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书怎么写范文
忏悔书怎么写范文(精选17篇)
忏悔书怎么写 第1篇
XX年母亲节这天,大连华臣影城西安路店1号放映厅内,一部公益电影《我和父母》,让众多观众泣不成声,前来观影的观众们人手一枝康乃馨。这部电影的编剧、导演兼主演,是一个80后,是一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穷小子崔守杰。拍摄这部影片,正是崔守杰作为一个儿子对父母的忏悔。
1980年,崔守杰出生在河南,家中兄妹四人,崔守杰排行老三。父母常年在新疆吐鲁番打工。崔守杰10岁那年,被父母从老家河南接到新疆读书,一家人在戈壁滩中艰难地生活。在崔守杰能看懂电视剧开始,他便在心里埋下一个将来当明星的梦想。时光如梭,转眼间崔守杰已经18岁。父母其实早已为他谋划好了一切,让崔守杰去学医,将来有养家糊口的能力。但特别喜欢电影的崔守杰,没有征求父母的意见就报考了大连现代影视艺术学校。
当年8月中旬,卫校和艺校的录取通知书几乎同时送到崔家。崔守杰的父亲崔效莲犯了愁。可是18000元的学费,让他的哥哥、姐姐和妹妹齐声反对,因为这些钱在老家,足够盖间房子娶个媳妇。但是叛逆的崔守杰大声说:“为什么农村孩子,就非得盖间房娶个媳妇?我想当明星。”
崔守杰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离开家乡的那一幕,父母将家里的粮食和所有牲畜全部卖掉,凑上了13000元钱,乡亲们也捐赠了一些学费。离开时,崔守杰回头望见母亲和父亲站在飞扬的沙尘中向他挥手,瞬间泪如雨下,他跪在了沙地上,向父母重重叩了三个响头。
1998年9月,是新生报到的日子,上学走那天,崔效莲不放心,陪儿子一起去报名。崔守杰和父亲踏上了从新疆吐鲁番到大连的火车,踏上了追逐梦想的旅途。5000多公里,没钱买卧铺,六天六夜的长途跋涉,让崔守杰和父亲疲惫不堪。风尘仆仆地赶到大连现代影视艺术学校时,学校已经开学13天了。把他安顿好后,五十多岁的父亲,当天就踏上了返回新疆的火车。当时崔守杰就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回报父亲。凭借着个人的勤奋努力和他的这份非常执着的追求,应该说守杰也渐渐地被大家所认可,那么在他学习这个表演专业一年之后,他就得到了一个对他来说很重要的一个机会,他到《康熙王朝》这个剧组去实习了,并且在戏里面崭露头角。离开剧组后他回到大连,靠表演小品和舞蹈维持生计。
离心中的梦想越走越远,让崔守杰焦躁不安。为此,他联系3个同学成立了一个组合,在大连某夜总会表演歌舞。每天生活在灯红酒绿的环境中,有时候真的能被同化,虽然那时他觉得自己很失败,但他仍抱有希望。
因为崔守杰在《康熙王朝》里露过脸,崔效莲和妻子张桂荣对他的话深信不疑。为了继续供养崔守杰,崔效莲和张桂荣拼命挣钱。崔效莲在镇上搭了一个简易的帐篷捡破烂,张桂荣则去新疆石河子摘棉花。张桂荣在摘棉中咳嗽,并且全身浮肿。到医院检查后才得知,她体内农药严重超标,并从此落下了病根。为了不让崔守杰担心,张桂荣让丈夫和几个子女隐瞒自己的病情。
XX年7月的一天,崔守杰所在歌厅的电话突然响了,是哥哥打来的:“你马上回鹿邑,咱娘走了”崔守杰不大相信,可他听到电话里有家人的哭声,才知道是真的,他泣不成声一头栽倒在地。
把母亲安葬后的第二天,他独自一人来到坟前,抱着坟头和母亲说话。“妈,我有罪,我对不起您。你安心地睡吧,我要去北京,将来要不混出个名堂,我就无脸回来见您。”
回到北京后,崔守杰努力工作,他又陆续升为制片、现场导演、执行导演崔守杰一点一点实现了当初的梦想。此后,他萌生出一个念头:写电影剧本,剧情就是自己的经历,而主角就是母亲。
北漂的日子虽然艰苦,但崔守杰工作勤奋又肯吃苦。渐渐地从剧务做到了现场导演、执行导演,工作之余他为母亲写了一部电影剧本,想让父亲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创作的这部电影。没想到,现实却没能留给他尽孝的机会,XX年,父亲被查出严重的肾结石,再次面临着生命的危险。
10月7日,崔效莲病重,17日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不久后父亲病逝,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崔守杰发现了一沓父亲卖血的收据,还有一个存折,自己寄的钱,父亲一分未花。他的心被痛苦充斥着,他找出反复修改5次后的剧本,将剧本改名为《我和父母》。他含着泪增加父亲的角色剧本《我和父母》定稿后,他又修改7次。崔守杰要将剧本拍成电影,由自己亲自执导、主演,他要用电影铸造一座碑,献给天下无数像自己父母一样的爸妈。
用5年的时间,他回顾和父母的点滴,经常是剧本写着写着,他就已经泪流满面。慢慢地,很多人知道了崔守杰的故事,大家都要帮助他完成这部电影。XX年,电影《我和父母》正式开机,这期间当红明星刘烨、柯蓝、马捷,以及大连本土演员金桂斌,更是要求在电影中无报酬地出演。
XX年9月1日,《我和父母》在大连开机。XX年4月11日,《我和父母》在北京举行首映礼。在北京首映礼现场,观众要求看这部电影,而崔守杰说:“我的第一个观众希望是我的父母,第一场肯定要在我的家乡播放,我要留两个座位给爸妈。虽然看不到他们,但我心里有他们。所以我必须把这部电影在我家乡播放第一场。希望他们二老在天之灵能够看到他们的儿子所做的一切。“电影已经拍摄完毕,央视6套电影频道买下放映权。而崔守杰将电影首映选在了家乡父母亲的坟前。放映当天,山沟里的乡亲们来了足足有3000人,有的骑着摩托车,有的推着自行车,有的坐在沙土里看,有的蹲在半山腰。90分钟的电影,让很多乡亲们掩面而泣。当天,崔守杰为父母再叩了三个响头:“爸妈,儿子懂事了。”XX年5月8号,母亲节这一天,崔守杰在大连公映了他的这部电影,在现场,他还向默默支持他工作、相处十一年的女友求婚。这仅是“孝道三部曲”的第一部,接下来的第二部《爸爸妈妈我爱你》目前已经拿到了审批文件,即将开拍。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别到最后父母去世了才明白,自己要永远背负父母沉甸甸无回复报答的爱,就像影片片尾说的那样:世上唯有孝顺不能等待,趁父母还健在。
忏悔书怎么写 第2篇
指南针理论在中国历史上的.演变。
The compass was invented in China two thousand years ago.
中国在两千年前发明了指南针。
The electronic compass is widely used in the navigation equipments recently.
“出色履历”怎么写? 第3篇
其实, 绝大部分企业看重的还是学生本身的能力与条件。只不过, 令人担忧的是质变之后的大学毕业生, 是否有足够的能力与条件在求职的第一个门槛前脱颖而出呢?履历, 是求职者必须跨越的第一个门槛。
梳理格式 (Format) :第一页定江山
1.简明扼要
现在的企业多已采用电子履历表, 也就是以网络或电子邮件的方式传递履历, 这代表你的履历比过去更容易被删除, 往往你是否有机会面试就在筛选履历者的弹指之间, 似乎是一个按键就决定了你的未来。
一般企业里负责筛选履历的人员应该都不是资深的人资主管, 所以想当然地一定也还不具备一眼浏览就可以看出应征者特长的本领。同样地, 一家你想进入的企业在征才的时候一定会收到雪片般飞来的履历, 如何让筛选履历者能在浏览第一页履历时就将你挑出安排面试, 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根据经验而言, 一份依据事实、只描述要点的履历表比较会赢得注意, 而超过两页的履历表则会在不耐之下被删除。有人为了表现自己的文笔, 提供如小说般的自传, 如果你的文笔真的好到可以写小说, 不如你就在第一页表示自己有这样的才能或是曾发表过的作品, 再请面试官参考附件作品。
2.清楚正确
确定你履历表中的每一条细节都是具有关联性的;而且是前后一致的。常有人准备好一份履历后就让它成为考古题, 经年累月都不修改, 而且应征任何职缺都一体适用;有人忘了更新最近的经历, 让人以为待业了很久;有人忘了变更自己的婚姻状态, 让自己成了未婚生子、或是已经离婚;有人职涯中凭空少了几年, 或重叠了几年。履历表虽然不必一再重写, 但起码在应征工作时要针对当时的状况做适当的修正。
其次, 任何经历或专长都是不能造假或夸大的。很多人以为茫茫人海要从中查出你的过去是件很难的事, 这样你就太小看人资从业人员了, 现在有很多机构可以提供这种服务、还有人力中介公司推出专业的reference check服务, 包括学历、信用、在前公司的人缘及是否有过犯罪记录等都是可以被查到的。还有就是, 人真的不能做坏事, 因为世界真的不够大, 到处都可能巧遇你曾经认识的人。
3.重点标示
基本上正确地运用底线、粗体字、与大写就可以将你想特别强调的地方表现出来。而一份完整的履历应该要标示以下几个重点:
教育背景:大学毕业生因为还没有扎实的工作经验, 所以应该将求学的经历放在最前面;如果你有傲人的工作经验, 则可以将工作经验的部分放在教育背景之前, 而且别忘了要以最近的工作经历放在最上端。
工作经验:包括就业经验、工作成就、职务概要说明、志愿者经验、军旅经验、社团经验等。而对没有充足工作经验的毕业生, 社团经验往往是企业拿来衡量你是否有能力承担工作的最低考量。
特殊专长:与职务相关的才能、第二专长、或是语文的能力等。例如, 在现在以英文为国际语言的社会中, 若你会日语在日商一定会被重用、而会德语者在欧洲公司一定火红。
荣誉事迹:课外活动或竞赛得奖记录、领导才能、参与学会等都是很好凸显自己的方式, 也可以弥补工作经历不足的缺点。
掌握内容:一针见血不赘言
1.强调成就:
尽量表达可衡量的成就以及解决问题的技巧, 把你的履历表建构在成就的描述上, 显现你的独特性、成长与能力, 此处的独特性是指你的成就或是比别人更突出的表现或才能。
坊间有许多教人如何撰写履历的书籍或参考总是特别强调独特性, 但是很多求职者却误解了独特性的真谛, 以为只要履历表跟别人不一样就能加分, 产生的很多履历好像忘了自己过去到底成就过什么。
2.不用深究:
有人把自己的“生平”制作成一张光碟寄来应征, 除非这是求才企业的要求, 谁有时间在繁忙的工作中放下手边的工作、关掉电脑上的所有作业、或是跑去找台电脑看你的光碟?到头来你的光碟只会增加Pending (搁置) 资料夹的份量而已。
还有一种是直接把自己精心制作的动画Flash附档在应征的e-mail里, 却完全未察觉自己忘了扫毒, 造成企业筛选履历者的电脑中毒或当机, 这绝对会被列入黑名单中永不录用。
企业界的网络系统是不会对外全面开放的, 特别是需要电脑知识或是动画、多媒体等科技的公司, 就算你的mail (电子履历) 可以通过层层防火墙的考验, 你还得确保筛选履历者的电脑有升级到可以看你动画履历的层次呢!还是先有面试的机会, 再表现自己吧!
3.不自曝其短:
另外一种大家常用来自以为可以突显自己的方式是PowerPoint简报档的履历。除非你的简报功力已到达出神入化的境界, 若只是一般会用的级数, 奉劝你还是少用吧!
逻辑上来说, 会让你想用简报档来突显自己不同的公司, 筛选履历者的简报程度应该也不差, 特别是大公司的人资人员或主管, 简报技巧应该是基本的职能要求, 除非你的简报档能令人赞叹, 不然在人资主管前就相形见绌了!
4.正面积极:
你打算让履历表传达什么讯息呢?应征工作本身是一件极为严肃的事情, 还是用“正面积极+严谨谦虚”的态度才能让人愿意看你的履历。当然, 一份兼具创意及美感的履历可以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别忘了创意美感并不等于轻挑随便、更不等于用有花边洒香水的信纸。
卢梭写《忏悔录》 第4篇
少年卢梭偷拿了一条漂亮的丝带,后来被发觉了。面对众人的责问,卢梭慌了神,愣了半天,红着脸说:“是……玛丽永给我的。”
玛丽永是个年轻的姑娘,伯爵家的女厨师。为了弄清真相,管家叫来了玛丽永,并拿出丝带让他们“对质”。卢梭一口咬定是玛丽永偷的。玛丽永愣住了,她沉默着,瞪大了那双无辜的蓝眼睛,向说谎者看了一眼,并且摇头否认。
管家无法“断案”,伯爵宣布:“把两人都辞退。”为了给真正的“罪人”一个警告,老伯爵还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我相信,有罪者的良心一定会替无罪者复仇的。”
卢梭和玛丽永一起被逐出了伯爵的家门。从此,卢梭再也没有见过这位可爱的山里来的姑娘,但他常常会想到:作为被自己诬陷的牺牲品,玛丽永恐怕再也找不到一份较好的工作了,因为她所蒙受的罪名足以毁坏一个人的声誉。
“有罪者的良心一定会替无罪者复仇的!”伯爵的预言没有落空。在那桩错事发生后的40年里,每当卢梭追忆起自己的过失和玛丽永的不幸时,总是悔恨莫及,常常苦恼得睡不着觉,一闭上眼睛便看到那个可怜的姑娘前来责问他,好像罪过是昨天才犯的一样。那双纯洁的、充满了无辜泪水的蓝眼睛,仍然直盯著自己,令他羞愧不已、无地自容。
卢梭晚年决心公开自己“干过的应该谴责的残忍的事”,于是写了《忏悔录》。在这部名著里,卢梭如实交代了自己的过错,还写下了这样的感受:“如果这件罪行可以弥补的话,那么,我在晚年所受的那么多的不幸和我40年来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始终保持着的诚实和正直,就是对它的弥补。”
睡觉怎么写英语怎么写 第5篇
我睡在3楼。
Ros fell into a deep sleep.
罗斯睡着了,睡得很沉。
She sank into a deep sleep.
西瓜怎么写英语怎么写 第6篇
Watermelons were already on market at this time in former years.
无籽西瓜吃起来甘脆爽口。
The seedless watermelon tastes sweet and crisp.
西瓜的原产地是非洲。
The watermelon is native to Africa.
西瓜成堆地摆在地上。
The water melons were lying on the ground in heaps.
这个西瓜的口头不错。
The watermelon tastes good.
西瓜的向日面是绿色。
The sunside of the watermelon is green.
西瓜绷成了两半。
The water-melon cracked into two.
立秋后西瓜下市。
黑色怎么写英语怎么写 第7篇
Thick black smoke was pouring out of the roof.
一只猫是黑白花色的,另一只猫是纯黑色的。
One cat is black and white, the other solid black.
他的头发是黑色的.,但两鬓已见斑白。
He had black hair, greying at the temples.
她穿着黑色的晚礼服,显得性感极了。
为什么写和怎么写“学习故事” 第8篇
“学习故事”怎么写?
写了那么多年的观察笔记,为什么又写“学习故事”?
知道“学习故事”有注意—识别—回应,但回应什么?
为什么写出的“学习故事”都看上去差不多?
……
这些问题看似纠结于怎么写“学习故事”,但背后的问题才是症结:为什么写“学习故事”?
让我们从“学习故事”里找答案吧。
一、看懂“学习故事”
(一)“学习故事”里的幼儿是什么样的?
用电锯做小椅子,给蜗牛找家,画连环画做成书,给妈妈做拖鞋……在新西兰教师撰写的“学习故事”里,一个个好奇、主动、专注、勇敢、坚持、自信、敢表达的充满力量的学习者形象跃然纸上……总之很投入!
(二)“学习故事”里的“学习”是什么样的?
做吸尘器,改造花园,爬树,运沙子,用缝纫机做衣服……这些学习过程完全由幼儿自己做决定,勇敢操作,验证想法,再反思调整,完成目标后快乐地分享……总之很自主!
(三)“学习故事”里的“教师”是什么样的?
在新西兰幼儿的“学习故事”里几乎看不到教师,偶尔出现的教师大多说的是:“你要做什么?”“需要我帮忙吗?”但是,就是在这么简单的问话里,却让我们听出了理解、信任、等等、认可……总之很尊重!
(四)“学习故事”里的“环境”是什么样的?
投入、自主、尊重,这样由师生构成的精神环境是和谐的,物质环境是有趣好玩、不断变化拓展的,能够随着幼儿的需要调整、改变,也可以让幼儿去支配和创造,更不局限在室内,户外、池塘、公园、树林、社区、博物馆、停车场……所有幼儿接触到的事物都成为提供感知、操作、创造的学习场所。所以,投入自主的学习需要尊重、有趣的环境。
看到这里,我们已经明白:写出一篇“学习故事”不仅需要文笔和道理,更要有积极的儿童观、正确的教育观、科学的课程观,还要有看懂幼儿、解读学习、促进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二、激发“学习”
论述至此,不难看出,我们已经把“学习故事”的重点从“故事”转移到“学习”了。为了看到有力量的“学习”,我们拓展空间、丰富环境、开放材料、打破规则、倾听记录、理解等待……所做种种都是为了把更多的权利归还给幼儿,这样才能看到投入、自主、有力量的“学习”!已经激发出“学习”的教师更要会激励“学习”向深度、广度拓展。每位教师从倾听者、记录者、观察者、陪伴者、游戏者,到支持者、激励者、计划者、斡旋者,发挥不同的角色作用。幼儿的学习逐渐以幼儿生成和发起为主,教师在判断其兴趣与发展点后给予支持,通过个体探究、小组学习、集体教学、家园共育、班级活动、园级课程等方式使幼儿的学习在交替式互动中不断螺旋上升,学习品质、知识、技能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我园在三年的实践与研究中,教师和幼儿同样以学习者和沟通者的身份成长着,教师从辛勤的园丁转变成智慧大玩伴并继续探索努力成为教育营养师,我们的专业性也表现在“后退—反思—观察—调整—研究”的有力行动中。
三、记录“学习故事”
我们借鉴新西兰的“学习故事”理念,发现幼儿、理解幼儿独特的学习方式和宝贵的学习品质,激发幼儿的学习力量,同时唤醒教师的力量,带着情感和爱,记录专属于每位学习者的“学习故事”。然而,当我看到很多教师写的“学习故事”时,虽然被他们认真、热情、有趣的描述所吸引,但是重心失衡的写法让我叹息。
仔细分析,我发现教师们写的“学习故事”从结构上看,可以分为四种:
第一种:“注意”部分写得很多,“识别”部分写得少了,“回应”部分写得更少,像倒三角形。
第二种:“注意”部分写得挺多,“识别”部分也写这么多,“回应”部分与之对应,像长方形。
第三种:“注意”部分写得很少,“识别”部分写得较多,“回应”部分写得很多,像正三角形。
第四种:“注意”部分写得多,“识别”更多,“回应”写得很全面,像梯形。我认为,这是最理想的写法。
下面用一篇《初当研究者》来做分析:
注意:
小蜗牛成为中二班不可缺少的一员,有更多的小朋友关心它了。
你一个人坐在那里,一手扶着青菜盆,一手轻轻拿起装着小蜗牛的澡盆,仔细地看着,
看看青菜,再看看蜗牛,就像是一位科学家在研究着什么……
我上前询问:“你在看什么?”你小声地告诉我:“我在研究蜗牛是怎么把青菜咬了一个洞?”
第二天,你终于看到小蜗牛吃菜时的样子,你告诉我:“小蜗牛先把身体吸在菜叶上,然后它的嘴一张一张,把青菜吃掉。”
识别:
你是一个好奇宝宝,你是一个发现宝宝,你还是一个会找问题答案的“宝宝”。你能对小蜗牛的嘴产生好奇,说明你对它关注了。你发现了小蜗牛的嘴是怎样吃青菜的,你找到了自己提出的问题的答案,你是一个有能力的学习者。
回应:
你对感兴趣的事情都能做到研究研究,观察观察,试验试验,你会发现很多有趣、好玩的事情。
这篇故事的“注意”部分记录得很有层次,每段都有一个中心,有对学习背景的说明,有对学习者言语和行动的描述,有学习的连续性,有对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和理解的解读。但是“识别”部分就出现空洞下定义的情况。再到“回应”部分,就只剩下期待了。
这种“倒三角形”的写法在初学者身上表现得很普遍。他们在最缩水的“回应”部分都写了些什么?我收集了很多实例,发现大致分为以下四类:
1.展望今后类:希望你继续研究、观察、实验,你会发现更多好玩的事……
2.精彩不断类:你今天的学习棒极了,期待你下次更精彩……
3.高大定义类:你是一个能坚持、有力量的学习者,我永远是你的粉丝……
4.复制粘贴类:希望你以后做事都像今天一样……
这些“回应”看起来离幼儿好远,跟当时当下的学习似乎没啥关系啊?
让我们再仔细分析一下,看看问题出现在哪里:
“展望今后类”中的研究、观察、实验、发现,都指向能力。能否把这些能力说得更贴近幼儿呢?
“精彩不断类”里的“棒”能否再具体些吗?
“高大定义类”中的坚持、有力量可借助什么活动和互动延伸呢?
“复制粘贴类”里的“都像今天一样”是指什么?能具体说出像今天的哪一样吗?
教师带着美好祝愿,认真撰写的故事如果以这样大而空泛的“回应”结束,教师“智慧大玩伴”和计划者、斡旋者的作用体现在哪儿?幼儿和教师的发展在哪儿?
为什么“回应”与未来的“学习”脱钩?
2015年11月,我们进行了一次教研活动,分享“故事”解读“学习”。
我们分析了一篇《我是魔尺大王》(见附后)。
在这篇故事里,我们试着用“提炼重点词”的方法找到“注意”中每句每段的重点词,然后一一列出,在“识别”中与其一一对应,分析出幼儿行为背后的思维。继续对应在“回应”部分给予支持和拓展:
一一解读并对应进行识别和回应后,我们看到,回应包括:发现并激励学习品质,给予时间、空间的足够保障,创建环境满足展示、交流的需要,提供辅助物和参考图等材料,拍照、记录使探究方法得以分享和传播,组织讨论让话题激发新的思想,布置在家长园地使一人兴趣影响多人和群体,激励先命名再塑型促进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总之,可以从时间、空间、活动、主题、家园、记录、分享、讨论、环境、材料、群体等方面更广泛地回应。
这样与《我是魔尺大王》故事最后的“回应”对照,我们看到,这些回应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确实可行、能查易检的。所以,把文字里的“回应”变成行动中的支持和拓展就是教师做计划、实现以“学”定“教”的过程。
四、让“故事”长出“学习”
“故事”里的“回应”可以生长更多有力量的学习。那一篇《我是魔尺大王》就像一颗学习的种子,在专属于它的时间、空间、活动里成长着。随着更多的魔尺大王升入大班,新的“故事”被记录出来又继续影响更多教师和幼儿。到这里,无论是“故事”还是“学习”都以“梯形”不断持续和无限扩展。
“学习”之所以这么有生命力,是教师使用不同的回应方式在呼应幼儿的学习、生成新的学习。在《我是魔尺大王》中,起先教师使用的是即时回应来满足幼儿当时的兴趣和需要,然后以记录、展示、讨论、活动等方式更深入解读学习品质、知识、技能,这是延时回应。发现幼儿思维发展和认知规律,继续把兴趣向比较、排序、测量、体积、面积、组合以及搭建、数学、语言、交往、健康、艺术拓展,这就是短期回应,使兴趣点生发多领域学习并促进思维发展。当幼儿由兴趣产生的注意、记忆、分析、判断、想象、创造等思维能力日渐强大时,幼儿与教师、环境、时间、空间、家长、同伴、玩具、活动种种关系继续互动从而对自己的能力有清晰的认知,这就是长期回应在起作用了。最终的结果就是帮助学习者确定“我是会学习的人”。“故事”文本里的“回应”与现场“学习”里的“回应”相生相长,需要教师具备两个意识:发展意识和课程意识。
向上追溯,让“回应”不缩水的关键在“识别”,在尊重、信任、倾听、理解前提下,学习品质成为教师普遍关注并能准确识别的焦点,但某种品质背后一定有知识、技能做支撑,这时就要借助《指南》《纲要》等帮助教师树立专业教育意识与能力,从而发现个体、群体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表现特征、方式方法。
继续追根溯源,在“注意”部分即体现教师看、看见、看懂、懂看的专业能力,逐渐从“看到幼儿在玩什么”到“看懂幼儿怎么玩,为什么这么玩”,然后继续注意“玩什么”背后的想法和意图是什么?“怎么玩”当中的方法和策略是什么?通过倾听了解幼儿玩的过程中独特的想法、关心的话题和表达的方式。所以,带着情感和爱写“注意”,聚焦学习品质、知识、技能写“识别”,满足兴趣、需要促进长期发展写“回应”,这样写出“梯形”的“故事”便水到渠成。
“学习故事”不是一次学习的结束,而是一段“学习”一生“学习”的持续。在这条学习的路上,身心、情怀和能力一个都不能少。有情怀的教育是创造,没有情怀的教育是制造。让我们不断学习,共享学习之旅。
附:
我是魔尺大王
时间:2014年4月 地点:中一班活动室
对象:晴 观察者:刘婷
老师的注意:
每天晚上的玩具时间里,屋里总能听见“咔咔”的声音,每当这时,我都喜欢对大家说:“努力啊!谁能给刘老师惊喜?”
你举着有变化的魔尺对我大声说:“老师,你看!这是个小椅子。”“啊?三角形的?这个能当椅子吗?”
你想了一下,“砰”地一声把它放在地上,盘起小腿挺直后背坐在上面!“哇!太可爱了!真是个小椅子啊!好神奇啊!晴啊,你看上去特别有功夫呢?”
从此,你好像进入了魔尺天地了,不断有新作品给我看!
接下来的几天里……
“老师,你看,本来我变一个大剪子……对着镜子!合成一个大正方形了!”
后来的每一天,早晨、晚上……只要你的手里拿着魔尺,就不停地给我看作品。每件作品都让我惊呼:“太神奇了!”“你都成魔尺大王了!”你看着我,很享受这个称号呢!
这些事情告诉了我们什么?
在刚开始的玩具时间里,孩子们都是坐在小椅子上、低着头、专注地“咔咔”转魔尺。你第一个站起来走向我展示作品时,不仅把我吸引了,也有小朋友悄悄过来看,我们都是佩服的眼神!逐渐地,每次你来展示,都有小朋友悄悄围过来看,还会陪你回去蹲在你身边看你变魔尺呢!你的创造、自信、乐观给了全班一个启发。
陆续有其他小朋友也向我来展示了,也自豪地说出:“老师你看!”我知道,我们心里都感谢我们的“魔尺大王”,是你带给全班小朋友信心和有趣
一根魔尺被你变化无穷,创造力也有规律吗?这个我很好奇:是你先根据物体的印象来塑型?还是随意塑型然后命名?
当你一次次创造、新作品不断出现时,给老师提出了“要求”——展示的舞台!我们不能总是变一个看一个,然后还原,又再变再看吧?我们需要一个天地,来让你和更多小朋友展示大作。
下一步学习的机会和可能性
你为全班小朋友的动脑动手搞创造做出了贡献!老师会为你做一期专栏,让欣赏你、知道你创造的人更多些,向你学习的人也会更多吧!
我们需要有固定的魔尺时间,保证你们有专门的时间去为此动脑筋、多交流。
我想好了,既然是为你们创造天(时间)地(环境),干脆就建设一个“魔尺天地”吧!在墙上做个小展台,你们可以自豪地把作品展览在这里,同伴、老师、父母都可以欣赏。
出于好奇,我必须立刻采访你。(后来,我真的采访成功了!你告诉我,你是先变化出造型然后看它像什么就给它起名字的!)
如果我们的展台做好了,作品越来越多了,大家会有什么想法呢?会不会有先想好变什么再去动手玩魔尺的呢?哪一种是更有难度呢?我们还能用魔尺变出什么?做什么?老师想为你做的事情有好几件啊!
下面是老师为你做的,我兑现了我的承诺哟!
爱怎么写,就怎么写 第9篇
“你每天都说话吗?”老师亲切地问马林。
马林一脸疑惑:“说啊,天天都要说话、聊天。”
“都聊些什么?”
“什么都聊。和同学在一起就聊新鲜搞笑的事,聊新动画片,新玩具,新游戏什么的;和爸爸妈妈聊天,就聊生活和学习上的事……”马林越说越兴奋。
老师打断马林的话:“好,你已经写了一篇精彩的文章。”
马林一听蒙了:“没有啊,我没有写文章啊?”
老师说:“其实,我们每次跟朋友和爸爸妈妈聊天的内容,都是很好的作文素材!我们说的时候叫‘话’,把‘话’写在纸上就是‘文’!其实我们在学说话,学讲故事的时候,就是在学写作文,也叫‘口头作文’。现在我们认识的字多了,可以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在作文本上了,这就是作文。我们说话聊天时,就是爱怎么说就怎么说,不受任何格式和条件的限制。所以,大家千万别把作文格式化,否则会束缚你的思维,让你感觉不知从何下手。‘爱怎么写就怎么写’,这就是写作的秘诀!”
松鼠怎么写英语怎么写 第10篇
Squirrel answered for herself.
松鼠为她自己回答了。
The squirrel is climbing a tree.
这只松鼠正在爬树。
The squirrel ran into the grass.
蓝球怎么写英语怎么写 第11篇
1、We love playing basketball.
我们爱打篮球。
2、His injury incapacitated him for playing basketball.
他因受伤而不能打篮球了。
3、They ransacked the whole classroom for their basketball.
兔子的英文怎么拼怎么写对怎么写 第12篇
The dog had smelt a rabbit.
狗嗅到了兔子的气味。
The dog scented a rabbit.
狗嗅到了兔子的气息。
She jumped back like a startled rabbit.
“怎么写”不等同于写作知识教学 第13篇
为此, 指导学生“怎么写”作文就成为一件“因人因文设教”的事, 而并不是一种写作规律的验证和写作知识的实际应用、传递。
我们经常会在作文课堂上看到教师把具体的写作知识呈现出来, 让学生按着写作知识的提示进行作文, 以此来帮助学生解决怎么写的问题。从现实情况来看, 即便是有了这些知识, 学生写作依旧是困难重重。知识并没有给学生带来帮助, 反而很有可能成为学生写作的桎梏。
一句话, “怎么写”不等同于写作知识教学。那么, “怎么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试图通过一个学生的作文个案来作分析。通过个案分析, 不仅可以深入地窥见学生习作教学“怎么写”的相关问题, 还能使这种分析获得更加普遍的意义。
精彩课堂
课堂上有我们的喜怒哀乐, 课堂上的趣事说也说不尽, 每天的课堂迥然不同。
从这个题目来看, 可以有这样几种构思的路径:一是写一节精彩非凡、印象深刻的课, 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 课堂如何精彩, 在内容的取舍上, 缺少对教学行为的认识, 在方法上, 场面描写、对话描写等还明显不足, 显然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二是把“精彩”作为对课堂的一种总体上的感悟, 并不局限于一堂具体的课, 这样在取材上就获得了很大的自由度。
可见, 看起来是审题, 实际上是对什么是“课堂精彩”的理解问题。从这段文字中可以明显看出在作者的心目中, 课堂的精彩并不是这堂课多么令人难忘, 或者是教师的表现如何出色, 而在于其中有“我们的喜怒哀乐”, 在于每一堂课的迥然不同。有了这样的认识才有了“怎么写”这篇文章的总体考虑。
所以, 关于如何审题的知识并不能完全解决这样的具体问题。可以这样说, 每一个作文题的情况都不一样, 审题背后要学生对写作内容的认知作出归纳、分析、判断。
这样看来, “怎么写”的问题首先是作者对写作内容的认识, 正如严羽《沧浪诗话》中所说:“夫学诗者以识为主。”没有认识, 就没有具体的角度, 也就没有内容, 更谈不上如何写。这一点, 光靠写作知识的教学是没有办法达到的。
无聊的英语课, 总是成为开小差的人最多的时候。这不, 正当灵魂出窍、梦游他乡时, 突然响起一声“砰”的关门声, 紧接着传来英语老师那清脆而又尖细的高分贝声音, 我们的灵魂立马从四面八方赶回来, 只见英语老师满脸通红, 眉头皱起, 凶巴巴地瞪着我们。我们一个个都挺直腰板, 装作在认真听课, 可是英语老师不吃这一套, 开始发火。她在讲台上叽里咕噜、疾言厉色地发泄了一阵子, 又开始讲课, 可是她余怒未消, “啪”的一下把粉笔擦扔到了地上, 我们个个都打了个寒战。这节英语课比看恐怖片还让人惊魂未定。
作文的基调定下来之后, 接下去就是选择什么材料来写和如何生动地用文字表现的问题, 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写具体”。
作者对材料的选择比较出乎意料, 好像并不是从“精彩”上着眼, 而是呈现了一位“重口味”的英语教师, 她严厉得有些过分, 而且并没有多少课堂艺术, 以至于对她的评价是“无聊”, 是一种“发泄”。作者似乎发现了英语课中的这一个“情绪结构”, 即“无聊”与“发泄”的对立, 学生觉得“无聊”, 所以老师就要“发泄”, 从而构成了一种张力, 这种张力使文章获得生动的韵味。
可是, 这与“精彩”有什么关系呢?作者在段尾轻轻一点:“这节英语课比看恐怖片还让人惊魂未定。”一下子就把“叙事者”从情境中抽离出来, 使文章有了一种调侃的味道, 似乎原先文章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一下子成为了“恐怖片”, 成了一个与己无关的东西, 成了一个可以置身事外进行评价的对象。这样, 精彩的感觉就生成了。
因此, 如何“写具体”, 应当是非常灵活的, 并没有一个通行的标准。我们平时指导学生“写具体”, 往往要求学生写出场景, 写出语言、动作、神态等, 这仅仅是一种“通识”而已。本文中表现教师的“发泄”, 只从教师的神态、动作入手, 同样非常传神, 而语言只用“叽里咕噜”轻巧一点, 既回避了语言暴力进入文章, 又可使文章简洁灵动, 更为重要的是表明了“我们觉得老师的发泄很无聊, 她的话并没有听进去”这一主观上的感受, 使文章更具有张力感。
语文课上, 老师正在给我们讲课。这时, 正讲完了一段, 要给我们看视频了, 老师打开浏览器, 此时突然出现了一个广告, 广告上还有一个窈窕淑女, 我们倏地一声笑出了声, 连老师也忍俊不禁。这真是一道开胃菜。
这一段文字写得“轻巧”, 好像是要与前面的一段文字有意识地区别开来, 有些轻描淡写的感觉。这是因为这里的精彩实际上是一次小小的意外, 或者说是一个事故。所以在写作时作了“略写”。
文章的详略是作者对内容作出的剪裁, 体现了作者对文章重点的把握。详略的把握也并无绝对的规定, 由作者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把握。
下一节课是体育课, 正当我们高高兴兴地排着队伍, 准备下楼去时, 只见数学课代表捧着一大摞的白试卷从办公室急促地跑来。我们一看这情况就知道, 体育课没得上了。课代表还未张嘴宣布噩耗, 我们就乖乖地心如死灰地往教室走, 个个都像霜打的茄子——蔫了, 无精打采地静候老师的到来。我们的心情坠入了万丈深渊。
文章写完以上两节之后, 接下来就变得比较难处理。因为所谓精彩的两种情况都已经呈现出来了。如果再写无聊或再写开心, 文章就会雷同;如果就此打住, 文章又略显单薄。
因此, 在这一节中, 作者把“改课”的内容写了进来。这样就与前面两种情况区分开来。同时, 在具体的写法上, 也与第二节中表现对立的写法区分开来, 而只表现同学们的心情, 如“宣布噩耗”“心如死灰”“无精打采”“万丈深渊”, 都是对同学们心情的层层渲染, 这再次印证了我们前文分析的“写具体”是非常灵活的, 写具体实际上就是写出个性。
课堂上有快乐, 有酸楚, 有忧愁, 也有伤心。但每一堂课都是精彩的。这精彩的点点滴滴构成了我们美好的回忆。
一串葡萄怎么写英语怎么写 第14篇
她买了一串葡萄。
Lili had fallen asleep clutching a fat bunch of grapes.
莉莉手里抓着一大串葡萄睡着了。
I bought a bunch of grapes from the market.
我在市场上买了一串葡萄。
Will you give me a bunch of grapes, my good princess?
好心的`王妃,你能赏我一串葡萄吗?
English sentences tend to be complex multi-dimensional structured, like a bunch of grapes;
跳高的单词怎么写英语怎么写 第15篇
她跳高得了银牌。
Sotomayor, the Cuban holder of the world high jump record, cleared 2.36 metres.
古巴的世界跳高纪录保持者索托马约尔跳过了2.36米。
He has easily won the preliminary contest for the high jump.
他轻松地通过了跳高预赛。
How many entries are there for the high jump?
报名参加跳高比赛的有多少人?
He cleared two metres in the high jump.
紫色的英语单词怎么写怎么写 第16篇
这些是紫色的长蛇。
His Chinese book is purple.
他的.英语书是紫色的。
This is a rainbow. It is purple and blue.
忏悔书怎么写 第17篇
2009年我参加了乡习作交流课研讨活动, 听了几位老师的课后对比我自己上的习作课《编动物童话故事》, 深刻体会到只有有效整合口语交际与习作指导, 让学生“话怎么说, 文章就怎么写”, 才能提高习作教学的实际效果。
我的习作指导课课堂教学流程是:引入话题 (编动物童话故事) 口语交际 (回忆印象深刻的动物童话明确口语交际要求交际汇报评议) 习作 (自由习作展示赏评修改习作) 拓展 (把自己的习作读给爸爸妈妈听, 听听他们的意见)
从教学流程可以看出习作教学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的有效整合。
一、“怎样读”就“怎样说” (读说结合)
梁启超曾说:“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 要指导学生作文, 首先应教会其如何读书。”的确, 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叶圣陶曾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 不吸收丰富的养料, 就写不出好的文章。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 学生就没有丰富词汇的积累, 这样的写作将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所以, 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是关键所在。在班级成立一个小图书室, 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课外读物拿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这样, 学生会得到更多汲取课外知识的机会, 同时能丰富学生的词汇量。由于小学生的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较差, 在语言积累的过程中他们有很大的盲目性, 教师应引导学生准备一个“采蜜本”, 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将好词、佳句进行分类整理记录下来, 作为以后的写作素材。厚积薄发, 居高临下, 作文就容易了。
在课前我布置学生读动物童话。在课堂上, 我请学生交流以前读过的动物童话, 并回忆自己最喜欢的一篇动物童话, 学生有话可说, 有内容可“倾吐”。大家畅所欲言, 极大地激发了表达的欲望, 在编故事时, 他们也胸有成竹、出口成章了。
明确习作目标后, 我请学生选动物自己编故事。先在小组里互相说说, 再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别的同学当评委, 谈听后感受, 指出好在哪里和不足之处, 并提出建议。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学生在听说过程中可以吸取别人的优点, 不断修改自己的故事, 同时也培养了听话、说话能力。
培养学生大胆说话的能力, 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 思维能力增强了, 内部言语的水平会相应提高, 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提高了。说和写有密切的关系, 作文就是把想说的写下来, 教说话就是教写作。所以, 注重平日口语训练, 把说和写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要把纠正学生口语中的每一处语病, 当成作文教学工程中细碎而又重要的经常性工作。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训练学生从学会普通话开始, 初步学会用完整的语句回答问题, 看图说简单的事, 到说一段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以及复述指定的课文。学会礼貌用语, 说说见闻, 这些练习都为作文打下扎实的基本功。每单元的听话训练内容, 都认真完成。为了让全部学生都有机会过关, 我采用“金字塔型”的练习方法, 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说话。学校开展讲故事比赛, 我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故事, 先在班级里讲, 再挑选比较突出的学生去参加学校组织的讲故事比赛, 让每个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学生提高了口头作文的能力, 为人际交往和书面作文服务。
二、“怎样说”就“怎样写” (说写结合)
先说后写, 说写给合。口语交际的内容和过程实际也就是习作的良好素材, 稍加修改、整理就是一篇习作。学生在身心放松的闲谈中往往滔滔不绝、妙语连珠, 但当正式作文时, 却常常愁眉苦脸、无话可说。这与学生尚不能很好地处理说和写的关系, 分配注意, 以及克服心理紧张等有关。应当先让学生放开胆子尽情地说, 然后把说过的话记录下来。这样先说后写, 还可以充分发挥集体优势, 起到互相借鉴学习的作用。在全班交流时, 我发现还有许多学生举手想发言, 我对他们说:“你们把自己的故事写下来, 等会儿让老师和同学慢慢欣赏, 好吗?”学生写好后, 自己修改。我让他们反复地读, 边读边改, 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学生自己会修改, 作文便成功了一半, 不同于教师的批改。教师的批改是告知, 而且大多不能当面向告诉学生, 或交流, 于学生的能力并无多大的促进作用。教师的告知与学生的自悟比起来是苍白无力、毫无生命的。在修改时, 我首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让他们在小组中朗读自己的精彩片段;接下来小组评议, 说说组员的习作好在哪里, 不好在哪里, 并推荐一个最优秀的选手参加交流;然后各组代表先后朗读本组最精彩的片段, 同时请其他小组成员评议。学生将自己的精彩片段读给同学听, 其实是在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同时也用身边同学的“现身说法”, 去激发自己的写作热情和兴趣, 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和途径。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 取长补短, 促进了相互了解和合作, 共同提高了写作水平。学生自己评改、互改, 对自己同伴作文的优缺点往往看得比较清楚, 也乐于去品评。在讨论评改同伴作文的过程中, 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借鉴, 会领悟到很多关于作文的方法和技巧, 这是教师的灌输所无法比拟的。
听是说的基础, 读是写的基础。听、说、读、写相互促进, 协调发展。如果培养好学生的听话能力, 说话能力, 那么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就会大大提高。从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 我就要求学生写日记。学生识字量不够, 我允许他们把一些字词用拼音代替, 也可请教别人。起先, 我告诉他们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逐渐地培养他们写一件事, 再到写一件有意义的事, 最后是写这件事时, 会想到些什么, 逐渐培养他们把记叙的事件写得更为具体一些。从二年级开始, 我把语文课中的看图说话提高到看图写话, 让学生在说的基础上,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把看到的图画通过自己内心世界表现出来。每当作文前, 先指导学生说, 然后习作, 使学生有话好写, 以提高写作兴趣, 每次是自然而然地写作, 学生没有压力, 作文就快乐。
三、“怎样看, 怎样想”就“怎样说, 怎样写” (说写与生活相结合)
最新的作文教学理念:“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就是鼓励学生自由自在地表现他们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 进而引导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倾注真情, 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 不能说空话、说假话、说套话。
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 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 “对认真练习写作是有妨碍的”。学生写作的过程, 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 经过头脑中的加工制作, 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 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在习作教学前, 我让学生明确习作目标, 如在生活中观察动物, 在爷爷奶奶家或花鸟市场等地方观察自己见到的动物, 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感受去体验, 收获颇多。在教学中, 我启发学生联系生活中的见闻来编故事, 可以说见过的小动物, 结合动物的特点来编, 学生思维活跃, 创作兴趣极高。这时我引导学生书写自己个性化的感受、独特的见解, 自己的真情实感, 要真切地反映自己的所见所闻, 鼓励大家求真知、抒真情、吐真言, 真正体验到“我手写我心”、“我文抒我情”的快乐。学生在创作中自然地领悟出动物童话里告诉我们的道理, 比如要谦虚不能骄傲, 大家要团结友爱, 遇到困难勤于动脑, 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的见闻和学习生活中体验。
忏悔书怎么写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