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昏迷患者插胃管的体会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昏迷患者插胃管的体会(精选4篇)

昏迷患者插胃管的体会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 年6 月—2014 年6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 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 例。其中对照组男21 例, 女19 例;年龄20 岁~70 岁, 平均年龄 (56.8±1.2) 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4~8 分。观察组男22 例, 女18 例;年龄22 岁~73 岁, 平均年龄 (56.5±1.5) 岁;GCS 3~8 分。2 组患者在性别、年龄、GCS评分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留置胃管方法取患者平卧位, 保持头、颈、躯干在同一水平, 将一次性胃管经一侧鼻孔插入约15 cm, 感觉插入阻力增加后拔出气管套管1 cm, 固定导丝, 继续插入胃管至60 cm左右, 胃管经过气管切开位置时再将气管套复位, 固定。

1.2.2 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给予全面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 (1) 置入胃管时要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改变, 若发生呼吸困难或节律异常等则要停止插管, 实施抢救。 (2) 胃管置入后要预防其脱落, 避免反复插管对患者的损伤。护理过程中以通气胶带牢固固定胃管, 鼻翼两侧交叉固定, 确保管道不会滑落。同时在胃管上做好标记, 方便观察胃管是否移位。 (3) 留置胃管护理期间要警惕腹泻的发生, 调整好鼻饲营养液的温度、浓度、量、鼻饲速度等, 控制温度在35 ℃左右, 鼻饲速度控制在40 m L/h左右, 总量不宜超过500 m L。每次鼻饲前后以温开水50 m L冲洗胃管, 每天营养液要现配现用, 各环节保证清洁卫生。 (4) 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容易引起胃肠血管痉挛, 导致应激性溃疡或消化道出血。护理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胃液颜色, 若出现血红色或咖啡色则要立即停止鼻饲, 及时给予止血药、胃肠减压。 (5) 护理过程中还要注意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反流及误吸。昏迷患者易发生缺氧性胃肠黏膜水肿, 影响消化功能及胃肠蠕动, 鼻饲后胃部易潴留灌注液, 诱发误吸。护理人员在鼻饲前要确定胃是否排空, 抽出胃内残留物, 若抽出物超过100 m L则要延长鼻饲间隔时间。护理时要及时清除气管分泌物, 预防呛咳。鼻饲30 min后不能吸痰或翻身, 避免反流。留置胃管时规范操作、插入管道时控制好长度也有助于预防反流。抬高床头至30°~45°, 半卧位, 鼻饲后1 h维持头部稍高, 避免食物反流。观察比较2 组患者呛咳、误吸、腹泻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7.5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0%,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颅脑损伤患者本身病情复杂多变, 昏迷后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和有效护理会很快出现肺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3]。留置胃管是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一种基础操作技术, 也是病情观察和治疗的有效措施, 留置胃管可为患者提供足量的营养来维持新陈代谢[4]。昏迷期间患者的一些异常症状难以被察觉, 临床护理人员要高度重视。在留置胃管期间, 要执行科学、系统、全面的护理计划, 以严密监测病情为基础, 详细记录患者的护理资料[5]。做好口腔卫生护理、胃肠道护理, 积极预防感染, 及时上报和处理异常症状, 保证患者昏迷期间治疗安全、有效[6]。我院对收治的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从基础体征监测、胃管护理、体位护理、并发症预防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进行护理,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仅为7.5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0% (P<0.05) 。

总之, 对于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要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合理调节营养, 以全面科学的护理措施保证患者代谢需要, 积极预防并发症发生,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廖英.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鼻胃管固定方法的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31) :4101-4102.

[2]姚俊兰.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留置胃管的护理体会[J].中国民间疗法, 2014, 22 (5) :81-82.

[3]常荷.重型脑损伤昏迷病人鼻饲并发症护理[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0 (1) :45-46.

[4]梁敏, 冉成华.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护理干预[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 (13) :1458-1459.

[5]易芳.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后行胃管留置的护理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26 (17) :2346-2347.

插胃管的新方法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院普内科、普外科需要插胃管的患者100例为观察组, 其中男性62例, 女性38例, 年龄38~60岁65例, 61~75岁20例, 76~83岁15例, 均采用新方法, 对照组年龄、性别、病情等同观察组,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胃插管要求, 有吞咽反射、无心力衰竭、无休克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1.2 插管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插胃管法。观察组采用新方法: (1) 患者含化维生素C, 待唾液分泌增多时, 可自行吞咽动作, 术者在患者含化维生素C约60s, 即可行插管操作, 随患者的吞咽动作, 将胃管插到预测长度, 证实在胃内, 固定胃管。 (2) 胃管插到14~16cm时, 用小勺喂水, 并嘱下咽, 在患者下咽2~3口水后, 可将胃管插入胃内, 证实在胃内后, 固定胃管。

1.3 观察指标

将患者一次插管成功例数、呛咳例数、呕吐例数、插入气管例数、患者的主观评价做详细记录。

1.4 评价标准

(1) 插管顺利, 无拔出重插、无中途反复退出情况者为插管一次成功。胃管全部或部分退出, 有往返动作, 患者因呛咳、胸闷、憋气、恶心、呕吐等使插管被迫中断或暂停片刻, 则为插管不成功。 (2) 术者观察患者发生恶心、呕吐出声者为有呕吐, 无恶心或仅有轻微恶心、无呕吐者为无呕吐。 (3) 术者观察患者因呛咳、呼吸困难而使插管受阻者为有呛咳, 仅有轻度屏气或呼吸深度的改变, 不影响插管或无反应者为无呛咳。 (4) 插管完毕后, 术者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患者诉插管可以耐受者为主观评价好, 诉疼痛、痛苦或胸闷憋气者为主观评价差。

2 结 果

2.1 反应不良比较

2组患者插管过程中恶心、呕吐、流泪、呛咳反应的比较见表1。

2.2 成功率比较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各项P均<0.0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 讨 论

以往插胃管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 目的是为了诱发会厌前突, 关闭气管上口, 避免胃管误入气管。其实际上是一种空吞动作, 无食团的刺激, 只靠大脑皮层的主观冲动, 吞咽动作很难完成, 勉强做成的吞咽动作, 虽有喉头升高, 会厌软骨关闭等反射, 但时间极短, 食管肌肉的顺序收缩亦不能触发, 或虽能触发但不能向远端继续推进, 因此, 插胃管效果不尽人意。一旦一次插管不成功, 再嘱患者做吞咽动作时, 肌电活动正处于不应期状态, 空吞动作不可能做出, 必须稍事休息才能重复此一过程。数次插管使患者极度疲劳、焦虑、恐惧, 咽喉黏膜损伤, 心率加速, 血压升高, 特别是对年老、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 可能增加其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性[2]。口含液体置胃管法[3], 正是由于吞咽液体时, 其吞咽动作产生了生理性的吞咽效果, 一次插管成功率明显提高。新方法可使患者不自主产生吞咽动作, 这种吞咽动作是一种生理性的吞咽活动, 而非空吞活动, 吞咽时间长, 食管上口开放充分, 食管能形成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 术者抓住时机, 就势将胃管插入胃内。一旦一次插管不成功, 再嘱患者做吞咽动作, 患者很容易完成。而采用新方法插胃管操作中, 患者的吞咽动作是一种近乎生理性的吞咽动作, 患者的紧张感减轻或消失, 舒适感增加, 且液体对胃管的插入起润滑和推进作用, 保证了胃管的直线式前进, 避免或减少了胃管与食管黏膜的直接接触, 胃管头端就不容易盘曲;即使胃管与食管黏膜有可能直接接触, 有食管运动波的推进, 胃管头端也不容易形成夹角, 保证了插管的顺利。

关键词:维生素C,饮水,插胃管

参考文献

[1]陈维英.基础护理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124.

[2]周平, 曹翰中, 陈桂英.给药镇静后插胃管的临床观察[J].实用护理杂志, 1999, 15 (6) :37.

昏迷患者插胃管的体会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我院急诊入院的非腐蚀性食入性中毒需插胃管洗胃的病人120例。随机分为鼻腔组和口腔组各60例, 鼻腔组中, 28例男性, 38例女性, 平均年龄26岁, 8例昏迷者, 2例伴有呼吸衰竭, 其中45例安定中毒, 11例有机磷中毒, 其它4例;口腔组中, 13例男性, 47例女性, 平均年龄28岁, 2例昏迷。其中49例安定中毒, 7例有机磷中毒, 其它1例。

1.2 方法

1.2.1 操作方法

鼻腔组采用医疗设备厂生产的硅胶胃管, 型号16~20号, 4.5mm为管径平均值, 柔软适度。各有2个小孔胃管头端及左右两侧, 胃包1个、50mL注射器2个, 体位选择仰卧位, 采取左侧位昏迷病人, 插入长度正确测量 (以前额发际到剑突的距离) , 胃管需要润滑, 插入胃管从鼻腔进入, 进入15cm时让病人吞咽或头部托起, 让胸骨柄紧挨着下颌, 咽部通道的孤度要加大。用针管胃抽吸到液时, 说明在胃中, 固定在两侧鼻翼将胃管。该组病人全部配合, 完成操作需要1人, 不配合者另1人帮助。口腔组同样采用医疗设备厂生产的硅胶胃管, 22~28号的规格, 7mm为平均管径值, 1个胃包, 1个开口器、1个压舌板。50mL注射器2付, 仰卧位的体位, 昏迷采取左侧位, 2人配合操作, 1人拿着胃管测量好进入的深度, 胃管需要润滑。另1个人用手轻轻托着病人的下颌。让他张口或采用开口器, 插入口腔, 说明在胃中, 该组操作由2人完成, 不配合者需另1个人帮助。

1.2.2 成功插管的标准

一次插管成功是指一次性插入胃内或中途病人恶心停留一会儿后进入, 误入气管或盘入口腔拔出胃管后重新插入为第2次插管成功。

2 结果

2.1 比较2组插管成功率 (表1)

2.2 2组在插管及洗胃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表2)

3 讨论

表1显示, 鼻腔组插管成功率显著, 因为直接插入胃内, 鼻腔至咽的弧度>90°, 沿咽后壁下滑至食管非常容易[2]。并且反应较少胃肠道, 易固定胃管, 病人接受容易。对于洗胃后需留胃管反复洗胃的病人, 口腔护理方便。而口腔组需经过咽后三角区插管, 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很容易, 发生很大的呕吐、恶心等胃肠道反应, 易呕出胃管, 病人心理恐惧严重, 耐受性很不好。此时操作如无经验, 盲目硬插, 可导致咽部粘膜损伤, 喉头痉挛、呼吸困难等时常发生。若发生舌根后坠, 口腔分泌物较多, 对此时又须洗胃的危重病人, 加大了操作难度。

表2表明, 鼻腔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3.33%, 口腔组是10.00%。有3例鼻腔组胃管半堵塞, 与鼻腔组采用较小型号的胃管相关, 这是因为饱食后时间短而中毒还要洗胃的病人, 残渣食物和饭粒易堵塞末端胃管及侧孔所致。喉头痉挛, 呼吸困难是口腔组的不良反应。主要是采用了粗大胃管, 病人害怕, 耐受性不强, 误入气管占90%, 但对那些吃饱后很快发生中毒的病人, 采用口腔插入的途径, 胃管堵塞不易形成, 洗胃彻底而迅速。因此, 一次性插管成功率高是从鼻腔插胃管, 病人痛苦时间短, 耐受程度强, 在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注:χ2=2.463, P>0.05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83.

昏迷患者插胃管的体会 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普外胃肠道全麻手术患者60例, 按手术日期的单、双日随机分为普通一次性硅胶管组 (对照组) 和带钢丝胃管组 (实验组) , 每组30例。

1.2 方法

1.2.1 用物准备

插胃管前准备同常规法, 另备消毒0.8mm钢丝1根, 长度约40cm, 消毒手套一副。

1.2.2 具体操作

1.2.2.1全部患者常规麻醉诱导, 气管插管, 机械通气, 患者平卧, 检查患者鼻腔是否通畅, 口腔黏膜是否破损, 颌下铺治疗巾[1], 清洁鼻腔。

1.2.2.2戴好手套, 在距胃管前端25~30cm处的胃管侧壁插入钢丝, 使钢丝在胃管内缓缓插入直到距胃管前端孔0.5~1cm处为止。然后在钢丝的插入处固定好钢丝 (可用一小段胶布在钢丝上绕几圈) , 使其不能向前移动, 在钢丝的支架作用下, 使胃管弯曲成与咽部相应的弧度, 以利插管。

1.2.2.3用石蜡油润滑胃管前段, 左手持纱布托住胃管, 右手用钳子夹住胃管前端轻轻插入, 到咽喉部时, 借助钢丝的支架作用, 稍用力向下、向前送胃管, 当插入深度20~25cm时, 过咽喉部5~10cm以后, 可将钢丝拨出, 然后继续向下送胃管, 插入深度为45~55cm时, 用常规插胃管的方法检查证实胃管已在胃内时, 固定好胃管。

2 结果

见表1和表2。

表1和表2显示, 实验组一次插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 差异非常显著, 实验组有3例经二次插管成功均由于拔钢丝时没有掌握好, 而将胃管带出所至。

3 讨论

3.1 在为全麻患者插胃管时, 不能指导其作吞咽动作, 用常规方法插胃管往往难以奏效, 有时反复插管多次才能成功。

使用小钢丝做支架可增加胃管的硬度, 将胃管弯曲成插管所需要的弧度, 插时胃管不会盘在口中, 较易通过会厌部, 胃管插入非常顺利, 一次插管成功率达90%。

3.2

使用小钢丝做支架再行插胃管优于常规插胃管方法, 大大增加了全麻患者插胃管的成功率, 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提高了护理质量, 同时也避免了常规法反复插管所导致的黏膜损伤, 减少了感染的机会,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3.3 在应用小钢丝做支架时, 钢丝的选用要适当, 过粗不利于拔出, 过细过软达不到一定的硬度, 起不到支架作用。

钢丝的插入点最好选在距胃管前端25~30cm处, 如果钢丝从胃管的尾端插入, 整根胃管都插入钢丝, 会给钢丝的拔出造成很大的阻力。总之, 插入的钢丝越短, 拔出钢丝的阻力越小, 但钢丝插入胃管内的长度不得少于25cm。小钢丝在消毒过程中, 不能卷曲太厉害, 这样也不利钢丝的插入和拔出。

3.4

在应用小钢丝对全麻患者插胃管时应注意小钢丝插入胃管中一定不能达胃管前端第一个侧孔, 要距前侧孔0.5~1cm, 如果钢丝在孔中露出, 就会将黏膜刺破, 引起出血, 小钢丝要固定好, 避免插管时小钢丝向前移动超出胃管前端的侧孔, 只要固定好钢丝, 就不会出现上述情况。本法应用30例无1例出现钢丝从前端侧孔露出刺破黏膜的现象。

3.5 插胃管过程中, 应密切观察患者情况, 如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呛咳, 表示误入气管, 应立即拔出。

操作时动作应轻柔, 快捷, 当胃管插入20~25cm (过咽喉部5~10cm) 时, 将钢丝拔出, 拔钢丝时, 左手拿住胃管钢丝插入的前部, 并向前送胃管, 右手将钢丝拔出, 这样可防止拔钢丝时将胃管带出。

通过对30例全麻患者用小钢丝做导管芯再行插管, 由于小钢丝的支架作用, 有利于胃管插入, 减少了插管次数, 并可在不搬动患者头部情况下将胃管顺利插入, 是一种值得一试的插管方法。

摘要:目的 评价钢丝引导插胃管在全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需留置胃管的60例全麻患者, 按手术日期的单、双日随机分为普通一次性硅胶胃管组 (对照组) 和带钢丝胃管组 (实验组) 。对照组按常规方法置胃管, 而实验组则在钢丝引导下插胃管。比较两组胃管置入的成功率。结果 实验组1次插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总成功率亦高于对照组。结论 全麻下使用不锈钢引导钢丝插胃管是一种简便、易行、成功率很高的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全麻患者,钢丝引导,插胃管

参考文献

昏迷患者插胃管的体会

昏迷患者插胃管的体会(精选4篇)昏迷患者插胃管的体会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 年6 月—2014 年6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