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患者护理满意度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患者护理满意度(精选12篇)

患者护理满意度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历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从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80例外科住院患者,护理人员均为女性,患者均分为两组,总结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情况:对照组90例,男45例,女45例,年龄为20~56岁,平均年龄为(38±0.4)岁,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22例,初中23例,高中文化24例,大专及大专以上21例。观察组90例,男50例,女40例,年龄为22~52岁,平均年龄为(37±0.3)岁,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25例,初中30例,高中文化18例,大专及大专以上1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用于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护理方法为一系列的综合护理,根据患者数量、护理人员数量分配。观察组护理方法为优化护理,实施护理人员的优化配置。①跟踪统计护理人员7 d的护理工作量,并详细统计,划分护理人员的直接服务、间接服务,直接服务内容为直接提供护理服务,包括必要的输液护理、晨间护理以及健康教育;间接护理内容为护理工作的准备工作,充分尊重患者的需求。②根据护理人员的具体情况,合理分配护理人员,充分将护理人员的优势与护理人员结合起来,合理安排工作内容,有利于提高护理服务质量。③合理分类护理项目,护理统计了解患者的需求,工作时间、护理人员工作量等情况,之后根据这些结果分配护理人员。并结合护理人员实际情况考虑,制定对应的考核量表,调查患者的护理满意度。④给予两组护理人员发放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为四个方面护理人员工作态度、生活护理、关怀情况、生活护理等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发放180份,全部回收,有效率为100.0%。

1.3 满意判定标准:

根据调查表的内容统计,患者填写前,挑选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解说,患者亲自填写,若有困难,可由患者表达意愿,家属代为填写,四项满分400分,非常满意>42分,一般满意为350~454分,不满意低于350分。

1.4 数据分析:本次研究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软件包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采用t、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统计两组患者四项指标评分情况:评分结果,观察组各项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比较护理满意情况:

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情况,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情况:非常满意45例,一般满意30例,不满意15例,满意率为83.3%,对照组护理满意情况:非常满意50例,一般满意37例,不满意3例,满意率为96.7%,观察组患者满意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χ2=5.20,P<0.05)。

3 讨论

在卫生系统中,护理人力资源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当前医疗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及医疗模式转变发展,护理内容也有相应的改变。再加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设备、新医疗器械以及新技术在临床的广泛推广以及应用,医护人员的所需掌握的知识以及技能不断增加,护理难度也有明显的增强,因此多数人员不愿意从事护理工作,一些医院会出现护理人员资源缺乏的情况,但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会出现比例失衡的情况。分析护理人员不合理配置所存在的问题,会导致临床护理人员压力加大,难度增加,工作中出现态度不积极、应付等问题,导致护理质量下降,甚至发生护理差错,增加医患纠纷,影响医院的形象,不利于医院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医院进行整改,优化护理人力资源的配置,建立完善的后勤保障制度,规范护理人员的具体功能做内容;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能力分层次使用,合理安排,规定具体的职责,有利于护理人员最大程度发挥个人优势;提供优厚的福利待遇,防止人员流失;对护理人员进行再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水平。随着当前临床护理业务的不断发展,医护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综上所述,外科护理人力配置可显著提高护理满意率,提高临床护理服务水平以及医院的综合竞争力。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外科护理人力配置对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外科不同病区的180例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90例实施常规配置护理,观察组90例患者实施优化配置,统计对比不同护理方法实施后护理满意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人员工作态度、生活护理、关怀情况、生活护理四项内容评分、护理满意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外科护理人员实施合理配置,可显著临床护理满意情况,和谐呼唤关系,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外科护理,人力配置,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马辉,现行人力资源配置模式下外科护士工作压力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13):72-74.

[2]张颖艳.普外科优化护理人员配置与患者护理满意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5):60-61.

患者护理满意度 第2篇

本季度护理部满意度调查采取电话访问和发放问卷相结合的形式,以科室为单位,共4个科室患者参与此项测评.一、存在问题:

1、对个别护士的服务态度和语言不满意。

2、对住院期间护士巡视病房,观察病情频率不满意。

3、根据患者的护理等级,对护士提供的基础护理服务不太满意。

4、对护士讲解的有关检查的注意事项不太理解。

5、对护士讲解的康复和健康指导相关知识不太理解。

6、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时,对护士协助晨晚间护理感到不太满意。

7、对护士的操作水平感到不满意。

8、入院宣教内容不详细,个别病人称不知主管医生、主管护士。

二、病人意见与建议:

1、给病人发放住院清单时,若账上费用不够,请提前通知患者。

2、住院期间,希望护士加药时动作能快一点。

三、原因分析:

1、护理人员主动服务意识不强,是影响护理服务的主要因素。部分护士不安心本职工作,对护理工作缺乏热情,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影响护理质量的提高。

2、护理工作质量提高与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备密切相关。护理工作繁杂琐碎,护理人力不足以及个别科室未合理排班,造成护理操作不及时,如呼叫响时换药不及时,患者离院后更换床铺不及时;基础护理如患者的生活护理及心理护理不到位,是患者对护理工作产生不满意的重要因素。

3、我院护理队伍整体水平不够高,学历结构不完善,护理队伍的知识水平与医院发展不平衡,特别是新调入、新分配护士 对护理技术及理论知识掌握不好,是造成患者不满意的重要原因。

4、护士还应指导工勤人员,如指导病区环境卫生、消毒隔离等。加强与后勤部门联系,及时维修病区设施,完善病区设备,提高病员的满意度,提高病区质量管理。

5、病区患者文化层次偏低,注意总结健康教育方式及语言的使用,以提高健康教育覆盖率及有效率,从而提高整个满意度。

6、继续加强科室人员工作责任心教育,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坚守岗位,认真负责。

四、整改措施:

1、科室自查自纠,质控体系有效运转。科室质控员联合护士长切实发挥作用,并将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科室。

2、推行护士长五查房,及时全面掌握科室护理状况。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3、各科护士长发挥指导检查作用和质控效力。

4、严格操作流程,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变化。

5、倡导不良事件的无惩罚性报告,以达到警示、防范作用。

6、合理排班,将人力资源利用最大化。

7、科室引入经营、竞争和价值观念,达到优胜劣汰,促进自身建设,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高层次医疗卫生要求。

8、加强业务学习,对各项知识及技能进行培训、考核。

患者护理满意度 第3篇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急诊科护理质量;生活质量 ;患者满意度

当前,临床护理经历着从“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的变革。护士的工作内容也由传统的机械、被动地执行医嘱、完成分工的常规技术操作和病人的躯体护理,扩大到提供整体化护理。从面向未来考虑,开展“以整体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将成为当代急诊科护理的发展趋势[1]。本文旨在探讨实施人性化护理对急诊科护理质量和顾客满意度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6月—2012年2月我院急诊科住院治疗的脑血管意外中风老年患者60例。 其中男39例,女21例;合并有糖尿病的22例,冠心病的16例,肾功能不全的9例,恶性肿瘤伴转移的6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4例,骨折等其他疾病的3例;年龄 66~97(82.21±5.88)岁。

1.2 方法

1.2.1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 ①减轻疼痛护理中应注意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及持续时间。 ②改善呼吸功能。③改善血液循环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皮肤色泽和温度等。患者四肢冰冷不适时,应加强保暖,必要时给予热水袋。④增进食欲,加强营养注意食物色、香、味,少量多餐,以减轻恶心,增进食欲。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便于患者吞咽。必要时采用鼻饲法或完全胃肠外营养(TPN),保证患者营养供给。加强监测,观察患者电解质指标及营养状况。 ⑤促进患者舒适。

1.2.2 评价方法 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测定病人生活质量状况,疾病治疗功能评估调查问卷 (FACT-G)。分别在病人接受人性化护理干预的第1天(干预前)、及第四周末进行测评。采用自评法,由护士行个人访谈后代其填写。

1.3 统计学分析 所得资料全部应用 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

2 结果 见表1、2。

表1人性化护理干预前后病人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比较(X±S,分)

表 2病人人性化护理干预前及干预后 FACT-G评分比较量表

3讨论

在护理学专业迅速发展的今天,急诊科护理作为其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专科理念及专业理论和技能亦在不断地更新和提高[2]。当前急诊科临床护理无论从服务模式、工作理念、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上均有很大的发展和进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性化护理以其新颖的内涵深入急诊科护士的心,融入了护理工作中。人性化的目标是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通过消除或减轻病痛与其他生理症状,排解心理问题和精神烦恐。由于住院患者往往是复杂多变的,这要求我们注意自身修养,掌握临终前患者心理变化,培养较高的分析能力,对患者给予真挚的同情,全心全意为其解除病痛,珍惜患者的健康生命感受[3]。同时,对患者家属应予以理解,以深表同情的态度劝导他们,必要时提供适当场合让他们发泄悲痛。心理学家认为,长久压抑悲痛的感情,会导致人们的心身疾病;大声哭泣,让悲痛发泄出来,能减少其对健康的影响[4]。因此,护士应做好患者住院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多关心,多体贴,多理解,使他们尽快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给予精神支持,帮助他们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 [5]。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脑血管意外中风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综合评分提高;疾病治疗功能评分均有显著性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人性化护理干预是对急诊科住院脑血管意外中风老年患者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是心理关怀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徐朝艳,郑志惠,张振路,等.个体特征对护士职业紧张与疲劳状况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1(6): 530-532.

[2]陳卫春.对当前护理工作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1(5): 450-451.

[3]董军,张宏雁.医院质量管理发展现状与趋势[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9, 9(5): 425-427.

[4]王庆林,向月应,张卫兵主编.现代医院整体医疗治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 1.

患者护理满意度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外科住院患者90例, 男49例, 女41例;年龄22~57 (41.3±4.1) 岁;文化程度: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25例, 高中文化30例, 初中文化20例, 初中以下文化15例。随机将90例患者分为优化护理组和常规组各45例, 2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优化护理组:

优化护理人员配置。 (1) 对护理人员1周的护理工作量进行跟踪, 并进行记录;同时将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划分为直接服务和间接服务, 其中直接服务即护理人员直接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护理活动, 如健康教育、晨间护理、输液护理等;间接护理即护理人员为护理工作所做的准备工作, 如取药、退药等;将患者的具体需要作为患者需求。 (2) 对护理项目进行合理的分类, 对患者需求、护理人员工作量、工作时间等进行合理的计算, 并以计算结果为依据合理地对护理人员进行配置。并对护理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如护理人员的年龄、从业时间、素质、专业等, 从而制定相应的考核表, 对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 (3) 以护理人员的具体情况为依据, 合理地对护理人员进行分配, 从而确保护理人员的特长与优势有效地与护理工作相结合, 合理安排工作岗位, 从而有效提高护理质量。 (4) 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2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 调查表共包含护理人员护理态度、操作能力、生活护理、关怀程度等四个方面;此次调查共发放90份问卷表, 且全部收回, 有效回收率为100%。

1.2.2常规组:

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综合护理, 以患者数量及护理人员数量进行分配。

1.3 护理满意度判定标准

以Likert五级标度法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分级, 其中各问题的答案均包含非常满意、较满意、满意、不满意、非常不满意五个等级。总满意度= (非常满意+较满意+满意) /总例数×100%[1]。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优化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3.3%高于常规组的75.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常规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人们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也逐渐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因治疗、日常护理失误等因素引起的医疗纠纷事件不断增加, 不仅给患者的病情造成影响, 同时也对医疗结构的服务治疗及形象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 及时加强对护理人员配置的重视, 提高护理服务治疗就显得至关重要。

常规的护理服务中, 医疗机构常以患者人数及护理人员人数为依据对护理人员进行分配, 其不仅忽略了对护理人员年龄、专业素养、护龄、学历、职称的重视, 同时也忽略了对护理人员工作量及患者需求量的重视, 从而极易导致部分护理人员工作量过大, 而部分护理人员则工作量较少的现象, 严重影响着护理质量, 最终使得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下降[2]。因此, 以护理人员的实际情况为依据, 合理地对其进行优化配置就显得至关重要。我院以护理人员的学历、年龄、职称、专业及患者护理需求为依据, 合理地对护理人员进行配置, 使护理人员的特长合理地与实际护理工作相结合, 使其特长与优势得到有效发挥, 从而为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护理满意度提供有效的保障[3]。

本文结果示, 优化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常规组 (P<0.05) , 表明合理地对外科护理人力配置进行优化可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改善护患关系, 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宋春伟, 林可可.住院患者对基础护理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17) :4280-4281.

[2] 李梅.手术室护理人员配置对护士工作满意度影响的相关性分[J].中国美容医学, 2012, 21 (10) :432-433.

患者护理满意度 第5篇

(2012年)

住院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在医院分级管理中是个最重要的质量指标之一。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目的在于通过收集、整理资料,分析患者的需求和期望从而达到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调查表的及时准确发放、回收与反馈、正确有效的分析,为医院管理人员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为服务质量持续改进提供有效的依据。满意度是指患者凭着自己对健康的理解,权衡自己的经济条件,结合自己对医疗保健的要求所接受的医疗服务的综合评价,随着人民群众的健康愈识的不断增强,对医院护理人员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也迫切要求我们护理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患者护理满意度 第6篇

【摘要】目的:对人性化护理模式提高眼科疾病患者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质量作用进行研究。方法:在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眼科收治的青光眼患者中,选取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分别为优质组(n=50)和参照组(n=50),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优质组采用个性化护理服务模式,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优质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质量明显高于参照组,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眼科患者进行个性化护理服务,患者护理满意度得到了提升,护理工作质量有显著提高,患者得到了良好的健康指导,个性化护理服务模式在临床护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服务;满意度;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24-01

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当患者患有眼科疾病时,不仅对其眼部器官造成了影响,而且患者伴有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由于患者对治愈该疾病的期望较高,长期下来造成医患关系处于紧张状态[1]。在医疗体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医疗机构对眼科疾病诊断予以高度重视,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眼科疾病患者的需求,在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下,人性化护理服务模式被广泛应用于疾病中,本文对个性化护理服务模式在青光眼疾病临床中的应用进行了如下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于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眼科就诊的青光眼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分别为优质组(n=50)和参照组(n=50),参照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25例,年龄13-81岁,中位年龄(44.2±2.6)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6.2±1.22)年,护理质量评分(67.1±3.3);优质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26例,年龄14-80岁,中位年龄(44.5±2.4)岁,病程1-11年,平均病程(6.1±1.19)年,护理质量评分(67.2±3.5)。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等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参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进行分析,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宣传;优质组则实施个性化护理服务模式,具有如下:①与患者进行人性化的沟通。当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与患者进行耐心的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的眼睛情况,然后结合患者的需求对护理工作做出调整[2]。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时,要给予患者最大的尊重,以真诚的态度服务于患者,使得患者得到心理安慰。②创建人性化的护理环境。医护人员在护理患者期间,为患者创建人性化的护理环境,护理人员要保证病房的温度和湿度适宜,为患者提供充足的采光和通风条件,使得患者在舒适和卫生的就诊环境下早日康复。③实施个性化的手术关怀。如果患者需接受手术治疗,医护人员要实施个性化手术关怀,在患者手术前,耐心的向患者介绍手术前应当注意的事项,如禁食和禁水等,并与患者良好的沟通,消除患者术前的紧张和焦虑等不良情绪[3]。在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要配合主治医师,缩短手术时间,以免患者在手术时伤口感染,然后及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监测,确保患者手术顺利。

1.3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

采用护理质量评分量表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进行评分,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质量越好。患者满意度=(满意+一般满意)×100。满意: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缓解;一般满意:患者的症状有所缓解;不满意:患者的症状未能得到缓解。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的100例眼部疾病临床数据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用(%)的形式表示,行X2检验,护理质量评分用( ±S)形式表示,用t检验,两组患者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护理质量评分

对两组患者护理后质量评分进行分析,优质组明显优于参照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1护理满意度

两组患者经护理后,优质组患者满意40例,一般满意9例,不满意1例,护理满意度为98%;参照组患者满意30例,一般满意8例,不满意12例,护理满意度76%,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青光眼作为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当其眼内压力调整功能有障碍时,眼压出现异常呈现逐步升高的症状,并伴有视功能障碍。同时,在视网膜的形态发生变化时,患者将患有青光眼疾病,因为瞳孔有青绿色,所以该疾病称之为青光眼。青光眼作为眼科中一项疑难病,包含很多种类,无论患者患有哪种类型的青光眼,不但影响了患者的视力,而且患者的心理也有所伤害。在焦虑、暴怒等状况下,患者患有的青光眼急性发作,在中枢神经过于紧张的情况下,患者眼内压上升,严重者引发失明,不但对患者的器官造成了影响,而且影响到患者的视力,降低了生活质量。

通过研究表明,参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优质组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优质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明显高于参照组,提升了护理满意度,降低了医疗纠纷发生的几率,个性化护理服务模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5]。

参考文献:

[1]杨君.人性化护理服务模式在眼科门诊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6):826-828.

[2]范定玉,罗玲秀,刘小春等.门诊输液室人性化护理服务模式的探讨[J].内科,2012,07(2):211-212.

[3]陆惠洁.人性化护理在提高感染性疾病科门诊护理质量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z3):461-462.

[4]殷承英.人性化护理服务模式对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护理质量的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 (63):206-206,228.

患者护理满意度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8月~2014年8月在本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两个不同病区患者各10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观察组中男56例, 女44例, 年龄22~65岁, 平均年龄 (43.32±4.33) 岁, 护理人员均为女性, 年龄24~54岁, 平均年龄 (43.37±4.71) 岁, 学历中专13例, 大专及其以上87例;参考组中男55例, 女45例, 年龄21~66岁, 平均年龄 (44.55±5.01) 岁, 护理人员均为女性, 年龄23~55岁, 平均年龄 (43.76±5.02) 岁, 两组患者及护护理理人人员员一一般般资资料料比比较较, , 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本院自行设计患者对护理满意情况调查表, 主要包括工作能力、关爱沟通、环境管理、服务态度及健康教育五项, 患者入院后分发调查问卷, 所有患者在填写前, 均由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进行详细的讲解, 并由患者亲自填写, 对于填写有难度患者, 可由患者表达后, 由其家属进行填写, 本次研究共分发200份问卷, 实际收回200份, 均为有效问卷。各项评分分别为100分。非常满意为总分>425分, 一般满意为总分在350~424分之间, 不满意为总分在350分以下。总满意度= (非常满意+一般满意) /总例数×100%。

2结果

2.1观察组患者工作能力、关爱沟通、环境管理、服务态度及健康教育五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参考组 (P<0.05) 。见表1。

2.2观察组患者对护理非常满意57例, 一般满意40例, 不满意3例, 治疗总满意度为97%, 参考组患者对护理非常满意44例, 一般满意39例, 不满意17例, 总满意度为83%,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医疗及护理的要求明显提高, 不仅要求疾病良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对治疗期间护理的质量亦提出了较高要求。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新型的医疗器械、新设备及新技术在临床逐渐推广及使用, 护理人员需要掌握的技能越来越多, 同时工作强度及难度明显增加, 这就导致其工作负担加重, 因此较多数人不愿从事护理工作, 导致护理人力资源的缺乏, 而患者人数不断则更加, 医院规模不断扩大, 导致护理人员与患者比例明显失调[1]。而护理人员的流失亦可导致临床护理人员严重缺乏, 临床一线护士缺乏, 其工作较为辛苦, 同时夜班频繁, 这就导致其生活、工作节律紊乱, 同时工资福利与辅助科室的比例相对较低, 导致较多护士工龄较长或取得中级职称后想办法离开临床。有报道在对济南市6家医院进行调查时发现, 其中50%左右护理人员由病区护理岗位分流制后勤、医技及行政等岗位, 导致护士明显缺乏。而护理人员的个人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人员配置产生影响, 年轻护理人员多面对结婚、恋爱、生育高峰, 个人事务较多, 而生育、哺乳等导致护理人员的假期较长, 导致本来编制不足的护理队伍配置更加不合理[2]。在我国医院护理人员的管理中存在严重的职称结构不合理现象, 不同职称、学历的护理人员工作可能相同, 而不是按照职称上岗, 导致职称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导致人员严重浪费, 同时护理队伍的稳定性受到严重的影响。

护理人员配置不合理可导致较多的不良后果:护理人员配置不合理导致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明显增加, 护理强度增加, 这就导致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常出现应付、不积极、态度不佳等问题, 进而导致护理质量质量明显下降, 甚至出现护理差错等, 护理纠纷明显增加, 严重影响医院的形象[3]。为保证良好的护理质量, 作者认为在护理工作中可通过以下几点措施合理对人力资源配置:1建立完善的后勤保障系统, 减少护理人员的非专业工作, 随着护理制度的不断改革, 护理管理者逐渐认识到护理人员工作时间大多被非护理工作占用, 导致了资源浪费, 因此医院可充分的调动后勤保障, 替代护士完成患者接送、药物运动及物品领取等, 从而实现护理人员的劳动价值。2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 避免人员的流失, 根据工作性质等分配奖金, 对于夜班值班护士, 提供夜班补贴, 同时倾斜临床一线护士, 避免人员的流失。3在护理人员上岗时根据其个人能力等分层次使用, 合理有效的用人, 从而保证医护人员掌握的知识能够充分发挥, 明确岗位, 划分清楚职责, 保证护理人员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个人优势。4做好护理人员的再教育, 提高护理队伍的素质。随着临床护理业务的不断拓展, 单纯的学校教育及临床实践已经不能满足科学发展的需求, 因此护理部门要为护理人员提供创造多渠道的教育、培训等, 从而提高其专业素质。5建立护理人员支援库, 从而有效缓解护理人员的不足。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工作能力、关爱沟通、环境管理、服务态度及健康教育五项评分均明显优于参考组 (P<0.05) ,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参考组 (P<0.05) , 由此可知, 合理的护理人员资源配置对于护理满意度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外科护理人力配置对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外科两个不同病区的2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各100例。分析两个病区护理人员的配置情况, 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工作能力、关爱沟通、环境管理、服务态度及健康教育等方面满意评分明显高于参考组 (P<0.05)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参考组 (P<0.05) 。结论 外科护理人力合理配置能够直接影响患者对护理满意度, 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

关键词:外科,护理人力配置,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王黎, 郭红艳, 雷洋, 等.国内外长期护理机构护理人力配置现状研究.中华护理杂志, 2014, 49 (8) :981-985.

[2]陈冬梅, 梅彤林, 陈秀峰.急诊科护理人力配置方法的研究进展.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4, 30 (12) :72-75.

患者护理满意度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6月—2015年7月我院产科收治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中最小年龄21岁,最大年龄36岁,平均年龄(26.5±5.5)岁;孕周36周~41周,平均(37.4±2.2)周;其中初产妇78例,经产妇22例;61例为顺产,39例为剖宫产。观察组患者中最小年龄20岁,最大年龄35岁,平均年龄(25.5±4.5)岁;孕周37周~42周,平均(38.1±1.6)周;其中初产妇75例,经产妇25例;63例为顺产;37例为剖宫产。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并同意的情况下参与研究。2组患者的年龄分布、孕周、孕次以及妊娠方式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产科护理,健康知识教育方面主要包括产褥期保健知识、产后康复护理知识以及婴儿护理方法等。观察组患者在常规产科护理基础上实施全程护理告知,即从患者入院到出院整个过程中对治疗方法、护理措施等相关事项和知识进行宣教。全程护理告知的实施者均为资历较深的产科护理人员。护理人员需在实施宣教过程中对相关内容进行耐心讲解、反复强调,保证患者对知识点全面掌握,并对患者的疑问进行解答,关注其心理状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便提高护理效果。具体措施如下:(1)入院护理告知:患者入院后由护理人员告知医院管理制度、病区基本环境,并介绍主管医师和主管护士,帮助患者尽快适应环境。(2)产时护理告知:患者待产时以流食进行能量补充,保持体力;由护理人员告知其缓解分娩疼痛的方法,以及其他相关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的担忧、紧张、害怕心理,耐心解答患者的各种疑问,减轻心理负担,对患者多给予鼓励,提高分娩信心。(3)产后护理告知:对产后患者进行护理评估,密切关注产后出血情况;鼓励患者使用母乳喂养,有利于提高新生儿免疫力;为患者讲解婴儿护理方法,辅导其对新生儿进行护理。(4)出院护理告知:反复宣教产褥期保健知识,告知患者注意局部卫生,预防感染;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饮食合理,睡眠充足,可进行适当运动,保持心情愉快。另外嘱咐患者返院复诊。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健康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护理满意度。

1.3 效果评定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患者对产后康复以及育婴等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护理满意度,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评价总分100分,80分及以上视为掌握,否则为未掌握;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分为满意、一般满意以及不满意3个等级,满意率=(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3]。

1.4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5.9±1.4)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9.1±2.5)d,差异明显(u=5.327,P<0.01)。

2.2 2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比较

观察组100例患者中92例患者基本掌握相关健康知识,掌握率为92.0%;对照组64例患者基本掌握,掌握率6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90,P<0.01)。

2.3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差异明显(χ2=9.176,P<0.01)。见表1。

3 讨论

相关研究显示,产妇围生期心理调整不好不仅会影响产程的顺利进行,还会影响产后恢复,容易引起各种并发症,甚至威胁母婴健康。因此有必要对产科患者实施护理干预,重点进行心理护理以及母婴健康知识宣教,帮助患者调整好身体状态,消除紧张、害怕心理,保持心情放松,提高分娩信心[4,5]。因为很多产妇都是初次生产,没有分娩和育婴经验,所以要对产后护理以及新生儿护理知识进行耐心宣教,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婴儿护理能力。全程护理告知是从患者入院到出院整个过程中对患者的治疗方法、护理措施等相关事项和知识进行宣教,该护理模式在产科患者护理中的实施有助于加强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帮助患者尽快适应环境,缓解心理压力;并通过健康知识宣教帮助患者全面掌握分娩以及新生儿护理知识,有利于患者顺利分娩以及产后身体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同时该护理模式是提高护理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的有效手段。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健康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护理满意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之,全程护理告知应用于产科患者可有效改善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全程护理告知对产科患者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200例产科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产科护理基础上实施全程护理告知。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健康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相关健康知识掌握率为9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差异显著(P<0.05)。结论 全程护理告知应用于产科患者可有效改善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产科患者全程护理告知,满意度,护理质量影响

参考文献

[1]殷秀珠,陈小荷,胡善荣,等.全程护理告知程序对产科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7):1090-1091.

[2]李秋芳,刘丹,徐鑫芬,等.新生儿监护病房围产优质护理管理的探索[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10):749-752.

[3]王会民.产科人性化护理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7):52-53.

[4]房锡娟.全程护理告知在产科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7):56-57.

患者护理满意度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来我院治疗的60例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0例。对照组男16例, 女14例, 年龄53~87岁, 平均 (67.5±5.0) 岁, 病程2~14年, 平均病程 (7.5±3.6) 年。观察组男12例, 女18例, 年龄52~88岁, 平均 (69.0±5.5) 岁, 病程2~13年, 患者均符合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两组均不具有影响本研究进行的严重疾病。患者均同意参与本研究,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进行优质护理。 (1) 心理护理:患者生病住院时由于疾病本身造成的痛苦和疾病引起的其他方面的影响通常会使患者出现一些紧张、抑郁、悲观等消极情绪, 不仅不利于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而且还会加重患者病情, 降低治疗效果, 护理人员应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了解患者诉求, 与其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 并讲解有利于治疗的相关知识, 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 增强患者的信心和勇气, 使患者更好地投入治疗[2]。 (2) 环境护理:保持病房整洁、卫生, 适当通风, 尽量避免噪声, 调节室内温度为25℃, 维持湿度在55%~65%, 调节室内光线柔和明亮, 空气清新无异味, 无粉尘及其他刺激性物质。 (3) 营养护理:饮食对于哮喘患者的病情具有重要影响, 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饮食做出明确指导, 指导患者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食物, 多食水果蔬菜等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并向家属仔细交代。禁食辛辣及海鲜、蛋、奶等有刺激性和易诱发哮喘的食物, 合理膳食, 少食多餐。鼓励患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以增强自身免疫力, 同时也要多喝水, 并且尽量减少上呼吸道感染。 (4) 出院指导:根据患者情况为其制定个性化方案, 制定详细的治疗规划并说明出院后的注意事项。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 避免出现在富含过敏源的环境中, 室内应适当通风, 保持空气清新。建议患者应适当运动, 以增强体质。同时还要注意锻炼的时间和环境, 切勿在寒冷天气及大风等恶劣环境下进行锻炼, 避免在灰尘、花粉较多的场所进行运动。推荐患者散步、打太极拳等较小强度的运动。建议患者多通过听舒缓音乐、读书、看报等方式进行调节。提醒患者及其家属按照处方进行服药。出院前为患者建立档案, 对患者进行定期回访, 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并及时对治疗方案做出适当调整。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总有效率

评价标准:显效, 日间不出现哮喘、胸闷等症状, 夜间未憋醒, 早晨PEF值大于80%预测值;有效, 7 d内使用β2受体激动药的次数小于4, 早晨的PEF值大于等于预测值的80%;无效, 患者的症状未减轻甚至加重。临床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3.2 生命质量评分

经14 d的护理后, 以生命质量评估问卷的形式征求患者意见, 对其生命质量做出打分评价。将两组数据进行对比。

1.3.3 护理满意度

经1个疗程 (2周) 治疗后, 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请患者做出评价, 满分为100分, 60分以下为不满意, 60~69分为一般满意, 70~79分为比较满意, 80~89分为满意, 9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 总满意度= (基本满意例数+满意例数+非常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显效36例, 有效29例, 无效7例, 其总有效率为90.28%;对照组显效23例, 有效38例, 无效11例, 其总有效率70.0%,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生命质量评分比较

在经过14 d的精心护理后, 观察组各项生命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非常满意11例, 满意12例, 比较满意4例, 一般满意3例, 不满意0例, 总满意度为90.0%;对照组非常满意3例, 满意8例, 比较满意10例, 一般满意7例, 不满意2例, 总满意度为70.0%。观察组满意度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由于60岁以上老年人为哮喘的多发人群, 近年来,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重, 支气管哮喘已成为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伴哮鸣音的呼吸困难, 连续性咳嗽等。哮喘可分为多种类型, 例如运动性哮喘和咳嗽变异型哮喘, 前者的主要发病人群为青少年, 多表现为患者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出现呼吸困难、咳嗽、胸闷等症状;而后者通常只表现出咳嗽一种临床症状, 较易诊断。哮喘具有起病快, 发病较急的特点, 可连续发作数十分钟甚至几小时, 使用支气管舒张药可解除或缓解哮喘症状, 也可自行缓解。夜间至凌晨是哮喘发作的主要时段, 期间哮喘程度可加重至日间的数倍, 老年患者更应警惕这一时段, 应及时做好防护措施。

引起哮喘的因素有很多, 主要为遗传因素, 此外, 变应原及非特异性刺激及精神因素等都可成为哮喘的诱发因素。除上述因素外, 环境中还具有许多易引发哮喘的变应原, 如尘螨、花粉、灰尘及药物等。因此, 全面、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对于哮喘患者的康复尤为重要。而优质护理就是一种能够较好地考虑到患者的自身状况, 通过心理疏导、环境优化、跟踪护理等多个方面为患者提供贴心、全面、个性化护理的一种先进的护理模式, 与传统护理方式相比, 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质, 目前, 患者护理满意度已成为衡量护理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3]。优质护理通过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 大大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和心理压力, 同时做到了更加人性化地为患者制定符合患者自身情况的护理规划, 获得了广大患者的一致认可和较高的满意度。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患者的临床有效率、生命质量评分及患者护理满意度方面, 观察组均比对照组的结果更加理想 (P<0.05) 。

综上所述, 优质护理比传统护理方式更能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更受患者青睐, 有利于总体医疗水平的提高, 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适宜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蒋云秋, 张红萍, 王蕾, 等.老年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2, 11 (2) :207-210.

[2]王凤珍, 王瑞玲.全方位护理对哮喘患者肺功能和满意度的影响[J].医学检验, 2013, 15 (5) :97-98.

患者护理满意度 第10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我院有6个病房封闭精神科、1个开放式的心身疾病科、2个神经内科和1个外科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的工作, 共有床位500张, 护理人员185人, 床位数和护士编制比例在1:0.35以上。临床护理人员中大中专毕业生177人, 副主任护师11人, 主管护师38人。另配和护理员136人。9个病房均采取小组负责整体护理模式。

1.2 调查方法

由护理部和本次值周的护士长负责。在2009年一季度至四季度, 每季度随机抽选1d (精神科在康复患者和即将出院的患者及家属中随机抽选) , 向10个病房 (B组) 的患者发放自行设计的《病房护士服务质量满意度调查表》。内容为护士服务态度、操作技术、宣教及健康教育、病房管理、基础护理等方面16条。每条有"满意""较满意""不满意"3项选择, 或"知道""不知道"2项选择。还设置了您最满意的护士是"谁"及其它意见和建议。患者当时填写, 由发放者负责全部收回。每个病区10份的9个病区, 外科在院患者及家属30份, 4个季度共计发放390份调查表。收回390份。与2008年1季度至四季度 (A组) 以同样方式和数量进行调查的资料进行比较, 分别以满意、不满意两个等级进行统计。满意度为满意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百分率。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

1.3 方法

1.3.1

护理部在护士长例会上将《病房护士服务质量满意度调查与持续改进通报》及季度病房护士服务质量调查信息反馈表下发到各科护士长公布结果。对作得好的科室和最满意的护士予以充分肯定和表扬;对满意度低的科室组织分析讨论找出原因, 争对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要求将整改方案措施报护理部, 护理部并复查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

1.3.2

护理部争对病房护士服务质量满意度调查结果采取多种形式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如学习沟通技巧, ;选送护士长和护理骨骨干参加"护士人际交流技巧培训学习", 并将所学内容为全院护士进行讲座, 进一步提高护士的沟通技巧及专业水平。

1.3.3

护理部组织加强"三基""三严"的培训, 组织护理技术操作竟赛, 选拔出优秀选手进行操作表演。不仅使全护士掌握了正确的操作技能, 同时还了解到各项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护士应如何与患者沟通, 并进行健康宣教。

2 结果

患者对护士的服务态度、护士服务态度、操作技术、宣教及健康教育、病房管理、基础护理的满意度见表1。

x2=6.06 P<0.05, x2=9.98, 10.4 0 P<0.01, x2=14.28, P<0.001

表1示, 整体护理病房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后护士的服务态度、操作技术、宣教及健康教育、病房管理、基础护理等方面的满意度有显著提高。

3 讨论

3.1

对住院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的必要性, 满意度调查是患者住院期间各种需求是否及时得到满足的副反映, 通过调查针对薄弱环节进行整改, 利于服务质量的提高。

3.2 入院宣教及健康教育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健康观念的改变, 人群对健康的需求愈来愈迫切。人们不仅希望疾病能得到及时诊治, 而且希望有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以及在就医期间获得相关疾病的预防、保健知识。调查结果显示, 对护士不满意项目中, 因护士在进行治疗、护理操作、手术前后没有讲解有关疾病及饮食方面知识而不满意的项目的35%。

这与护理人员受功能制护理的影响, 只注重执行治疗护理操作而忽视了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造成患者需求与获得不平衡, 患者容易产生不满意情绪。针对此现象, 我们专门设计了入院宣教单, 健康教育单, 护士宣教后由患者或家属签名, 一加强护士对患者入院宣教、健康教育的监督。健康教育有了明显的提高。

3.2 护理人员主动服务意识不强是影响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医疗卫生事业面向市场机制, 引入经营、竞争和价值观念, 达到优胜劣太, 促进自身建设,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层次医疗卫生需求。但同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 又使一些人思想和价值观念发生改变, 淡化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同时, 社会对护理劳动价值评价不足, 缺少多方的理解和支持, 都使护士更易产生自卑心理, 不安心本质工作。对护理工作缺乏热情, 主动服务意识不强, 影响护理质量的提高。

3.3

加强对新开展技术的培考核, 以利于护理服务质量的提高, 高新技术的应用对护士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护理人员遍布各个科室, 在医院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护理对伍整体水平参差不齐, 学历不够完善, 成为制约学科发展的主要因素。加之工作和经费等限制, 每年仅能送出3-4名护理人员参加培训, 使护理队伍的知识水平与医院发展不平衡。特别是新调入、新招聘护士对新开展的护理技术掌握不好, 是造成患者不满意的重要因素。加强岗前培训, 对新开展技术及时进行培训考核, 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关键。

3.4

系统整体护理是一个持续的护理专业理念与行为升华的过程, 也一个追求高品质护理服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护理员人员不断学习专业知识, 提高业务水平, 同时也要扩充心理、伦理、社会学等相关知识, 以适应护理理念与行为变革。作为护理管理者, 要为护士的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 运用各种手段调动护士的积极性, 改善思维模式, 慎独意识, 使病人满意度为每位护士的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患者护理满意度 第11篇

[关键词]品管圈活动;住院患者;护理工作;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5-163-03

近年来,临床上患者的价值观念正在发生改变,需求在不断增加,因此,这就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改进和提高护理质量,发现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弥补不足,就成为临床护理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品管圈是近年护理界出现的一个新名词,它是一种发现、寻找及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本研究主要探讨我院消化内科2014年5~8月实施品管圈活动对住院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并与实施前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消化内科于2014年5月以自愿参与的形式成立品管圈小组,小组成员共9名,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3名,护士3名。

1.2方法

品管圈的活动主题以民主投票的方法选出,投入彩虹圈中。每周举行一次品管圈会议,对患者的需求进行探讨和分析,对患者不满的原因应用因果关联图来解析,然后通过头脑风暴法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按标准流程予以实施。发放问卷85份,全部收回。

1.3发放调查问卷

我院消化内科于2014年5~8月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包含护理技术、护理服务态度等问题)并调查问卷经过信效度检验。问题答案分为满意、较满意、一般、不满意,其中满意计1分、较满意计0.8分、一般计0.5分、不满意计0分。

1.4观察指标

观察及比较实施后(2014年5~8月)与实施前(2014年1~4月)护理操作正确率、病房红灯率、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1.5生活质量评价

采用生活质量问卷(QLQC30)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认知、躯体、角色、社会及情绪功能,及9个症状(疼痛、失眠、疲乏、呼吸困难、食欲丧失或者不振、恶心呕吐、便秘、腹泻及经济困难等)采用4级评分标准,整体生活质量采用7级评分标准。

1.6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各项比较

经比较,品管圈活动实施后病房红灯率为10.59%,明显低于实施前,而护理操作正确率为89.41%,较实施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与品管圈活动实施前比较,品管圈活动实施后患者护理满意率明显增高,达94.12%,实施前后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QLQ-C30评分比较

品管圈活动实施后QLQ-C30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临床上患者的价值观念正在发生改变,患者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加,而传统的护理模式中,护理重点和护理目标都存在着一定的单一性,强调基础护理的重要性同时却忽略了患者的自理能力及心理变化的评估,因此,这就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转变医院住院患者护理工作模式,改进和提高护理质量,发现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弥补不足,更好地服务患者,满足患者需求,就成为临床护理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品管圈活动(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由日本石川专馨博士于1962年所创,是一种比较活泼的品质管理形式,以全员参加的方式不断进行维护和改善自己工作现场的活动。品管圈活动近年来也成为了临床护理界的一个新名词。它是一种发现、寻找及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品管圈活动圈员们通过头脑风暴法列举问题,对患者不满的原因应用因果关联图来解析,探讨并分析患者的需求,并且全体护士参与讨论,全体合作、集思广益,为提高工作质量献计献策,因此可大大降低病房红灯率,提高护理操作正确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极大地满足了患者的需求,并且也提高了大家的组织和沟通能力,增强了成员间协作能力,增加了团队凝聚力。

本研究中,品管圈活动实施后我院消化内科病房红灯率明显低于实施前,护理操作正确率明显高于实施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实施前比较,品管圈活动实施后的护理满意率明显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品管圈活动实施后QLQ-C30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实施品管圈活动可大大降低我院消化内科住院患者的病房红灯率,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正确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并且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创新护理举措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 第12篇

关键词:优质护理,创新举措,护理质量,满意度

自2010年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 (以下简称“优质护理”) 活动以来, 我们从最早的转变服务理念、夯实基础护理入手, 逐步在实行排班改革、改进工作流程、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及护士站前移的基础上, 从2012年开始, 进一步探索新的服务形式, 改善服务措施, 努力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现对本研究进行总结,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骨科作为医院的首批优质护理试点病房, 从2010年4月开始, 特别是从2012年以来, 一直在探索满足患者需要的服务新形式。我院自2010-2015年共收治患者20530例, 发放满意度调查表6337份, 收回6312份, 有效收回率99.6%, 患者调查表的主要内容包括护理技术、服务态度、健康宣教、住院环境等13个项目。

1.2 方法

1.2.1 医护一体化的责任制团队模式

在责任制整体护理的基础上, 将护士的分组与医师的分组对应统一起来, 形成医护团队, 共同治疗、护理同一组患者。同时, 责任护士每天上午提早15 min上班, 提前做好分管患者的病情交接, 做好日常工作前的梳理准备工作, 争取更多的时间跟随本组医师查房。

1.2.2 开展“换位体验”活动

护士利用休息时间到病房充当“家属”角色, 帮助家属照顾患者, 如照看输液、生活护理等, 陪在患者身边, 与患者聊天, 听患者诉说等, 家属可以去做原本脱不开身的工作, 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 观摩上班护士的操劳与奔波。

1.2.3 护士竞聘上岗, 实现“要我做”为“我要做”

首先从总带教老师竞聘上岗开始。护士长组织召开科室质控组长会议, 制订科室总带教老师的优惠待遇、岗位职责、考核细则和报名条件, 根据报名-演讲-面试-考评等程序选拔确定总带教老师;然后根据培训考核评价进行绩效总评。

1.2.4 护士分层培训

制订各层级护士的培训与管理体系, 建立个人培训技术档案, 重点提高护士的岗位胜任能力。 (1) 护理部层面培训:护理部每年举办6~8期各类学习班, 每月至少两场不同层次的全院性业务学习, 每季度一期全院性护理查房, 各层级护士必须完成相应的学习次数:N4每年大于等于4次, N3每年大于等于6次, N1、N2每年大于等于8次。 (2) 科室层面培训: (1) 根据专科特点, 每月组织护理查房、教学查房、护理病历讨论各1次, 业务学习2次。护理病历讨论主要点评在护理患者中存在的重点、难点和亮点;教学查房主要针对五年规范化培训对象和实习生。 (2) 新上岗护士由护理部统一岗前培训后下临床, 护士长安排骨干护士一对一带教, 总带教老师全面负责轮转护士的理论和操作技能总培训, 并组织考核。轮转护士的个人表现、考核成绩与绩效、定科挂钩, 总带教老师的绩效与轮转护士的考核成绩挂钩。 (3) 对于N3、N4级护士, 重点培养专科护士。平时请专科医师为护士授课, 每天跟医师查房, 提高专科业务水平。也可选送外出培训学习, 更新知识。 (4) 特选专科常见急症, 组织相关应急演练, 如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应急演练等, 提高护士的应急抢救能力。

1.2.5 做好出院回访, 拓展延伸服务

在原有分床包干的责任制整体护理基础上, 规定每组包干护士 (新老护士搭配成一组) 对所分管的出院患者进行回访。同时制订《出院患者回访流程》, 要求护士在患者出院7~10 d内按流程完成回访。

1.2.6 修订绩效考核细则, 制订各层级系数、岗位系数及考核细则

绩效计算方式:绩效=层级系数× (岗位系数×n+…) ×考核系数。n为该季度每个班次的小时数, (岗位系数×n…) = (A×n+p×n+N×n+…) 。

1.2.7 科室设立“好建议奖”

为加强科室内涵建设, 提升护理质量, 我们设立“好建议奖”, 鼓励护士为科室发展和建设献计献策, 一经采纳, 将发放与医院奖励同等金额的奖金给予物质奖励, 并列入年终医德考评加分。

1.2.8 创建微信平台, 拓展沟通渠道和服务空间

科室建立微信群, 通过拍照上传、微信等方式, 将日常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在第一时间内简单直接地让每个护士知晓、执行。有些工作上的问题可以在微信群展开讨论, 寻求最佳方案。微信群也成了护士们相互沟通的理想平台, 同事间分享工作、生活的愁与乐。

1.2.9 开展“品管圈 (Qcc) ”活动

从2014年初开始, 我科的“小小圈”开展了以“降低骨科患者检查往返率”为主题的Qcc活动, 在全院的“品管圈比赛”平台上分享, 并在临床上得以全院推广应用。

2 结果

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每年收到的锦旗、感谢信从数量到质量与以往比较 (2010—2015年专门送给护士的锦旗有12面, 感谢信有36封, 这是以往从来没有的) , 有很大提升, 见表1。对患者满意度与年份进行回归分析, 回归方程为:y=1.291x+89.2, R2=0.930, 说明患者满意度及锦旗感谢信与年份有显著相关性。同时, 护士的自我价值提升, 成就感、职业荣誉感油然而生, 医师对护理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3 讨论

医护一体化能够形成最佳资源整合, 取得最好效果。医护团队共同治疗一组患者, 护士跟随医师查房, 可在第一时间为医师提供第一手病情资料, 也可在第一时间获取第一手医嘱信息, 同时还可在查房中提升专科知识水平。这种医护协同, 能最大限度达成医护一致, 及时有效做好患者的医疗和护理, 既提高效率、保证效果, 又避免医护不一引发的医疗纠纷。医师的评价是从专业角度出发, 更注意医护团队协作和沟通协调[1]。医护围绕患者一起查房, 让患者及家属感觉备受关注, 感觉到我们真正“以患者为中心”, 对我们的服务更加信任, 更加满意[2]。

“换位体验”活动是我科以“岗位学雷锋”为出发点, 以“优质护理活动周”为契机演绎创新出来的。这个活动, 解决了家属的燃眉之急;也可让家属看看护士在做什么、忙什么, 从而理解护士的艰辛与不易。通过护士的义务服务, 让护士体验患者及家属的痛苦与困难, 由此, 让护患在换位中达到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与包容, 最终达成护患和谐。此项活动, 深受患者及家属的赞赏, 收到了很高的社会评价。总带教老师在护士的规范化培训中是关键性人物, 承担着重要的培训使命。通过竞聘上岗, 设立优惠政策, 打破排资论辈, 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鼓励护士不断创新, 实现自我提升, 强化责任心和使命感。通过竞聘形式上岗, 打破铁饭碗、终身制和平均主义, 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根据不同层级对护士进行培训, 是科学化、精细化的体现。分层培训, 因材施教, 既节约资源, 又保证效果。

出院回访是住院护理的延伸。在患者出院的7~10 d内回访, 护士主动与患者沟通, 有利于为患者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早期干预, 实现医院、社区一体化全程服务,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应用流程回访, 帮助年轻护士较快进入回访角色;新老护士搭配, 培养年轻护士的宣教沟通技巧, 提高出院患者回访率和回访质量。通过出院回访, 也提高了护士的交流沟通能力, 使护士自我价值得以体现, 同时提高了患者对护士的尊重和满意度[3]。

优质护理目标之一是“护士满意”, 没有满意的护士, 就没有满意的患者。绩效分配向工作辛苦的岗位倾斜 (如夜班) ;绩效考核侧重护士的实际工作能力;岗位系数以护理工作数量、质量、技术难度为依据;考核系数以护士的德、能、勤、绩、患者的满意度为标准, 体现公平、公正、合理。这种“多劳多得, 优绩优酬”的绩效方案, 有利于启动激励、竞争机制, 充分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 激发护士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实施绩效考核制度使护理工作质量得以提升, 可以提高患者、医师、护理人员三方面对护理工作质量的满意程度[4]。

“好建议奖”, 既给护士物质奖励, 又给精神鼓励, 这种双重褒奖, 有利于激发护士的才智发挥, 集思广益, 提高科室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更有利于提升团队护理品质, 提高护理质量。

微信平台是信息工具的优势产物。我们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通过信息化手段, 不仅方便快捷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而且还能为护士创建良好的沟通互动平台, 传递正能量, 营造和谐奋进的优秀团队。

Qcc模式能够有效地将安全管理和安全文化结合, 为解决护理安全问题提供重要的工具。开展品管圈活动, 引入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方法, 对护理问题、护理难题逐个解决, 从细节上不断改进, 提高护理服务质量[5]。推行Qcc, 调动了广大护士参与专业改善、提升护理质量的责任感和潜能, 充实了护士的岗位价值, 增强了成员自信心和团队协作能力[6]。总之, 开展Qcc活动, 既可提升护理品质、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又可提升护士的职业价值。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最重要的目标是患者满意。上述创新举措, 在收获患者满意的同时, 达到护士满意、医师满意和社会满意, 有利于优质护理活动的深入开展,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冯进.中医特色优质护理服务对医护患三方满意度的影响[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3, 21 (11) :1243-1245.

[2]常元梅, 施思, 程云霞.晨间床边交接班模式的改进与效果[J].当代护士 (上旬刊) , 2015, 21 (1) :34-35.

[3]刘娜.电话回访结合健康讲座在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 (上旬刊) , 2012, 18 (9) :38-39.

[4]陈四萍, 何利娟.绩效考核制度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当代护士 (上旬刊) , 2015, 21 (2) :29-30.

[5]孙莉, 庄长娟, 张倩, 等.品质管理圈活动对提升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5, 31 (7) :539-542.

患者护理满意度

患者护理满意度(精选12篇)患者护理满意度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病历资料:随机选取我院从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80例外科住院患...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