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五千年解说词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精选10篇)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 第1篇
读《汉字五千年》有感
在假期我有幸读了一本书《汉字五千年》,这本书读后使我对我的母语文字汉字有了更深的了解。每一个字,每个字的每一画都有着千年的传承,我因我学了这种魅力的文字而自豪……
汉字,是每个中国人必学的母语文字。从“一”开始,由简及繁。在读幼稚园时就念着汉语儿歌,汉字充斥在每个中国人的日常世界。走在大街小巷,汉字的标语,汉字的提示,汉字的商品包装,不论你在哪,汉字就像一种暗号,默契的沟通着每一位中国人。现在国外掀起了一股“孔子热”,学习汉字成为一种时尚,这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或许汉语将会成为世界官方语言……
汉字有五千年的历史了,相对于外国的楔形文字、腓尼基文字、希腊文……汉字具有迥异于它们的一些特质。具有历史,神秘但却不是无法去了解的,例如楔形文字,公元前一世纪即被创作但她却在历史的尘埃中长眠一千五百年之久,公元1472年被一位意大利人发现,直到1835年才被一位英国军官罗林森发现并解读。而汉字呢?在清末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买下大批的甲骨与刘鹗(《老残游记》的作者)一同研究,仅仅几日就初见成效。一个是几百年,一个是几天这相差的日子是差在哪里呢?这说明我们的文化一直是传下来的,没有断掉。所谓的断掉也是短时间的,在甲骨文没有发现的时候,可以说是跟甲骨文断掉了,可是后来又找出来了。所以从文字来看,我们的文化是一条线传下来,一直传到今天,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遥不可及的是历史,但中国因为有了朝夕相伴的汉字,所以无论如何回溯,往
前,再往前,依然能够保持近在眼前的鲜活。这这些象形、会意、形声、假借的古老符号为中华文明保存了火种,使历史得以记载,学术得以传承。
汉字不光具有传承性,每个单独的汉字都具有自己的魅力,本书重点介绍了以下32个汉字。天、人、合、一、源、远、流、长、春、夏、秋、冬、身、家、性、命、道、法、自、然、引、经、据、典、殊、途、同、归、礼、义、智、信。这32个字看上去很像八个四字词,但其实不将它们组合仅仅是单个的研究,每个字都是有其独特的来源及含义的,不同于在词语中的解读……
在这些字中,我最喜欢的是“命”字,命,使也(出自《说文解字》)。甲骨文中的“命”字是一个“人”,下面一横,即一个“一”字,左边一个像一桶水的“口”字,右边一个像一把斧头的“耳朵”,这四者相结合组成了“命”字。我觉得“命”字的创作很有意思,我们常说身家性命,生命……我们好像很信命,可是“命”到底是什么?看了字就好像是一个人活着所发生的事,当然这是我自己的臆测,真正的创作根据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汉字所具有的解读魅力是真正存在的……
我因我在学汉字而自豪,汉字的学习永无止境,加油!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 第2篇
除了记录占卜的结果,这些甲骨还有一种作用,就是向祖先提问,这也是占卜众多方式中的一种。当人们使用甲骨的时候。人们把问祖先的问题写在甲骨上面,因为他们想知道将来是怎样的问题,可能是关于狩猎或者战争,或者之类的事情,也有可能是关于私人的事情,比如孩子的出生和他将来的生活。
但有一点,我想了很久都没有想通,那就是:但这些用于记录的甲骨都被藏了起来,可记得内容并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为什么要藏起来呢?难道还有什么特殊的秘密,是我所不知道的?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 第3篇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它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沈锡伦先生曾经说过:“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 也是一套文化密码系统。汉字以编码的形式储存了大量的文化元素 (cultura element) , 在这个意义上说, 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微信息库, 一个汉字就是一幅文化信息缩微图。要全面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要破译中国传统文化的密码, 离不开对汉字的探索研究。”
一、汉字文化
文化这个概念起源于英国, 泰勒首先将之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任何能力和习惯的复合的整体。文化关系到人和动物之间特定的区别。
文化的领域是意义的领域。“汉字文化”指的是汉字的文化内涵。
汉字跟拼音文字不同的是它有自己特殊的形体结构, 组成了特殊的话语场。它的符号具有直观性、象征性的特色, 字形的象征结构本身往往有能指意味。早期的汉字是以象形文字的形态出现的, 就是说依照了事物的本来形象而成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特点, 汉字在形成之初就不是没有意义的符号, 而是看着它的形象, 我们就可以很自然的联想出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而这种意义就是汉字的内涵, 是由汉字本身就不同的象征结构体现出来的。
汉字是象形的, 这里面包含着许多造字时的“社会意识”、“社会现象”, 这在特定时期才有的特定含意其实也体现着汉字的文化意义。在古人的意识形态中, 汉字能传达天意、预示未来, 所以在用字的问题上有很多的避讳, 避讳的原因从字形到字义都有涉及, 这一点其实就是汉字所独有的一种文化意义。我们不妨举“罪”这个字来说, “罪”这个字是由秦始皇改的, 最开始是写作“辠”, 由于字形和皇帝的“皇”很相似, 故而改之。
同时由于汉字所特有的四声也可以起到汉字的区别作用, 故而大量的同音字、音近字就出现了, 故谐音避讳是避讳中最主要的情况。例如:《本草》中有薯蕷, 避唐代宗讳故改名为“薯药”, 避唐英宗讳又改名为“山药”。
二、汉字结构的文化功能
汉字在结构形式上具有文化功能, 这主要就是说, 从汉字的结构上其实可以窥见造字者的构思, 从汉字的结构形式就可以推知汉字的意义。汉字从造字法上说有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四类。现在让我们依次进行分析。
象形字, 依照说文解字的定义:“画成其物, 随体诘诎, 日月是也。”这其中既凝结着先民的智慧, 也透析出文化气息。象形字的结构基础为形象加意义。如山, 看着它的形象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字是山的意思, 而英文词汇中的山字是“mountain”我们无法从这一系列字母组合上看出任何和这个意义有关的项, 在英语中, 字的意义和词形仅仅是单纯的一一对应关系, 而我国早期的象形字, 则是其意义就存在于它的形象之中。
再如“人”字, 描绘的是一个谦恭侧立的人的骨架。古人认为人是“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作为天地间最尊贵、最有灵性的动物, 人区别于一般动物的根本特征, 不在于会说话、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而在讲仁义、谦恭有礼。因此, 甲骨文的“人”字在字形上以谦恭侧立的人像作为“人”的代码, 而在字音上让它与仁义的仁同音。
会意字, 依照说文解字的定义:“比类合谊, 以见指撝。”会意字的结构基础为两个以上的形象或符号组合在一起表达的特定意义。会意字意义的得出是依靠它的组合构成的意义叠加, 图画性很强。又如“妇”字, 繁体字作“婦”, 像女子手持一帚, 表明其洒扫庭除、操持家务的身份, 它体现了古代“男主外, 女主内”的传统, 而“服也”的声训, 则反映了古代妇女地位的低下, 反映了所谓“三从四德”的为妇之道。
指事字, 依照说文解字的定义:“视而可识, 察而见意, 上下是也。”指事字是用形象加符号或者单用指事符号表达语义, 如“寸”字, 《说文·寸部》:“寸, 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以这一具体部位来表示难以准确描绘的长度单位, 自然是造字者的合理创造, 而在这种创造中, 又不难看出祖国传统医学对先民思想观念的深刻影响。
汉字结构的文化功能是十分稳定的, 是保障汉民族的民族认同感的关键。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 但一个音节并不仅仅是对应一个汉字, 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方言存在, 但不管讲何种方言的人都有一种共同的汉文化共识, 这种状态的形成是由于汉字的结构是相对稳定的, 读音会随着语音演变, 但形体不发生相应变化的特点。
三、汉字语音的文化功能
汉字和汉语的结合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阶段。
原始汉字和早期汉语的结合发生时间较早, 大致位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当时的汉字基本上还是处于图画文字的阶段, 用途也并不是重点在于记录汉语, 而是用于宗教祭祀、图腾徽志、官府文书。在民间, 文字还没有得到普及。古代汉字和书面语真正的结合是等到秦朝建立了统一的王朝, 秦始皇统一文字, 形成了由方言众多到以雅言为中心的“通语”制度, 汉字经历了由图画象形发展为以谐声为主的阶段, 形声字开始大量出现。到秦汉时期, 隶书和楷书的汉字开始真正和口语结合, 一直发展至今。
书面汉语的建立使得汉字和汉语真正融为了一体, 汉字至此具有了语音功能。
汉字语音所具有的文化功能最明显的体现在于形声字的声符部分。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表示字义类属的部件和表示字音的部件。举一个例子“恥”字, 从心耳声, 意识和耻辱的耻相同。从心是因为这种感觉是一种来自于内心深处的感受, 耳声又有怎样的文化意义在里面呢?耳声其实来源于古老中国的一个大众手势, 在说别人不害臊的时候, 大人和小孩子对用食指拍脸颊这样一个手势应该都不陌生, 这样一个手势的产生其实是来自于古老中国的一种刑法, 即割掉犯法者的耳朵, 故拍打脸颊靠近耳朵的地方其实是在提醒对方:“你要注意你的耳朵了啊 (我抓到你的把柄了啊) ”的含意。
又如“法”字, 繁体写作“灋”字, 说文解字对这个字的解释是:“灋, 刑也。平之如水, 从水;廌, 所以触不直者, 去之, 从去。”我们可以看到, 在这个字里面, 三点水的寓意是指出刑法应当有平如水的特质, 而它的声符“廌”是传说中的神兽, 是一种类同于独角兽的审判兽, 同样也定义了“法”这个字的审判意味。
又如“诬”, 《说文》:“加言也, 从言, 巫声。”所谓加言, 就是无中生有的话。“巫”作为声旁, 它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杨树达先生在《积微居小学述林·释诬》一文中说:“字从巫者, 《韩非子·显学篇》云:‘今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万岁。千秋万岁之声聒耳, 而一日之寿无征于人。此人所以简巫祝也。’盖巫之为术, 假托鬼神, 妄言祸福, 故诬字从巫从言, 训为加言, 引申其义为欺, 为诬罔不信也。”
现代社会, 科学飞速发展, 汉字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表示一些新生事物的汉字不断出现, 许多汉字也被赋予了一些新的含义, 汉字系统始终都保持着同汉语系统一致的更新速度, 保证汉语系统里出现的新词一定会有汉字来表示, 使之实体化。
四、汉字和汉民族思维模式
每一种语言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的思维模式都是一种互动的模式, 二者是双向影响制约的关系。
汉字首先在它的结构形式上就体现出了汉民族特有的精神。汉字形体的本质是空间性的, 是一种四平八稳的方块字构造, 方正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民族思维, 体现着一种严谨、守纪、中庸的民族意识;同时, 汉字的形体又是区别意义的重要途径, 每一个汉字都有与众不同的结构状态, 这一点我们不妨将它看作是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一种和而不同的思想;汉字从造字的根源上来说, 是对自然的一种模仿, 在《说文解字》的序言有这样一段话:“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 视鸟兽之文与地理之宜,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这是一段相当全面的世界观, 说明了汉字的来源就是我们身边的各种事物, 这与董仲舒提出的讲求天与万物、天与人的生理状态的合一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着及其相近的地方。
汉字是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表意体系的文字目的主要是摹写词的意义, 汉字是典型的表意体系的文字, 它与欧洲文字有完全不同的价值——其表达功能不在是否有效的记录语言, 而在是否有效的传达语言。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活化石, 造字的先民们在造字时, 将他们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的因素都体现在了汉字的构形系统之中。
举例来说, “男”和“女”这两个字, 《说文》:“男, 丈夫也。从田从力, 言男用力于田也。”徐中舒所主编《甲骨文字典》解释说:女字“象屈膝交手之人形。妇女活动多在室内, 屈膝交手为其于室内居处之常见姿态, 故取以为女性之特征, 以别于力田之为男性特征也。”由此可见, “男”、“女”的造字是着眼于其工作差异的, 体现了古中国男尊女卑的思想。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男”“女”均是人头的形象, 区别在于“女”字的形体头发较长。苏美尔楔形文字的“男”“女”字形则取两性各自的生殖器形象。前者造字着眼于男女外表上的差异, 后者造字着眼于男女性生理的差异, 它们与古汉字对男女差异的社会性着眼点很不同。而这些不同, 是基于各自不同的文化认知的。
五、小结
詹绪佐、朱良志在《汉字的文化通观》一文中说:“从文化学的角度看, 每一个汉字似乎都是一个活化石, 活泼泼地袒呈着中国人的文化心理, 昭示着历史演进的轨迹, 细加玩味, 就可以从静态的形体走入古人动态的文化意识圈中去。”
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许多文化现象, 不仅可以从用汉字书写的文化典籍中得到反映, 也可以从汉字本身中得到验证。对汉字的不断深入认识, 不仅仅是对中华文化的认知, 更是我们对自身思维模式、价值维度的全新审视。
参考文献
[1]何久盈.汉字文化学[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7.
[2]李思维, 王昌茂.汉字形音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暴希明.汉字文化论稿[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9.
[4]李敏生.汉字哲学初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7.
汉字三千年 第4篇
谈到甲骨文,人们常会觉得它们艰涩难认,与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汉字差距很大。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甲骨文与今天的汉字已十分相似,与许多繁体字结构上更是基本一致。我们的汉字就像是棱角突出的山石,被历史的长河慢慢地冲刷成圆润的鹅卵石,一点点发生着形的改变,但却没有质的变化。汉字的一脉相传性,是汉字的重要特征。
最形象的表意符号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以前人们使用的是繁体字。对比繁体字与甲骨文,便可看出汉字的奥秘。
马,繁体字为“馬”,甲骨文为“”,活脱脱就是一匹马的形象,背上还有竖立的鬃毛。
启,繁体字为“啟”,甲骨文为“”,画的是一只手打开门扉。(在甲骨文中,“”表示手,“”表示门,而“”则表示门的一扇扉面)后来加一“口”,作“”,渐渐地引申为“开口训导,使人脑袋开窍”的意思。
孕,繁体字亦为“孕”,甲骨文为“”,表示鼓鼓的肚子里有一个小孩。(在甲骨文中,“”表示“子”。)
从商代的甲骨文到近代的繁体字,汉字的细部结构虽在整个字逐渐变得方正的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但基本还是保存了最初的形式要素。正如我们仍能从“马”字中隐约看出马形,从“启”字中体会其意那样,不管是甲骨文,还是现代文字,汉字都是让人一目了然的。
汉字是图画一样的表意文字,这是汉字与英文最大的不同。英文是由26个字母组成的长短不一、读音不同的表音文字,而汉字却是一个方块字对应一种发音。从文字的差异,我们可以读出不同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
最早的汉字,一定与图画有着深刻的渊源,这在汉字中的象形字上反映深刻。比如甲骨文中的鹿、马等字,像文字亦像图画。
然而,单纯的表示某物的象形字并不能表达抽象的概念,这就促使了会意字的产生。会意字,是曲折地运用象形的概念,用简单的笔画描述出意思的重点。
比如“得到”的“得”字,甲骨文作“”,就像一只手在路口捡到贝壳(上古时期,贝壳是钱币的一种);又如“玉”字,甲骨文作“”,三横分别代表天、地、人,中间一条竖线,串联起这三者,先秦人崇尚祭祀,而玉是通天的祭器,能沟通天、地、人三者的就是玉了。
然而,象形字与会意字加起来,还是不能满足人们表述世间万事万物的需求。同一类事物往往包含不同的亚类,如树木的种类很多,单纯的“木”字显然是不够的。当人们在口语上,已经用不同的发音将这些树木区别开来(口头语言几乎都是产生于文字之前),他们想到了利用已有汉字中与这些发音相同的字来代表不同的树木,并将这些字的前面又都加上“木”旁这个表意符号,以区别这些字本身,这就是形声字。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组成:形旁表“形”,即事物“形”的属性;声旁表“声”,即这个字的读音。比如树木有榆、柳、桃、松等,这些字的“木”字旁就是形旁,表示这些字都与树木有关;“俞”、“卯”、“兆”、“公”等就是声旁,表示这些字的发音分别与“俞”、“卯”、“兆”、“公”相近(在古代,这些字的发音与现在的普通话有差别),以此来相互区分不同的树木。
汉字的源流,是从图画演变成象形字,再用象形概念创造出会意字,进而用象形字和会意字组成丰富多样的形声字的过程。虽然在汉字中,还有许多其它的造字方式,如硬性规定的记号字、同音假借字等,但总体而言,象形、会意和形声是中国汉字的三大主要构造方式。这三种方式,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就已全部具备。时至今日,文字的数目日益增多,字形逐渐精简,但这三种造字方法始终未被真正抛弃。
贵族专属的初始系统
商至西周,文字是贵族文化的体现。文字的使用主要是为了适应王室处理繁杂政务的需要。在商代,那些熟悉历史和政务、擅长文书的人,多是巫职人员。商代的巫职机构十分庞大,是位高权重的政治核心。甲骨上的占卜文字,自然也是巫师的作品。占卜的内容涉猎广泛,农事、战争、祭祀等最为常见。卜辞的具体内容和格式,翻译成白话,大致是“某年某月某日占卜,今年是否有好收成”诸如此类。占卜的方法,是用火灼烧甲骨,根据其裂纹来解读占卜结果。结果的好坏会被刻在卜辞旁边,有的卜辞旁还会记录占卜的结果最后是否应验。
除了甲骨文以外,青铜器铭文也是商周时期保存下来的文字资料。青铜器是商周贵族使用的祭祀用品或实用器皿,是天子和各级贵族拥有权力与财富的象征。西周是个十分讲求礼制的朝代,对于青铜器这样的贵重物品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例如鼎在使用数量上的规定是:天子使用九鼎;诸侯使用七鼎;大夫使用五鼎;而士只能使用三鼎。青铜器上的铭文,早期是族徽,后来演变为长篇的纪念性文字。比如某位贵族随王征伐,立了战功,王赏赐其青铜,贵族拿这些青铜做了青铜器,就将这件代表家族荣耀的事情铭刻在了青铜器上。铭文的末尾通常以“子子孙孙永保用”几个字作结尾,告诫子孙要好好保管这些青铜器,世代传承下去。
文字的爆发性发展和大混乱
战国时期,教育平民化,民间知识分子十分活跃,对于治国文化出现了诸多探讨,也就是史家常说的“百家争鸣”。这其中,文字作为记载思想的工具,自然少不了戏份。只是在那个传播力有限的封闭时代,印刷术还没有出现,汉字的推广非常有限;另外,当时汉字的数量也很少,许多事物和意思无法表达,这就造成了新生的异体字大行其道的局面。这可以说是文字的爆炸性大发展时期,也可以说是文字的大混乱时期。由于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往来互通的条件有限,出现了各国文字互不相同的局面。比如,同为“乘”字,秦国写作“”,齐国写作“”,燕国写作“”,楚国写作“”,而晋国却写作“”。甚至很多时候,某国的同一个字,写法也略有差异,例如齐鲁的“陈”字,有时写作“”,有时写作“”,有时写作“”,有时又写作“”。给人感觉,似乎是细微之处可随心所欲,意思表达到了就行。
除了日常用字以外,文字的艺术性也在此时有了极致的发挥。南国尚奇异瑰丽之物,文字也是如此。战国时期的楚越等南方诸国盛行一种细巧华丽的艺术字体——鸟虫书,即在原有的字形基础上,以鸟形和虫形装点线条,使整个字看起来虬曲盘绕,造型气质如楚国的蟠螭纹一般,有着雕缋满眼、浪漫诡谲之美。
秦始皇的小篆与奴隶的隶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天下,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有力的大一统王国。秦始皇登基后不久就出台了统一文字的措施。由于秦在统一以前使用的是小篆,统一以后就在全国推行小篆。小篆是以上古文字构造为基础,以圆润规整的曲线为主的字形,十分圆润饱满。秦朝的历史很短暂,它所推崇的文字却比这个朝代的寿命更加短暂。由于小篆不便于书写,秦还未消亡,就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它的艺术性却被后代继承下来,成为中国传统艺术字体的典型代表。大到山间的石刻、小到一方小小的印章,篆刻艺术一直流传至今,成为诸多文人雅士的喜好。
由于秦始皇崇尚法家的治国方略,大兴刑罚,法律公文极多,许多在狱中服劳役的奴隶也被罚誊抄法律公文。然而秦所规定的小篆字体的曲线较多,极不便于快速书写,便自然而然地演变成了小篆中的曲线变为直线的字体。由于这些字体多是牢狱中的奴隶发明,便被形象地称之为“隶书”。隶书对于小篆的改造,主要是把其中的曲线拉成横平竖直的利落线条,使文字书写起来更便捷,更符合人手书写的规律。隶书在中国盛行的时间为秦至魏晋。今天,湖南等地出土了许多秦汉三国的简牍,上面的文字就是隶书。
汉代是汉字的基本定型时期,他们所使用的隶书已经与新中国建立以前的繁体字大致相当。在汉代,人们仍会学习小篆,却已不认识秦以前的战国文字。汉代皇帝推崇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把它们作为治国的理论基础。五经本为先秦时期的作品,由于那时还没有规范的出版业,五经流传到汉代,很多字句已经发生了讹变,经过一些庸俗儒者断章取义的解释就显得更加“玄乎”。
汉武帝时期,位于齐鲁之地的鲁恭王拆除孔子旧宅,在夹墙中发现了用战国文字书写的《书》《礼》《论语》等书籍,字句与汉代五经多有不同,这就进一步激发了关于五经本意的争论。古人多尚古,认为先秦由孔子整理的五经才是真正的经典;然而汉代学者已不认识先秦文字,他们把那些形状怪异的文字叫做“蝌蚪文”。既不认识“蝌蚪文”,又如何了解五经的原貌呢?参与校对、整理五经的学者许慎,下定决心从最基本的单字入手,研究每一个汉字的渊源流变,认清古文五经上的每一个文字,以求贯通古代圣贤留下的五经的真意。由于古文字材料比较少,许慎只好从秦代的小篆入手,向上古推溯。他用近40年的时间写就了一本以小篆分析上古造字之源的字书——《说文解字》,里面记载了9353个小篆字形。《说文解字》是中国的第一部字典,也是一部影响极大的古文字学研究专著。正是由于《说文解字》的流传,我们今天想要查找某一个汉字的小篆写法就变得颇为轻松。
形体美的成熟
魏晋时期,随着人们在书写汉字时对美与便利的追求,汉字的字体进一步演化为楷书。从隶书到楷书字形结构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在书写时把隶书的波势挑法改为定型的勾撇,使字形更加方正平直,字体更加美观,书写更为简便。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汉字隶转楷的主要时期,隶书转变为楷书事实上是一种汉字的美化过程,这与这一时期书法艺术意识的勃兴是息息相关的。从曹魏到南北朝,可谓书法名家辈出,除了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人人耳熟能详的名字外,其他的如卫觊、卫瓘、索靖、卫恒、陆机、羊欣、王僧虔、陶弘景等更是不胜枚举。从东汉至宋齐梁陈,共四十八帝,其中就有二十八帝是书法家。这一时期,书法理论著作也大量问世,许多书法理论和书写技巧被提出并对后世影响深远。中国的书法艺术在这一时期已经趋向成熟。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颁布了《开元文字音义》一书,这是对汉字字形的一次标准化统一,书中的字体就是楷书。遗憾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本书已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法寻觅了。至唐代,汉字的字形与字体已基本确立,唐代的汉字看上去已经与新中国建立前的繁体字基本一致。
同魏晋统治者一样,唐代的皇帝也十分重视书法。《新唐书》卷45《选举志下》载:“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身”、“言”、“书”、“判”是唐朝士人通过地方上的层层考核之后进入最后的选拔阶段,即吏部铨选后,所要经受的四重考量。“身”,指身材要高大英俊; “言”,即要颇善言辞;“书”,指要能写一手漂亮的楷书;“判”,指文章要写得好,要有逻辑。可见在唐代,士人要谋取功名,一手遒劲漂亮的楷书是必不可少的。
许多人认为,汉字的形体是中国人审美情趣的一种反映,而中国的书法艺术更是将这种审美趣味放大开来,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
中国书法中有一条著名的原则叫“间架”。一个字的诸多笔画之中,我们总是选择一个主要的横笔或竖笔,或一个封口的方框,为其余笔画提供一个依靠。这一笔必须写得有力,横和竖要写得长一些,比其它笔画更为明显。有了这个主要笔画作为依托,其余笔画就可以围绕在它周围或由此发散开去。这一构形方式,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也体现明显。那些墙壁中的柱子,或是屋顶下的大梁小椽,并不羞藏起来,反而坦诚地表露自己,成为建筑物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喜欢看见这些标志着建筑基本格局的结构线条,就像喜欢看汉字书法中富有韵律的生动线条一样。汉字的线条美,在本质上与中国古代建筑的线条美有着诸多相通之处。
近代简体字改革
在中国古代,能识字、会写字一直被认为是有文化的标志。按照古代的学制,儿童入学后,首先学的就是认字,《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等都是认字的教材。在汉代,年满十七岁的学生,能背诵、讲解、书写九千个字以上的才能当上官吏。在唐代,明经和进士是科举考试的两门主要科目,应明经考试者主修经籍大义,应进士考试者主修诗文,而书法则是两者都必须学习的。
到了近代,随着中国在国际局势中陷入被动局面,诸多改革者认为,民智未开是国家羸弱的主因,而民众教育的低下,则是由于知识的传播载体——汉字过于繁难,不如西方的英文易学易识。因此,有人提出应把汉字改造成西方英文那样的拼音文字,以教导底层民众。要创造一种新的表音文字并推广开来不太可能。于是,折中的简体字运动兴起了。提出简化汉字,是改革者在面对拼音文字难以推行于世的社会现实面前,所做的一种变通之举。事实上,在古代,汉字就已经产生了很多简化的俗体写法,如“體作体,燈作灯,歸作归”。近代的汉字简化运动,只是在以往民间所用俗体字的基础上,由学者进行大规模的整理和倡用。
这一运动最重要的倡导者,就是当时在北京任教的著名语言文字专家钱玄同,简体字主要由他负责采择。他在《新青年》上发文说:“我是很高兴做这件事的。现在打定主意,从1920年1月起,来做一部书,选取普通常用的字约三千左右,凡笔画复杂的,都定他一个较简单的写法,而十画以内的字,如其没有更简单的写法,也可以不必改。”钱玄同主张简体字应该采择固有的字,少使用新造的字,因为行用固有的简体字,可免去社会争执。至于简体字的推行,钱玄同认为,学校的学生从进学校起就应认识简体字,而无须再学习正体字。学过正体字的学生,应把习字课的时间用于改认和改习新字。
1935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又决议暂缓推行简体字。
化繁为简的践行
一场关于革新汉字的风波在近代风雨飘摇的政坛和硝烟弥漫的战火中不了了之。新中国成立后,将这种诉求再一次提上日程。
1952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简称文改会)成立,开始草拟汉字简化方案。1955年12月,文化部和文改会共同发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56年1月,国务院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从1956年至1959年,简化字是分批推行的,边推行边修改,不断推出新的规定。化繁为简的改革不但经历了数不清的繁琐细碎,也耗费了漫长的年月。
1964年,文改会根据新规定编印了《简化字总表》。1965年1月,文化部、文改会联合发布了《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规定了6196个汉字的印刷通用字体的标准字形,即宋体,使印刷体尽可能接近手写楷书。
《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简化字总表》和《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就是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汉字的规范。
细数下来,关于“汉字是否应该简化”的讨论,从近代开始到现代,已经持续了近一百年。有人强调繁体字的文化性,也有人强调简体字的实用性。诚然,汉字这种承载了数千年中国文化的文字系统,无疑是世界文化史上一个活着的奇迹,值得继续保留。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相对而言,“发”、“礼”、“听”比起“發”、“禮”、“聽”等字确实要轻省方便许多。正是由于汉字的文化厚重性与其工具性之间发生了冲突,才引发了人们关于繁体字与简体字的讨论。
《汉字五千年》读后感 第5篇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平时说话、写字,用的都是汉字,但是却对汉字的起源、历史知之甚少。在这个国庆长假里,我观看完了共八集的人文纪录片《汉字五千年》,这部片子帮我们解答了这些问题。
虽然这部片子,它表面上是讲“汉字”,但其实它也在讲令中国人自豪的历史。很久以前,世界上有许多种文字,但它们中的大多数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消失了,只有汉字不仅没有消失,还在不停地向前发展,展现出了强劲的生命力。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开始是用来占卦的,后来有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使用的。文字小篆,再后来有了端正漂亮的楷书……。直到现在汉字还被世界广泛使用,作为汉字的主人,我们应该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
通过观看这部片子,我感受到汉字的博大精深,我认为这部纪录片值得大家去观赏、学习。
《汉字五千年》观后感 第6篇
观看了纪录片《汉字五千年》,一方面为自己对汉字的孤陋寡闻羞愧不已,同时也为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内涵折服,思绪万千,感触良多。
开篇以英国马噶尔尼使团访华事件引出当时西方世界对以汉字为载体的汉文化的缺乏了解,进而与近年来全球汉语热的情形对比《汉字五千年》虽然在说“字”,其实也是在冷静地叙说中国漫长崎岖凤凰涅槃的历史、令中华儿女振奋自豪而又痛心反思的旅程。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从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它是表意文字。仓颉字、竹简书、禹夏彩陶、殷墟甲骨、这些象形、会意、形声、假借的古老符号,为中华文明保存了火种使历史得以记载,学术得以传承。不同的汉字构成方式都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化内涵,记录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汉字不仅为当今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提供了交流的工具,而且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为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提供了对比、认知、借鉴、甚至是自我修正的对象。汉字所承载的一些基本理念,例如“民胞物与”、“仁”、“理”等等,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选择的可能。
片中孝文帝拓跋宏的例子,强有力的说明了文字的重要性。有能力缔造一个强大王朝的君主,却无力创造文化和文字。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他只能牺牲亲情。就在他壮志未酬离开人世的这年,大洋彼岸的欧洲同样仍在分裂之中。然而历史在这个节点上,却给出了两种不同的答案。欧洲大陆在字母文字的主导下,正在酝酿着更大规模的分裂。而在中国,混乱中却孕育着再次统一的希望。因为方方正正的汉字,已经在凝聚着结束内乱的能量。
汉字把语言不同,风俗习惯不同甚至血统都不相同的人名单心灵缝合在一起,成为一种自觉的中国人。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汉字所包含的东方思维方式具象,隐喻和会意,是中国文化及其传承的核心。这种思维形态被熔铸在汉字里,灵气形成种族灵魂的载体,以及最重要的民族精神资源。在漫长的岁月里,汉字的形态虽屡有变异,却一脉相承,忠实的记录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光辉历程,清晰地照亮了中华民族踯躅前行的漫漫夜路。无论是楚辞汉赋,二十四史,还是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都是汉字数千年来用灵魂的砖石构建的精神大厦。汉字是我们成为我们,是汉族成为汉族。汉字是中华成为中华。
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汉字与创造它的民族,一起穿越了厚重的历史,在这块土地上,执着地书写了几千年,从未间断。汉字与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一样,是人类文明史中不同寻常又光彩夺目的奇葩。
《汉字五千年》的观后感 第7篇
通过长篇,我了解到汉字是在黄河中游一带逐渐形成,并且世界上只有汉字是唯一从古代一直演变过来的文字形式,是表意文字,从秦朝时期的“小篆”,当时实现了“书同文”之后“隶变”实现和古代的文字和现代文字的转变。
《中国汉语大字典》56000多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不同的汉字构成方式都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深刻的文化内涵,记录了历史演变过程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汉字不是拼写文字,其他可以拆分字幕读的英文,而汉字完全不可以,所以老外学中文不是那么容易了,因为汉字难认、难记、难写,而且量大,不同国家的人行为意识形态思维方式不同都影响着学习的难度。
《汉字五千年》的观后感 第8篇
《汉字五千年》还通过毛笔,纸张,印章的汉字书写用具引出了——造纸术和印刷术——中华民族自豪于世界的四大发明中两项与汉字有关的发明。“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从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它是表意文字。从甲骨文到西周时期的金文、大篆(钟鼎文,石鼓文),再到秦朝时期的“小篆”,实现“书同文”,之后,“隶书”便实现了古文字向今文字阶段的转变,隶书,楷书以及草书,行书出现。一字一图诠释汉字的形与意生动解说讲述汉字的根与源,了解汉字背后的故事,探寻汉字的前世今生。作者是唐汉,西安交通大学经管学院特聘教授长期致力于汉字研究先后出版了汉字密码。唐汉解字等著作使沉默多年的古文字,学**再起各种媒体争相报道,被誉为古文学学界挑战许慎郭沫若的第一人。
这是一本让青少年了解中国汉字的有趣的通俗读物,全书选取了2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用图画故事的形式形象的讲解每个汉字。每个字一幅图,让你一眼看懂汉字的形与义。每个是一个演变过程展示了他们的前世今生。每个是一则妙趣横生的小故事,讲述了汉字中深藏的文化历史文学知识。当然,汉字文化有它的大功,当然也有它的黑暗一面。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各朝各代的文字狱,值得一提的是,文字狱并不是清朝的“特色”,历朝历代皆有,只是清朝的文字狱更加彻底更加血腥。当然,这不是文字自身的错,黑暗的是“人”自身。每一次文字狱,都是一些小人为求上位的血腥结果,皇帝有时只是一件听信一面之词、被愚弄的工具而已,文字狱最大的得益者还是那些小人,而归根到底,还是封建制度让这些小人得以使用了过分的权力。书中,我还看到了很多很多关于汉字的我从未想过的知识——汉字与十二生肖、汉字的避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汉字文字游戏······
汉字五千年 读后感1600字 第9篇
大约在四五千年千年以前,几乎是不约而同的,生活在相对独立区域的古国都萌发了记录和交流的欲望,他们依靠环境和经验,使用图形符号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生活中重大的事件加以记录,于是仍属荒蛮的大路上陆续诞生了三种独立的语言: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伦素塞尔人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哈拉本文字和古代中国的甲骨文。这些符号是趟着历史的长河沉浮至今的,是岁月在它们身上刻录厚重的底蕴,他们所储备的能量不仅培育了我们对祖先的敬仰,那是对历史的尊重,对民族根的尊重;而且塑造了我们的精神内核,使辽阔的大陆上的子民们各自拥有共同的价值追求。文字,就是每个民族的文化纽带。
在纪录片中回顾那其他三种古文字,它们已只能永远地躺在博物馆里,被研究,被猜测,被观赏,却永远地丧失鲜活,失去了他们原本存在的意义——文字本是交流的工具,失去了使用它的人,它便只能被供奉为历史,没有了未来。在这种悲壮中,我更是为汉字不同寻常的生命特质而深深感动。
须知,文字的了解需要有两个必要因素:1.有参照 2.有延续。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和古老的哈拉本文字,因为后代的泯没,文字使用的废止而难以被了解,西方为了破解这些语言花费了几百年的时间,其中哈拉本文字因缺少解读的钥匙和其他有效的佐证至今只能通过精美的印章文字向世人展示着略带残缺的美,而中国的历史因为有了朝夕相伴一脉相承的文字,所以无论如何回溯,依然能保持近在眼前般的鲜活,当年自初现甲骨文到破解,竟只有一两个人,仅用了几天的时间就初见成效。这正是因为那些象形、会意、形声、假借的古老符号,为中华民族保存了火种,使历史得以延续,学术得以传承,文明得以璀璨。
汉字不仅代表了中华民族时间上的延续,更深蕴着中华千百年来的风俗礼仪、社会结构、伦理道德、哲学思考、审美意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几乎都隐藏在一个个汉字对所要反映的事物的摩画、概括和美化中。汉字包含东方独特的思维方式:具象、隐喻和会意,这是中国文化的特质,也是千万年传承的核心,这种思维形态已被牢牢地熔铸在汉字里,成为彼此表达的载体。正如美国汉学家卫三畏言,“中国缺少汉字既不能成为中国,汉字缺少中国即不能成为汉字。”甚至,不仅汉字的“灵魂”,就连她的“体态”也是一种美。字的写法,在中国早已是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字写得好坏直接关系书写者的个人修养和品性,即“书品及人品”。
其实,汉字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承载体,也是促成中国大一统局面的重要推动力。在历
史的同一时期,当古罗马帝国因同时使用希腊和拉丁两种文字而买下帝国分裂的祸根,最终导致了罗马的分治时,中国却因孝文帝的改革,在混乱中孕育着再次统一的希望。虽然中国大陆几经朝代更迭,但汉字就像一根看不见的魔线,把语言不同,风俗迥异,甚至种族不一的芸芸众生紧紧地维系在一起,成为自觉的中国人。
汉字的美承载着我们民族的骄傲与自豪,然而汉字诞生以后,中华文化的内部从来没有主动推动过汉字的对外推广与普及。这首先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有天生拒绝陌生人的本能,其次是,在知识、经济和科学不对等的背景下,近代的中国更多的需要向西方学习。然而走到今天,上述两个问题都有了本质改变,中国与世界交往中的文化障碍已经消除,中国的国力已经显著提升,它使得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不再是单向的,我们有了更为开放与自信的姿态,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文化。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 第10篇
李广龙
201005161
艺术传媒
专题片《千年古城阳谷》的解说词
【图像:狮子楼,阳谷广场上的标志,景阳冈的外围及其武松打虎的雕塑的淡入淡,画面有明显的前后关系。音乐以轻快类型的为主
【字幕:打虎英雄的故乡------阳谷(从远方飞入)解说词:阳谷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风水宝地。这里流传着英雄的传说,这里是民族文化的神圣摇篮。
【图像:在空中俯拍阳谷的街道,闪现一下武松喝酒、猛虎被打死的场景和用定格镜头来展现黄河的流水。
【声音:以琵琶伴奏为主。
【字幕;古韵悠远,文明的阳谷。
解说词:阳谷居鲁西,临黄河,京杭大运河穿进而过,黄河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孕育了这块古老的土地。阳谷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早在四千五百年前,这屋里就是黄河中下游开发较早的区域。炎帝、黄帝、蚩尤在这里作战争霸中原,现在蚩尤古墓尚存。
【图像:展现一下阳谷的鸟瞰图,黄河奔流不息的场 景和京杭大运河恬然自得的样子以及阳谷这片物 产丰饶的土地。最后再闪现蚩尤古墓的安然!
解说词:1993年在阳谷境内发现的景阳冈、龙山文化被视 传媒学院
李广龙
201005161
艺术传媒
为尧舜禹这一时期的都城,成为当时重大的考古发现,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也都在境内发现,这些古文化在阳谷交相辉映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图像:使用大部分时间来展现在阳谷发现的一些古迹、考古的现场以及发掘出的古物。
解说词:阳谷是闻名遐迩的水浒圣地,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 乡。武松打虎之地------景阳冈,沙钢连绵、林木重
容、松风兮兮中依旧能听到那老虎的长啸。山门竖立,抬头可见毛泽东亲笔的题字碑。石级而上,经过卧虎、碑林,来到武松庙处处都能感受到人们对打虎英雄的敬仰和爱戴。水浒古城和金瓶梅景区楼阁连亘、商号林立,走在期间仿佛又回到了北宋盛世。
【图像:第二次出现武松打虎的雕塑,运用推镜头
的方式来显现景阳冈大门、毛泽东的题字碑。用跟镜头来展现卧虎、碑林、武松庙{其间还有来这边参观的游客}。运用俯拍的方式来环顾水浒古城和金瓶梅景区游客的络绎不绝,古朴的风味……
解说词:武松斗杀西门庆的狮子楼,威严斗拱、雕栏画栋,依然保持着古朴的原貌和淋漓正气。华北佛教名刹---海会寺,汇聚了无量的敬意、雍容和对苍生的祝庆,传颂着古运河千年的文明。博济桥用它石刻般传媒学院
李广龙
201005161
艺术传媒
凝重的语言向人们讲述着明代万历年间阳谷县城大一顺居官清廉的感人故事。迷魂阵、古阿井等古迹使阳谷凝聚了浓浓悠远的历史。在仿古巡游的同时,在景阳冈湖上溪水荡舟是别样的轻松、惬意,置身湖光云影当中正是繁忙人们最心怡神往的那份悠闲、安逸。
【图像:用仰拍的方式来突出狮子楼的特点,用推 镜头、特写佛像的方式来表明海会寺的雍容和对
苍生的祝福。用全景来记录博济桥的现状和周围的景象。用闪回的方式来显现迷魂阵、古阿井的原貌。实拍游客在景阳岗湖上游玩的场景来喻指阳谷环境的安逸
解说词:古往今来,文明与智慧的潮汐在这里激荡。阳谷这
个曾翻卷战国风云,澎湃着英雄豪杰的齐鲁故地,英才辈出,战国军事家孙膑,武训都出生于阳谷而
闻名华夏。
【图像:用黄河水激荡河岸的场景来传达解说员的意思,情景再现在阳谷发生的战国事件。
【图像:把阳谷的丰饶的土地作为屏幕的背景,前景为阳谷名人的图片依次出现
解说词:伟大的母亲河---黄河,赋予了阳谷果敢坚韧的秉性,今天基础设施完善,拥有特色景观,位居要中,经济 传媒学院
李广龙
201005161
艺术传媒
繁荣,充满活力的阳谷正在齐鲁大地上崛起。
【图像:用摇镜头来表现黄河激流的场景{时间稍长点}
【图像:阳谷的火车站、汽车站、公交车
【图像:笔直宽敞的交通要道
【图像:用早晨升起的太阳来喻指阳谷的崛起
【字幕:物丰人和,崛起的阳谷
解说词:阳谷---勤劳淳朴的74万人民,用辛勤汗水浇灌着这片肥沃丰饶的土地,把对未来的美好期盼都交给这个细心建设、深深爱恋的桑梓之地。
【图像:用航拍方式来展现辛勤的阳谷人民对土地细细的浇灌、呵护
【图像:纪实拍摄阳谷人民在各个场合、部门辛勤的劳动
解说词:位居京沪经济地带之间的阳谷,独有南望苏沪,北临京津之利。而今,京九铁路纵贯全境,济邯、济馆高速公路于此交汇,连接四方的交通大动脉,不断输送着人才,不断创造着新的机遇。数字化、互联网和多媒体通信网络畅通环球,拉近了阳谷与世界的距离。
【图像:用地图来展现阳谷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
条件 传媒学院
李广龙
201005161
艺术传媒
【图像:飞速行驶的磁悬浮列车
【图像:航拍多条高速公路的交汇,川流不息的人
们被载向了远方
【图像:繁忙的股票交易场所,停泊的国际油轮整
装待发,最后用飞速的火车来说明阳谷与世界的距离
解说词:华北平原的千里沃野,带给了阳谷丰富的特产和淳
厚的民风。这里人口资源众多,商业网点星罗棋布,水电能源充足,市场潜力巨大。经过改革开放30
年艰苦努力,阳谷现已建成全国商品粮、肉类生产
养殖基地和无公害蔬菜林果大县,食品加工百强县
以示范企业和龙头带动的农业正在向多元化、产业
化发展,畜牧、粮油、林果、蔬菜等产业形成了科
技、研发、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的产业链,奏
响了阳谷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时代强音。
【图像:富饶的阳谷,商业楼的林立,多组的发电
设备
【图像:阳谷的生态农业(最好有工作车间)和工
业,有名的企业----
解说词:阳谷以科学发展观为引导,树立了工业立县的指导
思想,仅仅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加快了工业发展
的势头,电缆、酿造、纺织、化工、机械、食品加 传媒学院
李广龙
201005161
艺术传媒
工、水晶玻璃制品、加工生物制品十大支柱产业以
初具规模,产品远销美国、日本、韩国、法国等20
多个国家和地区。
【图像:阳谷县政府开会的场景,【图像:十大支柱产业的产品图片
【图像:起飞的飞机,行驶的火车、游轮
解说词:一批龙头企业应运而生,以肉类、奶茶品加工为主,种禽养殖、生物工程多元化发展的国家农业化重点
龙头企业-------山东凤祥集团。现代化通讯光缆基地
,大型企业集团------山东阳谷电缆集团。以生产武
松豪饮十八碗后,打死猛虎的景阳岗白酒而扬名的-------山东景阳岗酒业。风靡全国的诺亚口杯的制造
者------方舟集团,这些企业是阳谷经济形成了巨轮
领航百帆竞争的繁荣景象。
【图像:各个企业的工作楼,标志,产品
【图像:巨轮在海上驰骋
解说词:阳谷这片豪情飞扬的流金热土,这个日新月异的现
代化新城,这个开放安定的创业宝地,正以建设经
济强县,文化大县为宏伟目标,以腾飞的希望编织
美好的未来。
【图像:阳谷安定有序的经济建设步伐,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传媒学院
李广龙
201005161
艺术传媒
解说词: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乡---阳谷,是文明的阳谷、诚信的阳谷、开放的阳谷,勤劳74万阳谷人民相信明天
会更好。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