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海洋气候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海洋气候范文(精选4篇)

海洋气候 第1篇

1 全球变暖的影响

全球变暖的度量标志是气温较往常的气温有所升高。 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 气温差别很大, 即使是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和时令的气温也有差别。 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报道, 2014 年全球平均气温为57.9 华氏度 (约为摄氏17 度) , 是自1880 年有记录以来的第14 个高温年, 比20 世纪平均气温高0.9 华氏度。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太空研究所揭示新的资料分析显示, 2014 年地球表面温度比20 世纪中期的平均值高0.52℃。2009 年全球气候变化哥本哈根会议提出控制温度升高幅度低于2℃为目标, 也就是说, 近期全球变暖的平均气温不超过2℃, 具体表现为日常气温比往年同期的高, 极端最高温的日数比往年的多, 应该指出的是, 全球变暖是大趋势。

目前, 对气候极端变化所能依据解释的科学证据并不充分, 甚至对因人类生活、生产活动排放二氧化碳过多产生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暖化的科学论证都还不能确定。 但是, 全球变暖现象对海水鱼养殖的影响是明显的。

首先, 全球变暖导致南极冰山消融, 北极冰山变矮, 冰山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有研究资料表明, 我国近30 年来, 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是2.6 毫米/年, 高于全球海平面上升的1.7 毫米/年的速率。 可以预见, 海平面上升, 影响着海水鱼塘的养殖面积, 养殖面积减少。 甚至普遍认为冰山消融, 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正在加快。

其次, 气温升高全球变暖, 暖水性的养殖种类将有机会由低纬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转移迁徙, 改变海区生物群落和生物地理学的结构, 如颇具经济价值的大黄鱼由福建沿海扩增至江苏、山东沿海实施人工养殖将成为可能。

再次, 气温升高, 水温也随同升高, 海水鱼类胚胎和胚后发育期所需要的温度累加值的日期“积温日期”将缩短, 也就是发育加快;由于水温升高, 养殖鱼类的新陈代谢将加快, 在每年5 月份至10 月份有效的养殖生长时期的生长率将提高, 产量随之提高;再由于水温升高, 每年的冬季将推后来临, 延长了养殖季节, 养殖鱼类个体加大而提高了产量。

最后, 水温上升, 会带来病害多发。 海水鱼养殖常见的病毒性、细菌性引发的充血病、溃疡病、烂鳃病, 和寄生虫引发的指环虫病、孢子虫病、锚头蚤、车轮虫病等等, 都是高温季节暴发和流行的疾病。 据有关报道, 日本研究表明, 随着全球变暖, 日本沿海巨型水母 (如海蜇) 数量变多了, 形成的“水母潮”堵塞渔网, 是渔业的一种危害。 高温会诱发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 在养鱼池形成“水华”, 在海区造成“赤潮”。 赤潮生物覆盖水池表面或进入鱼类腮腔, 会使鱼类窒息死亡。 赤潮生物死后会分解大量有毒物质, 对养殖鱼类造成危害。

2 极端天气的影响

极端天气是指灾害性天气。 平常所说的风调雨顺是一种祥和宜人的天气, 既有风又有雨的成份。 极端天气的风指的是台风、暴风、龙卷风, 雨是暴雨、连延大雨, 还有严寒酷暑、雹旱暴雪, 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造成灾害性的损失。

暴雨和连绵大雨, 将会降低海水表面的盐度和养鱼塘海水淡化, 造成鱼类不适盐度而死亡, 甚至洪水泛滥会带来淹没鱼塘冲垮堤岸的灾害。 严寒酷暑的水温超越养殖鱼类耐受水温极限, 也将造成鱼类的冻死和热死。 如冬季时, 时有寒潮来临, 夜间的水温低于白天的水温, 早晨发现鱼排 (塘) 的鱼不明原因地死了, 殊不知道这是低温冷死的。冬季, 海冰的出现是另一种灾害, 海冰覆盖着池塘和养殖网箱表面水层, 导致水层中的养殖鱼类缺氧而死亡, 或因为海冰遮住阳光, 导致岩石上附生的海藻得不到阳光而枯死, 造成养殖的海参、鲍鱼缺乏食物而饿死。

应该指出的是, 海洋气候有“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也是反常的气候变化。 “厄尔尼诺” 是指热带海洋温度异常和持续变暖, “拉尼娜”是指热带海洋温度异常和持续变冷。 “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周期不规则, 大约每4 年出现一次, 其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 并且可持续两三年。 有报道观察结果, “拉尼娜”会使美国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变得异常干旱, 并使澳大利亚、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有异常多的降雨。 同时, 使非洲西岸和东南岸、日本和朝鲜半岛等东北部地区异常寒冷。 在中国, “拉尼娜”现象的出现, 秋冬季使华南的东北季候风增强, 冬季气温比正常情况低。 由于这两种海洋气候现象的出现, 导致异常的降雨、干旱、寒冷的反常气候, 对海水鱼养殖也会造成危害。

3 应对气候灾害的措施

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 对海水鱼养殖造成的影响和招致的损失, 是天灾。 海水鱼养殖业在应对天然灾害时, 要有以下一些举措:

举措一, 要有关于防灾减灾的信息网络, 迅速而准确地发出灾害预警。 当能尽早收到即将来临的灾害信息, 组织人们起来抗灾抗害, 把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将减少灾害的损失, 这是抗灾以防为主的关键防线, 没有信息就无从防备, 让灾害突如其来, 损失一定难于想象。

举措二, 要有抗灾减灾的能力建设。 抗击气候灾害要有人力、物力、财力的建设和贮备, 当灾害来临时, 能派得上、用得着, 不出现人力荒、财力荒和救灾物资荒。 因此, 在能力建设上, 要有划分应急预案级别的应对措施, 并相应地给予建设和贮备。

举措三, 温度盐度的防控办法。 海水鱼养殖承受的天然灾害有其特殊性, 除了一些无法抗拒的冰、雪、雹、雨、风灾害外, 在养殖水体中有些受灾引发的水体温度、盐度变化, 一般都能有对应措施加以防护。各种海水养殖动物对水温都有不同程度的适应范围, 分为适应生存的温度和最适生长的温度范围。

气候变暖 殃及海洋 第2篇

科学家说的气候是个大的概念。全球气候系统,是指由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陆面)和生物圈组成的极其复杂的庞大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部分之间发生着明显的相互作用,比如台风生成火山爆发、太阳黑子活动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成分的变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等等。尤其是日益严峻的气候变暖问题,给海洋及整个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影响,实在令人担忧!

下面给大家讲几个有关气候变化的小故事——

游泳健将 溺水了,白白失去了保护神

白白是只小北极熊,刚刚三岁,是个女孩儿。在天气晴朗的日子,白白经常在白雪覆盖的大冰面上游荡、玩耍,为此,它结识了好几个好朋友,其中一个大它两岁的,叫大熊。大熊身强力壮,很有男子汉气魄。像所有的北极熊那样,它身体呈流线型,善游泳,脚掌宽大,犹如双桨,在北冰洋冰冷的海水里,用两条前腿奋力前划,后腿并在一起,掌握着前进的方向,起着舵的作用,一口气可以畅游四五十千米,大家称它“游泳健将”。

憨态可掬的北极熊是勇武的肉食动物,主要食物是海豹。为了觅食,北极熊有时要跋涉几十千米甚至几百千米,累了就在浮冰上休息。大熊头脑聪明,在冰面上捕捉海豹的本领特别高,十拿九稳。每次捕到海豹,大熊总要把最好吃的部分送给白白吃。在平常玩耍的时候,大熊总是充当保护神的角色,不许别的小朋友欺负白白,更不准别的动物靠近白白、伤害白白。

这天早晨,白白像往常一样出来玩耍,见不远处有几个小朋友在围着两只老白熊说什么,仔细一看,老白熊是大熊的爸爸和妈妈,它俩在哭泣。“一定是出了什么事!”白白急忙走了过去。小朋友们告诉它:“大熊因追逐海豹溺水身亡了!”听了这话,犹如晴天霹雳,白白一下子晕倒了……

号称“游泳健将”的北极白熊,怎么会溺死在海水中呢?科学家告诉我们,气候变暖是罪魁祸首。

同学们知道,北极不同于南极,南极是冰雪覆盖着的陆地,北极是冰盖覆盖着的海洋。气候变暖,造成冰盖融化、缩小、变薄、破裂。科学家们经过测量得知:北极的冰层正在以空前的速度融化——覆盖着“地球顶”的冰层面积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减少了将近一半。这种变化在近两年尤为厉害,例如,阿拉斯加海岸的海冰已向北(即北极点)退缩了近300千米。北极熊不是水生动物,它们的家在海冰上。正常情况下,北极熊游四五十千米没问题,但要游更远,恐怕体力难支了。大熊就是因为海中冰块分离开的长度超过了它的游泳能力而溺死的。而且,漫长的寻食路会导致北极熊精疲力竭、体温降低、抵抗力变弱,如果再碰到大风浪,就很容易淹死在海里。

号称“游泳健将”的北极熊溺死的情况近年来已连续发生多起。例如,2004年,美国科学家在波弗特湾发现了4只溺死的北极熊。2006年,英国斯哥特北极研究所负责人称发现了两只溺水的北极熊,她说:“我在斯瓦尔巴群岛(属于挪威,距离北极只有约1000千米)以东的海面看到两只北极熊,一只看起来已经死了,另一只也奄奄一息。这两只北极熊原本站在一块浮冰上,但冰块融化使它们溺水。”

2008年,科学家在美国阿拉斯加西北海岸发现了9只正在海水中奋力挣扎的北极熊,并拍下了右面这幅照片。

当时科学家们正在阿拉斯加西北方的楚克奇海乘坐直升机进行海洋调查。这9只北极熊正在一处开阔的海域游泳,最远的一只离海岸已经有60千米了。科学家分析,北极熊可能是乘着一块浮冰漂流过来的,正在游向陆地或者另一处海冰。而卫星影像显示,这附近海域的海冰几乎都已消失了,这意味着这些北极熊同样面临溺毙的威胁。科学家认为,近20多年来随着北极冰层不断融化,越来越多的北极熊被迫长途寻找食物。如果未来北极的冰层进一步融化,此类北极熊溺亡事件或许还会增加。

气候变暖,对整个海洋生态环境都会造成很大影响,上面所举的例子不过是九牛一毛。

雪雪不想当“气候难民”

在茫茫的印度洋当中,有一个被誉为“人间天堂”的热带岛国——马尔代夫。那里人口约40万,居住在250个小岛上。全国最高的两座岛屿海拔高度也只有2.4米。首都马累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仅两平方千米的土地上住着大约10万人。

马尔代夫的美丽风光无与伦比。碧海、蓝天、白云、郁郁葱葱的树木、洁白无瑕的沙滩……是著名的海滨度假胜地。

马尔代夫海滩的白沙,由珊瑚骨骼经多年冲刷而成。海滩上生活着许多全身雪白的小螃蟹,它们的肢节处略有红色斑点,行走极快,是那里的小精灵。其中有只叫雪雪的,全身白得晶莹,煞是可爱。雪雪热爱洁白的沙滩,热爱自己美丽的家乡。可是,近年来它很忧虑。因为,根据联合国一份报告的预测,由于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到2100年海平面将比现在上涨25至58厘米。而包括近1200个珊瑚礁岛的马尔代夫大部分国土仅高出海平面1.5米,海平面的上升令整个国家岌岌可危。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早在2004年发生的南亚大海啸,已经给马尔代夫敲响了警钟——当时一度有三分之二的国土惨遭淹没。

马尔代夫的国土一旦被淹没,雪雪赖以生存的家园就毁了,雪雪以及它所有的伙伴都会丧命,雪雪能不忧虑吗?

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马尔代夫人说,靠我们自身的微薄之力是无法阻止全球气候变暖的。然而,一旦国土被淹,就要举国外逃,去当“气候难民”。这对于住惯了人间天堂的马尔代夫人来说是多么的残酷呀!于是,他们想出了个无奈之举:到世界其他地方购买土地,另辟家园。可是,雪雪和它的伙伴能一同前往吗?

水城威尼斯的悲哀

同学们都知道,意大利有个世界著名的水城威尼斯,那里风光旖旎、诗情画意,令游人流连忘返。然而,科学家却对这座独一无二的水城发出了警告:威尼斯城早晚要沉掉!2008年12月1日,由于海平面上升,威尼斯城几乎所有街道被海水淹没,圣马可广场的水深达80厘米。游客们在被海水淹没的大运河码头上趟水行走。威尼斯当局发出警报,称海平面可能要超出正常水位1.6米,水城威尼斯真的要变成“水城”了。

现在,威尼斯差不多每年都要被淹上一次,遇到雨水丰沛的年头,几乎是每周被淹一次。另外,威尼斯每年都会遇到风暴潮,而且越来越严重。研究者指出,从地质的眼光看,大概在20至30年后,最迟50年,威尼斯就会消失在海里。

不仅如此,科学家们还警告说:“和威尼斯有着相同命运的,还有泰国的曼谷、美国的纽约以及中国的上海,这几个城市也遭受着由于海平面上升、地面沉降而导致消失的威胁。”

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不仅淹没了沿海土地,而且使得海啸、风暴潮等海洋灾害更容易发生,同时,珊瑚礁岛屿面积也会大大减小甚至消失。除此以外,海平面上升还将导致盐水侵入地下水资源,加剧土地盐碱化,使沿海地区人们可用的淡水越来越少。

看来,全球气候变暖不论对海洋生态环境还是我们人类,都是大敌。

那么,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呢?

若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先找出近年来全球性气温持续上升的原因,有的放矢,才有可能取得成效。

说到原因,尽管科学家们众说纷纭,但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我们人类向地球排放了太多的二氧化碳、硫化物、氟利昂等有害气体,使大气层产生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变化,以致发生海水受热膨胀、高山冰川融化、南北极冰盖解体、海平面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升等一系列问题。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以从好多方面去努力,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尽可能地少使用化石燃料(如煤和石油),开发、利用绿色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发电、水力发电、生物质能源等)。例如,许多国家已经研制并投入使用清洁能源汽车,逐步替代原来的汽油柴油车。

另外,开发利用地热资源是减少对煤炭、石油依赖的又一好办法。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储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拿我国来说吧,若每年能全部有效开发浅层地温能资源和沉积盆地地热资源,则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亿吨。中国大陆3000米至10000米深处干热岩资源总计相当于860万亿吨标准煤,是中国目前年度能源消耗总量的26万倍。数目真大呀,利用前景可观!

建造造云塔,给地球罩“外衣”

在海底深处,沉睡着一种叫“可燃冰”的物质,它的主要成分甲烷(即天然气)是一种可燃气体。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可燃冰悄然苏醒,一点点释放甲烷,加剧了气候的变暖。

为此,科学家们大胆设想:在太平洋的法罗群岛建筑高塔造云,利用云彩折射太阳光,从而减缓全球变暖的脚步。

这种近乎科幻的方案是:在太平洋的法罗群岛周围建立一些高塔,将海水喷射向天空,在太平洋上空制造更多云彩,这就像给地球加了一层具有反射太阳光效果的外衣——大量雪白的云彩能够有效地将太阳光反射回去,这样就达到了给地球降温的效果。

也有科学家对此方案提出质疑:一旦掌握不好,会适得其反——使云层变得太厚,不但不利于热气扩散,反而会加剧气候变暖。除了技术原因外,经费来源也是个大问题。建造一个“造云塔”需用大概20万英镑,根据估算,至少需要100个“造云塔”才能解决北极升温的问题。目前还没有人愿意下如此大的赌注,一切工作还只是实验室中的大胆假设。

海洋气候 第3篇

1 盐雾侵蚀机理

自然界的盐雾是强电解质, 其中Na Cl占电解质的77.8%, 导电能力较强, 能加速电极反应使阳极活化, 加快腐蚀速度。

盐雾的腐蚀是以电化学方式进行的, 其机理是基于原电池腐蚀, 腐蚀过程如下:阳极过程腐蚀电池中电位较负的金属为阳极, 发生氧化反应。阳极溶解过程由以下几个连续步骤组成。

(1) 金属原子离开晶格转变为表面吸附原子:Me晶格→Me吸附。

(2) 电位差导致金属氧化, 其反应为Me→Men+→ne-。放出等量的电子。由此形成的金属离子既可溶液到电解液中, 也可以与侵袭介质中的成分发生反应后淀析于金属上。

(3) 阳极过程可持续到它所生成的电子被阴极耗尽为止。阴极发生反应:O2+2H2O+4e→4OH-, 在中性或碱性介质中被还原成羟基离子。羟基离子又可与金属离子发生反应, 而在酸性介质中氢离子通过形成游离氢得到还原, 氢则作为气体逸出。

(4) 在电解液中, 氯化钠离解成为钠离子和氯离子, 部分氯离子、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金属腐蚀物:2 n M e++2n Cl+2n OH→n Me Cl+n Me (OH) 。

2 影响氯离子侵蚀的盐雾环境因素

2.1 盐雾沉降率的影响

盐雾沉降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在单位面积上的盐雾沉降量, 它受盐雾含量的影响,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研究表明:空气中的盐雾含量越高, 则盐雾沉降率增大, 腐蚀速度加快[3]。

2.2 雾粒直径的影响

雾粒直径越小, 所形成的表面积越大, 被吸附的氧量越多, 腐蚀性也越强。研究成果表明:直径1μm的盐雾颗粒表面所吸附的氧量与内部溶解的氧量是相对平衡的。盐雾颗粒再小, 所吸附的氧量也不在增加。

2.3 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在清洁的空气中, 材料腐蚀与温度, 相对湿度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

式中A为大气腐蚀度;ψ为相对湿度 (RH) ;t为温度 (℃)

从式 (1) 中可以看出, 相对湿度大于等于65%RH, 材料容易腐蚀, 并且随着温度和湿度的增加而增加。

2.4 干湿时间比的影响

混凝土曝露于大气盐雾区中, 位于该区域的溶液是非饱和状态。该状态下的氯离子是在混凝土构件表层风干, 再接触到海水时, 靠混凝土毛细管吸收作用而侵入的。风干时水分向外迁移, 而盐分则向内迁移;被海水润湿时, 盐分以溶液的形式带进混凝土的毛细管孔隙中。盐分向内迁移的程度取决于风干与润湿交替期的长短。一般认为风干的时间越长再接触海水后能够更多更深入地带进氯化物。

3 盐雾环境因素的人工模拟

连云港某港口的建筑物在大气盐雾区受到的侵蚀包括表层毛细作用和内部扩散作用, 主要环境影响因素为盐雾沉降率、雾粒直径、温度、湿度、干湿时间。设计人工气候模拟试验时以自然环境下的参数变化规律为依据进行模拟, 为该港口的人工气候加速环境设计提供依据。

人工气候模拟加速试验的关键在于:一方面要达到模拟环境与自然环境具有相关性的效果;另一方面要达到加速氯离子侵蚀的效果。由于人工气候模拟试验方法具有试验时间短、试验条件可以严格控制、试验结果的可靠性较高等优点[4]。因此, 该文根据该港口的气候环境特点提出一种有效的人工气候模拟试验方案来研究该环境下海工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能退化规律。

3.1 盐雾沉降率模拟

在选定盐雾沉降率时, 以本海域自然沉降量为基础, 并且考虑加速作用, 进行理论修正来确定。将一个直径为10 cm的漏斗固定在一个50 m L的量筒上放置试验箱中, 连续喷雾12 h后读取量筒内盐雾沉降量的体积, 通过式 (2) 计算出盐雾沉降率。

式中G为盐雾沉降率, m L/ (8cm2·h) ;V为盐雾沉降量, m L/80cm2;t为连续喷雾时间, h。

连续喷雾12 h要求的盐雾量为 (12~24) m L/ (80cm2) , 所以盐雾量沉降率为 (1.0~2.0 m L/80 (cm2·h) 。

3.2 雾粒直径模拟

雾粒直径的大小影响腐蚀速度, 该海域的盐雾直径较小, 大都在2μm以下, 有90%以上小于5μm。将一块20×50 cm的薄玻璃片放在玻璃培养皿中加盖, 放置于箱内测试位置上, 待连续喷雾5 min后, 取掉培养皿盖子, 让盐雾在玻璃片上沉降30 s, 再加上盖子, 并取出箱外, 在300~1000倍显微镜下测出玻璃片上固定位置内雾粒的直径, 并统计百分率。这样得出雾粒直径在1~5μm内占85%以上。

3.3 温度模拟

环境温度升高, 混凝土中氯离子的活动加剧, 从而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扩散速度提高。该港口年气温如图1所示。

为了方便试验操作, 该文将每月气温平均值划分成几个月气温平均值, 如图2所示。Nernst-Einstein方程给出了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式中:DCL、D0分别为温度θ、θ0时的氯离子扩散系数;q为活化能系数;与水灰比有关, 当水灰质量比为0.4时, q=6000 K;当水灰质量比为0.5时, q=5450 K;当水灰质量比为0.6时, q=3850 K。式 (3) 为提高温度加速氯离子侵蚀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式 (3) 可以推导出不同温度下扩散系数的比值, 如下式:

式中:x为扩散系数的提高倍数。

从上式中能够得出, 当x较大时, 室内加速试验温度较高, 计算得出设计试验方案时升高温度使氯离子扩散系数提高到现场环境下的4倍比较合理。结合该港口月气温平均值分别计算室内加速试验的温度, 结果如表1。

3.4 湿度模拟

水是氯离子在混凝土中扩散的前提条件。相对湿度越高, 混凝土中的氯离子传输越快。Bazant和Najjar提出了一个模型用来计算相对湿度的影响系数:

式中:Hc为临界相对湿度, 一般取Hc=75%。

在混凝土内部和接触外界的表层之间, 相对湿度是渐变而又连续的, 但经过一定时间内部混凝土相对湿度能达到一个稳定值, 该值介于空气相对湿度和饱水状态湿度之间。假设构件内部混凝土相对湿度为90%, 其相对湿度影响系数为0.98。若构件与海水接触时间较长, 则相对湿度对扩散的影响可以忽略, 若构件风干时间较长, 则要考虑相对湿度对扩散的影响。因此, 该试验可以忽略湿度的影响。

3.5 干湿时间比例模拟

该海域的大气区是“湿润-干燥”的循环过程。为了能更好地模拟大气环境和加速腐蚀, 真实地再现自然环境下大气区风干和润湿交替循环过程, 试验每24 h一个循环过程, 间断喷雾, 喷雾时间与干燥时间的比例为1∶1。

4 海洋大气盐雾区人工模拟加速试验的设计

对该港口大气盐雾区人工模拟加速试验设计时, 盐雾沉降率为 (1.0~2.0) m L/80 (cm2·h) , 雾粒直径在1~5μm内的占85%以上, 温度采用之前模拟所得出的室内加速试验的温度。喷雾时间与干燥时间的比例为1∶1, 一个循环过程是24 h, 每喷雾12 h后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干燥12 h。整个试验过程是在多功能气候实验室中进行, 模拟过程中的参数如表2所示。

5 结语

该文介绍了连云港某港口大气盐雾区的人工气候模拟加速试验方案, 得出以下结论。

(1) 该区的盐雾腐蚀是以电化学方式进行的, 其机理是基于原电池腐蚀。

(2) 在该试验中主要考虑的环境影响因素有:盐雾沉降率、雾粒直径、温度、湿度及干湿时间比例。

(3) 盐雾区的结构物绝大部分时间都受到气温影响, 可以直接模拟气温的变化规律。

(4) 由于大气盐雾区的构件长期受到盐雾作用, 该文忽略湿度对其的影响。

(5) 该实验将“湿润-干燥”的循环过程考虑进来, 能够真实再现自然环境下的干湿循环过程。

(6) 该文设计的人工气候模拟实验方案能够有效的模拟该港口大气区主要因素的变化, 与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为以后海洋环境的人工气候模拟加速试验设计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建东, 张俊芝, 鲁列, 等.多功能气候试验室模拟效果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28 (4) :42-45.

[2]金伟良.氯盐环境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理论与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1-114.

海洋气候 第4篇

关键词:气候变化;海洋生物;生物多样性

在近几年全球气候急剧变化的同时,海洋生物多样性也遭到破坏,海洋生物数量锐减,甚至有些海洋生物到了濒临灭绝的困境。由此可见,全球气候变化和海洋生物多样性这二者之间联系紧密。我认为有效地应对当前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危机,需要从气候变化角度进行分析探讨。

一.全球气候变化的内容与现状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全球范围内从统计角度出发,对气候的巨大变化或是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变动的规律的记录和总结。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现状是,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加剧,极端天气频发。

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内部的因素和人类活动这两大方面。自然方面:地球处于地质变化新时期,空气中包括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氟利昂等在内的温室气体越来越多,所谓温室气体,就是指无法削弱太阳的长波辐射,却又可以毫无障碍地通过太阳的短波辐射的气体。温室气体的增加离不开人类数十年如一日的乱砍滥伐,任意排放尾气等破坏性的活动。

二.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和现状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自然而然,海洋中的生物远远超出陆地,目前已知的海洋动物分类有35门, 比陆地上的11门分类超出许多。可以说海洋生物多样性是全球生态环境的重要部分,保证海洋生物多样性就是保证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完整,就是维护全球生态系统平衡。

但是现在,我国和国际上海洋生物多样性都受到很大的破坏,究其原因主要有: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海平面上升、人类的过度捕捞、海洋垃圾污染或海洋石油污染、外来物种的入侵等诸多原因,其中全球气候的急剧变化是我们本文要关注的重要原因。

三.气候变化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联系

3.1温度上升与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海水的温度、盐度和洋流都会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而现在的实际情况却是海水的温度处于持续上升的阶段,这会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领域的变化,海洋生物的物种分布也是有纬度差异的,海水变暖,会使得在热带水域和温度水域生存的海洋物种获得更广阔的栖息地,进而增加它们种群数量;而相对应的冷水水域生存的海洋物种栖息地就会缩小,种群数量也减少,同时为找到更适宜的水温生存,为了生存它们就会向高纬度地区迁移。

海水温度的持续上升会影响海洋生物的物种组成。据研究发现,温度上升对于热带水域的生物组成影响较为严重,尤其是白化珊瑚礁的出现频率在不断地增加,白珊瑚是造成珊瑚礁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也使得珊瑚礁的死亡率也不断地上升。我们也可以推导出,珊瑚礁的大量死亡,势必会导致大批依赖珊瑚礁生存的海洋生物的死亡或迁徙。

3.2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和海洋多样性关系

经过一系列的实验,也已通过实验数据得出结论: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使得海水整体pH值失衡,使得海水酸度增加,降低海洋鈣化生物的钙化速度和钙化程度,进而影响海洋钙化生物的种群数量;值得注意的是,海洋中的钙化生物不仅包括各种贝类,还有石珊瑚,球石藻、翼族足类等许多物种种类;海水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也会导致海水中藻类植物的疯狂繁殖,虽然它并不能让海藻和海草直接生长和反之,但却可以起到“增肥”的作用,藻类植物会抢夺海水中的氧含量 ,导致出现赤潮效应,大多数的鱼类依然存在生存危险。

3.3降雨量变化与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气候变化中不乏强风暴雨天气之类极端天气的增多,而风暴和降雨量同样会对海洋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气候的变化会使近海岸处降雨量的增加,一方面会降低近海和入海口处的含盐量,适应低盐度的鱼类就会到近海河口附近生存;另一方面,降雨量增加,酸雨的比例也会增加,这样就会导致海水酸化,海藻类植物大量生长,挤压其他海洋生物如鱼类的生长空间,引发他们的死亡。

3.4洋流水文变化与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温室效应的加剧使得两极地区海水温度增加,缩小了两极地区与赤道地区之间的温差,导致两者之间风力的削弱,而风速和风向会改变大气环流的模式。同样海陆风力减弱,也导致不能及时地将孵化好的鱼类龟类等海洋生物及时地送离海岸。

风、洋流和地形是决定洋流中上升流的重要因素,温室效应会改变风和洋流的路径和模式,自然就会影响到上升流。上升流的改变会影响到海洋生物中浮游生物、鱼类这一系列的生态物种。

结束语:总而言之,全球气候变化使得海洋生物多样性受到极大的影响,不利于海洋生态平衡和全球生态平衡的发展,出于对全球变化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兴趣,我们需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正确地认识到目前的全球气候变化现状,积极分析和思考全球气候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之间的紧密联系,努力学习地学习更多的更丰富的全球气候变化和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知识能力,找到合理的高效的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应对的措施,为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杜建国,William W. L.Cheung,陈彬,周秋麟,杨圣云,Guanqiong Ye.气候变化与海洋生物多样性关系研究进展[J].生物多样性,2012(06) : 745 ~ 754.

[2]王慧,姚珣斌.气候变化背景下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01) : 1 ~ 3,19.

[3]杜建国,William W.L. Cheung,陈彬,周秋麟,杨圣云,Guanqiong Ye.

气候变化与海洋生物多样性关系研究进展[A].福建省海洋学会.福建省海洋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福建省海洋学会,2013:11.

海洋气候范文

海洋气候范文(精选4篇)海洋气候 第1篇1 全球变暖的影响全球变暖的度量标志是气温较往常的气温有所升高。 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 气温差...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