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精选6篇)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第1篇
公开课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做功的快慢》
宽阔中学:田仁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能说明有关问题并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会用不同的方法判断做功的快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调查了解常用机械的铭牌,了解机械功率。教学重、难点:
1、功率的概念及单位。
2、功率的计算。
教学方法:比较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具: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怎样计算功?功的国际单位是什么?
无论是人做功,还是利用机械做功,都有做功快慢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物体做功的快慢。
二、新课教学
1、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
甲乙两位同学分别将12块砖搬到 二楼,每块砖重为10N,楼高为 3m,在6min的时间里,甲搬12块砖,乙搬6块砖。
分析可得:在相同的时间里,比较物体做功的多少,做功多则做功快。
如果同样搬12块砖,甲用了6 min、乙用了12min
分析可得:做相同的功,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时间短则做功快。
通过总结归纳得出:
(1)在相同的时间里,比较做功的多少。
(2)做相同的功,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
若做功和时间都不相同,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呢?
2、功率与测算功率的方法
为了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我们引入了功率这个物理量,功率如何定 义?
物理学中把一段内做的功与做功所用这段时间的比叫做功率。功率用符号P表示,功用符号W表示,时间用符号t表示。功率的公式:P=W/t
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由功和时间的单位组合而成的,为J/s,后人为了纪念物理学家瓦特所作出的贡献,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功率的单位,即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
1W=1J/s,在工程技术上常用kW作为功率的单位。换算关系:1kW=103 W。
请同学们观看课本中的图片,了解一些物体的功率。
信息窗:了解机器铭牌中的一些数据,功率是其中的一项。知道机器中功率表示的物理意义。
例题:起重机用钢绳吊起一个重10000N的货物,在10s内沿竖直方向上匀速上升10m,求:钢绳拉起重物的功率有多大?
解略。
三、归纳小结
1、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方法。
2、功率表示的物理意义。
3、功率的定义、公式及单位。
四、作业设计
1、课本201页作业1、2、3、4。
2、补充:实验探究:如何测出人上楼的功率?需要哪些器材,写出实验步骤及表达式。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做功的快慢
1、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的方法:
(1)在相同的时间里,比较做功的多少。
(2)做相同的功,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
2、功率
(1)物理意义: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
(3)公式:P=W/t
(4)功率国际单位为瓦特,简称瓦,符号W。在工程技术上常用单位是:kW,换算关系:1kW=103W
六、课后反思
课 后 反 思
宽阔中学:田仁山
首先通过课本10-29和图10-30中所示的两位同学做功快慢的比较出发,自然的引出功率的概念,以及功率的公式和单位;并通过给出人、一些动物和交通工具的功率,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功率概念和对功率单位“瓦特”具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还通过信息窗关于机器名牌中标出“功率”这一参考数据的介绍,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功率”这个概念的实用价值和意义。
本节内容有: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功率的概念;测算功率。功率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功率的单位是本节的难点。本节教学方法有讨论、实验、讲解等,但以讨论为主。在本节教学中,首先要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课本图10-29和图10-30所提供的实例,总结出判断做功快慢的方法:若做功相同,比较做功的时间;若做功的时间相同,比较做功多少。
课后,听课的老师们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使我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好的方面是整节课有条有理,很有逻辑,不管是概念、公式的得出,还是习题的讲解,都是井井有条。对于这一点,我倒不否认,我觉得物理概念的教学既要强调严密性,更要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注意学生的发展性,构建概念的重要性,特别是注重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要重视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从基础入手,认真分析物理过程,建立合理物理情
景的习惯和能力。缺点是:新课的引入不用那么复杂——通过例子计算来引出,其实可以举简单点的,不用计算的,只要能够说明时间的差异即可。我原来在备课时是认为:既然这节课的重点是功率概念的得出,我就要把概念的来龙去脉讲清楚,要有理有据,没计算太抽象。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课堂调控能力较差,语言表达较单调,除了专业语言,这些听课的老师虽然没有讲,但我自己知道,这也是我今后争取的目标。
总而言之,这次公开课让我深刻体会到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我很快的找到不足之处,同时更大程度上促进了我的进步。这节课对我来说受益匪浅,本人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更加努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第2篇
各们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第六章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一、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的基本思路是:以生活中的实例和探究小实验为基础,以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圆柱体从斜面下滑”的学生实验、PPT录像,swf模拟演示等,逐步建立“如果没有外力作用,一切物体将永远运动下去”的观点,最后形成牛顿第一定律,引入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逐步形成对“力与运动的关系”的定性认识。
二、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牛顿第一定律也是初中力学的一个开端。本课教材的特点是既注重科学探究,又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把物理这门基础自然科学与历史、生活、社会有机地结合,是培养全体学生科学素质的一次良机,又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实验、讨论建立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尤其是“理想实验”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2.教材特点:
①牛顿第一定律解决了几千年都含糊不清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进一步深入理解。
②伽利略理想实验是学生第一次真正接触到的理想实验,应充分引导学生探索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知道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的科学方法。
3、学情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三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加上生活经验的影响,不少学生认为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固体有惯性、气体,液体没有惯性。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及内容。
该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推理而得,内容较难借助例证来验证。
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知道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斜面实验、演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及推理,关注实验、分析、推理、“理想实验”的方法。
(2)通过对生活中常见事例和实验的分析,纠正对惯性的一些错误认识,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和牛顿等科学前辈对“运动和力的关系”不懈的探究历程,领略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科学魅力,感悟科学道路的艰辛曲折。
(2)通过对惯性利弊的分析讨论,懂得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
(3)通过了解安全带、安全气囊和头枕的作用,感悟生命的宝贵,体会尊重交通法规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五、教学方法及依据
本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与“科学推理”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同时我采用“对比教学法”贯穿课堂始终,有正、反理论的对比,有惯性实验的对比,有惯性利弊的对比。总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飞机投弹的Flash动画,让学生即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这样即让学生感受生活的和谐,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
由教师出示几幅动画图片:一:对课本施加一个水平方向的拉力,课本运动,撤去拉力后,课本等停了下来;二:陷入雪地里的汽车施加水平的推力,汽车就沿水平方向运动了。撤去推力车就会停下来.三静止的足球用脚施加力后会飞出去;
四、铁锤敲击钉子,钉子向下运动陷入木板。停止敲击,钉子就不再下陷。让学生找出以上力学现象中具有的一个共同特征
这样就引导学生提出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也符合学生的思维,这为后面推翻这种理论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接着教师展示“关闭了发动机的火车,虽然继续运行,但是最后也将停下来。火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呢?”的火车动态图片得出“假如没有摩擦力的作用那火车的运动状态又会有什么变化呢?”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让学生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表示怀疑。培养其质疑能力。同时指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一提出,另一位科学家针锋相对的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运动的物体不需要力来维持。他就是伽利略.为了验证他观点的正确性,并用接着以Flash的形式演示,伽利略理想实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两个似乎都正确的矛盾观点。
2、穿越时空,感受物理发展的历程
因为质疑是一切探索的开始。所以我用画面假想了一场伽俐略挑战亚里斯多德的辩论赛,并展示出正、反两大观点,让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来担当评判主席,并播放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实验录像,通过所设计的几个问题:“我们能使玻璃罩内达到绝对真空吗? 我们又是怎样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的?该实验的实验理念是什么?”让学生得出 验证伽利略理论正确性实验的设计理念,“从有摩擦力的实际实验”到“无摩擦力的理想实验”
引导学生完成提出问题,假设猜想,再设计斜面小车实验,为接下来的自主探究做好铺垫。这样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3、合作探究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根据刚才的引导,猜想,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大胆放手让学生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恰恰是因为有摩擦力,小车的不能继续运动,也就是运动无法维持,从而理解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这一知识重点,为了突破了科学想象和科学推理的难点。我设计了几组动画和这样的问题:小车在表面光滑的木板上为什么比表面粗糙的木板上运动得远;让学生观看FLASH演示,总结:水平面越来越光滑,摩擦力越来越小,圆柱体运动的越来越远。让学生推理得出:在一块绝对光滑没有摩擦力的表面上,小车将以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并用气垫导轨录像让学生感受物体在摩擦力极小的情况下的运动状态,从而验证学生推理的正确性,这样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想象和推理能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4、理性感知牛顿第一定律
通过分析伽利略和笛卡尔等人观点的局限性,分析得出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力和运动关系的第一条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教师强调内容中的重要知识要点,让学生正确认识到科学是严密的,来不得半点马虎,更突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是本节最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客观地认识了世界。
5、感受身边的惯性现象,联系实际,画龙点睛。
在讲授惯性知识点时,我先以开车撞墙的趣图,冰上运动的力与美的展示,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勾起了他们急于探索的渴望心理。接着我又设计了简易又有趣的两组惯性实验:惯性鸡蛋实验及惯性小车实验,让学生感受身边的物理,通过几个问题的设计得出了惯性的定义,并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也具有惯性的录像的播放,使学生认识到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通过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惯性知识得到“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升华与提炼。使学生正确理解了惯性,突破解决了: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也有惯性这一教学难点。
6、强化惯性利弊的对比,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最后组织学生观看惯性的利用与防止动画、录像,讨论:生产生活中哪些是惯性带来的方便,哪些是惯性带来的危害。教师提示: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完成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过程。让学生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并会应用知识指导实际的生产生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起到画龙点睛效果。
七板书设计
八、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第3篇
一、主要知识点
1.牛顿第一定律: (略) 。
2.惯性: (略) 。
3.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的主要区别是: (1) 物体的惯性不需要外加条件, 是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的, 而牛顿第一定律是有外加条件的, 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 (2) 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固有的属性, 而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体在一定条件下所遵循的运动规律; (3) 影响惯性大小的因素只有质量, 至于速度大小、受力大小, 都不会影响惯性。
4.力的平衡。
(1) 物体如果在两个力的作用下, 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则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 当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 二力的平衡条件是:两个力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二、例题赏析
例1由于不遵守交通法规酿成的交通事故频繁发生, 国家加大了对违反交通法规的处罚力度。关于汽车安全行驶的规定和措施,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限制汽车最大行驶速度, 是为了减小汽车的惯性;
B.安全带主要是在汽车突然启动时对驾乘人员起到保护作用;
C.冬天汽车在冰雪路面上行驶时, 轮胎上装防滑链, 是为了减小摩擦;
D.严禁酒后驾车, 主要是因为饮酒后驾驶员反应迟钝, 更容易出现交通事故。
解析:本题考察了惯性、摩擦力等知识, 容易错的地方:误认为惯性速度有关, 速度越大, 惯性越大。所以A项错;安全带主要为了预防急刹车时, 由于惯性人会继续向前运动, 造成对人体的伤害, 故B项错;冬天汽车轮胎上装防滑链, 主要是增大摩擦力, 故C项错。正确选项是D。
例2对在一条笔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 小红同学作了如下分析:
(1) 汽车受重力、支持力、牵引力和摩擦力四个力的作用; (2) 汽车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3) 汽车受到的牵引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 (4) 汽车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汽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其中正确的是 () 。
A.只有 (1) ; B.只有 (2) 、 (3) ; C.只有 (1) (2) (3) ; D. (1) (2) (3) (4) .
解析:平衡力应是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力, 使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那么这样的力才是平衡力。汽车是这个问题的研究对象, 因此分析时可根据题意作出汽车的受力的示意图 (如图所示) , 从示意图上可以看到:当汽车在水平方向上匀速运动时, 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牵引力F牵和摩擦力f, 在竖直方向上受到两个作用力即重力和地面对汽车的支持力, 故 (1) 正确;在竖直方向上, 汽车既没有升高, 也没下降, 汽车处于静止状态, 所以汽车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所以 (2) 正确;又因为汽车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所以F牵与f是一对平衡力, 所以 (3) 正确;而汽车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汽车的支持力因受力物体不是同一个物体, 所以它们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而不是一对平衡力, 所以 (4) 是错误的。综上所述选项C是正确的。
三、同步练习
(一) 填空题
1.同学们看过摩托车飞越障碍物的表演吧, 摩托车在急驶的过程中是利用______飞越障碍物的。
2.汽车在紧急刹车时, 总要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下来, 原因是汽车______;如果行驶中的汽车受到的外力全部消失, 那么汽车将______;若汽车原来静止, 如果受到的外力全部消失, 那么汽车将______。
3.小红同学坐在行驶的火车中, 看到挂在行李架上的小包突然向前运动, 说明火车在______行驶, 过一会, 他又看到小包摆向左边, 说明火车正向______转弯。
4.两个力作用在______填数目物体上时, 如果二力大小______, 方向______, 且作用在______上, 我们说这两个力平衡。
5.在探究滑动摩擦力时, 是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______运动,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表示______力的大小。根据______的条件可知, 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______的大小相等, 因此可间接地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6.如图2甲所示, 完全相同的木块A和B叠放在水平桌面上, 在12N的水平拉力F作用下, A、B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 此时木块B所受的摩擦力为______N;若A、B紧靠着放在水平桌面上, 用水平力F2推A, 使它们一起均速运动 (图2乙所示) , 则推力F2=______N。
7.雨滴在空中下落时受到重力G和阻力f的作用, 则雨滴在下落过程中受到的合力F=______ (用上述字母表示) 。若阻力f随雨滴下落速度的增大而增大, 则在雨滴下落越来越快的过程中, G______f (填“<”“=”或“>”) ;当速度逐渐增大至f=G, 此后雨滴的运动状态是______。
(二) 选择题
1.一同学在以5m/s的速度做匀遫直线运动的汽车里, 让手中的物块自然下落, 发现物块恰好落在A处, 如图3所示。那么, 当汽车以1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 再做该实验, 物块将会落到:
A.A处; B.B处;
C.C处; D.无法判断。
2.关于伽利略理想实验, 下面叙述中错误的是
A.这个实验是想像的, 不可能做出来。
B.这个实验虽然是想像的, 但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是可以作出来的;
C.通过对这个理想实验的分析、推理, 可以揭示更深刻的自然规律;
D.这个实验虽然是想像的, 但它以大量事实的基础, 是人类对事物从现象到本质认识的飞跃。
3.安全气囊是现代轿车上一项新技术装置, 安装在轿车方向盘内, 特定情况下会“蹦”出来, 以保护人体免受硬物撞击而受伤。在下列哪种情况下, 它最有可能“蹦”出来 () 。
A.轿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
B.轿车在盘山公路上缓慢行驶时;
C.轿车前端与其他物体发生猛烈碰撞时;
D.轿车起动时。
4.坐在汽车里的人, 感到椅子对自己有推力作用时, 汽车的运动情况不可能的是 ()
A.正在加速行驶;
B.正在起动;
C.正在刹车;
D.正在匀速爬上山坡。
5.一个物体只受两个力的作用, 且这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 那么 ()
A.物体所受的合力可能为零;
B.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保持不变;
C.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D.物体所受合力一定为零。
6.目前人类发射的探测器已飞出了太阳系, 如果探测器所受外力全部消失, 那么探测器将: ()
A.沿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B.沿原路径返回地球;
C.沿原方向做加速直线运动;
D.沿原方向做减速直线运动。
7.歼灭机在进入战斗状态时要丢掉油箱, 这样做是为了 ()
A.减小质量, 使运动状态易于改变;
B.减小质量, 使物体运动状态不易改变;
C.增大惯性, 使运动状态易于改变;
D.增大惯性, 使运动状态不易改变。
8.体重为490N的某同学用双手握住竖直的木杆匀速上攀, 他所受的摩擦力 ()
A.等于490N, 方向竖直向下;
B.等于490N, 方向竖直向上;
C.大于490N, 方向竖直向下;
D.小于490N, 方向竖直向上。
(三) 计算题
清洁工人拉着质量为100kg的板车在水面路面上行驶时, 受到的摩擦力是板车重力的0.05倍。 (g取10N/Kg) 。
(1) 清洁工人需用多大的水平拉力, 才能使板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2) 板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 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合力是多大?
(3) 若拉力为100N, 摩擦力是多大?
(四) 简答题
汽车的安全措施之一是行车要系安全带, 除此之外还设置了头枕, 头枕处于座椅靠背上方乘客的头部位置, 是一个固定且表面较软的枕头。请从物理原的角度解释在汽车“追尾”事故时, 头枕会起到作用?
参考答案:
(一) 1.惯性;2.有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静止。3.加速;右。4.一个, 相等, 相反, 同一条直线。5.匀速直线, 拉, 二力平衡, 滑动摩擦力。6.12, 12。7.Gf;>;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二) 1.A;2.B;3.C;4.C;5.C;6.A;7.A;8.B;
(三) 解:G=mg=100kg10N/kg=103N
f=0.05G=0.05103N=50N
∵板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F拉=f=50N
(2) ∵板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受到的力是平衡力。故F合=0。
(3) 挡F'拉=100N时, f=50N不变。 (因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 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第4篇
1.了解什么是能源。知道哪些属于可再生能源,哪些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2.知道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知道人类发现、开发、利用能源的历史就是其认识自然、理解自然的历史,并能通过具体的事例进行说明。
3.了解能源的利用和开发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带来了能源危机,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学会关注自然、关注社会。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知道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区别
2.知道世界能源的构成和我国能源的结构
3.了解能源与环境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难点:
理解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分类及能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
能源、能源与环境的有关录像带等。
五、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
师:我们泉港是一座新兴的石油化工城,2005年福建炼油厂成品油年产量达到400万吨,谁能告诉老师,石油对于我们现实生活而言意味着什么?请同学们把你所知道的信息告诉大家。
生:石油对于我们来说是能源,炼油所产生的许多产品更是我们生活中所离不开的。如,我们生活中用的液化石油气,汽车用到的汽油和柴油等等。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一节课我们就学习“能源与社会”。
师:能源可以说是我们的生命之本,人类离开生命之本就会灭亡,所以我们要倍加珍惜地球上的能源。下面的时间就以你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可以阅读课文,查找资料,看课外相关书籍,也可以上网查询,还可以通过你认为可行的其他方式进行
学习。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每位学生都以不同方式进行学习。大约过了20多分钟,有的学生列出了本节内容的提纲)
师:同学们可以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同一小组之间,可以把自己获得的资料进行交流,然后,我请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进行发言。(5分钟左右,学生汇报。)
生:我们小组是通过阅读课文来学习的。我所知道情况如下:(1)能源的分类;(2)能源的开发与利用;(3)能源和环境。
师:你提炼的问题很好,详细说一下可以吗?
生: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东西,它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其中,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它们占世界能源消耗的90%以上,是目前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能源,但成本高,污染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能源消耗量的大幅度增长,能源供应不足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因此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是极为重要的。
师:你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归纳出这么多知识,说明你很用心,你说得很好,请坐。还有哪位同学再说说呢?
生:我是通过查找课外相关书籍来学习的。我要讲的内容是关于能源的分类,查得资料如下:
能源有多种分类,从能源的原有形态是否改变的角度,可分为自然界现存的一次能源和由一次能源加工转化成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力、太阳能是一次能源,煤气、液化气、汽油、柴油、电源等是二次能源。
而刚才同学说到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是从能源能否循环再生角度来划分,此外,能源还可为燃烧能源和非燃烧能源,当然也有分为常规能源(如煤炭、石油)和新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等)。
师:你查找的资料很不错,它告诉我们要懂得从多角度看待事物,这样就会比较全面。可见你思维很开放。还有哪位同学来补充本节内容?
生:我们小组通过上网查找资料的方式学习。我上的是“中国能源网”,查得资料如下:
中国能源资源蕴藏丰富。煤炭地质储量约占世界煤炭地位总储量的12%,居第三位。水力资源占世界的30%,居第1位。水力理论蕴藏6.76亿千瓦。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经普查勘探表明,石油的地质储量要比探明储量大得多。1990年,探明天然气储量达1900亿立方米,从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等常规能源的资源总量来看,中国可列入世界能源资源丰富国家之一。除常规能源之外,中国的新能源亦有广泛的利用前景。(1)原子核能资源:中国有比较丰富的核能资源,包括裂变反应用的核燃料和聚变反应的核燃料。中国目前已探明铀矿厂200余处,大部分铀矿资源集中在中国南部。(2)太阳能资源:全国各地太阳能年辐射总量大约在330~836万千焦/平方米之间。(3)地球能资源: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天然出露的温泉和人工揭露的地下热水露头有2700多处,遍及全国31省、市、自治区。(4)潮汐能资源:理论潮汐能蕴藏量有30亿千瓦。中国沿海的潮汐能资源可装机1.1亿千瓦,其中可供开发利用的约3100~3500万千瓦。
师:你能利用网络把我国能源资源整体情况较条理地罗列出来,说明你能充分合理地利用现代科技辅助我们的学习。
以上几位同学通过多种方式的学习,让我们具体了解了能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国能源分布的大致情况。
3.课堂总结,情知交融
师:这一节课,同学们把有关“能源和社会”的一些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我想,同学们通过这节的学习一定有了不少收获,也会有一定的感受,接下来的时间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我感受到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地球是伟大的。它既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大量空间,也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大量能源。
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觉得我们人类应合理开发利用能源,要爱护我们的地球。地球给人类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节约能源,不要造成环境污染。能源问题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
师:你的感受很有见地。不要浪费资源,的确应该从我们身边做起,更要马上行动,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
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我感受到学会寻找信息是极其重要的。我们所处的时代已进入到信息时代,信息高速公路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大量的资源,我们作为新一代的中学生要学会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武装自己,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注意信息的获取,所以我认为学会收集信息是我本节最大的收获。
师:好,你说得太好了,的确,学会搜集信息是极其重要的。人只有把握住新的信息,运用好信息,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其他领域都会做到有把握,从容应对。特别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到处充满着机遇,充满着挑战。信息也是一种能源,我们只有科学地利用好这种能源,才能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永立不败之地。(同学们齐声鼓掌)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第5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知道显微镜、望远镜里的物镜、目镜的作用。3.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了解照相机、投影仪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2.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3.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4.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1.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及照相机的原理。
2.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的用途
【教学难点】1.放大镜、照相机、摄影仪的成像原理。2.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的用途。
【教具准备】放大镜、光屏、显微镜、照相机、多媒体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自家大门上一般都安了一个“猫眼”,通过猫眼看室外视野较广,而在室外却看不请室内,“猫眼”实际上也是透镜,你知道透镜还有哪些应用吗?
利用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人们制成了许多光学仪器,就像特殊而神奇的“眼睛”,拓展了我们肉眼的功能。
(二)进行新课 一.放大镜。
师:请同学们用桌面上的凸透镜靠近课本,观察课本上的字,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课本上的字被放大了。
师:那么你手中的凸透镜就是什么? 生:就是放大镜。
师:对。再请大家判断放大镜所成的像与物是在放大镜的同侧,还是异侧?是实像,还是虚像?判断依据是什么? 生:放大镜所成的像与物是在放大镜的同侧,是虚像,因为用光屏承接不到像,所以是虚像,眼睛与物在透镜的异侧,透过凸透镜观察所成的像,所以像与物在透镜同侧。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讲得很好,放大镜的焦距是较短,还是较长? 生:我猜放大镜的焦距较远。
师:对。隔着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 生:隔着放大镜看较近的物体,物体是正立、放大的,隔着放大镜看远处物体,物体是倒立、缩小的。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生:因为放大镜是凸透镜,隔着放大镜看远处物体,u
师:讲得很好。用放大镜观看近处的物体,物距小于焦距时才是放大的。因此,物体应放在离放大镜小于焦距的位置才合适,在什么位置所成的像最大?请大家观察。
生:物体离放大镜的距离接近于焦距时,所成的像最大。
师:对,请全班同学都进行观察。
板书:1.放大镜:焦距短的凸透镜,u 二.显微镜。 师:用放大镜能观察细胞吗?怎么办? 生:不能,用显微镜。 学生分组实验: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 师:课前我已要求大家查资料,关于显微镜你知道什么?请大家踊跃举手起来向全班同学交流。 生甲: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微生物细胞等人眼无法看见的物体。 生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又研制了电子显微镜和隧道显微镜。目前通用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可达50万倍。借此人类能观察到许多物体的细微结构;用隧道显微镜甚至可以看到金属原子,因此显微镜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师:两位同学讲得很好,还有吗? 生丙:还有超声显微镜。这是利用超声显示物体微细结构的装置,又称声学显微镜,又简称声镜。原理是利用物体声学特性的差异来显示物体,所谓物体声学特性指的是声阻抗率和声衰减,它们与物质的弹性和黏性有关。超声显微镜给出的是物体的声学像或弹性像。 超声显微镜不需透光,对样本片不需染色,不要损坏样品表面即可进行内层观察,适合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检验等。 生丁:我还知道场离子显微镜。一种分辨率极高(2—3nm),能直接用于观察金属表面原子的分析装置,简称FIM。FIM是一种点投影的显微镜,它与通常的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不同,它成像时不使用磁或静电透镜,是由所谓成像气体的“场电离”过程来完成的。 师:以上几位同学讲得很好,大家以掌声鼓励。 下面请大家看课件播放的动画及配文。 画面一:显微镜构造成像过程 配文:显微镜是增大观察微小物体视角的。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凸透镜。物镜的焦距f物短,目镜的焦距f目较长。物体放在物镜焦点与两倍焦距之间、接近焦点,物镜所成的实像在目像的焦平面上,目镜中看到的是虚像。 显微镜的物镜焦距要短的原因之一是取得较大的放大率,镜筒也可做得短一些,用起来方便;原因之二是物镜可以更接近物体,因此进入镜筒的光通量可以增多,像容易看到清楚一些。 显微镜的目镜焦距要大于物镜的焦距,但不可过大,因为焦距过大将降低显微镜的放大率,而且要用较长的镜筒,使用起来不够方便。 画面二:电子显微镜和隧道显微镜的构造及成像 配文:电子显微镜一般是利用电子透镜聚焦电子束,形成放大倍数很高的物体图像的设备,属于电子光学仪器。由于电子的德布罗意波披长比光波要低几个量级,所以有高分辨成像的能力。一种透镜式的电子显微镜的分辨能力可达到0.3nm。 为解决纳米级检测与加工等问题,美国IBM公司的G.Binnig等人于1982年制出了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于1986年又相继制出可用于绝缘材料检测的原子力显微镜(AFM)。两镜均可达到原子级的分辨率(十分之一纳米),并于1986年获得诺贝尔奖金。 扫描电子隧道显微镜的基础是量子力学揭示的隧道效应。 继后,又有人研制出磁力显微镜(MFM)与静电力显微镜(EFM)等等,形成了扫描探针显微镜(SPM)族。扫描探针显微技术在此后的发展是由表面几何形体的检测到表面微观物理量的检测,从表面检测又发展到对表面进行原子级的加工和修整。 在探针上施加一定的偏压,它可以从工作表面“浮获”一个原子,然后将其移动到适当的位置,再予以释放。因此,就可以按照人们的意图,进行原子操作,或分子组装。有人曾以STM针尖移动被吸附在Ni原子表面的Xe原子,组成“IBM”三个字,每个字母的长度仅为4nm。我国科学家在隧道显微镜下,成功地将24个铜原子在铁厚子表面围成一圈。 纳术技术就是在隧道显微技术的基础上才得以发展。三.望远镜。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物体。 学生分组实验: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物体。 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远处物体被放大了。 师:远处的物体真的被放大了吗? 课件演示动画:望远镜的构造及成像过程。 配 文: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叫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做物镜。 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师:有疑问吗? 生:物体距离物镜很远,它的像却离物镜很近,根据前面探究的结果,这样所成的像是缩小的!为什么使用望远镜观察物体时会感到物体被放大了? 师: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用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望远镜物镜的直径比我们眼睛的瞳孔大得多,这样它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加明亮。这一点在观测天空中的暗星时非常重要。现代天文望远镜都力求把物镜的口径加大,以求观测到更暗的星。 除了凸透镜外,天文望远镜也常用凹面镜作物镜。 你们还知道哪些望远镜? 生甲:哈勃望远镜。 生乙:射电望远镜。板书:3.望远镜 四.照相机和投影仪。 让学生观察照相机的构造。 师:你能说说照相机的构造吗? 生:镜头、机壳、调焦装置、取景窗、快门按钮„„ 师:照相机的“像”是怎么形成的? 生:照相机的镜头就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像。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亡,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师:讲得很好,下面请看课件演示。 课件演示照相机的构造、成像过程。 师:照相机的成像是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哪一条? 生:当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与物在透镜的异侧。 师:你知道有哪些照相机吗? 生:傻瓜机、数码照相机„„ 板书:4.照相机和投影仪 教师向学生介绍投影仪,并用课件演示投影仪的构造和成像过程。 师:投影仪成像是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哪一条? 生:当f 师:这节课大家都很认真,积极发言,特别是积极查资料,这种习惯要保持,可以大大扩大你们的知识面,提高学习能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神奇的“眼睛”——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投影仪的用途。以及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的工作原理。【板书设计】 第七节 神奇的“眼睛” 1.放大镜:焦距短的凸透镜,u 4.照相机和投影仪。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反射定律,能从众多的光现象中辨识出光的反射现象。 2.在实验探究中能主动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实验现象作出总结。 3、能在实际中应用光的反射现象。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收集数据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能力。 2.难点 (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月亮不是光源,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亮反射太阳的光;用一面镜子可将室外的阳光反射到室内,光的反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能看到黑板上的字,看到桌子、看到同学、看到马路上行驶的汽车都是由于发生了光的反射,可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的反射;对于光的反射,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反射光将沿什么方向射出? 生乙: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 生丙:为什么光会发生反射现象? 生丁:反射光与入射光存在什么关系? 师:大家提的问题提得很好,由于时间所限,我们不可能每个问题都去研究,这节课我们先来探究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其他问题大家可以回去查资料,回去研究。 二、新课内容 1.光的反射。 师:这是一条入射光线射到一个平面镜上,下面请问这们讨论猜想一下反射光线将沿什么方向射出? 师:请同学将其猜想在黑板上一一画出,为了便于说明标出1、2、3如图2所示。 下面我们先表决一下,支持1的请举手,支持2的请举手,支持3的请举手。 下面我们调换一下座位,请支持1的坐在左边,请支持2的坐在中间,请支持2的坐在右边,支持1的最多,支持2的最少,不过不要灰心,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们现在三军对阵,如何决出胜负呢? 生:做实验。 师:做实验首先要设计实验方案,需要什么器材?怎样去做?请各组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光源、一个平面镜、一个可折转的光屏、量角器、三角板、铁架台,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讨论、思考,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师:先请一组到讲台上将其实验方案演示给全体同学看,其他组的同学要进行评议:这个设计方案行不行。 该组同学设计实验装置与课本P52图4一15相同,可在光屏上看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全班同学给予掌声鼓励。 生:分4个人一小组做实验,找反射光线。 师:1、2、3组的实验结果,得出反射光线将沿哪个方向射出? 生:沿1方向射出。 师:有没有沿2、3方向射出? 生:没有。 师:可见光沿2、3方向射出的猜想是错误的。 师:请1的支持者站起来,通过实验证明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让我们用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其他同学也不要气馁,下次受到鼓励的可能就是你们。 通过实验我们找到了反射光的射出方向,谁能给这两条光线起个名字呢? 生:入射光的光线叫入射光线,反射光的光线叫反射光线。 师: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呢?我们还需要通过实验来研究,为了研究问题方便,我们可以把我们在塑料板上找到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传播路径以及平面镜所在的位置像课本P52图4一15一样在塑料板上画出来。因为两点决定一线,所以在找到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传播的路径后,点两个点就可将其传播路径画下来。 生:在纸板上画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平面镜的位置,找两线位置关系。 师:反射光线的位置与入射光线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生: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跟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相等。 师: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有两个(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同理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也有两个,你们说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 和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相等到底指哪一个角呢?可见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不惟一的,为了更确切地描述入射光线、反射光线的位置关系,我们需要添加一条辅助线,这条辅助线加在哪里合适? 生:讨论、交流。 师:请一位同学自己上台将辅助线加上。 师:这条辅助线与镜面垂直,既不偏向入射光线,也不偏向反射光线,非常“公证”地站在中间,像“法官”一样,因此我们就称它为“法线”,引入法线后,同学们考虑一下,如何描绘这两条光线的位置关系更确切?或者说就惟一了呢? 生:讨论、思考得出: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与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相等。 师:谁能给这两个角起名呢? 生: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 师:根据一次实验的结果就能下结论吗? 生:不能。 师:怎么办? 生: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再做两次,并将实验所测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师:请大家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并请一位同学上黑板画出表格。 生: 入射角i 反射角g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师:用什么量入射角、反射角? 生:用量角器。 师:下面大家做实验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并将所测数据记录表格中,得出实验结论。 生:实验结论是:入射角与反射角相等。 师:先有入射角,后有反射角,因此只能讲: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不能讲: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是不能只考虑数值大小关系,还要考虑物理意义。 对课本P52图4一15光路图你还可得出什么结沦? 生甲: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生乙: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师:甲乙两同学回答正确,乙同学的结论你能用实验验证吗? 生乙:可以。如果将光屏的另一半以法线为轴向后折,在光屏的另一半就看不到反射光线了。 师:大家一起做实验探究,是这样的吗? 生:通过实验得出:是这样的。 师:可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请大家总结光的反射规律。 生: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板书 师:介绍“模型法”:一幅图三条光线就将光的`反射规律形象地描绘出来了,这就是物理学上常用的――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模型法”。 师:根据“逆向思考法”,若让入射光线逆着反射 光线的方向入射,同学们猜想一下,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呢? 生:可能逆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 师: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怎么办? 生: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师:实验结果是什么? 生:入射光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反射光逆着原来的入射光,可见,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板书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演示实验l:拿一块平面镜将太阳光反射到某同学的眼上,问其,感觉如何?(刺眼)刺眼说明光很强,看不清。其他同学有没有这一感觉?(没有)没有说明光没有反射到你眼中。 演示实验2:拿一块面积、形状与平面镜相同的硬纸壳,再做相同的实验,再提问那个同学.问此时有何感觉?(不刺眼,能看清)反问其他同学能不能看清?(能看清),能看清说明有光射入你的眼睛。 师:光射到硬纸板上所发生的反射我们把它叫漫反射;光射到平滑镜面的反射我们把它叫镜面反射。 生:为什么会发生漫反射和镜面反射? 教师取两张硬纸条,把一些大头针垂直插在硬纸条上,可以看到这些大头针互相平行,教师把其中一张硬纸条注意折几折后,插在这张硬纸条上的大头针不再互相平行。 师:平的纸条把它看成平滑的反射面,大头针看成法线,平行光射向平滑平面时,入射角相等,反射角也相等,光沿同一方向射出去,发生镜面反射。弯折的纸条凹凸不平。各个入射点的法线方向各异,平行光射向凹凸不平的表面时,入射角不相等,反射角也不相等,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射出,发生漫反射,让学生看课本P53图4―16,进行想象、理解。 注意:漫反射时,每条光线的发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三、归纳小结及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本节我们通过对光的反射现象的探究,得出了光的反射规律,学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知道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师:每位同学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评估。 四、课后练习 1.课本P56作业l、3、4、6。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光的反射(二) 第一课时光的反射(一) (光的反射定律) 1.光的反射定律: 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第6篇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