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综合治理范文
害虫综合治理范文(精选12篇)
害虫综合治理 第1篇
1 调查方法
1.1 野外调查
调查时间和地点:2010年10月6日至2011年6月6日在八角种植地, 以抽样调查法。在随机抽样的现场, 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 集30m30m的样本, 随机抽样10株调查虫口密度。在地下根系表面周围的土壤层, 用小铲挖25cm25cm25cm土壤来做抽样分析, 根据主干20.5cm高以下部分和超出2m高的主干以上部分来分析害虫数量, 做好统计分析。
1.2 对昆虫进行分类鉴定
在实验室对抽样所得的昆虫进行解剖, 用双目显微镜观测, 根据观测结果进行归类和识别, 得出观察结果。
2 八角叶用林天敌与害虫调查结果
2.1 害虫种类
八角叶用林的虫害有15种之多, 其中钻蛀害虫有2种:八角蛀象鼻虫、相思木蛾;食叶害虫有4种:八角尺蠖蛾科、茶墨袋蛾、黑色墨水袋蛾、长角线斑腿蝗;刺吸式害虫有8种:华简管蓟马、柑桔粉虱、眼纹广翅蜡蝉、白翅叶蝉、樟白轮盾蚧、桔二叉蚜、广西长角木虱及叶螨;地下害虫是家白蚁。主要害虫为象鼻虫、相思木蛾、八角尺蠖蛾科的蛾。
2.2 天敌种类
八角叶用林害虫的天敌有12种, 球孢白僵菌、四步一红、黄菊蚂蚁、蚂蚁、黑蚂蚁、横齿猛蚁、十二瓢虫、黑蚊刺客、黄蜂、红螯蛛、蜘蛛。八角象鼻虫天敌主要是蚂蚁, 球孢白僵菌是相思木蛾的重要天敌, 蜘蛛是八角尺蠖蛾科的主要天敌。
2.3 结果分析
对于一些地方的八角纯种林区, 它们的昆虫数量和群落结构相对简单, 其昆虫数量有25种而天敌数量有12种, 少于害虫种群;在林地技术管理方面, 由于种植密度大, 导致营养缺少, 不施肥, 全采叶, 有些林区不耕地, 也不除草, 八角根系不发达, 容易滋生钻蛀害虫。八角林的不断切叶和不施肥粗放的管理模式导致树势薄弱。对八角最主要虫害象鼻虫, 常规的防治办法是使用氧化乐果来控制。
3 八角叶用林虫害的各种预防措施
3.1 植物检疫
预防虫害比较好的办法是根治病虫传播的源头, 对源头作好防范, 就能很好地预防八角遭受虫害的威胁。可以对进出口和本地区的八角种子、树苗和种植的区域进行检验检疫, 严禁从有虫害的地方运输苗木和种子, 有效防止检疫性害虫入侵, 控制虫害的传播和危害。
3.2 农业措施
3.2.1 保持清洁。
是防治森林病虫害的最基本措施。在每年春秋冬季, 将剪枝叶、剥离藤老皮, 集中烧毁或掩埋, 减少虫源。在生产期间, 如果发现虫害, 可以剪除病虫枝、枯枝, 集中焚烧处理, 以防病虫害继续传播造成危害。
3.2.2 加强水肥管理。
灌溉根据果树的生长需要以及土壤的肥力来决定。施用无机肥与有机肥相结合。施肥过多, 磷、钾缺乏, 过干过湿, 均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低洼地区, 应注意排涝, 促进正常植株根系发育, 让树木本身产生抗体, 抵抗虫害。
3.2.3 科学田管。
对林区的土地要经常除草深翻, 把传染的病菌和病虫害埋到深土里, 减少虫害的传播。并且可以将八角植物根系附近土壤中的茧蛹、幼虫挖集中杀死。
3.3 培育具有抗虫害的品种
选用抗性品种可有效预防八角叶病虫害的发生。抗害虫品种及种间杂交品种效果明显。近年来生产的八角品种不仅能抗寒, 而且对病虫害抗性也较强, 很受栽培者欢迎。
3.4 生物防治
利用生物圈里食物链和八角虫害的天敌来预防虫害是非常环保和有效的方法, 能够减少农药对环境和人及动物造成的危害, 不破坏生物链, 是一个非常科学的预防虫害的方法, 具有长期预防虫害的作用, 应该广泛重视和利用。
4 主要害虫预防技术
4.1 八角象甲虫害
春季 (4月) 修剪捉杀, 受害枝刚开始枝梢尖端部呈现黄色, 受害严重的为枯黄色, 可以将受害枝条剪去7cm左右;利用成虫在受惊动后有假死的习性, 在早上摇枝 (下铺一块塑料布) 将摇下的害虫集中杀死。成虫发生期喷洒阿维菌素注射液, 或剥去树皮涂吡虫啉 (与吸收的药物敷料) 包扎, 如适度的修剪效果会更加好。加强林地抚育管理, 合理地砍除八角林老化、多病的小乔木, 培育长势旺的林地。及时除草, 配方施肥, 促使苗木健康生长, 提高抗病性。
4.2 八角尺蛾虫害
一要创造一个带状与块状混交林, 提高林地环境, 创造鸟类、蜘蛛、青蛙、管巢寄蝇等大多天敌昆虫的生存适生环境。二是在冬季和夏季抚育松土, 把虫蛹从土里挖出来。三是利用幼虫对声音有敏感的习性, 大声冲击并挥动枝条, 切断幼虫的连接线, 收集清除落下的幼虫。捕捉时从高到低, 逆着风的方向进行。四是在树干50cm处涂宽10cm的桐油或粘上胶带, 防止幼虫向上爬。五是利用佳多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在幼虫期间喷青虫菌, 达到控制八角尺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西南林学院.云南森林病害[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1992:202-204
[2]覃泽波, 赵庭坤, 萧刚柔.中国森林昆虫 (第二版增订本)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2:905-906
[3]杨平澜.中国蚧虫分类概要[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139140
[4]北京林学院主编.林木病理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1
害虫管理程序 第2篇
1、目的:
更好地控制厂区内的害虫,保证药品生产区域、食品储藏区域、包装物料储藏区域内无虫、蚊蝇和鼠害,消除包括啮齿类、昆虫、以及猫、狗等对食品卫生造成的危害。
2、定义:
害虫:在食品加工厂,害虫类是以多种形式作孽的,包括鸟类、大量的飞虫及爬行类昆虫如蟑螂、蚊蝇、蛾;以及猫、鼠和各种啮齿类动物。
3、职责:
办公室负责联系卫生防疫站对蝇虫进行消杀,并对消杀结果进行评估; 办公室负责捕鼠点的控制,并对捕鼠点的每半年位置进行评价; 办公室负责对厂区内猫、狗等有害食品卫生的动物的驱除。
4、程序:
4.1蝇虫的控制
4.1.1生产车间入口处及外界相连的排水通风口和车间卫生间设置窗纱、塑料门帘、地漏网等防蝇虫设施,并要经常检查维修,保证其状态良好。
4.1.2厂区内的垃圾暂存器采用带盖密闭容器,每天由专人进行清理,以免蚊蝇孳生。4.1.3由办公室跟区消杀服务站签订蝇虫消杀协议,由消杀服务站对工厂的厕所、室内、垃圾点、污水沟、绿化带、室内、环境等处进行定期消杀。(详见卫生消杀协议书)4.1.4在更衣室过道处悬挂灭蝇灯并每天开启,由卫生人员每周对灭蝇灯进行清理,检查灭蝇数量,并记录于《厂区环境卫生、防蝇、防害检查记录》中。4.1.5由办公室负责分析,当前蝇虫控制状况是否符合要求。4.2鼠害的控制
4.2.1由办公室负责根据工厂的实际情况和经验在厂区内确定捕鼠点。
4.2.2由厂区卫生员负责放置粘鼠板并检查粘鼠板处于良好状态。每星期两次检查捕鼠数量,并记录于《防鼠记录表》中。
4.2.3由厂区卫生员将所捕老鼠杀死并焚烧。
4.2.4在车间入口处设置挡鼠板,防止老鼠从门口窜入车间。
4.2.5由办公室每半年根据实际发生捕鼠数量对捕鼠点进行的位置、分布进行评价。并对鼠害控制效果进行评估。4.3其他有害动物的控制
4.3.1由厂区卫生员负责驱除闯入厂区内的猫狗等有害食品卫生的动物。查找有害动物来源和闯入通道并消除。
5、相关记录:
浅谈古籍害虫的治理 第3篇
关键词:图书馆 古籍保护 害虫防治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250-01
古籍主要是指清末以前历代的刻本、写本、稿本、拓本等,民国以来影印、排印的线装古籍也属于这个范畴,我国存世古籍有十五万种。古籍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现代图书馆藏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如何科学、妥善地保护古代文化遗产,最大限度地延长古籍的寿命,越来越成为图书馆及有关方面关注的问题。
1 虫害是古籍的大敌:
我国古籍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据统计,我国仅公共图书馆就藏有古籍2072万册,占文献收藏的9.72%,其中有大量的珍贵善本图书(约24.5万册),他们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文物价值。然而我国古籍收藏的现状,实在令人焦虑与不安。由于条件的局限大多数图书馆的古籍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保护。有相当一部分长期堆放在条件简陋的书库里,灰尘遍布,虫蛀鼠噬,致使有的古籍千疮百孔,支离破碎,有的连拿都拿不起来了。
影响古籍的害虫据不完全统计有十几种之多,主要有毛衣虫、书虱、烟草甲药材甲、黑皮蠹、档案窃蠹等。其中以烟草甲、档案窃蠹等为害最甚。它们可以在古籍上蛀蚀成条状或树枝状的虫道,使古籍缺字少词,妨碍阅读,蛀虫对古籍的破坏是致命的,而古籍遭受蛀蚀的现象又极为普遍,有些虫蚀严重的古籍千疮百孔,惨不忍睹。虫害是古籍的大敌。
2 古籍保护方法的继承和实践
我国自古就十分重视书籍的防虫避蠹。简书时期,一般使用“杀青避蠹”法,纸书时期,使用具有驱虫、杀虫功效的天然植物制剂染纸,先后有潢纸、碧纸、椒纸、万年红纸等。此外,古人还将一些草药如兰草、芸香、肉桂放在书柜里来防虫,用雄黄、石灰防蚁,并选择适当的时节“曝书”。这些作法都可以有效的杀虫蠹,上述方法大多数为现代图书馆继承并予以发展。如通风,现在国内图书馆的古籍书库大都无空调设备,所以要求管理人员上班时开启窗户通风,下班前关闭。如“万年红”的使用,是广东收藏保护古籍的传统特色,且效果颇佳。广东省中山图书馆保护古籍不少原装订“万年红”,现在新修复古籍时,均在每册书前后新装或更换一张新“万年红”。
3 现代图书馆的古籍保护方法
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人们又以创造一定的环境条件等来保护图书馆的古籍。
3.1 樟脑药物防虫
在图书馆古籍书库里,使用樟脑防治虫害相当普遍,主要由于它们容易施放,近年来更有厂商推介“天然樟脑”,宣传其对人体无害,因此受到图书馆古籍管理人员的欢迎,认为即可防虫又保健康,一举两得。事实上樟脑的防治虫效果有限,特别是在敞开式书架,其作用更微。烟草甲幼虫深入书册,樟脑对它们的成长影响不大;蠹鱼初次嗅到樟脑的气味,会很快钻到书籍深处或别的地方躲藏起来,从书库表面看,蠹鱼好像被药味所驱除。其实不然,蠹鱼仍在药味不大的地方或书册深处啮食书页,此外,蠹鱼对樟脑的抗药性,也使樟脑防蠹失去效力,因此,在古籍书库施放樟脑时,应注意四点:(1)应放置在封闭式的书柜或书箱内;(2)药物应用纸包裹,一方面控制其挥发速度,另外又防止污染书籍;(3)药物属挥发性,不能持久,需一年一放;(4)注意跟踪检查药物的功效。
3.2 低温冷冻法防虫
冷冻灭书虫是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首先发明的,他们用冰箱处理该馆所属贝诺克珍本图书和手稿馆的书,降温-30℃以下,冷冻3昼夜,效果良好。我国的图书馆工作者在研究图书蛀虫的生活习惯中发现书的蛀虫在零下摄氏40度的环境之内冻48小时之后才会被冻死。因此,我国的一些图书馆就利用这种办法来杀虫,来保证善本古籍图书的安全。北京图书馆及一些大学图书馆都使用这种办法。另外,还一些档案馆也使用这种办法,来保证馆中的纸质资料的安全。应注意事项:(1)温度一定要达到-18℃以下,这样才能保证虫卵被杀死。为保险起见,最好测一下冷库温度;(2)感知一定要密封;(3)冷冻后的感知待恢复常温后方可取下密封套,恢复常温约需一昼夜时间;(4)注意安全问题。
3.3 利用微波杀虫法,保护善本古籍书。
我国的图书馆馆员在利用微波技术杀死书虫,保护善本古籍文献的工作取得了不小的进展。这种微波杀虫灭菌设备能充分利用微波的生物效应和热效应来处理各种纸张介质,杀虫效果显著。灭菌效果极佳。无二次污染,其对纸张的耐折度、撕裂度、色度及墨迹颜色等等都没有大的影响。所以,这种设备是保护图书馆善本、古籍资料不为虫蛀,不发生霉变,防止病菌传播,保护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的理想设备。尽管如此,在利用微波方法灭虫杀菌方面有三个问题必须引起注意:一是使用微波方法可以灭虫杀菌,但是善本图书及古籍资料都会变热,人们担心这样对善本书本身不利;二是使用微波方法,要特别注意书中不能带有金属的订书钉等;三是用这种设备来杀虫,速度慢、搬运次数多,这种设备的操作周期是每10秒钟启动一次,微波的工作周期可设定10秒钟至10分钟,而处理量每次仅215公斤(约12册图书)。因此,这种方法,对藏书量大的图书馆较费精力,费人力又费时间。另外,善本古籍书又需多次搬动,很不方便,很难推广开来。
3.4 磷化铝熏蒸杀虫方法及其存在问题
磷化铝是一种较理想的熏蒸杀虫剂,主要用于粮食及其它仓储食品的杀虫,也在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施用。效果相当好,书库害虫死亡率几达100%。
磷化铝(ALP)是仓用杀虫熏蒸剂,一般采用粒状(片剂),施药前,要将书库的门全部密封,不可泄漏;打开全部柜门,函套,提高杀虫效果。根据已量度的书库容积,按10-12克/米2的投药量,将药片散放在书库内不同位置的瓷制碟盘里,药片(原密封)遇空气即产生对害虫有毒杀作用的磷化氢,达到熏蒸杀虫功效,熏蒸时间是7-10日。磷化铝熏蒸杀虫法有以下优点:(1)操作简单容易;(2)渗透力强,据说有3米的渗透力;(3)效果明显,熏蒸过后,连深藏在书册中的烟草甲幼虫都全部被杀死;(4)解吸快。熏蒸后打开门窗,渗入书籍中的毒气迅速挥发掉,解吸后书库是确保安全的。这种方法也有两点值得注意的问题,首先是操作技术要求严格认真,必须确保熏蒸过程中工作人员和书库周围居民的人身安全。其次是功效不能永久,有交往期一过,害虫仍会生长。
3.5 气调杀虫技术研究
气调杀虫技术主要有充N2、充CO2和脱氧3种类型。将氮气应用于珍贵文物、文献的保存和保护,在国内外已不乏先例。美国的《独立宣言》永久性保存在密封的氮气环境中,是应用氮气保护珍贵文献的典型范例。我国的重庆、上海两市利用充氮降氧方法杀虫,获得成功。其原理是造成害虫缺氧窒息死亡。该法要求杀虫容器中氮的含量高,氧的含量低。所以这种杀虫容器是能抽成真空的耐压容器。该方法目前已有档案馆使用,效果也较好。它的优点是无毒,无污染,大中城市使用很安全,有推广应用价值。耐压容器容量有限,不便于大量文献的处理和保存,氮气库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4 关于古籍害虫防治的几点想法
古籍的保护时华夏民族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更是古籍收藏单位---图书馆义不容辞的义务。在图书馆的事业发展中应给予古籍保护更多的关注。
(1)加强古籍保护技术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有选择地吸收生物、化学、物理、材料科学及建筑学与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应用于古籍害虫防治工作中,更好地保护古籍文献。
(2)向低污染、低公害防治害虫方向发展。
(3)加强现代化技术在古籍保护中的应用,通过电子扫描、光盘存储器等,生产出电子版古籍文献以防原始文献的破损。
(4)加强古籍修复技术发展和古籍修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景卫东,李珂.微波杀虫灭菌性能效果及副作用比较研究[J]档案学研究,2001,(03)
[2] 李立红.大学图书馆藏书及环境害虫污染调查[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4,(01).
[3] 麦群忠.论虫害防治在图书保护工作中的重要地位[J].国家图书馆学刊,1996,(04).
[4] 潘秀娟,魏连.图书害虫的调查统计与措施[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2004,(01).
[5] 罗茂斌.影响熏蒸杀虫效果的原因[J].云南档案,1996,(02)
浅谈农业害虫抗药性及综合治理 第4篇
1 害虫抗药性
世界卫生组织 (WHO) 1957 年对昆虫抗药性作了如下定义: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4], 也就是说它是一定浓度的药剂对某一有害生物种群中敏感性不同的个体发生淘汰选择的结果。
2 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2.1 代谢能力增强
由于长期的适应性, 昆虫体内形成了具有代谢外来有毒物质的防卫体系。
2.2 靶标部位敏感性降低
在害虫体内存在一些抗击倒基因, 它改变了药剂到达靶标部位的途径, 或改变了药性的作用部位。
2.3 表皮穿透速率降低
长期使用某些药剂, 使昆虫表皮生理透性发生改变, 药剂不易透过表皮, 或者药剂储存在脂肪组织中和排泄药剂的能力增强, 从而降低了对药剂的吸收, 但目前为至, 对降低穿透速率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
2.4 行为抗性
农作物喷施某些药剂, 会改变昆虫的行为习性, 包括迁飞、拒食等。
2.5 农药的不合理使用
我国植保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但大多数人以治为主, 见病才治, 次数越喷越多, 浓度越喷越浓, 不按农药标签合理使用农药, 盲目混用、乱配, 田间操作不恰当等一些不合理的行为, 导致抗药性产生。
2.6 特殊气候条件对抗性的诱导作用
有的药剂药效在一定范围内与温度呈负相关, 温度越高药效越低, 害虫耐药力越强;另一方面, 特殊气候通过适宜繁殖生长的环境条件作用于寄主植物和害虫种群, 可间接影响抗性的增长。
2.7 种植制度
农作物的种植制度也会影响害虫抗药性的形成和发展, 如连茬种植会加速抗药性的发展, 轮作可以减缓害虫抗药性的形成和发展。
3 害虫抗药性治理策略
3.1 原则
抗性治理主要采取“以综合防治为基础, 以抗性动态监测为指导, 以科学合理用药为重点”的原则。谨慎选择农药品种, 根据虫害发生的特点, 选择适当的农药品种, 在抗性形成3 个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理策略, 要抓住早期这个关键期。
3.2 综合治理措施
通过生物生态措施的调控作用, 降低害虫的发生基数与发生量;选择每种药剂的最佳使用时间和方法, 严格控制药剂使用次数;尽可能获得对靶标生物最好的防治效果和最低的选择压力, 减少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在密切监视有害生物抗药性发生动态变化的基础上, 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选择最佳的药剂配套使用方案, 注重负交互抗性药剂的交替轮换使用。同时, 注意混合剂与增效剂的搭配使用及暂停用药, 从而减少农药使用次数与选择压力。
实行综合治理, 即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的方法, 尽可能降低种群中含抗性基因个体的比率及其适合度。
4 加强抗药性治理中的抗性监测
4.1 组织开展抗性调研
4.1.1 检索查阅相关文献
明确供试药剂所属类别、作用方式、作用机制、使用历史、使用频率、同类药剂抗性现状、交互抗性及抗性治理措施等基本情况。
4.1.2 实地问卷调研
调查了解各地靶标生物历年发生发展情况;不同年份防治用药情况, 包括用药品种、施药剂量和施药次数等;了解药剂田间使用剂量、防治效果等历年变化情况。
4.2 开展室内抗性风险评估
建立靶标有害生物对供试药剂的敏感基线, 通过室内汰选、驯化或诱变方式获得靶标有害生物抗性突变体, 并确定其抗性倍数;明确抗性频率和抗性水平, 结合交互抗性、抗性遗传及有害生物抗性突变体适合度的研究结果, 评估室内抗药性产生的风险。
4.3 开展田间抗性风险评估
根据不同区域范围内靶标生物抗性检测结果, 明确抗药性发生频率和抗性水平;结合田间小区药效试验结果和供试药剂实际用量变化, 评估不同靶标生物在田间产生抗性的风险及抗性现状。
4.4 提出评估结论
根据抗性调研和室内田间抗性风险试验结果, 参照相关标准, 将抗性风险分成高、中、低3 个级别, 得出供试药剂抗性风险评估结论, 提出风险管理措施。建议: (1) 属于低抗性风险级别的药剂, 不需要采取抗性管理措施; (2) 属于中等抗性风险的药剂, 考虑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 (3) 属于高等抗性风险级别的药剂, 应采取抗性风险管理措施。
4.5 抗性监测方法
长期以来, 对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一直采用基于敏感度的生物测定检测方法。20 世纪80 年代末期以来, 分子生物学研究极大丰富了人们对生命过程和本质的认识, 一系列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开始应用于抗药性研究领域, 目前除了传统方法以外, 分子生物学检测法及一些新的监测技术, 如利用有害生物的趋性监测其抗药性、免疫学检测法、神经电生理检测法、抗性基因检测法等, 极大丰富了抗药性监测的途径。
5 结语
总之, 在农药使用所带来的问题中, 抗药性的产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正是由于抗药性不断增强, 才使得人们不断地增加农药使用量, 于是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其他严重的后果, 如农产品质量下降、社会经济环境遭破坏、传染瘟疫病流行等一系列问题。所以, 在农业研究中, 对有害生物抗药性的研究治理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抗性治理不仅仅是药剂混用、轮用或停用, 最主要的是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采取合理的使用方法, 一定要弄清楚重要害虫的抗性发生发展规律, 建立准确的预测预报技术和抗性风险分析方案及合理的治理方法, 从源头上降低抗药性产生, 从而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农药防治农作物有害生物的国家之一, 也是农药生产和使用的大国。随着农药的广泛大量使用, 农业害虫抗药性日趋严重。文章阐述了农业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及治理策略, 提出了农业害虫抗药性监测的方法和治理建议。
关键词:农业害虫,抗药性,监测技术,综合治理
参考文献
[1]郭明, 陈红军, 李治龙, 等.我国农药残留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塔里木农垦大学学报Vol.10 No.2Dec.1998:57-61.
[2]赵善欢.植物化学保护[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238-239.
[3]张友军, 谢丙炎.蔬菜病虫害的综合防治[J].中国蔬菜, 1998 (2) :56-58.
巧保害虫天敌 第5篇
巧保害虫天敌
保护害虫天敌是无公害果树栽培的一项重要内容.果园的生态环境比较稳定,果树生长长期遭受多种害虫危害,但捕杀害虫的天敌种类也很多,它是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若害虫一旦失去天敌的控制,将会以惊人的速度繁殖.保护天敌的.措施是多方面的,不能片面理解为不使用农药就是保护天敌的唯一措施.
作 者:任志 作者单位:刊 名:山东农机化英文刊名:SHANDONG MECHANIZATION OF AGRICULTURE年,卷(期):“”(5)分类号:关键词:
天然针叶林蛀干害虫的治理 第6篇
关键词:蛀干;害虫;监测;治理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2.040
1 概述
近年来大石头林业局在云杉八齿小蠹虫为害较严重的林场实施了综合治理,采取选择性的卫生伐措施,伐除枯立木、虫害木等虫源木,并对采伐剩余物进行集中处理,适时采取聚集信息素诱捕成虫,进一步降低林分虫口密度的治理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天然针叶林蛀干害虫发生及发展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2 工程治理区划及治理对策
2.1 工程治理区划
根据天然针叶林蛀干害虫为害情况,治理区划分为重点治理区和一般治理区。
2.1.1 重点治理区 本区天然针叶林蛀干害虫发生面积大,危害程度较严重,集中连片,属重点治理区域。治理思路:根据本辖区内林分受害状况,划分出不同等级的治理区域,本着由扩散区向核心区,由轻向重的治理原则。
2.1.2 一般治理区 本区天然针叶林蛀干害虫有少量分布,但为害较轻,属一般治理区域。治理思路:加强对天然针叶林蛀干害虫的监测,掌握害虫的发生及发展动态进行积极防控。
2.2 治理对策
根据天然针叶林蛀干害虫为害程度,划分为低虫口、轻、中、重四级,治理对策如下:
低虫口:与发生区毗邻,尚末达到发生,但林分中有一定的云杉八齿小蠹种群密度,虫害木率小于2%。治理对策以监测为主,辅以聚集信息素、天敌控制措施。
轻度:发生为害程度较轻,林分中具有一定数量的云杉八齿小蠹种群密度,虫害木率2%~10%。治理对策为采取营林、聚集信息素、天敌控制措施。
中度:发生为害程度中等,林分中云杉八齿小蠹种群呈上升趋势,虫害木率10%~20%之间。治理对策为采取卫生伐措施,伐除虫源木,伐后采取营林、化学防治措施,辅以聚集信息素措施。
重度:发生危害程度严重,林分中种群密度大,虫害率大于20%。治理对策为以卫生伐为主,伐除虫源木,伐后采取营林、物理、化学防治措施,辅以聚集信息素措施。
3 技术措施
3.1 调查监测
3.1.1寄主林分登记 以林场为单位,逐林班和小班登记经营管理区内60年生以上、云冷杉比例占2成以上应施调查寄主林分,填报《云杉八齿小蠹虫情踏查林分登记表》。
3.1.2线路踏查和标准地调查 4月5日~5月10日为云杉八齿小蠹虫情线路踏查期,按登记的林班确定踏查路线后,逐林班进行踏查。填写《云杉八齿小蠹虫情线路踏查记录表》,如果该林班达到或超过发生统计起点,则进行标准地调查。填写《云杉八齿小蠹标准地样株调查记录表》。
3.1.3云杉八齒小蠹聚集信息素诱捕监测方法 根据聚集信息素诱捕数量来确定发生为害程度。每个诱捕器在5月20日至6月10日云杉八齿小蠹虫扬飞高峰期内,诱捕数量300头以下为低虫口;诱捕数量301~1500头为轻度发生;诱捕数量1501~3000头为中度发生;诱捕数量3001头以上为重点发生。3.1.4发生情况统计上报 根据线路踏查、标准地调查结果,统计、汇总云杉八齿小蠹发生面积资料。
3.2 治理措施
准确掌握云杉八齿小蠹分布及发生的情况,在最佳的防治时机,对天然针叶蛀干害虫进行治理。主要技术措施如下:
3.2.1卫生伐 云杉八齿小蠹成虫越冬后至次年春季扬飞前(主要是冬季),对在调查监测中发现的云杉八齿小蠹虫害木全面伐除,清除虫源。同时对采伐地及时进行适地适树补植造林,合理规划,选用抗逆性强的良种壮苗营造混交林,建立比较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3.2.2营林防治 在采取其他防治措施前,必须进行营林防治。时间为害虫成虫扬飞前。卫生伐后,及时清理林内的风倒木、枝桠及树头,集中堆积或运出林外。营林防治时,要注意树种的多样性,保护好阔叶树,为各种生物提供有利的生态环境。
3.2.3物理防治 害虫成虫扬飞前,对林内新鲜的枝桠堆及伐根采用可降解且不易被小蠹虫咬破的坚实材料进行包裹和覆盖,既能预防害虫入侵,又能制止已入侵的害虫出孔再次为害。
3.2.4化学防治 该措施应用于虫害隔离区和扩散区域。于越冬成虫扬飞高峰期前,使用绿色微雷或氧化乐果等高效低毒的药剂喷洒树干(0~5米处),预防害虫侵入和杀死侵入成虫,或于害虫成虫扬飞前,对不能及时运出林内的枝桠、树头和伐根喷洒药剂,杀死越冬成虫,降低虫口密度。
3.2.5聚集信息素 应用聚集信息素诱捕技术,在做好小蠹成虫出现的始、盛、末期监测工作的同时,诱杀小蠹成虫。具体办法:于小蠹越冬成虫扬飞前,在监测的林分内每5公顷设置1套诱捕器,轻度受害的林分每公顷设置1套诱捕器,中度受害的林分每公顷设置2套诱捕器,重度受害的林分每公顷设置3套诱捕器。
3.2.6天敌控制 每年5月开始,在林缘和林内空地悬挂一定数量的鸟箱,招引啄木鸟等益鸟在林内营巢,可以充分发挥“以鸟治虫”生物相互控制的作用,提高林分的自控能力。
害虫综合治理 第7篇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森林害虫,综合治理
自然保护区害虫综合治理的关键是重视天敌保护的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强调生物防治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以生物防治技术和营林措施为主,加强宣传教育,依法强化森防工作,并注意防治效果与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1 莲花山自然保护区概况
1.1 地理位置
1983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莲花山风景林自然保护区地处临夏、甘南、定西三地(州)的康乐、临潭、卓尼、渭源、临洮五县交界处,介于103°39′59″~103°50′26″E、34°54′17″~35°01′43″N之间,总面积11691hm2。2002年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自然保护区先进集体,同年被甘肃省林业厅确定为“全省自然保护区建设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示范区”。200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2 动植物资源
莲花山自然保护区地处黄河流域、洮河中上游,属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带。地形复杂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有保存完好的原始针叶林。区内植被包括6个植被型,20个群系组,30个群系。有种子植物90科、346属、745种,大型真菌61种,脊椎动物187种,森林昆虫560种,物种总数达1513种,占甘肃省内物种总数的42.5%。有秦岭冷杉、紫果云杉、星叶草、桃儿七、水曲柳等珍稀植物10种;有杜鹃、小檗、红桦、紫斑牡丹、柳叶兰、杓兰、丁香等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164种,因花季的不同装饰着莲花山的春、夏、秋季;有豹、麝、斑尾楱鸡、金雕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7种,蓝马鸡、血雉、马鹿、黑熊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1种。林下盛产羊肚菌、木耳、鹿角菜、柳花菜、蕨菜等极富营养价值的绿色食品20多种。
2 莲花山自然保护区危害严重的森林害虫
经调查有:小云斑鳃金龟(Polyhlla gracililornis Blanch),大云斑鳃金龟(P.Laticollis Lewis),油松毛虫(Dendrolirnus tabaiaefomis Tsai et Liu),大栗鳃金龟(Melolontha hippocastamimongolica Menetries),落叶松球蚜(Adelges laricus potaniniiaricis Zhang),长角棕翅金龟(Hloplia cincticollis Faldermann),白杨叶甲(Chrysomela populi L.),杨枯叶蛾(Gastropacha populifolia Esper),阔斑鳃金龟(Maladera certicalis Fairmire),柳毒蛾(Stilpnotia salicis L.),舞青蛾(Lymantria dispar L.),朱蛱蝶(Nymphlis xanthomelas L.),共12种。
3 莲花山自然保护区森林害虫防治的生态学基础
森林害虫防治的理论基础是森林生态系统和害虫种群动态变化规律,昆虫种群的自然控制和自然调节是害虫综合治理的生态学基础。森林生态系统在未遭破坏前,各种生物间一般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就昆虫而言它的种类虽很多但不会猖獗为害。但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引起生态系统严重失调,林内害虫随之会猖獗为害,造成防不胜防[1]的被动局面。因此,科学合理地保护、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对保护生态系统平衡,控制害虫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据调查,莲花山自然保护区重要天敌有如下几类。
3.1 天敌昆虫
林间数量大,较为常见的有瓢甲科大部分种类、虎甲科双狭虎甲、步甲科麻步甲等种类。瓢甲科昆虫以蚜虫、蚧虫、叶螨类为食,分布广,种类多,数量大,是林木害虫主要天敌;双狭虎甲在全林区皆有分布,寄主为多种昆虫;麻步甲在八度、磨沟、唐坊滩均有分布,寄主为部分小型昆虫。
3.2 蜘蛛及益螨
保护区林地内蜘蛛和益螨分布种类和数量很多,是大量捕食昆虫的一个类群,对于控制害虫有重要作用,各林层及地表均有分布。取食方式多样,如有在林冠结网收捕善飞昆虫的大园蛛等。
3.3 天敌鸟类
鸟类和森林在大自然中几乎是不可分的一个群体,有林必有鸟。鸟类作为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对控制森林病虫鼠害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鸟类在保护区内分布种类多,一些常见的种类数量较大,尤其在林层丰富的天然林分,较好的混交林分及沙棘、柳等灌木林内,栖息鸟类数量更大。据初步调查,在捕食林木害虫、害鼠等有害动物的天敌鸟类中,有常见的留鸟灰喜鹊、大山雀、苍鹰等,有常见的夏候鸟大杜鹃、燕子、夜鹰、“森林卫士”啄木鸟等。
3.4 其它有益动物
除鸟类外,其它有益动物在保护区也有分布。与林业有关的有益天敌动物有:兽类中以捕食昆虫为主的蝙蝠类,以捕食鼠类为主的黄鼬、青鼬等,以各类昆虫为食的两栖类天敌有蟾蜍、林蛙等,爬行类天敌有蜥蜴类、蛇类。
由此可以看出,莲花山自然保护区天敌资源十分丰富,害虫在天然林内大发生的可能性极小。因此,在拟定自然保护区害虫综合治理对策时,应重点考虑保护生态平衡和综合治理应用多种防治方法,以自然控制为主。害虫能被自然控制时,原则上不宜进行人为防治,特别是化学防治。从以下三方面拟定防治对策:一是从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原则出发,协调好林木与环境、林木与周围生物(包括鸟类、昆虫、螨类、病菌、微生物等)的相互关系,避免营林技术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二是不彻底消灭害虫,而只要求将害虫种群数量控制在不造成经济损失的水平以下;三是要重视自然因子的制约作用,充分发挥多类天敌的自然调控作用,力求少用药或不用药,避免杀伤天敌和污染环境[1]。
4 综合治理对策
4.1 加强宣传教育,健全森防工作责任制
结合国内外和保护区害虫危害实例,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方式,宣传森林害虫对森林资源、人民生活及生态环境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和潜在威胁,宣传两个“条例”和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及加强森林害虫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森防宣传作为争取各级领导支持、群众拥护的前提来抓,使森防工作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各级领导的充分认识,引起高度重视[2],把森防目标管理责任制列入议事日程。
4.2 注意虫情监测,建立科学的害虫测报制度
在保护区设立虫情监测点,由专职森防人员和护林员定期调查虫情,及时发布虫情预报,为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3 依法强化害虫综合防治
大力宣传《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和《植物检疫条例》(林业部分)是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法制建设的必然趋势,以法律的约束力来加强害虫防治。两个“条例”是政府采取限制害虫扩散蔓延或局部性被认为对公众的利益有威胁而必须强制性地对某一害虫采取防治措施,也可称为“立法防治”或“规定防治”。通过贯彻落实两个“条例”,保护区森防工作在强有力的法制保护下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4.4 加强营林措施保护利用天敌资源
建立害虫治本预防机制。国内外几十年的营林生产实践经验证明,通过封山育林和营造混交林以形成多种树种、多层次的复杂林木结构,改善天敌栖息环境,增加天敌的寄主和中间寄主,增强控制害虫种群的天敌效能。因此,在保护区的经营区进行次改造林时必须选择抗性强、品质优良的树种,应以乡土树种为主,坚持营造针阔混交林或阔叶混交林并对人工纯林进行改造,改变林分结构,加强幼林抚育管理,给天敌昆虫创造良好的栖息环境,保护利用天敌资源增强人工林自然调控能力。
4.5 应用推广植物药剂治虫,减少化学药剂施用
使用化学药剂杀虫可以杀死害虫,但会导致大量天敌昆虫和鸟类死亡,造成目标害虫回升或次要害虫大发生,并使环境污染,生态失调,因此尽量不用或少用化学药剂。目前植物药剂已问世,这类药剂杀虫效果好,对天敌危害小,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另外还可以应用植物不育剂破坏昆虫的生殖系统,降低害虫种群数量,达到防虫的目的。
4.6 加强森林植物检疫,防治害虫传入
为防止国内外危险性害虫和有害生物的侵入,必须要加强森林植物调运检疫和产地种苗检疫工作。
一是加强当地检疫,严禁带有检疫对象的苗木出圃上山造林,如发现带有检疫对象的苗木,应及时剔除销毁;二是外地调入本地的苗木、造林的种苗、木材经检疫后要进行复检,严防引祸入境、传播蔓延,以确保自然保护区森林的安全。
4.7 加强科学研究成果推广,提高防治水平
科技兴防是提高保护区防治生产力的重要战略措施,在21世纪初加快防治新技术、预测预报技术、软科学防治决策和森林害虫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和推广工作,用科学技术来促进防治能力的提高。森林害虫的发生和森林植被类型、地理环境、气候因子等有直接联系[3],因此要加强各学科之间的协作,开展森林害虫经济学理论和应用技术转化为防治生产力,为保护区害虫综合治理服务。
森林害虫防治是集昆虫学、林学、气象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不定因素于一身,将各种措施结合在一起的防治方法。一个成功的防治方案涉及许多复杂的决策和慎重和权衡[3],必须考虑害虫所处的整个生态系统,依靠抗虫性树种、营林措施、生物防治等和偶尔使用高效杀虫剂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害虫生物防治[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10-11.
[2]潘宏阳,王淑英,邹立杰.我国森林病虫的特点、成因与治理对策(续)[J].森林病虫通讯,1995(4):36-39.
草坪地下害虫的综合防治 第8篇
1 地下害虫的发生与土壤及周围环境关系
地下害虫的发生与土壤的质地、含水量、酸碱度、草坪和周围的花木等情况密切相关。例如, 地老虎喜欢较湿润的粘质壤土, 适宜在含水量15%~20%的土壤中生存。此外, 草坪地周围杂草多亦有利于其发生。金龟子幼虫 (蛴螬) 适生于中性或微酸性土壤, 草坪施用未经腐熟的厩肥, 则蛴螬较多发生。蝼蛄多发生在轻盐碱地、粘砂壤、湿润、松软而多腐殖质的荒地及河渠附近, 土壤中如果施有大量未腐熟的厩肥、堆肥, 易导致蝼蛄发生。地下害虫的危害多集中在春、秋两季。
2 主要种类及其危害
2.1 蝼蛄
俗称拉拉蛄、土狗子。属直翅目, 蝼蛄科。分布全国各地, 杂食性害虫。常见的有2种:一是华北蝼蛄, 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二是非洲蝼蛄, 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蝼蛄是苗圃、花圃、草坪的主要地下害虫之一, 以若虫和成虫咬食幼苗的根、嫩茎及刚播下的种子, 并在地表挖掘坑道把幼苗拱倒, 造成缺苗断垄, 严重影响草坪的生产。该虫3年1代, 以成虫和若虫在土中越冬。成虫昼伏夜出, 有趋光性。3月底~4月初开始活动危害, 4月中、下旬危害最严重 (此时正值各种草坪返青发芽生长初期) , 咬食苗根和嫩茎, 造成严重缺苗断垄现象, 或使苗根与土分离、草坪枯死。
2.2 蛴螬
俗称地蚕。属鞘翅目, 金龟子科。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是金龟子幼虫的总称。常见的有铜绿丽金龟、黑绒鳃金龟、小青花金龟、白星花金龟、红脚绿丽金龟等的幼虫, 是草坪、花卉、树木的主要害虫。多危害植物的根、茎, 轻者根茎部分被咬食, 影响植株生长;重者将根茎皮层吃光或环食土表下的主茎皮层, 使植株死亡。该虫发生代数, 因种类而异, 一般1年发生1代或1年1代。常年生活在有机质多的土壤中, 其生活与土壤温、湿度有关, 通常在春季和夏末秋初两季发生危害, 尤其阴雨连绵的天气, 危害猖獗。冬季低温和夏季高温蛴螬在深土层越冬和越夏。
2.3 地老虎
俗称切根虫、夜盗虫。属鳞翅目, 夜蛾科。分布很广, 遍及全国各地。危害园林植物的地老虎全国有10多种, 主要有小地老虎、大地老虎及黄地老虎3种, 其中以小地老虎最多, 危害也最重。其食性很杂, 危害100多种园林植物, 是苗木、花卉、果树、草坪的重要害虫。以幼虫危害草坪, 3龄后幼虫夜晚出土活动, 将幼苗茎干咬断, 拖入土穴中取食, 同时也能爬到植株上部咬食嫩茎和幼芽, 常把大量植株咬死。小地老虎在华北地区1年发生3代, 越往南, 年发生代数越多。以蛹或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幼虫危害期分别为5月中、下旬;8月上、中旬;9月下旬~10月上、中旬。10月下旬幼虫老熟, 在土中化蛹越冬, 来不及化蛹的以及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幼虫共6龄, 3龄前群集在叶或茎上危害, 5龄后为暴食期。成虫飞行力很强, 昼伏夜出, 有趋光性, 喜食带酸、甜、酒味的食物汁液。卵多产在低矮叶密的杂草上, 以近地表的叶子上最多。
3 综合防治措施
3.1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防除杂草, 消灭虫卵
精细管理, 合理施肥, 增施腐熟的有机肥能改良土壤透水、透气性能, 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 可使草坪苗木根系发育快, 苗齐苗壮, 增强抗虫性。忌施未腐熟的有机肥。
3.2 灯光诱杀
利用金龟子、蝼蛄、地老虎等成虫的趋光性, 草坪花木地可用杀虫剂诱杀成虫。
3.3 毒谷毒杀
煮半熟的谷子, 晾后拌上50%辛硫磷乳剂制成毒谷, 667m2用量1~2kg, 随同种子播下, 可防治蝼蛄、蛴螬、金针虫等。
3.4 毒铒诱杀
取90%敌百虫50g, 拌入5kg煮至半熟或炒香的饵料 (如麦麸、饼肥等) 中作毒饵, 在傍晚撒入草坪花木根部附近, 或按照糖、醋、白酒、清水的比例为6:3:1:10, 另加少量胃毒性农药, 200m2草坪地放置1盘, 次日取回。可诱杀蝼蛄、地老虎, 效果显著。
3.5 人工捕杀
一是采用秋季1龄幼虫期大量灌溉, 可以降低蛴螬虫口密度;二是在被咬断苗木附近土壤中挖除幼虫。
3.6 药剂防治
地下害虫盛发期, 可用90%敌百虫500倍液、50%久效磷600倍液喷杀, 或在苗木根部灌50%辛硫磷1000倍液、50%马拉硫磷800倍液、25%乙酰甲胺磷800倍液。杀虫范围广, 对地下害虫杀虫效果很好。
摘要:分析了草坪地下害虫发生与土壤及周围环境关系, 阐述了主要种类及其危害, 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两迁”害虫综合防治技术初探 第9篇
1 加强“两迁”害虫的监测
由于水稻抛秧栽培技术的应用使水稻移栽期较以前提早。加上抛秧的分蘖力强,田间禾苗分蘖早,封行早,使“两迁”害虫在田间的发生期也随之提早。因此,金城江区植保站根据“两迁”害虫的发生和迁飞规律,2种害虫发生危害基本上处于同一时期,加强对“两迁”害虫的监测力度。在非常时期乡镇站技术员作好一天一报,金城江区植保站每天对测报灯害虫分类和进行田间系统调查再向上作好两天一报,随时掌握“两迁”害虫的发生动态,准确地预报“两迁”害虫低龄幼(若)虫的发生盛期和高峰期,并及时发布长中短期预(警)报,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病虫情报上传上级部门,下发张贴到各村屯主要路口,金城江区农业局和乡镇农技站全体技术人员走村串户指导农民防治。由于预报准确,使农户能抓住“两迁”害虫处于1~2龄的始盛期使用高效低毒的对口农药进行防治,提高了防治效果。
2 以试验示范带动防治工作
2.1 开好现场会,开展技术宣传培训
设立区级“两迁”害虫综合防治示范片,组建机防队统一防治,召开区级防治现场会。每个乡镇要求抓好一个以上不少于7 hm2的示范片。从2007~2008年,每年建立区级综合防治示范样板片,尤其是精选高效对口农药有效防治“两迁”害虫示范,早晚两造示范面积共200 hm2;机防示范区30 hm2;2年累计示范面积400 hm2,辐射面积(以综防示范区带动11个乡镇)6666 hm2。区植保站开展农民参与式技术培训,推行“统一组织领导,统一配套技术,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调查测报,统一防治用药,统一防治时间,分户施药防治”的“六统一分”综防实施模式,指导培训农户全程技术控害。分别于每年5、6、7月份,在综防示范区举办5~6次培训班,传授“两迁”害虫的发生规律、综合防治技术和农药科学安全使用知识等内容,特别是2007年6月金城江区政府在示范区召开的“两迁”害虫防治现场培训会,与会的数百名干部和群众接受了培训,并亲眼目睹了机防服务队使用先进喷雾器械的实地喷施农药。会后河池电视台和河池日报对现场会分别作了详细的报道,社会反响很大。
2.2 综合应用各种防治措施
2.2.1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压基数。抓好科学水肥管理,即浅水插(抛)秧,寸水回青,薄水分蘖,够苗晒田,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施肥做到“前重、中控、后补”,营造不适于“两迁”害虫发生的环境,提高禾苗抗病虫害的能力。
2.2.2 物理防治
以频振式杀虫灯为重点。2007年早稻在综合防治区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诱杀“两迁”害虫成虫。在“两迁”害虫成虫盛发期间,每灯每晚可诱杀稻纵卷叶螟成虫50~800头,稻飞虱80~6000头,点灯区大田“两迁”害虫卵量减少,幼虫(若虫)发生量减少,大大降低了田间的虫源基数。据田间调查,同一时期非示范区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田间成虫虫口密度分别比综合示范区高36.4%和28.1%。
2.2.3 生物防治
生态控害为基础,推广稻田养鸭。2007~2008年,每年都进行了10 hm2以上稻鸭共生的示范。据田间调查,在2007年6月12日第三代稻飞虱发生高峰期,养鸭区的稻飞虱平均为1344.5头/百丛,比非养鸭区的3624.8头/百丛少63.0%;在6月22日第三代稻纵卷叶螟为害定型后调查,养鸭区的卷叶率平均为7.4%,比非养鸭区的17.7%少58.2%。
2.2.4 化学防治
以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为前提,科学安全用药为辅。
在综合示范区成立机防服务队,机防服务队根据区植保站统一测报、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用药品种、统一用药时间,使用机动喷雾粉机喷洒农药,适期统一开展机防工作,从而保证了防治工作的到位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
选择高效、低毒农药,掌握防治适期达标施药防治,提高防治效果。选用高效氟氯氰菊酯EC(高龄杀)与10%吡虫啉WP(大功臣)的混合液或18%抗虫灵AS与35%吡单WP(喷落)的混合液防治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2种混合液交替使用。
3 加强传统的技术推广方式
2年来,区植保站共发布“两迁”害虫病虫情报13期,印发“两迁”害虫病虫情报、化防技术、频振式杀虫灯等“两迁”害虫防治技术资料20000多份,在各个乡镇举办“两迁”害虫综合防治技术95期,培训人数8672人次,张贴防治“两迁”害虫的大字报310条。金城江区人民政府在区级综合防治区召开“两迁”害虫防治现场会,河池电视台和河池日报等新闻媒体对“两迁”害虫的防治进行了多次报道;金城江区植保站在综合防治区举办了10期综合防治技术培训班,理论传授与现场操作相结合,培训1300人次;另外,制作展示牌8块,出墙报110期,印发示范技术卡895份。利用区、乡级植保技术咨询服务部,开展好“两迁”害虫防治技术的咨询工作。2年来共咨询的人数达10万人次以上,并组织了对口的药剂供应给农民。通过宣传培训和认真指导,使广大农民群众基本上掌握“两迁”害虫的防治技术,保障了示范工作的顺利进行。
4 加强与媒体合作及网络建设
2007年金城江区植保站通过互联网及时向市级和自治区级植保部门及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上报作物病虫发生信息160多份,与河池市各兄弟县(市)交流病虫信息200多份,向乡镇农技站、乡镇测报点和重点户、专业户传输病虫信息12000多份,形成了一个连接自治区、市、县(区)、乡、村、户的农作物病虫信息网络传递体系。通过12316“三农”热线电话,及时向农民解答疑难问题和传授有关植保信息。通过金城江区农业局与河池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合作,开播“金农信息港”播放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知识;为宣传防治“两迁”害虫信息,2008年5月下旬还增加移动平台连发5天,手机短信发布850人次,12316“三农”热线语音播送3次共1500人次。
5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据调查,2007年早稻“两迁”害虫综防区用药量比非综防区下降61.4%,降低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非综防区防治成本为153元/667 m2,综防区仅为75元/667 m2,防治成本下降51.0%,综防示范区每年增收节支209元/667 m2,投入增值比为1∶10.5。据防治后的为害程度估算,非综防区遭受病虫为害的总体损失率为8.3%,综防区为5.4%,总体损失率下降2.9个百分点;以产量6000 kg/hm2计,平均挽回粮食损失174 kg/hm2。2年来共推广“两迁”害虫综合防治面积2.21万hm2,共挽回粮食损失384.54万kg。农民防治“两迁”害虫的方法不再局限于高毒剧毒农药,可以通过田间管理、点灯诱虫、稻田养鸭、使用高效低毒的对口农药等多种方法进行防治,增强了农民的安全用药意识和环保意识。
6 存在问题
杜鹃主要害虫的综合防治技术 第10篇
1 杜鹃冠网蝽
1.1 发生与为害
杜鹃冠网蝽是对常绿杜鹃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害虫, 凡有栽植杜鹃的地方均有杜鹃网蝽的分布。其寄主植物为杜鹃和马醉木, 危害杜鹃花科 (Ericaceae) 杜鹃属 (Rhododendron) 的各种杜鹃 (东鹃、毛鹃、西鹃和夏鹃) 和马醉木属 (Pieris) 的日本马醉木、台湾马醉木、斑叶马醉木、彩叶马醉木等[1]。主要以若虫和成虫为害寄主植物的叶片, 吸取汁液, 排泄粪便, 受害叶背面可见很多黑褐色虫粪和脱皮壳。这一特征易区别于其它刺吸害虫。叶片正面出现针点状苍白色斑点, 严重时使全叶失绿苍白, 影响植物光合作用, 使植株生长缓慢, 提早落叶, 降低了观赏价值。
1.2 形态识别
成虫头部褐色, 头刺5枚, 喙端部伸达后胸腹板纵沟的后缘。头兜宽大, 除复眼外缘外, 头全部为头兜所覆盖。前翅半透明, 密布网状花纹, 两翅相合可见明显的“X”纹, 腹部金黄色, 有黑色斑纹。若虫体暗褐色, 头刺5枚, 触角4节, 被白色细毛。3龄出现翅芽, 胸部刺突2对, 侧背板外缘后端各具1枚刺突, 翅芽外缘各具1枚刺突;腹部背面中央具4枚刺突、两侧各具6枚刺突。
1.3 发生规律
每年发生4代, 以成虫在落叶下, 枝干翘皮内以及土块缝隙中越冬, 翌年4月上旬树木发叶时越冬成虫开始活动, 4月下旬开始产卵, 5月中旬第一代若虫开始孵化, 5月下旬为孵化盛期。第二、三、四代若虫出现期分别是6月下旬~7月下旬, 7月中旬~8月下旬, 8月上旬~10月上旬, 10月中旬开始, 成虫下树寻找适合的场所越冬。高温、干旱天气最适宜该虫发生[2]。
1.4 防治方法
1.4.1 园林技术措施
枯枝落叶、杂草是杜鹃网蝽潜伏越冬的场所。早春、秋季清除杂草可消灭大量越冬虫源, 对控制害虫效果明显;高温为杜鹃冠网蝽大发生创造了条件, 采用喷水改变小气候环境, 不利于网蝽发生;还可喷水冲刷虫体, 减少虫口密度;在盆栽杜鹃上发生少量害虫时, 可用手捏杀, 或用33%呋喃丹颗粒埋入土中, 靠根部吸收、传导杀虫。
1.4.2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天敌, 如草蛉、蜘蛛、蚂蚁等。
1.4.3 药剂防治
园林植物害虫的防治对农药的选择要求较高, 既要效果好, 又要环保。据罗佳等药效试验表明,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 2%阿维菌素乳油5 000~6 000倍液, 3%啶虫脒乳油4 000~5 000倍液, 5%氟虫腈悬浮剂6 000~7 000倍液作为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对植物和天敌安全, 是防治杜鹃冠网蝽比较理想的药剂。在越冬成虫出蛰活动到第一代若虫开始孵化的阶段, 是药剂防治的最有利时机。喷药时应注意叶背着药, 以提高杀虫效果。
2 杜鹃红蜘蛛
2.1 发生与为害
红蜘蛛又叫短须螨, 是常绿杜鹃为害较为严重的一种害虫。成螨、若螨群集在叶背及花蕾上吮吸汁液为害, 叶脉附近受害尤为严重;叶背呈现油渍状紫褐色斑点, 叶面呈灰白色斑点;严重时叶片干黄枯死, 它还可潜伏于花瓣中, 群集吐丝结网, 使花朵迅速凋残, 严重影响生长和观赏[3]。由于红蜘蛛个体很小 (不足1 mm) , 不易发现, 肉眼只看到红色小点, 一旦发现其为害, 往往花卉受害已较重。
2.2 形态识别
雌成螨体长约0.3 mm椭圆形, 体背隆起, 有网纹状斑, 足4对, 暗红色; 雄成螨体略小, 楔形, 扁平鲜红色。幼螨似成螨, 鲜红色, 圆形, 有光泽, 足4对。
2.3 发生规律
每年可发生10代以上, 以雌成螨群集在植株根部或叶背越冬。第2年春季爬到叶片上危害并产卵。大多数从4月上旬开始为害。6~8月高温干旱时为害较重, 大雨及多雨天气则为害较轻。
2.4 防治方法
2.4.1 园林技术措施
清除越冬虫源, 冬季清除枯枝落叶集中烧毁, 在早春或冬季, 向植株上喷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 并加入0.2%~0.3%洗衣粉, 可杀死越冬卵或成螨, 降低虫口密度。3月中下旬树芽萌动时, 喷洒0.5~1.0波美度石硫合剂, 或40%氧化乐果乳油1 000倍液, 防治初孵幼螨和出蛰雌成螨。4月份以后经常检查, 发现个别叶片有红蜘蛛时, 可及时摘除虫叶烧掉。
2.4.2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天敌如瓢虫, 草蛉、蓟马等。
2.4.3 药剂防治
仔细检查叶背, 较多叶片发生虫情时应及早喷药。可喷1%阿维菌素乳油4 000~6 000倍液, 或0.5%阿维菌素乳油2 500~3 500倍液, 20%双甲脒乳油1 000~2 000倍液, 34%哒螨灵乳油1 500~4 000倍液[4]。一般隔10~15 d喷1次, 交替使用, 连续3~4次。喷药时, 植株中下部及叶片正反面都要喷到, 并要喷布均匀, 才能确保防治效果。不能连续喷同一种药剂, 以免产生抗药性。
盆栽杜鹃可于每年的3月和7月各施一次呋喃丹颗粒剂, 每大盆 (盆口径、高各30~40 cm) 施药5~7 g, 小盆酌情增减。在盆内对角控3~4个穴, 深3~4 cm, 将药埋入穴中, 或春天换盆土时把药掺拌土内。此药毒性大, 残留期长, 入土约30 d, 可随水分进入植物枝叶, 红蜘蛛吸取汁液则中毒身亡。
3 蛇眼蚧
3.1 发生与为害
蛇眼蚧别名樟网盾蚧、蛇目蚧、樟蜂圆盾蚧、樟盾蚧, 同翅目, 盾蚧科。以若虫和雌成虫刺吸枝、叶的汁液, 造成枝叶枯萎, 树势衰弱或叶片大量脱落, 直至死亡, 并引发煤污病[5]。
3.2 形态识别
雌虫介壳圆形, 背面隆起, 直径2.0~3.0 mm, 暗褐色, 边缘浅褐色, 2个黄褐色若虫蜕皮壳偏在一边。雄虫介壳长椭圆形, 褐色, 仅一个蜕皮壳位于介壳一端的中部。
雌成虫卵形, 体长1.1~1.2 mm, 紫色, 前胸与中胸之间有深沟分开。雄成虫体长约1.0 mm, 紫褐色, 具白色半透明的前翅1对, 后翅退化, 胸足3对, 腹末有淡黄褐色的交配器。
3.3 发生规律
每年发生2~3代, 以受精雌成虫在枝干上越冬。翌年越冬成虫于4月中旬开始产卵, 5月中旬进入盛孵期。初孵若虫找到适合部位把口针插入枝、叶组织里固定不动, 吸食汁液, 并逐渐分泌蜡质形成介壳。由于蛇眼蚧有介壳, 抗药性强, 因而是一种难防害虫。
3.4 防治方法
3.4.1 园林技术措施
合理施肥, 清洁花圃, 增强植株自然抗虫力;合理密植, 在温室管理中, 保持通风、透光, 可减少或削弱介壳虫为害;冬季或早春卵孵化前, 剪除徒长枝和落叶未干枯的有虫枝条, 可减少虫源;对个别枝条或叶片上的介壳虫, 可用软刷、竹片或破布轻刷或涂抹, 也可用破布蘸煤油抹杀。
3.4.2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 以虫治虫。蛇眼蚧天敌昆虫有双带巨角跳小蜂、日本小瓢虫、红点唇瓢虫等。
3.4.3 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应在孵化盛期, 介壳未形成时进行。此时用药, 极易杀死介壳虫。可喷50%西维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20%谱赛乳油2 000~3 000倍液、3%莫比朗乳油1 000~2 000倍液、25%水胺辛乳油400~2 500倍液等。生长期介壳虫发生严重时, 可用树大夫防虫注干液进行防治。
参考文献
[1]汪梅蓉.北仑杜鹃花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J].浙江林业科技, 2003, 23 (6) :40-43.
[2]宿秀艳.杜鹃花病虫害的诊断及其防治技术[J].辽宁农业科学, 2006 (1) :51-53.
[3]罗佳, 叶丽香, 郑月珍.杜鹃花重要害虫—杜鹃网蝽的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 2007, 25 (5) :549-551.
[4]张随榜.园林植物保护[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害虫综合治理 第11篇
关键词:金银花;贮藏期害虫;种类调查;综合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67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10-0188-03
金银花(Lonicerae japonice Thunb.) 别称忍冬,医学上也称二花,是我国常用名贵中药材之一,其茎、叶、花、果均可入药,尤以花蕾药效最高,具有清热解毒、消炎祛肿等预防保健功能[1],在安徽已有多年的种植历史,现已列为安徽地道中药材GAP 基地示范品种之一,在亳州市、岳西县、霍山县、舒城县、金寨县、祁门县、明光市、来安县、阜阳市等地建立了多个金银花种植区。近年来,金银花的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从事金银花收购和加工的企业也不断增多。而金银花在安徽省基本都是种植在一些偏远的山区,收获后通常就地贮藏,由于销售时间较长,造成长时间在仓库存放,再加上一些地方的仓储条件和管理措施落后,使得金银花在贮藏过程中受到多种仓储害虫的危害,不仅造成金银花数量的损失,还影响其品质,降低药效,给农民和企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进而成为制约安徽地区金银花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摸清金银花贮藏期的害虫种类及发生危害情况,寻找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保证金银花的安全生产、提高社会经济效益非常重要。
目前,国内的学者只对金银花栽培过程的害虫种类和防治方法进行过研究[2-8],而对金银花贮藏期的害虫很少有报道,在安徽还未见相关资料报道;因此,笔者于2012—2013年对安徽省金银花主要种植区的仓库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以期查清危害贮藏期金银花的害虫种类及危害程度,为安徽省GAP基地防治金银花贮藏期害虫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毛笔、放大镜、毒瓶、筛子、镊子、指形管、 体视解剖镜(PXS-1040型,浙江托普仪器有限公司 )、75%的乙醇(北京贞玉民生药业有限公司)。
1.2 调查方法
于2012—2013年到安徽省的亳州市、岳西县、霍山县、舒城县、金寨县、祁门县、明光市、来安县、阜阳市金银花种植区的贮存仓库和中药材公司的仓库进行抽样调查,调查范围包括金银花堆垛、仓库底层以及黑暗的墙根等处,每隔15 d调查1次。通过敲打振动金银花堆垛、拆包过筛的方法采集害虫。将采集到的大型成虫制成针插标本,注明采集标签;小型成虫装入指形管中,用脱脂棉封口,贴上标签;卵和蛹放入75%的乙醇中保存。最后根据有关文献资料进行分类鉴定[9-10],记录害虫种类与数量。
2 调查结果
2.1 害虫种类
经过系统调查,初步鉴定出危害贮藏期金银花的害虫种类共有31种,分属于6目20科(表1)。其中,鞘翅目10科15种;鳞翅目4科6种;衣鱼目1科1种;啮虫目1科1种;蜚蠊目2科3种;真螨目2科5种。
2.2 主要害虫发生规律
经过调查发现,在安徽金银花贮藏期间,发生数量多,危害最严重的害虫是锯谷盗(Oryzaephilus surinamensis Linnaeus)、烟草甲(Lasioderma serricorne Fabricius)、药材甲(Stegobium paniceum Linnaeus)、粉斑螟(Ephestia cautella Walker)和麦蛾(Sitotroga cerealella Olivier)(表1)。
2.2.1 锯谷盗 锯谷盗1年发生2~5代,以成虫在仓库缝隙内或仓库外的砖石、树皮及杂物下越冬,次年春天再返回仓库内。成虫喜欢在金银花堆的表层和上层活动,抗性强,常将卵散产或聚产在金银花碎屑内及凹陷处。幼虫有假死性,行动活泼,取食金银花碎屑或钻入蛀孔内取食危害,老熟幼虫在碎屑内化蛹。
2.2.2 烟草甲 烟草甲1年发生2~3代,以3龄以上幼虫在贮藏期金银花内越冬。成虫不取食或仅取食液体,有趋光性和假死性,善飞翔,喜黑暗,黄昏或阴天即外出飞翔,常将卵散产在金银花的皱褶处,每次产卵1粒,每头雌虫可产卵100余粒,卵期6~10 d。初孵幼虫较活泼,有群集性,喜欢隐藏在金银花堆中取食,幼虫老熟后停止取食,分泌物缀连碎屑在缝隙处结白色坚韧薄茧,化蛹在其中。
2.2.3 药材甲 药材甲1年发生2~3 代,以幼虫在金银花中越冬。幼虫喜欢在金银花碎屑中结成小团,幼虫老熟后在小团块中或蛀孔隧道中做虫室化蛹,并羽化为成虫。新羽化成虫往往在虫室中滞留3 ~ 5 d后鉆出,开始交配产卵,卵常产在金银花表面的褶沟里,每一雌虫可产卵50余粒,卵约经7 d孵化为幼虫,开始取食危害。
2.2.4 粉斑螟 粉斑螟1年发生4代,以幼虫越冬,次年春天化蛹,成虫出现于5月中旬前后,以后成虫分别在6月中下旬、8月中旬和10月中下旬出现。每年5—10月为幼虫危害期,幼虫有吐丝结网的习性,将金银花缠绕成团,隐伏其中危害,幼虫先蛀食金银花花蕾内部花丝,将花蕾蛀食成孔洞,严重时全部吃光。老熟幼虫在墙壁角落或金银花包装品边缘吐丝,做成松软的丝茧越冬,丝茧常排列成行。幼虫不耐高温,在夏季烈日下可被晒死,也不耐严寒,在0 ℃低温下,各虫期经1周则死亡。
2.2.5 麦蛾 麦蛾1年发生4~6代,以幼虫蛀食金银花,导致金银花堆发热、发霉。以老熟幼虫在金银花中越冬,化蛹前结白色薄茧,蛹期5 d,成虫常在清晨羽化,羽化时顶破薄膜钻出,羽化后马上交尾,交尾后24 h产卵,卵多产在金银花堆垛表层20 cm处,以7 cm处最多,也有的成虫飞到田间把卵产在稻穗上、玉米粒上、麦穗上,卵多聚产,每雌可产卵300多粒,成虫寿命13 d左右。
nlc202309011024
3 综合防治技术
根据安徽省金银花贮藏期害虫的发生规律,采取“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策略,充分发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的作用,必要时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以降低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污染,提高金银花的品质和保护环境。在金银花贮藏过程中,可采用以下措施进行害虫防治。
3.1 加强入库检疫
金银花在运输过程中,都有可能遭到害虫侵染;因此,必须严格加强入库检疫,发现害虫及时处理。由于贮藏期的害虫个体一般较小、善隐藏,检查时,要先检查金银花包装袋外表有无虫迹,再通过敲打振动查看是否有蛀粉、害虫及虫粪落下,然后拆包采取过筛的方法仔细检查。入库后每个星期要对金银花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检查范围包括仓库四周的墙壁、天花板、堆垛底以及平时清扫出来的碎屑。
3.2 搞好仓库清洁卫生
仓储害虫最喜欢栖息于缝隙、黑暗和潮湿的地方,因此,要搞好仓库内外的清洁卫生。金银花入库前必须打扫库房,堵塞缝隙,清理碎屑和杂尘,集中烧毁;运输金银花的工具及设备在使用前应进行曝晒、熏蒸等杀虫处理。
3.3 高温防治
由于金银花贮藏期的害虫抵抗高温的能力较差,因此,可以利用高温处理来进行防治,在夏季的晴天,将金银花摊在干燥的水泥地面上,厚度为3 cm左右,在烈日下曝晒6 h以上,曝晒时经常翻动,连续曝晒2次,可以将害虫和虫卵杀死,基本控制其危害。傍晚将上层金银花收起,清除下部碎屑、粪便和死亡虫体,并等余热散尽后再装包;也可以将金银花置于50 ℃烘干机内烘焙5~6 h,便可以杀死害虫。
3.4 气调防治
可以將金银花装在密闭塑料袋中保存,使害虫自然缺氧,或在袋中充入二氧化碳或氮气,人为地造成低氧状态,使原有的害虫窒息或中毒死亡,新的害虫不能产生和侵入,从而控制害虫危害,并且还能阻隔潮湿空气对金银花的影响,抑制微生物的繁殖,保证金银花品质的稳定,防止其变质。
3.5 植物驱虫
有些植物能产生一些特殊的活性物质,对害虫具有一定的驱避作用,如花椒、茴香、八角、菖蒲等香料植物。可以将这些植物碾成粉末,装入纱布小袋中,每袋装12~13 g,均匀埋入金银花中(每50 kg金银花放2袋),可以达到很好的驱虫效果。
3.6 诱杀
根据害虫有趋光性和趋化性的特性,可以于5—9月在金银花仓库内或仓库周围安装黑光灯进行诱杀,在灯下放1个水盆,使害虫扑灯坠入水中淹死或集中处决,或放置糖醋液(糖6份,乙醇1份,醋2份,水10份),加适量敌百虫,可以诱杀鳞翅目害虫;利用害虫有往上爬习性,如锯谷盗,可以采用高峰竖棒诱集法诱杀成虫;也可以将麦麸、米糠等诱料加热炒香,再加入0.1%除虫菊酯或0.5%~1%敌百虫水溶液,使诱料吸附后晾干做成毒饵,摊放在金银花仓库中,可诱杀害虫。
3.7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指以昆虫或其他生物或某些病菌以及利用害虫本身的生物学特性来防治害虫的方法,具有安全、高效、环保等特点。其中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的方法应用最为普遍,针对害虫的隐蔽性,天敌昆虫具有独特优势,其形体小、嗅觉灵敏,能准确地找到害虫藏身之处并消灭它们。每种害虫都有1种或几种天敌,能有效地抑制害虫的大量繁殖和危害,如麦蛾茧蜂是印度谷螟、粉斑螟、麦蛾等害虫的天敌,其寄生率达80%~90%,甚至100%[11];米象金小蜂寄生于玉米象;仓双环猎蝽、黄色花蝽能捕食锯谷盗、赤拟谷盗、烟草甲、印度谷螟等多种害虫的成虫、幼虫、蛹和卵。利用细菌、真菌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来防治害虫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如苏云金芽胞杆菌(Bt)制剂,主要用来防治粉斑螟、印度谷螟、麦蛾等鳞翅目害虫。
利用植物源杀虫剂来防治害虫也具有较好的效果,如姜黄油对赤拟谷盗有驱避作用,还能干扰其繁殖和发育,使大多数幼虫不能化蛹而死亡,或发育为畸形蛹与成虫[12];芥末精油对锯谷盗成虫具有很强的熏蒸、驱避和触杀活性,在0.1 μL/L时,芥末精油的熏蒸活性最强,24 h的校正死亡率达99.38%[13];用白鲜皮等10余种中草药配制而成的“灭虫灵”粉剂,对鳞翅目成虫具有较强的熏蒸毒杀作用[14]。
利用昆虫本身所分泌的激素来防治害虫是生物防治新途径,仓库环境属于半封闭状态,利用信息素监测防治仓库害虫,方法简单,效果明显。目前,应用最多的是内激素中的保幼激素和外激素中的性外激素,许多保幼激素及其类似物,可以做昆虫的生长调节剂,能干扰仓储害虫的生长发育,使其不能完成发育而死亡。用性外激素可以干扰仓储害虫的交配活动,降低其生殖力,实现早期有效地监测害虫、节省杀虫剂。
4 讨论
随着金银花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从事金银花收购和加工的企业也不断增多,贮藏是金银花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害虫发生严重会影响金银花的产量与质量,做好金银花贮藏期的害虫防治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要定期对仓库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广大仓库管理人员掌握金银花贮藏期害虫综合防治知识,认清金银花贮藏期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加强仓库管理,保证入库前金银花的质量,避免入库时带进虫体和虫卵,定期检查,发现害虫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及时予以消灭,以确保金银花贮藏期害虫防治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190.
[2]肖晓华,刘 春,陈仕高,等. 金银花病虫害的综合防治[J]. 植物医生,2007,20(1):23-24.
[3]许东飞. 金银花常见病虫害防治[J].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7):218,201.
[4]姚银花,佀胜利,郑福山. 药用植物金银花病虫害种类及综合防治[J]. 凯里学院学报,2008,26(3):56-59.
[5]赵健飞,樊 博. 药用植物金银花病虫害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J]. 河南农业,2010,8(16):49-50.
[6]欧善生,苏桂花,谢恩倍,等. 广西金银花主要病虫及天敌昆虫消长规律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8995-8997.
[7]于广胜. 金银花主要病虫害危害特点及防治措施[J]. 中国林副特产,2011(3):59-60.
[8]向玉勇,朱园美,赵怡然,等. 安徽省金银花害虫种类调查及防治技术[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8(3):291-295.
[9]张生芳,陈洪俊,薛光华. 储藏物甲虫彩色图鉴[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10]王殿轩. 中国储粮昆虫图鉴[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11]叶艳芬. 中药材仓虫防治及研究进展[J]. 海峡药学,2008,20(9):168-169.
[12]Jilani G, Saxena R C. Repllent and feeding deterrent effects of turmeric oil,sweetflag oil,neem oil,and a neem-based insecticide against leeser grain borer(Coleoptera:Bostrychidae)[J]. J Econ Ent,1990,83(2):629-634.
[13]李 宁,阎瑞香,关文强. 芥末精油对锯谷盗成虫的生物活性[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1,27(1):132-135.
[14]张昌权,孙以德. 中药对抗剂的制备与防霉防虫[J]. 基层中药杂志,1999,13(2):47.王赛格,蒲金基,杨永利,等. 芒果新病害露水斑病病菌9种单剂间复配增效配比筛选[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0):191-193.
害虫综合治理 第12篇
省级丘陵山区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和市级开发特色项目, 基地面积大多在33~200hm2之间, 以大面积栽植经济林果和培植园林绿化树木为主。笔者在项目建设日常督管过程中发现, 业主对基地内林业害虫防治大多采取化学农药防治 (以下简称“化防”) 。这样长期使用, 就会破坏基地内自然生态的平衡, 又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有损于人的身体健康。借鉴林业害虫综合治理方法 (以下简称“综防”) 在农业资源开发中推广应用, 从保护害虫的天敌, 提升基地内自然生态平衡的自控能力入手, 采取综防措施会取得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可借鉴的林业害虫综合治理方法
2.1 挂鸟箱招引益鸟
据南京市溧水区林场1985~1990年每年在林中挂鸟箱500~1 000只试验观察, 大山雀住巢率在65%~70.5%之间, 给栖息林区的鸟类创建了繁殖条件, 根据森林资源调查, 溧水鸟类种群已有20余种, 以灰喜鹊、大山雀、沼泽山雀、杜鹃、画眉、白头翁、黄鹂、伯劳、灰卷尾、勃鸪鸟、啄木鸟为多。考证有关鸟类资料介绍, 杜鹃鸟最高峰一天能捕食松毛虫达300多条, 其次是灰喜鹊, 再次是大山雀。由此可见, 鸟类是林业害虫的主要天敌, 人工制作巢箱, 挂鸟箱招引益鸟不仅能提高林内种群数量, 而且进入林区, 到处可听到鸟叫声, 使人心旷神怡, 享受大自然的美丽仙境。
2.2 架设黑光灯诱杀趋光性害虫
采取架设黑光灯诱导趋光性害虫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都大面积推广使用。目前农业资源综合开发项目基地都具备供电条件, 架设黑光灯十分方便。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基地内水面资源, 将灯设在水中央诱惑害虫自然落水作鱼饲料;在林内养鸡, 将灯设在其内诱惑昆虫落地作为鸡饲料, 既保护了林间天敌, 又形成了“虫—灯—鱼”、“虫—灯—鸡”立体生态结构, 起到变废为宝的效果。
2.3 散放高孢子白僵菌粉
高孢子白僵菌在高温高湿条件下, 有利于孢子繁殖寄生。笔者在1987~1990年在南京市溧水区林场从事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时, 每年在林间散放白僵菌高孢粉17~43.5kg, 1988年在横山朱村林区测得马尾松毛虫寄生率为82%, 1990年平均寄生率37.39%, 从而大大降低了林区松毛虫虫口基数。白僵菌在林间自然繁殖, 生态至今都在一个平衡状态, 20多年来林间有虫不成灾。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白僵菌对蚕杀伤率极强, 对养蚕作食料的桑树林一定要隔离或禁止使用。
2.4 人工捕杀
人工捕杀是一种最简单而原始的办法, 虽然费工耗时, 但能保护林间害虫天敌, 一般采取采茧、摘卵块, 也可以利用昆虫群集性或挂丝下垂分散迁移特征, 采取人工捕捉烧毁, 如袋蛾;利用昆虫下树钻入草丛或土壤越冬习性, 冬季林内进行实施除草或土地翻垦, 使土壤低温干冻提高昆虫越冬死亡率。
总而言之, 采取多方位、多渠道杀死林间害虫, 充分保护林间天敌资源, 可以逐渐达到有虫不能成灾的生态平衡之目的。
3 效益分析
3.1 可降低防治费用
众所周知, 化学农药防治必须投入机械、农药、水源、运输、人力等高额成本。化防只能管治一时 (代) 昆虫, 同时对土壤、水源、空气等产生严重污染, 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对黑光灯、鸟箱、白僵菌高孢粉一次性投入, 有多年得益之特点, 是综防的一条有效途径。防治费用从长远测算, 综防费用明显低于化防。
3.2 维护生态平衡, 减少环境污染
农药防治, 对林间害虫、天敌、鸟类都“蟑螂死光光”, 林间害虫食物链的平衡被打破。特别是对基地种植的茶园、果树等经济林植物会造成大量农药污染, 产品会因农药残留而不合格, 影响市场销售。建立综合治理林区害虫体系, 可从根本上解除害虫大发生的可能性, 减少环境污染。
3.3 加速林木生长发育
树林靠树叶光合作用为树干生长发育提供养分, 采取综合防治, 有效控制了害虫成灾, 使树叶完整无缺, 有利于树木的正常生长发育, 从而加速了林木生长。
4 结论
(1) 农业资源开发基地内林业害虫控制必须走综合治理路子, 若单一采取某种方式是控制不了害虫的危害。强行实施化防, 会严重破坏基地生态自然平衡。实践证明, 只有长期实施综合防治, 才能更好地维护和促进基地“森林”的生态平衡。
(2) 采取化学防治, 对自然环境水、土、空气等均会产生严重污染, 特别对农业资源开发基地内发展的茶叶、果树等农产品会产生农药的残留, 严重影响其品质和产品的合格率。
(3) 综合防治一次性投入能多次利用而受益, 能起到保护害虫的天敌种群和数量, 起到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灯控虫之目的, 从而促使林间害虫的食物链的平衡发展。生态的良性循环, 确保了基地内害虫虫口密度控制在“森林”可控能力之中, 不会影响林木正常生长发育。
摘要:指出了省级丘陵山区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和市级开发特色项目, 基地面积大多在33200hm2之间, 以大面积栽植经济林果和培植园林绿化树木为主, 溧水区近几年来项目集中连片规划发展, 已形成了特殊的、高价值的“小森林”区域, 对基地内发生的林业害虫大多采取化学农药防治, 这样长期使用化防举措, 昆虫的自然生态平衡被打破, 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 特别是生产的果品受污染后销售市场有损于人的身体健康。提出了借鉴南京市溧水区林场对森林区域采取林业害虫综合治理方法推广在农业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从保护害虫天敌, 提升基地内的自然生态平衡的自控能力入手, 使害虫食物链保持平衡发展, 达到有虫不能成灾之成效, 具有积极的推广意义。
关键词:林业害虫,综合治理,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友玉.溧水县林场马尾松毛虫综合治理的措施和成效[J].江苏林业科技, 1994 (1) .
[2]王友玉.人工巢箱招引森林益鸟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J].江苏林业科技, 1994 (4) .
[3]郁盛万.利用白僵菌高孢粉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观察[J].森林虫害通讯, 1996 (2) .
[4]孙晓波.落叶松毛虫调查与防治技术[J].黑河科技, 2002 (4) .
[5]范青绯.天敌昆虫在林木病虫害防治中的作用[J].青海农林科技, 2009 (1) .
害虫综合治理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