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读书报告范文
护理读书报告范文(精选6篇)
护理读书报告范文 第1篇
看到别人写的读后感总觉的太像一篇规规矩矩的简介,也想写一篇短短的读后感,表达对小说文字背后的认同感,《边城》——读书报告。其实一本好书,各人有各人的读法。我也只是浅谈。
“孤独一点,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你就会发现原来还有个你自己。”这是一句真话,我有自己的生活与思想,可以说皆从孤独得来的。--沈从文
当我们孤独的时候,我们才认真思考,放下任何事。一个有思想的人必然要有一个人独处的时间,在这种沉寂的时光里,我们才更容易看清自己的背影。不得不说,这是孤独的智慧。
沈从文的文字平稳却富有张力,把你勾进那个远方的世界里。读老舍的东西总觉得离我们太遥远,然而在这位大师笔下,时间早已沉淀了。
读者的眼睛跟着翠翠,在茶峒的水上飘来飘去。这两个人一老一小,老的也只有小的陪,小的也只有爷爷可以依靠,这是开头就悲剧的故事,本来有一种说不出的苍凉,读后感《《边城》——读书报告》。而这样的生活伴着过渡的人的来来往往,竟然也有滋有味的进行下去。在这和平而安静的茶峒,是川东商业交易接头处,大家这样的说着话,俨然没有现在的那种尔虞我诈。每个人都是朴实而善良。朴实而善良的对着每一个过客说出最真的感情。这种文化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号召力,嚷嚷着让读者放下表面的东西。这种东西既是华美的矫饰,在赤裸裸的面皮上抹金,又是岁月日积的尘垢,在澄澈的灵魂里肆意妄为。
若是性本善,我默默感谢赐予我生命的人,赋予我干净而执着的灵魂。默默祈望也有一汪水让我回归生命的本质。
读着读着,好像有人替你卸下一切的重担,纯粹地投入着。船夫的生活是粗茶淡饭,日子一天天平淡而温和,然而两个人就这样驻守一辈子是多少理想主义者的梦?这样缓缓移步的日子好像南溪江水面很宽的溪水,流着,却很慢很慢,慢得只有细细的纹。这样一日日积淀的幸福好像水底斑斓的鹅卵石,在阳光下有一道特殊的光圈。避开了激流巨浪,浅浅地认认真真地细细地流啊,真是平淡而有味.我们这些生活在繁弦急管车马喧嚣的城市的人该怎样羡慕啊?
to be continued
护理读书报告范文 第2篇
——读《悠闲瑞典》有感
注会133
王通晓
1306040317
瑞典,在人们心中常常是文明,繁荣,民主,高福利,最幸福国家的代名词。她的人均GDP全球排名第七,妇女在这个国家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享受更多的平等,她的国民享受着世界上最慷慨的社会福利,她宽容的接受来自世界上最动荡地区的难民和被逐出境者„„受她魅力的吸引,我选择了读介绍瑞典的书——《悠闲瑞典》。《悠闲瑞典》像是一本瑞典小百科,把瑞典的地貌、宗教、文化、风俗、文学、艺术、政治、经济和价值观等等向我娓娓道来。
我赞赏与他们的文明平等:妇女解放运动自十九世纪中期就已开展,在07年建立了综合化和性别平等部专门解决性别平等的问题,现今瑞典四成的法官是女性,联合政府的10个部门部长是女性,不仅如此,更广泛的权利正在被争取,更多的问题在被广泛关注,关于妇女工作岗位,关于女性暴力,女性时间分配等等;我向往那多彩的节日:除了12个法定节假日,小龙虾派对和发酵酸鲱鱼,点蜡烛唱圣歌的圣露西亚日,处处竖起五月柱的仲夏节,大学生狂欢的华尔普吉斯之夜,室内爬梯聚会,备受当地人喜爱的曲棍球和福乐球比赛,有群众游行的国际劳动节„„我曾以为瑞典人是腼腆和内向的,而这向我展现了他们乐于社交的一面。
而由于课程侧重于贸易,我在愉悦于纸上旅游的同时,更多的关注
到了瑞典的经济。它给我的感觉是非常科学可持续的,能够很好地与地理环境和历史优势结合,和谐发展。我想这对我们国家也有启示意义。
特别有感于瑞典的环保,这在其经济中反映在林业发展和能源行业上。瑞典拥有58%的植被覆盖率,同时还有着稳居世界前五的纸张出口量。如何在消耗与维持间保持平衡,瑞典人为此煞费苦心。他们在100多年前就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森林法,强调林业生产与保护环境同样重要,禁止砍伐幼树,北部森林轮伐期长达130年,企业采伐森林必须得到批准,限额采伐,采伐后3年内必须更新,更新质量不符合要求的,必须返工重造;国家对造林、修路、森林灭虫等给予支持,造林补贴可占投资总额的50%以上,工业生产中原木利用率达90%以上,纸产品总回收率在70%以上有效避免了浪费„„正是对护林长久以来有效的重视与执行,使得瑞典在森林源源不断的获得财富而依然拥有郁郁葱葱的幸福。在维持本国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了纸品出口大国的地位。
而我国的林业由于经历了前时期工业大发展的大规模砍伐,没有合理的规划,近七成的树木还是幼树不能利用;而护林意识不强,每年3400多万立方米的超额砍伐,频发的病虫害和火灾更是雪上加霜。浪费纸张的普遍现象更是不必谈。不同于瑞典天然的森林资源优势,我国人均森里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原本就是森林资源贫乏的国家,却仍在保护森林上慢人一步,在建设中忽视了保护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我想,如何对森林资源的开采和维持进行合理的规
划,在林业开采监督的执行上如何严守法规要求,如何把节约纸张保护树木的观念深入每个公民的心中是我们从瑞典身上学到的。
而在能源方面,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是世界领先的:它在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完成了60年碳排放量下降9%的创举,她的能源公司为全球百余个国家提供服务,近1/4的汽车使用清洁能源„„而我觉得,立法的时间和完善是为此提供了前提和决定性条件的。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瑞典就颁布了一系列强制性的有关能源合理化使用和节能的法律、法规,并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进行修订完善,以此来指导、规范企业的行为。不仅如此,对于节能的重视体现在瑞典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发汽车可再生燃料技术,建筑设计节能与科学运营体系,住宅墙体的保温隔热和门窗的节能严格标准,利用风能水能太阳能甚至沼气动力火车„„特别有意思的是瑞典提出的“房屋呼吸”概念,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他们对于环保节约能源的用心:为减少能源浪费,瑞典积极推广建筑热量回收系统,通过对通风量的控制,形成室内外正负压差,让新鲜空气先进入主要居室,然后经过卫生间和厨房,将污浊空气排出室外。这种“房屋呼吸”概念,通过通风管将各房间空气收集起来,并回收其中的大部分热量,污浊的空气由设在屋顶部的风机抽出排放。正是这种深入每个细节,从立法到技术研发到商业整个流程的重视,给瑞典带来了告诉增长的经济和澄澈不改的蓝天。
我国依然是个能源消耗大国,国情的不同与技术上的落后无法否认的事实,但即便不能够照搬她的发展模式,很多地方仍是我们可以借鉴的。比如环保产业不仅仅局限于上流的新能源研发,小到房屋保
温建材和洁具节水都是可以努力的地方,只要意识到保护能源的重要性,其他国家的重视程度之高并有意与之比肩,走在我们前面的人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未尝不是件好事。
我明白现在瑞典与我国在这方面的差距并不是两三句话可以说清楚,一两个政策可以解决,而是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地理基础的。免去二战战火的纷扰,瑞典在发展上快人一步是必然,文明的优越时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而我国经历过战火的摧残和和平后迫切的发展经济,认识和侧重上的不同是必然。更广袤更多样的土地给统筹管理加大了困难。但环保与可持续已经被我国重视,相信改变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借鉴他国,结合自身,我们可以期待更美好的自己。
读瑞典,让我看到了技术与环境并不是一对矛盾,相反的,而是可以互相滋长。瑞典是一个发达的国家,并不仅仅因为她的GDP很高,不仅仅因为她的福利制度从摇篮一直到坟墓,不仅仅因为教育和艺术都得到慷慨的支持,而更是因为她对于人之间和谐平等的认识走在世界的前面,更是因为她明白国家与环境和谐的意义。我喜欢瑞典,喜欢那里旖旎的北欧风光,谦逊温和的人们,更喜欢那里的和谐。问题
1.为什么文明发展到一个阶段人们的道德观就会变化?比如瑞典人对待婚姻及孩子的态度:非婚同居,婚外生子等等比例特别高。
《读书与治学》读书报告 第3篇
第二卷,“漫谈教学”。就教学这一块看法,欧阳教授摘取了胡适先生的《中学国文的教授》《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黄谷仙论文审查报告》《谈谈大学》《大学的生活》《教师的模范》等六篇文章,主要讲述中学国文的教学方法、我国大学的历史以及学科选择的重要性、教师的模范作用等等。
第三卷,“确立志趣”。它摘取了《中国公学十八年级毕业赠言》《赠言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纪念》《中学生的修养与择业》《赠予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等五篇文章;主要阐述了作为一个学生不管他毕业与否,都不能抛弃学问,即使毕业之后也应该培养一种“业余”兴趣。
第四卷,主要从“训练思想”上来进行阐述。欧阳教授摘取了胡适先生的《少年中国之精神》《思想的方法》《智识的准备》《中国哲学里的科学精神与方法》《谈谈四健会的哲学》等五篇文章。这些文章主要谈论都是一个问题,那就是需要有一个科学的思想;我们不能一味地去接受,需要拥有自己的思想,并且用事实去证明。
第五卷,主要阐述的是“治理国学”。其摘取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治学的方法与材料》《评论近人考据〈老子〉年代的方法》《考证学方法之来历》《校勘学方法论——序陈垣先生的〈元典章校补释例〉》《考据学的责任与方法》。这些文章的内容都是围绕着科学的方法来进行阐述的,治理国学需要一套科学的治学、考证方法。
第六卷,“论学书简”。欧阳教授在本卷主要摘取胡适先生的一些书信,主要包括:《做人与读书—致胡祖望》《要“小题大做”—复吴晗》《只有真话可使这个民族独立自主—答陶希圣》《文字不可轻作—致罗尔纲》《龟兔之喻—致吴健雄》《学术工作的“为人”与“为己”—致王重民》《思想不可变成宗教—答陈之藩》《存疑精神与宗教信仰—答朱文》《训练良好的工作习惯—复陈之藩》。胡适以这些书信与朋友谈论读书与治学需要以科学的态度去面对,还应该找到科学的方法,不能一味地去接受,应该具有自由的思想。
读后心得
在这些文章当中,有教人们怎样读书的,有教人们怎样去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的,还有教人们怎样获得科学的治学方法的经验总结;同样,他的这些文章当中还有对我国传统学术当中的科学精神与方法的提炼以及对年轻人即使步入了社会也要坚持自我学习的劝诫等等。这些浅显易懂的话语都是出自胡适先生的切身体验,他将深刻的道理用最朴素的语言来进行表达,这些话语当中包含了非常强烈的科学精神,体现了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我国下一代的深深的关切之情。胡适先生在文章中提到,人们在读书的时候需要“勤、谨、和、缓”以及“不苟且”,还需要做到“有几分证据,说几分的话”,这些发自肺腑的经验之谈不仅对莘莘学子有很大“点醒”作用,对于那些已经毕业并踏入社会开始进入工作岗位的有志青年来说同样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胡适先生的这些至理名言对于现如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学风,如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以及极度的夸饰等有着很好的教育意义,对于人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与学习的习惯有着很好促进作用,有利于改善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
评价
胡适先生不愧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学者以及思想家,他在文学上所取得的成就就像孔子在文学上的成就以及德国的康德在哲学上所取得的成就一样,我们可以对他进行赞美甚至批判,但是他的成就是真实存在、不容忽视的。
《读书与治学》这本书是胡适先生一些与读书、治学有关的代表性文章的汇总,这些文字都是胡适先生终身积累的丰富的读书与治学经验以及研究。在文章当中,他的一些关于怎样读书、怎样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以及对年轻人的劝诫和治理国学等等的见解非常的独到与精辟,值得人们去借鉴与学习。但是,同样他文章中的有一些观点与思想是不值得提倡与学习的,例如他将大学毕业生列为少数特权分子以及逃往台湾之后言论中对大陆的敌视与诋毁等等。
附注
本书虽为欧阳哲生教授汇编而成,但其中的文章都为胡适先生一生中不同时期所创作。
摘要:《读书与治学》一书由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欧阳哲生从胡适先生一生丰富的论著、演讲以及书信中摘取文章三十余篇汇编而成。这本书专门谈论青年人应该怎样读书、怎样治学,全书共分为“怎样读书”“漫谈教学”“确立志趣”“训练思想”“治理国学”“论学书简”六卷。
《读书与治学》读书报告 第4篇
而成。这本书专门谈论青年人应该怎样读书、怎样治学,全书共分为“怎样读书”“漫谈教学”“确立志趣”“训练思想”“治理国学”“论学书简”六卷。
【关键词】读书;胡适;治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第一卷,就“怎样读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关于怎样读书,胡适在书中主要从什么是读书、为什么读书、读书的习惯重于方法以及找书的快乐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例如,胡适在《读书》一文中就读书的方法讲到读书的两个要素:第一要精,第二要博。还有就是他在《读书的习惯重于方法》中讲到“青年人要读书,不必先谈方法,要紧的是先养成好读书,好买书的习惯”。
第二卷,“漫谈教学”。就教学这一块看法,欧阳教授摘取了胡适先生的《中学国文的教授》《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黄谷仙论文审查报告》《谈谈大学》《大学的生活》《教师的模范》等六篇文章,主要讲述中学国文的教学方法、我国大学的历史以及学科选择的重要性、教师的模范作用等等。
第三卷,“确立志趣”。它摘取了《中国公学十八年级毕业赠言》《赠言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纪念》《中学生的修养与择业》《赠予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等五篇文章;主要阐述了作为一个学生不管他毕业与否,都不能抛弃学问,即使毕业之后也应该培养一种“业余”兴趣。
第四卷,主要从“训练思想”上来进行阐述。欧阳教授摘取了胡适先生的《少年中国之精神》《思想的方法》《智识的准备》《中国哲学里的科学精神与方法》《谈谈四健会的哲学》等五篇文章。这些文章主要谈论都是一个问题,那就是需要有一个科学的思想;我们不能一味地去接受,需要拥有自己的思想,并且用事实去证明。
第五卷,主要阐述的是“治理国学”。其摘取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治学的方法与材料》《评论近人考据〈老子〉年代的方法》《考证学方法之来历》《校勘学方法论——序陈垣先生的〈元典章校补释例〉》《考据学的责任与方法》。这些文章的内容都是围绕着科学的方法来进行阐述的,治理国学需要一套科学的治学、考证方法。
第六卷,“论学书简”。欧阳教授在本卷主要摘取胡适先生的一些书信,主要包括:《做人与读书—致胡祖望》《要“小题大 做”—复吴晗》《只有真话可使这个民族独立自主—答陶希圣》《文字不可轻作—致罗尔纲》《龟兔之喻—致吴健雄》《学术工作的“为人”与“为己”—致王重民》《思想不可变成宗教—答陈之藩》《存疑精神与宗教信仰—答朱文》《训练良好的工作习惯—复陈之藩》。胡适以这些书信与朋友谈论读书与治学需要以科学的态度去面对,还应该找到科学的方法,不能一味地去接受,应该具有自由的思想。
读后心得
在这些文章当中,有教人们怎样读书的,有教人们怎样去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的,还有教人们怎样获得科学的治学方法的经验总结;同样,他的这些文章当中还有对我国传统学术当中的科学精神与方法的提炼以及对年轻人即使步入了社会也要坚持自我学习的劝诫等等。这些浅显易懂的话语都是出自胡适先生的切身体验,他将深刻的道理用最朴素的语言来进行表达,这些话语当中包含了非常强烈的科学精神,体现了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我国下一代的深深的关切之情。胡适先生在文章中提到,人们在读书的时候需要“勤、谨、和、缓”以及“不苟且”,还需要做到“有几分证据,说几分的话”,这些发自肺腑的经验之谈不仅对莘莘学子有很大“点醒”作用,对于那些已经毕业并踏入社会开始进入工作岗位的有志青年来说同样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胡适先生的这些至理名言对于现如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学风,如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以及极度的夸饰等有着很好的教育意义,对于人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与学习的习惯有着很好促进作用,有利于改善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
评价
胡适先生不愧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学者以及思想家,他在文学上所取得的成就就像孔子在文学上的成就以及德国的康德在哲学上所取得的成就一样,我们可以对他进行赞美甚至批判,但是他的成就是真实存在、不容忽视的。
《读书与治学》这本书是胡适先生一些与读书、治学有关的代表性文章的汇总,这些文字都是胡适先生终身积累的丰富的读书与治学经验以及研究。在文章当中,他的一些关于怎样读书、怎样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以及对年轻人的劝诫和治理国学等等的见解非常的独到与精辟,值得人们去借鉴与学习。但是,同样他文章中的有一些观点与思想是不值得提倡与学习的,例如他将大学毕业生列为少数特权分子以及逃往台湾之后言论中对大陆的敌视与诋毁等等。
附注
本书虽为欧阳哲生教授汇编而成,但其中的文章都为胡适先生一生中不同时期所创作。
学习乐观——读书报告 第5篇
读 书 笔 记
《学习乐观》一书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artin E.P.Seligman所著,Martin E.P.Seligman.主要从事习得性无助、抑郁、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等方面的研究。曾获美国应用与预防心理学会的荣誉奖章,并由于他在精神病理学方面的研究而获得该学会的终身成就奖。199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该书共分为三篇,十五章节,从最基本的心理学认知讲到如何形成乐观的人生态度,语言较为浅显易懂,适合初学者的研究学习。
经过仔细研读,我们小组分章节对该书进行了解读,读书心得如下 :
第一章
看待生命的两种方式
Martin E.P.Seligman在书的开始就通过一个事例,抛出了乐观与悲观是两种看待生命的不同方式的观点。通过对比,作者发现了悲观者与乐观者人生的截然不同,其中,悲观者更容易遭遇失败,丧失机会,陷入绝望与恐慌,相反,乐观者则拥有更多的机会,更容易成功,也有那个有更健康的体魄。同时,作者提出他的中心观点,即乐观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作者采取浅显易懂的语言与事例相结合的方法,将心理学历史上的重要发现呈现给读者,使得我们在面对这一新观念时,比较容易接受。同时,作者敢于创新,提出一种新生观念,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章 无助是学习得来的
本章节,作者用自己的亲生经历,引述出自己幼时就有的梦想,即研究人类心理。从而就有了作者前往宾州大学求学的经历,也就在此时他发现了一个影响他自己也影响心理学历史的新领域。他提出试验中的狗能够习得无助,这是与
传统的各种理论相左的。毋庸置疑,这一观点一经提出就受到质疑,但是,作者和其同事梅尔经过严密的论证,使大多数学者接受。从这一章节,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关注生活,心思缜密,并且敢于挑战权威的人。同时,他也牢记作为科学家最初的使命,没被成功蒙蔽双眼。虽然,人无完人,从后面的内容中我们了解到他结论的不足与缺陷,但是,我们不得不佩服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第三章 对厄运的解释
作者以他在牛津大学一次演讲经历最为开篇,用令人胆寒形容他演讲时的感受。Martin E.P.Seligman似乎也精通欲扬先抑,正是这场令人令人不爽的演讲,给了他新的启发,使他能够完善自己的科研结论。多数的结论都经过了长期的推敲与辩证,才趋于成熟,作者的这一新生观点也不例外。幸运的是,他能够接受他人的批评与修正,最后认为人类将他们的失败归于哪些因素决定了他们乐观与否,并且能够通过学习,实现从悲观到乐观的转变。我们应该学习Martin E.P.Seligman敢于接受批判,并及时修改观点的行为,明白科学无止境的道理,往往越伟大的人越懂得谦逊。
所选实验章节4~6(详细分析篇)
书中的这几章主要围绕着精神抑郁(depression)的成因和治疗方法进行讨论。根据文章的观点,精神抑郁的成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
客观的成因主要是外在环境不断地对某人进行打击,或者是外界对他一次次的尝试都没有反应,让人感觉无论他进行多少次尝试,最终都是失败的,而且他不能改变任何东西,从而在他身上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文中一个实验吸引了我:实验者将一群老鼠分成三组,分别放在三个分隔的地方。第一组的老鼠可以通过按下某个按钮来停止对它们的电击,第二组的老鼠不能控
制这个电击,而且只有当第一组老鼠按下按钮停止电击时它们才能跟着一起停止受到电击,第三组老鼠为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经过一段时间后,第一组老鼠和第三组老鼠都保持着活跃状态,而第二组老鼠则非常消沉,对外界显得毫无兴趣。根据分析,第二组老鼠其实与我们不断受到挫折的人一样,感觉自己无论怎样尝试都不能改变什么,于是放弃尝试,并且变得消极抑郁。根据文中观点,习得性无助是精神抑郁的原因,随着失败、打击、丧失的累积,一个人就很容易患有精神抑郁。
而主观的因素主要是一个人的性格以及他对事物的态度。文中提到一个概念:解释事物的方式(explanatory style)。文中有一句话:How you think, how you feel.面对同一个事物,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乐观的看法会让人乐观,悲观的看法会让人悲观。偏向悲观看法的人他们对事物的解释可以总结出四个特点:这是因为我的过错(making personal)、这失败将会永远持续下去(permanent)、对不好事件进行各个方面的解释(pervasive explanation for bad events)。其实面对各种失败打击,每个人总有一些失落或者挫折感,但有些人能够很快地恢复,也有些人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意志消沉,这就是两种不同解释方式的不同结果。更进一步,文章中认为对事物的不同解释会影响习得性无助的生成,悲观的解释会进一步加重习得性无助。
另一方面,在主观因素方面,文章反对了一个悲观导致精神抑郁的观点,认为悲观只是精神抑郁的一个表现,或者只是导致你容易变得精神抑郁的一个原因。这主要是通过对认知治疗(cognitive therapy)的研究而得出的。认知治疗可以改变一个人对事物的解释,让一个人逐渐从乐观方面看问题,从而慢慢摆脱精神抑郁。文章中提到了Sophie和Tanya两个病人的案例。通过认知治疗,她
们逐渐改变了对事物的解释方式,从而渐渐变得乐观主动。
文章还提到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反复琢磨(rumination)会更容易导致精神抑郁。文中提到一个例子:女性患精神抑郁的是男性患精神抑郁的两倍。排除了各个因素,文章指出,这事因为每当遇到一件失败或打击的事情,女性总是反复地去琢磨自己的内心和这件事情,而男性则尝试去忘掉这件事情,例如去打打篮球或者喝酒。反复琢磨会加强挫败感,引发习得性无助,最后陷入精神抑郁。
当然精神抑郁时可治的,这主要通过认知治疗改变一个人对事物的解释看法,从根本上让患者摆脱精神抑郁。
综合以上的内容,我总结出精神抑郁由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因素造成,但主观因素应该是主要的,因为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但不是每个人都会那么容易变得抑郁悲观,其中更重要的因素应该是一个人的性格和判断事物的方向。当我们发现自己有悲观消极想法倾向的时候,应该主动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避免进一步陷入更深的心理疾病。
第七章:孩子和父母:乐观的源始
本章中,作者给出对孩子乐观程度的测试,并表示孩子天生是不会绝望的,大自然对孩子不但有身体上的保护——青春期之前的儿童有着最低的死亡率,它同时也保护着他们的心理,给予他们丰富无止境的希望、不合道理的希望。同时,仍有一些孩子天生悲观。作者对此现象做出了解释:母亲的解释形态,大人的批评(老师和父母),生活中的危机;这三个方面对孩子的意识形态影响最为明显,这些消极负面的情绪很可能造成一个孩子一生的悲观。
由此章,我们意识到孩子身处的环境,身边的亲近的人情绪,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理的发育有着难以比拟的影响。事实上,没有一个孩子天生是悲观的,孩
子是自然的宠物,而他们与生俱来的欢快与乐观究竟如何被环境沥干,真的很值得现在的父母深究。
第八章:学业的成就
作者先是提出一个预测:成功属于有足够聪明智慧,并且乐观的人。接下来,作者进行了相关的探索,验证了这一猜想。父母离异、经常的争吵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但孩子总怀有希望,他们总会用乐观的心态来看待事物。他们是幸运的。可这样的情况不会持续永远。孩子会从父母的言行中习得解释形态。父母对客观事件的解释或乐观或悲观,会使孩子认为世界就是这样。这又会影响孩子在今后的学业、事业。
决定个人心态的因素中,解释形态很重要。而影响解释形态的因素有很多。父母离异,他人的评价,不幸的遭遇,周边人的言辞。是男是女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的解释形态。幼年时,女性比男性乐观,到青春期,就不如男性了。
而乐观的人无论是在学业与事业上都会比悲观者表现更好。同等的能力,乐观的人表现更为积极,能发挥能力甚至超越潜能的可能性,比悲观者要大。
第九章:运动的表现
本章中作者列举了一些真实发生的体育界的著名比赛,如美国联棒﹑美国职篮﹑帕克来的游泳队,具体地分析了一个队伍的意识形态对比赛胜负的不可忽视的影响,一个乐观积极的队伍甚至能战胜一个比它强大的对手。由此对教练提出有用的建议:以乐观的态度挑选训练队员,让整个队伍充满积极乐观的精神力量,丁能发挥出空前的实力。
第十章
健康的良方
主要讲的是心理对于某个人的身体健康的重大影响。通过作者自身的一系列
经历以及很多个案例,从多方面证明一个人的心里对于人的生理健康是有很大影响的。出现的最多的词是“习得性”,习得性的无助、悲观导致人的生理上各项免疫系统不能发挥出其原本的功能。这样的悲观者对于自己的生活、疾病等都悲观、无助,觉得自己是不幸的。习得性的无助与癌症的发病率和治愈率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总的来说,心理和免疫系统同根于人脑,心理的状态会影响免疫系统,进而影响各项疾病的发病率和治愈率。
在这一章中,作者75%以上的文字所写的都是他所参与的以及他所知的一系列案例,而这些案例都是有关于心理与人的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的。我认为,如此大篇幅的案例介绍正是本书的一大特色。通过这些案例,读者很好的了解到心理的乐观与否对于人体的健康与否的巨大作用。同时也极好地为作者自己的观点奠定强有力的实践基础,使作者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第十一章
政治 宗教 和文化:新的心理历史学
主要讲了两方面,一方面是他们对历届美国总统选举的整理分析以及对下届总统的预测。他们通过分析各参选者的接受提名演讲稿,来总结他们各自的反刍分数,进而比较候选人之间的乐观。结果让人振奋,90%的都是较乐观的候选人当上总统。于是他们大胆预测下届总统以及参议员,结果依旧证明心理的乐观对于政治选举是有巨大影响的。另一方面,他们研究了宗教和文化对于人的心理的影响,结果不言而喻,是有很大影响的。他们分别对19世纪的犹太人和斯拉夫人对于灾难的不同反应进行研究,发现是宗教的不同导致他们产生了不同的反应,相对的,由于宗教,犹太人面对灾难时的心态较乐观。另外,他们还对在不同政体下的东西柏林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由于政体文化的不同,西柏林的普通工人要比东柏林的乐观得多。进而证实宗教、文化对于人的心理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这一章中,作者依旧举了诸多的案例,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和多年的研究成果告诉读者宗教、文化对人的心理乐悲观的形成与影响。作者用历史铁的事实来告诉读者这一点,更具说服力。同样的,对于美国总统选举的预测,作者通过自己的切身经历,以及各项振奋人心的数据,更让读者感同身受般的了解到,心理的乐观与否对于政治有着难以想象的巨大影响。
第十二章
乐观的生活
主要是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用的方法是悲观者走出悲观,走向乐观。作者提供了一种被称为是ABCDE法则的方法,听着很神奇的样子,其实就是五步走:不愉快的事件(adversity)、念头(belief)、后果(consequence)、反驳(disputation)、激励(energization)。记下每一件让你不愉快的事,然后完成每一步,在反驳时,找出尽可能多的证据、其他可能原因和理由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换言之,我认为了可简称为转换角度、换位思考。从而将自己从负面的、悲观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使自己变得乐观起来。还有一种方法,简称为声音外化。我们需要在不愉快事件发生前就做好充足的准备,练习反驳,所以,找个朋友帮你把负面想法大声说出,你也大声反驳他的指责。这两种方法,一个是在之前的准备,另一个则是发生后的调节作用。两种方法结合,我相信,人们便能够很好的处理好身边的一些不如意的事,是自己的生活变得乐观起来。
第十三章
帮助你的孩子远离悲观
表述了孩子的悲观是习得的,同样也可以学会舍弃。而如何帮助孩子摆脱悲观情绪,人们可以用ABCDE模式来帮助孩子习得乐观,教会孩子通过反驳自己的想法来习得乐观,并具体举出该模式的应用过程。
第十四章
乐观的组织
主要讲了乐观的优势及如何学习乐观。在事业方面,乐观在筛选人才、人尽其才、在工作中学习乐观中发挥着它的优势,使得公司能够高效有序的运行并取得巨大的成功。学些乐观的方法本章中主要讲了反驳负面思想。学习方法有很多,可以通过反驳负面念头,跳离负面思想、破坏性念头等来学习。当我们反驳我们负面的念头时,就会从泄气、懒散、无精打采一跃成为充满活力、前途光明的人,因此反驳自己的负面的悲观情绪及思想,打击悲观念头对习得乐观很重要。再者,人们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法跳离负面思想、破坏性念头:①借由外界的物理力量来打破这个念头;②设定一个时间专门来想这个问题,但是现在不要想;③这种忧心的念头一出来就把它写下来,这样你有时间的时候就可以重新拾起这个念头来思考它。
习得的乐观可以帮助人们越过他们心中无形的高墙,打败像内心情绪这种看不见的最难对付的敌人。所以乐观的人坚持不放弃,在面对挫折时在遇到高墙时他继续进攻,所以在他人畏缩不前的局势下,他获得了成功。
第十五章
弹性的乐观主义
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论述了乐观并不是盲目的,悲观亦有它的价值。就拿忧郁症来说,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自我膨胀,社会意识薄弱,使得很多人出现忧郁症症状。其实忧郁症是跟着一个对失败或失落的悲观想法进驻到你的心田,用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失意,是击退忧郁症最好的武器。还有,乐观是应该有弹性的。乐观并非百利无一害,它尚有它的缺陷。乐观主义者能通过学习乐观活得自由开心,但是也会造成一些人看不清世界的真实性,去逃避自己失败的责任。有时悲观主义也有它的优点。悲观主义对社会和对我们自己的生活也都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所以当情境需要悲观时我们必须有勇气承受这一切。当然有时也需
要应用悲观对世界的敏锐感受力来帮助自己习得乐观。
总述:
正如本书所说,悲观的解释导致被动和泄气,而乐观的解释导出更多的活力。乐观不仅仅是对个人有益,对整个团体都有着很大的帮助。乐观不仅是对竞争性强的工作有利,它对任何时候你遇到的困境都有用。乐观如此重要,对于不是天生乐观的我们来说,更是很有必要学习的。
尽量保持乐观,就会发现周围的事物也变成了彩色,心情好了,自然活得开心快乐。人生在世,所求无外乎就是逍遥自在,快乐开心。
护理读书报告范文 第6篇
——《谈美》读书报告
引言:
朱光潜1先生称《谈美》是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作者著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也是《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谈美》便是与青年读者就美这个话题作的谈心。而本人对于中国古典美女诗话具有一定兴趣,希望借此书的某些观点,尝试从“大师”的视角,粗浅地品味一下中国古典美女诗话。
概述: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以“谈美”为“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娓娓道来,抒发了这位美学大家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该书渗透了朱光潜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作者以一种对老友交谈的语气平淡道出,其瑰丽思想在清新质朴的文字中缓缓流淌,有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而其在全书最末喊出的“慢慢走,欣赏啊”,则更具振聋发聩之用,该书一只被视为“科学性、普及性的经典之作”。
拓展讨论:
何谓“美”?何谓“美学”?
万物之中,人是最美的,人是一切美的中心。美学的核心是人学;离开人,无所谓美学。因此,美学应该以人为本。
中国美女,一个令人心醉的名词。古往今来,文意载之,诗以咏之,词以歌之。中国古代文人所编织的一幅幅美女图册,如蓬莱仙境,令人目眩眼花。而描写中国古代美女的诗歌,千百年来,层出不穷。而学贯中西的朱光潜先生则能够更好的将这产生于西方的“文艺美学”与中国古典诗词相结合,用文艺美学的视角,去理解和诠释东方的古典文学。
一.“无言之美”
朱光潜先生言:“散文是要尽量流露的;愈发挥尽致,愈见其妙。诗词是要含蓄暗示,若即若离,才能引人入胜。
让我们来看看这首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是一个“寻春遇艳”的动人故事。此诗是由美女给男人一瞬间的触动而萌生,却使诗人如此钟情铭心,是爱?是怜?是痴?是轻佻?是执着?说不清,道不明。致使自己机会易失,寻难觅,造成终身遗恨。此诗并没有如曹植《洛神赋》中那堪称神来之笔,对于洛水女神那极尽形容夸饰之能事,对女神的形态外貌之美的描写。(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1朱光潜: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
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象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但却依旧使人浮想联翩。因为想象的空间是无限,纵使拥有堪称神来之比的文采,却总会有一个描绘界限。虽然《洛神赋》中充满了大量神话色彩的描述,赋予了人们一定的想象空间,但是比起崔诗的“无言之美”,却又给想象加上了一个框框。这正应了“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人们可以随意展开想象的空间,对于诗所描绘的情景再创造,岂不比用尽最为优美的字句与比喻,无以复加地突出美人之美,更加略胜一筹么?
二.美感与快感
朱光潜先生提出:“形象的直觉的,有两个要素。”其一便是“距离感”——“目前意向和实际人生之中有一种适当的距离。我们只观赏这种孤立绝缘的意象,一不问它和其他事物的关系如何,而不问他对于人的效用如何。思考和欲念暂时失其作用。”在中国古典美女诗话中,最具典型的,便是关于神女们的诗作。这些绮丽的篇章表现出了古代先哲们那种女性意识中的神秘色彩与如梦如幻的审美境界。
我们先来看看李颀的《王母歌》:
武皇斋戒承华殿,端拱须臾王母见。
霓旌照耀麒麟车,羽盖淋漓孔雀扇。
手指交梨遣帝食,可以长生临宇县。
头上复戴九星冠,总领玉童坐南面。
欲闻要言今告汝,帝乃焚香请此语。
若能炼魄去三尸,后当见我天皇所。
顾谓侍女董双成,酒阑可奏云和笙。
红霞白日俨不动,七龙五凤纷相迎。
惜哉志骄神不悦,叹息马蹄与车辙。
复道歌钟杳将暮,深宫桃李花成雪。
为看青玉五枝灯,蟠螭吐火光欲绝。
在这里,西王母是一个华丽雍容的圣母形象,她的华美使“凡夫俗子”们产生了难以逾越的距离感,人们单单被她的仪态万方所倾倒。不得不提的是,这首诗同时也体现了朱光潜先生谈到的,动态的、雄伟的“刚性美”。西王母是我国神话中的传统形象,在昆仑神话系中地位崇高的神,是母系氏族社会中女性形象的代表。她的出现,代表了权力和富贵,给人以“精神上的雄伟”。一个女性,却拥有这样具有力量感的美,则更加让人产生距离感。
朱光潜先生提出:“美感经验是直觉而不是反省的„„我们对于一件艺术作品,欣赏的浓度越大,就越不觉得自己是在欣赏它,因此就越不觉得所生的感觉是愉快的。” 朱光潜先生极力抨击享乐主义美学,他认为将美感绝对不等同于快感。在此我不得不提到弗洛伊德派心理学2在文艺上的应用。弗洛伊德把文艺认为是性欲的表现。性欲是最原始最强烈的本能,在文明社会里,它受道德、法律种种社会的牵制,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于是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种被压抑欲望的就要通过文艺和梦来得到满足。于是便产生了“俄狄浦斯情结”和“厄勒克特拉情结”。依这番话来看,弗洛依德的观点还是要算一种享乐主义的文艺观。2 弗洛伊德派心理学的文艺观:《弗洛伊德心理哲学》,杨韶刚等译,九州出版社,2008年,第75页。
弗洛伊德派的学者的错处不在于主张文艺是满足性欲的工具,而在把这种满足认为是美感,将快感与美感混淆。而这首《王母歌》的例子,则很好的反驳了这样的观点:西王母是我国神话中的传统形象,她至高的地位恐怕是让一般的男性们“望而却步”的,将其作为发泄这种“原始本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然而她雍容的美还是千百年来为中国人所赞美的。由此可见人们是可以抛开性满足带来的快感而就美论美的。
三.情趣与意向
我们先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著名的古诗《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诗用词极简,却生动地刻画出一幅凄清的画面:牛郎与织女,隔银河相对而望。织女,这位中国传统神话里美丽的七仙女,用她那白嫩纤细的手指拨弄着织布机上的梭子,织出的布却不成纹理。那是因为是织女因相思而整天无心纺纱织布,涕泪却零落如雨。牛郎和织女之间彼此相隔一条浅浅的银河,却相去万里之遥,不得言语,不能相见。
朱光潜先生言:“诗是心感于物的结果”。同时他还说:“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她是心物婚媾后的产物。”此诗中出现了多种意象,从视觉上的各自孤独闪耀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到虽然“盈盈的”却无法逾越的“一水间”,再到听觉上的孤独地纺布“札札”声、和两人之间的沉默(脉脉不得语),营造出了一幅清冷的画面。这首诗之所以流传久远,还在于它深刻的内涵,诗句表面是写织女相思牛郎的事,而实际是抒发人世间思妇对远在他乡恋人的离愁别绪。《古诗十九首》的离情别绪,表现为思乡和怀人。有游子深切的思乡情怀,思妇的闺思和愁怨。天上的熠熠双星及其美丽的爱情传说,是容易使久居深闺的妇人彻夜难眠,触动她们满腔的离愁别绪。本诗明写神话故事,暗写现实生活,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抒发闺妇的感伤情怀。这便是意象与情趣的契合所产生的“移情”了。但同时,牛郎织女故事本身经过千百年来的流传,已成为表示离别思念之情的“意象”,再借此诗抒发感情的同时,读者亦将自己的境遇想象成牛郎织女般凄凉,从而更加深了惆怅之情,这算便是一种“内模仿”了吧。
结语:我通过阅读朱光潜先生的《谈美》,提高了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水平。虽然对于大师的著作,我理解的还极为地粗浅与拙劣,并且加入一些自己不成熟的观点,但是我大致的学到了以文艺美学的专业视角来解析文学作品。这是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中文系大一学生的一次启蒙,窃以为有所收获。文章有不足之处希望得到老师指正。
参考文献:
朱光潜:《谈美》,北京,金城出版社,2006年。
闫国忠:《朱光潜美学思想及其理论体系》,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
蔡镇楚:《中国美女诗话》,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心理哲学》,杨韶刚等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年。
护理读书报告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