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安排顺序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安排顺序范文(精选5篇)

安排顺序 第1篇

一、从学生解题能力入手,从低到高进行反馈

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水平的学生往往会生成不同水平的材料,其中既有对错之分,也有优劣之别。这时,就需要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掌握材料生成情况,并合理安排反馈的先后次序。

一般地,教师应先反馈低学习水平的材料(包括错误材料),再反馈高学习水平的材料。如教学《8和几的进位加法》一课时,

师:你能和组员说说8+6是怎么算的吗?

A.四人小组互相说一说。

B.小组汇报:(出现了下列思考方法)

③借助小圆片④8+6

想:8+8-2=14想:7+7=14

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了解到全班生成了三类不同水平的材料:借助小圆片的;通过转化凑成两个一样的数来解的;还有一种是凑十法。这时,教师应该安排让有一种或两种方法的小朋友先反馈,然后再让方法较多又表达清楚的学生来展示。这样组织反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呈现不同学习水平的材料,有利于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感悟到有序思考及方法多样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从学生目标是否达成入手,从主到次进行反馈

事有轻重缓急,教学目标也有主次之分。不同材料对达成目标的作用是有区别的,有的可以达成主要目标,有的则只可达成次要目标。因此,教师在安排反馈顺序时,要考虑教学重点,关注主要目标的有效达成。

再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教师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

在实践练习、巩固拓展中教师安排了这样的练习:选择你喜欢的图形在纸上画一画,用分数1/4表示阴影部分。学生的反馈出现:

其中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这时,教师该如何处理呢?请看下面的教学实录:

师:你们认为他们画的哪些是正确的呢?

生1:(1)(2)(3)(5)。

师: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生2:它们都是平均分)不同画法还有吗?(生3:等,教师补充板书)

师小结:都是表示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

师:(4)这样画你们认为正确吗?

生4:我认为是不正确的。但我知道这个同学的意思,也是把这个图形分成了4份,而老师是要求平均分。

生5:他没有考虑平均分。

师:看来这位同学[指反馈图形(4)的同学]所画的图形的确不符合要求,可是我明白这个同学的用意,他这样画的目的是为了提醒同学们产生分数一定要平均分,同学们记住了吧?(那位学生的脸上露出了学习成功的笑容)

回顾上述教学过程,面对即时生成的材料,教师较为合理地安排了反馈顺序。首先,教师心中具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在预设中,本教学环节的主要目标是要通过对生成材料的观察与讨论,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因此,当反馈的材料较为复杂时,教师巧妙地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导到分数的观察与思考上,从而较好地达成了主要目标。其次,教师具有强烈的生本意识,关注情感目标的落实。教师没有回避学生的错误,也没有简单地给予否定,在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后,又及时引导学生分析错误(4),既找到了出错原因,突出了分数意义的重要性,又巧妙地将学生错题变成美丽的错误,进行合理引导和利用,较好地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从学生的认知偏差入手,进行同时反馈

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会根据某一现象或虚假的信息而对知识作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的情况,这就是认识偏差。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应力求避免这种情况。产生认识偏差的原因有很多,但偏差的产生有其规律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了认知偏差,教师应及时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加以利用,这样的反馈材料要与正确的材料一起反馈,这样就能使学生防患于未然。

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平行线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平行线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商不变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0除外),商不变

0除以任何数都为0

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为0

按以往的教学经验,上述三组材料若单个出现,学生的错误率可能会比较高,因为学生考虑得没有这么周全。为防止这种错误的产生,老师该警惕在先,将这样的材料同时呈现,学生在练习中有了比较,可以明确概念,加深认识。

四、从开拓学生思维入手,进行延时反馈

有些时候,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往往在学生得出一种答案时不及时地作出反馈,有意地拉长反馈时间,甚至到第二节课去反馈。

在教学长度单位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谁知道我们学校这幢三层教学楼有多高?

生:差不多3米。

生:4米吧。

生:不对,不对,应该有5米

在教学面积单位时,老师在让学生弄清1平方米的大小时,由于受空间思维的牵制,有些学生在课堂中很难将知识点内化,这时老师也不要着急,先来看看学生的一篇数学小日记:

今天老师在课后布置了一道作业:用今天的知识来算一算我家的面积。我开始量了起来,爸爸妈妈的房间15平方米多一点,我的房间12平方米不到,厨房大概是5平方米,卫生间3平方米,客厅8平方米左右,我加起来比爸爸告诉我的小好多,于是又量了一遍,可结果相同,再问爸爸,爸爸说还要算上公摊面积呢,原来是这样。我觉得我很能干,可以量出我家的面积。现在我有了一个新本领:看到一般的房间我都能说出大概有多少平方米,结果都会差不多哦!

恰当安排说明的顺序 第2篇

最好的说明顺序,就是最容易让人明白的顺序。

要使人易于明白,说明文可采取先总说后分说、先整体后局部的结构形式。“总说”就好比公园入口处安置的游览示意图或路标,看似无关紧要,可要是没有它,游客就难免走冤枉路,甚至还可能把最美的景致给错过了。“分说”就好比先给游客看过游览示意图,再选一条最便捷的路径带他们走一遭,把公园的美景逐一指点给他们看,解说给他们听,这样,游客自然就一览无遗了。

叶圣陶就是这样一个好“导游”。他在《苏州园林》中一开始就告诉“游客”:“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游客”一下子就记住了苏州园林最值得一看的是它的构图美。接着,这位尽责的“导游”又将这幅“完美的图画”的各个局部一一指点给大家:你们看,这园林要求的是自然之趣,不讲究对称,这是美术画的构图啊!那假山和池沼绝少人工的痕迹,野趣盎然;那树木花草俯仰生姿、错落有致。还有那花墙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这就使画面有了立体感和纵深度。再往细处瞧!那阶砌旁的爬山虎或蔷薇木香,窗门外的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像不像画面上的几笔补白?那门窗上的雕刻,工细而不庸俗,简朴而别具匠心,在自然之趣中又显出几分典雅华丽。还有建筑物的色彩,以浅淡为基调,与草木、花卉相映衬,使得画面既柔和素雅又清新明丽。听了这番介绍,“游客”自然是心领神会,“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的”。

学习安排说明顺序,要先想清楚说明的目的是什么,说明的目的不同,自然“总说”“分说”的内容(角度)和说明的顺序也就不同。

如果目的是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总说”“分说”的内容就得围绕着发展变化进程的特征来写,各个“局部”就体现为一种“时间”关系,可采取由古及今或由今溯古的说明顺序(以“时间”为序)。《中国石拱桥》的目的是要说明我国建造石拱桥的辉煌成就,自然就得选择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几座石拱桥,按照修建时间的先后,详略得宜地进行“分说”。

若解说的是事物的方位、形貌特征,“总说”“分说”的内容就要表现事物的位置、状貌特征,其“局部”势必体现为一种“空间”关系,就可根据各个“局部”的方位或形貌特征来安排顺序(以“空间”为序),如由近及远、由前而后、由左往右、由南向北、由低至高、由大到小(也可能相反)等。

为了阐明某些操作性过程(具体的做法),就要以操作步骤为内容,按承继关系安排顺序(以“程序”为序),产品使用说明书、工艺流程说明书等就是采用这种说明顺序的。此类说明可以取“条款式”,即按操作行为的先后标明序号,逐一加以解说,便于读者按部就班、准确无误地进行操作。

若说明的目的是阐释事理,就要以对事理性质、内涵的解说为内容,“局部”之间便相应地体现为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分说”一般可以按照其因果、主次关系等来安排顺序(以“逻辑”为序)。《死海不死》就是既采用因果关系又采用主次关系来安排顺序的。先是作“由果及因”的说明:“死海不死”原因是“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死海形成的原因,一是传说中的“上帝惩罚那些执迷不悟的人们”,二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真正的原因)。从整体上看又是作“由主到次”的说明:主要说的是死海不死和死海形成的原因,次要说的是死海的开发利用及死海的未来。

由于事物的复杂性,一篇说明文中采用的说明顺序有时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交错的。采用怎样的说明顺序,应视具体的说明需要而定。

对不同事物的说明,其目的不同,所采用的内容、顺序也就不同,这想必已很清楚;而对同一事物的说明,所确定的具体目的也可能不同,采用的内容、顺序自然也各不相同,这个道理同学们一定也能领会。

最恰当的说明顺序,就是条理清楚,能顺畅便捷地达到说明目的的顺序。

作文参考题目

1以学校为说明对象,写一篇有“总说”有“分说”而顺序适当的说明文。

提示:确定说明的目的是写好说明文的第一步。要是目的不清,必定“说而不明”。说明的目的清楚了,才谈得上说明什么和怎么说明。以学校为说明对象可选择的说明目的很多,要选择的说明目的应是读者最想要了解的。先征求父母或朋友的意见,然后确定你的说明目的,再考虑“总说”“分说”的内容和恰当的说明顺序。

2给本地的一处旅游景点或自然景观确定两个不同的说明目的,分别考虑如何“总说”,再明确“分说”的内容和顺序。

提示:试想,要是叶圣陶写《苏州园林》的目的是要介绍苏州园林的建筑史或苏州某一处园林建造的背景情况,在写法上是否要有所不同呢?说明本地某旅游景点或自然景观,先考虑确定哪两个说明目的为宜,辨析其中的差异,再考虑在各自的目的下该说些什么和应按什么顺序说,列出两篇说明文详细的写作提纲。

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 第3篇

能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写作指导】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写简单的说明文时,如何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呢?

一、认清说明对象,分析说明顺序。说明对象的特点决定了说明顺序的选择。一般对实体性事物,包括建筑物、名胜等的结构或布局,多以空间为序;一般事理性说明文常会运用逻辑顺序;像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工艺流程、事物的历史沿革等,一般都以时间顺序说明。如《故宫博物院》就是沿着游览参观路线,按照从南到北的空间顺序有主有次地介绍故宫的建筑物和建筑布局。

二、注意正确使用标志性的词语。以时间为序的说明语段过程明晰,线索清楚,纵向排列明确有序。一般要运用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志性词语。以空间为序的说明语段要运用表示方位的词语,如“东”“西”“南”“北”“里”“外”“左”“右”。以逻辑为序的说明语段可使用“首先”“其次”“再次”等表示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的词。

三、分清主次,综合归纳。有时一篇文章不仅采用一种说明顺序,而是将几种说明顺序糅合起来,交叉使用,从而达到说明透彻的效果。如《中国石拱桥》一文,除了按先古后今的时间顺序外,又按先概括后具体、先整体后局部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先谈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再概括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情况,接着以赵州桥、卢沟桥为具体实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曾取得的辉煌成就。介绍赵州桥、卢沟桥时,处处强调了石拱桥“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点。最后总说我国石拱桥有光辉成就的原因,以及社会主义时期石拱桥的发展。

【学生习作】

我的“秘密花园”

□孙银铃

家,是每个人心灵的港湾。

那间属于我的房子,不高大,却很精致;不华丽,却很整洁;不是样样物品都吸引人眼球,却承载了我十几年的美好故事。

首先,普通而又精美的木质门映入你眼帘。这时,你只须稍微向上一瞅,五颜六色的千纸鹤就一定会紧紧地勾住你的眼球。进入房间,看,左边直立着一个木制衣橱。衣橱中的衣服个个憋得喘不过气,它们急切地想要被挂在温和的阳光下晾晒呢。不过,井井有条的样子还是能让你心情极其舒畅。沿着这个方向,下一个登场的,是我的“迷你版小衣架”。它大约1米高,说是衣架,不如说是配饰吧。爱耍酷的“黑帽”先生显得很高冷,纯色的围巾痴痴地望着“黑帽”先生。这都怎么了?一接受参观,就变得这么严肃啦!哦不!再往前走就撞墙喽。

左拐,便是我的小书桌,书立将我的“精神食粮”挺直腰板,参差不齐的书,好像在做谁高谁矮的游戏呢。书桌上方有一个只有10公分的小储物台,别看它不大,却是我的宝箱啊!里面盛满了我自制的小泥人、剪纸、折纸……

看,书桌对面住着我整洁的大床。枕头、枕巾……都静静地躺在那里,好文静!瞧,墙角的大熊眯起眼,对你挑逗似的。顺着床往上看,贴着窗户的便是窗帘。蓝颜色的窗帘,能温柔地陪伴着我很快进入梦乡。紧靠窗户的空墙,是我大显身手的地方:五彩的贝壳,用彩笔涂抹后的核桃皮、桂圆的核,我都一一装点,粘贴起来。精美的小台灯在这时候才现身,它中等身材,安静地立于我的床头。每至夜深,我会把它牵至书桌,桌上一本书,一截铅笔,还有我的一首诗——《梦》,陪我度过了数个春夏秋冬。

我喜欢我的小天地——这间只属于我的“秘密花园”!

点评

这是一篇写得非常不错的说明文。首先,文章层次比较清晰,房间里的物品很多,作者介绍得非常条理。其次,围绕说明对象,采用了非常合理的空间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和认知心态。再次,文中多处用到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辭手法,语言生动、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素材链接】

玻璃最初由火山喷出的酸性岩凝固而得。公元前3500年,由古埃及人首先发明了玻璃,他们用它来制作首饰,并揉捏成特别小的玻璃瓶。到了公元前1000年,古埃及人就掌握了玻璃吹制的工艺,能吹制出多种形状的玻璃制品。

中国出土并经过科学检测的最早期的玻璃,是从新疆拜城克孜尔墓地出土的一批西周至春秋时期(公元前1100~前800年)的古玻璃,其化学成分接近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玻璃,但其成分却有所区别,是明显富有当地特色的含碱钙硅酸盐玻璃,属于当地制造。

——朱 香《“透明”的历史》

哈欠和情绪传染的秘密,在我们的“大脑魔鏡”上。科学家证实,在我们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埋伏着一种特殊的神经细胞——镜像神经元,它正是我们的“大脑魔镜”。当我们看到某种动作时,它会被激活,促使我们像照镜子一样,不自觉地模仿刚才所看到的那个动作,让我们能够借此理解他人的行为、意图或情感。镜像神经元的分布十分广泛,在两个大脑半球的重要区域都有分布。如果破坏整个镜像神经系统,就会造成巨大的影响:人的认知能力严重下降。有了这个“大脑魔镜”,我们才会见到他人打哈欠,便跟着打哈欠,才会“忧伤着你的忧伤,快乐着你的快乐”——传染便由此产生。

——吉利小斯《鼓掌传染的深层秘密》

家装主材购买顺序及时间安排表 第4篇

1.设计师、业主、施工员进场交底,水电工划线定位、开线槽;在水电工开线槽期间,业主需要联系橱柜公司到现场确认橱柜的位置,并开始订购灶、抽油烟机、热水器、淘菜盆,蹲便器,马桶,洗漱盆,地漏,强弱电箱;

2.水电工开线槽完工后(一般开线槽的时间为2-3天即可),开始布水电线路,业主开始着手定购墙、地砖(数量参考装修报价单,也可由商家提供)并把蹲便器拉到现场工地。

3.水电完工后(一般水电安装的时间为一个星期),水电完工后泥工进场基础改造,此时业主需要把墙地砖拉到现场并预定套装门和门套(主要是让套装门到现场制作门的尺寸);

4.在泥工进场的时候,施工方视现场情况可以同时安排木工进场开始吊顶工程或其他木工制作工程;(业主需要联系专业打孔开空调洞、热水器排气孔)。

5.在木工和泥工贴砖工程,防水工程等完工后,如果卫生间需要做隔断或者淋浴房,业主此时可以通知他们进场量尺寸并开始制作;施工方则将安排油漆工进场,在油漆工进场时如果您是选择贴墙纸可以在此时开始预定墙纸(因为墙纸一般都是从外地发货无现货一般有10天左右的周期);

6.在油漆工墙面腻子刮完后,业主购买铝扣板、浴霸、厨房吸顶灯、排气扇和通知厨房三件套拉到工地(灶,抽油烟,热水器)并通知他们上门安装。

7.在油漆工第一遍底漆完工后,业主需要通知安装套装门和门套(在安装套装门时业主需要购买五金件。比如:锁,合叶,拉手等)如果厨房或卫生间是滑门,那么门套安装好后就需要让滑门量尺寸并开始制作。

8.门安装好以后业主则需要开始选择墙面乳胶漆颜色。

9.门安装好后,油漆工在进行基层完全处理并待干后开始乳胶漆上漆(如果是全墙纸则通知油漆工进行墙纸基层处理),在上漆期间(或贴墙纸期间)业主需要着手购买预定木地板,灯具、窗帘、挂件等,洁具,开关面板。

10.油漆工完工后,业主需要把灯具、挂件等,灯具,洁具,开关面板拉到工地安装。

安排顺序 第5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程;顺序安排;解不等式

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最终通过教材“教什么”和“如何教”,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来实现的。所以教材的安排应该围绕这个主题进行,内容的安排应该从这些方面来考虑。

一、学生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逐步发展的

现在心理学,大多数被认为,是先从量变到质变的结论。人的发展,是从连续性到阶段性的发展,先是知识量的增加,到一定时候,再到质的变化。明白了量变到质变以后,就可以回答为什么学习要循序渐进了。所以教材编写时应充分注意这些问题,不要因为高中数学课程内容划分了若干模块,而忽视相关内容的联系,

“解三角形”这章的中心内容是如何解三角形,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工具,最后落实在解三角形的应用上。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当达到以下学习目标:(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2)能够熟练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生活实际问题。在学习了必修四的“三角函数”“平面向量”和“三角恒等变形”之后,学生对三角函数的知识有一个量的积累,进而在学习“解三角形”这章应该就比较能够体现这一循序渐进的、逐步发展的学习过程。而北师大版的新教材必修五的安排是先学习“数列”后学习“解三角形”,本人觉得不妥,违背了这一学习规律。学习,要根据学习者的心理发展规律。教育心理学有一个最近发展区域的概念,也就是,要教的知识,是在激发学生潜能就能解答时,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教材的安排要符合这个规律。

二、教材需将不同类型内容相互沟通

教材在呈现数学知识的时候,由于文本表达的局限性,这些结构关系可能被“隐藏”起来。但是不能有明显的跳跃,让人产生隔阂。对学生和不少教师来说,他们所看到的本来就是零碎的显性知识。而且,“教材知识”要变为“教学内容”,还需要教师的“加工”。教师也要研读教材,把握知识体系,根据教材知识的发展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选择和组织“结构化”知识,引导学生实现自我建构。而新教材在安排内容时更应该考虑到这个问题,使不同类型内容相互沟通,以便教师更有效地做到这点。

三、课程内容的呈现,应反映教学发展规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呈现,应反映教学发展规律,以及人们的认识规律,体现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原则。”新课程应该更注重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北师大版教材虽然很多地方都加入大量的引入,有些地方还有数学文化氛围的营造。但是,在必修五,几章内容的安排,却脱离了这一规律。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学会思维进而学会学习,这是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只有知道了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教师的教学要做到这点,新教材更要体现这一教学发展规律,不是一味体现与老教材不一样,似乎是在搞创新,而把数学知识随意安排。把一个与“解三角形”关系很小的“数列”知识插在中间是怎么说也是不合理的。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数学教育的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并不能靠制定新标准、编写和使用新教材而得到彻底解决。课标、教材的改变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载体。课改的主阵地在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始终应是教改的主旋律,课改主旋律最直接的体现当然是我们的教材,如果我们的教材都不能体现这个课程内容的呈现,反映教学发展规律,那么我们教学课堂,我们的教学质量和效益就肯定要大打折扣。

当然,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现实确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说我们教材在一些内容的安排中,有些实在不太完善的地方。但抱怨没有用。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也就是从自身做起,把握了数学教学的基本规律,在一些教学内容的顺序安排上做适当的调整,就可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愿我们共同努力,不懈追求数学教学的本来面目,为我国中学数学教育事业的新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理念与创新.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

安排顺序范文

安排顺序范文(精选5篇)安排顺序 第1篇一、从学生解题能力入手,从低到高进行反馈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水平的学生往往会生成不同水平的材料...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