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河南省产业关联度分析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河南省产业关联度分析(精选11篇)

河南省产业关联度分析 第1篇

河南省既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又是新兴的工业大省, 自改革开放以来, 河南省三次产业增加值呈逐年上升趋势。1978年河南省三次产业增加值为162.92亿元, 到2008年这一数值达到18200亿元, 是1978年的111.71倍, 三次产业增加值高于同为中部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5省, 经济实力已跻身全国第一阵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如何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成为解决怎样保持又好又快发展问题的关键。

2 投入产出系数的分析应用

在经济分析中运用投入产出表不仅可以反映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情况, 还可以反映出国民经济中存在的各种结构和比例关系。本文的计算依据为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在2007年河南省42部门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整理出河南省2007年三次产业投入产出表, 结果如表1所示, 并在表1基础上进行全文的计算和分析。

单位:亿元

(表中数据由2007年河南省42部门投入产出表整理而得)

2.1 直接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单位总产出直接消耗各部门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其计算方法为:用第j产品 (或产业) 部门的总投入Xj去除该产品部门 (或产业) 生产经营中所直接消耗的第i产品部门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xij, 用公式表示为:

根据公式 (1) 可计算出河南省三次产业投入产出分析中各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 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得出各个产业之间的直接消耗关系:如第一产业部门, 要得到一个单位第一产业部门的产品, 需要直接消耗本部门0.1681个单位的产品, 0.2340个单位的第二产业部门的产品和0.0229个单位的第三产业部门的产品, 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部门的相关解释如上。河南省三次产业部门直接消耗的产品中, 较多的是由第二产业部门提供的, 而第二产业部门的直接消耗产品中由本部门提供的产品也比其他产业部门提供的产品多。这个结果说明三次产业对第二产业的直接依赖性都比较大, 更证明了第二产业已经成为河南经济的支柱产业。从1978-2008年, 河南省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大体上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其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了14.29个百分点, 远高于全国平均上升的0.74个百分点。

2.2 完全消耗系数

完全消耗系数是指第j产品部门每提供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 对第i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之和。完全消耗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的A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I为单位矩阵, B为完全消耗系数矩阵。完全消耗系数不仅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直接的技术经济联系, 还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间接的技术经济联系, 并通过线性关系, 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总产出与最终使用联系在一起。根据公式 (2) 和表1结果可计算出河南三次产业完全消耗系数矩阵, 结果见表3。

如果说直接消耗系数还不足以说明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和生产现状, 那么完全消耗系数则更全面地反映了各部门的实际生产消耗。由表3中数据可知第一产业部门每提供一个单位的最终使用时, 需要直接和间接消耗0.2564个单位的本部门产品, 0.7088个单位的第二产业部门产品, 以及0.1158个单位的第三产业部门的产品。其他产业部门之间的完全消耗关系同以上解释。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三次产业部门的产品都主要消耗第二产业部门提供的产品, 因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对第二产业的依赖远远高出第二产业对第一第三产业的依赖。第二产业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大于1, 说明其间接消耗比较大, 第二产业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联系非常紧密。

2.3 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影响力系数是指国民经济某一个产品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 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越大, 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也越大。影响力系数一般用符号Fj表示, 计算公式为:

公式 (3)

式中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第j列之和;为列昂惕夫逆矩阵列和的平均值。

感应度系数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每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 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 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系数大则说明该部门对经济发展的需求感应程度强, 反之, 则表示对经济发展需求感应程度弱。其计算公式为:

根据公式 (3) (4) 及表1数据可以计算出三次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计算结果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到只有第二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是大于1的, 这一结果证明第二产业部门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依赖程度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对第二产业部门的依赖程度都非常大, 因此第二产业的高速发展将对河南经济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 也确定了第二产业为河南经济的基础产业。同时也可以从表中看出, 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前向关联均大于后向关联, 因此产业发展的链条上需要向纵深发展。

3 结论

1978-2008年河南省三次产业已由“二、一、三”的低级格局发展成为工业化过程中的“二、三、一”的产业格局。第一产业由1978年的39.81%逐步调整为2008年的14.44%, 第三产业由1978年17.56%逐步调整为2008年的28.63%。历经30年的发展, 河南省在产业规模、经济增长速度上已走在中部发展的前列, 并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 第二产业的发展具有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 俨然已成为河南省的经济支柱, 并且持续发展后劲明显, 应充分发挥第二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但是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层次并不高, 产业优化升级速度也存在偏慢的问题。虽然经济结构在不断优化, 但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幅度和速度偏慢, 第三产业上升幅度和速度滞后。河南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依然存在不合理现象, 这与采矿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高耗能行业占第二产业比重过高有密切的关系, 而且通信设备、计算机等高附加值的产品生产行业所占比重偏低。

因此, 要实现河南省的经济结构升级, 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则要充分发挥河南的资源优势, 依靠科技进步, 开发新型材料、新型燃料、生物医药、数字化装备、光电技术等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品, 实现工业的高速、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与现代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 如金融、保险、证券、法律、会计、审计、管理咨询、物流、研发、工程设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开发、和技术服务等第三产业是河南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 要注意产业的关联效应, 借鉴外省经验, 结合自身实际,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的要求, 在做好一般产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FDI) 的同时, 重点鼓励FDI投向我国需要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基础工业、环保产业和出口创汇产业, 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加快产业的优化升级。

摘要:适逢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 如何实施科学有效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 充分发挥河南的区位优势、人才优势, 形成合理的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布局, 保证河南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本文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2007年河南省42部门投入产出表进行整理, 分析河南省三次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并给出促进河南省经济发展的设想。

关键词:三次产业,投入产出系数,关联度分析

参考文献

[1]钟新桥, 范志雄.河南省产业结构发展分析.

[2]胡国强, 于向英.投入产出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河南省产业关联度分析 第2篇

[摘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经济增长从资源消耗型向知识技术型转化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信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运用产业集群基本理论探讨信息产业集群所拥有的成本优势、知识外溢与技术扩散优势、资源吸引与组织优势;分析信息产业集群对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并采用回归分析法结合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信息产业相关数据分析了信息产业集群和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贡献,对比发达国家的相关数据,说明我国信息产业还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政府应加大投资,积极鼓励扶持推动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使信息产业真正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驱动力。

[关键词]信息产业;产业集群;信息产业集群;经济增长

1引言

“十二五”规划强调经济结构调整,确实有效地实施一系列措施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坚定不移地发展先进制造业,包括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无论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还是加快经济增长从资源消耗型向知识技术型转化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研究信息产业以及信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效应,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信息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各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国际电联2009年2月发布的报告称全球范围内信息产业约占GDP的7.5%,而在GDP增量中所占比例更高[1]。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及工业增加值也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2008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约6.3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工业增加值约1.5万亿元,对全国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1.43%上升到2008年的5%[2],继续保持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先地位,由此可见信息产业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强劲引擎。纵观国际发达国家信息产业的发展轨迹,不难看出信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如美国的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和我国台湾省等有一共同的特征:信息产业中的相关企业大都呈“集群”方式集中布局,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极大地带动区域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于信息产业集群现象,我国学者给予了高度关注,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信息产业集群现象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总体上来看,目前我国学者对信息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肖家祥、黎志成[3]通过实证来研究产业集群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采用灰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武汉东湖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竞争力与武汉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徐秀红、靳文志[4]分析了天津信息产业集群的特点与优势,说明了发展信息产业集群对城市竞争力的促进作用;蓝庆新[5]对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理论进行了梳理,通过对美国、中国台湾、中国大陆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升级轨迹的研究,提出了全球价值链下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升级战略。文嫮、曾刚[6]从全球和地方两个视角,探讨促进集群成功升级的内部与外部的动力机制。本文借助产业集群理论分析研究产业集群中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几个因素,采用回归分析法实证分析信息产业集群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和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对促进就业的贡献,为政府制定信息产业集群发展政策提供参考意见。

2产业集群与信息产业的发展

产业集群具有集聚效应,它是指经济活动集聚在相近或同一个地点,结果由于外部规模经济导致集群中的单个企业或整个集群收益增加;或者由于成本的降低等其他因素导致整个集群或集群中企业生产率的提高。

2.1信息产业集群的成本优势

产业集群具有成本优势,马歇尔解释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象[6],他认为外部经济包括3种类型:市场规模扩大带来的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马歇尔认为规模的外部经济是指企业利用地理接近性,通过规模经济使企业生产成本处于或接近最低状态,使无法获得内部规模经济的单个企业通过外部合作获得规模经济。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地理学理论继承了马歇尔的部分思想。他们把规模外部经济的三要素概括为:①劳动力储备;②专业供应商;③技术知识溢出。克鲁格曼认为,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技术的快速变化导致内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衰退,而集聚经济则通过各种形式的垂直和水平生产活动外包来实现交易成本节约,由此得出,集聚经济具有外部规模和范围经济优势。信息产业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世界各国的信息产业都呈集群形式发展,这也是由信息产业的特征所决定的。信息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主要以技术知识为基础,尤其是软件和信息服务。同时信息产业又是一个混合型产业,如计算机制造、通信等行业又具备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点。对于后者同样需要通过企业间的分工与协作、交流与沟通形成成本优势,同时其知识密集型的特点决定了技术扩散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信息产业属于高技术产业,产业集群对脑力劳动者的资源储备也能形成一定的优势。

2.2信息产业集群的知识外溢和技术扩散优势

产业集群具有知识外溢和技术扩散优势。在信息产业等高新产业集群内,同行业的生产厂商、供应商、重要客户、支持性产业、科研机构和大学以及相关行业聚集在一起,技术合作和技术扩散程度很高。知识与技术通过人员的广泛流动扩散到集群内的其他企业中去,并且可以使这些知识技术在集群内部的频繁交流中,迅速扩散到集群中的所有相关主体中。

产业集群的知识与技术扩散优势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就是企业的衍生性。像北京的中关村、大连的高新园区等,这些地区信息产业中能够不断衍生出许多新的企业,而这些新的企业之所以能够衍生出来,关键的一点就是这些新的企业无论是创建人还是经营管理者和熟练工人都源于产业集群内部原有的各个企业,他们自身已经通过学习具备本产业发展的各种相关知识和技能。产业集群的知识外溢与技术扩散优势使得集群起到了新企业孵化器的作用,对促进企业的`衍生和增加集群内资本的积累、技术的创新等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2.3信息产业集群的资源吸引与组织优势

信息产业集群的资源组织优势主要是由路径依赖引起的。所谓路径依赖,是指技术发展或制度变迁受到其初始选择的影响和制约,人们一旦确定了某种选择,就会对这种选择产生依赖性。这种选择本身也具有发展的惯性,具有自我加强的放大效应,从而不断强化这种初始选择。按照新增长理论,由于偶然、机会历史事件、自然资源禀赋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导致一些产业最初在某些地区集聚形成一定比较优势,这样在外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各种要素将进一步向该地区集中,从而使这种集中优势进一步得到强化。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就会产生资源的吸引效应,就会通过其优势将有直接联系的物资、技术、人力资源和各种配套服务机构等吸引过来,并将吸引更多的相关产业甚至是不同的产业,扩大地区产业的规模。随着产业竞争力的增大,这种资源的吸引效应也会加大。这种路径依赖形成的“集群资源吸引集群扩张加速资源吸引”的循环累积过程,能使企业快捷低价地获取所需资源,促进企业发展,促进集群的发展。

信息产业集群之所以比一般地理意义上企业集聚现象具有更高的竞争优势,根本在于信息产业集群中各个行为主体并不是相互孤立地存在着[8],而是通过区域网络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互相起到了支撑和推进作用。所以从资源禀赋的角度来看,有效的产业集群就应该是一种按最佳的方式将某一地区的各种资源要素有效地组织起来,从事某种对本地区来讲最具有竞争优势的经济活动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印度的人力资源在计算机软件产业方面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9]。印度利用这种比较优势发展软件业,并形成自己的优势产业,同时又不断地吸引各种资源。世界著名的IT业跨国公司不仅在印度建立分公司,而且还将研发部设在印度,因而把一些先进技术、知识也带到了印度。这样,一方面使印度的该行业的人才不断地学到新的知识,强化了其人才优势,产生放大效应;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印度软件业的发展,这样又不断地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因此形成了人才优势、资源吸引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即“集群资源吸引集群扩张加速资源吸引”的循环累积过程。

所以信息产业集聚对于相关的经济实体具有正的外部效应,这也是为什么IT企业在选择其经营活动的空间地点时基本选择其产业集聚地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信息产业都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像美国加利福尼亚的SantaClara,其面积只有加州的1%,人口只有加州的5%,而它的计算机和外部设备的生产却占整个加州的45%,半导体和其他电子设备的制造占整个加州的23%,软件占整个加州的32%。我国信息产业的相关数据也能充分说明这一点,像我国的长三角地区,一条清晰的信息产业链已经形成。刘彬(2006)用基尼系数分析法对长三角地区信息产业集聚度进行了实证分析(见表1)。长三角地区基尼系数很大,工业的空间集中度较高,且高于全国信息产业的基尼系数水平。

参见刘彬(2006)《长三角地区IT产业集聚度研究》,《商业时代学术评论》,2006年14期P89-90。

3信息产业集群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3.1信息时代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在经济学中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生产满足人民需要的商品和劳务的潜在生产能力的扩大,或者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产量的增加。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是由总体生产要素和生产率决定的,对于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还是一国生产率的提高[10],假设Y代表产量,L代表劳动量,K代表物质资本量,H代表人力资本量,N代表自然资源量,则:Y=AF(L,K,H,N)。

F表示投入如何结合起来以生产产量的函数。A是一个反映可得到的生产技术的变量。由上述公式可以看出,在各种生产资料因素投入一定的情况下,随着技术进步,A上升,这样可以用任何一个既定的投入组合生产出更多产量。

信息时代,除了信息技术的引进导致生产技术的改进、提高设备效率和多要素生产率,即上述公式中的A上升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之外,而真正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必须依靠各行业信息化来实现,这也是有些文献中提到的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还体现在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存在着前向和后向关联性。前向关联性是指信息产业的发展要依赖于其他产业对信息产业产品的需求,其他产业部门对信息产业最终产品的需求越大,信息产业的发展就越能有效地促进其他产业的扩张,从而推动其他产业发展;后向关联性是指信息产业的发展也依赖于其他产业的最终产品,信息产业对其他产业部门最终产品的需求越强烈,就越能有效地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这样,信息产业就能有效地通过和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相互作用,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所以由于信息技术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其他产业对信息技术的依赖和需求又直接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信息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也可以证明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这是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

3.2信息产业集群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3.2.1关于数据的说明

电子信息产业包括通信设备制造业、广播电视设备工业、消费类电子工业、计算机产业、软件产业、电子专用设备工业、电子测量仪器工业、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器件工业、真空电子器件工业、电子元件工业、电子专用材料工业和光学光电子工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信息产业集群在政府有意识推动下得到长足的发展,政府通过提供土地和优惠政策,建立高新园区,高新园区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信息产业集群的形成,产生了主要集中在经济开放程度较高地区的四大信息产业集群:珠江三角洲信息产业集群、长江三角洲信息产业集群、环渤海信息产业集群和中西部信息产业集群,在2006年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大地区企业共有77家,占电子百强企业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的比重分别为91%和95%,以电子百强企业为骨干的三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利润总额占全行业的比例均超过85%,产业的集中度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高。表2为以上四大信息产业集群2002-2006年的相关数据,由于中国信息产业中制造业占据主要位置和数据收集的局限,这里只列出了四大信息产业集群IT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和IT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数据。

表2中四大信息产业集群IT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之和2002-2006年均超过90%以上,而且所占比重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信息产业的集聚效应是非常明显的,充分说明我们在研究信息产业集群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时可以借助整个中国信息产业相关数据来研究。

3.2.2信息产业集群对GDP的直接贡献

信息产业不仅因其较高的生产效率而对其自身的产出增长起直接的作用,而且还通过其广泛的适应性和极强的渗透力促进非信息产业的改造和升级,从而对非信息产业效率的提高产生联动作用,即所谓的“外溢作用”(SpilloverEffect),所以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巨大,信息产业具有多种外溢效益,正是这种外溢利益提高了生产要素的品质,改善了经济活动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使经济活动更具有效率,加快了经济增长的速度。

3.2.4四大信息产业集群对中国就业的贡献

信息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带动了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增加了社会就业;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也间接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表5是1998-2007年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从业人数状况。

下面用Eview软件建立就业人员人数与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从业人员人数之间的关系模型:

ln(Y)=10.72825+0.080951ln(X)

t值(168.1885)(7.566432)

p值(0.0000)(0.0001)

拟合系数R-squared=0.877396,DW=0.712573,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很高。F-statistic的值:57.25089,Prob(F-statistic)的值:0.000065。说明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从业人员人数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全国就业人员人数增加0.08095个百分点,二者是正相关关系。

从表5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从业人数从1998年的262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674.8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人数的比重由1998年的0.37%上升到2007年的0.88%,除了直接在IT业就职的劳动力以外,信息产业还创造了间接和引导就业人数,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地创造新的与信息技术职业有关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机会,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企业流程再造,信息产业的发展还能够优化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促进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等非农业部门转移,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由第二产业进一步向第三产业转移。

信息产业的发展,引起了社会上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适应高技术的社会分工,促使部门和生产结构发生变化,促使了新的生产部门和新的劳动领域的形成,扩大了市场,促进了经济增长,从而增加了就业。我们要大力发展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能扩大就业的高新技术,如计算机、通讯技术,这些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促进一个或几个行业的兴起,从而可以创造许多新的就业机会。

4结论

4.1研究结论

信息产业以集群方式存在并发展,这是世界公认的事实,中国也不例外。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根据信息产业本身的特点结合传统的产业集群理论分析,信息产业集群具有成本优势、知识外溢与技术扩散优势、资源吸引与组织优势。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对GDP的贡献2007年已达到5%,其对GDP增长,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每增加1亿元,GDP增加12.35219亿元,二者是正相关关系;对我国劳动力就业具有相当大的效应,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从业人员人数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全国就业人员人数增加0.08095个百分点,二者是正相关关系。

4.2对策与建议

虽然我国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就业均有一定的贡献,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潜力依然巨大。美国近几年由于经济发展滞缓,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大量减少,但信息技术产业的产值仍然占GDP的10%以上,信息技术产业的贡献率很高,信息产业对就业的贡献也很大,仅硅谷一个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区域2007年就提供了1184061个就业岗位[12],年平均工资74302美元。

针对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本文总结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对策和建议如下:

(1)像我国台湾地区的新竹科技园信息产业集群,除了在基础设施和风险投资方面做好工作外,最重要的是利用美籍华人建立硅谷和新竹的紧密联系,因此,我国要重视人才的作用,用优惠政策吸引海外相关专业的留学归国人员,让他们把一些先进的技术和创新理念带回中国,同时还要大力发展IT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政府要创造良好合理的制度环境,使企业之间形成良性的竞争与合作格局,同时,与其他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大学和研究机构等建立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网络,构建信息产业集群网络系统。要积极引进外资企业,特别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把引进外资与发展本土企业、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并形成自己的开发能力相结合。

(3)信息产业是以科研、开发为先导的高投入、高风险型的新兴产业,资金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要健全风险投资机制。班加罗尔地区就聚集着各类金融机构,如印度工业信贷投资公司、印度工业发展银行、班加罗尔证券交易所等,这些金融机构充分满足了班加罗尔产业集群企业日益增长的投融资需求。

(4)现在发达国家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复苏缓慢,势必影响到我国信息产业的出口额。一些依赖外包业务的企业应设法开发国内市场,同时,要发展中国IT服务业,在这方面,中国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优势条件,首先,在信息产业规模上,中国比印度的大得多,在IT硬件制造方面已经领先于印度,中国国内企业和家庭IT数字化程度高,对各类应用软件和相关IT服务的需求增长迅猛。其次,中国IT人才的工资水平有比较优势,中国每年有大量的IT人才毕业走上工资岗位。最后,中国各级政府和重点企业将不断采购国产IT产品和服务,中国数亿个家庭对IT产品及服务的需求规模巨大,为中国整个IT行业提供了持久的发展空间。

陕西省煤炭产业关联度分析 第3篇

摘 要:从煤炭产业与陕西国民经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和内在结构着眼,利用陕西省2007年42x42部门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中的数据,借助Excel、MATLAB数据分析软件,运用投入产出模型以陕西煤炭产业为例,定量地分析了煤炭产业与其相关产业的关联度,进而提出了促进陕西省煤炭产业与其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煤炭产业;投入产出模型;关联度

一、引言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础产业。在煤炭发展的“黄金十年”,陕西省煤炭产业伴随我国经经济的快速增长,成为陕西省八大支柱产业之一,成为陕西尤其陕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力推手。但随着煤炭消费增速放缓、产能建设超前、进口煤大幅增加、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煤炭价格大幅下跌,行业经济效益减少,使得以煤炭产业为主导产业的陕北地区经济发展遭受重创。在此背景下,研究煤炭产业对整个经济的拉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产业关联度相关理论

1.投入产出模型

投入产出分析法是世界通用的分析特定经济系统内投入与产出间数量依存关系的原理和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国民经济活动中,任何一个产业的生产都需要将其他产业的产品或服务作为本产业的投入要素,而其他产业的生产活动也同样将该产业的产品或服务作为投入要素,投入产出分析则是通过建立投入产出模型来反映和分析国民经济活动中各产业之间的这种投入与产出、供给与需求的经济技术联系的数量分析方法。

2.产业关联度相关理论

(1)产业关联形式。前向联系:指前一产业部门的产品为后一产业部门的生产要素,这样一直延续到最后一个产业的产品为止。

后向联系:指后续产业部门为先行产业部门提供产品,以此作为先行产业部门的生产消耗。

(2)产业关联指标。前向关联——直接分配系数:第i部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作为第j部门的中间产品的直接使用价值占该产品的总产出的比例,直接分配系数越大,说明产业之间的直接关联度也越大,其公式hij=xijXii,j=1,2,…,n。

后向关联——直接消耗系数:是生产单位j产品所消耗的i产品的数量,直接消耗系数越大,说明产业之间的直接关联度也越大,其公式为aij=xijXji,j=1,2,…,n。

三、陕西省煤炭产业关联度分析

陕西省煤炭产业现状:陕西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分布地区较广,约占全省总面积的四分之,60多个县有一定规模的煤炭生产能力。据我国第二次煤炭资源预测资料显示,陕西省探明和预测的煤炭资源总量在约为2922亿万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11%。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我国的外向经济受到了嚴重冲击,使得当前煤炭价格低位徘徊,经济低位运行的态势短期内难以改变,陕西省煤炭经济也不可避免的受到阻碍;其次,国际国内关于减少高碳能源使用、控制碳排放等煤炭政策对陕西省煤炭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煤炭产业关联产业的选择方法是:将关联指标降序排列,指标系数高于平均指标系数值的产业作为煤炭产业的关联产业。

1.陕西省煤炭产业的后向关联产业

利用陕西省2007年42x42部门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中的数据,借助Excel、MATLAB等数据分析软件,计算得到直接消耗系数,见表(2.1),其中直接消耗系数均值为0.008339048,直接消耗系数大于均值产业如下:

表3.1反应的是与煤炭产业密切后向关联的11个产业,依次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金融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其中,煤炭产业每生产1000元,需要直接消耗以上各产业37.9元,34.1元,33.1元,27.7元,27,6元,25,66元,24.49元,22.19元,14.67元,11.99元。

2.陕西省煤炭产业的前向关联产业

利用陕西省2007年42x42部门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中的数据,借助Excel、MATLAB等数据分析软件,计算得到直接分配系数(见表2.2),其中直接分配系数均值为0.021273375,直接分配系数大于均值产业如下:

表3.2反应的是与煤炭产业密切前向关联的六个产业,依次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建筑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其中,煤炭产业每生产1000元,被以上产业作为中间投入使用355元、242元、160元、39元、28元。

分析表明煤炭产业的发展几乎对各个产业都有一定的供给推动作用,但是这种推动力有大有小,并且产业之间的间接作用也在影响着产业关联度的大小。比较可得出,我们可以发现煤炭产业对其前向关联产业具有不可比拟的巨大推动动作用,包括间接作用。

四、政策性建议

1.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当前的煤炭企业管理制度仍然较为落后,应该往科学管理、科技创新的目标发展。

2.鼓励煤炭企业加强与关联产业如化工、交通运输等企业合作,利用产业之间的关联,促进煤炭产业与前后关联产业协调发展。

3.延伸产业链,提高煤炭产业的附加值。应该致力于在相关领域逐渐进入、生发、扩展,延长煤炭产业链,借助于煤电、煤电化等产业链的延伸,获得垂直一体化的成本优势。

4.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目前国内的煤炭勘探、开采、加工等方面的技术仍然不够成熟,也缺少在国际上领先的技术,这是制约煤炭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应致力于提高煤炭科技的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 陕西省投入产出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 《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编辑委员会.中国能源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3

[3] 吴三农.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效应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2,(1)

河南省产业关联度分析 第4篇

一、河南省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近十年来, 河南省旅游业快速发展, 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都出现猛增趋势。2013年, 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1亿人次, 同比增长13%, 其中接待入境游客207万人次, 同比增长8.7%;实现旅游总收入3, 875.5亿元, 同比增长15.2%, 相当于全省GDP的12%。旅游业的发展对河南经济的三次产业具有较大的拉动效应。 (表1)

二、灰色关联理论及其计算方法

灰色关联性分析法是根据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 作为衡量因素间关联程度的一种方法。其优点为计算量小, 对样本数据规律性、样本量的大小没有严格要求。基本思路为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 曲线越接近, 相应序列之间关联度就越大, 反之就越小。研究采用灰色关联理论分析方法来分析河南旅游业对GDP三次产业的影响。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 建立原始数据矩阵。在确定评价对象和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组成参考序列X0和比较序列Xi, 即Xi= (xi (1) , xi (2) , ..., xi (n) ) , (i=0, 1, 2, ..., n) , 当i=0时, x0为参考序列, 其后的为比较序列。

第二, 数据标准化。为了消除量纲和缩小数值差距, 本文采用均值化法将各序列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得到无纲量化矩阵Xi。其公式为:

第三, 求差序列。计算出序列X0与Xi各对应点的绝对差值, 形成矩阵。其公式为:

第四, 求两极最大差和最小差。从差序列中确定最大绝对差值与最小绝对差值。其公式为:

资料来源:根据2004~2014年河南统计年鉴和政府工作报告整理所得

第五, 求关联系数

ρ为分辨系数, 在[0, 1]之间取值, 通常取ρ=0.5, 因此本文也取0.5。

第六, 求关联度

第七, 关联度排列。关联度计算出来以后, 根据数值大小进行排列, 从而计算出旅游业对三次产业关联性, 其中关联度越接近1, 说明序列间的关联程度越大。

三、河南省旅游经济与三次产业的关联度实证分析

采用河南省2003~2013年的旅游收入、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总值、第二产业总值和第三产业总值数据。第一步, 建立以旅游收入 (X0 (K) ) 为参考序列, 以第一产业增加值 (X1 (K) ) , 第二产业增加值X2 (K) , 第三产业增加值X3 (K) 为比较序列 (表2) ;第二步, 根据模型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结果 (表3) 。第三步, 计算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的绝对差值序列, 结果 (表4) ;第四步, 根据差序列数据求得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1.37和0.02;第五步, 计算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系数 (表5) 。

最后, 运用表4关联系数, 并利用灰色关联公式计算得出河南省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度分别为:γ01=0.53, γ02=0.64, γ03=0.79。即, γ03>γ02>γ01。因此, 河南省旅游业与第三产业的关联度最大, 与第一产业的关联度最小。

根据计算结果, 在2004~2013年间旅游业对河南第三产业关联度最大, 达到0.79, 说明旅游业与第三产业存在显著的正关系。近年来, 尤其是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背景下河南省加大了交通、餐饮、住宿、娱乐等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同时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第二产业与旅游业的关联度较高, 其数值为0.64, 说明第二产业中的旅游商品制造、旅游景区建设等与旅游业的关联度较高。第一产业与旅游业的关联度最低, 说明河南旅游业中的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观光休闲度假产品还有待提高。

四、河南省旅游经济对拉动三次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 提升旅游企业服务质量, 助推第三产业发展。

服务质量是旅游业的核心竞争武器和同质产品形成差异化的重要手段, 也是旅游业长足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在政府监督、培训、评比、奖励等基础上提高河南省餐饮、交通、住宿、娱乐等部门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技巧、售后服务等, 是促进旅游企业服务质量的提升有效途径。旅游企业服务质量的提高将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步伐, 更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 加强景区建设、旅游商品提升等, 促进第二产业发展。

首先, 加强旅游景区的提升和建设, 完善5A级、4A级景区创建, 并从景区规划、设计、施工等方面保障质量, 打造精品工程;其次, 加强旅游商品品牌提升, 从研发、生产、包装等各个环节提高其品质, 推出一批具有河南特色的旅游商品名单, 并以此为契机办好河南旅游商品博览会和农村手工艺编制品展, 打造河南旅游商品品牌。

(三) 打造乡村、生态、休闲度假产品, 拉动第一产业发展。

河南拥有山地、温泉、森林、花卉等生态养生资源, 根据河南生态养生的优势和特色, 因地制宜开发乡村旅游、温泉旅游、山地旅游、森林旅游、花卉旅游等不同特色的休闲度假养生产品, 提升观光旅游品质、增强游客的参与性和休闲性, 实施旅游精品工程。随着此类旅游产品的提升和打造, 加强了第一产业中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的发展, 从而带动了河南省第一产业的发展。

摘要:近十年来, 河南省旅游业取得快速发展。本文在分析河南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基础上,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 对河南旅游经济与三次产业的关联度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河南旅游经济与第三产业的关联度最强, 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最大。最后, 从旅游业角度提出加快对河南省三次产业拉动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旅游经济,灰色关联分析,三次产业

参考文献

[1]杨昌渊.旅游业发展对区域经济拉动效应的实证分析——以贵州为例[J].新疆农垦经济, 2009.2.

河南省产业关联度分析 第5篇

关键词:汽车产业;经济增长;关联性分析

一、引言

目前中国经济逐渐步入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换挡期”,传统发展模式在经济“新常态”下面临重大挑战,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壮大,我国各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越来越严重已成普遍现象,则部分城市相继出台“汽车限购令”,如2010年12月23日,北京正式公布《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成为国内首个发布汽车限购令城市;2013年12月15日,天津市宣布在全市实行小客车增量配额指标管理;2014年3月26日,杭州市对行政区域内小客车实行增量配额指标管理和“错峰限行”调整的双重措施,深圳市自2014年12月29日18时起,在全市实行小汽车增量调控管理;它们旨在缓解交通压力。截止2013年底,我国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12670.14万辆。因此,剖析我国汽车普及、交通未来发展趋势及我国汽车行业发展潜力还有多大已迫在眉睫。但是至今,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水平,尤其在技术创新方面仍然比较落后。隨着经济快速发展,探究汽车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关联作用,如何提高汽车产业发展成为我国最迫切的难题。

二、汽车产业总体指标波动与经济增长关联性的计量分析

汽车工业总产值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及汽车产量的增加而增加,是汽车产业统计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指标,反映汽车产业的总体的发展方向,本文运用汽车工业总产值着重考察汽车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选取1991年至201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及汽车工业总产值。数据分别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汽车工业年鉴》。通过数据统计可以得到,90年代以后,我国GDP序列与汽车工业总产值序列均呈现急剧上升趋势,根据年鉴数据进行计算,1991年到2013年,我国GDP增长了25.12倍,其中最高增长率达到36.4%,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6.25%。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是相似的,都呈现日趋增长态势。为了进一步研究汽车产业总产值和GDP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对指标序列取对数并进行ADF检验,得出二者均为一阶单整序列。

分析汽车工业总产值与GDP之间是否存在着互相影响的关系,本文将汽车工业总产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在滞后四阶时,二者在10%的置信水平下是互为因果关系的,也即在10%的置信水平下,汽车产业的变化可以引起GDP的变化,反之GDP的变化也会引起汽车产业的变化。

为了详尽说明汽车工业总产值对GDP的影响程度,建立计量回归模型如下:LnGDPt=α+βLnZCZt+μt(1)

(1)式中,被解释变量为GDP的自然对数,汽车工业总产值的自然对数为解释变量,α,β为待估参数,μ为随机误差项.

本文运用Stata12.0软件分析汽车工业总产值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然后针对统计结果进行剖析。估计结果如下:

LnGDPt=5.43+0.72LnZCZt

通过模型估计结果分析:随着汽车工业总产值的增加,GDP也随之增加,汽车工业产值每增加1%时,将会带动GDP的增长0.72%。所以,汽车产业可以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带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汽车所占位置越来越重要,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由此,汽车产业的稳固发展必然会促进一些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如钢铁产业、石油产业等的发展,而这些产业涉及面广、产业关联度高、消费拉动大,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财政税收、国防建设以及稳步就业方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论是从汽车产业自身对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还是从其相关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间接影响看,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贡献越来越突出。

三、促汽车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的对策与建议

本文着重探析汽车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通过一元回归分析法求解模型,得出结论:随着汽车工业总产值增加,GDP也会随之增加,汽车产业发展是拉动经济快速增长重要因素之一。汽车产业发展在经济发展中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使得经济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解决在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交通基础设施滞后、汽车产业创新不足及国家政策导向等问题,本文提出以下三个建议:

首先,加大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道路设计应具备前瞻性。在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等各个环节,创新技术和方法,节约土地尤其是耕地和资金,提高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尤其要重视交通基础设施耐久性和安全性技术,延长使用寿命。其次,构建汽车产业自主创新体系和汽车行业公共技术平台。从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两方面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权责明确、定位清晰、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汽车产业自主创新体系,是加快我国汽车产业取得创新性突破的关键。另外,由于目前我国单个汽车企业的规模还不足以支撑新一代汽车开发所需的技术基础和成本支出,所以,应把汽车行业分散的技术力量和科技资源组织起来共建汽车行业公共技术平台,以实现更快、更好的创新效果。最后,国家应放宽计划经济的汽车市场,出台汽车产业振兴规划,刺激汽车消费。(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Hyun-Sook Lee,Beverlee Anderson.Automobile industry of China:past,present and future[J].World Review of Entrepreneurship,2006,2(1).

[2]Gao P.Shaping the future of Chinas auto industry[J].McKinsey Quarterly,2004(8).

[3]杨沿平等,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软科学,2006(3):11-16

[4]常亚青,宋来.汽车产业相对效率、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开发研究,2008(3):10-15.

河南省产业关联度分析 第6篇

国内学者主要从国家、省级两个层面研究产业关联。对中国产业关联研究,刘佳等[1]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计算全国42个产业部门的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对产业关联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应重点发展的主导 产业。王岳平,葛岳静[2]利用1997和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计算相关系数,揭示中国产业结构关联特征。刘瑞翔等[3]基于1997-2007年全国投入产出数据,考察中国的产业关联特征,表明进口和价格波动是导致产业关联特征根本性变化的原因。从省级层面产业关联分析,王秋红等[4]运用投入产出模型中的各种投入产出系数,对甘肃省产业之间的依存关系进行分析,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朱洪倩等[5]基于投入产出方法,计算浙江省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和关联度系数,揭示各产业间的相互依存程度及产业波及效果,为选择浙江省制造业中的主导产业和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建议。韩斌[6]通过分析四川省38个产业部门的关联性,选择确定四川省应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

对于河南省产 业关联的 研究,柳坤等[7]利用2007年河南省和全国的投入产出表数据,从纵横两方面分析河南 省产业关 联的特征。朱 选功[8]采用1997、2002年投入产出表对河南省六大产业部门进行产业关联分析,提出河南省产业经济协调发展的构想。商勇[9]计算各个相关系数对河南省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得出河南省以发展工业为主。汤晓莉等[10]基于河南省1987-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计算波及能力指数和感应能力指数,分析河南省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他们只是单纯采用相关系数对河南省产业关联进行分析,并未结合环境影响因素碳排放进行分析,而且涉及环境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大多是从国家层面分析,对于省级特别是河南省相关研究较少。

本文以河南省产业关联分析为切入点,结合投入产出延长表数据,计算各产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和碳排放影响力系数,对河南省产业关联和产业结构调整路径的选择进行讨论。

1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1研究方法

投入产出分析法是指利用投入产出表综合分析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关系,是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于1936年提出[11]。

1)直接消耗系数。直接消耗系数是指生产部门j总产出对i产品的直接消耗量,它是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的基础数据。即:

其中xj为第j产业部门的总投入,由各个aij形成直接消耗系数矩阵,通常用A表示。

2)影响力系数。产业影响力系数反映一个产业部门对其他产业部门的拉动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rj表示第j产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bij为完全需求系数,是列昂惕夫逆矩阵B = (I-A)-1中的一个元素。影响力系数越大说明该产业部门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越大。

3)感应度系数。感应度系数反映某一产业部门受其他产业部门影响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sj表示第j产业部门的感应度系数,bij表示第j产业部门每生产1单位的产品数量需要第i产业部门的产品数量。感应度系数越大说明该产业部门受经济的推动作用越大。

4)碳排放量。碳排放量是指燃烧一次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产生的CO2排放量。碳排放量没有直接的数据来源,主要依据能源消费量和能源碳排放系数进行估算。能源碳排放系数是依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数据[12]。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Ei为第i类化石能源的消费量,Fi是第i类化石能源的碳排放系数。

5)碳排放影响力系数。碳排放影响力系数反映某一产业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碳排放的影响程度[13]。

其中cγj表示行业j的碳排放影响力系数,θj表示各行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c表示各个产业部门的碳排放强度。

碳排放强度是指各产业部门单位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14],用c表示。

1.2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主要采用2005年、2010年河南省投入产出表和《河南省能源统计年鉴》[15],价值指标是2010年人民币价格。为了使数据便于处理,将投入产出表中的42个产业部门合并为29个。

2结果与分析

2.1各产业部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分析

由表2可知,2010年河南省产业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部门有18个,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下简称电力行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废品废料的产业影响力系数分别为1.16、1.15和1.15,位居前三名,说明这些部门对其他产业部门的拉动作用很大。影响力系数小于1的部门,如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业等这些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力不强。

在感应度系数方面,2010年河南省产业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部门有11个,占产业部 门总数的38%。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工业、煤炭开采与洗选业的感应度系数分别为2.17、2.03、2.00,位居前三名,说明其他产业部门对这些产业部门的需求不断加强。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的感应度系数均大于1,说明第三产业对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在不断增强。感应度系数小于1的部门,如纺织服装制品业和金属制品业等,说明其他产业部门对这些部门的需求不大。

对2005年和2010年河南省产业关联系数分析得出:第一,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上升,河南省是中国煤炭资源大省,生产生活大部分都依赖于煤炭,因此该产业部门对经济推动作用不断加强。第二,制造业感应度系数上升,由于近几年河南省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行业不断渗透到各个产业部门中,使其他产业部门对其的需求逐渐加大。第三,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影响力系数上升趋势明显,河南省开发煤电铝、煤化工等多条以能源为上游产业的产业链,带动了该产业部门的经济发展。第四,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服务类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呈现上升趋势,随着河南省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性服务业的需求快速增加,推动了生活性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等的发展。

2.2各产业部门碳排放影响分析

2010年河南省 总CO2排放量达69207.06万吨。碳排放量较大的6个产业部门分别为电力行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和化学工业,共计61195.11万吨,占总量的88.42%(图1),说明这六个产业部门是河南省的高耗能行业。

依据2010年碳排放影响力系数,电力行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和化学工业的碳排放影响力系数位居前列。电力行业的碳排放影响力系数是30.67,位居首位,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电器的广泛推广,人们对电力的需求和能源消耗逐渐增长,导致碳排放量增加。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化学工业等重工业碳排放影响力系数均大于1,河南省重工业的快速发展主要依赖于大量资源和能源的投入,导致CO2的大量排放,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比2005年和2010年河南省各产业部门的碳排放影响力系数发现(表3),电力行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碳排放系数呈倍数增长,特别是电力行业,由2005年的8.90增长至2010年的30.67,增加3.45倍。非金属制品业的碳排放影响力系数由2005年的1.67下降至2010年的0.69,由于非金属制品业中建材和水泥行业推广余热余压回收利用技术,形成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使非金属制品业的碳排放量下降。

2.3产业结构调整路径选择

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在保证经济稳定发展的前提下,降低全社会的碳排放量。因此,在选择未来产业结构调整路径时,就必须把产业影响力系数和碳排放影响力系数结合进行考察。(以2010年的数据为基准)

首先,对农业这种产业影响力和碳排放影响力都较小的产业部门进行结构调整,在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同时产生较小的碳排放量。其次,2010年产业影响力系数和碳排放影响力系数较大(均大于1)的产业部门主要包括:电力行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些产业部门不仅是高碳排放产业,同时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产业。对这些产业部门进行碳减排的同时要考虑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措施进行完善。再次,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产业影响力系数较大,但碳排放影响力系数较小。这些产业部门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会对碳排放的影响造成过大压力。最后,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等部门的产业影响力系数较大,碳排放影响力系数较小,鼓励大力发展这些产业部门。

3结论

河南省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部门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其中电力行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金属制品业的产业影响力系数位居前列,这些产业部门是推动其他产业部门发展的支柱产业。河南省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部门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中的的制造业部门和第三产业中的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通过比较2005年和2010年各产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可知,第三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呈上升趋势,这说明第三产业对河南省的经济拉动作用日益增强,其他产业部门对第三产业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

河南省碳排放影响力系数最大的四个部门分别是电力行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其中电力行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部门。在进行节能减排时,应将其作为重点考虑的减排部门。在电力行业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强电网建设,适度发展天然气发电,鼓励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相关产业部门的发电技术进行更新。

河南省产业关联度分析 第7篇

1 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及消费结构现状

1.1 河南省农村居民收入现状

河南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1985.82元增加到2011年的6604.03元, 增长了232.56%, 年均增长21.14%。另外, 农民的收入结构也有所变化。在农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总收入中, 工资性收入占的比重逐渐增大, 家庭经营收入占的比重不断减少。2000年, 农民家庭平均每人总收入为2726.1元, 其中, 工资性收入为473.7元, 占17.4%, 家庭经营性收入为2134.3元, 占78.3%。2011年, 农民家庭平均每人总收入为8725元, 工资性收入占28.9%, 家庭经营收入占64.6%。

1.2 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

首先, 河南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大幅提高, 2011年, 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320元, 与2000年相比增加3004元。其次, 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河南省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 由2000年的49.7%下降到2011年的36.1%。发展性消费和享受型消费的比例有所提高, 交通通讯、医疗保健、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在收入中占的比重从2000年的19.22%增加到2011年的35.59%。其中交通通讯费用支出所占比重增加最快, 从4.28%增加为19.9%, 提高了15.62个百分点。文教娱乐支出所占比重从10.11%下降为6.44%。食品在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减少, 从2000年的49.71%减少为2011年的36.11%。衣着所占比重从6.6%增加为8.4%, 居住所占比重从15.66%增加为19.6%, 家庭设备从5.27%增加为7.6%, 杂项商品和服务比重从3.52%下降为2.7%。

2 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

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主要有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交通通信、娱乐教育、医疗保健、杂项商品与服务。本文选取上述八项指标, 对河南省2000-2005年、2006~2011年两个时期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关系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 所有数据均来自《河南统计年鉴》。利用Excel软件, 根据灰色关联度的计算方法计算出河南省两个时期农村居民各项消费支出与收入的关联度, 并进行了排序, 结果如表1、表2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 在2000~2005年间, 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对八项消费支出项目影响大小依次为:r衣着>r食品>r居住>r文教娱乐>r医疗保健>r家庭设备>r杂项商品及服务>r交通通讯。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消费衣、食、住消费和收入的相关性较高, 处于主导性地位。交通通信、医疗保健、家庭设备等享受型消费还不足。

由表2可以看出, 在2006~2011年间, 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对八项消费支出项目影响大小依次为:r衣着>r食品>r交通通讯>r医疗保健>r杂项商品及服务>r文教娱乐>r家庭设备>r居住。这两个时期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对八项消费支出影响发生了较大变化, 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 居住消费支出与收入的灰色关联度大幅度下降, 从排名第三位下降为第八位。房屋是耐用消费品, 在第一阶段农民的收入有相当大一部分用来修建房屋, 因此到了第二阶段在这方面的支出会减少。另外, 现在农村出去务工的人员较多, 有些农民有在城镇购房的打算, 他们会把收入存起来做买房准备。

第二, 交通通信消费支出与收入的关联度从原来的排名第八位提前到第三位, 河南省农村居民交通通信费用支出的增加的原因可能为:随着通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通讯费用大大降低, 手机、电脑等产品在农村已经普及, 造成这方面的支出增加。另外,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跟以前相比大大提高, 造成对汽车产品的需求增加。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 农村居民对资讯和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交通的方便和舒适越来越重视, 交通和通讯支出增加快速。2011年河南省农村居民交通及通讯费用人均支出428元, 比2000年增加372元, 增长6.64倍。

第三, 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费用的支出减少, 由原来的排名第三位下降到第六位。这是由于政府不断加大义务教育的实施力度, 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减免学杂费和书费, 这对于农民来说节约了一笔较大的开支。在城市比较普遍的外出旅游、健身、鲜花等娱乐产品, 农村居民支出较少, 这方面的消费未来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第四, 衣、食这两项消费支出与收入的关联度在两个时期保持不变, 说明农民在生存型消费上的支出仍然很大, 生存型消费仍占据主导。2011年, 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为363元, 占生活消费支出的8.4%, 与2000年相比增加276元。食品人均消费支出为1560元, 占生活消费支出的36.1%, 与2000年相比增加906元。对农村居民消费来说, 应鼓励增加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支出。

第五, 医疗保健消费在收入中所占比重略有变化, 从排名第5位上升到第4位。这说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对农民作用不大, 农村依然存在医疗费用高、看病难的问题。经济越不发达的地区, 这方面的负担越重。要想提高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 必须要使农民的纯收入增加,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促使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第六, 杂项商品和服务与收入的关联度与第一阶段相比有所提高, 从以前的排名第7位上升到第5位。这说明农民用于个人用品、护肤品、理发等项目的支出较前一阶段增加。

第七, 家庭设备与收入的关联度稍有降低, 由原来的排名第6位下降为第7位。原因在于家庭设备属于耐用消费品, 随着家电下乡、以旧换新政策的实施, 农民已经购置了大量的家用电器, 在未对产品进行更新换代之前, 对这方面的消费支出会减少。

3 对策

3.1 培育农村消费热点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其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正由基本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变。未来会大幅度增加对文教、娱乐、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因此, 应加快旅游业的发展, 不断优化旅游消费产品, 积极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同时, 还要进一步提高文教娱乐服务质量, 引导农村居民从物质追求向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追求转变, 切实改善其生活质量, 这对河南省整体消费结构的改善以及经济的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3.2 扩大农民增收渠道

河南省农村居民之所以消费层次还不高, 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收入水平低。因此, 要使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就必须使其收入增加。要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因为这两个产业规模扩大了才会增加对人员的需求, 使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 解决农村中存在的劳动力过剩问题。还要扶持农村居民实现农业现代化, 结合当地资源情况发展特色农业, 增加农业生产的效益。现在企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 因此还要加大对农村居民的技能培训, 使其有一技之长, 以适应社会需求, 实现增收。还要进一步减轻农村居民的负担, 杜绝乱收费和乱摊派, 同时, 增加农业补贴, 减少农民在化肥、农药、水利等方面的投入, 提高粮食收购价格, 使农民获得更多实惠。河南省畜牧业比较发达, 可以继续加快畜牧业发展, 扩大饲养规模, 为农民增收奠定基础。

3.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影响到农民的购买能力和生活质量, 如农村电力基础设施不完善, 导致农村用电出现电价较高、电网老旧的问题, 影响到农民的电视、空调等产品的消费。另外, 基础设施不完善还导致商品进入农村市场的物流成本太高。因此, 应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 改善公路、水电、邮电以及通讯等基础设施, 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 使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买到质优价廉的产品。

3.4 规范农村消费市场秩序

河南省农村消费市场秩序的不规范也是制约农民消费的因素之一, 农村市场仍然存在假冒伪劣商品现象, 商品的质量差, 价格虚高。因此, 政府应该规范农村市场秩序, 对生产假冒伪劣商品的企业要加大处罚力度。还可以开通有关消费的举报投诉服务网络, 切实规范执法行为, 维护市场秩序。同时, 鼓励当地企业结合农村居民经济状况进行市场细分, 推出适销的产品;遏制农村市场农资产品价格的非正常上涨, 使农资价格维持在企业和农民都能接受的范围内。

摘要:为了优化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 选取了八项涉及农村居民消费的指标,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对河南省2000~2005年、2006~2011年两个时期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与消费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有所改善, 但仍以基本生存型消费为主。在此分析基础上, 提出了相应对策, 以刺激农村居民消费。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灰色关联分析

参考文献

[1]王生林, 朱丽琴.广东农村居民家庭收入与消费结构的动态关联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 2010, (5) :237-239.

[2]李翔, 朱玉春.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J].统计研究, 2013, 30 (1) :76-78.

[3]王建增.我国农民收入与消费结构变化研究[J].特区经济, 2011, (5) :191-192.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产业关联度分析 第8篇

影响力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 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Fj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第列之和;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列和的平均值。当Fj>1时, 表示第j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超过社会平均影响水平 (即各部门所产生波及影响的平均值) ;当Fj=1时, 表示第j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等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Fj<1时, 表示第j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低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显然, 当影响力系数Fj越大, 表示第j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

根据表1, 2005年的数据表明影响力系数排前三位的分别是机械设备制造业, 金属产品制造业, 建筑材料及其他金属矿物制品业。而且影响力系数超过1的产业部门有9个, 基本上集中在制造行业。这说明我国的第二产业仍然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些基础工业对其他部门的影响极大。排在后三位的分别是金融保险业, 农业, 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这些产业集中在第三产业。分析长期的平均数, 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部门有8个, 都属于第二产业, 并且8个部门中有5个制造部门。这说明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第二产业的推动。从长期变化情况的分析, 基本上处于稳步变化的状态。农业, 采掘业, 批发零售贸易、住宿和餐饮业, 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金融保险业呈现下降的趋势, 并且影响系数长期处于1以下, 说明我国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还处于较低层次。

注:以上数据根据2005年, 2002年, 2000年, 1997年《中国统计年鉴计》计算得到

二、部门感应度分析

感应度系数是反映当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 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 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感应系数Ei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 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第i行之和;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行和的平均值。当Ei>1时, 表示第i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 (即各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的平均值) ;当Ei=1时, 表示第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等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当Ei<1时, 表示第i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低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

从表2我们可以知道1997-2005年平均感应度系数超过1的有7个部门, 其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机械设备制造业, 化学工业, 采掘业。我国的经济增长依赖这些基础工业的程度较大。从感应度系数可以看出, 经济增长时, 对第一第二产业的需求度高, 而对服务行业的需求暂时还不太明显。排在后三位的部门分别是建筑业, 其他服务业, 金融保险业。分析2005年的统计数据, 感应度系数超过1的有6个部门, 主要也是集中在第一、二产业。而金融服务业, 其他服务业, 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建筑业的感应力系数均小于0.5。分析长期感应度系数变化情况, 采掘业, 化学工业, 金属产品制造业, 运输邮电业, 机械设备制造业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趋势。

注:以上数据根据1997年、2000年、2002年、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计》计算得到

三、部门交叉关联分析

根据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对各部门进行分类, 以社会平均值1.00为界限, 可以将“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分割成4个象限, 图1表示长期以来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的平均系数散点图。为了分析最近的产业情况, 引入2005年的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散点图 (如图2) 。其中“YX”表示影响力系数, “GY”表示感应度系数。

(一) 平均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分析

1、图1显示长期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小于的部门有食品制造业, 电力、热力及水电的生产和供应业, 房地产、租赁和商业服务业, 金融保险业以及其他服务业。这些产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的辐射作用不大, 对其上下游的产业推动作用不大。

2、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大于1的部门有化学工业, 金属产品制造业, 机械设备制造业。这些部门的产品主要集中在中间生产过程, 对我国家经济的增长有很强的辐射力和制约能力。

3、影响力系数大于1而感应度系数小于1的部门有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 其他制造业, 石油加工业, 建筑材料及其他金属矿物制品业建筑业。这些产业具有很强的影响能力, 但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能力不强。

4、影响力系数小于1而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部门有农业, 采掘业, 运输邮电业, 批发零售贸易、住宿和餐饮业。这些产业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 2005年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分析

2005年是中国统计局官方网站出来的最新数据, 更能反映目前中国经济部门各产业之间的关联。变化最大的是电力、热力及水电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影响力系数大大的上升了。这说明我国近些年来能源供应的加强。

四、我国产业结构的总体特点及发展建议

(一) 制造业在我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从长期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观察来看, 各种制造业的系数都远远高出其他部门。而且保持平稳状态。为社会就业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制造业属于整个商业价值链的中低端, 为了进一步保持这种优势地位, 应该大力发展附加值较高的知识密集型制造业, 比如专用设备制造业, 计算机及其电子制造业, 电器机械制造业等。并且要大力提高研发水平, 改进制造工艺和流程。

(二) 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的需求大

在经济快速稳步发展中, 对于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的感应度大大增强, 而且呈逐年的增长状态。这些部门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国家应该大力发展和开发新型能源, 并且鼓励集体和个人尝试新型能源。

(三) 加快服务行业的发展

以运输邮电行业为首的服务行业的感应度增强, 这些行业应该成为发展经济的排头兵。而且我国长期以来金融保险、商业服务以及地产的和人们生活水平息息相关的服务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长期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这些服务性行业将是以后我国经济增长的重点。

摘要:文章根据2005年、2002年、2000年、1997年《中国统计年鉴》投入产出表资料, 通过分析各部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测算我国目前各产业之间关联的变化, 进而为宏观经济调控管理提供建议。

关键词:投入产出表,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产业关联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课题组.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向及我国的选择[J].理论参考, 2005 (11) .

[2]、胡伟, 肖传亮.我国第三产业区域竞争力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 2009 (13) .

[3]、曾胜, 郑贤贵, 饶呈祥.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关系分析[J].软科学, 2009 (8) .

河南省产业关联度分析 第9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 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方面, 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 经济的发展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并决定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近年, 许多学者对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且卓有成效。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深入, 河南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笔者应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 分析河南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从而找到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 并提出对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有针对性的策略。

二、河南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现状

研究选取了2002 年至2013 年间的河南省高等院校在校生的数量和财政在教育上的支出的数据 (河南省统计年鉴2003 ~ 2014) , 来描述河南省高等教育的现状, 并选择GDP (国内生产总值) 对经济发展的状况进行描述。

(一) 河南省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的数量分析

河南省是高校生源大省, 2002 年至2013 年间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的数量不断上升, 从2002 年的46.80 万人增加到2013 年的161.83 万人, 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0.89%, 同时期全国的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的数量从903.4 万人增加到2468.1 万人, 年均增长速度是8.74%, 河南省的年均增长速度高出全国2.15 个百分点。河南省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的数量占全国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的数量比例从5.18% 上升到6.56%, 这显示出河南省生源的丰富性和高等教育发展的紧迫性。

(二) 河南省财政在教育中的支出分析

为保障教育的发展, 河南省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 财政在教育的支出上从2002 年的123.30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171.52亿元, 12年间增加了9.5倍, 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64%, 同期全国财政在教育的支出上从2002 年的2644.98 亿元增加到2013 年的22001.76 亿元, 12 年间增加了8.32 倍, 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9.31%, 河南省的年均增长速度高出全国1.33 个百分点。这些数据显示, 在2002 年至2013年间, 河南省不断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支持力度, 对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视, 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提高了人力资源的质量。2002 年至2013 年, 河南省财政在教育的支出占GDP的比重从2.04% 增加到3.64%, 同期全国财政在教育的支出占GDP的比重从2.22%增加到3.89%。这些数据显示, 河南省在不断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支持力度, 但是, 尚未达到教育经费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4% 的目标。所以, 河南省在高等教育的发展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潜力, 与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 政府仍然需要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

(三) 河南省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2002 年至2013 年, 河南省经济发展迅速, GDP从2002 年的6035.48 亿元增加到2013 年的32155.86 亿元, 年均增长速度为14.96%, 同期全国GDP从119095.7 亿元增加到516282.1 亿元, 年均增长速度为13.78%, 河南省年均增长速度高出全国1.18个百分点, 这显示出河南省区域经济迅猛的增长态势。但是,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 虽然2013 年人均GDP达到34174 元, 但是, 2013 年全国人均GDP为41908 元, 河南省人均GDP仅为全国人均GDP的81.55%, 经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013 年河南省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依次为12.6%、55.4%、32.0%, 可见第二产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2013 年全国生产总值分产业构成的情况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依次为10%、43.9%、46.1%。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河南省的第二产业占比仍然偏高, 而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偏低。因此, 处于中原地区的河南省应该积极承接沿海的产业转移, 利用地理位置上的优势, 积极发展运输业, 逐步发展新兴产业, 平衡经济发展的格局, 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

三、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

(一) 灰色关联分析的原理和计算步骤

灰色关联分析是灰色系统理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 曲线越接近, 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越大, 反之就越小。灰色关联分析可以用来分析系统中特征行为序列与各相关因素序列的关系密切程度, 从而判断引起该系统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

灰色相对关联度的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步:求各序列的初值像 (或均值像) 。令

第二步:求差序列。记

第三步:求两极最大差与最小差。记

第四步:求关联系数

其中ξ为分辨系数, 一般ξ=0.5。

第五步:计算关联度

(二) 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

研究者选择2002 年至2013 年的河南省高等院校在校生的数量X01 (单位:万人) 、财政在教育上的支出X02 (单位:亿元) 为系统特征行为序列, 来反映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 选择X1:GDP (单位:亿元) , X2:人均GDP (单位:亿元) , X3:第一产业产值 (单位:亿元) , X4:第二产业产值 (单位:亿元) , X5:第三产业产值 (单位:亿元) , X6:财政收入 (单位:亿元) , X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单位:元) , X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单位:元) , 为相关因素序列, 以反映河南省的经济发展状况。各个变量的原始数据如表1 所示:

根据表1 的数据, 可以计算出X0i与各影响因素Xj的关联度γ0i, i=0, 1, 2, j=0, 1, 2, ..., 8从而得到各指标的灰色度:

继续求解X0i与各影响因素的平均关联度:

对于平均关联度进行排序可以得到:Y6>Y4>Y1>Y2>Y5>Y7>Y8>Y3。

从而可以得到如下结论: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影响因素的关联度从高到低依次为:Y6> Y4>Y1>Y2>Y5>Y7>Y8>Y3。从排序的结果可以看出, 对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为财政收入, 影响最小的因素为第一产业产值。

四、结论及对策

(一) 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高等教育发展

从计算结果来看, 河南省高等教育与财政收入的关联度最大, 说明河南省财政收入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近年, 尽管中国经济连续保持10% 左右的高速增长, 但经济增长带来的就业效应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就业效应并不明显, 主要原因是经济结构调整比较缓慢,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当前, 河南省正在进行中原经济区的建设, 努力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 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 从而提高了对高等教育的支付能力。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会逐步上升, 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业、信息服务业、互联网等行业, 需要大量的高端人才, 从而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大的需求。

(二)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教育经费投入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提, 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中央、地方各级政府以及社会长期以来都很重视对教育的经费支持, 但国情制约, 经费短缺始终是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 河南省的人均教育经费投入仍然偏低。因此, 河南省应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高等教育领域, 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增强创收能力, 加强产学研结合, 在保证质量的同时, 进一步保障高等教育的稳定、持续、快速发展。

(三) 不断增加居民收入, 提高居民对高等教育的支付能力

近年, 河南省的经济发展一直比较迅速, 但是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 河南省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居民人均收入和全国平均水平仍有一定差距, 特别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偏低, 限制了居民对于高等教育的支付能力。因此, 河南省应该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 改革收入分配体制, 保障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着力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以增强居民对于高等教育的支付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志刚, 王凤慧.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区域差异性的实证分析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8, (4) .

河南省产业关联度分析 第10篇

关键词光伏产业;贸易政策;AHP灰关联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贸易政策绩效如何,这是政府决策者所关心的问题.对贸易政策绩效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R&D补贴政策、出口退税政策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如何看待贸易政策的绩效,一些学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7].

1)R&D补贴政策的绩效.R&D补贴政策是政府补贴政策中常用的一种补贴方式,主要针对新兴产业以及高新技术型产业.Jan Haland和Hans Jarle Kind在讨论一国成本节约型R&D补贴政策时[1],认为一国的贸易成本越小,提供成本节约型R&D补贴越高,大厂商对于R&D投入的效果并不明显.

2)出口退税政策的绩效.出口退税主要是通过退还出口货物的国内已纳税款来平衡国内产品的税收负担,使本国产品以不含税成本进入国际市场,从而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ChiChur Chao、W.L. Chou、Eden S.H. Yu以中国经验为例[2],研究了出口退税对出口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出口退税政策确实可以促进出口,同时也能够促进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同时还会造成失业增加、税收减少和消费者剩余减少等负面影响.

3)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绩效.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限制外国产品进口为目的的一种非关税壁垒措施,是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最有效手段.昝宏主要针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3],研究表明我国茶叶出口的数量、金额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其影响程度较其他因素也具有更强烈的显著性.

太阳能光伏产业作为目前我国新能源产业的重点产业,近几年在国内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年平均增长高达40%以上.我国光伏电池产量在2007年就首次超过了德国和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然而,我国在发展光伏产业方面,现在却面临极为不利的国际贸易环境[8].据2012年10月11日的中国经济网(北京)报道:“美国终裁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34%~47%关税”.美国之所以对我国的光伏产品课以沉重的关税,就是因为美国政府认为中国企业获得了政府不当补贴,光伏产品在美国市场以低于成本价格出售.我国光伏产业要应对来自国际贸易的重大挑战和强烈冲击,需要政府采用有利的国际贸易政策来保障光伏产业的发展.贸易政策促进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绩效如何,本文从R&D补贴政策、出口退税政策和技术性贸易壁垒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2基于AHP—灰关联分析法的贸易

政策绩效评价模型

要构建的评价模型属于多属性、多层次、多目标的决策综合评价模型,所选取的指标具有较强的不确定因素,指标的属性信息往往是不完全的.单纯地使用AHP只是将各因素指标进行比较,并没有考虑因素指标之间的关联.因此,将AHP与灰关联分析进行结合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对复杂的指标体系进行不确定性评价分析.

经济数学第 29卷第4期

王洵迪等:基于AHP灰关联分析法的光伏产业贸易政策绩效研究

2.1AHP—灰关联分析模型及分析

2.1.1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值

1)指标选择.主要采用专家评估法来确定所选取的指标体系.各初始指标按照“不重要”、“较不重要”、“一般重要”、“重要”、“非常重要”分别赋予1、3、5、7、9的分值.

2.2光伏产业贸易政策效应评价模型

2.2.1光伏产业评估体系的建立

1)经济效益.光伏产业作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其经济效益在一定时期内将会作为衡量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在考虑评价光伏产业绩效时,经济效益体现了产业的战略性目标,同时也反映了该产业的效益特征.本文将主要把总资产贡献率、产品销售率以及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三个方面作为二级指标来分析光伏产业的经济效益.

2)国际竞争力.在分析国际贸易政策对于光伏产业影响时,产业在国际市场上所表现出来的竞争力同样能够代表该产业的发展态势.进出口总额能够充分显示出该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综合经济效益;境外投资能够反映出该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前景和潜力;国际市场占有率能够反映出该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重要程度和国际发展态势.所以,本文选取以上指标来评价光伏产业在贸易政策影响下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3)创新能力.产业的创新能力能够体现该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光伏产业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创新作为光伏产业发展的支撑点和动力,其发展能力决定了产业未来发展的走向.只有掌握了高端的研究技术,产业才能够在市场上与其他产业进行抗衡.因此,本文选取了科研成果转化率、新产品总值增长率和研发经费成本增长率三项指标作为研究产业创新能力的二级研究指标.

综上所述,光伏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见表1.

根据以上判断矩阵得出的指标层次总排序如下:W=(0.033,0.108,0.059,0.067,0.067,0.067,0.257,0.086,0.257).因此,选择的R&D补贴政策影响下指标为:科研成果转化率、研发费用金额、产品销售率、新产品总值增长率.

2)出口退税政策.根据上述AHP评分规则,构造的判断矩阵,见表3.

根据以上判断矩阵得出的指标层次总排序如下:W=(0.285,0.086,0.157,0.200,0.067,0.067,0.047,0.047,0.047).因此,选择的出口退税政策影响下指标为:总资产贡献率、出口总额、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产品销售率.

nlc202309032103

3)技术性贸易壁垒.根据上述AHP评分规则,构造的判断矩阵,见表4.

根据以上判断矩阵得出的指标层次总排序如下: W=(0.135,0.041,0.074,0.313,0.197,0.083,0.077,0.049,0.031).因此,选择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下指标为:出口总额、境外投资额、总资产贡献率、国际市场占有率.

2.2.3光伏产业贸易政策决策模型指标体系

根据AHP得出的各贸易政策下需要重点考虑研究的指标可以分为极大型指标(指标值越大越好)、极小型指标(指标值越小越好)和区间型指标(以某个固定区间值为最佳).在构建灰关联分析的最优参考序列时,需要将上述指标进行规范化

综上研究,本文总结出在不同贸易政策影响下的光伏产业评价指标体系,见表5.

3实证分析——以江浙沪地区的

光伏产业为例

3.1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链结构

光伏产业链结构从上游到下游的各相关环节能够为企业提供一系列配套的特定服务和产品.产业结构上游环节主要包括产业发展的关键资源和技术性材料;中间环节主要包括硅基太阳能和多元化合物薄膜电视;下游系统主要包括并网电站,户用光伏系统等.光伏产业链结构主要呈现出“微笑曲线模型”,如图1所示,光伏产业结构的上游环节和下游环节产业价值最高,在产业发展中需要重点关注,也是产业结构环节中需要着重发展.

3.2 江浙沪地区光伏产业的相关贸易政策绩效分析

3.2.1R&D补贴政策绩效分析

选取长三角地区浙江省2007—2011年相关指标数据来对光伏产业实施R&D补贴政策后的绩效进行评价.

从中可以发现浙江省在2007年实施R&D补贴政策之后,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即政府在加强R&D补贴政策引导之后,光伏企业的创新潜力得到了发挥,但政府对于创新活动的扶持不应仅仅只局限于资金的支持,还应关注创新人才的培养.

3.2.2出口退税政策绩效分析

本文将选取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市2007—2010年相关指标数据来对光伏产业实施出口退税政策后的绩效进行评价.见表7.

从中可以看出上海市在2007年实施出口退税政策之后,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补贴光伏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能够提高产业的出口竞争力.上海市光伏产业链结构呈现“两端高、中间低”,发展光伏产业最大的价值环节在于产品的研发和市场的拓展.因此实施出口退税政策,应该选择最优的发展结构部分进行补贴支持,这样才能实现光伏产业的价值最大化.

3.2.3技术性贸易壁垒绩效分析

本文将选取长三角地区的江苏省2007—2010年相关指标数据来对光伏产业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政策后的绩效进行评价.见表8.

从中可以看出江苏省在2007年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政策之后,存在的主要问题.江苏省光伏产业在进口方面,运用技术性贸易壁垒来缓解外国产品对国内市场冲击的政策力度还不够,所实施的进口政策,最好既能对本国产业适度保护,又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3.3实证结果分析

从上述分析法所得出的数据来看,近几年江浙沪地区光伏产业的发展虽有波动,但整体来说还是平稳快速地发展着.在实行各贸易政策后的,产业的发展确实得到了保障,相关企业也得到了政策优惠,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同时,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江浙沪地区的光伏产业的发展在2009年面临了巨大的考验,整体数据相较于2008年出现了较大的波动.这其实是由于国际光伏市场的变化所导致的.2009年当时世界最大光伏需求国家西班牙的光伏政策发生了改变,该国光伏市场大幅缩小,这是当时长三角地区光伏产品出口大减的主要原因.

4发展我国光伏产业的贸易政策建议

1)加大力度扶持光伏产业的R&D创新活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企业长久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加强政府政策在这方面的引导,能够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潜力,在行业中也能够起到示范作用.对于创新活动的扶持不应仅仅只局限于资金的支持,还应着重关注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技术进步的进程中,高层次人才能够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才能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

2)完善光伏产业的进口政策.光伏产业的进口政策既要能对本国产业适度保护,又能引进先进技术,促进本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同时在进口方面,还可以充分运用技术性贸易壁垒来缓解外国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使用的进口政策既要能对本国产业适度保护,又能引进先进技术,促进本国光伏产业的发展.

3)政策补贴产业链结构的关键环节.补贴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能够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前文分析的光伏产业链结构主要呈现“两端高,中间低”,发展光伏产业最大的价值环节就在于产品的研发和市场的拓展.因此我国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由于不同产业的关键发展环节也不同,政府的扶持政策也要因地制宜,选择最优的发展结构部分进行补贴支持,这样才能创造产业的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Jan HALAND, Hans Jarle KIND. Cost effectiveness of R&D and strategic trade policy[R].New York:Banco de Espana Research Paper Series,2008.

[2]Chichur CHAO, W L CHOU, Eden S H YU. Strategic trade policy,the committed versus noncommitted government and R&D spillovers[R].Boston:Harvard University,2001.

[3]昝宏.技术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6,30(12):33-37.

[4]王宜斌.新兴产业发展中产业和贸易政策的效应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2011.

[5]贺正楚,张训,周震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与评价及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31(12):62-67.

[6]王明旭,刘俊,毛楠.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下一个支柱产业:经济发展转轨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R].上海:东方证券研究所,2010.

[7]景欣.战略性贸易政策与中国新兴产业发展研究[J].商业时代,2011,28(22):121-124.

[8]柳卸林,高伟,吕萍,程鹏.从光伏产业看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33(1):118-127.

河南省产业关联度分析 第11篇

海洋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据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发布的《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 (2013) 》 (简称《报告》) , 2012年, 中国海洋生产总值突破5万亿元大关, 达到50087亿元, 较上年增长7.9%, 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9.6%。《报告》预测, 未来中国海洋经济仍将保持8%左右的年增长速度。在现代经济增长中, 和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的是产业结构, 它影响和制约着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水平。因此, 在现有的研究中, 人们大多关注海洋产业结构与海洋经济增长的关系。例如, 盖美、陈倩[1]以辽宁省为例, 分析了1997-2007年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影响;陈志杰[2]利用灰色关联法研究发现, 福建海洋经济产业走得是三二一的发展模式。

与以往研究不同, 本文着重研究海洋产业的结构性变化及其与海洋经济间的关联程度。海洋产业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活动, 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主要产业以及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3]目前, 中国海洋产业内部的发展参差不齐, 对海洋经济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因此, 它们与海洋经济之间的关联程度到底如何, 同样值得关注。

1 中国海洋产业结构的变化

表1是根据海洋三次产业的分类方法, 计算了2001年和2011年中国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以及主要产业与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以2001年为基期, 2011年海洋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了1.55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了4.04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的比重下降了2.48个百分点。这表明, 当前中国海洋第二产业仍处于成长期, 海洋经济走得仍是以二三一的发展模式。

就海洋产业的结构变动来看, 在海洋第一产业, 海洋渔业的比重下降了3.11个百分点, 这是因为随着海洋环境污染问题凸显, 以及政府保护海洋环境意识的增强, 沿海省市大多严格控制养殖面积, 保护海洋生态和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 近海捕捞量趋于下降, 由此影响了海洋渔业增加值的提高;在海洋第二产业, 除了海洋盐业的比重下降外, 其他海洋产业的比重都有所增加。其中海洋油气业、海洋船舶工业以及海洋工程建筑业的比重增加得最多, 这表明中国经济增长越来越需要海上能源, 即或直接来自于海洋, 或经由海洋由外部输入;在海洋第三产业, 海洋交通运输业的比重下降了4.56个百分点, 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的比重下降了3.1个百分点, 滨海旅游业的比重增加了2.46个百分点。可见, 海洋产业结构正处于更替变化中, 由此影响着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显然, 这种更替变化对海洋经济的影响是参差不齐的, 有些产业的影响会相对更大些。

数据来源: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2.

2 中国海洋产业与海洋经济的关联度

2.1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灰色关联分析是指对一个系统发展变化态势的定量描述和比较的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通过确定参考数据列和若干个比较数据列的几何形状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 反映了曲线间的关联程度。

具体有以下几个步骤:

(1) 确定分析数列。确定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参考数列 (母序列) 和影响系统行为的比较数列 (子序列) 。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数据序列, 称为参考数列。影响系统行为的因素组成的数据序列, 称为比较数列。设参考数列为x0={x0 (k) , k=1, 2, …, n}, 比较数列为xi={xi (k) , k=1, 2, …, n, i=1, 2, …, m}。

(2) 变量的无量纲化处理。由于系统中各因素列中的数据量纲可能不同, 这样不便于比较或在比较时难以得到正确的结论。因此在进行关联度分析时, 一般都要进行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3) 计算关联系数。x0 (k) 与xi (k) 的关联系数如下:

其中, k=1, 2, …, n, i=1, 2, …, m, ρ∈ (0, ∞) 被称为分辨系数, ρ越小, 分辨力越大, 一般ρ∈[0, 1], 具体取值视情况而定, 本文取ρ=0.5。

(4) 计算关联度。关联系数是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在各个时刻 (即曲线中的格点) 的关联程度值, 所以它的数不止一个, 而信息过于分散不便于整体比较, 因此有必要将各个时刻的关联系数几种为一个值, 即求其平均值, 作为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间关联程度的数量表示, 关联度公式如下:

(5) 关联度排序。关联度按取值大小排序, 如果r1<r2, 则参考数列x0与比较数列x2更相近。

2.2 数据说明

我们选取了2001-2011年之间11年的数据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选取海洋生产总值作为母序列, 13个海洋产业增加值作为灰色分析的子序列。其中, 在变量的无量纲化处理环节, 是以2001年的数据为基准对各数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由步骤4得出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发展之间的关联度。

2.3 实证分析结果

根据表2的计算结果, 可得到: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滨海旅游业与海洋交通运输业与海洋生产总值的关联最为密切, 分别为0.991、0.985和0.981, 在表1列出的13个海洋产业中位居前三位, 并且它们都属于海洋第三产业;位居第四位的是海洋渔业, 它与海洋生产总值的关联度为0.977;在海洋第二产业内部, 海洋矿业、海洋生物医药业以及海洋电力的关联度相对较低, 分别为0.667、0.837和0.877。

将表2的计算结果和表1结构比例的变化结合起来看, 可得到: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以及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关联度最大, 但是与海洋生产总值的占比却出现了下降。显然, 在“十二五”期间, 二者在海洋经济中的地位需要进一步给予提升;滨海旅游的关联度高, 同时在海洋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也提高。这表明, 近些年来, 滨海旅游业的崛起正成为海洋经济总值不断上升的重要推动力;海洋渔业尽管与海洋生产总值的关联度高, 但受制于海洋环境与资源约束, 在海洋生产总值的占比不能提高;在海洋第二产业内部, 以海洋盐业、海洋油气为代表的能源类产业的关联度最高, 分别为0.956、0.949。但是, 表1显示海洋盐业的占比是下降的。这主要是因为盐田面积呈现逐步退让减少趋势, 尤其是开发区占地使得盐场原有的海盐生产工艺布局需要大规模的调整, 由此影响了海盐生产。

3 总结及相关建议

海洋经济状况和海洋产业结构状况共同反映海洋经济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 制约着海洋经济发展速度。当前, 中国海洋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的比重呈现出的二、三、一格局。然而, 海洋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相差也就相差0.56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轨迹有朝着高度优化的水平迈进的潜力。

本文对海洋产业与海洋经济关联度的分析表明, 不同的海洋产业对海洋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 有必要将这种差异与它们占比结构联系起来, 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进而将这种优化升级转化为切实的经济发展成果。例如, 对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此类关联度的产业, 就要在增加资金投入, 提升海洋科技创新以及在公共服务, 综合保障能力、企业负担等方面考虑, 增强它们的发展后劲, 提高它们在海洋生产总值中的占比。

摘要: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结构状况共同反映该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本文对海洋产业与海洋经济关联度的分析表明, 不同的海洋产业对海洋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 有必要将这种差异与它们占比结构联系起来, 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进而将这种优化升级转化为切实的经济发展成果。

关键词:海洋产业,海洋经济,灰色关联度

参考文献

[1]盖美, 陈倩.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0, 26 (1) .

[2]陈志杰.海洋产业结构对福建海洋经济的影响与结构优化研究[D].中南大学, 2011.

河南省产业关联度分析

河南省产业关联度分析(精选11篇)河南省产业关联度分析 第1篇河南省既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又是新兴的工业大省, 自改革开放以来, 河南省三...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