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频超声技术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高频超声技术范文(精选9篇)

高频超声技术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6月因甲状腺结节性疾病来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40例, 60个结节, 其中良性46个, 恶性14个。男14例, 女26例;年龄29~67岁, 平均年龄 (56.2±16.4) 岁。单发性甲状腺结节32例, 多发性甲状腺结节8例。甲状腺结节病情表现不一, 症状多较轻, 少部分病情较为严重, 伴颈部淋巴结肿大。检测仪器:Hitachi EUB-7500是具备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软件功能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实时线阵高频探头频率7.0~14.0MHz。

1.2 方法

首先, 对患者进行常规高频彩超检查, 检出结节的数量、大小, 明确结节内部回声、其供血状况、有无钙化、包膜是否完整、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关系、后方回声有无衰减及颈部淋巴结有无肿大等, 检查完后做好记录, 计算出数据。然后, 对甲状腺患者进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 患者取仰卧体位, 启动超声弹性成像模式, 扫描甲状腺, 发现甲状腺结节, 固定探头位置, 让探头开始在结节部位微速振动, 当压力指数达到规定的程度时 (控制仪器上会有显示) 截取图像并保存, 仔细观察颜色的分布与变化规律, 由2名超声医师对弹性图像进行评分, 判断结节的属性并做好详细的记录。把检查结果制成表格对照整合, 并与诊断标准对照分析。

1.3 诊断标准

常规高频彩超检测标准:实性结节与正常组织分界清, 形态规则, 内部回声均匀, 而囊性大结节和内部有强回声的囊性小结节 (见图1) , 均可以诊断为甲状腺良性结节。良性结节触感柔软, 活动性好, 边缘光滑 (可作为检查结果参考) 。

注:图1a甲状腺内见一低回声结节, 大部分液化, 后方回声增强。图1b甲状腺内见一类圆形低回声结节, 内部回声均匀, 边界清晰, 见明显声晕, 后方回声增强。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结节病变进行硬度分级标准:本文参照日本筑波大学植野教授提出的弹性成像评分5分法进行评估。0分、1分、2分为甲状腺良性结节, 3分、4分为甲状腺恶性结节。通过图像中结节成像的不同颜色 (即不同相对硬度) 和分布特点来进行评分。0分结节是红蓝相间或者蓝、绿、红三种颜色相间分布, 提示病灶以囊性成分为主;1分结节与甲状腺周围正常组织为均匀绿色;2分结节蓝绿相间, 以绿色为主;3分结节蓝绿相间, 以蓝色为主, 伴有少量绿色, 提示病灶有轻微钙化的现象;4分结节全部被蓝色覆盖, 结节有很多钙化灶。恶性结节形状不规则, 且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质硬, 且患者多已不会感到疼痛 (可作为检测结果参考) 。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 对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对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计量数据采用平均数表示, 利用χ2进行统计分析,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超声检测、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检测与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对比见表1。

注: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 且随年龄的增长结节的发生率逐步增加。发病原理是由于甲状腺与垂体的激素分泌不平衡, 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量时, 受到脑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的过度刺激, 导致甲状腺持续增生肥大, 形成各种不同硬度的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结节的病因与碘摄入不适量有关, 经调查, 与结节检测技术也有一定的联系。

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检查, 关系到治疗方式和手术实施方案的选择。因此, 临床要先确定结节的良恶性, 再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减少不必要的甲状腺手术和手术并发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 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检查, 最常用的是高频彩超检查技术。本次通过对常规高频彩超与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检查结果对比, 进一步探索有效的检查方法。

常规的高频彩超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声像图特征为:低回声占位病变, 回声不均匀, 有微钙化灶 (见图2) , 边界模糊或伴浸润征象, 坏死液化可见不规则无回声区, 还可显示结节内部丰富的血流分布。但常规高频彩超在临床实际应用中仍有一定的漏诊率、误诊率[1,2]。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能反映被测组织的弹性 (即硬度) , 而组织的硬度与内部的病理结构密切相关。甲状腺恶性结节硬度比良性结节的硬度高, 组织弹性重建能为诊断提供重要信息。笔者根据检查图像的颜色和颜色分布判断结节的良、恶性,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检查甲状腺结节时能够深入到结节的化学属性诊断, 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常规高频彩超检查的不足。

注:甲状腺内见一不规则形低回声结节, 结节内伴多个微钙化斑 (箭头所指) , 后方回声衰减明显。

本次对照试验结果显示, 在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检测诊断时, 联合使用弹性成像技术和高频彩超检测, 优势互补, 能较准确检测结节属性和病灶发病状态, 提高了诊断率, 为临床治疗提供极大的便利, 减少了患者痛苦。所以这种联合诊断的方式应在临床应用上予以广泛推广, 为甲状腺结节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分析高频彩超与超声弹性成像技术以及两者联合检查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 探索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具有高诊断率的检查方式。方法:选取2014年1—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甲状腺结节疾病患者, 共40例, 60个结节。术前先对患者进行高频彩超检查, 再进行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检查, 最后综合分析两种检查结果, 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主要对比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三个方面。结果:60个甲状腺结节中良性46个, 恶性14个。高频彩超检查甲状腺恶性结节的灵敏度74.56%、特异度75.20%、准确度74.98%;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甲状腺恶性结节的灵敏度81.23%、特异度75.30%、准确度76.14%;高频彩超声检查与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联合检查甲状腺恶性结节的灵敏度92.06%、特异度87.82%、准确度89.87%。经过统计, 高频彩超检查的准确度与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检查的准确度相较于联合两种技术检查的结果, 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P<0.05) 。结论: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检查甲状腺结节良恶性方面准确性较高, 联合采用高频彩超与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检查, 能有效提高诊断率。

关键词:高频彩超检查,超声弹性成像,甲状腺结节,对比

参考文献

[1]张武.现代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8:72-81.

高频超声技术 第2篇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于201月~年12月在我院接受诊疗的67例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诊断的方式分为两组,分别是超声诊断组以及病理证实组。67例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患者的男、女性别比例为37:30,患者的年龄10~78岁,平均年龄(35.44±7.47)岁。患者的患病时间为7年~,平均患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为(8.44±2.34)年。其中囊肿在患者头部的有15例,在患者面部的有8例,在颈部、上肢、腋下、胸部的患者分别有13例、9例、4例、5例。在会阴部位的有4例,在大腿部位的有5例,在足部、肛周、骶尾部的分别有1例、1例、2例。参与研究的67例患者均符合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的.诊断标准;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均符合自愿原则。

1.2方法 使用来自Mindray公司的型号为DC-8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器对患者进行诊断,其中探头的频率设为5MHz至12MHz,对患者进行直接扫描。扫描之前,患者不作特殊的准备,只需采取一般的平卧位,依据患者的肿物位置不同而进行站立位、坐位、俯卧位的调整变换。值得注意的是,对患者检查时,要将肿物充分暴露出来,用二维超声行仔细的分析观察,同时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声像图分析肿块的具体位置、边界、形态、大小、血流情况以及肿块内部的回声与后方回声等[2]。同时将诊断的结果与病理证实结果进行分析。

1.3观察指标 观察高频超声诊断的正确率以及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的声像表现[3]。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实验研究结束之后,将参与本次研究的67例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患者相关情况的数据,准确无误地录入进SPSS19.0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表示计数资料,其对比方法使用χ2检验。其中95%被作为可信区间,即当P值在0.05以下,可以表示此次实验研究的高频超声诊断与病理学诊断数据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高频超声诊断结果 67例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患者其肿块在皮下组织的有63例,占有94.03%,在腋下实质内的有4例,占5.97%;这与病理结果没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注:与病理证实结果比较,*P>0.05。

2.2高频超声声像表现 ①67例患者中的囊肿多为椭圆形或者是类圆形,其中有4例患者表现为条形。声像显示囊肿的边界清晰并且形态完整,同时可以见到明亮且完整的包膜,另有6例出现包膜不完整的情况,有3例患者的囊肿边缘表现出不规则,此外,高频超声诊断出了4例患者其囊肿出现破裂。②67例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患者中,21例患者的囊肿内部呈现均匀分布的低或中回声,32例有强密度的回声,同时伴有小管道样的低回声,另外的10例患者其囊肿回声极为不均匀同时散有小片状的无回声区域,其余的4例囊肿回声不均匀并且有强光斑。③所有囊肿均没有血流信号。④67例中有63例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的患者其囊肿的后方回声增强,而另外的4例则没有明显的后方回声增强的情况。⑤囊肿的直径大小在0.6~18cm。

三、讨论

皮样囊肿属于先天性的疾患,是一种错构瘤,通常位于皮下组织,偶尔见于黏膜下或体内器官。一般来说,囊肿位置不同,囊肿内可包含的成分也不同,如牙齿、指甲和软骨样或骨样结构。浅表组织则主要包含了皮肤与皮下软组织,例如脉管、肌肉、纤维、脂肪等各种组织。

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也即一种表皮囊肿或者是角质囊肿,临床研究认为它发病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由于受过外伤,做过表皮的植入或者是由于手术出现感染而引起表皮的组织碎屑进入患者的皮下组织增殖成长而成;一种是体内胚胎的早期移位所导致[4]。临床诊断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常用的方式是高频超声,超声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声像图稳定清晰、敏感度高以及特异性强的优点,尤其适用于诊断此种浅表组织的表皮样囊肿、脂肪瘤以及胴窝囊肿等疾病[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高频超声与病理学证实结果没有差异,P>0.05。另外,高频超声可以对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的边界、形态、大小、血流情况以及肿块内部的回声、后方回声等做出清晰的显示,这从研究结果第二点中便可以得知。

关于高频超声诊断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的价值分析,杨雪松、陈文等研究学者发现充分从囊肿边界、囊肿形态、囊肿回声、囊肿内部血流以及与皮肤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证实分析[6]。另外,谢许萍等人的研究也对高频超声诊断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的作用进行了分析[7]。

综上所述,高频超声诊断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的临床应用价值高,值得在诊断浅表组织各类病变时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琴,曹云峰,王萍,等.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的声像图分析[J].中国病案,,13(7):65-67.

[2]刘琳娜,徐辉雄,谢晓燕,等.浅表软组织肿物高频超声诊断思路的探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6(6):558-562.

[3]余怡琳.高频超声在浅表组织肿块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0):120-121

乳腺健康体检应用高频超声分析 第3篇

【关键词】 乳腺;健康体检;高频超声;临床价值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776-01

乳腺疾病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疾病[4],主要包括乳腺炎、乳腺纤维瘤、乳腺增生、乳腺癌以及乳腺囊肿等,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随时会出现病变,甚至导致死亡,对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5]。对乳腺疾病进行早诊断和治疗,能够有效提高乳腺疾病的治愈率,降低乳腺疾病患者的死亡率。随着医疗技术以及临床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高频超声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中,效果显著[1]。现在对我院在2010年01月到2013年01月收治的150例乳腺健康体检者使用高频超声诊断检查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在2010年01月到2013年01月收治的150例乳腺健康体检者使用高频超声诊断检查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体检者的年龄在24-65岁之间,体检者的职业有教师、公务员、工人、科研人员、退休人员、个体人员等。150例乳腺健康体检者均使用高频超声诊断进行检查,探讨乳腺健康体检应用高频超声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

1.2 方法

1.2.1 150例乳腺健康体检者均使用高频超声诊断进行检查,选择探头频率为10-12MHz、GE-400型彩超,指导患者取侧卧或者平卧位置,让乳房、腋下充分暴露出来,高频超声在诊断过程中速度不要太快,力度要轻,进行多切面、交叉重复扫查。高频超声检查时要和临床紧密结合,了解主诉以及临床体检发现,若出现肿块或者硬结区要进行重复扫查,并给予标记。检查过程中对体检者身体是否出現病变进行确定,之后判定病变时局限性或者是弥漫性,对肿块的位置进行描述,通过时钟定位和象限定位的方法对肿块的数目、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以及有无浸润和钙化等进行描述。

1.2.2 对诊断结果进行判定,主要包括乳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在形态上较规则,呈圆形或者椭圆形,边界较为清晰,少数有包膜,很少见钙化灶,内部的回声较均匀,出现弱回声现象,血供和动脉频谱不丰富;恶性肿瘤在形状上表现为蟹足状或者分叶状,边界多表现不清晰,没有包膜,钙化灶比较多见,内部回声出现不均匀的弱回声,淋巴结肿大,血供和动脉频谱较丰富。

2 结 果

150例乳腺健康体检者经过高频超声检查显示,乳腺癌患者占1例,乳腺纤维瘤患者占12例,乳腺囊肿患者占7例,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占1例,乳腺增生占55例。乳腺肿块经过手术证实,符合率为97.5%。

3 讨 论

乳腺疾病在妇科中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对乳腺疾病进行早诊断和治疗,能够有效提高乳腺疾病的治愈率,降低乳腺疾病患者的死亡率[6]。随着医疗技术以及临床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高频超声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中,效果显著。高频超声具有无创、经济、安全、方便等优点,能够多次反复进行检查,成为了乳腺疾病重要的检查方法[2]。高频超声检查对于软组织具有较好的分辨率,能够对乳房的各个层次机构进行显示,不管哪层出现病变,都能够通过超声显像进行定位,了解肿块大小、生长部位、个数以及周围组织,同时也能够对腋窝饿锁骨上是否出现淋巴结进行检查[7]

乳腺癌的诊断主要根据肿块边缘是否光滑、清除、活动度以及肿块硬度等,但是对于肿块较小以及位置较深的肿块容易出现漏诊症状[6-8]。高频超声能够对临床关注区域是否出现乳腺肿块进行判定,能够对肿块的实性、良恶性等进行鉴别,对于乳腺肿块细微结构的观察更为准确,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乳腺癌的检出率[3]。上述结果显示:150例乳腺健康体检者经过高频超声检查显示,乳腺癌患者占1例,乳腺纤维瘤患者占12例,乳腺囊肿患者占7例,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占1例,乳腺增生占55例。乳腺肿块经过手术证实,符合率为97.5%。说明了高频超声检查在乳腺健康体检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操作简单,不会对患者造成损害,具有无创性以及可重复性,能够提高临床诊断和检出率,为临床治疗方法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值得广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左京华,袁凤兰,张英杰,韩东,李武.乳腺健康体检应用高频超声757例分析[J].中国肿瘤,2009,15(6):404-405.

[2] 谭静,张文军.高频超声及CDFI在乳腺体检中的临床应用体会[J].四川医学,2011,32(10):1639-1640.

[3] 施春雷.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健康体检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2011,31(10):96-96.

[4] 杨敬英,王建华,王淑敏,徐霞,李汇文,丰乃奇,王金锐.健康体检中高频超声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价值[J].医学研究通讯,2003,07:49-50.

[5] 杨敬英,王建华,王淑敏,徐霞,李汇文,丰乃奇.健康体检中高频超声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价值[J].中国医师杂志,2004,S1:268-269.

[6] 郭宏,郭春霞,王晓慧,张莹.高频超声乳腺健康体检41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32:7954.

[7] 刘增强,李国政,薛海燕,孙志山.高频超声在甲状腺健康体检中的应用1243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09:2149-2150.

[8] 杜帆.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作为乳腺健康体检常规检查价值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06:116-117.

高频超声评价尺神经病变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院2007年1月~2010年9月经手术证实的尺神经病变患者28例。其中男20例, 女8例;年龄25~55岁, 平均45岁。右侧病变21例, 左侧病变7例, 均为单侧发病。病史:钝器撞击伤4例, 骨折11例, 无明显诱因13例;5例自觉肘部包块, 且随时间的延长, 肿块有所缓慢增大。症状:所有患者均有小指及无名指尺侧半麻木, 感觉减退, 14例伴小指展肌及第一背侧骨间肌萎缩。

1.2 仪器与方法

仪器:GE V730彩色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5~12 MHz。检查条件设置为肌肉骨骼。方法:患者屈肘90°, 探头置于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 横切面找到尺神经, 然后探头旋转90°显示尺神经的长轴, 并分别向上、向下沿神经走行方向扫查。观察神经的连续性、粗细、轮廓、回声变化、周围组织回声情况以及与神经的关系。同时扫查健侧相应部位尺神经以作对比。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以术中所见为参照标准。

2 结果

2.1 正常尺神经横切面

正常尺神经横切面显示为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回声结构, 内见多个点状强回声, 呈筛网状结构;纵切面内部呈数条平行排列的低回声束, 间以少许平行的线状强回声分隔。

2.2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尺神经病变28例, 肘部卡压性病变13例, 其中瘢痕卡压4例, 骨折断端卡压6例, 囊肿卡压3例;神经断裂5例, 其中3例完全断裂, 2例部分断裂;神经鞘瘤9例。手术证实卡压性病变14例, 神经断裂5例, 神经鞘瘤7例, 神经纤维瘤2例。1例轻度卡压未检出, 1例部分断裂误诊为完全断裂。超声诊断总体符合率为85.71% (24/28) 。

2.3 各型尺神经病变术前声像图表现与术中肉眼所见

2.3.1 卡压性病变

术前声像图表现:尺神经连续性存在, 卡压处局部变细, 病变近端神经增粗水肿, 回声减低。周围可见异常回声, 包括低回声瘢痕组织, 骨折断端及囊肿。病变处神经与周围组织界限模糊。术中肉眼所见:尺神经表面无光泽, 苍白, 质韧, 神经表面血管纹理消失, 受卡压处较扁, 可见明显压痕。神经周围不同程度粘连, 神经局部被周围瘢痕组织包裹。见图1。

2.3.2 神经断裂

术前声像图表现:神经的连续性完全或部分中断, 中断区表现为紊乱的无回声或低回声结构 (见图2) 。术中肉眼可见:尺神经部分呈薄片样断裂或连续性完全中断, 神经外膜不同程度损伤。伴行小血管断裂, 在神经外膜表面形成小血肿。

2.3.3神经源性肿瘤

术前声像图表现:肿块大部分呈椭圆形, 边界清楚, 内部呈低回声, 部分肿瘤内部可见不规则液性区。瘤体两端与神经干相连 (见图3) 。术中肉眼可见:肿瘤与神经干相连, 瘤体所在处神经干薄而扁。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高频超声的应用及对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水平的不断深入, 神经病变的诊断水平已明显提高[1,2]。本研究显示, 高频超声能帮助明确尺神经病变的部位、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手术操作的盲目性, 减少术中医源性损伤。

临床上尺神经卡压较多见, 多发生在肘管和尺神经沟处, 可造成手功能障碍。这主要与尺神经的特殊解剖结构有关。在肘部尺神经进入由肱骨内上髁和尺骨鹰嘴形成的尺神经沟, 尺神经在该位置表浅, 易受外伤。尺神经出尺神经沟后则进入由尺侧腕屈肌与肱骨内上髁和尺骨鹰嘴相连的两个头组成的一个弓形通道即肘管, 其体表的位置大约在肘下2cm处, 肘管内尺神经易受挤压、磨擦[3,4,5,6]。本文中卡压病变均发生在这两处, 周围可见到肱骨内上髁骨折的断端、尺神经沟内囊肿及外伤后瘢痕组织。如果卡压的时间过长, 可导致尺神经功能障碍, 手术效果不佳, 所以尽早诊治十分重要。超声可较清晰地显示神经及周围组织结构, 对卡压性病变可较准确的显示出卡压的原因, 为术前提供更充足的诊断依据。

神经的连续性是超声检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因神经完全中断需要手术治疗[7]。尺神经在腕部及臂部损伤后, 多需行松解、缝接或移植术等治疗[8], 但其手术疗效在上肢神经修复中最差, 常残留手部功能障碍。影响尺神经功能恢复的原因包括损伤的部位、原因、性质及程度、修复时机和修复方法等, 而临床医生探讨最多的是修复时机和修复方法[9]。高频超声可以清晰显示外周神经的走行、损伤部位、性质及损伤程度, 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形态学诊断依据。在判断神经的连续性时, 通常采用横切面观察神经筛网状结构是否完整及纵切面观察神经束状结构是否连续相结合的方法。在神经连续性中断的病例, 超声检查可以早期发现断裂水平和缺损长度;在神经不完全断裂的病例, 超声可明确损伤平面和范围。超声具有动态可重复的优点, 在神经缝合术后, 可以动态评估吻合处的连续性。本文将1例神经的部分断裂误诊为完全断裂, 分析其原因:神经断裂平面较大, 术中见只有小部分纤维连接, 局部被瘢痕组织包裹, 超声难以分辨剩余的正常神经结构。

目前, 对浅表部位的肿瘤仍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 但各类肿瘤的手术方法、难易度及预后不同, 一般说来, 神经纤维瘤因无包膜, 有神经纤维进入瘤体, 无法与肿瘤分离, 手术一般切除瘤体及载瘤神经后再神经重建;而神经鞘瘤呈偏心性生长, 有完整的包膜, 手术原则是保留神经干, 完整切除肿瘤[10,11]。因此术前对肿瘤的部位、性质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做出准确判断至关重要。本组中9例神经肿瘤均经手术证实。7例为神经鞘瘤, 2例为神经纤维瘤。本研究发现, 如果肿瘤沿神经干走行, 呈偏心性生长, 内出现囊性变或出血坏死, 则神经鞘瘤的可能性大。本研究中1例神经鞘瘤超声未见两端与神经干相连, 但分析其在神经走行区域内, 且肿瘤紧邻尺动、静脉, 探头加压肿瘤患者有手部感觉异常, 超声检查考虑为神经源性肿瘤, 后经手术证实为神经鞘瘤。这也提示在进行神经方面的检查时, 首先要熟悉神经的走行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12]。

总之, 高频超声的应用, 使外周神经病变的形态学诊断成为可能, 大大提高了外周神经病变的术前诊断率。

摘要: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在尺神经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高频超声对28例尺神经病变患者进行检查, 同时行健侧对比, 并与术中所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3例卡压性病变声像图表现为卡压处神经变细, 内部呈低回声改变, 束状回声不清晰, 近端增粗;5例尺神经断裂声像图表现为束状结构部分或全部中断, 断端神经束粗大, 回声减低。9例尺神经肿瘤声像图表现为低回声结节, 两端与神经干相连。1例轻度卡压性病变超声扫查未检出。超声诊断总体符合率85.71%。结论 高频超声可较准确地判断尺神经损伤的部位和类型, 并可以指导治疗和定期随访。

关键词:高频超声,尺神经,损伤

参考文献

[1]贾志红, 徐光, 陈宝春.高频超声对14例浅表神经鞘瘤的诊断体会[J].重庆医学, 2010, 39 (5) :586-587.[1]JIA ZH, XU G, CHEN BC.Experience of treatment of superficial schwannoma on 14 patients With high-resolution ultrasound[J].Chongqing Medicine, 2010, 39 (5) :586-587.Chinese

[2]余霞英.超声诊断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意义分析[J].重庆医学, 2010, 39 (13) :1780-1781.[2]YU XY.The value of ultrasound diagnosis for 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J].Chongqing Medicine, 2010, 39 (13) :1780-1781.Chinese

[3]罗特坚, 易德保, 赵爽.尺神经、肘管的解剖学观察及临床意义[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6, 15 (3) :162-163.[3]LUO TJ, YI DB, ZHAO S.Anatomy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ulnar nerve and cubital tunnel[J].Journal of Regional Anatomy and Operative Surgery, 2006, 15 (3) :162-163.Chinese

[4]高明杰, 裴景贤, 白建峰, 等.前臂腱鞘囊肿致尺神经卡压12例临床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0, 1 (10) :83-84.[4]GAO MJ, PEI JX, BAI JF, et al.Clinical analysis the ulnar nerve compression of 12 cases caused by Forearm ganglion cyst[J].Chinese Remedies&Clinics, 2010, 1 (10) :83-84.Chinese

[5]王力刚, 赵玉驰.尺神经肘腕部双嵌压的诊治体会[J].江西医药, 2007, 42 (7) :618-619.[5]WANG LG, ZHAO YC.Experience of treatment for ulnar nerve compression at elbow and wrist[J].Jiangxi Medical Journal, 2007, 42 (7) :618-619.Chinese

[6]韩鑫.肘部尺神经卡压症38例治疗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 (34) :4258-4259.[6]HAN X.Study for ulnar nerve compression on 38 cases[J].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09, 18 (34) :4258-4259.Chinese

[7]王月香, 郭义柱, 张立海, 等.高频超声检查在桡神经损伤的临床应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0, 26 (3) :269-271.[7]WANG YX, GUO YZ, ZHANG LH, et al.High frequency ultrasound in diagnosing radial nerve injury[J].Chinese Journal of Ultrasound Medicine, 2010, 26 (3) :269-271.Chinese

[8]王如成, 何爱咏.肘部尺神经卡压与尺神经半脱位的诊疗进展[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09, 13 (2) :156-159.[8]WANG RC, HE AY.Advancement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ulnar nerve compression and sublux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Modern Operative Surgery, 2009, 13 (2) :156-159.Chinese

[9]刘伟, 毕郑钢, 张震宇, 等.尺神经和尺动脉损伤同时修复46例[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06, 29 (6) :469-470.[9]LIU W, BI ZG, ZHENG ZY, et al.Ulnar nerve and ulnar artery injury repair for 46 cases[J].Chinese Journal of Microsurgery, 2006, 29 (6) :469-470.Chinese

[10]STUART RM, KOH ES, BREIDAHL WH.Sonograhy of peripheral nerve pathology[J].AJR Am J Roentgenol, 2004, 182 (1) :123-129.

[11]陈军, 吴珊.高频超声在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0, 5 (1) :66-68.[11]CHEN J, WU S.The application of high resolution ultrasound in peripheral neuropathy[J].Neural Injury and Functional Reconstruction, 2010, 5 (1) :66-68.Chinese

肌疝的高频超声诊断 第5篇

临床上肌疝虽然很容易触摸到, 但在瘤样肿块的性质、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筋膜是否损伤等方面难以确定。而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皮下组织各层结构, 可提示肌疝和疝口的大小、血肿及炎症情况。本文回顾分析了我院近几年来对21例肌疝患者的高频彩色超声检查, 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4年6月~2006年11月运用高频超声诊断肌疝21例, 男15例, 女6例, 多数有外伤史, 少数无明显诱因, 自觉患者有肿物形成, 病程1~10个月。体检发现患处软组织有瘤样肿块, 无明显边界。

1.2 使用仪器

为Acuson Sequoia512彩超仪, 探头频率7.5~10.0MHz。充分暴露患处, 行纵横多切面扫查, 并嘱患者做屈伸动作, 对此观察肢体肌疝膨大与缩小的变化。

2结果

本组肢体肌疝21例中, 肱二头肌疝5例, 大腿内侧肌疝10例, 大腿后外侧肌疝1例, 小腿肌疝5例, 肌肉断裂形成肌疝5例, 高频超声发现肌疝疝口17例。高频超声显示正常皮下软组织各层结构清晰, 急性期肌疝呈高回声, 慢性期肌疝呈低回声, 表现为瘤样肿块, 均为肌纤维回声, 结构紊乱, 筋膜呈高回声, 有疝口时可见筋膜回声连续性中断。肢体肌疝有明显可复性, 即随屈伸动作瘤样肿块有膨大与缩小的改变, 肌肉断裂时超声可显示肌肉断裂的断端范围, 有血肿形成时超声表现为不规则无回声, 炎症形成时在瘤样肿块周围可见低回声, 且彩色多普勒显示较丰富的血流信号。

3讨论

本病发生与肌间隔压力增高有关, 以往临床多靠触诊, 难以准确了解疝口大小及疝内容情况, 应用高频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皮下组织, 各层结构及筋膜肌纤维, 并提示疝口大小、疝囊内容情况, 为明确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虽然高频超声很容易诊断肢体肌疝, 但操作时, 探头不要施加太大的压力, 因为在超声检查过程中加压可以使肌疝缩小而看不到。此外, 还应熟悉肢体软组织局部解剖, 以便准确定位, 为临床提供定位依据。肢体肌疝的诊断关键是:疝出的瘤样肿块为肌肉纤维组织, 而且有可复性及膨大与缩小的变化。肢体肌疝应与软组织真性肿瘤如纤维瘤、纤维肉瘤、血管瘤等鉴别。

本病有外伤史, 超声观察肿块为肌纤维回声, 结构紊乱, 筋膜有改变, 可见疝口, 有明显可复性等。高频超声在诊断肢体肌疝及其与肿瘤的鉴别诊断方面, 可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高频超声诊断乳腺疾病的价值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43例均为2006年5月-2007年5月因不适来我科检查的乳腺疾病患者。年龄为7-59岁,平均年龄38.5岁。男性1例,女性542例。部分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

1.2 使用仪器

使用Diasonics Gateway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MHZ, 10MHz。

1.3 研究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或侧卧位,充分显示双侧乳房及腋窝,先用二维超声于乳腺各象限扫查,在病灶处重点观察其大小、形态、边缘、纵横比、内部回声,然后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观察,并记录最高的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和峰值流速等参数。

2 结果

双侧未见异常104例,哺乳期2例,单侧乳腺内回声不均9例,乳腺增生391例,乳腺囊肿12例,乳腺纤维瘤13例,乳腺癌4例,副乳2例,乳腺内异物2例,乳腺脓肿液化1例,不对称性乳腺增大3例。

3 讨论

病例中以乳腺增生(图1)最为多见(391例,占77.8%)。多见于35岁左右的女性,因乳房胀痛来就诊,疼痛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有人认为,乳腺增生与卵巢功能失调有关。超声显示早期以腺体回声增粗增强为主,渐出现典型的"豹纹状"回声,多为双侧。若为囊性增生,则应与单纯乳腺囊肿相区分鉴别。后者多为单发,边界清晰、光滑呈圆形,后壁回声增强。检查中发现一男性患者单侧乳房增大,超声提示:右乳增大乳腺增生可能。经穿刺病理证实为乳腺增生。

单侧乳腺内回声不均9例,占1.6%。多为小的低回声区,未见血流信号。穿刺数例未见明显异常。建议密切随访或手术活检,以免延误病情。因为很多小乳癌的边界常整齐、光滑,彩色血流也不丰富。

乳腺纤维腺瘤13例,占2.3%。有8例同时有乳腺增生,乳腺纤维腺瘤是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且易复发。本病的发生可能与内分泌对局部乳腺组织作用有关,故常伴有乳腺增生性病变。大多数纤维腺瘤的超声图像为低回声节结,内部回声均匀,边界清晰且规则,其前后径小于横径,探头加压可有一定程度的压缩。若处于生长较旺盛期,彩色血流信号则丰富,但绝大部分RI<0.7[2]。检查中有一例,彩色血流为棒状,且RI>0.7,超声考虑乳腺癌可能性大,手术证实为乳腺纤维腺瘤。

乳腺内实质性占位性病变 (乳腺癌) 4例。见图2。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又无症状,多为偶然发现。乳腺癌多回声不均匀,内部可见微小钙化点,后无声影,边界不规则,呈毛刺状,前后径大于横径。彩色血流多为点棒状。RI多大于0.7。此组病例中,有3例RI>0.7。

乳房内异常回声2例。近年来,在乳腺腺体与胸大肌之间充填硅胶制剂以达到隆胸效果的人数增多。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凝胶体扩散不均,超声所见为在乳腺腺体的后方有形态不规则的不均匀的低回声区,内有点状的稍强回声。无彩色血流信号显示。详细询问病史方可明确诊断。

幼儿双乳不对称的发育3例。均为单侧乳腺增大。超声所见为腺体组织,幼儿无不适,建议追踪观察。另超声所见乳腺脓肿液化、副乳等。乳腺肿块位置浅表,高频超声易于检查,不仅图像清晰,重复性好,还可以明确具体的位置和大小,大体判断良、恶性情况。对临床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的价值,不失为乳腺疾病诊断的首选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李树林.乳腺肿瘤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392-397.

应用高频超声探讨眼前节正常解剖 第7篇

1 资料和方法

30例正常人, 采用Vivid 7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线阵探头, 频率13MHz。探查时患者仰卧位, 眼睑闭合注视天花板, 探头涂抹耦合剂置于眼睑上, 扫查深度调至最浅, 然后进行全方位扫查。

2 结果

超声表现总结如下:角膜:角膜位于眼球的最表面, 呈带状强回声。而UBM表现为两层强回声, 之间呈带状均匀的低回声, 见图1;巩膜:与角膜外缘相延续呈均匀带状强回声, 但其回声强于角膜, 该结构显示效果不甚理想;前房:中央前房由角膜的内表面和晶状体的前界面组成, 轴位图呈月牙样暗区, 见图1;前房角:由角膜、角巩膜缘、巩膜及虹膜构成, 应用测量功能可以测量前房角度。但高频超声不能区分角巩膜缘;虹膜:呈偏强回声光带, 根部紧邻巩膜, 下表面与睫状体相邻形成夹角, 中心部与晶状体紧密贴和。而UBM虹膜呈均匀低回声, 见图2;睫状体:呈类三角形偏强回声, 前方紧邻虹膜与巩膜, 后方为睫状突, 与球壁紧密相连。睫状体UBM呈均匀低回声, 见图2;后房:后房由虹膜、睫状突、悬韧带和晶状体表面组成。高频超声轴位图呈三角形暗区, 但是不能显示悬韧带。

3 讨论

眼前节的结构包括角膜、巩膜、前房、晶状体、虹膜、睫状肌、后房。眼前节疾病包括角膜炎、角膜血管翳、虹膜炎、睫状体炎、白内障、青光眼、虹膜肿瘤、虹膜囊肿、睫状体肿瘤、睫状体脱离等。超声生物显微镜 (Ultrasound Biomicroscope, UBM) 是近十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诊查眼前节疾病的新型设备, 以其换能器发出高频率的超声波, 清晰地显示出迄今所不知道的许多眼前节结构的图像, 使用方便, 无副作用, 适合于疾病的诊断和长期随访, 在应用于临床的近十年历史中, 对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疗效等方面均有实用性。但是由于UBM价格昂贵, 在三江地区还没有应用, 部分怀疑眼前节疾病的病人只能建议到省城医院, 在一些急性病变特别是外伤时由于不能诊断不能给与及时的处理, 耽搁了最佳时机, 从而影响了预后。眼科超声诊断的历史较短, 在我国应用超声诊断的时间仅仅二十多年, 却获得了惊人的发展。超声在眼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 对眼科疾病的诊断及手术指导意义也越来越重要。因此, 超声探查由于操作简便、无创伤, 结果准确可靠而被首选。目前主要应用于玻璃体疾病的诊断。但是现在由于高频探头的应用, 仪器的不断改进, 我们因地制宜, 利用高频超声检测眼前节疾病, 首先探讨正常眼前节的解剖。经过我们的超声观察, 发现高频超声对眼前节结构虽然不能显示内部细微的改变, 但是对眼前节的大部分结构是可以显示的, 因此能够提供诊断信息。我们期望应用高频超声因地制宜地对眼前节的部分疾病进行诊断, 这些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高频超声,眼前节,正常解剖

参考文献

应用高频超声诊断腘窝囊肿 第8篇

关键词:腘窝囊肿,高频超声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43例患者均系2007年至2009年12月底在南宁市第八人民医院门诊、住院患者, 年龄12~63岁, 平均年龄40.1岁, 男性21例, 女性22例, 13例有不同外伤史, 6例有类风湿等慢性疾病史, 其余为无意中发现肿块来诊。

1.2 方法

应用Aloka-SSD4000、GE vivid7彩超诊断仪, 选用高频探头, 频率7.5~12MHz。患者取俯卧位及坐位, 下肢平伸, 以窝为中心向股骨、胫骨端纵横扫查, 并与对侧窝声像图比较。

2 结果

本组病例共43例, 左侧18例占41.8% (18/43) , 右侧23例占53.4% (23/43) , 双侧2例占4.6% (2/43) , 囊肿合并感染4例占9.3% (4/43) 。囊肿最大约68mm×42mm, 最小约13mm×9mm。窝囊肿的超声表现为窝处边界清晰, 圆形或椭圆形的液性暗区, 无搏动。

3 讨论

窝囊肿亦称Baker囊肿, 是临床最常见的滑液囊肿, 它位于膝关节后方, 为充满滑液的硬性包块。临床表现为患侧窝出现大小不等的包块, 可触及波动感。窝囊肿的超声表现为窝处边界清晰, 圆形或椭圆形的液性暗区, 无搏动。经常位于腓肠肌内侧头和半膜肌之间, 囊肿较大时, 可延伸至腓肠肌下方。囊肿合并出血或感染时, 囊肿内可见多发增强点状回声, 囊壁增厚, 周边组织界限不清晰, 层次性差, 下垂部位可见回声分层。囊肿破裂或穿刺后液性暗区随之消失。大多数囊肿与膝关节腔相通, 为关节积液所致, 超声表现为囊肿膝关节端有一狭窄的通道伸向膝关节腔, 同时可见膝关节两侧积液;少数不与膝关节相通, 为肌间滑膜囊积液所致[1]。诊断窝囊肿时还应与窝区骨及软组织肿瘤鉴别, 合并感染尚需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鉴别, 前者均为实质性, 且位置较深, 后者由于软组织水肿, 只出现各层结构平行回声间距增加, 而无局限性液性暗区。应用CDFI还可以和动脉瘤相鉴别:后者触诊肿块有搏动性, CDFI显示囊性肿块内部有血流信号。

从本组病例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窝囊肿的发病从性别上看, 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别;从年龄上看, 以47岁以上发病率最高, 约占整组病例的70%。过去诊断窝囊肿主要依靠关节造影及放射性核素扫描, 虽然有效, 但因属侵入性检查对患者有一定痛苦, 关节造影又因囊肿是否与关节相通而使应用受到限制, 由于窝囊肿部位表浅固定, 高频彩超能准确直观地显示肿块的性质、部位、形态、大小及内部回声, 而且能够清楚显示囊肿与关节腔的关系, 还能了解囊肿与周围组织及血管的关系, 对鉴定窝部的血管瘤及其它实质性肿瘤有重要意义;同时利用多普勒彩色技术可排除动脉瘤的可能[2]。在对较小囊肿的定位穿刺及穿刺抽液后疗效的评价有很大帮助。超声诊断此病准确可靠, 并可引导穿刺治疗和观察疗效, 比关节造影安全、快速, 可反复检查。

参考文献

[1]张缙熙, 姜玉新.浅表器官及组织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 2003:192.

高频超声诊断甲状腺癌临床观察 第9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6月-2012年7月我院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35例, 其中男8例, 女27例;年龄23~65岁;肿瘤位置:双叶6例, 右叶10例, 左叶12例, 峡部7例。

1.2 仪器和方法

使用仪器为GE V730 Expert、Logiq7及Logiq700、Acuson Sequoia 512、PHILIPS iU22、HD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7~14MHz。术前行常规甲状腺及颈部超声检查, 包括区域淋巴结, 重点描述结节声像图并采图存档。

1.3 甲状腺病变超声特征分类定义

(1) 形态。规则:圆形或椭圆形;不规则:除规则以外的其他形状。 (2) 边界。清晰:结节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不清:结节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晰。 (3) 边缘。光整:边缘整齐呈弧形;毛糙:边缘不整齐、成角, 包括毛刺。 (4) 回声:实质回声以类似正常甲状腺为等回声, 低于或高于甲状腺组织分别为低回声、高回声及强回声。混合性回声据囊实比例分实质为主 (实质部分>50%) 、囊性为主 (囊性部分>50%) 和囊实性 (囊实各半) 。 (5) 纵横比:纵向扫查结节前后径与上下径之比。 (6) 钙化分类:细点状钙化:钙化直径≤1mm;粗钙化:直径>1mm, 包括弧形、环形、条状钙化;混合性钙化:同时含粗钙化和细钙化;弥漫性钙化:病变内钙化超过2/3;完全钙化:整个结节呈强回声, 不能显示肿块内部回声。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 双侧甲状腺动脉检测结果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甲状腺病变超声分类及特征

(1) 回声不均匀型8例。内部可为实质回声, 强弱不等或有散在小液性暗区。甲状腺癌肿块形态规则, 部分边界欠清, 内部回声不均匀, 见液性回声。 (2) 囊实混合钙化型9例。肿块为囊实混合性, 表现为囊性肿块内见实质性肿块呈乳头状突向囊腔, 实质部分见较多散在砂粒状钙化光点。甲状腺癌肿块形态规则, 无包膜, 边界不光滑, 内部显示散在的微小钙化灶。 (3) 实质钙化型13例。肿块呈稍低及近等回声, 回声不均匀, 内部可见钙化灶, 大多数为砂粒状钙化斑。甲状腺癌肿块形态不规则, 无包膜, 边界不清晰, 内部显示钙化灶斑。 (4) 壁厚实性回声型5例。双叶甲状腺乳状囊腺癌肿块形态规则, 部分边界不清晰, 局部囊壁厚呈实性回声, 囊内乳头状不规则。

2.2 双侧甲状腺动脉检测

肿瘤侧平均最大流速 (Vmax) 、最小流速 (Vmin) 均快于无肿瘤侧, 阻力指数 (RI) 低于无肿瘤侧,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无肿瘤侧比较, *P<0.05

3讨论

近年来, 甲状腺癌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尤其是乳头状甲状腺癌。对位于腺体内的小结节, 经超声定位、明确诊断, 及时手术治疗, 则预后良好。乳头状甲状腺癌肿块内部的钙化灶可分为微小钙化、大钙化灶。有研究表明微小钙化灶占甲状腺恶性肿瘤的96.77%[2]。微小钙化是指声像图上的针尖样或点状的强回声, 常聚集成簇状, 后方无声影。与斑块状钙化不同, 微小钙化基本等同于病理上的沙砾体, 是恶性病灶特有的表现。虽只有约40%的甲状腺癌内有微小钙化, 但其特异性在90%以上, 因此, 超声检查发现微小钙化是诊断甲状腺癌的可靠依据[3]。现随着高频探头的广泛使用和高档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的出现, 探头频率越高, 图像分辨率越高, <1mm微小钙化的高回声光点仔细观察均可发现, 故目前超声已成为甲状腺疾病诊断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声像图表现存在交叉现象, 必须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但其参考价值得到临床肯定。

甲状腺癌常无包膜, 癌细胞向周围组织浸润性生长, 声像图显示肿块形态不规则, 边界不清, 多无包膜光带和晕环。高频探头成像分辨率高, 肿块的形态特点显示更清晰, 对高频声像图显示肿块的局部进行适当放大, 更易观察到这些特征, 而良性肿瘤 (如腺瘤) 为膨胀性生长, 有包膜, 声像图多可见包膜光带和晕环[4]。

超声作为甲状腺疾病首选的辅助检查手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其操作简便、价廉、无创、诊断符合率高, 但与X线、核磁共振、PT/CT等其他影像技术不同, 超声诊断是在动态扫查和观察的基础上作出诊断, 受超声医师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仪器分辨率及超声医师认知程度不同, 会对诊断结果造成较大差异。因此, 熟悉甲状腺癌的各种声像图表现及正确判断占位的良恶性是提高甲状腺癌诊断率的关键。

摘要: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在甲状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35例, 术前行常规甲状腺及颈部超声检查, 观察甲状腺病变超声特征。结果 35例患者中, 回声不均匀型8例, 囊实混合钙化型9例, 实质钙化型13例, 壁厚实性回声型5例。肿瘤侧平均最大流速 (Vmax) 、最小流速 (Vmin) 均快于无肿瘤侧, 阻力指数 (RI) 低于无肿瘤侧,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高频超声作为甲状腺疾病首选的辅助检查手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高频超声,甲状腺癌,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朱笑频, 楼正才.慢性扁桃体炎细菌学培养及其临床应用价值[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07, 21 (3) :265.

[2]张武.现代超声诊断学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7:47.

[3]傅先水, 张武, 王金瑞, 等.甲状腺超声诊断常见误区[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电子版) , 2008, 5 (1) :153.

高频超声技术范文

高频超声技术范文(精选9篇)高频超声技术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4年1—6月因甲状腺结节性疾病来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40例...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