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教学设计四君子汤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漫步者2025-11-191

教学设计四君子汤范文第1篇

全部病例由黑龙江省医院南岗门诊中医科收集, 共60例, 女24例;年龄最小41岁, 最大74岁, 其中40~50岁22例, 51~60岁26例, 61~70岁8例, 70岁以上4例;病史最短半年, 最长达10余年。

诊断标准:凡按照下列标准诊断为脾虚或兼有气滞、痰浊、瘀血的肝硬化腹水病人, 皆可纳入范畴。主症: (1) 腹胀满; (2) 右肋下疼痛或涨满不适; (3) 倦怠乏力, 纳呆。次症:消瘦, 面色晦暗或咣白, 尿少便溏, 下肢浮肿, 畏寒肢冷, 舌淡或淡黯体大有齿痕, 苔白或白腻, 脉缓弱或缓滑或弦缓。体征:肝掌、蜘蛛痣、肝脾肿大或肝小。肝功能检查:测定白蛋白、球蛋白、白球蛋白比例, 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硫酸锌浊度、麝香草酚浊度。结果白蛋白降低或在正常范围内, 球蛋白增高, 硫酸锌浊度、麝香草酚浊度与转氨酶都由不同程度的增高, 白球蛋白比例倒置。B超检查:腹部超声检查显示液性暗区, 肝脾超声可见:肝脾肿大或肝缩小, 包膜粗糙不平, 肝内回声增强增多, 光点分布不均匀。

2 治疗方法

处方以香砂六君子汤为基础, 药用:人参15g、白术25g、茯苓30g、半夏15g、陈皮、香附各20g、砂仁15g、川楝子、厚朴各20g。日服1剂, 水煎2次, 合而分匀, 早晚饭后服用, 可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增减药物或增减相关剂量, 3周为1个疗程, 观察1~3个疗程, 每1个疗程后测定肝功和超声。

3 疗效判定标准与结果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制定。治愈:腹水消失, 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肝脾回缩变软或不变, 肝功能大致恢复正常10例;显效:腹水消失, 主要症状消失, 肝脾稳定不变, 肝功能明显改善24例;有效:腹水明显消退, 症状和肝功能均有改善22例;无效:治疗半个月后症状、体征、肝功能均无改善或进一步恶化4例, 总有效率93.3%。超声检查:治疗前异常60例, 治后消失36例, 好转24例, 总有效率100%。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变化, 见表1~3。

4 讨论

祖国医学中肝硬化腹水一病从其症状及其转归于鼓胀、单腹胀等范畴。主要表现为腹胀满, 右肋下疼痛或胀满不适, 倦怠乏力, 食少纳呆等症状。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的原则, 以香砂六君子汤, 健脾益气利湿, 扶正祛邪。人参补气, 尤善补脾气, 为本方君药;白术固中气利湿, 为健脾要药;茯苓除湿, 健脾, 此二味助人参补脾醒脾利湿;灸甘草补脾气, 调和诸药;半夏燥湿, 行水, 降逆, 可除腹胀;陈皮能行能降, 善理脾胃之气;砂仁化湿行气, 醒脾开胃, 能助气血化生, 养肝安五脏;香附、川楝子疏肝理气;厚朴善行腹气, 气行则水行, 以消腹胀;白芍养血柔肝, 利小便, 益气而不伤阴。

以上诸药合用, 可以健运中洲, 消痰利水, 除胀去鼓, 对于肝硬化所造成的腹水具有较好的疗效。

摘要:肝硬化是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 是一种或多种原因长期或反复作用而造成的弥漫性肝损害。腹水是肝硬化最突出的表现, 发病率较高, 多见于老年人。笔者自2003年10月至2008年5月, 运用香砂六君子汤治疗肝硬化腹水60例,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教学设计四君子汤范文第2篇

修身者,智之符也

修养身心,是有智慧的象征

公务员修养身心,要扎实“求、忠、信、宽”四个基础。求:为民谋利的远大抱负,不得过且过,要有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精神,要有比学赶超的斗志,树立以天下为已任,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建功立业的志向和愿望。要有求知的渴望,终身学习的心态,把工作当作事业去追求,当作学问去研究。忠:要忠于党。政令畅,则国兴。要拥护上级领导,听从指挥,不搞两面派,提高组织指挥和协调各方的能力,提高执行力;忠于人民。民之利,知无不为,忠也。积极为民办好事,办实事,把是否有利于人民利益作为决策办事的标准。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公民的第二个 ”身份证”,不讲信用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信,国之宝也。诚信是治国的根本法宝,作为一名行政执法人员,代表着国家行政机关的形象,更应该在工作内外树立诚信的典范。宽:

宽则得众,为政宽弘才能得民心,作为公务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该有高瞻远瞩的胆略,认清形势,因势利导,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宽以待人,要有宽阔的胸襟,不斤斤计较,寸利必争,要有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

爱施者,仁之端也

爱护和帮助他人,是仁爱的开端

公务员仁爱之首就是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常怀爱民之心,做到情为民所系。“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要带着深厚的感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一竿子插到底”,与群众保持密切的关系,将柴米油盐酱醋茶放在心上,切实关心群众疾苦,真真切切做到事无巨细,竭心尽力为群众解难。常思利民之策,做到权为民所用。公务员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要摒弃“官本位”“升官发财”的不良思想,各级各岗位干部要立足岗位,励精图治,千方百计谋发展。作为行政执法人员,应该努力践行“三项重点工作”为平安重庆,和谐社会做出贡献。恪守为民之责,做到利为民所谋。无为则过,公务员手握的是权力更是义务。群众的事无小事,要有强烈的使命感,要坚定信念,牢记使命,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和坐不住的责任感,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咬住目标不放松,认准路子不放松,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取予者,义之表也

正确对待取舍,是有道义的表现

取之有道,廉洁奉公。“君子生财,取之有道”这句古训教育我们公

务员在糖衣炮弹泛滥的今天,要强化慎独意识、道德意识,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思考问题、警醒和约束自己,克勤克俭不贪沾,自尊自爱不腐化,自觉培养健康向上的精神情趣,顶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耐得住寂寞,堂堂正正做人、明明白白做官、干干净净做事,要算好经济账、政治账、亲情帐。舍之为取,彰显智慧。舍就是为了更好的取,舍就是得。提倡“知足”,在学习和工作上不能满足,在职务、待遇、生活上不“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不“这山望着那山高”,知足常乐。去其“糟粕”,在思想、工作、生活上要不断汲取精华,肃清不良思想,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和工作作风,日三省吾身。舍小为大,胸怀大局。每名公务员都是国家机器的一个零件,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要服从大局利益,舍小家为大家。要有为集体为国家牺牲奉献的精神,要有以身报国的大义和豪气。

耻辱者,勇之决也

正确对待耻辱,是判断勇敢的标准

牢记耻辱,激励前行。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发展走向纵深,部分干部忘记了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优良传统,忘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屈辱史,忘记了无数英雄儿女为了民族伟大复兴而献出了生命,忘记了我党艰苦创业的艰辛历程,这是懦夫的表现。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牢记历史,面对未来。看清成败,泰然处之。胜败乃兵家常事,作为公务人员,应该具有优于常人的素养和过硬的素质,要有愈挫愈勇的战斗力,要有不屈不饶的韧性。要有大胆干事,勇于担当的魄力。要有宠辱不惊,意志坚定的大气。积极进取,正确面对。正确看待进退升

降是公务员的必备品质。得到提拔重用,首先要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责任更大,权利就是职责,暗自窃喜或喜形于色,飘飘然,欣欣然,都是不成熟的表现,更是十分危险的信号。如果因组织需要换到次要岗位,更要相信组织,相信群众,在新的岗位上争取更大的进步,切不可怨天尤人,无端发泄。因自然规律退出领导岗位,更应顺其自然,心态平和,做到功成身退,保持晚节。

立名者,行之极也。

树立名声,是品行的最高准则。

教学设计四君子汤范文第3篇

非常高兴能参加这次演讲活动。首先,感谢各位领导长期以来的关心和支持,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以人为本,践君子文化”。 伴随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从09年建厂至今,7年的风雨历程中,营口热电公司始终勇立行业潮头,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绩。

企业的成长离不开文化,文化是企业的精神,是企业的灵魂,更是企业与员工、客户携手共创成功的过程。企业文化归根是一种人的文化,营口热电以“ ---------------”为企业核心价值观,与 “以人文本”相得益彰。如何弘扬君子文化,如何尽善尽美的做到以人文本,就是要实现自我价值、提高个人修养,提高个人修养其根本就是弘扬企业精神。“敬业、笃学、诚信、创新”的汉德精神,不仅仅是一种口号,更是企业对员工要求的道德底线,是企业和员工和睦融合的有效见证,更是我们华能人秉承的宗旨和行为准则。

教学设计四君子汤范文第4篇

“君子”一词的用法

苏轼眼中的“君子”,继承儒家的传统见解,基本上是道德高尚的含义。君子的称呼,是对道德高尚的赞誉。例如,他的《顺济王庙新获石记》指出:“轼不敢私有,而留之庙中,与好古博雅君子共之,以昭示王之神圣英烈不可不敬者如此。”

但是,实际的运用也有多种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君”是对人的尊称。苏轼的《墨君堂记》里指出称呼中“公、君、尔、汝”,都有分别: “凡人相与号呼者,贵之则曰公,贤之则曰君,自其下则尔、汝之。”

“先君子”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苏轼的《灵壁张氏园亭记》说:“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后有君子” 是对未来贤达的称呼。苏轼的《陈公弼传》:“轼平生不为行状墓碑,而独为此文,后有君子得以考览焉。”

“隐君子”的说法,苏轼特指那些隐居的贤良之士,他们离群索居,行踪不定,是值得寻觅的资源。他在《超然台记》指出:“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苏轼在《盖公堂记》里说:“胶西东并海,南放于九仙,北属之牢山,其中多隐君子,可闻而不可见,可见而不可致。”

“古之君子”“后之君子”和“后世君子”,苏轼指出“古之君子”是恪守儒家伦理的典范,“后之君子”“后世君子”则偏离了儒家正统的君子之道,实质上是小人、伪君子。苏轼的《伊尹论》指出:“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后之君子,盖亦尝有其志矣,得失乱其中,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惴惴焉惧不免于天下。”

君子的涵养和风范

君子追求仁义,仁义为君子之本。苏轼认为君子之善在于仁义,不能见利忘义,应该立场坚定,不能动摇。他在《思堂记》指出:“君子之于善也临义而思利。”仁义的主张,在于坚持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与人交往的时候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苏轼的《刘恺丁鸿孰贤论》强调:“君子之为善,非特以适己自便而已,其取于人也,必度其人之可以与我也。”

仁义道德应该落实到君子行为和性格之中。苏轼的《屈到嗜芰论》认为君子之本在于仁义:“夫数君子之言,或主社稷,或勤于道德,或训其子孙,虽所趣不同,然皆笃于大义,不私其躬也如是。” 无论一个人是否能够做官,心存仁义是不能缺少的。苏轼在《灵壁张氏园亭记》里指出:“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个人的性格,可以看出仁义的遵守情况。苏轼充分发挥了孔子“刚毅木讷, 近仁”之说,特作《刚说》提到:“所好夫刚者,非好其刚也,好其仁也。吾是以知刚者之必仁,佞者之必不仁也。”

君子严守礼仪。君子的修养在于他们能够认真执行儒家的礼仪规范,表现得文质彬彬,行为得体。苏轼在《礼义信足以成德论》指出:“君子以礼治天下之分君子以义处天下之宜君子以信天下之惑此三者足以成德矣。”

君子之所以能够外表衣冠楚楚,彬彬有礼,就在于内心有道德责任感、使命感、羞耻感。苏轼《礼义信足以成德论》强调:“不耕而食,不蚕而衣,君子不以为愧者,所职大也。自尧舜以来,未之有改。”苏轼在《李氏山房藏书记》对当时不读圣贤书籍十分惋惜,强调君子知书达礼,“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苏轼对君子有很高的期望,他在《学士院试春秋定天下之邪正论》指出:“故孔子自少至老,未尝一日不学礼而不治其他。以之出入周旋,乱臣强君莫能加焉。知天下莫之能用也,退而治其纪纲条目,以遗后世之君子。”

苏轼追寻君子足迹,效法君子行为。苏轼在《南行前集叙》里描述了他对古代君子的怀念和崇敬:“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苏轼在《范文正公文集叙》里发思古之幽情,表达对古代君子的敬仰,“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同时,对范仲淹的君子行为进行了高度赞扬,认为范仲淹是当时人们应该学习的楷模:“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君子效忠国家。苏轼以一个宋代官员的身份,通过文学作品,表达了君子兼臣子应该忠诚服务国家的理念。作为社会成员,君子应该奉献于社稷,以实现为国家利益的远大抱负,个人的升迁、境遇,都不应该加以过多思虑。虽然君主不一定能够采纳进谏,但是忠臣为了国家的安危,仍应当直率建议,表达赤胆忠心。君子应该为国家建功立业,造福民众。作为社会管理阶层的士大夫,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为官一地,造福一方。苏轼的《既醉备五福论》指出:“君子之所以大过人者,非以其智能知之,强能行之也。以其功兴而民劳,与之同劳,功成而民乐,与之同乐,如是而已矣。富贵安逸者,天下之所同好也,然而君子独享焉,享之而安。”

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上,应该首先考虑国家利益。苏轼的《滕县公堂记》开宗明义地指出,君子为官应该实践儒家的君子之道,应该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舍弃个人贪图享乐的私欲:“君子之仕也,以其才易天下之养也。才有大小,故养有厚薄。苟有益于人,虽厉民以自养不为泰。是故饮食必丰,车服必安,宫室必壮,使令之人必给,则人轻去其家而重去其国。”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一开始就以天下为己任,雄心勃勃,兢兢业业,坚定个人的正确选择。苏轼的《学士院试孔子从先进论》认为:“君子之欲有为于天下,莫重乎其始进也。始进以正,犹且以不正继之,况以不正进者乎!” 君子敢于直言不讳。在奸臣当道的情况下,一个君子官员心地坦荡,忠于国家,主动上谏,不顾个人利害甚至身家性命。苏轼在《明君可与为忠言赋》中就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君子道大而不回,言出而为则。事父能孝,故可以事君;谋身必忠,而况于谋国。然而言之虽易,听之实难,论者虽切,闻者多惑。”苏轼的文章,多次谈到一个君子、士大夫、读书人,应该在复杂的社会政治生态环境下不忘为国忧虑的情怀,主张君子是志士仁人,应该至死不渝地为社稷贡献,他的《田表圣奏议叙》里就充满这样的见解:“古之君子,必忧治世而危明主。明主有绝人之资,而治世无可畏之防。夫有绝人之资,必轻其臣。无可畏之防,必易其民。此君子之所甚惧也君子之遇,治世而事明主,法当如是也。”

君子逆境坚定。君子往往身处逆境,仍然洁身自爱,受到小人排斥,仍然坚定信念。苏轼寻访了屈原庙,触景生情,万分感慨,对君子的遭遇进行了深入思索。苏轼在《屈原庙赋》中指出:“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

历史上往往出现小人得势的局面,让君子备受排挤,十分尴尬、难受。苏轼仔细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故凡天下之患,起于小人,而成于君子之速之也。小人在内,君子在外。君子为客,小人为主。主未发而客先焉,则小人之词直,而君子之势近于不顺。直则可以欺众,而不顺则难以令其下。故昔之举事者,常以中道而众散,以至于败,则其理岂不甚明哉? ”(苏轼《大臣论》)小人结党营私,唯利是图,形成了顽固势力,往往在朝政上占据上风,以致小人屡屡受宠:“有党则必争,争则小人者必胜,而权之所归也,君子安得不危哉!何以言之?君子以道事君,人主必敬之而疏。小人唯予言而莫予违,人主必狎之而亲。疏者易间,而亲者难睽也。而君子者,不得志则奉身而退,乐道不仕。小人者,不得志则侥幸复用,唯怨之报。此其所以必胜也。”( 苏轼《续欧阳子朋党论》)

尽管君子备受排挤,经受磨难,但是出于道义和责任,君子坚定信心,一定能够战胜小人。苏轼认为:“今夫小人急之则合,宽之则散,是从古以然也。见利不能不争,见患不能不避,无信不能不相诈,无礼不能不相渎,是故其交易间,其党易破也。而君子不务宽之以待其变,而急之以合其交,亦已过矣。君子小人,杂居而未决,为君子之计者,莫若深交而无为。”(苏轼《大臣论》)

君子知足常乐,超然世外。生活之中处处可以发现快乐,超然于物外才能成就美好的人生。苏轼的《超然台记》主张:“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糟啜漓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心境愉悦,不依赖外物琐事,才能真正开心,例如宴饮中有忘乎所以的快乐,就有道家老庄的情怀,苏轼《醉白堂记》:“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

自然美景欣赏有乐。苏轼的《放鹤亭记》记载了自然山水、四季更替的快乐美景:“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在大自然的怀抱下,饮酒作乐,自我陶醉,岂不快哉?郡守苏轼,时从宾客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揖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苏轼《放鹤亭记》)

社会生活中开心常乐。人生的理想与现实往往并不一致,主观愿望常常因为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而不能得到满足,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条件和规律。因此应该随遇而安,知足常乐。“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苏轼《超然台记》)作为官员士大夫的君子,应该先苦后乐,与民同乐。苏轼在《凤鸣驿记》里指出:“古之君子不择居而安,安则乐,乐则喜从事,使人而皆喜从事,则天下何足治欤。”

乐在超脱。如果个人不依赖财富、名利、外物,快乐就到来了。苏轼在《宝绘堂记》指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佛教能够解脱烦恼,苏轼《黄州安国寺记》指出:“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私窃乐之。”

君子小人之别

自古至今君子和小人有根本差别。即使有君子的称号,也是形形色色,有的是真正的君子,有的是假冒的君子、虚伪的君子,对此需要仔细辨别。君子与小人泾渭分明,不能混淆。苏轼紧密联系实际,花费了大量笔墨,对当时朝政里出现的乱臣贼子十分痛恶,揭露了他们假冒君子的小人行径,认为小人当道是国家的灾难,规劝皇帝能够加以辨别。

对孔子的继承。苏轼作为儒家文人,钟情于孔子的君子之道,基本思想如出一辙。其中包括:一是仁人之道。君子与小人的最大差别在于君子实行仁道。苏轼的《论会于澶渊宋灾故》:“见邻国之灾,匍匐而救之者,仁人君子之心也。既言而忘之,既约而背之,委巷小人之事也。故书其始之为君子仁人之心,而后可以见后之为委巷小人之事。”二是中庸之道。苏轼的《中庸论》强调中庸之道,为君子所应该遵守:“君子之所以为时中,而小人之所以为无忌惮。”三是美德之道。君子是各种各样丰富美德的化身和综合。苏轼的《论好德锡之福》:“夫君子小人,不可以一道待也。故皇极之中,有待小人之道,不协于极,而犹受之。至于待君子之道,何其责之深也。”四是典型人物。历史上典型的君子如颜渊、小人如桀跖。苏轼的《学士院试春秋定天下之邪正论》指出:“夫邪正之不同也,不啻若黑白。使天下凡为君子者皆如颜渊,凡为小人者皆如桀跖,虽微《春秋》,天下其孰疑之?”

苏轼对君子小人问题的认识,有自我的体悟,不乏个人独到的新看法。他把道德善恶具体化、政治化、形象化,以此区分君子和小人,使此问题更好理解和识别。其中,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一是君子如嘉禾也,小人如恶草。苏轼的《续欧阳子朋党论》里强调:“君子如嘉禾也,封殖之甚难,而去之甚易。小人如恶草也,不种而生,去之复蕃。”二是廉贞为君子,贪狠为小人。苏轼的《续养生论》指出:“廉贞故为君子,贪狠故为小人。” 苏轼在《醉白堂记》中同样强调:“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实则不至,而皆有侈心焉。”三是今昔对比,联系实际。苏轼赞扬古代的君子恪守仁义道德,为国无私奉献,是真正的志士仁人。而后来的君子产生了严重的异化,背离了儒家之道,自私自利,贪图享乐,已经成为小人、伪君子了。苏轼面对当时境遇,发思古之幽情,大力讴歌古代真正的圣贤君子,严厉痛斥当时小人当道,祸国殃民,不注重修身,而在乎个人仕途,一旦未能如愿,就怨天尤人,诽谤国君,这样的所谓君子是万万要不得的。苏轼的《大臣论》指出:“世之君子,将有志于天下,欲扶其衰而救其危者,必先计其后而为可居之功,其济不济则命也,是故功成而天下安之。今夫小人,君不诛而吾诛之,则是侵君之权,而不可居之功也。”

小结

苏轼是典型的文人,其君子思想属于儒家主流观念。他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历史上地位显赫,千古流芳。他所谈论的君子人格,长期地、深刻地影响了祖国千年文人和文脉。由于苏轼在文学上的高超造诣,广大读书人潜移默化深受其君子之风熏陶,在老百姓身上发挥的人文教化普及和流传作用,远远超过了一些思想家、哲学家。柳诒徵先生在《中国文化史》里,明确将苏轼列举为追随欧阳修的宋儒学派。苏轼的文学作品,超越了个人情感的缠绵,注重政治、社会和人生的思索,具有博大的胸怀、历史的厚重,对君子小人问题的探讨,就是突出的一个方面。苏轼的文学,“在内容与题材上进一步扩大了词的创作视野,使词从花前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苏轼作为传统儒家的信奉者和传承人,毕竟是文学家、政治家,而不是思想家、哲学家。他的君子论述,联系实际,运用广泛,更多地侧重经世致用,解决时政弊端,警示小人的危险,告诫人们应该有君子的理想、情操、气节等,但是未免星星点点,浅尝辄止。这是研究苏轼君子思想时,不能回避的。正因为如此,著名的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里,无苏轼的踪影;一般通行的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对苏轼也往往是一笔带过。

教学设计四君子汤范文第5篇

篇一:于丹论语心得君子之道读后感

大家读《论语》会发现,这里面经常出现一个词:君子。我们直到今天还常常将其作为做人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非常君子。但是究竟什么是君子呢?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两万多字的《论语》,“君子”这个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我们把孔子对于君子所有的言语、界定、描述总结在一起,会发现,大概做一个君子要有几个层次上的要求。

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是君子的第一个标准。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与内心。他的内心完满、富足,先修缮了自我修养,而后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

司马牛曾经问过孔夫子,什么样的人才能够称为君子呢?孔子答:“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又问:“不忧不惧,就可以叫君子吗?”

他可能觉得这个标准太低了。孔子说:“反躬自省,无所愧疚,当然没有什么可忧可惧的。”我们把孔夫子的意思转换成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这个标准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说高就是个至高无上的标准,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经得住推敲,实在又是极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为君子的人格标准。

孔子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曾经很认真地跟他们讨论过君子的问题,他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一上来很谦虚, 说“不忧”、“不惑”、“不惧”这三点自己做不到。什么叫“仁者不忧”?

就是说,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什么叫“知(智)者不惑”?

在区区半个世纪之前,一个人一生可能就在一个单位,婚姻基本上不会有任何变动,从小到老可能就住在一个大杂院里。人们的烦恼可能是生活的或然性和可选择性太小。

但在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是一个繁荣时代带给我们的迷惑。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知者不惑”。

什么叫“勇者不惧”?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两强相遇勇者胜”,也就是说,当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就有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个真君子做到了内心的仁、知、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孔子说这三条我做不到。子贡说“夫子自道也”―――您说的不就是您自己嘛!大家看,孔子告诉我们的做人标准,不是苛责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来“苛责”内心。

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我们今天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很多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立场上想问题。

因此,只有真君子才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老天爷不给我机会,也不抱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了解我。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指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而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学习的终极目的。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古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今人学习是为了炫耀于人、取悦于人。

真正尊崇学问的人,他的学习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从书本上学,从社会上学,从小学到老,无非是学习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

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而且内心忠诚的公民,然后以此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学习的目的就是完成这么一个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

而“为人之学”又是什么呢?它是把学到的知识当成工具,当成一种技能,以之谋一份职业,为自己谋一份福利。孔子曾经直截了当地跟他的学生子夏说:“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就是说, 你要想着提高修养,不要老惦记眼前的一点点私利。

孔子从来不说做君子就要像谁谁谁那样,在孔子看来,做君子就是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从今天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因为只有你的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篇二:于丹论语心得君子之道读后感

孔夫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时,常以小人和君子之分来明辨是非。那么何为君子,何为小人,君子与小人之间有什么不同呢?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的两万多字的《论语》,其中“君子”两个字就出现了一百多次。而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小人”。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就是说君子胸怀平坦开阔,但是小人却经常忧愁恐惧。

即便是今天,人们还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而不做小人。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君子而不是小人呢?孔夫子眼中的君子与小人又到底是怎样的呢?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告诉我们:用孔夫子的说法叫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比如我们大家在一起争论问题,不可能意见都一致,君子会很平和的跟每一个人都能交流,但是他会坚持自己的主张,他不会苟同别人。小人没主见,别人一说什么好像都对,但是还经常跟人打起来,叫做同而不和。君子好处事,但你很难取悦于他,但他对人了解是非常准确的,能够量才用人。而小人难处事,你却很容易取悦于他,但他对人却常常是求全责备。

于丹教授认为,孔夫子描述的这个现象它远吗?这肯定不是远古的事,这一切现象其实今天就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如果你要把这个标准想明白的话你会发现,孔夫子给了我们一个考察人品的标准。孔夫子还说,君子有三戒,少戒色,中戒斗,老戒得。少年时为何要“戒色”?中年时又为什么要“戒斗”?老年时“戒得”指得又是什么?于丹教授在这一讲--《君子之道》中将为我们详细讲解这三戒的内容和它对人生的重要影响.

大家读《论语》会发现这里面做人最经常出现的一个标准就是两个字“君子”,其实这是我们在今天也经常说到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非常君子。但是究竟什么是君子?我们今天就说说《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画外音:“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的两万多字的论语,其中“君子”两个字就出现了一百多字,即便是今天人们还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我们怎样才能做一名君子呢?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将为我们讲授《于丹<论语>心得》之《君子之道》。

于丹:其实我们把孔子对于君子所有的言语、界定、描述总结在一起,会发现大概做一个君子要有几个层次上的要求。

首先一个标准,君子都是那些内心完满富足,先自我修缮了修养,而后才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人。也就是说,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和内心。

大家知道人格和风格永远都是相关的,当我们说一个人在风格上表现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有那么一副与世无争与人恭敬的气度,这种风格的力量一定来自于人格。

学生很不以为然,一下子没听明白,觉得这么简单,就又追问了一句说:“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这就能叫君子啦?老师还是淡淡地跟他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也就是说,我们老百姓的语言系统说,半夜敲门心不惊。一个人夜里面睡得踏实,这就叫内省不疚。一个人内心反省自己的行为,反省自己在社会上所作的一切的时候没有愧疚,这就可以做到不担忧不恐惧。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这就是一个君子的标准。那么这个标准呢,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可以做到,说高,这也是一个至高无上的标准。

孔子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曾经很认真地跟他们谈过这个问题。孔子一上来先很谦虚,他说“我们今天来说说君子”。说“君子道者三”,做一个君子有三点是要做到的,然后他很客气的先谦虚了一下说“我无能焉”,我反正是做不到,是哪三点呢?叫做“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每天行于世间百态之中,真正要做到内心的坦然,要做到一种仁义的大胸怀,让自己没有那么多的忧伤、忧思、忧恐、担忧,全都没有,这一切来自于什么呢,来自于你内心的仁厚。由于你宽和,所以你可以忽略了很多细节不计较,由于你心怀大志所以你可以不纠缠于这个世界给你小的得失。

第二点就是要做到“智者不惑”。

其实我们看汉字的构成很有意思。这个“惑”字,迷惑的惑啊是上面一个或者的或,下面一个心字底,对吧?其实“或者”,数学上叫或然率。什么意思啊?就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此为“或者”。那么当世界面临众多的抉择,你可以这样走,也可以那样走的时候,就要看你这个心字底托得是不是足够大。如果你心中有判断,有定力,你明确,你就不至于被世界上诸多的选择压垮。

对于我们当下的人来讲,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也是孔子所谓的过犹不及。在过去有人说区区半个世纪之前,每一个人从职业上一生可能就在一个单位,从婚姻上一生不会有任何变动,从居住上一生就是一个大杂院的邻居,但是在今天选择太多,视野广阔,这是一个繁荣时代给我们带来的迷惑。怎么办呢?我们不能去左右外在的世界,我们能够让自己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这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智者。

那么第三点就是“勇者不惧”。

篇三:于丹论语心得君子之道读后感

“君子”是孔夫子心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使许多人正在努力的方向与动力。提到“君子”一般都会与男子相联系,谁说女子中就不能有“君子”。“君子”并不是男子的惯用名词,所谓“君子”就是在星光大道上夺放异彩的人物,并不是从外表能看出来的,而是内心散发的一种无可彼及的光辉。

称之为“君子”的第一标准是要做一个善良的人。所谓善良是攻于身,行于义。真正善良之人是渺小的,是默默无闻的,待人处世皆以善为本。所谓:“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说一善话,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为善者不云利,逐利者不见善。善良之人是不求回报的,这种善是发于内心的。如果你挖掘它将不断涌出来。善良的心灵是园,善良的思想是根,善良的语言是茎,善良的行为是果,善良之人会使灵魂变得高尚,会对生活充满勇气,会对未来充满自信。

称之为“君子”的第二个标准是要做一个有恒心的人。所谓“无恒产而有恒心”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成大事不再力量的大小,而在于坚持多久。一朝开始便永远能够将事业继续下去的人是幸福的。所谓:“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一但决定去做,就要把事情做到底,那怕是一件不大的事情,每有这种恒心的力量,就不可能认真的建设工作。有神么比石头更硬?有什么比水更软?然而,只有坚持不懈,软水可以穿透硬石。

称之为“君子”的第三个标准是“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也就是说君子会人真的听取别人的意见,但也会有自己不同的见解。而小人呢,在别人提出意见时,只会高屋建瓴,深谋远虑,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也不能提出实质性的问题。

如果具备以上三个标准,那么应该可称一为“君子”,要具备以上三点决非易事。

教学设计四君子汤范文第6篇

TD中学 余DC

2010-10-0

1日前,全市上下 “创优争行”、“坚持惟德乃兴,致力转型升级”主题教育活动正如火如荼进行着,通过学习、比对,我感到自己收获颇丰,同时也意识到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肩上的担当是任重而道远。

一、明确了今后工作的指导思想。

工作中一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国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融入全省开展的“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探索科学发展新路子”的主题教育活动,结合我市当前形势,坚持“紧扣主题、联系实际、循序渐进、科学安排”的原则和“想发展、谋发展、干发展、促发展”的总体要求,围绕“坚持惟德乃兴、致力转型升级”的总体目标,通过大力弘扬“六德”,进一步把加快教育发展的思想牢牢扎根于自己的脑海,凝心聚力,调动积极性,培育主动性,激发创造性,使教育围绕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尽献其计,尽展其能,尽献其力,促进我市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为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基。

二、时刻铭记“六德三为”的主要内容。

本次主题教育活动以“六德、三为”教育为主要内容,“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崇德、修德、行德,永远是为人处世的必修课。惟德乃兴,以德为先,就要践行六“德”,履行三“为”。

1、公民道德。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都应具有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公民道德。无论你是闻名遐迩的学科带头人,还是刚刚步入杏坛的莘莘学子,我们的基点都是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从唱好国歌,到在外国人面前展示自尊;从爱护手中的人民币,到培育祖国未来的花朵,事无大小,都应该时刻想到我是中国人,我要为祖国的发展出力,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出力。

2、社会公德。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都是社会的一员,都应养成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基本社会公德。DX的面貌这几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到底,靠的是咱DX的人民环保意识的提高,上到政府建立污水处理厂,下到咱老百姓不乱扔一片纸屑,可喜的是,DX的财政收入上去了,大家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也上去了。

3、个人品德。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都应为人正直、对人友善、诚实守信、待人宽容。古人非常崇尚“慎独”二字,对于教师尤其如此。如果在课堂上、会议上冠冕堂皇,私下里,我们不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对同事锱铢必较,同朋友以怨报德,对亲人呲牙裂嘴,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人格上的三寸丁,肯定教不出历史上的伟丈夫。

4、职业道德。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要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职业操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和学生、奉献社会。现在社会都说好多老师变味了,那是因为有些老师起了极坏的负面作用。上课不讲重点、不讲彻底,课下在家中搞有偿家教,这样的老师肯定存在,否则社会上不会对我们一肚子意见。为了搞升学率,个别老师和学校甚至涉险下水,既违了法也损了自己的形象。

5、家庭美德。家和万事兴,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在全系统和广大青少年学生中大力营造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言传身教的力量往往十倍于道德说教。

6、干部“官”德。我们教育系统所有干部要始终牢记公仆之职,树立服务意识,坚定信念、眼宽胸广、以民为重、求真务实、清正廉洁。我们人民教师也是干部编制,《教师法》也规定,教师的待遇不低于公务员。所以清廉从事教学、清廉从事管理既是我们的美德,也是对我们的要求。

“三为”:就是我为德兴发展学技能、我为德兴发展献计策、我为德兴发展干实事。<莲山课 件>

三、用实际行动展示自我。

如果说“六德”是思想引领者,那么“三为”就是行动集结号。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就要认真上好每一堂母语课,认真备课、批改作业,积级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新模式,在今年的“高效课堂建设年”活动中奋力弄潮。作为一个班主任,要时刻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关爱,努力钻研班主任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作为一名党员,服从学校的任何一项工作安排,争取做一个冲在最前面的排头兵。作为一名中层干部,要时刻以学校大局为重,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为老师服务、为学生服务。

教学设计四君子汤范文

教学设计四君子汤范文第1篇全部病例由黑龙江省医院南岗门诊中医科收集, 共60例, 女24例;年龄最小41岁, 最大74岁, 其中40~50岁22例, 5...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