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初筛实验室
HIV初筛实验室(精选9篇)
HIV初筛实验室 第1篇
1 HIV初筛实验室的防护及教育
1.1 加强技能的培养:
所有工作人员必须经过HIV检测技术和艾滋病实验室安全培训, 包括上岗培训, 并接受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监督。实验室的安全责任人要对工作和环境的安全负责, 所有工作人员都有责任保护自已和他人的安全。
1.2 了解HIV初筛实验室的生物危险及生物安全:
如:血液标本、带血的试管、针头、体液等。
1.3 了解HIV初筛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及危害:
认真执行HIV初筛实验室工作制度和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掌握职业暴露的预防程序及安全事故处理程序。熟知安全操作的知识和消毒技术。如:戴手套, 穿工作服和隔离衣, 避免使用尖锐物品和器具, 工作台面的消毒, 洗手等。
2 建立HIV初筛实验室工作制度, 安全管理制度, 职业暴露预防程序及安全事故处理程序
良好质度的建立能让HIV初筛的工作科学、高效、安全、顺利的开展。保证实验项目顺利进行。HIV的职业暴露是指:医务工作者、实验室工作人员及有关监管人员在从事HIV/AIDS的诊断、治疗、护理、预防、检验、管理工作过程中, 暴露于含有HIV的血液、体液和实验室培养液, 即暴露于含有HIV的液体等引起的危害、故良好的制度、安全的管理、严格的预防、认真的处理是必不可少的[1]。
2.1 HIV初筛实验室工作制度及安全管理制度
2.1.1 HIV初筛实验室工作制度:
每日搞好室内卫生, 保持室验室清洁整齐。保持实验室安静, 上班时间专心工作, 不串岗、闲谈、不得做与工作无关的事。实验室冰箱不得放易燃、有机溶媒、食物和饮料。实验室原始记录需按要求内容书写, 字迹清楚, 写错的字用笔划掉, 在一旁改正。精密贵重仪器需有专人保管维护, 掌握使用方法和要求。操作人经确认已掌握使用方法和要求后, 才能使用, 用后登记, 发现故障时, 应立刻向有关部门及领导报告。严格安全操作, 使用明火、易燃易爆、剧毒物品要严格按有关规定进行。下班前要检查水、电、门、窗安全, 杜绝事故发生。
2.1.2 HIV初筛实验室安全防护:
艾滋病实验室应为每个工作人员配备足够的防护服, 包括白大衣, 一次性工作服等, 当含有HIV的液体 (样品或病毒培养液) 及有可能溅到工作人员时, 应使用防渗透性的围裙。当发现防护服已被污染时, 应立即更换。实验室应配备一次性手套, 一次性口罩, 安全防护眼睛及冲洗眼睛的装置。艾滋病实验室应配备实验室专用的工作鞋, 鞋面覆盖足背, 鞋底防滑, 离开实验室时, 应脱去防护, 每次穿过的污染的防护服应及时放入污衣袋中, 待消毒后方可洗涤或废弃。
2.1.3 HIV初筛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实验室的仪器设备, 建筑和设施的安全性应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要求。根据《全国艾滋病监测技术规范》制订本实验室的安全工作制度或安全标准操作程序 (S-SOP) , 该制度或程序应适用于现有的实验室条件, 并与实验室其他规定相一致。无论是否发生意外事故, 每年都要对安全工作制度或安全标准操作程序及其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修订, 并有记录。制定意外事故处理预案。建立意外事故的登记和报告制度。
2.2 HIV初筛实验室职业暴露预防程序
HIV/AIDS的职业暴露的预防应包括急救, 对暴露级别, 暴露源严重程度的评估;预防性用药的推荐处理方案, 报告及保密。
(1) 急救处理:只要情况允许, 应进实行急救, 如皮肤有伤口, 应当反复轻轻挤压,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用肥皂和清水冲洗伤口或沾污的皮肤, 如果是黏膜暴露, 应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伤口应用消毒液 (如75%洒精, 2000mg/L次氯酸钠, 0.2%~0.5%过氧乙酸, 0.5%碘伏) 浸泡或涂抹消毒, 并包扎伤口。由于暴露后有无急救措施对HIV感染有一定的影响, 故应尽量为受伤者寻找医疗机构。 (2) 暴露级别的评估:根据暴露是否是传染性物质分为:1级暴露、2级暴露、3级暴露。 (3) 暴露源的评估:根据暴露源的HIV情况分为HIV暴露源级别1 (轻度) 、HIV暴露源级别2 (重度) 、HIV暴露源级别不明。 (4) 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预防性用药的推荐处理方案 (表1) 。 (5) 做好保密工作及填报HIV初筛实验室职业暴露人员档案登记表报至疾病控制中心[2]。
注:基本用药程序:两种逆转录酶制剂, 使用常规治疗剂量, AZT (每次200mg, 每日3次, 或每次300mg, 每日2次) 拉米夫定 (每次150mg, 每日2次) , 连续使用28d或双汰芝 (AZT与3TC联合制剂) 300mg/次, 每日2次。强化用药程序:基本用药程序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 茚地那韦 (800mg, tid, 饭前1h及饭后2h服用) 均使用常规治疗剂量
2.3 HIV初筛实验室安全事故处理程序
填写“HIV实验室人员职业暴露登记表”, 详细记录事故发生的时间, 地点及经过, 暴露方式, 损伤的具体部位, 程度, 接触物种类和含有HIV的情况, 处理方法和处理经过, 是否采用药物预防疗法, 若是, 则应详细记录治疗用药情况, 首次用药时间, 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 立即向主管领导, 专家和省HIV应急事件处理专家组报告, 主管领导和专家要立即到现场进行具体指导, 并立即向地区性HIV职业暴露预防性治疗药品储备库报告, 力争在暴露后最短时间内 (24h内) 开始预防性治疗, 并同时由省HIV确认中心抽血检测HIV抗体, 该血清留样备用.暴露一年内要定期检测HIV抗体 (6同, 12周, 6个月, 12个月) , 对事故汲职业暴露者在整个处理中均应注意做好保密工作。
2.4 HIV初筛实验的清洁与消毒管理
(1) 血液标本置于合适容器内, 加盖盖紧后运送, 切勿污染盛器外部, 如污染要用消毒液消毒。 (2) 实验室所有垃圾, 包括用过的一次性手套和工作衣, 置于专门污物袋内, 经焚烧或有效消毒后丢弃, 污染的非一次性工作衣应先消毒后再洗涤。 (3) 所有尖锐物品应置于不宜刺破的容器内, 消毒后用合适的方法处理。 (4) 高压蒸气消毒, 121℃, 保持15~20min。 (5) 干燥空气烘箱消毒 (干烤消毒) , 140℃, 保持2~3h。 (6) 废弃物缸:5000mg/L次氯酸钠。 (7) 生物安全柜工作台面和仪器表面:75%乙醇。 (8) 溢出物:5000mg/L次氯酸钠。 (9) 污染的台面和器具用2000mg/L次氯酸钠, 也可以用过氧化氢或过氧乙酸。器械需用2%戊二醛消毒。
维持HIV初筛实验室工作科学, 高效, 安全, 顺利开展, 保证实验项目顺利进行是我们HIV初筛实验室工作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宫玉花, 郑修霞.国护理临床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进修杂志, 2002, 17 (7) :508-510.
HIV初筛实验室工作管理程序 第2篇
一、目的
对HIV初筛实验室工作全过程进行控制,保证检验工作符合规定要求,提供可靠的检验数据和有效的检验报告。
二、范围
适用于本实验室开展的各类医学检验工作的各个环节。
三、职责
1、工作人员负责门诊检验样品的采集。
2、工作人员负责住院检验样品的接收。
3、负责人负责组织协调完成检验任务,并负责对检验工作质量的监督。
4、工作人员负责执行检验任务,做好检验记录,填报检验数据。
5、报告授权审核人负责检验报告的签发、发放。
6、实验室负责人负责检验资料的归档保管(计算机)工作。
四、工作程序
(一)、检验工作分类
本实验室的检验工作,根据标本的来源不同分为采样检验和送样检验,根据工作性质分为常规标本检验和检验质量抽检委托复检。
(二)、委托复检工作需按下列程序执行:
1、当面核对标本姓名、性别、年龄及标本质量等资料;
2、按要求进行检验;
3、必要时委托方可全程参与检验过程;
4、其余程序与常规检验标本相同。
(三)、采样及样品管理
采样执行本科程序文件《标本采样管理程序》。样品接收、分发和保管处理,执行本科程序文件《标本管理程序》和《标本采样管理程序》。样品一旦受理即给予受理编号。
(四)、标本检验
检验执行本科程序文件《标本检验管理程序》和《检验项目标准操作规程》。
(五)、检验依据
1、国家标准方法;
2、部颁标准方法和检验规范;
3、卫生技术部门推荐使用方法;
4、有关科技文献或杂志上发表的方法;
5、自编规程的使用执行《检验方法确认程序》。
(六)、检验实施
检验人员按检验标准或作业指导书的要求按时完成检验任务,并按程序文件《记录档案管理程序》做好原始记录。
(七)、检验报告的编制、复核和签发按本科程序文件《检验报告管理程序》执行。
(八)、检验方法控制
抗-HIV初筛与确证实验结果分析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2012年该站无偿献血标本143 093份。
1.2 试剂
来源于A、B两厂家的抗-HIV检测试剂盒, 其中一种为进口试剂, 都经卫生部生物制品鉴定所批批检合格, 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1.3 仪器
RSP全自动加样仪, Fame全自动酶免系统。
1.4 方法
严格按照《全国爱滋病检测技术规范》要求和各厂家试剂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和结果判定, 初筛呈反应性的标本剪血袋上的小辫在该实验室和其相对应的原管使用同种试剂进行双双空复试 (原管两空, 小辫两空) , 结果呈反应性的标本按送检要求送市CDC确证实验室采用免疫印记法进行确证检测。
2 结果
该站实验室对143 093份标本进行检测, 结果为:A、B两种试剂同时检出反应性标本7例, 占样本总数的0.0042%, A试剂检出反应性标本34例, 占样本总数的0.024%, B试剂检出反应性标本52例, 占样本总数的0.036%。
将检测出的93份呈反应性的标本按照爱滋病检测规范要求送市CDC确认实验室进行确认试验。市CDC反馈确证结果阴性标本为74份 (A试剂27份, B试剂47份) , 阳性标本为7份, 不确定样本12份 (A试剂7份, B试剂5份) 。其中两种试剂筛查呈反应性的标本与确证阳性数的符合率为100%, 见表1。
3 讨论
从以上的实验可以看出, 两种试剂都呈反应性的标本经确证都为阳性, 而単种试剂为反应性的, 确证结果为阴性的居多, 充分说明在抗-HIV ELISA实验中有很多原因能造成假反应性的出现。如在ELISA法实验的检测过程中受到其他抗体 (如类风湿系列:ASO、CRP、RF、ANA等) 的干扰, 使抗-HIV呈假反应性。也可能是由于抗体和异致抗原间的交叉反应发生多种非特异性吸附作用使其出现假反应性。另外, 加样或分血过程中出现操作不当, 使血样交叉污染, 或者留取样本时速度过快造成样本溶血, 导致红细胞内酶类物质的非特异性反应等原因也可产生假阳性反应。再者, 不同试剂厂家使用的抗原原料不同, 使原料反应性存在差异, 造成灵敏度和特异性的差异。由于血站工作的特殊性, 从安全输血角度出发, 各检验科室大多自行设置灰区, 更加造成一些假有反应性结果的出现。针对以上情况, 笔者建议:①严格体检程序, 加强献血健康的征询, 详细询问献血者的既往病史, 近期有无身体不适和服药情况。对不合格者劝其不要献血。②加强工作人员业务理论知识的学习, 加强实验操作技能的培训, 严格规范操作规程。杜绝人为因素不当操作造成的标本不符合实验要求。不符合实验要求的标本不能试验, 可剪其相对应的血袋上的小辫进行化验。③选择灵敏度和特异性相对稳定的试剂。试剂出现异常要立即停止使用。④根据各实验室的特点合理设置灰区。对单试剂呈反应性的标本建议其献血者半年后再来复查, 减少因假阳性造成的血源浪费。
摘要:目的 探讨在杜绝抗-HIV漏检的前提下, 如何能减少假反应性结果的出现, 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 又对献血者检验结果反馈不造成负面的影响。方法 将该站2010—2012年抗-HIV初筛阳性标本和CDC确证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该站实验室检测出的93份呈反应性的标本送市CDC确认实验室确证结果为:反馈确证结果阴性标本为74份, 阳性标本为7份 (ELISA方法两种试剂筛查都为反应性) , 不确定样本12份。结论 单种试剂做出呈反应性的实验结果呈假阳性的几率比较大, 也就是在抗-HIV ELISA实验中存在目前无法避免的假反应性问题。
关键词:单试剂有反应性,抗-HIV,确证,假反应性
参考文献
[1]李桂云, 胡文俊, 陈晓梅, 等.随州地区献血者抗-HIV筛查与确证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 2011 (1) :52-53.
[2]黄聪, 孙家志, 谭瑞琼.广西沿海地区无偿献血者抗-HIV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 2011 (4) :351-353.
[3]黄新宝, 杨坤, 李聚林.贵港市2005~2010年无偿献血者抗-HIV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 2012 (1) :1221-1222.
[4]唐卫国, 廖红文, 段恒英, 等.重庆市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情况的调查分析[J].重庆医学, 2011 (23) :47-49.
[5]袁克宇, 付春琴, 蔡红军.ELISA法检测抗-HIV假阳性原因探究[J].中国输血杂志, 2002, 15 (4) :246-248.
HIV初筛实验室 第4篇
1、实验室应分为清洁区和操作区,清洁区要注意保护不受污染。操作有气溶胶可能的标本应配置生物安全柜及其它防护设置,如紫外线灯,排气扇等操作区的工作台及地面每日用消毒液擦拭一次,有污染时随时消毒,每周大扫除一次。
2、采血室每日操作前用清水擦拭操作台一次,采血结束用消毒液擦拭操作台、桌子和地面一次,紫外线每日照射消毒二次,每月空气细菌培养一次,紫外线强度定期测定。
3、各种检验标本的收集,送检必须用相应指定的容器留取,不得外溢污染。
4、静脉及末稍采血,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静脉抽血做到一人一针一筒一巾一带一消毒,所用止血带及纸垫每日消毒,末稍采血一人一片一管,杜绝交叉污染。
5、一次性医用器具包括采血针,注射器、尿杯、血红蛋白微量吸血吸管,应严格做好领发登记,注射器先浸泡消毒后由供应室一对一调换,统一处理,其余一次性器具浸泡消毒后装入污物袋送焚烧炉焚烧。
6、检验人员在进行静脉抽血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操作前必须洗手必须戴好帽子与口罩,操作台和手被污染时应用肥皂和流水认真洗手,必要时用消毒液浸泡双手,酒精、碘酒瓶每周更换消毒两次。
7、溢出试管外的血液,应立即用碘酒棉签擦拭干净,注意防止玻璃碎片刺伤手,并注意试管有无破裂。
8、当针头和碎玻璃刺伤手时,用流水冲洗,挤出血水,应立即用碘酒消毒局部。
9、实验室操作时应戴上手套。吸取标本,离心振荡等应严格按操作规程,防止自身和实验室受污染。
10、已检查标本与容器分别浸泡于次氯酸钠(2000mg/L)中两小时后,标本倾弃,一次性容器送焚烧,重复使用的经清洗消毒和灭菌后再使用,均要有记录。有毒化学试剂和放射性试剂使用后要经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HIV初筛实验室 第5篇
1 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及对装备要求
世界卫生组织根据病原微生物的危害性划分4个危害程度组别 (risk group, RG) 。
1.1 危害程度1 (RG1)
不会引起个体和团体发病, 或者发病率很低。不大可能会引起人或动物发病的微生物。
1.2 危害程度2 (RG2)
适度个体发病, 低团体发病。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的病原微生物, 但不会对实验室工作者、团体、牲畜或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实验室接触可能会引起严重感染, 但有了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能限制其传染扩散。
1.3 危害程度3 (RG3)
个体发病高, 团体发病低。病原微生物通常可以引发人和动物严重疾病, 但一般不会从一个受感染的个体传播给另一个, 有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1.4 危害程度4 (RG4)
高度个体和团体发病。病原微生物通常可以引起人和动物严重疾病, 而且容易从一个受感染的个体间接或直接地传播给另一个, 尚没有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根据RG, 对应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水准、实验操作的防护程度以及对建筑、技术装备的不同要求, 现将实验室生物安全划分为4个等级, 主要参考标准源于美国疾病控制中心 (CDC, 按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biosafety level, BSL)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 (NIH, 分类为P1、P2、P3和P4) , 见表1。
2 医学实验室器材相关的生物安全应用
GMT/SLT强调人为不良的实验室技术及仪器使用不当是引发实验室意外事故、损伤和操作感染的主要原因[4]。器材使用过程中对液态或表1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分类及相关要求半液态的待测样品施加的任何动能均可能产生气溶胶颗粒 (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粒径在0.001~100μm的固态、液态微粒所形成的胶溶态分散体系) , 一般不被实验室者注意, 有吸入的可能性或者可引起工作面上实验材料交叉污染, 如气溶胶源于传染性样品则可能会造成感染。采用安全规范的实验技术, 可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些问题[5]。
我国及其他国家对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等级分类和内容基本与上述内容一致[2, 3]
首先,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不能正确地使用生物安全器材, 会大大减低其防护作用, 造成附加的微生物危害。
2.1 生物安全柜
或称生物安全操作台 (biological safety cabinet, BSC) , 是用于保护操作者、实验室环境、实验材料免受暴露于感染性气溶胶以及当操作含有传染性实验材料 (如初期的培养物、原料、诊断标本) 时可能产生的溅污物所带来之危害的装置, 是生物安全装备核心仪器。据功能分Ⅰ、Ⅱ、Ⅲ3级, 其中Ⅱ级BSC又可细分为ⅡA1、ⅡA2、ⅡB1和ⅡB2型。应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实验工作性质对应对生物安全要求的程度, 选择BSC的功能配置类型。
2.1.1 仪器定位
通过BSC前开口的气流速度大约是0.45m/s, 定向内流气体的完整性是脆弱的, 易于受到人员靠近BSC处走动、开窗、气体供应设施、开门或关门等因素产生的气流影响而中断。因此, 理想的定位应是远离通道和有潜在干扰气流的位置。BSC两侧和后方应保留有30cm的空间距离以便于维护, 上方也需要有30~35cm的空间, 以能够精确的测量通过排气滤器气体速度和便于更换排气滤器。
2.1.2 对操作者的要求
前提是没有掌握正确使用方法不能使用BSC。尽量减少通过前开口的活动次数, 避免扰乱气流, 破坏气屏障的稳定性, 影响对人和产品防护的效果, 会发生对操作者和材料的潜在污染。操作者双臂在进出安BSC时要注意维持前开口气流的稳定性, 手臂垂直于前开口, 动作务必缓慢。要在手臂放入BSC后静置1min方可开始操作, 以允许柜内气流调整对手臂表面进行气体清扫。
2.1.3 实验器材的放置
在开始操作前, 预放好必要的内置器械和材料, 但不要阻断侧隔层的空气循环。Ⅱ级BSC的前部摄风隔层必须保证不能让纸张、器材或其他物品阻挡。所有材料应尽量远离柜体, 面朝工作面的后侧缘, 但不能阻塞后侧隔层。可产生气溶胶的仪器 (如混合器、离心机等) 应放在BSC的后侧。消毒过的散装物品, 如生物危害品袋、放置用过吸管的盘和吸引收集瓶等应放在柜内一侧, 不能放在BSC的外面。工作流程应是从清洁区域通过工作面向污染区域。
2.1.4 操作和维护
操作的关键是维持BSC正常运行, 防止发生传染物溢漏。 (1) BSC的风扇在开始工作前及完成工作后至少要运转5min, 以进行柜内“洗”。 (2) 在BSC处于使用状态时, 不能打开玻璃观察板。 (3) 应避免在BSC内使用火焰 (如煤气灯) , 因其能扰乱气流。建议使用经过灭菌的一次性转移环。 (4) 定期检查BSC的生物安全性能, 如HEPA滤器泄漏、下向流速度、面前方位的流速、负压/通气率、气流产生的形式、报警、内锁状况等, 也应当选择性地对漏电、照明光、紫外光强度、噪音水平和振动情况进行测试。
2.2 移液管助控器
在移液过程中, 移液管中的液体滴落到工作面、交替吸取和吹打培养物以及当排空最后一滴液体时, 均能产生气深胶, 所以要在BSC中完成。更重要的是为避免误吸入传染性气溶胶, 要坚持使用移液管助控器 (Pipetting Aids) 取代口吸移液管, 还应配用不需要排出最后液滴的刻度-刻度式移液管。
2.3 与引发生物危害相关的器材
以下实验器材是医学实验室必不可少的技术装备, 但若使用不当将会造成生物危害, 可能造成生物危害的主要因素和防止危害措施、GMT/SLT规范。
2.3.1 离心机
可能造成危害的因素:气溶胶、飞溅物和离心管泄漏。在离心过程中会释放出高速运动的气溶胶颗粒, 如果把离心机放在传统前开口的Ⅰ级或Ⅱ级BSC内, BSC的气流也挡不住, Ⅲ级BSC能够防护离心机产生的气溶胶散播。因而, 规范离心技术, 会对传染性气溶胶颗粒起到适当的防护。防止措施与应用规范: (1) 为适合生物安全需要, 离心机应具备良好的机械性能。 (2) 采用封闭式的吊桶、离心杯 (瓶、管) 和转头 (尤其在进行RG3或RG4级实验时) 。固定角转头要加盖离心, 用前要检查密封圈是否完好。水平转头最好选用风屏密闭式的;超速离心机和真空泵之间要安装HEPA滤器, 并要建立完整的转头运行记录 (按小时累计, 对每个转头分别记录) 和预防性维护程序, 以减少机械性故障危害。 (3) 离心机应安放在低于使用者能看到离心腔的平均高度位置, 以便能够准确地安装转头和离心吊桶。 (4) 坚持在BSC中装卸离心吊桶和离心管, 且离心后至少要静止30min方可打开。 (5) 离心吊桶、套管、离心管必须重量配对、精确配平, 离心管的装液量, 样品液面和离心管边缘之间应留出多大的空间距离, 必须严格遵照制造厂说明书要求。 (6) 当使用角转头时, 必须注意离心管不能超荷装样, 以防漏液发生。 (7) 每天要检查离心腔内壁在转头水平处有否污渍或锈斑, 如果发生, 应做除污染处理并对离心方法作重新评价;检查离心机的转头和吊桶有否锈蚀和裂痕。
2.3.2 培养搅拌器、振荡器和混合器
可能造成危害的因素:气溶胶, 飞溅物和溢出物。防止措施和应用规范: (1) 在BSC或专门设计的简易防污染装置中完成操作。 (2) 采用结实的螺旋盖培养瓶, 瓶口装有防护滤膜, 必要时附加封闭措施。
2.3.3 恒温水浴器和恒温振荡水浴器
可能造成危害的因素:微生物生成, 叠氮钠, 某些金属形成易爆化合物。防止措施和应用规范: (1) 保持定期清理和消毒。 (2) 预防微生物生成, 不使用叠氮钠。
3 与器材使用相关的其他SLT
3.1 样品容器
有玻璃或塑料制品。材质应结实耐用, 盖上盖子或塞子后不漏。为避免泄漏或溢出, 应采用附加容器 (如盒子) , 并内置格架固定标本容器处于直立位。附加容器可以是金属或塑料制作, 可高温消毒, 耐受化学消毒剂, 有密封垫。对严重危害性样品 (如SARS样品) , WHO建议用3层包装容器 (Trile Packaging System) 。容器的外面不应有样品残留, 并确切标记以便鉴别。不能用化验单或共它单证包裹容器, 应选择防水包装分别放置。
3.2 打开样品管和取样
(1) 样品管应在Ⅰ级或Ⅱ级生物安全柜内打开。 (2) 必须带手套, 建议也要对眼睛和黏膜处采取防护 (带防护镜或屏蔽罩) ;在防护服外佩带塑料围裙。 (3) 用垫纸和纱布抓住样品管塞 (盖) 子以防溅出。
3.3 样品采集和分离血清
采集患者和感染动物的血要由经过培训的人员担当。应使用一次性真空采血管取代传统的针头和注射器进行静脉采血。 (1) 移取血液和血清应小心谨慎操作, 不能倾注。 (2) 废弃的含血凝块的试管等物质应放入合适的防漏容器里进行消毒或焚烧。
3.4 打开含传染性材料的冻干安瓶
打开含传染性材料的冻干安瓶时须格外细心, 因瓶内处于减压下, 空气骤然间进入会吹朔起内容物进入人气。
3.5 含有传染性材料安瓶的存储
对含有传染性材料的安瓶不应浸放在液氮里, 因为开过或不能良好密封的安瓶在从液氮中取出的过程中会发生破裂。如果需要很低温度, 安瓶只能放在液氮罐的气态相。
4 结论
4.1 自2003年SARS期间国内外相继发生实验室SARS病毒泄漏, 致使SARS暴发流行。此次流行表现以院内传播和医务人员的感染为突出特点。医务人员由最初的个人防护意识差, 到后来的过度防护。在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传染性疾病中, 如此高的医务人员感染率尚属首次, 这一血的教训告诫我们, 在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中, 医务人员应切实强化生物安全意识, 高度重视院内感染的控制, 临床实验室应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两手抓, 不能“重测轻防”[6]。因此重视实验室生物安全建设和防护势在必行。
4.2 各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必须满足生物安全级别实验室的全部安全要求, 每一个生物安全实验室都必须针对各自的实验室设计和工作任务, 单独制定安全操作手册和制度, 以满足生物安全级别实验室特殊的安全要。符合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GB 19489-2004) 和《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 (GB50346-2004) 。同时该级实验室必须通过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7,8,9]。
摘要:保障HIV艾滋病初筛实验室生物安全不仅仅是依赖实验室建筑设施和生物安全器材, 更重要在于规范实验操作流程诸多环节及其相关技术装备的正确使用。本文试以优良微生物学技术/安全实验室技术为基础, 讨论生物安全器材以及与引发生物危害相关器材的技术应用探讨。
关键词:生物安全实验室,技术装备,优良微生物学技术
参考文献
[1]崔箭, 唐丽, 陈浩林, 等.构建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机制的思考[J].疾病控制杂志, 2006, 10 (6) :608-609.
[2]卫生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Z].卫办预防控制发[2004]108号, 2004.
[3]美国CDC/NH《生物危害一级防护:生物安全柜的选择、安装和使用》[Z].2000年第2版.
[4]姚丽, 高鹏.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7, 17 (4) :720.
[5]陈巍, 谢忠平, 李文忠.实验室感染与我国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的建设要求[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 2006, 8 (1) :72-74.
[6]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S].GB19489-2004.
[7]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S].GB50346-2004.
[8]丛玉隆, 李力.对防治严重呼吸性综合征医学检验中若干问题的反思[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3, 26 (7) :396-397.
HIV初筛实验室 第6篇
1 试剂来源
1.1 外部对照质控血清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试剂部提供的GBW (E) 090050抗HIV2NCU/mL并严格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9年修订版[1]制备或购买弱阳性对照血清 (该试剂盒临界值的2~3倍) 、分装保存。
1.2 HIV诊断试剂盒
由省级HIV实验室提供, 由珠海丽珠试剂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 所用试剂盒及内部对照质控血清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2 实验室设备校准
2.1 北京普朗新技术有限公司制造的全自动ZMX-988B酶标洗板机
本实验室根据计量认证质量手册的要求, 经省技术监督监测中心定期校准 (每年至少1次) 。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进行自校准检查。每个工作日应检查洗板机管道是否通畅, 是否有漏液现象, 定期 (每月至少1次) 检查洗涤时各孔是否与相应的冲洗头对位良好, 负压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并保留记录。
2.2 上海博讯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SSW型电热恒温水槽
调节并控制温度在 (37±2) ℃。每个工作日检查记录水浴箱温度, 并做好记录。使用经过计量部门校准合格的温度计测量。
2.3 BIORAD Model 680型酶标仪、上海精益医学仪器厂生产的可调微量移液器
均经省技术监督监测中心检定合格。酶标仪根据仪器内具有的校准程序或使用校准板, 对滤光片的精密度进行校准, 并在检定周期1年内使用, 每个工作日核对滤光片波长, 对其检测数据进行不确定度分析, 从而确保其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线性范围。移液器严格按照质量手册中作业指导书的操作规程定期进行校准, 每年至少校准一次, 发现异常情况应随时进行校准, 其精密度应在厂家说明书规定的范围内。
3 操作
3.1 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加入样品量要准确, 不得混入血细胞, 同时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步骤每板设空白对照1孔 (不加任何液体) 、阴性对照3空、阳性对照2孔, 质控弱阳性对照血清1孔;严格掌握温育时间, 以免影响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性;置自动洗板机上洗涤, 洗板时应保证洗板机管路畅通, 加液量均匀;不得随意加减洗板次数 (洗板次数少出现假阳性, 洗板次数多又会使临界弱阳性变成阴性而漏检) ;拍板 (以垫纸不湿为宜) ;在规定的时间内置于酶标仪读数, 双波长450/630nm测OD值。检测结果正常情况下阳性对照OD值≥0.8, 阴性对照OD值≤0.12, 若实验结果不符合这些要求, 就应检查原因并重新进行检测。不同批号试剂不得混用。
3.2 每一次实验必须使用室内质控品, 以便监控实验的重复性。
对于我们基层HIV初筛实验室来说, 由于不是每天进行HIV抗体的检测, 对外部质控血清在常规条件下连续检测20次绘制出质控图后才能进入质控状态有很大难度, 因此, 我们采用了“即刻法”质控, 即在对同一外部质控血清连续测定3次后, 即可对第3次测定结果进行质控, 从而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3 室内质控是实验室内部对所有影响检测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控制, 以提高日常检测工作前后的一致性。
该质量控制主要通过质控图来实现, 在ELISA法检测HIV试验中, 从第3次开始就可以对每次测定的外部质控血清值进行统计, 算出每次的SI上限值与SI下限值, 查SI值表[1], 当SI上限值与SI下限值<N2s时, 表示该数据处于控制范围之内, 结果可靠可以继续测定;当SI上限值与SI下限值处于N2s与N3s之间时, 表示该数据处于2s~3s范围, 处于“告警”状态;当SI上限值与SI下限有一值>N3s时, 表示该数据已在3s范围之外, 属于“失控”状态, 应重新测定该批样品。实验人员在实验中出现告警或失控状态时, 应予注意, 并及时分析原始数据及对具体检验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 可能是系统误差、随机误差或外部质控品稳定性下降所致。查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 找出解除问题的方法后再继续进行测定。
4 影响因素分析
4.1“即刻法”室内质控是适宜于基层初筛HIV实验室使用的一种较好的室内质量控制方法。
为更好地做好室内质量控制, 最好有专人负责质量控制, 制定质量保证文件;筛查试剂必须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批准、批检合格在有效期内的试剂, 建议长期和稳定地使用一种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的试剂盒, 如更换不同厂家的试剂盒或改用新批号试剂盒应重新制作质控图, 且使用新批号或不同厂家的试剂盒必须在质控图上注明使用日期。另外, 更换检测人员及更换包装的外部对照质控物必须重新绘制质控图。每次测定时, 试剂盒及外部质控血清从冰箱取出后均应在室温下 (18~23℃) 平衡30min再使用;购买来的外部对照质控血清不能反复冻融, 应按实际实验用量分装、分类、标记、封口、-20℃冻存于自动除霜冰箱中。一旦溶解, 应储存于2~8℃的冰箱内, 并且每次使用前应充分混匀。
4.2 室内质量控制是通过使用内部对照质控血清和外部对照质控血清来进行质量控制。
试剂盒内部对照用于判断每次实验的有效性, 内部对照结果无效, 必须重新试验。质控弱阳性对照血清是为了监控检测的重复性和稳定性而设置的, 以该试剂盒临界值 (Cut-off) 的2~3倍为宜。每一次实验都必须使用外部对照质控血清, 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质控物的管间或瓶间变异必须小于监测系统预期的变异 (cv<20%) , 确定其在允许范围内, 方可发出标本检测报告, 这样做可使检测者及时分析质量控制图中出现的各种原因, 以采取相应措施。
4.3 出现以下问题, 存在质量隐患, 应引起重视:
内盒或试剂盒的物理损伤;在单包装内存在混杂物质;标签出现错误、缺失或字迹模糊[特别是产品名称或出产厂家名称, 批号和货号, 失效期和 (或) 生产日期];泄露或污染;不适宜的存放条件等。
4.4 引起室内质控失控的原因很多。
如仪器设备未经检定、校准或测试、使用新批号和不同厂家的试剂及试剂接近失效期、购买不同厂家的外部质控品及质控标准血清反复冻融、孵育时间和温度不准确、更换新的检验人员等, 此时要及时查找原因并予以纠正。
4.5 通常把临界值上下10%的范围定为检测结果灰区。
对于检测过程中出现的灰区标本均应进行重复测试, 以减少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的出现, 并对检验结果和过程进行记录存档。
4.6 质量控制是监视全过程, 排除误差, 防止变化, 维持标准化现状的一个管理过程。
要做好实验室的质量保证, 单纯靠室内质控是不行的, 还要有行政支持, 保证实验室负责人和主要技术人员队伍的稳定, 检测技术人员需经上岗培训和在岗持续培训。还要建立健全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 掌握质量控制知识, 保证标准品的质量等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并参加艾滋病确认中心实验室职能工作考核和能力验证, 从而提高检验质量。
摘要:目的 应用艾滋病抗体检测的外部质控参考品, 以保证艾滋病筛查实验室的检测质量。最大限度地防止误检或漏检, 保证检测结果的正确性和准确性。方法 依据《全国艾滋病检测质技术规范》配制质量控制血清并进行“即刻法”质控。结果 本实验室成功地建立了室内质量控制体系。结论 要做好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工作, 建立质量控制至关重要。针对质量控制可能出现的问题, 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初筛实验室,即刻法,质量控制,HIV抗体
参考文献
HIV初筛实验室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20例2011年6月-2013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住院患者, 其中有男61例, 女59例, 平均年龄为43.2岁。
1.2 仪器与试剂
所选用试剂为上海荣盛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ELISA试剂盒, 与珠海丽珠试剂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胶体金标试剂条。所选用仪器为深圳雪杜生产的RT-2100C型酶标仪和芬兰生产的DNX-9620A洗板机。
1.3 检测方法
通过ELISA法进行初筛试验, 通过金标法对筛查阳性反应标本进行复检, 若金标法与ELISA法检测均呈阳性反应, 则要将患者标本送至HIV实验室进行确认[2]。根据全国HIV检测规范评判标准对初筛结果进行严格判断。
2 结果
对120例患者进行HIV抗体检测, 有6例为阳性反应者, 其中男4例, 女2例, 平均年龄40.1岁, 总检出率为5%, 比全国平均水平要高。其中有2例为孕产妇, 1例来自呼吸内科, 1例来自自愿咨询检查, 1例来自传染科, 1例来自外一科。6例HIV抗体阳性患者所具有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外地就诊患者5例, 本地居民1例。1例患者为小学学历, 2例为初中学历, 2例为高中学历, 1例为大学学历。
3 讨论
对患者进行HIV筛查是防治AIDS的重要组成, 对普通人群特别是住院患者HIV抗体筛查具有重要的作用[3,4]。但是, 一些医院依旧存在医务人员缺乏对HIV严重形势有足够认识的情况, HIV抗体筛查只有在外科手术、输血及创伤性检查时会将其视为必检内容。本文的6例HIV抗体初筛呈阳性反应的患者中, 有17例患者在出现长时间不显著的治疗效果时, 才考虑患者可能出现HIV感染, 还有一些患者在经过屡次转科后才最终确诊, 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医院感染AIDS的风险[5]。
本文中, 6例HIV呈现阳性反应的患者中, 有1例患者是由于非法单采血浆所造成的HIV感染, 2例属于静脉吸毒者, 剩余为性感染。在我国, 性途径造成HIV感染人数上升趋势非常明显, 而且在现阶段已经成为传播HIV主要途径, 随访HIV感染患者发现, 因为HIV感染着害怕由于暴露个人信息而受到歧视, 通过性途径而出现HIV感染的患者中, 有1例患者经过医务人员耐心解释, 并征得患者本人同意, 对患者家属作相关HIV筛查实验, 确诊夫妻同时为HIV感染。其他2例患者均由于拒绝向医务人员提供性伴侣信息而不能做相关HIV检测。因为我院HIV筛查对象只是住院患者, 又是收费性检查项目, 筛查普通人HIV通常是在本人自愿前提下, 由本地疾病控制中心所做的免费检测项目。所以, 临床工作中, 怎样与患者接受治疗的疾病控制中心进行有效配合, 检测患者性伴侣或者家属HIV感染情况, 并对其进行相关资料统计工作, 行为干预高危人群特别是卖淫嫖娼者, 在社会中避免HIV扩散的问题亟待解决[6]。我院属于综合性医院, 在我院就诊的患者来自广西各地, 所以, 对高HIV流行区域, 特别是存在高危行为的患者在就诊与治疗时, 必须加大对其的预防与检测力度, 避免出现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院内人员HIV感染的情况[7,8]。
综上所述, 尽管我院所初筛出的HIV感染者以外地患者居多, 然而通过对本地HIV感染患者的检出, 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提示由于我区新增HIV感染人数的进一步上升, AIDS患者和HIV感染者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对我院医务人员与住院患者构成威胁, 所以控制医院HIV感染任务也呈现逐渐艰巨的情况。
摘要:目的:对住院患者HIV抗体初筛结果进行分析与探讨, 以提高抗体初筛准确率。方法:选取120例2011年6月-2013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住院患者, 通过ELISA法对患者HIV抗体进行初筛试验, 通过金标法对筛查阳性反应标本进行复检, 若金标法与ELISA法检测均呈阳性反应, 则要将患者标本送至HIV实验室进行确认。结果:对120例患者进行HIV抗体检测, 有6例为阳性反应, 其中男4例, 女2例, 平均年龄为40.1岁, 总检出率为5%, 比全国平均水平要高。结论:尽管我院所初筛出的HIV感染者以外地患者居多, 然而, 通过对本地HIV感染患者的检出, 对我们敲响了警钟, 提示由于我区新增HIV感染人数的进一步上升, AIDS患者和HIV感染者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对我院医务人员与住院患者构成威胁, 所以控制医院HIV感染任务也呈现逐渐艰巨的情况。
关键词:住院患者,HIV抗体,初筛,分析
参考文献
[1]何勤英, 吴学庆, 韩德琳, 等.2004-2007年成都市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感染与危险行为监测结果分析[J].职业卫生与病伤, 2008, 23 (4) :222-224.
[2]何勤英, 韩德琳, 梁娴, 等.成都市HIV/AIDS疫情监测分析[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08, 24 (2) :119-121.
[3]张虎.贵州省镇宁县卖淫妇女艾滋病和梅毒监测分析[J].职业与健康, 2009, 25 (7) :729-730.
[4]王明, 邓艳红, 董海英, 等.昆明男男性行为人群2008年行为监测调查分析报告[J].卫生软科学, 2009, 23 (5) :593-597.
[5]李素萍, 蒙志好, 李勇, 等.862例HIV/AIDS住院患者统计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 2008, 15 (1) :79.
[6]陈筱纯, 吕晓菊, 叶慧, 等.HIV/AIDS感染者109例临床分析[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8, 8 (3) :183.
[7]Gerberding JL.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HIV in health care settings[J].N Engl J Med, 2003, 348 (9) :826.
HIV初筛实验室 第8篇
关键词:HIV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金标法,免疫印迹实验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属于反转录病毒科的慢性病毒, 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 艾滋病) 的病原体, HIV感染的主要靶细胞为CD4+T细胞, 可引起CD4+T细胞的不断下降, 导致感染者细胞免疫功能缺损, 并继发体液免疫功能损伤, 最终进入AIDS期, 因各种机会感染及肿瘤而死亡, 其传染源是HIV无症状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 传播途径有性传播、血液传播及母婴传播[1]。2004年中华医学会颁布《艾滋病诊疗指南》, 将艾滋病的全过程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目前, 多数实验室通过血清学检测法来检测HIV抗体进行初筛, 初筛阳性的标本需用两种不同试剂进行复检, 如果2个都是阳性或是1个阴性1个阳性则需送实验室进行确认试验, 进而作为判断是否感染HIV的辅助诊断,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标本来源:2008年10月-2013年12月本院筛查的孕产妇, 需要手术治疗的外科手术患者、性病患者、性病门诊自愿检测者及其他人员共9 508例病例血清标本, 其中HIV抗体初筛阳性的有20例血清标本。
试剂:博赛RT6000酶标分析仪, 艾滋病抗体诊断试剂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 (胶体金法) 。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胶体金法检测HIV抗体实验操作步骤及结果测定判断均严格按照试剂盒所附说明书和《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执行。
结果判定:酶联免疫吸附法的结果判定:临界值=阴性对照A均值NC+0.18, 待测样品的A≥l临界值判为阳性, 带侧样品的A<临界值判为阴性。胶体金法结果判定:测试条/卡只在对照区位置出现一条紫红色条带标明为阴性, 测试条/卡在检测区和对照区位置各出现一条紫红色条带标明为阳性[2]。
统计学方法: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数据处理, 采用计数资料的χ2检验, 以P<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9 508例病例样本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HIV抗体初筛, 得到20例阳性标本, 各人群阳性分布见表1。
20例酶联免疫吸附法初筛阳性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胶体金法进行复检实验, 如果2个实验结果都阴性则报告阴性, 如果1个阴性1个阳性或2个均阳性则需送实验室做确认实验, 其中5例样本S/CO值>6确认实验阳性, 14例样本S/CO值<2确认实验阴性, 1例2<S/CO值<6确认实验阳性, 见表2。
讨论
获得性免疫缺陷症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组综合征, 患者以CD4+T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 同时伴反复机会感染、恶性肿瘤及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该病在1981年在美国首次发现, 全球感染人数不断上升, 蔓延范围越来越广, 至今尚无有效疗法, 已成为全球人类最棘手的疾病之一。我国此病的感染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HIV感染宿主后, 病毒基因可整合于宿主细胞基因, 或以非整合形式存在于感染细胞中, 其特征为潜伏期长, 病程发展缓慢, HIV在胞内主要呈潜伏感染, 当宿主细胞被细菌、病毒、丝裂原激活后, 病毒即进行复制。HIV急性感染多表现为单核细胞增多样综合征, 血清中可检出HIV抗体, 临床症状多发生于感染后2~6周, 表现为发热、肌肉痛、关节痛、头痛、腹泻、咽痛和淋巴结肿大等。
为确保HIV抗体检测的准确性, 筛查试剂及确认试剂必须是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 (SFDA) 注册批准、批检合格、临床评估质量优良、在有效期内的试剂。HIV抗体检测的流程及结果判定必须依据《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进行。为确保HIV抗体筛查的准确性, 在所有试验中必须包含有内部对照质控血清和外部对照质控血清。内部对照质控血清指试剂盒内部提供的阳性和阴性对照血清, 是质量控制的基础, 每次检测必须使用内部对照, 而且只能在同批的试剂盒中使用[3]。外部对照质控血清是由实验室设置的弱阳性对照, 一般以该试剂盒临界值 (cut off) 的2~3倍为宜, 原则上每次试验必须使用外部对照指控血清, 以便监控本次试验的重复性和稳定性, 了解各批试剂盒的批间差异, 绘制质量控制图。同时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和规范管理。确定HIV感染必须进行WB确认实验, 以便排除假阳性反应。对于复检阳性的样本S/CO值>6确认实验阳性率20%, 而样本S/CO值<2确认实验阳性率0, 2<S/CO值<6确认实验阳性率5%, 在某种意义上也说明随着样本S/CO值的升高, 阳性率也随之上升, 但低S/CO值的样本也还是有检出阳性, 这就提示我们实际工作中应把好质量关, 不要漏检弱阳性标本, 但是否可以再S/CO至大于某一特定值时取消确认实验, 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倪宇星, 尚红.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385-387.
[2]王兰兰, 吴健明.临床免疫学与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360-362.
HIV初筛实验室 第9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鄂尔多斯地区2001-2013年间149 985名无偿献血者, 献血后留取样本, 男性103 280例、女性46 705例, 年龄18~55岁。献血者户籍所在地分布较广, 职业涉及各行各业。
1.2 试剂
两种国产ELISA试剂 (北京金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华大吉比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 , 均经国家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批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1.3 仪器
酶标仪 (BIO-RAD550型, 美国) , 洗板机 (TECAN M8/2R型, 奥地利) 。
1.4 方法
所有样本均用2个不同厂家的抗-HIV检测试剂盒, 由不同检验人员严格按照sop同时进行检测及结果判定。双试剂同时为阳性或者单一种试剂检测结果初筛为阳性者经双孔复检仍至少有一孔为阳性按初筛阳性对待, 报上级疾控部门确证。确认阳性结果以最终反馈报告单为准。
2 结果
2.1 献血者抗-HIV初筛及确证结果
2001-2013年共检测149 985名无偿献血者, 筛查阳性274人, 筛查阳性率0.18%;确证阳性15人, 确证阳性率为1.0/万。见表1。
2.2 2001-2013年确证阳性者年龄性别分布情况
确证阳性献血者中以男性居多, 共12人、占80%;年龄主要为31岁~组居多, 共7人、占46.7%, 41岁~组与≤31岁年龄组确证阳性数相同均为4例, 各占26.7%。见表2。
3 讨论
2001-2013年间, 鄂尔多斯地区无偿献血人数共计149 985人次, 初筛阳性为274人, 初筛阳性率为0.18%, 其中HIV确认15例, 确证阳性率为1.00/万。鄂尔多斯地处我国中西部内陆地区, 与晋、陕交接, 外来人口多。已确认的15名阳性病例中, 男女比例为4∶1, 感染者31岁~组人数最多, 为7人, 占46.7%, ≤31岁组与41岁~组阳性人数均为4人, 各占26.7%。18~40岁青壮年合计共占确证阳性者的73.3%。
鄂尔多斯市不是艾滋病高流行区, 本文结果显示, 在无偿献血者中依然有一定数量的感染者没有在献血前的征询阶段被拒绝, 而在献血后的检测才被发现。近几年, 在无偿献血者中, 几乎每年都有确证阳性人员, 确证阳性的15人中有8人 (占53.3%) 是2009年后发现并被确证, 这与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外来人口增多及人们观念改变不无关系[1];同时, 本文材料也显示≤31岁组确证阳性者均是2009年后才出现的, 说明HIV感染有低年龄化趋势。提示我们要重视无偿献血招募前相关知识及保密性弃血的宣传, 也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以及健康教育干预活动, 来提高适龄献血人员对高危行为的认知水平。同时, 血站工作人员应加强培训, 提高征询技巧, 选择低危人群采集血液, 在充分尊重献血者隐私情况下, 引导有高危行为的献血者自我排除。此外, 本文结果显示, ELISA试剂有较高的假阳性率, 平均为94.52%, 而且与拥有更高的灵敏度与特异性核酸检测方法相比[2], ELISA法检测的血液残余风险度较高, 因而引入高质量的检测试剂及方法, 提高血液检测的质量十分必要, 可以进一步缩短窗口期, 提高检出率, 从而可以进一步保障用血者的安全。
摘要:目的:对鄂尔多斯地区无偿献血者HIV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为探讨防止HIV经血传播的有效途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1-2013年间献血者抗-HIV筛查与确证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49 985名献血者中初筛阳性274名, 确证阳性15例, 阳性率1.00/万, 感染者中, 以3140岁青壮年居多, 男性感染者明显高于女性。结论:应采取措施加强献血前征询, 并选用高质量的检测试剂或更为先进的检测方法以进一步保障临床用血的安全。
关键词:无偿献血,HIV,初筛,确证
参考文献
[1]蔺权德, 韩文梅, 斯琴, 等.鄂尔多斯市1994-2007年目标人群艾滋病检测结果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9, 41 (3) :346-347.
HIV初筛实验室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