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海外石油勘探风险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海外石油勘探风险(精选12篇)

海外石油勘探风险 第1篇

关键词:海外石油勘探风险,评价指标,粗糙集,属性重要度,权重

海外石油勘探项目是一种投资大、周期长、内部结构复杂、涉及因素较多的复杂开放系统。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 风险因素不断变化, 且个别因素的变化对项目整体影响较大。风险因素权重的确定在决策过程中至关重要, 它反映了不同因素在决策过程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 并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决策结果。因此, 如何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是海外石油勘探项目的关键问题之一, 也是难点。

目前, 风险因素权重确定的方法有层次分析法 ( AHP) 、德尔菲法 ( Delphi) 、蒙特卡洛法 ( Mont Carlo) 等。其中, 层次分析法应用最为广泛。层次分析法是美国学者Satty T L[1]提出的, 该方法是将人的主观判断进行量化, 将定性问题转化为定量分析的一种多准则的评价决策方法。以上几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权重的确定受专家经验知识的影响过大, 有时不能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 结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模糊性。

文章给出了一种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属性权重确定方法。粗糙集理论是20 世纪80 年代Pawla[2]提出的一种用于处理不确定知识的数据挖掘方法。该方法无需主观介入, 通过分析客观数据挖掘出数据本质客观规律。其中, 属性重要度是通过计算条件属性相对于决策属性的依赖度而得出条件属性在全局属性中的重要性大小。这就克服了以往属性权重的确定过分依赖专家经验的不足。本文拟利用粗糙集属性重要度思想得出风险指标的客观权重, 为我国海外石油勘探项目风险评价奠定基础。

1 粗糙集理论基本原理概述

1. 1 知识系统

设一个四元组S = ( U, A, V, f) , 其中非空有限集合U为论域, , C为条件属性集, D为决策属性集, V为属性值域, f为论域内的数值关系映射, 称这样的四元组为知识系统。

给定一个论域U和U上的一簇等价关系S, 若, 则∩P ( P中所有等价关系的交集) 仍然是论域U上的一个等价关系, 称为P上的不可分辨关系, 记为IND ( P) , 也常记为P。而且, 。在通常情况下, 可以用P代替IND ( P) , 用U/P代替U/IND ( P) , IND ( P) 的等价类也称为知识P的基本概念或基本范畴[3]。

1. 2 上近似及下近似

给定一个知识库K = ( U, R) , 且有任意子集, 等价关系R∈IND ( K) , 则有:

称R ( X) 为X的下近似, R珔 ( X) 为X的上近似。所以, 可得子集X的边界域为

Pos ( X) = R ( X) 称为子集X的R正域, 称为子集X的R负域。

1. 3 知识依赖性

对于一个决策系统S = (U, C∪D, V, f) , 其内部函数分别为: U为论域, C为条件属性, D为决策属性, 且, V为个属性值Va的集合, 为信息函数表示样本、属性和属性值之间的映射关系[4]。则给定一个决策系统S, , 决策属性D对条件属性子集c的依赖度定义为

1. 4 属性的重要度

在决策系统中, 属性重要度定义为条件属性对决策属性的影响程度[5]。给定决策系统

S = (U, C∪D, V, f) , 令C和D分别是条件属性集和决策属性集, 属性子集关于D的重要性定义为

2 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2. 1 确定风险指标

以国际权威机构经典观点的高频指标[6 - 7]为重点, 结合文献梳理[8][9]得到海外石油勘探项目风险指标, 如表1 所示。

本文通过研究中石油国际油气业务现状、分析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国家风险分析报告》 ( 2005—2012 版) 及文献[10]、[11]、[12], 选取了37 个国家的实际指标评价结果进行风险指标权重计算并得出用于粗糙集计算的基础数据, 如表2所示。

其中, c1…c15为风险指标 ( 条件属性) , D为决策属性 ( 1 为可投资, 2 为谨慎投资, 3 为不建议投资) 。x1…x37为石油勘探样本国家, 其中x1, x2为哈萨克斯坦和苏丹, x9, x10为阿尔及利亚和委内瑞拉, x36, x37为伊拉克和叙利亚。

2. 2 指标权重计算

条件属性权重计算步骤流程, 如图1 所示。

利用粗糙集公式根据图1 步骤分别计算各指标依赖度、重要度和权重。部分计算过程及结果如下:

权重值最高的5 个风险指标分别为地质风险 ( 0. 1830) , 政治风险 ( 0. 1438) , 法律风险 ( 0. 0980) , 自然风险 ( 0. 0784) 和技术风险 ( 0. 0719) 。

3 对比验证

本文邀请20 位相关领域专家对海外石油勘探项目风险评价指标进行打分。然后利用SPSS19. 0对问卷结果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 检验结果表明, 量表总体Cronbach’s α 系数值为0. 782, 符合Devel-lis提出的 α 系数标准 ( α 系数介于0. 70 ~ 0. 80 间为相当好) , 可以认为专家调查结果可信度较高, 所以选取专家调查结果为对比验证标准。

在海外石油勘探风险指标权重确定方法中, 层次分析法为最常用方法, 本文以文献[8]的研究结果为对比对象, 验证粗糙集权重计算结果, 如图2 所示。

通过图2 分析可以看出, 粗糙集方法得出的权重与经过信度和效度检验后的专家权重排序大体一致, 前六位风险指标依此为地质、政治、法律、自然、技术和经济。而层次分析法得出的排序为地质、政治、法律、合同、技术和自然。

可知, 在海外石油勘探项目中, 地质和政治风险影响最大, 人力资源和HSE风险影响最小。所以, 我国石油企业在海外勘探过程中对资源国地质条件和政治环境的评估尤为重要。

4 结论

权重确定问题是海外石油勘探项目风险评价中的关键问题之一。运用粗糙集理论将海外石油勘探项目风险指标权重计算转化为粗糙集中属性重要度的计算, 由此方法计算的权重结果与层次分析法计算的权重结果对比表明用粗糙集方法确定的指标权重更具客观性和公正性。

参考文献

[1]SAATY T L.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M].New York:McGraw Hill, 1980, 151-197.

[2]PAWLAK.Rough se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1982 (11) :341-356.

[3]张文修, 吴伟志, 梁吉业, 等.粗糙集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10-13.

[4]PAWLAK Z.Rough sets:probability versus deterministic approach[J].Int.J.Man-machine Studies, 1988, 29 (2) :81-95.

[5]鲍新中, 刘澄.一种基于粗糙集的权重确定方法[J].管理学报, 2009, 6 (6) :729-732.

[6]HILL C W, International business:competing in the global marketplace[M].London:McGraw-Hill, 2002:13-27.

[7]NAWAZ M S, HOOD J.Managing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isk-political, cultural and ethical dimensions:a case study approach[J].Insurance Res Practice, 2005, 20 (1) :16-24.

[8]杨彬.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油气开发项目风险识别与控制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37-74.

[9]范体军, 张莉莉, 常香云, 等.我国海外石油开发利用的国家风险评估[J].管理学报, 2011, 8 (6) :943-948.

[10]李云, 韩妍茹, 王倩如.中石油海外项目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 2013 (12) :26-27.

[11]赵燕, 彭薇, 梁琦.非洲油气地缘新格局与国际合作新趋势[J].中国能源, 2013, 35 (05) :29-34.

中石油海外员工薪酬管理 第2篇

第一条 为进一步发挥薪酬的激励职能,有效调动赴境外工作人员(以下简称员工)的积极性,稳定骨干,凝聚人才,促进股份公司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结合股份公司实际,制定本管理办法。第二条 确定薪酬的基本原则

(一)突出岗位劳动要素。以岗定薪,岗变薪变,体现岗位责任、环境及岗位人员履岗能力、业绩与收入的相对统一。

(二)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从实际出发,兼顾境外工作、生活特点,有利于维护员工身心健康,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

(三)统放结合,分级管理。股份公司负责制定统一的薪酬制度,各单位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组织实施。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股份公司)所属单位赴境外项目承担工作或在股份公司驻外办事处(以下统称项目)工作、连续时间在30天(含30天)以上的人员。不包括赴境外承担工作不满30天以及临时到境外出差、调研、慰问的人员。单纯从事劳务合作、技术服务的外派人员薪酬待遇由派出单位按劳务合同规定执行,不执行本办法。

第二章 工 资 制 度

第四条 实行以岗位等级工资制为主、协议工资制为辅的工资制度。第五条 岗位等级工资制

岗位等级工资制由岗位工资、境外津贴和奖金三个单元构成。按项目实际聘任的岗位确定员工相应的岗级与待遇,岗变薪变,动态管理。

(一)岗位工资

执行股份公司基本工资制度所确定的岗位(技)工资标准,同一标准,同步运行。

(二)境外津贴

包括岗位津贴、地区津贴和现场津贴。

1.岗位津贴。股份公司按十六个岗级确定岗位津贴标准执行区间,派出单位按一岗一薪或一岗多薪的方式,根据项目分级、岗位设置等情况制定具体标准。岗位津贴标准及各岗级参考岗位见附表1。

2.地区津贴。股份公司根据项目所在国家(地区)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安全环境等划分地区类别,确定地区津贴指导标准。股份公司驻外办事处及各项目(驻外机构)城市基地的地区津贴不能超过规定的指导标准;勘探开发、工程技术服务和施工作业等生产性企业,可根据一线生产基地的具体情况,以规定标准为基准,上下浮动30%执行;部分自然条件特别恶劣、无依托能力的新区,经股份公司批准后可上浮至45%。境外地区类别划分及地区津贴标准见附表2。3.现场津贴。由派出单位根据项目施工作业现场的工作条件与艰苦程度,以上岗人员的岗位津贴日标准为基数(按月标准的1/30计算,下同),按0~30%的比例确定具体标准,根据实际现场作业天数计发。现场津贴仅适用于赴现场作业的员工。各驻外办事机构、外经外贸项目以及生产与技术服务项目中非现场作业的人员,均不得享受。

(三)奖金

奖金与单位效益挂钩确定,根据员工个人岗位业绩考核结果发放。奖金总额按全部员工岗位津贴总额的一定比例实行总量控制。其中:

非生产经营性的驻外办事处(代表机构),基本完成任务、考核结果为“合格”的,奖金总额控制在岗位津贴总额的35%以内;完成任务较好、考核结果为“良好”的,奖金总额控制在岗位津贴总额的40%以内;完成任务出色、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奖金总额控制在岗位津贴总额的45%以内。

生产经营性项目,以完成的利润额为考核指标。完成利润指标的,奖金总额控制在岗位津贴总额的40%以内;超额完成利润指标的,每超额完成1%,奖金总额可提高0.75%,但奖金最高发放额不得超过岗位津贴总额的60%,超过60%的计提部分作为工资储备金,用于以丰补歉。

没有完成考核指标的,不计发奖金。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项目组与个人,各单位可实施一次性特殊奖励。

海外石油勘探风险 第3篇

一、中海油并购尼克森的风险

(一)民族情绪障碍

民族情绪由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形成,极易引发对外来投资者和投资项目的抵触情绪,从而发生政策风险,影响并购交易的进程。2012年7月,中海油宣布与尼克森达成以151亿美元价格收购尼克森全部流通股的最终协议,虽然该项交易得到尼克森公司绝大多数普通股股东和优先股股东支持,但根据2012年8月的一项加拿大调查机构的民众调查报告显示,加拿大多数民众并不支持该项收购案。加拿大民众对本国矿产资源有着特殊的“民族情感”,难以接受“本民族”的重要资源被他国“占有、开采、控制与使用”,由此而引发的加拿大民众的抵触情绪而使得并购交易一波三折。2012年10月11日,加拿大政府作出30天后再审批的决定,2012年11月2日,加方政府再次作出审批延迟30天的决议,最终在2013年2月加拿大政府批准了该并购案,但表示今后要减少该类以加方为并购目标的能源类企业的并购交易。

(二)政治风险

由于石油资源具有战略资源的特殊属性,导致我国石油企业在海外并购中极易遭受来自东道国政府的政治干预。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国有企业的特殊身份背景非常敏感,加上其鼓吹的“中国资源掠夺论”的影响,导致政治风险成为我国石油企业海外并购过程中最常见、风险度最高的风险之一。例如,2005年中海油并购美国的第二大能源企业优尼科(Unocal),中海油并购报价远高于竞争对手美国雪佛龙公司(Chevron),但被美国政府以危害国家重要资源的主权安全为由,阻止了这项并购,导致中海油筹备已久的并购以失败而告终。在中海油并购尼克森的过程中,尽管加拿大总理哈珀保守党政府对中国企业的投资并购持积极态度,然而在2012年7月中海油宣布收购尼克森后,仍引发了部分保守党议员的不满,认为中海油获取尼克森控制权将危害本国的能源安全。同时,由于尼克森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中海油并购尼克森还需通过美国证券法的严格审核,在等待审核的过程中由于出现了“内幕交易”的负面信息,最终才涉险过关。

(三)并购融资风险

并购所需庞大的资金规模极易引发融资风险,它影响到财务的可行性、并购的顺利进程和并购后企业的财务状况、财务协同效应。中海油收购尼克森是迄今为止我国石油企业海外并购案中交易金额规模最大的一次并购,中海油不仅要支付并购资金151亿美元,另外还需承担尼克森原有的43亿美元债务,总并购成本高达200亿美元。中海油能否全额支付或者获得足够融资,成为并购是否获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从2011-2012年中海油财务状况来看,资产在增加、股本维持不变,但流动性负债和非流动性也在快速增加,2012年中海油负债总额达23178.33百万美元,较2011年增加3942.33百万美元,增幅比率高达20.49%。因此,庞大规模的融资需求使中海油在负债率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不得不尽可能地寻求多种融资渠道获得资金,面临着较大的融资风险。

(四)并购后的整合风险

并购后的整合风险源自于不同国家、管理风格、企业机制、商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特征差异的存在,整合风险带给企业的挑战往往超出并购前的预想。由于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缓慢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障碍,也是影响企业价值传递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化整合就成为海外并购真正成功的关键问题。中海油作为我国大型国有企业,与作为发达国家的加拿大龙头资源企业尼克森在国家文化、企业发展历史、企业文化方面截然不同,并购后与尼克森的文化整合将是极为困难的环节。此外,在缺乏统一的人力资源制度背景下,并购后的中海油会面临人力资源整合风险,在人力资源的调配、薪酬与评价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压力较大。加之加拿大的劳动力成本高,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全面而严格,人力资源整合过程中极易因裁员问题而引发法律纠纷、工人罢工、企业停产等问题,陷入“人力成本”陷阱。

(五)生态环境保护风险

生态环境保护风险是作为高污染行业的能源类企业海外并购面临的特定风险,英国石油溢油事件之后,各国都加强对石油企业的环境责任监管。2011年6月,中海油与康菲石油合作的油田发生漏油事故,造成渤海海域大范围的污染。2011年12月,中海油位于珠海横琴的天然气处理终端发生泄漏,严重污染了当地海域。加拿大作为发达国家,尤为重视石油产业的环保责任,在环境保护方面制订有严格的法律法规。《加拿大投资法》、《加拿大环境保护法》、《加拿大自然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对外商直接投资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做出了详尽、完善、具体的要求。中海油并购尼克森前,页岩气开发技术及应对油气泄漏等意外事故的处理能力和技术并不十分成熟,在并购后将会带来较高的环境保护成本和代价。

二、中海油成功并购尼克森的主要因素

(一)制定了符合其核心价值的跨国并购战略

中海油在海外发展过程中,坚持价值驱动的核心价值战略,所谓核心价值是指“3R”,即资源、回报和风险。“3R”原则指导下的中海油首先考虑油田勘探前景和项目储量,探明该项目能否为自身提供质优丰富的油气资源;其次,对项目资源性进行效益分析,着重考虑其资本回报率;最后对即将进行的并购项目进行整体风险评估。从资源角度看,尼克森油气资源储量大,勘探前景广阔,在开发项目方面拥有专业知识,具有先进的油砂、深水和页岩气的开采技术,中海油并购尼克森公司将会获得大量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在回报方面,尼克森公司被证实拥有9亿桶油当量,概算石油储量是56亿桶油当量,并购尼克森不仅获得丰富的油气资产、先进的油气开采技术、优秀的企业管理团队和成熟的油气作业团队,而且有利于中海油在墨西哥湾、北海进行油砂、天然气开采据点的建设,优化布局其在全球的资源市场。在风险方面,尼克森位于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法律法规健全的加拿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并购后的经营风险。

(二)坚持了互利共赢,符合加拿大利益

美国通过“页岩气革命”,基本上实现了本国的油气自给,从而减少甚至无需再从加拿大进口油气。在此背景下,加拿大政府不得不寻求更多的合作伙伴和机会,为本国丰富油气资源寻找新的消费市场,从而保障本国的资源价值回报。加上后危机时代的加拿大经济持续疲软,市场低迷、国内石油资源供大于求,这种局面导致较多本国原油企业的经营陷入危机,特别是并购前的尼克森因在金融危机和也门战争中石油开发项目的相继失败,影响了其正常的业务运转而陷入了经营困境。中海油投资并购尼克森,既能获得尼克森在北海布伦特原有的油气定价权,也能使尼克森获得了足够的现金流,保障了其股东权益。同时,二者在技术和市场上也具有高度的互补性和互利性:中海油在页岩气领域的开发经验能充分开发尼克森公司的页岩气资产,尼克森拥有的油砂改质技术填补了中海油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中海油在天然气液化领域的开发经验和市场优势有助于尼克森公司一体化液化天然气项目实现效益最大化。因此,中海油是在充分考虑加拿大政府和尼克森利益的基础上,坚持了“互利共赢”原则,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并购的顺利进行。

(三)从多起并购案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中海油自1994年涉足海外并购至今,历经了多次海外并购交易,积累了丰富的海外并购经验,尤其是在并购失败案中吸取了宝贵的教训。2005年6月,中海油高调宣布以185亿美元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2005年8月宣布退出竞购,并购失败。中海油从这次并购失败中吸取了成本昂贵的教训,即未充分评估主权风险和过分渲染自身的国有企业背景,必然会增加并购阻力。这次在并购前,中海油进行了政治风险的合理评估,并通过一些关键的三步骤试图降低政治阻力:一是并购前中海油与尼克森高层多次会晤,尽量减少分歧以达成共识;二是通过其在加拿大设立的全资附属公司CNOOC Canada Holding Ltd.完成对尼克森的并购;三是在2012年加拿大总理哈珀访华时,中海油积极争取了哈珀总理的支持。这些做法不单有效地降低了这次并购的政治风险与阻力,而且为中海油后续的海外并购大大提高了交易的成功率。

(四)设计低成本、合理的融资结构

以最低成本设计最合理的融资结构是中海油化解融资风险和并购后的财务风险的主要措施。中海油结合当时国际资金市场环境和自身资金运营情况,合理的设计了151亿美元的并购融资方案。首先,确定90亿美元来自中海油自有资金的换汇(考虑到外汇市场的容量,采用即期购汇方式),并在准确判断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美元融资成本较低的情况下,设计了60亿美元过桥贷款融资。第二,中海油选择了来自中国、加拿大、美国、欧洲等国家的20家商业银行进行一年期的过桥贷款,并将贷款的利率确定在较低水平(libor+120bps),比预计降低了约300万美元的贷款利息。第三,中海油将贷款计息分设三段(0~6个月、6~9个月、9~12个月)递增利率,即保证了不确定的交割日期与提款日期的灵活匹配,也降低了中海油有可能提前还款所支付的实际利息成本。最后,在2013年2月,中海油顺利完成151亿美元的资金交割后,利用其逐步上升的资信评级在国际市场上发行了40亿美元的较低成本的全球债券,完善和优化并购后的资本结构,从而化解了并购后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问题。

(五)实施积极的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整合策略

在完成对尼克森的并购后,中海油进行了积极的文化整合和人力资源整合。在中海油并购尼克森的《最终协议》中,中海油承诺尽量留用现有管理层和员工,新的董事会人员调整也不大。并购后,中海油采取了“稳定”策略,制订了“稳定基层、稳定加籍”的详细措施,并招聘了一批加拿大本地员工,建立了合理的工资体系、员工绩效考核体系、职业操守制度等,并且加强制度宣传与贯彻,降低了成功并购后人力资源整合的难度,也最大程度地争取到工会的支持。同时,并购后的中海油极为注重企业多元文化的发展,重视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承担所在地政府的社会责任,以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文化融合度与认可度。

三、新常态下我国石油企业海外并购的策略

(一)制定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的海外并购战略

新常态下,我国石油企业正处于转型发展期,海外并购应是符合企业整体和长远发展战略的系统性战略行为,而不是管理层单纯追求业绩行为或是简单的抄底行为。在进行海外并购之前,应有一个明确的、系统的企业发展战略,并将海外并购纳入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框架,在战略牵引下进行海外并购。这要求石油企业慎重选择并购项目,加强对优势并购区域和领域的趋势研究,在此基础上作出是否契合自身长远发展战略的总体判断。海外并购行为若偏离企业战略,不但会造成企业人力、财力的浪费,还会影响投资回报率、企业的盈利能力,影响企业整体价值的提升。因此,仅有制定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的海外并购战略,才能整合与优化配置其各类资源, 渐进实现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优势,促进企业可持续的国际化发展。

(二)淡化政治背景,强调商业性质,降低政治风险概率

政治风险是我国石油企业在海外并购过程中面临最严峻的问题,我国石油企业应从以下途径规避和防范政治风险:一是尽可能淡化国有企业身份,避免将“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与并购目标混为一谈,突出强调并购行为的商业性质,以服务企业自身长期发展战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海外并购的直接目标。二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相关信息。例如,与我国驻外商务、经参机构、东道国投资的中资企业加强信息沟通,获取东道国对资源能源类外资企业的投资政策、法律法规的相关信息。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前,就要熟悉东道国相关的公司制度差异、并购法律、反垄断条款、国际法律诉讼、商业秘密保护法、知识产权法等法律法规,避免因操作不当引起诉讼或导致并购行为失败。三是进行风险评估,建立风险预警系统以便有效预控。跨国并购之前,深入了解东道国政府与我国政府的关系、东道国各政党的政治势力情势及其对外资的态度等。对可能受到的政治风险做出风险识别、综合评估和有效预控,合理安排风险化解措施。

(三)综合运用多种融资方式,规避融资风险

石油企业的海外并购规模庞大,所需并购资金不仅金额较大,而且存在杠杆融资和资金国际流动问题,融资风险是企业进行海外并购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首先,应遵循成本和风险最小化原则,确定合理的融资结构,选择融资方式时应综合考虑融资成本、企业承受力以及资本结构情况,一般以先内后外、先简后繁、先快后慢为融资原则,确定适合自身承受力范围内的融资方式。其次,综合运用多种融资渠道的恰当搭配,减少海外并购的财务风险。根据自身财务状况、融资资源,综合运用多种融资方式,合理有效地预防降低来源于企业资金结构、负债水平的压力。最后,应关注融资债务偿还中的汇率变动和利率变动风险,充分考虑利率上升和汇率波动导致的偿还成本增加、压力加大的问题。

(四)发挥中介机构的海外并购服务功能

发挥中介机构在石油企业海外并购过程中的信息收集和公关服务作用,助推海外并购的顺利开展。并购企业应委托具有丰富的对跨国并购事宜的处理经验的专业中介机构,对并购目标企业进行跟踪分析和全面的尽职调查,获取并购目标企业各类信息,包括资产负债状况、盈利能力、现金流、股权结构、内部控制、技术专利、产品市场份额、税收负担、当地同行业中的排名、是否存在大诉讼、争议和环境的责任等基本情况,准确评估目标企业资产的潜在价值。通过中介机构准确预估并购过程中各类交易协议的审计和注意事项,策划并购过程中的公关事宜。

(五)重视公司文化融合及人才管理,化解文化及和人力资源整合风险

并购后,应重视企业文化融合,化解文化和人力资源整合风险。第一,熟悉被并购方所在国文化,感知被并购公司的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积极鼓励员工内部各种文化的交流互动,制定和实施文化整合计划和具体措施。第二,尊重原公司工会,留住被并购企业的关键管理人才、关键技术人才和优秀员工;善于调动当地员工积极性、创造性,使企业融入当地经济社会,获得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其三,适度调整和改革人力资源制度,坚持国际化企业发展理念,培育员工共同的企业发展理念认同,实现并购后的人力资源协同发展。

(六)加强监测和防范,降低环境风险

石油企业如何进行海外工作风险控制 第4篇

1 首先, 确认风险点, 识别主要风险源

风险, 是指某一特定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组合。到达一个新国家前, 必须要了解其自然风险、社会风险、交通风险等, 确保自己处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另外, 工作开始前也要了解工作环境、工作流程、设备工艺等可能产生的危险, 将其列出一个明细。

然而面对列表中一大堆形形色色的风险源, 不可能全部采取措施进行控制。因此需要采用一些科学的方法来识别其主要风险源, 以便重点进行分析。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有两类。一类是LEC、MES、ESP, 这三种方法都是以LEC为基础, 通过简单计算来分析, 另一类是RAC、定性风险矩阵和半定量风险矩阵, 都是以矩阵原理为基础。

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相同, 都是首先确定危害事件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 然后通过各自的方式对风险的大小进行分级, 并有针对性的采取必要的削减和控制措施。不同点主要在于对危害事件的可能性、后果的严重性, 以及风险大小的定义和等级划分有所区别。

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性质、规模、复杂程度、风险特性、评价人员的经验等合理选用评价方法。由于这些评价方法有很好的普遍适用性, 评价人员的能力和经验对评价结果产生的影响非常大, 因此要选择经验丰富的人员利用“头脑风暴法”反复多次进行评价, 在长期的评价积累中使结果更加符合运行经验, 并逐步趋于一致。

2 其次, 梳理控制点, 规范工作流程线

通过各种风险评价方法, 明确了企业需要采取措施控制的主要风险, 下一步就是根据风险源分析产生的原因, 明确控制点, 规范工作流程。

例如去非洲国家工作, 容易患上疟疾、马来热等疾病。这类疾病主要是由蚊虫叮咬引发的。只要抓住了蚊虫防控这一个控制点, 就可以大大降低发病率。针对蚊虫防控, 很容易制定一个规范的工作流程, 最好各项工作都能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人员:

(1) 出国前人员要进行这类疾病的传播预防知识培训

(2) 接种相关疫苗, 确保疫苗的时间有效性

(3) 到达工作国家后要求穿长衣长裤, 到专门管理处领取防蚊虫剂、蚊帐、蚊香等防蚊灭蚊物资。

(4) 有专人负责检查管理, 确保防蚊虫物资的正确使用、功能有效、库存充足。

当控制点比较多时, 可以利用时间、地点、操作等方式梳理, 明确每一个控制点的工作流程。例如货品丢失的风险, 可以从包装、发货、入关、运输途中、清关、收货、仓储等控制点逐一分析。明确每个控制点经手的人和交接步骤, 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形成一个良好的工作流程。

工程建设企业经常暴露在条件艰苦的野外, 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中石油借鉴西方石油公司先进管理办法, 集合中国情况, 推出了“两书一表”的一线管理形式,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实这也是一种根据控制点规范工作流程的方式。“两书”指《HSE作业指导书》和《HSE作业计划书》。作业指导书针对常规专业风险控制, 是一线员工培训教材和工作指导, 是常规不变的工作流程。作业计划书针对现场具体施工情况和所处环境, 是动态的, 要求每接受一个新项目就要根据其所处环境制定新的计划, 是针对新控制点作出的工作流程。“一表”指《HSE现场检查表》, 即为检查控制各种控制点的所有表格的总称。

3 最后, 考虑事发前后, 形成风险控制面

前面说得再好, 都是停留在预防控制上, 要形成一个风险控制面, 不仅要做好事前控制, 更要确保事发后能果断处理, 避免更大的损失, 这就是所谓的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一个是准备阶段, 一个是响应处置阶段。准备阶段要做好预防、应急资源的储备、应急演练和培训, 响应处置阶段为当风险转为现实后如何处理。这些集合在一起, 形成的管理文件就是应急预案。

根据前面所说的控制点和工作流程, 将每个风险源产生的事件根据损失的人员、财产进行分级, 确认在哪个层级启动应急预案是关键点。而不同的范围面对的应急情况也不一样, 将企业、部门、个人应急需要做的所有工作, 包括准备阶段的工作流程都补充进各种常规工作流程中, 就形成了一个掌控事前事后的工作流程链。

根据Q/SY1002.1-2007《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规范》标准PDCA管理模式, 即:策划 (PLAN) 、实施 (DO) 、检查 (CHECK) 和改进 (ACTION) , 要形成一个完美的闭合环状, 企业做的最后一步就是总结经验教训, 完善各个控制点的工作流程和管理状态, 从点到线, 从线到面, 最终形成一个风险控制面。

总之, 海外建设工作不仅面临着常规工作风险, 结合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的新型工作风险千差万别, 区分主要风险源并进行风险控制工作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工作。同时风险控制工作也是一个不断循环、不断改进的工作, 这就要求企业要将一批有经验又有责任心的员工长期投入到该项工作中去。只有经常性开展风险源评估, 做好控制点的隐患排查工作, 有部署、有措施, 稳步推进风险管理, 不断修复工作流程, 才能使风险控制面趋于完美, 使各种风险强处于可以预防和控制的范围。

参考文献

[1]吴苏江, 邱少林, 韩文成.HSE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石油工业出版社, 226-245, 404-407

[2]刘景凯.企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石油工业出版社, 1-17, 62-134

[3]中国石油长城钻探工程公司.防国外传染疾病安全重点风险防控方案

海外石油勘探风险 第5篇

摘要:随着中石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石油工程海外业务不断增长。在国际化合作中,良好的HSE管理水平已成为市场准入、业务拓展的前提条件,其重要性越来越突出[1-2]。国际石油工程有限公司科威特分公司在发展海外业务的过程中,积极推进HSE体系的建设和贯彻落实,与甲方密切配合,做好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形成了一些HSE工作方面的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对提高海外项目的HSE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HSE管理;体系建设;作业现场

0引言

科威特石油工程服务项目存在业主要求标准高、作业区域分散、工作环境复杂、外籍员工多等特点,管理难度较大。科威特分公司(以下简称分公司)强化现场执行力,营造与国际接轨的HSE文化氛围,取得了良好的HSE业绩,为项目的安全平稳运行奠定了基础。,分公司在公司总部对境外机构展开的公共安全和HSE量化考核中排名第一。

1HSE体系建设

自成立以来,分公司的HSE体系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完善的过程。在公司总部HSE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分公司运营情况、当地法律法规、合同约定和业主要求,建立分公司的HSE管理体系,并根据实际情况变化,不断进行修订更新,持续改进HSE管理体系。分公司目前编制了管理程序(MP)、安全工作要求(SWR)、工作安全分析(JSA)手册、钻修井作业手册、应急预案(ERP)、钻机维护手册、项目HSE计划、与甲方HSE制度的桥接文件等体系文件,并就设备检查、风险识别、作业标准、工作程序、设备维护保养、区域管理、安全监护、健康管理等方面制定了详尽的规范和标准。

2差异化培训

项目管理中存在新入职员工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差,部分队伍对某些设备和工艺了解不足,转岗员工对新岗位业务不熟悉,休假返岗员工进入工作状态慢等情况,此外甲方在合同中规定了培训和取证要求。分公司根据不同岗位、人员、时期的培训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分层级、多形式的培训,保证培训效果,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分公司参照上级单位和业主要求,搜集多方资料,并结合多年的管理实践经验,整理汇编了丰富的`HSE培训材料,包括钻井风险案例、29张井场安全图片、299个工作安全分析(JSA)和64个作业许可(PTW)、安全视频、HSE主题海报、HSE管理体系PPT、HSE小手册等。这些材料基本涵盖了钻修井作业的各个环节,且多采用视频、图片等通俗直观的形式,便于中外员工接受和理解。培训类别包括了机关大培训、重要事项传达、井队安全官培训、井队内部主题培训、新员工培训、返岗培训、完工总结、第三方培训等,从事故案例分享、上级精神传达、专业技能、风险防控等方面组织培训学习并形成记录,切实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提高业务水平,满足业主要求,避免安全风险。

3检查

分公司按季度组织HSE及井控大检查工作,对井队现场、办公室、驻地、基地展开全面检查。检查分为自查自改阶段、分公司检查阶段和总结评比阶段。由分公司领导以及各部门和各项目部中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人员组成检查组,领导分头带队进行检查,重点检查以往检查中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现场人员的培训及持证情况、设备维护、井控管理、高风险作业、HSE资料、健康管理、交通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要求各部门、各项目部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积极配合,督促被检单位认真做好前期自查自改工作,彻底排查隐患,检查期间各检查组要履行好职责,深入发掘不安全因素、管理漏洞和违章行为。季度检查外,按照“四不两直”的方式,需要对现场的特殊时期生产、关键作业、重要设施和高风险点等进行突击检查和情况摸底。在基层井队执行各项HSE例行检查,如交接班检查、周一安全检查、安全设施和关键设备月度检查等。此外还要监督、协助探伤公司进行设备探伤检查认证,配合甲方进行现场HSE检查和审计。

4考核问责

分公司根据季度大检查情况给各井队打分,按得分高低进行排名,评选出HSE管理“标杆队”和“后进队”,在整个分公司范围内进行通报,并落实奖惩措施。此举大大提高了项目部和井队之间争先创优的积极性,激发了“比学赶帮超”的浓重氛围,促进了问题的发现整治和相互间的交流学习。为强化井队“三基”工作,夯实安全管理基础,对井队HSE管理资料进行月度考核。考核内容包括JSA使用情况、安全主题培训记录、井队培训矩阵、STOP卡统计、周一安全检查记录、安全设施和关键设备检查记录,以及其他交办工作等。对考核结果评出表现较差的井队,并予以通报。此外,分公司采用“四不两直”方式对营地进行抽查,强化后勤保障;考核重要事项传达情况,提高学习效果;建立重大违章行为考核制度,严肃处理违规违纪行为;甄选出现场生产中的好做法并大力推广,实现挖潜增效。

5与甲方的交流

分公司的业主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KOC)有着自己的HSE管理体系,并定期进行改进修订,体系主要分为通用(GE)、安全(SA)、环境(EV)和健康(HE)四个部分。KOC依据其体系文件对我方进行HSE检查、审计,组织HSE月度会议及专题会议,提出各项安全标准和整改要求等。分公司非常注重与甲方的交流,要求员工学习甲方HSE制度,对甲方在HSE相关检查、审计、会议中提出的问题和意见,如安全隐患、安全设施配备、人员招聘及培训、设备检测取证、交通违章等,要充分重视、认真整改、及时反馈。对于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和不合理的要求,也要积极和甲方进行沟通,妥善协商。分析甲方的安全检查表和检查报告,总结出甲方的重点关注事项和提出的共性问题,明确管理标准和应对措施,并将相关要求传达井队,督促按照甲方标准进行落实。分公司良好的服务意识和HSE管理水平得到了业主的高度认可,保障了生产作业的顺利实施,历年来累计获得无损时事故奖(NLTI)约1000万美元,20钻修井队平均日费率达到99.6%以上,给公司带来了效益和良好的口碑,为后续业务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公司的良性健康发展。

6建议

结合海外项目HSE工作现状及个人体会,提出如下几点建议。(1)体现领导对HSE工作的重视和支持认可,充分强调HSE工作的重要性,把其当作“木桶效应”的最短板,督促HSE制度的贯彻落实,严格执行考核奖惩措施。(2)加强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员工思想认识,形成“我要安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避免走形式、敷衍应付现象,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3)为安全从业人员的培训取证提供便利,提高其安全管理水平,达到业主要求,适应海外项目发展的需要。(4)加强现场HSE管理的自查自纠,强调预防工作,将事故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鼓励STOP卡和NearMiss制度的执行,提升员工对现场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7结语

综上所述,海外项目风险无处不在,面临着严苛HSE标准的持续考验,大家需转变旧有观念,增强安全与环保意识,行成自觉行为,把HSE工作做细做精,适应、达到国际项目对HSE管理的高标准、严要求,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杜绝“低老坏”现象和共性问题的反复出现,避免人员伤害、生产设备损害和环境污染事故。注重方式方法,保持与业主的良好沟通,配合其做好现场管理,提高项目施工的工程质量、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业主对分公司工程技术和HSE管理水平的认可度与满意度,增进与业主的合作关系,拓展合作的范围、层次、规模和可持续性,树立中石化的良好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郭呈柱,韩明真,齐金郦,等.海外石油项目建立HSE管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3(3):80~83.

[2]刘增训.海外项目HSE管理工作的实施要点[J].油气田环境保护,,21(2):49~52.

海外石油勘探风险 第6篇

关键词:海外;石油勘探;安全教育;安全培训

中图分类号:F4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0-0037-03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石油的高度依懒性,越来越多的石油企业加入了开拓海外市场的浪潮中。高度复杂的海外石油勘探工作环境,对我国海外石油勘探企业形成了新的挑战。安全生产是石油石化企业永恒的主题,对生产一线员工进行全面且必要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是保证生产正常进行、强化员工的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的重要措施,也是石油勘探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企业安全教育和培训存在的诸多不足、问题,严重阻碍着我国海外石油勘探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

如何改善海外教育和培训,将海外石油勘探过程中的风险水平降至最低,确保海外石油开发项目的安全及效益最大化,这是目前我国海外石油勘探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之一。

1 我国海外石油勘探简介

目前,我国石油海外油气业务发展20多年来,始终将自主油气勘探作为核心业务,不断发展、扩大风险勘探和滚动勘探,积极探索海洋和非常规领域。

中国石化在海外27个国家拥有139个勘探及勘探评价区块,分布在非洲、俄罗斯中亚、中东、美洲和亚太五大油气合作区,形成了海陆兼顾、油气并举、常规和非常规油气并存的局面。

由于石油勘察难度的不断增大、条件日益复杂,石油勘探安全生产所涉及的行业和职业范围广,生产环境条件苛刻,过程连续性强,原料及产品多为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生产技术复杂,设备种类繁多,稍有不慎,就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造成重大损失。面对复杂多变的海外石油勘探作业环境,安全教育与培训至关重要。

2 海外安全教育培训现状分析

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也可以统称为安全教育。安全教育主要培养员工的安全意识,而安全培训主要提高员工的操作技能,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提高员工安全素质,促进企业的安全生产。

提高海外石油勘探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水平,就要从提高企业的安全教育培训质量上入手,这需要从企业现行的安全教育培训中发现不足,并做出改变。

由于海外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海外石油勘探安全教育培训设备设施、师资力量及培训手段、方式等方面还没有达成一定的规模,单一死板的课堂灌输仍然是我国石油勘探企业海外安全教育培训的主要形式,其不足的具体表现如图1所示。

3 海外安全教育培训的策略

在石油勘探作业中,为防范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不善等主要危险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安全教育培训水平,实现员工行为的安全化、勘探作业的标准化以及经营管理的规范化。

3.1 优化现有教育培训资源

在勘探企业集团培训主管和相关部门的指导下,逐级、逐步建立起以企业海外勘探项目部为主体,海外生产单位培训、单项培训为支撑的立体培训机制;建立覆盖勘探项目所在国家和地区企业、外聘师资资源共享的培训体系。此外,海外教育培训基地的建设要与勘探公司所在区域发展的规模、前景以及该地区的政治局势和投资风险程度相适应。针对“工学”矛盾较突出的岗位,可采取流动课堂、送教上门培训的办法,辐射公司海外业务的生产现场。

3.2 增强师资支撑

在选择安全教育培训师资力量时,首先要以专职培训的安全培训师为骨干,具有相关专业资质的兼职培训师为主体,最大程度的利用现有安全教育培训资源。此外,由于海外石油勘探项目远离我国,受到安全教育培训资源的限制,这就要求企业积极开发并利用海外项目现场所有资源进行员工培训,比如,现场工作的中方人员和外籍人员、现场设施等,逐步形成所在区域专兼职师资库,以满足海外员工的培训需要。此外,还要建立健全培训师资效率考核制度,以确保高素质、高质量的培训师资力量。

3.3 创新教育培训手段方式

在传统的安全教育培训方式基础上创新,可以吸引员工的好奇心与重视。在改进安全教育培训方式和手段上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3.3.1 大型公开课培训和专业型安全教育培训相结合

大型公开安全教育培训课是我国目前常见的一种培训方式。它主要是针对全体员工进行企业的安全文化、安全战略与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的学习培训,主要以现场讲授或者视频讲授形式为主,还经过一些室外互动活动为辅来开拓员工的眼界,增强员工间的互动和交流,增加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但该活动在海外尚未达到一定规模,主要在国内进行。在进行大型公开教育培训的同时,应该以工种、角色等进行细化,进行专业型的安全培训。

3.3.2 因果式安全教育培训

因果式培训是结合海外石油勘探企业具体岗位的实际情况,根据生产作业中员工可能出现的误操作、机械设备故障、恶劣的作业环境等突发情况,可能导致的事故或造成的后果进行由因到果的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打断事故形成链条。在这种安全教育培训中,培训教师需要与培训员工之间进行大量的互动交流,以突发情况作为导向,通过案例分析和体验式教学等方式,把石油勘探生产一线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应急防范措施传授给学员,提高海外石油勘探企业员工的危险处理和应急能力。

3.3.3 “沙龙”式安全教育培训

我国安全教育培训多是以培训师对员工、管理者对员工的形式进行的。生产一线员工作为安全生产的第一接触者,具有丰富的一线安全生产经验,但是员工对员工之间的安全教育培训尚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因此,通过“沙龙”式安全教育培训,建立全员积极分享安全生产经验或事故经验的理念,在员工之间形成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安全文化氛围。

3.3.4 加强现场培训和“师带徒”安全教育培训

海外石油勘探专业性强、作业技术含量高、作业环节复杂,要保障企业的长期安全生产,海外石油勘探企业必须加强生产后备人员建设。新进员工通常要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培训。然而,真正的安全是在实践操作中得以实现的,在针对新员工和矛盾比较突出的技术、操作岗位的安全教育培训方面,应该注重加强现场培训和“师带徒”安全教育培训。例如,在石油勘探过程中,硫化氢是一种常见的伴随生产产生的剧毒气体,在防范因硫化氢气体而导致的中毒事故中,可以由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勘探业务水平高的资深勘探员工对新员工进行技术、装备、行为上的安全教育和指导培训。

3.3.5 重视应对恐怖袭击等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教育培训

由于我国海外石油勘探项目大多集中于国内局势不稳定、基础设施落后和自然环境恶劣的中东、东非、拉美等高风险地区,这使得我国海外石油勘探员工在承担着石油勘探行业本身的高风险的同时,还时刻面临着可能的恐怖袭击、骚乱、抢劫和流行病等突发事件的威胁,为了保障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企业需要根据所在国实际制定相应的公共安全规章制度,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对员工进行适应当地具体环境的安保应急技能教育培训。

3.4 员工心理健康干预

我国海外石油勘探项目多处于社会治安混乱、生活环境恶劣的偏远地区,而且海外石油勘探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员工不得不长时间远离祖国和亲人,这给生产一线员工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为缓解勘探员工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海外员工安全教育培训应该将员工心理健康干预纳入重要培训内容。应当对管理者和操作员工进行赞美和激励技术方面的培训,通过这种温馨良好的安全心理激励培训,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海外生活工作氛围,打破原有的不良循环,逐步提高海外石油勘探项目管理者和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保障生产的安全顺利进行。

4 结 语

海外石油勘探员工的安全意识、思想状态和技术水平决定了企业生产能否顺利进行。海外石油勘探企业在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时,应以人为本,因势施教,使员工能够保障自身安全,不侵害他人安全,不被他人伤害,并保护身边的同事不受他人伤害,企业的安全发展才能得以保障。从事石油勘探企业海外教育培训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者们只有真正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通过深层次地审视海外石油企业的安全工作现状,仍可或多或少地发现一些薄弱环节。高效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可以使海外石油勘探员工在思想和行动上自觉地遵守石油勘探工艺操作规程、事故应急预案以及相关HSE要求,减少三违行为、克服侥幸心理,使安全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保障我国海外油气勘探开发事业的安全、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任小军.中国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勘探年报(2014年)[R].中国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2014.

[2] 唐洪发,汪代红,植军,等.石油钻探企业海外教育培训资源的开发与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3,(2).

[3] 丁志云.提升企业员工安全教育培训质量的有效途径[J].现代企业教育,2013,(20).

[4] 崔喜群.HSE管理体系在国际石油物探领域的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5] 张秀琼.浅析石油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经验与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14,(8).

[6] 刘晖.基层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探讨[J].安全、健康和环境,2013,(4).

[7] 喻海霞.井控培训在井控风险控制中的重要性[J].西部探矿工程,2014,(5).

[8] 何仲秋.钻探班组安全培训标准化管理探讨[J].安全,2011,(8).

[9] 金晓林,薛华.海外石油工程项目员工心理健康问题应对[J].中国石油企业,2012,(12).

[10] Wilson J.and Koehn,E.(2000).Safety Management:Problems Encoun-

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法律风险及防范 第7篇

关键词:石油企业,海外投资,法律风险

一、金融危机下石油企业海外投资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的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油价暴跌和流动资金的缺乏, 给负债率较高的国外石油企业造成了巨大的资金压力, 同时, 也给中国的能源巨头加强海外资产收购和开拓海外市场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石油企业“走出国门”是中国能源企业发展的必然方向。我国政府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 制定了一系列鼓励石油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合作的方针政策, 并积极开展能源外交制定和完善对外投资法律, 为石油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营造良好氛围。同时, 企业内部应具有稳定而又灵活的战略以及适当水平的风险管理, 这其中就包括法律风险管理。中国石油企业必须认识并分析法律风险可能对经营造成的影响, 并采取适当的措施防范和降低风险, 企业能否有效应对投资过程中的法律风险, 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中国石油企业在国际能源市场中的命运。

由于意识形态和经济制度的原因, 实施对外投资的中国大型石油企业均为国家控股所有。国有石油企业的这种制度属性问题经常引发各类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会以法律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国企”的性质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往往会带来一些法律层面上的不确定性。一方面, 作为国企, 中国石油企业的对外投资比较容易获得资金、信息甚至外交方面的支持, 后顾之忧较少;但另一方面, 国家背景会使其被人“另眼相看”。外国公司和政府在考虑有关投资项目时对中国企业的身份认同度较低, 外国公司和政府在考虑有关投资项目时对国家安全、地区安全等政治因素的关注甚至超过商业交易本身, 存在着诸如“国有企业海外并购是中国政府的政治图谋”、“中国欲图控制他国自然资源”等误解和偏见。2002年, 由于政府控股的原因, 俄罗斯下议院以“防止外国控制能源”为理由, 通过一项法案逼迫中石油退出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拍卖竞购。同时, 对于中国石油企业内部来说, 石油行业由于一直为少数国有企业所控制, 监管体制比较落后。在国内法律环境下能够正常经营的中国石油天然气企业, 并不一定能够适应国外更为严格的监管体制。中国石油企业习惯了作为国企在国内的优越市场地位条件下运营, 而在国内的项目中又屡有违约或重订合同的纪录, 被一些外国同行视为很难合作。

二、石油企业海外投资面临的法律风险及原因分析

1. 法律风险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虽然现在大部分中国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法律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并已着手建设自己的法律风险管理体制, 但是与国外大型石油企业法律投入来比相对不足。

法律管理机制的成功与否首先体现在对当地法律的重视程度上, 在海外市场开展业务或上市的中国石油企业必须遵守当地法律, 新的法律环境不仅可能导致各类处罚和诉讼, 还可能从法律上或事实上对企业在当地开展商业活动造成障碍。因此, 中国公司如果不熟悉当地法律规定, 则可能无法实现投资该市场的预定商业目的。

其次, 体现在对法律风险管理的投入上。这种投入可以用法律风险系数来体现, 法律风险系数反映的是企业法律风险水平与法律事务管理费用所占总收入的相关性, 评定法律风险系数只是为描述公司经营的环境, 而且一般来说, 业务经营国际化程度越高, 法律风险系数也就越高。国际石油公司的法律风险系数比中国石油企业高出很多, 是因为其面临的法律风险更大以及其法律事务管理费更高 (见表1) 。英国石油和雪弗龙的公司法律顾问平均执业经验接近20年, 大型国际石油企业在外部律师方面的投入与其在内部法律顾问方面的投入不相上下, 年费用约在3亿-6亿美元之间。而中石化、中石油、中化集团、中海油, 依照他们的年销售额水平和每名法律顾问50万美元的国际年支出标准 (包括薪酬、差旅费、其他福利待遇等) , 上述4家企业整体概念上的法务管理预算应分别为:1.56亿美元、1.4亿美元、0.4亿美元和0.18亿美元, 这几个数字显然和国外大型石油企业法律投入来比还有一定差距。因为对于法律风险防范不力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法律风险防范的投资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将是物超所值的, 预防比救治的社会成本显然要低得多。

2. 东道国法律风险

东道国出于政治、市场等原因限制外国资本进入战略性行业或是为了国家安全或者防止行业垄断的原因, 世界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关法律, 对外国投资者进入能源行业进行限制。除去本国原有的法律之外, 东道国的立法机构经常会出于政治原因的考虑就具体并购事件出台专门法案、新增条款之类的法律文件, 目的就是通过临时立法阻止并购交易的顺利进行。这也说明政治风险和法律风险之间的关联性和可转化性。例如, 2005年中海油竞购尤尼科过程中, 美国议员提议的《埃克松-弗洛里奥修正案》法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根据该项法案, 美国总统有权对外国在美国进行的企业并购或控股的“国家安全”影响进行调查, 具体调查由美国财政部外国直接投资委员会 (CFIUS) 实施。一旦该委员会对某项交易做出“对国家安全有潜在威胁”的判断, 总统即有权中止该项交易, 而外方不能寻求司法复审, 中海油于同年8月最终宣布撤回对尤尼科的收购要约。

另外, 当跨国公司的经营与东道国的国家利益目标不一致时, 东道国就会动用外贸、财政、国际收支与汇率、经济保护主义等政策, 或是具体法律条文的更改, 以限制跨国公司的经营。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多边贸易协调机制下, 直接国有化行为的比例虽然会降低, 但是东道国会采用其他更为复杂的政策性和法律性的手段来达到其对跨国公司经营限制的目的。例如, 俄罗斯曾经邀请中石油参与斯拉夫石油公司股权的拍卖。俄罗斯国有基金会拟于2002年12月8日采取公开招标的形式拍卖斯拉夫石油公司74.95%的股权, 大约有七、八家石油公司表示了参拍的愿望, 其中标呼声最高的为中石油。但在参拍前的一个月里, 俄罗斯民意变得越来越反对中国控股俄罗斯石油公司的前景, 迫使俄罗斯议会通过紧急立法, 禁止任何国有股份超过25%的企业 (包括外国企业) 参与俄罗斯国有股份的拍卖。

摘自:《中外石油天然气行业法律风险比较分析报告》2008年6月20日

3. 实践中行业合同风险

国际石油天然气行业所用的合同通常冗长、复杂。目前, 很多中国石油企业与外国同行签订的合作协议, 标的仅仅涉及中国境内的项目。这使国内企业对合同条款享有较大的发言权。但是, 随着海外扩展进程的加快, 中国企业必将越来越多地采用非常专业化和技术化的行业标准合同。这类合同中某些高技术性条款的细微变化, 就可能将数百万美元甚至数亿美元的风险从一方转移到另一方。

任何行业合同的重要原则之一都无外乎是诚实信用, 在透明、履约、合作等方面的良好声誉形成石油天然气企业的宝贵软资产, 而这些方面的不良声誉则可能使其丧失许多潜在商业机会。中国石油企业习惯了作为国企在国内的优越市场地位条件下运营, 正是出于这种特殊地位, 这些中国石油企业过去在国内很少被追诉、更少承担责任。但在国内的不良纪录可能限制其未来在国外的商业机会;而且, 如果在国外市场依旧采取同样的策略, 他们将很快招致法律诉讼。

4. 环保、劳工、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风险

与国内情况不同, 很多国家在环境保护、劳工、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立法、执法都非常严格, 违规成本非常高, 这是中国石油企业在谈判过程及并购成之后的经营中必须考虑到的。

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都比发展中国严格得多。环境问题在国外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还是政治化的问题, 例如, 雪佛龙公司在厄瓜多尔违法倾倒有毒废水, 被起诉要求赔偿1 0亿美元, 在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负面公众反应。所有的石油天然气企业, 无论中国的还是外国的, 都很可能成为环境保护主义者的抗议对象。

中国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廉价劳动力, 当中国企业习惯于本国劳动力的廉价、随意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及恶劣的工作环境, 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就极容易违反当地的劳动法。很多国家的工会组织具有强大的能量, 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目标公司与雇员的劳资合同等契约都是重要的法律文件, 绝不可以像在国内一样随意违反和变动, 否则将会引起雇员强烈的抵制行动。在国外, 违反劳动法的行为可能引发激烈的抗议和抵制行动, 公司的经济损失将远远超过其因违法行为所获得的利益。在向海外扩展的过程中, 中国石油企业必须建立适当的制度, 保证公司行为符合当地劳动法的规定。

知识产权问题对法律风险也会产生很大影响。中国石化企业在很多领域使用自主和第三方专利技术, 而在对外投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合作开发中的技术使用或知识产权所有权的问题, 这就大大增加了投资的法律风险。

三、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中的法律风险防范

1. 建立系统的法律风险管理机制

企业必须按照国际水准提升自身的法律风险管理水平, 以适应全球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并购过程中的种种风险。例如, 针对并购项目石油企业法务部门可以成立专门法律项目组, 对项目所在国的法律制度、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进行深入的调查和预研, 为并购决策者提供高质量的参考或决策依据。

加大法律投入, 增加专业法律人员人数, 要把这种投入看作是企业自身发展必不可少的成本, 增强法律资源配置也是世界上许多大型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的成功经验。增加法律风险防范的经济支出的重点之一是加强对于行业合同的重视, 对于专业的石油天然气合同而言, 中国石油企业跨国谈判方面仍缺乏足够经验, 相对于经验丰富的外国同行处于不利地位。因此, 中国企业需要迅速大幅度强化这一方面的投入, 提高国际合同谈判水平, 实现与国际接轨。除了引进专业人才之外, 还可以建设一定规模的石化法律事务基础设施, 如合同范本的整理、法律资源数据库的购置、相关法律文件的收集等。

2. 研究东道国法律环境

由于海外投资的法律风险既与企业内部法律管理和投入条件有关又与外部环境法律因素密不可分, 因此, 只有从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同时努力, 才能寻求有效的规避投资风险的对策。加强对东道国投资环境的研究和评估, 开展双边和多边能源外交, 化解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和法律风险。

中国政府要与东道国在政治经济、法律商务等方面进行协调, 加强与产油国双边和多边合作, 建立互惠互利关系, 为中国石油企业提供所在国法律、国情以及商业礼仪等方面的支持、咨询和相关服务, 以创造良好工作环境与合作气氛。

3. 签订双边或多边投资协定规避法律法规风险

签订双边或多边投资协定也是推动对外投资的一种手段。例如, 目前中国已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签订了投资保护协定, 与80多个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这些协定对中国石化企业的对外投资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 为进一步到海外寻找潜在油气来源提供了有利的法律框架和外部环境。

目前, 中国关于对外投资的立法还不完善。为了保证石化企业能够长期稳定地对海外项目进行投资,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就必须尽快制定对外投资相关法律, 同时结合现有法律法规, 使对外投资法律体系系统化、规范化, 使对外投资行为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为石化企业的对外投资提供有效可靠的支持。制定相关法律一方面应适当参考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 另一方面要结合中国实际情况, 既要考虑过去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状况, 也要为将来的投资发展留有余地, 尽量做到保护国家和企业的利益, 同时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增值。

参考文献

[1].邢紫月:《中国企业外并购法律风险大》, 法制早报, 2005年8月29号;

[2].童生, 成金华, 郑馨:《中国石油安全态势与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 经济体制改革2005年2月;

海外石油勘探风险 第8篇

(1) 政治风险国际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 使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具有一定的投资政治风险。这一政治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的几个方面。

首先, 资源国的政策存在不连续性。当前国际市场对资源国的对外政策幅度波动很大, 这势必会导致投资方在正常运营的过程中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其次, 资源国国内政局的动荡以及政治势力的抵制会造成投资者处于一种政治的风险之中。我国当前的海外投资市场基本处于一些欠发达的国家之中, 而这些国家多是政治敏感度较高的国家, 政治的冲突势必会成为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最大障碍。最后, 海外投资过程中, 出现的政治风险还有第三方国家的干预。若在进行贸易过程中出现了第三方国家直接干预, 且第三方国际的实力明显高于投资者, 这种情况将会给投资带来非常大的风险影响。如我国石油企业在俄国投资一个石油管道工程时, 由于日本的干预, 导致了石油管道工程方案反复修改, 使得我国石油企业的前期投入完全落空。

(2) 技术风险技术风险主要指的是勘探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 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 高投入实现高回报的基础在于高产出, 即技术的优势, 这一定律在石油企业中也有体现。高投入的石油勘测开发于一些特定的地质结构, 其收入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于海外投资的石油企业而言, 因资源国投资区块的地质、地理条件复杂, 往往会使得企业投资中的技术风险迅速上升。此外, 随着储量小变小、地质条件复杂、开采难度大的油田进入商业开采期, 未来石油勘探开发将会越来越难, 技术风险业随之而增长。

(3) 价格风险国际市场中石油价格的波动也是造成海外石油投资风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石油价格上涨, 往往会导致海外投资利润上涨, 对外投资的风险相对降低。但是若出现价格下跌, 往往会导致企业亏损, 甚至于无法回收投资成本。为此国际油价对石油企业的海外投资造成了非常大的风险。相对而言, 石油的价格波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且波动幅度较小。相比于政治风险与技术风险而言, 价格风险的可控性要高很多。

(4) 文化风险文化作为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智慧结晶, 文化虽然不能直接创造物质价值, 确实人们的一种精神财富, 其就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正是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这使得海外投资过程中, 文化风险随之增加。文化的差异性往往会导致相互交流过程中产生误解与歧义, 使得工作过程中沟通问题成为了一种阻碍, 这些是文化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2 石油企业海外投资中的社会风险预警管理措施

(1) 合理化规避政治风险通过对不用国家的外交政策的了解与深入分析, 是有效规避当前政治风险的最好方式。政治风险具有国家性与区域性, 其带来的后果具有明显的不可抗拒的特性。为此中国石油企业进行海外投资过程中, 应对该国家的政治环境进行全面的分析, 对投资存在的政治风险进行评估, 并结合两国的外交, 优先考虑一些与中国建立了友好外交的国家, 并建立长期的投资合作关系, 降低海外投资所带来的政治风险。

(2) 提升技术核心竞争力要想大力开展海外的石油企业投资, 应不断加大我国的技术研发能力, 提升石油勘测过程中的技术创新能力, 实现技术风险的有效降低。我国石油企业当前的技术实力在国际市场中依旧处于一种较低的水平, 为此应通过大力提升我国的石油地质方面的科研成果, 并对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进行评估, 以此提升石油勘测开发的成功率。当然要实现石油技术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先进的石油勘测设备以及先进人才为基础。

(3) 完善当前的国际金融市场国际油价的波动虽然处于一种较小的幅度控制之下, 然而这种幅度所带来的价格风险却是巨大的, 直接关系到一个工程的实际盈利程度。为此需要通过完善当前的金融市场, 使用期权期货工具来有效规避油价波动所带来的价格风险。

期货市场由于组织的严密性, 其具有标准的合约限制, 因此是确保市场有序化以及控制价格波动的最有效方式。期货市场可以有效实现价格方法以及价格风险转移的最有效方法。然而当前全球石油产品期货交易所已经发展到了一百多家, 共计约有将近三百个合约品种。这显然不能与我国的资源储备相匹配。为此我国应不断加大我国石油产品的期货储备量, 进而有效控制石油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问题, 提升海外投资市场的竞争力。

(4) 文化交流平台的构建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性是显著存在的, 这种文化差异需要建立于相互理解与相互包容的基础之上。若没有一个经常进行文化交流的平台, 就难以避免文化差异性所造成的文化冲突。因此海外投资企业应注重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建立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 使得彼此之间的误解慢慢消除, 最终达到一种默契的程度。

参考文献

[1]王妍娉.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 2006, (12) :12-14.

[2]童生, 成金华.中国石油公司跨国经营的政治风险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5, (1) :90-95.

海外石油勘探风险 第9篇

1 海外石油钻井工程项目外汇风险的特征

国际形势千变万化, 再加之产油国政权更迭、经济波动, 外汇风险的特殊性显而易见。另外, 石油钻井企业跨国开发项目投资回收期长, 从招投标开始到项目工程结束, 一般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收回投资。在这期间, 会出现许多企业不可控制及难以预测的因素, 带来了海外石油钻井企业外汇风险的复杂性。

2 当前海外石油钻井工程项目外汇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1) 缺乏外汇风险意识。我国石油钻井工程企业由于从事国际业务时间不长, 企业对于国际工程服务中可能面临的外汇风险常抱有侥幸的心理, 对汇率风险缺乏深刻认识。体现在企业财务活动管理中, 很多海外施工的石油钻井项目缺乏配套的外汇风险控制管理体系。

(2) 运用金融工具防范风险能力不足。防范汇率风险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业务。当前在市场汇率发生较大波动时, 企业不能够运用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汇率变化, 给企业带来了外汇风险。

(3) 缺乏外汇风险管理人才。在实际经营中, 企业财务人员由于不具备专门的国际金融知识, 也就无法在国际市场中利用有效的手段对企业面临的外汇风险暴露头寸进行对冲。

3 海外石油钻井工程项目外汇风险规避的原则

(1) 总体导向原则全局性的风险管理是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尤其是有海外钻井工程项目的石油企业外汇风险控制的重要性更是自不待言, 否则企业就可能在国际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2) 合法性原则。作为一个主权国家, 为维护本国人民的利益, 和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就要确保外汇风险会计处理的真实性, 以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为依据, 认真执行国家的财经制度, 不能人为地调整和改变外汇风险确认、计量和披露的合法性。

(3) 及时性原则。当海外石油钻井工程项目在出现外汇风险时, 且外汇损失达到一定限额时, 企业会按部就班层层上报相关情况, 等待上级指示, 期间信息的传递常有滞后性, 有时甚至会导致最后的外汇损失更加严重。因此, 及时性原则在海外石油钻井工程项目外汇风险规避中显得尤其重要。

4 海外石油钻井工程项目外汇风险规避的方法

第一, 加强外汇风险控制人才的培养。做好外汇风险管理的基础专业人才的运用和储备, 改变目前许多企业把外汇风险管理职能交由财务部门代为履行的状况, 加快储备国际金融专才, 提高企业外汇风险管理能力。

第二, 建立外汇风险控制制度。在思想意识上, 要增强我国海外石油钻井企业的外汇风险意识, 尤其是要增强企业领导人员的外汇风险意识。在机构设置上, 应该设立专门的外汇资金管理部门, 配备具有专门国际金融知识的管理人员, 负责外汇资金及外币应收应付款项的收支, 并负责直接向董事会报告外汇风险的暴露情况。

第三, 选择好合同货币。合同货币是指在签订的对外服务合同中所使用的计价结算或者计值清偿的货币。选择哪一种货币作为合同结算货币看似很简单, 其实不然, 它直接关系到签约双方的经济利益和经营成果, 一笔有利的贸易往往因为签约货币选择不当, 结果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 在签订合同时选择好合同货币是防范外汇风险的首要步骤

若我国与对方国家之间有贸易支付协定, 则应使用协定中所规定的货币。如无支付协定, 一般应选用“可兑换货币”, 即可以在国际外汇市场上自由买卖的货币, 也称自由外汇。如我国出口商品原用人民币报价, 外商要求我国用另一种货币报价。在折成外币价格时应以人民币买入价折算。我国出口商品按外币价格折成人民币对外报价时, 应以人民币卖出价折算, 这样对我国石油钻井企业有利。另外, 进出口或对外借贷尽量使用本国货币, 以避免本国货币在美元及其他币种之间的兑换问题, 从而完全避免外汇风险。

第四, 石油钻井企业应适当使用外币债务和投资方法规避外汇风险。我国海外石油钻井工程企业可以逐步利用外币债务进行风险防范, 不应仅仅把外币债务当作是一种融资的手段, 还应该把它当作一种规避风险的工具, 比较典型的外币债务法有借款法。

比如说, 钻井公司海外项目与所在国甲方签订一份钻井工程技术服务合同, 3个月后将从甲方那里得到20万美元的工程服务款, 为应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风险, 该公司可以选择从银行借入期限为3个月金额为20万美元的贷款以补偿美元下跌的风险。具体的计算分析过程如下:该项目订立合同时, 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为1∶6.5878, 美元贷款利率为5.32%, 收款时, 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为1∶6.3229, 如果不采取保值措施, 公司预期“应收账款”20万美元折算为人民币是131.76万元 (206.5878=131.76) , 而货款收回时“应收账款”人民币实际计价为126.46万元人民币 (206.3229=126.46) , 由于汇率变动, 公司“应收账款”损失5.3万元人民币 (131.76-126.46=5.3) 。但如果采取了避险措施, 项目到期“应收账款”与“短期借款”人民币计价的损益实现了对冲, 公司损失为0, 虽然承担了人民币1.68万的“财务费用” (205.32%3÷126.3229=1.68) , 但与前者相比仍然减少了流动资产科目损失万元-1.68=3.62) 。通过此方法, 可将计价结算或计值清偿货币同本国货币或其他外币的兑换, 由出口结算日或收回贷款日提前到出口或对外贷款成交日, 从而避免了由出口或对外贷款成交日至出口结算日或收回贷款日期间的外汇风险。

第五, 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适当使用金融衍生工具。海外石油钻井企业应该针对不同项目所在国家汇率变动特点, 使用不同的保值工具组合, 综合利用内部保值和外部保值手段和工具, 以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一般来说, 海外石油钻井工程项目往往既有出口业务, 又有进口业务, 因此同时拥有外币现金流入与流出。企业应尽量匹配未来应收、应付外汇的币种、期限、金额, 从而达到实现内部抵消汇率风险的效果, 即无论未来汇率如何波动, 都避免了汇率风险, 而且没有额外的保值成本。另外, 企业还可借助远期合约以及货币期货、货币期货期权、货币期权和货币互换等金融衍生产品来避免可能的外汇损失, 是一种有效的外部控制外汇风险的方法。

第六, 适时适度转变贸易方式, 实施本地化经营。随着海外石油钻井工程项目开发的进展, 条件成熟情况下可充分考虑东道国货币的通货膨胀率, 如果其币值不稳定, 对于从国内借入的工程项目启动资金, 可以不兑换成当地货币, 而是以美元作抵押向银行贷款, 借入当地货币后再以工程回款还贷, 避免美元兑换的损失。在向银行贷款时, 企业还需考虑贷款方式, 由于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 银行贷款也存在着一定的财务风险。海外石油企业应充分利用银行贷款余额的相关规定, 适度进行分段贷款。另外, 应实施用人本地化战略, 大量聘用外籍白领和蓝领员工这样既减少投资成本又可完全规避汇率风险

参考文献

海外石油勘探风险 第10篇

海外石油钻探项目投入大、投资期长, 不仅要面临政治、经济、技术、组织等方面的风险, 还要应对由于信息极不对称而导致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 有必要对海外石油钻探项目的风险预警管理问题展开研究, 为中国石油企业开展海外石油钻探业务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就现有文献来看,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石油工程项目风险预警管理和海外石油工程项目风险预警管理这两个方向上。学者们设计的项目风险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运用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即: 中国石油企业对外投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1]、石油企业预警指标体系[2]、石油钻井事故预警指标体系[3,4]、井喷风险预警分级评价指标体系[5,6]、主客体事件的风险行为预警指标体系[7]、中国石油企业海外经营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8]; 关于石油钻探项目风险评价的方法主要有, 因子分析法、灰色关联、模糊评价、矿场生产统计法, 模糊数学方法、灰色关联分析、层次分析法、博弈论和神经网络方法、多属性效用理论 ( MAUT) 支持的净现值 ( NPV) 法评估以及CWD技术[1,2,3,4,5,6,7,8,9,10]。本文主要采用AHP分析对大庆海外石油钻探项目的风险预警管理进行了研究, 尝试建立一种简单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为工程实际提供合理可靠的决策依据。

1 研究方法与样本数据

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德尔菲专家法、问卷调查法、层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1. 1 问卷设计

针对大庆钻探工程公司具体承揽的石油钻探项目, 调查问卷共设计了24 个问题, 分为了五个维度, 分别是政治经济风险、财务风险、地质条件工程技术风险、管理风险和社会文化风险。这24 个指标都采用五点量表的形式来设计。

1. 2 样本属性

此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大庆钻探工程公司中, 参与过海外石油钻探项目的人员。目前, 尚在海外项目的人员, 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填写问卷。总共发放了调查问卷160 份, 回收调查问卷154 份, 问卷的回收率达到了96. 25% , 其中有效问卷150 份, 有效回收率达到了97. 4% , 符合科研的要求。在150 名样本中, 男性139 名, 占92. 7% ; 女性11 名, 占7. 3% , 这与在工程项目施工现场, 男性比较多的情况相符。具体的样本属性如表1 所示。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问卷调查的样本数据统计分析所得。

1. 3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问卷数据获取之后, 首先对问卷中的指标进行了因子分析, 得到的结果如表2 所示, 可知KMO值为0. 890, 说明问卷数据有良好的效度。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问卷调查的样本数据统计分析所得。

本文对这五个维度分别进行了信度检验, 结果显示政治经济风险的 α 值为0. 933, 财务风险的 α值为0. 948, 地质条件工程技术风险的 α 值为0. 896, 管理风险的 α 值为0. 897, 社会文化风险的 α值为0. 745, 这说明问卷数据呈现出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具有很好的效度, 如表3 所示。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问卷调查的样本数据统计分析所得。

2 检验结果与分析

本文根据课题组调研整理的数据, 运用YAAHP软件进行层次分析, 对政治经济风险、财务风险、地质条件工程技术风险、管理风险、社会文化风险进行了德尔菲专家打分, 逐一进行了分析。

2. 1 海外石油钻探项目风险评价指标的解析

建立AHP模型的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确定相关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应该是能够反映海外石油钻探的基本状况和主要安全特征, 以反映系统具有的安全能力和条件作为基本目标。

我国的海外石油钻探主要在中亚和北非石油储备较多的地方作业, 国际国内环境复杂多变, 地质条件恶劣、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 加之多数石油钻探企业人员素质差、生产技术落后、安全监督与管理存在纰漏, 使得安全生产能力较弱。我们从政治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地质条件及技术这些外在的影响因素和财务环境、管理环境这些内在的环境对海外石油钻探项目进行风险分析, 决定和影响海外石油钻探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风险、财务风险、地质条件及技术风险、管理风险和社会文化风险等5 个方面。

2. 2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根据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建立海外石油钻探项目评价递阶层次模型 ( 如图1 所示) 。

2. 3 构造判断矩阵

进行判断矩阵构造, 即针对上一层的指标因素, 采用相对尺度将下一层和之有联系的从属因素进行两两的相互比较, 以此来确定每一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程度。其中, 用来量化的相对尺度一般可以采用1 - 9 标度法 ( 如表4 所示) [11]。

2. 4 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首先, 求解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 λmax所对应的归一化特征向量W = ( w1, w2, , wn) , 其中的各个分量wi就是相应指标的单排序权重, 也即本层次相应因素对上一层次某一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重值。其次, 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 计算随机一致性指标CI和随机一致性比率CR, 其中CI = ( λmax- n) / ( n - 1) , CR = CI / RI, 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可通过查表 ( 见表5) 得到。当CR < 0. 1 时, 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一致性, 否则, 需要对判断矩阵的元素取值进行调整。

2. 5 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首先, 逐层计算各层次中的各个因素关于总目标层的相对重要性权值。其次, 检验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 同层次单排序一样由高到低逐层进行, 如果层次总排序通过一致性检验, 那么所求得的指标权值就是各指标的最终权重。对影响海外石油钻探的所有因素进行总排序。按表6 所示方式计算。

对总排序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综合检验指标:

可以认为, 综合排序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因此, 用层次分析法评价影响海外石油钻探项目的因素, 确定各种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程度是可行的。

3 结论与建议

3. 1 研究结论

海外石油钻探项目风险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不同维度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不一, 各类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直接量化较为困难。本文采用基于AHP的风险评价方法对海外石油钻探项目中的各类风险因素进行量化分析与评价, 得出如下结论:

1) 政治经济风险对海外石油钻探项目影响最大, 社会文化风险影响最小。对大庆海外石油钻探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从高到低进行排列分别为:政治经济风险 ( 0. 3032) 、管理风险 ( 0. 2482) 、财务风险 ( 0. 1953 ) 、地质条件与工程技术风险 ( 0. 1418) 、社会文化风险 ( 0. 1115) 。海外石油钻探项目风险差距表明, 这些风险因素中与海外石油钻探项目关系越紧密、越直接, 这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2) 政治经济风险中, 经济风险的影响远大于政治风险的影响。研究表明: 政治经济风险中, 各组成要素从高到低进行排列分别为: 合同与财税条款变更 ( 0. 0989) 、货币兑换复杂性 ( 0. 0751) 、石油价格波动 ( 0. 0733) 、政局的变化 ( 0. 2094) 、法律稳定性 ( 0. 1672 ) 、汇率变动 ( 0. 1404 ) 、通货膨胀率 ( 0. 1178) 、市场需求变化 ( 0. 1178) , 可以看出经济风险前三项远远要大于政治风险。所以在制定应对预案时, 应更加注重经济风险。

3) 财务风险中, 与获利相关的直接风险大于间接风险。研究表明: 在财务风险中, 各组成要素从高到低进行排列分别为: 费用的增长率 ( 0. 2876) 、盈利能力的自我感知 ( 0. 2262 ) 、财务规定和制度 ( 0. 1928) 、融资的难易 ( 0. 1643) 、应收应付纠纷 ( 0. 1292) , 可以看出财务风险中的直接风险要大于间接风险。所以在制定应对预案时, 应更加注重与项目直接相关的财务风险。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问卷调查的样本数据统计分析所得。

4) 地质条件工程与技术风险中, 地质条件风险大于技术风险。地质条件工程与技术风险中, 各组成要素从高到低进行排列分别为: 地质条件复杂 ( 0. 2782) 、油田开发程度 ( 0. 2278) 、工程技术的难易 ( 0. 1941) 、地面环境的复杂 ( 0. 1589) 、交通便利的程度 ( 0. 1410) , 可以看出地质条件本身的风险要大于技术上的风险。因此, 地质条件工程与技术风险中先天存在的条件制约大于后天的环境改善。

5) 社会文化风险中, 与东道国语言差异造成的风险影响最大。社会文化风险中, 各组成要素按照权重大小从高到低进行排列分别为: 东道国居民文化素质 ( 0. 3289) 、东道国语言差程度 ( 0. 4018) , 可以看出与东道国语言的差异要大于东道国居民的文化素质, 对海外钻探人员进行语言文化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3. 2 对策建议

1) 采取差异化的风险预警管理策略。由于不同的风险在总风险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所以对待不同的风险采取的应对态度是不一样的, 对待政治经济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这些与海外石油钻探项目风险有更直接关系的风险应该采取更加重视的态度, 着力研究好相关的对策来规避在这些方面可能造成的风险。而对于地质条件与工程技术风险、社会文化风险这些相对而言间接的风险应该采取长期关注的态度, 在日常生产作业过程中, 一点一滴慢慢地去改变。

2) 着力提高海外石油钻探项目团队的文化素养。除了一些客观的因素外, 管理风险、社会文化风险等主观因素对海外石油钻探也具有较大影响, 加强相关培训提高海外石油钻探人员文化素质就显得尤其重要。针对企业内部, 从自身角度来减轻风险。

3) 采取一揽子措施, 实施组合拳来应对海外石油钻探可能遇到的风险。要想实现对风险的防范, 必须从各个方面来精心准备。大庆油田已经开始从以下方面开始着手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第一, 加强安保力量, 做好各类应急预案的演练, 确保公司人员和设备安全; 第二, 巩固现有市场, 加强钻井市场开发, 提高钻机动用率; 第三, 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确保设备完好率和材料订购、发运及时, 保证项目钻机顺利到达井场; 第四, 加强生产管理, 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保证工序衔接, 提高钻井时效; 第五, 加强经营管理, 提高每名员工的效益意识, 挖潜增效, 使国外项目效益最大化。

摘要:我国石油企业在承揽海外石油钻探项目的过程中, 为确保工程能顺利进行, 需要进行风险预警管理。基于150份完整有效的调查问卷数据, 以大庆海外石油钻探项目风险管理为研究对象, 采用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专家法、AHP层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对大庆海外石油钻探项目的风险预警管理进行了研究, 构建了海外石油钻探项目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表明:政治经济风险对海外石油钻探项目影响最大, 社会文化风险影响最小;政治经济风险中, 经济风险的影响远大于政治风险的影响;财务风险中, 与获利相关的直接风险大于间接风险;地质条件工程与技术风险中, 地质条件风险大于技术风险;社会文化风险中, 与东道国语言差异造成的风险影响最大。最后, 提出了相应地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庆油田,海外石油钻探,项目风险预警管理,层次分析法 (AHP)

参考文献

[1]陈金亮.基于熵权-灰色关联-TOPSIS的中国石油企业对外投资风险评价研究[J].煤炭技术, 2013, (1) :215-217CHEN Jin-liang.Research on risk evaluation for foreign investment risk of Chinese petroleum enterprise based on entropy weight-grey correlation-TOPSIS[J].Coal Technology, 2013, (1) :215-217

[2]田泽, 陈西玲.关于石油企业风险预警与防风险措施初探[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 2003, (4) :15-19TIAN Ze, CHEN Xi-ling.Preliminary probe into risk prewarning and anti-risk measures for petroleum enterprises[J].Techno-Economics In Petrochemicals, 2003, (4) :15-19

[3]王杰, 李广, 朱晓东.基于分层模糊推理的石油钻井事故预警系统[J].微计算机信息, 2008, (7) :177-178WANG Jie, LI Guang, ZHU Xiao-dong.Development of an oil drilling accident prewarning system based on hierarchical fuzzy inference[J].Microcomputer Information, 2008, (7) :177-178

[4]谢萍, 姚寒梅.浅谈石油企业如何做好境外项目社会安全风险预警[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9, (5) :165-167XIE Ping, YAO Han-mei.How oil companies to do foreign project social security risk early warning[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 (5) :165-167

[5]徐东超, 罗云.石油井下作业井喷风险预警分级模型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0, (3) :156-160XU Dong-chao, LUO Yun.Warning ranking for blow out risk of down hole operation[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 (3) :156-160

[6]何鹏.石油井下作业井喷风险预警分级模型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 (12) :75-78HE Peng.Warning ranking for blow out risk of down hole operation[J].Chinese petroleum and chemical standard and quality, 2012, (12) :75-78

[7]S.H.D.Hayashib, E.L.Ligeroa, D.J.Schiozera.Risk mitigation in petroleum field development by modular implantation[J].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0, 75 (1-2) :105-113

[8]J.E.Skogdalen, I.B.Utne, J.E.Vinnem.Developing safety indicators for preventing offshore oil and gas deepwater drilling blowouts[J].Safety Science, 2011, 49 (8-9) :1187-1199

[9]Francisco Sánchez, Mansoor H.Al-Harthy.Risk analysis:Casing-while-Drilling (CwD) and modeling approach[J].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1, 78 (1) :1-5

[10]Jon Espen Skogdalen, Jan Erik Vinnem.Quantitative risk analysis of oil and gas drilling, using Deepwater Horizon as case study[J].Reliability Engineering&System Safety, 2012, (100) :58-66

中国石油企业海外市场开发分析 第11篇

【关键词】石油企业;海外市场;开发分析

国际上的石油开发环境不断在变化,在国内的交易市场中,产业结构也做出了一定的调整,我国的石油企业只有在国际市场中增加参与竞争份额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海外市场的开发是其当前主要的发展途径,与国际上著名的石油企业建立竞争关系,在海外市场的开发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企业的市场开发能力,提高开发效果。

一、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市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中国石油企业海外市场开发中的机制灵活性差

在海外市场的开发过程中石油企业缺少自主经营的意识与权利,也不能灵活的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来进行自身企业的调整对策,而企业中的领导层则普遍存在官僚作风的问题,这种实际的企业运营状况会对海外市场的拓展造成很大的不利。而且在石油企业进行内部重组之后会出现产权不明确、约束机制缺乏等的问题,涉及到的各种责任也存在分配不清晰的现象,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会出现下降,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工作成效。而且,我国的石油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发展中都还是处于一个独自为营的状态,各个石油企业都没有对合作经营有一个实际的认知。在政策导向上也缺少相应的海外投资领域的扶持,中国的石油企业在海外市场中相互竞争,这种发展局面对于我国企业的海外市场的开发整体效益的获得是一种阻碍。

2.技术创新管理以及人才缺乏问题

中国石油企业的部分专业和设备的科技创新能力基本上处于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总体上看,我国石油企业存在着技术相对落后、资金不足和成套技术的形成率低的问题。在石油生产方面基本上没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在现代化的技术应用上也缺乏相关的创新能力,石油企业在引进技术的过程中都是以生产使用为主要目的的,这对于企业的自主生产创新来说是一种消极行为,阻碍了企业自身技术的发展提升,缺乏改进技术的能力。另外在中国石油企业中的人才结构上存在技术人员相对充足,而国际商务、法律人员比较缺少的情况,英语的掌握方面也不熟练,熟知英语、技术以及商务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稀少。

二、中国石油企业海外市场开发的对策

1.增强管理机制的多样性

我国石油企业要开展国际化经营,就要建立适应国际化经营的企业组织形式,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打破部门所有和行业垄断。然后要在这一管理形式的基础上加强与国外大型石油企业的合作,包括国外的金融机构,建立一个工、贸、金融相互结合的大型石油股份公司的类型,以石油集团的形式与实力能够更好的在国际市场上发展,这样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以及规模效益、协同效益等,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各个石油企业的发展进程中也应该加强合作,组建战略上的联盟,在国际资源的利用上共同携手,与外国的石油企业进行竞争,在适当的时机应该建立海外的投资咨询部门,这样能够使跨国经营业务得到迅速的扩展,从国家的发展层面来对石油企业的海外市场的开发进行规划,降低企业的发展风险。

2.加强技术创新,引进国际人才

技术是石油企业抢占市场、寻求发展的生命线,调整和构建石油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是发展原则,因此需要重视科研的投入、加强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在自身企业的技术创新中应该积极的关注国际石油企业技术发展动态,准确的把握市场需求,争取做到超前性的技术创新发展,与此同时还需要做好技术的引进管理,在引进的基础上深入的研究技术内涵,然后进行模仿创新。在企业的海外市场开发战略中人力资源战略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国际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是石油企业进行海外市场开发的前进动力,也是提高企业管理能力的手段之一,是对新的产业发展形态的一种适应和学习,只有拥有复合型的国际人才,中国的石油企业才能在海外市场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三、结束语

在海外市场的开发过程中,中国的石油企业需要认识到维护国家石油安全的重要性,在发展中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避免恶性竞争的发生,合作竞争是海外市场开发过程中的最佳选择,采用灵活的管理机制,不断加强技术上的创新发展,将目标放在长远的发展道路上,有利于形成中国石油企业的长久的海外市场的竞争优势,确定明晰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文举.大庆石油管理局海外市场开发战略研究[D].大庆石油大学,2006.

[2]孙彦彬,王文举.提高我国石油企业海外市场开发能力的对策[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6,06:9-10.

海外石油勘探风险 第12篇

一、海外石油项目的特点

海外石油项目除具有一般工程项目的特点, 即一次性、独特性、目标的确定性、活动的整体性、组织的临时性和开放性、开发与实施的渐进性外, 在国际化的运营背景下, 还有以下特点:

1.技术难度高。海外项目必须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和合同进行开发建设, 而且部分资源国为保护本国利益, 对合同条款规定愈加苛刻, 对项目技术方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项目管理的技术控制难度。

2.社会关系复杂。海外石油项目成员往往来自不同国家, 在语言、价值观、行为准则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信息交流不通畅以及对一些关键术语的混乱理解, 就会造成不同项目主体在运用项目管理方法和工具上难以协调, 影响项目的进程。

3.政治色彩浓厚。由于石油项目投资涉及能源安全、国家主权等较为敏感的问题, 各国均对外国投资者参与本国石油资源的开发加以严格规定, 如项目的期限、工作的分担、员工的比例以及成本的补偿和利润的分享等等。

4.高风险性。海外石油项目管理中存在许多不确定、不可控的因素, 如资源风险、市场风险、金融风险、社会风险、自然风险、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等, 导致项目的专业目标、工期目标和费用目标的实现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形成项目的高风险性。

二、我国海外石油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海外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认识不足

由于我国石油企业大多尚处于“走出去”的“刚出门”阶段, 实施海外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往往是被逼出来的应急之举, 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技术、涉及领域和相关处理方法尚处于摸索阶段, 相关的制度和配套组织建设相对滞后, 并没有与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相对接。

2.海外项目经理紧缺

是否拥有满足企业需要的优秀项目管理人才是石油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能否取胜的关键。目前石油行业具有项目管理资格证书的人才十分紧缺, 尤其是通过IPMP认证 (即国际项目管理资格认证) 的高级项目管理人才更是寥寥无几, 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外市场的开拓。

3.缺乏足够的国际化人才存量

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我国石油石化企业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般生产技术专业人才较多, 高级管理人才和专门人才太少, 队伍的专业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国际化经营的需要。随着一些富有经验的少数国际化人才的退休、离职, 中青年技术骨干十分缺乏, 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日益显现。

4.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长期以来我国石油企业的激励一般重物质、轻精神, 重眼前、轻长期, 激励的手段和方法较为单一, 并没有充分发挥激励的效果。海外石油项目包盈不包亏的现象大量存在, 项目考核形同虚设, 只干不算, 算了不兑现的做法比较普遍, 项目目标实现与否和项目成员的利益没有真正挂钩。

5.忽视人才培训与开发

企业到海外去是在两种以上文化背景并存的条件下进行经营, 其复杂性是在国内未曾有过的。一些项目管理者对人力资本的保值增值意识淡薄, 只注重对人才的使用而不愿对其追加投资, 致使项目成员无法适应变化的海外石油市场。

三、加强我国海外石油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三个过程, 即项目组织计划的编制、项目人员的获取和项目团队的开发。下面本文就我国海外石油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从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一) 海外石油项目组织结构

对于项目组织的选择, 要符合项目生命周期各个特点, 不同生命周期所需人员数目不同, 要求的组织形式也就不同。就海外石油项目而言, 由独立的项目管理组来负责油气田开发的管理工作是国际石油公司的通常作法, 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在项目启动和规划阶段, 所需人员较少, 专业人员相对较多, 在这一阶段可以采取均衡矩阵组织形式, 这种矩阵形式是从职能部门参与本项目的成员中任命一名项目经理, 赋予一定的权力, 负责人员协调, 对项目总体与项目目标负责。

在项目实施阶段, 所需人员增加, 现场问题也在不断增加, 此阶段可以采取独立项目组织形式, 这种组织形式的优点是:项目经理拥有充足的权利;项目组成员只向一个上司负责;联系线路短, 可以迅速做出决策, 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项目结束阶段, 大多数工作基本完成, 人员相对来说又变得比较少, 结构相对简单, 主要工作不在现场, 可以采取弱矩阵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保留了项目职能型组织结构的主要特征, 建立了相对明确的项目管理团队, 但并没有明确对项目目标负责的项目经理, 而是依靠个人魅力对组织进行整合, 协调完成最后的工作。

(二) 海外石油项目人员的获得

项目能否如期完成, 不仅取决于项目经理的能力、工作作风, 也取决于项目团队的组建, 如何获得项目需要的人力资源是任何一个项目都必须重点关注的。

1.海外石油项目经理的选择

项目经理作为企业法人委派在项目管理上的代表, 是项目实施的最高领导者、组织者、责任者, 对项目行使管理权, 是项目成败的关键。一个合格的国际化项目经理应该具有以下的素质和能力:

(1) 对文化差异的适应性。海外石油项目经理首先要承受所在国的社会文化、宗教信仰、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和管理风格等引起的一系列文化冲击, 应该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并能依据这些差异灵活地处置各类问题。

(2) 过硬的业务能力。因为在远离总部的异国任职, 项目经理必须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和业务技能, 能够解决复杂的专业问题, 具备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独立作出决策的能力, 以便独立开展工作。

(3) 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国际化的项目经理要有丰富的管理艺术, 以便在复杂情况下能结合以往经验创造性地处理和解决问题。

(4) 较强的身心素质。人员及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得项目经理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同时不断变化的国际政治环境和自然环境也对海外项目经理的身心素质提出了挑战。

(5) 正确的动机。项目管理人员到海外工作的愿望和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在海外工作的成败。只有确立了正确的动机, 有为国争光的决心和毅力, 才能在海外这个广阔天地里施展个人的才华。

表1是美国某公司对海外项目经理的选择标准, 对我国海外石油项目经理的选择很有启发:海外项目需要一批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来指导, 经验是第一位的, 不要因为有经验但语言不好而轻视, 经验是不能用语言代替的;适应性虽属第二位, 但非常重要, 这里的适应性主要包括身体健康和身心健康, 即心理承受能力要强;能力是第三位的, 它包括技术知识、工作能力、经营能力、语言能力和潜在能力, 能力占总比例的近50%, 而工作能力和技术知识应放在能力的首位。上述三点也应作为我国海外石油项目经理考核和选拔的重点。

2.海外石油项目成员的选择

项目成员可分为“紧固型”人员和“松散型”人员。一般“紧固型”人员为公司的正式职工, 作为项目的基本班子成员, 从成本上核算须支付基本工资和劳务费, 而“松散型”人员为外聘专家或雇员, 为临时聘用的, 作为项目的技术顾问或劳务人员, 只须支付劳务费, 这符合柔性组织的管理模式, 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节约业务成本。至于需要什么样的成员, 项目经理应根据工作方案和业务特点进行挑选。为满足海外项目对人才的需求, 一方面需要充分挖掘、培养和利用优秀的中方人才, 主要通过在执行组织内谈判、预先指派和采购三种方式获得;另一方面引进和利用必要的外籍专家和雇员, 这是实现海外项目人力资源最优配置的必然要求。同时要逐步实行属地化人才储备, 与项目所在国大学建立长期的优秀学生招聘计划, 尤其是招聘那些在中国留学的学生, 也可在相关大学设立奖学金赞助计划, 由这些高校向石油企业输送优秀专业人才。在有足够的人员储备后, 公司的人员结构也就能自然而然向本土化过渡, 也可以为轮岗和替岗做储备, 降低人员成本。

(三) 海外石油项目团队开发

1.海外石油项目人力资源的使用

目前各海外项目的员工大多是从国内从事油气勘探开发工作岗位上选拔的技术精湛、语言能力较好、综合素质相对比较全面的人才, 他们在对海外项目的参与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但由于这部分人员经验大多沉淀在各个项目, 对新生项目起不到借鉴作用, 所以石油石化企业的上级管理部门应该成立专门海外项目管理机构, 统筹管理, 盘活人才。统筹管理后将有以下益处:第一, 能够统一对外, 归口管理。这有利于避免各石油企业在开拓海外市场的过程中各自为政, 名称多元, 竞争无序, 甚至产生内耗的现象。第二, 避免“上一个项目, 成立一个新队伍, 对于共性的问题重复交一次新学费”的情况出现, 节约项目操作成本。第三, 可以集中优势, 人尽其才, 充分利用已有人才和技术经验。人员可以按需在各项目间流动, 如A项目的物探技术人员在A项目进入钻井阶段时可以调到刚开始物探作业的B项目上, 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 而不至于闲置在A项目上。第四, 有利于人员的绩效考核, 充分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第五, 有利于上级管理部门及时补充薄弱环节的技术力量。上级管理部门在人员的调配过程中, 能够从全局角度发现薄弱技术环节, 采取补充、培训等手段充实各专业人才, 形成一支训练有素、技术配套的高层次复合型海外项目人才队伍。

2.海外石油项目人员的激励

健全的激励机制是确保海外石油项目效益最大化的关键环节, 在激励时应做到三个结合、三个为主:

首先, 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 以物质奖励为主。物质奖励可以激发员工一时的工作热情, 但不是长久之计, 还要重视精神激励, 年度考核结束后, 除给予高工资外, 还可举办先进事迹表彰会, 对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员工颁发奖状或奖品, 增强其责任心和自豪感, 不断激励他们努力工作。

其次, 激励的程度与工作重要性、工作业绩、工作强度相结合, 以工作业绩为主。对项目经理, 可建立与经营业绩相结合的项目管理风险抵押金制度, 通过第三方对项目经理的考核指标进行评估, 将考核结果与奖惩直接挂钩, 对完成项目各项指标的可兑现其风险抵押金额的数倍, 未达到合同要求的, 扣除风险抵押金, 甚至效益奖金。对项目成员, 可从项目利润中按一定比例提取奖励基金并实行统一管理, 用于对市场开拓、项目实施过程中有特殊贡献的人员奖励;对于带资劳务、区块合作开发项目, 视完成的市场开发工作量, 按合同额的一定比例提取奖金, 用于奖励在海外项目开发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

最后, 激励的方式、方法与项目的特点、员工个性相结合, 以体现“主人翁”地位为主。对于目标较单一的作业层人员, 可以建立多种形式的物质报酬激励, 不应仅限于工资总量的增加, 可适当以增加补贴、改善劳动条件、建立长期雇佣关系等目标进行诱导, 防止效率增长速度跟不上报酬的提高速度和项目人力成本增加过大的现象。此外, 要注意培养外雇员工对中国的感情度, 把表现优秀的外国雇员派到中国培训作为一项奖励制度, 让他们感受中国的发展变化, 增加对中国的认知度, 增强对中国石油的信任。对于目标各异的管理层人员, 需求主导不仅仅是“金钱”的需要, 要考虑到对“权利”的欲望需求, 对他们要通过职务晋升来激发其对工作的积极性, 要设计合理的薪酬结构和提升平台, 建立有效的轮岗换岗等监督约束制度。

3.海外石油项目人力资源的培训

海外石油项目人力资源培训包括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两种, 这是由我国海外石油项目的现状决定的。一方面多数石油企业面临着国外市场开拓力度很大而国际人才缺乏的现状, 这时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培训, 帮助他们尽快学习语言和文化, 适应环境, 转变角色。培训的内容包括语言培训、商务知识培训、管理技能培训, 以及石油技术知识培训。培训的方式包括阅读背景资料, 看录像, 授课, 与有经验的经理座谈, 角色模拟, 案例讨论, 先行考察等。通过培训让他们学习掌握当地的经济运作方式、法律规范条件和风土文化习俗, 力争成为通晓当地国情民情的专家。另一方面我国海外项目涉及五大油气生产区的多项合作开发与工程服务业务, 项目的一次性和独特性要求对在职人员进行及时培训以适应项目要求, 培养复合型人才。对于管理人员, 应充分利用他们自身的文化优势和学习能力, 努力安排培训机会, 让他们学习掌握当地法律、法规、制度, 取得与项目实施有关的当地或国际标准的认证证书, 加强与项目所在国语言、文化的融合。对作业人员, 应通过观察, 将其中部分成绩突出、能力较强的选拔出来, 通过培养锻炼使其具备更强的带动、组织一般人员的能力, 逐步将其转化为技术型、管理型的工人、工长, 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

4.海外石油项目团队建设

一个具有凝聚力、创新力以及号召力的管理团队是项目成功的关键。这里的团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团体或组织, 而是由一些具有共同信念的管理者为达到共同目标而组织起来, 在行为上交互影响, 在心理上有彼此归属感和工作精神, 并通过交流沟通, 保持目标、方法和手段高度一致, 运用集体智慧将团队的人、财、物集中于某项任务的集体。在海外项目中, 项目管理层在这一方面的任务会相对较重, 因为项目执行地远离我国, 项目人员在异国他乡会有很多不适应, 对于中方雇员, 项目经理不仅要关注项目人员的工作情况, 更要关注他们的生活状况, 及时了解工作人员心理状况, 可以通过谈心或者组织一些团队内部的晚会, 来缓解他们的思乡和寂寞情绪, 以便可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增强团队凝聚力。对于国外项目雇员, 项目经理要充分了解他们的民俗民风和生活习惯, 在他们的民族节日里, 可以送他们一些礼物或者组织一些活动, 一方面可以增强他们对于项目的认同感, 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国外人员和国内人员的联系。

四、结论

进口量持续增长和国际石油上游市场逐渐开放使我国的石油企业有机会而且有必要参与海外石油项目, 从而实现立足国内, 发展海外, 达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种资金、两个市场”的目的。目前大多数项目管理活动把重点放在了技术问题处理上, 而忽略了人的因素, 无论什么类型的项目, 如果人的因素发挥不好, 没有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 项目过程的运作就不会顺利, 项目目标的实现就会大打折扣。因而, 对于海外石油项目实施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具有非常迫切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随着我国对外合作规模和领域不断扩大, 海外石油项目日益增多, 海外项目的成功运作, 除了要有精湛、配套的技术和资金保证外, 关键在于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而管理的关键在于人才的管理。本文结合海外石油项目的特点, 分析了我国海外石油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从我国海外石油项目组织规划、人员获取和项目团队开发三个方面, 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 旨在探索出一条海外石油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新路子, 为做强做大海外项目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海外石油项目,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1]刘景民, 赵美玲.石油企业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挑战与对策[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5 (4) .

[2]张明涛, 姜波.海外石油项目人力资源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7 (4) .

[3]魏春环, 杨文漪.关于海外工程项目人员管理的几个问题[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2 (11) .

[4]蔡函.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刍议[J].人才研究, 2003 (11) .

海外石油勘探风险

海外石油勘探风险(精选12篇)海外石油勘探风险 第1篇关键词:海外石油勘探风险,评价指标,粗糙集,属性重要度,权重海外石油勘探项目是一种...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