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qc检查流程
iqc检查流程(精选5篇)
iqc检查流程 第1篇
IQC和OQC使用的什么检查方式
AQL分为好多个检查水准,什么一般检查水准,加严检查水准或者是放宽检查水准等,公司里和公司里使用的都不一样,现在想请大家指教一下
现在电子企业一般使用的什么检查方式.(IQC和OQC)
xxlr68 @ 2008-3-12一般公司采用GB2828-2003 一次抽样 一般检查水平2级 进行抽样
AQL值 是合格质量水平限即可接收水平
确定AQL的方法 :
下面给出确定AQL值的一些方法供大家参考。3.1 工程法
工程方法是根据产品的性能、寿命、互换性、装配、安全性和其它质量要求,把技术上必须保证的质量作为AQL。3.2 相似法
新产品没有质量的历史资料,为确定AQL值可参考(原材料、结构、工艺等)类似的产品的AQL值。
3.3 经验法
由负责部门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质量质量管理人员根据工序能力等经验商定AQL。
3.4 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没有任何鲜艳信息可借鉴的情况下,临时指定一个AQL值,根据使用过程中获得的有关质量信息,再AQL进行调整。
3.5 计算法
对于多部件复杂系统,可考虑零件、部件和整机的关系推算出AQL。如果一个系统或部件由若干个相同零件或具有相同AQL不同的零件组成。那么零件的AQL值(记为AQLx)应适当地小于整件的AQL值(记为AQLX)。假定整机由n个相同零件组成且为串联关系,即一个零件失效会导致整机失效,此时,AQLx 与AQLX 有如下关系:
(AQLX /100)=1(1-(AQLx /100))n 3.6 估计法
在工厂或企业内部,为了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可将估计的过程平均或某个略小于它的值作为AQL值。3.7 反推法
反推法不去直接指定AQL值,而找一个正常检查抽样方案,使它的OC曲线通过某个接收概率比较低的重要的点,比如无区别点即(OC曲线的控制点〕和使用方风险点,反推出所需的AQL值。
3.8 模型法
建立一个费用模型,选择AQL值使得它所相应的抽样计划的总费用最小。
4、AQL的分配 4.1 一般情况
给不同类别的不合格分配AQL值的方法是各种各样的。最简单的可能是把所有不合格分为A和B两类,每类单独分配一个AQL值,例如:
不合格类 A类 B类 AQL 0.65%不合格品 1.0%不合格品
在规定了抽样方案类型后,从正常检查抽样方案可以检索到两个不同的抽样方案,当两个方案都作出合格判断时才能判该批产品正常检查合格;只要有一个抽样方案作出不合格判断就不能判该批正常检查合格。
4.2 不合格多于两类
对于多于两类情形,比如:
不合格类 A类 B类 C类 AQL 0.40%不合格品 1.0%不合格品 0.40%不合格品
判定检查批为合格批必须A、B、C三类不合格相应的三个抽样方案部作出合格判断才可以。
4.3 分别与综合相结合
给产品的每个性能分配一个独立的AQL,同时给所有性能综合起来再规定一个AQL。比如,某类不合格包括三种性能如下表所示
不合格类
性能1 性能2 性能3 AQL 1.0%不合格 1.0%不合格 1.0%不合格
综合AQL 1.5%不合格
这种作法对于复杂而且有许多独立的性能要检验的产品有一定参考价值。
4.3 单个与组合
对A类不合格规定一个AQL,而且给A类不合格和B类不合格合起来规定一个AQL比如:
不合格类 A类 A+B类 AQL 1.0%不合格品 4.0%不合格品
下面我们来考虑一个具体的例子。
[例] 某产品批量N=1000。每个待检的样本单位须检验5 个尺寸,在考虑了各类不合格的影响后,把尺寸1和尺寸2不符合规
定都划为A类不合格,其它3个尺才不符合规定都划为B类不合格,规定它们的AQL如下:
不合格类
检验项目 AQL A 尺寸1 尺寸2 0.65%不合格品
B 尺寸3 尺寸4 尺寸5
2.50%不合格品
假定对A类不合格品和B类不合格品都规定采用检查水平II那么,由GB/T2828表2可查得样本大小字码为J。再由GB/T2828表3可查得正常检查一次抽样方案如下表所示:
不合格类
样本大小
合格判定数 Ac(不合格品)
不合格判定数 Re(不合格品)A 80 1 2 B 80 5 6
在进行检验时,由于尺寸测量是非破坏性的,所以只需抽取80个样本单位,就可以测量A类和B类不合格所涉及的5个尺寸。
如果在从这批产品抽取的80个样本单位中测量结果如下。
有一个不合格品,其尺寸2和尺尺寸3不合格;
有二个不合格品,只有尺寸3不合格;
有一个不合格品,其尺尺寸4和尺寸5不合格。
因为,按GB/T2828的定义,“有一个或一个以上A类不合格,也可能还有B类和(或)C类不合格的单位产品称为A类不合格品”(见GB/T2828的2.1.13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B类不合格,也可
能还有C类不合格,但不包含A类不合格的单位产品,称为B类不
合格品”(见GB/T2828的2.1.14款)。于是,有一个不合格品虽然尺寸
2和尺寸3都不合格,只能算一个A类不合格品;而尺尺寸4和尺寸5 都不合格的那个不合格品也只能算作一个A类不合格品。
胃镜检查的流程护理 第2篇
预检、划价、登记
预检: (1) 热情接过患者手中的申请单, 仔细阅读并核对申请单各项内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简要病史、心电图等。如若患者的整体状况很虚弱, 应进一步了解原因, 不能耐受者建议病情稳定后再行检查。 (2) 详细询问患者禁食、禁水情况:一般术前8 h禁食, 4 h禁水。上午检查者应前晚20:00以后禁食及饮料, 下午检查者早上8:00以前可喝糖水, 中午禁食。幽门梗阻患者术前晚洗胃至流出液清亮无渣为止并置负压引流器。钡餐检查者要求术后3 d才能行胃镜检查, 因钡餐可能附于胃肠黏膜上, 特别是溃疡病变部位。胃镜检查对禁食水要求是特别严的, 胃内若留有食物残渣, 可能会直接挡住病变部位;禁水时间不够, 会导致胃黏膜颜色失真, 如萎缩性胃炎胃黏膜颜色喝水后会变红, 影响观察。若作无痛检查, 胃内有食物或水, 则会引起反流呛咳至误吸, 非常危险。 (3) 测量血压:若申请单上未写明血压, 需立即测量, >140/90mm Hg者不作普通胃镜检查;>160/100mm Hg者不作无痛胃镜检查。因为普通胃镜检查会致患者紧张、呕吐等, 引得血压升高, 而无痛胃镜检查由于丙泊酚麻药有扩张血管的作用, 会使血压稍有下降。 (4) 观察患者的呼吸通气状态:若患者喘气、咳嗽带痰则严禁作无痛胃镜, 因痰液可能会导致误吸而缺氧。 (5) 观察患者颜面及查看血常规结果:若患者面色苍白, 则询问患者是否检查了血常规, 查看结果, 血红蛋白<60 g/L则不作无痛胃镜检查, 因为丙泊酚麻药对呼吸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致缺氧, 血红蛋白过低对缺氧的耐受性降低。
划价:根据预检结果及患者要求, 划上普通或无痛胃镜检查价格, 给患者解释清楚普通与无痛的区别:普通胃镜检查价格便宜, 检查时发呕难受;无痛胃镜检查价格贵一点, 没感觉不难受。
登记:依据患者的申请单、缴费发票, 在电脑登记系统正确登上患者的资料:姓名、性别、年龄、检查种类、送检医生、科别、住院号等。
候诊
登记完后, 嘱咐患者在候诊区等候, 呼叫系统叫号后再入检查室检查, 此时护理人员要巡视患者, 发现有意外情况者提前安排检查或者送急诊科或病区。
检查
检查知情同意书签字:胃镜检查是一项侵入性操作, 具有直观、诊断明确、能发现早期病变等优势, 但也有麻醉意外、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给患者交代相关风险, 让其了解胃镜检查是怎样一项操作, 以及带来的利与弊, 征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 签字同意方可进行检查, 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由于胃镜检查是一种侵入性的检查手段, 许多患者在进行检查前从亲友等处了解到比较片面的胃镜知识, 如胃镜检查是痛苦的等, 从而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 特别是在患者面对要插入的胃镜时, 更加恐慌和不安, 担心痛苦, 担心胃镜是否彻底消毒。所以, 当医护人员面对存在这些担心和疑虑的患者时, 有必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和胃镜相关知识的普及教育, 使其了解进行胃镜检查的必要性, 以及本院的胃镜都是经过彻底消毒的, 告知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如果出现不适该怎么处理等, 消除患者的不安和疑惑, 使他们很好地配合到检查过程中, 获得良好的检查效果[1]。 (2) 器械、用物的准备:备好弯盘、一次性牙垫、消毒纱布、干净治疗巾等用物;消毒干燥后的电子胃镜挂于主机架上, 并将镜子连接于主机;负压吸引装置备用;备好活检钳、标本袋、甲醛等;准备术中冲洗用的纯净水;无痛检查者备好静脉输液的生理盐水、输液器、棉签、碘伏、氧气、鼻导管、心电监护仪等。 (3) 患者的准备:如有戴眼镜、活动性假牙的, 应先取掉。为减少胃酸分泌、胃蠕动, 驱除胃内泡沫, 呈现清晰图像, 一般在术前5 min给病员喝利多卡因胶浆。利多卡因胶浆有局部麻醉咽喉部、祛泡、润滑作用, 为发现微小病变创造条件, 并使镜子顺利插入, 操作自如。
术中护理: (1) 体位:插镜是否顺利与患者的体位有密切的关系。协助患者松开衣领和腰带, 采取90°左侧屈膝卧位, 垫上高低适宜的枕头, 头略后倾, 下颏内收, 放松躯体。无痛检查者则需系上约束带, 以防麻醉后坠床。 (2) 患者的准备:口侧垫上干净的治疗巾, 遮住患者衣服, 以免流出的唾液等分泌物弄脏衣服;巾上放一弯盘, 置于口旁接取分泌物;帮助患者含上牙垫, 嘱其轻轻咬住固定好, 保护镜子, 避免牙龈损伤。无痛检查者于右手建立静脉通道, 便于麻醉师静推麻药;给2~3 L/min流量的氧气吸入;安置好心电监护仪,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3) 术中指导与护理:胃镜检查时, 医护人员应注意力高度集中, 以精湛的技术、熟练的动作来消除患者的顾虑, 产生高度信任感。插镜的动作应轻、柔、缓、慢。护士陪伴在病员的身边, 一手护住牙垫, 一手握住患者手, 告之如何配合, 指导其进行平静、缓慢、规律的深呼吸, 若无法耐受, 举手示意, 不可自行拔镜。当插至咽喉部出现恶心时, 要以亲切的语言安慰、鼓励患者, 嘱其全身放松, 作吞咽动作, 用腹部呼吸, 勿用舌顶镜身。同时应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意识等情况, 不断作简单解释, 嘱其让口腔内的分泌物流出来, 不要咽下。插镜遇到阻力, 患者不能忍受时, 应暂停操作, 休息片刻后再进行。如需取活检, 应多点取材, 以确保活检的阳性率。无痛检查者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面色等, 麻醉状态下患者容易缺氧, 若出现缺氧, 应协助麻醉师加大氧流量, 托起下颏, 给以面罩吸氧等措施;患者出现呛咳时要护稳牙垫, 保持体位, 让患者口腔内分泌物流出口腔, 以防误吸。检查完毕, 取下牙垫, 擦净口旁分泌物, 嘱其稍作休息。无痛检查者推入复苏室观察, 等待苏醒。
术后护理: (1) 心理护理:告诉患者检查已经作完, 不会再难受了。询问是否有腹痛、腹胀、咽喉痛等情况, 若有异常, 应告知医生采取相应措施。无痛检查者醒来后, 告诉其检查已经做完, 别乱动, 休息一会儿完全清醒后便可起身, 有不舒适的地方要告诉护士。 (2) 交代患者术后注意事项:普通检查者术后2 h才能进食物和水;取活检者要进温热流质饮食, 以减少对胃黏膜创面的摩擦;无痛检查者要等头脑完全清醒后, 由同伴陪同方可离开, 并且当天不能开车、乘坐摩托、进行高空作业等, 以防麻醉后遗效应引发意外。
胃镜检查护理工作是一项动态流程工作, 存在多环节性。每一环节都不容大意, 要求胃镜室护士要有丰富的临床护理知识、娴熟的护理技巧, 具备良好的素质[2], 有责任心、耐心, 并善于与患者交流。还要不断更新、扩充专业知识, 夯实技能, 才能适应现代内镜检查护理的要求。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和生活环境的改变, 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很多患者在诊治过程中需要进行胃镜检查, 其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但由于其是一种侵入性操作检查, 也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的风险。本文简要介绍胃镜检查的流程护理, 为临床提供参考。
关键词:胃镜检查,流程,护理
参考文献
[1]李静亚, 王素婷, 李素芳.舒适护理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 2004, 19 (6) :498-499.
完善预约模式优化医技检查流程 第3篇
关键词:医技检查,预约管理制度,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
医技科室是医院的公共平台科室,医技检查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到医院整体服务质量建设。而医技部门有限的资源与临床及患者大量的需求之间有一定的矛盾。从某种程度上说,缩短患者的等待时间、提高预约管理的效率已经成为医院优化运营管理体系、提升医疗服务品质、改善患者就诊体验的关键举措。本文通过对医院内部现行预约制度进行评估,结合行业内同行的做法和经验,深入剖析当前预约制度的现状,研究完善预约制度对提高病患检查效率的影响,为进一步提升医院服务质量提供依据。
1 医技预约现状
目前,在患者一次门诊就诊过程中,多数医生会开具多种检查申请单。由于检查科室及地点的不同,患者需要奔波于收费处、预约处和检查科室之间进行付费、预约或咨询,而这些部门通常都需要排队等候。预约完毕后,还需要花费更多时间等待检查。据调查,某三甲医院门诊人均候诊时间157 min,患者在门诊就诊时间为18 min,检查前的预约等候时间为106 min,患者平均要在医院停留5 h,才能完成整个门诊就诊过程[1]。对患者而言,只有就诊和检查的时间才是有效的医疗服务时间,其他时间均消耗在非医疗时间上[2]。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检查预约时间长,如需要进行CT或核磁共振等大型设备检查,预约时间普遍要超过2 d。对于住院患者来说,无法及时进行检查将会影响治疗周期,延长住院天数;对医院来说,也降低了床位使用率。
2 医技预约模式
2.1 集中预约模式
集中预约模式,就是由医院组织专业人员搭建统一预约中心平台,对全院门诊和住院申请的检查进行集中预约管理。预约人员既需要有较全面的医学知识,以指导患者就医,同时又需要有较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及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以达到与患者良好沟通和统筹兼顾,统一安排[3]。集中预约的具体流程为:
(1)门诊流程:在诊间医生开出电子申请单,患者完成付费后,前往预约中心,由预约中心人员根据医技科室提供的预约资源进行预约,病人持预约单,在指定时间到相关科室进行检查。
(2)住院流程:在病区医生开出电子申请单后,通过预约管理系统,可根据医技科室提供的预约资源进行预约。预约结果会反馈到相关开单科室,病人在指定时间持预约单,前往相关科室进行检查。
2.2 分散预约模式
分散预约模式,就是诊间/病区预约模式,是由诊间或病区医生在开单同时即完成预约的一种模式。具体预约流程为:
(1)门诊流程:预约系统已嵌入门诊医生工作站,在诊间开完电子申请单后,诊间医生根据医技科室提供的预约资源,在预约系统中进行预约。患者持打印的回执告知单,进行付费。并在指定时间,赴相关检查科室进行检查。
(2)住院流程:预约系统已嵌入住院医生工作站,在病区开完电子申请单后,病区医生根据医技科室提供的预约资源,在预约系统中进行预约。患者持打印的回执告知单,在指定时间,赴相关检查科室进行检查。
2.3 两种模式的利弊分析
两种模式优缺点比较,见表1。
3 我院完善医技预约制度的举措
我院完善医技预约制度经历了几个阶段,第1阶段从手工预约转变为电子化预约,依旧由各个检查科室独自进行预约管理。第2阶段是实现部分集中预约,在门诊建立了预约中心,对门诊病人进行集中预约管理。通过2个阶段的改造,使服务效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图1)。但从目前的效果看,距离患者的需求和预期还有一定差距。为进一步提高预约管理效率,结合我院医技预约服务的实践经验,对影响预约效果的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并尝试对复杂的技术和劳动密集型服务组织进行流程改革,进一步规范服务和预约后的配套服务[4]。
3.1 预约模式设计
我院为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日均门诊量在10000人次以上,门诊医生工作量已经饱和,难以承担额外的工作而病区分布在不同楼宇中,患者检查时往返和护送问题较为突出。在比较分析了2种预约模式的优缺点后,最终选定采用集中式和分散式相结合的预约模式,即集中管理、分散预约的模式。将所有医技科室的预约资源纳入到统一的预约平台进行分配管理,避免资源不通用,信息不共享等问题。通过信息化的方式,各门诊和病区的终端可以进行预约,实现检查申请和预约无缝连接。并根据门诊和住院的不同流程,配合门诊预约中心和工勤护送系统进行流程优化。调整后的预约流程为:
(1)门诊流程:门诊医生完成开单同时,系统会自动选择最近的可用资源进行预约。患者在2 h内完成付费,则预约成功,否则系统将自动取消该预约,释放资源。同时,门诊保留了集中预约中心,如患者在完成诊间预约后,需要修改或取消,可前往预约中心处理。
(2)住院流程:病区医生完成开单同时,系统会自动选择最近的可用资源进行预约,也可以由医生选择适宜的时间进行预约。预约完成后,各病区患者的预约结果会汇总到工勤护送系统,工勤部门根据汇总清单统一调配护送任务。
上述预约流程实现了门诊患者检查申请预约“零”等候,既没有过多增加门诊医生的负担,也减少了患者往返,避免预约中心出现排队的情况。住院方面,通过工勤系统统一调配,既降低了楼宇之间往返护送过程中出差错的风险,也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加大床位使用效率。
3.2 预约分配合理化
预约模式调整后,实现了全院资源统一管理,并可选择性的将检查时间相对集中在同一天的某时间段。此外各检查之间存在的准备条件互斥,也可以通过预约平台进行互斥规则维护,如患者需要进行X光钡剂造影和CT检查,而X光钡剂检查后1周内不宜进行其他X线检查,预约时系统就会提示应先做CT检查后再做钡餐检查,有效避免了可能产生的矛盾,也降低了预约资源的浪费,提高了科室的工作效率,有助于提升病人的满意度。
3.3 资源利用均衡化
(1)细化预约时间段。如CT检查以平扫5 min,增强10 min为一个预约区段,MR检查以10 min为一个预约区段,结合每项检查不同的特点和时长,进一步细化每个预约段内可预约的人次数。如此病人只需根据已预约的具体时间,适当提前进行等候,缓解了因大量病人等候,造成的候检环境差的问题。
(2)合理分配不同病种。各检查设备,由于生产厂商、型号及参数不同,而具有不同特点,如双源CT时间分辨率高,最适合做心脏检查.宝石能谱CT实现能谱成像,可进行物质分析,有助于肿瘤早期检出和定性诊断。预约系统可以根据每台设备的优势,分配不同的病种,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检查质量。
(3)有效区分检查方法。预约资源对应的检查内容也可进行详细设置,通过标准化管理来提高检查效率。CT增强检查和腹部超声检查需要空腹,则可将早上的资源设置为只做增强或只做腹部。部分检查根据部位不同,需要更换线圈或移动球管,为了避免无规律的检查顺序和重复劳动,可设置预约段内只做同类型部位。
(4)详细设置开放对象。根据临床科室需求特点的不同,比如查房时间先后,病人数量差异,检查部位不同等问题,在新的预约制度中也进行了考虑。可以针对临床需求分配资源,如外科在手术前急需获取检查结果,则可将上午的资源都分配给外科使用。
3.4 宣传引导醒目化
在患者完成预约后,将其引导到相应地点,在预约单上详细注明检查日期、机房、地点、注意事项等信息。通过楼层索引、地标指示等方式,在醒目位置张贴各种流程和提示,利用LED显示屏滚动播出检查流程。让患者在预约后的第一时间掌握基本的检查流程等信息,从而提高病人的知晓度,让病人有一个满意的检查体验。
4 小结
通过建立科学的预约管理制度,实现各流程环节的标准化,通过岗位调配和信息技术的引入,实现服务信息的归集,整合了各科室的信息流。建立一个统筹协调的预约管理平台,是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的一个有效手段[5,6]。
减少患者的候诊时间是促进医患间理解与沟通的前提,有助于构建更加和谐的医患关系,预防和减少纠纷[7,8]。而在当前的现实环境中,流程优化和技术平台的完善是各医院提高服务质量、塑造服务品牌形象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何谦,廖清书,刘建萍.门诊患者就诊流程现状调查分析与思考[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5,2(1):92-93.
[2]沈天洁.医院门诊检查申请预约流程优化及系统设计[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70-71.
[3]陈志恒.开展综合预约优化门诊流程[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13):142-145.
[4]闫勇,侯生才,仇纯荣,等.深入研究预约挂号的服务要素切实提高门诊医疗服务水平[J].中国医院,2011,(4):7-9.
[5]黄培.基于信息化的医院门急诊流程再造实践[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1):87-88.
[6]黄培.医院建立综合检查预约平台的实践及思考[J].中国医学技术教育,2012,26(3):337-339.
[7]彭雪华.护惠沟通在预防和减少护理纠纷中的作用[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8(4):15-16.
iqc检查流程 第4篇
本院于2013年5月购进64排128层CT, 6月开展冠状动脉CTA检查。在开展该项检查初期, 本院发生2例与该项检查相关的不良事件, 经过医务人员抢救后, 患者症状缓解, 未给患者造成不良后果, 此2例不良事件的发生, 引起本院质管部门高度重视, 立即组织人员进行现场调研, 分析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 制定整改措施, 监督整改措施的落实, 总结改进成果, 持续改进冠脉CTA检查流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本院冠状动脉CTA检查流程。
1.2 方法
1.2.1 制定计划
现场调研后发现有以下因素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 (1) 缺乏规范的检查流程; (2) 无具有心血管知识的医生对心率、用药及检查的禁忌证进行评估; (3) 检查后未给患者再次测量心率及患者情况的了解; (4) 对检查后的患者未做有效的观察。通过分析, 一致认为缺乏专业支持及规范的检查制度、流程是产生此件不良事件的最主要的原因, 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并提出可行的措施: (1) 当事科室结合质量管理部门的督导意见, 就不良事件的发生进行全科讨论; (2) 请心血管内科专科医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3) 做好检查前患者的评估及准备; (4) 做好检查注意事项的告知工作, 检查过程需进行详细记录; (5) 设置留观室, 配备急救设施; (6) 强化应急培训。
1.2.2 实施计划
(1) 多部门合作:在主管院长的领导下, 各部门全力合作, 各司其职。 (2) 健全制度:根据权威性杂志及新编药物学等内容, 结合本院实际情况, 草拟本院“冠状动脉CTA检查相关制度流程”, 后经多方会稿后以本院红头文件形式印发文件至全院各部门。 (3) 全员培训:要求院属各部门对文件进行系统学习后由本院心内科专家进行培训, 要求各位医师掌握该项检查的适应证、禁忌证, 检查时所需的三种药品的禁忌证, 尤其是造影剂碘普罗胺的不良反应, 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方法等。 (4) 重点培训与演练:为了提高放射科医护人员对造影剂过敏反应的判断能力及危急患者应急抢救能力以及科室间相互协作, 由急诊科负责对放射科医护人员对造影剂引起的过敏反应的判断及抢救流程, 人工心肺复苏进行培训。
1.2.3 追踪检查
定期或不定期对冠状动脉CTA检查流程进行督查, 对整改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 对做的不到位之处, 限期整改。
1.2.4 总结分析
通过全院医护人员的努力, 制度及流程得到了较好地执行, 从根本上保障了患者的安全。
2 结果
通过PDCA循环管理方法, 本院的冠状动脉CTA检查流程得到了规范,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在行检查前, 均由专科医师进行评估, 包括排除检查、用药禁忌证, 评估及调整心率等;检查前由放射科护士进行检查前准备工作, 包括知情告知、检查前血压及心率测定、心理护理、屏气训练、留观过程中的观察等;检查中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等;患者在整个检查过程中的情况均详细记录。
3 讨论
3.1 冠状动脉CTA检查中用药的必要性
对于冠状动脉CTA检查, 建议检查者心率控制在70次/min[1], 否则会影响成像。因此, 在检查前评估心率, 对于高心率者, 在排除药物禁忌证情况下, 可舌下含服酒石酸美托洛尔片25~50 mg来达到调整心率的作用。为了弥补CT对冠状动脉上细小分支血管成像不足的缺陷, 在检查前5 min左右舌下含服硝酸异山梨酯片5 mg以达到使冠状动脉血管扩张的作用。碘普罗胺是一种非离子型低渗造影剂, 适用于血管造影、脑和腹部CT扫描以及尿道造影, 在冠脉CTA检查中以大约3~5 ml/s的流率注射入检查者体内。
3.2 冠状动脉CTA检查对医护人员的要求
3.2.1 医生应熟练掌握冠状动脉CTA的适应证、禁忌证、检查前患者的准备、检查过程中所需使用的三种药物的禁忌证。其中应重点关注碘普罗胺, 碘普罗胺注射液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比较迅速。鉴于碘普罗胺注射液易发生严重过敏反应, 在本院要求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碘普罗胺注射液的适应证、禁忌证及使用注意事项, 权衡利弊, 谨慎用药;医技科室的医务人员在用药前再一次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 对本品所含成份过敏者禁用, 过敏体质者慎用。在给药期间应对患者密切观察, 对有些可能是先兆的轻微反应, 如瘙痒、胸闷等, 应引起重视, 一旦发现这些情况, 则应立即停药并进行救治[2]。
3.2.2 护理人员对患者在检查前、中、后的护理十分重要, 包括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 检查前准备情况, 检查过程中的心理护理以达到消除患者紧张情绪的作用, 患者的屏气训练、检查中观察、检查后的注意事项向患者交代等[3]。
3.3 PDCA循环管理的应用
在应用PDCA循环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流程改进过程中, 大循环下套着小循环, 每一个问题的解决也都遵循PDCA规律。对于PDCA的持续循环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 在检查中不断地提出督导意见, 不断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最终达到规范流程, 提高医疗质量, 保障患者安全。通过此项流程改造, 作者深刻体会到PDCA循环是实现医院管理工作持续改进的重要工具。
摘要:本文通过对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CTA) 检查流程进行干预, 使本院冠状动脉CTA检查得以规范, 保障患者安全。
关键词:“戴明环” (PDCA) 循环,冠状动脉CTA检查,规范,流程
参考文献
[1]中华放射学杂志心脏冠状动脉多排CT临床应用协作组.心脏冠状动脉多排CT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1, 45 (1) :9-17.
[2]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908.
iqc检查流程 第5篇
由于汽车内饰件产品往往涉及到座椅面料、门内护板、顶棚衬里、地板覆盖层、仪表板等多个部件, 然而每个内饰部件的物理化学性能的安全性将对于乘车人的乘车环境的安全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 国家相关部门相继出台相关的质量标准相关的条例, 以督促汽车公司做好质量管理工作, 对于内饰件质量品质不合格的产品一律严禁其进行销售。
在这样的背景下, 汽车公司为了确保汽车内饰件的质量品质符合国家标准, 同时能够保障消费者的利益, 往往会邀请第三方检测机构对于汽车内饰件产品的质量进行严格地检验。下面主要介绍第三方检测公司对汽车内饰件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工作的流程,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其优化管理建议。
2 汽车内饰件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工作流程
(1) 客户委托。作为第三方检测公司, 通常在接到客户的委托之后, 首先制定双方的合作合同, 客户会在委托合同上要求第三方公司对汽车内饰件的各项性能进行检查, 通常包含汽车零部件、材料的检测, 另外还包括内饰件产品性能的检测, 包含塑料件、橡胶件、纺织品 (织造、非织造) 、油漆件、发泡材料、PVC的常规物理性能、耐光照性能、耐气候性能、排放性能、燃烧性能、VOC。然后第三方检测公司按照客户的要求进行预算核算, 最终将核算结果告知客户, 签订合同, 第三方检测公司开始按照合同执行工作。
(2) 样品受理。签订合同之后, 第三方检测公司首先开始进行样品的受理。按照合同上的要求, 待第三方检测公司收到客户委托的试验样品后, 由样品接收员对所接收的样品进行名称、数量、规格等情况进行确认, 待确认无误之后, 对试验样品进行拍照、编号。这一系列工作完成后, 再进一步配发给试验工程师进行检测。在送去试验之前, 必须要进行数量与规格的确认。一方面确保检测过程中不至于出现数量太少而影响检测试验的进行, 一方面也防止在试验过程中发生漏检的现象。
(3) 依照委托公司的要求进行质量试验项目检测字--体大小不一致。对样品进行采集之后, 紧接着按照合同的要求进行质量试验项目检测, 通常检测的指标主要包含材料的塑料件、橡胶件、纺织品 (织造、非织造) 、油漆件、发泡材料、PVC的常规物理性能、耐光照性能、耐气候性能、排放性能、燃烧性能、VOC等。
(4) 报告编制。按照试验的结果, 对于样品的各种性能的试验结果展开进一步分析, 最终将试验结果及结果分析编制成报告, 除此, 对产品质量改善与控制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均可体现报告中。
(5) 报告发放----字体大小不一致。将检测的结果反馈给客户, 一方面为他们进行质量整改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另一方面为委托公司选择内饰件产品的供应商提供了依据。
3 汽车内饰件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工作优化建议
由于汽车内饰件产品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乘车人员的安全性, 同时也将给产品的使用性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了减少因为汽车内饰件产品质量而引发的安全问题以及带来的经济损失, 因此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工作尤为重要, 作为汽车公司也将非常重视质量的监督检查工作, 质量检查工作的好坏将作为汽车公司考察第三方质量检测公司的主要衡量指标, 为了提升业务量, 本文对第三方检测公司的质量监督检查工作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化建议:
3.1 加强检测人员对汽车内饰件产品相关的质量检查标准的学习
作为第三方检测公司, 在对汽车的内饰件产品进行检测的过程中, 应该大力加强检测人员对于质量标准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如《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认证认可条例》、《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 一方面可以提升员工的技术能力, 加强检测人员对于质量的监督;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在质量检测监督过程, 由于检测标准的不熟悉而造成工作上的失误。
3.2 加强多部门的协作, 促使质量检测监督工作的完成
对于整个产品质量的检测过程, 往往涉及到多个工作人员的相互配合才能顺利完成, 因此, 在整个质量检测的过程中, 第三方检测公司应该加强团队间的协作能力, 确保质量检测工作顺利完成。
3.3 组织相应的质量检测监督小组进行质量监督
为了确保质量监督检查工作能够顺利完成, 给客户提供正确的质量检测结论与分析, 作为第三检测公司, 应该及时成立质量检测项目的监督小组, 对于检测的结果进行抽样重复检测, 待抽样结果符合标准后, 才将最终的报告发送给客户, 以提升质量检测的准确性, 减少检测过程中的失误。
3.4 持续关注汽车内饰件产品的质量标准
随着汽车内饰件产品不断地推陈出新, 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 因此, 为了确保产品内饰件产品的质量标准能够对其质量进行严格控制, 作为第三方检测公司, 应该时刻保持对质量标准的更新, 对于新的标准及时进行检测方案的设计, 促使产品的质量得到更全面地检测。除了关注国内的标准外, 还应该密切关注欧美有关标准和法规的最新动向, 一方面提升第三方检测公司质量检测技术的先进性, 另一方面有助于为第三方公司业务的国际性扩展提供一个途径。
3.5 定期对质量检测人员的技术进行培训
随着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 产品的技术检测的难度也随之提升, 这对于质量检测的人员的技术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 必须要定期开展质量检测人员的技术培训, 以确保新产品的质量检测能够顺利进行, 同时确保公司的检测结果更加可靠。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汽车内饰件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流程进行详细地介绍, 进一步提出对汽车内饰件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工作的优化建议, 为第三方检测公司的优化管理提供了有效建议。
摘要:汽车内饰件作为汽车内饰零件的单一材料或者层积复合材料, 由于其使用材料的质量的差异性将对乘车人员的安全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 汽车内饰件产品的质量对于汽车行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目前, 汽车公司通常会请第三方检测公司对质量进行检测, 以提升汽车内饰件的质量, 同时保障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因此, 本文将以第三方检测公司对汽车内饰件产品的质量监督检查工作作为研究对象, 并基于流程探讨的基础上, 提出第三方检测公司的优化管理建议。
关键词:汽车内饰件,质量监督检查
参考文献
[1]杨杰, 刘兴富, 夏晴.汽车内饰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探讨[J].国家客车汽车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2015 (01) .
[2]杨杰, 夏晴, 史瑞祥, 刘万里.专用校车内饰材料氧指数和烟密度试验检测及主要问题与建议[J].客车技术与研究, 2012 (04) .
iqc检查流程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