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ICU突发事件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ICU突发事件(精选4篇)

ICU突发事件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选择2010年9月~2012年9月间收治的50例ICU患者, 其中32例为男性, 18例为女性;年龄在14~88岁之间, 平均为 (54.2±15.6) 岁;其中18例为外科患者, 6例为妇产科患者, 2例为泌尿科患者, 8例为内科患者, 8例为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 2例为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4例为神经系统疾病患者, 2例为内分泌系统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入选标准, 在ICU进行救治。

1.2 方法

将上述所选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整理, 根据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2 结果

ICU护理风险事件包括:26例出现意外拔管及管道脱落、6例发生压疮、6例意外受伤、12例输液泵使用不当或药物使用不当、6例出现护患纠纷等等。

3 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原因

3.1 意外拔管和管道脱落

这两项是ICU病房出现机率最高的护理风险事件。进入ICU的患者病情多复杂危重, 除了常规的管道之外, 还包括很多引流管及监测管, 在帮助患者翻身、治疗及转运的过程中容易压折及牵拉管道引起脱落, 而且存在患者自动拔出的风险[2]。

3.2 压疮发生

ICU患者因病情较重, 多需要长期卧床, 一些患者甚至连翻身都受到限制, 二便失禁, 抵抗力降低, 皮肤感觉不灵敏, 引起压疮的几率很大。其中有1例存在高位截瘫合并颈部损伤的患者, 同时存在肺损伤以及双侧多发性肋骨骨折、气胸、胸腔积液, 因病情较重, 在治疗期间不可以翻身, 骶尾部无法避免的出现压疮[3]。此外, 一些护理人员在更换患者体位时没有将肢体正确摆放, 引起局部受压, 一些患者因处于昏迷状态, 无法对受压情况进行描述, 引起皮肤出现程度不等的损伤。

3.3 输液安全

(1) 药物使用不当, ICU患者多需要应用血管活性类药物实施治疗, 以此来提升抢救的成功机率, 稳定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如果患者建立的静脉通路数量不足或者在换药时, 护理人员在同一个静脉入口推注药物, 就会导致血管活性药物快速的进入患者体内, 引起心率和血压水平大幅度变化, 影响循环系统的稳定性[4]。 (2) 微量泵、输液泵使用安全, 因ICU病房的患者病情危重, 需严格控制输液量以及输液速度, 同时每位患者均需建立至少2条静脉通路, 能够根据需要输注液体。

3.4 护患纠纷

ICU患者病情较重, 亲人不能在旁守护, 患者在实施治疗的过程中易出现绝望、悲观的不良心理, 对治疗和护理产生消极的态度, 患者的家属对ICU给予最后的希望, 但是又不能完全信任医院, 一边担心患者, 一边考虑医院费的昂贵, 增加了其心理负担[5]。这些都增加了护患之间沟通的难度, 使得护患之间出现沟通障碍, 引起多种纠纷。

4 防范对策

(1) 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落实各项风险管理制度; (2) 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增强操作各项机器的熟练度; (3) 以预防为主, 最大限度的降低意外事件出现的几率; (4) 将基础护理充分落实, 避免出现压疮等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5) 真正重视输液中的安全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武淑敏.护理风险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现代临床护理, 2012, 11 (01) :70-71.

[2]姜慧芬, 郑云仙.ICU常见的护理风险原因分析及对策.中国基层医药, 2011, 18 (05) :709-710.

[3]张文兰.ICU护理的风险管理与对策.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15) :2008-2009.

[4]崔晶, 叶翠英.ICU危重患者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护理.中国伤残医学, 2009, 12 (06) :119-120.

ICU突发事件 第2篇

一、建立有效的感染监测制度,当出现科内感染散发病例时,经治医师应及时报告科室感染管理小组负责人,并于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或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报送感染办,临床医师、护士共同配合院感科查找感染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二、医院感染暴发及医院感染突发事件时,上班期间立即电话或直接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休息期间立即电话或直接报告医院总值班。I级医院感染暴发与突发事件立即报告;II级30分内报告;III级12小时内报告。

三、医院感染暴发及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分级:

I级:(1)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2)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3)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II级:(1)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2)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3)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III级:(1)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2)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四、发生的医院感染属于法定传染病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报告和处理。

五、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时,除上述措施外,应严格遵循标准预防,积极查找病原体,加强消毒隔离和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措施;明确病原体后,再按照该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实施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确保不发生新的医院感染。

三、ICU感染流行暴发的控制:

当科室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趋势时,医院启动感染突发事件预案后,我科医生及护士全力配合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应急小组救治患者、控制感染流行和蔓延的工作中。

1、协助证实流行或暴发:医务处组织调配相关医疗、微生物检验、流行病、护理专家会诊,对患者病情进行检查、评估、确诊,计算其罹患率,罹患率若显著高于该科室或病房历年医院感染一般发病水平,则证实为流行或暴发,并按照要求上报相关部门,药剂、物流后勤保障部门做好药品、消毒物品、物资供应准备;

2、协助寻找可能感染源及可能引起感染的可疑因素或者危险环节:收集相关资料,包括感染患者与同病区内非感染患者详细信息(如各种检查、标本培养、流行病学基本信息、药物使用等)、病房环境、医务人员情况等,完善相关检查,留取标本妥善保存;

3、按照感染暴发应急预案,边调查边治疗,协助各级领导落实有效的诊治方案和消毒控制措施:对病人作积极救治,在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消毒处理,隔离病人,必要时暂停接收新病人;

4、协助分析调查资料,对地点、人群、时间三间分布进行描述,分析流行情况,推测可能的感染源、感染途径或感染因素,计算各种流行病学数据,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和采取控

制措施的效果综合做出判断,并根据推断针对危险环节,采取相应的消除隐患措施,再进行验证措施的效果,直至控制感染蔓延,没有新发病例出现;

ICU突发事件 第3篇

【关键词】ICU;护理不良事件;安全管理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发生于护理过程中,给患者带来与疾病无关的伤害,影响患者治疗与康复的护理行为[ 1 ]。护理不良事件可致不良结局,以美国为例,每年便约有44000~98000人因可预防的不良事件死亡,超过因交通意外死亡例;护理不良事件还可能给护理人员心理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影响护理效用[2]。ICU是医院收治危重症的病房单位,对护理质量要求较高,护理不良事件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本次研究对我院ICU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89例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ICU病区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86例,涉及主要责任人38人。

1.2方法

1.2.1 不良事件登记制度 我院于2012年起开始建立护理不良事件循证责任制,并首先在ICU重症病房监护室实施,为详细查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实行无责上报制度,将全年内收集所得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进行归档。

登记制度: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责任人可于医院网络平台下载或护理部领取护理不良事件等登记表,并遵照指示填写完成,发送至医院专用邮箱中或交由护士长。若不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登记,一经查实,按律严惩,督促责任人自觉、及时完成报告登记。

登记表内容主要包括:①不良事件详细内容、性质;②不良事件主要责任人、次要责任人;③不良事件处理方法、过程、结局;④对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剖析,自我检讨、合理建议[3]。登记表经护士长、科室负责人逐级调查与审核,反复确认内容详实、完整、准确,填写规范后纳入至护理部护理不良事件录中。护理部于每季度末护理质量改进会议前,将该季度收集获得的不良事件报告进行汇总,形成一篇统计报告,统计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次数、性质、分布特点等,并将此作为今后护理质量控制与改进工作的重点。

1.2.2 研究方法 收集护理部2012年至2013年度护理不良事件报告,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与文献综合分析法,对所获报告进行循证分析,对护理不良事件潜在原因、不良事件类型进行探讨。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获取的所有资料数据均应用SPSS 18.0软件包操作处理,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以数(n)与率(%)表示计数资料,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13年医嘱交代遗漏例、给药失误例、非计划拔管例、器械操作致伤例、合计例低于2012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2年护理不良事件构成比从高到低依次为非计划拔管/脱管、医嘱交代遗漏、器械操作致伤、给药失误、误吸与药物渗漏;2013年护理不良事件构成比从高到低依次为非计划拔管/脱管、医嘱交代遗漏、药物渗漏与给药失误;2012年与2013年合计发生护理不良事件86例,构成从高至低分别为非计划拔管/脱管、医嘱交代遗漏、器械操作致伤、给药失误、药物渗漏与误吸(见表1)。

3 討论

2013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低于2012年,医嘱交代遗漏、给药失误、非计划拔管/脱管、器械操作致伤发生例低于2012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说明行护理不良事件无责上报制度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持续改进,效果显著。医嘱交代遗漏、给药失误、非计划拔管/脱管、器械操作致伤是护理不良事件最常见的类型。

本次研究开展护理不良事件无责上报制度,对已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次;无责任上报制度并非适用于所有医院,医院应酌情开展,并在无责上报的同时,建立严格的瞒报惩罚措施,以促进护士自觉上报。

参考文献

[1]袁晓丽,江智霞,酒井顺子等.临床护士护理不良事件认知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8):726-728.

[2]罗丹,周立,明星.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影响因素的国外研究现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6A):27-28.

ICU突发事件 第4篇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开放床位6张, 配备护士长1人, 护士12人, 其中主管护师2人, 护师5人, 护士5人, 护龄2~14年;科主任1人, 医生4人。采用NPA排班法, 每个班次均是2名相对固定的护士搭班。如病室少于2 个病人, 病情稳定, N班另一护士12时后可在值班室休息待命。

1.2 方法

(1) 成立应急预案实地演练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担任正、副组长, 组员由科室工作经验丰富的1名主管护师担任。 (2) 制定演练流程、评分标准:演练全过程为8min, 分2个项目来评分:技能操作、反应和协调配合能力。 (3) 制定演练的两种方法:方法一:2名护士值班加1名医生值班时;方法二:1名护士加1名医生值班时。 (4) 全员培训和分组:演练前要求个人根据演练流程加强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专科技能。2名相对固定配班的护士和1名医生为一组, 共12组。 (5) 实地演练:要求整个演练过程、内容、实景与临床抢救基本一致, 每人每个角色均演练1次。①方法一演练:A为护士, B为护士, C为医生。A:站于病人左侧立即开放气道、呼叫, 接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至C到来, 协助气管插管, 成功后连接呼吸机, 执行医嘱、记录。B:到达后站于病人右侧立即予胸外心脏按压至C准备好除颤仪, 予除颤, 继续胸外心脏按压至医生气管插管成功。C:到达后准备插管箱、呼吸机、除颤仪、急救车于病人右侧和床尾, 予气管插管, 成功后接替胸外心脏按压。②方法二演练:A为护士, B为第一到达者, C为第二到达者。A工作同上, 不同的是B或C的角色有可能是医生也可能是护士, 角色为护士的B或C, 气管插管不熟练, 到达后可互换角色, 接替对方工作, 由医生进行气管插管。

2 评价

2.1 评价内容

演练结束后全体人员进行讨论分析, 找出问题, 最后由科主任、护士长就医疗和护理方面进行点评和评分。评分内容分操作技能和反应协调配合能力。操作技能包括:简易呼吸器使用、电击除颤术、呼吸机使用、心肺复苏4项。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出版的“55项临床护理技术操作标准”和科室制订的操作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反应协调配合能力包括:反应迅速、分工合作、动作准确、人员站位合理、物品放置合理、无重复动作6项进行评分, 每个项目5分, 满分30分, 得分越高, 能力越强。如演练不达标再次演练, 直到程序准确迅速、定位配合。

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 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3 效果

3.1 提高了护士急救技能、反应和协调配合能力

实地演练前后护士急救技能、反应和协调配合能力评分比较 (x¯±s) 。见表1。

注: **表示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3.2 缩短了实施急救技能操作所需时间, 提高抢救成功率

按照演练方法一应用于多发伤3例、颅脑损伤2例, 方法二应用于消化道出血性休克2例, 急性心肌梗死1例, 人工气道建立所需时间由原来的5~8min缩短到2~4min, 6例抢救成功, 2例因病情发展, 最终死亡。

4 体会

ICU突发事件

ICU突发事件(精选4篇)ICU突发事件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院选择2010年9月~2012年9月间收治的50例ICU患者, 其中32例为男性,...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