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器械内固定
后路器械内固定(精选10篇)
后路器械内固定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 年2 月~2015 年5 月收治的61例脊柱骨折患者进行治疗, 随机分为实验组37 例和对照组24 例。实验组患者男20 例, 女17 例, 年龄最小28 岁, 最大68 岁, 平均年龄 (44.31±7.91) 岁;受伤原因:6 例重物砸伤, 20 例车祸伤, 11 例高处坠落伤。对照组患者男15 例, 女9 例, 年龄最小27 岁, 最大70 岁, 平均年龄 (45.29±8.24) 岁;受伤原因:4 例重物砸伤, 12 例车祸伤, 8 例高处坠落伤。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 2. 1 实验组患者采取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 手术前采取X线摄片, 对脊柱侧位情况进行了解, 初步估计应采用的治疗方法, 然后要求患者保持仰卧位, 采取全身麻醉, 告知其为腹部悬空的俯卧位, 在损伤脊柱棘突周围注射0.5 ml美蓝注射液, 在第2 次X线摄片时拔除针头, 根据枕头部为患者确定脊椎的损伤情况, 不要随意扩大手术范围, 尽量减少手术治疗, 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选择正中切口, 损伤脊柱为中心, 暴露上下椎体棘突周围组织, 定位椎弓根, 撑开椎体, 注意进针的角度和方向, 对需椎管探查减压的人员, 后路半椎板切除术完成后, 给予椎管探查, 将水肿清除, 再安装横向连杆, 最后采取后外侧植骨融合, 然后逐渐将各层切口关闭。手术结束2~3 d后, 拔出负压引流管, 并给予抗感染和营养神经的治疗, 叮嘱患者进行3 个月的卧床休息, 针对骨折的恢复情况, 采取合理腰背肌的功能训练, 定期复查, 结合影像学的检查结果, 判断患者的治疗效果。
1. 2. 2 对照组患者选择传统的手术治疗, 手术前采取X线摄片, 对脊柱侧位情况进行了解, 初步估计应采用的治疗方法, 然后要求患者保持仰卧位, 采取全身麻醉, 然后进行常规操作, 治疗后, 针对身体的恢复情况结合影像学的检查结果, 判断患者的治疗效果。
1.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X线片检查, 并对Cobb角以及伤椎前后缘的高度比值进行测量和记录, 针对视觉模拟评分 (VAS) 的评分标准评判腰背疼的程度, 0 分为无痛, 1~3 分属于轻微疼痛, 4~6 分为明显疼痛, 对正常生活有一定影响, 但是可以忍受, 7~10 分为剧烈疼痛, 且不能忍受。疗效标准:骨折完全愈合、无痛, 不影响正常工作活动为显效;骨折基本愈合, 在工作生活中有时出现轻微疼痛为有效;骨折愈合较差, 有时出现剧烈疼痛为无效。同时观察不良反应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显效25 例, 占67.6%, 有效10 例, 占27.0%, 无效2 例, 占5.4%, 治疗总有效率为94.6% ;对照组显效10例, 占41.7%, 有效9 例, 占37.5%, 无效5 例, 占20.8%, 治疗总有效率为79.2%,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有1 例出现不良反应, 发生率为2.7% ;对照组有4 例出现不良反应, 发生率为16.7%,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手术方法, 对于不稳定、新鲜的腰椎骨折或者有神经损伤的患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椎弓根螺钉可以贯通三根脊柱, 控制脊柱的复合结构, 有坚强的内固定, 可以使患者得到多平面的稳定[3]。还可以矫正后凸畸形, 使其恢复到椎体高度, 为椎管重建提供良好空间。患者在手术后会发生骨质疏松、断棒、脱钩等并发症, 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手术过程中, 要经椎板下固定钢丝, 还可通过棘突根部的贯穿钢丝固定方法, 避免并发症的出现[4]。该种手术可以减少对患者的创伤, 出血少、并发症少, 有利于身体康复,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保持良好的脊柱功能。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6%,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9.2%,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脊柱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 有助于恢复伤椎高度, 避免后凸矫正角度的丢失, 该治疗方法安全性高, 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摘要:目的 探究脊柱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 61例脊柱骨折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37例和对照组24例。实验组采取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手术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6%,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9.2%,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脊柱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 有助于恢复伤椎高度, 避免后凸矫正角度的丢失, 该治疗方法安全性高, 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后路手术内固定,脊柱骨折,治疗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唐大军.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临床分析.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4 (S2) :26-27.
[2]翟成磊.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的疗效观察.中外医疗, 2013, 32 (14) :100-101.
[3]叶鹏.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观察.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32) :145-146.
后路器械内固定 第2篇
介于骨科特殊内固定材料安装与取出需要配套的特殊性,加之我院采购部与厂家合作因为价格或服务的诸多原因,可能导致合作中断。在合作期间为患者置入的内固定材料在合作中断后来院行内固定取出术时,配套的器械因合作中断而不能及时到位或需另行渠道解决。在此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器械租用和调配的费用,增加患者和医院负担。现作如下规范流程以便解决此问题:
1、任何厂家或器械公司与医院签订合作协议时,把合作期满或合作中断后特殊材料置入的器械提供问题写入协议。最后一笔货款支付时间延迟1-2年(内固定材料取出的大概时间)。
2、科室再次遇到在本院手术而特殊内固定物提供厂商或公司已合中断合作现需行取出术的,先由骨科与现行合作器械公司协调解决。如需增加费用或需其他资源解决的情况,及时汇报医务科处理。不得将新增费用转嫁到患者身上。
3、如遇院外手术后到本院取出特殊内固定材料的情况,请骨科根据内固定本身情况决定是否手术,需要租用或协调特殊器械的费用则由患者承担。
后路器械内固定 第3篇
【关键词】腰椎后路内固定手术;围手术期;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154-02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已是医疗行业不断追求的目标,临床治疗效果除了对技术、器械的要求,良好的围术期护理配合也会影响治疗的效果[1]。本研究主要分析腰椎后路内固定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要点,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择取于2014年2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腰椎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0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的方式对这104例患者进行分组;分别是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有52例接受腰椎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
其中,参照组中,男、女性别比例为29:23,年龄在20岁至6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33±3.38)岁。
研究组中,男、女性别比例为27:25,年龄在21岁至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24±3.44)岁。
经确认,两组接受腰椎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例等基本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对比后,P值大于0.05,因此两组间可进行分析、比较。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腰椎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对患者进行全麻插管,采取俯卧位,在患者的后腰正中行手术切口,在C臂机的透视之下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参照组给予常规的手术护理,主要有术前对患者进行检查,备好手术所需的医疗物品,术中与术后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研究组加强围术期护理。
1.3观察指标
患者的满意程度与住院时间。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实验研究结束之后,相关数据准确无误地录入进SPSS19.0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表示计数资料,其对比方法使用χ2检验;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其对比方法使用t检验。其中95%被作为可信区间,即当p值在0.05以下,可以表示此次实验研究的组间数据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满意度比较:研究组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0.05。具体可见表1:
表1.组间满意度比较
组别例数十分满意(n)满意(n)不满意(n)满意率(%)
参照组522123884.62
研究组524011198.08
χ2 11.960
p <0.05
2.2住院时间比较:研究组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p<0.05。具体见表2:
表2.组间住院时间比较
组别例数住院时间(d)
参照组5218.76±3.55
研究组5213.43±3.14
t 8.110
p <0.05
3 讨论
本次实验对研究组加强腰椎后路内固定手术的围术期护理,其临床护理要点如下:
3.1术前准备:
(1)术前访视:手術前一天,对患者进行访视,全面了解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疾病治疗历史、药物过敏史等情况;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手术治疗的环境,强调手术需要注意的事项[2]。对患者进行床上大小便的训练。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安慰,帮助消除患者的恐惧、紧张感,介绍此类手术成功的病例,鼓励患者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接受手术治疗。
(2)备好手术所需物品:进行腰椎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需要准备的物品有俯卧位的体位垫、双极电凝、单极电刀、脑棉片、C-臂X线机以及各种常用物品。
3.2术中护理:
(1)核实信息:由巡回护士依据手术的通知单、病历对患者进行核对,并做好基本的生命体征监测,同时对患者进行手术风险评估。手术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患者的搬动,主要保护腰椎。此外,要仔细核对需要植入的材料是否到位,核对相关的登记表以及材料的合格证,确保各项管道运行通畅。
(2)细节护理:正确摆放好患者的手术体位,麻醉之前协助麻醉师调整体位,体位摆放要注意患者的腹部不受压迫以及避免膝关节屈曲对坐骨神经造成的牵拉等。手术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无菌手术操作的原则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出现;帮助患者保暖,维持患者的体温,同时调节好手术室内的温度,一般控制在22℃左右;调节好室内的湿度,为50%至60%;调节好输入液体的温度,为37℃[3]。仔细观察患者的皮肤情况,避免压疮;减少手术室内的人员走动。
3.3术后护理:
(1)术后体征、功能变化监测:患者回病房之后,关注患者的血压、呼吸、脉搏、体温变化,血压测量可以一天一次;如果患者意识清醒,要及时询问患者的感受,例如有没有恶心等不舒适感受。着重观察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主要是通过对患者双下肢进行感觉刺激、运动功能情况以及括约肌的功能情况进行观察来判断,同时对膀胱进行检查。
(2)生活护理:术后的6小时,可以对患者进行软流质的饮食护理,要注意保持呼吸道的畅通;术后的3天帮助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更换体位,例如翻身等,主要是侧卧位与平卧位的交替。保持被单、床褥的干净整洁。
(3)引流管护理:及时更换敷料;保证引流管的畅通,并观察引流物的颜色。
3.4术后的功能康复护理:
术后的2d可以对患者进行双下肢关节的锻炼,尤其是对四头肌肌力的训练;手术后的3天则在不影响患者脊柱稳定的前提之下撤除引流管,辅助患者进行直腿的抬高训练,同时活动患者的膝关节与踝关节。
通过对研究组加强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患者的满意程度高于参照组,并且研究组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参照组,p<0.05。这说明,加强腰椎后路内固定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能够帮助提高治疗效果,进而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的满意程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林香,王丽君,李伟等.腰椎后路内固定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4,11(18):248-248.
[2]梁月屏,黄锦依,梁卓智等.老年多节段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伤口易感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13):1994-1997.
后路器械内固定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8例患者男性16例, 女性12例, 年龄最低22岁, 最高56岁, 平均 (38.2±4.2) 岁, Cobb角28°~54°, 平均 (35.8±2.3) °。病灶位置:胸椎11例, 腰椎17例。ASIA神经功能分级:A级1例, B级4例, C级11例, D级8例, E级4例。
1.2 纳入标准
入选患者必须符合[3]: (1) 病灶累及2个或2个以内椎体; (2) 病灶较局限, 未出现较大的流注脓肿; (3) 患者机体可耐受手术治疗, 排除年龄超出60岁的老年患者; (4) 排除诊断为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及具有较强传染性的疾病患者; (5) 患者经与医生沟通同意接受后路内固定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治疗方法
术前给予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常规抗结核用药。未见明显瘫痪症状患者:异烟肼每日1次, 0.3 g/次, 利福平, 每日1次, 0.45g/次, 乙胺丁醇每日1次, 0.75 g/次, 链霉素每日1次, 0.75 g/次。神经功能出现明显损伤、且有进行性加重趋势患者, 以及完全性截瘫患者:异烟肼每日2次, 0.2 g/次, 利福平每日1次, 0.45 g/次, 乙胺丁醇每日1次, 0.75 g/次, 链霉素每日1次, 0.75 g/次。具体用药时间根据患者结核情况及神经功能损伤情况加减。同时加强患者住院的营养补给, 对低蛋白血症或贫血积极纠正。另外术前注意加强营养, 以纠正贫血或低蛋白血症。所有患者术前常规抗痨2周, ESR<40安排手术。
患者取俯卧位, 全麻, 气管插管, 根据摄片结果确定病灶位置及累及区域, 选取病椎向上和向下2个椎体沿棘突切开皮肤, 剥开骶棘肌, 在C臂机的照射下于病变椎上下椎体位置钉。临时固定棒固定病椎, 将病椎位置对应原棘突剪除, 进内咬除病椎的黄韧带和椎板。逐一切除病椎对应的肋骨2~3 cm、横突、椎弓根、关节突等, 以显露椎管前侧以及病灶情况。后纵韧带切开, 刮勺去除病灶、死骨等, 并借助导尿管伸入病变脓腔内部反复冲洗抽吸, 去除脓液及残留细小碎骨。随后将病椎上下骨面修整, 于椎体间置入适当大小的自体骨, 对病椎两侧形态予以矫正固定, 适当加压于植骨块两侧。C臂机下复查病灶及上下椎体复位满意后, 留置引流管后, 逐层关闭切口。
1.4 观察指标
观察和记录手术情况, 术后引流及并发症情况。患者术后均随访2年以上, 比较治疗前和治疗2年后的ASIA神经功能分级情况和Cobb角纠正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引流及并发症情况
46例患者手术时间150~280 min, 平均 (187.2±54.3) min。术中出血量280~2000 mL, 平均 (783.6±81.3) mL。患者术后引流物清亮时间2~4 d, 平均 (3.2±0.2) d。患者未出现伤口感染, 2例抗肝功能复查转氨酶升高, 考虑耐药性, 给患者换用利福喷丁胶囊合并中药护肝治疗, 20 d后肝功能复查恢复正常, 1例患者出现神经功能损伤加重, 临床摄片分析为硬膜外出血, 经血肿清除后神经功能提升至术前水平。
2.2 ASIA神经功能分级
患者治疗前后ASIA分级评见表1, 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有明显恢复。治疗后无A、B级患者, 治疗后E级患者上升至10例, 较治疗前数目明显增多, B、C、E级患者比例治疗前后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差异 (P<0.05) 。
2.3 Cobb角
患者治疗前后Cobb角纠正情况详见表2, 治疗后患者Cobb角均值明显低于治疗前, 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具有极显著差异 (P<0.01) 。
3 讨论
后路手术由于避开了患者胸腔, 减少了对胸腔内脏器的损伤以及术中单肺通气对患者耐受性的影响, 适应性较强, 创伤性也相对较小,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4]。尤其是结核患者肺部的并发症更易加重病情, 而前路手术由于对肺部有较大的刺激性, 可能诱发感染、肺不张、胸腔积液等, 这些在后路手术中均可避免[5]。
本研究中, 患者术后未出现感染性并发症, 仅有例耐药因素和1例硬膜外出血, 并经对症治疗恢复。患者均一期手术治疗成功, 效果满意。神经功能情况和Cobb角是评价脊柱损伤的标准性指标。本组研究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改善, A、B级患者比例降至0%, 提示神经功能严重损伤患者获得明显的治疗改善。同时, E级患者比例大大增加, 提示绝大多数患者的神经功能获得较好的提升, 当然, A级和D级未见统计学差异, 但患者数量治疗后均有所下降。A级无显著性差异主要由于治疗前A级患者比例较少, 仅为1例;D级患者不见统计学差异, 主要由于治疗前8例D级患者已全部获得好转, 降为E级, 而治疗前B级和C级部分患者好转后, 有6例转为D级。因此总体而言, 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分级情况均获得改善, 效果显著。此外, 本组中治疗后患者脊柱Cobb角值明显降低, 提示后路内固定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有效性。
根据临床的手术经验, 笔者对后路内固定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的技巧与方法总结如下: (1) 术中应尽可能使术野开阔, 除逐一剥除横突、关节突、椎弓根等以外, 如术野仍不佳, 可适当离断结扎病椎严重一侧的肋间神经, 并分离脊髓后纵韧带; (2) 术中应尽可能将病内残留的碎骨、血块等清除干净, 可采用导尿管插入行加压冲洗, 随后以负压抽吸出冲洗液, 使脓血及残留碎骨随冲洗液排出; (3) 植骨最好用患者的自体骨, 为提高融合效果, 植骨后可在植骨块两侧进行适当加压, 使自体植骨压实。
总之, 后路内固定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一期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具有较好临床疗效, 术中应注意术野开阔、碎骨血块清除干净、植骨块加压以提高融合效果。
参考文献
[1]沈生军, 官众, 任磊, 等.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笼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结核[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2, 22 (1) :612-613.
[2]陈兴, 余方圆, 马远征, 等.前路一期手术治疗胸椎及胸腰段脊柱结核[J].脊柱外科杂志, 2010, 8 (6) :356-357.
[3]张佐伦, 刘立成, 周东生.脊柱外科手术及并发症学[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133-145.
[4]兰香谋.脊柱结核外科手术进展[J].黑龙江医药, 2012, 25 (3) :468-469.
后路器械内固定 第5篇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22~67岁,平均38.6岁。按Frankle分级,A级1例,B级1例,C级2例,D级5例,E级9例。发病原因:车祸3例,坠落伤13例,跌倒伤1例,重物砸伤1例。
影像学检查:全部病例手术前后均行X线、CT检查,以明确受伤情况,同时对椎体高度,椎管受压恢复情况进行影像学对比和评估。18例中单阶段椎体骨折16例,多阶段椎体骨折2例。
手术方法:本组均采用全麻,患者俯卧位,以损伤椎体为中心,作后正中切口,切开皮肤、皮下软组织,分离骶棘肌,显露椎板及棘突[2]。术中采取椎板切除减压,选择合适长度连接棒折弯放入凹槽内,拧入固定螺帽,拧紧后骨折复位[3]。将软组织从横突上去除,切除相应段小关节之关节囊和韧带,使骨面暴露出血面,将植骨块放入植骨床并压紧术区,放置引流管,留置48小时后拔除。
结果
18例患者经过治疗,优12例(66.7%),良4例(22.2%),一般1例(5.6%),差1例(5.6%),总优良率88.9%。
讨论
胸腰段脊柱骨折是指从T10~L2的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多见于T10~L1的不稳定性骨折。胸腰段是胸椎与腰椎的衔接点,也是力的转换点,而且是关节突关节面的朝向移行转换区,受外力后最易损伤。胸腰椎骨折的分类:①单纯性楔形压缩性骨折:这是脊柱前柱损伤的结果;②稳定性爆破型骨折:这是脊柱前柱和中柱损伤的结果;③不稳定性爆破型骨折:这是前、中、后三柱同时损伤的结果;④chance骨折:为椎体水平状撕裂性损伤;⑤屈曲牵拉型损伤:屈曲轴在前纵韧带的后方。前柱部分因压缩力量而损伤,而中、后柱则因牵拉的张力力量而损伤;中柱部分损伤形成后纵韧带断裂,后柱部分损伤表现为脊椎关节囊破裂、关节突脱位、半脱位或骨折。这种损伤往往还有来自Y轴旋转力量的参与;⑥脊柱骨折-脱位:又名移动性损伤。另外还有一些单纯性附件骨折如椎板骨折与横突骨折,不会产生脊椎的不稳定,称为稳定型骨折。尤其是横突骨折,往往是背部受到撞擊后腰部肌肉猛烈收缩而产生的撕脱性骨折。
脊髓损伤是指由于外界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脊髓损伤,在损害的相应节段出现各种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及病理反射等的相应改变。脊髓损伤的程度和临床表现取决于原发性损伤的部位和性质。由于椎体的移位或碎骨片突出于椎管内,使脊髓或马尾神经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
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临床常见,多是由于压缩骨折时暴力显著增加而造成的。本组资料显示,18例患者经过治疗优12例(66.7%),良4例(22.2%),一般1例(5.6%),差1例(5.6%),总优良率88.9%。脊柱损伤合并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在于尽可能对骨折或骨折-脱位进行解剖复位,消除一切可能继续对脊髓造成损害的因素[4],重建椎体的稳定性,力促早日功能锻炼恢复[5,6]。本手术优点:①后路手术解剖简单,操作方便,创伤出血小。②通过椎弓根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固定节段少,可以最大限度保持脊柱的运动功能。③不考虑神经损伤的问题,后路手术可以加快其他损伤的处理;对于脊柱骨折伴有椎板骨折、硬膜损伤者,后路手术可以同时进行椎板减压及硬膜修补。④可以进行侧后方减压。但节段内固定也存在缺点:①椎弓根定位错误,引起脊髓神经根损伤,硬膜撕裂等并发症。②椎弓根钉及内置物过度负荷而疲劳骨折。③术后椎体高度虽有恢复,但椎体内骨小梁结构并未恢复,内固定取出后出现塌陷和矫正度丢失。
综上所述,后路椎弓根RSS内固定系治疗脊柱胸腰段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Yang JC,Shi DP,Yan XJ.The use of transfuse ployglucose and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 in clinic to defend hypotension under intrathecal block[J].Practical Medical Technology Magzine,2002,9(9):696.
2 Vanburen RL,Wagnerr FC,Montesanor PX.Management of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with accompanying neurological injury[J].Neurosurgery,1992,30(5):657-669.
3 Vornanen MJ,Bostman OM,Myllynen PJ.Reduction of bone retropulsed into the spinal canal in thoraco-lumbar vertebral body compression burst fractures: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Harrington rods and two transpedicular devices.Spine,1995,20:1699-1703.
4 Okuyama K,Abe E,Chiba M,et al.Outcome of anterior decompres-sion and stabilization for thoracolumbar unstable burst fractures in theabsence of neurological deficits.Spine,1995,21:620-625.
5 Liu T,Zheng Y,He GH.Observation of hyd roxyethyl starchefect to defend hypotensions under 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esthesia[J].Chinese Anesthesia and Painless,2004:203-207.
6 Kostuik JP,Ducker TB,Hadler NM.Thoracolumbar fractures[A].In:Frymoyer JW ed.The Adult Spine[M].New York:Raven Press,1991:1269-1330.
后路器械内固定 第6篇
关键词:胸腰椎结核,前路固定,后路内固定
资料与方法
2013年9月-2014年10月收治胸腰椎结核患者90例, 分为前固定组与前后固定组, 按入院时间进行分配, 每组45例。前固定组男24例, 女21例, 胸椎19例, 腰椎26例, 患病时间1~8年, 平均 (3.8±2.1) 年, 年龄22~67岁, 平均 (37.2±2.1) 岁;前后固定组男25例, 女20例, 患病时间1~7年, 平均 (4.1±2.2) min, 年龄24~68岁, 平均 (37.6±2.5) 岁。两组患者经检查符合胸腰椎结核临床诊断标准[1], 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性损伤、疼痛、胸腰椎畸形, 无相关精神病史, 可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身体重要器官无功能性障碍[2]。两组在患病时间等一般资料上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以进行比较。
方法:两组患者手术前进行2周抗结核治疗, 每天口服异烟肼片 (0.1 g, 每瓶100片) , 用量按体重5 mg/kg, 最多服用0.3 g;口服利福平胶囊 (0.1 g, 每盒100粒) 0.45~0.60 g/d;口服盐酸乙胺丁醇片 (0.25 g, 每瓶100片) , 每周服用3次, 用量按体重15 mg/kg, 最多2.5 g。治疗1周后可根据患者耐药性以及临床症状调整用法、用量。①前固定组患者全身麻醉后取平卧位, 在病灶区做斜切口, 分离牵拉至置钉点, 剥离其周围组织, 置入4枚螺钉进行固定, 对脊椎畸形处进行矫正。在充分分离显露脓肿后对其进行清除并切除坏死组织, 放置引流管, 缝合伤口。②前后固定组患者全身麻醉后取平卧位, 在椎棘处做斜切口, 剥离至髂前上棘处, 取适当大小的髂骨, 缝合并修复取骨区, 对脓肿处进行清除并切除坏死组织。转体取俯卧位, 在病灶区做切口, 剥离至置钉点, 对需固定脊椎进行固定, 对畸形区进行矫正。在充分分离显露脓肿后对其进行清除并切除坏死组织, 将髂骨植入椎间, 放置引流管, 缝合伤口。两组患者术中严格监测心率 (HR) 以及平均动脉压 (MAP) , 切除物送病理检查。
观察指标:观察、记录两组术中HR、MAP、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 治疗1年后采用胸腰椎结核恢复评测表进行调查。①疾病治愈:患者疼痛感消失, 脊柱畸形处矫正成功;②病情好转:患者疼痛感明显缓解, 畸形处明显恢复, 其他症状均有改善;③病情有所恢复:患者畸形处出现好转, 疼痛也有缓解;④病情无进展:患者疼痛未改善, 畸形等其他症状均无好转。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前固定组较前后固定组手术用时、出血量、住院时间少, 术中HR、MAP波动平稳, P<0.05, 见表1。
两组疗效情况比较:患者治疗1年后, 前后固定组总有效率高达88.9%, 前固定组为73.3%, 前固定组较前后固定组疗效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临床治疗脊柱结核为达到有效清除病灶、改善神经功能性障碍的目的, 常采用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术, 两种手术各有优缺点。前路内固定术术后恢复较好、病灶清除彻底, 可有效避免二次手术, 人体损伤较少, 但畸形矫正率不高、脊柱稳定性不佳[3]。后路内固定术患者术后恢复好, 畸形矫正率高、脊柱稳定性好, 但术后并发症多、病灶清除不彻底, 复发可能性增加[4]。有学者发现, 联合前路和后路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疗效好、并发症少、病灶清除彻底、畸形矫正率高、脊柱稳定性好, 但手术中需改变体位做切口, 因而HR以及MAP波动较大, 手术难度系数增加, 手术用时较长、出血量较多、恢复较为耗时[5]。
本次研究发现前固定组较前后固定组手术用时、出血量、住院时间少且术中心率、MAP波动平稳 (P<0.05) ;患者治疗1年后, 前后固定组总有效率高达88.9%, 前固定73.3%, 前固定组较前后固定组疗效低 (P<0.05) 。结果表明, 前路和后路内固定术治疗患者恢复好, 但手术时间长, 出血量大, 术中心率、MAP波动大, 与目前研究发现一致。
综上所述, 采用前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 患者恢复情况好, 但与前路内固定术比较, 手术时间较长, 出血量较大, 术中HR以及MAP波动大, 临床可根据患者病情以及身体情况选择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朱文骏, 丁亮华, 孙晓亮, 等.Ⅰ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加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J].江苏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2, 22 (2) :144-146.
[2]高鑫峰, 刘明, 李鹏, 等.Ⅰ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4, 35 (2) :302-306.
[3]孟晓林, 庄全魁, 马东亚, 等.Ⅰ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和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2, 18 (2) :207-209.
[4]孟晓林, 庄全魁, 马东亚, 等.Ⅰ期后路小切口椎弓根钉内固定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治疗胸腰椎结核[J].安徽医学, 2012, 33 (5) :550-552.
后路器械内固定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1月至2015年11月在龙口市石良中心卫生院治疗脊柱骨折的50例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36例, 女性患者14例;年龄最小者22岁, 最大者60岁, 平均 (41.18±10.48) 岁;致伤原因:车祸碰撞33例, 坠物砸伤10例, 高空坠落5例, 其他2例。按所行术法分组:25例接受传统手术的患者归入对照组, 25例接受后路内固定术的患者归入研究组。两组患者就上述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手术, 即实施椎管减压, 去除小关节突周边的关节囊并进行植骨;研究组患者则接受后路内固定术, 具体操作如下。
术前:为患者使用X线片进行骨折区域的图像获取, 以了解脊柱侧位是否出现严重损伤。基于患者骨折损伤程度, 对可使用的治疗方法进行初步评估, 以便选出最适宜患者的术法。
术中:取仰卧位并为患者进行全身麻醉, 之后令患者变换为俯卧位并使其腹部悬空, 之后在其受损的脊柱棘突周边注射美蓝溶液0.5 m L, 再次进行X线片拍摄。拍摄完毕后, 将枕头取出, 观察枕头在X线片中的具体位置, 以确定伤椎的具体情况。于损伤区域取正中切口, 以病灶作为中心点, 使上下椎体的相关组织最大暴露, 以便定位椎弓根。定位完毕后, 撑开椎体, 行内固定操作。手术过程中需要注意进针的深度、角度, 若患者存在椎管内高压情况, 则要先进行减压, 将水肿消除, 之后将横向连杆安装好, 并对最外侧植骨实行融合操作, 使切口逐层关闭。
1.3 观察指标
疗效判定: (1) 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消失, 脊柱功能与感觉功能均恢复正常, X线片检查正常。 (2) 有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 脊柱功能基本恢复。 (3) 无效:症状无缓解, 相关功能依然存在严重障碍, X线片显示脊柱损伤恢复不佳[1]。
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 并采用χ2检验。P<0.05表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96%, 对照组总有效率72%, 两组之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36, P=0.02<0.05, 表1) 。
3 讨论
脊柱骨折在男性群体中有更高的发生率, 多为间接的外部强力所造成的椎骨损伤, 以胸腰段为高发部位[2]。由于该阶段存在许多神经组织, 故该处的创伤不仅会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还有可能导致患者截瘫或死亡。治疗脊柱骨折的关键在于对慢性疼痛、椎节畸形及神经功能受损的恢复性治疗, 后路内固定术恰好可以有效达到上述治疗效果。在后路内固定术中, 医师为患者于后背棘突取切口, 可以使病灶充分暴露, 由于没有前路手术中各脏器的阻挡, 故可以更轻易地将椎弓根钉与其他内固定器械探入病灶, 实现快速有效的治疗。再加上术中对部分骨骼组织的切除, 可以保证脊柱的稳定性、促进骨小梁支架的恢复, 故患者的的脊柱功能与脊柱结构都可以得到良好的恢复, 患者极少在预后中发生畸形、功能障碍等并发症[3]。
关于后路内固定术的疗效, 本研究给予了证实。研究组高达96%的手术疗效表明该组患者普遍恢复良好, 临床症状全部或大部分消失, 脊柱结构恢复正常, 患者日后的生活质量不会受到影响。
综上所述, 后路手术给脊柱骨折患者带来的损伤较小, 术后疼痛感较轻, 更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故临床多推荐使用后路内固定术进行脊柱骨折的治疗。
摘要:目的 探究后路内固定术在脊柱骨折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取2011年11月至2015年11月在龙口市石良中心卫生院治疗脊柱骨折的50例患者, 按所行术法分组:25例接受传统手术的患者归入对照组, 25例接受后路内固定术的患者归入研究组。将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就手术效果而言, 研究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相较于传统手术, 后路内固定术在脊柱骨折的治疗上更具优势, 更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内固定手术,脊柱骨折,后路手术
参考文献
[1]杨安栋, 陈秀民, 孟庆民, 等.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 2015, 35 (4) :69-70.
[2]李雅君.对脊柱骨折患者进行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的疗效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 2015, 13 (16) :203-204.
后路器械内固定 第8篇
关键词:半椎体,脊柱侧凸,脊柱后凸,脊柱融合术
半椎体是引起小儿脊柱侧凸常见的一种先天性畸形, 由于半椎体具有较强的生长趋势, 尤其位于胸腰段和腰段, 容易引起脊柱的不对称性增长, 常造成脊柱明显的侧弯和后凸畸形, 到晚期不仅造成外观明显畸形, 影响心肺等重要脏器的发育和功能, 而且造成脊髓神经受压。半椎体切除可直接去除致畸因素, 是治疗此类畸形的理想治疗方法。我院从2003年5月至2007年6月, 采用后路一次性切除半椎体, 椎弓根器械矫正畸形并植骨融合治疗11 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患儿,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本组11 例, 其中男6 例, 女5 例, 年龄6~13 岁, 平均9.3 岁。半椎体均为完全分节型, 4 例位于胸椎, 5 例位于腰椎, 所有患者术前均拍摄站立位的全脊柱正侧位片, 测量Cobb角, CT扫描并三维重建, MRI扫描以判断是否合并其他脊柱脊髓畸形, 确定半椎体的位置及其与相邻椎体的解剖关系, 并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心肺系统等检查。
1.2 手术方法
经口腔气管插管全麻, 俯卧于脊柱手术架上, 腹部悬空。取手术的脊椎节段后正中切口, 暴露脊椎的后部结构。术中透视在正位片上定位半椎体, 在半椎体上、下椎体置入椎弓根钉, 先在凹侧用棒临时固定, 而后咬除半椎体横突、椎弓根、椎板, 剥离半椎体外前侧骨膜, 暴露半椎体。此时椎管内结构大部分暴露, 可见经椎间孔外行的神经, 以此可作为椎管、硬膜的标记。用脑棉保护好脊髓和神经根, 止血海绵止住椎管内的出血, 由于半椎体常造成所在脊柱局部侧凸, 脊髓常偏向凹侧, 因此有一定空间保证半椎体的切除, 可行蛋壳样半椎体切除。先刮除半椎体的外前侧, 再刮除内后侧, 保留软骨壳, 即刮除半椎体达椎间盘、前、后纵韧带紧邻软骨壳处。术中再次透视确认半椎体是否切除干净, 将适当长度的棒预弯后与凸侧钉相连并加压, 直至椎板间隙基本闭合, 加压过程中随时观察硬脊膜有无明显皱褶, 产生皱褶时应停止加压, 于凹侧重新放棒, 适度撑开, 行唤醒试验, 确定脊髓功能正常后锁定内固定装置。用切除的松质骨行椎板、关节突及横突间植骨后关闭切口。术后1周鼓励患者下地活动, 出院后用支具固定6个月。
2 结 果
手术时间190~280 min, 平均240 min, 术中出血量450~800 mL, 平均600 mL。手术固定节段2~7个椎体, 平均3.3个椎体。其中5 例仅固定半椎体上、下两椎体, 占45.45%。术后1周左右拍摄脊柱正侧位片, 测量冠状面、矢状面Cobb角 (后凸) 和顶椎偏距 (侧突顶点经C7棘突垂线或骶骨正中线的垂直距离) , 随访时间6~30个月, 平均随访时间14.5个月。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示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41.15°矫正至15.35°, 平均矫正率61.53%;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34.15°矫正至13.26°, 平均矫正率60.27%;顶椎偏移由术前25.34 mm矫正至11.46 mm, 最后随访时侧凸和后凸Cobb角平均分别为16.86°和14.08°, 与术后相比无纠正丢失。无任何手术并发症, 无内固定断裂脱落, 均融合。典型病例为一男性, 13 岁, 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 见图1~7。
3 讨 论
3.1 半椎体的分类和治疗原则
Holte等[1]将半椎体畸形分为三类:部分分节型、非分节部分封闭型及完全分节非封闭型。其中完全分节非封闭型半椎体的致畸潜力最突出。早期治疗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方法包括:对整个主弯行单纯脊柱后路融合;对整个主弯进行前后路同时植骨融合;对整个主弯经前路行脊柱凸侧骨骺切除 (宜切除椎体骺软骨骨板的1/2以上) , 但随访疗效均不佳。后来运用脊柱前路半椎体及其后方附件一次性完全切除, 再结合后方器械矫形固定, 此法疗效满意, 但创面较大, 风险也大, 有损伤脊髓的可能, 近些年开展经后路一次性切除半椎体, 椎弓根器械矫正畸形并植骨融合技术逐步得到认可。
3.2 后路半椎体切除的优点
Ruf和Harm[2]认为治疗半椎体引发的脊柱侧弯比较理想的方法是:a) 完全矫正正面和Cobb角4°, 无矢状面胸腰段后凸和侧面的畸形;b) 短节段融合, 使脊柱发育生长的损害减至最小;c) 稳定性, 由于小儿的骨质较为柔软, 且不易配合, 活动度大, 因而如何达到稳定固定是关键问题;d) 手术入路尽可能选择损伤小的切口;e) 手术安全, 不能损伤脊髓神经, 在直视下可观察到神经。
与前后路半椎体切除术相比, 后路半椎体切除术不受胸廓和髂骨的限制, 适用范围更广, 文献报道从胸段到腰段的半椎体均可采用此方法切除[2,3,4]。从脊柱生物力学功能上讲, 脊柱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脊髓并把载荷从头和躯干传向骨盆, 提供三维空间的功能活动, 后路手术不仅未破坏半椎体对侧的椎间关节和椎间韧带, 而且半椎体侧的黄韧带、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也未受到损伤, 因此不会影响椎管的完整性和脊柱的稳定性, 仅作短节段脊柱融合术, 并且可以允许患儿术后早期行走和作脊柱的体操锻炼而不致发生脊椎滑脱与脊髓受压等并发症。
同时, 半椎体导致侧弯后, 半椎体位于上下椎体的后外1/3~2/3, 硬膜囊尤其脊髓偏向对侧而离开半椎体。半椎体切除时咬除了同侧横突椎板, 椎管已大部分暴露, 所以刮除时上下椎体与半椎体相邻面、绝大部分半椎体是在直视下操作, 只有到内后侧时动作要稳准轻柔, 只要不超过后纵韧带就不会损伤脊髓。半椎体切除后留下的空间可以采用压缩器械进行固定, 避免了凹侧的撑开而使脊髓神经受到牵拉。而且文献报道认为即使不完全切除半椎体的前方也可获得足够的矫形[3]。
3.3 椎弓根器械矫形及植骨
后路切除半椎体后, 应用后路椎弓根矫形固定装置能及时矫正侧弯并得到脊柱的稳定。在脊柱凸侧空隙应用加压缩短矫正, 凹侧稍撑开固定, 同时加压缩短矫正能压扁半椎体的残留皮质;而位于凹侧的椎间盘组织由于难以切除, 可使其在矫正时作为铰链防止椎体侧移, 防止脊髓过伸出现损伤, 作到缩短凸侧而避免撑开凹侧。后路半椎体切除术融合范围的选择原则与其他脊柱畸形手术相同, 主要依据是畸形程度和代偿弯柔韧性。畸形越重, 代偿弯越僵硬, 半椎体切除后闭合间隙所需的加压力越大, 双节段固定术中或术后出现椎弓根骨折或切割的可能性也越大, 短节段固定后出现侧凸或后凸弧延长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此, 对侧凸大于50°、后凸大于40°的病例, 不宜采用短节段固定, 应延长融合范围, 融合侧凸和后凸弧[5], 而且在这类病例中, 矢状面畸形的矫正更为重要。另外在儿童应用椎弓根钉方面, Ruf[6]研究证实在较小儿童采用椎弓根钉固定是安全有效的, 不会阻滞椎体的发育, 接近于正常椎体的发育, 并且经过MRI和CT证实不会引起椎管狭窄。
固定完成后, 关键是进行植骨, 利用取下的半椎体的松质骨在椎板上的植骨床植骨, 而不应在切除半椎体遗留的空腔内植骨, 因植骨块不稳定可损伤脊髓神经[7]。
半椎体手术时年龄越小, 代偿弯的柔韧性越好, 矫形效果越好, 而融合节段也就越短, 融合节段较短也是矫形丢失较少的原因之一。从文献报道来看, 后路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术术后无假关节形成, 且矫形丢失均在5°以内, 尤其是矢状面矫形丢失更少[2,3,4]。本组患者11 例, 手术固定节段2~7个椎体, 平均3.3个椎体。其中5 例仅固定半椎体上、下两椎体, 占45.45%, 最后随访时侧凸和后凸平均值与术后当时相比无纠正丢失。
综上所述, 后路半椎体切除术与前后路半椎体切除术相比缩短了手术时间, 出血少, 减少了对胸腹脏器的干扰, 手术创伤小, 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低, 并可获得与前后路一期手术相同的矫形效果, 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安全有效的术式。
参考文献
[1]Holte DC, Winter RB, Lonstein JE, et al.Excision of hemivertebrae and wedge res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ongenital scoliosis[J].J Bone Joint Surg (Am) , 1995, 77 (2) :159-171.
[2]Ruf M, Harms J.Hemivertebra resection by a poste-rior approach:innovative operative technique and first results[J].Spine, 2002, 27 (10) :1116-1123.
[3]Shono Y, Abumi K, Kaneda K.One-stage posterior hemivertebra resection and correction using segmen-tal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J].Spine, 2001, 26 (7) :752-757.
[4]Nakamura H, Matsuda H, Konishi S, et al.Single-stage excision of hemivertebrae via the posterior ap-proach alone for congenital spine deformity:follow-up period longer than ten years[J].Spine, 2002, 27 (1) :110-115.
[5]仉建国, 邱贵兴, 刘勇, 等.前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术矫治脊柱侧后凸[J].中华骨科杂志, 2004, 24 (5) :257-261.
[6]Ruf M, Harms J.Pedicle screws in one and two year old children:technique, comp lications and effect on further growth[J].Spine, 2002, 27 (21) :460-466.
后路器械内固定 第9篇
1 临床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自开展此类手术以来,共施行胸腰段椎体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手术21例,男16例,女5例,最大的年龄57岁,最小的年龄28岁,平均38.5岁。材料:全部采用国产内固定器及器械,其中DICK钉8例,STEFFEE钉1例,RF钉4例。麻醉方式:全部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手术方法:按脊柱手术常规消毒皮肤、铺巾。先于皮下组织内注入1:500 000肾上腺素溶液,以减少出血,以骨折脊椎为中心作背侧正中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显露椎板,按椎弓根定点进行定位定向,定点定向完成后,选择长度适当的螺钉,并用C型臂X线监视器或X线摄片进行侧位观察,必要时适当调整,定位定向准确后,植入椎弓根螺钉,安装内固定器装置。
2 手术配合方法
2.1 术前准备
2.1.1 心理准备
本组患者均对脊柱手术存在有恐惧和紧张心理,害怕会损伤神经导致终身瘫痪成为家庭和社会的累赘,因而顾虑重重,针对患者心理特点,耐心给予安慰和详细的病情解释。介绍成功病例以及不做手术将会产生的后果,解除患者的恐惧和紧张的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1.2 了解病情
与医生一起阅片,研究术式步骤以及有关解剖知识。测量椎弓根后缘到椎体前缘的距离,选好螺钉和内固定器,熟悉器械名称、用途,并熟练掌握拆装内固定器。
2.1.3 麻醉前准备
调节室温在22℃~26℃,备好氧气,检查氧气是否充足,并检查心电监护仪、吸痰器等仪器性能是否完好。为患者测血压、脉搏、呼吸。为患者取硬膜外穿刺体位并密切注意患者安全。
2.1.4 术前器械、物品的准备
准备全血、各种手术用的内固定器和手术器械、吸引器、高频电刀。检查各种急救药品是否齐全。
2.1.5 开放静脉通道,建立检测系统
硬膜外穿刺完毕后,协助患者平卧位,用16号或18号静脉留置针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接三通接头,保证静脉通畅,安装心电监护仪,应用静脉容积血氧饱和度检测仪动态了解末梢血氧饱和度。
2.1.6 患者的体位设置
患者取俯卧位,腰椎保持后弓,头向下倾15°,上胸两肩部和髂前上棘平面处垫枕。
2.2 术中配合
2.2.1 手术室的管理
术中病情观察与输血、输液管理。严格控制入手术室的人数,减少室内人员走动,关闭门窗。巡回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根据病情,术中的出血情况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和输血。全血要经两人严格核对无误后方可输入。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有无输血反应及过敏反应等。
2.2.2 器械护士的配合
器械护士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做到慎独。与巡回护士唱点手术台上的器械和物品并记录,必须用显影纱布,术中集中精力,一环扣一环,传递器械做到迅速准确无误。保持手术台的清洁和干燥。用过的器械迅速擦干血迹,因为血是细菌最好的培养基。实验证明,手术进行到3个小时,擦拭血迹的菌落为8个,不擦拭血迹的菌落为18个。由此可见,手术经常擦拭器械上的血迹对保持器械的无菌状态是非常有意义的。术中使用的器械应用无菌单遮盖,减少空气对器械的污染。实验证明,手术进行3个小时遮盖的器械菌落数为1个,不遮盖的菌落数为6个。术中用的螺钉关节多,拆卸后应妥善放好,防止丢失和遗漏在创口内,使用时应及时提醒医生注意。术中注意观察肢体是否抽动,发现变化通知医生。
2.2.3 严格清点查对制度
内固定完毕,严格清点所有器械、敷料、纱球、纱布、纱垫针线等,核对无误后方可关闭切口,并记录,同时放置引流管,接负压引流袋。
2.2.4 术毕护理
伤口覆盖无菌敷料,注意给患者保暖,搬运患者过床时,必须由三人同时搬运,搬运者同时位于病床与患者外侧,分别托起患者的头颈、躯干、下肢,保持患者身体轴线平直不扭曲,将患者轻轻放置在病床上。和病房护士床头交接,交接内容包括麻醉方式、血压、脉搏、呼吸、术中出血量、术中用药、引流管情况、伤口情况、输血输液情况。
3 体会
胸腰段椎体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术特点是:手术难度较大,危险性高,器械较多,手术复杂[1,2],要求护士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操作要熟练,责任心强。
3.1 护理配合要点
术前了解病情,熟悉解剖知识和手术全过程及操作方法,熟悉各种手术器械名称、用途,而且要亲自装卸、反复练习,只有准备充分,才能配合熟练、准确无误。
3.2体位的设置
俯卧位,容易影响患者的呼吸和心脏功能,不利于麻醉观察;容易压迫膀胱、腹腔和下腔静脉。采用俯卧位上胸两肩部和髂前上棘平面外垫枕有以下几点好处:便于暴露;便于麻醉观察;可防止膀胱、腹腔和下腔静脉受压,减少伤口出血。
3.3 严格查对制度
任何时候不能马虎,不能凭印象敷衍了事,一定经双方核对无误后,才能通知术者缝合切口。
3.4 加强巡视和观察
术中加强巡视和观察,保持导尿管通畅,以防导尿管脱落影响手术进行;术中督促手术人员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切口感染,可根据患者情况,术前3 d给予抗生素治疗。
关键词:椎体后路,椎弓根内固定
参考文献
[1]邹德成.经椎弓根内固定术//邱贵兴,戴尅戎.骨科手术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4.
后路器械内固定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7年5月至2011年5月, 共收治胸腰椎骨折患者共21例, 其中男性18例, 女性3例, 年龄在22~61岁, 平均35岁。按骨折类型AO分类:A1型:3例, A2型12例, A3型6例;按椎体部位:胸12 6例, 腰1 10例, 腰2 5例, 合并有其他部位损伤的8例 (伴有四肢不同程度损伤或骨折) , 仅有骨折无神经症状的5例, 其他1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 如骨折节段以下, 不同范围皮肤感觉异常, 肌力、肌张力减退, 但均无大小便失禁等。各节段Cobb角在20°~31°间, 上述病例均给予手术后路椎弓根钉固定。
1.2 手术方式
患者均在全麻下, 取俯卧位, 透视定位后, 采用后入路手术, 以骨折椎体为中心, 显露上下各一个椎体的椎板及小关节, 以此相邻上下椎体作为固定椎, 定位后, 开路, 探针探查在椎弓根内, 置定位针, 正侧位透视下位置良好, 植入椎弓根钉, 再透视明确钉长及位置良好;有神经症状的病例, CT片示有椎管占位, 作椎管扩大、根管扩大减压。椎板和棘突, 整块取下, 待椎弓根钉固定后回置, 固定骨块, 并植骨, 作为后路融合固定, 同时可取适量髂骨作椎板或横突植骨。连接棒则根据骨折类型, 畸形角度预弯, 弓背向前, 置于钉槽内, 上固定螺帽, 并适当撑开, 扭紧螺帽, 左右两侧一致, 透视观察, 骨折椎体复位, 畸形矫正。如骨块突入椎管内, 通过侧后方手术技巧, 嵌打椎体后壁骨块使其回复减压。有游离骨块的作取出。我们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CT等相关检查提供的骨折后突情况、程度, 脊髓受压的部位和程度, 选择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减压范围。
2 结果
在手术的21例患者中, 术后, 18例患者症状、体征消除, 3例仅有少部分皮肤感觉异常, 但肌力恢复, 短期内伤口处稍有不适, 术后X线片示椎体高度恢复。术后随访有15例, 有6例失访, 平均随访1.5年。随访病例中, 患者内固定物均未取出。患者生活能自理, 并可参加一般工作, 个别患者仅有下肢部分皮肤感觉异常, 但不影响生活和工作。复查患者中, 脊柱无畸形再发生, Cobb角仍然维持术后角度。见图1和图2。
3 讨论
自1959年提出经椎弓根内固定技术以来[4], 因其可提供安全, 坚强的短节段脊柱内固定, 且疗效确切而得以广泛使用, 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被认为是目前较为理想的经脊柱后路固定胸腰椎骨折的可靠方法。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也已广泛使用, 而且既有一定的优越性[3]: (1) 创伤小, 出血少, 易于掌握可同时处理后方结构损伤及嵌入椎管内的骨块; (2) 操作简单、安全, 在操作过程中, 显露不易损伤神经, 对周围脏器无干扰; (3) 并发症少, 如无神经症状的, 仅作椎弓根钉内固定, 撑开椎体复位, 不减压, 同时可植骨作后路融合如椎板融合、小关节融合、横突融合等。近年来大多数学者[2]对胸腰椎骨折或伴有神经症状者, 均主张及时的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目的: (1) 通过复位和矫正, 恢复椎体高度、序列与曲度; (2) 解除对脊髓神经的压迫; (3) 重建脊柱的稳定。早期积极的手术治疗可为功能恢复创造条件, 对神经损害症状轻微的不稳定性骨折通过充分复位、植骨和可靠的固定, 有利于恢复脊柱的正常序列, 重建其稳定性, 较早离床活动, 避免长期卧床的并发症, 同时也可避免不稳定性骨折在愈合前对神经功能的潜在威胁。Parker等[1]认为对胸腰椎骨折单纯后路固定, 无前柱的支撑, 内固定器械的实效率达9%~54%, 但后路植骨融合可减少其实效率。后路钉棒在纵向撑开恢复脊柱中、后柱高度时, 后纵韧带伸展, 使椎管内骨块达到间接复位, 同时利用棒的预弯、带角度的椎弓根钉螺钉于撑开的杠杆力量可以恢复前柱高度。因此, 在手术中, 我们采用椎板和棘突整体取下, 待固定后回植置, 恢复后柱, 并取骨植骨于椎板和横突上, 以达到脊柱后柱的稳定的目的。根据我们的病例资料和所用的方法, 后路融合, 相当于后柱的重建, 疗效确切, 脊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稳定, 可减少后期椎体高度的丢失, 增加其稳定性。
图1A图1B
图2A图2B
参考文献
[1]何臣.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J].创伤外科杂志, 2008, 10 (5) :462.
[2]王泽.胸腰椎爆裂骨折前后路手术治疗的疗效比较[J].实用骨科杂志, 2008, 14 (11) :641-642.
[3]胡建华.胸腰椎骨折手术入路选择及疗效分析[J].中华创伤杂志, 2011, 27 (5) :428-430.
后路器械内固定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