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基本情况调查报告
河流基本情况调查报告(精选8篇)
河流基本情况调查报告 第1篇
根据县委、政府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安排部署,我镇河流从调研的情况看,此河是群众生产用水的河流,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较好,但整条河流流经较长,有一定的点面污染源,河流管护和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应常态化。:
一、基本情况
(一)从河道分布看。河流分布情况:
(二)从流域面积看。集水面较大。
(三)从受益人口看。河流是流域内生产发展用水的主要来源。受益人口:受益人口约6000人,镇总人口约23112人,占全镇总人口30%,其中包含贫困人口约60人。
二、环境污染问题
1、从面源污染看:一是处于农村地表难免有垃圾漂浮于水面;二是水里水草多,尤其是境内水面有大量水葫芦植物;三是水面流域内农田中的泥沙、营养盐、农药及其它污染物、化肥等,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壤中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进入河流形成了严重面源污染,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地表上的农业生产用地膜、农业生产资料包装材料、无法处理的生活垃圾及其他残留物等较严重的污染了耕地和生态环境。四是沿途的村难免有扔白色垃圾的现象。
2、从点源污染看:主要是养殖场对河流的污染,粪便、粪水经过河沟或经地表渗透流入河中。
3、从汇入的支沟情况看。水质情况较好,但不可避免有垃圾等生活污染物的影响。
三、管护建议
在镇党委、政府重视,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的基础上,得到县委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一起加强对河流流域环境的综合治理。
一是开展各级各单位协同综合治理活动,强化经费保障。科学合理有效的综合治理是一个庞大系统的工作,镇、村财力物力有限,紧紧依靠镇、村的力量是很有限的,希望得到上级政府的鼎力支持。
二是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沿线养殖场环评手续的督办力度。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养殖场环评手续的督办、检查力度,从专业执法的角度进行监管。
三是开展种养污染专项整治,倡导发展生态循环种养。执法部门要加强执法检查,对污染企业进行专项整治,限期整改,达标一户许可一户,对经过整改不能达标的养殖场一律依法取缔。要严格实施准入制度,科学划分出流域畜禽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等分类功能区,从源头上控制畜禽养殖业污染。要强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场建设,积极推行“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模式,通过水肥一体化体系与果蔬基地实现管网对接,做到粪污零排放处理。
四是完善农村垃圾转运机制,实行垃圾集中无害处理。积极探索河道保洁员制度,及时清理河道淤泥堵塞、漂浮物和杂物,搞好河道保洁。建立常态化的宣传教育机制。对沿河及流域内居民进行环境卫生知识教育,强化环保理念、提升环保意识,规范生产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行为,推动河道环境质量保护从我做起、从每个居民做起。
五是实施面源截污治污工程,推广绿色环保农耕方式。在流域内积极推广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耕作方式,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推动通过配方肥料、作物轮作等方式维持土壤养分平衡,减少肥料及农药用量,及时清除农用残留薄膜、塑肢袋等白色垃圾。在坡地及河岸培植缓冲林、缓冲草皮、缓冲湿地,消化种养残留物。加大河道及支渠清淤力度,保证水系畅通。
六是加大环境综合督查力度,实行督察制度化常态化。对生产作业排污、场镇排污等加强专项督查、定期抽查、常态检查、日常排查,建立常态化的检查督查、抽查和排查机制和制度,推动河流环境治理及生态保护落到实处。
河流基本情况调查报告 第2篇
(一)项目规划
(二)建设项目完成情况
(三)河景观治理一期工程(以下简称一期治理工程)进展情况
二、存在问题
(一)中心城区沿河两岸雨污排放未分流,现有排污管网未发挥应有作用,仍有大量污水排入河,河水未变清,异味还很浓。
(二)河沿岸植树造林绿化项目、市政工程设施等人为破坏较大。
(三)一期治理工程拆迁安置拆建速度不相匹配。该项目拆迁总量和速度明显快于安置建设总量和速度,落实的拆迁项目要求限时完成拆迁,先拆后建,导致安置房建设大大落后于拆迁。而一个项目从开拆到拆平一般只需二个月,而用来安置的安置房建设从办理前期手续到建成安置至少需要一年有余,如不超前建设,必定产生过渡困难。
(四)拆迁户的生活出路问题难以解决。被拆迁后,绝大部分拆迁户因无一技之长,较难找到工作,安置补偿费又十分有限,缺乏足够的资本从事经营活动,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一系列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必然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五)国发(2010)19号文件下发后,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路子已封堵,款项是否到位尚无法判断,一期治理工程项目融资遇到了较大困难,无法确保资金链条的链接,必将影响到工程进度。
(六)村两所小学因一期治理工程项目拆迁,无固定的办学地点,目前约有数百名适龄儿童面临上学难的问题。
三、几点建议
(一)河的治理关键在于“质”、“量”两方面,“质”的方面要控制排污,建议在河景观治理二期工程开工前摸清前期排污情况,彻底治理,做到雨污分离,截断污水注入河的渠道,使河水变清,异味消除;“量”的方面是将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后的中水返还上游,并且尽快开工建设与河治理配套的窑上水库与玉舍水库联网工程,增加河的流量。
(二)抓好源头治理,加大“一线天”上游水源的治理力度,特别是煤矿排污的管理力度。
(三)要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保证一期工程如期开工,同时要按照金融部门贷款要求,提前做好整个河治理项目的规划、立项、用地、环评、可研等审批手续和相关资料,以备向融资条件成熟的金融部门报送,确保实施整个工程的连续性。
(四)一期工程的建设与拆迁安置工作的进度密不可分,妥善安置是搞好拆迁安置工作的重点,要保证拆迁安置资金足额到位,同时加快安置房的建设进度,确保拆迁工作如期完成。
(五)要将拆迁户在拆迁后的生计问题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考虑,处理好民生利益和开发建设的关系。
(六)应尽快就近选址开工建设能容纳1000人以上的村小学,解决村附近几百名孩子的上学难问题。
(七)相关职能部门协调一致,密切配合,结合正在开展的“双创双建”活动,加强对河以及河两岸绿化用地的管护,严管重罚,切实杜绝向河乱排乱扔、破坏绿化和占用已征绿化用地的行为。
河流生态恢复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第3篇
目前, 河流退化已被公认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 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随着环境意识、生态观念的增强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 社会对修复严重受损的河流生态系统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因此, 很有必要对河流开展生态恢复的措施。在实际修复中, 很难将河流修复到原来没有受到人为干扰的状态, 一般只是适当修复, 以在恢复河流基本生态功能的前提下, 满足人们的需要。
1 生态修复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1.1 生态修复的基本思路
河流生态的修复必须以系统、整体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以河流的整体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为基础, 从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及生态环境现状出发, 结合城市景观规划, 以水造景, 把水景观融入城市景观, 充分考虑城市河流沿岸居民和游人的活动需求及环境感受, 以“绿”和“水”作为空间基质, 构成景观开敞的亲水性人文活动空间, 为市民创造一个安全、舒适和富有情趣的水边环境。
当前, 水利工程的主要任务是要紧紧围绕着生态恢复和重建为中心, 综合采用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管理技术措施, 改变以前单纯的就河道论河道, 就环境而论环境的作法, 确保一般河流的流量, 恢复洁净水流, 保护水质, 形成良好的河流景观和滨水环境, 建设城市水网并加强绿化, 要求水边空地具有舒适开阔的空间, 并重视它的生物多样性, 将受损河流建设成生态型的城市河道, 保持城市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恢复城市水生态系统。
1.2 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
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基本原则一般包括自然原则、社会经济技术原则、美学原则3个方面。自然原则是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基本原则, 也就是说只有遵循自然规律的恢复与重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恢复与重建, 否则只能是背道而驰, 事倍功半。社会技术经济条件是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后盾和支柱,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可能性、水平与深度。美学原则是指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应给人以美的享受。按照上述基本原则的要求, 结合河流的实际情况, 拟定以下指导性原则:
(1) 地域性原则。由于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生态环境背景, 如气候条件、地貌和水文条件等, 这种地域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就要求我们在恢复和重建退化生态系统的时候, 要因地制宜,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千万不能照搬照抄, 而应在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 总结经验, 获取优化与成功模型和模式, 然后方可示范推广。
(2) 生态学与系统学原则。生态学原则包括生态演替原则、事物链网、生态位原则等, 生态学原则要求我们根据生态系统自身的演替规则分步骤分阶段进行, 循序渐进, 不能急于求成。另一方面, 在生态恢复与重建时, 要从生态系统的层次上展开, 要有整体系统思想, 不能“头疼治疼、脚疼医脚”。根据生物间及其与环境间的共生、互惠和竞争等关系, 以及生物多样性原理, 构建生态系统结构和生物群落, 使物资循环和能量转化处于最大利用和最优循环状态, 力求达到水份、土壤、植被、生物同步良性演进, 只有这样, 恢复后的生态系统才能稳步、持续地维持与发展。
(3) 最小风险原则和效益最大原则。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以及某些环境要素的突变性, 加之人们对生态过程及其内在机制认识的局限性, 人们往往不可能对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后果以及生态最终演替方向进行准确的估计和把握, 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只有经过认真透彻地研究恢复对象和综合分析评价, 才会将风险降到最低限度。鉴于生态恢复与重建是一个高成本投入工程, 要在考虑当前区域经济承受能力的同时, 又要考虑生态恢复的经济效益和收益周期, 这是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中十分现实而又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保持最小风险并获得最大效益是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重要目标之一, 这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必然要求。
2 河流生态修复的任务和措施
2.1 河流生态修复的任务
河流生态修复的任务有3类。
一是水文条件的改善。水文条件的改善是指水量、水质的改善, 自然水文周期的模拟等。包括: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维持最小生态需水量;通过污水处理, 控制污水排放以及提倡清洁生产改善河流水质;水库的调度除了满足社会经济需求外, 尽可能接近自然河流的脉冲式的水文周期等。
二是河流地貌学特征的改善。河流地貌学特征的改善包括:尽可能恢复河流的纵向连续性和横向连通性, 保持河流纵向和横向形态的多样性, 防止河床材料的硬质化。
三是濒危或特殊物种的恢复。着重强调的是加强河流生物栖息地的建设, 注重水库库区的生态重建。
2.2 河流生态修复的措施
人类活动极大地影响了河流生态系统, 导致水质恶化、栖息地消失、洪水泛滥、适宜性和美学价值降低。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全的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采取了各种技术和措施来修复退化了的河流生态系统。国外的类似工程河流生态修复措施包括:①人工直接干预措施, 如重建植被、修建人工湿地等;②自然恢复措施, 包括恢复缓冲带、降低河道边坡、重塑弯曲河谷等;③增强恢复措施, 包括修复浅滩和深塘、修复水边湿地 (沼泽地、森林) 、修复池塘等。
自然的河道, 从河槽、漫滩到两岸的缓冲带存在着不同的植被。而经过人为调节后的河流, 水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使原有的植被群落受到损害、生物多样性降低。通过在河流滨岸建立绿色廊道, 对现有河道除了尽可能保持原有的宽度和自然的状态外, 主要采取建立植被缓冲带的形式替代人工砌岸, 使之成为具有栖息地、生物廊道、滨岸过滤带、生物堤等多种生态功能的生态河道。河流滨岸建设线状、带状植被廊道, 与山体植被、平原防护林网、城市园林等绿化带纵横交错, 构成多级绿色廊道网络。除了防止水土流失外, 还具有生物迁徙通道的作用。因此, 在干涸河滩上, 应以两岸建设生物防护工程为主来逐步缩小由于断流给生态环境所带来不良的影响, 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河道, 在保证行洪需要的情况下, 在裸露的河滩上植树造林、种植灌草。对于河流生态修复, 任何修复方案都不能只局限于河道, 而应将河流所在的流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这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是大尺度的, 而且导致水体退化的原因主要不是在水体中形成的, 多是在相连的其他生态系统中形成的, 通过水流排放引起。河流生态恢复与重建的难度和所需时间与生态系统的退化程度、自我恢复能力以及恢复方向密切相关。一般来说, 退化程度较轻的和自我恢复能力愈强的生态系统愈易恢复, 其所需的时间也愈短。
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往往较为缓慢, 而人为重建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生态系统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并可缩短其恢复周期。在不同的地区, 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和所需的时间具有很大的地域差异。通常而言, 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 自然恢复速度比较快;而在寒冷或于燥的气候条件下, 自然恢复速度比较慢。因此, 各地区为了实现各自生态系统的有效恢复与重建, 就必须遵循恢复生态学的基本规律, 结合实际情况, 选择合理的重建模式和技术体系。
摘要:在阐述河流生态恢复的基本思路和原则的基础上, 提出了河流生态修复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对应措施, 河流生态修复的任务一是改善水文条件, 二是改善河流地貌的特征, 三是恢复濒危或特殊物种;河流生态修复的措施包括人工直接干预, 自然恢复以及增强恢复措施。
关键词:河流,水利工程,生态恢复
参考文献
[1]浦德明, 何刚强.城市河道整治与生态城市建设[J].江苏水利, 2003, (5) .
[2]孙宗凤.生态水利的理论与实践[J].水利水电技术, 2003, (4) .
[3]王薇, 李传奇.河流廊道与生态修复[J].水利水电技术, 2003, (9) .
[4]董哲仁.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J].水利学报, 2003, (1) .
[5]李朝方, 赖炳秀.浅谈观澜河青湖段生态治理工程设计[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7, (6) .
[6]饶胜.生物及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整治工程中的应用[J].节水灌溉, 2007, (4) .
白河湾河流形态调查研究 第4篇
关键词:河流形态;白河湾;修复
中图分类号:TV12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11.024
Investigation of the River Morphology of the Baihe Bay River
WEI Lin1,2, CUI Qiang2,3
(1.Guangdong Yueyuan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Consultation Limited Company, Guangzhou,Guangdong 510663, China;2.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Key Laboratory of Education o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Combating , Beijing 100083, China;3.China Energy Engineering Group Guangdong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Limited Company, Guangzhou,Guangdong 510663, China)
Abstract: River is the cradle of human civilization, healthy rivers has a huge role on promot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health of river systems need guaranteed by ecological and diverse shape of river. This paper selected river part of Baihe Bay river in Huairou District of Beijing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during 2010—2014 the condition of hydrological shape of river was investigated by five tim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five years of 2010—2014, the hydrological regime of the river had become worse, and the length of the river in the study area in 2014 was only 14.7% of the total length of the study area.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destruction of the river hydrological forms wa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had increased the disturbance to the river, the unreasonable river regulation works and the poor ecologic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of the local people.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a method for the restoration of the river was proposed, which could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related research.
Key words: river morphology; Baihe Bay River; restoration
怀柔、延庆、昌平、密云等北京市郊区,多为山地地形,水系较多,水量也较为充沛,自然景观非常秀美。郊区旅游业近年来变得非常火爆。然而,经济的发展势必带来相应的环境问题,短短几年内,郊区河流也相继出现了水质污染、河道连续性遭到破坏、河岸固化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笔者选取北京市怀柔区白河白河湾河段进行连续5年的实地调查研究,采用科学合理的调查研究方法,全面了解该河段水文形态连续5年的动态变化趋势方向,希望能够为今后北京市郊区河流的生态治理提供治理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调查数据按照北京市水文形态分级判定试用导则进行处理(表1),具体方式如下:根据调查结果首先判定其河底状况,若由浆砌石衬砌则判为Ⅴ级;若由人工修建的近自然河底则判定为Ⅳ级;若为保持自然状况则再判定其沟道连续性状况。若有高度<30 cm的横向拦挡建筑物,没有跌水则判为Ⅲ级;若有高度≥30 cm的横向拦挡建筑物则判为Ⅳ级,若无横向拦挡建筑物或有高度<30 cm的横向拦挡建筑物且有小型跌水则再判定其河岸状况。若无横向拦挡建筑物且两岸有窄型护岸工程则判定为Ⅲ级,一岸有窄型护岸工程判定为Ⅱ级,两岸都没有窄型护岸工程则进入宽型护岸工程判定程序。若有高度<30 cm的横向拦挡建筑物且有小型跌水,河流两岸有窄型护岸工程则判定为Ⅲ级,无或一岸有窄型护岸工程则判定为Ⅱ级;若河底保持自然、无横向拦挡建筑物、无窄型护岸工程而一岸或者两岸有宽型护岸工程则判定为Ⅱ级;若无宽型护岸工程则进入胁迫因子判定程序。若河底保持自然、无横向拦挡建筑物、无窄型护岸工程和宽型护岸工程而又外界胁迫因子则判定为Ⅱ级,若无外界胁迫因子则判定为Ⅰ级。
2 调查结果
将5年的调查数据按照河流水文形态分级办法处理后,将数据结果用EXCEL绘制成图1,从中可以看出,河流水文形态总体情况从2010年到2014年呈现逐渐变差的趋势,其中I级河流水文形态由2010年的45.4%下降到2014年的14.7%;Ⅱ级河流水文形态由2010年的32.3%下降到2014年的16.7%;Ⅲ级河流水文形态由2010年的11.2%上升到2014年的23.5%;Ⅳ级河流水文形态由2010年的6.7%上升到2014年的32.7%;Ⅴ级河流水文形态由2010年的4.4%上升到2014年的12.4%。从数据上看,调查河段的水文形态状况急剧恶化,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生态修复。
3 原因分析及修复方法
3.1 原因分析
京郊河流水文形态的主要破坏方式就是对河流连续性的破坏,尤其是拦河建坝蓄水、河岸硬化等一些不合理的工程建设。据走访调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河流生态破坏。近年来京郊地区休闲旅游业飞速发展,许多地区为了吸引游客,通过拦河建坝的方式营造水面景观,部分缺水地区为了能保留水面,甚至将整个河道硬质化。
(2)多部门任性的河道整治工程。政府的、民间的河道治理工程都希望通过河道整治工程,实现其目的。如土地部门搞“河道治理”是为了围河造地,土地复垦;旅游度假村搞“河道治理”是为了围河建饭店旅社,建水景观;河道上游搞“河道治理”是为了拦河蓄水,抢占水资源;河道清淤工程多为挖砂用于建筑材料;当地政府搞“河道治理”是为了提高当地的GDP水平。
(3)对生态河道的认识有待提高。对自然河道的生态性还缺乏深入的认识,对生态河道缺乏研究,习惯上沿用城市河道的治理方法治理山区河道。对生态河道的认识,存在城乡差别,城里人更喜欢自然的河流,乡里人更喜欢人工的河流。
3.2 修复方法
根据前文分析可知,河段水文形态破坏主要是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河流功能的需求,如拦蓄水源形成水面景观、开发漂流等娱乐项目、防洪等,通过整体分析笔者认为研究河段的生态修复必须要考虑到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应采取以经济为基础、以生态为保障的治理理念,通过参考研究国内外相关河道治理的文献和工程案例,笔者提出了3个方面的水文形态修复模式,即纵向上以潭代坝模式、横向上生态护岸模式和局部小型湿地恢复模式,其要点如下。
(1)修复对象。在京郊地区,河流多为季节性的中小河流,河道上的横向拦挡建筑物也相对较矮,大多不超过2 m,具备通过开挖深潭来代替工程筑坝的条件,本文修复的主要对象为河流中已经修建横向拦挡建筑物的河段,如图2。
(2)修复方法。参考王兵等人[4-5]关于深潭水文形态修复方法的研究,深潭水文形态一般都是与跌水和浅滩对应存在的,因此在“以潭代坝”的模式中也要将深潭与其他水文形态进行复合,一般是跟跌水和浅滩的复合,以此来保障河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深潭开挖:根据王兵等人的研究,自然界的深潭多位于跌水附近,在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深潭多位于河道右侧,因此在“以潭代坝”模式中,深潭的位置如图3,位于原拦水建筑物的前后位置;深潭的开挖过程中,深度应由浅到深,形成一个平滑的曲面。
坝体拆除与近自然跌水:深潭开挖完成后,要对原来的拦水建筑物进行拆除,并利用碎石、木材等材料,人工修建一处近自然跌水[7],如图4、图5。在跌水附近浅滩处,种植水生植物,对该区域进行绿化美化,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董哲仁,孙东亚,赵进勇,等.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整体性概念模型[J].水科学进展,2010(4):550-559.
[2] 董哲仁.保护和恢复河流形态多样性[J].中国水利,2003(11):41-43.
[3] 钱正英,陈家琦,冯杰.人与河流和谐发展[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88-93.
[4] 王兵,刘慧博,李峪,等.深潭的功能及在城市河道治理中的构建模式[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4(3):108-111.
[5] 王浩,章明奎,韩冰.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研究综述[J].江西农业学报,2008(6):76-79.
[6] 王兵,顾岚,王翠峰,等.河流心滩形成模式与构建技术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3(5):80-83.
[7] 廖平安. 北京市中小河流治理技术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2014(1):11-13.
[8] 刘栋. 村镇河流生态适应性护岸景观设计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1-25.
[9] 朱国平,徐伟,齐实,等.山东省招远市城东河河道近自然治理设计初探[J].水土保持研究,2004,11(1):161-181.
[10] 赫晓磊. 山丘区生态河道设计方法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8:25-37.
[11] GREEN P, PETERKEN G. Variation in the amount of dead wood in the woodlands of the Lower Wye Valley, UK in relation to the intensity of management[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1997, 98(3):229-238.
[12] PAN G, DAI L C, LI L, et al. Reducing the re-cruitment of sedimented algae and nutrient release into the overlying water using modified soil / sand flocculation-cap-ping in eutrophic lakes[J].Environ Sci Technol,2012,46(9) : 5077-5084.
家乡河流水质及污染情况调查报告 第5篇
陶庄镇中心小学环境课题组
一、活动背景:
陶庄镇地处薛城东北部,是一个矿区乡镇。人们都说这个地方空气清新、山清水秀,我们也确切感受到我们这里是一个好地方。俗话说故人恋土,小草恋山,谁不爱自己的家乡。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一面不好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里的环境污染,例如我们每天上学和放学都要经过的河流和小溪,由于沿河居民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河水变浊、变色,鱼虾已少见,水质严重超标。同时居民把大量的垃圾丢入河道,随水流入中下游,河床、河面到处飘满垃圾、杂物。我们心里总不是滋味,为唤起人们对环境和水资源的保护意识,决定从调查水质是否遭受污染开始,对我镇人民进行保护家乡河的主题实践活动。
二、陶庄镇水系基本情况:
本镇水系较大的有蟠龙河。
全长大约30Km,流域面积50Km。
三、我们现场调查、采访、察看到的河道状况:
连日来,我们环保小组记者对蟠龙河长约15公里的河道进行调查时发现,河道内不但成了“垃圾场”,河岸两侧堆积的生活垃圾给河段带来不小的问题。上游溪水淙淙,我们来到这里看到的是清澈的水流,周围仅有树枝落叶。中陈郝享用这清凉泉水的人家,用泥沙、石块围堰,饮水、菜蔬洗洁都是用这水。但是向下不足100米的地方,就有了污染源。这是一个聚居有80多人的屋场,地方不是很开阔,居民生活垃圾都扔向了河道,到处可见塑料杯子、破布、煤球、菜叶等,由于现在是河水枯竭时期,堆砌的垃圾很多并且很高,他们一点也不觉得碍眼。
向下是打席村,我们在打席村看了,这里也是垃圾遍地,并且河道的右方是一片民居,生活垃圾都倾倒在这里。
从邹坞镇进入陶庄镇傍河而建的房子较多,建筑内的住户,经常顺手将垃圾等顺着窗户扔进河里,或者干脆将河道当做了垃圾场。在陈坪教学点周围及桥下,桥下垃圾特多,臭味比较浓。据当地居民反映,遇到饮用水枯竭时,他们就直接从这河道中抽水饮用,造成“病2
从口入”的危险。在沿河而下的很多河床地方,到处可见悬挂在河草、小树上的塑料袋、破布在迎风飘扬。
我们所到之处,沿途所见都是河道遭到垃圾的污染,主要就是河面漂浮物和河道护坡的垃圾非常多,也没有见到什么小鱼小虾之类的生物。采访之时,听见的都是埋怨之音,他们在没有注意自己的形象之时,还一味怪上游的人给中下游河道造成了污染。事实也可能如此。
我们也进行了走访和察看,所见情况相似,只不过是污染程度轻重不同。
四、调查到的水质情况:
4月6日至7日,我们水样采集组的同学在郭兴校长、刘文奎老师的带领下,到上游中陈郝、中游后院山村、下游洪洼村采集水样;之后送入镇疾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化验。检查结果显示,我们这里的水质只达到了国家饮用水的三类标准。
例如以大洞港采集的三个水样数据进行比较:一共检测的指标有20个。我们发现,铜(Cu)、铁(Fe)、锰(Mn)、锌(Zn)等金属含量都小,符合国家Ⅰ类标准;砷、镉、汞、铬等金属含量也小,因为上游地区没有造纸等工业,我们可以既不考虑患“痛痛病”(镉中毒),也不考虑患“水俣病”(汞中毒),氰化物中毒更不用考虑。氨氮指标,上游豪坑村明显优于一心村,这主要是上游的人畜粪便排入中下游的缘故。所取水样只有渭溪河下游水呈弱碱性,其余各处都呈酸性,总体情况我镇八处所取水样都符合国家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规定Ⅲ类水质标准要求。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结果评价报告
后院山
中陈村
村
检验项目(单位)
检验 结果
检验 结果
检验 结果
Ⅰ
Ⅱ
Ⅲ
Ⅳ
Ⅴ
洪洼村
标准值
粪大肠菌群(个/L)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200 PH值
6.85
6.74 2.02
6.78 1.76 0.03
6~9 ≤15 ≤2
≤2000 ≤10000 ≤20000 ≤40000
≤15 ≤4
≤20 ≤6 ≤1.0
≤30 ≤8
≤40 ≤1
2化学需氧量(mg/L)1.93 氨氮(mg/L)铜(mg/L)
<0.02 0.03
<0.005 <0.005 <0.005 ≤0.01 ≤1.0 ≤1.0 ≤1.0
锌(mg/L)氟化物(mg/L)砷(mg/L)汞(mg/L)镉(mg/L)铬+6(mg/L)铅(mg/L)氰化物(mg/L)挥发酚类(以苯酚计)
<0.005 <0.005 <0.005 ≤0.05 ≤1.0 0.056 0.041 0.098 ≤1.0
≤1.0
≤1.0 ≤1.0
≤2.0 ≤2.0 ≤1.5 ≤1.5 ≤0.1 ≤0.1<0.001 <0.001 <0.001 ≤0.05 ≤0.05 ≤0.05
<0.0002 <0.0002 <0.0002 ≤.00005 ≤.00005 ≤.0001 ≤0.001 ≤0.001<0.001 <0.001 0.001 ≤0.001 ≤0.005 ≤0.005 ≤0.005 ≤0.010.004 0.004 0.004 ≤0.01 ≤0.05 ≤0.05 <0.001 0.003 0.005 ≤0.01 ≤0.01 ≤0.05 <0.001 <0.001 <0.001 ≤0.005 ≤0.05 ≤0.2
≤0.05 ≤0.1 ≤0.05 ≤0.1 ≤0.2 ≤0.2
<0.002 <0.002 <0.002 ≤0.002 ≤0.002 ≤0.005 ≤0.01 ≤0.1
(mg/L)阴离子合成洗涤剂
<0.10 <0.10 <0.10 ≤0.2
(mg/L)硫酸盐(mg/L)氯化物(mg/L)硝酸盐(mg/L)铁(mg/L)锰(mg/L)以下空白
四、学生感言:
李欣: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对于我们这样缺水的国家而言,如果我们还不采取有力手段,那我们的河水将变得更加一发不可收拾。人们的环保意识如再不增强,危及的就是人类自己的生存呐!因此,我们一定要爱惜水资源,视水资源为掌上明珠,不断呵护和珍惜。谢文静:听大爷叙述了这些话,能想象出以前的河流给人们带来的欢乐,那时河流在村里肯定是一个亮点。可如今它消失了,留给人们的只有受污染的水。水中游荡的不是鱼,而是鱼尸和垃圾,原来飘荡在港上的欢笑声已经与那黑色的溶液充分反应了,生成了“死气沉沉”。造成这一切的是人类,承受这一切的也是人类,说人是最聪明的动物,如果真是这样,就请用人的智慧去保护养育了人的生命之源吧!
7.92 2.77 1.64 0.06 0.06
8.59 3.03 1.88 0.02 0.05
7.59 4.76 1.69 0.03 0.01
≤250 ≤250 ≤10 ≤0.3 ≤0.1≤0.2
≤0.2
≤0.3 ≤0.3朱延红:回想那清澈的河流,我们应该好好地反省,水是生命之源,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恩惠,我们不应该随意破坏,造成生活中的许多不便。所以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能更好地生活,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蟠龙河,让河水像以前一样清澈见底吧。
五、调查建议:
我们通过对本镇主要河道的走访、调查、察看等活动,也通过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我镇所取水样的检验评价报告,认识到这几条河道的污染主要是人为的,是可控的。通过我们的宣传、义务劳动只能起到一些抛砖引玉的作用,主要就是引起沿河居民的高度自觉,都来关注这些环保问题,都能改观我们家乡的面貌,真正成为优秀的宜居乡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我们建议如下:
1、镇政府要成立河道周边环境治理小组,加强与各村的联络、协调工作,采取“一封信”和“访谈”的工作方式,通过宣传、规范、劝阻等工作,与沿河村组、单位(特别是学校、医院)、社区、居民建立共同维护河道的联建联管联防制度,营造建设河道良好环境。
2、加强对全镇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加强舆论宣传的正确引导,关键还是要靠村民自觉,只有大家都来告别不文明,形成全社会都来维护河道环境的文明风气,才能让其变成一道道生态美丽的景观线。
3、改观目前一些村组及河道居民的环保方式和态度,改变陈旧落后的卫生思想和习惯,每一个居民都来自觉正确处理自己身边的每一点垃圾,从根本上解决源头问题,并学会将生活生产垃圾集中分类处理,搞好回收工作。
人与河流的基本关系论文 第6篇
论文摘要:河流是蔚蓝色地球上一条最长的生命带,无论她的空间长度还是时间长度还是她所拓展的广度。河流作为生命,她创造了人类最为灿烂的文明。那么,人与河流具有什么样的基本关系?为什么直到现在,人类在河流面前,还有诸多困惑,甚至束手无策,或者刚刚欣喜于在河流面前取得一点征服,便受到来自于自我能力昭显所带来的惩罚?人与河流的关系,实际上是唇齿相依、互相依赖的关系。一切无所作为或者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均需要重新审视。
论文关键词:河流;生命;人类文明
人和河流都是有生命的,人进化,演绎了地球上最伟大的故事;河流也进化,创造了地球上最伟大的活力。没有河流就没有人类的智慧和文明;没有人类,河流也就失去了丰富多彩的一章。这种唇齿相依的关系,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生发展,历史教科书中关于人类四大文明发祥地,是全球共认的,它们分别是幼发拉底与底格里斯两河流域,恒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和黄河流域。从中可以看出人与河流不可分离的亲密关系。需要强调的是,流域作为人类发生、发展的根据地,将永远存在。
作为地球上一种生命形式,人无论是生命个体还是生物种群,都有其发生、进化、发展和最终衰亡,在这一过程中,人由混沌无知的必然王国到高度智慧的自由王国,其规律性、节律性非常明显。然而,我们同样发现,河流也是有着基本的生命规律与节律的,而且,河流是蔚蓝色地球上最长的生命带,无论她的空间长度、时间长度还是她的可拓展广度,均为地球上的生命之最。论时间生命,著名河流均形成于数百万年甚至上千万年前,直至今天仍然生机勃勃;论空间生命,最长的河流尼罗河6670km,是最年轻而富有生命活力的山体――珠穆朗玛峰的750多倍――这样的比喻,有人会觉得不科学甚至是可笑,但是,作为一种对水文化的探讨和概括,我是将所有的事物都作为生命体来看待的;论其拓展空间,也就是体魄――尼罗河的流域面积是287万km2,占非洲大陆的几乎1/9。而黄河,除流域面积外,还有这条悬河所涉及的洪水波及面积和防洪等保护面积,这就大大延伸了河流生命所触及的地域。
说河流是有生命的,你还应当从每一条河流的河源出发去考察,在那里,河里生命的开端以及最初生命的脆弱,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工作关系,我曾数次登上黄河源头,而且常常一步跨越到另一个流域――长江流域去。在大江大河之源往复盘桓,你能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源。源,就是生命之初,就是生命之芽。江河源是从高原开始出发的,高原是由丘陵、盆地和细溪组成的。每一组丘陵环拱着一个盆地,每一个盆地的边缘都有无数的像毛细血管似的小细流。你走到一个盆地的最高点、一条溪流的最细处,以为就到了此河流的源头,然而,很快你发现,你又踏进了另一盆地,开始了又一轮循环的源头寻找,直至找到地理意义上的大河之源。你会发现,如此汹涌澎湃、浩浩荡荡的大河,其生命之初,竟是那样细微、那样脆弱。你感受到脆弱,你才感受到生命,因为人对生命的体验之一就是脆弱。把握住河流的细微和脆弱,你对河流生命的认识,就会深化一层。
同样道理,你到江河尾闾,可以再次体验河流生命的终结,滔滔大河,融入蔚蓝色的海洋,悄然消失,仿佛是一首交响乐的终了,在高潮中回归平静。当然,生命河流的青年与壮年,也是同样伴随河流的一生。
河流作为生命,她不仅自己独立存在,而且以其广阔的空间、时间和拓展带,繁衍、滋养、推动了众多生命体的存在,从岸边的各类植物到水中各类动物,河流形成一个丰富多彩、无边无际的生物圈。仅就人类而言,最初的`形成与辉煌的文化,都是由河流滋养和哺育的。没有河流,很难想象,人类会怎样进化,也许我们会萎缩,像地拨鼠一样在烈日下隐身于沙漠的地层下,也许我们只好重新回到大海里,像海豚一样摇着尾巴在海中划行。正因为有河流,而且她像母亲一样,呵护着人类,并且教会人类创造文明,所以,我们才脱离了其他动物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成为高级的灵长类动物,我们才创造了劳动工具、创造了文字,学会了继承与发展,把地球变为目前宇宙间惟一的活力盎然的星球。
所以,我们称长江、黄河还有诸多大河为“母亲河”。这个比喻如此准确、亲切,以至于我们往往脱口而出,没有感觉到她的神圣,也许只有当某一河流生命消失之后,可能我们才会沉浸于对她的感动之中。
因此,人应当像善待自己的生命一样,善待河流。没有了河流的生命,将会使她引力范围内的空间、时间带里的生命,也随之枯萎、衰亡、消失。
著名水利水电工程师、两院院士潘家铮曾有过这样一段关于反思水利工程的论述,他说:“人类和水打交道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无能为力’和‘力不从心’的阶段,面对滔滔洪水或赤地千里的大灾难,只能逃荒或死亡。随着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兴修水利工程,要管住水、利用水,进入‘改革自然’的阶段。人们修堤筑坝建库、修渠道、开运河、建电厂,发挥防洪、灌溉、供水、通航、发电等效益,这阶段还没有结束。但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有失误,受到大自然的报复,甚至留下不可弥补的遗憾。第三阶段应该是,人们在总结正反经验的基础上,对水进行更科学、合理的治理开发利用,做到可持续发展,做到与大自然协调共处。”他还谈到,人们在论及水利工程时,还应当增加一门课程:“人类活动引起的水害学”。这段平白朴素的论述,实际上总结、涵盖了几千年人类与河流、与水打交道的过程和认识升华。我们通常把人类有主观意识制作劳动工具、利用文字记事后的历史称为文明史。在文明史的过程中,人类最主要的史迹之一就是“征服”,以及为征服所做的一切努力,征服一个民族、征服一座山头、征服一条河流。
但是,经过20世纪生产力极大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自然界巨大变化所带来的成比例的灾难,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文明史。当前,全球关于保护环境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就是这种反思观念的折射和放大。诚然,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的祖先在大自然对人类无情的摧残、毁灭面前,始终不是无所作为的,他们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探索,都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正是他们的努力,才使我们能走到今天。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人类的智慧,哪怕走远一点点,对我们家园都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害。在历史上,有被攻破城堡的民族,却没有被征服的民族。同样的,纵观历史,有被改造的河流,但是似乎却没有被征服的河流。人类每夺取河流一寸土地,河流便会回敬人类一次灾难;人类无度掠夺一方河水,河流也会用同样的无礼,加倍地报复人类。我国北方河流无数干涸的河床和不期而至的洪水,都是这个生命对人类不满的回音。
今天,是我们去反思过去和矫正偏差的时代了。进入新世纪,人类对待河流的反思必然成为思维主流,人们不仅不再陶醉于对河流征服、侵占的胜利,而且面对现实,正在逐步改变以往的做法,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出“退耕还湖”、提出“维持河流生命的基本流量”等诸多高瞻远瞩的命题,正像对待任何一个生命体一样,以平等、公正的态度来善待那些滋养、哺育了人类的河流。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河流才能生命长存,而与其相依相存、须臾不能分离的人类生命才能长久,人类文明的火炬才不会熄灭。河流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河流是人类文明的基流。珍惜、善待我们面前的每一条河流吧!
参考文献:
河流调查报告 第7篇
学院:建筑学院
班级:城市规划122 姓名:刘伟
学号:201203185 调查时间:2014.2.14-2014.2.28 调查地点:大孤山镇上册村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背景
我的家乡是大孤山
镇上册村,我们村坐落
在一个小山沟里,村里
有两条河流。但随着经
济的发展,原本清澈见
底的小河不见了,代替
它的是垃圾漂浮在水
面上,还有一些不知名的绿色水生植物,也可
能其中一部分是微生
物。总之,那种绿色很
不自然,让人看着不舒
服,沿着小河一直走到
村民的住房前,你不时
会发现河面漂着体积
较大的生活垃圾,河水
散发着一股异味,挺难闻的。
二、调查目的
1、提高自已对身边环境问题的重视;
2、了解水体污染的危害;
3、从自已做起,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
4、调查一下村里的河流情况以便有更好的提议;
5、全体村民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活动。
三、调查研究方法
1、到家乡的小河实地老家观察并取水
样观察,访问住在河边的村民。
2、考察农田施肥情况,村民生活污水
排放设施及对生活污水有 哪些处理。
3、上网查询水体污染及其危害。
4、整理总结所得到的相关信息资料。
四、调查内容
1、实地观察:小河有大量的漂浮物,主要是生活垃圾,有各种塑料袋,河水呈黑绿色,河水有异味。
2、取样观察:把河水倒进透明的玻璃瓶里,水呈浅灰色,水质有点混浊,有少量絮 状像海绵体的,放置一会儿,有沉淀物。
3、走访调查:随机走访村民,询问近二十年村里河流的变化,以及很久以前河水质量。
五、调查结果
(一)、于这几年经济不断地增
长,村民不再像过去一样对农田的家畜在现在的农村很难找到
它们的踪迹。这样,农田的肥料
也只好靠化肥。而化肥的过量施
用会使土壤中含有过多的氮、磷
元素,它们会随着水流进入三条
主河道内,再加上村民有一个习
惯,喜欢到小河边集中洗涤。这
些洗涤济都是含磷的化学产品,这使小河水体中的氮磷含量相
应增加,我上网查了一下资料,据估计,地球上目前工业固氮量
已经是自然界中生物固氮量的一倍。水中的营养物使藻类、微生物大量繁殖,就会在淡水中出现叫做“水华”现 象,海洋上这种现象叫做“赤潮”。藻类自然死亡后,细菌就会来分解这些有机物,这些细菌就会大量消耗溶解在水中的氧气,从而使水体中需要氧气的鱼儿大量死亡。它们的死亡导致微生物大量的繁殖,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此时,水体就会发黑变臭,水质直线下降。
(二)、调查期间好几次看到住在河边的村民往河中倒下各种生活垃圾,甚至连快腐烂的桔子都往河里扔。清晨,村民就在河边刷牙、洗脸,或许你认为这是一件小事情,早在十几年我听我爸爸说他们小时候就是这样开始一天的生活,可现在不行了,因为河水受到了污染。日积月累,这些看来是微不足道的生活用水也是会对河水产生污染的呀!就是在现在,还是有人在这比较脏的河水里洗衣服,我真有点百思不得其解。或许这是村民的一种习惯!
可是,我真的不明白,河水受污染
对周围的村民有什么好处不成,周围的村民竟然漠然看着河水水质的日益恶化,却仍没有停止对河水产
生污染的行为!时时听见他们在说
以前这里有多大的鱼,却不见他们
拿出实际行动,这也许是小河受污
染的一个真正原因吧!
(三)、过网上资料,表明了周边的环境也会引起水污染,随着发展,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使得一些污染程度高的工厂往农村搬。这些工厂生产工艺差,一些废水就直接排往河道,这样,就有可能这些废水就进入家乡的小河内造成了污染。
六、体会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为实现国家全民奔小康的目标,以及三农政策的实施,国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经济便利,我们村在2011年曾因暴雨的原因,沿河岸几家都被水所淹没,门口淤泥一尺有余,后来村里便修了河道,挖了河渠并在河段中设立了储水渠,重要河段的河床边都用石头以及石灰砌好,尽管如此,由于近两年全球环境变化,雨水渐渐少了,河床中也积攒了厚厚的淤泥,河床再次抬高,杂草丛生。尽管村里有专门的垃圾桶但是还是有村民吧生活垃圾倒入河中。经过这次调查,使我们了解家乡小河水质的大概情况,发现了非自然的诸多因素,首先就是村民的环保意识不强烈,还有河床的抬高没有及时去清理,作为学规划的我,我希望我能用我所学,尽可能的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新能量,虽然我的能力和所学有限,但是我还是希望能为家乡尽一份力。而这次调查活动,不仅提高了我个人对调查活动的安排,也锻炼了自己实事求是的态度,很多事情,不去深究,永远浮在表面上是解决不了的,我们要想解决一件事,就必须从根本出发,从事实出发,全面了解,才能彻底解决。其次在调查过程中,虽然对河流的现状,其变质的水色,垃圾遍地的现象以及臭味感到反胃,但是,真的很心痛,我希望我能用我所学,帮助建设我们村,这又要求我不断学习,只有我学得多,才能更多的帮助我们村,我爱这个我生活18的地方,希望我和它都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七、建议
通过以上调查,建议村委会: 1.加强村民的思想教育,严禁往河水里倾倒垃圾。要求村民往农田施加有机肥。村里对农户饲养家畜增加补贴。2.广泛宣传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通过各种传媒开展有关水资源的宣传教育,增 强全体村民的水资源节约和保护意识。3.加强村水利工程建设,使每家每户采取有效的措施,让生活污水集中起来,统一排放。4.加强村规民约的约束力度,维护正常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并对肆意污染水 资源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村民:
1.使用无磷洗涤剂;
2.尽量少使用含化学物质的物品; 3.做到不向河道中倾倒生活垃圾。
结论:
目前,家乡河水污染情况比较严重,村两委必须加大对水质的管理、保护和监察制度,村民必须规范自己的行为,要以保护水资源为荣,每个人都要以污染水资源为耻。水——生命之源,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去保护和节约水资源,离开了它,不单是我们,地球上的每一种生命体都将不复存在。水是如此的重要,但它并非是取之不
尽,用之不竭的,它需要每一个人的珍视。这样的话,我们的家乡才能做到山更青,水更绿。让我们的家乡符合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篇二:关于农村河流污染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河流污染的调查报告
调查地点:河源龙川县田心镇
调查对象:田心村的河流
调查时间:2014年03月29日—2014年04月2日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实地调查 采访调查
田心镇位于龙川县境中部偏东,随着农村的建设与发展,这里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古人吴钧在其《与朱元思书》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这是古人对山水的美好描写,小鱼、小虾、各种贝螺在河底清晰可见,天气热的话,偶尔还能看到小孩在河道中戏水。但这美好的景象只能在早十年前看到,现在看到的是各种各样的生活垃圾,如瓶瓶罐罐、塑料袋、家畜的尸体等。河水污浊,严重区域还可以闻到一股恶臭味。
村上的河流都是通向我国南方大动脉—珠江的支流东江。东江发源于江西,但南流至广东省河源龙川县以下折向西南,如果东江的上游流域都遭受污染,那么依靠东江为水源生活的广大人们正面临着水源的严重考验!当前我县农村环境形势严峻,环境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因此,加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改善农村环境状况,特别是农村河流污染的改善,提高环境质量,建设村容整洁、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农村河流污染问题的现状与根源
近年来,县政府提高了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度,新建了大量基础设施,但由于主心脉仍旧在发展上,所以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并未取得太大的成效。
1、人口密集,生活排污量大
据调查,目前田心镇有16个行政村、总人口5.7万人,总户数7121户,按平均每人每天产生生活污水50l计算,每天共生产接近3000吨的生活污水,如果乘以365天的话,那数字是非常庞大的!这样的污水每天都在为我村的河流做“贡献”为更好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环境问题必须要重视起来,就目前农村的河流污染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立即采取行动进行整治。
2、村民环保意识低,生活垃圾直接扔河道
村中生活垃圾,化肥的使用,未经处理的畜禽养殖业污水、粪便,作物秸杆以及残留农膜等农业废弃物随意堆放、下水道污水胡乱排放等现象普遍存在,严从整体看,形势依然严峻,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重污染到河流、地下水,影响到了人们的饮用水质量和饮食的卫生健康。同时,由于人口居住太分散,大多数村无专门垃圾收集、运输、填埋及处理系统,生活垃圾随意抛弃填埋,二次污染十分严重。农田被大量改造为住房,严重破坏了环境的绿化及生态平衡,更是由于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随意乱丢乱扔,不管在哪都可见肆意丢弃的垃圾,已经严重影响了环境的卫生与健康
这是我对村上的村民及学生做的调查报告数据:
可见村上河流的污染物各种各样,最多的是瓶瓶罐罐、包装袋、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如果这些污染物长期的积累后果不堪设想。
3、相关机构监督力度不够,厂家随意排污
随着家乡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农村地区兴起,废水、废渣的大量排放对农村河流环境的污染十分严重;如一些工业园的转移,在村上就坐落了一家电子厂,虽然缓解当地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但带来的环境问题是不可忽视的,政府监督力度不够,当地执法人员只是在表面上做工厂的工作,实际效果不大。废水还是照样排放到河流中,因缺乏城乡一体化的环保规划,个别镇街的企业布局分散、规模小,治污设施不配套,导致污水废气乱排乱放现象严重。部分企业受利益驱使,擅自停运治污设施,将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明沟,造成渗漏,污染了当地水质,有些地方甚至发出化学恶臭味。有的镇街工业园区管理不规范,未实现功能分区,工业、生活、商贸和畜牧养殖混杂,既影响了农村居住环境,又造成了污染纠纷。同时,由于没有建立农村环保专门监管队伍,监管能力薄弱,防治措施不到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
4、只为开挖稀土矿,不顾周边环保
前两年我村上有不法商家开挖稀土矿(已被村民毁),那些商家只顾眼前的利益,完全忽视为开采稀土矿所带来的环境危害,据了解开采稀土矿需要用到许多的化学药物来提炼。如硝酸、硫酸、氢氧化钠等浓酸浓碱进行提炼,提炼后的废液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河流,造成河流严重的污染。实地调查发现,那里的矿点惨不忍睹,山体被开挖得遍体鳞伤,下雨时,大量的泥流冲下低洼地带或河流。附近的植被早已被砍伐完,最严重的是附近河流中啥水生生物都没有,更别说生命力顽强的水蛭了,只有河水安静的流淌着。附近村民怨道农作物的产量都大大打折,这都是那些黑心商家为开挖稀土矿造成的后果。
二、农村河流污染问题的整治措施与建议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
收回的问卷中有36.07%的村民会把垃圾直接扔到河流中,更令人惊讶的是问卷中问到:假如你看到你家人或你认识的人往河流倒垃圾你会怎么做?回答任由他们的人数居然达35%。数据如下表:
根据这些数据,要想农村河流的得到改善首要的任务是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不断提高村民环境保护意识。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环保知识宣传册、宣传栏等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生态环境保护科普宣传,特别是要强化对农村、农民的生态环境教育,积极组织广大群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深入开展农村爱国卫生工作,引导农民群众形成良好的环境卫生和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生活、生产、消费方式和习惯,弘扬生态文明,发展生态文化。
2、不断加强环保执法能力建设,提高执法水平
加快镇街环保机构建设,建立专门的环保工作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使农村环保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同时,执法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法队伍的素质,做到公正执法,严格执法。要加大对环境保护能力建设的投入,重点做好环境监测、监察标准化建设以及应急处理能力建设,逐步使环境监测、监察机构的仪器和装备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不断提高执法质量和水平。
3、多措并举,综合防治,提高农村环保水平
要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落实政府保护农村环境的责任。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对农村工业“三废”污染防治,要加强企业污染物排放监测,严格查处违法排污企业,对超标排放企业实行限期治理。对畜牧养殖小区,要采取政府引导,政策鼓励的办法,鼓励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养殖小区,强化畜禽养殖场选址、污水排放、粪便处理等方面的管理,严禁在村内建设养殖小区;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要通过建全设施,实现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清理、集中处置;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要结合农村沼气建设与改水、改厕、改厨、改圈,采取分散或相对集中、生物或湿地等多种方式,逐步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
4、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搞好示范、稳步推进
农村河流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搞好示范、稳步推进。要逐一摸清农村河流地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农村面源污染、农村工业污染等方面的底子,查清全市主要污染物种类及排放数量、排放去向,各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情况和污染治理水平等情况。对排查出来的污染源要逐个建立档案,制定治理规划,定期对照检查考核,客观、动态地反映一个地方污染源增加或减少的情况。
5、政府的执政理念与宣传工作方面。
政府的思想不能太狭隘,要有长远视角。在招商引资时若把经济放在首位而忽视破坏环境的代价,便会走上不可持续的道路,暂时也许会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但若干年后呢,环境不支持再发展了,你便只能坐以待毙,这样岂不是自断后路。农村环境污染的肇事者大部分是广大农村民众,作为农村的主体,他们的觉悟、意识极为重要。如果广大农民自己都能够自觉的遏制污染环境行为,主动地维护各自的生活环境,那么污染又从何而来呢?预防重于治理,基于此,政府的工作还是任重道远的,对于环保观念的大力宣传是迫不及待,势在必行的。要把农村环保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利用现有的行政资源,进一步强化领导,加强考核,切实把区域性污染治理好。要注意统筹城乡环保工作,对农村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方面,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落实好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资金渠道和各部门的责任。要创新农村环保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研究制订优惠政策,运用市场机制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理顺园区管理体制,整体推进园区规划、整合、改造、规范等相关工作,合理调整镇街工业布局,明确园区招商、财政分成等政策,调动各镇街在园区落户项目的积极性,引导新上项目向工业园区集聚,为集中治理污染创造条件。篇三:环境关于河水污染的调查报告
关于河水污染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原因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每一寸的色彩都需要水的滋养。假如生活中没有水,我们将无法生存下去。虽然我们重庆市并不是一个用水紧张的城市,但是水污染却还是处处存在。我家门前的龙宝河就是这水污染的最好见证。原来这条小河很美丽,河水清澈见底,河底的静卧的鹅卵石和悠闲嬉戏的鱼儿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一些小朋友在河边嬉戏、打闹。河岸上杨柳依依,倒映在宁静的河面上,为清幽的小河又增添了许多生趣,淡妆浓抹总相宜。那景色人见人爱,现在回想起来真是美丽极了。可现在呢,她已经被污染的不成样子,河边垃圾成堆,臭气熏天,变成了一条黑乎乎、臭烘烘、人见人厌的臭水沟了。失去了原有美丽的容颜,被人们强迫的换上了一副丑恶的外表。不仅如此这样,它直接威胁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所以,我们必须关注与解决它的现状。因此,我利用今年的寒假来龙宝河好好的调查一下。
二,调查过程
访问久居在此的当地人有关龙宝河的情况,对龙宝河进行实地调查,讨论。
三:水污染的原因: 1:据我组调查所知,在龙宝河的上游有两个工厂,他们
把大量的废水不经过专业的处理,直接排入这条河,污染了
水资源;2:在龙宝河的上游有个养鸭场,他们把鸭粪便也
直接倒入河中,只是为了自己方便省事;3:附近的居民往
往为了图省事,把垃圾随手丢在小河里,致使水变脏、变臭,也就因此成为了现在的臭水沟。
我们继续沿着河流而上,发现上游河水依旧清澈,特别是
有个地方,很适合洗衣服,我们问了当地的居民,他们说几
乎每天晚上都会有人来这里洗衣服。可见,养鸭场和工厂是
下游河水污染的最直接原因。
四:调查分析。
我们认为水污染影响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河水污染
严重滋生大量蚊虫,容易传播疾病;河水散发阵阵恶臭,严
重影响到了当地居民的身心健康。
五:解决方法
1:为了改善河道环境,相关部门应尽快开展对河水、河岸
等全方位的治理工作。首先,对污染源进行处理,杜绝工厂
和养鸭场等把污水、粪渣直接排放到河流中的现象,应先采
取集中处理,再排入河中,避免其对河水的污染。然后,将
河里的脏水进行打捞处理、清除,将河岸的垃圾及时处理并
多栽一些植被和树木。
2:相关部门加快立法进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
法部门严格执法,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3:对沿岸居民进行环保教育,增强环保意识。对河流的保
护,主要还是在于大家的思想意识,加大环保宣传,让我们
大家自觉保护河道,保护环境。只有这样才会让我们的龙宝 河容光焕发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六:结论
我们要明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破坏,最终受害的还是人们自己。所以,让我们为生活再增添一抹绿色,加入
我们的环保志愿活动中来吧,让我们一起来我们地球母亲恢
复她原有的美丽容颜吧!
调查人:xxx 调查时间:2013年2月15日篇四:河流污染调查报告
河流污染调查报告
离我家不远处,有个工厂,工厂旁边还有条“臭河”。那条河流很黑,河面上漂着塑料袋、包装纸、包装盒、油渍等垃圾,污染很严重。
听爸爸说,十几年前这条河很干净,清澈见底,河里还有许多鱼、虾。可现在,工厂不断的将污水排放到这条河里,路边的行人随手将垃圾扔入河中,渐渐的,这条河里的水就发黑、发臭了,再也没有鱼、虾了。
现在,虽然有关部门已经开展了清理河道的工作,但还是会有人随手扔垃圾,甚至还有人洗衣服,工厂排放的水还是未经处理,如果这样下去,后果很严重,因此,我建议:
1、在河流周围放些垃圾桶,竖块关于环保的牌,并告诫当地人民,让他们注重环保,随手将垃圾扔入垃圾桶。
2、多次开展环保活动
中小河流治理长效机制的基本内涵 第8篇
1 中小河流治理长效机制应充分体现中小河流的自然要求
所谓中小河流的自然性, 是指河流受到地形, 降水等自然因素的决定而呈现出来不确定的自然个性特征。我国中小河流众多, 地势起伏跌宕, 各条河流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南方河流处于降水丰沛地区, 季节性差异大。
在长期困扰治理中小河流的种种因素中, 中小河流的自然性是突出的。其一, 降水的不确定性是自古以来就是困扰中小河流根治的主要自然因素。比较而言, 在防洪和灌溉这两个方面中, 防洪一直是主要的。有的年份降水量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一遇, 一般的防洪堤坝基本不适应。
其二, 中小河流年复一年从上游携带沙石, 因为短期内不能清理淤积物, 所以河床总的趋势是不断抬高, 汛期威胁堤坝的安全。
为解决自然性的突出矛盾, 尤其是应对异常年份的降水, 基本途径是加固已有的堤坝, 提高防洪能力。
显然, 加固堤坝和清理河道工程量大, 都要求建立中小河流治理的长效机制。
中小河流的堤坝都比较长, 加固堤坝和清理河道的劳动量大, 非短期内能够完成。如果要实现抗大洪和防大涝, 更需要从长计议, 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如果新建相关的防洪设施, 投资也会增加。现在虽然可以使用先进的机器设备, 但还是需要较长时间。
2 中小河流治理长效机制应同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
这里的协调, 指的是两者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小河流的自然性表明, 治理工作要超前, 不能等到洪水来后再修筑。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 地方上不得不仓促招聘一些建筑施工企业, 选择重点河段集中治理。中小河流治理治理落后于经济发展, 长效机制未能形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小河流治理滞后所带来的水旱灾害, 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
直接影响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不确定的水旱灾害是农民受到经济损失, “三农”问题不能解决。而且,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产业部门, 同样也面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粗放式”经营的“靠天收”和“望天田”, 的农业理念, 与农村社会发展相悖。
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首先是中小河流的水旱灾害减少了向社会提供的农产品数量。例如:水旱灾害严重的地方, 蔬菜价格偏高。其次, 基础产业的问题会通过产业关系传导到社会产业相关领域。
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 为中小河流治理长效机制的形成提供基础。
第一, 社会经济实力增强, 为治理中小河流治理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和技术, 使治理机制的形成成为可能。
第二, 能够获得广大农民和全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使机制的运行具有现实性。
3 中小河流治理的长效机制应体现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 中小河流治理也要体现这一机制的基本要求。专门治理中小河流商业公司的出现, 使机制变成现实, 也体现了未来河流治理发展趋势。
社会通过专门治理河流的商业公司的运营, 在双方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 完成中小河流的治理。
培育商业组织, 实现中小河流的根治是社会发展长期任务。从根本上看, 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生产关系来看,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有待于完善。为此:
第一, 通过价值评估, 提高认识, 为治理中小河流进行充分思想准备。采用统计技术, 通过对比分析, 从中看到中小河流治理的经济价值;从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 对治理河流商业组织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 充分认识中小河流治理的战略意义;把中小河流治理同社会文明发展联系起来, 重视政治价值。
第二, 地方政府是中小河流治理的直接管理者, 通过积极履行职能, 鼓励和支持治理河道商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协调可能出现的矛盾, 维护其合法的利益;制定河流治理的指导性规划, 引导商业组织按社会发展要求治理河流;定期对治理工作进行评估, 提出改进建议;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完善治理机制。
第三, 中小河流治理的商业公司可以采用河道清理股份公司的形式进行试验。从区域上看, 先典型, 后推广。从规模上看, 先小后大。从治理目标来看, 先期有明确的试验性目标, 后期具体化。
社会发展呼唤建立治理中小河流的长效机制河流, 开创中小河流根治的新阶段。
摘要:中小河流治理长效机制是系统治理中小河流的制度保证, 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现简析一下中小河流治理长效机制的基本内涵。
关键词:中小河流,治理,内涵
参考文献
[1]陈雷.人民网新闻, 2011-07-15.[1]陈雷.人民网新闻, 2011-07-15.
[2]中小河流治理急需全面提速[EB/OL][2011-07-13].中国日报网.[2]中小河流治理急需全面提速[EB/OL][2011-07-13].中国日报网.
河流基本情况调查报告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