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工作站集群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工作站集群范文(精选12篇)

工作站集群 第1篇

大会由步正发会长主持,中山市人民政府冯煜荣副市长、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贺燕丽巡视员、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高延敏副司长分别致辞。中轻联钱桂敬副会长作工作报告,王世成副会长作了关于《中国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发展报告》的说明,陶小年副会长主持表彰活动。

报告肯定了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为推动我国轻工行业发展发挥的重要作用。截止到“十一五”末期,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发展到近300个,是“十五”期间的2倍,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0%。涉及的就业人数超过1000万人,约占轻工行业就业人数的40%。轻工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集中于家电、皮革、家具、制笔、五金、塑料等32个行业,占轻工总行业数的71%,其中文房四宝、日用杂品、皮革、陶瓷、礼仪用品、家具、制笔、家电等行业集群发展较多;轻工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全国2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浙江、广东、山东、安徽、江苏发展较快。在商务部确定的第一批59个“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中,涉及轻工行业有23个;在工信部发布的三批185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涉及轻工行业28个。

报告总结了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建设的四条基本经验:

一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是集群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各级政府在规划、财税、土地等方面给予的政策支持,为集群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环境。国家有关部门在《“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轻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指导性文件中充分肯定了着力培育发展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的重要作用,并在实施中提出了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产业集群的部署和要求。一些地方政府也结合本地区特点,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的优惠政策,如辽宁省阜新现代皮革工业基地、广东中山南头镇“中国家电产业基地”。

二是行业协会引领、协调作用是发展集群的保障。中轻联及相关轻工行业协会根据全国行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布局和产业政策,会同地方政府、行业组织,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和资源优势,对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发展进行辅导、培育、共建和指导,并参与集群的再提升、再发展。

三是突出产业和地区特色是发展集群的重要经验。江西文港是北宋宰相著名词人晏殊的故里,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产业特色鲜明、发展态势强劲的文化名镇、工贸强镇、经济重镇。共建“华夏笔都”以来,文港政府按照“传统产业做特,现代产业做强,重点企业做优,镇域经济做大,区域品牌做响”的总体思路,着力打造传统笔业、现代笔业基地,建设了工业设计服务平台,为制笔企业提供培训、研发、检测、信息、展示、融资等多方面的支持和服务,实现资源、信息和技术的共享,帮助企业有效地提高产品设计质量,缩短笔业设计开发周期,降低制笔成本和风险,进一步提升文化用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是培育龙头企业是集群提升、转型、升级和不断壮大的关键。在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龙头企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龙头企业是集群产业水平的代表,担负引导集群经营发展方向的重任,是推动集群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2009年共建四川宜宾“中国白酒之都”以来,已形成了以五粮液集团为龙头,高洲酒业、叙府酒业、红楼梦酒业、华夏酒业等企业为支撑,一般规模企业共同发展的梯级层次结构。201 1年,“五粮液”品牌价值达586.26亿元,名列“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第3位,连续17年稳居全国饮料食品行业排名第一。

报告提出了促进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发展思路和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按照建设轻工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建设新型制造业基地,提升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的质量和整体效益、行业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强化产业集群功能定位,引导产业集群内部专业化分工和协作配套,促进产业转型;依靠科技进步,加大技术改造和两化融合力度,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环境,将有序转移和有效承接相结合,突出产业集群特色,增强产业集群发展活力,促产业升级。

到2015年,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整体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对各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得到提高;产业集聚度大幅提高,特色优势更加明显,品牌意识普遍增强,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更加突出,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产业集群功能定位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产业集群的发展速度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产业规模达到轻工行业总规模的40%;在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中都应建立服务平台,其中,着力培育轻工业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报告从六个方面提出了促进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发展主要任务:围绕轻工业转型升级,将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打造成为轻工业现代生产基地;推动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向现代工业园区化方向发展;加强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的创新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资源综合利用;推动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专业市场功能创新;加强对轻工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的管理。

中国家具协会、中山市古镇镇人民政府、河北辛集市人民政府、安徽合肥市经信委代表分别介绍了各自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经验。

步正发会长最后作大会总结,指出促进轻工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的建设要做到四个紧密结合,即将总结经验同完善工作思路紧密结合;将产业集聚同产业有序转移和优化升级紧密结合;将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建设同轻工专业市场建设紧密结合;将巩固发展现有经验同积极探索、不断创造新鲜经验紧密结合。突出四个重点,即提高自主创新整体能力,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提升产业集聚、融合和协同发展水平,形成竞争新优势;发挥示范和品牌效应,培育一批新型制造业基地和文化创意基地;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园区化管理水平。同时,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加强领导和支持,提高行业组织在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共建工作中的服务能力。

政府网站集群建设工作自查报告 第2篇

一、组织保障(分值15分,自查15分)

1.我办高度重视网站建设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按照有关要求成立了由部门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州发展生物产业办电子政务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了此项工作由南部开发科负责,指定了专门责任人。

2.自从州政府明确开始实行全州政府网站集群统一平台建设网站以后,我办及时关闭了原来使用的部门网站,并把原来自行建设网站上的信息转移到集群网站上,与全州政府网站实现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统一网站群搜索。

3.为规范红河州发展生物产业信息网站上的信息采集审核发布等工作。我办制定了“红河州生物产业办信息发布审核制度”,明确了在网上发布信息必须先由具体负责维护更新网站的工作人员初审后再报分管信息工作的副主任审定后才可以发布。

二、信息公开(分值40分,自查40分)

1.为方便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我办工作职责。我办在“红河州发展生物产业信息网站”上公布了本办工作职责,机构设置、责任领导、办公地点、联系方式等内容。

2.我办及时在网站上公布了今年以来实施的规划计划,项目投资情况和全州生物产业统计情况等各项我办所涉及的工

作信息。今年来,我办先后在网站上发布了红河州各县市发展生物产业工作十二五规划和红河州发展生物产业工作十二五规划等规划,发布了省州两级财政发展生物产业项目专项资金情况。

3.根据我办工作职责,及时在我办工作网站上发布了各项工作进展情况通报。全年在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网站上发布公示信息条,重点工作通报条

4.及时在红河州生物产业工作信息网站发布于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公众有密切关系的信息。全年共发布发展生物产业工作信息条。

三、在线办事(分值20分,自查20分)

我办公工作职责中无与行政审批事项和服务项目。也没有任何行政职业性收费项目和服务性收费项目。

四、公众互动参与

1.为方便社会各界与广大群众联系我们,我办设置了部门领导信箱、咨询、建议、投诉、举报、网调、留言等功能。并在相关页面上做了使用介绍。

2.今年以来收共收到咨询信件一封,我办根据咨询内容并结合我办工作实际作了详细的答复。

3.今年以来没有收到任何领导信箱信件。

工作站集群 第3篇

截至目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已超过190个。按照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关于加强纺织产业集群工作的部署要求,每三年要开展一次复评。2010年进行了第一次整体复评,最后公布了175家试点地区,今年将进行第二次复评。

在当前,国际经济不振,国内经济发展处于高增长阶段转轨的关键时期,纺织产业集群地区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本次复评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照2010年所签“试点共建协议书”,认真回顾总结三年来协议内容落实情况,反思集群经济发展的成绩和存在问题、试点共建的效果与不足,结合当前的形势,明确下一步工作发展思路,为联合会与地方携手努力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和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本次复评的主要对象是试点时间满三年以上的175个地区,2011年以来新加入试点的地区,不满三年,也按要求上报材料。

复评工作以试点地区自评与联合会重点考评相结合。每个试点地区要按照联合会拟定的自评内容写出报告,并填写基本情况统计表。自评报告(须含统计表,缺一不可)在9月30日前报送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届时不报的地区,将被认为自动退出试点行列。在自评的基础上,联合会将组织有关专家进行重点考评。

各试点地区的纺织行业对环保要求执行情况,需县级(或以上)环保局出具评价意见。不出具评价意见或环保评价不合格地区,采取一票否决,取消试点资格及其所获称号。

工作站集群 第4篇

产业集群 (industrial cluster) 的概念最早于1990年在迈克·波特的著作《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出现, 它是指在特定区域中, 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 且在地理上集中, 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在《地区合作关系, 集群和中小企业全球化》的声明中将产业集群正式解释为在一定区域内大量企业、政府机构、商会和相关组织集中的现象。并根据集群内企业的技术能力、集群变化的复杂性以及企业间分工与合作的程度, 将其分为非正式产业集群、创新型产业集群、组织型产业集群、出口加工型产业集群、科技园区和孵化器五种类型。

产业集群对经济的发展具有资源优势、成本优势、市场优势、技术创新优势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势等。基于资源共享的产业集群区域有利于形成区域品牌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通过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分工, 形成了规模经济;基于地理上的临近以及上下游供应链企业的合作, 降低了获取信息、谈判、原材料运输等成本, 获取了降低交易成本的效应;通过技术溢出效应, 提高了集群内企业创新的能力和员工的技能, 同时也提高了人力资本的效应;当产业集群走向成熟之后, 区域品牌便开始形成, 此时, 区域品牌效应也开始显现。正是这些效应的存在, 提高了集群区域的竞争力, 也推动了集群区域的经济增长。

我国从改革开放后经过30多年的发展, 到目前全国大多数省份都建立起了自己的产业集群。据统计, 全国内地共有160多个城市拥有不同程度的产业集群, 全国大大小小的产业集群约数千个。

二、重庆产业集群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一) 重庆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重庆产业集群的数量虽不及东南沿海的一些省市, 但部分产业集群的规模已经相当可观, 并已形成一定经济规模。重庆是全国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基地, 汽车产量也名列前茅, 两车核心部件产业群成为重庆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以重庆红岩公司所在的双桥区为例, 该地区形成了以重型汽车产业为主的制造业集群, 已初步形成了重型汽车制造、改装、零部件生产和销售为主要支柱的产业链条。在其他领域, 产业集群效应也逐渐展现, 如以西南铝为龙头企业的铝制品集群是亚洲最大的铝加工厂, 位于璧山县的皮鞋产业集群是全国三大鞋都之一, 以及机电产品集群、生物医药集群等。

(二) 重庆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发展思路

尽管重庆的产业集群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重庆直辖以来取得了较快发展, 但总体而言尚处于形成阶段。由于发展时间短等原因, 重庆的产业集群发展与国内外具有竞争优势的集群相比, 还有较大的差距, 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和制约着重庆产业集群的发展。归结起来, 重庆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政府对产业集群重要性认识不够, 对中小企业缺

乏足够的重视, 缺乏培育集群的政策市场环境, 市场机制不健全, 对集群形成发展缺乏应有的引导。这一点随着重庆城乡统筹工作的开展而有所好转, 在国务院2009年1月颁发的《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了重庆城乡统筹工作中的战略任务, 即:“一圈两翼”开发战略、扩大内陆开放战略、产业优化升级战略、科教兴渝支撑战略和资源环境保障战略。这为重庆产业集群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2. 某些集群内缺乏大规模、带动力强的大企业,

产业配套不全, 企业间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分工不够深。在城乡统筹工作中, 尤其是2009年在314总体部署下, 重庆为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政策, 包括培育本土龙头企业、引进外来优质企业 (包括世界500强) 等, 为重庆产业集群的高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改善了投资环境, 活跃了市场。

3. 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自主创新能力和模仿创新设

计能力都较弱, 产品附加值低, 品牌竞争力不够强。重庆市科委、经信委 (原信息产业局) 、中小企业局等科技孵化机构都相应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措施来促进企业的科技创新, 企业专利申报、商标注册等行为都有较大改善。

三、产业集群对重庆城乡统筹工作的影响分析

结合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和重庆城乡统筹的具体工作来看,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模式对推进重庆城乡统筹工作有至少四个方面的影响:

(一) 发展产业集群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新华网2009年1月有数据表明,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沿海部分企业出现停产、半停产状态, 劳务重要输出地重庆已有47.2万农民工返乡。东方网在2009年3月有数据显示, 重庆有418万外出农民工, 50万人滞留农村。在2009年全国人大代表会上, 重庆代表团向大会提交《关于解决返乡农民工问题的工作建议》, 建议国家在西部布局重大项目和劳动密集型项目, 增强西部地区产业吸纳就业能力, 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

而产业集群的兴建除了增加更多的工作岗位外, 有利于鼓励有能力的人员自主创业, 形成多种经营主体共同构建完整产业链的局面。在一个产业集群的影响下, 大型集团公司、普通工商企业、合伙企业、个体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均能得到全面发展,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多种就业渠道。

(二) 可以促进重庆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

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产业的集聚与集聚经济圈的形成不仅给国家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而且由于产业集聚导致产业在地区分布的不均匀, 也带来国家内部的地区收入差距。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 经济经历了年均9%以上的持续高速增长, 同时中国沿海地区长三角、华南、环渤海三大集聚经济圈已然成为中国产业高度集聚的发达区域, 其在中国GDP中的总量已经由1978年的47.65%至2008年已经接近70%。但是产业、产出和产能在中国沿海发达地区的相对集聚, 并没有使其他区域的居民生活水平变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 中国各地方省市都经历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共享了经济发展带来的繁荣。所以, 科学发展国家集聚经济圈, 不仅可以促进集聚经济圈内部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还可以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在重庆发展产业集群, 不仅可以缩小重庆与中东部地区的差距, 还能够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 真正起到内陆开放高地的带动作用。

(三) 有利于重庆地区的持续发展与国内其他区域经济的开发

集聚经济圈的发展不是一个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过程, 是一个需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发展调整的过程。这就需要政府根据集聚经济圈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空间特征、发展绩效与发展阶段进行合理地发展规划与积极干预。这包括集聚经济圈产业发展与产业集聚点轴增长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问题, 在集聚经济圈内部空间是实施产业的错位发展, 还是趋同化发展的问题, 集聚经济圈产业转型与扩散的问题。改革开放近30年来, 中国沿海集聚经济圈经过持续高速增长和产业集聚已经形成世界知名的城市群, 成为世界产业集聚的典范区域。如何深刻认识掌握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 不仅对于推动重庆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而且对于中国其他地区的发展战略也具有借鉴作用。

(四) 发展产业集群可以有效解决统筹资金短缺的难题

在城乡统筹的战略之下, 农村经济发展面临新的转机, 而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也正在发生变化。农村的资金需求可能已经不是小额的资金需求, 可能是一些大户, 在一些地区甚至可能是农业产业化项目方面, 在不同的地区、行业甚至在发生群体性的变化。单纯依靠政策和行政手段来发展农村金融, 往往是事倍功半的, 因为金融资本具有追逐利润的偏好, 而农村地区风险高、收益低, 风险和收益不能平衡。而在产业集群模式下, 一方面产业资本会以各大工商机构自有资金会的形式大量流回;另一方面, 金融资本也会随着金融机构的整体布局而流向农村市场。

四、促进重庆产业集群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 加强对产业集群的规划和引导, 为集群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我国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迅速变化的时期, 重庆的城乡统筹工作也紧紧围绕这个大背景展开。在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引导上, 既要注重对传统产业的改造, 更要注重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和孵化。如对专利技术持有人的补助政策、对获得双高认证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 的税收优惠、对入驻高新技术孵化园区企业的公共技术平台服务等, 都极大地促进了产业集群内科技的发展和产业链的完善。政府相关部门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要注意产业集群动态发展的特征, 遵循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 增强集群内部的分工、合作, 以及信息、资金、技术的流动, 从而带动相关支持性行业的发展, 促进集群网络创新、技术创新、品牌创新, 增强产业竞争力。

(二) 鼓励创新, 并为科技创新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创意产业集群拉动传统集群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传统产业创新的内在源泉, 创意产业是传统产业企业文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两者有机结合, 可以促进重庆产业集群的提升和整合。如对专利申请的补助、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创新基金和电子发展基金申报资助等。这些政策和措施不但有利于鼓励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 也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发展和产业链的完善。

(三) 建立适应产业集群发展的人才流动机制

目前, 企业对产业网络和人脉 (社会) 网络共同发展, 经济科技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而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建立人才引进机制, 阻碍或限制专业技术人员 (包括技术工人) 流动, 或者不愿意增加职业培训的投入。这实质上严重制约了集群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一个社会过程, 是在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交流和互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作为隐含经验类知识的载体, 知识型人员在地域内自由流动能否获得地方正式或非正式制度的支持成为提高集群创新能力的关键。因此, 应该根据各产业集群的特点, 建立起既有利于企业加强员工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 又有利于技术人员流动的良性互动机制。

参考文献

工作站集群 第5篇

为贯彻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扩大我市对外开放和推进中原经济区强市建设,大力实施引资项目双带动战略,集群式承接境内外产业转移,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现就全市开展专业化产业集群招商工作,制订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实施中原经济区规划为引领,抢抓境内外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战略机遇,紧紧围绕主导产业,突出重大项目、重点产业、重要载体、重点区域招商,以引进重大产业、基地型和产业集群项目为重点,以龙头引进形成雁阵效应,以链式发展促进集群培育,高起点谋划战略型新兴产业,积极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同步推进,促进全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目标任务

按照全市动力电池及电动车、生物与新医药、电子信息、现代煤化工、特色装备制造、传统优势产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统筹谋划、突出重点、强力推进,各县(市、区)、产业集聚区要根据自身特点和比较优势,选择1-2个主导产业作为突破口,力争2013年实现引进产业集群项目“保一争二”目标,即确保落地1个产业集群项目,争取两个;开工重大产业项目实现“1+2+3”的目标,即开工1个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两个5—10亿元的主导产业项目、3个3—5亿元的链式项目。经过3—5年的努力,在重点产业引进一批战略支撑项目、龙头和配套企业;在关键领域引进一批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在重点园区集聚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在全市形成20个以上产业特色和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力争国内外500强及行业50强企业引进数量、产业链条完整度、产业集聚规模、产业集聚区发展质量和带动能力等主要指标居中原经济区前列。

三、重点工作

(一)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按照“绘制产业链图谱,编制产业集群招商路线图,制定招商行动计划,实施产业集群招商”的工作思路,认真研究分析境内外500强、知名跨国公司、央企和行业龙头企业的区域分布和产业优势,深入研究其战略布局调整取向,结合我市产业集群发展目标,逐一制定产业集群招商计划和行动方案,明确招商方向,锁定招商对象,实行“一业一企一组一策”的办法,高起点谋划、高质量推介项目,努力寻求合作切入点,扎实开展产业集群招商工作。

1.电池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依托金龙、环宇、科隆和新能电动汽车等重点企业,进一步提升电池隔膜、电池正负极材料的质量水平,加快产业化步伐。加强电动汽车零部件和系统总成的开发合作。积极推进牧野区电池电源及材料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平原新区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品产业集群,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建设竞争优势明显的动力电池基地和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基地。

2.生物与新医药产业。积极推进平原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新乡县生物与新医药产业集群发展。以血液制品、生物菌疫苗、生物发酵、生物核苷、生物基因等生物制品为重点,建设规模优势突出、主导产业鲜明、中原经济区重要的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基地,配套建设辐射全国的医药物流配送基地。

3.电子信息产业。积极推进经济技术开发区、红旗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发展卫星通信、电波研究成果应用、战术数据链、微波着陆系统、超宽带自组网通信电台等高端产品,开发生产砷化镓、单晶硅等信息材料,扩大电子元器件生产规模,开展通信技术服务和通信工程建设,打造中原经济区信息产业研发生产基地。

4.装备制造产业。积极推进卫辉市、辉县市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长垣县起重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发展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煤化工、数控机床等高端装备产品,增强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起重机械、振动机械、大型铸锻件等传统产品,建设全国性生产基地。5.现代煤化工产业。加大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力度,利用MTO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联合发展现代煤化工装备,重点推进获嘉县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发展,打造现代煤化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示范基地。

6.制冷产业。重点推进新乡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制冷产业集群发展。提高中高档冰箱产品比重,实现空调产品规模效益,突破大型制冷装备技术瓶颈,发展冷藏物流产业链,建设制冷压缩机基地,加快制冷零部件产品升级换代,建设全国重要的制冷产品制造中心、技术研发中心、产品出口基地和配套产业基地。

7.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重点发展专用汽车、汽车空调、转向、制动、变速系统总成,积极推进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垣县、辉县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

8.食品加工产业。发挥区位优势,引进知名品牌,积极承接方便食品和休闲食品产业转移,积极推进卫辉市食品饮料产业集群、延津县食品加工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食品饮料发展,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专用面粉、乳(饮)品等生产基地。

9.纺织服装产业。积极推进卫辉市综合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突出发展服装、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等终端产业,改造提升棉纺织和化纤等传统产业,高起点适度发展印染产业,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打

造中原经济区有影响力的纺织服装产业承接地。

10.商贸物流业。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以南环、北环等综合物流园区为重点加快传统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构建特色鲜明、覆盖广阔、优质高效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加快红旗区市级中心商务区和特色商业街建设,积极推进牧野区新乡市北部物流批发产业集群、卫滨区皮革服装商贸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打造豫北区域性商贸中心城市。

(二)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渠道

1.积极开展小分队定向招商。以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为单位,每个单位自成小组,主要领导带队,保证50%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产业集群招商引资。小分队招商人员要带项目、结伙伴、引资金。每个小分队要带1个产业集群项目,每个项目至少有3-5个目标伙伴进行联系和洽谈。小分队招商分三线进行,一线人员采用走出去“一对

一、面对面”直接对接洽谈,在重点区域或者针对重点项目开展定向招商、驻地招商;二线人员要为一线招商人员提供洽谈项目所需的资源、市场、政策、环境等保障;三线人员要为落地项目提供全程服务。

2.着重开展以商招商。重点选择中兵、中航、中粮、中科、百威啤酒、河南煤化、欧玛汽配、娃哈哈、立白、万向、健康元、空气化工、天光科技、海宁皮革城、杭州四季青等已落户我市的20家大型外来投资企业作为我市基地企业,通过它们及时掌握其总部及国内外同行业投资信息,深度挖掘其市场网络和客商群体,积极引进其上下游相关企业,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实现以商招商的“葡萄串”效应。

3.积极推进企业招商。发挥企业的招商主体作用,充分调动我市金龙、华兰、白鹭、科隆、心连心、新亚、卫华等优势企业积极性,使企业成为招商引资的主体。重点引导对全市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国有工业企业、商贸企业、民营企业对外招商嫁接,引进配套项目、产业链项目,促进企业集群化,实现“梯度”发展,不断做大企业规模、做强企业实力。

4.大力实施委托招商。搭建行业协会、商会平台,实施行业协会委托招商。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广东省商业联合会、广东省体育产业协会、中山市印刷包装协会、慈溪小家电产业协会等全国知名行业协会、商会加强联络沟通,掌握其产业发展趋势、企业投资需求,与我市优势产业招商项目进行高效快捷衔接。2013年力争与5个行业协会、商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行业协会协助我市招商小分队开展活动,推进与行业内企业对接,形成稳定运作体系。

(三)打造招商载体,发挥平台作用

充分发挥开发区、城市新区和产业集聚区在产业集群招商中的主要载体作用,打造产业集群招商载体和平台。注重利用国家级开发区的“金字招牌”效应,高起点、高水平开展产业集群招商,发挥其窗口、示范和带动作用,积极推荐我市符合条件的产业集聚区申报省级经济开发区,促进和提升开发区的发展水平和承载能力。加强产业聚集区公共平台建设,根据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建立完善产业招商行业性支持体系。高水平规范发展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域产业园和境外招商工业园,为承接境内外重大和集群式转移项目提供发展空间。

(四)坚持示范引领,促进产业集聚

园区示范。各类示范产业集聚区和特色招商产业园要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明确自身产业特点,加快发展专业工业园、特色产业园,在招商引资、产业规划、项目建设、土地集约利用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集群示范。发挥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示范带动效应,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路子,大力实施“招强引优”战略,注重引进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产业龙头项目、重大支撑项目和外资项目,以带动配套产业发展,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生产能力和产业集聚度,促进全市产业集群不断上规模、强链条、创品牌。项目示范。围绕现有产业和骨干企业,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准确把握市场动向,抓紧研究和提报一批符合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可行性强的项目,建立重点项目数据库,通过召开投资治谈会、新闻发布会和借助网络平台等方式进行重点推介。重点扶持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做大规模、延长链条,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实施低成本、高效益扩张,增强支撑带动能力,为产业链招商奠定良好基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坚持高位推动,强化“一把手”工程。各县(市、区)、产业集聚区“一把手”为产业集群招商第一责任人,实行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建立市、县两级结合、部门协调推进的联动机制、分包督导机制、进展情况定期通报机制。市对外开放领导小组负责全市产业集群招商的组织领导工作,及时研究和解决产业集群招商的重大问题,对全市产业集群招商重要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督导检查、跟踪问效。市开放办作为牵头部门,负责全市产业集群招商日常组织协调工作。市直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实行“产业主管部门牵头,制定招商方案,组建招商队伍,突破重点项目”的工作方式,把产业集群招商工作组织好,实施好,推动招商引资签约项目早落地、落地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投产。

(二)完善机制,加强督导

建立项目评估例会制度。由市发改、商务、工信、国资、国土、规划、环保、工商、科技、税

务、安监、技术监督等部门组成项目评估小组,定期开会,对项目立项、投资强度、环境评价、科技含量、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由招商“引资”向“选资”转变。坚持“两会一督查”制度。即充分利用重大项目推进例会、对外开放工作例会作用,协调解决招商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加快项目实施步伐。市开放办联合市政府督查室,对各县(市)、区开展产业集群招商情况定期督查,在全市通报进展情况,并将产业集群招商情况纳入年度招商引资工作考核。进一步完善市、县两级外来投资引进、促进、外商权益保护三个中心职能,对外来投资企业开展全方位、立体式服务,提升对基地型、集群式项目的吸引力。

(三)强化政策支持,提高承裁能力

对符合产业定位、带动能力强、集聚效应明显的龙头企业和省、市招商引资重点项目,省、市政府下达各县(市)、区的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城乡增减挂钩和挖潜指标予以优先保障,项目新征土地可按分批次用地方式单独组卷报批。对符合国家和当地产业发展方向的龙头企业,落户产业集聚区实行优惠地价供地。鼓励境内外战略投资者按照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项目准入条件和有关协议,一次性购买土地使用权建设区中园,自行开发、建设、招商和经营。整合全市环境容量资源,向产业集群发展快的产业集聚区重点倾斜。对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要求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在环境容量指标配置上给与优先保障。把产业集聚区作为单独环评审批管理单元,加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管理和服务,减少环节,加快审批。加大对产业集聚区重点产业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公司和重点企业通过发债、上市等方式扩大融资规模。

五、考核办法

(一)产业集群招商目标及分值设定

总分值100分,各项分值分布如下:

1.新引进开工1个总投资额在1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项目(类似产业或关联项目要达到5个以上),占30分。

2.新引进开工1个投资额在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占25分。

3.新引进开工两个投资额在5—10亿元的主导产业项目,占25分。

4.新引进开工3个投资额在3—5亿元的配套产业项目,占20分。

(二)评分细则

1.新引进开工1个投资额在1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项目(类似产业或关联项目要达到5个以上)。完成1个10亿元项目得30分,每超额一个按照30分/个加分,上不封顶;每个产业集群项目以10亿元为单位,投资额每增加10亿元加5分,上不封顶;关联项目每增加1个得3分,上不封顶。

2.新引进开工1个投资额在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完成1个者得25分,每超额一个按照25分/个加分,上不封顶;以10亿元为单位,投资额每增加10亿元加5分,上不封顶。

3.新引进开工两个投资额在5—10亿元的主导产业项目。完成两个者得25分,不足的按照比例计分;每超额一个按照12分/个加分,上不封顶。

4.新引进开工3个投资在3—5亿元的配套产业项目,完成3个者得20分;不足的按照比例计分;每超额一个按照6分/个加分,上不封顶。

5.引进产业集群项目或重大产业项目得分不重复计算,以单项得分高者计分。

(三)考核认定方式和考核结果运用

1.所有项目以开工为准计分,签约项目不计。2.采取每月通报、每季度督查与年终综合考评相结合方式进行。

工作站集群 第6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城乡统筹;市场机制;协调发展

一、产业集群概述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的概念最早于1990年在迈克·波特的著作《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出现,它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地区合作关系,集群和中小企业全球化》的声明中将产业集群正式解释为在一定区域内大量企业、政府机构、商会和相关组织集中的现象。并根据集群内企业的技术能力、集群变化的复杂性以及企业间分工与合作的程度,将其分为非正式产业集群、创新型产业集群、组织型产业集群、出口加工型产业集群、科技园区和孵化器五种类型。

产业集群对经济的发展具有资源优势、成本优势、市场优势、技术创新优势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势等。基于资源共享的产业集群区域有利于形成区域品牌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通过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分工,形成了规模经济;基于地理上的临近以及上下游供应链企业的合作,降低了获取信息、谈判、原材料运输等成本,获取了降低交易成本的效应;通过技术溢出效应,提高了集群内企业创新的能力和员工的技能,同时也提高了人力资本的效应;当产业集群走向成熟之后,区域品牌便开始形成,此时,区域品牌效应也开始显现。正是这些效应的存在,提高了集群区域的竞争力,也推动了集群区域的经济增长。

我国从改革开放后经过30多年的发展,到目前全国大多数省份都建立起了自己的产业集群。据统计,全国内地共有160多个城市拥有不同程度的产业集群,全国大大小小的产业集群约数千个。

二、重庆产业集群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一)重庆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重庆产业集群的数量虽不及东南沿海的一些省市,但部分产业集群的规模已经相当可观,并已形成一定经济规模。重庆是全国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基地,汽车产量也名列前茅,两车核心部件产业群成为重庆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以重庆红岩公司所在的双桥区为例,该地区形成了以重型汽车产业为主的制造业集群,已初步形成了重型汽车制造、改装、零部件生产和销售为主要支柱的产业链条。在其他领域,产业集群效应也逐渐展现,如以西南铝为龙头企业的铝制品集群是亚洲最大的铝加工厂,位于璧山县的皮鞋产业集群是全国三大鞋都之一,以及机电产品集群、生物医药集群等。

(二)重庆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发展思路

尽管重庆的产业集群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重庆直辖以来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总体而言尚处于形成阶段。由于发展时间短等原因,重庆的产业集群发展与国内外具有竞争优势的集群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和制约着重庆产业集群的发展。归结起来,重庆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对产业集群重要性认识不够,对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重视,缺乏培育集群的政策市场环境,市场机制不健全,对集群形成发展缺乏应有的引导。这一点随着重庆城乡统筹工作的开展而有所好转,在国务院2009年1月颁发的《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了重庆城乡统筹工作中的战略任务,即:“一圈两翼”开发战略、扩大内陆开放战略、产业优化升级战略、科教兴渝支撑战略和资源环境保障战略。这为重庆产业集群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2.某些集群内缺乏大规模、带动力强的大企业, 产业配套不全,企业间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分工不够深。在城乡统筹工作中,尤其是2009年在314总体部署下,重庆为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政策,包括培育本土龙头企业、引进外来优质企业(包括世界500强)等,为重庆产业集群的高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改善了投资环境,活跃了市场。

3.企业创新能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模仿创新设计能力都较弱,产品附加值低,品牌竞争力不够强。重庆市科委、经信委(原信息产业局)、中小企业局等科技孵化机构都相应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措施来促进企业的科技创新,企业专利申报、商标注册等行为都有较大改善。

三、产业集群对重庆城乡统筹工作的影响分析

结合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和重庆城乡统筹的具体工作来看,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模式对推进重庆城乡统筹工作有至少四个方面的影响:

(一)发展产业集群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新华网2009年1月有数据表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沿海部分企业出现停产、半停产状态,劳务重要输出地重庆已有47.2万农民工返乡。东方网在2009年3月有数据显示,重庆有418万外出农民工,50万人滞留农村。在2009年全国人大代表会上,重庆代表团向大会提交《关于解决返乡农民工问题的工作建议》,建议国家在西部布局重大项目和劳动密集型项目,增强西部地区产业吸纳就业能力,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

而产业集群的兴建除了增加更多的工作岗位外,有利于鼓励有能力的人员自主创业,形成多种经营主体共同构建完整产业链的局面。在一个产业集群的影响下,大型集团公司、普通工商企业、合伙企业、个体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均能得到全面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多种就业渠道。

(二)可以促进重庆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

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产业的集聚与集聚经济圈的形成不仅给国家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且由于产业集聚导致产业在地区分布的不均匀,也带来国家内部的地区收入差距。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经济经历了年均9%以上的持续高速增长,同时中国沿海地区长三角、华南、环渤海三大集聚经济圈已然成为中国产业高度集聚的发达区域,其在中国GDP中的总量已经由1978年的47.65%至2008年已经接近70%。但是产业、产出和产能在中国沿海发达地区的相对集聚,并没有使其他区域的居民生活水平变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中国各地方省市都经历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共享了经济发展带来的繁荣。所以,科学发展国家集聚经济圈,不仅可以促进集聚经济圈内部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可以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在重庆发展产业集群,不仅可以缩小重庆与中东部地区的差距,还能够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真正起到内陆开放高地的带动作用。

(三)有利于重庆地区的持续发展与国内其他区域经济的开发

集聚经济圈的发展不是一个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过程,是一个需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发展调整的过程。这就需要政府根据集聚经济圈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空间特征、发展绩效与发展阶段进行合理地发展规划与积极干预。这包括集聚经济圈产业发展与产业集聚点轴增长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问题,在集聚经济圈内部空间是实施产业的错位发展,还是趋同化发展的问题,集聚经济圈产业转型与扩散的问题。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沿海集聚经济圈经过持续高速增长和产业集聚已经形成世界知名的城市群,成为世界产业集聚的典范区域。如何深刻认识掌握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不仅对于推动重庆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而且对于中国其他地区的发展战略也具有借鉴作用。

(四)发展产业集群可以有效解决统筹资金短缺的难题

在城乡统筹的战略之下,农村经济发展面临新的转机,而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也正在发生变化。农村的资金需求可能已经不是小额的资金需求,可能是一些大户,在一些地区甚至可能是农业产业化项目方面,在不同的地区、行业甚至在发生群体性的变化。单纯依靠政策和行政手段来发展农村金融,往往是事倍功半的,因为金融资本具有追逐利润的偏好,而农村地区风险高、收益低,风险和收益不能平衡。而在产业集群模式下,一方面产业资本会以各大工商机构自有资金会的形式大量流回;另一方面,金融资本也会随着金融机构的整体布局而流向农村市场。

四、促进重庆产业集群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产业集群的规划和引导,为集群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我国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迅速变化的时期,重庆的城乡统筹工作也紧紧围绕这个大背景展开。在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引导上,既要注重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更要注重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和孵化。如对专利技术持有人的补助政策、对获得双高认证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税收优惠、对入驻高新技术孵化园区企业的公共技术平台服务等,都极大地促进了产业集群内科技的发展和产业链的完善。政府相关部门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要注意产业集群动态发展的特征,遵循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增强集群内部的分工、合作,以及信息、资金、技术的流动,从而带动相关支持性行业的发展,促进集群网络创新、技术创新、品牌创新,增强产业竞争力。

(二)鼓励创新,并为科技创新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创意产业集群拉动传统集群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传统产业创新的内在源泉,创意产业是传统产业企业文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两者有机结合,可以促进重庆产业集群的提升和整合。如对专利申请的补助、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创新基金和电子发展基金申报资助等。这些政策和措施不但有利于鼓励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也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发展和产业链的完善。

(三)建立适应产业集群发展的人才流动机制

目前,企业对产业网络和人脉(社会)网络共同发展,经济科技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建立人才引进机制,阻碍或限制专业技术人员(包括技术工人)流动,或者不愿意增加职业培训的投入。这实质上严重制约了集群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一个社会过程,是在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交流和互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作为隐含经验类知识的载体,知识型人员在地域内自由流动能否获得地方正式或非正式制度的支持成为提高集群创新能力的关键。因此,应该根据各产业集群的特点,建立起既有利于企业加强员工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又有利于技术人员流动的良性互动机制。

参考文献:

集群学习与产业集群创新 第7篇

产业集群, 作为联系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 是一种能够将创新的规模经济性和创新活力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Freeman (1991) 、Olaf Amdt 和Rolf Sternberg (2000) 认为网络形式有正式网络和非正式网络两种, 其中非正式网络对于集群创新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1]Baptista R 和Swann P (1998) 从聚集过程的内在动力、技术运动的机制、现代创新活动的特征以及新经济增长理论四个方面分析了集群与创新之间的正反馈关系, 并通过实证研究论证了集群中企业创新更多的结论。[2]刘友金 (2002) 提出了集群式创新的概念, 认为集群是适合中小企业创新的组织形式, 因为它使得中小企业在创新行为优势的基础上又能获得创新的资源优势。[3]3]魏江、申军 (2003) 提出了传统产业集群具有核心网络系统、辅助网络系统和外围支撑网络系统等三个层次网络系统结构, 认为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集群创新网络比一般网络形式控制成本更低, 持续时间也比正式战略联盟更为持久。[4]程学童 (2006) 认为产业集群能有效地推动创新, 并不等于所有的产业集群都必然具有自主创新能力, 强调以创新过程为核心, 推动产业组织在时间与空间中集聚, 形成和发展创新性集群, 以取代传统的产业集群为主体的状况的重要性。[5]陈时兴 (2006) 从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竞争优势视角, 研究集群创新网络结构和行为机制及在此基础上的集群竞争力, 提出促进产业集群网络创新及竞争力提升的建议。[6]

而集群创新能力的获得与集群的学习能力具有直接关系。集群学习概念是欧洲区域创新环境研究小组 (GREMI) 的学者们在研究欧洲高新产业区的过程中提出来的, 其本意是产业集群内的成员企业为了应付技术不确定性的挑战而协调行动, 本质上是知识空间转移的一种有效载体 (Capello, 1999) 。魏江、叶波 (2002) 认为前后向企业的集群学习是推动集群中纵向创新集成的有效机制, 同行企业间的集群学习主要是有助于创新的横向集成。[7]龚毅、李敏 (2006) 认为产业集群的创新效率取决于企业的知识获取、转移、整合能力以及企业间的知识扩散程度。集群的创新活动是一种集体学习的动态积累过程, 是嵌入于区域的合作、创新情境及创新网络成员的隐性知识交流、共享网络互动之中的。[8]蔡绍洪等 (2006) 认为区域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自组织和自依赖的过程, 但这种自组织过程并不排斥作为创新网络结点之一的政府作用发挥, 政府应该为产业创新创造一种有效的区域环境。[9]当前的研究对于集群创新网络研究较多, 但对于集群学习对于产业集群创新的作用机理很少有涉及, 对于产业集群知识转移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缺乏较深入的研究。

2 集群学习对产业集群创新的作用机理

阿姆斯丹 (1989) 认为:学习是一种工业化的新模式。学习是积累和提高技术能力的方式, 而技术能力是决定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学习可能发生在生产、设计、工程、研发以及销售部门, 企业内部的学习可以由生产、研发及市场部门产生, 外部学习包括产业内其它企业的知识引进、与供应商和顾客的合作及外在技术研究的进步等方面。集群学习的关键特征在于三点:一是学习主体的多元性, 二是实施中的协调性, 三是利益上的互惠性。由于技术创新是将新思想及新设计引入生产体系的过程, 这一过程必然离不开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 因此技术创新本质上也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 集群创新必然以集群学习为基础。根据集群学习所获得知识的途径、学习与技术及创新能力的提高及对产业成长的作用关系, 我们提出如下的集群学习对产业集群成长的作用模式:

集群学习以组织学习为基础, 只有当组织中的成员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 才有可能分享组织中的各种知识, 包括组织共有的显性知识 (可以用正式的语言明确表达, 能方便地在个体之间传播) 和隐性知识 (很难用正式的语言明确表达, 是隐含于个体经历中的个人知识, 并包含着无形的因素) , 特别是隐藏于个体知识层面的隐性知识。组织学习必须能够获取组织成员通过个体学习所取得的各种知识, 特别是隐性知识。马歇尔认为共享知识、信任和“ 产业空气”不仅能够降低交易成本, 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促进合作、创新和创新扩散, 特别是通过非正式的“ 干中学”和“ 用中学”等意会知识的转移而不断创新。而集群学习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 通过分享组织已经形成的各类知识, 来提高集群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但产业集群究竟能否走向持续发展, 关键取决于其内生的创新能力, 即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通过激进创新 (而非渐进创新) 打破路径依赖和改变技术轨迹的能力。由于产业集群内的渐进创新并不能保证甚至会阻碍“激进创新”的实现, 因此通过政府干预, 在建立集群良好创新机制的条件下, 通过集群内部或集群外部的相互协调和沟通, 知识在集群创新体系的互动推动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形成, 同时, 通过明确产业集群创新战略, 创造良好的产业集群创新环境, 形成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促进产业集群的成长。

3 产业集群创新组织模式

3.1 产业集群中企业创新模式

熊彼特提出的独立型和合作型创新模式认为, 独立型创新包括企业, 也包括个体创新者和小学术群体, 甚至还有大企业内部未经授权的科研部门。合作型创新包括公司研发实验室, 也包括大的政府实验室和可能不太大但协调良好的学术研究实验室。合作型创新受益于开发了共享隐性知识的群体内的持久的互动。Rikard Stankiewicz (2002) 将创新又分为设计驱动型和发现驱动型。发现驱动型创新以其纯粹形式依赖于最新科学进展的直接应用, 设计驱动型创新往往指“工程”而不是研发。[10]由此, 笔者提出如下的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 如图2所示。

3.2 产业集群创新组织模式

不同区域产业集群间的竞争自集群出现时就已存在, 提高本地集群竞争力将是未来各地推动集群发展的主题, 其主要内容必然是加强集群创新。产业集群本身就是创新的源泉, 集群所产生的资源共享、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关系, 以及建立在信任与承诺基础上的社会关系网络有助于扩大企业可以利用的资源边界, 加速知识与技术的交流与转移, 大大提升集群内部企业的创新能力, 在一个集群创新组织中, 信息可以自由共享, 人存在高度信赖, 对组织目标的深入理解和奉献将每个人都紧紧地团结在一起。然而, 对于在产业集群内, 如何根据不同的产业集群形式建立合适的创新型组织对于产业集群创新具有较大的影响。笔者在刘世锦 (2008) 提出的产业集群组织模式划分的基础上, 提出如下几种产业集群创新型组织模式。

3.2.1 高加工度行业的产业集群“轮辐式”创新组织模式。

对于一些高加工度行业的产业集群, 如汽车、工程机械等产业集群的组织结构多为轮辐式, 即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配套企业配合龙头企业发展的模式, 如图3所示。这些龙头企业紧紧抓住核心部件以及关键零部件的生产, 普通的通用件、标准件以及价值量不高的零部件通过外包、采购的方式获得, 因此龙头企业的配套企业很多。如广州目前形成了以本田、丰田、日产为核心企业, 300多家零部件企业配套的汽车产业集群。

对于“轮辐式”组织模式的产业集群, 其集群创新型组织的建立应以龙头企业的发现驱动型创新为核心形成独立型创新组织, 通过龙头企业创新过程中的知识扩散使配套企业开展创新过程, 配套企业通过设计驱动型创新为龙头企业的创新提供服务。

3.2.2 传统产业集群“马歇尔”创新组织模式。

在一些传统产业集群中, 其组织结构多为中小企业平等协作的“马歇尔”式。大量企业生产和经营同类产品或环节, 有较强的合作关系, 不同产品或环节之间通过“弹性专精”形成相互协作关系, 但不全像汽车、工程机械等产业集群那样零配件对整车企业高度的依附关系。[11]如在江苏常熟市海虞镇, 各类服装企业达到500多家, 其中, 规模以上服装企业有80多家, 纺织企业20家, 印染企业10家、羊毛生产企业8家。服装、纺织、印染配套成龙, 发展体系完备。产品涉及西服、休闲服、茄克、羽绒服、男女童装、衬衫、大衣、羊毛衫裤等十多个门类的三十多个品种, 形成了典型的服装产业集群。所以, 对于这类产业集群, 其创新型组织可以采取一种“松中有紧”的结构形式比较好, 这种组织形式既可以为创新提供自由空间, 又可以为好的创意转化为商业上的成功提供纪律。平时中小企业可以注重企业自身的创新, 形成一种松散的结构形式, 但在关系到产业集群的创新提高时, 中小企业之间又紧密结合在一起, 进行知识共享与沟通, 采取合作型创新的方式, 达到创新的目标。

3.2.3 包涵“轮辐式”与“马歇尔”的混合型创新组织模式。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则是包涵“轮辐式”与“马歇尔”的混合型组织模式。如上海浦东的集成电路集群, 既有类似于“马歇尔”式的组织结构, 但又包含着小设计公司围绕晶园厂的“轮辐式”的组织模式, 集群内有中芯国际、华虹NEC、宏力和贝岭等龙头企业, 并形成了中晶园制造、芯片设计、光掩膜和封装测试、研发教育机构、配套服务等多家企业相互协作的产业链条。对于这类产业集群可以以龙头企业的发现驱动型创新为主体形成创新型组织, 中小企业为龙头企业创新提供设计驱动型创新的同时, 中小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型创新。

4 产业集群学习方式与产业集群创新

根据集群学习参与者的相互关系, 可以将集群学习分为三类:一类是集群中有前后向联系的企业参与的集群学习, 比如“轮辐式”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的集群学习等;第二类是同一价值环节中的同行, 如“马歇尔”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的集群学习等;第三类是前两类的结合, 既有前后向企业, 又有同行企业等, 比如混合型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的学习。

对于有前后向联系的企业参与的集群学习, 通过如下方式促进产业集群创新的进行:首先, 前后向关联企业的沟通有助于它们认识到存在于彼此间的创新缝隙, 从而提出集群创新的方向。如总装企业的创新设计需要零配件生产商相应改进零配件的技术参数, 原材料供应商的产品创新要求其客户进行工艺创新等。其次, 前后向的协调与合作为产业集群创新准备了必要的资源尤其是知识资源。在集群学习的框架下, 先创新的一方往往能为有待创新的一方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从而拉动创新。最后, 由于创新建立在前后向企业的良好沟通上, 其需求是相对明确的, 从而可以保证其商业前景, 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创新成果的市场化风险, 因此, 可以从利益上保证产业集群创新的进行。与前后向关联企业的集群学习不同, 由于同行企业之间有明显的竞争和利害冲突, 因此有意识的合作相对而言是比较困难的。但是, 如果面对同样一个严峻挑战或者同样一个诱人的创新机会, 却没有任何企业具有相应的资源实力来独立开展创新活动, 那么为了降低风险, 集群学习也会成为这些企业的选择。通过这种合作的学习, 同行企业之间可以分享创新的成果, 使各自的价值创造功能都有所提高, 从而使所在价值环节得到优化。除了有意识的合作之外, 同行之间非正式的知识共享也应该被考虑, 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创新者的知识外溢到同行那里去, 与其已有的知识基础相结合, 有可能催化出新的创新。一般来说, 如果同行之间的集群学习能够得到第三方力量的推动, 将会更为有效。在日本丰田城内, 丰田公司的供应商就在丰田公司的引导下成立论坛, 定期举行讨论会交换经验, 通过相互学习改进自己为丰田服务的能力。对于集群中既有前后向关联企业, 又有同行企业的集群创新活动, 可以根据不同的产业集群创新环境做出不同的集群学习方式的选择。

5 结论

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形成会受到产业创新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比如创新基础设施、国家创新体系、社会中介服务、融资环境、市场环境、法律政策环境、制度与文化等方面。但产业集群内部的集群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产业集群的创新才是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如何保证集群学习的效果, 如何评价集群学习的效果, 有待于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的探讨。

摘要:通过对当前产业集群创新研究现状的分析, 解释集群学习对于产业集群创新的作用机理, 在提出三种产业集群创新组织模式的基础上, 针对性地选择几种产业集群学习方式。

关键词:产业集群,集群学习,创新型组织

参考文献

[1]FREEMAN C.Networks of Innovators: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s[J].Research Policy, 1991 (20) :499-514.

[2]BAPTISTA, SWANN.Do firms in clusters innovate more?[J].Re-search Policy, 1998 (27) :525-540.

[3]刘友金.论集群式创新的组织模式[J].中国软科学, 2002 (2) :71-75.

[4]魏江, 申军.传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结构和运行模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3 (1) :14-17.

[5]程学童.集群式创新、创新性集群与集群政策[J].中国软科学, 2006 (增刊) :37-39.

[6]陈时兴.基于创新网络的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6 (增刊) :90-92.

[7]魏江, 叶波.企业集群的创新集成:集群学习与挤压效应[J].中国软科学, 2002 (12) :39-43.

[8]龚毅, 李敏.产业集群知识转移对创新的影响及组织能力调节作用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6 (增刊) :214-219.

[9]蔡绍洪, 汪劲松.区域产业集群及其创新网络形成及演化的自组织机理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6 (12) :178-183.

[10]CAPELLO R.Spatial transfer of knowledge in high technology mi-lieux:learning versues collective learning processes[J].RegionalSteuies, 1999, 33 (4) :353-365.

万钢:促进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转型 第8篇

万钢分析,“过去20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依托国家高新区、大学科技园等基地呈现出产业集群特点,但多数产业集群是生产驱动型,产品缺少核心技术,市场竞争力不强,利润率低。今后,火炬计划要着力推进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转型,坚持自主创新,努力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跨越式发展。”

万钢指出,为了促进创新集群的形成和发展,火炬计划要加强对国家级和省级高新区、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指导与支持,引导地方政府重视创新集群的发展,促进技术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把科研活动、产业化基地与产业集群有机结合起来。以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为依托,建设“火炬创新创业园”,使之成为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科技创新要素最集中、科技创新活动最活跃的城市创新中心。

工作站集群 第9篇

企业集群, 是在地理上集中的相互联系的企业和关联机构的集合, 它们同处在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 由于具有共同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 (M.Porter, 1998)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由于以企业集群占据主导地位的第三意大利、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及中国台湾的新竹等地区在经济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有关企业集群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重视。但现实中有很多地方的企业集群却未能显现出太大的竞争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甚至逐渐地衰弱。导致这些企业集群衰弱的直接原因很多, 如技术变迁、市场开放和产业转移等等, 但最根本的因素还是这些企业集群在创新上停滞, 没能通过集群优势实现持续创新。

国内外集群发展的最新实践表明, 集群创新不仅是决定集群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也成为区域创新乃至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驱动力量, OECD许多国家甚至把集群创新系统看作简化了的国家创新系统, 认为其最关键和最实用的系统要素有助于促进一个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创新 (OECD, 2004) 。由于集群政策在推动集群创新绩效方面有较好的表现, 因此集群政策越来越成为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普遍采用的工具。

2 集群创新中政府参与的基本原因

制定科学有效的集群创新政策的前提首先是认识政府参与的原因, 其次是识别企业集群创新系统的缺陷和障碍。通常认为, 政府参与企业集群创新过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2.1 政府做为经济政策的制定者

企业集群中各种技术联盟以及创新合作都是在市场上发生的, 一个稳定和谐的市场环境是集群企业集聚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 政府的首要责任就是促进市场的动力机制, 避免合作过程中限制竞争的“合谋行为”的发生。政府可以通过富有活力的竞争政策, 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改革措施推动市场的动力机制和稳定机制。

2.2 研发的外部性与政府参与

由于研发和知识创造投入具有外部性, 其社会回报率高于私人的回报率, 因此, 政府应该鼓励集群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否则, 私人研发投入不足将会发生, 特别是在能源、环境保护、基础设施领域。对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研究所等公共研发机构之间的研发合作进行资助, 这将提高研发投入的回报率, 更多的企业将能够从公共研发的努力中受益。由于企业集群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主导企业, 有时主导企业的创新和知识创造具有集群公共知识的特征, 因此, 主导企业除了靠内部机制实施自我激励之外, 还需要来自政府的创新鼓励政策。此外, 由于集群许多中小企业意识不到同其他企业和知识机构合作带来的机会, 政策也应该鼓励它们的合作行为以实现知识分享, 并通过不断增加外部联结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术。

2.3 政府做为集群产品的使用者

集群创新中政府参与的一个重要原因, 也是非常直接的原因就是政府本身也是产品的使用者。这就为政府提供了一些机会, 政府可以扮演“挑剔的顾客”, 对各种市场购买者施加压力, 从而推动创新行为不断产生。在一些OECD国家, 技术采购政策明显地成为公共采购政策, 这些公共政策以增强创新为目的。新的政府采购政策的主要目的不应该再仅仅用于支持民族产业, 而是应该对集群主导企业和集群企业的创新意愿和创新行为提供激励。政府可以采取新的采购方案, 例如使用不同形式的分包, 或者使用功能要求来代替详细的技术规则等方式, 推动集群企业的创新努力。

3 集群创新政策的本质目标:纠正集群创新系统的缺陷

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取决于创新主体 (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组织等) 之间的交互作用引起的系统耦合效应。从创新系统论的角度出发, 企业集群系统在学习和创新过程中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系统缺陷。系统缺陷是指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非企业成员, 如知识机构之间互动过程中的障碍。这些障碍可能会限制了知识共享和技术合作, 进一步影响到集群的创新能力。系统缺陷的原因主要有技术信息的缺乏, 集群参与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机制的障碍, 知识保护和技术和研发的外部性等问题。因此, 企业集群政策的本质目标是克服集群创新系统的缺陷, 这些缺陷包括信息失真、创新系统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受到限制、公共知识基础和市场需求之间不匹配、缺乏有效客户、政府失灵等等。

3.1 集群主体之间的互动受到限制

集群创新优势的发挥就主要体现在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之间的交互作用与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当集群主体之间不能够进行良好互动的时候, 集群企业就可能失去潜在的学习和创新的机会。造成集群主体之间不能互动的原因有很多, 一个原因是企业不能很好的意识到并且与业务关联企业保持良好的联系。这种情况下, 比较合适的对策是提高创新系统的内聚性。政府可以凭借组织能力参与企业集群的活动, 充当中间协调者的角色, 通过论坛会议和构建交流平台等方式进行协调, 如比利时弗兰德斯多媒体科技谷每月一次的“产品推介”晚会, 为会员公司提供展示新产品和服务的场所, 增进相互联系的机会, 促进本地区公司间的知识和网络交流, 倍受成员公司的欢迎, 科技谷还通过时时通讯和网站来加强交流。另一个原因是集群企业之间的认知距离太远, 例如它们之间的知识库很难交叠。这种情况下, 具有针对性的对策是通过发展集群的公共知识基础推动企业之间的沟通。这些基础包括技术标准和规范, 联合试验平台以及公共的科研规划等。

3.2 企业集群信息缺陷

信息缺陷是指缺乏对未来技术和商业发展的洞察力而限制了集群的创新潜能。相应的政策对策是集群中的成员, 包括企业、研发机构、中介组织共同合作对关键的技术发展趋势形成一个共同认识。这可以通过市场研究、技术路标 (Technology Roadmaps) 、技术搜索等手段实现。其中, 技术路标是近年来一种很重要的技术工具, 它使得未来的技术发展在计划之内。通过描绘某一项技术在未来5到10年内如何发展, 集群成员能够依据它发展一条“路径”, 从而对未来的研发得到校正, 并且通过它能够识别那些需要合作的战略伙伴。“技术路标”需要在相关者的密切互动中才得到有效地发展。因此, 培养集群主体相关者之间的信任关系就变得非常重要。

3.3 集群知识基础与商业需求不适应

这主要表现为公共科研机构不能根据产业的需要推动知识的发展, 比如知识有可能太“学术”, 很难确定有潜在市场, 或者知识有可能十分实用但不能满足区域企业的需要或者知识本身的“瓶颈”等。例如荷兰的多媒体集群, 因为ICT行业知识具有很大的体系性, 推广一项多媒体技术需要综合不同的关键技术, 如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移动通信技术、语言技术、智能技术、内容管理技术等, 企业很难具有综合这些技术的能力。为此, 地方政府建立一系列的“高科技领先机构”, 它们涵盖了能给集群企业提供增长机会的技术领域, 为连接学术界与商界, 确保知识转移提供了桥梁。

3.4 缺乏“挑剔的顾客”

“挑剔的顾客”是那些对特殊技术或者更加新奇的追求有所偏爱的市场领先者, 他们能够为企业创新提供强大的动力。这些需求能够加速企业间内在的学习过程, 推动企业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地位, 从而赢得更大的市场。特别是在公共领域如建筑、环保、教育、安全和能源, 政府可以在这些领域充当“挑剔的顾客”的角色, 政府的公共采购政策和具体措施对于相关集群的创新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4 OECD国家集群创新政策的经验借鉴

OECD国家是较早认识到集群创新的推动作用, 并开展广泛研究的国家。目前OECD国家已拥有一大批在集群创新研究中有建树的学者, 他们对英国、意大利、荷兰以及北欧的丹麦、瑞典等国的集群创新状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不仅提出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 而且已把集群创新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驱动力量, 并针对集群创新的系统缺陷制定了一系列推动集群创新的政策, 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Roelandt and den, “Cluster Analysis and Cluster-Based Policy Making: The State of The Art”, in Boosting Innovation: The Cluster Approach, OECD, Paris, 1999, p.420.

从一些OECD国家的经验看, 对创新系统缺陷的政策包括:建立一个稳定、可预见的经济与政治环境;为市场经济功能的发挥和消除市场缺陷创造良好的体制条件;促进区域创新系统中不同参与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和知识交流;通过提供战略性信息消除信息失败;消除创新系统内部的如公共知识与私人的市场需求之间的不适应等制度不适应, 克服在价值链中缺乏挑剔顾客的组织失败;消除政府失败, 取消能够阻碍集聚和创新过程的政府规制。

5 集群创新政策的一个综合框架

波特 (1990) 提出了“钻石模型”来解释企业集群所形成的国际竞争力。钻石模型包括生产要素、需求条件、当地相关行业和支持行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这个四个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 共同造就了集群的竞争力。虽然钻石模型中没有直接把“创新”因素单独列出, 但是“创新”因素却贯穿其中, 正如波特所言, “钻石体系攸关国家竞争优势, 它的核心是投资’和创新’。产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 它内部的产业必须具有能力, 也有意愿从事改进和创新, 进而创造和保持本身的竞争优势。这里所指的改进和创新, 尤其和企业投资、研究发展、学习成本、先进设备、教育训练等活动有关在国家通过钻石体系取得竞争优势的整个过程中, 信息的获得和诠释居于核心地位。国家的竞争优势在于它能够提供渠道, 引导企业察觉改革和创新的机会, 并且及早进入正确方向去运用本身的资源条件”。

在波特“钻石模型”的基础上, Petri和Pekka (1999) 认为钻石模型有助于解释在集群创新力和竞争力提升中不同行动者的作用, 在分析集群政策构成及其影响时, 他们对钻石模型进行了扩展, 将主要的经济政策, 特别是产业和技术政策加入到钻石模型中, 集群政策主要是通过一个或多个钻石因素对集群竞争力产生影响。集群政策应该不断升级集群内部共同的知识资源, 集群私人的和公共代理机构应该通过集体作用来纠正市场失灵。公共政策应该鼓励企业网络的建立, 通过网络机制来减少企业创新的风险和资产专用性投资风险。Pim 等人 (2001) 认为集群式创新反映了现代创新和互动创新过程的系统特征, 创新越来越多的需要相互依赖的行动者之间基于市场和非市场导向的互动。集群成员之间的互动建立在商业联结、创新联结以及各种各样的知识流。通过对集群进行详细的分析, 可以很好的了解这些联结和相互依赖是如何形成的, 它们的变化规律以及如何影响创新, 这也就界定了创新政策实施和制定的范围和途径。

本文在借鉴这些文献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促进企业集群创新能力提升的综合性政策框架, 如图1所示, 政策体系包括中央的和地方的, 通过改变和提升企业集群的钻石因素, 来增强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这些集群创新政策的作用途径和范围主要通过几个层次展开:首先, 政府相应的财政、税收、产权等相关政策构成集群创新的框架状况, 它们通过对相关产业与支援产业、需求条件、生产要素条件等方面的改善和供给来提升集群能力, 如鼓励和吸引外地供应商和服务商进入企业集群、提升专门的运输、通讯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品质、吸引外商进入集群进行投资, 建立集群导向的自由贸易区、工业区等等;其次, 构建集群创新的基础构架, 主要是通过研究技术发展政策, 如制定有效率、有利于创新的法规标准、赞助独立的产品测试、认证, 以及对企业集群内产品或服务的评级, 为搜集与整理集群的特定信息提供服务, 鼓励银行资金和社会资金进行风险投资等等;另外, 政府在教育研究方面, 为企业集群的创新提供基础性研究和科研和管理人才, 主要通过专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政府的公共研发部门等公共知识机构。此外, 政府, 特别是地方政府通过“中间人”的角色, 建立集群创新相关主体之间的联结。如赞助论坛形成集群成员的交流, 鼓励本地大学研究与集群相关的技术, 成立地方专门信息和研究中心提供量体裁衣式服务, 完善行业协会的职能等等。最后, 政府通过政府采购政策, 扮演集群产品和服务的“挑剔顾客”的角色, 推动集群产品和服务的改进。

集群创新政策的完善和提升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聚焦我国大多数企业集群, 无论是新兴企业集群还是传统企业集群, 集群内企业创新行为普遍呈现出一种低端化、同质化特征, 存在着企业集群协同创新的系统障碍, 严重制约着集群的升级和发展。因此, 如何通过集群政策的改进和完善提升我国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 这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集群创新政策的目的就是通过提升集群创新系统, 纠正集群创新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系统障碍, 从而保持和构建集群的持续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BELL M, ALBU M.Knowledge systems and technological dynamicsinindustrial cluste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World Develop-ment, 1999 (27) :1724.

[2]MARKUSEN A R.Sticky places in slippery space:A typology of in-dustrial[J].Economic Geography, 1996 (72) :293-313.

[3]JAN LAROSSE.ICTCluster Organizations in Flanders:Co-operationin Innovations in The NewNetworked Economy.in Innovative Clusters:Drivers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M].Paris:OECD, 2001:126-127.

[4]PETRI ROUVINEN, PEKKA YLa-ANTTILA.Finnish Cluster Studiesand New Industrial Policy Making, in Boosting Innovation:The Clus-ter Approach[M].Paris:OECD, 1999:361-370.

[5]PIMDENHERTOG, EDWARD MBergman, David Charles.Creatingand Sustaining innovation cluster:Towards a synthesis.in InnovativeClusters:Drivers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M].Paris:OECD, 2001:390-404.

工作站集群 第10篇

迈克尔波特认为,产业集群( 以下简称集群) 是当今世界经济地图上的马赛克板块,并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1]。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内在要求,集群的发展和升级已成为各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2,3]。

政府行为是一种常见却又最具影响力的政治现象,它既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制约,又反过来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关于政府在集群发展中的作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集群由市场自发形成,政府不应过多干预; 也有观点认为,由于政府的主要特征在于其公共性和强制性[4],政府应当遵循集群发展的内在规律,积极推进集群快速而健康地发展。近年来虽然各地方政府运用其行政手段在集群发展中发挥了作用,但职能错位、越位和缺位的情况也有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产业的良性发展[5 - 7]。

实践表明,对集群,乃至区域经济的发展均起到推动作用的企业间合作营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支持。本文通过对企业的实地调研,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从微观的企业层面探讨在集群中政府行为对企业合作营销的影响,并对比分析我国传统集群和高新技术集群之间的影响差异。为确保研究的一致性和严谨性,本文将集群所在的当地政府的行为界定为: 国家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在推动集群发展过程中所进行的一切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活动的总称。

1 理论框架和研究假设

1. 1 政府行为及其作用范围

在激烈的竞争中,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我国大多数集群企业无法仅依赖于价格机制和市场机制来实现供求均衡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在此背景下,政府的宏观调控就成为一种有效手段。诸多学者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观点以突出政府行为的重要性( 详见表1) 。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政府的 “显著特征”是拥有全体的社会成员和强制力,面对集群中的 “市场失灵”现象,地方政府具有明显的优势。地方政府可以借助于导向性政策对企业加以引导,并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在集群内实施公共产品的供给和监督。而面对外部不经济的种种问题,政府可以介入和干预,以控制集群的负外部性,实现集群资源的优化配置。

国内外对集群发展中地方政府作用范围的研究已经趋向丰富,其中颇具代表性的观点见表2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由表2 可见,地方政府主要在基础设施、政策和相关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以推动集群发展。本文以下采用田卫东的观点,将地方政府的作用范围划分为: 政策支持、市场支持和资源要素支持3 个方面,从微观的企业视角进行研究。其中,政策支持主要指由政府制定的、惠及集群的、涉及宏观调控行为的相关政策,如金融、财税土地等方面的政策。市场支持主要指地方政府在集群内、外部市场上提供的支持。资源要素支持主要指地方政府在资源要素方面为集群内企业提供的支持。主要包括: 公共产品供给、人才培养、信息技术服务和综合服务等。

1. 2 集群企业合作营销的范畴和要素

Lee Adler ( 1996 年) 指出,企业间可以通过共享产品、价格、促销、分销等营销资源来增强个体企业的营销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2]。之后,一些学者围绕Lee Adler的观点提出合作营销的范畴和要素( 详见表3) 。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基于表3 的研究成果,本文亦沿用大多数学者的观点,将4P作为合作营销的要素。由于本研究的重点在于分析政府行为对集群企业合作营销的总体影响,故忽视其对各要素影响的差异,在研究中将各要素的平均值作为合作营销的整体结果。此外,由于地理集聚,集群企业间在信息上有着比分散企业更为广泛和充分的交流( Cristóbal Casanueva等[33]) ,因此为了突出集群企业合作的特点,本文将信息交流作为集群企业合作营销的要素之一。由此形成集群企业4P + I( Information) 的合作营销组合要素。

1. 3 研究假设

如上所述,相关研究已表明,地方政府对集群企业间的合作在政策、市场和资源要素3 个方面发挥作用。从行业的角度来看,在以手工业或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的我国传统集群中,大多数企业的规模小,资源整合度低,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发展初期企业间的合作十分依赖当地政府和行业协会在硬件设施和沟通平台上的支持。因此,相对于政策支持而言,政府在市场和资源要素方面的支持对企业间合作营销的开展更为重要。而高新技术集群主要由以技术和知识为主的企业积聚而成,当地政府在金融、财税和土地使用等方面的政策对其形成到发展均形成较大影响。根据文献梳理,并结合传统集群和高新技术集群的差异,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 政府的政策支持对集群企业间合作营销产生正向影响。相对于传统集群而言,对高新技术集群中的企业影响更大。

H1a: 政府的政策支持对集群企业间4P合作产生正向影响。相对于传统集群而言,对高新技术集群中的企业影响更大;

H1b: 政府的政策支持对集群企业间信息合作产生正向影响。相对于传统集群而言,对高新技术集群中的企业影响更大。

H2: 政府的市场支持对集群企业间合作营销产生正向影响。相对于传统集群而言,对高新技术集群中的企业影响较小。

H2a: 政府的市场支持对集群企业间4P合作产生正向影响。相对于传统集群而言,对高新技术集群中的企业影响较小;

H2b: 政府的市场支持对集群企业间信息合作产生正向影响。相对于传统集群而言,对高新技术集群中的企业影响较小。

H3: 政府的资源要素支持对集群企业间的合作营销产生正向影响,相对于传统集群而言,对高新技术集群中的企业影响较小。

H3a: 政府的要素支持对集群企业间的4P合作产生正向影响。相对于传统集群而言,对高新技术集群中的企业影响较小;

H3b: 政府的要素支持对集群企业间的信息合作产生正向影响。相对于传统集群而言,对高新技术集群中的企业影响较小。

H4: 地方政府在政策、市场和资源要素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对同一集群内企业间合作营销的影响具有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在传统集群和高新技术集群中亦有不同表现。

2 数据分析与结果

2. 1 样本分析

本文选取温州服装和鞋业、海宁皮革等传统集群和青岛及东莞的电子等高新技术集群为样本集群,在上述集群中对280 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随机走访。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情况如表4 所示。

表4 所示的实地调研分4 次进行,且各地的考察都经过专家访谈和调研准备阶段以便对问卷进行调整和修改。问卷调查以调研员讲解,企业高管或营销人员填写的形式进行,且伴随对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的走访。上述4 地共发放问卷280 份,回收问卷258 份,回收率为92. 14% ; 有效问卷共240 份, 有效率为93. 02% ; 其中传统集群的有效问卷为145 份,高新技术集群为95 份。

2. 2 信度和效度检验

本文运用SPSS软件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由于问卷均由调查小组当场分发并由被调查者当场填写,所填写的内容具有其真实性和可靠性。且根据可信度检验的结果,不论是传统产业集群,还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总量表及各观察指标的Cronbach's α 值均大于0. 70,说明量表信度符合统计分析的要求,具有研究意义。

此外,调查问卷以相关文献为依据,通过与专家的反复沟通,并在预调研基础上进行反复修改和调整,最终确定了量表内容,因而具有较强的内容效度。而用SPSS中的KMO指标和Bartlett球型检验指标对问卷结构有效性的检验结果显示,传统集群和高新技术集群的KMO值统计结果均大于0. 70,且Bartlett球型考验的显著性水平都为0. 000,符合做因子分析的条件。进而运用主成分分析进行因子抽取,其方差累计贡献率如表5 所示。

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

由表5 知,经因子分析后,传统集群和高新技术集群均提出了3 个主因子,贡献率均超过70% ,方差累积解释度分别达到74. 12 % 和73. 63% ,具有较高的解释度。此外,通过因子载荷图可以考察主因子的特征,如表6 所示。

提取方法:主成份。旋转法: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a(传统集群、高新技术集群成分矩阵).旋转在5次迭代后收敛。

根据表5 和表6 中各因子所覆盖的变量分布情况,政府在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和土地政策上的支持均属政策支持; 在内、外部市场的支持即为市场支持; 而在公共产品供给、人才培养、信息技术服务和综合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则属资源要素的支持。由此可见3 个因子的涵义均符合本研究的初始设想,问卷具有结构效度,因此仍沿用上述命名,即政府行为的主要表现为政策支持、市场支持和资源要素支持。

表6 显示出,在政府的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和土地政策的支持方面,在传统集群中显示出第二个成分上有较高载荷,即传统集群样本中第二个因子对这3 个变量做出了主要解释,而在高新技术集群中则在第一个成分上的载荷较高,即其第一个因子对这3 个变量做出了解释; 在政府对内、外部市场的支持方面,在传统集群中显示出第三个成分上有较高负荷,这两个变量主要由传统集群样本中第三个因子来解释,而在高新技术集群中则在第二个成分上载荷较高,即其第二个因子解释了这两个变量; 在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人才培养、信息技术服务和综合服务的支持方面,在传统集群中显示出第一个成分上有较高载荷,即传统集群的第一个因子解释了这3 个变量,而高新技术集群则在第三个成分上有较高载荷,即其第三个因子解释了这3 个变量。

2. 3 相关分析

为了探讨政府行为与集群企业合作营销之间的相关性,本文基于因子分析所提取的3 个因子,选择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对传统集群和高新技术集群进行分析,结果如表7 所示。

**.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从表7 中可以看出,反映政府行为的3 个因子与集群企业合作营销在4P合作和信息交流方面均表现为0. 01 水平上显著相关,且相关系数为正值,说明政府的政策支持、市场支持和资源要素支持均与集群企业间的合作营销正相关。此外,对比两组样本的相关系数,可以发现:

( 1) 高新技术集群的政策支持与集群企业间4P合作和信息交流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 468 和0. 577,分别高于传统集群的0. 358 和0. 413,说明政府的政策支持对高新技术集群企业的相关性大于对传统集群企业的相关性。H1、H1a、H1b初步得到证实。

( 2) 传统集群的市场支持与集群企业间4P合作和信息交流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 575 和0. 604,分别高于群高新技术集群中的0. 523 和0. 483,说明政府的市场支持对传统产业集群的影响大于对高新技术集群的影响。H2、H2a、H2b初步得到证实。

( 3) 传统集群的资源要素支持与集群企业间4P合作和信息交流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 663 和0. 587,分别高于高新技术集群的0. 626 和0. 534。说明政府行为中的资源要素支持对传统集群的影响大于对高新技术集群的影响。H3、H3a、H3b初步得到证实。

2. 4 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政府行为与集群企业间合作营销的关系性质和影响程度,根据前文中因子分析的数据分布特点,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X1为政府的政策支持对集群企业合作营销的影响; X2为政府对市场的支持对集群企业合作营销的影响; X3为政府对资源要素的支持对集群企业合作营销的影响; Y1为集群企业间的4P合作; Y2为集群企业间的信息交流; ai( i =0,1,2,3) 为自变量的参数。

本文以因子分析中所提取的主因子得分为自变量,并分别以集群企业合作营销的4P合作和信息交流为因变量,运用SPSS18. 0 软件分别对两个样本组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到4 个模型的逐步回归系数和R2值,如表8 和表9 所示。

由表8、表9 可知,传统集群的企业合作营销的4P合作回归模型及信息交流回归模型的R2系数分别约为78% 和73% ,高新技术集群的R2系数分别约为72% 和71% ,均在70% 以上,说明集群企业间合作营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市场支持和资源要素支持的影响。由此H1、H2、H3 进一步得到证实。

从两表中的回归系数亦可看出,不同集群背景下,不同政府行为对企业间合作营销不同要素的影响程度亦有所差异。在传统集群中,政府在资源要素方面的支持对企业间4P合作的影响最大,依次为市场支持和政策支持; 对企业间信息交流的影响从强到弱分别为市场支持、资源要素支持和政策支持。而在高新技术集群中,政府在资源要素上的支持对企业间4P合作影响最大,依次为政策支持和市场支持; 对企业间信息交流的影响依次为政策支持、资源要素支持、市场支持。由此H4 得以证实。结合之前相关分析的结果,假设H1 ~ H4 均被证实。

3 研究结论与启示

基于以上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 1) 不论是传统集群还是高新技术集群,地方政府在政策、市场和资源要素3 个方面的支持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反映出政府行为对集群企业合作营销产生的影响,因而对于产业集群内的政府行为的研究均可以从这3 个方面来考量; 不论何种产业集群,由地理集聚等原因塑造的信息交流亦是企业间合作的重要内容,因此除了传统的4P营销要素外,亦应将信息交流视为产业集群内企业合作营销的基础要素。

( 2) 不论是传统集群还是高新技术集群,政府的政策支持、市场支持和资源要素支持对集群企业间合作营销均产生正向影响,即政府行为的正面支持有利于加强和促进集群内企业的合作营销。因此集群内企业应最大限度地争取当地政府的各种支持,充分利用政府支持下的公共资源,以提高企业间合作的有效性。

( 3) 地方政府的政策、市场和资源要素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在传统集群和高新技术集群的效果具有差异性。本文数据显示,相对于传统集群而言,政府行为中的政策支持作用的效果要小于对高新技术集群,而市场支持和资源要素支持的效果则要大于高新技术集群。另外,在传统集群背景下,对集群内企业间4P合作的影响力度从强到弱依次为资源要素支持、市场支持和政策支持;对企业间信息交流的影响从强到弱分别为市场支持、资源要素支持和政策支持。而对高新技术集群中企业间的4P合作影响力度从强到弱依次为资源要素支持对最大、政策支持和市场支持; 对企业间信息交流的影响从强到弱依次为政策支持、资源要素支持、市场支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以手工业或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的传统集群应该更多的争取地方政府的资源要素支持与市场支持,以缩减规模小、资源整合度低的劣势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间合作营销、深度发展; 而高新技术集群以知识和技术为平台,应该积极地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从而将知识与技术这一优势能够在更广阔的空间施展开。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传统集群只去争取政府的资源要素与市场支持,或高新技术集群只去争取政策支持。地方政府的任何一种支持行为对不同行业背景下的产业集群内企业间合作营销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传统集群与高新技术集群在与政府的交流中虽应各自有所侧重,但也不能顾此失彼,这样才能保证集群内企业间有高效的4P合作和更通畅的信息交流。

摘要:地方政府对产业集群成长的作用一直是学术界和实业界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对温州、海宁、青岛和东莞四地产业集群的实地调研,运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政府行为对产业集群企业合作营销的作用。研究表明,政府在政策、市场和资源要素方面的支持对产业集群企业的合作营销均产生正向影响,且由于行业背景的不同,对于传统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而言,上述三方面的政府行为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均有所不同。

工作站集群 第11篇

关键词:学科集群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机理分析

0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世界上对信息技术研究的人越来越多。对信息技术的高效运用更是研究的重中之重,鉴于专家对高科技信息技术的大量研究和证明,使得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知识和信息对人们生活的重大推动作用,尤其是高技术产业集群,它们是科学知识及其团队的合成和结晶,依靠着科学团队的知识储备和智力,利用集群产业的优势,带动了当地经济甚至国家的经济发展。靠着学科团队的优势形成学科集群,将科学团队的知识运用到产业集群中去,然后进行推广销售,这不仅给产业集群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而且为下一步进行研究的人员提供了基金。通过学科集群产业集群二者的相互促进相互作用,成功地带动了本地区甚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产业集群学科集群二者的相互配合,协同创新,是我国目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产业集群学科集群以下简称为双集群。

1 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内涵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学科集群日益壮大,这不得不说得益于与产业集群的合作。但是,他们之间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且产业学科集群也并不是不相矛盾,天然就具有相互协作的能力。学科集群向产业集群输出的知识只有储备到一定程度时才能激发集群内部各要素的创新与协作,进而促进集群的发展,才能促进集群的壮大。

所以产业与学科集群的相互协作是一种全新的创业模式,是集群内各创新要素之间、与内外部环境之间相互竞争合作、依赖促进的关系,促使集群内创新资源在合作共享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创新机制,进而使集群创新协同能力得到动态持续的发展。

2 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特点

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二者的相互协同创新是用来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而且渴望在短时间内解决,因此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有其独到的特点。

①广泛性。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是产业部门与高校和科研院所、政府、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之间进行横向协作的方法和纽带,如果任何一个链条出了差错,效果就发挥不出来了。

②拓展性。一方面,产业集群的协作创新领域已由国内的转向外国学科集群,外延扩大。企业开发的方向也早已由自主转向协作,另一方面学科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从最开始的“产学研联合开发”发展到二者的联合体,加强了合作的力度,深度与广度,内涵也在持续更新。

③竞争性。一方面,产业集群对最新的科技成果的引入,增加了产品的竞争力与高科技含量。另一方面,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的协作中增加了选择的机会,克服了以前的行政“摊派”也或“撮合”结合的毛病。这些优势,都为产品增加了更多的竞争力和高科技含量。

④互补性。资源与信息的互补是双方协作的原因。他们协同创新因为各有优缺点,可以优势互补,形成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良好的合作关系。这种良好的合作关系,构成了两者的互补性。

⑤开放性。协同创新的着眼点在于开发研究,开发研究必须与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实验室进行的也是基于实际的了解;而且其开发研究很多时候是两个集群科研人员共同进行的,开发研究的成果首先要经过中试实验;最终还要经过市场的鉴定,这些都反映了协同创新的开放性。

⑥风险性。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想要取得成功,实行产业化,必然会遇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投资与风险投资和市场创新等几个问题。基础应用研究要么是为了学术价值,要么是为了探索研究方式,不考虑短期的直接的利益。而产学研合作所进行的研究开发则不相同,他首先考虑的因素则是他能否取得的利益,他所研究出来的成果都要接受市场的鉴定。

⑦多样性。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方式已经从项目合作为主,发展到平台共建、人才培养、提高创新和信息融通等,有的企业已开始实现以资产为基础的机制转换,共同建成长期稳定的联合体。有的因人才交流相互输送,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的集群。共同创新进行技术转移,技术转移中有合作,合作中有技术转移,是一种稳定的合作关系,而不是单纯的生意买卖关系。

⑧收益滞后性。协同创新双方为创新能力的提升而投入的现有资源,产生的市场收益是滞后而且是难以预期的。具有风险意识的双方,只有对与协同创新有关的各种经济、科技、社会变量的未来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做出理智的决定,才能解决收益滞后性给投入者带来的困扰。这种对收益的评估是决定投入的主要方面,它可以决定投入量或者是否投入。

3 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机理分析

了解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机理是他们之间共同产生效应的前提。在他们相互协作期间,一方面,产业集群可为学科集群提供具体数据与合作研究的基金,又可为学科集群提供实验的场所;另一方面,学科集群则可为产业集群提供技术团队风险评估以及最新研究成果,而且学科集群也可以为产业集群提供建议可在企业内部实施激励措施,可以提高企业工作效率。

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两者的协同创新是一种双赢,不仅对企业、科研院所,还是对社会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主要是指两个集群协同作用,一起完成企业产品和技术创新整个过程或创新的某些环节,通过这两个集群的优势互补和集群资源共享,创新能力与支柱系统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可以极大地提高创新效率。惟有不间断地创新科研能力才能促进产业集群稳步健康地发展,所有现有的产业集群建设,企业都是更多地注重产业内部的生产,忘却了与科研团队进行协作提高创新能力。企业惟有与科研团队进行协作才能拥有持续的创新力,企业凭借科研团队来促进创新能力提升,科研团队也只有通过企业提供的经费,才能继续发挥创新能力,在科研创新上也才可能有更大的突破。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让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相互协同共同发展,才能有力地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两者协同创新能力的结果与评价则是督促他们共同努力的因素。

4 结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都作出了积极推动高校协同创新的战略部署。在此背景下,对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基础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指导高校协同创新的实践,从而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大力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进而有利于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晓莉.高校参与协同创新模式探析[J].科教文汇,2012(04): 29-30.

[2]邵云飞等.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04):79-84.

[3]徐乾.基于产业集群升级机制的现状分析及展望探讨[J].价值工程,2012(26).

[4]徐乾.如何以金融创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J].商业时代,2012(28).

[5]赵剑冬,曹育红.面向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政策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价值工程,2013(06).

[6]D’ESTE P,PATEL P.University-industry linkages in the UK: What are the factors underlying the variety of interactions with industry?[J].Research Policy,2007,36(9):1295-1313.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GBC1212014]、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青年专项课题[GBD1212036]和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青年课题[GBD121203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朱志红(1979-),女,福建建阳人,东北石油大学讲师,硕士,全国注册会计师,全国注册税务师,主要研究方向:会计教育与实务。

工作站集群 第12篇

1.1 产业集群的特征

1990年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首先提出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指在特定区域内,存在竞争与合作关系、有交互关联性的公司、供应商、服务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产业集群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以产业的高度集中产生积聚效应,提高区域的规模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波特对10个较发达工业化国家进行研究认为,产业集群是后工业化社会的普遍现象,产业集群繁荣与否是衡量一个地区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象征,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是否形成产业集群,主要从以下几点考察:首先,该地大多数企业是否围绕统一产业或相关产业从事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其次,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具有某个或某几个显著的产业特征作为联接,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实行专业分工;第三,通过集群成员之间供需关系形成快速响应的供应链网络结构,实现采购本地化,生产准时化,销售一体化,形成整个集群的成本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区域创新环境、区域创新网络和技术创新环境,是企业、政府、金融、市场、大学、服务等因素联动的结果;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环境促进集群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提升集群企业的技术和产品的竞争能力,使产业集群在特定区域中形成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和巨大的增长极(见图1)[1],增强了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

1.2 产业集群物流的特征

产业集群物流是集中在特定区域上的为一定产业集群供应链提供一体化服务的物流网络,注重集群内企业的采购、仓储、配送、加工、信息整合等物流活动,以满足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物流需求、降低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整个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城市、区域是否形成产业集群物流,要考察以下特征:

首先,区域内要形成产生一定聚集效应、辐射力强的产业集群,有完整的供应链需求系统,这是产业集群物流产生的基本环境;其次,要具备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包括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交通设施,站场、港口、码头、仓库、配送中心、物流园区等结点设施,还包括能提供信息交流和发布、业务交易、决策支持等信息化管理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第三,区域内要形成引领物流产业发展的多个龙头物流企业和众多的配套型、补充型物流企业,各个物流企业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企业之间存在着竞争和密切合作的关系,促进产业内产业集群物流经营的规模化、协作化和高效化。

1.3 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物流的互动关系

以克鲁格曼(P.Krugman)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认为,经济无限增长积聚和经济地理研究中的积聚现象有着依存关联,这种理论后来扩展到区域物流系统的构建中,揭示了物流发展和区域产业集群相依相从关系[2]。对发达国家的产业和物流发展史研究表明,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物流的协整关系可以概述为: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物流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战略合作关系,产业集群物流的构建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条件,增强和优化了区域内产业集群的增长极;区域内产业集群对产业集群物流具有拉动作用,区域内产业集群物流对产业集群具有推动作用。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间竞争更多的体现在产业与产业集群的竞争,西方发达国家产业集群生产总量超过总生产量80%以上。中小企业王国意大利大力发展“小企业、大容量,小产品、大市场,小集群、大协作”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提供了全国制造业70%以上的增加值,50%以上的出口额,80%以上的就业人员[3]。我们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就有许多产业集群,如温州低压电器集群、绍兴中国纺织集群、福建石狮服装产业集群、福州汽车产业集群等。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对全国近1 000个规模型的产业集群中选出100家“百佳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经济比较发达、物流网络健全的东部沿海省市。在珠三角地区的400多个建制镇,形成产业集群的占25%,由产业集群形成的产业占广东工业比重的73%。

从沿海发达地区的实证研究来看,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对区域物流具有拉动作用,而区域物流发展又能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浙江织里镇“童装产业集群”积纳了6 000多家生产企业,年童装产量1.8亿件套,产值40多亿元。生产企业将面料采购、运输、仓储、配送、销售、报关等环节全部外包给专业物流公司,大大降低了集群中的物流成本,而该地区专门为童装生产服务的物流业特别繁荣。

2 广西产业集群发展情况

2.1 广西产业集群发展环境良好

广西地处大西南,自然资源丰富,区域位置优越,具有沿海、沿边、沿江的优势。2004年中国-东盟贸易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到2010年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广西成为中国联结东盟经济体的枢纽;2008年2月,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经济区规划功能定位:建成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历史第一次对广西带来百年不遇的发展机遇,北部湾经济区将成长为中国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之后的第四个经济增长极,广西的产业调整正在进行,上千亿的产业投资陆续上马,产业集群将在今后经济格局中扮演主要角色。

2.2 产业集群的经济基础逐步形成

据初步统计,2008年广西全区生产总值7 150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左右;财政收入843.56亿元,增长19.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0.9:40.7:38.4调整为20.3:42.2:3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 710亿元,增长25%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133亿美元,增长42%;区外境内实际到位资金超过1 400亿元,增长30%以上。“十五”时期广西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0.6%,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5 885亿元(见图2),在西南地区中,除四川外(10 505亿),高于云南(4 721亿)、重庆(4 111亿)和贵州(2 710亿)。广西经济总量的不断提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的繁荣,外贸进出口的持续增长,为广西产业集群成长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2.3 正在崛起的城市集群为产业集群拓展了空间

经过20年的发展,广西已形成以产业链为龙头、产业集群为特征的城市集群,城市集群以产业集群为基础,产业集群以城市集群为依托,形成了广西经济整体发展格局。这些城市集群主要包括以北海、钦州、防城港为主的港口城市集群,主导产业有石化、电业、钢铁、港口工业、出口加工业;南宁城市集群,主导产业有商贸、会展、轻工、电子、金融;柳州、来宾、河池城市集群,主导产业有机械、汽车、钢铁、有色金属、电力;桂林、贺州城市集群,主导产业有旅游、制药、现代农业;梧州、玉林、贵港城市集群,主导产业有机械、服装、建材、中药、水果;百色、凭祥、东兴城市集群,主导产业有铝业、亚热带水果、边贸、加工等。每个城市集群除主导产业外,还有相对活跃的县域经济作为坚强的后盾;每个城市集群互为犄角,产业链条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产业集群规模经营效益明显(见图3资料来源:根据广西商务厅网站制作)。

2.4 七大产业打造广西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

2008年,广西食品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 000亿元,打破了没有千亿元工业产业的历史。以制糖为主的食品产业、以铝为主的有色金属产业、以炼油为主的石化产业、以钢铁为主的冶金产业、以中型轿车为重点的汽车产业、以工程机械为主的机械产业、以电源建设为主的电力产业等七大支柱产业,要在最近几年内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全部突破千亿元大关。其中,争取食品、有色金属、汽车、石油化工、冶金五大产业到2010年全部实现销售收入达到1 000亿元;机械、电力两大产业销售收入到2012年达到1 000亿元,建材、造纸和电子信息三大产业产值要分别超过500亿元,造船、纺织与服装、医药和木材加工四大产业产值分别超过300亿元。(见表1)

资料来源:根据广西统计局2002-2007年统计公报和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制作

资料来源:根据广西商务厅网站制作

虽然广西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但广西工业化率还不高,产业规模比较小,主导产业有点薄弱。2007年,广西工业化率为1.68,远低于全国3.82的平均水平,居全国第29位、西部第11位。广西产业集群的成长壮大还需一定的发展历程。

3 广西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物流联动发展策略

3.1 建立以城市集群为主体的四个物流带,以产业链为龙头、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十个物流圈,促进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物流的联动发展

以城市集群为主体的物流带,主要包括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北部湾物流带,柳州、来宾、桂林物流带,玉林、梧州、贵港物流带,百色、河池物流带。四大物流带以南北钦防为一级物流结点,其余物流带建立二级物流结点,各县市建立三级物流结点,通过增强物流要素的整合功能,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战略联动、组织优化,形成带动、聚集和辐射作用,把广西物流打造成为整体化、信息化、现代化的服务城市产业集群的网络型系统工程。

以产业链为龙头、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十大物流圈,是基于广西优势产业的整合和产业供应链的优化,在特定地理区域聚集供应链内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在提高集群内企业竞争优势的同时建立相应的产业集群物流,更好地服务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物流需要,提高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广西的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汽车、钢铁、石化、有色金属、水泥、机械、电子、制药、制糖、水果等十大门类,以此形成的产业集群覆盖了广西地区经济各个脉络,不少优势产业链如汽车、农业机械、电子等延长到越南、泰国等东盟国家。产业集群物流对产业集群的发展起支撑作用,为产业集群内企业提供功能化、专业化、规模化、综合化的物流服务,使产业集群的供应链趋于完善。

3.2 围绕产业集群,整合物流资源,推动重点物流企业为核心加快发展产业集群物流

广西物流企业数量众多,但3A以上的综合性物流企业极为有限,能为产业集群提供一体化服务的大型专业化物流公司更是廖谬无几。要推动重点物流企业为核心加快发展产业集群物流,首先要改造提升现有大型物流企业,加大企业的重组和整合力度,形成产业集群物流的核心。在具体运作上,扶持广西超大、玉柴物流、防港物流、邮政物流、桂中海迅物流、五菱物流、八达物流等大型企业,以多种形式对中小型物流企业进行资产重组,促进物流企业资源、功能的整合和服务的延伸,推动企业向规模化运作、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发展和培育出一批主营业务突出、有一定市场竞争力,为区域产业集群服务的综合性物流企业。

再次,推进区域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业务外包,加快汽车制造、钢铁等主导产业内部主辅业务的分离步伐,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加工、配送等物流服务有效分离;建立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物流战略联盟伙伴关系,在生产企业和物流企业间真正形成供需双方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共生共赢的局面。

资料来源:根据广西统计局2002-2007年统计公报整理

柳州是广西的工业重镇,汽车产业集群、钢铁产业集群、机械产业集群业已形成规模,围绕这些产业形成的汽车物流、钢铁物流、机械物流也很发达,物流企业也有融合的趋势。2007年完成货物发送量5 824万吨,其中铁路货运量1 057万吨;公路货物运输4 549.72万吨,同比增长9.2%;水路货物运输252万吨,同比增长25.4%;民用航空货物运输0.14万吨,增长50%。

3.3 与东盟联动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集群物流

东盟自然资源丰富,市场前景广阔,与中国经济的融通日趋明显。广西要趁机链接与东盟国家的产业资源,在北部湾经济区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如绿色农业产业集群、生物质产业集群(如木薯燃料乙醇、生物柴油、成型复合燃料等生物质能源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外贸加工产业集群等。每一个产业集群形成一个产业集群物流产业,所有的产业集群物流产业可以联结成一个功能齐全、全方位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物流大平台、信息大体系、物流大产业。

3.4 推动区域物流园区建设,利用高度集约的物流资源和物流管理信息平台,为城市集群和产业集群实行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经营和服务

物流园区是现代物流体系中重要的物流组织管理结点,也是物流功能集结区和产业发展的经济协调区。广西的物流园区建设起步比较晚,但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实施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并且物流园区的建设目标就是为广西产业经济服务的。北海出口加工区2003年3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钦州港集装箱配送中心、铁山港区临海工业园仓储物流中心等一批现代物流项目对外重点招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凭祥物流园目前首期工程建成。南宁东盟国际物流园已开始建设,物流园规划面积达18平方公里,将建设成为集贸易往来、出口加工、物流配送、保税物流、商贸、仓储、产品展示于一体的国际现代综合物流区和城市综合功能区。

摘要:产业集群是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发展模式,产业集群物流是为产业集群提供服务和保障的物流网络。文章分析了广西产业集群和产业集群物流的发展状况,提出在发展产业集群和产业集群物流的同时,注重两者的联动关系,即增强产业集群对产业集群物流的拉动作用,加大产业集群物流对产业集群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物流,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勇刚.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机理研究[DB/OL].(2008-11-09)[2009-01-08].http://lib.scnu.edu.cn/teste/db/cnki_cdmd.htm.

[2]王海燕,等.区域物流与产业集群发展内存机理研究及其现实启示[J].物流技术,2008(2):5-7.

工作站集群范文

工作站集群范文(精选12篇)工作站集群 第1篇大会由步正发会长主持,中山市人民政府冯煜荣副市长、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贺燕丽巡视员、工业...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