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化验废液的处理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化验废液的处理(精选8篇)

化验废液的处理 第1篇

处理含氰电镀废水方法很多,有碱性氯化法、二氧化硫 - 空气氧化法、过氧化氢氧化法、硫酸亚铁法、臭氧氧化法、酸化回收法、微生物降解法、离子交换法和自然净化法等[3,4,5],超临界CO2、有机磷以及超临界CO2与有机磷结合作为萃取剂处理含氰废水也有报道[6,7,8]。含氰废水处理方法的选择主要根据废水的来源、性质及水量来决定[9],而对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的电镀车间而言,含氰废液和废水主要通过碱性氯化法来进行破氰处理。根据厂的实际情况和设备,本研究选取碱性氯化法对电镀废水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废水达到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0—2008后进入园区污水管网。

1 处理方法

1. 1 主要废液和废水统计

根据贵阳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精神,以小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基础,产业用地向南部孟关方向转移和延伸,打造小河—孟关工业走廊,优化功能布局,增加聚集能力的要求,对位于主城区的工业企业实施“搬迁”战略。为了消除剧毒氰化物对环境和人身造成的严重危害,针对贵阳某电机厂在工厂搬迁后,原有的氰化镀锌和氰化镀镉槽液需进行安全彻底的无毒、无害化处置。需处理的含氰废槽液一共有9个氰化镀槽、4个氰化水洗槽,废槽液和废水中CN-的测定采用Ag NO3滴定,用碘化钾指示终点,终点时生成黄色Ag I沉淀[10],详见表1所示,含氰废液和废水通过专用管道运送至含氰处理池进行处理。

1. 2 氧化剂选取

含氰废水的处理已有成熟的技术,碱性氯化法以其运行成本低、处理效果稳定等优点在工程中广泛采用。碱性氯化法可用的药剂有Na Cl O、液氯和Ca( Cl O)2等,具体详见表2。本次破氰氧化药剂选用价格适中、产生污泥量少、含量为10% ~ 11% 的Na Cl O溶液。

Na Cl O碱性氯化法是在碱性条件下,利用次氯酸钠中的活性氯的氧化作用,经两个氧化阶段,把游离氰离子以及与金属离子络合的氰离子氧化成N2和CO2而去除。第一阶段──不完全氧化反应阶段,将CN-氧化成氰酸盐,反应方程式为:

严格控制CN-在10 g /L以下和废水p H为11~ 13,室温下操作,反应时间大约为20 ~ 30 min,氰离子与次氯酸钠的投加比为1∶2. 85,实际投加量为1∶3 ~ 4,废水经第一阶段不完全氧化处理后,氰化物转化为氰酸盐,其毒性降低为Na CN的1‰[11]。第二阶段──完全氧化反应阶段,将( 1) 式中氰酸盐转化成N2和CO2,反应方程式为:

用稀硫酸把废水的p H调整为8. 0 ~ 9. 0,反应时间为4. 0 ~ 6. 0 h,室温操作,氰离子与次氯酸钠的投加比为1∶7. 15,实际投加量为1∶7 ~ 8。

1. 3 处理工艺流程

采用间歇式处理工艺流程,即: 先将废槽液和含氰废水转移至氰化处理池,用水稀释至CN-含量低于10 g /L,再用20% Na OH把含氰废液或废水的p H调至大于10; 然后少量多次投加Na Cl O进行处理;再加适量H2SO4,控制p H 8. 0 ~9. 0,反应4. 0 ~6. 0 h后,处理完毕。经化验合格后,将处理后的废水调至综合处理池,在搅拌下,添加适量20% Na OH和絮凝剂,使其p H在8. 0 ~ 9. 0,使大部分金属离子沉淀,然后将综合处理池的上清液调至逐级沉淀池,添加适量的Na2S,使未能沉淀的金属离子进一步沉淀,最后加适量酸碱调节p H至6. 0 ~ 9. 0,进入排放池,详见工艺流程图1。

处理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安全事项[12]:

( 1) 现场处理和转运区域设警戒线和危险品标识,安排专人值守;

( 2) 由于所处理的槽液和废水中含剧毒氰化物,因此在处理和转运时严禁有高温和火源存在,以免发生危险,操作现场严禁吸烟;

( 3) 现场处理工作人员佩全密闭防毒面具,穿聚乙烯防毒服,着耐酸碱统靴,戴橡胶手套,并间歇式操作,如出现氰化物撒落或泄漏到地面,必须用Na Cl O等药品进行预处理,然后用大量自来水冲洗,冲洗后的废水转到废水池处理;

( 4) 处理和转运时须小心谨慎,避免受伤。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 1 次氯酸钠投加量对废水中氰根的影响

采取1. 3处理工艺,对含氰废液分批处理,每次处理量含CN-不超过20 kg。对废水中CN-的定性检测采用HJ 484—2009[13]中方法3,其原理: 在弱酸性条件下,水样中氰化物与氯胺作用生成氯化氰,然后与异烟酸反应,经水解而成戊烯二醛,最后再与巴比妥酸作用生成紫蓝色化合物,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其色度与氰化物质量浓度成正比。一般来说,第一阶段Na Cl O的投加量对整个破氰反应的影响不大,本次取4∶1的投加量,第二阶段的投加量对破氰工艺效果影响较大,因此,本次分别选取5. 70、6. 42、7. 15、7. 84、8. 55和9. 26作为第二阶段反应的投加量,其与检测颜色的对比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 在第二阶段反应中,随着投加次氯酸钠量的增加,出水CN-质量浓度不断降低,当投加量为m( Na Cl O)∶m( CN - )= 7 . 84时,CN-浓度为0. 28 mg / L,出水浓度达到GB 21900—2008国家电镀污染排放标准,且得到待测液的颜色变化由紫色偏黑→浅蓝色,当投加量为m( Na Cl O)∶m( CN - )> 7. 84时为紫蓝色向浅蓝色转变,由此,本次处理工艺取m( Na Cl O)∶m( CN - )= 7. 84∶1,可用紫蓝色向蓝色转变为投加终点。

2. 2 次氯酸钠投加量对废水中余氯的影响

余氯是指氯族消毒剂加入到被处理水中,与水中还原性物质作用一定时间后余留在水中的氯,包括游离性余氯和化合性余氯,而不包括氯离子,余氯的作用是保证 持续杀菌,也可防止 水受到再 污染[14]。在采用处理工艺1. 3的同时,对比2. 1次氯酸钠投加量对废水中氰根的影响,采用快捷、简便和准确的邻联甲苯胺指示剂,快速定性检测废水中余氯含量[15],其检测颜色的对比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 在第二阶段反应中,随着投加次氯酸钠量的增加,废水中余氯质量浓度不断增加,往待测液中滴加邻联甲苯胺指示剂后得到的颜色由黄色→红棕色转变,当出水浓度达到国家电镀污染排放标准时,得到颜色为浅红色,此时m( Na Cl O)∶m( CN - )=7. 84,废水中余氯含量为0. 48 mg / L,可用浅黄色向浅红色转变为投加终点。综合2. 1和2. 2可知,确定本次第二阶段破氰工程采用m( Na Cl O)∶m( CN - )=7. 84,并以相应颜色转变随时为现场提供指导。

2. 3 工程实例概况

本次工程采用次氯酸钠二级破氰处理后,旧厂区里所有的氰化电镀废液等得到了安全、彻底的无毒、无害化处置。本次处理的氰化镀锌和氰化镀镉废液的CN-质量浓度 分别高达26. 09 g /L和60 . 32 g / L,将其稀释到10 g / L以下,然后直接加入10% ~ 11% 的Na Cl O分阶段成功地实现了破氰处置,在处置时,为防止反应太剧烈而产生大量剧毒气体,Na Cl O要少量多次的添加,最终处理了118. 33 kg的氰化物,处理后的排放水送有资质监测站检测,结果氰化物质量浓度为0. 280 mg /L,p H = 6. 86,全部达到了GB 21900—2008《电镀污染排放标准》规定的排放限值,即总氰≤0. 3 mg /L,p H 6 ~ 9。

3 结论

( 1) 本次工程破氰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不完全氧化阶段,控制p H为11 ~13,m( Na Cl O)∶m( CN - )=4∶1,第二阶段为氰酸盐完全氧化成CO2和N2去除氰化物,控制p H为8. 0 ~ 9. 0,m( Na Cl O)∶m( CN - )=7. 84∶1。

( 2) 本处理工艺可用简单、便捷和利于现场操作的异烟酸 - 巴比妥酸和邻联甲苯胺指示剂作为判断添加次氯酸 钠的终点,最终检测 得CN-为0 . 280 mg / L,余氯量为0. 48 mg / L,对工程实际操作具有指导意义。

摘要:针对位于城市中心企业搬迁后遗留的氰化电镀废液,提出详细的处置方法、原理和工艺。对CN-平均含量为26.09 g/L和60.32 g/L的氰化镀锌和氰化镀镉废液先稀释到10 g/L以下,采用二级破氰,第一阶段控制p H为11~13,m(Na Cl O)∶m(CN-)=4∶1;第二阶段控制p H为8.0~9.0,m(Na Cl O)∶m(CN-)=7.84∶1,并采用简单、便捷和利于现场操作的异烟酸-巴比妥酸和邻联甲苯胺指示剂作为判断投加次氯酸钠的终点,最终检测得CN-为0.280 mg/L,余氯量为0.48 mg/L,出水浓度达到GB21900—2008排放标准,这对工程实际操作具有指导意义。

化验室废液(弃物)处理管理制度 第2篇

一、目的

为了规范、统一化验室验室废液(弃物)的处理程序,确保废弃物合理、规范、恰当处理,防止废液(弃物)处理不当对环境产生污染。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范围

适用于化验室所产生的废液(弃物)。

1.废液类:a 低浓度(<5%)废液,样品分析残液;

b 较高浓度酸、碱、盐类;

2.废物类:a 废煤样,废弃化学试剂容器,废弃包装物;

b 危险化学品包装物;

3.废气类:煤样挥发物,载气(氧气,乙炔气),分析过程中间物。

三、化验室废液(弃物)的管理

1.化验室废弃物应按照相应性质进行分类收集、存放,分别集中处理。废弃物不得随意丢弃,必须由相应责任人按照规定的方式处理。.质量管理员应对废液(弃物)的处置情况经常性监督。3.废液(弃物)应明确标识,注明类别和收集时间。对要处理的的情况应有废液(弃物)记录。

四、化验室废液(弃物)处理

1、一般低浓度废液(浓度小于5%),有机溶剂、样品、标准曲线及样品分析残液、失效的贮藏液和洗液、大量洗涤水等废液,低浓度可直接排放下水道。

2、较高浓度酸、碱、盐类物质的废液处理,经技术人员同意后由检测人员处理:测定煤中氮;煤中氯、砷;煤灰成分项目的化学废液集中收集于塑料桶中,用pH试纸(或pH计)检验,如果呈酸性,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或氢氧化钙的水溶液或用废碱液中和,如果呈碱性,加入废酸中和,使废液的pH约等于7。用大量水冲稀排放。

3、化验室产生的废气包括试剂和样品的挥发物、分析过程中间产物、泄漏和排空的标准气和载气等,采取通风厨或专门抽风装置,经空气稀释后排入外界。

4、一般化学试剂的容器,在试剂使用完全后,用自来水冲洗,继续使用或当作一般生活垃圾处理。

5、危险化学试剂的包装物,主要有浓硫酸、浓盐酸、浓硝酸、氢氟酸、氨水,用清水反复冲洗其包装瓶后,做生活垃圾处理。氯化锌包装桶使用完毕后,反复用清水冲洗后压扁作为废铁处理。

6、一般实验用品:玻璃器皿、石棉绒、滤纸等。可重复利用的玻璃器材如玻片、吸管、玻璃瓶等可以用洗液浸泡,然后清洗重新使用。一般外包装材料、废弃纸品售给回收站。木质包装箱少部分完整留用外,其余作为木材集中堆放待用。

油田钻井废液处理工艺的探讨 第3篇

目前国内油田对钻井废液的处理一般采用终端集中处理的模式, 就是钻井完井工作后, 对钻井产生的废物和废水进行收集和集中处理。但是, 这个方式存在较大的弊端, 尤其是泥浆坑池对油井周边生态及地下水资源的污染。由于陕北地区油井井位普遍分散、偏僻, 受当地特殊地理环境影响, 现场钻井废液一般采用日光自然曝晒蒸发, 蒸发后形成的废泥浆进行常规固化处理再填埋。近几年, 我国对环境污染的监管力度逐年增加, 《“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科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均提出优先发展环境保护技术及相关的装备。此文从处理工艺及其成套设备方面, 介绍了一种适合陕北水资源缺乏地区, 泥浆不落地无害化处理、随钻钻井废液在线处理及处理后水质达标排放的工艺设备。该工艺设备能够将常规钻井废液进行固液分离, 固相物固化处理后可集中深埋或作为道路的填层, 液相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可重复利用或达到排放标准后进行外排。

1 油田钻井废液处理设备工艺

油田钻井废液处理设备的基本工艺为:钻井废液收集破胶固液分离液相加药混合沉降处理气浮处理滤料过滤处理膜过滤处理生产用水再利用或达标外排。

钻井废液由井场废液收集模块 (废泥浆罐代替泥浆坑池) 进行集中储存, 污水泵将钻井废液输送到破胶混凝模块, 自动控制加药模块根据钻井废液特性添加破胶剂。钻井废液与破胶剂充分混合反应后进行沉淀分层, 形成上部为液相的浑清液和下部为固相的污泥, 分层后形成的污泥等杂质通过板框压滤设备进行固液分离, 其固相物添加固化剂进行固化处理后可集中深埋或作为道路的填层, 液相物与分层后形成的浑清液进入水处理设备进行无害化处理。

浑清液进入管道混合器, 自动控制加药模块根据水质取样添加p H调节剂, 并按比例加入适量的凝缩PAC和PAM等药剂。各种药剂在管道混合器中与浑清液充分混合后进沉降处理模块进行自然沉降, 经沉降分离后的浑清液依次进入气浮处理模块、滤料过滤模块和膜过滤模块, 处理后的水质达到生产用水标准可再次利用或达到外排标准进行外排。

2 设备基本组成及主要功能

2.1 废液收集模块

废液收集模块主要收集钻井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泥浆及随钻产生的泥沙及岩屑等废水和废物, 其主体结构为瓦楞钢板结构, 并设有进出水口及排污口, 同时罐体上部设有搅拌机, 对罐内钻井废液进行初步的药剂添加处理, 单个模块的收集最大容量为50m3。

2.2 破胶混凝模块

该模块主要部分由药剂接入部分和破胶混凝沉淀分离部分组成。药剂接入部分可将药剂通过与加药模块相连的快插式加药管道加入混凝罐进行混合反应。混合后的钻井废液沉淀分层, 分层后的钻井液分为上下两种状态:上部为比重较小的浑清液, 下部为比重较大的絮凝状污泥。上层浑清液通过出水管路进入水处理设备, 下层污泥通过污泥管路进入板框压滤模块固液分离。

破胶混凝模块设有泥浆液位指示控制、搅拌破胶监控、泥浆加压输送、电气自动控制等设备, 可随时监测处理状况。

2.3 管道混合反应+斜管沉降处理模块

管道混合器与斜管沉降处理模块采用一体化设计, 结构紧凑。管道混合器采用多级串联的方式组合, 可以在很宽的雷诺数范围内与需要添加的各种药剂进行流体混合反应, 能满足进入斜管沉降处理模块的液体进行充分的絮凝反应。

斜管沉降处理模块主要采用斜管分离技术, 该技术属于物理法处理方式, 利用水中不同物质的密度差进行重力分离。采用斜管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絮凝物沉降速度和分离效率, 加药反应后的污水经过斜管沉降以后, 大颗粒形成淤泥由污泥泵提升至板框压滤模块形成泥饼, 方便集中处理, 而带有小颗粒的浑清液由流程泵进入气浮处理模块。

2.4 气浮处理+滤料过滤模块

气浮处理模块和滤料过滤模块采用集成一体结构。气浮处理模块就是通过向液体中通入大量空气产生气泡, 使得水中的乳化油、细小悬浮物和固体颗粒附着在气泡上, 随气泡上升浮至水面被刮除, 从而达到固液分离的目的。为增加分离效果, 同时防止上级流程形成的悬浮物被破坏分散, 该模块选用了MAF-A型旋切式浮选机, 其采用旋切式叶轮结构高速旋转产生真空作用, 吸入空气及回流水, 并完成有效的汽水混合相的切割, 可产生0.5µm微细气泡, 从而优化浮选效果。

滤料过滤模块采用核桃壳和改性纤维球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加压使得滤料过滤后的水样清澈透明, 水质更为稳定。该模块设有反冲洗流程, 可以使滤料再生利用, 延长使用寿命。

2.5 加药模块+膜过滤模块

加药模块设备由破拆、液位指示与控制、溶解、加量控制、输送以及电气自动控制设备组成, 该模块均采用变频加药泵组成, 可根据水质状况随时控制加药量的多少, 能实现连续配药和加药的要求。

膜过滤模块为水质的深度精细处理, 其采用具有选择效果的高精度面膜材料, 按照机械筛分原理, 通过滤芯与物料系统的精确匹配达到实现料液中不同组分的分离和浓缩, 并采用错流过滤方式从而达到解决膜组的堵塞问题。

2.6 设备的运输及装卸

针对陕北地区油井所处地区偏远, 坡度陡峭, 个别地区甚至遇到转弯半径过大的车辆时要提前使用推土机开路的状况, 该设备在设计时选用集装式橇装结构。选定运载车辆为该地区较为常见的64槽子车进行运输。考虑到道路运输时郊区居住地往往有居民私自拉扯的电缆等障碍物的通过性问题, 各功能模块为集装式框架结构, 其长度不超过9000mm, 宽度和高度均不超过2100mm, 框架起吊方式为上下吊装, 运输过程中框架结构与运输车辆通过固定绳索联接, 以防止设备在运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滑移现象。在现场使用时, 装卸及井场布局工作可通过一辆15t以内的吊车及6辆运输车辆完成。

3 现场应用及结论

设备开发完成后, 按照破胶、沉降、气浮、过滤和固化等处理流程, 先后在陕北靖边及青海花土沟矿区配合20余口井的钻探作业和完井作业。现场使用效果较良好, 其中钻井液中杂质泥浆等大比重固相物成型稳定, 脱水率85%以上, 且方便集中运输。对处理后的水质进行检测, 发现p H值、碱度、硬度、总铁、总盐、浊度、色度和COD等指标均满足再次利用和外排的要求, 减少污染的同时节约了大量用水成本。 (见表1)

综上所述, 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⑴研制的油田钻井废液处理工艺及设备在使用过程中, 钻井液分离效果理想, 经破胶沉淀后, 大比重固相形成的淤泥进入板框压滤模块后可形成易运输的成型固体, 方便集中处理。带有小颗粒的浑清液液相进入污水处理系统, 处理效果较好, 且效率较高。

⑵设备采用模块化结构, 各模块外形结构尺寸均保持统一, 设计均以鄂尔多斯地区运输实际情况出发。同时通过优化起吊方式方便吊装作业, 能够满足山区环境使用。

化学实验废液的处理与利用 第4篇

一、废液处理原则

1. 集中贮存

因为废液不可循环使用, 无法通过简单的净化措施排除有害物, 所以, 化学实验产生的废液应有选择的储存, 分类保管。如:有机物不能与过氧化氢废液融合, 硫化物、氯化物不能与含酸废液融合。又因为实验室内装置、设备众多, 为避免废液感染现象, 必须将废液贮存到特定的容器内, 并进行特殊标注, 等待实验结束后, 集中净化处理。

2. 贮存环境管理

贮存废液的容器需要密封, 原理火源、水源, 以免引起爆炸或水污染。容器周边不应设置实验装置、钢架、玻璃容器等, 应将容器设置在原理其他物品的开阔地界, 防止容器因过失操作行为被破坏, 废液溢出, 污染环境。

3. 科学管理

贮存废液的容器上应设置标签, 标明废液成分、贮存时间、处理方法、注意事项等。针对具有极强破坏性的废液, 实验者应及时清理, 不要长时间贮存。同时, 废液需在指定的场所处理, 实验者不能擅自选用中和溶液, 处理废液。

二、化学实验废液处理方法

1. 无机类

无机类废液中, 有害物质多以离子形态存在, 故常采用物理、化学等方法, 分解、回收有害物。

(1) 含汞废液

汞毒性极强, 对人体消化、神经系统破坏性极大, 集中在试验器具上, 如温度计、压力计。如因器具破损导致汞泄露, 实验者可以先用试管收集, 在用三氯化铁稀释残留物。在处理含汞废液时, 应先将有机转无机, 转变汞元素特性。之后选择常见的两种处理方法, 处理溶液:一是还原法, 用铜、铁、锌做还原剂, 与汞发生还原反应, 生成金属汞。二是硫化物沉淀法, 氢氧化钠中和废液, 待PH值升至8后, 加入硫化钠, 反应生成硫化汞沉淀, 加入硫酸铁, 反应生成硫酸亚铁, 分离过滤之后的废液中, 汞离子含量会急速下降。

(2) 含铅废液

铅与汞的破坏性一样, 即使危险毒素, 也是重要污染物。处理铅废液时, 实验者通常会选择氢氧化钙、氢氧化钠溶液处理, 并利用消石灰, 降低溶液PH值, 让沉淀物氢氧化铅的凝聚程度更好, 达到最好的共沉淀效果。之后, 采用光度法分离沉淀物, 不断搅拌溶液, 多次反复过滤。如果沉淀物密度小, 不易过滤出来的话, 也可以加热废液, 用器皿罩将溶液罩住, 收集蒸发掉的铅元素。

(3) 含氰废液

处理含氰废液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漂白粉法, 利用氯酸离子的还原性, 分解氰离子, 反应生成氮气, 排除废液。二是氧化法, 将废液与硫酸钠溶液中和, 搅拌均匀, 静置3小时, 氰离子会被转化成硫氰酸根, 这种元素对人体没有伤害。或选择高锰酸钾溶液为氧化剂, 如果废液中的含有强酸, 应提前稀释, 待PH值升高到10之后, 搅拌废液, 促进氰离子转化。

2. 有机类

化学实验经常会采用有机萃取方法, 选择有机物为标准也, 实验后, 有机物会残留在溶液中, 无法提纯, 甚至还会造成环境污染。所以, 虽然有机物毒性、污染程度较低, 但是仍需进行分类处理。常见的处理方法有:吸附法、焚烧法、水解法、生物化学处理法、萃取法等。

(1) 含胺类废液

胺是燃料中间体, 可以吸附大量颜色物体, 如直接与人体皮肤接触, 会引发炎症感染。一般情况, 实验者会采用萃取方法, 提取胺类有机物, 使它的纯度、浓度升高, 能够与溶液分离开来。如果废液中胺类浓度低的话, 则简单的萃取方法很难提纯胺类物质, 所以应向废液中加入氧化物的溶液, 对废液进行氧化处理, 使胺类物质转化成苯胺物质, 使用醋酸丁酯或粗汽油来萃取该物质。

(2) 含酚废液的处理

酚浓度高的溶液可以使蛋白质变性, 对人体细胞造成深层伤害。为此, 化学实验中, 实验者必须特别注意与含酚废液保持距离, 不要与其直接接触。如废液中的酚浓度低, 则可以采用漂白法, 利用氧化剂的氧化作用, 将酚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如酚浓度很高, 一般氧化剂无法与其发生氧化反应, 即使发生反应, 废液中的酚也不能完全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则应向废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之后加热废液, 让多余反应气体排出。再采用光度检测法, 标记可燃物质, 提取该物质, 逐层萃取酚物质。

结论

通过上文对化学实验废液处理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可知, 有机、无机废液的破坏性都很强, 所以进行废液处理时, 二者都不能忽视, 必须提高警惕, 按照规定的贮存规范、处理方法、萃取技术处理废液, 如途中, 出现突发状况, 如火灾、有毒气体排出, 实验人员应迅速逃离现场, 不要盲目采取抑制措施, 避免事故进一步扩大破坏范围。总之, 化学实验是帮助人类探索微观元素的重要方式, 从事该行业的实验者、工作人员都应重视实验室废液处理及排放问题, 将其当做重点工作任务, 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项工作。

参考文献

[1]陈俊平, 吴翠霞, 周开梅, 陈昭国.工科分析化学实验中常见废液的处理与回收[J].江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12 (03) :126-129.

[2]艾尔肯依布拉音, 张慧, 郑海宁.提倡化学实验废液分类及处理方法列入实验教科书内容[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 15 (01) :156-157.

[3]陈俊平, 吴翠霞, 周开梅, 陈昭国.工科分析化学基础实验中常见废液的处理与回收[J].实验教学与仪器, 2004, 15 (101) :148-150.

[4]傅雷, 李惠萍, 任晓飞.基层CDC化学实验废液的特点及处理方法[J].职业与健康, 2009, 15 (11) :1206-1207.

无机化学实验废液的有效处理办法 第5篇

一、无机化学实验的废液分类

1. 含酸废液

2. 含碱废液

3. 含铬化物的废液

4. 含银化合物的废液

5. 含汞、锌、铜、铅、锰等重金属化合物的废液

6. 含砷或氰化物 (极毒) 废液

在处理废液时, 应考虑对有用或价值很高的成分予以回收利用。

二、废液处理的方法

1. 分别处理法

(1) 含稀酸和稀碱废液可相互中和, 溶液p H达6~8时即可排放。

(2) 对含铬 (VI) 化合物废液的处理, 可以在酸性条件下先用还原剂Fe SO4或用硫酸加铁屑还原至Cr (Ⅲ) 后, 再转化为氢氧化物沉淀而分离。

(3) 含银化合物的废液可在废液中加入氨水, 使溶液逐渐变清, 再加入适量的氨水和10%的葡萄糖液, 进行水浴加热, 使银以银镜的形式析出。

(4) 对含有锌、铬、汞、锰等重金属离子的废液, 可以采取碱液沉淀法, 使这些金属离子转变为氢氧化物或碳酸盐沉淀, 再将沉淀与液体分离。

对铬、汞废液还有更便捷的处理方法:

(1) 含铬废液的处理:在废液中加入石灰或电石渣, 使铬离子转变为难溶的Cd (OH) 2沉淀除去。

(2) 含汞废液的处理:用废铜屑、铁屑、锌粒作还原剂处理废液, 可直接回收金属汞, 或在废液中加入Na SCN和KAl (SO4) 2·24H2O, 使汞转变为难溶的Hg S沉淀而除去, 这种方法的除汞率可达99%。

(5) 含砷或氰化物 (极毒) 废液的处理:

(1) 含砷的废液, 可以加入Fe (Ⅲ) 盐溶液及石灰乳, 使砷化物沉淀而分离。一旦砷中毒, 可立即服用新配置的氧化镁与硫酸铁混合液解毒 (强烈摇动生成氢氧化铁的悬浮液) , 并送医院急救。

(2) 含有氰化物的废液, 可先加入混合碱液, 使金属离子沉淀而分离。调节滤液的p H到6~8时, 再往滤液中加入过量的次氯酸钠溶液或漂白粉, 充分搅拌, 静置12小时以上, 使氯化物分解。反应式如下:

2. 铁酸盐法

此法适用于处理含重金属离子的废液, 在废液中加入过量的10%Fe SO4溶液 (Fe2+离子总量与金属离子总量按物质的量比要大于5倍以上。) 然后再加入10%Na OH溶液, 使重金属加热保持在333K以上, 通入空气, 促进氢氧化亚铁向铁酸盐转化, 再静置, 过滤。

当然, 做好实验废液的处理, 不仅需要科学的引导, 更重要的是提高师生的环保意识、责任意识, 加强管理制度, 加大实验室废液处理的专项资金, 加强宣传和教育培训的力度, 从源头上杜绝实验废液对环境的污染、对人类的危害。

摘要:无机化学实验是无机化学的组成部分, 而实验中产生的废液的妥善处理关系着环境的污染。在介绍无机化学实验废液的处理上提出了更简捷有效的处理办法, 为促进实验室的绿色化、环保化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废液,废液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1]大学无机化学, 1995.

[2]徐光宪.今日化学何去何从[J].

铬鞣废液处理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6篇

制革行业在给社会带来经济效应和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负担,特别是制革的废水,而铬鞣废液是制革工业中废水的主要组成部分。铬鞣由于优良的成革效应的不可替代性在制革中广泛应用,但是传统的铬鞣工艺三价铬的结合量不是很高,一般只有60%~70%,其余30%~40%的铬残留在废水中,废水中的铬含量高达2000~5000 mg/L(以Cr2O3计)[1]。由于微生物对铬无分解能力,生化处理不能去除铬的污染,且铬离子进水生化系统容易引起细菌的铬中毒。废铬鞣液的任意排放,致使铬盐在土壤、植物、水生物中积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若铬通过含铬食物进入人体中,将极大地危害人体健康,因此,消除铬污染是制革污水处理中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同时,铬鞣废液的直接排放还造成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利用,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段对铬鞣废液进行回收利用,减少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铬鞣废液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铬,主要是中低电荷组分。除此之外,还含有部分胶原蛋白质、动物油脂、角蛋白、纤维素、单宁等有机物和甲酸、醋酸等有机酸。通过后期提碱操作,鞣后的铬鞣液p H值有所升高,大约为3.7~4.0。要对铬进行回收和利用,必须考虑铬废液的成分特点。

2 铬鞣废液处理研究现状

2.1 目前铬鞣废液的处理方法

传统的铬鞣废液处理方法一种是循环利用法,主要通过分离除杂后用于浸酸、鞣制、复鞣等;另一种是回收利用法,如通过加碱沉淀分离再酸化溶解、利用萃取、吸附、离子交换、药剂法以及其他新型的方法将废水中的铬回收再利用。铬回收后的废水也可部分用于制革生产的用水。

2.1.1 封闭循环利用法

2.1.1. 1 直接用于浸酸

铬鞣废液通过净化除杂后用于浸酸时要注意加料的顺序,将酸加入铬废液中,调节p H值范围,当铬废液的铬配合物组分变化达到平衡(由占主要的中低电荷组分变为高电荷组分)以后,再用于浸酸[2];此外温度控制也很重要。浸酸后的废液直接排放。

2.1.1. 2 直接用于鞣制

汤海波等人[3]在沉淀处理过的铬废液中加入10%的盐水和酸,再在溶液中加入铬鞣剂,然后加入碳酸钠用于鞣制,即在酸液中进行鞣制。鞣制过程中的p H值和化工原料的用量控制得当,鞣制就不会出现问题,各次循环中的鞣液结合量就能恒定。

2.1.1. 3 直接用于复鞣

徐晓红等人[4]开发了特殊配套助剂络合剂D。将铬废液依次除固形物杂质、除油处理、p H调节处理再用于复鞣,复鞣的同时加入络合剂D和部分新复鞣剂,所加废液量为皮质量的200%~400%,使鼓内温度维持30~40℃复鞣,调节p H为5.0~6.5,转动45~120 min,控水水洗后废液中Cr2O3含量低于0.1g/L,而且成革质量良好,与常规铬复鞣无明显差别。

直接循环利用法操作比较简单,在有效利用铬鞣剂的同时可大量减少中性盐的消耗和排放,减少了铬鞣工艺中的用水量。但是废液中的可溶性油脂、胶原蛋白、中性盐等难以去除,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从而影响成革的质量,比如铬皂、盐霜、发红发暗等问题,不同的生产批次之间皮张颜色不一致等问题。而且由于制革过程中的用水是不平衡的(初期的液比仅为0.6~0.8,而后期的液必将增加到2.0~3.0),所以铬鞣的废水并不能够全部被循环利用,剩余部分必将被排掉,因此排放的铬废液中还至少有1~3 g/L的铬含量,同样给环境带来了负担且达不到国家排放标准,且循环的部分最多在经过五次利用之后将会对革的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

2.1.2 铬回收利用法

2.1.2. 1 碱沉淀回收

最常用的碱处理剂包括Na OH、Ca(OH)2、Mg O、Na2CO3等。下面对这几种试剂的处理进行综合比较。

谭志侠等人[6]以氢氧化钠和石灰作沉淀剂,p H值控制在8.5~9.0,水解2 h用热水洗涤2次,杂质分离效率可达80%,回收铬的纯度可以保证鞣革工艺的要求。为有效提高废铬液中铬的去除效果,赵彤昕等人[5]用Fe SO4作为絮凝剂对铬废液进行处理,当p H控制在8.5时,总铬的去除率随Fe SO4投加量增大而增大,在Fe SO4投加量大于187.5 mg/L时,总铬的去除率基本稳定在99%左右。且处理费用较Mg O低50%以上。

由于采用沉淀法得到的铬泥的含水率为99%左右,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压滤处理。滤饼的处理目前主要采用加浓硫酸得到碱式硫酸铬,然后重新用作铬鞣液使用。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碱沉淀法回收的铬泥中,含有一定量的难以去除的可溶性油脂、蛋白质和其它杂质,无法进行回收利用或回用时会对皮革的质量产生不利影响;且p H值不容易控制,p H值过低,Cr3+沉淀不完全,p H值过高,Cr(OH)3沉淀会再次溶解,致使废液中的铬含量很难达到排放标准;沉淀操作时间较长。

2.1.2. 2 萃取法

萃取法常有物理萃取和化学萃取两种方法,铬鞣废水经格栅、筛网过滤后,收集于贮液池,铬废液用萃取法回收并将废水循环利用。现阶段用萃取法回收铬存在两种思路,一种是用有机溶剂(铬的良溶剂且可与水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相分离)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将铬废液中的铬萃取出来,再经过后处理用于新铬鞣剂的制取。另外一种是利用化学反应萃取剂(即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进入废液中Cr3+或其水合物内部并与其发生配位,形成稳定的配合物并发生相分离)。这两种萃取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对于第一种方法,卫亚菲等人[7]曾将铬鞣废液泵入萃取设备中,与萃取剂逆流多级反应,使水中铬离子进入萃取设备中进行反萃取,将反萃取液用Na OH再生。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很多萃取剂都属于有毒物质,使用生产不安全而且萃取剂的用量较大,投资较大不经济,因此很少使用。对于第二种方法,殷钟意等人[8]采用络合萃取法处理工业含铬废水,在不同p H流速和接触时间等条件下,对含铬废水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在废水起始p H为1.0~2.0时,络合萃取法能方便、快速、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六价铬。故此法中可应用氧化萃取络合剂将三价铬氧化为六价铬再进行萃取,使废液达到国家的排放标准。但是此方法的缺点在于萃取后的络合物分离困难。

2.1.2. 3 吸附法

吸附回收的原理是利用吸附剂或者吸附材料的吸附性,将铬废液中的铬吸附出来,使得废水中的铬含量减少,再将吸附过后的材料中的铬通过解吸处理,从而达到回收废液中铬的目的。吸附法所采用的吸附剂分为单一吸附剂和复合吸附剂两类,单一的吸附剂(如合成活性炭吸附剂)很少应用。李增新等人[9]将膨润土与90%脱乙酰度壳聚糖的0.5%醋酸溶液按1∶1.2质量比混合,制成负载壳聚糖改性膨润土吸附剂,用于处理实验室含铬废液。在壳聚糖与膨润土质量比为0.04,吸附剂用量为40.0 g/L,废水中Cr(VI)质量浓度不大于50mg/L,p H值为4~6,吸附平衡时间为40 min的工艺条件时,Cr(VI)去除率为81%。与活性炭吸附法相比,膨润土-壳聚糖复合吸附剂吸附平衡时间短(约为1/2),且成本仅为活性炭吸附法的1/6。除上述复合吸附剂外,还有粘土-壳聚糖复合吸附剂,PAC、SA、SCA-1等。吸附法的关键在于吸附完后需要用脱吸剂处理,如果能够很好的脱出则铬回收率很高且吸附材料可以再次使用,但很多材料吸附后很难再解吸,很多吸附过后的粘土只能用于建筑用途,达不到回收的目的。

2.1.2. 4 离子交换法

采用离子交换树脂与废铬液反应,树脂上的正价离子与铬离子交换,使废液中的铬离子交换于树脂中。采用高浓度的H2SO4再生,得到Cr3+较高的Cr2(SO4)3再生洗脱液,再按照制革工艺要求重新调整以后,回用于鞣制工段。Sevgi Kocaoba[10]使用离子交换树脂技术回收铬,得到最优条件为:铬离子的质量浓度为10 mg/L,p H值为5,搅拌时间20 min,树脂质量250mg,铬回收率在99%以上。但是此法存在很多不足,由于高价金属离子很容易被交换树脂吸收,同时也很难被再生洗脱下来,而且所用的树脂要求热稳定性能要好,毒性和黏度要小,还要有一定的化学稳定性。且设备较复杂,操作工艺繁琐,投资较大,在一般的制革厂很难被采用。

2.1.2. 5 药剂回收法

由于铬废液中含有大量的可溶性蛋白质、油脂和其他有机杂质难于分离,所以铬回收的关键在于除去这些物质,才能够使得回收的铬鞣液在用于鞣制过程中成革的质量不会受到太大影响。研究者采用各种絮凝剂用于铬回收,哈婧等人[11]采用阳离子醚化淀粉改性水处理剂,利用絮凝气浮法可有效去除铬鞣废液中可溶性油脂、蛋白质及其它杂质。在p H=5的淀粉改性水处理剂用量为8 mg/L条件下处理铬鞣废液,COD的去除率70.98%,Cr3+去除率8.5%,解决了铬鞣废液循环利用杂质积累对成品革性能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王军秀等人[12]从处理制革废水的活性污泥中,筛选到4株产微生物絮凝剂的菌株,用这些菌复合后产生的絮凝剂处理制革废水,色度、浊度、COD都有明显的降低。多糖类絮凝剂多数为阴离子型絮凝剂,絮凝机理为“吸附架桥”。复合凝絮剂MBFI处理铬鞣废水后,其色度、浊度去除率分别为80.06%、75%,处理综合废水的COD去除率大于90%。MDFII处理铬鞣废水后,其色度、浊度去除率均大于80%,处理综合废水的COD去除率大于90%。

复合絮凝剂处理的废液水质较好[13,14],图1工艺有效地去除了铬鞣废液中的可溶性油脂、蛋白质和其他杂质[13]。同时,用铬鞣废液代替浸酸液,无废酸液零排放。但是此法的不足在于考虑到成本和工业设备及工艺的复杂性几乎很难实现工业化。

2.2 新型的其他回收技术

新型的回收技术主要有膜分离技术、电解法、超滤-循环工艺以及生物积累等方法。

新型工艺应用于生产最大的优点是其回收后的铬鞣废液经过处理,水质较好,可以用于制革生产用水,完全符合生产要求,无二次污染,真正实现零排放。但新型处理技术同时还具有成本高,工艺繁琐,设备投资大,技术含量高等特点,很难实现工业化。

2.2.1 膜分离技术

液膜分离在国内主要用于Cr6+的分离,在Cr3+的回收利用中研究的很少,因此应用不是很广。而在国外(如日本),膜分离技术电渗析、反渗透、液膜法等技术的研究相对较多。液膜是一层很薄的液体膜,液膜分离体系的形成是:先将液膜材料与一种作为接受相的试剂水溶液混合,形成含有许多小水滴(内水相)的油包,水乳状液,再将此水乳状液分散在水溶液连续相中,最后形成由外水相、膜相和内水相组成的“水包油包水”液膜分离体系。A.I.Hafez等[15]的研究结果表明,反渗透膜可以有效地从铬鞣废水中分离出Cr3+;废水中盐的含量过高将影响Cr3+的去除率,当盐浓度低于5000 mg/L时,反渗透膜法可经济有效地从废铬液中分离回收Cr3+。这种方法用于处理铬废液得到的循环液效果较好,但是工艺过程较为复杂,技术含量较高,并且在国内研究较少,因此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2.2.2 电解法

电解法处理回收铬鞣废水中Cr3+的应用在国内较为少见,仅停留在实验阶段。研究表明平均电流密度为0.085 A/cm2、常温条件下,电解还原方法处理工业含铬废水初始质量浓度不大于600mg/L时,废液p H=3,反应时间确定为40 min,换极周期为10 min,并且根据前期正交试验确定加入的Fe SO4比例为1∶1的反应条件下,可达到去除率在94%以上,出水浓度达到国家排放标准[16]。电解法的工艺比较简单,而且成本不是很高,只是要放大生产还需要很多技术的改进。

2.2.3 生物吸收处理

棕色马尾藻类海草能够吸收废液中的铬,研究人员发现在p H为3.5~3.8的条件下,用马尾藻处理模拟铬废液,6 h后对铬的吸收量可获得最大吸收量约为83%。每克马尾藻类海草对铬的最大吸收量为35 mg[17]。但是此法大多数仅应用于实验回收铬废液,很少用于工业化回收。

2.2.4 超滤-循环工艺

超滤-循环工艺主要用两步操作完成,第一步是超滤处理;第二步是微孔过滤(NF)处理。首先采用UF装置,对铬鞣废液中悬浮物和脂肪类物质的去除率可达到84%~95%,同时还有40%的有机氮被去除,在油脂、蛋白质中所含的铬随之被除去。将UF系统所得的滤液经过NF处理,将氯化物与硫酸盐分离开来,所获得的氯化物可用于浸酸工艺,而铬溶液经过调整后得到循环利用[18]。经过处理后的铬废液中铬含量大大降低,而且COD也有减少。再用废液处理后进行循环利用,生产工艺基本不受影响。

新技术处理铬鞣废液存在的共同特点是工艺的技术含量较高,特别是膜分离技术在国内的研究较少,现对于国外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有待解决的问题还较多,而且设备较为复杂;虽然电解法较简单,但是要应用于生产还要考虑工业废水的量以及操作的可行性;生物处理方法处理的量很有限,而且生物处理剂的生产成本很高;而超滤-循环工艺应用于生产较为可行,但是设备较为复杂。

3 总结与展望

铬鞣废液中铬的回收越来越受到制革行业的关注,既经济又高效降低铬废液中的铬含量是制革厂追求的目标,但是目前的铬鞣废水处理还存在很多问题。国内被广泛采用的废液回收法主要有碱沉淀法、络合萃取法、药剂回收法等,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点。碱沉淀法最主要的缺点是一般碱剂铬泥的分离难度大,而Mg O的成本又较高。直接循环法由于废水中的蛋白质、油脂、有机物没有得到除去,如果废水循环利用多次会对革的质量产生不利影响。络合萃取法较为可行,但是有待开发能够与Cr3+离子之间发生较强配位反应、可承载多个配位基团的大分子,从而能够形成大相对分子质量的配合铬以及可在较低p H(7以下)下生成沉淀(相对于碱沉淀法而言),完成与废液分离的络合剂。药剂回收法回收效果较为明显,高吸收易解吸复合絮凝剂的开发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上述方法产生的废水中同样还含有10~100 mg/L左右的铬含量,还不能达到国家排放的标准,真正实现零排放还需要解决很多实际问题。而新型铬废液处理方法由于成本高、工艺复杂、技术含量高、处理量较小、投资大等问题不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很多只处于实验水平。

根据现代工业生产的要求,回收效果好且能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是当今铬鞣废液处理的发展趋势。更好的方法是控制污染的源头,即在生产过程中控制工艺,使用清洁制革技术,开发环境友好型鞣剂,同时尽量降低生产成本。

摘要:铬鞣法仍是皮革鞣制的最主要方法,由于一般传统的铬鞣铬的结合量只有60%~70%,这些三价铬直接排放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还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本文就现阶段国内铬鞣废液的处理方法和技术进行了综合评述,目前最实用有效的处理方法是用物化和生物处理技术,加之清洁化生产过程,使铬鞣废液回收高达99%以上,使得废液排放达到国家标准。

化学实验室常见无机废液的处理方法 第7篇

1 无机废液的处理原则

对高浓度废酸、废碱液要经中和至中性时排放;稀废液, 用大量水稀释后, 安全后, 可以排放到下水道中去;废液中主要含有重金属的汞、铅、镉、铬及砷化物、氰化物、氟化物等的必须经过处理, 达到国家污水排放标准后, 才能排放到下水道中去。

2 处理方法

无机废液的处理与其性质有关, 不同的无机废液处理方法不同。

2.1 含无机酸废液

将废酸慢慢倒入过量的含Na2CO3或Ca (OH) 2的水溶液中, 或用废碱相互中和, 中和后用大量的水冲洗。

2.2 含氢氧化钠、氨水废液

用HCl或废酸溶液互相中和, 再用大量水冲洗。

2.3 含汞废液

含汞溶液包括有机汞和无机汞, 有机汞的废液中加入适当的氧化剂分解为无机汞, 无机汞的废液的处理方法:

还原法

用铜屑、铁屑、锌粒、硼氢化钠等作还原剂还原, 可以直接回收金属汞[1,2]。

2.4 含铅废液

铝盐脱铅法

在废液中加入消石灰, 调节至p H值大于11, 使废液中的铅生成Pb (OH) 2沉淀.然后加入Al2 (S04) 3 (凝聚剂) , 将p H值降至7-8, 则Pb (OH) 2与Al (OH) 3共沉淀, 放置, 使其充分澄清后, 分离沉淀, 达标后, 排放废液[3]。

2.5 含镉废液

氢氧化物沉淀法

在含镉的废液中投加石灰, 调节p H值至10.6-11.2, 充分搅拌后放置, 使镉离子变为难溶的Cd (OH) 2沉淀.分离沉淀, 用双硫腙分光光度法检测滤液中的Cd离子后 (降至0.1mg/L以下) , 将滤液中和至p H值约为7, 然后排放[1]。

2.6 含铬废液

含铬废液中加入还原剂, 如硫酸亚铁、亚硫酸钠、二氧化硫、水合肼或铁屑, 在酸性条件下将六价铬还原成三价铬, 然后加入碱 (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石灰等) , 调节p H值为8-9, 加热到80℃左右, 放置一夜, 溶液由黄色变为绿色, 使三价铬形成Cr (OH) 3沉淀, 清液可排放。沉淀脱水干燥后或综合利用, 或用焙烧法处理, 使其与煤渣或煤粉一起焙烧, 处理后的铬渣可填埋[4,5]。

2.7 含砷废液

彩镁盐脱砷法

利用氢氧化物的沉淀吸附作用。含砷废液中加入镁盐, 调节PH为9.5-10.5, 生成氢氧化镁沉淀, 利用新生的氢氧化镁和砷化合物的吸附作用, 搅拌, 放置一夜, 分离沉淀, 排放废液[6]。

2.8 含氰化物废液

低浓度废液可加入氢氧化钠调节PH为10以上, 再加入高锰酸钾粉末 (3%) , 使氰化物氧化分解[5,7]。

2.9 含氟化物废液

混凝沉淀法

是通过在水中加入铁盐和铝盐两大类混凝剂, 在水中形成带正电的胶粒, 胶粒能够吸附水中的F-而相互并聚为絮状物沉淀, 以达到除氟的目的。混凝沉淀法一般只适用于低氟的废水处理[8]。

2.1.0含铜废液

酸性含铜废液, 以Cu SO4废液和Cu C12废液为常见, 一般可采用硫化物沉淀法进行处理 (p H值调节约为6) , 也可用铁屑还原法回收铜[7]。

碱性含铜废液, 如含铜铵腐蚀废液等, 其浓度较低和含有杂质, 可采用硫酸亚铁还原法处理, 其操作简单、效果较佳[6]。

对化学实验中有毒有害无机废液的处理, 一可以减少对环境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二又可回收部分有用物质, 既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应引起高度重视, 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乔秀丽.化学实验室无机废液处理的方法探讨[J].绥化学院学报, 2006, 2 (66) :167-168.

[2]马晶, 范礼彬.危险化学废弃物及其无害化处理[J].黑龙江环境通报, 200630 (3) :86-87.

[3]江振岳, 余萍.农业环境监测实验室三废的处理方法及管理探讨.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A], 2006:920-921.

[4]柯紊云.实验室铬与铅废水的处理研究[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7, 18 (1) :58-61.

[5]朱丽丽.实验室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处理与回收[J].大众标准化, 2010, S2:57-59.

[6]解玉丽, 邱洪森, 孙宝真, 等.关于实验室废液处理的探讨[J].河南化工, 2010.5 (27) 88-91

[7]彭彬.化学实验室“三废”的处理方法[J].四川环境, 2004, 23 (6) :118-121.

轻松处理实验室废液 第8篇

1 实验室废液必须处理的原因

强酸强碱废液直接倒入水中会抑制水中微生物, 破坏了水体的自净能力。而且可使水生物死亡, 使船舶等受腐蚀。高浓度的COD废液不经处理直接排入下水道, 会造成水体缺氧, 水生物不能生存。超标氟化物会使人得低血钙氟斑牙、氟骨症等。含重金属离子废液排入下水道, 不易降解, 这些金属物质在人体内累积可致死亡。亚硝酸盐的废液人间接饮用后, 可致癌。有机溶剂废液损害人的神经系统。氰化物、砷化物是剧毒物质, 可致人、动物死亡。酚类化合物属高毒类, 为细胞原浆毒物、低浓度能使蛋白质变性, 对各种细胞有直接损害, 对人及哺乳动物有促癌作用。

2 轻松处理以上废液的方法

列举了多种废液处理的方法最终结合实际得出能够轻松处理实验室废液的方法。

2.1 轻松处理酸、碱废液

(1) 酸碱综合法。对于浓度高的酸碱废液可采用此方法, 处理时将废酸液慢慢倒入碱液, 相互中和后的酸、碱废液用PH试纸测PH值在6.5-8.5 之间即可排放。 (2) 直接稀释法。对于浓度低的酸碱废液可采用此方法, 用水稀释即可。这两种方法也是实验室常用的处理酸碱废液的方法, 而且都简单易行。

2.2 轻松处理化学需氧量废液

处理化学需氧量废液通常采用氧化法, 氧化法包括空气氧化法、臭氧氧化法和氧化剂氧化法。空气氧化法耗时长, 臭氧法费用高。只有氧化剂氧化法具有成本低、操作方便的特点。

氧化剂氧化法可将双氧水、次氯酸钠等氧化剂加到废液中, 进行氧化处理。化学清洗废液的COD处理。具体操作如下: (1) 适当加入过量的双氧水或次氯酸钠; (2) 加烧碱、石灰乳等中和剂; (3) 调至p H (10~12) ; (4) 边通入压缩空气边搅拌; (5) 加凝聚剂并沉降上部澄清液, 让COD浓度小于300mg/L; (6) 加1.2kg/m3过硫酸铵, 使COD浓度小于100mg/L; (7) 盐酸调p H (6~9) 。

2.3 轻松处理氟离子废液

含氟废液处理方法有混凝沉淀法和吸附法。实验室普遍采用混凝沉淀法。混凝沉淀法可分为石灰法、石灰-铝盐法、石灰-磷酸盐法等。石灰法处理方法较直观, 方法快捷且费用最低。

石灰法具体操作方法是:将氧化钙或石灰乳放入含氟废液中, 理论上加入氧化钙的量应为1.4 倍的氟含量, 实际操作中加入氧化钙的量应为2~2.2 倍的氟含量, 也就是说石灰中氧化钙的含量应大于30%。

2.4 轻松处理含汞废液

含汞废液处理方法有很多种, 像化学沉淀法、金属还原法、活性炭吸附法、离子交换法、电解法和微生物法等。在实验室常为液态汞废液, 可采用化学沉淀法。其中硫化钠共沉淀法国内外皆有报道和应用, 而且简便快捷。具体操作方法为: (1) 先调废液p H (8~10) ; (2) 加入过量硫化钠使其生成硫化汞沉淀; (3) 加共沉淀剂硫酸亚铁, 生成硫化铁沉淀; (4) 静置分离; (5) 清液倒掉即可, 用焙烧法从剩余残渣中回收出汞或制成汞盐。

2.5 轻松处理铅、镉废液

铅、镉废液前处理方法有:干灰化法、酸消解法、微波消解法。测定法有:阳极溶出法和处理重金属常用的方法像沉淀和絮凝、吸附法、离子交换法和生物方法等。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最适宜最简便的方法步骤为: (1) 将废液用碱调至PH (8~10) ; (2) 加入共沉淀剂硫酸亚铁生成Pb (OH) 2和Cd (OH) 2沉淀然后和其他无机物混合进行烧结处理;清液倒掉。

2.6 轻松处理铬废液

铬废液处理方法有电镀法和沉淀法, 我国对电镀法处理六价铬废液方法研究非常活跃, 处理中会用到化学还原法、电解还原凝聚法。还原法是在酸性条件下将含铬废液中 (1) 加入硫酸亚铁等还原剂, 使六价铬还原成三价铬; (2) 加入氢氧化钠, PH值在8.5~9.5, 使三价铬生成Cr (OH) 3沉淀; (3) 清液倒掉, 沉淀干燥后可综合利用, 也可用焙烧法处理, 处理后填埋。参照《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0-2008, 六价铬和三价铬的无机物最高允许排放量分别为0.5mg/L。该方法通俗易懂, 简便高效, 在化验室比较实用。

2.7 轻松处理砷废液

国内处理含砷废液方法有化学沉淀法、物化法和生化法。测地表水功能区, 检测砷化物后, 下面介绍两种沉淀法:

(1) 方法一:加入氧化钙 (使PH为8) , 生成砷酸钙和亚砷酸钙沉淀, 在Fe3+存在时共沉淀。 (2) 方法二:使溶液PH大于10, 加入硫化钠, 与砷反应生成难容、低毒的硫化砷沉淀。两种方法操作起来都较方便, 任选其一即可。

2.8 轻松处理酚废液

测地表水、水功能区挥发酚项目会产生酚废液。针对于两种浓度, 列举了以下两种方法:对于低浓度酚废液处理可加入次氯酸钠或漂白粉, 使酚氧化为氧和二氧化碳;对于在酚的质量浓度>400mg/L时, 高浓度酚废液处理用丁酸乙脂萃取, 再用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复萃取。调解PH后, 重新蒸馏, 提纯后使用。

2.9 轻松处理氰化物废液

实验室每月都会产生氰化物废液, 其处理方法为碱性氯化法、电解氧化法、加压水解法、生物-铁法和硫酸亚铁法等多种, 其中碱性氯化法最为普通, 方法 (2) 既是对碱性氯化法的操作步骤。

(1) 对于低浓度的氰化物废液处理简单适用的方法为:加氢氧化钠调PH>10, 加入质量分数3%高锰酸钾粉末, 使氰化物分解。 (2) 对于高浓度氰废液处理的简单适用方法为碱性氯化法, a.先调PH值, 使PH>10;b.加入次氯酸钠或漂白粉, 使CN-氧化成氰盐, 并进一步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氮气;c.放置24 小时排放。这种方法操作方便, 处理后的废水含氰量很低。 (3) 加压水解法。将含氰废液置于密闭容器中加碱、加温、加压, 使氰化物水解生成无毒的甲酸钠和氨, 这种方法适用范围广, 也可处理氰的络合物, 操作简单, 但工艺复杂, 成本高。如果处理的废液氰浓度较高量较大, 可同时使用后两种方法, 使排放废液达到标准。

2.10 轻松处理亚硝酸盐废液

亚硝酸盐包括亚硝酸钠和呀硝酸钾, 以亚硝酸钠为例, 亚硝酸钠的处理方法较多, 分别有氧化法、氯化铵法、次氯酸钙法、尿素法和氨基磺酸法。 (1) 次氯酸钙处理法。在常温状态下将次氯酸钙加入废液中, 加入量为亚硝酸钠含量的2.6 倍。 (2) 尿素分解法。尿素经盐酸酸化后加入废液, 加入量为每公斤亚硝酸钠投尿素0.45kg。 (3) 氨基磺酸处理法。在常温下环境下, 氨基磺酸加入废液, 与亚硝酸钠反应, 加入量为亚硝酸钠含量的1.41 倍。

其他方法要求条件较多, 这三种方法较简单, 而且易操作, 沉淀物作为废渣处理, 废酸碱可中和处理。处理以上各种废液都应在通风橱中进行, 处理后的废液应检测达地表水评价标准后再排放。

3 结束语

以上是本人结合实践工作经验总结的轻松处理实验室废液的方法。废液处理是环境监测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国家计量监督评审的重点, 重视并做好实验室的废液处理工作, 是提高环境监测试验质量的必要步骤。对减少环境污染, 保护生态环境, 保障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M].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

[2]水利部水环境监测评价研究中心.水质分析方法标准汇编[S].2004.

[3]水质词汇与分析方法[M].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1.

化验废液的处理

化验废液的处理(精选8篇)化验废液的处理 第1篇处理含氰电镀废水方法很多,有碱性氯化法、二氧化硫 - 空气氧化法、过氧化氢氧化法、硫酸...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