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重点字词解释
河中石兽重点字词解释(精选14篇)
河中石兽重点字词解释 第1篇
《河中石兽》重点知识
《河中石兽》重点知识
纪昀,字晓岚,直隶人,清代文学家、目录学家,代表作《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是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的笔记形式的志怪小说。1.【临河干】靠近河岸边 【圮】倒塌。【并】一起。【焉】于此,在其中。【阅】过了,经过。【求】寻找。【竟】终于,到底。【棹】划船。【曵】拖,拽。【无迹】没有踪迹。【设帐】讲学,教书。【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怎么 能 被 洪水 携带 走呢? 【乃】就是,是。【性】性质,特点。【湮】埋没。【耳】语气词,表示罢了。【颠】通“癫”,疯狂,荒唐。【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是精当确切的言论。【凡】但凡,凡是。【盖】表原因,原因是。【啮】这里是冲刷、侵蚀的意思。【已】停止。【遂】于是。【溯流】逆流。【如其言】依照他的话(去做)。【但】只。【知】了解。【固】本来。【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判断。
2.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__河的下游______,依据是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冲到下游____;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原地沙下_______,理由是_“石性坚重,沙性松浮”___水不能冲走石头,只是“渐沉渐深耳”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河流上游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 _水流不能冲走石兽,只能冲走石兽上游的泥沙,使其出现空穴,石兽倒在空穴中,长期翻转不已就会往上游移动。
3、本文启示:人们做任何事不可主观臆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更不可做空头理论家。
河中石兽重点字词解释 第2篇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人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事物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河中石兽原文:
朝代:清代
作者: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转转 一作:再转)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的讲学家形象分析 第3篇
本文的道理, 很多学生一句话便可以概括, 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但我认为, 对文章的分析重点应放在讲学家的形象上。细读文本, 才能读出其中滋味, 读文章不止读情节, 更要读细节。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 (fèi) ,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湮 (yān) 于沙上, 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 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这段话是文章中的第二段。讲学家, 是在寺院里讲学的学者, 姑且可以称之为专家, 知识分子。在这个区域应该是颇有说话权威的。听到僧人们在下游寻找石兽, 于是第一反应是“笑曰”, 耻笑别人, 嘲讽那些僧人。嘲讽别人其实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开口就说:“尔辈”, 这个称呼颇有意味, 你们这些人, 当一个人说“你们”时其实就说明, 彼此之间已经不是同一类人了。
第二句“是非木杮”是一句表示否定的判断句, 而判断句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 观点态度表达的最明确。“这不是木片”, 言下之意就是“你们连这点常识都不知道”。再联系前文是一帮僧人在下流打捞石兽, 如果是一些没有文化的村民, 讲学者可能不会说这句话。正是这些僧人, 因为僧人毕竟还是在当时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人, 讲学者才会如此起劲地说:“是非木杮”。也就是你们连这点常识都不知道, 何以能成为僧人, 何以参禅念佛、普度众生?接下来的一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用的是反问的语气, 这样的语气一般放在辩论的语言中, 可以增强语气, 而放在这里, 则更能显示出讲学者对于这帮人的轻蔑。
“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湮于沙上, 渐沉渐深耳。”“乃”这个连词的意思很多, 翻译成“并且”或者“而且”最恰当。但我觉得紧紧是一个连词不足以表现讲学家的形象。“乃”在这里有一种递进的意味, 若是翻译成“更何况”或许更好。于是, 看讲学者娓娓道来, 我们仿佛都能看到他纸扇轻摇, 眼神微闭的样子。“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两句话让我们感觉到, 这个讲学者还是有两把刷子。他说起话来逻辑性很强, 的确有他值得信服的理由。最后一个“耳”, 连他自己说不定都在佩服自己了。
然后转而再反问众人“沿河求之, 不亦颠乎?”再一个反问句, 把气势抬到最高。大家自然心服口服。
短短一段, 仅仅是讲学家的语言描写却被纪昀描写得一波三折。首先是语气的波折, 质问、反问、陈述再反问, 一层一层。其次是说话内容的曲折, 知识分子的说话讲究逻辑性, 尤其是在和别人辩论或者是游说的时候, 总是首先在气势上压倒对方, 然后树立自己观点, 步步为营, 最后逼人就范。第三,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众服为确论”一个服, 一个确, 可谓一石二鸟, 把演说家和听众都讽刺到了。
所以在和同学探讨这段话时, 重点应该是通过读“尔辈”、“是非”、“岂能”、“乃”、“耳”、“不亦”这些词语, 去揣摩讲学者的形象。这样得出的“目中无人、狂妄自大”等词语时, 才会是有本之木, 有源之水。
在一个大家都认为“确论”的环境中, 敢于怀疑的人才能称之为“勇者”, 然后再据理剖析, 挑战权威才能称得上“智者”。第二段的讲学者以及这些崇拜者所构成的话语霸权, 给下面老河兵提出质疑带来了无形的压力与挑战。所以这里我读到“老河兵笑曰”, “笑”的含义就比前一个讲学者的“笑”内涵更丰富了。
河中石兽去哪了 第4篇
从前,河北省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的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用来“镇水”的。那一年暴雨成灾,寺庙山门倒塌,那两尊石兽也被洪水推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10年后募金重修山门,僧人们才感到那对石兽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们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去,于是他们划数只小船,拖着铁钯去找,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多里地,也不见其踪影。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他的看法:“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的。他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往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听了都认为此言有理。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说:“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寻者应求之于上游。”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们长年守护在河边,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了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斗一样。”众人听后,无不信服。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挖出了那两尊石兽。
纪晓岚叙述完故事后,评议说:“天下的事情。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事太多了,岂可主观臆断呢!”艺术品有望成收藏新宠 宝珍
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下,艺术品投资前景如何?长江商学院专家梅建平教授认为。过去50年的艺术品市场走势和美国的蓝筹股价格走势实际相同,所以艺术品的长期价格和蓝筹股的价格几乎一致。
梅建平教授说,艺术品市场还和资金成本有关,对中国艺术品市场未来的一个不利因素可能是市场的利率化。如果市场利率化步伐加快、资金成本上升加速的话。那么会对艺术品市场产生负面的影响。
经过梅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测算,中国当代的油画在过去10年中,每年的年均投资收益,或者说价格都会上升19%。这个结果似乎令人担忧。10年平均每年上涨19%,是非常高的数字。但同时对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过去10年的广义货币供给的数据。发现过去10年中国的广义货币供给平均每年增长速度是18%。由此梅教授得出结论。即使中国艺术品市场有泡沫,这个泡沫也并非想象中的那样大。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梅建平教授认为,伴随着大国的崛起。每个国家都会诞生一些具有长远影响力的艺术大师以及艺术作品,比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托斐尔,西班牙的戈雅、埃尔·格雷考,荷兰的梵高,英国的特纳等伟大艺术家及其作品。都与大国的崛起同步。美国就是最佳例证。在过去50年,最好的投资产品是美国画派的作品。50年前美国的艺术品相对比较便宜,而欧洲的很多艺术品已非常昂贵。因此,一个国家的崛起会使该国文化成为世界主流文化,其艺术品就是最好的投资品。
在中国,投资艺术品要好于投资股票,因为中国经济总量比较大,但是质量差,因此股票不是太好的投资。同时,随着中国的崛起以及全球教育水平提高,中国人欣赏艺术品的能力不断提升,艺术品开始逐步成为长期持有的资产对象,并逐步受到更多关注。
艺术品投资有四个原则需要把握:第一,艺术品是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投资量不要超过个人资产的10%;第二,选择流通性高的艺术品作为投资对象;第三,选择艺术品要和个人爱好相结合;第四,选择性价比较高的艺术品投资。
《河中石兽》改写 第5篇
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前的两个石兽一起掉进了河里。寺里的僧人筹集了钱要修缮寺门,这必须要先找到石兽。大家开始在河里寻找,却迟迟没有找到,我在旁边看着都着急。
不久,寺里来了位教书的讲学家,他以傲慢的态度回答了他们,倾诉了自己的想法,结果不但没有找到石兽,还耗费了大量的资源。
我实在是看不下去了,那天早上,我跑到寺中告诉他们:“别听那讲学家的,他的方法不对,光考虑石头和沙子却不考虑它们是在水里,他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僧人们听了之后似乎觉得有理,想让我讲讲我的道理。我找来了一个木盆,一些沙子,一块石头和一些水。我先将木盆里倒上水,又将沙子倒入其中,然后把石头放立在中间。我一边操作一边为他们讲解着,我用手拨动水面,模仿着水面波动,刹那间沙子里被冲出了一个坑,这坑随着水的波动一点一点深了,立在沙子中间的石头便掉了下去。僧人们明白了,于是逆流而上,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找到了石兽。僧人们对我是深深的臣服了。
我总结到:“石兽毕竟是掉到了水里,要是想找到它们,要考虑水流、沙子和石头质地,这三方面因素要综合起来考虑,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僧人们连连点头。那讲学家听完后,还一副不耐烦的样子,小嘴一撇,小手插在腰上还一边打着哼哼。再看看我,我这老河兵的脸上貌似,不但没有沧桑老态,反倒增添了几番光彩。不过,讲学家说的也不无道理,只是同我相比少了些经验而已。
【原文】:
河中石兽考点 第6篇
一、(·)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山二石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倒塌) 棹数小舟(划船)一寺临河干(靠近) 尔辈不能究物理(推究)但知其一(只) 求石兽于水中(寻找)阅十余岁(经历) 求之下流固颠(坚固)【解析】D项“求之下流固颠”中“固”是副词本来”的意思。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盖石性坚重 B.二石兽并沉焉湮于沙上 D.尔辈不能究物理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 )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河的上游去寻石兽。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解析】从最终的结果来看、B项的见解是错误的C是正确的。根据文中老河兵“笑”的句子体会一下“笑”的深刻含义。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二、(2016·)阅读下面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甲】《河中石兽》【乙】河有游僧有先祷于佛而捧病可治者乃悟其必半有半无而装金于外。其【注释】①河间:地名。②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③研:研磨。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有买药的人先要向铜佛祈祷然后双手捧着装药丸的盘子靠近铜佛。(2)验之信然其术乃败。(人们)检验这种做法确实是这样这个和尚的骗术就败露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是非木杮 问今是何世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士卒多为用者一老河兵闻之 当求之于上流山门圮于河 或重于泰山你从和尚的骗术、讲学家未能找到石兽两件事受到怎样的启发?示例:要揭示事物【参考译文】河间县有一个四处游走的和尚在集市上卖药。先在桌子上放一尊铜佛旁边盘子里盛着药丸那铜佛伸手像是要拿东西的样子。来买药的人先要向铜佛祈祷然后双手捧着药盘靠近铜佛。如果是可以医治的病盘中药丸就会跳到佛手里;如果病难以治好盘中药丸就不动全城的人都非常相信他。后来有人在和尚住宿的庙里看见他关上房门偷偷地研磨铁屑这才明
河中石兽 翻译 第7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xié)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zhì)坎穴中。如是再啮(niè),石又再转(zhuan)。转(zhuan)转(zhuan)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diān);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翻译: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教书先生在寺庙里设馆授徒,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像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浮,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荒唐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河中石兽翻译 第8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zhuǎn)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注释:
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边。(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干,水边,河岸。
4、山门:寺庙的大门。
5、圮:倒塌。
6、并:两者都,一起。
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过了,经过。
9、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10、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
12、竟:终于,到底。
13、曳:拖着,牵引。
14、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15、设帐:讲学,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 律。
17、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的木片。
18、岂能:怎么能。
19、为:被。
20、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21、湮:埋没。
22、颠:通“癫”,疯狂。
2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为:认为。
24、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清代设河道总督,辖有专门治河的兵营。
25、盖:因为。
26、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7、坎穴:坑洞。
28、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29、倒掷:倾倒。
30、如是:像这样。
31、遂:于是。
32、溯(sù)流:逆流。
35、固:固然。
36、如:依照,按照。
37、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38、但:只,仅仅。
39、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40、欤:表疑问的句末语气词。
参考翻译: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终究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教书先生在寺庙里设馆授徒,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像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浮,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很颠狂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镇守河防的老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激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越冲越深,冲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颠狂;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颠狂了吗?”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点,不知道第二点的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文章寓意:
《河中石兽》是纪昀(纪昀,字晓岚)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考虑问题时,要从表到里分析原因,得出正确的解决根本方案。
阅读提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兽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兽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它说明了一个道理:1.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2.实践出真知。 3.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古今异义
耳:古义:罢了。例句:渐沉渐深耳 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物理: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例句:尔辈不能究物理 ;今义:一种学科。物理学。
并:古义:一起 。 例句: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
阅:古义:经历 例句:阅十余岁。 今义:阅读。
是:代词 ,此,这。 例句:是非木柿 今义:表示判断(多指正确,但并不完全是)。
但:古义:但,只。 例句: 但知其一。 今义:表示转折 但是,却。
求:古义:寻找。例句:求石兽于水中。今义:请求、要求、追求。
已:古义:停止。例句:转转不已。今义:已经。
如:古义:像这样。例句:如是再啮。今义:如果。
一词多义:
1.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介词“被”
必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为:动词“成为”
众服为确论 为:动词“认为是”或“是”
词性活用:
1棹:名词用为动词 船桨,这里指划(船)例句:棹数小舟。
2暴:动词用为名词,这里指突然。例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焉:兼词,这里指于此,在那里。例句:二石兽并沉焉。
特殊句式: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之外(省略句)“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省略句)“设帐”后面省略了“于”
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应为:一讲学家(于)寺中设帐
河中石兽教案 第9篇
1、朗读课文,扫清文中的字词障碍,熟悉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实词,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知识扫除字词障碍,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说明
一、作者引入新课
1、讲一小故事:
1、倾听有关纪晓岚的故事由作者纪晓岚这位大有关纪晓岚的儿时的趣事
2、讲一讲自己所知道的有关才子的小故事引入,说明这一“满清第一大学士” “风流才子”--纪晓岚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其才 (自由发言,分散回答)、 趣,从而也掌握一华了。
3、参照注释,知道有关些必要的文学常识。
4、组织学生讲一讲 《阅微草堂笔记》的文学常识
5、引出《阅微草堂笔记》 共24卷,记述狐鬼神怪和见闻琐事。
二、朗读,感知课文
1、 范读、领读课文 、跟读,反复朗读课文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点拨:字词的读音 掌握字的读音:圮 棹 曳 湮 中最重要的手段,
2、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 2、发言:复述课文中的故事 后学生在自行朗读,复述课文中所讲故事。 课文讲述了寻找两座掉入水中的 由情入理,能够在石兽的故事。 读清读顺的基础上为下面的学习做准备。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说明
三、合作学习,交流讨论
1、引领、点拨学生扫清课文的 先自己参照书下注释,边读边对照注 以这种小组合作的字词理解障碍。 释翻译,遇到问题及时做标记。 形式,来解决疑难
2、组织学生分组合作 后分小组讨论: 问题,降低难度,试翻译课文,弄懂大意。 把自己的疑难问题拿到小组内来 进而培养学生这种讨论解决。 阅读浅近的文言文
关键词: 的能力。
古今异义词:干 阅 已
①圮:坍塌 ②曳:牵引
③湮:埋没
3、课堂交流,资源共享。 再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交流自己的 想法。
四、积累文言字词
以考试的形式,积累文言 有问有答的: 在课堂有剩余时间字词的解释 掌握: 的情况下,增置此选派一学生为主考官 啮:咬,这里指沙子被水的反作用力 环节,使学生对课提出问题,同学回答 冲刷。 上所学的知识进行
溯:逆流而上。 巩固,强化训练.
课后作业:
A、B级学生继续认真阅读课文,写一篇小短文,说明能够在上游找到石兽的道理。
河中石兽教案 第10篇
1.“斗酒诗百篇”是指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__________请你写出本学期你学到的他的一首诗。
2.短文修改。
①人活着要吃饭,人活着也要读书;吃饭是人的本性,读书也是人的本性。②读书可以有目的地读,也可以无目的地随便翻翻。③书海无边,只能有选择地读一些代表作。④读得好不好,要看_________(实验、实践、实力)。⑤读死书,死读书,结果造就了两脚书橱,“百无一用是书生。”⑥但是如果是个“读书种子”,带着乐趣读书,就能兴味盎然地吸收书中,长成大树,成为栋梁之材
(l)文中第⑤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写出修改方法。
(2)从第④句的括号内有三个备选词语,请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
(3)第⑥句有一处语病,请写出修改方法。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3一6题。
农夫耕田
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行者①见而哂之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终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②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③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④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去。
注释:①行者:过路人。②所以:用什么方法。③未及移时:还没过多少时间。④术:方法。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l)农夫耕于田 于:
(2)欲速则不达 速:
(3)行者服而去 服:
2.给下列句子加上标点。
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甚矣,农之惰也!
(2)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河中石兽教案 第11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含义,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含义,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难点: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知识链接】
1、作者: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人。清代文学家,乾隆十九年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戌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亲自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题目是编者加的。《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由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形式编写成。在内容上,主要搜集当时流传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乡野怪谈,或亲耳听闻的奇闻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遍及全中国,北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
3、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的特征。“笔记”使其在记叙上获得了一种散文化的记叙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作者可以叙述,也可以表达别人及自己的思考以及观点;而“小说”则是一种带有故事性的叙述和创作,由于“笔记”本身获得的自由空间,可以使“小说”创作与散文化的“笔记”叙述相互交叉,优势十分明显。
【自主预习】
给下列字词注音。
河干( ) 门圮( ) 船棹( ) 曳 ( ) 湮没( )
啮沙( ) 坎穴( ) 溯流( ) 臆断( )
【朗读课文,翻译】
1、翻译全文。
2、完成《学辅》P86 第2、3、4题
3、理解重点词。《学辅》P86第5题。
4、 重点理解的句子:
(1)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2. 课文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试概括各层大意。
【再读课文,文本探究 】
3、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试归纳总结。
经 过
人 物
寻找地点
原 因
结 果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4、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5、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为什么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这说明了什么?(《学辅》第12题)
6、结合全文,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性格特征。
7、“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把握文章主旨】
8、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学辅》第11题 )
【写作鉴赏】
1.层层铺垫。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小结】
【随堂测试 】
1、 课后第五题
2、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
A、尔辈不能究物理; 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
A、水不能冲石; 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
C、求之下流,固颠; D、石必倒掷坎穴中。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4、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 )
A.但知其一
B.是非木柿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5、下列句中黑体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6、你还知道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事例?
《河中石兽》教案 第12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刻舟求剑”的故事吗?(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达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同学们,这个楚国人按照这种方法能找到自己的剑吗?(不能!)他要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剑呢?(马上从剑掉下去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那如果是一尊很大的石兽掉到水里,过了十多年后,我们应该去哪里寻找这尊石兽呢?(石兽掉下去的地方?下游?上游?)如果想知道正确的答案,就一起来认真学习《河中石兽》这篇文章吧!
(二)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作者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该书是纪晓岚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扫清文字障碍,顺畅朗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范读
2.明确重难点字的读音
干(gān) 圮(pǐ) 募(mù) 棹(zhào) 曳(yè) 杮(fèi)
湮(yān) 啮(niè) 溯(sù) 欤(yú)
3.学生集体朗读课文,落实字音。
(四)理解文句意思,整体感知课文
小组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学生边读边译,划出疑难地方。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五)作业:
完成本课练习题(课前将以下内容印发好,上课发给学生。)
第二课时
一、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 古今异义
① 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② 阅十余岁 (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③ 是非木柿 (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词,是 )
④ 盖石性坚重 (古义:发语词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⑤ 但知其一 (古义:仅仅,只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⑥ 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门学科)
2. 一词多义
一老诃兵闻之 (讲学者的观点)
其反激之力 ( 助词,的)
如是再啮 (像)
如其言 (按照)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成为)
众服为确论 (认为)
3.词性活用
① 棹数小舟 (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②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4.通假字
曳铁钯 (“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二、特殊句式翻译
1.反问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怎么能被洪水携带走呢?)
2.疑问句可据理臆断欤?
(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第2课时
(一)检查上节课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采用PPT或小黑板的形式公布答案,以节省时间。
(二)朗读导入
集体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三)合作探究
PPT或小黑板出示本课须探究的题目,小组合作学习。
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明确:三位,他们分别是寺僧、讲学家与老河兵。
⑴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理由,水有冲击力,将随水流而下。
⑵讲学家认为石兽在下沉处深埋,因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⑶老河兵认为石兽已逆流而上,因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
3. 谁的方法是正确的?为什么?
明确:老河兵的方法是正确的。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理,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的作用;而老河兵有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石兽、泥沙与流水的关系,符合物理学上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4.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叙述找寺庙石兽一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能主观臆断,而应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五)拓展阅读
《冬夜读书示子聿》(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意:古人做学问总是不遗余力的,即使这样,也是从年轻开始就下苦功夫且不断努力,直至老年方才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显的,最终要想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还必须自己亲身的实践。
(六)作业
1. 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一、二题。
河中石兽教案 第13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有何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课文阐述的道理,知道分析问题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
【教学重点】
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作家吴德锋在他写的《博物记趣》中有这样的记载:西双版纳有一条河中有两块大石,它们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块石头被人炸碎,另一块也随之失踪,大家都不知道这块未炸碎的石头到哪里去了。
提出问题:十多年后,人们会在哪里找到那块失踪了的石头呢
学生各抒己见。
揭示谜底:十多年后,有人在离原地十多里的上游,发现了那块失踪了的石头,经核对,它确实是本来位于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块。它是怎么“游”上来的呢你们想知道答案吗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近《河中石兽》,相信它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2、解题
河中石兽:河中:表示地点;石兽:像石狮子之类的物体。
3、作者简介
二、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文章,勾画出自己不会读或没把握读准的字,
老师引导学生正音
读准下列生字的读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
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ù)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同时注意句子停顿及老师的语调语气。
3、学生再读,赛读
4、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小组合作完成,圈出有疑问的地方。教师巡视指导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所得和困惑之处
5、师生解疑
三、阅读故事、明白道理
1、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得出了怎样的道理(原文)。
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在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故事。
道理:
《河中石兽》启示 第14篇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这段记载,凡是读过的人,都印象很深,过目不忘。说明了老河工在多年的劳作实践中,积累了对河流水性的`深刻认识。
另一方面,它虽然讲的是河水流淌之事,却也映射出逆向思维之理。启示我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凡事要多请教有经验的行家;要按照客观自然规律办事;同时也要多备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同时感叹,纪晓岚固然聪明绝顶,但是他毕竟生长于当时在科技方面并不开化的中国,对近代自然科学既不大懂,也不感兴趣。否则,他就会从近代自然科学的角度去阐释这种现象,并可能去开创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再深的理论,不能得到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同时还揭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观臆断。
寺前两个石兽掉入水中水中,僧人们和学者只考略一个因素,而不考略其他,所以没有找到石兽,老水兵富有经验,善于思考,考略周全所以成功了。
它告诉我们做事情一定要想的周全,不能只考略一步不考略其他,否则无法完成该做的事。
河中石兽重点字词解释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