (《理》) , 虽然安已经不再像19岁时那般美丽漂亮, 温特沃思还是再一次被她的良善所吸引 (《劝》) 。源于内在吸引而产生的爱情不仅长久, 也会在婚姻中赢得对方的尊重。

在婚姻的关系中作者明确表达了夫妻间相互尊重的重要性。当达西以高傲的姿态向伊丽莎白求婚时, 她回答说:“哪怕我一辈子找不到男人, 也休想让我嫁给你。” (《傲》第二卷第11章) 。贝内特先生轻视自己的太太, 经常作弄她, 在无意中也影响了女儿们轻怠了母亲 (《傲》) 。帕尔默先生经常背对着帕尔默太太, 他周围的朋友也随之轻视她 (《理》) 。与之相反, 相亲相爱的加德纳夫妇 (《傲》) 、克罗夫特少校夫妇和哈维尔上校夫妇 (《劝》) , 因为夫妻间的相互尊重, 让他们在婚姻中都得到了幸福。

简·奥斯汀对阶级观念的看法一直是让评论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有评论认为她对爱情的看法是受保守等级观念影响的, 认为等级观念一直深埋于她的意识里。她所描写的爱情大都是发生在同一阶级里的, 虽然小说中所描写的人物的财产或多或少都有不同, 但总体而言, 他们都是在同一社会阶层的人物。事实上, 现实生活中的婚姻是必须要考虑到社会阶层的。来自于相同的社会阶层的夫妻, 有着相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这些构成了夫妻间交流沟通的基础。相对于那些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夫妻而言, 同样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环境, 使得夫妻双方能够更好地理解体谅对方。奥斯汀是反对保守的等级观念的, 她反对用等级来评判婚姻的幸福与否。她嘲笑约翰·达什伍德夫妇 (《理》) 、柯林斯先生、凯瑟琳夫人 (《傲》) 、埃利奥特爵士和拉塞尔夫人 (《劝》) , 所有这些人物都坚信在婚姻中等级比人品和爱情更为重要。

5 结论

简·奥斯汀用自己独有的幽默情趣理解和关注着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生活, 她的作品如镜子一般展现了英国乡绅贵族们的家庭生活, 她深刻地认识并体会到这些家庭女性的婚姻决定着她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幸福。从简·奥斯汀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作者对婚姻的看法——金钱是婚姻的基础, 但是真爱更加重要, 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会幸福的。人的品性是择偶的关键, 也是人们在婚姻中获得相互尊重的前提, 这些比婚姻中的社会地位更加重要。

爱情与婚姻一直都是简·奥斯汀作品中的主题。她重视感情, 也不轻忽理智, 她提倡将两者结合起来, 健康的感情发展需要有理智的束缚, 积极的感情也会让人变得性情愉悦, 这是简·奥斯汀笔下成功婚姻遵循的准则。她反对过于放纵的情感, 也不赞美过度的理性, 理智与情感相互结合, 才能在现实的爱情与婚姻中得到幸福。

参考文献

[1]孙致礼.《理智与情感》前言[M].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6.

奥斯丁的婚姻观 第7篇

文学社会学专门研究文学知识及其知识承担者 (文学家) , 探讨他们跟社会文化脉络的交互关系, 意即文学知识在社会文化中的产生、传播与消费的种种社会过程。在成功的或比较经典的文学文本中我们可以透视出丰满的“文学性”及充满批判的“社会性”。在社会的变革中, 女性主义思潮的涌现及女权主义的崛起使得社会中出现了很多以论述女性及男女两性关系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体现了时代性的特征。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作品进行研究的文章也层出不穷。有的是从她的六部作品整体的角度来研究的, 有的是就某一部作品来评论的。而且较多地涉及到了作品中反映出的婚姻观念、女性视角、女权思想、理性色彩等方面的内容。婚姻及家庭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大事, 对奥斯汀时代的妇女来说, 婚姻是赖以生存的手段, 所以她的作品犹如一面镜子, 将那个时代不同情操的人物围绕婚姻家庭问题的形形色色的表演真实的反映出来。

一、女主人公在婚恋中的社会化过程

奥斯汀的作品中的主人公一般是年轻的中产阶级女性, 在这些妇女身上都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足。她们在面临复杂的社会时, 由于幼稚及缺乏经验而在交友、待人、言行或选择情侣等方面犯下种种错误, 一度违反了所属的阶级所设立的道德和行为的准则。如《诺桑觉寺》中的凯瑟琳因单纯幼稚, 满脑子都是幻想, 不由自主的扮演起了侦探的角色, 闹出了不少笑话, 这在那个时代是一种很出格的行为。

《理智与情感》中的玛丽安浪漫有余, 理智不足, 被浪荡子欺蒙, 感情受到伤害。《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过于自负, 被个人的偏见蒙蔽了双眼, 险些错失良缘。但幸运的是这些女性几乎都遇到了成熟、睿智的男性伴侣, 在这些男性“爱人”兼“导师”的引导下, 她们最终成熟起来, 并且找到了自己在社会中的正确位置, 成为婚姻中幸福的女主角, 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年轻女性的社会化过程, 即通过种种标准或规范的影响及约束, 成为一名符合社会规范的妇女。社会上的种种观念及生活中的游戏规则束缚并压抑着她们的天性, 经过婚姻熔炉的冶炼, 女性变得温顺、服从、守规矩了。只有这样才能在现实社会中很顺利的生存下去。

二、择偶过程

(一) 择偶动机

青年男女们在接受社会化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择偶动机。除此之外, 当时的社会背景对他们的择偶动机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尽管18世纪末, 19世纪初的英国各项律法制度已经很完善, 但是在遗产继承法这一领域却有着很多不近人情的规定。在当时的英国社会女性及长子外的男性被无情的剥夺了财产继承权, 此种情况下, 女性及非长子的男性青年在生存方面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她们或他们在选择婚姻伴侣时不得不将生存放在首位考虑。而那些有着丰厚家产或者可以继承可观财产的人却无须为衣食及生存发愁, 因此她们或他们在选择婚恋对象时便有了很多自由。同时, 不同的人生处境, 不同的价值观念及人生观念也会导致人与人之间择偶动机的差别。在奥斯汀时代的英国社会, 形形色色的人有着多种多样的择偶动机, 于是也上演了五彩缤纷的婚姻剧。

1. 女性的择偶动机

18世纪的英国, 一个没有财产的中产阶级小姐除了嫁人外, 几乎没有任何其它手段可以用来作为自己终身生活的依靠。她也许可以选择做家庭教师谋生, 然而当时的社会, 家庭教师是处处受人歧视的。一位小姐的日常起居应该只是做做针线、弹弹钢琴、读读书之类, 目的只是为了让自己显得多才多艺和举止优雅。成年后, 她可以参加一些舞会, 结识一些可能的婚姻对象。吸引他们, 令其对自己着迷, 往往成为小姐们有意无意的目的, 而最终目的便是嫁给一个同阶级的年轻人。以班纳特家的小姐们的表现足以表明当时社会的年轻小姐们对物质生活保障的追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择偶动机。

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到另一种类的人, 她们选择伴侣的动机并非是为了找到一个饭碗, 而是对自己内心中的感情一种寄托。也即她们为了爱情而寻找伴侣。如《傲慢与偏见》中的伊莉莎白与达西、简与宾利这两对婚姻就不是建立在对金钱、社会地位的追求的基础之上, 而是男女双方因为爱和受到彼此个性魅力的吸引才走到一起的。同对生存与爱情的追求相比, 奥斯汀作品中有许多陪衬性的人物以对美貌和情欲的追求为动机来选择伴侣的。

2. 男性的择偶动机

同女性一样, 男性择偶动机也各有不同。《理智与情感》中的威洛比是一个经不住金钱诱惑的花花公子, 他选择女伴的动机就是为了拥有金钱, 可以任自己挥霍。威洛比的内心非常清楚自己是为了钱财才寻找结婚伴侣的。

但是, 几乎每一部作品中都有这样的男主人公, 他们舍弃钱财, 追求美好的爱情, 迎娶比自己地位低又没有财产的女性为妻。如《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埃德蒙放弃了对克劳福特小姐的感情, 渐渐爱上了温柔、恬静、善解人意的范妮。

(二) 通婚圈半径

青年男女总是在一定的地理空间和社会空间范围内来选择自己的婚姻伴侣的, 也即所谓的通婚圈半径。

1. 阶层相同的人群

在奥斯汀时代的英国社会有着森严的阶层等级制度, 人们生活在其中很难逾越, 尤其是在选择婚恋对象时。在奥斯汀的作品中, 婚姻中的男女主人公基本上都是处于同一阶层的, 即以己为中心, 在同一阶层内画圆来选择伴侣。因为只有在同一阶层中, 才拥有相同的地位、财产、价值观念、人生态度, 任何试图跨越的行为都是以失败而告终的。因此, 在此种观念的束缚下, 人们也不自觉的在本阶级这个圆圈中寻找自己的另一半了。

2. 关系亲密的人群

细心的读者总会发现, 奥斯汀作品基本上都是描述乡村中的几个中产阶级家庭, 或者是几个庄园之间的人物的种种关系, 而且作品中必定有一个家庭或多个家庭拥有多个兄弟姐妹。既然文中所涉及的人物活动范围有限, 在所有接触到的人物中, 他们彼此的关系都相对比较密近一些, 男女青年在这个圈子内寻找伴侣的机率也就相对增加。如《劝导》中的安妮就是经常活动在自己家与旧府附近而结识了温特沃斯上校, 从而结成一段良缘。

3. 志趣相投的人群

如果说属于同一阶层, 关系也较亲密, 但却志趣不相投合的人仍然不能结成秦晋之好的。也即青年男女是在志同道合, 至少也是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或价值观一致的人之间选择伴侣的。《劝导》的路易莎与温特沃斯先生不能走到一起就是因为二人在为人处事, 人生态度上有很大的不同。《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范妮与埃德蒙同样如此。

三、作品中的婚姻家庭模式

(一) 以爱情为核心的婚姻家庭模式

“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会幸福的”, 这是奥斯汀在小说中一直强调的一种婚姻观念。

《傲慢与偏见》中班纳特家的大女儿简美丽善良, 温柔娴静, 却性格拘谨, 她爱宾利却不露痕迹。而宾利先生遇事缺乏主见, 他们的婚姻受到多方面的阻碍, 但他们彼此爱慕, 最终越过障碍, 幸福的结合了。在《傲慢与偏见》中, 伊丽莎白的两次拒绝求婚充分地表明了她理性的婚姻态度: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行的。《理智与情感》中的爱丽诺与爱德华, 《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范妮与表哥埃德蒙之间的婚姻之所以能够幸福美满是建立在彼此长时间的相互了解、理解与爱慕的基础之上的。简言之, 就是以爱情为核心结成婚姻和组建家庭的。

(二) 以个性魅力为核心的婚姻家庭模式

奥斯汀在强调“爱情”是婚姻基础的同时, 也强调入的个性对婚姻的影响。毫无疑问达西的傲慢和伊丽莎白对他的偏见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两人个性上的冲突是本文的最大看点。伊丽莎白是全书中最出众的人物, 在她所处的那个充满愚人的世界中, 她是唯一“有理性的人”, 作者赋予她迷人的光彩, 而达西身材魁伟, 眉清目秀、举止高贵”。她天性随和, 活泼开朗, 可以把他陶冶的性情温和, 举止随和;而他断事精明, 见多识广, 阅历深厚, 她一定能够在这方面获益匪浅。”故事也正是以她们美满幸福的结合而结束的。其实, 此种婚姻模式与以爱情为要义的婚姻模式具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寻找伴侣时看重的是个人本身, 而不是受外界因素干扰。

(三) 以外貌和情欲的吸引为核心的婚姻家庭模式

作为美好、幸福婚姻的对立面, 奥斯汀在她的作品中也为我们展示了很多建立在外貌和情欲的吸引的基础上的婚姻。《理智写情感》中的玛丽安与威洛比之间之所以不能有令人愉快的结局就是因为二人当初结合的时候感情基础淡薄。这种婚恋模式向我们表明, 没有爱情和相互了解作为基础的婚姻是靠不住的, 不幸福的。还有《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玛利亚与亨利·克劳福特的私奔都是奥斯汀笔下失败的婚恋。

(四) 以金钱、财产和地位为核心的婚姻模式

六部作品中最不缺少的就是为了金钱、财产和地位而结合成的婚姻。这其中有女人为了寻求生存的保障而向这些外在的因素屈从、妥协;也有男人为了虚荣和利益不惜背叛爱情。

最典型的实例就是《傲慢与偏见》中的夏绿蒂与柯林斯之间的婚姻。在奥斯汀的笔下, 夏绿蒂是个受过良好教育, 头脑聪明, 处事得体的, 颇得伊丽莎白赞赏的女子。但她经济拮据, 若不结婚, 她只能寄居在哥哥家—中做一个老处女。她知道柯林斯先生并不爱她, 因为他刚刚向另一女孩求婚并遭拒绝, 而她对这个华而不实、令人生厌的男人也根本谈不上爱, 可是他家境殷实, 而且马上就要继承一笔可观的财产, 所以她鼓励他接近并接受了他的求婚。

当然夏绿蒂向金钱和物质的妥协代表了社会中的弱者向现实的生存压力的妥协, 这一点读者是可以给予原谅的。但在其作品中还有这样一种女性, 她们以巨大的野心表现出对金钱狂热的爱, 这使她们变得自私、狡诈、冷酷无情。如《理智与情感》中的露西, 视情感为儿戏, 对其进行随意的玩弄。《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伊丽莎白也把社会地位作为选择夫婿的唯一标准, 一心要嫁给伪君子艾略特先生。作品并没有告诉我们这些人物的最终结局如何, 但聪明的读者一定可以想象的出来。

结论

综上所述, 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对奥斯汀作品中反映出的当时的英国社会中产阶级的青年男女在婚姻及家庭生活中的各种表现进行了分析。作品所描述的众多的青年女性不断完善的过程事实上是她们自我本真的个性逐渐被泯灭, 进而为社会所同化的过程。男女青年的社会化结果影响着他们的择偶动机, 同时择偶动机的不同又将他们带入不同的婚姻模式之中, 在各自的婚姻生活中接受进一步的社会化。在奥斯汀在作品所叙写的不同的婚姻模式中, 故事里的男男女女有着多种多样的表演。我们可以说, 男女双方有足够的财产作为保障, 但却在爱情的召唤下才结成的婚姻是奥斯汀所倡导的或是她心目中理想的婚姻模式。

奥斯汀被评论家们称为“理性的作家”, 她总是用最真实的语言, 描述最真实的生活, 表达最真实的情感。她用独特的眼光观察社会, 用敏感的心体会生活。她所倡导的婚姻观就是对于今天来说仍然有很重要的借鉴价值。现如今的女子与奥斯汀时代的相比有了很多自由, 她们已经走出家庭, 走向社会, 她们可以参加社会事务, 有了自己独立的经济基础。但传统的道德观念, 择偶标准, 社会对男女两性的双重评价标准使得人们还不能完全摆脱很多樊篱的束缚来选择婚恋对象。因此两百多年前的英国女作家奥斯汀在作品中为我们描述的婚姻家庭模式在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房价、物价高涨, 人心浮躁, 生存压力巨大的社会, 仍然具有较强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朱虹.《奥斯汀研究》[M].中国文联出版社, 1985年.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1月.

奥斯丁的婚姻观

奥斯丁的婚姻观(精选7篇)奥斯丁的婚姻观 第1篇《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最受欢迎的小说。小说以男女主人公达西和伊丽莎白...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