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化学元素的命名故事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化学元素的命名故事(精选6篇)

化学元素的命名故事 第1篇

化学元素的发现及其命名探源

前言

到目前止,人类已经发现了110种化学元素。由这些元素形成了宇宙世界万万千千种物质,构成了大自然妙趣横生的和谐图案。纵观这些元素的发现过程,我们看到在这个“图案”上谱写了人类认识大自然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的客观规律,也看到科学事业先驱者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奋斗足迹。本书根据元素周期系,按照原子序数的顺序,编写出这些元素最早的发现年代、发现者、发现过程以及命名原义,试图探讨化学元素的发现及其命名的渊源,从一个侧面启迪人们去探索“自由王国”的奥秘。也试图从这个探源过程中,介绍中国古代和现代科学家的贡献,恢复元素发现史的本来面目。

本书编者在参阅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化学元素的发现和命名的来龙去脉,订正了某些有出入的史料,收录了最新的科技成果。书中蕴含了许多发人深省的科学发现的故事和源远流长的信息,内容新颖,深入浅出,兼备可读性和学术性,既可供专业工作者参考,又不失为一本雅俗共赏的科普读物。读者可从中获得启迪。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问题实难避免,恳请同行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不胜感激。

参加本书编写的张连英负责文献资料的收集、检索和部份校核工作,并制定附表《110种化学元素发现一览表》;沙国平负责全书的编写、主审、校核工作。本书的编写工作得到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有关同志的大力帮助,得到华东交通大学高级工程师王祖发同志的关心和帮助。在此诚恳地致以谢意。

编者 1995年10月 于华东交通大学

内容提要

本书根据元素周期系,按照原子序数的顺序,分别介绍了迄今为止发现的110种化学元素的发现年代、发现过程、发现方法及其命名的原义。内容新颖,深入浅出,系统完整,既有详尽的史料,又收录了最新的科技研究成果,兼备可读性和学术性。可供高校、中专化学工作者、教师、研究生参考,也可供大、中学生阅读。

1.氢H(Hydrogen)

早在16世纪,瑞士著名医生帕拉塞斯(P.A.Paracelsus)曾描述过铁屑与醋酸作用时会产生一种气体(这种气体就是氢气);17世纪时,海尔蒙特和波义耳等都曾偶然接触过它。1700年法国勒梅里曾在一份《报告》里提到过它,并曾论及过这种气体的可燃性。但是他们都不知道这种气体是什么东西,也没有将这种气体分离出来。

1766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什(H.Cavendish)首先系统地研究了这种气体,他用铁屑和锌等作用盐酸及稀硫酸后用排水集气法收集而获得这种气体,但他误认为该气体是由金属分解出来的。又由于这种气体在加热时就会燃烧,他就把它叫做“inflammableairfrommetals”,即“来自金属的可 燃空气”。并错误地认为氢气就是燃素或燃素和水的化合物。

几年以后,1782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L.Lavoisier)重复了卡文 迪什、普列斯特里等人的实验,明确提出正确的结论:水是氢和氧的化合物。正确地赋予一个能反映这种可燃气体燃烧后产生水的这种变化特征的名字,把它称作“hydrogene”(英文变为hydrogen),即“氢”。该词源自希腊语中的hydro(意为“水”)和后缀—genes(意为“产生”或“生出”),因此hydrogene原意为“会产生水的东西”。并确认氢是一种元素。中文名 曾为“轻气”。

值得提出,德国人不像英国人那样喜欢把他们的科学名词变为希腊文或拉丁文,他们直接用德语命名这种新的“空气”。但他们也很注意上述奇特的变化,因此他们称它为wasserstoff,意为“水物质”。

当氢的同位素发现以后,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E.Rutherford)提议将H1叫做haploge,H2叫做diplogen。这两个名词分别源自希腊语haploos(意为“单个的”)和diploos(意为“成双的”)。但发现质量为2的氢的同位素的美国化学家尤里(H.C.Urey)建议将H2叫做deuterium,该词源自希腊语deuteros(意为“第二”),汉语译作“氘”。而H1则称为protium,它源自希腊语protos(意为“第一”),汉语译作“氕”。对于H3,则取名为tritium,源自希腊语tritos(意为“第三”),汉语译作“氚”。

2.氦He(Helium)

1868年8月18日的日食期间,在地球不同地点有6个不同观察者,发现日珥光谱中有一条明亮黄线。法国天文学家简森(P.Janssen)在印度日食期间

让太阳大气的光透过棱镜,他注意到在地球物质那些熟悉的光谱线中产生了一条他不能确认的黄色光谱线。后来,英国天文学家洛克耶尔

(S.N.Lockyer)将这条谱线的位置和各种不同元素产生的类似谱线位置作了比较,断定这条新线是太阳中的某种元素产生的。1869年雷伊脱(G.Rayet)指出这条线不是氢的也不是钠的,而是另一个元素的新线。洛克耶尔和弗兰克兰(E.Frankland)把这种当时不为人所知而为太阳所有的元素定名为氦(helium)。该词源自希腊语中表示太阳的一个词“helios”,因此氦的原 意是“太阳元素”。

在地球上找到氦这种元素则是在此之后二十七年的事。1888年美国化学家赫列布莱德(W.F.Hillebrand)用硫酸处理一种沥青铀矿获得一种不活泼的气体。由于他忽略了当这种气体加热时,它的光谱中的某些谱线并不是氮的谱线,他误认为这种气体就是氮,因而错过了发现新元素的机会。1895年,苏格兰化学家拉姆赛(S.W.Ramsay)采用钇铀矿重复上述实验,并和洛克耶尔研究了所产生气体的谱线,证明了这种稀有气体正与太阳上的氦相同,从而证明了地球上也存在氦。

3.锂Li(Lithium)

1817年,瑞典化学家阿尔费德森(J.A.Arfvedson)在分析从攸桃岛(uto)采集到的一种叶石pelalite(现已证明是被称作透锂长石的硅酸锂铝LiAlSi2O5)过程中,发现该叶石中含有氧化硅、氧化铝及一种新碱金属。他把这种碱金属制成硫酸盐,进行试验,并进行详细分析计算研究后,发现该碱金属与酸类饱和的量比其它各种固定碱类要大得多,它的溶液不被过量的酒石酸沉淀,又不受氯化铂的影响。证明这种碱金属硫酸盐既不是钾盐、钠盐,也不是镁盐。于是他肯定这种碱金属是一种新元素,并命名为“锂”(lithium)。该词源自希腊语“岩石”之意,因为之前发现的碱金属钠和钾 是从植物里取得的。

阿尔费德森曾试图制取金属Li,但未成功。1818年布兰德斯(Brandes)、戴维等人分别用强电流电解锂矿石制得了少量的这种金属。直到1855年,本生和马提生(A.Matthiessen)采用电解熔融氯化锂的方法,才制得较多量的锂可供研究之用。

4.铍Be(Beryllium)

1798年法国矿物学家霍伊(R.J.Haüy)观察到祖母绿和一般矿物绿柱石的光学性质相同,从而发现了铍。根据霍伊的要求,法国化学家沃奎林

(L.N.Vauquelin)对绿柱石和祖母绿进行化学分析,当他把苛性钾溶液加入绿柱石的酸溶液之后,得到一种不溶于过量碱的氢氧化物沉淀。他证明这两种物质具有同一组成,并含有一种新元素。

铍盐有甜味被称为甜土,这种新元素最早被命名为“鋊”,(glucinium),该词来自法语“glucose”,是“葡萄糖”的意思。后来因为发现镱的盐类也同铍盐一样具有甜味,“鋊”被改称为“铍”,希腊语“绿柱石”之意。“铍”(beryllium)这一名称是德国化学家韦勒(F.Wohler)命名的。1828年韦勒用金属钾还原铍土得到纯的金属铍粉末。

5.硼B(Boron)

古代埃及制造玻璃时已使用硼砂作熔剂,但是硼酸的化学成分19世纪初还是个谜。1807年英国化学家戴维(H.Davy)报告了用电解法在两白金面之间电解湿硼酸以及在一个金属管中用钾还原硼酸制得了硼。1809年法国化学家盖吕萨克(J.Gay—Lussac)和锡钠尔德(L.J.Thenard)用金属钾还原无水硼酸B2O3取得了单质硼。

硼的命名源自阿拉伯文,原意指硼砂“Borax”及相似的化合物“Borate”。

6.碳C(Carbon)

无定形碳、石墨、金刚石是三个已知的同素异形体。认识无定形碳、使用无定形碳最早。古代人类就已知道钻木取火,广泛用木炭来冶炼金属,明了炭是比木柴更好的燃料,伐薪烧炭便是古代农民的一种副业。在旧石器时代用山火烧成的黑焦炭作为描绘物象的墨色涂料。从埃及出土的古迹装饰品中就见到过金刚石。1772年法国拉瓦锡把太阳光集光于金刚石时见产生二氧化碳,才知道它的本质是碳。1797年英国的台耐特确认金刚石是纯碳所组成。

碳的命名原意取自拉丁语“木炭”之意。拉丁语中“煤”称为Carbo(所有格为Carbonis),英语中元素碳(Carbon)的名称就是由此得来的。在英语中煤叫coal,它最初用于指任何燃烧着的余烬,如将木材加热但不使其产生火焰,留下一种黑色的残余物,继续加热它会缓慢燃烧,这就是木炭

(Charcoal)。Char的意思是炭化,Charcoal的意思是经过炭化形成的煤。煤、木炭和各种形式的煤烟等都是无定形碳,对这类物质称为 “amorphous”(无定形的),它源自希腊语a—(意为“无”或“不”)和 morphous(意为“形状”)。

石墨因其每6个碳原子构成一个六角环形的层状晶体结构,容易写在纸上,因此对于碳的这种同素异形体,又叫做“graphite”(石墨),它源自 希腊语graphein,意为“写”。

由于金刚石具有正四面体的晶体结构,因此形成非常坚硬的同素异形

体,人们一度曾用adamant一词来表示它,该词源自希腊语前缀a—(不可)和希腊语daman(征服),意为“不可征服的”的物质。

7.氮N(Nitrogen)

1772年英国化学家布拉克(J.Black)的学生卢瑟福(D.Rutherfard)把老鼠放进密封的器皿里,及至老鼠闷死后,发现器皿内空气的体积较前减少了十分之一,若器内剩余气体再用碱液吸收,则又继续失去十分之一的体积。用此法除去空气中的O2、CO2,并研究所余气体的性质,他发现它有不能维持动物生命和灭火的性质,且不溶于苛性钾溶液中,因此命名该气体为“蚀气”或“恶气”“Mephiticair”。它源自拉丁词“mephitic”,意为“有毒的气体”,但卢并不承认这种“蚀气”是空气的一种成分。英国牧师兼化学家普里斯特利(J.Priestley)也进行了实验,他和卢都称这种剩下来的气体叫“被燃素饱和了的空气”,意为它已“吸足了燃素”,因此失去了助燃能力。

1772年,瑞典化学家舍勒(G.W.Scheele)也从事这一研究,他用硫酐吸收大气中的氧气,取得氮气。他把空气中能维持生命的那部分气体称为“火气”

(fireair),剩下的部分则称为“秽气”(foulair)。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L.Lavoisier)则把它称作“azote”(非生命气体)。它源自希腊语中的前缀a-(意为“没有”)和zoe(意为“生命”)。因此“azote”是没有生命的气体。德国人按照同样的原则将它称为Sticksttoff,在德语 中的意思就是“窒息物质”。

1790年,法国化学家查普塔(J.A.Chaptal)把它称作“nitrogen”。意指它是某种可以构成硝石的东西,因这种气体构成了常见的化学物质“硝石”分子的一部分,法语中的“硝石”叫nitre。当时给新气体命名时都加上词尾“-gen”,来自希腊语中的后缀“-genes”,意为“出生”或“被产生出来”。因此,nitrogen一词的原意就是“从硝石中产生出来的东西”。现在,汉语中将nitrogen和azote都译作“氮”。中文名曾为“淡气”。

8.氧O(Oxygen)

早在公元8世纪,中国人马和在其著作《平龙认》(看风水的书)中曾谈到:大气是由阴、阳两部分组成,阴的部分可用“阳的变化物”如金属、硫黄及木炭等提取出来。燃烧时,这些物质就与大气中阴体混合而生成此二种元素的混合物。阴气是永不纯净的,但以火热之,可以从青石、火硝、黑炭石中提取。水中亦有阴气,它和阳气紧密地混合在一起,很难分解。因此,有人认为阴气就是氧气,从而认为氧气的最早发现者是中国人。对这一说法存有争论。不过至少可以说,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学者马和已经对氧气作了十分深入的研究。

17世纪,荷兰化学家德莱贝尔(C.J.Drebbel)曾加热硝石制得过氧气,但未进行研究。约1700年前后,德国化学家斯塔尔(G.E.Stahl)提出一种理论解释为什么有些物质在加热时会燃烧或生锈。他认为这样的物质含有 “phlogiston”(燃素),它源自希腊词phlogistos,原意为“易燃的”。

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M.B.Lomonocol)曾在密闭玻璃器内煅烧金属,作了金属煅烧后重量增加的试验并指出:重量的增加是由于金属在煅烧时吸收了空气的结果。

1772年,瑞典化学家舍勒首先制得纯净的氧气并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

他用硝酸盐KNO3、Mg(NO3)

2、氧化物HgO、碳酸盐Ag2CO3、HgCO3加热分解和用软锰矿与浓硫酸或浓砷酸混合蒸馏,从空气中分出了“火气”(Fireair,“维持生命的那部分空气”)。但他的研究成果迟至1775年才发表。发现氧的荣誉被英国牧师兼化学家普里斯特利(J.Priestley)所得。1774年,普里斯特利利用聚光镜加热汞煅灰(氧化汞HgO),且用水上集气法收集被分解出的气体,研究其性质。他发现这种空气能帮助蜡烛燃烧,使呼吸轻快,使人感到格外舒畅。但由于燃素学说的禁锢,他把这种新气体称作

“dephlogisticatedair”,意为“脱去燃素的空气”。

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Sn和Pb作了著名的金属煅烧试验,指出燃烧就是金属与这种被其称作“上等纯空气”的气体化合的结果,从而推翻了人们信奉达百年之久的“燃素学说”,建立了燃烧的氧化学说,拉瓦锡也获得了“现代化学之父”的尊称。

但拉瓦锡错误地认为在所有的酸中都含有这种新物质,因此他把这种气体命名为“oxygine”,在英语中就是oxygen(氧),它源自希腊词oxys(意为“强烈”的、“锐利的”)和希腊语中的后缀-genes(意为“产生”)。所以oxygen原意就是“产生某种强烈味道(酸味)的东西”。换句话说,氧这一名称意味着酸的形成者。在日语中把氧称为“酸素”就是这个意思。

德国人也承袭了拉瓦锡的错误,他们用德语将氧气命名为

“Sauerstoff”,意为“酸的物质”。

中文曾命名为“养气”,取“养气之质”之意,即人的生命必不可少的东西。

9.氟F(Fluorine)

氟的发现,被认为是上个世纪最困难的任务之一。自1768年马格拉夫发现HF以后,到1886年法国化学家莫瓦桑(H.Moissan)制得单质F2经历了 118年之久。这其中不少科学家为此不屈不挠地辛勤劳动,很多人由此而中剧毒,有的甚至贡献了他们宝贵的生命。

1529年德国化学家阿格里科尔(G.Agricol)确认萤石的存在,人们开始认识氟的存在。

1670年德国纽伦堡的艺术家斯瓦恩哈德(Schwanhard)发明用萤石和硫酸作为玻璃工业的刻蚀剂。

1764年马格拉夫(S.A.Marggraf)研究了硫酸与萤石的反应。1780年瑞典化学家舍勒在研究硫酸与萤石作用时,他断言生成的酸是一种无机酸,称之为萤石酸,并预言在这种酸中,含有一种新的活泼元素。当时曾被称为“不可驯服的”“不可捉摸”的元素。从这以后,许多化学家致力于分离这个未知元素。但一次一次失败了。先后有德、英、瑞典、比利时、法国的化学家参加了研究工作。仅在法国就经历了四代人,总共106年。为了征服元素氟,先后有四位化学家由于氟中毒而献出了生命,其中有爱尔兰科学院成员托玛克·洛克斯(TomacNoks)兄弟俩、比利时化学家路易埃(P.Louie)、法国化学家杰罗·玛尼克莱(J.malikre);有的化学家如戴维、莫瓦桑等由于在研制过程中受氟的危害得了重病而过早地去世。

1886年法国人莫瓦桑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在铂制U形管中,用铂铱合金作电极,在-23℃下,电解干燥的氟氢化钾,终于第一次制得单质氟。这一成果轰动了当时法国科学院,也是当时世界化学领域的一个重大事件。莫也因此而被授予1906诺贝尔化学奖。但由于有害气体的毒害,长期劳累,莫瓦桑于获奖的次年便去世,年仅55岁。

关于氟的命名,早在1810年德国化学家戴维(H.Davy)与安培(A.M.Aupere)就曾建议用希腊字“Fluo”表示这个未知元素,含“流动”之意。因含氟矿物称为萤石或氟石,远古时代,人们在金属冶炼过程中就知道用萤石作熔剂。萤石和矿石在一起加热时,会使杂质生成流动性的矿渣而与金属分离,因此将其称为fluores,拉丁语“流动”(fluere)之意。元素氟“Fluorine”,自萤石(fluor)中制得因此而得名。法语从HF的性质 又赋予氟元素“破坏的”原意。

10.氖Ne(Neon)

1898年英国化学家拉姆赛(W.Ramsay)和特拉弗斯(M.W.Travers)在用化学方法(把已经不含有CO2、H2O和O2的空气通过灼热镁以吸收其中的氮)把O2和N2从空气中除去后,利用分级蒸馏粗氩的方法发现氖。确定这个新元素氖的存在是由于在残余气体的发射光谱上发现了新的光谱线。

氖的命名,源自希腊词Neos,意为“新的”即从空气中发现的新气体。

11.钠Na(Sodium)

钠很早就用为玻璃的原料,1702年德国化学家施塔尔(G.E.Stahl)把“碱”分成天然的和人造的两种,即碱(碳酸钠)和钾灰(碳酸钾)。1807年英国化学家戴维(H.Davy)用电解苏打的方法(通较大电流将苏打熔化),在阴极得到金属钠。并为它命名。

1806年戴维在一篇论文中曾预言:“如果化学结合有如我曾大胆设想的那种特性,不管物体的天然电力多强,但总不能没有限度,可是我们人造的仪器的力量似乎能够无限地增大”,所以我们可以“希望新的分解方法使我们能够发现物体的真正元素”。这个预言第二年就实现了。

因为钠存在于天然碱苏打(Soda)中,Na的取名sodium一词即源于此,英文原意“苏打”。元素符号“Na”源自医学拉丁文Natrium,意为“头痛药”。

12.镁Mg(Magnesium)

1695年英国医生用英国东部的含有盐类的湖水作有效的泻剂,同时小亚细亚有人把白色粉末苦土作为泻剂。1755年英国的卜拉克指出苦土(氧化镁)与石灰为截然不同的两种物质。

1808年,英国人戴维使钾蒸气通过热的白镁氧(即氧化镁),并用汞提取被还原的镁。他还用汞作阴极电解了硫酸镁、苦土(MgO),从而首先发现了镁。但他得到的是一种汞齐形式的镁。

法国科学家布西(A.Bussy)于1828年用金属钾熔融无水氯化镁,第一 次得到了真正纯的镁。

1831年,布西将该金属命名为“镁”(Magnesium)。镁的命名取自希腊文,原意为“美格尼西亚”,因为在希腊的美格尼西亚当时盛产一种名叫苦土的镁矿,古罗马人把这种矿物称为“美格尼西·阿尔巴”(magnesiaalba),“alba”的意思是“白色的”。

13.铝Al(Aluminium)

纪元前5世纪已有应用明矾作收敛剂、媒染剂的记载。1824年,丹麦的

物理化学家厄斯泰德(H.C.Oeisted)将氯气通入粘土与木炭的炽热混合物,然后将所得的无水氯化铝与钾汞齐一起加热,第一个制备出不纯的金属铝。

1827年,沃勒(F.Wohler)把钾和无水氯化铝共热第一个离析了较纯的铝,并描述了它的很多性质。

1854年,德维尔(H.C.Deville)用钠作还原剂并成功生产了较大量的比较纯的铝。同年第一次用电解法制备了铝。

铝的命名源自拉丁文“明矾”,在英国写作“Aluminium”。

14.硅Si(Silicon)

石英、水晶早为古代人认识,古埃及以石英砂为制造玻璃的原料。1807 年瑞典化学家贝采里乌斯(J.J.Bertholius)将硅土、铁和碳的混合物烧至高温获得硅化铁,加盐酸,硅化铁分解产生沉淀,此时产生的氢气较纯铁分出的多,于是他证明其中必含有别种元素。十六年后即1823年,贝采里乌斯用金属还原分离法将四氟化硅与金属钾或氟硅酸钾与钾共热首次制得粉状单质硅。

“燧石”在英语中称为flint(此词派生自盎格鲁—撒克逊语),在拉丁语中则为Silex(所有格为Silicis),因此,早期化学家把燧石及类似的岩石称为“Silica”(硅石),贝采里乌斯在硅石中发现新元素时,简单地在该词后加上一个供非金属用的后缀on,结果就是Silicon,汉语早年曾音译为“矽”,现在则称为“硅”。

15.磷P(Phosphorus)

17世纪,德国有位汉堡商人布兰德(H.Brand),是个炼金术士,他曾听传说从尿里可以制得黄金,于是抱着图谋发财的目的,使用尿作了大量实验。大约在1669年一次实验中,他将砂、木炭、石灰等和尿混合,加热蒸馏,虽然没有得到黄金,却意外地分离出像蜡那样的色白质软的物质,它在黑暗中能放出闪烁的亮光,于是布兰德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冷光”(即白磷),他称它为Phosphorus。

磷的命名在希腊语中就是“晨星”,这个词来自phos(意为“光”)和phorus(意为“生产”、“诞生”)。晨星是光的“产婆”,因为在它出现之后不久,太阳就要升起了。在早晨,金星比太阳早到达东方地平线,因而在太阳升起之前,它已闪烁在东方的天空,它就是“晨星”。在汉语中称它为“磷”,曾用“燐”。

16.硫S(Sulfur)

由于硫在自然界有天然存在,因此,古代在有历史记载以前,人们就发

现了硫。《本草经》(秦汉)中说:“石硫黄⋯⋯能化金银铜铁,奇物。”说明我国古代学者早已对硫的性质有所研究。

硫的基本性质早在1777年就为拉瓦锡所认识。硫的命名起源于远古时代,中国《本草纲目》中称“石硫黄”,拉丁文称“Sulfur”,在英国写作“Sulphur”。欧洲中世纪炼金术士曾用“ω”符 号表示硫。

17.氯Cl(Chlorine)

早在13世纪,人们就可能注意到氯和它的常见酸衍生物——盐酸,中世

纪时已有王水。

1658年,德国化学家格劳拜尔(J.R.Glauber)用硫酸处理普通的盐,得到一种溶液,该溶液能发出一种窒息性的蒸气,即氯化氢,他把该物质称 为“盐精”(spiritofsalt)。

由于“盐精”是由盐制得的,且其溶液呈酸性,而盐又最容易从海水中制取,所以这种新物质又被命名为Marineacid或Muriaticacid,在拉丁语中,maie意为“海”,而muria意为“海水”,所以将muriatieacid直译为“海酸”,即盐酸。现代化学中,muriatic一词的含义是“氯化物”。所谓“海酸”正好是一种无氧酸,但在18世纪后期关于酸的理论认为所有的酸一定都含有氧,所以认为“海酸”分子一定是由氧原子和一些被称为murium(意为“海水物质”)的未知元素组成的。这种错误理论导致了一些化学家误入歧途。1774年,瑞典化学家舍勒(C.W.Scheele)在用二氧化锰处理“海酸”时,获得一种令人窒息气味难闻的黄绿色气体,同加热后的王水相仿,化学性质活泼,但舍勒并没有认识到自己发现了一种新元素,而只是把它看作一种从二氧化锰获得了附加的氧的“海酸”。认为氯是“脱燃素的酸”。1785年法国化学家贝托雷(C.L.Berthollet)提议把这种黄绿色气体叫做Oxymuriaticacid意为“过氧海酸”。而另一些人则提议将它命名为muriumoxide,意为“海水物质的氧化物”。

以后的许多化学家们想尽各种办法,诸如利用金属、红热木炭、磷,或任何一种著名的吸氧剂,都没有能从“过氧海酸”中分解出氧来,在这一系列失败之后,直至1810年英国的年轻化学家戴维(H.Davy)曾企图分解氯气制取氧的实验也告失败,这时他认识到只有认为“过氧海酸”是一种元素,那么所有有关的试验才能得到合理解释。因此他大胆得出结论:“海酸”中不含氧,且断定那种黄绿色的令人窒息的气体是一种新元素,推翻了所有以前采用过的容易使人误入岐途的名称,开始称它为Chlorine即“氯”。以后的化学发展新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结论的正确性,那种关于“一切酸中皆含有氧”的见解也得到了纠正。而“海酸”现在通常称为“盐酸”或“氢氯酸”。

Chlorine一词源自希腊语Chloros,原意为“绿色”。我国清末翻译家徐寿,最初把它译为“绿气”。

18.氩Ar(Argon)

1785年英国科学家卡文迪什(H.Cavendish)曾将一份大气氮试样在氧存在下经过反复放电,由此生成的氮的氧化物以水溶出,仍有占总体积1%的气泡不能被水溶解。此后100多年,这方面的工作毫无进展。直到1892年在剑桥Cavendish实验室工作的英国物理学教授瑞利(J.W.Rayleigh)发现,由空气除去氧后制备的氮的密度要比通过亚硝酸铵(NH4NO2)分解而制备的氮的密度高约0.5%。

1894年,苏格兰化学家拉姆赛(W.Ramsay)把空气通入热的铜而除氧,再用烧红的镁将空气中的氮除去,将余下的这种较重的杂质从大气氮中分离出来。从这种杂质的发射光谱研究中,他发现有红色、绿色的200多条是已知的谱线中未见到的。他鉴定出这是一种新元素,并命名为Argon,即氩。

“Argon”一词源自希腊语中a—(意为“不”)和ergon(意为“工作”),其原意为“懒惰”、“不活泼”。氩有着某种比金还要冷淡的气质,因此它被称为“贵重气体”(noblegas),直译为“贵族气体”,现代化学中称它为“惰性气体”。

19.钾K(Potassi

纪元前16世纪,埃及人用钾与苏打制造玻璃,又把植物灰的浸出液(为

不纯的碳酸钾)用作有效的洗涤剂。

1807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爵士(H.Davy)用电解熔融的钾碱K2CO3的方法制得金属钾。他电解熔融钾碱(碳酸钾),发现在阴极有强光发生,在其表面出现高度金属光泽的似水银滴的粒状物,有的颗粒一经形成即燃烧,把这些小颗粒放到水中发出刺刺声音,并产生紫色火光,这种新金属从水中放出氢气。

钾碱从草木灰的浸出液中可以得到,古代人类将草木灰放入水中搅拌,将溶有钾碱的水溶液注入一口大锅中蒸发至干,剩下的残渣形成粉末状物质,该物质在英语中称为Potash,其意思是由pot(意为“锅”)和ash(意为“灰”)合起来形成的,可译作为“锅灰”,汉语一般译作“钾碱”。在中世纪,阿拉伯人将该物质称作“阿尔基利”(alquili)意思是“植物灰”。由于钾出现在钾碱(potash)中,所以戴维赋于它一个具有拉丁语发音的名称:potassium(“钾”),意思是含在植物灰中。而德国人也从同一种物质的阿拉伯名称,派生出一个具有拉丁语发音的名称来称呼这种新金属,那就是Kalium,因此钾的元素符号是“K”。即使在称它为Potassium那些国家中,也同样使用“K”这个符号。

20.钙Ca(Calci

钙的化合物如碳酸盐、石灰石、石膏等都为古代所用的建筑材料。

1808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在取得钾、钠之后,继续用电解方法分解石灰,得到钙。在此之前,18世纪,大多数化学家都认为石灰(CaO)和重土(BaO)是元素,但拉瓦锡却相信这两种物质是氧化物。戴维同意这种见解,他先后采用了强力电解法、用钾还原法、用石灰与碳酸钾混合熔化再电解的方法、用石灰与氧化物混合再电解的方法等,但都未制得钙。后来,瑞典化学家贝采里乌斯写信告诉他,瑞典医生蓬丁(M.M.Pontin)曾将石灰和水银的混合物加以电解成功地分解了石灰。戴维受到极大启发,他将潮湿的石灰与氧化汞按3:1混合,放在白金片上,并且在混合物中央挖个洞,放入水银,再用石脑油将混合物盖上,以白金为阳极,以汞为阴极进行电解,成功地制得了钙汞齐。再蒸出其中的汞,就得到银白色的金属钙。

在拉丁语中,用来表示“石头”的词之一为Calx(其所有格形式为calcis),英语中称为Chalk(即“白垩”,源自拉丁语“Calx”“石灰”的意思)。这种石头的最美丽的形式称为“大理石”(marble),该词源自希腊词marmaros,意为“闪光的石头”。盎格鲁—撒克逊语中大理石的名称为limestone,即“石灰石”。当它加热时会放出CO2,剩下的部分叫做“石灰”(Lime)。但当戴维首次从石灰中取得钙时,他重新采用了拉丁语为它命名。他在“Calx”词后加上通常用于金属的后缀“-ium”,而将新元素命名为“钙”(Calcium),意为“从石灰中得到的金属”。

21.钪Sc(Scandi

1869年,门捷列夫曾预言“类硼”元素的存在。

1879年瑞典化学家尼尔逊(L.F.Nilson)分析出一种从斯堪的那维亚半岛采集来的矿样——硅铍钇矿和黑稀金矿时,发现一种新的土质氧化物,进一步研究这种氧化物时,发现其中含有一种新元素,它的特征几乎与门捷列夫预言的第21号元素——“类硼”完全符合。

为了纪念他的祖国,尼尔逊将“类硼”命名为“钪”(Scandium),用来纪念矿产地斯堪的那维亚半岛。

22.钛Ti(Titani

1791年英国牧师格列高尔(W.Gregur)在研究黑色磁性砂(一种钛铁矿,当时把它叫作“默纳兴”——menachanite)时,他用分析方法得到一种棕红色矿灰,溶解于硫酸后成黄色溶液。用锌、锡或铁还原变成紫色,将粉末矿灰与炭粉共熔得紫色的熔渣。他根据这种矿物具有的特性认为它一定含有一种新的金属。但是他没有继续研究下去。四年后即1795年,德国分析化学家克拉普罗特(M.H.Klaproth)在分析匈牙利产的金红石时也发现了这种元素,并证明格列高尔发现的是同一种元素。根据产地,以古希腊神话中的希腊神 “泰坦”(Titan)的名字将钛命名为19 “Titanium”,意思是神话中的“地球的儿子”。这里要顺便指出,从钛的发现到1910年亨脱尔(M.A.Hunter)用钠还原四氯化钛,第一次制得纯度达99.9%的金属钛(1910年全世界钛的年产量仅0.2克),大约经过了120年。而到工业生产可锻性钛,则又经历了40年之久,可见其提炼之难。

23.钒V(Vanadi

1801年,墨西哥矿物学家德里奥(A.M.delRio)由铅矿中发现了黄色的钒的化合物,从而发现了一种新元素,且命名为“erythronium”,但是他未能把它和铬区别开来,他甚至怀疑这是不纯的铬酸铅。

1830年,瑞典化学家塞夫斯特勒姆(Sefstrom)在研究考察一种特别柔软而富有韧性名叫马兰铁矿的铁渣时,发现一种“特异的物质”,其性质与已知的各种物质完全不同,他将铁渣溶解到盐酸里,发现其溶解较快。仔细研究后,知道其中含有氧化硅、铁、氧化铝、石灰、铜和铀等物质。然后经多次实验,用比较分析法证明“特异的物质”既不是铬,也不是铀,而是从氧化程度低的氧化物中发现了一种新物质,其化合物液体色泽很美。从而肯定了钒作为一个新元素的存在,他给这个元素命名为钒(Vanadium),意思是瑞典斯堪的纳维亚的美丽女神“Vandis”,因为钒盐有各种美丽的颜色。

同年,德国人沃勒(Wóhler)证明erythronium和钒是同一个元素。

1867年,英国化学家罗斯特第一次制得纯净的金属钒。

24.铬Cr(Chromi

1797年,法国分析化学家沃奎林(L.N.Vauquelin)在分析俄国出产的“西伯利亚红铅矿”(即铬酸铅矿石)时,首先分离出来一种像银似的金属,从而发现了铬。当时,他为了解决同俄国矿物学家宾特海姆(Bindheim)在分析同一种矿石时所得出的不同结论,重新分析了该矿石标本。分析时,他用这种矿物粉末和K2CO3溶液同煮,结果除获得PbCO3以外,还生成一种黄色的溶液,其中含有一种性质不明的酸类的钾盐。当往这种黄色溶液加入高汞盐的溶液时,就有一种美丽的红色沉淀物发生。如加入铅盐溶液,即有黄色的沉淀物出现。后来,沃奎林又把这种新酸分出,加入SnCl2,则此溶液又复为绿色(即铬酸还原为三价铬盐)。第二年,沃奎林果然从这种矿石中分出一种金属。他的实验方法是:将盐酸加入矿石粉末中,把铝沉淀为氯化铝,然后过滤,蒸干后就得到新金属的氧化物Cr2O3,再加入木炭粉,放入碳制坩 埚中加高温,冷却后得到一种灰色针状的金属。

因为这种新金属能够形成红、黄、绿等多种颜色的化合物,根据这种特性,法国化学家孚克劳(A.F.deFourcroy)和霍伊(R.J.Haüy)把它取名为“铬”(Chromium)。该词源自希腊词Chroma,意为“颜色”,因此Chromium的本意是“颜色的元素”。汉语译为“铬”。

应该指出,在我国发现,秦始皇兵马俑坑中秦俑所佩带的兵刃和剑上,就镀有金属铬。说明我国在2000年前就掌握了镀铬的工艺,而美国人发明镀铬的工艺则是1937年。

25.锰Mn(Manganese)

古代炼金术常用黑锰矿(即软锰矿)做漂白玻璃的材料。当时人们分不清黑苦土与黑锰矿的区别。18世纪70年代以后,冶金工业的发展促使人们对各种矿物进行研究,其中包括软锰矿(MnO2)。瑞典著名化学家、矿物学家贝格曼(T.Bergman)曾对软锰矿进行研究,他认为锰不是存在于碱土族化合物的苦土矿中,并指出软锰矿中含有一种新金属的氧化物,但未把这种新金属还原出来。继后,舍勒(C.W.Scheele)化了三年功夫,做了种种试验,于1774年确定软锰矿中含有一种新金属的氧化物。并为该新金属定名为“锰”(Manganese)。这些试验资料为后来的甘恩从软锰矿中制取金属锰打 下了基础。

1774年瑞典矿物学家甘恩(J.G.Gahn),将一只坩埚盛满潮湿的木炭粉,再把油调过的软锰矿放在木炭正中,用泥密封加热一小时,发现一钮扣大的锰粒。

古希腊思想家泰利斯(Thales)从美格尼西亚(Magnesia,小亚细亚的 一座城市名)获得了一种能吸铁的黑色矿物样品,把它叫做“美格尼斯”(magnes,“磁铁石”magnetite一词由此而来)。罗马博物学家普利尼(Gaius PliniusSecundus)把泰利斯称做的“美格尼斯”(磁铁石)与另一种矿物(软铁锰)搞混了,他把后者也称做“美格尼斯”。在中世纪,人们又把普利尼搞错了的“美格尼斯”进一步曲解,错拼为“孟戈尼斯”(Manganese)。舍勒为当时被称为“脱燃素的新金属”命名时,就沿用了这个被错拼的名字“孟戈尼斯”(Manganese,软锰矿的通称),汉语中译为“锰”。

26.铁Fe(Iron)

人类最早发现和使用的铁,是天空中落下的陨石(Fe、Ni、CO等金属的混合物)。在埃及、西南亚等一些文明古国发现的最早的铁器,都是由陨铁加工而成的。在埃及的第四王朝(纪元前2900年)的齐奥普斯(Cheops)大金字塔中发现有不含镍的铁器。在我国也曾发现约公元前1400年商代的铁刃青铜钺。该铁刃就是将陨铁经加热锻打后,和钺体嵌锻在一起的。

冶铁技术发明于原始社会的末期(约公元前2000年),即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是从“铁矿的冶炼”开始。

早期的冶铁技术,大多采用“固体还原法”,即冶铁时,将铁矿石和木炭一层夹一层地放在炼炉中,点火焙烧,在650~1000℃下,利用炭的不完全燃烧,产生CO,遂使铁矿中的氧化铁被还原成铁。

世界上许多民族都先后掌握了冶铁技术。居住在亚美尼亚山地的基兹温达部落在公元前2000年时,就发明了一种冶铁的有效方法。小亚细亚的赫梯人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也掌握了冶铁技术。两河流域北部的亚述人在公元前 1300年已进入铁器时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冶炼铸铁的国家。我国考古工作者曾发现公元前5世纪的铁器。从许多考古发掘的实物推断,我国劳动人民早在近3000年前的周代,已会冶炼铸铁了。到了公元前3~4世纪,我国铁器的使用便普遍起来。这说明我国使用铸铁的时间要比欧洲早出1600年。

在西亚古苏美尔语中,铁被叫做“安巴尔”,意思是“天降之火”(陨

石)。古埃及人把铁叫做“天石”。

在古人类发现铁时,由于其坚硬的特性,被命名为Iron(“铁”),该

词源于拉丁语,意为“坚固”、“刚强”的意思。

铁的元素符号“Fe”,源自拉丁文“Ferrum”,意指“铁”,系该词的缩写。

27.钴Co(Cobalt)

1735年,瑞典矿物学家布朗特(G.Brandt)在锻烧钴矿时发现了新元素钴。早在约16世纪时,萨克森的矿工们发现德国的银矿山有一种和普通矿石的性质不同的矿石(钴矿),它不能用通常的方法去冶炼,因而糟踏了大批的普通矿石。很长时间,这种矿石使人们感到困惑不解,此矿石与铜相似,遇酸变为深兰色溶液。而矿工们就认为这是地里的妖精为了迷惑人们施展的魔法。因此称这种矿石为“精灵”(Kobald)。“科波尔得”(Kobald)一词源自原始的日耳曼

神话,在希腊语中表示“淘气的人”(Kobalos),英语中的koblin(意为“妖魔”)也源于此。后来人们又发现这种矿石可使玻璃具有深绿色。1735年,瑞典的化学家布朗特确认钴矿里含有一种遇酸可变成兰色溶液的新金属,用高温煅烧后提出金属钴。布朗特采用了过去矿工们的称呼,把新元素命名为Cobalt,意为“精灵”。汉语译为“钴”,而在德语 中就叫做“Kobalt”。

28.镍Ni(Nickel)

镍的历史和钴的历史相似,古人早已知道使用镍的合金——白铜。1751年,瑞典的矿物学家克朗斯塔特(A.F.Cronstedt)取“尼客尔铜”(Kupfer-nickel)即“假铜”(现名镍的砷化物矿,又叫红砷镍矿)表面风化后的晶粒与木炭共热,还原出一种白色金属,其性质与铜不同,后来他仔细研究了它的物理、化学性质后,确认是一种新元素。

与钴的命名类似,矿工们对德国的银矿山上另一种同类矿石也很讨厌,它曾使矿工们长期受累,他们称它为Kupfer-nickel(“假铜”、“魔鬼的铜”之意)。克朗斯塔特采用缩略词“Nickel”(即“小鬼”之意)命名新 金属,汉语译名称为“镍”。

值得提出的是,据考证,我国早在克朗斯塔特前1800多年的西汉(公元前1世纪),便已经懂得用镍与铜来制造合金——白铜,并将白铜器件销于国内外,说明我国是最早知道镍的国家。至今,波斯语、阿拉伯语中还把白铜称为“中国石”。

29.铜Cu(Copper)

铜是人类发现最早的金属之一,它的发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5000年,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最先使用的金属就是“红铜”(即“纯铜”)。红铜起初多来源于天然铜。在石器作为主要工具的时代,人们在拣取石器材料时,偶而遇到天然铜。当人们有了长期用火,特别是制陶的丰富经验后,为铜的冶铸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在发掘出的公元前5000年的中东遗迹中,就有铜打制成的最早的铜器。公元前4000年左右,铜的铸造技术已普及。公元前3000年左右,传到印度,后来传到中国。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的殷朝,青铜(Cu、Sn合金)器制造业已很发达。

上有七种金属:金、银、铜、铁、锡、铅、汞,中世纪的炼金术士就把地上 的记号又表示金星。古代人们把铜取名为Copper,该词源自拉丁语Cuprum,与从前在“塞浦路”找到铜矿有关。德语叫Kupfer。

30.锌Zn(Zinc)

黄铜即铜锌合金,在公元前4000年大概就已经出现了。在特兰西瓦尼亚(Transylvania)史前废墟中发现的一种合金含锌量高达87%。据考证,我国在汉初(公元前1世纪)就已经知道炼制黄铜(章鸿钊,“中国用锌的起源”,《科学》,第八卷,1923年。及“再论中国用锌之起源”,《科学》,第九卷,1925年)。我国古代称黄铜为“鍮石”,在唐朝一些文献中,则记载着用“炉甘石”(碳酸锌,也有人认为是氧化锌)炼制黄铜。明朝宋应星著《天工开物》一书,详细记载了炼制方法:“每红铜六斤,入倭铅四斤,先后入罐熔化,冷定取出,即成黄铜。”这里所说的“红铜”即“铜”,“倭铅”即锌。

金属锌究竟始自何时、由何人首先制备,尚不清楚。但在13世纪甚至可能更早以前,印度炼金术士就用羊毛一类的有机物还原异极矿(亦称菱锌矿或杂硅锌矿)的方法生产锌。在我国,据考证,最迟在明朝就已经开始炼制锌了。1637年,明《天工开物》详细记载了如何用“炉甘石”升炼“倭铅”(即锌),即用碳酸锌炼制金属锌。书中写道:“凡倭铅,古本无之,乃近世所立名色。其质用炉甘石熬炼而成。繁产山西太行山一带,而荆、衡为次之”。“每炉甘石十斤,装载入一泥罐内,封果(裹)泥固,以渐砑干,勿使见火拆裂。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垫盛,其底铺薪,发火煅红,罐中炉甘石熔化成团。冷定,毁罐取出。每十耗去其二,即倭铅也。此物无铜收伏,入火即成烟飞去。以其似铅而性猛,故名之曰„倭‟云。”

瑞士人帕拉赛尔苏斯(P.A.Paracelsus)是把锌作为单独的金属元素来认识的第一个欧洲人,他于1538年在其著作中将菱锌矿称为“Zinek”或“Zinken”,而把锌称为“Zinckum”。1668年,德国化学家施塔尔把氧化锌与脂肪在砂盆上加热6~7天,将混合物进行蒸馏,得到少量灰色物质,再将这灰色物质混入水银中进行蒸馏,则得到金属锌。欧洲到18世纪才开始炼

锌。英国的钱皮恩(W.Champion)在1743年用焦炭还原碳酸锌的方法生产锌。西方也承认,“中国生产金属锌早于欧洲近四百年”。

必须指出,西方国家文献(德国文献)中记载的“首先发现锌元素”的德国人马格拉夫迟至1746年才发现锌元素。因此锌元素首先发现者应为中国的化学家(或炼丹家),时间为15世纪。

锌的命名拉丁文原指白色或白色沉淀物,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源于德文

“Zinek”,“Zinken”,意指“铅”或“菱锌矿”。

31.镓Ga(Gallium)

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L.de.Boisbaudran)在用光谱分析法分析从比利牛斯山的闪锌矿得到的提取物时,发现了门捷列夫在周期表中预言的“类铝”——镓。他先把矿石溶解,再加入金属锌于溶液中,即在锌上有沉淀生成,此沉淀用氢氧焰燃烧,再用分光镜检查,发现两条从未见过的新谱线,其波长为417nm(纳米)的地方,进一步研究后确定为一新元素。当年,他用电解方法制得这种金属。

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国法兰西,布瓦博德朗把新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镓”(Gallium),即法国的古名“家里亚”。它源自于法国的拉丁名称:Gallia。但是,也有人指出,他本人的名字Lecoq在法语中意为“雄鸡”,也就是拉丁语中的“Gallus”,因此,有人怀疑布瓦博德朗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了一种新元素。

32.锗Ge(Germanium)

1871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预言“类硅”的元素存在。

1885 年德国矿物学家威斯巴克在一矿山发现了一种以硫化银为主的新矿石——弗赖堡矿石即硫化银锗矿(4Ag2S·GeS2)。

1886 年,德国化学家温克勒(C.A.Winkler)分析这一新矿物,八个全分析结果均差7%左右,因此他断定矿石中一定含有一种未知的新元素。他认为这新元素必定同砷、锑、锡三者同属于一分析组,将矿物与碳酸钠和硫共熔,然后溶于水中,过滤,溶液中加入大量盐酸即得到大量片状的白色沉淀,把这沉淀烘干后于氢气流中加热还原,就分离出这种新元素。

温克勒为了纪念他的祖国德意志,把新元素命名为Germanium,即“锗”,源自德国的拉丁名称“Germania”。

33.砷As(Arsenic)

古代,人类就知道元素砷。一方面它可作为一种贵重药物,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毒性。早在四千多年前,我国人民就知道雄黄(As4S4)酒杀菌、驱虫的功效,炼丹家用雄黄作炼制“长生丹”的原料。早在5世纪齐梁人陶弘景所著的《本草经集注》中就有记载。我国古代炼丹家葛洪在《抱朴子·仙药》一书中,明确记述了制取单质砷的方法:“又雄黄⋯⋯饵服之法,或以蒸煮之,或以酒饵,或以硝石化为水乃凝之;或以玄胴肠裹蒸之于赤土下;或以松脂和之;或以三物炼之;引之如布,如白冰。”这里所述的炼砷原理即以氧化剂将含硫化砷的雄黄转变成氧化砷,再以富碳化合物,在高温下还原生成砷。

隋末唐初的医药家、炼丹家孙思邈,在他的著作《太清丹经要诀》一书中,也有一段炼砷的记述:“雄黄十两,末之。锡三两。铛中合熔,出之,入皮袋中揉使碎。入坩埚中火之,其坩埚中安药了,以盖合之,密固入风炉吹之,令埚同火色,寒之,开,其色似金。”

几个世纪以后,1250年,罗马的马格努斯(A.Magnus)在由雄黄与肥皂 共热时才得到纯净的砷。但比中国炼丹家发现砷晚了约600年。

因此,在世界上首先发现砷元素的应是中国炼丹家,时间为6—7世纪。

但提制纯砷的方法,究竟是谁先发现的已考查不出。1649年,什罗德刊行《药典》说制砷有两种方法。1725年到1774年经韩克尔等人研究才彻底确定砷。

到了1909年,德国生物学家埃利希(P.Ehrlich)第一次合成了有机砷 化合物“666”,用以治疗梅毒。

在古代,炼金家们用毒蛇作为代表砷的符号。砷的英语名称“Arsenic”一词来源于阿拉伯语“Azzernikh”,意指砷的矿石——石黄(As2S3),该 矿石的拉丁文名称是auriPigmentum,意为“金色的染料”,英语中的Orpiment(雌黄)一词就是由这个字转化来的。

34.硒Se(Selenium)

1817年瑞典化学家贝采里乌斯(J.J.Berzelius)用法龙镇产的黄铁矿制取硫酸,在铅室的底部发现有红色粉末状的物质。用王水溶解、过滤,滤液加氨水产生沉淀。沉淀经水洗干燥后,放入玻璃管中,加入少许钾加热,沉淀物即燃烧分解,将玻璃管插入水中,则部分溶解于水,溶液呈橘黄色,其色与钾的氢碲化合物所呈的红酒一般的色泽绝不相同,数小时后,液体变浑浊,具有红色羽毛状沉淀出现,再加硝酸,此沉淀物增多,过滤后,将沉淀物置蜡烛火焰燃烧,放

出臭白菜的臭味,与碲大不一样。进一步研究,确定红色物质是与碲性质相似的一种新元素。

硒的命名Selenium,源自希腊语“月亮”之意。因为硒是继碲之后发现的,且性质和碲很相似。而碲的希文原意是“地球”的意思。因此硒与碲呈姊妹元素。

35.溴Br(Bromine)

1824年,年轻的法国化学家巴拉德(A.J.Balard)在研究海藻和废海盐母液时,把海藻烧成灰用热水浸取,再通入氯气,这时除得到紫黑色的晶体碘以外,他还发现在提取后的母液底部,总沉着一层深褐色的液体,有刺鼻的臭味,最后他证明这种深褐色的液体,就是尚未被人们发现的新元素。1826年巴拉德发表了论文《海藻中的新元素》。另外,他把氯气通到从地中海盐场中获得的废海盐的母液里,第一次获得了溴。

开始,巴拉德建议把发现的新元素取名为“muride”,即“卤”,它源自拉丁词muria,意为“盐水”。巴拉德把自己的发现通知了巴黎科学院。科学院把这个新元素改称为“Bromine”,源自希腊词“bromos”,意为“恶臭”。因为它具有恶臭味,且是唯一的在常温下处于液态的非金属元素,因此中文名“溴”。

值得一提的是,当巴拉德的论文《海藻中的新元素》发表后,德国著名的化学家利比希(J.VonLiebig)仔细阅读了该文,非常懊悔。因为在几年前他也做过类似的实验,也看到过这一奇怪的现象,只不过当时他仅凭臆想就断定这种红褐色的液体是氯化碘(ICl),因此他只是往瓶上贴一个“ICl”的标签就完了,错过了发现一种新元素的机会。后来,利比希把那张标签取下来挂在床头,以作教训,并在自传中写道:“从那以后,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实验作根据,我再也不凭空地自造理论了。”

36.氪Kr(Krypton)

1898年,英国化学家拉姆赛(W.Ramsay)和特拉弗斯(M.W.Travers)用化学方法以红热的铜和镁从空气样品中除去氧和氮后,将剩余的25ml残余气体混合物(惰性气体)转入一个与感应圈相联的普律克管里去观察它的光谱,只见一条黄色明线,比氦线略带绿色,另一条光辉的绿线,也不和氩、氦等气体的谱线位置重合,作新气体的密度测定发现在周期表上它位于溴和铷之间,从而确定了存在一种新的元素。这就是氪(Krypton)。

氪(Krypton)的命名源自希腊语“Kryptos”,原意是“隐藏”、“隐匿的”,即隐藏于空气中多年才被发现。

37.铷Rb(Rubidium)

1861年,德国化学家本生(R.Bunsen)和德国的基尔霍夫(G.R.Kirchhoff)处理锂云母,制成溶液,该溶液中除碱金属外,不含其它元素。然后加入少许氯化铂即得到大量沉淀,在分光镜上检查沉淀物时,发现在钾元素(K)两条线之间出现两条深紫色的线。该沉淀不断用热水洗涤,终于在灼烧沉淀的火焰中,发现钾线消失,而出现了红、黄和绿色等新明线数条,这些明线都不属于当时已知的元素。特别是一条深红的明线,位置正在太阳光谱最红一端,于是他们断定分离出了一种新元素,同时命名新元素为“铷”。同年,本生又用电解法首次制备出游离的金属铷。

铷的命名“Rubidium”,源自拉丁语,意为“最红的红色”或“暗红”。

38.锶Sr(Strontium)

1790年英国爱丁堡的克劳福德(A.Crawford)在苏格兰的斯特朗廷(Strontian)利用已开采出的铅矿样品,第一个区别了自然界存在的碳酸锶和碳酸钡,经研究后,确定为一种新“土质”,并指出这新土质的氯化物的溶解度和结晶形状都不同于氯化钡,定名为锶土。后于1792年为霍普(T.Hope)所证实。

1808年,英国化学家戴维(H.Davy)在用电解法电解钾碱和钠碱获得钾和钠以后,继续用电解方法分解苦土(MgO)、石灰(CaO)、锶土(SrO)、重土(BaO),经过多次失败,终于获得金属钙、镁、锶、钡。他利用汞弧阴极电解氧化锶和氧化汞的混合物,然后从生成的汞齐上蒸出汞来,留下银球状的纯金属锶。

锶(Strontium)的命名是为了纪念初始发现地的地名斯特朗廷

39.钇Y(Yttrium)

早期的化学家把任何不溶于水而且不受加热影响的物质都称为“土”。1794年,34岁的芬兰化学家兼矿物学家加多林(J.Gadolin)从瑞典斯德哥尔摩附近的小镇“意忒耳比”(Ytterby)的一个采石场所产的黑色矿物(硅铍钇矿)中,采用分级结晶法分离该矿时发现里面含有38%的“新土”,(即“钇土”,实为钇的氧化物),后经其他人重复分析,证实了该矿石里的确存在一种新元素。到1843年,莫桑德尔(C.G.Mosander,瑞典化学家)分析这种新土时,发现其中至少含有三种土质:无色氧化物为“钇土”、黄色的

“铒土”、玫瑰色的“铽土”。并首次获得高纯度钇。新元素被命名为Yttria,意为“意忒耳比”村镇发现的。汉译名称“钇”。

而把首先发现其中含有钇的矿石命名为加多林(Gadotinite)矿。以纪念它的发现者加多林。尽管加多林当时得到的钇元素还不纯,但至今认为他是首先发现稀土元素的学者。

40.锆Zr(Zirconium)

1789年德国化学家克拉普鲁特(M.H.Klaproth)在分析锡兰岛上一种锆英石矿(ZrSiO4)时发现了其中一种不溶于过量的NaOH或KOH的黄褐色氢氧化物沉淀物,并发现以前一切分析锆矿的结果都是错误的,从而发现了一种新的化学元素锆。

1824年,瑞典化学家贝采利乌斯(J.J.Berzelius)首先用钾还原K2ZrF6时制得金属锆。勒利(Lely)和汉勃罗格尔(Hambruger)于1914年用无水氯化锆(Ⅳ)与过量金属钠加热到500℃,制得足够纯净的有展延性的锆。

锆的命名Zirconium源自希腊文一种锆矿的名称“风信子石”。

41.铌Nb(Niobium)

1801年英国化学家哈切特(C.Hatchett)分析北美一种铌铁矿石时发现了铌。1864年,布朗斯登用强烈的氢气火焰使氯化铌还原为铌。

铌的命名颇有一段趣味故事。因为当时哈切特研究的矿石是在美国发现 的,美国又称为哥伦比亚,为纪念哥伦比亚(Columbia)将新元素取名为“钶”。但是,1802年瑞典化学家埃克伯格(G.Ekeberg)又发现了与“钶”性质非常相似的“钽”(两者原子半径仅差4.2%)。因此很长一段时间曾将该两者认为是同一种元素,包括当时许多有名的化学家如贝采利乌斯等人都是这样判断的,且只采用“钽”这个名称。

直到1845年德国化学家罗泽(H.Rose)才指出“钶”和“钽”是两种不同元素,由于两元素性质非常相似,罗泽就把“钽”(实为“钶”)叫成“铌”

(Niobium)。1907年才制得纯金属铌。铌的取名是以古希腊神话中吕底亚国王坦塔罗斯(Tantalus)的女儿尼 奥勃(Niobe)的名字来命名的。

多年来,铌这个元素保留了两个名称,在美国用“钶”,在欧洲用“铌”,直到1951年国际纯化学和应用化学协会命名委员会正式决定统一采用“铌”作为该元素的正式名称。现在美国化学家已改用“铌”这个名称,但冶金学家和金属实业界有时仍用“钶”这个名称。

42.钼Mo(Molybdenum)

天然产的硫化钼在外表上很像石墨,是一种黑色的柔软的矿物。在18世纪末叶以前欧洲市场上将辉钼矿和石墨混称。1778年瑞典化学家舍勒明确指出辉钼矿(MoS)和石墨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物质,并将辉钼矿与硝酸混合,制得一种特殊的白色物质——钼酸。断定该矿是一种新金属的氧化物,从而首先发现钼。贝格曼曾向舍勒指出这种物质是一种新金属氧化物。但由于没有适当的高温熔炉使钼酸还原,因此舍勒将该问题委托其朋友埃尔姆(P.J.Hjelm)去研究。

1782年瑞典的埃尔姆用亚麻子油调过的木炭和钼酸混合物密闭灼烧,首次制得金属钼并将该元素定名为“Molybdenum”,汉译名为“钼”。钼的取名是从希腊文“Molybdos”得来的,意思是“似铅”,因为辉钼矿是铅灰色的,和铅在外表上很相似。因此,人们曾误把钼当作“铅”。

43.锝Tc(Technetium)

1914年,当发现元素的X射线光谱与它的原子序数之间的简单关系后,曾有人预言43号“类锰”元素的存在。1937年意大利人佩若尔(C.Perrier)和西格雷(E.G.Segre),在劳伦斯(E.D.Lawrence)回旋加速器里,用中子或氘核轰击钼

42Mo

而分离出锝染的一些放射性同位素,从而发现了锝。并用放射方法证明它的存在。

由于锝是第一个用人工方法制得的元素,被命名为“Technetium”,它

源自希腊词technetos,意为“人工制造”。

在此之前的1925年,曾有三位德国化学家报导过称他们探测到了第43号元素,并将其命名为“masurium”(■)。该名称源自东普鲁士的一个名叫马祖里(Masuria,今属波兰)的特区名字。在长达15年的时间内,元素周期表中43号位置被“■”占据。而实际上是这几位化学家搞错了。第43号元素在地球上并不天然存在,它应是放射性元素,正确的名称是“锝”。自然界中的锝主要是铀的自裂变或钼钌铌受强宇宙射线作用下活化的结果。因此美国肯纳和科洛特曾从非洲的沥青铀矿中提取了微量Tc99,还有人用光镨质谱、中子活化分析在辉钼矿中发现了锝。

44.钌Ru(Ruthenium)

1828年,俄国学者奥桑研究乌拉尔山的铂矿成份时,将粗制铂溶于王水,研究其残余物,指出其中含有新元素。1844年俄国化学家克劳斯(K.K.Klayc)分析锇铱矿时,提取了金属钌。他将锇铱矿粉与碳酸钾和硝酸钾混合在一起,放入银坩埚,上面加一层氧化镁,加热熔融,一个半小时后,倾入铁器中,再加入大量水,取出熔化物质,装入瓶中,在黑暗处放置四昼夜,将所得橙黄色溶液加入硝酸,即有柔软的黑色沉淀物(其中含OsO4及Ru(OH)2)发生,将黑色沉淀物与王水一同蒸馏分离出锇,所余残渣即为Ru2O3和OsO4,再在其中加入NH4Cl,将制得的氯钌化铵[(NH4)RuCl6]煅烧,即得海绵状金属钌。为了纪念俄罗斯(俄文PoccИЯ,拉丁文Ruthenia)克劳斯将新发现的元素命名为Ruthenium,汉译名称为“钌”。

45.铑Rh(Rhodium)

1803年英国化学家兼物理学家武拉斯顿(W.H.Wollaston)在处理铂矿时,将粗铂溶于王水中并加入NaOH溶液,然后加入氯化铵使沉淀转为铂氯化铵,再加入氰化亚汞,使粗铂中的钯变成氰化亚钯黄色沉淀。分离这两种沉淀后加盐酸于滤液中,使多余的氰化亚汞分解,加热蒸发干,用酒精洗涤残留物,其它物质溶解,结果得到一种玫瑰色的复盐(Na2RhCl6·9H2O)结晶。

用氢气流还原该氯化物,从而制得了金属铑。由于制得铑的复盐具有玫瑰色,因此武拉斯顿将它取名为Rhodium(铑),源自希腊词玫瑰花“ροδου”。

46.钯Pd(Palladium)

1803年英国的武拉斯顿在处理铂矿时,与铑一起发现钯。(参见《45.“铑”》条),他用王水溶解粗铂,蒸去多余的酸以后,添加氰化亚汞,得黄色沉淀[Pd(CN)2],灼烧该沉淀后得白色金属钯。

钯的命名,是为了纪念当时发现的一颗小行星——武女星(Pallas)。

47.银Ag(Silver)

银的发现和金、铜等金属一样,差不多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远古时代,银就被认为是一种金属。

银常以纯银的单质形态存在于大自然中。古埃及人就从大自然里采集到银,制成饰物。约在公元前3600年,在埃及王梅内斯(Menes)的书中曾提到银。他将银的价值定为金的五分之二。巴比仑在公元前3000年,从矿石提炼了铁、铜、银、铅。据称人们曾找到过一块重达13.5吨的纯银。到了公元前2000年,人类对金银加工技术有了很大提高,除了镀、包、镶以外,还能拉成细丝来刺锈。我国《禹贡》一书曾记载着“唯金三品”(即银、金、铜),可见我国至少在距今2000多年前就已认识了银。

银的取名源自梵文“明亮”的意思。其元素符号来源于银的拉丁字

银,对应月亮。

48.镉Cd(Cadmium)

1817年,德国哥廷根(Gottingen)的斯特罗迈耶(Strohmeyer)从作为碳酸锌样品中的杂质发现镉。他在加热碳酸锌(不纯)时发现呈黄色、而不变为白色的“氧化锌”。经研究认为可能是一种特殊的金属氧化物。将其溶于硫酸后,通入硫化氢气体,即析出硫化物沉淀。将沉淀取出溶于浓盐酸中,加热蒸干,所得残渣用水溶解,加入过量的碳酸铵溶液使沉淀中可能出现的锌、铜重新溶解,过滤,残渣洗涤后再灼烧,得到一种褐色氧化物。此物放入玻璃曲颈甑与木炭共热,待冷后将甑口打开发现制得带有光泽的兰灰色金属,命名为“镉(Cd)”。几乎与此同时,霍曼(K.Hermann)也发现用 硫酸溶解不纯氧化锌后残留的针状结晶就是镉。

因为镉常包含在氧化锌中,所以其希腊文取名为“Kaδµεια”(Cadmia——卡多曼)。词意为希腊语“锌华”之意。在古希腊神话中,腓尼基国王的女儿爱罗巴(欧罗巴的词源)的兄弟名字就叫加多姆斯。

49.铟In(Indium)

1863年,德国化学家赖希(F.Reich)在研究闪锌矿寻找金属铊时,当将该矿石燃烧后,除去S、As再用盐酸溶解时,却剩下一种草黄色的沉淀,他断定这是一种新元素的硫化物。因为他有色盲,就请另一位德国化学家里希特(H.T.Richter)帮助他作分光镜观察灼烧该硫化物沉淀的光谱线,结果发现一条和铯的两条兰色明线不相吻合的靛青色的新谱线。于是他们肯定有新元素的存在,这就是铟。

他们把新元素取名为“Indium”(铟),该词源自“靛青”(indrgo),一种天然染料的颜色。最早该染料是从一种印度植物中获得的,罗马人把这种植物称为indicum,即“印度”。通过西班牙语该词又变成英语“indrgo”(靛青)。

化学元素的命名故事 第2篇

苯和卤代烃、烯烃、醇反义生成烷基苯 酰基化

苯与酰氯或酸酐生成芳基酮

拜尔-魏立格反应

Baeyer_Villiger 过氧酸氧化可使酮分子中插入一个氧成为酯

康尼扎罗反应 Cannizzaro 无α氢的醛在浓碱作用下,一分子氧化为酸,另一分子还原为醇

克莱门森还原 Clemmensen 醛酮与锌汞齐和浓盐酸反应,羰基被还原成亚甲基

麦尔外因-彭道夫反应 Meerwein-Ponndorf 异丙醇铝可在异丙醇溶剂中将羰基还原为醇羟基,不影响其他不饱和基团

Collins试剂——三氧化铬与吡啶 将伯醇的氧化停留在醛的阶段

瑞穆尔-梯曼反应 Reimer-Tiemann 苯酚、氯仿、NaOH共热,得到邻羟基苯甲醛——水杨醛

柯尔贝反应 Kolbe 苯酚的钠盐在高温高压下和二氧化碳反应,得到水杨酸钠盐。酸化后得到邻羟基苯甲酸——水杨酸

克莱森-施密特反应 Claisen-Schmidt 脂肪烃与含有α氢的酮或醛在NaOH或者乙醇水溶液中进行交叉羟醛缩合

克内费纳格尔缩合反应 Knoevenagel 含有活泼亚甲基的化合物与芳醛在碱作用下发生缩合,形成不饱和酯 书199 佩金反应 Perkin 芳香醛与酸酐在相应的钠或钾盐存在下缩合达森反应 Darzens 醛酮在强碱作用下和α卤代醛酸酯反应,生产环氧醛酸酯

克莱森缩合 Claisen α氢的酯自身缩合,形成β羰基酸酯

狄克曼缩合 Dieckmann 中间相隔4、5个碳的二元羧酸酯,在NaOH的醇溶液下发生内酯缩合,生成五、六元环酮酯

罗森孟还原法 Rosenmund 用二甲苯或硫喹啉降低钯催化剂的活性,可使酰卤还原成醛(LiAlH4还原到醛后进一步变成伯醇)

霍夫曼降解 Hofmann 酰胺与溴或氯在碱性水溶液中反应,生成比原料少一个碳原子的伯胺

拓扑元素的命名机制研究综述 第3篇

关键词:拓扑元素,命名机制,综述,CAD,建模

基于历史的造型系统需要在零件模型的主拓扑实体元素(面、边、点)上关联附加的特征信息,有了这些关联信息,模型就可以依据它们自动生成。但是模型通过约束的自动生成会导致许多语义上的问题[1,2]。特别地,当用户交互式地对几何模型进行定义时,缺乏一个能对所引用的几何元素进行通用描述的机制,而这正是三维参数化造型系统长期以来所期盼解决的问题,这种机制也是新一代的造型系统有别于传统系统的一个显著特征。它所涉及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如何标识模型中的拓扑实体,即拓扑命名。在此基础上可以保证在零件模型重建时这些被引用的拓扑实体依然能够被识别出来。

据统计,大约80%的设计是通过修改现有设计结果来完成的[3]。目前主流的三维CAD系统都是基于历史的参数化特征造型系统,简称参数化系统。参数化系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其中一个就是拓扑元素永久命名问题[4],Bidarra等[5]将该问题归结为当前参数化系统需要解决的6个基本问题之一。拓扑元素永久命名这一术语于1995年、1996年被Kripac[6]、Capoyleas等[7]系统地提出后,相关问题的研究一直持续到现在。

在基于历史的参数化特征造型系统中,变动设计通过编辑已有特征模型并基于设计历史重新计算生成结果物体来实现。然而,在现有CAD系统中,模型编辑后的新物体可能与设计意图不一致,有时甚至会导致设计结果无法自动生成。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在特征模型构造过程中所引用的拓扑元素(由用户交互选取)在模型重新生成时不能被正确地找到。这就要求对被引用拓扑元素在设计历史中有一个合理的记录方法以及模型重新生成时相应拓扑元素的正确辨识方法,这就是拓扑元素的命名与辨识问题。

1 拓扑元素的辨识机制

拓扑元素辨识的目的是在新实体模型中找出符合用户意图的被引用元素。当特征模型修改后实体模型的拓扑结构发生变化时,现有方法会得到不满足用户意图的辨识结果。主要是不能正确辨识消失元素、分离元素、合并元素以及分割元素等。

针对特征模型修改后拓扑元素的不同变化情况,我们认为拓扑元素的辨识机制应该满足如下要求:

1)当新旧实体模型的拓扑结构相同时,要能在新模型中辨识出与旧模型中元素对应的唯一拓扑元素;

2)对消失元素,要能明确判别出新实体模型中没有与旧实体模型中被引用元素对应的拓扑元素;

3)对分离元素,要能在新实体模型中辨识出与旧实体模型中被引用元素对应的所有元素;

4)对合并元素,要能在新实体模型中辨识出以旧实体模型中被引用元素与其它元素合并而来的元素;

5)对旧实体模型中被切割或发生变化的被引用元素,要能在新实体模型中辨识出与被引用元素有最接近的影响特征、影响面和非影响面的拓扑元素。

2 拓扑元素命名问题

2.1 永久命名问题

记PM为参数化模型;PMI(p0,p1,,pk)为参数化模型实例;BM为边界模型;PMoriginal为原始参数化模型;PMmodified为经过修改的参数化模型;BMold为原始边界模型;BMnew为参数化模型修改后重新生成的边界模型。则PM和BM的关系可以用图1表示。图1中,PMI0(p0,p1,p2)通过3个造型命令生成:P0生成1个立方体;P1在立方体的一个面上开1个盲槽;P2选择一条边做倒圆操作。当用户修改PMI0中槽的长度参数t0为t0'时,得到PMI1。根据PMI1可以自动生成BM1。

记TS(BMi)为边界模型BMi的拓扑结构;TE(BMi,Tj)为边界模型BMi中的拓扑元素Tj;RN(TE(BMi,Tj))为边界模型BMi中的拓扑元素Tj在PM中的引用名字;BM(PMi)为参数化模型PMi对应的边界模型。则命名机制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条件1任意TE(BMi,Tj),TE(BMi,Tk),j≠k,满足RN(TE(BMi,Tj))≠RN(TE(BMi,Tk)),即同一BM中的任何不同的拓扑元素在PM中的引用名字必须相互区别。

条件2任意BMi,BMj,如果TS(BMi)=TS(BMj),满足RN(TE(Bi,Tk))=RN(TE(Bj,Tk)),即任何2个拓扑结构相同的BM,其对应的拓扑元素在PM中的引用名字必须相同。

条件3如果TS(BM(PMmodified))≠TS(BM(PMoriginal)),即修改造成BMnew相对于BMold的拓扑结构发生变化时,由PM-modified应该生成和BMold最相近的BM。

条件4提供尽可能自由、灵活的模型编辑能力。

这4个条件存在内在联系。条件1是建模阶段必须满足的,条件2和条件3都是重建阶段(辨识阶段)所期望达到的。如果模型重建阶段没有发生拓扑结构改变,条件1和条件2互为充分必要条件,只要条件1满足,条件2自然满足,两者本质上是同一个问题,属于第一个层面问题的2个不同侧面,可以称为唯一命名和辨识问题。

如果模型重建阶段拓扑结构发生改变,条件1仅仅是拓扑元素的永久命名问题的必要条件,并不充分。因为条件3包含有语义问题,具有不确定性,

过分追求条件4则会加重条件3的不确定性。要缓解条件3的不确定性,则又要牺牲条件4中的要求。两者属于第二个层面中的一对矛盾,可以称为拓扑结构改变情况下的处理问题。

2.2 基于面的拓扑实体层次命名

2.2.1 拓扑面命名

以原始特征体上的拓扑面作为命名的基础实体,无疑是很自然的选择,这是因为:

1)零件体上的拓扑边和拓扑点可能是无源拓扑边和拓扑点。

2)零件体上的拓扑面都可以在原始特征体上找到对应的源。这样零件体的拓扑面的命名就可以转化到原始特征体的拓扑面上。

3)零件体和其上的拓扑实体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而原始特征体上的拓扑面却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中。

拓扑实体的名字(简称拓扑名)和所依附的特征面之间是一种依存关系,在此称为属性关系,是一对一的关系。建立拓扑名和特征面的属性关系的属性机制包含了编码的添加、查询、清空和替换等方法。而拓扑名的删除方法则由特征面在外部提供。当然,属性机制中最为重要的还是拓扑名发生删除、存活、拼合和分裂时对应的处理方法。各种对应的处理方法要求能够保证拓扑名信息不被丢失,即具有可得性,这样就可以依据某种方式查询得到。这是对各种方法的最低限度的要求。

2.2.2 层次命名记录

拓扑实体的命名记录实质上是对拓扑实体的记录,是通过记录拓扑实体的拓扑名来记录拓扑实体本身。

对于正则的3D形体,在几何上,3D空间中的直线可以用两个相交的面来表示,而点可以用两条相交的直线来表示。同样,可以将这一思想拓展到零件拓扑实体的命名上来,3D实体上的拓扑边的拓扑名可以用其邻面拓扑名的组合来表示,3D实体上的拓扑点的拓扑名可以用其邻边的拓扑名的组合来表示。

实际上,对于拓扑点,由于其拓扑名是用其邻边的拓扑名组合来实现的,而边的拓扑名又可以用边的邻面的组合来实现,因此拓扑点的拓扑名可以用其邻面的拓扑名来表示。在几何上,一个3D点可以用3个面的交集来实现。

最终,拓扑元素的命名体系是一种基于面拓扑名的层次结构体系,拓扑边的拓扑名以面的拓扑名为基础,拓扑点的拓扑名以边的拓扑名为基础,最终转化到以面的拓扑名为基础。在零件体上,每一个拓扑面都有拓扑名附着在其上,而拓扑边和拓扑点的拓扑名是需要时才进行计算,计算得到的拓扑名结果并不附着在拓扑边或拓扑点上。

2.2.3 拓扑名传播

在原始特征体上的拓扑面命名完成以后,需要将此原始特征体和零件体进行布尔运算。布尔运算的发生,必然涉及到拓扑实体的删除、存活、拼合和分裂等,因此对应于布尔运算,原始特征体和零件体上的特征面的拓扑名也必需有对应的传播方式来处理。

1)拓扑名删除传播。布尔运算导致了某个特征面被删除,而且该特征面上的拓扑名也相应地被删除。

2)拓扑名存活传播。某个特征面在布尔运算发生后仍然在零件体上,没有被分裂或与其他的面发生拼合,该特征面上的拓扑名不发生任何变化。

3)拓扑名分裂传播。某个特征面在布尔运算发生后仍然在零件体上,并且被分裂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特征面,该特征面上的拓扑名将迁移到其所分裂成的特征面上,称此时发生了拓扑名分裂传播。

4)拓扑名拼合传播。零件体上的特征面F1和F2被拼合成特征面F,面F的拓扑名与面F1的拓扑名相同,F1为拼合前零件体上的特征面。

2.3 拓扑元素标号

拓扑元素标号为一整型码,不同的拓扑元素都有不同的标号,而合并元素拥有多个标号。拓扑元素的标号由四部分组成:第1部分表示元素所属特征的特征号,或为导致生成元素产生的特征的特征号;第2部分用一个码位表示拓扑元素的类型,1,2和3分别表示特征的面、边和点,4和5分别表示生成边和生成点;第3部分表示此拓扑元素的原始元素的特定编号;第4部分码位用以区分结果物体中标号的前三部分相同的拓扑元素。对物体中的派生元素,其标号记录了此拓扑元素的原始特征号、原始元素标号、类型(面、边和点)等信息;对生成元素,其标号记录了此拓扑元素的类型(生成边、生成点)、导致它产生的特征的特征号。

在特征建模中,拓扑元素标号的产生分两步进行:首先根据特征的生成方式(如扫成、旋转)对特征体的边界元素赋以特定的标号,结果物体中的派生元素直接继承其原始元素的标号,这样结果物体中的派生元素标号的前三部分由其原始元素决定;再调整物体中有相同标号的不同元素(通过调整其标号的第4部分)并创建生成元素的标号以保证物体中不同的拓扑元素有不同的标号。每个派生元素标号的前三部分记录了其原始元素标号,它不会因模型变动而变化。这是因为特征体的边界元素标号由特征体的生成方式本身决定。基于此,不管拓扑元素在模型编辑后如何变化,我们总可以找到其原始元素而得到那些不变的信息,如该拓扑元素的原始特征等。

2.4 拓扑元素的局部拓扑信息

根据元素标号可以区分物体中的不同拓扑元素,但它所具有的信息尚不足以确定模型编辑后新老实体模型中拓扑元素的对应关系。为了有效支持拓扑元素的辨识,对于模型中被引用的拓扑元素,在其名中放入它的局部拓扑信息,通过其局部拓扑信息刻划出它的深层次语义。鉴于物体中的面总是来源于特征体的边界面,而特征体的边界面标号由特征的生成方式确定,它不会因特征参数的变动而变化。

2.5 其他相关研究中的命名问题

1)参数化模型交换中的名字对应问题。一些研究者探索异构CAD系统之间参数化模型的交换。交换参数化模型时,需要完成异构CAD系统之间造型命令的互译,其中一个重要的工作是要完成异构CAD系统之间拓扑元素的名字对应。名字对应完成后,再由各个CAD系统内建的名字机制产生边界模型,从而完成异构CAD系统之间参数化模型的交换。

2)集中式协同建模系统中的名字问题。在典型(如基于Web的系统)的集中式协同建模系统中,各个协同站点发出的造型命令被发送给中央服务器;中央服务器将各个协同站点发出的造型命令按照一个统一的顺序执行,完成造型操作,并在服务器上生成新的实体模型;将面片化之后的可视化模型返回各个协同站点。在这种体系结构下,为了将服务器上的实体模型和各个协同站点上的可视化模型关联起来,需要命名机制。

3)复制式协同建模系统中的名字问题。各个协作站点发出的操作立即在本地执行,然后将该命令发送到各个远程协同站点执行,各个协同站点通过交换造型命令进行密切的协作。各个协同站点发出的造型命令中包含拓扑元素的名字,由于造型命令在不同站点上的乱序执行,名字问题成为其中一个有待解决的议题。

3 结论

本文对命名机制现状进行了综述。在第一个层面中,建模阶段的唯一命名就能够解决模型重建过程中的辨识问题。在第二个层面中,若引用拓扑对象本身,其本质上是一个语义辨识问题。拓扑元素的辨识与用户的设计意图紧密相关,但很难把体现在具体拓扑元素中的设计意图加以严格准确的数学描述,因有时设计意图是隐式地体现在设计过程中的。所以要严格证明一个拓扑元素辨识方法的正确与合理性十分困难。

参考文献

[1]Hoffmann C M.On the Semantics of Generative Geometry Representations[J].ASME,Design Automation Conference,1993(2):411-420.

[2]Capoyleas V,Chen X,Hottmann C M.Generic Naming in Generative[J].Constraint-Based Design.CAD,1996,28(1):17-26.

[3]Shah J J.Parametric and feature-based CAD/CAM:concepts,techniques,applications[M].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 Inc.,1995.

[4]Srinivas Raghothama,Vadim Shapiro1Boundary representation deformation in parametric solid modeling[J].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1998,17(4):259-286.

[5]Bidarra R,Bronsvoort W F.Semantic feature modeling[J].Computer-Aided Design,2000,32(3):201-225.

[6]Kripac J.A mechanism for persistently naming topological entities in history-based parametric solid models[C]//Proceedings of the3rd ACM symposium on Solid modeling and applications,Salt Lake City,Utah:ACM Press,1995:21-30.

[7]Capoyleas V,Chen X,Hoffman C M.Generic naming in generative,constraint-based design[J].Computer-Aided Design,1996,28(1):17-26.

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命名 第4篇

元素周期表呈现出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而元素的命名同元素的性质密切相关,这在元素周期表中有很直观的体现。同一周期内,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从左到右,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原子半径递减(18族元素除外),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获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一族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由上而下,核外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元素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元素的中文命名有规可循:元素周期表中常温下的气态元素用“气”字头表示;液态元素“溴”用了“氵”旁,“汞”也有“水”;固态元素大多数为金属元素,用“钅”旁表示(包括金),非金属元素用“石”字旁表示。

IUPAC(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2016年新版元素命名指南规定:“所有新元素的命名,必须反映历史并保持化学的一致性,即属于第1~16族(包括f区元素)的元素,命名以‘ium结尾;属于第17族的元素,以‘ine结尾;属于第18族的元素,以‘on结尾。”113号元素属13族,英文名为nihonium;115号元素属14族,英文名为moscovium;117号元素属16族,英文名为tennessine;118号元素属18族,英文名为oganesson。这几个元素周期表新成员的中文名最终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化学元素的命名故事 第5篇

在我国南北朝时宋国范晔所著的《后汉书》中说,汉光武帝刘秀时在接见东瀛的使者时,封其国的国王为倭王,所以有了“汉委倭王”之记载。“倭”是对日人的最早称呼。“倭”字的意思包括:难看的,丑陋的,矮小的;说话,办事罗哩罗嗦的;单纯,听话的意思。对友邦如此称呼确实欠妥。

据唐人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记载,“武后改倭国为日本国。”

为什么武则天会将倭国改成日本国呢?日本是“日之所本”的意思。日本在中国东方遥远的海上,从中国人的视觉上来感受,似乎正在太阳升起的地方。《山海经·海外东经》说:“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淮南子天文训》也说:“日出于谷,浴于成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不管怎么说,日本国比倭国好多了,日本人是可以接受的。幸亏武则天办了件好事,否则日本国仍然称倭国的话反倒嘲笑了中国人自己。因为如今日本人的平均身高已超过中国人了,日本人平均身高170.7公分,虽然比世界第一的荷兰人(182.5公分)相差不少,但却比平均身高仅169,7公分的中国人反而多出了一公分。

朝鲜(Korea)

1361年11月,中国的红巾军攻陷高丽国的开京。后,高丽万户李成桂(以后的朝鲜太祖)率2000精兵出其不意地攻入开京,红巾军大败,遁走鸭绿江,退回辽阳。立下大功的李成桂也就此逐渐掌握了兵权,并最终废掉了国王,自立为王,高丽国就此灭亡。为了争取明朝的支持,李成桂派使臣向明朝称臣,他向朱元璋递交了国书,新人新气像,李成桂自然要废除高丽国的称呼。这个新的王朝需要一个新的名字。称王后的李成桂拟定了两个国号——“朝鲜”和“和宁”,请朱元璋定夺,朱元璋选了“朝鲜”二字,取“朝日鲜明之国”之意。这就是朝鲜国名的由来了。朱元璋还亲自下令:朝鲜为永不征讨之国,明和朝鲜正式以鸭绿江作为边界。而朝鲜尊明为天朝,并采用明年号,此后朝鲜的历代国王继位后都要派使臣至明朝。得到明朝皇帝的确认并赐予封号。

越南(Vietnam)

历史上的越南长期臣服于中国,唐朝调露元年(679年)所置之安南都护府(治所在今河内)。南宋时,才有了“安南国”见于记载。

可为什么到了清朝的嘉庆年间会将改“安南国”改名为“越南国”呢?

化学元素的命名故事 第6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习惯命名法。

2、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法,理解并灵活运用系统命名法的几个原则。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有机物分子模型、有机物结构式,掌握烷烃、烯烃、炔烃、苯及苯的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及命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练习书写丙烷CH3CH2CH3分子失去一个氢原子后形成的两种不同烃基的结构简式。体会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越多,结构会越复杂,同分异构体数目也越多。体会习惯命名法在应用中的局限性,激发学习系统命名法的热情。

教学重点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法

教学难点

烃类化合物的系统命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复习烷烃的习惯命名方法,结合同分异构体说明烷烃的这种命名方式有什么缺陷?

回顾、归纳,回答问题;

积极思考,联系新旧知识

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入手,思考为什么要掌握系统命名法。

自学:什么是“烃基”、“烷基”?

思考:“基”和“根”有什么区别?

学生看书、查阅辅助资料,了解问题。

通过自学学习新的概念。

归纳一价烷基的通式并写出

-C3H7、-C4H9的同分异构体。

思考归纳,讨论书写。

了解烷与烷基在结构上的.区别,学会正确表达烷基结构

投影一个烷烃的结构简式,指导学生自学归纳烷烃的系统命名法的步骤,小组代表进行表述,其他成员互为补充。

自学讨论,归纳。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投影几个烷烃的结构简式,小组之间竞赛命名,看谁回答得快、准。

学生抢答,同学自评。

了解学生自学效果,增强学习气氛,找出学生自学存在的重点问题

从学生易错的知识点出发,有针对性的给出各种类型的命名题,进行训练。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以练习巩固知识点,特别是自学过程中存在的知识盲点。

引导学生归纳烷烃的系统命名法,用五个字概括命名原则:“长、多、近、简、小”,并一一举例讲解。

学生聆听,积极思考,回答。

学会归纳整理知识的学习方法

投影练习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练习

在实际练习过程中对新知识点进行升华和提高,形成知识系统。

【课堂总结】归纳总结:

1、烷烃的系统命名法的步骤和原则

2、要注意的事项和易出错点

3、命名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

学生回忆,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总结成规律

【归纳】

烷烃的命名

1、烷烃的系统命名法的步骤和原则:选主链,称某烷;编号位,定支链;取代基,写在前,标位置,连短线;不同基,简到繁,相同基,合并算。

2、要注意的事项和易出错点

化学元素的命名故事

化学元素的命名故事(精选6篇)化学元素的命名故事 第1篇化学元素的发现及其命名探源前言到目前止,人类已经发现了110种化学元素。由这些...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