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RAN承载网
IPRAN承载网(精选7篇)
IPRAN承载网 第1篇
适应复杂多变的业务需求
在欧美市场, 以思科、Juniper为代表的路由器厂商都在大力推广其IP RAN解决方案, 该方案在帮助运营商实现全业务运营方面有较大优势。对于多数海外运营商而言, 其业务类型覆盖了2G、3G以及LTE业务, 原有的网络体系大都主要承载语音业务, 在数据层面对于移动回传更大的带宽需求表现乏力, 运营商不得不另外新建回传网络, 然而基于现有的部署经验, 新建网络必须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业务需求。
IP RAN不仅在综合业务承载方面表现突出, 而且还可以优化运营商的网络体系, 与其IMS网络体系进行有效的结合, 从而使得业务承载精细化。对于欧美多数运营商而言, 固网业务与移动业务的融合承载需求已经越来越迫切, IP RAN的一体化承载能力也被运营商所欢迎。
扩大盈利空间
移动数据业务的爆炸式增长, 要求运营商对其承载网络进行扩容升级, 然而这并不会相应幅度地增加收入, 对于运营商而言, 寻求高性价比、有竞争力的回传网络对于保证运营商的整体盈利至关重要。目前已经有部分运营商现网部署了IP RAN的网络, 在移动回传承载方面均表现良好, 越来越多的海外运营商转向IP RAN阵营。
除了保护既有投资, IP RAN方案也帮助运营商最大化利用管道资源。如英国的BT, 其移动承载网凭借IP RAN高可扩展、可演进的特性满足GSM UMTS/LTE的融合应用。接入和RAN CE设备使用H-QoS灵活调度业务, 最大限度地利用已经租用的管道资源, 获取了更多租用收益。
浅谈IPRAN承载网的可靠性技术 第2篇
随着无线网络从2G3G4G的演变, 传统的承载网技术已无法满足无线网络的带宽需求, 所以新技术的承载网随着业务需求的推进也逐渐应运而生。
随着新技术的承载网的建设使用, 相对于原传统承载网 (SDH) 的IPRAN网络的可靠性也被越来越关注。电信级运营网络对可靠性需求可分为三个层面:设备可靠性、网络可靠性和业务可靠性。
在承载网中, 网络和设备的可用性要求达到99.999% (这相当于设备在一年的连续运行中, 因各种可能原因造成停机维护的时间少于5分钟) , 高可靠性是电信运营商网络建设和网络运营的基本要求。
IPRAN承载网定位于综合承载, 实现2G、3G、LTE移动业务、固定业务的综合接入, 业务的多样化使得网络承载技术变得错综复杂, 对网络的高可靠性要求成为必然。
LTE业务对时延要求更加严格, 对于LTE承载网IPRAN网络来说, 无法控制无线侧和核心网侧的时延, 只能控制承载网络的时延, 如何保证LTE业务时延满足要求关系到LTE业务是否能够正常运营, 可靠性部署势在必行。
对于应用层来说, TCP的滑动窗口和其三次握手接收数据确认机制, 导致TCP连接的吞吐量与端到端时延成反比。当TCP传输路径发生故障时, TCP启用重传机制, 如果长时间得不到倒换路径, 会导致连接中断。
LTE时代数据业务激增, 网络设备提供的端口从GE到10GE、100GE不断增加, 当数据速率到Gbit数量级时, 长时间不能切换代表着大量数据的丢失, 对于语音、视频等业务来说, 这几乎是致命的。
可靠性技术可以分为快速检测和保护倒换技术两个方面来进行部署, 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网络高可靠性提供保证。
二、IPRAN网可靠性技术
2.1 IPRAN承载网可靠性技术
中国电信的LTE承载网目前主要采用IPRAN的承载方式 (即PW+L3VPN) , 只是非省会城市需要途径CN2省干网络到省会或者大区的EPC机房落地业务。
对于省会或者大区城市 (EPC所在地) , RAN ER直接上联至EPC CE设备即可;对于非省会城市 (没有EPC) , RAN ER设备需要和CN2的本地落地PE设备相连, 由CN2调度到EPC CE设备然后到EPC进行业务落地。
PW+L3VPN方案的设计理念为接入层通过一种技术PW实现所有业务的接入, 降低接入层的维护复杂度, 以及维护人员的技能要求, 到达汇聚路由器后再进入L3VPN转发。
对于省会或者大区城市 (EPC所在地) , 接入层建立二层管道PW, 汇聚路由器以上起L3VPN, 通过内部环回接口实现PW与L3VPN的桥接。通常一个接入环会双挂两台汇聚路由器, 汇聚路由器作为基站的三层网关, 此时需要为两台汇聚路由器三层内部环回接口设置相同的MAC和IP, 实现双网关保护。
PW+L3VPN同时采用二层PW及三层VPN技术, 相应的保护方案也是两种技术保护方案的组合。
按照保护模式可以分为隧道保护、业务保护及网关保护三类保护方式。
2.2快速检测技术
双向转发检测BFD (Bidirectional Forwarding Detection) 用于快速检测系统之间的通信故障, 并在出现故障时通知上层应用。
BFD for PW是一种对PW进行故障检测的机制, 用于触发所承载业务的快速切换, 达到业务保护的目的。利用BFD完成隧道或PW故障的快速检测, 从而引导所承载业务的快速切换, 达到业务保护的目的。
BFD For TE是MPLS TE中的一种端到端的快速检测机制, 用于快速检测隧道所经过的路径 (包括链路和节点) 中所发生的故障。
TE传统的检测机制包括RSVP Hello或者RSVP刷新超时等检测, 都具有检测速度缓慢的缺点。BFD检测机制很好的克服了这些缺点, 它采用快速收发报文的机制, 完成这些隧道路径故障的快速检测, 从而触发承载业务的快速切换, 达到保护业务的目的。
在LSP隧道上建立BFD会话, 利用BFD检测机制快速检测LSP隧道的故障, 可以提供端到端的保护。BFD可以用来检测MPLS LSP转发路径上数据平面的故障。使用BFD检测单向LSP路径时, 反向链路可以是IP链路、LSP。
三、总结
为了建设一张高可靠性的LTE网络, IPRAN设备针对各种业务提供了端到端的可靠性保护方案, 保证业务顺畅, 同时在故障发生后能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保护倒换, 尽可能把运营商损失降到最低。
在快速检测方面, 目前的IPRAN设备实现了BFD for everything, 可以针对端口、链路、LSP、TE-LSP、VPN、PWE3等等进行快速检测, 保证在故障发生的第一时间通知相关模块进行快速倒换。
LTE承载烽火IPRAN带宽无忧 第3篇
在中国, 随着3G无线数据流量增长和LTE牌照的即将发放, 三大运营商已经提前发力LTE承载网建设。中国移动早在2010年就展开LTE承载技术研究, 并已宣布在2013年将4G开支从去年的50亿元增长8倍至417亿元, 并建成全球最大的LTE网络。中国联通已在浙江、广东等地开始建设FDD LTE 4G试验网络, 并要求2013年的分组承载网为LTE引入做好传输储备, 能够在获取LTE牌照后的三个月具备商用能力。中国电信的IP RAN是以满足3G与LTE承载的需求为目标的承载网络, 2012年11月北方九省IP RAN集采招标实则以LTE承载为目标导向。
LTE承载给运营商网络带来的挑战
无论运营商在制式上选择FDD LTE还是TD-LTE, 基站的接入带宽相比3G技术初期都提高了10倍以上。以S111站型 (每个基站上下行均采用20MHz无线带宽) 为例, 均值带宽在80M左右, 峰值在240M左右。当移动用户将更畅快地享受空口技术革新带来的带宽大、应用丰富的服务体验的同时, 承载网运营商不得不面对由此带来的传输设备容量、带宽能力和投资效益方面的挑战。
基于SDH技术、采用硬管道的MSTP现网, 如若承载LTE业务要扩容几十倍以上。由于SDH不支持统计复用, 导致承载大量IP业务时效率低、成本高, 从技术上, MSTP设备的接口带宽和交叉容量也已经成为制约网络发展的瓶颈。这样的扩容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 对于移动回传网, 必须跳出传统SDH的圈子, 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由于IP RAN是以IP/MPLS技术为核心的设备, 天然支持流量统计复用, 对ETH/IP包承载效率较高, 能满足大带宽业务的承载需求。从技术标准和产业链上, 受应用的推动, 接口速率正在从10GE向40GE、100GE发展。
此外, 由于IP RAN能够支持路由的动态建立和自动收敛, 能满足点到点、点到多点的灵活组网互访需求, 通过VPN技术可给各类业务提供电信级的承载, 又能保证在业务之间的隔离, 并具备良好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扩展性。
LTE既然是大势所趋, 那么当加载LTE后, 对于现网正承载2G、3G业务的IP RAN网络是否会对现网带宽造成冲击, 是我们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大容量CITRANS设备满足LTE承载需求
根据某省省会城市和中型城市的的LTE基站 (宏站和室分站) 发展规模的数据, 若按线性增长, 预估典型省会城市2017年可发展到约5600个基站。
在移动宽带时代, 数据业务将占用大量的带宽, 占总流量的70%以上, 将来所占比例会越来越大。基于IP的承载技术可对这些数据业务 (如3GPS、LTE和集客等) 进行统计复用, 因此可以按照一定的原则对带宽进行收敛。
以省会城市的分组网架构为例, 接入层采用环形拓扑, 建议汇聚层以上采用口字型拓扑。口字型架构具有带宽利用率高, 跳数短, 易于部署保护策略和拓展性强的特点。汇聚分两层架构, 即带接入环的汇聚节点和区域汇聚节点。一般情况下, 一对汇聚节点带10个左右的接入环, 一对区域汇聚节点带10对左右的汇聚节点, 一对核心节点带5对左右的区域汇聚节点。不同的接入环、不同的汇聚环之间, 基站并不一定同时在线或达到均值速率, 因此可在汇聚节点和区域汇聚节点、核心节点对下行流量进行收敛, 即在汇聚节点按3/4收敛一次, 在区域汇聚节点按照9/16收敛一次, 在核心节点按照2/4收敛一次。
在此架构上, 预计到2016~2017年, 当一对核心节点带5000个LTE基站时, 核心层下行需35个10GE接口或10个40GE接口, 上行需要28个10GE接口或7个40GE接口, 汇聚互联按上行带宽的50%预留, 采用14个10GE接口或4个40GE接口。预计总接入容量需求为770G~840G, 因此给核心层带来了T级别的容量和40GE网络侧接口的新需求。
在3~4年内, 在2G/3G/LTE共站的情况下, 1T级别的系统能够支撑典型省会城市的5000~8000个接入节点的应用, 而640G的系统可满足中型城市的应用。
烽火通信面向核心层IP RAN的Ci TRAN R865设备支持640G/1.44T的接入容量。当前, 640G的Ci TRAN R865已在中国联通和海外运营商得到了大规模部署。由于采用业界领先的业务处理和交换架构, 通过平滑升级即可获得1.44T的接入容量, 未来还可支持将接入容量升级到2T以上。
因此, Ci TRAN R865能充分保护运营商的设备投资, 随着LTE发展到中后期, 通过简单升级即可支持大带宽从而满足包括LTE基站在内的综合业务承载需求, 从而避免了整机替换带来的设备购买、施工开通方面的投资浪费。
面向LTE承载, IP RAN网络核心层可采用的带宽提升方案有:N*10GE IP RAN Over OTN或40GE IP RAN。前者节省了光纤资源但会增加OTN投资;后者引入更高的40GE线路速率, 可减缓在汇聚层OTN的投资压力。
此外, 40GE的应用需充分考虑技术成熟度、成本、运维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40km的距离是城域网应用主流的ETH光模块接口要求, 然而40km的40GE光模块正在IEEE 802.3ba的研究中, 成为正式标准尚有一段时间。从成本上综合考虑IP RAN、OTN等投资可知, 当IP RAN的10GE环较少时, 采用N*10GE IP RAN over OTN方案的效益更明显;当IP RAN的10GE环较多时, 采用40GE方案的效益会明显。
IPRAN网络承载TDM业务研究 第4篇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目前所有网络都倾向于IP化, 网络最终将实现ALL IP的状态。我国网络建设初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 网络中还保留了不少的TDM设备和业务, 目前TDM网络的已经非常陈旧, 故障率很高, 但是部分TDM业务无法到短时间内实现IP化, 因此需要一种技术在IP网络中来承载TDM业务, IPRAN技术可以实现这个功能, IPRAN通过PWE3技术实现E1电路仿真, 达到在IP网络环境中传送TDM业务的功能。
二、主流承载网技术介绍
目前主流承载网技术主要包括MSTP、PTN、IPRAN三种。
MSTP全称为Multi-Service Transport Plantform, 多业务传输平台, MSTP基于SDH网络实现TDM、ATM、以太网等多种业务处理和传送。
PTN全称为Packet Transport Network, 分组传输网, PTN是一种将报文分组进行传输的网络, 主要用于承载以太网业务, 同时也可以承载TDM、ATM等业务。
IPRAN (IP Radio Access Network) , 基于IP的传送网, 可以将报文以IP网为基础进行传送。
三、TDM技术特点和业务现状
TDM技术是一种时分复用技术, 它将一个电路分为若干个不同的时隙, 每一个时隙为一个64Kbps大小的通道, 每个通道的重复频率为8Khz, 周期为125us。在应用上一般将若干个时隙绑定称一个虚拟链路, 实现NX64Kbps大小的带宽电路。
目前有2个国际速率标准, 分为为E1和T1, E1电路由32个64Kbps时隙组成, 速率为32X64K=2.048bps, T1由电路由24个64Kbps时隙组成, 速率为24X64K=1.544bps, 目前我国普遍采用的是E1标准。
我国运营商的TDM网络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 至今已经使用了20多年, 如今TDM网络的设备已经非常老旧, 故障率高, 很多设备厂家已经不复存在, 设备故障只能用其他地方退网设备进行更换。当前有不少用户仍旧在使用TDM网络, 主要原因是这些用户网络升级换代比较慢, 另外一个原因是这些用户认为TDM网络比IP网络安全且网络时延低。随着所有网络IP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运营商目前正在考虑通过在IP网络上使用电路仿真方式承载用户的TDM业务, 实现TDM网络的全面退网。目前IPRAN技术普遍用于运营商的基站回传, 同时IPRAN技术还可以实现TDM电路仿真, 在IP网络上承载TDM业务。
四、IPRAN网络承载TDM业务技术要点
国际标准组织IETF定义了PWE3技术标准, 通过电路仿真方式, 在分组包交换网络上承载传统的TDM数据业务。
PW伪线
PW (Pseudo Wire) 中文意思为伪线, PW伪线是一种虚拟的隧道, 这个隧道基于MPLS网络建立二层VPN形成, 隧道里面可以进行TDM业务的仿真, 将业务报文从隧道一端运送到另外一端。
PWE3技术
PWE3技术是对VLL的一种延伸和扩展, 主要要实现将传统网络报文如TDM网络报文在分组包交换网络中进行封装、传送、解封装。
五、IPRAN网络承载TDM业务部署方式
IPRAN网络承载TDM业务有如下几种部署模式:
TDM业务从IPRAN网络的2端A设备接入
部署拓扑图:
TDM报文互通实现过程:
1) 在IPRAN A设备上面安装TDM接口板卡, 如E1板卡。
2) 用户CE设备的TDM接口接入IPRAN网络的A设备的TDM接口。
3) IPRAN网络的A设备上联到对应的B设备, B设备之间互联实现网络互通。
4) 在两端的A设备上配置PWE3, 对TDM报文进行电路仿真, 实现将TDM报文封装为以太网报文, 并将报文在PW隧道中传送。
TDM业务从IPRAN网络的B设备接入
部署拓扑图:
TDM报文互通实现过程:
1) 在IPRAN B设备上面安装TDM接口板卡, 如E1板卡。
2) 用户CE设备的TDM接口接入IPRAN网络的B设备的TDM接口。
3) IPRAN网络的B设备之间互联实现网络互通。
4) 在两端的B设备上配置PWE3, 对TDM报文进行电路仿真, 实现将TDM报文封装为以太网报文, 并将报文在PW隧道中传送。
六、IPRAN网络承载TDM业务效果分析
笔者在IPRAN网络中对不同时隙下的TDM业务仿真进行测试, 得到了IPRAN网路中不同时隙的TDM业务相关时延、抖动、丢包结果:
从上面表格的测试结果可以发现, 通过IRPAN网络进行TDM业务承载, 其时延、丢包、抖动都维持在一个较为理想的范围, 可以用于TDM业务承载。
七、IPRAN网络承载TDM业务关键问题分析
时钟同步问题
TDM业务需要两端接口进行时钟同步以保持报文不出现误码的现象, IPRAN承载TDM业务可以通过外部时钟、环回时钟、差分时钟、ACR技术等4种方式进行时钟同步。不同时钟方式各有特点, 外时钟主要使用同步以太网技术, 此方案对于网络要求较高, 使用时有一定限制。环回时钟一般经常与ACR成对使用, 对中间的IPRAN网络没有特别要求, 应用灵活。差分时钟对于两端A设备的本地时钟要求较高, 一般较少使用。根据IPRAN网络特点, 推荐采用“同步以太网”技术方式进行TDM业务时钟同步。
八、IPRAN网络承载TDM业务优势
和传统的TDM网络相比, 通过IPRAN分组包交换网络承载TDM业务, 有如下优势:
IPRAN网络高度冗余性
IRPAN网络为环形结构, A-B设备之间启用冗余PW, 同时配置BFD路由协议进行故障探测, 可以快速检测到网络单通、链路中断、设备故障等各种突发情况, 多点或者单点故障时候冗余切换时间在100ms内完成, 保障了业务的高度可靠性。
IPRAN网络网络质量检测便捷性
IPRAN设备可以通过RFC2544协议通过设备自发包进行网络性能和质量检测, 同时也可以IP FPM模拟用户业务进行网络质量检测, 实现故障的快速处理。因此政企业务通过IRPAN承载之后, 故障处理时间大为缩小。
九、结束语
传统TDM网络退网已经是大势所趋, 但是TDM业务退网进程和TDM网络退网相比会滞后很多, 在这过渡期间, 运营商IPRAN网络是TDM业务的一个很好载体, 不但实现了TDM业务的分组网络承载, 还同时包含了TDM业务的高可用性以及安全性。
摘要:介绍通过运营商IPRAN网络承载和传送TDM时分复用业务, 介绍承载方案细节, 并对承载效果进行分析, 指出IPRAN网络承载优势。
关键词:IPRAN,TDM,PWE3,分组交换网络
参考文献
[1]RFC3985文档, Pseudo Wire Emulation Edge-to-Edge, http://tools.ietf.org/html/rfc3985
[2]RFC3916文档, Requirements for Pseudo-Wire Emulation Edge-to-Edgehttp://tools.ietf.org/html/rfc3916
[3]RFC3931文档, Layer Two Tunneling Protocol-Version 3http://tools.ietf.org/html/rfc3931
[4]单奕栋, TDM over IP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C], 清华大学2004
IPRAN承载网 第5篇
对于三大运营商建网的不同思路, 烽火通信网络产品需求与规划部陈晓辉表示, 中国移动当初选择PTN技术, 一方面是当时的MSTP网络已无法适应其移动业务的迅猛增长, 另外PTN的业务承载和运维模式也符合其以移动业务为主兼顾多业务承载的运营思路, 采用PTN技术能够满足其网络中长期的发展需求;而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数据网络规模较大, 固网业务比例高采用IP RAN更符合其固网、移动业务综合承载的长期需要。
IP RAN需具备PTN的OAM
从两种技术的本身来看, MPLS-TP与IP/MPLS的差异性不大, 两种设备在业务承载上没有太大区别, 业务互通性亦没有问题, 最大区别在于控制层的协议及OAM的功能上。陈晓辉表示, 从中国联通的本地网建设来看, 其核心层、汇聚层采用三层IP RAN设备, 接入层采用二层的PTN或三层的IP RAN, 但是非常强调PTN的OAM功能, 从而有效保障后期的运维管理。他进一步指出, “我认为PTN与IP RAN是在融合的, IP RAN也需要具备PTN的OAM功能”。另外, 从运营商部署的实际需求来看, IP RAN与PTN的融合组网更符合运营商的网络承载需求。
由于PTN与IP RAN的融合发展, 陈晓辉认为纯粹的光网络或数通解决方案都不是完整的解决方案, 烽火通信也进一步完善了其产品线, 加大了IP RAN产品线的研发力度, 推出了全面的IP RAN产品, 而且顺利通过了中国联通的IP RAN集采测试。
大容量是分组承载的重要演进方向
目前中国移动已部署的PTN网络中, 一般接入层PTN设备提供的最大接入速率为100 Mbit/s, 接入层一般为GE环网, 核心汇聚层一般为10GE环网, 已能够满足TD-SCDMA基站回传的需要。但随着LTE的部署, 无线回传网的网络流量将迎来爆发式的增长。首先, 单基站的接入速率将达到200~300Mbit/s, 需要接入层PTN设备提供1000 Mbit/s接口, 这直接导致接入层GE环必须升级为10GE环, 需要接入层设备的接口速率和交换容量全面提升。其次, 核心层10GE环将无法满足要求, 迫切需要升级至40GE环, 这要求核心层PTN设备增加40GE接口的支持。陈晓辉坦言, 目前40GE的光模块和标准仍然不完全成熟, 所以今年中国移动的集采测试上也加入了对于40GE测试的部分, 这部分测试可能会重点关注线路性能及接口对LSP的支持数量等指标。
IPRAN承载网 第6篇
中国电信历经数十年在数据网络深耕细作, 目前拥有全球最多的数据宽带用户, 部署了业界最全最丰富的城域骨干网络, 而随着无线数据业务的快速发展, 现有MSTP无线回程网将成为整个网络的瓶颈, 制约着网络业务的发展及用户体验的提升。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中国电信紧紧把握技术发展趋势和终端用户消费需求, 推出灵活的IP RAN综合承载方案, 旨在改进网络服务, 打造端到端的全网IP化格局。
中国电信IP RAN综合接入网从2009年开始提出试点, 目标是为CDMA移动业务、大客户业务以及未来LTE网络等提供城域网综合接入承载方案, 2010年邀请各设备厂家对试点情况进行总结, 讨论完善了产品和技术规范;2011年下半年启动在南方沿海发达五省12个城市首次集采试商用招标, 极大促进了产业链成熟;2012年又先后组织原有网络扩容及北方九省集采, 根据业务的实际部署经验和工程经验, 中国电信最终确定了建网思路和技术规范要求, 2013年启动了面向LTE的规模IP RAN集采招标。中国电信对IP RAN网络建设深入钻研, 彰显电信一贯对网络技术规范精益求精的理念。
中国电信IP RAN综合方案特点
1、IP RAN目标架构与城域网的关系
中国电信拥有极其丰富的城域网资源, 本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节省投资的观点, 在最初的建设指导中, 希望依托城域网建设综合接入网 (IP RAN) , IP RAN网络中包含汇聚B和接入A两个层次, 由城域网完成到核心网的承载, 可参见图1中省会2的承载方式。
另一方面, 结合实际网络建设经验和LTE实际组网需求, 中国电信逐步发现在一些地区经过城域网带来的组网复杂, 经过城域网跳数和业务路径不易明确, 而有些城域网设备陈旧, 对一些LTE的新要求如1588、同步以太等技术要求支持不佳, 因此, 电信的组网规范逐渐转移到全部新建核心RAN ER的思路上来 (图1中的省会1和本地网1的组网) , 该方案优点是移动回传网络扁平化, 业务经过跳数和路径规划简易清晰, 新建RAN ER与汇聚B、接入A统一面向LTE承载, 新技术要求易实施落地。至此本地网不依托城域网, 新建RAN ER逐步成为优选方案。
在省干层面的组网上, 未来LTE部署是以省份为单位统一规划, EPC放置在省会城市, 其它非省会城市RAN ER要与省会城市的EPC CE互联, 涉及到城市间省干层面的互联方案, 中国电信IP RAN网络贴合LTE建设需求, 以省单位进行统一管理单位进行建设, 依托CN2骨干网, 以省为单位, 建设移动承载网络, 长途通过CN2骨干网进行互通, 可以采用在CN2的PE上启用BGP AS override+SOO特性, 形成以省为单位的逻辑单域业务承载网络, 如图1所示。
2、“全IP综合接入网”的定义
中国电信IP RAN网络内部互联全部采用GE、10GE或则更高带宽的以太接口, 而对于要接入IPRAN网络的无线侧要求如下:对于新建基站, 应支持以太接口;对原有基站, 逐步推进IP化改造, 然后割接到IP RAN网络中, 对于某些地方无法完成IP化改造的接口, 建议仍旧保留在原有MSTP网络中, 将剩余MSTP网络打造成2M业务承载的精品专网, 实现原有2M语音、大客户等高质量业务的承载。
3、PW+L3 VPN方案成为电信最优方案
中国电信IP RAN技术规范要求:基站单播业务在综合业务接入网接入层采用PW承载, 在汇聚层采用L3 VPN进行承载。该方案降低接入层网络复杂度, 核心层开启L3 VPN, 又可充分利用三层网络的灵活业务流向特点, 是面向LTE承载的最佳方案, 也是业内面向LTE承载的移动回传网的主流方案。
4、明确综合网管部署要求
为实现全网端到端IP化网络的统一管理, 电信要求移动承载网 (含IP RAN) 网络及业务管理统一纳入IP城域网综合网管架构, IP RAN网管功能作为IP城域网网管功能集的子集建设, IP RAN网管系统全省集中部署一套, 实现与原有IP城域网的一体化管理监控。
中兴通讯引领IP RAN产业链成熟
1、创新型技术被电信采纳为标准组网规范
从2009年至今, 中兴通讯紧密配合中国电信IP RAN技术规范的研讨制定, 业界创新性首次提出PW into L3 VPN非联动方案, 其PW单发双收、网关双主、ARP双发创新性技术的被已均中国电信采纳为IP RAN标准组网规范。
2、电信IP RAN现网业务承载最多
中兴通讯在国内已经配合中国电信部署了多个IP RAN网络, 温州电信、上海电信、宁波电信、广州电信、泉州电信、南京电信都已经成熟商用, 这些IP RAN解决方案的部署为运营商的网络发展方向选择、应用技术选择等提供了基础试验数据, 为分组传送网络的运行维护积累了经验, 也为未来的全网IP化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经验, 使得中兴通讯成为IP RAN投入最早、部署规模最大、部署经验最为丰富的设备供应商
3、面向LTE注重持续性发展
面向LTE, 根据中国电信IPRAN组网技术要求, 中兴通讯不断完善产品结构和功能, 重磅推出定位核心汇聚层的ZZXCTN 9000-E产品, 该产品在成熟路由器平台上聚焦IPRAN需求, 具具备灵活的业务定制能力, 将无线、大客户等业务需求统一承载, 面向200G/400G直至1T的持续演进进能力, 具备完善的面向未来的IPv6解决方案。
IPRAN在本地传送网中的应用 第7篇
一、当前本地传送网的综合研究
当前最重要的技术是多业务传送平台,也被叫做是MSTP技术。这种技术主要是在SDH传送平台上进行数据传输,而以太网的数据业务也能够在平台上进行处理,处理能力是多接点、多类型的。随着科技不断的发展,这种SDH平台技术逐渐被MSTP取代,但是其优势也被很好的保存了下来,其中保护倒换功能就是比较重要的内容,能够很好的保护不同业务的进程,对数据传输的安全性有很好的控制作用,这一点非常的好。这样来说,当前的传送技术主要是继承了以往SDH的核心技术,并且得到了全面的延伸,技术有了更好的稳定性,传输能力也大大加强。然而,MSTP技术也有一些弊端没有解决,复杂的网络技术非常不利于传送的条理性。还有颗粒度的问题,在高速信号的传输中效率不算是很高。更重要的是结构成本的提升,让这种数据传输平台面临很大的问题。
二、关于IPRAN的内容
1、IPRAN的具体结构分析。
IPRAN网络结构有三层,这三层是汇聚层、接入层和核心层。这三层就是IPRAN的核心架构,RNC或者是BSC是IPRAN的主要分布结构。MPLS技术和IP技术都是IPRAN的辅助技术,核心层和汇聚层的关系就在这些技术的辅助下进行连接,并且能够整合各种技术方案,实现结构的综合全面性,多层交换机和路由器负责将这种技术介入基站的传输。
2、IPRAN的业务分析。
Ethemet的相关业务在如下给出具体的分析。第一是基于业务的承载来实现的,主要是靠核心节点的压力分散进行接入层业务复杂性的简化。第二是从VLAN的角度进行分析,利用L3VE进行逻辑子接口的划分,通过划分实现一对一的接口对比,在隔离的过程中加快传输的效率,这样就形成了独立的VLAN,能够很好的隔离广播域,实现更好的业务处理。
3、IPRAN隧道设置的具体内容。
在上述业务中的分层,同样适应于隧道设置,具体的设置有两种,第一种是基于IP技术或者是MPLS技术的,TE动态隧道能够在分层中获得比较合理的设置。第二是是MPLS-TP协议为主要的工作指南,就应当以网络管理人员为主要的负责人在核心汇聚层与接入层当中分层进行静态隧道的设置。
三、IPRAN网络的未来应用前景
1、网络保护技术。
在IPRAN技术的发展的过程中,重点的是网络保护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这项技术也非常的关键,在目前来说,这项技术还是比较综合的。像对资源保护的效果,能够在传输网络中大量的应用。
2、分区域与多进程技术。
IPRAN网络能够跟互联网技术紧密的联系子一起,从一定程度上来说IPRAN网络也是一种综合的网络。在具体的工作中,他将各种传输进行了综合的分区,形成了有利于传输的实用技术。在解决规模组网的问题上具有很好的效果的,当然这也基于路由设备的综合应用。在具体的分区管理中,IGP协议也可以采用不同的,能够利用静态路由进行模块组网的问题。除了这些,还有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的应用。
四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到IPRAN当前的发展现状,也分析了当前面临的问题,让这种传输技术的应用更加方便。在具体的论述中讲到了网络保护技术和多进程技术,而这也是IPRAN的核心技术。相信在未来的不断发展中,IPRAN将能够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社会,受到大众的广泛欢迎。
参考文献
[1]邵羽中.IP RAN关键技术浅析和应用展望[J].现代电信科技.2012(Z1).
[2]方鸣.IP城域网承载IP-RAN基站回传的现网研究[J].电信科学.2011(S1).
IPRAN承载网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