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安全式静脉留置针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安全式静脉留置针(精选12篇)

安全式静脉留置针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将安全式静脉留置针应用于360例急诊患者, 其中男198例, 女162例, 最小1岁5个月, 最大98岁, 心跳呼吸骤停15例, 宫外孕患者56例, 前置胎盘患者16例, 高热抽搐102例, 溺水患者9例, 车祸、刀伤33例, 心肌梗死38例, 脑血管意外68例, 其他23例。

1.2 操作方法

1.2.1 选择穿刺部位

遵循能扎上肢不扎下肢, 能扎健侧不扎患侧的原则, 选择粗、直、血流量丰富、无静脉瓣的血管, 避免在关节部位、瘢痕硬结、不完整的皮肤上穿刺, 尽量选择前臂掌侧中间部位。

1.2.2 准备物品

使用威海洁瑞医用制品公司生产的20、22、24等型号安全式型留置针及透明敷料, 在满足治疗方案的前提下, 选择管径最细、长度最短的导管[2], 一般成人选择20GA和22GA、小儿选择24GA。其他物品同一般头皮钢针静脉输液法。

1.2.3 穿刺方法

患者取舒适卧位, 在穿刺点的上方10cm处扎止血带, 常规消毒皮肤8cmx8cm。应先旋转针芯, 以避免无法将针芯抽出, 用溶液将导管内空气驱出, 去除针套, 检视导管完整性。右手持针柄, 使其针尖斜面朝上, 并检视斜面及针尖至软管的部分, 开始执行静脉穿刺技术, 见到回血后, 将导管送入静脉中, 固定针柄, 并轻压延长管之前端, 轻巧地将针芯一次抽出, 不可用力, 具有保护的安全装置保护套自动锁住针尖, 将取出之针芯丢入尖锐物品收集器中, 连接输液管, 检查输液情况, 滴入顺畅无渗漏用3M透明敷料固定, 按需调节滴速, 注明穿刺时间, 操作者姓名[3]。

2 结果

360例急诊患者, 应用安全式留置针穿刺成功率98.6%, 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率为零, 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其中入院时有明显休克症状的124例患者, 均在5min内建立静脉通道, 迅速有效补充血容量和使用各种抢救药物, 及时纠正休克, 为进一步治疗和手术赢得时间。

3 体会

3.1 应用安全式留置针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是确保抢救成功的关键。安全型静脉留置针的内径较大, 滴速可大于30m L/min, 能能及时、准确、快速地按需给药。由于静脉留置针的可保留性及随时可使用状态, 便于随时抢救和治疗, 减少了静脉穿刺的次数, 使护理人员能利用时间做其他抢救工作, 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降低劳动负荷, 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从而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3.2 应用安全式留置针可有效提高输液安全性

急诊患者常躁动不安, 院前急救上、下救护车及转运途中极易引起针头外脱, 刺破静脉, 液体外渗、堵管, 导致输液不能顺利进行, 甚至因此导致皮肤组织坏死。安全式静脉留置针套管柔软、韧性大, 无论患者怎样躁动, 均不易刺破血管壁或滑出血管外, 保证用药的顺利进行, 保证输液的安全性。

3.3 应用安全式留置针可有效保障护理职业安全

随着国家卫生部对医疗质量管理活动的深入开展, 职业损伤在医院感染管理中日益受到重视。院前急救过程中护理人员在为急危重患者静脉注射时, 时间紧、工作量大, 在患者不配合的情况下, 更容易造成针刺伤及直接遭受血液污染。使用带有针头保护系统的安全式静脉留置针, 拔出时安全夹立即锁闭针尖, 并无法复原, 表面不留残血, 使护士在整个操作过程中避免血液接触, 同时远离针尖扎伤的威胁, 保障了护理职业的安全性。

3.4 应用安全式留置针应严格操作规程

牢固树立无菌观念,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定期观察穿刺部位情况[2]。在创伤、失血、疼痛、个体循环不良等造成的外周血管充盈不佳的情况下, 可采用穿刺前扎止血带, 用手轻轻摩擦皮肤, 放松止血带片刻再扎止血带, 使充盈不佳血管局部恢复充盈, 送管后再松止血带, 可明显提高穿刺成功率。要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和渗漏情况, 如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热、痛, 应拔除留置针, 并酌情处理;导管阻塞时, 应拔管, 不得用注射器推注或挤捏输液器, 以免将凝固的血液推进血管内, 防止阻塞。在进行封管时要采取正压封管手法, 正确使用封管液的浓度及掌握封管液的维持时间, 封管液一般为10~100U/m L浓度的肝素稀释液, 每次2~5m L;有出血倾向者, 封管可用0.9%氯化钠溶液, 每次5~10m L[4]。静脉留置针一般可保留3~5d, 最好少于或等于7d。每次接补液时观察留置针处皮肤有无红肿、条索状;通管不畅时, 观察有无小血栓阻塞, 或有无脱管、折叠;观察固定的胶带、3M贴膜有无浮起、卷边、松脱, 夹板四周皮肤有无破损或压疮, 如有异常及时处置;视透明敷贴的污染情况 (内有渗液、渗血、出汗、空气等情况) 随时更换[5]。

3.5 应用安全式留置针要加强心理护理

置管前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静脉留置针应用的目的、注意事项及配合方法, 消除患者顾虑和紧张、恐惧感, 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告诉患者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 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 预防感染、堵管、液体渗漏等并发症。

总之:急诊患者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大多病情危急较重, 现使用安全型留置针便于急危重患者的抢救用药, 患者在躁动时及转运途中针头不易脱出, 便于肢体活动, 减少头皮针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 有利于顺利抢救患者, 提高抢救成功率。

摘要:目的 探讨安全式静脉留置针在院前急救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360例急诊患者进行安全式静脉留置针穿刺, 观察效果。结果 安全式静脉留置针为救治急诊患者赢得时间, 提高输液安全性, 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为零。结论 应用安全式静脉留置针, 能减少重复穿刺, 保护静脉, 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减少针刺伤, 提高护理职业的安全性。

关键词:安全式静脉留置针,院前急救,临床应用,体会

参考文献

[1]陈桂莲.浅谈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输液的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3) :107-108.

[2]米莉, 刘凤英.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及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9, 28 (8) :114.

[3]于书卷, 王书会, 邓钰, 等.BD静脉留置针在呼吸科的应用及相关护理问题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9, 28 (8) :1022.

[4]古满平, 赵庆华.2018例安全留置针应用的临床评价[J].现代医药卫生, 2005, 21 (18) :2418-2419.

静脉留置针操作、 第2篇

操作前,首先整理衣帽,评估患者及环境。核对医嘱,请问您是 吗?我是你的责任护士,听说今天晨起你有腹泻的症状,(是的),稍后遵医嘱我要为你静点0.9%nacl,为您补液,防止脱水现象的发生。本次输液大概持续一个小时,您看您是否需要去卫生间吗?(不需要)先让我看一下你的血管好吗?您的这根血管没有瘢痕,穿刺次数少,按压疼吗?稍后我会选择这跟静脉为您进行输液,为了避免反复穿刺给您带来的痛苦,我将要为您选择静脉留置针,但是留置针的价格比一般的输液器贵一些,您可以接受吗?那现在我去为您准备用物,请您稍等!评估环境 病室安静整洁,温湿度适宜。用物准备完毕,现在开始操作 洗手,戴口罩

再次核对医嘱,三卡一致(医嘱,输液卡,瓶贴)

1、检查药液,0.9%nacl 250ml在有效期内,瓶口无松动,瓶体无裂痕,倒置对光检查无混浊,沉淀絮状物。

2、贴瓶贴

3、开启瓶盖,检查棉签在有效期内,无漏气。碘伏在有效期内,瓶体无裂痕。消毒瓶口至瓶颈。

4、检查输液器,在有效期内,无漏气。打开包装,将粗针头插入瓶口,输液器置于袋内不拿出,关闭调节夹。

5、携用物至病人床旁

6、再次核对,我现在要为你进行静脉输液,您准备好了吗?

7、将输液袋挂于输液架上,展开输液器,将墨菲滴壶倒置,打开调节夹,当液体流入2/1-2/3满时将墨菲滴壶倒转。将调节夹移至适当位置。当液体流至过滤网时,关闭调节夹。输液器内无气泡。将输液器放置于输液架另一侧。

8、检查留置针在有效期,无漏气现象。打开留置针的包装,连接留置针。先将头皮真插到肝素帽适当位置,待空气排除后将头皮针全部插入。液体流至黄色腔时关闭调节夹。

9、协助患者选择舒适体位,垫脉诊和治疗巾,检查贴膜在有效期内,包装完好,无破损,无潮湿。

10、放好止血带,选血管,第一次消毒皮肤。直径为8*8

11、在穿刺上方6厘米处系止血带,再次消毒

12、打开调节夹,使少量液体滴出。关闭调节夹,检查针头和输液管内无气泡。

13、旋转松动留置针外套管,取下护针帽。

14、嘱患者握拳,穿刺时可能会疼痛,请不要紧张。一手在消毒区外绷紧皮肤、固定血管,另一手持留置针。在选定的静脉血管偏下方进针。针尖斜面向上成15-20度角进针,进针速度宜慢。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再将针头沿血管方向潜行少许。

15、右手持针翼,左手将外套管全部送入静脉。

16、一手固定针翼,三松。观察液体流入顺畅,拔出针心,用无菌透明敷料固定,用输液体将留置针u型固定,防止压迫穿刺血管。

17、记录日期时间,贴于透明贴膜上。

18、根据病情,年龄,药物性质调节滴速。一般成人40-60滴/分,儿童及老年人20到40滴/分。根据病情需要我为您调至60滴/分。请您不要随意调节。

19、记录输液卡,将起挂于输液架上。20、整理用物。

21、整理床单位,我会每15-30分巡视病房一次。如有需要或不适,请按呼叫器,我会马上就赶来。

二、封管

1、,你的输液已经结束,现在感觉怎么样了?现在我要为你封管。

2、拔出头皮针,将输液管和输液瓶取下,放入处置车下层。将留置针输液贴揭下,肝素帽消毒两编。

3、用无菌等身生理盐水5-10ml,每6-8个小时重复封管一次。

4、将注射器针头全部插入肝素帽中,脉冲式封针,边推边退。推液速度大于退针速度。

5、关闭调节夹,拔出注射器

6、,现在封管已经结束。留置针在使用过程中,避免用力过猛及下垂姿势。以免大量回血堵塞导管。洗澡时注意防水。保持敷料固定、您还有其他需要吗?请您好好休息。

三、拔针

1、,留置针的使用时间为3-5天,您的留置针已经到了拔出的时间了,我现在来为你拔针。

2、揭去输液贴和透明胶贴,用无菌棉签按压穿刺点上方。迅速拔针。

3、请您按压穿刺点及前方皮肤直至不住血为止、4、请问还有其他需要吗?

5、车上无菌和有菌物品分开放置。取下输液卡。洗手

6、将头皮针、套管针置于利器盒内,输液管毁形。

安全式静脉留置针 第3篇

【中途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811-01

静脉留置针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经常用到的,为了方便检查或抢救病人即维持多個静脉通道,尤其在消化道大出血病人身上使用更为频繁。然而患者由于病情危重需要转科、转院或出院,以往单纯用静脉留置针登记本来提醒护士及时拔除留置针,但由于没有醒目的床头标志,偶有遗漏拔除静脉针的情况,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安全隐患。鉴于此点,我科自2013年6月分以来在患者床头挂一醒目的静脉留置针吊牌警示标识,针对患者日常的静脉留置针维护、转科、转院、出院时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使患者在整个住院期间的安全防范措施得到无缝隙落实。介绍如下:

1 吊牌设计

设计原则:醒目、价廉、适用

绿色象征着生机与活力,也能给患者带来清新爽目的感觉。为充分体现我院“普施仁术、爱满人间”服务理念,患者“安全第一”的服务宗旨,特选择绿色为吊牌的底色,边框为白色,字体为白色,一目了然的吊牌提醒所有与患者接触的人(如护工、医务人员、病友甚至过往人群等)适时给予及时、有效的提示与帮助,融入到“护理安全管理”的氛围中。

2 材料与方法

材料为硬质塑料板,白色塑胶线。请专业厂家制作成长方形,宽为7 cm.,长为21cm.。正面涂上绿色涂料作为底料, 外面做成白色边框,里面写上白色的“静脉留置针”字体,吊牌顶端钻两个小孔,小孔直径为0.5 cm,两小孔间距为3.2 cm,然后用长约20 cm的白色塑胶线穿过两小孔,尾端打成结即可。将静脉留置针吊牌挂在患者床头的设备带上即可。

3 优点

安全式静脉留置针 第4篇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3年5月-2014年7月期间实施手背静脉留置针的85例患者, 以随机数字表分组的方式分为试验组 (43例) 与对照组 (42例) , 试验组中男20例, 女23例, 年龄11岁-72岁, 平均年龄 (42.73±12.16) 岁;对照组中男19例, 女23例, 年龄12岁-70岁, 平均年龄 (41.76±12.25) 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无菌透明敷贴+胶布外固定延长管固定方法;试验组采用手套式弹力绷带固定, 依据固定部位的肢体的粗细选择大小适应的弹力绷带, 在手腕部大拇指处剪一个小孔, 其作用主要是方便拇指外露, 将弹力绷带分别自上、下缠绕固定留置针, 弹力绷带长度为10cm-20cm, 视实际情况而定.

1.3 效果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 使用χ2检验统计计数资料,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 试验组中有5名患者发生并发症, 包括2例液体渗流和3例输液不畅, 未出现一例静脉炎和留置针滑脱等现象, 并发症发生率为11.63%, 对照组中有14名患者发生并发症, 包括4例液体渗流和6例输液不畅, 1例静脉炎和3例留置针滑脱等现象, 并发症发生率为33.33%,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随着输液治疗的广泛应用, 留置针也得到了不断的推广.由于留置针能够避免反复穿刺给患者造成身体上的痛苦, 因此被广大患者接受[3].但在应用留置针过程中必须要良好的固定, 以免留置针松动.临床表明, 传统的固定方式主要采用无菌透明敷贴+胶布外固定延长管固定方法, 胶布反复的缠绕不仅会在手背部留下痕迹从而对外形美观造成影响, 固定性也相对较差, 留置管针脱落时有发生, 尤其是在夜间, 很容易导致静脉炎发生.这种背景下, 临床应用留置针过程中逐步引入了手套式弹力绷带固定方式.归纳起来, 手套式弹力绷带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首先是提高了固定的稳固性, 一般不会发生留置针管脱落, 其实是避免了胶布缠绕留下的痕迹, 提高了美观性, 并且患者的手指活动也比较方便, 在绷带脏了的时候也可以很方便的进行更换, 最后是提高护理人员操作的简便性[4], 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本文主要对我院2013年5月-2014年7月期间实施手背静脉留置针的85例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手套式弹力绷带的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63%, 明显低于采用传统固定方式的对照组的33.33% (P<0.05) .由此表明, 手背静脉留置针护理中手套式弹力绷带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能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摘要:目的:分析手背静脉留置针护理中手套式弹力绷带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5月-2014年7月期间实施手背静脉留置针的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 以随机数字表分组的方式分为试验组 (43例) 与对照组 (42例) ,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无菌透明敷贴+胶布外固定延长管固定方法, 试验组采用手套式弹力绷带固定, 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结果显示, 试验组中有5名患者发生并发症, 包括2例液体渗流和3例输液不畅, 未出现一例静脉炎和留置针滑脱等现象, 并发症发生率为11.63%, 对照组中有14名患者发生并发症, 包括4例液体渗流和6例输液不畅, 1例静脉炎和3例留置针滑脱等现象, 并发症发生率为33.33%,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手背静脉留置针护理中手套式弹力绷带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能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关键词:手背静脉留置针,护理,手套式弹力绷带,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杨良枫.持续质量改进在小儿留置针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17:1912-1914.

[2]吴雪梅, 刘丽.程序化护理在老年患者浅静脉留置针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 2013, 13:97-99.

[3]李景慧, 李雪芹, 叶琦, 周月梅, 荀峥, 张倩倩.改良自粘弹力绷带固定法对~ (131) I核素治疗患者手背静脉留置针固定效果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18:2758-2760.

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 第5篇

【目的】

1、保护静脉,减少因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和血管的损伤。

2、保持静脉通道畅通,利于抢救和治疗。

3、补充水分及电解质、营养物质、输入药物等。【适应证】 1.需长期输液者。

2.静脉穿刺较困难者。【禁忌证】

局部感染、静脉炎、血管硬化者,躁动不能合作的病人也相对禁忌,必要时给予镇静剂后进行。

【物品准备】

治疗盘内准备:安尔碘或碘伏、一次性输液器2个、不同型号的留置针各1个、无菌棉签、弯盘、敷贴、胶布、止血带、治疗巾、小枕、药物;治疗车一侧放手消毒液;治疗车底层准备:锐器盒、医疗垃圾容器、止血带消毒容器等。

【操作步骤】

1、评估

1)至床旁,核对床号、姓名,向病人解释目的,取得配合;

2)询问、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评估病人穿刺部位的皮肤、血管状况,与病人进行交流。

2、操作要点

1)洗手,戴口罩,携用物至床旁,准备输液架、胶布、敷贴。

2)核对医嘱,查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用法、时间和有效期等,检查瓶口有无松动,瓶身有无裂痕;将瓶倒置,检查药液是否浑浊、沉淀或有絮状物。消毒瓶口,悬挂于输液架上。

3)检查输液器及留置针的型号、包装的完整性,有效期等。取出输液器,打开留置针,持输液管及排气管针头插入瓶塞至针头根部,左手持针头,使输液管内充满溶液,茂菲滴管内有1/3~1/2液体,排气一次成功。检查管内有无气泡,将针头插入留置针的肝素帽内,排尽留置针内的空气,将留置针放回输液袋内。(排气时药液经过过滤膜时速度要慢)

4)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手臂下铺治疗巾,将小枕置于穿刺肢体下,在穿刺点上方 8-10cm处扎止血带,选择静脉。

5)嘱握拳,消毒3 遍,消毒范围 6-8cm。待上一次消毒干后再次消毒。6)再次核对

7)取下留置针的护针帽,旋转松动外套管,进针,见回血,压低,再进 2mm,针芯退 5-10mm,送软针,松止血带,松拳,抽针芯至锐器盒,打开流量调节器。

8)固定:以穿刺点为中心,用透明敷贴将白色隔离塞完全覆盖。延长管呈U型固定于敷贴上方的皮肤上.9)撤治疗巾和止血带。10)最后一次核对。

11)调节输液速度,根据年龄、病情以及药液的性质调节输液速度。通常成人40-60滴/分钟,儿童20-40滴/分钟,老人以及心脏疾患要适当减慢滴速。或按医嘱调节滴速。

12)注明穿刺时间,整理床单元,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放置传呼器开关于病人可及处;告知注意事项;向病人致谢。13)按照使用后物品种类进行处理。

14)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或者手消毒,做记录,签名。将签字后的输液巡视卡挂于输液架上。

【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及查对制度。

2)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对于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在确认针头已进入血管后再输入。

3)防止空气进入血管形成气栓,及时更换输液瓶,输液完毕后及时拔针。4)输液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滴入是否通畅、有无溶液外溢、有无输液反应等,每次观察后应及时记录。

5)血管显示不佳时的处理方法:放低穿刺肢体,轻拍静脉、运动拳头、热敷扩血管、超声引导。

静脉留置针的护理 第6篇

【摘要】目的:做好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护理。方法:根据临床实践逐步掌握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方法与技巧。结果:使用静脉留置输液的患者大多数无任何不良反应,个别患者有并发症发生。结论:静脉留置针输液这一护理技术操作逐步取代了头皮针,深受患者和护理人员的欢迎。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输液;护理

静脉留置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已成为临床输液的主要工具。可以应用于静脉输液、输血、动脉及静脉抽血等。适用于年老体弱、长期输液、血管穿刺困难等,能够保护患者静脉避免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能够随时保持静脉通道通畅,便于急救和给药。

1临床资料

2013年1月--2013年7月,对140例住院患者进行了静脉留置针的输液观察,年龄21~78岁,留置时间3~5 d不等。大多数患者状况良好,140例患者中有7例产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局部静脉炎1例,液体外渗3例,皮下血肿1例,套管堵塞2例。

2输液方法

2.1套管针的选择 套管针型号很多,使用时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选择合适型号的套管针,必要时建立两条静脉通路。

2.2血管的选择 一般患者应选择走向清晰、比较粗大、血管充盈、弹性好、避开关节和静脉瓣的血管,若是手术患者应以不妨碍手术者的操作,便于麻醉师用药和抢救,保证输血、输液顺利通畅为原则。

2.3协助患者舒适卧位,选择穿刺静脉,检查并打开静脉留置针包装袋,在穿刺点上方10CM处扎上止血带,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嘱患者握拳,取出静脉留置针,将输液器上的针头插入留置针的肝素帽内,排尽头皮式套管针内的空气。去除针套,旋转松动外套管,调整针头斜面,操做者手持静脉留置针,使针头斜面与皮肤呈15.一30°.进行静脉穿刺,同时观察回血,见到回血后,调整穿刺为1O°左右。顺静脉走向将留置针推进0.5-1cm,将外套管全部送入静脉。

2.4松开止血带和调节器,嘱患者松拳,左手固定针柄,右手取出针芯,用输液固定贴膜固定留置针。注明置管日期和时间,胶布固定留置针管。

2.5暂停输液时,先拔出部分静脉输液针,仅剩针尖斜面在肝素帽内,缓慢推注2—5 m1封管液,使导管及肝素帽内充满,剩下0.5~1 ml后并以边推注边拔针的方法拔出输液针头,确保正压封管,避免空气进入。再次输液时,常规消毒肝素帽的橡胶塞,先推注5—10 m1生理盐水冲管,再将静脉输液针插入肝素帽内,进行输液。

2.6拔管停止输液时,先撕下小胶布,再揭开输液固定贴膜,将无菌棉签置与穿刺点前方,迅速拔除套管针,按压穿刺点,避免穿刺点出血。

3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3.1静脉炎症状: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应用,并减慢滴数,防止药物露出血管外,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以保护静脉,并停止在此部位的输液。抬高患肢并制动,局部用50%硫酸鎂溶液或95%乙醇溶液湿敷,早期冷敷,晚期热敷,2次/d,20 min/次,也可用金黄散局部外敷。若合并感染,根据医嘱使用抗生素治疗。

3.2液体外渗当发生液体外渗时,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肢体和针头重新穿刺,同时应妥善固定导管,嘱患者减少留置针肢体的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肢体。抬高患肢以减轻水肿,也可局部热敷,促进静脉回流和渗出液的吸收,减轻疼痛和水肿。

3.3套管堵塞 为避免套管堵塞,患者静脉高营养输液后要彻底冲洗管道。每日治疗结束后用生理盐水5 ml冲管,将残余药液全部冲人血管内。同时要正确封管,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并严格掌握封管液的维持时间,一般生理盐水维持6~8 h,肝素液维持12 h.

3.4皮下血肿 静脉穿刺失败,置管操作不熟练,技巧掌握不好,动作不规范,使静脉留置针穿破血管壁而形成皮下血肿。因此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静脉输液技术,穿刺时动作要轻稳、熟练、准确,根据不同患者合理选择穿刺部位及血管,提高穿刺成功率,避免或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

4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

静脉留置针输液无静脉炎发生时,留置针可保留置5—7d,每2天更换一次留置针护贴,进针处用碘伏擦试消毒。如果护贴内有渗液、渗血、出汗等应及时给予更换,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输入对血管壁有刺激药物时,输入前后应适量输入生理盐水冲管,可减少静脉炎发生,延长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如有静脉炎发生,立即拔管,并做相应处理。

5注意事项

5.1严格掌握无菌操作技术,操作前要检查产品的有效期和外包装是否完好,同时检查产品的完整性及针头斜面有无倒沟,导管边缘是否粗糟。

静脉留置针使用中的安全护理体会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5-6月我科脑外、泌外科病人共使用留置针患者80例, 其中男70例, 女10例, 年龄2~90岁。留置时间1~8d。

1.2 方法

选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Y”型封闭式两通留置针, 胶布选择用3M小贴膜。

根据患者血管情况选择合适的套管针号。按静脉输液的准备程序将液体准备好, 打开留置针将头皮针插入留置针肝素帽口排气备用, 选择粗、直、弹性好避开关节活动部位并不易滑动的血管, 常规消毒皮肤, 直径10cm, 取30°穿刺进入血管内, 见回血后放低进针角度约为15°继续进针2~3mm后, 左手继续固定穿刺部位, 右手大拇指固定针头, 无名指向后顶退硬针芯1~2mm后此时在血管前端均为软管, 右手持针体沿血管方向送管即可, 进针后再拔出针芯。证实通畅后, 贴上3M贴膜, 从穿刺点到四周轻按透明贴膜, 使其和穿刺皮肤贴紧, 并注明穿刺时间、日期及操作人签名。

2 安全护理

2.1 预防局部渗液

当穿刺成功后, 注意固定好贴膜, 不需要重复使用长胶布在针眼处环绕固定, 以免造成局部血管包扎过紧, 血液循环不好, 液体向血管外渗。由于血管选择不当, 穿刺角度不对, 病人躁动, 外套管未完全送入血管内, 血管通透性差等原因, 护理人员应妥善固定好, 嘱患者不要过度活动, 置穿刺部位处于高位。同时应及时巡视密切观察。

2.2 注意正压封管, 预防堵管

传统方法大都认为封管液用0.1%肝素稀释液2~5ml注入肝素帽内效果好, 但在郑雯等[1]报道中, 使用肝素封管致输液反应报道。且封管液配置及保存工作比较繁琐, 据文献报告, 用0.9%氯化钠溶液代替肝素钠液对静脉留置地进行封管在使用效果上无明显差异[2,3]。我科采用此法效果较好, 并不用担心肝素钠对某些患者隐性疾病产生的影响。方法为在输液结束时用10ml 0.9%氯化钠溶液脉冲式冲管, 即不会发生堵管。

2.3 预防静脉炎

常见的症状为穿刺部位红、肿、热痛严重者针眼部位可见分泌物, 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操作人员应当注意各操作环节无菌意识, 提高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 避免反复穿刺引起静脉受到机械损伤血管及化学刺激性药物对血管内进一步的损伤而易发生炎症。穿刺时消毒范围应>8cm, 使用碘伏消毒2次待干后放可进针, 如果操作中软管进入静脉太短, 肢体活动剧烈可引起液体自穿刺点缓慢溢出再引起炎症反应[4]。

2.4 最佳静脉留置时间

美国BD公司建议留置针留置时间为3~5d, 但在临床上如果病人无不适, 穿刺部位无红、肿、热痛等静脉炎表现时一般会延长留置时间, 我科最长留置时间为8d。但据有报道称静脉炎的发生与液体渗透压密切相关。

2.5 心理护理

使用静脉留置针之前, 先向病人做好宣教工作, 告诉病人留置针使用的方便性及安全性, 可以避免一次性头皮针易肿的缺点。留置针对于血管不易穿刺的病人尤其适用。取得病人的信任、理解和认知。

3 讨论

静脉留置针作为一种先进的新型输液器材, 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留置针的护理不仅有护士的因素患者本身也可参与留置针的安全护理管理。在留置针留置期间, 可指导患者穿刺肢体不宜过度活动, 以免留置针在血管来回移动而出现套管针口回血致凝、脱针等现象而缩短留置时间。在用药结束后, 可做手部伸握动作、局部热敷、指导患者可行穿刺肢体上举运动等。护士应经常巡视病房, 查看留置针的留置情况, 询问病人有否不适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提高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静脉留置针的穿刺也许比较容易, 但是护理却是复杂而重要的过程, 也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摘要:目的 总结静脉留置针的护理要点, 增加其使用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某科80例住院患者静脉留置针采取安全、有效护理。结果 80例使用静脉留置针住院患者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通过正确安全的护理方法, 能够延长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 尽量避免患者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护理

参考文献

[1]郑雯, 任玲, 周宏, 等.肝素封管液致输液反应11例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7) :58-59.

[2]梁燕, 王业钊, 李德群.0.9%氯化钠溶液用于静脉留置针封管液的临床观察[J].山西护理杂志, 1998, 12 (2) :80-81.

[3]赵晚丽, 张凤侠, 冯亚茹.静脉留置2种封管液的临床观察[J].承德医学院池报, 2003, 20 (4) :355-356.

安全式静脉留置针 第8篇

关键词:临床护士,留置针,安全知识

静脉留置针是一种先进科学的静脉输液器材, 优点是:操作简单、安全方便、可靠[1]。导管柔韧, 对血管壁刺激性小, 更利于患者的活动, 减少了液体外渗和静脉炎的发生, 如注射药物刺激性小、患者一般状况好, 且严格执行了操作规程, 可适当延长保留时间至7~9d[2]。对于长期输液者, 减少了穿刺次数,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并可有效地保护血管, 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而且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 留置静脉留置针保留了一条畅通的静脉通道, 便于抢救和治疗, 这对于急危重症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提高静脉治疗护理质量, 保证静脉输液安全, 减少并发症, 进一步规范静脉输液操作技术, 使静脉治疗程序化、规范化。我们对282名临床护士进行了问卷调查,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床位600张, 护士在编338名, 临床一线护士232名。其中护龄0~5年的44人, 护龄5年以上~10年的56人, 护龄10年以上的132人;本科学历76人, 大专学历113人, 其它43人。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 问卷在查阅问卷参考相关文献[3], 收集大量临床资料、预调查反复修订, 并由6位护理专家评议的基础上制定使用。对232名护士统一发放问卷《留置针使用调查表》和《医院输液治疗现状问卷调查》, 统一讲解问卷回答填写方式, 问卷采用匿名方式填写, 72h后到各科室收回问卷。发放问卷232份, 有效回收问卷200份, 回收率86%, 回答有效率和完整率均为100%。

2 结果

2.1 掌握知识的方面 (表1)

2.2 存在问题的方面 (表2)

2.3 职业防护问题的方面 (表3)

3 讨论

(1) 表1结果显示。护士在留置针操作技术上掌握高达95%~100%, 操作技能比较全面, 仅有少数护士不熟悉操作流程。在这方面需要继续保持, 通过科室内护士传帮带的作用指导年轻护士可使使用留置针进行静脉治疗的操作技术掌握率达到100%。

(2) 表2结果显示。护士在留置针使用的相关基础知识方面缺乏, 留置针的护理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调查结果表明对静脉炎知识的掌握护士仅占65%~75%, 保证套管针留置期间不发生静脉炎是护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问题。预防静脉炎, 首先应正确选择套管针, 多采用B-D公司生产的套管针, 其管壁光滑, 与人体亲和性好, 不易产生静脉炎。再者严格无菌操作。三是正确选择穿刺部位, 一般应选择近端及上肢静脉。有人认为静脉回流缓慢和半卧位决定了下肢输液时静脉炎多, 因为输液时液体和药液滞留于下肢静脉的时间比滞留于上肢静脉的时间长有关[4]。表2调查结果中显示, 护士对使用留置针进行静脉治疗后的封管知识掌握仅占65%。预防导管堵塞, 定时正压封管或更换正压肝素帽。目前使用的留置针封管液主要有稀释肝素钠和生理盐水。稀释肝素钠的封管效果优于生理盐水, 大剂量优于小剂量, 原因是肝素溶液具有抗凝作用, 而生理盐水不具抗凝作用[5]。

(3) 表3结果显示。护士在静脉输液操作中受到传染血液疾病的巨大危险。随着国家卫生部对医疗质量管理活动的深入开展职业损伤在医院感染管理中日益受到高度重视, 而针刺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种职业性伤害。调查结果显示护士针刺伤高达60%, 护士接触血液传染病人26%之高, 针刺伤不仅引起皮肤黏膜损伤, 更危险的是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在ICU病房, 由于收治病人大多病情危重, 实施介入性治疗多, 护士执行治疗和护理操作频繁, 尤其是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在ICU非常普遍, 由此发生针刺伤的危险也非常高。在临床输液操作中选择安全型留置针, 针芯拔出后立即入锐器盒尤为重要。调查结果显示护士在静脉治疗时使用防护用具仅占8%。戴手套是护士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减少血液暴露的最主要措施之一, 有经常戴手套习惯的医务人员其皮肤黏膜被医疗器械损伤和直接接触病人血液的机会均明显少于不戴手套者, 表明穿戴手套能减少皮肤接触血液次数并且不增加皮肤的损伤[6]。护士在静脉输液操作, 面对所有的病人进行标准预防。

4 建议

(1) 静脉留置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对留置针的相关知识要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 不能凭经验凭直觉进行操作, 要进行专业化的护理。对临床护士进行静脉治疗的系统培训, 成立静脉治疗小组, 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提高。通过规范化培训, 提高了留置针穿刺成功率, 减少了使用中并发症的发生, 确保了静脉输液安全, 提高了患者输液治疗质量[7]。

(2) 使用输液器具过程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淡漠, 应继续加强护士职业安全教育及培训,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确保护士的职业安全保护。护士在处理污染针头中要重视针刺伤, 必须严格执行护士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还需要做好高危操作的预防和处理。医院管理部门要寻找和推进防护用品, 使用无针系统、安全装置等保护医务人员[8]。

参考文献

[1]刘小艳.静脉留置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当代护理杂志, 2008, 18 (149) :99~101.

[2]毕秀芝, 林丽丽, 于艳华.静脉留置针安全留置时间的实验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 25 (12A) :21~22.

[3]顾琳琳, 冀宝军.静脉留置针患者认可情况调查[J].齐鲁护理杂志, 2006, 12 (4) :671~672.

[4]汪守凤, 江宾, 邓德明, 等.外周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原因分析及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 1999, 34 (6) :372~373.

[5]阳爱云, 邱赛男.心血管疾病病人静脉留置针封管液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 2000, 15 (8) :571~572.

[6]张帆, 周密, 孙玉卿, 等.防护措施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程度的研究[J].疾病控制杂志, 2001, 5 (1) :36238.

[7]王影, 吴玲玲.外周静脉留置针规范化培训效果评价[J].临床合理用药, 2010, 8 (3) :16~136.

安全式静脉留置针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3 年5 月~7 月入住我院进行外周静脉留置的患者142人 ( 269 例次) 为对照组, 男性73 例, 女性69 例, 年龄21~69 岁, 平均 ( 41.67±12.68) 岁。 外科患者71 例, 内科患者71 例;2013 年8 月~10 月入住我院进行外周静脉留置的患者168 人 ( 262 例次) 为研究组, 男性85 例, 女性83 例, 年龄18~66 岁, 平均 ( 42.03±11.70) 岁。 外科患者84 例, 内科患者84 例;入组者均为血管条件良好, 一次穿刺成功者, 排除手术后自手术室带入的留置针。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血管条件、输注药物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05) , 具有可比性。 参与两组护理的护理人员在2013年5 月前均已接受理论培训、技能培训、手部卫生及无菌技术培训, 其中理论培训为:《 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 ( 2009 版及2011 版) 中关于外周静脉导管置入及护理相关知识;技能培训为:静脉留置针操作规程以及脉冲式正压冲管、封管手法;手部卫生及无菌技术培训除外正确的洗手外, 强调每次接触患者前后护理人员均应用快速消毒液洗手, 静脉穿刺前对皮肤不清洁者先行皮肤清洁后, 再进行消毒。 消毒后的输液穿刺部位不要用手再进行触碰, 除非进行再消毒。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2013 年5~7 月间需留置外周静脉针的住院患者按基础护理学[4]要求置入留置针后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即保持穿刺处干燥, 输液前后进行冲封管, 指导患者注意保护留置针, 减少穿刺侧肢体活动, 敷贴如有卷边及时更换等。

1.2.2 研究组

对2013 年8~10 月间需留置外周静脉针的住院患者采用静脉留置针集束化干预策略进行管理, 即留置针三步操作法、三项健康教育内容、三种装置的更换、三种时机下冲管、三步骤封管法。

1.2.2.1 留置针三步操作法 ①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及留置针:穿刺部位应选择上肢的背侧和桡侧, 避免选择下肢血管和桡静脉腕关节部位;尽量避免在瘫痪侧肢体静脉置管和输液, 避免在同一条血管的相同部位反复穿刺。 留置针选择应在满足治疗前提下选择管径最细的;②足够范围的皮肤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而外、螺旋式不间断式消毒, 消毒面积不小于8×8 cm, 不小于无菌敷料的面积。 消毒剂自然风干后再行穿刺, 皮肤消毒后与对照组同法置入留置针;③妥善固定留置针:以穿刺点为中心, 无菌透明敷贴无张力封闭式固定, 敷贴要将隔离塞完全覆盖;延长管与导管呈U型固定, 肝素帽高于导管尖端, 与血管平行, Y型接口朝外, 桥式固定肝素帽, 透明敷贴上小胶纸粘贴在隔离塞上, 并注明穿刺日期、时间、签名。

1.2.2.2 三项健康教育内容 ① 告知患者穿刺侧肢体不输液时可正常活动, 但应避免剧烈活动或用力过度, 避免肢体下垂姿势, 穿刺部位保持干燥。 ②输液期间将远端肢体抬高, 以促进静脉回流。 穿刺侧肢体上抬与心脏平齐或高于心脏, 以利血液回流。 ③若出现穿刺部位红、肿、热、痛及敷贴卷边或污染及时告知护士。

1.2.2.3 三种装置的更换 ①敷贴的更换:敷贴潮湿、松动、卷边、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更换敷贴时应用安尔碘消毒液进行皮肤消毒。 ②肝素帽的更换:输入脂肪乳、血制品时或肝素帽内有血液残留均应更换肝素帽, 更换时对接头部位消毒要有一定的擦拭力量才能将接头粗糙表面的微生物去除。 ③输液器的更换:如连续输液, 输液器每隔24 h更换一次。

1.2.2.4 三种时机下冲管 ①给药和输液前后;②输注高渗液体、脂质液体 ( 包括全合一营养、脂肪乳等) 、刺激性药物、不相容的药物前后;③输注血液和血制品后。 冲管液通常为不含防腐剂的0.9%生理盐水, 用5 ml以上直径的注射器推注。 采用推一下停一下的脉冲式冲洗方法, 使生理盐水在导管内形成小漩涡, 有利于把导管内的残留药物冲洗干净, 冲管液的最小剂量应为导管和附加装置容量的2 倍。

1.2.2.5 三步骤封管 ①将针尖留在肝素帽内少许; ②脉冲式推注封管液剩0.5~1.0 ml;③无夹子留置针一边推封管液, 一边拔针头, 推液速度大于拔针速度, 确保留置导管内充满封管液。 有夹子留置针在封管液剩0.5 ml时, 一手持小夹子, 一手快速将延长管推至输液夹底部, 移除注射器。 夹闭小夹子时注意小夹子尽量靠近穿刺点, 夹闭时拿捏延长管的输液接头一端, 不可挤压近端延长管, 以免留置针内产生负压。

1.3 观察指标

1.3.1 并发症的发生率 ① 静脉炎表现为沿静脉走向疼痛、 压痛, 滴速减慢, 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 触诊时静脉发硬, 呈条索状改变, 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5]。 按输液治疗指南判断标准, 静脉炎分为5 级, 0 级为未发生;②液体渗出是指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致使输入的药液或液体渗出到正常血管通路以外的周围组织。 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皮肤发白、紧绷、水肿。按输液治疗指南判断标准, 液体渗出可分为5 级, 0 级为未发生, 本组液体渗出病人为1 级及以上患者;③导管堵塞表现为输液不滴或滴速太慢, 冲管有阻力或无法冲管, 不能抽吸回血。 本组导管堵塞病例为留置针留置时间在72 h内出现上述情况, 无静脉炎及渗出的发生者。

1.3.2 留置针留置时间自置管时间起计算, 能完成或不能完成1 日给药者为≤24 小时, 能完成2 日给药或能完成1 日以上但未超过2 日给药者为≤48 小时, 能完成3 日给药或能完成2 日以上但未超过3 日给药者为≤72 小时, 能完成3 日以上给药为>72 小时。

1.3.3 目标留置时间合格率按输液指南要求, 外周留置针留置时间为72~96 小时, 本实验方法中设定留置时间达72 小时为目标留置时间合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及秩和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留置针使用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留置针留置时间比较, 研究组的总体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 见表2。

2.3 两组患者目标留置时间合格率比较, 对照组优于研究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3。

3 讨论

3.1 集束化干预可规范静脉留置针相关护理措施的实施, 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不断普及, “ 循证实践指南” 在医疗护理服务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落实“ 指南”的实质内容, 使患者从“ 指南”中获得最大收益已成为影响“ 指南”实施的问题, 更是影响患者的临床结局和预后甚至于医学发展的问题。“ 集束化护理”是指一组护理干预措施, 其包含3~6 个元素, 每一个元素都是经过临床证实被认可的、可操作的[6], 能提高管理结局的[7]。 但在临床中这些措施却未被完全贯彻执行。 为了保证措施的完整性, 这些措施被捆绑成一个集束, 它们的共同实施比单独实施更能改善患者的结局。 从研究可见, 在留置针使用过程中应用集束化干预策略后, 留置针的目标留置时间合格率提高了17.88%, 其使用结局明显改善。 同时, “ 集束化护理”改变了护士过去凭直觉和经验进行护理的习惯, 培养护士在工作中查阅专业资料, 寻找科学证据, 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的良好习惯[8]。从而使患者获得合理有效的护理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

3.2 集束化干预可减少静脉留置针使用中并发症的发生, 延长留置针使用时间。 集束化干预强化“ 指南”的实施过程, 将分散的治疗护理方法归纳并系统化。 其实施过程就是在“ 指南”的框架下, 将有效的措施逐步实施的过程[9]。 静脉留置针使用中运用集束化干预策略, 更注重于护理人员平时工作中容易疏忽及执行力差的问题, 如在留置针穿刺时更注重于对穿刺部位的选择, 而忽视了对留置针型号的选择、在消毒剂未干时进针、留置针冲管时机未掌握、封管手法错误、更换敷贴时不注意消毒、健康教育中忽视患者远端肢体抬高等方面。 有文献报道, 使用越粗的留置针, 消毒剂未干时进针, 更换敷贴时局部不消毒, 输液期间远端肢体未抬高等可使静脉炎的发生率增加[10,11,12], 而不及时冲管封管手法错误等将导致导管堵塞就会使留置针使用时间缩短[13]。研究组应用集束化干预策略后, 与对照组相比较静脉炎发生率降低了9.73%, 液体渗出发生率降低了2.56%, 导管堵塞发生率降低了9.82%, 显示留置针常见并发症明显减少;应用集束化干预策略后, 留置针使用时间明显延长, 留置时间在72 小时以上者增加了8.34%, 减轻了患者再次穿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本研究在留置针使用中采用自行设计的集束化干预策略, 将五个“ 三”组合在一起, 内容简便扼要,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使护理人员更容易掌握操作要点, 病人更容易配合。 在集束中的每一项对留置针使用均有促进作用, 将所有的要点组合在一起, 起到了“ 1+1≥2”的作用。

4 小结

综上所述, “ 集束化护理干预” 方法的采用能将指南及政策转化成具体的临床实践, 以确保最佳实证的实施, 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 也体现了质量管理的理念。 在静脉留置针的应用中采用集束化干预策略使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中的各关键护理措施能得到更好的实施,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又保证了留置针的留置时间, 提高了留置针使用的安全性。 因此, 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可应用于静脉留置针的使用管理中。

摘要:目的 探讨集束化干预策略在外周静脉留置针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将2013年510月进行外周静脉留置的患者310人按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为57月间142位患者, 按基础护理学标准置入留置针, 并按留置针护理常规进行护理;研究组为810月间168位患者, 采取包括置针操作、健康教育、装置更换、冲管及封管“五个三”的集束化干预策略进行留置针管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静脉炎、液体渗出、导管堵塞发生率及留置时间、目标留置时间合格率。结果 静脉炎、液体渗出、导管堵塞发生率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留置时间及目标留置时间合格率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集束化干预策略能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研究 第10篇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静脉炎,影响因素,留置时间

随着医学发展, 医疗器材和产品的研发创新,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作为传统头皮针的更新换代产品, 静脉留置针因其操作简单、留置时间长、减少穿刺次数、保护血管、减轻患者痛苦等优点, 被广泛应用于急危重症、长期输液患者[1]。但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 静脉炎发生率的增高给患者带来痛苦, 影响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及护患关系, 甚至引发纠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7月至2012年3月于山东省立医院胃肠外科、泌尿外科住院的患者。入选标准:预计输液时间≥7天, 行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者。排除输注化疗药物患者、进行免疫抑制治疗患者、自身免疫疾病患者。

在胃肠外科、泌尿外科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进行编号, 采用方便抽样法, 抽取对照组和观察组, 共500例。对照组为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3天组, 观察组依次分为留置时间4天组、5天组、6天组和7天组, 每组100例。各组在年龄、性别、留置针型号等一般情况上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方法

由病房责任护士对入组患者进行静脉穿刺, 每次输液完毕, 取5 ml肝素钠稀释液封管。留置过程中每48 h由责任护士更换敷料且更换前常规消毒皮肤, 每班护士观察患者穿刺局部情况并记录在观察表中, 一旦发现静脉炎立即拔管并记录。

1.3 研究工具

1.3.1 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

该调查表是研究者根据文献回顾, 考虑静脉留置针相关静脉炎影响因素制定的, 以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 包括年龄、性别、留置部位、输注药物等8项内容。

1.3.2静脉炎分级标准

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 (INS) 2000版静脉炎分级标准, 将静脉炎分为4级[2]:1级:滴注部位发红, 伴有或不伴有疼痛;2级:滴注部位疼痛, 伴有发红和 (或) 水肿;3级:滴注部位疼痛, 伴有发红和 (或) 水肿, 静脉有条索状改变, 可触及硬结;4级:滴注部位疼痛, 伴有发红和 (或) 水肿, 可触及静脉条索状物长度大于2.5 cm, 有脓液流出。

1.3.3 静脉留置针患者局部观察表

用以观察不同组患者穿刺局部有无出现静脉炎, 要求每班护士及时记录。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各组基本情况比较,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静脉炎发生率的影响因素。

2 结果

2.1 各组静脉炎发生情况

对照组和观察组在规定观察天数内静脉炎发生率见表1。留置3天组静脉炎发生率为7.0%, 留置4~7天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1.0%~59.0%, 其中静脉炎级别多为1级。各组静脉炎发生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注:*P<0.05;**P<0.01

2.2 静脉炎发生率单因素分析

对性别、留置针型号等与静脉炎发生相关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 结果见表2。不同性别、输液量、输注方法、药物性质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 (P<0.05或P<0.01) , 而不同留置针型号、留置部位、输液时间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2.3 静脉炎发生率影响因素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根据静脉留置针相关静脉炎发生率影响因素的文献回顾及收集到的数据资料, 以有无发生静脉炎作为因变量, 以年龄、留置时间及表2所获得的有显著性差异的变量作为自变量, 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 静脉留置针相关静脉炎的影响因素有药物性质、留置时间和性别, 结果见表3。

注:*P<0.05;**P<0.01

注:*P<0.05;**P<0.01

3 讨论

3.1 静脉留置针相关静脉炎发生率

静脉炎是静脉留置针使用过程中最主要的并发症, 是由于物理、化学及感染等因素对血管壁的刺激而导致血管壁的炎症表现[3], 表现为皮肤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 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 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本研究结果显示:留置3天静脉炎发生率为7.0%, 留置4~7天静脉炎发生率为11.0%~59.0%, 其中1级静脉炎多见。国外报道静脉留置针相关静脉炎发生率为2.6%~67.2%, 国内文献报道外周静脉置管引起静脉炎发生率为2.0%~35.9%[4], 文献报道静脉炎发生率差异较大, 可能与研究药物性质、留置时间不同有关, 也可能存在观察者偏倚。

3.2 静脉留置针相关静脉炎影响因素

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 静脉留置针相关静脉炎的影响因素有患者性别、药物性质、留置时间。

3.2.1 性别

本研究发现性别是影响静脉留置针相关静脉炎的因素, 回归系数为0.141,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静脉炎, 这与Karadag等[5~7]的研究结果一致。女性更容易发生静脉炎, 可能与男性运动比较多, 肌肉发达、血管粗、血运好等有关[8]。

3.2.2 药物性质

本研究结果显示, 药物性质是静脉留置针相关静脉炎发生的首位影响因素, 回归系数为0.557, 高渗或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容易引起静脉炎, 这与黄小珍等[8~10]的研究结果一致。Uslusoy等[9]研究显示输注等渗药物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最低。高浓度药物的输入, 使血浆渗透压增高, 血管内皮细胞脱水变性, 从而导致液体外渗、血管变硬而出现静脉炎[11]。另外, 本研究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输液量也影响静脉炎的发生, 输液量超过1 500 ml的患者更容易发生静脉炎, 这与刘红军等[10]的研究结果一致。黄小珍[8]指出输液量超过1 500 ml时, 静脉炎发生率明显超过输液量少于1 000 ml的患者, 尤其是大量快速输液时, 增加了血管壁侧压, 导致机械性静脉炎。

3.2.3 留置时间

表3显示, 留置时间是静脉留置针相关静脉炎的影响因素, 回归系数为0.390。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静脉炎发生率增加, 这张晓明等[3,10,12,13]的研究结果一致。从减轻穿刺带给患者的疼痛及护理人员工作量来看, 应尽量延长留置时间, 但由于静脉留置针在穿刺时已对血管壁造成一定损伤, 且在血管内来回移动可机械性损伤血管内皮, 易形成血栓, 引发静脉炎[8]。

本研究并未发现静脉留置针相关静脉炎的发生与年龄、留置部位、留置针型号、输液时间等相关, 可能是由于研究样本量有限, 尤其是个别组中发生静脉炎例数不足。

3.3 静脉留置针建议留置时间

表1结果显示, 静脉留置针留置6天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高于留置5天组, 建议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以5天为宜。李凤玲等[14]认为静脉炎普遍发生在置管后6~7天, 因此将5天作为常规留置时间。赵晓燕等[15]也指出留置时间与静脉留置针相关静脉炎有正相关性, 留置时间超过5天, 静脉炎的发生率显著升高。目前我国对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按照BD公司的建议留置时间为3~5天, 不超过1周[16]。关于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不同的研究有不同结论, Uslusoy等[9]研究得出留置时间大于1天时静脉炎的发生率高于留置时间1天的发生率, 宋瑰琦等[6]研究得出留置时间超过3天静脉炎发生率增高, Bregenzer等[17]研究未得出留置时间超过3天静脉炎发生率增加, Lee等[18]研究发现把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由2~3天改为3~4天没有增加静脉炎的危险。

3.4 降低静脉留置针相关静脉炎发生率的建议

在长期使用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物及大量液体输入时, 尽可能采用深静脉置管, 根据药物的性质合理安排输液, 对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先输、慢输, 后输刺激性小的药物及平衡液[8];掌握好留置时间, 建议常规留置时间为5天;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 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疼痛、瘙痒, 血管弹性有无改变, 输液是否通畅等, 发现局部肿胀及发生静脉炎时, 应更换穿刺部位, 用50%硫酸镁局部湿敷。在女性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时更应加强观察, 多巡视。

4 小结

应用静脉留置针的体会 第11篇

【关键词】静脉输液;留置针;护理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745-02

静脉留置针是近几年来在我国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护理技术操作,它已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头皮钢针。其优点是减轻病人由于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保护血管,减少液体外渗,而且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现把应用体会介绍如下。

1 静脉留置针输液方法

按普通静脉输液做好穿刺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患者的安慰、舒适的体位、留置针的选择、敷贴及药液的准备、核对排气等。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范围直径为6~8 cm,先检查并打开留置针,取出静脉留置针,去除针套,旋转松动外套等,调整针头斜面,左手固定皮肤,右手持针翼使针尖斜面向上,在血管上方使针头与皮肤呈15°~30°进针,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约15°,顺静脉方向再将穿刺针推进1~2 mm,左手持针座将套等全部送入静脉内,右手同时抽出针芯,松开止血带,并用敷贴固定,用20%碘伏消毒肝素帽,将排好气的输液器针头插入肝素帽,调节滴速,用胶布固定肝素帽及针柄。穿刺后要注明穿刺日期、时间、静脉留置一般可以3~5天,最好不超过7天。穿刺时切忌见回血后立即送管,因套管针芯长度比外套管略长约1 mm,有时针尖已进入血管见回血,而外套管并未进入,此时直接送管则会引起穿刺失败。敷贴固定时勿将肝素帽与输液器连接处盖住,可用一条胶布固定输液器针头,防止患者活动时连接部脱离。

2 静脉留置针的应用优点

静脉留置针作为头皮钢针的换代产品,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优点越来越被护理人员所认知。

2.1 静脉留置针输液方法操作简单,方便快捷 (1)静脉留置针套管由先进的生物材料Vialon制成的,套管柔软、韧性大、不易损伤血管壁而引起外渗,其漏液率在13.8%以下。(2)静脉留置针对血管刺伤小,有效地保护血管,拔管后经短暂修复即可重复使用,减少对血管的破坏。(3)静脉留置针减少了病人血管穿刺次数,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减少静脉血栓的形成,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4)套管针在血管内保留时间较长,对于手术、新生儿、危重、抢救等病人可随时做到静脉输液,保证治疗。(5)套管针的经济价格与普通的头皮钢针输液耗材基本相等,比较经济实用。

3 静脉留置针护理

3.1 重视患者健康教育讲解有关套管针护理知识,置管前护士应将静脉留置套管针应用的目的、意义、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告诉患者及其家属。对长期输液患者,指导其自行保护血管,做手部伸握动作、局部进行热敷等,以增加血液循环及血管弹性、减低脆性等。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禁止淋浴等,以便积极配合,预防感染、堵管、液体渗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3.2 置管期间护理套管针留置期间指导患者不宜过度活动穿刺侧肢体,穿刺部位周围皮肤应保持清洁干燥,如穿刺处出现渗液、渗血、出汗较多、无菌敷料与皮肤之间有气泡、被污染、卷边应及时更换;连续输液患者,应更换输液器1次/d,肝素帽至少更换1次/周。封管液只能当天配制使用,封管注射器1例1具。封管后注意观察管腔内有无回血,若有回血且量较多者,可先注入生理盐水10ml,再用肝素钠稀释液封管,以免管腔阻塞。每班均应交接套管针的通畅情况。

3.3 输液前后的护理每次输液前后均应检查局部静脉有无红、肿、热、痛及硬化,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如有异常情况,及时拔除导管,并给予50%硫酸镁持续湿敷24~36h,局部涂喜疗妥软膏等进行处理。

3.4 套管针留置时间 在静脉留置套管针留置时间与静脉炎相关性研究中发现,病人静脉炎多发生在置管后的6~7天,而5天内的发生率为0[4]。目前,我国对静脉留置套管针的留置时间尚无明确规定,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协会建议时间是72~96h;BD公司的建议套管针留置时间为3~5天,而本科对使用套管针的患者观察发现,留置时间72h内静脉炎发生率最低,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静脉炎发生率增高,因此我们常规留置时间定为最长不超过72h,既可保证患者的舒适与安全,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留置针的优点。

参考文獻:

[1] 陈显春,封悦.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42.

[2] 董淑华,王建荣,潘庆联,等.静脉输液相关技术的应用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3,38(9):719.

安全式静脉留置针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2月—2011年6月我科共收治危重病人80例, 全部采用24G苏州BD密闭式静脉留置针进行静脉输注治疗, 其中男56例, 女24例;平均年龄49.8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两组危重病人在年龄、病种、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减小静脉留置针进针角度 (5°~15°) 穿刺成功后粘贴固定, 而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进针角度 (15°~30°) 穿刺成功后粘贴固定, 比较两组病人通过不同进针角度穿刺成功后粘贴牢固性与留置时间。

1.2.1 做好穿刺前的准备工作

操作者洗手、戴口罩;准备好药物、静脉穿刺用物、静脉留置针和无菌透明贴 (均采用24G苏州BD密闭式静脉留置针) ;根据病人病情告知留置针的作用、注意事项, 保持病人的体位舒适;环境要清洁、安静、安全。

1.2.2 病人血管状态的评估

选择病人血管比较直、弹性好、不易滑动、方便固定且避开关节及皮肤不完整的部位, 多选择外周浅静脉, 如手背静脉、上肢前臂静脉、足背静脉等进行穿刺, 根据血管选择合适型号的静脉留置针。最好在不影响输液速度的前提下, 选用细、短的留置针, 以减少对血管的刺激[1], 因为相对小号的留置针进入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 能减少机械性摩擦及对血管内壁的损伤, 从而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1.2.3 操作方法

两组病人均采用BD公司生产的24G静脉留置针及3M无菌透明贴, 并以外周浅静脉作为穿刺血管。观察组在穿刺上方10 cm处扎紧止血带, 常规严格消毒皮肤后, 操作者先松动留置针外套管, 充分转动针芯, 左手绷紧皮肤固定静脉, 右手拇指和食指持留置针的鳍状针座和软管座, 在血管的上方, 使针头与皮肤成5°~15°缓慢进针, 见回血后放平针翼, 顺静脉走向再继续进针0.2 cm[2], 以确保外套管进入到血管内再送管, 左手持Y接口, 右手退针芯, 边送套管边退针芯, 将软管全部送入血管内[3]。这时仍需绷紧皮肤, 防止皮肤松弛, 血管滑动, 引起导管扭曲、打折, 送管困难。然后左手固定针翼, 右手迅速将针芯抽出, 放于锐器收集器中, 松止血带, 打开调节器, 取透明贴内输液贴1个先固定外套管Y至针座横贴于皮肤上, 然后将无菌透明贴与针座以穿刺点为中心紧密粘贴, 用一手大鱼际轻压透明贴, 利于敷帖胶层与皮肤黏合, 减少空气腔, 切勿拉伸透明贴, 保持无张力固定敷贴, 再将留置针软管座按走向U型盘曲延长管, 用输液贴粘贴于皮肤上。对照组按同样的操作方法, 进针时, 使针头与皮肤成15°~30°缓慢进针, 穿刺成功后同样用无菌透明贴按同样的方法粘贴牢固, 并注明穿刺日期和时间。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静脉留置针是危重病人临床静脉给药的主要工具, 不仅直接保证静脉给药的顺利进行和留置针的保留时间, 还同时避免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 提高了病人满意度, 提高了工作效率。关于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目前也无统一标准, 而按产品说明书上的建议, 留置时间为3 d~4 d。而李晓燕等[4]通过对50例应用静脉留置针病人的观察, 留置时间最长为27 d, 最短2 d, 平均留置时间8 d~9 d。也有学者认为, 只要局部无静脉炎发生, 输液通畅, 且病人无主诉穿刺部位不适, 可以不变换穿刺部位。采用减小静脉留置针进针角度 (5°~15°) 置管成功后, 用3M无菌透明贴内输液贴1个先固定外套管Y至针座横贴于皮肤上, 然后将无菌透明贴与针座以穿刺点为中心平整紧密粘贴, 用一手大鱼际轻压透明贴, 利于敷帖胶层与皮肤黏合, 减少空气腔, 切勿拉伸透明贴, 保持无张力固定敷贴, 保证粘贴牢固, 减少黏膜与皮肤间的缝隙, 并且贴膜与皮肤紧密, 再将留置针软管座按走向U型盘曲延长管, 用输液贴粘贴于皮肤上。减小进针角度穿刺成功固定后, 这样保证了针尾根部外套管与穿刺点下方皮肤角度明显减小, 甚至平行, 这样粘贴很是牢固, 没有空气死腔, 敷贴胶层与皮肤紧密粘合, 避免了针尾根部随病人穿刺肢体的活动而来回移动漂浮在血管中的外套管, 同时也避免了外套管对血管壁的机械性摩擦及对血管壁的损伤, 从而造成的血管壁的炎性反应, 以致延长了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由于减小进针角度, 粘贴牢固, 避免了外套管随病人的活动而造成的外套管扭曲、折叠、变形、甚至脱出, 从而延长留置时间,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留置针持续留置的优点。采用减小进针角度进行穿刺的40例病人中, 除1例病人意外拔出外套管外, 均固定粘贴牢固, 留置时间平均7 d~9 d, 有的可达18 d, 无一例静脉炎发生。

综上所述, 加强静脉留置针留置期间的护理, 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 加强巡视, 随时观察掌握病人病情和输液留置针的使用情况, 对于不能配合、昏迷、躁动病人给予置管肢体适当约束, 避免留置针抓脱和滑出,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以保证留置针的使用效果。尚玉芝[5]在研究影响留置时间因素分析时认为, 为延长留置针的留置时间, 在输液过程中, 要告知病人适当活动留置肢体, 以促进静脉血回流, 减少肿胀及静脉炎的发生[6,7,8,9,10], 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最大限度地发挥留置针持续留置的优点, 使所有接受静脉留置针技术进行治疗的病人能得到安全和舒适护理。

参考文献

[1]彭翠香.两种型号留置针在普外输液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06, 15 (10) :617.

[2]李小寒, 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89.

[3]黄梅, 刘金枝, 王爱荣.新生儿静脉留置针两种送管方法的效果比较[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 5 (22) :121.

[4]李晓燕, 刘洋, 陈卫红.套管针常规留置时间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35 (5) :300-301.

[5]尚玉芝.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 2006, 20 (11A) :2878-2879.

[6]侯燕, 乔云丽, 皮芳, 等.护理干预减少儿科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临床观察[J].护理研究, 2010, 24 (8C) :2204-2206.

[7]李玲, 程云.静脉留置针穿刺时防止血液外滴的方法[J].护理研究, 2010, 24 (7C) :1935.

[8]韦艳姬.腋下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静脉置管中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 2010, 24 (6C) :1655.

[9]谢艳, 冼日凤.改良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 2010, 24 (4C) :1095-1096.

安全式静脉留置针

安全式静脉留置针(精选12篇)安全式静脉留置针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将安全式静脉留置针应用于360例急诊...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