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危重症范文
ICU危重症范文(精选12篇)
ICU危重症 第1篇
资料与方法
2014年5月-2016年6月我院ICU收治清醒的危重症患者76例, 男41例, 女35例, 年龄20~84岁, 住院时间2 d~1年;按照病症进行划分, 其中有肝胆外科24例, 重症胰腺炎19例, 腹腔脏器穿孔15例, 肺心病11例, 呼吸衰竭7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38例, 且两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采取基础护理的方式。治疗组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 (1) 稳定患者的情绪:对于ICU中的危重症患者而言, 其通常都具有较为强烈的情绪反应, 这会对患者的病情产生直接的影响, 例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不良心理反应会使之病情出现急剧恶化, 严重时还会导致患者的死亡, 因此在护理的过程首先要对患者的情绪予以稳定, 坚持沉着稳定和严肃有序的原则对患者进行抢救。 (2) 心理支持:心理支持, 实际上就是利用各种心理治疗方式在精神层面上给患者不同形式和程度上的支持。一方面, 在护理的过程当中, 护理人员要通过积极的语言和动作对患者的内心世界实现直接的影响, 使得患者产生积极的内在驱动力, 消除其心理中存在的极端矛盾;另一方面, 护理人员还要和患者之间实现经常性地沟通、交流, 使得患者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得以增强, 从而得到心理支持[1]。 (3) 提高患者对病症的认知能力:ICU危重症患者出现不良心理反应的原因之一是对自身的病症没有实现全面的了解, 因此要帮助患者树立较为客观、合理的认识和信念, 形成健康的看法和态度, 可以向患者介绍其他成功的救治案例, 并采取影片放映和发放宣传册等方式使得患者了解与之相关的医学知识, 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使之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2]。 (4) 加强非语言交流:ICU危重症患者大多因气管插管和气管造口等原因失去了语言表达能力, 护理人员要想和其进行有效的交流, 还需要掌握非语言表达能力, 掌握一些特殊的非语言沟通技巧, 例如用表情和手势等体现“听和说”, 也可以利用照片和会话卡等进行交流, 对于患者所表现出来的手势、口形和体动等意图能够实现明确的掌握。利用综合性医院抑郁量表对护理前后的患者心理焦虑程度进行评分[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数据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其中的计量资料用 (±s) 予以表示, 并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用 (%) 表示, 使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组经过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前后的心理焦虑评分分别为 (67.46±7.84) 分和 (55.26±0.14) 分, 而对照组护理前后的心理焦虑评分分别为 (67.64±6.59) 分和 (63.36±1.46) 分, 在护理前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护理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ICU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呈现出起病急、变化快等特点, 且病情较为严重, 患者需要尽快地进入到急诊状态当中, 而患者在此过程中常常会产生恐惧和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 使得机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 对于其治疗和康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从ICU危重症患者所出现的不良心理反应来看, 其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点: (1) 紧张和恐惧, 由于ICU科室的病房环境较为特殊, 且患者全身各处都连接着导线和导管, 再加之数量较多的急救和监护仪器, 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2) 孤独和忧郁:ICU危重症患者需要和外界相隔离, 护理人员和其也较少进行交流。 (3) 呼吸机依赖心理:长时间的机械通气会使得患者习惯辅助通气治疗, 对于脱机治疗会产生恐惧感。 (4) ICU综合征:也被称为监护综合征, 主要指的是精神障碍, 临床表现为思维紊乱、行为动作异常和情感障碍等[4]。
在本次研究当中, 选取76例ICU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了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 包括稳定患者情绪、心理支持、提高患者对病症的认知能力以及加强非语言交流等, 结果显示, 其在护理前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护理后的心理焦虑评分分别为 (55.26±0.14) 分和 (63.36±1.46)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对ICU危重症患者的心理反应进行分析和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亚楠.危重症患者及其家属赋能心理护理量表的研制及临床实证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 2012.
[2]罗杨, 洪蝶玫, 陈晓燕.ICU急性创伤患者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干预[J].现代临床护理, 2008, 3 (7) :46-47.
[3]唐来华.ICU重症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分析及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 2015, 2 (5) :700-701.
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 第2篇
ICU是英文Intensive Care Unit的缩写,意为重症加强护理病房。重症医学监护是随着医疗护理专业的发展、新型医疗设备的诞生和医院管理体制的改进而出现的一种集现代化医疗护理技术为一体的医疗组织管理形式。中小医院是一个病房,大医院是一个特别科室,把危重病人集中起来,在人力、物力和技术上给予最佳保障,以期得到良好的救治效果。
ICU在世界上有30多年的历史了,现已成为医院中危重病人的抢救中心。ICU的监护水平如何,设备是否先进,已成为衡量一个医院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的ICU起步较晚,开始于80年代初期,目前国内设有ICU的医院还不普遍,但已受到了重视,估计发展很快。ICU又分综合ICU的专科ICU(如烧伤ICU、心血管外科ICU、新生儿ICU等)。CCU是专科ICU中的一种,第一个C是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的缩写,是专门对重症冠心病而设的。
ICU设有中心监护站,直接观察所有监护的病床。每个病床占面积较宽,床位间用玻璃或布帘相隔。ICU主要收治对象是:①严重创伤、大手术后及必须对生命指标进行连续严密监测和支持者;②需要心肺复苏者;③某个脏器(包括心、脑、肺、肝、肾)功能衰竭或多脏器衰竭者;④重症休克、败血症及中毒病人;⑤脏器移植前后需监护和加强治疗者。病情好转后,又转回普通病房。
ICU的设备必须配有床边监护仪、中心监护仪、多功能呼吸治疗机、麻醉机、心电图机、除颤仪、起搏器、输液泵、微量注射器、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所需急救器材。在条件较好的医院,还配有血气分析仪、微型电子计算机、脑电图机、B超机、床旁X线机、血液透析器、动脉内气囊反搏器、血尿常规分析仪、血液生化分析仪等。由于ICU是在现化医疗装备下对病情相当危重的患者进行监护治疗,因此,在ICU里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应变能力强,并能掌握复杂仪器的操作。
ICU能使重危病人得到早期而又准确的诊断,紧急而又恰当的处理。
CCU是专科ICU中的一种,第一个C是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的缩写,是专门对重症冠心病而设的。ICU设有中心监护站,直接观察所有监护的病床。每个病床占面积较宽,床位间用玻璃或布帘相隔。
SICU
现代医学的发展使许多过去无法治愈的疾病得以康复,但是当病人出现严重的病情,生理功能紊乱而需要特别加强治疗和护理,或尽管病人的病情相对平稳,但存在有潜在的危险情况,需要严密监测,随时调整治疗时,普通病房便不能提供完善的治疗条件,就要尽快的将病人转到ICU进行监测并给予加强治疗。
SICU(外科加强治疗病房)是专门收治外科系统危重病人并给予精心监护和精确治疗的救护病房。SICU不同于普通病房,它拥有各种先进治疗仪器和监测仪器,如呼吸机、监护仪、除颤器、微量泵、喂养泵、血气分析仪、血糖仪等。可以实施各种先进的抢救措施。SICU医护人员掌握的理论和技术是针对危重病人抢救的危重病医学,是一门综合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现代科技的边缘性学科,也是现代医学进步的显著标志之一。
SICU收治的病人由于病情严重,需要随时监测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凝血系统、肾功能以及其它许多生理指标。因此,SICU有着全院最先进的监护抢救设备,有着精通业务、训练有素、配合默契的医护人员,为抢救各种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创造了条件。SICU自成立以来,攻克许多医学技术难关,成功地挽救了大量的危重病人,如DIC、ARDS等以前死亡率很高的疾病,已经不再是生命的主要威胁。
由于ICU病人病情危重,抵抗力差,且大多数需要有创的治疗手段,因此需要特殊的治疗环境,患者家属过多的探视一方面会将外部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带入病房,造成不必要的感染;另一方面会干扰医护人员对其它病人的诊疗过程及抢救。因此患者在冶疗期间原则上不需要陪护。
EICU
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
急诊重症监护室
收住适应证:
1.各种肺内或肺外原因所致呼吸衰竭,需用无创或有创通气支持的患者。氧气指数≤250,去除循环因素仍不能得到纠正者。PaCO2≥60mmHg,COPD患者此值适当增加,且经适当处理仍不能改善者。常见:重症肺部感染,COPD急性加重期,肺栓塞及其溶栓治疗,各种周围神经肌肉病变所致呼吸衰竭,ARDS。
2.各种原因所致循环衰竭,经一般处理或简单液体复苏仍不能改善者。常见:难以纠正的急性左心衰,感染中毒性休克,急性冠脉综合高危患者,不能行PTCA和溶栓的患者,AMI溶栓治疗患者,需安装临时或永久性起搏器的患者。
3.需呼吸或循环支持的大咯血,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保守治疗。
4.重症胰腺炎患者。
5.重度颅脑损伤不能手术或脑梗塞患者,且经呼吸循环支持有可能生存者。早期脑梗塞有溶栓适应证者。
6.癫痫大发作或持续状态,需呼吸循环支持者。
7.急性中毒、电击、溺淹、中暑,需呼吸循环支持者。
8.大面积烧伤,剥脱性皮炎,需呼吸循环支持者。
9.需行床旁持续血液滤过的患者。
10.各种原因所致MODS或MOF患者。
11.CPCR术后有生存或脑复苏希望的患者。
下例情况不宜收住EICU:
1.临终状态或高度老衰患者。
2.呼吸循环支持不能撤离的晚期Ca患者。
3.一般不收住术后患者。
ICU:是英文Intensive Care Unit的缩写,意为重症加强护理病房。
专科ICU(医学专科重症监护室)
BICU(BCU):烧伤ICU
CICU(CCU):心脏ICU
EICU(ECU):急诊ICU
NICU(NCU):新生儿ICU
SICU(SCU):外科ICU
重症肺炎患者ICU护理分析 第3篇
【关键词】重症肺炎;ICU护理;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149-02
肺炎是指发生于肺泡、肺間质、终末气道的炎症,理化因素、过敏、药量过大、免疫损伤与病原微生物为其主要致病因素。肺炎往往发病突然,多数患者伴发呼吸系统感染,甚至可对肺部气体交换造成影响,严重危害患者健康安全[1]。重症肺炎通常采取ICU监护,临床证实,监护期间给予患者系统化、个性化、综合化的临床护理能够切实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健康质量与生命质量。我科对2012年2月——2014年2月间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64例分别施行ICU护理及常规护理,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间我科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64例,分为33例研究组与31例对照组。研究组:男17例,女16例,均龄(61.28±3.44)岁;对照组:男16例,女15例,均龄(63.41±2.26)岁。合并症:7例高血压,5例慢阻肺,6例冠心病,2例哮喘。排除标准:①罹患血液疾病与心肺疾病;②精神障碍;③肝肾不全。两组年龄、合并症等基本资料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安抚患者情绪,维持病房温湿度,消毒病房床铺,鼓励患者进行运动锻炼。研究组施行ICU护理,内容包括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呼吸道护理、用药护理,具体如下。
1.2.1 基础护理 ①病情监测:由于重症肺炎起病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危重,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其病情变化,若患者出现呼吸过快或意识障碍症状,考虑是否发生脑部缺氧,若患者出现口唇紫绀或面色苍白病症,警惕是否发生心功不全,遵医嘱应用相应的镇静剂。②环境护理:确保ICU病房空气清新流通,控制室内温度,保持病房安静,注意保暖,细致消毒。③饮食护理:指导患者摄取具有营养价值、温和清淡的食物,平衡膳食、少吃多餐、定时定量、增强体质,增加水果蔬菜的摄入,补充维生素,预防便秘,若患者意识障碍,给予鼻饲。
1.2.2 心理护理
由于重症肺炎症状严重,多数患者伴有恐惧感或濒死感,尤其处于ICU环境中其负性情绪尤为严重。护理人员需要告知患者进行ICU监护的目的与必要性,主动与其沟通,说明重症肺炎的临床治疗与护理干预,增强认识度,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护理操作。
1.2.3 呼吸道护理 重症肺炎患者通常伴发肺部组织水肿出血,呼吸道出现大量分泌物,极易出现呼吸困难症状。护理人员需要指导患者选择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症状,促进排痰。如若患者的痰液过于粘稠,遵医嘱采取雾化吸入方法解痉排痰,增加呼吸道的通畅度。必要时进行吸痰,保证无菌,动作轻柔,以免出现呼吸道损伤或感染[2]。
1.2.4 用药护理 重症肺炎患者的用药复杂,护理人员应当合理安排给药时间与用药顺序,明确药物配伍的禁忌症,静脉给药期间注意控制滴注速度,以免出现肺水肿。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呼吸、面色、血压、脉搏,结合各项指标进行调节用药。
1.3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临床治疗与护理干预,研究组32例好转(96.97%),1例死亡(3.03%);对照组26例好转(83.87%),5例死亡(16.13%)。研究组住院时间(10.31±1.08)d短于对照组(16.57±4.35)d,两组患者好转率、死亡率、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重症肺炎除了发生肺部病变,还会累及其他系统或其他器官,诱发呼吸衰竭、循环障碍、心力衰竭、休克、DIC、中毒性脑病等诸多并发症,甚至可能造成器官衰竭,冬春季节为疾病高发时期。重症肺炎的致残率与死亡率高,治疗期间需要给予ICU监护,最大程度的保证患者健康安全。研究证实,重症肺炎患者采取ICU护理能够提高治疗成功率,减少多种并发症,降低致死率。本研究中,施行ICU护理的研究组好转率(96.97%)与死亡率(3.03%)显著优于施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83.87%)、(16.13%),住院时间(10.31±1.08)d短于对照组(16.57±4.35)d,两组患者好转率、死亡率、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重症肺炎应用系统化、专业化、综合化的ICU护理可以促进病情好转,减轻临床整张,缩短治疗时间,与相关研究结论一致。综上所述,加强肺炎患者的ICU护理能够缩短康复进程,降低病死率,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龙怀聪,肖邦榕,刘跃建,李小惠,周晓芳,解郑良,杨阳.162例成人重症肺炎临床特点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22(04):75-78.
ICU危重症 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于2011 年5 月—2013 年6 月所接收ICU危重症患者80 例作为该调查对象, 行不同临床措施护理, 干预组患者40 例, 男性、女性患者分别21例、19 例, 年龄段30~75 岁, 平均 (50.3±1.3) 岁;其中, 心力衰竭患者10 例,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8 例, 多发伤患者8 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 例; 常规组患者40例, 男性、女性患者分别24 例、16 例, 年龄段31~78 岁, 平均 (50.5±1.5) 岁;其中, 心力衰竭患者12 例,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9 例, 多发伤患者7 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例。80 例患者进入ICU期间均为清醒状态, 且其年龄段、病症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比较。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行临床基础性护理, 如:观察患者病情, 发现不良现象后及时处理;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情况适当给药, 并叮嘱其禁止出现随意更改药物剂量现象。 干预组患者行临床综合护理干预, 包括以下几方面。
1.2.1 健康教育由于ICU患者病情相对严重, 再加上该病房处于完全性的封闭状态, 患者长时间和冰冷的机器、导管等接触, 没有家人的陪伴, 极易产生紧张、恐惧等负性情绪, 间接诱发ICU综合征。 因而, 临床针对每一位入院的患者, 均需耐心讲解医院环境, 讲解疾病治疗过程和效果, 以消除不良心理[2]。
1.2.2心理护理患者进入ICU病房后易出现恐惧心理, 担心自己生命就此终结, 不利于后续治疗。在这种情况下, 护理人员首先需为患者营造良好、安静的舒适环境, 让患者产生家庭的感觉, 从而积极接受临床治疗;利用日常时间多和患者交流, 获得其充分信任, 以减轻负性情绪, 促使正确认识自身疾病[3];尽最大限度的满足患者临床生理和心理需求, 耐心讲解病房相关设施的使用过程和效果, 使患者充分认识到ICU病房的临床价值。临床针对性格内向、相对胆小的患者来说, 护理人员需告知家属探视期间鼓励患者积极配合疾病治疗, 给予患者心理和精神上支持;针对情绪烦躁不安的患者, 护理人员需及时满足其需求, 解除不适现象, 以缓解不良心理, 加快康复进度。同时, 临床护理操作过程中, 护理人员还需借助温和的语言多赞美、表扬患者, 以缓解ICU病房相对紧张的气氛, 使患者心情开朗。
1.2.3睡眠护理护理人员需尽量减少夜间的相关治疗和护理, 以提高患者睡眠质量。若情况紧急需夜间治疗, 应做到轻拿、轻放, 以免影响其他患者休息。
1.2.4 隐私保护临床护理操作过程中, 护理人员需尽最大限度的保护患者隐私, 如:导尿、擦拭身体期间, 应尽量遮挡患者私处。 此外, 加强卫生护理, 每天按时清洁患者口腔、身体等, 预防压疮等病症;若存在由于疼痛所导致的情绪过于激动现象, 护理人员可在医师叮嘱下适当行镇痛、安神处理。
1.2.5 皮肤护理ICU危重症患者由于自身营养现状、卧位、会阴潮湿等因素的影响, 易出现各种皮肤病症, 降低生活质量。 因而, 护理人员应加强患者皮肤护理。如:临床ICU室进入前期全面评估患者皮肤情况, 并根据其情况详细填写压疮预报单, 耐心向患者讲解皮肤问题, 以获得患者的充分配合[4];其次, 加强患者营养。日常根据患者营养现状适当补充营养物, 以提高抵抗力, 纠正低蛋白血症引发的全身性水肿病症;最后, 保持皮肤干燥度。 每天帮助患者擦拭身体, 并于浴后涂抹润肤露或爽肤粉。 针对导尿管留置患者来说, 若存在溢尿现象, 需及时查找出现原因, 以便借助针对性措施进行处理, 保持皮肤干燥度。 若患者伴有失禁、腹泻现象, 可于便后借助温水擦拭肛周, 再涂抹氧化锌油药物保护肛周皮肤[5]。 另外, 临床针对气管切开患者来说, 需确保其面部、颈部清洁度, 及时将口腔残留分泌物清理干净, 按时更换系带。 颈部后方皮肤可铺垫无菌纱布, 借助系带绑扎, 但此系带绑扎过程中需确保系带松紧度适宜, 一般以可容纳两个手指为主, 过松则会导致导管脱出;密切观察患者气管切开部位皮肤是否存在红肿、淤血等现状, 若发现存在感染症状, 除行抗生素治疗外, 还需涂抹红霉素软膏等药物, 进而预防全身性炎症。
1.2.6 呼吸道护理临床针对行手术疗法的ICU危重症患者来说, 若术后处于清醒状态, 且不存在呼吸系统等并发症, 护理人员需行讲解性的护理干预, 即:护理人员讲解相关内容, 患者接受其指导。 如: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临床呼吸道护理的重要性, 帮助患者拍打背部, 教会咳嗽、排痰的方法。 同时, 根据患者痰液粘稠行雾化吸入治疗。 若临床术后患者处于昏迷状态, 并伴有不同程度呼吸衰竭症状, 护理人员则需进行被动性的护理干预:每2~3 h帮助患者翻身一次, 以免分泌物进入呼吸道引发窒息[7];借助吸痰管将患者痰液吸出, 此过程需确保动作轻柔, 以免损伤呼吸道。 当然, 临床吸痰处理前期需确保患者充分吸氧, 时间在15 s以内。
1.3 评估项目
患者临床护理结束后评估其疾病效果及临床护理满意效果, 疾病效果:临床疾病症状消退, 相应检查结果恢复正常说明疾病得以控制;临床疾病症状减少, 相应检查结果逐渐恢复说明疾病得以好转;疾病症状、相应检查结果和预前相同说明疾病治疗无效。 护理效果:患者临床预后发放护理满意调查表, 让患者自行填写后回收统计, 若总分在90 分以上说明对临床护理满意, 若总分在60 分以上说明对临床护理基本满意, 若总分在60 分以下则说明对临床护理不满意。
1.4 统计方法
借助SPSS18.0 软件对该研究相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利用 (%) 对结果中相关计数资料进行表示, 计数资料进行 χ2检验, 若结果显示P<0.05, 则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临床效果评估
该调查结果表明, 干预组患者疾病控制27 例, 好转10 例, 无效3 例, 疾病好转率为92.5% ; 常规组患者疾病控制16 例, 好转14 例, 无效10 例, 疾病好转率为75.0%, 两组ICU危重症患者疾病好转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501, P=0.034) 。
2.2 患者临床护理效果评估
该调查结果表明, 干预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31例, 基本满意8 例, 不满意1 例, 临床护理满意率为97.5%;常规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21 例, 基本满意10 例, 不满意9 例, 临床护理满意率为77.5%, 两组ICU危重症患者临床护理满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 . 314 , P =0.007) 。
3 讨论
临床资料显示[8], ICU综合征发病因素相对较多, 如: (1) 患者因素。 患者年龄、病情等均会诱发ICU综合征; (2) 疾病因素。 病发心脏病、冠心病等患者ICU综合征发生率相对较高, 且随着病情的加剧, 该综合征病发率也就越高; (3) 环境因素。 强烈的噪音刺激会影响患者交感神经, 致使其出现血压指标升高、 心率加快的现象, 从而导致患者出现焦躁、烦躁等不良心理, 最终诱发ICU综合征; (4) 心理因素。 由于ICU危重症患者需长时间处于ICU病房中, 气氛相对严肃, 缺乏和家人、医护人员的交流, 致使患者出现孤独、恐惧等负性情绪, 间接提高ICU综合征病发率; (5) 药物因素。 患者临床治疗中所使用的镇静、 麻醉等药物均会产生相对明显的精神毒性, 影响患者脑功能, 增加ICU综合征发生率。因而, 临床针对此类患者需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 以提高生活质量, 加快康复进度[9]。
该调查结果表明:临床干预组患者经由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实施后疾病好转率92.5%、护理满意率均优于基础性护理组7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临床给予ICU危重症患者健康教育、心理指导等护理措施, 可缓解不良心理, 提高疾病知识了解率;于临床睡眠护理、营养支持等过程中行皮肤护理、呼吸道护理干预, 可有效预防临床并发症, 提高生活质量, 和黄媛媛等[10]报告疾病有效率的91.7%等同。
综上所述, 临床针对ICU危重症患者行综合性护理干预效果显著, 可提高疾病好转率, 减轻临床疼痛度, 值得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ICU危重症患者行综合性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于2011年5月—2013年6月所接收ICU危重症患者80例作为该调查对象, 随机分成两组后行不同临床措施护理, 干预组40例行综合性护理干预, 常规组40例行基础护理。评定临床效果。结果 干预组患者临床好转率92.5%、护理满意率97.5%和常规组 (好转率75.0%、护理满意率77.5%) 相比, 临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临床针对ICU危重症患者行综合性护理干预效果显著, 可提高疾病好转率, 减轻临床疼痛度, 值得应用。
关键词:ICU危重症,综合护理干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晴.新型规范化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ICU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30) :91-92.
[2]Zhou Lu, Wang Ling, Chen Yinjiao.To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intensive care unit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study[J].Contemporary medical essays, 2014, 14 (20) :104.
[3]陈晓翠, 曾登芬, 何海燕, 等.ICU危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及其管理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 2014, 14 (4) :254-255.
[4]齐颖, 张萍, 徐艳, 等.ICU危重症患者的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J].西部医学, 2011, 23 (3) :572-574.
[5]何蕾, 陈连芳, 侯丽, 等.舒适护理在ICU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 2012, 10 (8) :1327-1328.
[6]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and psychological nursing Zhang Zhuo.ICU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the intervention study[J].forefront of medicine, 2014, 20 (9) :284-284.
[7]Fan Xiaoming, Yang Min.The application of the new standardized nursing quality management model in ICU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the forefront of[J].medicine, 2015, 26 (20) :255-256.
[8]Yu Xiaoqin.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anxiety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ICU[J].of modern medicine, 2011, 27 (21) :3273-3276.
[9]Chen Guoyan.Research on effect of[J].medical frontiers of comfortable nursing to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ICU in, 2013, 16 (9) :193-194.
重症医学(ICU)质量监测指标 第5篇
一、解读
按每季、每年,统计每类重症医学(ICU)单元的重点质量与安全监测指标,了解医院重症医学(ICU)质量与患者安全的总体情况。
二、监测指标
(一)ICU-1非预期的24/48小时重返重症医学科率(%)指标名称:非预期的24/48小时重返重症医学科率(%)。对象选择:所有自重症医学科转到其他病房的患者。指标类型:过程指标。指标改善:比率下降。设臵理由:在重症患者转出重症医学科之前需要对患者有一个评估。如果评估结果提示目前患者病情稳定,转入重症医学科的病因已经去除或得到控制则患者具备了转出条件。但如果转出24小时或48小时病情就再度出现恶化,并且需要转回重症医学科接受治疗,说明转出前患者潜在问题没有被发现或未受到重视,之前的评估存在缺陷。24/48小时重返重症医学科率是衡量医疗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分子:单位时间内24/48小时重返重症医学科的例数。分母:单位时间内重症医学科转出患者的总数。
(二)ICU-2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预防率(‰)指标名称: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预防率(‰)。对象选择:ICU中所有使用呼吸机的患者。指标类型:过程指标。指标改善:比率升高。
设臵理由:在ICU中,接受呼吸器治疗的患者,全身情况许可无禁忌、应提高床头至30度或更大,有助于防止和降低发生院内获得性肺炎与压疮、溃疡的风险。
分子:ICU患者在使用呼吸机情况下抬高床头部≥30度的日数(每天2次)。分母:ICU患者使用呼吸机的总日数。计算公式:
ICU患者在使用呼吸机下抬高床头部≥30度的日数(每天2次)
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率(‰)=---------------×1000 ICU所有患者使用呼吸机的总日数
(三)ICU-3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病率(‰)指标名称: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病率(‰)。对象选择:ICU中所有使用呼吸机的患者。指标类型:结果指标。指标改善:比率下降。设臵理由:
呼吸机相关肺炎是机械通气的一个频繁发生的医源性并发症。呼吸机相关肺炎明显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和医疗资源的消耗。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差异极大,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所在科室的医疗和护理质量。呼吸机相关肺炎定义:
感染前48小时内使用过呼吸机,有呼吸道感染的全身及呼吸道感染症状,并有胸部X线症状及实验室依据。
分子:单位时间内ICU所有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的例数。分母:单位时间内ICU所有患者使用呼吸机的总日数。计算公式:
ICU呼吸机相关肺炎的例数
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1000 ICU所有患者使用呼吸机的总日数
(四)ICU-4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指标名称:中心静脉臵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对象选择:ICU中所有使用中心静脉臵管的患者。指标性质:结果指标。指标改善:比率下降。设臵理由:
中心静脉臵管是重症患者救治的重要手段,但也给感染打开了通道。臵管和使用过程中无菌操作和管理是预防和降低导管相关感染的重要措施,一旦发生后果严重。临床上必须给予密切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不断改进相关措施,持续降低中心静脉臵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中心静脉臵管相关血液感染的定义:
是指感染前48小时内使用过中心静脉导管。留臵中心静脉导管患者的细菌血症(真菌血症)和至少有1次外周静脉血培养阳性,具备感染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寒战和(或)低血压等],除血管内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血液感染源。
分子:单位时间内ICU中中心静脉臵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例数。分母:单位时间内ICU中所有患者使用中心静脉臵管的总日数。计算公式:
ICU中心静脉臵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例数
中心静脉臵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1000 ICU所有患者使用中心静脉臵管的总日数
(五)ICU-5留置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发病率(‰)指标名称:留臵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发病率(‰)。对象选择:ICU中所有留臵导尿管的患者。指标类型:结果指标。指标改善:比率下降。设臵理由:
由留臵导尿管导致的泌尿系感染是重症医学科最常见的院内感染之一,但经常会被忽视。注意无菌操作和尽早拔除不需要的尿管是降低发病率的主要措施。留臵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的定义:
(1)显性尿路感染:有尿路感染的症状、体征,尿培养阳性,细菌数≥105CFU/ml。(2)无症状菌尿症:无尿路感染症状、体征,尿培养阳性,细菌数≥105CFU/ml。分子:单位时间内ICU中留臵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的例数。分母:单位时间内ICU中所有患者留臵导尿管的总日数。计算公式:
ICU留臵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的例数
留臵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发病率(‰)=----×1000 ICU所有患者留臵导尿管的总日数
(六)ICU-6重症患者死亡率(%)指标名称:重症患者死亡率(%)。对象选择:所有收住ICU的患者。指标类型:结果质量。指标改善:比率下降。
设臵理由:住院患者死亡率向来是衡量医疗水平的一个关键指标。对于危重患者同样如此。因为患者的危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评价危重患者死亡率时不同危重程度患者之间要区别计算。
(1)患者的危重程度是指APACHEⅡ评15分以上的患者,或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或其他评价分类归属于重症的患者。
(2)患者的危重程度是指APACHEⅡ评15分以下的患者。分子:单位时间内收治的同一危重程度患者的死亡人数。分母:单位时间内收治的同一危重程度患者的总人数。计算公式:
ICU同一危重程度患者的死亡人数
重症患者死亡率(%)=---×100 ICU同一危重程度患者的总人数
(七)ICU-7重症患者压疮发生率(%)指标名称:重症患者压疮发生率(%)。对象选择:所有收住ICU的患者。指标类型:结果质量。指标改善:比率下降。设臵理由:压疮的主要原因有局部受压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受到剪切力和摩擦导致损害。患者本身因素如营养状态、局部分泌物、排泄物、汗液的浸渍等使压疮更易发生。这些因素都是重症患者频繁存在的。一旦发生压疮,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以及后续一系列医疗和护理问题。通过合理的医疗和护理,压疮的发生率是可以明显下降甚至是可以避免的。所有压疮发生率是直接反映病房医疗护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1)患者的危重程度是指APACHEⅡ评分15分以上的患者,或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或其他评价分类归属于重症的患者。
(2)患者的危重程度是指APACHEⅡ评分15分以下的患者。分子:单位时间内收治的同一危重程度患者的发生压疮患者数量。除外病例:进入ICU时已判定有“压疮”病例。分母:单位时间内收的同一危重程度患者的总数。除外:进入ICU时已判定有“压疮”病例。计算公式:
同一危重程度患者的发生压疮人数
重症患者压疮发生率(%)=-×100 同一危重程度患者的总人数
(八)ICU-8人工气道脱出例数 指标名称:人工气道脱出例数。
对象选择:ICU中所有臵入人工气道的患者。指标类型:结果质量。指标改善:比率下降。
设臵理由:人工气道是重症患者呼吸路径,一旦脱出可直接导致窒息并威胁生命,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由于后果严重,直接以发生的例数作为指标而不是发生率,是评价患者安全的重要指标。
ICU危重症 第6篇
【关键词】重症肺炎;ICU;临床诊治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058-02
对重症肺炎患者进行ICU诊治的基础就是重症监护学的相关理论,也是一种利用现代的诊疗手段对重症肺炎患者进行诊疗的一种方式[1]。目前,这种利用ICU诊疗的方式对重症肺炎患者进行诊治的方式和对他们加强病房护理的方式已经在临床上取得了广泛地应用,并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治疗效果。我院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48例重症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ICU诊治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如下报告。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48例重症肺炎患者作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龄为28岁到70岁不等,平均年龄为(58.6±6.2)岁,病程为7天到20天不等,平均病程为(10.8±1.3)天。从患者肺炎的类型来看,其中从医院获得36例,从社区获得12例。从患者的并发症情况来看,有27例患者有内科病合并症,其中8例合并糖尿病患者,7例高血压患者,5例冠心病患者,2例肾功能障碍患者,3例手术患者,2例恶性肿瘤患者。48例患者在经过常规的临床诊断之后,都被确诊为重症肺炎患者。
1.2 一般方法
1.2.1诊断方法
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诊断,检查患者是否具有呼吸加快、呼吸困难、发烧、意识模糊、咳嗽等典型的表现,然后对患者进行体格、X线胸片和肺部CT检查,并根据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进行临床专业诊断,同时对本组所有患者进行病原体检测。
1.2.2诊断标准
重症肺炎的临床诊断标准为ATS,即美国胸协会在2001发布的诊断标准[2],其中判断的主要标准为:①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需要利用机械性通气手段来辅助呼吸。②发病的2天之内,患者肺部的浸润程度增加超过二分之一[3]。③患者每天的排尿总量小于400毫升。次要的评价标准为:①患者的呼吸速度明显较快,平均每分钟的呼吸品率已经超过了30次。②患者的PaO2和FiO2的比值小于250[4]。③患者肺部感染现象明显,多个肺叶受到影响。④患者的血压比正常值偏低。如果患者已经具备一个主要标准或者两个及以上的次要标准,就可以判定为重症肺炎患者。
1.2.3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都采用ICU治疗的常规手段进行治疗,即使用适量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将血液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病预防患者的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在进行常规治疗手段干预的基础之上,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具体的方法如下:
1.2.3.1治疗呼吸衰竭重症肺炎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就是呼吸衰竭,也是为什么这类患者需要进行ICU诊治最主要的原因。治疗呼吸衰竭,应采用气管切开术,然后使用呼吸机对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性治疗。呼吸机的设置参数具体如下:呼吸模式为SIMV模式[5],频率为每分钟14次,小潮气量为每千克8毫升,吸入氧气的浓度逐渐由80%下降到50%。
1.2.3.2治疗血电解质和生化紊乱这种情况有可以分为下列三种情况:①若患者出现代谢性酸中毒现象,则应该马上采用补碱疗法,将患者体内的电解质pH值控制在(7.40±0.05)之间。②若患者出现低血钾或者低血钠的现象[6],则应该马上补充电解质、血钾或者是血钠,将患者的血钾值或者是血钠值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③若患者的血糖升高,则应该采用短效胰岛治疗方法,给药剂量为(0.15±0.05)U/(kg.h),并需要将患者的血糖控制在7.8~10mmol/L之内。
1.2.3.3治疗脓毒性休克对患者进行每千克25~30毫升的补液治疗,视治疗效果决定是否采用多巴胺治疗。
1.2.3.4治疗中毒性肝损伤采用还原性谷胱甘肽治疗,并禁止使用会对肝脏造成损伤的药物。
2结果
经研究发现,本组48例患者有10例治愈,24例有效,10例因为治疗无效而死亡,病死率为20.83%,其中还有4例选择转院和放弃治疗。
3讨论
在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中,重症肺炎属于一种常见的疾病类型,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都较高。据相关的临床资料显示,该病的临床病死率已经超过了50%。目前,对于重症肺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已经成为了各个医院进行研究的重点项目。随着我国医疗技术和ICU诊治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对重症肺炎患者进行诊治的过程中,ICU诊治技术的使用已经越来越广泛,病使得患者的治愈率得到提升,有效降低了病死率,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导致重症肺炎患者病死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有四个,分别是呼吸衰竭、血电解质和生化紊乱、浓度性休克和中毒性的肝损伤。正是因为有这么多原因,所以在对患者进行常规的ICU治疗之外,还需要根据导致患者出现不同临床表现的原因进行对症治疗,促进临床治疗效率地提高,从而达到降低患者病死率的目的。
总之,重症肺炎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具有病情变化快速的特点,并且病死率较高。在经过ICU诊治之后,患者有10例治愈,24例有效,10例因为治疗无效而死亡,病死率仅为20.83%,充分表明对重症肺炎患者进行ICU的诊断和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田君红.浅析重症肺炎的ICU诊治与监护[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5):529-530.
[2]魏成义.重症肺炎的ICU诊治[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277-278.
[3]王映朝.重症肺炎患者的ICU诊治与监护分析[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8):975-976.
[4]梁瑜.39例重症肺炎的ICU诊治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0):553-554.
[5]叶程.重症肺炎的ICU诊治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32):227-228.
[6]张辉.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分析34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1):338-339.
ICU危重症 第7篇
关键词:ICU危重症患者,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 (ICU) 危重症患者常常合并多种疾病, 且死亡率非常高, 而上消化道出血是危重症患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它是指屈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血, 以呕血、腹痛、便血、黑血和休克为主要特征, 常见的原因有: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化性溃疡、门脉高压、急性胃黏膜损害和胃癌等[1]。为探讨治疗ICU危重症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方法及临床疗效, 现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2月该院收治的ICU危重症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方法和诊治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在该院收治的ICU危重症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96例, 其中男60例, 女36例, 年龄在46~78岁之间, 平均年龄64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腹痛、黑便、便血, 且伴有呕吐咖啡样物。其原发病:脑梗死患者36例, 脑出血患者27例, 呼吸衰竭患者21例, 多发伤患者6例, 心肌梗死患者6例。患者之前均无消化道出血病史。
1.2 治疗方法
在控制原发病情的基础上, 抵抗感染要使用有效抗生素, 同时进行营养支持的治疗, 以达到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预防其它并发症的发生, 再用5%的碳酸氢钠10~30 mL再加3倍的生理盐水稀释后洗胃数次, 直到把胃液清洗干净为止, 然后向胃内注入雷尼替丁, 保留3~4 h。有严重腹胀和肠鸣音消失者, 进行钾和纠酸的补充, 同时静脉滴注入酚妥拉明0.5~1.0 mg/ (kg次) 。持续3~5 d[2]。
1.3 疗效判断
12 h内病情有所缓解, 胃肠基本不再出现, 患者体征较之前有很大改善, 为显效;24 h内患者的症状有所改善, 胃肠停止出血, 患者体征较之前有所改善, 为有效;24 h内各种症状无明显改善, 为无效。
2 结果
96例患者经过治疗, 显效69例, 有效22例, 无效5例, 总显效率71.9%, 总有效率94.8%, 无效5例患者均因抢救无效死亡。
3 讨论
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是ICU危重症患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因为危重症患者的基础疾病较多, 且年龄偏大, 大多器官功能不全, 因而容易引发上消化道出血, 进一步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结合临床资料分析, 危重症患者易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 (1) 深部真菌感染。进行肠道手术的患者由于长期禁食, 导致肠道细菌移位, 并且加之器官切开和深静脉的导管滞留, 真菌很容易侵入器官, 引起深部真菌感染进而导致消化道黏膜出血、水肿。 (2) 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患者由于受手术和严重感染的侵入, 导致胃粘膜血管收缩进而缺血, 黏膜屏障受损至H+残留, 从而导致应激性溃疡, 临床上就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 (3)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使用。这类抗生素的使用会干扰维生素的代谢引起低凝血酶原症, 同时易导致二重感染, 也会造成上消化道出血。 (4) 危重症患者易合并严重的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 从而导致血管的内皮细胞损伤, 进而释放大量的组织因子进入血液, 导致DIC的发生, 严重者临床也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3]。因而对于危重症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预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 对于肠道术后的患者, 根据病情及早进食, 防止肠道细菌移位并发真菌感染;第二, 对于术后的危重症患者及早的使用制酸剂, 保护胃黏膜屏障;第三, 对需要长期禁食的患者在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同时加用维生素K, 对上消化道的出现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第四, 对于合并复杂感染的患者, 应注意血小板和凝血3项的检测, 以便可以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为治愈赢得最佳时机。
经临床经验表明, 凡危重症患者胃内出现了鲜红色的胃液或出现大量咖啡色的呕吐物、便血, 基本可以初步判断为上消化道出血, 这些危重症患者胃部容易出现黏膜屏障破损, 而引起急性胃出血。危重症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常常发生并且严重或恶化, 严重缺氧、窒息的情况常发生, 还会伴有急性脑水肿、呼吸衰竭、循环功能衰竭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在该组治疗无效死亡的5例中, 均为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4,5]。
因此应该及时发现及时抢救ICU危重症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 使患者胃液的pH值提高, 从而使pH值达到安全水平, 防止消化道大出血使病情加重, 抢救的难度增加。同时随着不断发展的医疗科技, 新的针对危重症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治疗方法不断出现, 如生长抑制类药物的介入治疗, 均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为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增添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并对进一步控制该病的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祝斌.危重症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66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24) :28-29.
[2]杨忠东.危重症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7 (15) :100-101.
[3]马英霞, 林青.危重症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20例临床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10, 27 (4) :457-458.
[4]Chen T, Masson CL, Sorensen JL, et al.Residential treatment modifications:adjunctive services to accommodate clients on methadone[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rug and alcohol abuse, 2009, 35 (2) :91-94.
重症肺炎的ICU诊治探讨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3月在我院ICU接收的重症肺炎患者45例, 其中男32例, 女23例。年龄在20~67岁, 平均年龄为 (51.2±7.3) 岁。病程在6~17 d, 平均病程为 (12.7±4.3) d。合并症包括有高血压、冠心病、DM以及肾功能障碍, 它们依次为15例 (33.3%) 、14例 (31.1%) 、11例 (24.4%) 、5例 (11.1%) 。45例患者进入医院以后采取临床诊断, 均符合重症肺炎临床诊断标准。
1.2 临床诊断方法
按照2001年ATS (美国胸科学会) 当中的重症肺炎临床诊断标准给予诊断[1], 其包括有以下几点: (1) 呼吸困难, 必须采取机械辅助通气;患者发病以后48 h肺部浸润增大≥50%;患者每天尿液量在400 m L以下; (2) 呼吸频率增快, 呼吸次数每分钟30次以上;Pa O2和Fi O2的比值在250以下;肺部感染症状非常明显, 多个肺叶受累;患者血压在正常水平以下, 当患者存在一个条件或者两个条件的时候, 就可以确定诊断为重症肺炎。
1.3 临床疗法
对IUC重症肺炎患者采取对症治疗, 其包括有以下几点: (1) 呼吸衰竭:患者进入重症监护病房以后, 马上采取气管切开手术, 同时采取呼吸机进行辅助通气, 把呼吸机调整为SIMV模式, 呼吸频率设定为每分钟14次, 潮气量 (小) 调整为8 m L/kg, 呼吸末正压为6 cm H2O, 吸氧浓度从80%下降到50%的时候, 同时逐渐下降PEEP。 (2) 血电解质和生物化学紊乱:对代谢性酸中毒要采取补碱进行治疗, 把患者的p H值保持在7.35~7.45;低血钾、低血钠:对其采取相对应的电解质, 对血钠或者血钾给予有效补充;高血糖:对其采取0.1~0.2 U/ (kg.h) 短效胰岛给予治疗, 把患者血糖控制在7.8~10 mmol/L范围当中。 (3) 脓毒症性休克:首先对患者采取20~35 m L/kg晶体液进行补充, 以及心肺复苏治疗, 如果没有获得明显的临床疗效, 可以按照5~20 g/ (kgmin) 多巴胺进行治疗。 (4) 中毒性肝损害:可以采取谷胱甘肽 (还原性) 进行治疗, 同时立即停止使用对肝脏造成损害的药物。
2 结果
通过临床治疗以后, 治愈43例 (95.5%) , 死亡2例 (4.5%) , 通过临床检测发现病菌类型包括有细菌、病毒、真菌以及多种病菌混合感染。
3 讨论
重症肺炎在临床当中属于一种危重病症, 其发病率相对比较高。根据相关临床数据统计证实, 这种疾病的死亡率相对比较高, 大约在1/2。因此, 对这种疾病的临床诊治已经成为目前热烈讨论的话题。现如今, 随着重症监护病房临床诊断和治疗在临床当中的广泛应用, 其中对重症肺炎患者也开始采取重症监护病房给予临床诊治, 使临床疗效进一步提高, 使死亡率明显降低, 使患者生存质量得到明显提高[2]。
重症肺炎患者死亡的关键诱因主要包括有休克 (脓毒症性) 、生物化学紊乱、血电解质紊乱、呼吸衰竭以及肝脏损害 (中毒性) 等, 所以, 在重症监护病房临床治疗期间要对以上临床症状给予准确诊断, 同时采取相对应的治疗措施, 进而使临床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
本文笔者在对本文45例患者进行病原检测的时候发现致病菌包括有细菌、病毒、真菌以及多种病菌混合感染。所以, 要对患者采取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 是治疗重症肺炎的首选方法, 然而其他临床治疗都是在广谱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之上实施。重症监护病房对以上症状采取对症支持治疗, 使患者呼吸保持症状,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使休克以及肝脏损害明显得到改善, 使患者机体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进而获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使死亡率明显减少[3]。
总之, 重症肺炎发病非常突然、发展迅速以及死亡率非常高等特征, 然而通过ICU采取系统的临床诊治, 可以使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 使患者存活率明显提高。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重症肺炎ICU临床诊断以及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3月我院ICU接收的重症肺炎患者45例, 对45例患者相关临床资料给予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愈43例 (95.5%) , 死亡2例 (4.5%) , 通过临床检测发现病菌类型包括有细菌、病毒、真菌以及多种病菌混合感染。结论 ICU重症肺炎发病非常突然, 病情危重, 致残、致死率非常高, 因此, 要对其采取相对应的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措施, 进而获得显著的临床效果, 使患者生存质量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ICU,诊治,重症肺炎
参考文献
[1]万志辉.入住ICU重症肺炎的监护与诊治[J].医学新知杂志, 2011, 17 (5) :307-308.
[2]易菁, 文舜康, 周志强.重症肺炎的ICU监护及诊治[J].广东医学, 2010, 28 (6) :975-977.
ICU危重病人的液体管理与平衡 第9篇
1 液体平衡紊乱的病理生理
临床常见的液体平衡紊乱包括:低容量血症、正常容量伴液体分布异常及高容量血症。细胞内外渗透压一致, 液体不会在细胞内外发生转移, 故液体平衡紊乱主要影响细胞外液。轻度的低血容量, 通过代偿性儿茶酚胺释放使周围血管收缩、心肌收缩力增强及心动过速, 血压可能保持稳定。如果严重的低血容量代偿不足或未及时有效治疗, 可发生组织低灌注、无氧代谢, 继而产生酸中毒, 最终导致MOF。
2 常见危重病理状态液体的管理
输入血管内的液体最终是为了保持与其它液体腔隙的平衡, 没必要的液体可能导致或加重肺水肿、心衰、脑水肿或其它组织水肿, 从而发生器官衰竭。
多个研究已经表明正的液体平衡与ARDS的生存率下降有关。正的液体平衡可能阻碍脱离机械通气。在不同疾病及同种疾病的不同时期, 对液体的要求不尽相同。
例如:以往指南要求在脑血管病的早期应该限制液体量, 以防止脑水肿的发生;但临床发现加强脱水、限制液体后, 很多患者出现心率快、血压不稳定, 痰液粘稠排除不利而加重肺部感染, 并逐渐出现脏器功能障碍;但是如果入量过多, 加重本来已经出现的肺水肿 (神经源性肺水肿) , 使肺部感染的机会增加, 胃肠道淤血、肾脏的负担增加, 并加重脑水肿, 故仔细观察及监测, 加强液体管理对脑血管病治疗非常重要。近年观点认为心源性休克并不是补液扩容的禁忌, 心衰病人同样也有最佳的容量状态。
非心源性肺水肿, 例如ALI/ARDS, 在保证循环稳定、灌注充足的前提下注意要使肺处于相对干的状态, 对减轻肺水肿、改善氧合及缓解呼吸困难等效果明显。间质性肺水肿原则上应限制液体, 提高胶体渗透压, 促进间质中潴留的水回吸收, 然后利用利尿剂, 将回吸收入循环的水排出。
急性肾功能衰竭常因有效血容量不足所致, 应据BP、CVP、尿量的变化决定入量和速度, 若尿量不增加而过度扩容, 易导致肺、脑水肿, 并可能加重稀释性低钠血症;另外, 因肾组织细胞内水分增加, 影响肾小球循环血量, 进一步加重肾损害。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早期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大量液体外渗, 导致血容量减少、组织水肿, 需补液扩容;但随着急性期消退, 毛细血管通透性逐渐改善, 早期外渗的液体大量回吸收, 机体自发利尿, 血容量趋于稳定, 表现总出量大于总入量, 提示液体复苏终点, 此时应控制液体, 而不是盲目增加液体输入。
3 临床液体量的评估
在危重病人的救治中, 准确判断血容量是液体治疗的前提。临床常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
3.1 病人的临床观察
通过观察病人的临床表现如是否水肿、眼结膜、肢端皮肤颜色、神志 (在清醒病人, 精神状态是脑灌注和全身状态的反映, 神志清楚说明循环血量已基本满足;否则, 可能存在血容量不足) 及病情观察如出汗、发热、呼吸频率、环境温度, 引流, 气切等可帮助血容量的判断。
3.2 常用的监测指标
对于没有严重心、肾疾病、未用利尿药的病人, 尿量是反映容量的一个可靠指标, 如尿量少而尿色深, 无肾功能不全时提示容量不足。
尿比重:小于正常多提示补液过多或利尿, 大于正常提示容量不足或血液浓缩。
CVP:是右心功能正常时判断血容量的最好指标, 它取决于三个因素:血容量、静脉张力、心脏舒张功能;在心功能及血管张力正常者, CVP可反映血容量;有研究表明机械通气病人, 体位改变对CVP无明显影响, 但随PEEP增加, CVP有增加趋势;维持原体位及PEEP水平测量CVP, 可增加安全性和舒适性;其他影响因素如腹水, 严重腹胀, 胸腔负压增高等致CVP下降, 故临床应用CVP时动态观察及综合判断意义更大。
HR:心脏是对容量负荷最敏感的器官, 容量不足时, 为了维持DO2, HR代偿性加快是最早的表现。
BP:在低血容量早期可无明显下降, 机械通气病人如随PEEP的上调BP有所下降, 常提示血容量不足。
MAP和ICP (CCP=MAP-ICP) :有条件时监测, 可据此调整脱水药及液体量。
渗透压:据此可了解外周的脱水程度, 调整液体量。
3.3 特殊情况下出入量的估计
量出为入、出入平衡原则是临床液体管理常用的方法。准确记录出入量是正确估计病情变化和制定液体治疗措施的前提。有些出入量可以准确记量, 如:每天的输液量、尿量、引流量等。而有些不宜准确记量, 如创面渗出液、汗液、呼吸道失水等均无法收集在容器中, 故应采取其他方法记量。如:渗出和汗液的记量, 可采取称量敷料和衣物重量增加的方法;切口渗液, 一般2510cm的六层纱布敷料可渗湿50ml液体;如大面积创面渗出, 则应用干湿敷料的重量差估算。体温每升高1℃, 应补加日需要量的10%, 明显出汗约失液500~1000ml, 大汗淋漓失液约1000~1500ml, 气切病人液体的丢失比正常增加2~3倍, 每日约失液800~1000ml。
摘要:液体管理是ICU危重病人管理的核心内容, 其目的在于保持正常血容量、维持全身重要脏器的灌注和组织氧供, 液体平衡失调会严重影响机体的正常功能。因而, 对于危重病人, 液体的管理与平衡至关重要。
关键词:ICU,危重患者,液体管理,液体平衡
参考文献
[1]Uwe Kreimeier.Pathophysiology of fluid imbalance.Critical Care, 2000.
[2]Durairaj L, et al.CHEST, 2008.
[3]The 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 Clinical Trials Network.Comparison of Two Fluid-Management Strategies in Acute Lung Injury.N Engl J Med, 2006.
[4]徐东升, 孙备.毛犀血管渗漏综合征与液体治疗的研究进展.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7.
[5]王波, 康焰等.体位和呼气末正压对危重病患者中心静脉压的影响.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7.
ICU危重症 第10篇
关键词:ICU,危重患者,镇静治疗,效果
进入重症监护病房 (ICU) 治疗的患者多因陌生环境、交流障碍、疼痛等产生焦虑、紧张及恐惧等不良情绪, 可作出自拔引流管、插管等应激反应行为, 对自身造成极大的伤害, 不利于疾病的治疗[1]。当患者身心处于应激状态时, 以往临床上多采用约束、捆绑或基于冬眠合剂、安定等方式进行处理, 但是约束、捆绑等易导致患者出现挣扎行为, 可加重其躁动行为, 上述药物对呼吸系统及心血管具有一定的危害, 不利于患者预后[2]。近年来, 镇静治疗成为ICU患者减少应激状态的有效方式, 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 增强其舒适感及安全感。为进一步分析ICU危重患者持续镇静治疗的临床效果, 该院随机选取2012年4月—2015年4月ICU收治的300例危重患者给予分组治疗,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2012年4月—2015年4月ICU收治的300例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标准:年龄超过18岁;术后及创伤后疼痛者;需镇痛或镇静且无禁忌证的患者[3]。排除标准:对阿片类药物过敏者;重症肌无力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低血容量未纠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丙泊酚组和咪唑地西泮组, 各150例。丙泊酚组男性83例, 女性67例;年龄在22~74岁之间, 平均为 (48.3±2.5) 岁;其中COPD26例, 脑梗死33例, ARDS38例, 脑出血37例, 急性胰腺炎16例。咪唑地西泮组男性86例, 女性64例;年龄在20~73岁之间, 平均为 (48.6±2.3) 岁;其中COPD25例, 脑梗死32例, ARDS39例, 脑出血36例, 急性胰腺炎18例。
注:同治疗前比较, *P<0.05。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丙泊酚组采用丙泊酚联合芬太尼给药, 丙泊酚剂量为0.5~1.0 mg, 芬太尼剂量为5 mg;依据Ramsay评分对患者静脉滴注速度及剂量进行调整, 将患者Ramsay评分控制在5分以内, 调整1次/h, 药物增减量为10 mg/次左右。咪唑地西泮组采用咪唑地西泮联合芬太尼进行治疗, 咪唑地西泮剂量为2~3 mg, 芬太尼剂量为5 mg;依据Ramsay评分对患者静脉滴注速度及剂量进行调整, 将患者Ramsay评分控制在5分以内, 每小时调整1次, 每次药物增减量为0.02 mg左右[4,5]。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患者镇静治疗前后血糖 (Glu) 、血清皮质醇 (Cor)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 及胃液p H值等进行记录和比较。采用Ramsay评分对患者精神状态进行评价, 清醒:表现出焦虑、烦躁, 分值为1分;安静、有定力, 依从性较好, 可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分值为2分;对医生的指令有反应, 分值为3分;睡眠:轻拍眉间时患者有敏感反应, 分值为4分;轻拍眉间有迟钝反应, 分值为5分;轻拍眉间无反应, 分值为6分。评分为3~5分表示治疗有效。
1.4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 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镇静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镇静前后血糖、血清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胃液p H值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种治疗方案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指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Ramsay评分对比
丙泊酚组评分为3~5分的患者有137例, 占91.33%;咪唑地西泮组评分为3~5分的患者有135例, 占90.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576, P=0.6914) 。
3 讨论
焦虑、不安及出现应激性反应时ICU危重病人常见的临床表现, 持续镇静治疗是整体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6]。近年来, 临床对ICU危重患者的镇静治疗越来越重视, 在镇静剂的选择上也十分谨慎。在选择镇静药物时, 需熟悉其常规使用剂量、药效及不良反应等;所选药物应快速有效, 可迅速减轻患者焦躁状态[7,8]。该组研究中, 使用的镇静药物为丙泊酚、咪唑地西泮及芬太尼。
该组研究中, 对300例患者分别采用不同药物进行持续镇静治疗, 丙泊酚组治疗后Glu水平为 (8.7±2.0) mmol/L, ACTH含量为 (13.4±3.5) pg/m L;咪唑地西泮组治疗后Glu水平为 (8.8±2.0) mmol/L, ACTH含量为 (15.4±4.7) pg/m L;效果显著, 提示患者可能出现的应激反应较少。ICU危重患者的应激反应主要表现为间接或直接提高ACTH的敏感性, 使得Cor升高, 造成机体内分泌代谢出现紊乱[9]。丙泊酚和咪唑地西泮是ICU常用的镇静药物, 丙泊酚可有效抑制ACTH的释放, 减少Cor的分泌, 从而对患者的应激反应产生抑制[10]。该研究中, 丙泊酚组及咪唑地西泮组患者治疗后血糖、血清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均明显下降, 证实了丙泊酚及咪唑地西泮镇静治疗的效果。咪唑地西泮可有效抑制中枢神经的作用, 将极大程度上降低应激反应。在对患者给予镇静治疗时, 可有效改善患者黏膜血液供应情况, 有效减少应激反应的发生[11]。相关研究表明, 胃酸升高可对应激反应产生刺激, 在胃液p H值低于3.5时, 则极易引起应激反应;p H值超过4时, 可对胃蛋白酶的活性产生抑制, 因此, ICU患者胃液p H值需超过4[12,13]。该组研究中患者胃液p H值升高明显, 与前人的研究成果一致, 证实了该研究的科学性。
在对ICU危重患者给予镇静治疗时, 需向患者讲解治疗的必要性, 以减少患者的躁动情绪及思想负担, 以利于后续治疗[14]。患者Ramsay评分最好维持在3~5分, 有利于患者安静地入睡, 又较易被医生唤醒[15]。如评分过低, 则表示镇静效果不佳, 患者处于躁动的状态;如评分过高, 表示镇静过深, 给患者带来病理和生理上的改变[16]。该组研究中, 经治疗, 两组患者Glu、ACTH及Cor等指标下降明显, 胃液p H值显著升高;两组患者Ramsay评分均维持在较好范围。
ICU危重症 第11篇
【关键字】重症胸外科;ICU;呼吸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086-02
重症胸外上实际上是一项非常常见的疾病,其在实际的临床处理上非常的苦难,其病情非常重并且变化非常快,需要被ICU收治,其死亡率非常高。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到2015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ICU重症胸外伤患者100例,其中男性70例,女性30例,年龄在18到60之间,其年龄、性别等不具有统计学含义。通过分层的方式将100人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性的护理方式,观察组则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呼吸道干预的护理措施。
2、方法
对照组的重症胸外伤患者采取常规性的护理方式,其需要密切的关注病人的生命体征、病情以及意识恢复情况等等,其一旦存在着异常现象需要立刻向医生报告。当呼吸道出现分泌物时需要及时的进行清除,保持呼吸道的通常,在进行吸痰时还需要严格的进行无菌性的操作,同时还需要定期的对患者进行拍背和翻身,鼓励其进行更加有效的咳痰。此外,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定期性的检查氧流量,并且及时的增加蒸馏水一直一直到湿化瓶。
观察组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除了需要采取同对照组一样的基础性护理之外,其还需要更加的注重呼吸道方面的护理和干预。
(1)更加的注重患者心理方面的护理
在进行重症胸外伤患者的实际护理过程中,心理护理在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护理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需要时刻的注意到患者在心理方面的变化,及时性的向患者进行讲解病情方面的变化以及病情的实际发展,同时还需要将患者的实际病情以及具体的治疗情况来向患者及其家属来进行更加详细的讲解,帮助患者解决在心理方面存在的恐惧性以及疑惑性等心理。此外,医护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对于年龄相对较大的患者,医护人员需要给予更多的关心以及照顾,及时性的解决其在实际的治疗中存在的疑问并且进行更加耐心、更及时的解答,特别是需要把握其交流方式上的恰当性。
(2)呼吸机方面的护理
在进行重症胸外伤患者的实际护理过程中,呼吸机在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护理工作人员需要密切的关注呼吸机的实际运行情况以及运行中的各项指标,对湿化罐中的水位来进行更加严密的观察,同时还需要保持水温的使用,保持在三十二摄氏度,如果水温过低就容易造成患者的气道痉挛,如果水温过高则会造成患者气道粘膜的灼伤,因此,水温的控制非常的重要。护理工作人员还需要定期的检查呼吸机上的鼻面罩是否存在着漏气的问题,同时还需要坚持其实际的连接性能是不是良好的,同时还需要非常详细的记录整个呼吸机的指标以及实际的参数。在进行撤饥时,护理工作人员需要对患者的气血情况、神志以及生命体征来进行严密的分析,保证患者的健康。
(3)呼吸道方面的护理
重症胸外科患者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保持呼吸道通畅在实际的抢救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护理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需要指导患者进行更加健康、科学的呼吸运动,并且还需要叮嘱患者多喝水,指导患者更加有效的进行咳痰,对于痰液过多的患者需要借助吸引器来进行,同时还需要保证其动作的轻柔。护理工作人員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其需要帮助患者进行鼻腔分泌物的清理,鼻导管也需要每天进行定时的更换,如果呼吸道中存在着更多的分泌物,这就要求患者需要避免使用镇定麻醉药,避免对呼吸产生抑郁或者是反射性的咳嗽。
(4)注重综合性的护理
在进行实际的护理过程中,护理工作人员需要保证患者居住的病房是干净、整洁的,同时还需要保持光线的适宜,其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需要来进行适度和温度的调节,同时还需要对地面、患者使用的物品等进行定期性的消毒,还需要及时的进行通风,医护人员还需要保证在用消毒液进行房间清洁之后立刻进行房间的通风,减少刺激性的气味。此外,护理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还需要扶着患者进行正确的体位选择,保持头处于一种后仰的状态,同时还需要尽可能的满足患者在体位方面的实际要求,保证患者的实际舒适度。
3、观察的指标
在进行对照组和观察组的观察过程中,其主要通过实际的治愈率以及护理的满意度两个方面来进行综合性的考量。
4、统计学处理方式
其利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来进行数据分析,其差异具有统计学含义。
二、结果
从实际的护理实验来看,无论是治愈率还是护理满意度,观察组的实际治疗效果都由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含义。参见表1。
三、讨论
由于重症胸外伤是一个非常常见的临床疾病,其病情进展非常的迅速,特别容易发生急性的呼吸窘迫以及肺部等损伤,对人们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在对患者进行实际的治疗过程中,其需要更加注重重症胸外伤患者的呼吸道方面的护理,同时还需要密切的观察患者的实际病情变化,如果存在着护理不恰当的问题,就容易造成病情加重。总而言之,在进行ICU重症胸外患者的实际治疗过程中,呼吸道方面的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能够有效的提高实际的护理质量,提高实际的抢救成功率,最大程度上降低在呼吸道方面的感染,因此,非常值得进一步的推广。
参考文献:
[1]孟凡菲,宋丹,张晶.重症胸外伤患者ICU的呼吸道护理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08.
[2]徐敏.重症胸外伤患者ICU的呼吸道护理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05(24).
ICU危重症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ICU从2004年6月2010年9月共收治危重患者1 588例, 在观察护理过程中, 出现烦躁的患者113例, 其中女48例, 男65例, 年龄最小3岁, 最大94岁, 平均年龄43岁。脑出血23例, 颅脑损伤17例, 有机磷农药中毒5例, 呼吸衰竭17例, 肺大泡31例, 肋骨骨折15例, 其他5例。
1.2 方法
对我院ICU 2004年6月2010年9月收治的113例患者出现烦躁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提出护理对策。
2 结果
在本组113例烦躁患者中, 导管刺激168例次, 其中尿管刺激占66例, 占总数的58%, 主要是由于三腔尿管气囊注入水或空气后在有尿液的膀胱中上浮刺激膀胱壁引起假性尿意的刺激;39例 (占35%) 患者由于胃管置入导致鼻咽部异物感而限制患者活动;36例 (占31.9%) 患者由于气管导管对咽喉黏膜的刺激和局部压迫, 引起口咽干燥, 不能言语, 患者的需求不能满足等原因导致患者躁动。41例 (占36%) 患者因痰液阻塞导致排痰不畅或护理人员吸痰不彻底、不及时、湿化不佳而致痰痂形成, 导致呼吸道急性梗阻进而引起缺氧, 大脑皮质抑制, 最终引起烦躁。11例患者由于麻醉药物阻断排尿反射通路, 膀胱过度充盈, 使逼尿肌纤维伸长过度不能再收缩, 尿管阻塞或滑脱紧张致交感神经兴奋, 膀胱壁平滑肌舒张、括约肌收缩等因素所致。9例患者由于约束不当, 卧位不舒适, 治疗、护理后未给患者取舒适卧位或引流管的放置不妥当所致。13例患者由于呼吸机参数设置不合理、气道压力增加等因素所致。8例患者因休克时脑灌注不足致烦躁;高热、颅内压增高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而出现烦躁、谵妄等;其他因素:睡眠剥夺2 d~5 d后[1], 噪声超过60分贝[2], 均会使人烦躁。
3 护理措施
3.1 本组因尿管刺激的66例患者, 由于三腔尿管气囊刺激膀胱壁引起假性尿意从而引起患者烦躁。我们针对患者的情况分别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症状较轻的58例, 给予心理疏导, 症状较重的8例, 遵医嘱给予盐酸氟哌利多5 m g从墨菲滴管缓慢滴入, 提高了患者对尿管的适应性。63例患者舒适保留尿管, 3例患者因不能耐受遵医嘱给予拔管。
3.2 本组41例痰液阻塞患者, 其中23例患者主要是痰液黏稠, 通过雾化吸入3~4次/d, 同时配合翻身、叩背后使用物理机械排痰, 鼓励患者有效咳嗽;12例不能自行有效排痰的患者, 进行口鼻腔吸痰;6例排痰困难的患者, 遵医嘱建立人工气道, 其中气管插管5例, 气管切开1例, 使用纤维支气管镜深部吸痰。通过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本组患者烦躁症状有所好转, 未出现其他相关并发症。
3.3 本组39例因留置胃管刺激而引起烦躁的患者, 改用倒“Y”形宽胶布鼻梁固定, 以顺应胃管置入方向, 降低胃管刺激[3], 用唇膏或石蜡油湿润口唇, 口腔护理3次/d, 并用石蜡油湿润鼻腔, 在完成各项护理操作时尽量减少对胃管的牵拉刺激。
3.4 本组因气管导管刺激引起烦躁的36例患者, 有29例通过保持气道通畅, 进行有效湿化的前提下, 增加患者舒适度[4]。并妥善固定导管, 吸痰动作轻柔, 肢体约束得当, 保持口唇湿润、口腔清洁, 行口腔护理至少3次/d, 用写字板及规范手势语等方法进行有效沟通, 减轻了患者的烦躁程度, 保证了治疗护理的需要。其中5例患者因不能耐受, 遵医嘱给予镇静安全带管治疗。2例患者经过医护人员全面评估备好急救用物后, 遵医嘱给予拔管。
3.5 本组因引流管引起烦躁的27例患者, 通过采取心理疏导, 取舒适卧位, 调整胸、腹带的松紧, 患者烦躁程度有所减轻。人机对抗的13例患者, 立即根据医嘱调整呼吸机参数, 其中7例遵医嘱予以镇静, 继续观察有无面色潮红、躁动等人机对抗的表现。本组尿潴留的11例患者, 其中5例给予诱导排尿, 6例患者采取诱导排尿后不能自行排尿者予以保留导尿后烦躁减轻。本组5例患者因病情加重引起烦躁, 护士观察发现后, 及时遵医嘱采取了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4 讨论
ICU烦躁常伴随危重患者病情的发生、发展可致ICU非计划性拔管, 还可引起氧耗增加。通过对此类问题的分析、总结, 我们对在ICU留置尿管的患者, 均采用盐酸利多卡因软膏涂抹于尿管表面, 对尿道表面起局部麻醉作用, 以提高患者对尿管的适应性;对留置胃管的患者, 采用倒“Y”形宽胶布鼻梁固定, 以减少胃管对鼻咽部的刺激;对于人机对抗、尿潴留、生命体征改变的患者,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针对不同的患者施以人性化关怀, 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 预防意外伤害及各类并发症的发生, 可以保证患者的安全, 提高危重患者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化侠.机械通气病人的不适与痛苦[J].实用护理杂志, 2001, 17 (4) :52-53.
[2]孙淑兰.监护仪给病人身心引起的伤害及护理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 2004, 4 (2) :34-35.
[3]李学兰, 刘化侠.机械通气病人的舒适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 (6) :17-18.
ICU危重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