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IT类专业英语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IT类专业英语(精选10篇)

IT类专业英语 第1篇

一高职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课程衔接

公共英语课程一般在第一和第二学期开设, 专业英语课程在第三和第四学期开设。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技能, 掌握英语学习的方法并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而专业英语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的英语交际能力, 使其为特定岗位工作内容服务。因此, 在公共英语课程与专业英语课程属于同一课程的两个阶段。公共英语课程是基础阶段, 而专业英语课程是提升阶段。两者相互依存, 相辅相成。

但是,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却存在脱节的情况。大多数情况下, 公共英语教学由公共英语教研室负责, 而专业英语教学则由各院系专业课教师负责。公共英语教师主要强调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 而忽略了专业知识的导入, 从而使学生不能明确学习英语课程的目标, 缺乏英语学习兴趣。反之, 专业英语教师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但是缺乏语言学习的理论和方法, 使得专业英语课变成了翻译课和阅读课, 违背了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

因此, 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一定要做好衔接。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衔接, 更要注重能力的衔接, 尽量缩小两个教学阶段的知识跨度, 注意衔接的层次性, 从师资、教学内容和模式等方面做好衔接工作, 从而建立真正以能力为本、岗位需求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体系。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IT类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设计

1. 课程标准制定原则

《IT英语》的课程标准主要遵循“就业导向”的办学宗旨、“工学结合, 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理念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IT英语》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嵌入式技术与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游戏软件及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学生学习的职业英语课程, 是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这些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软件开发、销售、服务等一线工作, 《IT英语》的教学内容应体现IT行业工作过程中所需的职业能力, 使学生能运用已掌握的听说读写等技能去解决就业岗位中的实际问题。其次, 按照《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规定词汇、语法知识、填写、模拟套写简短的英语应用文等基础知识。

2. 教学内容设计

本课程从“基于工作过程”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未来岗位中所面临的实际任务, 按照听、说、写、译等系列开发过程完成一个项目的学习, 使学生具备从事IT行业所必需的职业能力。通过《IT英语》的学习, 使学生在仿真环境中熟练掌握IT行业的各项英语职业技能, 以英语交际能力为核心, 整合理论并突出实践操作, 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潜能。

根据工作岗位内容的分析, 可以将教学内容分成八个项目, 每个项目都围绕一个工作环节设置主题, 将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融入项目教学过程中, 突出实践技能的训练。以下是《IT英语》项目训练表:

3. 教材

由于专业英语是公共英语教学的延伸, 在教材选择方面要突出英语教学的职业性特点。我们选择了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职业英语系列教材中《IT英语》作为基础教材。该系列教材在对院校级行业、企业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确定编写方案, 针对行业和企业对高职高专毕业生英语技能的要求, 根据企业的工作流程、典型工作任务或场景设计教学内容, 每单元浓缩一个典型工作环节, 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协调,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既满足基础英语与相关职业英语学习的需要, 实现基础阶段与行业阶段的有机衔接, 同时兼顾素质教育和个性需要。

4. 课程考核方案

工学结合模式下, 《IT英语》采取过程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法, 强调实践操作过程考核的重要性。过程考核、期末考核各占50%。

5. 课堂组织管理

有效的课堂组织是贯彻教学内容、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明确学生才是学习过程的中心和主体,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人、管理人、协调人和监督人, 杜绝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保证课堂上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技能训练。其次, 发挥专业英语人文性的作用, 寓学生关键能力培养于职业技能培养之中, 加强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自我学习和创新革新等能力的培养。

三结束语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专业英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具备“外语+专业”的复合型IT专业毕业生, 有利于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的IT行业人才, 是英语课程体现职业性的一种努力和尝试。

参考文献

[1]凌来芳.高职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衔接的实践探索[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1) :175~177

[2]孟丽娟.高职财经类英语精品课程教学内容设计[J].辽宁高职学报, 2006 (5) :62~63

IT类专业英语 第2篇

摘 要: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库建设是课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IT类专业的特点是技术更新快、与企业结合紧密,因此利用云计算在信息处理上的优势,建立高职院校IT类专业的教学资源库,是解决以上问题的良好途径。本文在分析了以上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基于云计算方法建立高职院校IT类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 IT类专业; 云计算; 教学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3-148-001

一、引言

社会的发展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教学始终以就业为导向。IT类专业的技术社会应用广、技术更新快,因此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必须始终切合最新行业动态,将最新的技术项目及企业实践应用到教学当中。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计划制定需要一定的周期,而教材出版需要较长的时间,这些客观因素往往使教材更新落后于技术更新。而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课堂之外建立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获得最新技术动态,最大程度上减少课上知识与技术滞后带来的影响。云计算以其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资源共享以及高度的设备无关性,使其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当今的高等职业院校中,并在促进教学资源库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现状

在国家的大力投入和各高校的重视下,近几年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变化,目前高校中的教学资源库建设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

1.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定位存在偏差。教学资源库应是包含丰富,与教学内容相关,服务于学生、教师、家长等多类人群的学习中心,事实上,多数教学资源库被建设成了课程库,其服务对象与服务效果大打折扣。

2.教学资源库的无序性明显,表现为服务对象不明确,重视单门课程,轻专业整体建设,注重数量而轻视质量,没有配套的高质量教材等。

3.资源库的维护不尽人意,表现为资源分布不均,更新速度慢,维护成本高,资源整合程度低等问题。

4.资源库数据缺乏标准和规范,容易产生数据孤岛。即各校都在自己建设独立的教学资源库,没有统一的数据交换接口[3]。

5.教学资源库建设不均衡。一是校内核心专业核心课程与非核心的不均衡,二是学校与企业间的不均衡,也即在资源建设过程中未能充分发挥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的力量。

三、云计算的特点及其应用于教学资源库的优势

2006年3月,亚马逊(Amazon)率先推出弹性计算云(Elastic Compute Cloud,ECZ)服务。紧接着,2006年8月9日,Google首席执行官在搜索引擎大会上首次提出了“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的概念。目前,对云计算定义的描述有很多种,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MST)将云计算定义为“云计算是一种利用互联网实现随时随地、按需、便捷地访问共享资源池(如计算设施、存储设备、应用程序等)的计算模式”。IBM对云计算机的定义为“云计算是指用虚拟化技术,把大量的计算资源建造成虚拟化的资源池,使应用、数据和IT资源以服务的方式通过网络提供给用户使用”。

云教育的作用与地位在当下的社会中不容忽视,云教育平台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专署的个性化学习空间,自由选择学习方式及内容,通过“云”搜索到海量的学习用资料。IT技术更新快,新资源、新技术、新应用多,云计算的以上优点可以实现信息共享,从而保证了技术的先进性、前端性。另一方面,云计算可以促进校企合作,整合教学资源,从而降低资源库的建设成本。

四、基于云计算的IT类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模式探究

IT类专业的知识更新速度快,且与行业企业的联系较为紧密,为了更好的建设好对应的教学资源库,就应该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从而获取最先进的技术资源,而将云计算应用于此类教学资源库,是解决该问题的最好方法,其资源库建设平台可用如下示意图表示:

图1 基于云计算的IT类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示意图

在示意图所示的模式下,IT类专业的教学资源库具备以下特点:

(1)教学资源库的资源既可以来自任课教师,也可以来自教学中心的相关专业老师;

(2)借助于云计算网络的优势,可以及时获得来自企业及其他应用提供商的各类最新技术资源,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将企业的最新技术及最新案例充实到资源库中来,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

(3)网络中心及教学中心的技术人员实现对资源及网络的管理,降低管理及维护成本。

五、结论

尽管云计算在具体应用中还存在标准及具体应用方式不统一的问题,但其作为大规模整合资源的有力手段已得到普遍认可[4]。作为高职院校的IT类专业,若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利用云计算网络建立教学资源库无疑是最佳选择,它对于及时获取最新知识及应用,整合重复资源,避免信息孤岛,降低建设及维护成本等问题有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利平.高职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改革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6):90-91

[2]张松慧.云计算在高校教学资源库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4(5)267

[3]章泽昂,邬家炜.基于云计算的教育信息化平台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2(6):66-69

[4]李贺华,陈顺立.基于云计算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93-197

IT类专业英语 第3篇

【关键词】中外合作 高职 交际意识 交际能力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3年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科研立项项目“中加合作办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ZY2013A16)。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35-0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教育作为一项特殊的产业亦在国内众多领域实行开放政策的浪潮中循序渐进地进行开放研究,即允许国外的院校通过合作办学的形式进入到我国的教育领域。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于2007年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大学(BCIT)合作开办IT类专业教育,首次招生至今已近十年,学院通过与BCIT的密切开展的双方教学渗透促进了在教育资源、制度、理论等方面的国际交流,形成了教学科研合作方面的诸多教学成果。

一、中外合作模式下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分析

高级技能型人才作为高职院校的培养对象,在未来的工作过程中将越来越密切地参与国际经济的发展及国际化技术融合的进程。中外合作办法的初衷即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这其中的一个部分便涵盖出国学习更多的先进技术。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中加合作班在设立之初便使用了该模式,即学生在国内的大学学习英语和专业技术,在取得毕业资格后可以继续前往加拿大深造。

随着IT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英语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尤其是我国软件外包行业占领IT市场极大份额的形势下,无论从在国外学习阶段或在国外工作过程中的跨文化适应能力,亦或是从拓宽工作空间的角度论,英语教学的成败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过程乃至工作之后业务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英语教学模式的建构及其跨文化素养的培养,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鉴于此,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中加合作办学项目以培养外向型、复合型专业人才为目标,积极构建了立体化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相互渗透的英语教学体系,其课堂教学一直贯通整个专业能力的培养过程。其中,跨文化交际已作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培养学生以交际意识和能力为核心的跨文化素养,从而增强高职IT类专业学生在国外学习阶段的文化适应性,是该合作项目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中外合作办学中高职IT类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分析

1.合理化课程设置

提高应用型英语教学质量的前提应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科学化设置,基于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英语教学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最终教学目标,重视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的培养,深层挖掘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在本研究领域的相辅相成性,科学甄别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以实现课程优化设置。

2.科学化教学模式

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尝试开展新的教学模式研究,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为教学创设适合的真实英语语言交际文化背景相关的情景,锻炼学生英语语言思维习惯方能使其能自然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最终实现语言知识的持续长效的积累和强化。

3.多元化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能更有效地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实现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能力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都必须通过实践教学来检验和完成。多元化的评价模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形成,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英语教学多维度的能力发展目标,使得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也成为必然的趋势,为学生进一步的跨地域跨文化深造完成基础能力建构。

三、中外合作办学中高职IT类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内容分析

结合高职IT类专业学生未来出国进修阶段的学习特点及跨文化交际素养的内涵需求去构建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从而探索出中外合作办学的英语教学应从知识、态度、能力和素养四个方面构建培养内容体系[1]。

1.知识层面的培养内容应包含通过构建跨文化语境,并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中西文化对比法以强化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理解力。渗透以合作方国家民族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交融为主线的文化性常识;以合作方国家和地区的交际风格及交际习惯为核心的语言知识;以合作方国家为主的社交礼仪、法政常识等社会性知识;通过使用立体化教材开展科技类信息资源阅读和沟通,积累基于IT类专业背景的专业英语知识。

2.态度层面的培养内容应包括培养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多元文化融合的开放心态以及国际化的视野,从而养成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自觉的同时能够适应性地包容和接纳他国文化。

3.能力层面的培养内容应包括通过中外双方每年一度的大使团互派交流活动以及虚拟社区专业群体交流等活动形式构建跨文化体验,以训练其语言及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和应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专业研究能力等。

4.素养层面的培养内容应涵盖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以及开展一系列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养成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素质。

四、中外合作办学中高职IT类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评价模式分析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中加合作办学项目学生从入学伊始便进入英语教学的跨文化能力培养评价体系。

中外合作办学有益地促进了教育领域的国际化交流,有效的国际合作化英语教学应在科学地考虑和体现跨文化交际的复杂性的基础之上,通过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式、甄选多维的教学内容和实施多元的教学评价,同时打造专业多元和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多角度合力共育跨文化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IT类专业英语 第4篇

近年来,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市场, 经济与管理类 (经管类) 专业因其良好的就业形势而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建立一套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经管类专业教学体系是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一般而言, 经管类专业, 比如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科学、物流管理、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和电子商务等, 都需要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相关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将这些课程称之为经管类专业IT支撑课程。这些课程一方面是以学校通识课为基础, 另一方面又是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先修课程, 如图1所示。这些课程通常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在授课时, 如何掌握这些IT支撑课程的深度与广度是一个相对难以界定的问题:如果讲述的太深入, 会使学生陷入繁琐的计算机知识之中;而如果内容太简略、肤浅, 可能会给后续课程学习带来困难。

山东财经大学是财政部、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重点财经类高校, 担负着为山东省经济建设培养经济管理人才的重任。山东财经大学经管类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 跨学科理论知识解决复杂组织管理问题的能力。在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 始终将IT支撑课程放在重要地位, 曾多次组织专家论证教学计划, 力求使IT课程真正为经管类人才培养发挥支撑作用。本文旨在就IT支撑课程的实验体系构建进行探讨。

2 经管类专业IT支撑课程群体系构建原则

2.1 IT支撑课程群构建

针对经管类专业的特点, 在IT支撑课程群的选择以及相关实验体系的构建中, 充分体现学校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 经过反复论证和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 确立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Java) 、数据库原理与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为主的课程体系, 建立起能够贯通本校所有专业的经管类专业IT支撑课程。其结构如图2所示。

在IT支撑课程群中各课程具有一定的伸缩性, 相互支撑, 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Java) 主要以Java语言为例讲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数据结构主要讲述各种常用的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实现方法以及算法分析初步, 可以使用Java语言进行描述, 该课程在对后续专业课程形成支撑的同时, 还可以对前期开设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进行有效地巩固和加深。数据库原理与设计主要讲述数据库的相关概念及数据库的整个框架体系, 强化理论与应用开发的结合, 重视知识的实用, 跟踪数据库技术发展前沿, 该课程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部分内容可以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形成相互支撑。计算机网络则主要讲述网络数据通信基础、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以及简单网络应用程序开发, 在介绍网络基础理论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该课程网络应用程序开发部分的内容可以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形成相互支撑。因此, 经管类专业IT支撑课程中各门课程相互衔接, 关联密切, 自成体系。

2.2 实验体系构建的原则

实用性是IT支撑课程群实验体系构建的首要原则, 确保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实用性知识;同时, 还要有别于计算机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设计。这主要体现在:

(1) 适当缩减难度较大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计算机语言的理论性知识;

(2) 针对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特点, 以大量经管类学科的实际应用案例为背景;

(3) 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从解决问题入手学习知识点, 并逐步建立知识图谱, 以知识图谱为导航控制学习进度和学习质量;

(4) 包含了经管类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中最关键的信息技术支撑课程。

其次, 在实验体系整合优化方面, 实现IT课程群的统筹规划, 资源共享。构建时遵循以下原则:

(1) 强调综合实验, 即涉及两门以上课程的实验的比例。在实验规划时, 要和其它课程融合, 尽量多地利用涉及多门课程的综合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2) 强调与经管类专业课程的结合, 真正起到支撑作用。即在实验过程中, 要求逐步地与经管类专业课对接, 为将来学习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3) 强调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即要求开设的实验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3 经管类IT支撑课程群实验体系构建

传统的单一学科的实验教学体系已经很难从自身去求解目前经常遇到的复杂问题, 这需要各课程相互融合, 融会贯通, 一方面整合、合并相同或者相近的基本型、应用型实验项目, 一方面开发设计出涉及多门课程的实验项目。

3.1 以综合实验为主的实验体系构建

在IT支撑课程群实验体系构建中, 根据“夯实IT基础、强化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总原则, 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组织管理问题的能力为检验标准, 按照重视实践、综合能力的特点, 提出以综合实验为骨干的实验体系构建,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构建了跨课程实验案例库。设计了一些连续性的案例实验、实践环节, 使其能够贯通IT课程群, 并且在每一门课程中实现一个案例的一部分内容, 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具有一定实用性的大型应用系统;

(2) 建立了统一的学生互动平台, 实现了共同的学生互动信息的管理、分析和共享;

(3) 实现教师资源共享, 由于IT课程关系密切, 因此各教学团队在人员组织和知识结构上都存在一定的交叉, 实现了团队之间以及各团队成员之间的密切交流, 优势互补。

图3以教务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为例给出了一个综合实验的构建。该综合实验融合了数据机构、数据库原理与设计、计算机网络、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Java) 等多门课程。可以有效支撑经济学科与管理学科的多个专业的课程, 其中, 经济学科包括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投资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贸易经济等5个专业;管理学科包括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旅游管理、工程管理等11个专业。

3.2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Java) 的实验体系构建

为了说明IT支撑课程群中每一门实验课程的体系结构, 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Java) 为例给出实验课程的具体内容。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Java) 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和逻辑思维方式进行计算机编程研究;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些理论和技能进行一般的计算机项目的分析和判断, 进行编程设计, 解决应用中的实际问题。在实验体系构建时将实验内容与经管类课程相结合, 构建的实验体系结构如表1所示。

4 教学改革与实践情况

近年来, 山东财经大学针对经管类专业IT支撑课程群的建设做了很多有益地尝试, 从教学内容、实验体系、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探索。特别是根据IT类课程的逻辑性较强、微观思维为主的特点, 从经管类学生的学科背景出发, 在横跨不同学科基础上, 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项目, 构建了面向综合能力培养的IT支撑课程群实验教学体系, 总结如下:

(1) 实现了学科融合, 在融合过程中体现出各自学科的优势;

(2) 构建了综合实验平台, 实现资源共享;

(3) 实验课程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了基础, 真正起到了“支撑”作用。

总体来看, 整个课程实验体系为经管类学生建立了适合其专业培养目标的完善信息技术基础理论, 同时强调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对学习各专业的后续课程形成了有效支撑。

每学期末, 都要对学生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近五年 (2009-2013) 的教学来看, 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每年参与调查的学生超过8000人, 学生学习兴趣满意度以及成绩高分率情况如图4所示。

在探索经管类专业IT课程群实验体系的构建过程中, 要时时以“支撑”为参照点, 同时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经管类人才。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还远远不够, 下一步将继续探索一条适合经管类专业的IT支撑课程群实验教学模式。

摘要:经管类专业IT支撑课程群实验体系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 对学习各专业的后续课程起到支撑作用。针对如何让经管类学生快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这一问题, 结合山东财经大学经管类人才的培养目标, 提出构建以跨学科综合实验为主要内容的IT支撑课程群实验体系。从学生反馈以及考试结果来看, 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果均取得了较大提高。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IT支撑,实验

参考文献

[1]柯林.经管类专业IT类实验课程体系构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2 (08) , pp:222-223.

[2]梁周扬, 吴菊华, 陈恩孝.工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J].广东科技, 2012 (13) , pp.15-16.

[3]吴修国, 陈洁.经管类专业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 2013 (3) , pp.49-51.

[4]彭涛, 鲍有文.任务型教学模式在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23 (1) , pp:75-77.

IT专业英语词典摘抄 第5篇

hair spring 游丝

hair, cross- 十字线

half duplex 半双工

half rate (HR) 半速率

half-adder 半加器

half-height 半高

half-load 半负载

half-power bandwidth 半功率带宽

half-size card 半长卡

half-tone 半色调

half-tone output 半色调输出

half-wave dipole 半波偶极

half-wave rectifier 半波整流

half-word 半字组

halide 卤化物

halide content 卤化物含量

halo 光晕,晕圈,光环

halogen 卤

haloing 光晕,光环

halt 停止;暂停

handheld 手持式

handheld computer 手持式电脑

handheld television 手持式电视机

handie-talkie 携带式小型收发报机

handler 处理程序;处理器

handler, fatal error 致命错误处理程序

handler, file 档案处理程序

handler, interrupt 中断处理程序;中断处理器

handling, automated materials 自动化物料处理

handling, materials 物料处理

handling, segment 分段处理

handoff 传送, 越区切换

handover 移交,转移

handset, telephone 听筒;手机

handshake 信号交换 ;握手联络方式

handshake channel 信号交换通道

handshaking 信号交换

hang-up 中止;意外停机

hard copy 硬拷贝;复印文本

hard decision 硬式决策方式

hard disk 硬盘

hard disk assembly (HDA) 硬盘机组件

hard disk controller (HDC) 硬盘机控制器

hard disk drive (HDD) 硬盘机

hard error 不可更正的错误;硬错误

hard failure 硬故障

hard macro (macro cell) 硬宏(宏单元)

hard-disk recorder (HDR) 硬盘记录器

hardware 硬件

hardware cursor 硬件游标

hardware dependent 从属硬件

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 (HDL) 硬件描述语言

hardware design language 硬件设计语言

hardware independent 硬件无关

hardware interface layer 硬件接口层

hardware platform 硬件平台

hardware stack 硬件堆栈

hardware trigger 硬件触发

hardware verification 硬件验证

hardware, link 链路硬件

hardware/software co-design 硬软件协同设计

hardwire 固定线路

hardwired circuit 固定电路

hardwired control logic 固定线路控制逻辑

hardwired logic 固定线路逻辑

harmonic 谐波

harmonic analyzer 谐波分析仪

harmonic balance simulator 谐波平衡模拟器

harmonic distortion 谐波失真

harmonic voltage distortion 谐波电压失真

harmonic, even 偶谐波

harmonic, odd 奇谐波

harmonic, sub- 次谐波

hash 杂乱信号

hash chain 散列链

hash table 散列表

hashing 散列法

hatch 阴影

hazard 冒险;相关危险

hazardous conditions 危险情况

head gap 磁头缝隙

head node 头节点

head park 磁头锁定

head position error 磁头定位错误

head positioning 磁头定位

head, read/write 读/写头

head, thin-film magnetic 薄膜磁头

head-disk interface 磁头磁盘介接

head-up display平视显示器

headend 起点, 开始部分, 端头

headend router 头端路由器

header 起始码;标头

header error control (HEC) 信头差错控制,报头差错控制

header suppression 数据报头压缩

heap 堆阵

hearing, threshold 听觉阈

heat 热

heat capacity 热容量

heat conduction 热传导

heat dissipation 散热

heat energy 热能

heat exchanger 热交换器

heat of combustion 燃烧热

heat of condensation 凝结热

heat of evaporation 蒸发热

heat of fusion 熔解热

heat of solidification 凝固热

heat of sublimation 升华热

heat of vaporization 汽化热

heat pump 热泵,热力泵,蒸汽泵, 汽泵

heat radiation 热辐射

heat sink 散热片

heat spreader 散热器

heat treatment 热处理

heat zone 加热区

heat, latent 潜热

heat, mechanical equivalent of 热功当量

heat, radiant 辐射热

heat, specific latent 比潜热

heating effect of electricity 电效之热效应

heating, Joule 焦耳发热

heatsink 散热器

heavy duty 重载;高功率

hecto- (h) 百

hectometer (hm) 百米

height, double- 倍高

height, flying 飞行高度

height, full- 全高

height, half- 半高

helical chip filter 螺旋形片式过滤器

helical scan 螺旋式扫描

helium (He) 氦

help file 辅助档案

hemisphere 半球体

henry (H) 亨利

heptode 七极管;五栅管

hermetic 密闭

hermetic device 密闭式器件

hermetically sealed 密闭的

hertz (Hz) 赫兹

heterodyne 外差

heterogeneous 不同的;相异的

heterojunction 异质结

heterojunction bipolar transistor (HBT) 异质结构双极晶体管

heuristic 启发式

heuristic Boolean function 启发式布尔函数

heuristic reasoning ability 启发式推论能力

hexadecimal (HEX) 十六进制

hexode 六极管

hibernation mode 冬眠模式

hidden Markov model (HMM) 隐式马尔可夫模型,隐马尔可夫模型

hidden node 隐藏节点

hierarchical 层次结构;层阶架构

hierarchical cell structure (HCS) 分级信元结构,分层信元结构

hierarchical database 层次结构数据库

hierarchical file system (HFS) 层次结构档案系统

hierarchical menu 层次结构式操作指引

hierarchical sequential access method (HSAM) 层次结构式序列存取方法

hierarchy, synchronous digital (SDH) 同步数字层阶架构

high data rate (HDR) 高数据速率

high definition 高清晰度

high definition television (HDTV) 高清晰度电视

high density (HD) 高密度

high density packaging 高密度封装,高密度组装

high electron mobility transistor 高电子迁移晶体管

high frequency (HF) 高频

high impedance state 高阻状态

high intensity discharge (HID) 高强度放电

high memory 高地址存储器

high order 高值位

high precision 高精度

★ 我的老师英语词典作文400字

★ 专业发展规划范文

★ 近热门专业

★ 护理学专业范文

★ 建筑专业学什么

★ 统计学专业描述

★ 当今热门专业

★ 兰州交通大学热门专业

★ 大数据专业主要学什么

IT类专业英语 第6篇

2008年9月12日、13日, 中央电视台分别在收视率最高的CCTV-1和CCTV-新闻频道连续4次播出微软windows XP番茄花园版盗版案。与此同时, 力推国产红旗Linux操作系统 (以下简称Linux) 。这必将促使人们 (企业) 更多的关注Linux技术, 从而使Linux技术展现出广阔的市场前景。

Linux与Windows虽然各有千秋, 但两者品质均堪称优秀。Linux倡导自由软件文化, 其代码的开源性决定了它更易于技术共享与技术创新。所谓“自由”, 正如Linux网站的描述“free’as infree speech’, not as infree beer’”, 是指“言论自由”而非“免费啤酒”。但Linux产品的价格优势确实是吸引用户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不足之处是在该平台上奔跑的应用软件还没有发展到像Windows平台上那样巨多 (如网游) , Linux用户群也不像Windows用户那样浩如烟海, 竟达几十亿人。

Linux开源技术由两部分组成:开源代码所表征的公开技术和系统优化、整合、裁剪、工程化所表征的隐形技术。开源技术非常有利于技术的集体开发和团队合作创新, 从而生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而不存在技术上的绝对盗版性。正因为如此, 近几年来, 作为源于Unix血统的操作系统, Linux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校务、通讯、嵌入式自动化控制等领域得到了迅猛发展, 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当然, 即便是未来, Linux也不可能完全取代Windows独占市场, 没有Windows的市场是不精彩的, 但这并不影响Linux的发展和推广。笔者认为, Windows和Linux的关系, 既不可互相替代, 也不可任意缺失。正因如此, 探讨怎样将以Linux为代表的开源技术引入高校教育体系, 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 Linux应用构架

关于将Linux技术引入高校IT类专业的问题, 首先应该将纷繁复杂的Linux应用体系分解为若干技术模块, 然后将这些模块与高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岗位或岗位群) 对应, 开发出该专业需求的Linux课程体系。目前, 从面向市场Linux技能应用的角度考虑, 可将Linux应用体系分解为四个技术模块:Linux基础应用, Linux网络管理, Linux应用开发, Linux企业架构。

2.1 Linux基础应用

本项应用针对将要使用Linux系统和准备基于Linux系统从事相关网络应用、应用开发、项目部署等工作的人员, 注重其知识性和实用性, 学习掌握Linux系统应用的必备技能, 其主要内容是基于Linux的开源文化, 以及系统的文件架构、基本操作、管理与应用技术。

本项应用可分为“初级操作员”和“高级操作员”两个技术级别。

2.2 Linux网络管理

本项应用针对已经具备了Linux操作基础技能, 计划从事Linux网络与系统管理技术工作的人员, 其主要内容是互联网络常规知识 (如常规网络协议、主要网络服务模块等) 、Linux系统与网络应用技术知识、基于Linux服务器网络的搭建与管理技术。

本项应用可分为“网络管理员”、“网络管理师”两个技术级别。

2.3 Linux应用开发

本项应用针对能够基于Linux平台开发指定任务或功能模块的编程人员, 其主要内容是跨平台的计算机接口技术、程序语言、数据库技术、网络编程技术等。

本项应用可分为“初级程序员”和“系统程序员”两个级别。

2.4 Linux系统企业架构

本项应用针对基于Linux服务器系统平台实现网络可靠性、可用性、延展性及管理性等企业级应用和技术部署的项目服务与管理人员, 其主要内容是商业数据库应用技术、集群技术、中间件技术、项目管理技术。

本项应用可分为“系统开发程序师”和“企业架构师”两个级别。

3. Linux与高校人才培养融合成就

众所周知, 企业出于追求利润的需要, 是新技术的最先应用者, 往往代表了行业技术的发展方向。高校宜与这类企业紧密合作, 实时更新专业和课程, 以保证所授知识技能的前沿性、实用性、准确性。教高[2005]11号文早在2005年就批准了在北大、清华等40所大学建设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 以推动国产软件的发展, 实属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

教高[2006]16号文明确地指出了高职院校办学的指导思想是“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 就是校企双方基于典型职业岗位 (群) 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开发专业课程体系, 共同确定课程内容和载体, 共同确定课程教学模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只有与行业标准、国家职业标准、国内外教育机构建议标准高度融合才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动态的, 应该根据市场技术的变化, 实时更新内容。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将Linux引入职业教育方面, 作了积极探索, 并取得了一定经验。2006年春该院开始与北京中科红旗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红旗Linux创造者) 合作, 先后有14名教师获取了“红旗认证讲师”资格, 申报了红旗Linux认证考试中心。校企双方还共同建设了四川Linux重点实验室, 共同开发了院级精品课程《Linux应用基础》, 并根据专业 (或专业方向) 选择了不同的Linux应用技术模块, 将Linux课程体系引入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软件技术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随着《Linux应用基础》、《Linux网络管理》、《Linux开发基础》、《Linux高级编程》、《Linux系统裁剪技术》等课程有序推进, 学生能根据不同应用需求自主定制微型Linux系统, 并在其平台上开发出并形成自己的各种应用产品, 由此揭开了操作系统的神秘面纱。通过校企合作, 专业共建, 于2008年12月上旬,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代表队凭借过硬技术一举夺得由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主办的“2008红旗杯’全国大学生开源软件技术竞赛”特等奖,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同时, 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开源软件的前景与魅力, 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就业竞争力明显提升, 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摘要:随着Linux技术的迅猛推广, 必将对高职IT类专业产生技术更新, 给IT类专业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就如何将繁杂的Linux技术引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并且收到很好的效果, 提出了若干建议。

IT类专业英语 第7篇

为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重视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 实践环节是培养创新型高端技能人才的基础。在工科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中通过优化设计活动内容, 加强对活动的组织管理和指导, 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当前, 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积极开展IT专业第二课堂活动, 但从活动效果来看与预期目标还存在差距。究其原因是没有优化设计好第二课堂活动内容, 没有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学生的需求为目的, 第二课堂没有围绕第一课堂的教学时间和课程计划开展, 与专业衔接的不够密切,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同步性和针对性不强, 导致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努力构建一个参与面广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操作技能的第二课堂, 笔者结合我院IT类专业积极进行探讨第二课堂的建设。

1 IT专业第二课堂活动设计的依据

高职院校主要是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需要, 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操作技能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紧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IT类专业学生应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 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网站建设能力、动漫设计与制作能力、网络构架能力, 对软硬件、网络能进行升级与维护。通过对IT类职业岗位需求的调研, 结合IT类专业历届毕业生就业情况, 确定IT专业第二课堂活动优化设计应体现系统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系统性是指以专业课程体系为依据, 按照课程的开设顺序设置第二课堂活动内容;活动的参与者涉及企业、学校、教师、学生、行业专家等[1], 从不同的层次和多维角度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关于实践性, 高职院校的学生应具备计算机应用的综合技能, 主要包括办公软件的使用、日常软硬件的维护与升级、简单程序编写、网页设计与制作、动漫设计与制作、图形图像处理、网络的构建与维护等。对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C程序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FLASH动画制作》《photoshop图像制作》、《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等与上述技能相符的课程, 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以需要、够用为原则, 延伸课程实践的比例。趣味性是指以引导和满足学生的需求为驱动, 以学生的兴趣和感受为着眼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真正的使活动的安排与专业课衔接合理,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同步性和针对性, 实现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延伸和强化。

2 IT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的实施

我院IT类专业非常重视学生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制度上鼓励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 落实指导老师, 营造活跃的活动氛围, 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信息工程系在2005年就成立了IT社团。IT社团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下设网站建设、电脑维护部2个兴趣小组。这2个兴趣小组将网站建设技术与软件开发技术、硬件维护技术与软件安装技术相结合, 通过项目化训练培养学生网站建设与开发, 电脑维护与软件升级技能。

指导老师在第二课堂兴趣小组活动中通过开放式的讨论使学生熟悉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站建设与开发等方面的实用知识, 掌握计算机组装、软件的安装与升级、电脑故障的排除、网站建设与维护等相应的工程实践能力。除了理论研讨外, 兴趣小组还采用项目推动制, 指导教师将电脑组装与维护、网站建设与开发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融入到项目中去, 让学生边做边讲边学, 培养学生自学, 自行查阅资料,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电脑维护部兴趣小组开设的学生动手实践项目有:装机练习、拆机练习、电脑故障排除、系统升级等等。

2.1 IT社团简介

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 IT社团下设网站建设小组、电脑维护部2个小组, 不同小组负责不同的项目;每个小组设有一个项目组长;不同小组的成员负责项目的不同技术;每周进行一次技术交流会, 探讨与交流最新进展和学习最新技术, 创造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切磋技术的环境。

2.2 IT社团宗旨

丰富同学们的第二课堂生活, 提高同学们的建站技能、电脑软硬件维护技能, 以迎合时代不断发展的需要。为教师对学生进行网站建设、电脑软硬件维护进行课后辅导、认证考试提供一个教学环境。为各类大赛的准备提供一个良好辅导环境。

2.3 IT社团成员组成

社团采取以老带新, 互相促进, 互相提高的机制。IT社团的成员由两个阶梯组成:第一梯队主要成员为大二学生, 其在社团的强化训练下, 参与网站项目的开发、电脑维护, 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承接的各类网站、维护电脑及参与各类竞赛。第二梯队从大一新生中招募, 由老成员进行培训, 拓展课堂知识。通过这种形式,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以及自主开发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以点带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不同梯队的成员负责项目的不同技术, 每周进行一次技术交流会, 汇报最新进展和学习最新技术, 形成一个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的过程。IT社团的成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 (网页设计师方向) 探索以第二课堂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以创新小组形式, 形成老师带学生, 学生带学生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师带领下, 对外承接网站建设项目, 让学生尽早渗入到网站项目的开发之中,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

2.4 与实践结合

网站建设、电脑维护部2个兴趣小组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都紧密结合实践, 积极鼓励并支持社团成员深入学院各单位、学生及周边社区居民, 为他们义务进行电脑维修、软件维护、网站建设。网站建设小组先后为学院信息工程系、大余新农村建设网等校内外部门承建了多个网站建设项目;电脑维护部开展的校园技术服务与电脑知识普及活动, 服务于湖滨社区的“帮助社区, 服务家庭”上门维修电脑等系列活动先后得到江西人民广播电台、九江广播电视台、浔阳晚报等多家媒体的报道, IT社团组织的各项服务于他人的活动获得社会的广泛好评。

2.5 在竞赛中, 促进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 以竞赛的形式, 考察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达到提升学生技能和磨练学生意志的系列活动。技能竞赛对于促进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 引导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实践操作技能和工程训练的培养, 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诸多方面有着重要的助推作用。

IT社团组织学生参加的各类技能竞赛, 如ITAT大赛、ACM比赛、动漫大赛、程序设计大赛、动画大赛等, 通过这些竞赛, 培养了一批创新骨干, 再通过骨干带动整体, 发挥以点带面的榜样示范作用,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技能竞赛, 锻炼学生独立创新能力。使他们变成知识的探究者,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提升实践操作技能;通过竞赛, 学生也会发现自己不足的地方, 有针对性地去弥补所欠缺的知识, 进一步增强学生解决问题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增长他们的创新能力。在组织学生参加科技与创新技能竞赛的第二课堂活动中, 指导教师需要渗透最前沿的IT技术, 使学生能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术。

3 结语

学院IT类专业通过IT社团积极组织第二课堂活动, 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技能提升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近四年来, 信息工程系学生在全国各类不同层的技能大赛中取得了佳绩。其中袁铭志、张琴2位同学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获江西赛区平面类作品优秀奖;叶碧、刘霞等2为同学在2011年高等学校大学生电脑动漫赛中获专科组二等奖, 罗东、徐春婷2位同学在2011年高等学校大学生电脑动漫赛中获专科组三等奖;胡斌、王程清、王文冰、夏经谭等同学在2011年高等学校大学生网络工程赛中获专科组一等奖;何杰、龚凯奇等同学在2011年高等学校大学生网络工程赛中获专科组二等奖;杨炜焜同学荣获首届高校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大赛全国总决赛计算机基础项目三等奖。

与此同时, 第二课堂营造的良好学习氛围, 促使了学生们积极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先后有100多名学生通过了CIW认证网页设计师考试, 100多位同学通过了IC3认证考试, 100多名同学通过了初级程序员考试, 20名同学通过了中级程序员考试。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IT社团优化设计了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充分发挥了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摘要: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拓展和延伸,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不仅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 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第二课堂”以其活动主体的自主性、内容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越来越被高职院校所青睐, 成为高职院校育人的重要载体之一。IT类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 为学生交流与学习、技能的切磋、边学习边实践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

关键词:IT专业,第二课堂,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胡斌.高职创新课程体系开发的原则、内容及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0) :16-17

[2]任一波.高职院校依托第二课堂开展创新教育的思考[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3)

IT类专业英语 第8篇

近年来, 高职技能大赛开展如火如荼, 大赛紧密结合行业, 大赛内容吸纳了行业发展的前沿知识与技术, 反映了最新的岗位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已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起到了鲜明的导向作用, 产生了积极的效应。但如何将技能大赛成果转化到常规日常教学过程中, 实现技能大赛成果惠及每一位学生, 其策略与实施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1 高职IT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实践教学目标相对模糊, 与IT产业能力要求不一致

长期以来, 高职IT类专业实践教学对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 在本科与职业教育之间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主要是对学生需要形成的核心能力不清楚, 造成学生学习的知识、形成的能力无法与高速发展的IT产业对接, 无法实现有效就业。实践教学目标应以产业岗位需求, 岗位能力要求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 在对岗位能力充分论证分析的基础上, 将能力进行分解, 梳理出能力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形成与产业对接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1.2 实践教学内容相对陈旧, 与IT产业高速发展不协调

受制于实践环境, 教师学习跟进不够等因素, 高职IT类实践教学内容还存在闭门造车、依赖教材等问题。由于缺乏对产业发展的了解, 部分实训教材内容跟不上产业发展要求, 造成了实践教学内容相对陈旧, 随意程度较高, 学生学习的内容、形成的职业能力也就无法达到IT产业高速发展的需求。

1.3 实践教学方式相对落后, 与IT产业工作需要不统一

目前, 高职实践教学方式主要有:课内实验, 实训教学, 顶岗实习等方式, 虽然构建了貌似较为完善的实践流程体系, 但在具体落实上还存在诸多问题, 比如课内实验主要方式是学生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材进行练习, 虽然锻炼了学生软件操作熟练程度, 但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训教学项目的选择相对简单, 项目的开展形式较为单一, 与IT产业工作需要不一致。

1.4 实践教学评价相对滞后, 与IT产业岗位评价不对接

由于缺乏对产业岗位能力的充分论证分析, 在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评价时, 便缺乏了依据支撑。在实际实践教学运行过程中, 往往通过单一的提交作品、实训报告等形式对学生实践教学进行评价, 缺乏对学生实践过程的监控以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估, 对学生的工作责任感与诚信等方面的教育也是很少的, 而以上能力与素质是企业非常看重的。所以, 实践教学评价必须与IT产业岗位评价对接, 制定出适合于每一门实践课程的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2 以技能竞赛促进高职IT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策略探析

2.1 以技能竞赛规程为蓝本, 制定实践教学课程标准

依托反映了产业能力要求的职业技能比赛规程的要求标准, 统一制定IT类专业实践课程标准。通过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细分, 按照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要求, 结合职业技能比赛标准, 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以职业技能比赛规定的职业标准进行实践教学课程标准的制定, 为实践教学确立正确的目标与方向。

2.2 以技能竞赛内容为依托, 确定实践教学课程内容

国家各级职业技能竞赛及行业组织的专业技能竞赛项目内容涵盖了IT类职业岗位所需的核心知识与技能。以技能竞赛内容为依托, 构建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体系, 确定内容体系的教学结构与模块, 对每个模块需要形成的能力作进一步的详细分解, 理清每一块能力所包含的细化技能, 并围绕这些细化技能筛选、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2.3 以技能竞赛方式为参考, 开发实践教学课程项目

技能竞赛从理论和实践上反映了企业的实际需要和当前技术的发展趋势, 因此它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特别是实践教学课程组织形式、课程项目实施方案提供了指南与方向。将技能竞赛完备周密的项目内容、组织形式、实施方法有效地与常规实践教学整合, 改进当前单一的实践教学形式, 有利于开发出真正符合IT产业需要的实践教学课程项目。通过项目, 还原实践工作场景, 将知识点融入场景, 体现知识体系任务化, 实现教学过程实践化。

2.4 以技能竞赛考核为蓝本, 构建实践教学课程评价体系

技能竞赛制定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体现了IT产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以职业技能竞赛标准为蓝本, 以IT类产业岗位需求、岗位能力标准为导向, 理清IT类专业岗位能力指标, 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学生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起一套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课程评价规范, 真正实现学生评价职业化。

3 结束语

本文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项目、课程评价四个维度分析了技能大赛可以改善的IT类实践教学当前面临的四个问题:教学目标模糊, 教学内容陈旧, 教学方式落后, 教学评价滞后。策略的提出还需要在实际教学运行的过程中去实施与检验, 在不断地实施修正过程中不断完善, 才能构建起真正适合高职教育发展的行之有效的IT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IT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技能大赛如何促进实践教学改革的策略、要素进行了探索剖析, 为IT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议与方向。

关键词:IT类专业,实践教学,技能竞赛,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哲, 高凌燕, 等.高职计算机实践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4) :166-167.

[2]刘英魁, 兰富军.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09 (23) :148-149.

[3]马传琦.技能竞赛对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 (02) :54-56.

[4]刘永新, 杜学森, 等.职业技能大赛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J].教育与职业, 2014 (21) :43-44.

[5]顾力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11) :67-68.

IT类专业英语 第9篇

随着互联网+时代来临, IT行业作为朝阳产业将会进一步发展, 随之IT类专业的就业竞争将非常激烈, 特别是地方高校的IT专业毕业生, 相对于重点大学、部属高校毕业生整体还是处于劣势, 本文结合常州大学IT类专业的就业情况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分析与建议, 更好地帮助地方高校IT类专业高质量的就业。

一、地方高校IT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一) 就业去向分析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相对稳定, 就业去向一般是考研, 出国深造, 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国有企业, 直接就业, 创业这五个主要就业渠道, IT专业考研的同学相对于文科专业偏少, 以常州大学信息数理学院为例, 近三年考研报考率稳定在50%左右, 上线率在15%~20%左右, 相对于文科专业报考率、上线率都偏低;选择出国深造的人数非常少, 近三年每年有1~2人, 国家集中在英美等发达国家, 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学生每年都在增加, 近三年报考率在30%左右, 大部分集中报考中石化等石油化工企业, 这与常州大学学校特性相关, 老牌的石油化工院校, 所以报考比例较高;直接就业主要针对的是去私企、民企等企业就业, 近三年这一比例大概在60%左右, IT类企业还是比较多, 特别是在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 所以IT专业就业岗位需求量不小;大学生创业方面, 近三年学院创业的学生人数不多, 每年1~2人, 基本与出国留学的人数持平;综合分析, 由于出国和创业对经济基础要求高, IT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考研、考公务员和直接就业三个方向。

(二) 就业地区分析

在就业地区的选择上, 大多数毕业生还是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就业, 以常州大学信息数理学院毕业生为例, 毕业生集中在长三角。苏南地区, 苏北地区去的人都相对较少, 近三年毕业生60%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 90%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中西部地区则受到冷遇。

二、地方高校IT专业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随着高校扩招, 随之而来的是大学教育培养质量的下降, 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学生缺乏足够的社会实践锻炼的机会, 参与项目编程等机会较少, 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相关课程学时偏少, 对非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不够重视等。

(二) 学生个人能力欠缺和定位模糊

学生自身就业能力不足, 专业知识学的不扎实, 缺乏社会实践锻炼经历等, 自我定位不明晰, 平时也不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 自我感觉良好, 择业期望值较高, 不喜欢去基层、生产一线去工作, 以常州大学信息数理学院毕业生为例, 本科毕业生普遍薪金期望值是4000~4500元, 而目前现在的企业为应届本科生开出的薪金也就是2000~3000元之间, 存在较大的落差。

三、地方高校IT专业就业改进提升措施

针对地方高校IT专业就业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 高校、学生个人、政府部门应该密切配合, 多措并举, 多角度多渠道改进和提升目前地方高校IT类专业就业状况。

1) 高校应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核心, 加强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在不影响其专业学习的基础上, 加大实践课程的学习力度。

以常州大学信息数理学院为例, 探索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与多家知名IT企业签订全面合作协议, 在嵌入式培养、学生实习就业方面展开合作, 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 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除此之外, 常州大学信息数理学院还加强大学生就业联盟建设, 发动毕业班党员同学, 建立就业信息更新与发布制度, 多渠道帮助毕业生就业。学院在日常还非常注重非毕业班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

2) 作为地方高校的IT类专业学生首先要自我定位明确, 要有职业规划, 平时要注重自身能力培养, 多参加社会实践和学科竞赛, 有机会可以跟专业课老师做项目, 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因为实践经历不仅仅用人单位非常看重, 就是在研究生复试时也是学校关注的重点;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先就业再择业, 要敢于到基层和一线去锻炼。

3) 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该充分保护大学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消除性别和地域歧视, 为毕业生创造和谐健康的就业环境, 政府也应该多牵头组织公益性的招聘会, 为广大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

毕业生就业本身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 涉及到方方面面, 我们要抓住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机遇, 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学生本人共同努力, 多措并举, 为毕业生搭建良好平台, 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切实提升IT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姚群秀, 王华, 彭亮.电子信息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调查与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9) .

IT类专业英语 第10篇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社会对于IT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构建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成为高职IT类专业培训的重要任务。如何构建IT类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对于我国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1 多层次职业技能的特点

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注重于对职业技能多层次化多功能化的培训, 多层次职业技能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社会性特点

任何一个职业都具有社会性的特点, 任何职业技能都是存在于社会之中并在社会中得以实现的[1]。职业技能是人在社会实践中经过长期锻炼得到的技能, 并将这些技能转化为社会财富, 一旦脱离了社会, 职业技能就是去了它存在的意义。职业技能需要通过人从事社会劳动来实现, 因此职业技能具有很明显的社会性。

1.2 实践性特点

职业技能是需要通过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学习获得, 并且最终通过人在社会实践中将职业技能转化为社会财富, 这一系列过程中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得以实现, 因此职业技能具有实践性特点。

1.3 动态性特点

职业技能最终是为满足社会需求而产生的, 社会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 而职业技能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生变化。每年都会有新的职业诞生, 因此职业技能也呈现出动态性的特点[2]。

2 构建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意义

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我国当前的社会需要。随着我国的城市化建设的进程越来越快, 社会对于高素质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强烈, 同时社会需求的多样化特点也越来越明显。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逐渐向多层次多样化发展[3]。构建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能够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多样化的职业型人才。成熟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对于多层次多样化的职业型人才培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需要注重多层次、多样化、合理性的要求, 构建出一套完善的科学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3 当前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

3.1 职业技能培训人才的能力和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之间不对位

如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越来越高, 企业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为了发展, 想要招聘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高素质人才需要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 良好的品行和职业素养, 能够从事多种类型的职业, 但是我国目前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由于其本身的培训结构不够完善, 职业培训机构也比较缺乏, 因此无法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导致职业技能培训人才的能力和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之间不对位。

3.2 对于职业技能的能力培养不够重视

当前我国对于职业技能的能力培养相对不够重视, 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也存在一定的问题[4]。很多培训机构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对于高素质人才的认识不够明确和深刻, 无法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培训体系, 而是过分地重视学历文凭, 往往忽略了对于职业技能的能力要求。

3.3 对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不够

从我国目前的培训机构来说, 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不够大[5]。我国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对于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是比较低的, 为了节省培训成本, 往往无法提供专业的培训场地和培训教材, 培训条件比较简陋, 这也制约了企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4 高职IT类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构建

IT类行业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非常高, 同时我国也比较缺乏专业的IT人才, 因此对于IT人才的培训具有非常大的意义。高职IT类专业是我国培训IT人才的重要平台, 以IT类专业为例来谈谈如何构建多层次职业技能的培训体系。

4.1 加强校企联合

高职院校是一个人才培训基地, 高职院校的IT类专业也是培训我国IT人才的重要力量。如今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社会对于IT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地培训好IT人才, 构建多层次的IT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校企联合的方法来实现。高职院校可以尝试和企业实行双赢的合作制度, 比如高职院校可以为IT企业在学校提供特有的场所, 为IT企业进行业务推广便利。高职院校还可以向合作的IT企业推荐优秀的学校一些比较优秀的IT专业学生, 这样既可以促进IT企业积极和高职院校合作, 也为高职院校的IT类专业人才培训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机会。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 高职院校可以将对于IT类专业学生的培训任务交由IT企业完成, 并让学校学生和IT企业都能够从中获利。IT企业拥有比较丰富的培训经验以及培训手段, 能够为学生提供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

4.2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进行个性化的职业技能培训

在高职院校的IT类专业中, 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未来职业规划, 有自己的个人理想, 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将对学生们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学生们的职业理想相结合。针对学生们的职业理想, 学校可以将学生们以小组形式进行分类, 聘请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教师对学生们进行专业一对一的专业培训。比如有的学生想在未来从事IT软件研发的职业道路, 学校可以将所有这一类的学生进行小组分配, 并让专业的软件研发人员对学生们进行指导, 软件研发人员可以是从IT企业中聘请, 也可以是本校专业的老师, 除了为学生们提供专业的理论知识外, 还要指导学生们进行实践, 以培养学生们的职业技能实践能力。

5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我国对于高素质的IT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构建一套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成为IT类专业人才培训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的IT专业培训可以通过校企联合以及师生配对的方式进行培训, 构建专业的IT培训体系。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多层次职业技能的特点以及构建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意义, 再分析我国目前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 并以高职IT类专业培训构建为例来谈谈如何构建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最后做出总结。

关键词: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体系,IT

参考文献

[1]林海霞.构建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探究[J].电子测试, 2013 (11) :134-135.

[2]张良.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2.

[3]杨满福.基于信息技术培训的教师专业发展[J].软件导刊 (教育技术) , 2009 (09) :53-55.

[4]杨天龙.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思考[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S2) :136-138.

IT类专业英语

IT类专业英语(精选10篇)IT类专业英语 第1篇一高职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课程衔接公共英语课程一般在第一和第二学期开设, 专业英语课程在第...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