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片段教学范文
观潮片段教学范文(精选4篇)
观潮片段教学 第1篇
《观潮》片段的阅读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1.划线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观:景象既望:农历十六日。
B.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际天:连接着天。沃:吞掉。
C.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岁:年。艨艟:战舰。
D.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舸:船。逝:消亡。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一段从哪四个方面描写浙江之潮?这个段落的描写突出了浙江之潮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三段文字与写海潮和水上表演有无联系?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四段写观潮人数之多,与上下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1)并且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
(2)吃的.喝的许多东西都比平日的价钱加倍地高,(人们)租用看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有空闲。
3.选段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突出了潮水雄伟壮观的特点。
4.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进行形象的概括,既呼应了第一句,又为下文做了铺垫。
5.有联系。这是从侧面烘托江水之盛和水上表演的精彩,如果删去,表现不充分。
6.观潮人数如此之多,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烘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意对即可)
奇妙之旅——《观潮》教学设计 第2篇
实景对比引发学习需求,Google地球突破教学难点,学习平台促进自主发展,电子白板交互凸显教学重点,视频插入关注习得运用,网络留言提高交流实效。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本单元围绕“锦山秀水”这一话题,安排了三篇写景状物、借景抒情的文章。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内容,从重点词句入手,感受自然之美和语言之美,这是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就本课而言,作者开篇即点明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接着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抓住声音及形态两方面的特点具体描绘,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更使得文章读来如临其境,钱塘潮之“奇”可见一斑。此外,作者还从观潮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衬托了大潮之“奇”,围绕着“天下奇观”四个字可谓做足了文章。
●学情分析
潮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亲眼看过钱塘潮的更是少之又少,学生在缺乏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要去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带给观潮人的感受,无疑如同隔靴搔痒。加上文中缺乏课外相关资料的补充,学生难以真正理解钱塘江大潮“奇”在哪里以及“奇”从何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钱塘江大潮涨落时其声音、形态变化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主题学习平台,自主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用修辞表现钱塘潮之“奇”的写作方法,并尝试运用,提高获取、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环境与准备
网络教室、电子白板、教学PPT、学生人手一台电脑、建立主题学习平台。
●教学过程
1.激起愿望描写“奇”
师:同学们,大千世界绚丽多姿,自然之美无处不在:晚风吹拂的椰林,晨雾笼罩的山峰,乡间暮归的老牛,都让我们领略到宁静之美。而大自然是一位神奇的造物主,它还为我们带来了别样的壮阔之美,更让人叹为观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播放视频)谁来说说你的感受?(指名说)
我听出了同学们的惊叹之情。当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奇景,该如何用语言文字记录下自己这么丰富的感受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观潮》这篇课文,在字里行间中去感受它别样的美。
设计意图:通过调用生活中常见之景与潮水这一奇景的两段视频,运用对比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钱塘潮这一“天下奇观”的震撼感受,引发学生学习需求。
2.走进文本感悟“奇”
师:此潮在哪观的?
生: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
师:(打开“Google地球软件”)通过Google地球软件,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到盐官镇。它紧邻杭州湾,由于这里越往东越宽,呈喇叭状,每年农历八月十八,当日月引潮力达到最大时,大量的海水一起急速向前涌进,而江岸却越来越窄,这里便形成了排山倒海的天下奇观。
设计意图:利用“Google地球”让学生直观、科学地了解钱塘潮的成因,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作者笔下的钱塘潮到底“奇”在哪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生自由读文)
教师指名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我这儿还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全文朗读的音频资料,请大家边听边跟着读,这一遍请大家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生听读、跟读、交流反馈)
相信大家现在对课文一定有了更深的认识,那么课文重点写了什么?哪些地方给你的感受最深?现在,让咱们一起合作读一读。
教师指名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采用自由读、听录音跟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方式逐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
3.扩展资料丰富“奇”
师:同学们现在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那么接下来,请大家再次走进课文,去细细品味,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的感受最深?在本课的主题学习平台上,有非常丰富的文字、音像资料,大家可以结合起来,丰富自己的感受,一会儿咱们再一起交流。
学生结合网络主题学习平台充分自学全文。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学习任务,结合实际需求,利用主题学习平台筛选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探究,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
4.感情朗读赞叹“奇”
全班交流。教师伺机利用电子白板各项功能,从按顺序、抓特点、用修辞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利用电子白板的圈点、勾画、导入视频等功能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加深感悟。音乐的渲染有助于加深学生的体验,帮助其更好地入文入境,感悟积累。
5.习得方法表达“奇”
师:作者在写钱塘潮这一奇景时,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紧紧抓住钱塘潮声音、形态上的特点,并且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一些修辞手法,充分展现了钱塘潮的壮阔之美,让我们读来仿佛身临其境,咱们也可以在写作中借鉴。在我们广袤无垠的中华大地上,还有着许多神奇的自然景观。接下来,就让我们将目光从东部的海宁市转移到西部九寨沟的五彩池,去欣赏它的瑰丽之美。(播放视频)
当你看到这样绝美神奇的景象时,你打算怎样去描述呢?
全班交流,教师伺机点评指导。
设计意图:导入视频使学生的习得、拓展、运用更加高效,同时也扩充了课堂容量,检查了学生对写作方法的习得。
师:同学们,今天的课已经上完了,对于这篇课文,对于这种学习方式,你有哪些新的感受和体会?请用简洁的语言输入到留言板上,咱们一起分享。
学生利用网络留言板交流。教师伺机指导。
师:看来大家今天的收获都很大,相信你们一定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网络留言板的使用,让每位学生都有表露心声的机会和相互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自我表达、相互启发中学会评价、修正自我、共同进步。向学生推荐网络学习方式,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适应了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要求。
● 教学反思
纵观这节课,我依托信息技术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激起愿望描写“奇”,走进文本感悟“奇”,扩展资料丰富“奇”,再到感情朗读赞叹“奇”,最后习得方法表达“奇”,带领学生历经了一次“奇妙之旅”,还原了阅读的自然状态,同时凸显了语文的学科特点。相较于传统课堂,其优势主要体现在: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创设自主学习情境
电子白板的运用和网络学习环境使学生主体地位得以被保证,一堂课从引发学生学习需求开始,实现习得、运用的学习目标,还原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自然状态。此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实情灵活安排学习进程,进度较慢的学生在集中反馈后仍有时间巩固,较快的则可以先行一步谋求更多收获,更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课按照常规教学方式至少需要两课时才能完成,但在运用电子白板和网络环境后则可以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结构,对于一目了然的问题无需耗时,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学生学习的重难点上并加以重锤敲打,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凸显本位扩充容量,习得方法关注运用
音像、文字资料的引入均是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语言文字服务,这正体现了语文学科本位。同时网络环境下课堂容量大大提升,更大程度地将学习延伸到了课外,为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保证了时间,拓宽了视野。
4.培养搜选信息能力,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网络信息繁多,培养学生搜选信息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对其终身学习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当然,在本课教学中,我还留有许多遗憾,如怎样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怎样更高效地检测、评价?这些都需要我在教学之路上继续探索、实践。
评委点评
1.有效运用电子白板、网络等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和学生有时空上的差距,所以,王荣老师重点运用了信息技术,以帮助学生跨越时空的界限,感受文本,将体验文本和语言文字的学习有机整合在一起。
2.“奇”字主线明确,教学环节设计清晰
教学的主线非常清楚,抓住了“天下奇观”中的“奇”层层深入,设计清晰。学生在感受奇、探究奇、朗读奇和表达奇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表达,学习过程水到渠成,这样的教学环节设计优化了课堂教学的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探究性的学习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电子白板的运用和网络学习环境保证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得以最大化。在网络平台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实情灵活安排学习进程,更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网络教学的留言环节中,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和交流,加大了学习交流的过程。
4.值得商榷之处
◇本节课呈现出教学的容量较多,这是否能有效把握课堂时间。
◇在拓展资料丰富“奇”和感情朗读赞叹“奇”这两个环节设计中,如何细化语言文字的训练,设计中还可以做更加具体化呈现。
观潮片段教学 第3篇
关键词:语文素养 教学设计 观潮
一.语文素养与培育
随着当代教育对核心素养议题的关注,我国也初步形成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要素,并已正式向社会征询意见,意见较集中地认为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作为语文素养培养的基础阶段小学语文教育,怎样为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关键在实践。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语言实践,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思考有关语言文字的问题,让学生用鉴赏的视角体会作者丰富多彩而形象的语言,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以《观潮》为例,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言,提高语言能力;以任务驱动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参与,提高思维水平;通过语言的欣赏,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气势磅礴,获得美的享受。上述内容都需要学生亲自实践,把被动获得转变为通过实践自己去获取认识。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实践机会和设计实践内容,是课堂教学中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在这种认识指导下设计《观潮》的教学,希望形成以注重学生语言实践和发展语文核心素养为特色的教学设计。
《观潮》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篇课文,作者对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的奇观进行了形象的描述,文字不多,却将潮前、潮来和潮退的整个过程清晰列出,观察点由远及近,给予了学生声音、色彩、形状等全方面的视听享受。课文内容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
《观潮》的教学设计为三部分,一是课前学习设计,二是课中任务设计,三是课后练习设计。每部分设计都将语文素养培养的实践意念贯彻到底,希望让学生参与此课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素养的发展。
1.课前学习设计
(1)读《观潮》课文2遍,思考课后题。
(2)读“资料袋”内容2遍,了解钱塘江秋潮成因,可查阅更多相关资料阅读。
(3)读下面词语和句子2遍,通过查字典或问家长,弄懂词句的意思。
词语:观潮 名称 食盐(盐官镇) 笼罩 灰蒙蒙 薄雾 昂首东望 沸腾 横贯江面 依旧 恢复
句子:
(1)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2)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3)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4)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5)霎时,潮头奔腾而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语文学习,可以锻炼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在预习作业中首先解决词句的读音和读通读顺课文。这是阅读理解的基础,为开展更高层次的学习打好基础。除此以外,阅读资料袋不仅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原因,更为下面的课堂语文学习实践做好准备。
2.课中任务设计
课堂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进行语文学习实践的重要形式,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了四个让学生进行语言学习实践的任务。
任务一:比较《观潮》课文内容与“资料袋”的介绍有何不同。
操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关于“资料袋”内容的理解,以及收获到的其他信息,对照《观潮》课文内容,并完成下表的填写。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没有开始就讲课文,而是以任务形式比较“资料袋”与《观潮》两篇文章的不同,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两篇同是写钱塘江大潮的文章上,比较分析。这是训练学生综合能力的任务,学生首先需要积极的阅读实践,把握两篇文章的内容;其次学生必须反复阅读,积极思考比较,才能发现不同点。其三是任务最终会引领学生发现两文的内容及语言表达的不同。无论找出怎样的不同点,都是他们自己实践所得,也是最宝贵的。
任务二:在多媒体课件上呈现顺序被打乱的句子,让学生还原顺序,并说明作者描写潮水的顺序。
操作:(1)体会顺序:学生根据课文中“午后一点左右”、“再近些”和“浪潮越来越近”等时间特征的词语还原句子顺序。(2)理出顺序:师生共同总结出课文描写潮水顺序的两个特点:时间顺序和潮水由远及近的顺序。分别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三个阶段的场景。
设计意图:有顺序地介绍景物是学生学习课文后需要收获的认知。我希望这个认知是在学生阅读实践中自己收获,而不是老师去传授。打乱顺序的句子,让学生根据课文阅读理解去感受体会作者描写大潮的顺序。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收获认知。
任务三:在文中哪些句子写得生动、优美?请说明理由。比较三个阶段的描写,哪个阶段写得最具体,请说明理由。
操作:(1)感知美句:学生选出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和词语,在小组讨论中向组员表达出自己选择这个句子的理由。(2)全班分享:每个小组推选一个组员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这组选择的句子(不能重复别人说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句子: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理由:“人山人海”一词写出了看潮的人很多,“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写出了人们在江潮没来之前急切的心情,特别是“盼着”二字。
句子: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理由:从声音的角度说明了浪潮马上就要来了,“水天相接”说明了气势很大,“沸腾”一词说明人的声音像煮沸的开水,十分简洁生动,富有感染力。
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理由:两个比喻句,将浪潮比喻成战马,将声音比喻成山崩地裂,十分震撼,“浩浩荡荡”说明潮水来势十分汹涌,“颤动”一词也十分形象写出震动的感觉。从声音、颜色和形状三个方面描述了大潮的奇特美景。而且潮来时这一阶段是写得最具体的,因为这一阶段的景色最为壮观。
句子: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理由:“漫天卷地”和“风号浪吼”从场面和声音两个角度描述了退潮前的情境,两个词非常生动。
(3)全班朗读:全班朗读同学提出的句子,感受当时的壮观场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找优美句子的任务,不仅让学生自主欣赏文句,还通过说理由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组表达和全班汇报中,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准确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同时训练学生学习捕捉别人话语的主要信息,听懂别人的语言,并能进行补充。全班朗读环节,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够升华学生对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任务三:教师展示几张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让学生从文中找与图对应的句子,并抄写。
操作:(1)图文对照:学生完成图文对应任务。(2)抄写句子。
设计意图:图文互补,能够让学生达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的统一,从而对大潮有更全面的体会和深刻的认识。通过图片呈现,可以比较不同时刻潮水的动态和静态,让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在积累语句的时候,脑中有画面感,促进语言感受,提升审美水平
3.课后练习设计
教师展示一组课文未描述的大潮冲击堤岸时壮观景象的图片,要求学生进一步搜寻钱塘江大潮相关的图片和资料,学习运用课文优美句子的描写,介绍自己了解的钱塘江大潮。
设计意图:课后,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化修养,去感受课文所无法带来的视觉震撼,并能够用文字的形式来描述,让学生跳出课本,通过课外阅读获得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实践反思
《观潮》的教学,以任务驱动和小组合作的形式,强化语言实践,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通过实践,有以下的反思。
1.素养培育的目标内容
选取什么课文内容进行语文素养的培育?这点思考比采取什么手段更重要。经过思考,确定了以下的内容:
语言能力:学生能说出文中比喻句的作用,能释“横贯”“人山人海”“水天相接”“浩浩荡荡”“风号浪吼”“沸腾”等词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词句,能与同伴交流对课文中语言运用的看法。
思维能力:学生能抓住作者描写景物的先后顺序以及表达方法,能结合字句的描写,展开真实场景的想象,将文句与图景匹配,并比较不同阶段的场景的描写,提高语言感受能力。
审美情趣:学生能以欣赏的眼光,评价文中优美句子的独到之处,用朗读的方式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能鉴别钱塘江大潮以奇为美的特点,逐渐形成审美的标准,且迁移到生活中发现美的景色、美的事物,美好的人,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文化修养:学生能积累经典的写景描述,通过课外阅读和写作的方式逐渐形成文化底蕴。
2.学生充足的实践空间
课堂一改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找句子、分析句词的做法,通过三个相互联系的课中任务,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明确的任务驱动起到了十分好的效果,学生不仅能够自己分析作者描写潮水的顺序,还能够在欣赏美句时,准确表述出理由。教师设计合适的任务,引导小组间合作,让学生经历了语言实践过程,提升了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发展了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语文教学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逐步形成能促进他们终身发展,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最基本的知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3.跨学科融合的学习
设计引导学生跨越语文学科限制,与地理学科联系,找到钱塘江大潮形成的根本原因,实现了学科间的整合,有利于学生跨学科知识结构的形成,于此同时,激活学生的思维,在知识的碰撞中,深切体会钱塘江大潮,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感受语言表达的形式与思想感情的丰富。
参考文献
[1]吴新歆.探索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操作性表达[J].中国教师.2016,(9):39-43.
[2]孙双金.试谈语文核心素养及其培养[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6,(6):4-7.
观潮片段教学 第4篇
一、揭示课题, 引出“奇观”
理解“观潮”的意思, 知道这里的“潮”指钱塘江大潮。如有学生曾见过钱塘江大潮, 可请他们做做介绍;如学生都没有见过, 则让他们说说想象中的钱塘江大潮。接着借视频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场面, 进而引导:“同学们, 比起钱塘江大潮, 我们常见的潮水根本不值一提, 宋代诗人苏轼曾这样赞叹道:‘八月十八潮, 壮观天下无。’古往今来, 很多像苏轼这样的文人墨客, 在饱览了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后, 都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赞美这大自然的杰作。今天, 我们就凭借课文, 跟随作者到浙江海宁, 欣赏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并看看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向人们展示这天下奇观的。
二、初读课文, 感知“奇观”
1. 自由朗读, 读出形象。
让学生自读课文, 把课文读正确, 读通顺。并在读中思考:读了课文, 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从哪些画面中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确实是“天下奇观”?自读想象后, 引导学生交流并梳理画面和感受:一是写“潮”的画面:潮水之快, 潮位之高, 潮声之大, 可见钱塘江大潮堪称天下奇观;二是写“人”的画面:大堤上人山人海, 潮来时人声鼎沸, 可见钱塘江大潮堪称天下奇观。
2. 浏览课文, 梳理形象。
为使课文描述的形象给学生清晰的印象, 在学生交流后可让学生浏览课文, 理清叙述顺序, 让学生明白: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 分别从“潮”和“人”两方面展示形象, 突出“奇观”。
三、品读想象, 领略“奇观”
在课文中, 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 表现了大潮的雄伟壮观。为促使学生具体领略大潮的壮观奇特, 深切感受语言文字的神奇魅力, 可引导学生阅读想象, 再现形象;相机拓展, 创造形象;设身处地, 自由表达, 以求情感熏陶与语言发展的融合。
1. 品读写“潮”的句子, 入境想象, 感受景观之奇。
课文第3、4自然段, 从声音和形态两方面具体介绍了大潮来临时惊心动魄的景象。写声音, 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写景象, 从“一条白线”到千万匹马“齐头并进”……大潮越来越近, 响声越来越大, 潮头越来越高, 声势越来越猛, 蔚为壮观。为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大潮的气势, 可让学生朗读想象, 还原形象, 步入情境, 观其潮, 感其形, 闻其声, 进而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1) 由声音感受奇特。让学生找出写声音的句子自由朗读, 借助语速、语气、语音的变化, 显示出潮水的由远而近, 潮声的由低而高, 从声音之大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接着让学生借助视频, 感受“好像闷雷滚动”和“如同山崩地裂”的潮声, 然后启发引导:读了句子, 看了视频, 你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 描述潮声的宏大, 感受大潮的奇特。进而以“作者是怎样描述潮声的”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使学生明白:“好像闷雷滚动”, 说明潮声很大, 但由于在远处, 因此不是太响;“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说明潮水已到眼前, 声音震耳欲聋。作者借助形象的比喻, 具体真切地展现了潮声由远而近、由小到大的过程, 凸显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 (2) 由形象感受奇特。在文中, 声音与形象的变化有机联系, 相得益彰。为让学生从形象中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 可引导默读课文, 画出写潮水样子的句子, 并借助朗读再现形象, 然后分别引导品读想象。如“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一句, 可这样引导:“一条白线”指什么?为什么作者把江潮比作白线呢?以使学生明白:“一条白线”, 形象地写出潮水从天际间向这边涌来的情景, 那宽阔的潮头激起的白色水花, 对于江面来说, 犹如系在腰间的飘带, 此时的整个钱塘江, 如同手持雪白飘带的少女在翩翩起舞……此刻, 可相机介绍杨万里的诗句:“海潮银为郭, 江横玉系腰”。第4自然段写“巅峰时刻”大潮的句子, 可先引导自由朗读, 想象形象, 然后指名朗读, 其他同学边听边闭目想象, 进而让学生自由描述那壮观的场面, 叙谈自己的感受, 老师相机介绍范仲淹“海面雷霆聚, 江心瀑布横”的诗句, 使那以江面为舞台, 手持“白练”尽情狂欢的潮头跃然学生眼前, 荡漾学生心间。进而再播放视频, 让学生在想象形象与实际画面的联系中,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 随后品味写潮水形象的句子, 让学生说说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并陈述理由, 以使学生从“一道白线”“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齐头并进”的“白色战马”等描述中, 看潮水推进中形象的变更, 看作者描述中比喻的精妙, 以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2. 品读写“人”的句子, 拓展想象, 感受景观之奇。
课文还以观潮人数之多、热情之高从侧面突出大潮的奇特。对此, 可引导学生通过形象的还原和拓展, 借助人们的所见和所感,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可让学生反复朗读写人的句子, 结合第一幅插图启发想象, 让他们设身处地, 表述形象: (1) 如果你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 一路会看到怎样的情景?如果你在其间, 能说说为什么前来吗?引导学生通过人们扶老携幼前来看潮情景的描述和自我心理的叙述, 感受奇特的江潮对人们巨大的诱惑力。 (2) 大堤上人山人海, 人头攒动, “大家昂首东望”, 如果你置身其间, 环顾四周, 会看到什么, 想到什么?引导学生描述人们“昂首东望”时的动作、神情, 揣摩人们的焦急而又耐心, 兴奋而又激动, 从人们对大潮的期待中体会其“奇特”。 (3) 天际间出现“一道白线”、眼前出现“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和“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 你会怎么做, 怎么想, 怎么说?环顾四周, 你看到人们怎样的表现, 听到人们怎样的话语?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和人们表现 (欢呼、摄影、赞叹、留影……) 的描述, 体会奇特的大潮在人群中产生的强烈反响, 可重点描述不同年龄、不同国籍的人对大潮的赞叹, 以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奇特”。
四、创设情境, 赞美“奇观”
为使钱塘江大潮永远在学生心中奔涌, 让精彩的语言永远在学生仓库贮存, 可以课本为蓝本, 或借助插图, 或运用视频, 创设情境, 让学生充当解说员, 对“观潮”过程作“现场直播”, 借助具体形象的语言把“钱塘江大潮”和“观潮的情景”展现在观众面前, 以培养学生合理想象拓展形象、转化语言灵活表达的能力。可这样引导:同学们, 一年一度的观潮日又如期而来, 电视台对现场进行直播, 让你担任现场解说, 你想如何将那壮观的场面对电视机前的观众进行描述呢? (引导说说“直播”要求, 教师适当提示: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 描述所见、所闻和所感;语言要力求具体、生动和形象;还可借助动作、神情和语气加强效果, 吸引观众。) 让学生自行准备后在小组内交流, 再指名凭借插图或视频, 进行“现场直播”。最后, 教者绘声绘色地进行示范, 让钱塘江大潮再次在学生心中“掀起波澜”:
各位观众:你们好!
我是××电视台的记者××,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我在海宁市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向大家转播。现在是上午8点钟, 距潮来的时间还有5个小时, 可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 大家都翘首等待那激动人心的时刻的到来。
大家看,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现在江面风平浪静, 越往东越宽。
…………
现在是午后一点,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 好像闷雷滚动。这时, 人头攒动, 不少人已经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欢呼起来:“潮来啦!”
观众朋友, 你们听到了吗?潮水的响声越来越大。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 天边泛起一道银线, 若隐若现。那条白线快速地向我们移来, 远远望去, 宛如一群洁白的天鹅排成一线, 展翅翩翩飞来, 又像一条闪亮的白龙向这边腾飞, 好壮观啊!近了, 近了!汹涌的大潮如受惊的雄狮, 惊吼跃起, 声如山崩地裂。刹那间, 壁立的潮头近7米, 仿佛一堵高大的水墙, 呼啸着席卷而来。游客不时发出阵阵惊叹声和欢呼声:“太棒了!”“太壮观了!” (对人的描写略)
各位观众, 这就是大自然力与美的表演, 真是别有一番绝妙的乐趣。壮观的过程虽然只有几分钟, 但荡气回肠的情景令在场的每一位游客叹为观止。
观潮片段教学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