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和作用过程教学设计
光和作用过程教学设计(精选4篇)
光和作用过程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目标:
1、知道影子形成三要素:光源、挡光物体和屏。
2、认识光源: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3、探究在光照下影子变化(大小、长短、形状等)的特点。
4、能够通过观察老师演示以及自己实验探究,从中体会影子跟成影三要素间的关系。
5、能准确的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重难点:
1、光照下影子变化的特点。
2、情感、态度、价值观。
3、认识到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变化也是有一定规律的。
4、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善于观察和总结。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手电筒,A4纸、橡皮或木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精彩的视频节目,请大家欣赏。播放手影《逗趣》。
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提问:这是一段什么表演?进行手影表演需要什么条件?板书课题。
二、设疑探究
1、学生以小组用身边的材料做能看到影子的实验。(小组演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印象更深刻。
2、师生共同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1)为什么用手电筒?学生说出理由。引出光源的概念,进而通过多媒体和实物,让学生辨认光源。
(2)为什么用手、橡皮、木块引出影子产生的第二个条件遮挡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3)为什么选择A4纸、墙壁?引出影子产生的第三个条件屏,它们有什么特点?
3、能否告诉老师,影子形成需要哪三个条件?(指名回答)
4、(出示课件)从老师拍摄的图片中,你能快速找出光源、遮挡物、屏分别是什么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5、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影子会发生变化吗?那么影子有什么特点?要知道影子是否具备这个特点,我们还需验证。
(1)打开P25,自己阅读实验一的实验方法。找出这个实验中,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不改变的条件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提升阅读能力。
在实验中,只改变光源照射的角度而不改变光源的远近,操作容易吗?怎样解决这个难题?
(2)影子变化还与什么有关?阅读实验二的实验方法,有几种方法可以验证?
(3)橡皮各个面的形状一样吗?那么影子的形状会和什么因素有关?阅读实验三。引出投影的概念,同时出示课件,让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哪些地方都运用到了投影。
三、达标检测
1、能够自己发光的物体叫( )。
2、光源直射时,影子( );光源斜射时,影子( );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光源的方向( )。
3、当屏和光源位置一定时,遮挡物离光源越近,影子就越( )。
4、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 )有关。
四、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不能利用你所学的知识编排一个手影节目呢?
板书设计
光 和 影
光源 遮挡物 屏
角度 长短
距离 大小
侧面 形状
教学过程如何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 第2篇
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 我们强调实验教学, 所以教学计划一改再改, 将每门课程的理论学时降到很低, 加大了实验实训方面的课时力度,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很好地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现有的理论教学时数, 将课程的重点, 主要的知识点讲授给学生, 更应恰当的利用实验实训的时间教给学生应用开发的能力, 使学生能活学活用。下面我就自己在可编程控制器 (PLC) 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教学体会和感受写出来与同行们一起分享。
PLC是当今工控技术的核心, 很多大中型企业、公司都用PLC控制生产流水线、实现楼宇的智能化控制。所以在学校很多专业如机电一体化、模具、电类专业基本都开设了《可编程控制器及其应用》这门课程。这门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 课程的学时数不多, 一般在50学时左右, 要想在短短的50学时教会学生了解这门课程和应用这门技术, 就要合理的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时数, 更要计划好在实践教学过程安排一些怎样的实验实践课题才能让学生掌握重点, 并开发其应用能力。题目太大太难, 学生不会也不会去想, 因为对他们来说, 可望而不可及;题目太容易, 又可能达不到所要的目的, 且激励不了他们的学习和开发的积极性。
理论教学时数大致在30~40学时, 要给学生讲清楚PLC内部结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应用领域及其发展, 还有PLC的编程语言, 内部供用户可以用的硬件、软件资源, 指令系统中的指令功能和应用等。指令系统的指令条数很多, 有基本指令、步进指令、功能指令计300多条, 笔者主要将基本指令、步进指令详细地讲解, 对于功能指令, 先给学生介绍功能指令的软件资源、表示形式、功能指令的分类, 再以其中一类功能指令为例介绍其含义和应用。
短短的30~40学时的时间, 无法讲完全部的内容, 但又不能讲得太少, 又要尽可能达到好的效果, 所以笔者在教学上采用传统的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主要讲PLC的硬件结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应用领域及发展, 还用多媒体讲解指令的格式、含义、使用规则、编程注意事项等;而传统的板书主要给学生讲解应用编程, 可以一边启发编程思路, 一边编程。两种课堂授课方法相互配合, 既可以扩大所讲述的知识信息量, 又可灵活生动地讲述应用的方法、编程的技巧, 收到较好的效果。
在实验和实践教学方面, 先让学生直观的认识PLC及我们做实验所用的实验装置, 做一个小的编程的实验, 目的就是锻炼学生学会使用这个装置, 再就是应用此装置去实现某种控制功能, 如电机的长动、正反转、Y/△等。第2个实验就要求学生设计程序了, 但不能设计太难的, 因为对初学者来说, 设计程序还是较难的事情, 所以笔者就先让学生做指导书上PLC控制数码显示器LED的实验。
数码显示器LED是应用很广的输出设备, 它的内部有8个发光二极管分别对应于LED显示器的8段, 如图1示, 各显示段与PLC输出之间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启动和停止用一个开关实现, 并接在PLC的X0上, 要求:接通开关先是一段段显示, 次序是a、b、c、d、e、f、g、dp。随后显示十六进制数字, 次序是0、1、2、3、4、5、6、7、8、9、A、B、C、D、E、F, 再返回不断循环。根据要求编出的源程序如表2。
上述程序是按题目要求编写好的程序, 学生将程序输入到PLC中并运行看到显示结果, 然后我再将要修改的新的要求提出来 (1) 接通开关先是显示十六进制数字, 次序是0、1、2、3、4、5、6、7、8、9、A、B、C、D、E、F, 再一段段显示, 次序是a、b、c、d、e、f、g、dp。随后再返回不断循环。 (2) 接通开关先是显示十六进制数字, 次序是0、1、2、3、4、5、6、7、8、9、A、B、C、D、E、F, 再一段段显示, 次序是a、b、c、d、e、f、g、dp, 接着再显示4、5、6、7、8、9, 随后再返回不断循环。其实这个程序主要是看学生是否懂了控制的原理和SFTL指令的含义和应用。第 (1) 个要求的实现就是改变第33、47、59、73、86、98、111对应的LD指令下面的并连支路的条数 (即OR指令) 和OR指令的器件号。见表2。第 (2) 个要求除了改变OR的数量和器件号, 还要改变第2条SFTL指令的移位段数即将K9改为K15。
学生根据提出的要求去修改程序, 再上机调试通过。通过这样的实践锻炼, 使学生掌握了应用PLC实现控制的方法, 这为其今后继续自学奠定了基础, 也达到了课程教学的目的。
探讨室内设计中的光和色 第3篇
是室内主调的定位(色彩应用)
色彩是设计中最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因素,它是装修中的灵魂,正是因为它的存在居室才有了独特的个性,更能彰显居室风格,体现主人的喜好和品味。只有色彩迎合了人们的需求,居住者才能得到舒心愉悦居家生活。色彩通过人们的视觉感受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和类似物理的效应,形成丰富的联想、深刻的寓意和象征,所以除了主人自己的喜好外,还要使色彩满足其功能和精神要求,使人们感到舒适。
色彩还具有着丰富的含义和象征,利用得当则锦上添花,应用不恰当会给人产生心理上、生理上的不适感。人们对不同的色彩表现出不同的好恶,这种心理反应,常常是因人们生活经验以及由色彩引起的联想造成的,此外也和人的年龄、性格、素养、民族、习惯分不开。例如看到红色,联想到太阳,万物生命之源,从而感到崇敬、伟大,也可以联想到血,感到不安、野蛮等等。看到黄绿色,联想到植物发芽生长,感觉到春天的来临,于是把它代表青春、活力、希望、发展、和平等等。色彩在心理上的物理效应,如冷热、远近、轻重、大小等;感情刺激,如兴奋、消沉、开朗、抑郁、动乱、镇静等;象征意象,如庄严、轻快、刚、柔、富丽、简朴等,被人们象魔法一样地用来创造心理空间,表现内心情绪,反映思想感情。所以同一种色彩应用在不同的地方也会有不同的效果。
居室不同的功能对色彩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正是因为上述的原因,居室色彩的选择不能完全以自己的喜好为主,而应多听听专业设计师的意见,使之更符合舒适健康的要求。
以下是从居室的具体功能来说看:
1.客厅的色彩
客厅是全家展示性最强的部位,色彩运用也最为丰富,客厅的色彩要以反映热情好客的暖色调为基调,并可有较大的色彩跳跃和强烈的对比,突出各个重点装饰部位。浅玫瑰红或浅紫红色调,再加上少许土耳其玉蓝的点缀是最“快乐”的客厅颜色,会让人进入客厅就感到温和舒服。
2.卧室的色彩
卧室是人们睡眠休息的地方,色彩的选择应注重使人宁神静气的,利于入眠的。寒冷地区可采用暧色调,但要注意色彩应选择一些柔和的,避免过于强烈的色彩对人体的感官刺激,使人兴奋度过高,难以入眠。而较热的环境则应用冷色调,如浅蓝、浅绿等,给人一种清凉感,使人身心舒畅。
3.餐厅的色彩
餐厅要应用色彩突出其乐融融的环境氛围,因为它是全家人汇聚的共同空间,进餐时应是温馨、愉悦的,体现家庭的凝聚力。在色彩运用上应根据家庭成员的爱好而定,一般应选择暖色调,突出温馨、祥和的气氛,同时要便于清理。以接近土地的颜色,如棕、棕黄或杏色,以及浅珊瑚红接近肉色为最适合,灰、芥末黄、紫或青绿色常会叫人倒胃口,应该避免。如果你正是节食减肥,可把餐厅布置成使人产生凉爽感的蓝色、绿色或灰色,你还会感受到食物的美味,但你胃口却“变小”了。
4.厨房的色彩
食品的制作加工主要是在厨房进行,卫生问题就显得犹为重要了。总体色调应选用一些清爽的、明快的,过于深的色调使人不易觉查出卫生状况,容易留下卫生隐患。但厨房使用中易受污染,过于浅的颜色清洁工作过于困难,加大的使用者的劳动量,也是不易采用的。而明快的颜色则会给人带来愉悦感,厨房中也可多加利用。
5.书房的色彩
书房是认真学习、冷静思考的空间,一般应以蓝、绿等冷色调的设计为主,以利于创造安静、清爽的学习气氛。棕色、金色、紫绛色或天然本色,都会给人温和舒服的感觉,加上少许绿色点缀,会觉得更放松。
居室光源调控
室内设计中光源包括自然光及灯光。光线不但能影响到人的心理反应,长期也会影响到人的心理反应。
如卧室的光不可过强,光过强则体现不出温馨安全感。夜间外面的路灯等光源射入室内,则会导致睡眠不安,如窗子过大外界光源过多,则要选用厚实一点的窗帘,否则会给人潜意识中造成不安全感,让人无法入住深睡眠状态,长此以往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但也要注意对光源的过份遮挡,如像酒店一样使用遮光帘,一但拉上,一丝光都不透,人在睡眠中无法感受到从黑夜到白天的自然光线的变化,扰乱人体的生物钟,就形不成自然的睡眠规律,将导致出现一系列睡眠问题。
营造夜晚氛围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灯光的应用了。当然也要注重灯光的照明功能。柔和的灯光最能令人身心放松。但是需要注意,这种柔和的灯光还是要有一定的亮度,不能给人以昏暗、压抑的感觉。此外,光线不要直打。光集中在一个焦点上,产生该处过亮而其他部位过暗的不均衡感,会使人感觉不舒服。在灯光设计中,除了天花板上的顶灯外,还可以多一些台灯、壁灯及立式灯,通过灯光的设计使空间产生变化和层次感。至于重点照明,可以用较便宜的射灯来做一些有创意的设计。例如,将射灯夹在盆景下,而且还可将枝叶摇曳的光影投射在天花板上。
灯光设计不单单与灯具的选择有关,还涉及到居室的色彩、物体的图案、灯具本身的造型、装饰材料的特性等各种因素。由于各功能区对灯光的要求不同,因此灯光设计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在卫浴间,合适的灯具不是顶灯,而是壁灯。天花板上的顶灯会造成鼻下的阴影,连刮胡子都不方便。当然,应该选购防水气的壁灯,以避免因漏电而造成的危险。厨房的灯光设计容易被人忽视。如果在灯具的安排上也考虑不周,主妇就只好“背光”操作了。如果有条件,可考虑除了顶灯外,还在操作台上方的吊柜下装灯。明亮的灯光可以使人充分享受烹饪的乐趣,也便利食品的清洁卫生工作的开展。
光和作用过程教学设计 第4篇
在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研究上, 我们在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 探索路途艰辛, 但我们有喜有忧, 喜的是我们进行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取得了一些成绩, 在课堂教学中要应用好教学策略, 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忧的是我们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 有些课上得很不尽如人意。
比如说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下面的情况:
1.每个教学环节都安排好了, 但是就是不连贯, 并且连接生硬。
2.教学过程很单调, 方法方式单一, 想变化一下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3.教师很用心地教完之后, 学生却掌握不了, 记不住。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在作怪呢?我想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有设计一些有效的教学过程。那么该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过程呢?我认为可从这几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课堂设计富于变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有浓厚的兴趣, 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 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教师应该在一节课中尽可能地有所变化, 不要一讲到底、一练到底、一背到底等, 以免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不感兴趣。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 通过激发兴趣, 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 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 激发兴趣, 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由于学生每天起床很早, 晚上学习要到很晚, 一天的学习时间比较长, 学生容易疲劳, 课堂注意力往往难以集中, 再加上教材内容本身大都比较简单、枯燥, 若不能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做到灵活多变, 学生很快就不会产生兴趣, 甚至出现昏昏欲睡的现象。那么怎样进行变化呢?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把握好一节课的开端。一节课的开端, 上课一开
始以趣引入, 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 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 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 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开端引趣的方式有很多, 主要有:联旧引新、制造悬念、故事激趣、渲染气氛、描绘形象、激发情感、设疑问难、直观演示、解题释意、引用资料、联系已知、启发谈话、概括提示、寻找发现等, 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 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 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因此,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2. 不同年级采用不同要求和方法。如初一年级, 由于
种种原因, 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不多, 所以教师可以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时适当补充些学生感兴趣的小趣闻、小轶事等, 还可以编排一些历史剧, 使学生置身于其中, 真实地感悟历史情境, 提高学生上历史的积极性, 使他们对历史课有所期待。初二年级由于学生功课加深, 学习并不是太轻松, 但学习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 如让学生自己列复习提纲、默写竞赛、根据考纲编写考卷等, 让学生体会到成功。初三面临中考, 所以学起来就更不轻松了, 教师更要注意方法, 除了初二学生做的活动可以搞外, 还可以用PPT上课, 除了复习书本内容外, 增加一些中考题及相应的背景也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 不同的技能训练相结合, 如选择、判断、材料分析,
等等。并在训练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重要措施。
4. 动、静结合起来, 如既有情景剧、竞赛等让学生兴奋的活动, 又有默写、分析等让学生安静的活动。
5. 多种互动的形式相结合, 如师生、生生个人、小组
集体互动相结合。 (在师生互动时, 教师一定要走下讲台和学生融为一体。)
6. 旨在提高语言表达准确性的和旨在提高分析能力
的活动相结合。现在很注重材料分析的能力, 材料分析会出现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中, 能力要求很高, 教师可以利用书本上的图片、历史纵横、学思之窗等一切条件进行训练。
7. 教师控制的练习和学生自由运用材料活动相结合。
8. 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和积极思维的活动与活泼的活动相结合。
二、提问和活动难度适中
太难的问题和活动容易让学生失去信心, 过于简单的提问和活动缺乏挑战, 也会让学生失去兴趣。如果教材设计的活动难度比较大, 教师在分析该活动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的基础上, 可以设计铺垫活动, 帮助学生做好准备。如在讲授“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时, 要进行中外古今的比较, 如果直接问帝国主义和今天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政策有何不同, 这样的问题太过笼统, 学生就很难把握教师问的意图。可以这样设计问题: (1) 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这些形式与我们今天的吸引外资有何不同? (2) 我国已与英国达成协议, 将于1997年收回香港主权, 请回顾历史, 香港问题是怎么逐步产生的? (3) 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与我们今天的对外开放有什么本质区别?这样的联系对比, 既加深理解了历史问题, 又有助于学生思维迁移, 认识现实问题, 而且学生从中还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提高积极性。
三、教学活动连贯紧凑
连贯紧凑是一节有效课的必备条件, 一堂课既要有变化又有顺序, 一堂课并不是一堆或有趣或无趣的活动的无序集合, 而应该是一个内在联系的活动序列, 这些活动相互强化和巩固, 从而使学习朝着教师努力的方向发展, 将不同的活动任意堆砌在一起会使人觉得不舒服和混乱。因此, 我们必须事先考虑好教学活动如何安排。如:
1. 在动的活动前安排静的活动, 学生一旦动起来就
很难静下去。因此, 如果课的中心活动是需要沉静思考的, 那么它应该安排在动的活动之前。
2. 考虑过渡。如果相连的两个教学内容差别很大, 如
讲授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学生刚领会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辉煌, 还沉浸在自豪之中, 下面就要讲授中国古代科技为什么到了近代却开始落后了, 教师则需要考虑如何设计过渡语或简短的活动, 使学生顺利地转入下一个环节所需要的状态。
3. 在课的开始和结束时安排集体活动, 课开始时的
集体问候、宣讲教学内容和目标及课结束时的集体小结, 可以给予学生结构紧凑的感觉。个人或小组活动安排在课的中间进行会更顺利一些。
4. 课应该在一种积极肯定的气氛中结束, 这并不是
说一定要用笑、或趣味活动来结束, 对整堂课的回顾, 对所学到的内容的小结, 对学生表现的肯定, 都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教师还可以将学生有能力完成的任务放在最后, 给予学生满足感。这种情绪体验对学生兴趣和信心的建立大有好处。
教学设计是为教学服务的, 但课堂教学不应该被课前的设计所束缚。课堂上教师应以学生作为行为决策的依据, 而不是以事先写好的依据。特别是当教学不能按计划进行时, 教师不勉强为之, 而要随机应变。
四、及时评估教学效果, 反思教学得失
教学活动结束以后, 教师有必要回顾教学情况, 反思教学成功或不成功的原因、可以改进的方面等, 为今后的教学决策提供参考, 这也是教师实现职业进步的重要途径。
对教学的评估和反思不能只停留在笼统感觉的层次, 得意回答“满意”或“不满意”对教学的提高并无多大帮助。教师需要问自己一些具体的问题以引起对教学的深入思考。如:
1. 教学是否按计划进行?如果不是, 哪里出现了问题?为什么?
2. 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怎样判断?
3. 学生是否喜欢这堂课?怎样判断?
4. 学生的反应与你的期望一致吗?哪里不一致?为什么?
5. 对本堂课, 你自己最满意的是什么?不满意的是什么?为什么?
6. 如果有机会, 哪些地方你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总之,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有很多, 如教师的因素, 学生的因素, 教材的因素, 以及课堂环境的因素, 等等。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 通过不断实践, 不断总结, 不断完善和创新, 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很多,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必须使课堂设计富于变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 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使教学环节紧凑, 条理清晰, 并能随机应变, 课堂上教师应以学生作为行为决策的依据, 而不是以事先写好的依据, 特别是当教学不能按计划进行时, 教师不勉强为之, 而要随机应变;要针对不同的学生, 设计不同的提问, 使每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长处,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教学活动结束以后, 有必要回顾教学情况, 反思教学成功或不成功的原因, 这也是教师教学实现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 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 不断总结, 不断完善和创新, 熟练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关键词:教学策略,历史教学,作用
参考文献
[1]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光和作用过程教学设计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