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常规范文
合作常规范文(精选3篇)
合作常规 第1篇
一、合理安排分工,为合作提效做铺垫
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首先要有具体分组。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展之前,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程度进行优化组合,并为每个小组的成员编号,方便以后合作成果的展示。如果小组分工不合适,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有的课堂合作学习就是个别优秀学生的组内表演,因为学习程度和接受程度较差一些的学生,思维跟不上优秀学生的节奏,在问题讨论时根本插不上嘴,直至交流时间结束,后进生几乎成了合作交流的“旁观者”,这样的合作交流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师在分配小组时,要让一名学生负责本组合作学习的开展,监督每个组员在交流中的表现,让每一名组员都有发言的机会。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年、月、日”时,教师将学生科学分组,再让小组长对组内成员进行分工,有的负责在课前搜集近四年的月历资料,有的列表整理每一年中各个月的天数,这样的操作简单易行,两人合作就可以很快完成。成绩较好的同学根据整理的数据进行总结,组长负责查漏补缺,发现问题引导再讨论,这样每一名同学都有事情可做,课堂会更加高效。在发现这四年中只有一年的2月是29天时,学生就会思考,这里只准备了四年的月历,是否其他年度也会有2月是29天的情况,从而总结出闰年的规律。
二、选择合作内容,为合作提效服务
数学教学中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交流”,比如基础概念的学习,无需讨论学生便可以理解;计算能力的训练,也无需开展小组讨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要筛选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穿插交流,为提升合作效率做好服务工作。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公倍数与公因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求最大公因数的基础上,讨论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也是最基本的数论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可以让学生更真实地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比教师口头讲授强得多。学生通过整理已经学过的求最大公因数的几种常见方法,类比思考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通过交流与讨论,得出求最小公倍数可用短除法,需要将除数与商全部乘起来;倍数关系的两个数,最小公倍数是其中较大的数;互质关系的两个数,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轻易把握重点、攻克难点。
三、调控合作时间,为合作提效做保证
教师在组织合作交流时,要根据问题的难度和学生讨论的现状确定时间的长短。有的课堂中合作交流只是个“形式”,老师展示出问题宣布小组交流后,仅仅停留几分钟,便询问讨论的结果。有的小组才刚刚切入问题,就被生硬地拉回来,这样的“合作学习“只是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时间久了,很容易让学生养成敷衍了事的习惯。有的课堂讨论老师则成了“甩手掌柜”,把问题抛给学生,任由学生自由讨论,学生完成任务以后就开始窃窃私语。小组合作需要时间作保证,但也不能无限制延长造成浪费。老师要随时调控合作学习的时间,引导学生不断生成新的问题,提升合作学习的价值。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时,针对各小组合作所用时间不同的现象,教师可以让探究较快的小组向纵深化的方向探究。学习正比例时,当有的组的同学已经通过列表观察得出正比例的特征后,教师可以让他们接着用画图的方式将这种关系表示出来,这样就不用在那里浪费时间等其他组的学生。同时,学生在画图中还可以感悟到“数形结合”的思想。这样教学过程显得紧张而有序,课堂效率高效而充满活力。
四、结束语
总之,小组合作交流方式是课堂教学中应该推行的学习方式之一,老师要做好小组合作学习的监控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要合理分组,为课堂合作学习做好前期准备。老师在备课时要精心选择“合作内容”,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小组合作要把握好时间,注重合作形式下的实际效果。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交流的兴趣,整体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老师要建立一套灵活有序的合作常规,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步骤,从而提高合作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吴广和.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冷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2(11).
[2]叶日端.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旁观生问题研究[J].课程教学研究,2015(10).
大班常规教案:学习的常规 第2篇
活动目标:
1、知道自己是大班的孩子,再过一个学期就要毕业了,成为一名小学生。
2、知道学习中,有一定要遵守的常规。活动准备:
请孩子向哥哥姐姐来学习小学生的学习常规。视频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相互讨论、说说我们上课的常规,怎么样来遵守呢?
1、教师:孩子们,你们都是大班的哥哥姐姐了,马上就要升小学了,你们该如何的来好好学习呢?
2、教师尽量鼓励多数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
二、请孩子来说说视频中孩子哪些方面对?哪些方面表现不好?
三、请孩子来实际的演示如何正确的坐姿和握笔的姿势。教师:活动中教幼儿应保持端正的坐姿,专心倾听别人讲话,不随便插话,积极思考并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回答时声音响亮。--正确操作学具材料,爱惜物品,操作完放回指定地方并摆放整齐。
--写、画时握笔和坐的姿势保持正确。
--请幼儿独自在集体前大胆表述自己的分类方法。当一个幼儿说玩一种分类方法之后,教师可以提问,或告诉幼儿还有谁有这样的“不方便”,也可以把图片摆放出来。
教师:谁还有不一样的意见?
打破常规,方能有效合作 第3篇
小组合作学习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模式,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化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从不同范围的听课来看,几乎所有课堂都引入了讨论式学习的模式,这固然可喜,而我又不禁为其所实施的合作实效而堪忧,仔细观察,多数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仅仅停留于形式,仅仅浮在水面上,就是不能扎到深水里。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每个人便七嘴八舌说上一气,谁也没有听到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便戛然而止;在回答讨论的问题时,学生站起来就说“我认为怎么怎么样”,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看”,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看”。是不是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就是这样热闹的走走过场?个人看来,我确信这种模式会使两极(先进生和后进生)分化日趋扩大,必将会丧失合作的真正价值。
我想从《沁园春·雪》的教学中来探窥提升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问题,谈谈自己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和尝试。
一、打破教师单向传授制,实现学生资源的充分利用
这里所提及的师生传授制,即教者对学者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这样的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使他们参与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去,打破师生单向知识传授的僵化模式。
有些老师认为新课程表面上难度是降低了,但是对老师来说实际上变难了,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老师必须是德才兼备、文武双全才行。教师真的要等到把所有的知识都掌握了,把所有的材料都查全了,才有信心和把握去上课吗?事实并非如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要什么都要凌驾在学生之上的传统的教育者形象。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在讲授《沁园春·雪》这一课时,我在课堂上没有说几句话,只不过参与到同学们的讨论、评价中去,把自己当作他们每个小组中的一员,充分让学生合作讨论。结果他们在讨论朗读要求时说得头头是道,完全超出了我预定的答案,同时在赏析诗词内容时,他们对这首词的理解也完全超出我的想象,真正地释放出了他们自身的能量。
实验下来,我真正明白,教师不可能完全代替学生去思维,这个时候请把机会交给学生。
二、打破学生固定座位制,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学生是教学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作为教学对象,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我们必须得承认并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包括接受知识的能力差异、学科知识的平衡差异等,一个班级的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知识基础总是良莠不齐,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对于小组合作有效性起到了很大的制约作用。
所谓小组一般是指由四五个学生组合而成的相对固定的团体,在探窥小组合作模式的过程中,我尝试着取消同学的座位固定制度,打破学科本位制度,实现学生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上不同的课程时,我按照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的差异,并兼顾他们对综合学科学习能力的差异,分成了有特点的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在《沁园春·雪》的教学中,我研析课文时,我想出了两个问题:A.上阕写了哪些景物?B.上阕又是怎样写这些景物的?相对于这两个问题而言,第一问比第二问要简单得多。为了使人人都参与到这一讨论当中,我让后进生小组完成第一问,让部分中等生小组完成第一问或第二问,让先进生小组完成两问。这样小组之间就有了区分度,每个小组以及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觉得有所得。
在向课外拓展延伸时,各小组也有不同的学科知识层次和梯度。在对“秦皇”“汉武”等历史人物进行了解和评价时,似乎后进生小组的讨论合作成效并不比先进生小组的差。相信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可以分成不同小组合作学习,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关键是把机会还给学生,给他们充分的合作时空。
三、打破优生包办制,实现资源效能的整体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的几大要素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中的分工和责任,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对成员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其中分工与否关系到资源效能整体提高的实现与否,常言说“责不明,则事不清”,学生如果没有明确的任务,就会持一种观望的态度,无所事事。所以打破优等包办制,方能顾此而不失彼,实现真正的效能整体的提高。
在讲授《沁园春·雪》的过程中,对于字词的合作解决,让组内成员在讨论合作的基础上,由小组内的某一个成员进行记录,其他成员查阅字典、工具书等,以求得到问题的解决。这样各有各事,各负其责,真正做到人人参与,学习的效果自然就会高起来。
在讨论朗读的注意点时,我也要求学生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开展各有其事的小组式合作赏读。我试着将上阕分成几个小层次,并分工到各组内成员手中,互相切磋朗读的情感、节奏、语气和语调等,最终也由专人记录,形成一致的小组意见,再在班级交流,这样也就让每个后进生不至于觉得被抛弃、遗忘,他们也有了学习的兴趣。这就真正实现了具有较高实效的合作。
合作常规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