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中英语习语的重要性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高中英语习语的重要性(精选12篇)

高中英语习语的重要性 第1篇

其实, 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个现象, 平时, 不少学生对英语单词、语法掌握得很好, 但是, 在阅读理解、英汉翻译方面, 尽管对某个短语中的每个单词都认识, 语法结构也明白, 却弄不明白这句话的确切意思, 只能望文生义, 瞎猜一通, 致使轻易丢分, 十分可惜。

比如曾经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说是楼上住户准备往下倒水, 提前警告楼下人当心, 于是大叫“Look out!”。楼下人只理解字面意思, 于是闻声探出头去, 结果“飞流直下三千尺”。其实这里“look out”是提醒人们“当心, 提防, 留心”, 而并非“向外看”的单词意思的简单叠加。还有一位法国人乘坐英国的轮船旅行, 突闻船长喊道“All hands on deck!”。法国人听话地把手放在了甲板上, 结果手被很多人踩了过去。原来这句话是用于召集全体船员的。

由此可见, 语言并非由单词简单堆集而成。但多数英语学习者多注重单词数量的积累而忽视了习语的掌握。

从广义上来讲, 习语 (idiom) 是那些有固定结构和特定含义的短语的统称。成语、谚语、俗语、典故和短语动词均可算作习语。习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 不但口语中大量使用, 书面语尤其在报刊中也大量使用。尤其是英美记者, 好像特别钟情于活泼生动的习语, 而不喜欢使用“大词汇”。这些习语或雅, 或俗, 或晦涩, 或直白, 但都带有一些共同特征:结构凝练, 含义隽永, 朗朗上口, 过目不忘, 回味悠长。习语是文化的积淀, 是语言的精华, 可以说学会各种习语是学好英语的关键。

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很好地掌握英语习语的要领呢?在这里我们可以简单地把英语习语划分为以下几类。

一、中英对应, 不谋而合

所说的中英对应包括完全对应和部分对应, 是指两种语言中有一部分习语不仅具有相同的语义, 而且在表达方式与结构上也极为相似。这类对应关系最容易理解, 从字面看意义一目了然。但也要注意, 习语虽然在表达方式上与汉语相似, 但借用的对象或喻体却不同。

如:castle in the air空中楼阁

cry wolf喊狼来了;谎报险情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add fuel to the flames火上浇油

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

Seeing is believing.眼见为实。

as silent as the graves守口如瓶

as strong as a horse体壮如牛

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

二、固定搭配, 事异意异

某些习语是固定的搭配, 但在不同的语境中, 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意思。而学生往往只注重记忆单个习语的基本意义, 而忽略了语言环境, 其结果不是望文生义, 就是认识每个单词却不知组合后的真正含义。因此, 学习习语时, 应重视英语习语在特定语境下所产生的各种意义, 这才谈得上如何判定习语的确切意义。

如:Come on, we’ll be late!快点

Come on, cheer up!打起精神

Come on, don’t lie!别逗了;算了吧;得了吧

Come on, then, hit me! (用于挑衅对方) 来呀, 来吧

又如:A cold beer will cool you down.使变凉, 冷却下来

After I cooled down I realized I had been wrong.冷静下来

三、折射历史, 寻根溯源

有些习语折射出英国的历史, 文化渊源。它们的来源非常广泛, 而且内容包罗万象, 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的习语来源于圣经故事、希腊罗马神话或其他典故、经典文学作品、历史重大事件, 有的则源于社会生活习俗、体育文化娱乐以及动植物习性等方面。要想有效地掌握英语习语, 除多背、多记、勤查字典、多向人请教外,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即了解英语习语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做到理解性记忆, 真正弄清含义, 避免望文生义, 简单推论, 闹出笑话。

如:an Achilles’heel致命的弱点 (源于希腊神话, 英雄阿克琉斯很小的时候, 母亲将他在斯提克斯冥河中浸过, 这样他就能刀枪不入。可是脚踝这个部位没有接触过河水。阿克琉斯最后因一支箭射中脚踝而死。)

meet your Waterloo遭遇滑铁卢, 终将失败 (原指1815年滑铁卢战役, 在这次战役中拿破仑战败被俘)

walk down the aisle结婚 (aisle是教堂正中两边座椅之间的通道)

below the belt不公正, 暗中伤人 (源于拳击, 根据比赛规则, 拳击不得击打对手腰部以下的部位)

an Aladdin’s cave藏有巨大财富的地方 (源于《一千零一夜》的故事, 阿拉丁被一个魔法师困在满是金银财宝的洞穴里)

call one’s bluff要求某人摊牌, 促使某人做其威胁要做的事 (源于扑克游戏, 指迫使某人亮出底牌)

四、同义表达, 如出一辙

习语同义表达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习语都表达同一概念或含义。英语中这样的同义习语颇为丰富。

如:害群之马

a black sheep

a rotten apple in the barrel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the battle.

A good beginning makes a good ending.

活该。

Serve you right.

You deserve it!

请自便。

Help yourself.

Make yourself at home.

英语动物习语的研究及翻译 第2篇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

传统道德与时代新意识之战―论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的婚恋观 商务交际中you-attitude的语用功能探讨

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消极情绪的语言表达 从中美非语言差异看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其对策 试析《啊,拓荒者》中的生态伦理观 流行语的翻译

透析《洛丽塔》中的性 《白噪音》的后现代特色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论《吉姆老爷》中的英雄主义

A Feminist Narrat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厄舍古屋之倒塌》的主题及其象征意义的分析 茶文化和咖啡文化

《老人与海》的主题解析

解读《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俄狄浦斯的影响 肯尼迪演讲的语音衔接分析

On the Non-observanc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 in English Advertising Language The Analysis of Promotion Strategy of L’Oréal in China

边缘人群的孤独与无奈——对《夜访吸血鬼》中路易斯的研究 由个性反映出爱—《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浅析信息时代的汉语新词语英译策略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 彼得潘--孩子和成人共同的童话 《白象似的群山》隐含意义解读

解析《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必然性 浅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现代爱情的另类表述—解读《暮光之城》主人公爱德华和贝拉的爱情 奥巴马演讲词中的委婉语研究

《收藏家》中空间与人物心理关系的解读

从荣格心理学角度探析《恋爱中的女人》之主题 《蝴蝶梦》中的女性成长主题研究 解读《喜福会》的中国式母爱

从《穿靴子的猫》看美国动画电影中的英雄主义

The Same Experience, Different Life—The Comparison between Jane Eyre and Lin Daiyu 肯德基在中国成功的本土化营销策略 英语网络语言特点研究

浅析《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自由

霍桑的《胎记》中乔治亚娜的死的深层原因探究 华兹华斯诗歌的和谐观

英汉基本姿势动词(立、坐、躺)的语义实证比较研究 43 论《白象似的群山》中海明威独特的写作风格

A Research on University Students’ L Learning Motivation 45 《飘》中斯嘉丽的主要性格特征浅析 46 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 47 英语委婉语中的转喻现象分析 48 论查尔斯.狄更斯的现实主义风格

英语课堂教学—教师主宰还是学生为中心 50 杰克凯鲁亚克与垮掉的一代

《名利场》和《嘉莉妹妹》女主角形象对比 52 母语在小学英语学习中的正迁移 53 从文化角度看品牌名称翻译 54 论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汉译 55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

An Analysis of Symbolism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57 从男性角色解读《简爱》中的女性反抗意识 58 中西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研究 59 沮丧与感情的冲突

功能对等角度下《最后一片叶子》的翻译策略 61 语境理论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62 论华兹华斯的自然观

跨文化交际意识与中文旅游文本翻译 64 埃德加爱伦坡哥特小说中的死亡主题探索

A Probe Into the Translation of the Hot Cyber Word—“Geili”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Black English from Social Perspectives 67 Influence of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68 The English Translating of Chinese Neologisms in Political Documentation: Methods and Strategies 69 Foreign Publicity Translation 70 房地产广告的英译研究 71 自然会话中会话结构的分析

Cultural Elements in Chinese Film Subtitles and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73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Wolf Images Between Wolf Totem and The Call of the Wild 74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对比分析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英语广告中修辞手法的翻译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 from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77 An Analysis of American Dream--A Case Study of The Great Gatsby 78 新闻英语模糊语的语用功能分析

《德伯家的苔丝》简写本与原著的语篇比较——基于倒装句的分析视角 80 元认知策略指导下的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听力学习81 从妇女主义视角看《紫色》中西丽的成长 82 商务英语中的缩略词研究

论《梅丽迪安》中主人公梅丽迪安的觉醒

An Imitation of the Primitive Society: Evil of Human Nature in Lord of the Flies 85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风格

A Survey on Western Culture Learning among Non-English Majors 87 顺从还是叛逆——解读《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基督教义精神 88 对《卡斯特桥市长》主人公亨查德矛盾性格的分析 89 论新闻英语中隐喻的运用及其翻译技巧 90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91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宿命论

Analysis of American Culture in Friends 93 英语非作格动词语义特征和句法属性研究 94 Exploring The Matrix: Hacker Metaphysics 95 An Analysis of Conflict Images in Invisible Man 96 游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97 《先知》中倒装句文体功能的研究 98 论人性自私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

从《夜莺与玫瑰》看王尔德唯美主义的道德观

On the Translation of Psychological Description in Wuthering He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101 Golding’s Perception of Human Nature Viewed from Lord of the Flies 102 浅析英语拟声词的功能

《一位女士的画像》伊莎贝尔婚姻悲剧的原因分析 104 《麦田中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异化

教师对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作用及相对应的培养策略 106 英语阅读中的词汇教学

模因论指导下的英语习语汉译 108 逆向思维在外语学习中的应用 109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从《葡萄牙人的十四行诗集》探究布朗宁夫妇的爱情 111 A Brief Analysis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Cat in the Rain 112 英汉语中恐惧隐喻的认知分析

An Interpretation to The Characters in Nella Larsen’s Novel—Passing 114 从性别歧视浅析两位复仇女性之困境——美狄亚及莎乐美 115 英汉亲属称呼语与中西家庭教育模式差异 116 从文化角度浅议电影名翻译技巧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from a German Functionalist Approach 118 论价值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119 目的论指导下的导游词英译策略研究

生活在夹缝中的畸形人——评《小镇畸人》

合作学习法对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对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个案研究 122 论《芒果街上的小屋》汉译本中的异化策略()123 《土生子》里的象征艺术 124 从商标翻译看中西文化差异 125 从数字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26 中外酒文化差异分析

视角转换理论在英文电影字幕中汉译的应用 128 英汉形状类量词的隐喻认知分析

On Cultural Default and Translation Compensation 130 《简爱》中的人文主义思想述评 131 从翻译等值理论看文化词的翻译 132 英汉植物文化词汇的差异及翻译研究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on Politeness 134 商标翻译中的功能对等

On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Movie Titles 136 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企业简介汉英翻译 137

《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和谐”研究 139 浅析英语动物类习语的翻译 140 浅谈中西方服饰礼仪之色彩差异

英汉“拉”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的对比分析 142 从习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43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探究马克吐温的反奴隶制观—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吉姆的分析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Law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China 146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The Cultivation of English Teachers on the Basis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148 通过巴丝谢芭看哈代的宿命论

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女性形象 150 旅游资料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151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Interpretation Class 152 《宠儿》中黑人女性的自我意识 153 英语报刊中的新词浅析

154 废墟之鹰——《永别了武器》中亨利形象之分析 155 苔丝的悲剧成因浅析

156 “适者生存”——从社会达尔文主义看《热爱生命》 157 简析美国个性化教育对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 158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研究

159 《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婚姻观的剖析 160 非语言行为在小学外教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61 An Approach to the New Women’s Consumerism in Sister Carrie by Theodore Dreiser 162 An Analysis of Oscar Wilde’s Subversion of Traditional Fairy Tales 163 论美国梦破灭的社会因素—盖茨比和威力罗曼的比较

164 A Comparison between Scarlett O’Hara and Jane Ey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16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66 从违反合作原则看电影语言的会话含义——以《最后的武士》为例 167 课堂管理对高中英语课堂互动的影响 168 浅谈《红楼梦》诗词的文化意象翻译 169 探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

170 交际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171 A Comparative Study on Metaphors of FIR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from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172 从文化角度看中英房地产广告差异

173 从《盲人》中的“血性意识”看劳伦斯的文明观 174 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175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惨命运

176 On Hardy’s Meliorism: An Analysi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77 商务英语和普通英语对比浅析 178 我对直译和意译的看法

179 论《紫色》的叙事现代性分析

180 英汉习语渊源对比及其常用分析方法 181 论“老友记”中的幽默翻译 182 浅论广告英语的修辞特色

183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自由 184 中西亲子关系对比性研究

185 《简爱》的特征—一位独立的女性 186 星巴克在中国取得的成功及启示 187 对鲁滨逊性格特征的分析

188 《谁动了我的奶酪》中的象征意义 189 论价值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190 论罗伯特•佩恩•沃伦《国王的人马》中对真理与自我认知的追求 191 英语动物习语的研究及翻译 192 《紫色》中西丽的妇女主义研究

193 性别差异在日常英语词汇和句法中的体现

194 《丧钟为谁而鸣》中罗伯特.乔丹性格的多视角分析 195 从生态批评角度看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 196

197 On Eliza’s Independent Awareness in Pygmalion 198 从礼貌原则角度分析电影《暮光之城》中的对白 199 从功能对等角度翻译委婉语

试论英语习语的汉译 第3篇

【关键词】习语 翻译 策略

一、概述

习语即习惯用语,是经过时代锤炼的语言遗产,指常常习惯性组合在一起,形式较为固定、意义凝固的词组结构。习语的形式较为固定是说在除了活用的情况下,一般很少增减词语;习语的意义凝固是指每个习语都有特定的意义,这个意义不能从个体词的意义推断出来,也不能轻易附加。习语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格言、俗语、俚语等,短小、精辟、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内涵丰富。习语是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带着浓厚的民族色彩。可是,作为民族的宝贵财富,习语却是翻译中的难题。

二、英汉语言的文化差异

1.生存环境不同。习语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的。英国和中国最大的不同,在于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水,而中国只有一面临海,是一个内陆国家。所以,英语是用水来表示一些特别的意义,而汉语则恰恰相反。比如,在表示“挥霍无度”时,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汉语则是“挥金如土”;表示“进入危险的地方才能有所得”,英语是“go to the sea,if you would fish well”,汉语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英国和中国的生存环境不同还体现在:英国以马为计,中国赖牛为生。所以,表示“吃得多”,英语是“eat like a horse”,汉语则是“牛饮”;表示“说大话”,英语是“talk a horse”,汉语是“吹牛”。

2.习俗不同。英国和中国在习俗方面的差异是非常大的,表现于很多地方。在英国,“狗”是人类的朋友,所以习语中常用“dog”来表示赞扬的意味。比如:“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必有得意时,不以一时长短论英雄),“top dog”(首领)。在汉语中,“狗”的习语则多含贬义,比如“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猪狗不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谩骂意味十足的习语。

在英国,“龙”是一种凶兽,有“Better to sit up all night than go to bed with a dragon”(与龙一起睡,不如坐一宿);在中国,“龙”则是瑞兽,有“龙马精神”“生龙活虎”“真龙天子”等等满含吉庆的习语。

3.宗教不同。英国和中国在宗教信仰上的不同,表现为英国是基督教,信仰“上帝”,中国则是敬畏“天”和“佛”。

4.历史不同。很多来源于历史典故的习语,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翻译。

不了解英语习语的历史背景,是很难进行正确翻译的。正如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时,不了解“班门弄斧”“名落孙山”“霸王别姬”等一样。所以,必须对习语的发源追根究底,才能对其作出正确的翻译。

三、习语的翻译方法

1.直译法。直译法是用来翻译与汉语几乎能够完全对应的英语习语。英国和中国虽然有明显的文化差异,但是在某些方面也具有共性,这些共性便造成了语言现象上的重合,所以,英汉两种语言的习语中有一些用词相同且寓意相同,对这些几乎能够完全对应的习语,采用直译法进行翻译。

还有一些英语习语中的喻体在汉语中是空白的,如果想要英语中的喻体和比喻义在汉语中也明明白白,使读者一目了然,这时,也应该采取直译法。

比如:“tower of ivory”可以直译为“象牙塔”;“ ount one‘s chickens before they are hatched”可以直译为“蛋未孵出先数小鸡”。

这种翻译,是英语习语直接进入现代汉语,为汉文化注入了异国的鲜活血液,使现代汉语更加丰富多彩。

一些涉及到英国的宗教、历史、习俗的英语俗语,需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将习语直译后,把其来源和寓意标注在后面。这样才能实现翻译的真实性。

比如:“Pandoras box”可以译为“潘多拉的盒子”,在其后注明“源于圣经,潘多拉一时好奇打开了宙斯送的盒子,放出了所有不好的东西除了希望,比喻灾害”;“the Trojan horse”可以直译为“特洛伊木马”,在其后阐明“源于特洛伊战争,希腊人藏在送给特洛伊的木马中采用里应外合的方式攻下了特洛伊,比喻从内部给对手搞破坏”。

这种翻译,既有了习语表层的意思,又表明了习语的来源和寓意,便于读者理解。

2.意译法。如果直译的词句完全不能表达原句的意思,或者是不能被本土读者所认可,或者是难读难懂,这些情况下,便只能采取意译法。意译法是译者使用目的语的表达法,选取恰当的词句,传达原句的深刻内涵。

因为文化的种种差异,英语和汉语中能够大致对应的习语毕竟为数不多,大量的习语只是半对应。所谓半对应,是指喻体不同,但寓意相同。这时的翻译,便要把英语中的喻体更换为汉语中的喻体,使用汉语的表达方式将英语译出,实现跨文化交际。这种意译,虽然对喻体进行了改换,但寓意得到了准确地传达,这缩小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使中国人更加的了解西方。

习语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受文化差异的影响有着民族的显著区别。在翻译习语时,应以“信达雅”的原则为指导,选用正确的翻译策略,否则,就会埋葬习语的寓意、歪曲篇章的内涵,这需要译者具备较高的双语言水平和跨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郭著章,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英语习语的美学价值 第4篇

This paper pays great stress on the aesthetic value of English idioms and analyze these manifestations of aesthetic value as being:beauty of sound and rhythm, beauty of rhetoric, beauty o cultural connotation, beauty of ideal context, beauty of image and beauty of structure.This thesis also explains the importance o aesthetic value of English idioms in the course of studying.As an essential part of human society, language mirrors a nation's custom, religious belief,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and its worldview to a great extent.In other words, it is a carrier of society.Idioms are the part that highly concentrate cultural connotation in a language.They are fixed phrases which have been formed through long periods of time of utilization, including metaphorical phrases, slang, colloquialism, proverbs and the like (苑淑文, 1995:42) An idiom is a phrase which has a special meaning of its own.I is difficult to work out the meaning of the whole phrase from the meanings of the individual words (AS Hornby 1997) .As a consequence, English learners should study English idioms but also learn how to appreciate their aesthetic value.

2 Background and Definition of Aesthetics

Strictly speaking, aesthetics is a scholarship, which only emerged in the west in the modern times.Its real founder is Kant The birth of aesthetics can be compared to the emergence of the concept of beauty itself in the initial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With regard to the status of Kant's works The Critical Judgmen in the new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it is the equivalent of Aristotle's Poetics which could be regarded to the first works in western research on art and theory (康德, 1964:34) .In Hegel's opinion natural beauty is profound only to human beings.It cannot exis if it departed from human's soul and spirit.Therefore, Hege says:"only the soul is real, only the soul can express everything.

3 Essence of Aesthetic Value and Aesthetic Judgment

In the works Ideal Nation the 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 Plato wants to find capable artists who can depict beauty of the nature, in which youngsters are absorbed.It seems as if young people lived in an area of warm and sunny weather, everything around is conductive to health.Then those who get themselves mingled with these graceful works.Naturally, they will unconsciously cultivate a love for nature.In addi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beauty, youngsters will possess a soul that resist hideous things and long for beautiful ones, their characters will become noble and graceful (Plato 1963:44) .

4 Beauty in Sound and Rhyme

The beauty of sound can be mainly revealed by alliteration.The employment of the form of alliteration can increase their aesthetic sense and strengthen their acoustic effect.There are several forms of idioms that adopt alliteration.a) The Repetition of Monosyllable.Fair field and no favor, as thick as thieves, as fit as fiddle.b) The Repetition of Double Syllables.as fit as a fiddle, part and parcel, as green as grass, as still as a stone.c) The repetition of three syllables bag and baggage.d) Irregular repetition.Cut your coat according to your cloth.

4.1 Rhyme

It is common to see both consonants and vowels are rhymed or only vowels are rhymed in idioms.by hook or crook, near and dear and in the proverbs,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Rhymed idioms give delight to readers for being their harmonious sound and rhymes.

4.2 Beauty in Rhetoric

a) Simile.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b) Metaphor An inch of time is an inch of gold.c) Metonymy.The early bird gets the worm.d) Contrast.Art is long, life is short.e) Onomatopoeia.Some English onomatopoeic words, such as, bang, buzz, clatter, and the like.f) Palindrome"Do not live to eat, but eat to live."

4.3 Beauty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Let us take Helen of Troy for another example.It is said that Helen was a famous beauty in Greek Myths.Many Greek heroes came to propose her due to her incomparable beauty.She finally married Menelaus.However, the prince of Troy, Pairs seduced Helen when Menelaus was out, which brought about the so-called War of Troy which lasted ten years.Because Greeks thought that another nation's prince tempted their Queen was a great shame to Greek and in every way possible, they should give an attack.They finally occupied the city of Troy by the well known scheme:Trojan horse stratagem, and made the city disappear completely in a flash just by a fire (平洪、张国扬2001:45) Therefore the idiom refers to not only the woman who is ravishingly beautiful but also means the catastrophe is on the point o triggering.Every idiom has its own origin and behind it there is a story.

4.4 Beauty of Ideal Context

"Between two stools one falls to the ground" (李也白, 20034) .It is said that when English veteran sailors welcomed thei new sailors they would prepare two stools and cover them with a cloth, under the cloth there was a bathtub filled with water When the green hand came, two veteran sailors would sit separately on the stool so that the cloth seemed smooth.Then they would ask the new sailor to sit on the middle of the cloth.Suddenly, the two veteran sailors stood up and the green hand would fall in the bathtub, which burst into a laugher.Reading this, wha emerges in people's brain is the scene in which everybody was waiting"good play to be well performed":new sailors fall in the bathtub and then burst into a laugher.What's more, it will further stimulate learners'imagination, as if they were personally on the scene.

4.5 Beauty of Image

Some idioms are vivid in expressing their meanings.For instance, "in the arms of Morpheus".This idiom is derived from Greek Myths, in which Morpheus is God of Sleep.People can image that if they were lying in the arms of Morpheus, then how sound and sweet they were sleeping.Learning this idiom, they cannot help giving high praise.How vivid the description is.This idiom vividly tells readers that people usually pretend to despise what they cannot get.

4.6 Beauty of Structure

Since English is an analytic language, its syntactic structure is expressed by word order, and by function words.Analyses o the structure of idioms will be conductive for learners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better, and beneficial for them to learn more idioms by heart (郁福敏、郭珊琏1999:1) .According to grammatical function, idioms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categories noun phrases, adjective phrases, adverbial phrases and verb phrases.a) Noun Phrases.bread and butter, ins and outs.b) Adjective Phrases.face-to-face, null void, do-or-die, and preposition phrases used as an adjective phrases:at sixes and sevens, in the arms of Morpheus.c) Adverb Phrases.as firm as a rock;as coo as a cucumber;neck or nothing;fair and square;sooner or later d) Verb Phrases.to nip in the end;chop and change;to play second fiddle, e) Idioms with other structures:by, fromto, As, so, Betterthan, No, no.What impresses English learners'brain is the visual beauty at the very beginning of hitting upon idioms possessing the above-discussed structures.Their curiosities are quickly aroused to learn about these idioms greatly due to the regular and music structures.

5 Conclusion

English idioms are the prime and the crystallization of language.They are usually simple but profound-meaning;their structures are regular and harmonious, creating a sense of lucid and lively rhyme and giving us a feeling that the rhymes are charming contrast as if they were many pictures which had been fade but still vivid.They have the beauty in imagery, they arouse readers'interest, making them reach the effect that once they have a look they could not forget forever;in the acoustic angle, the rhyme is circular, forming its beauty in sound and rhyme.It is easy for readers to remember due to its harmonious phonology.With regard to its semantics, they are closely connected.Learners can trace back to their origins, and then the corresponding context will impress their brain:creating the beauty in ideal context.The idioms themselves convey their meanings and they are jocular, giving readers a big room to think.In choosing wording and phrasing, they used various methods of rhetoric:having the beauty in sound and rhyme;their structures are so regular and harmonious that they could be handed down easily.When learners look back and explore their origins and connotation, it is as if they were browsing a heavy picture album about national cultures, as if they were reviving the brilliance in former days and tasting today's meaning:having the beauty in cultural connotation.The beauties of English idioms are too numerous to cite here.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as English learners, what they need is not only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 English idioms but also to learn how to appreciate the unique and aesthetic meaning to a higher extent.

参考文献

[1]Aesop.Aesop's Fables[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4.

[2]AS Hornby.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M].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7.

[3]Chitra Fernando.Idioms and Idiomaticity[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4]Plato.理想国[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5]黑格尔.美学 (第三卷下册) [M].朱光潜,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

[6]李国南.英语习语、谚语中的语音辞格赏析[J].英语知识, 1993 (5) :42-47.

[7]李也白.成语二则探源[J].英语知识, 2003 (4) :33-34.

[8]平洪, 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9]郁福敏, 郭珊琏.英汉习语对比[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9.

从文化差异看英语习语的翻译 第5篇

从文化差异看英语习语的翻译

习语是文化的一部分,是语言的精髓.习语涉及到一个国家的历史,地理,习俗和文化背景.因此我们在翻译习语时需要借助文化语境的.帮助,需要了解习语的文化差异,并采取相应的翻译方法.

作 者:游娟 作者单位:江西蓝天学院,330098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1)分类号:H3关键词:习语 文化差异 翻译

英语习语的来源及翻译点滴探究 第6篇

关键词:习语 来源 翻译 探究

一、英语习语的概念

对于英语习语,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英语习语研究》这本大作是骆世平教授编写的。我非常同意骆老对英语习语的定义。对英语习语,骆世平教授认为英语的习语必须满足三个要素:第一个要素就是构成词至少要有两个单词;第二个要素是构成习语的结构要相对固定而且构成习语的词不能轻易更换,否则整个习语就失去了原有的含义;第三个要素是习语的整体意义不是构成这个习语的各个单词意义的简单相加。我们把习语归纳为结构相对固定的词组或短句,它的意义不是其构成词组或短句的各个单词意义的简单相加。其实,习语是单词意思都懂但意思不明确或者根本毫不相关的固定词组。对于这个定义,我要补充一点:习语是用简洁、通俗的语言表达深刻、形象的,反映和蕴含民族文化和特点的一些固定词组或短句。

二、英语习语的由来

英语习语的形成与相关的民族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是产生习语的温床。每个民族自身独有的文化是各民族在生产劳动、生活方式中形成的独特风格和传统,其中包含着历史、语言、风俗、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婚姻习惯等等。习语是經过人们长期使用、千锤百炼而成的语言形式,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因此,习语比词汇内涵更为丰富。奈达(Nida)曾说过:文化对习语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如果不认真地研究背景,就很难透彻地理解习语的深刻含义。因此,我们要先了解一下习语的由来。

(一)地理环境的影响

文化的形成脱离不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习语作为文化的一种鲜活表现形式也不可避免地制约于这一客观的自然地理环境。英语习语的形成深受英语国家特有地理环境的影响。英国土地面积不大,但其海岸曲折,海岸线长,海港水深,具有优良的航海条件。因此,英语的习语和海有着很深的联系。如cold fish字面意义是“冷鱼”,但这样理解显然不合理,作为俚语,其含义为“冷血的人、冷酷无情的人”。Fish作为大海中常见的一种动物也就成了俚语的一个重要来源。再如,sail under false colors这个短语,在海上通商兴起的那一段时期,海盗活动猖獗,他们的海盗船常常悬挂假旗号(false colors),光明正大地接近其他商船而不会引起对方的警惕,后来,人们就用这个短语表示“假装”和“冒充”的意思。

(二)宗教信仰的影响

宗教作为一种人类社会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宗教信仰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影响着人类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宗教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在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和生活,当然也影响着我们的语言。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通常用God Bless You来祈求上帝的保佑,当然,别人有什么不祥的事情发生时,也会这样说。再如,在英语国家人们的心中,上帝是神,是无所不能的。在上帝的面前人们是渺小的,无能为力的。而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个习语恰好能体现这种思想。

(三)《圣经》的影响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教义,更是一部史书。这部书对英语国家的影响不可估量。据有关机构统计,《圣经》作为世界上销量第一的畅销书,已经被翻译为1900多语种,销量超过十亿。这样的一个大部头著作,其影响可见一斑。如at the eleventh hour出自于圣经的《马太福音》。有个阔人想雇几个人到他的园子里去干活,他从早上五点就开始雇人,雇到最后一个人时已经是夜里很晚了。干完活后付工钱,结果大早上来的和夜里来的都一视同仁地得到了一枚银币,这就使一大早就开始干活的人极为不满,早知如此,还不如夜里十一点钟来,因为只要不超过十二点,都能得到同样的报酬,从此at the eleventh hour就有了挽回局面的关键时刻的含义。

(四)西方文学作品的影响

文学是语言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构成民族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人们通过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经典的文学作品除了给我们带来一些经典的文学人物和故事情节,更为我们留下了一些经典的习语。如 Girl Friday是“女秘书”的意思。这个意思来源于英国著名作家迪福的《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漂流到一个孤岛后,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救了一个食人族的人,因为他是在星期五那天救的,因此,他为这个仆人命名为Friday。这个Friday对于鲁滨逊非常忠诚,后来慢慢发展成为“奴仆和秘书”的意思,而Girl Friday的意思即源于此。

(五)民族风俗的影响

风俗习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由一种历史形成,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它深刻影响着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walk down the aisle这个习语,西方国家的人们基本上都信奉基督教,他们的婚礼大都在教堂举行。一般婚礼的开始都是父亲陪着新娘沿着教堂的走道走向神父,因此walk down the aisle “沿着教堂走道走”就有“结婚,出嫁”的意思。

当然,除了以上五大方面的影响以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影响,在这就不在一一赘述了。

综合以上论述,英语习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仅从习语的定义和来源方面探究,希望能给读者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 骆世平.英语习语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 朱永涛.英美文化基础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 马山虎,徐国英.浅议英语习语的特点及对高职英语教学的指导.职业时空,2011(4).

作者简介:

马山虎,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1届在读翻译硕士,助教。 研究方向:英语笔译和英语教学。

(责编 潘冰)

英语习语的翻译技巧探讨 第7篇

习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包含着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 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比喻, 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为了使读者更加准确地进行英汉习语的翻译, 本文从分析习语的文化内涵出发, 对英语习语的翻译进行了探讨。

一、英语习语的来源

英、美国家是以基督教文化、希伯来文化为基础背景文化的国家,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条件下生成的习语在很大程度上也富含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追其根源看习语它主要来源于:文学名著、圣经故事、希腊、罗马神话传说、古典寓言故事和历史事件等其内容, 包罗万象, 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透过英、美国家的传统文化背景、思想观念、地理文化环境、民俗民风即习语的来源与出处, 来认识和学习习语是突破习语学习的关键所在。

二、英语习语的翻译技巧

关于翻译标准, 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从严复的“信、达、雅”, 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 到张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实通顺”;从瞿秋白的“等同概念”, 到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Eugene ANidar所提出的“功能对等”或“动态对等”, 我们不难看出, 这些主张都是相互影响、互为补充、不断完善的, 虽侧重点有所不同, 但中心都是要求译文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 保持原作的风格。事实上, 习语也是语言中的特殊材料, 但它是全民语言的一部分, 是固定的表达一定意义的语言成分, 它在原文中的作用和一般语言材料没什么不同, 是同样具有可译性的。然而在习语翻译中存在着两种形式主义的偏向, 即对习语进行逐字逐句的死译和滥用汉语中同义习语来翻译英语习语。结果往往不是损害了原文的思想或破坏了原文的民族形式, 就是损害了译文语言的正确性。因此, 在英语习语的翻译时应有确切的理解, 既不拘泥于文字, 也不可望文生义。论其翻译技巧, 我们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翻译:

1、直译。

即按照文字的字面意思直接翻译过来, 直译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原习语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

2、意译。

即舍弃原文中的比喻形象, 只译出其本质涵义.或作解释性的翻译。它的特征就在于避开文化障碍, 传达原文内容并使译文顺畅。有些习语无法直译, 也无法找到同义的习语借用, 则只好采用意译的方法来对待。

3、增补。

增补就是根据汉语习语的内涵和语境, 在译文中适当增补内容, 使译文既保留原文习语的生动形象, 传达原文意义, 还能帮助英语读者充分理解原文的含义。

4、解释法。

当代著名的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认为:“解释就是翻译”。近年来, 解释性翻译法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接受, 实践证明, 解释性翻译法是一种有效的翻译方法。习语大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征, 尤其是典故性习语, 翻译时必须进行解释才能交待清楚原意。

5、直译加注。

有些习语因包括历史典故而含有中国文化色彩, 如果不对典故中的历史文化背景作一番解释, 英语读者将很难理解其确切含义, 因此在翻译时, 通常可采用直译并加注的方法, 予以说明。

6、反译法。

反译法是把英语肯定句或肯定词译成汉语的否定句或否定词;或是把英语否定句或否定词译成汉语的肯定句或肯定词的翻译方法。

7、省略法。

有些汉语习语是对偶词。但前后含意重复。遇到这种情况时, 可用省略法来处理, 以免产生画蛇添足之感。

综上所述, 习语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是语言中的特殊成份以及民族特色和各种修辞手段的综合表现, 因此习语的翻译非常重要。翻译英语习语有各种不同的方法可采用, 但主要还是靠译者根据形式和内容相统一的原则在不同的具体情况下灵活处理。

三、英汉习语的翻译区别

在翻译英语习语的同时, 我们还应该注意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及其习语的翻译区别, 以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翻译英语习语。

1、由于英汉习俗差异引起的习语翻译的区别。

由于英汉习俗差异引起的翻译差别, 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狗腿子”等, 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 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 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的文化背景中。

2、由于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区别引起的习语翻译的区别。

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吃 (饭) 了吗?”而美国人则用“你好!”或“你好吗!”等。如果不理解其涵义, 美国人会认为, 这种打招呼是说:“没有吃的话, 我正要请你到我家去呢。”这样打招呼在西方有时意味着邀请对方去吃饭。再如, 汉语中的“上哪去啊?”这样打招呼的方式, 对于大部分讲英语的人的反应很可能是:“你管得着吗?”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3、由于汉语客套语方面与英语的冲突引起习语翻译的区别。

中国人注重谦虚, 在与人交际时, 讲求“卑己尊人”, 把这看作一种美德, 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 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 以表谦虚有礼。然而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 当他们受到赞扬时, 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谢谢表示接受。再有, 如果你的朋友夸你的妻子长得很漂亮, 中国人会很谦虚地说“哪里, 哪里!”如果这样翻译成英语, 就成了笑话了。而地道的英语表达应该说:“谢谢你!”

4、称呼语在英汉习语翻译中的区别。

无论在英国或是在中国, 人们的政治地位及身份是有所差别的。不同地位、身份的人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一起, 这就产生了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问题。汉英的称号是不同的。例如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先生和女士。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同志”相称, 他们将会感到莫明其妙。另外,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 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 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

5、由于不同语言文化中词的感情色彩差异所引起的习语翻译的区别。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 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比如, 不同颜色在不同语言中表达的方式并不一样, 在中国代表一种意义, 在西方又表示另一种涵义, 甚至有时对“颜色”的涵义理解恰恰相反。如“红色”一词, 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 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 尤其在中国, 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 但英语中的红色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在财政方面还可以用来表示“赤字”。

总之, 只有更好的把握两种语言对习语的翻译的区别, 才能更加有效的进行英语习语的翻译。

总结:

以上是关于英语习语翻译的三个基本要点, 即英语习语的来源, 英语习语的翻译技巧以及英汉习语的翻译区别。然而要真正掌握上述学习方法, 还得以此为基础, 不断地通过总结各种方法来摸索适合自己学习的英语习语的翻译方法。只有把掌握和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学习英语习语翻译的基本技巧, 才有可能真正突破习语翻译学习这一难关, 提高学习习语翻译的能力。

摘要: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 包含着大量的习语, 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 不仅言简意赅, 而且形象生动, 妙趣横和, 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然而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 英汉习语却承载着不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为了能够正确地将英语习语翻译成汉语习语, 我们需要掌握英语习语的来源, 英语习语的翻译技巧以及英汉习语的翻译区别。鉴于此, 笔者在本文中对英语习语的翻译作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英汉习语,习语的来源,翻译技巧,翻译区别

参考文献

[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2]毛荣贵:《英译汉技巧新编》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3[2]毛荣贵:《英译汉技巧新编》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3

战争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第8篇

一、外族征服

1. 罗马人征服

公元前55年、54年, 凯撒大帝先后两次入侵大不列颠, 但并未完全征服当地的凯尔特人, 因此, 对当时的社会文化没有造成多大的影响。但在英语习语中, 依然留下了凯撒大帝的影子。

“appeal to Caesar”向凯撒诉说, 意为诉诸最高权力机构;

”Great Caesar”天啊!相当于Great Heavens!

“render to Caesar the things that are Caesar’s”凯撒的东西应归凯撒意为:凡事各有所归。

直到公元43年, 罗马的另一个大帝, 克罗蒂斯, 用了三年的时间征服了当时的大不列颠, 从此开始了长达300多年的完全统治, 直到公元407年, 罗马帝国内忧外患之时, 才撤军。在这足以形成一个大不列颠拉丁文化的近400年的时间里, 罗马文化和风俗逐渐蔓延渗透, 大不列颠人的社会生活, 从衣着服饰到陶器器皿, 到建筑风格, 都开始罗马化, 语言也相应地受到了影响。在今天的英语习语中仍然不难找出古罗马文化的痕迹。

“Do in Roman as the Romans do”在罗马就要过罗马人的生活, 意为:入乡随俗;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意为:伟业非一日之功;

”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 意为:疏途同归;

从这些习语足以可见, 罗马的入侵与征服对英语习语的影响之大。

2. 条顿人的征服

大约公元449年左右, 来自西北欧日耳曼民族的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入侵大不列颠, 遭到了当地凯尔特人的顽强抵抗, 直到公元6世纪末, 岛上的原住民--凯尔特人几乎灭绝, 日耳曼人才完全征服这一区域。这就是英国历史上有名的“条顿人征服” (Teutonic Conquest) 。这一征服对英语的形成影响巨大。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虽有各自不同的方言, 但又都属于低地西日耳曼语 (Low West Germanic) , 因此有着共同之处, 语言交际基本相通。随着三个部落在大不列颠岛上的发展, 形成统一的英吉利民族, 三支部落的语言也逐渐融合并产生了新的语言--盎格鲁-撒克逊语。因此, 这次“条顿人征服”对英语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没有这次征服, 就没有大不列颠人今天说的语言。从今天英语的习语中, 我们还依稀可见此次征服的影子。

“cut someone to the quick”在古撒克逊语中, “quick”是指“皮肉, 尤其是指甲下一触即痛的嫩肉”因此, 这条习语的意思是大伤某人的感情。如:Her cruel words cut him to the quick (她的恶语大伤他的感情) ;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这一习语源于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判罪法。当时, 人们把嫌犯的双手放进开水中, 如果安然无恙则无罪, 反之则判为有罪。其意相当于汉语的“赴汤蹈火”。如:I would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 to find out the truth of tha matter. (我将不惜一切代价查明那件事情的真相) ;

3. 维京人的征服

公元8世纪末9世纪初, 大不列颠遭到了来自维京人 (斯堪的纳维亚人) 的入侵, 尤以丹麦人为甚。他们整族迁移, 侵占土地, 在英格兰的东北部建立了“丹麦区”。维京人的入侵和占领持续了将近三百年的时间, 这使得英国的大部分地区都受到了北欧文化的影响。现在, 英国东北部一些地区的名字都源自斯堪的纳维亚语, 还有一些人名:如Jackson、Thompson、Stevenson and Johnson等中的“son”也源自这一语言。斯堪的纳维亚语对古英语的影响在丹麦国王卡纽特在位期间达到了顶点, 但很快又与盎格鲁撒克逊语融合在了一起。

“Rain cats and dogs”这一习语源自北欧神话。在古代斯堪的纳维亚的文化中, 狗象征风, 猫象征雨, 所以cats and dogs就象征“狂风暴雨) ;

“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英国的12进位制计数法, 如:1英尺=12英寸、1先令=12便士都源于维京人。根据这一进位制, 这一习语的意思就相当于汉语的“半斤八两”, 即数量一样。

4. 诺曼人的征服

公元1066年, 爱德华国王去世。因为没有子嗣, Harold Godwin在众人推选之下继承了王位。这激怒了老国王的表弟---企图继承王位的诺曼底公爵威廉。于是, 威廉在1066年9月率领法国军队穿越海峡, 登陆大不列颠岛。他们击败了英国军队, 杀死了哈罗德国王。1067年, 威廉在伦敦接受加冕成为英国国王。开始了英国历史上长达三个世纪的诺曼底王朝。

诺曼底人的征服对英语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使法语成为现代英语的三大来源之一。当时, 封建贵族们把能说流利的法语、穿戴法国服饰、梳法国头、吃法国菜视为上流社会的象征。同时, 英国的法律结构、社会结构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了影响。在现代英语中, 有些习语的表达方式还保留着法语的拼写、语音或语义, 有些甚至就是从法语直译而来。

“take heart”鼓起勇气, 是从法语习语“prendre Coeur”直译而来。如everybody has taken heart from the news o victories. (每个人都受到胜利捷报的鼓舞) ;

“stew in one’s juice”在自己的汁液中炖煨, 是从法语同义习语cuire dans son jus直译而来, 意为“自作自受”。

“put all one’s eggs in one basket”把某人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同样是从法语同义习语mettre tous ses oeufs dans le meme panier直译而来, 含有警告的意思: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太冒险, 因为篮子一破, 所有鸡蛋都会被打碎。意为“冒险、孤注一掷、集中财力干一件事”如:To buy stock in a single company is to put all eggs in one basket. (只买一家公司的股票太冒险)

二、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当一个国家陷入战争时, 这个国家就会处于一种情绪高涨、活动频繁的状态, 这时候的语言也会发展的特别快, 尤其是口语中会出现很多新造的词汇。据说, 在美国英语中, 和平时期每年大约增长3000个新词, 而在二战期间, 每年新增的词汇在6000左右。这种现象不足为奇。战时出现了大量了新武器、新设备, 制造商研制出各种新产品, 医学界发明了各种新药, 这些都需要新名词去指代。如军人穿的、吃的、用的都是政府发的 (government issue) , 这两个词的首字母缩写是G.I.在战争期间, GI就成了“美国兵”或“美军”的代名词, 出现了G I shoes, have everything run GI (一切按照军事法规进行) 等习语。

战争不仅创造新词, 也给旧词赋予新义。如:appease一词的原意是“平息、缓解”。但在1938年, 时任英国首相的张伯伦企图安抚希特勒, 要他不要入侵英国, 结果使希特勒的气焰更加嚣张。从此, appease一词就多了一层贬义:“绥靖、姑息”的意思。今天在英语中说appease another nation就意为:以原则做代价, 通过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让步来讨好另一个国家, 以免发生战争。再如:中国人的祝酒词通常是“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但是英国人的祝酒词却很奇怪“here’s mud in your eye!” (愿你眼里进沙) 。为何会这样呢?据说, 在一次世界大战中, 这句话在士兵中间广为流传。在他们看来, 眼里进沙子好过身体中了枪弹。因此, 隐藏在此句话后的是美好的祝福。

综上, 罗马人近400年的征服, 建立了大不列颠拉丁文化;条顿人征服产生了盎格鲁-撒克逊语, 使其成为现代英语词汇的三大起源之一;维京人的斯堪的纳维亚语进一步的融合了古英语;诺曼底征服使法语也成为现代英语的三大起源之一;两次世界大战不仅创造了新词语, 还赋予了旧词以新义。从上文中我们不难看出, 战争并非全是坏事, 也还有其优势的。战争不仅丰富了英语习语, 还以此记录了社会的发展。

总而言之, 社会历史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时代的变迁, 旧的语言逐渐衰亡, 新的语言不断产生。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 历史文化的痕迹主要残留在了习语当中。回顾和探查习语的起源与涵义, 使我们能从语言中学习文化, 又从文化中习得语言。

参考文献

[1]董应武:英语习语研究及其启示[D],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 2002

[2]郭著章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

[3]胡文仲: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李维光:英语文化艺术词典[Z], 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2

[5]宋鹰:文化与习语翻译[D], 上海:上海海运学院, 2003

[6]汪福祥施海琦:现代英语习惯用语500例[M], 北京:外文出版, 2000

浅谈英语习语的词性分类 第9篇

1 名词性习语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 衣橱里的骷髅;家丑

castle in the air 空中楼阁;空想

a marked man 成为攻击目标的人

life after death 再生

a thin skin 脸皮薄;顾及脸面

例如:Do you believe in life after death?

你相信死后再生吗?

You shouldn't be in politics if you have such a thin skin.

你若这样顾及颜面就不应从政。

2 动词性习语

foot the bill 负担费用;掏腰包

promise the earth 做出不可能实现的承诺

sweep the board (在比赛中)囊括所有奖项

mark time 等待时机

pick and choose 挑挑拣拣;精挑细选

例如:I'm just marking time in this job.I'm hoping to get into journalism.

我干这项工作只是在等待机会。我希望能从事新闻专业。

You have to take any job you can get.You can't pick and choose.

你只能有什么工作就干什么,你不能挑三拣四了。

3 形容词性习语

dog tired 疲惫不堪

wide of the mark 不准确;离谱

sick to one's stomach 非常着急;忧心忡忡

for real 真实的

on the level 诚实;正当;合法

例如:This is not a fire drill,it's for real.

这不是救火演习,是真失火了。

Are you sure this deal is on the level?

你相信这笔交易合法吗?

4 副词性习语

once and for all 一劳永逸地;一次了结地

once in a blue moon 千载难逢;破天荒地

with flying colors 出色地

to the letter 不折不扣地;丝毫不差地

for the time being 暂时;眼下

例如:I followed your instructions to the letter.

我是严格遵照你的指示办的。

You can leave your suitcase here for the time being.

你可以暂时把衣箱留在这里。

5 介词性习语

by way of 途经;路过

at the mercy of 任由摆布

on the eve of 在前夕

by means of 凭借;通过

on the point of 快要;即将

例如:The load was lifted by means of a crane.

重物是用起重机吊起来的。

We were on the point of giving up.

我们当时几乎要放弃了。

6 连接性习语

as well as 既又

on condition that 只要

so as to 以便

in order to 为了

according as 取决于

例如:She arrived early in order to get a good seat.

她到得很早,图的是得个好座位。

Everyone contributes according as he is able.

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能力做出贡献。

7 感叹习语

By God! 老天作证!

My goodness! 我的天哪!

Lo and behold! (用以表示惊讶)你瞧!真怪!

8 短句结构的习语

That's life.(表示失望但无可奈何)生活就是这样;这就是生活。

Only time will tell. 只有时间会证明。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a free lunch. 没有免费的午餐。

The rest is history. 结局尽人皆知;结局如何不必赘述。

There is safety in numbers. 人多保险。

由上述例句可见,英语习语的意义和结构完整明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并可分为不同词类的习语,在语法上均能起到句子成分的作用。

摘要:英语习语纷繁浩瀚,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无不展现其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从意义和功能的角度对英语习语进行总结和分类,有助于提升英语文化及语言素养,对于正确理解和运用英语习语至关重要。

三种英语习语的翻译方法 第10篇

一、直译法

直译法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及不引起错误的联想下, 在译文中尽量保留英语习语的比喻、形象, 以及民族和地方色彩, 采用逐字翻译的方法。英语中大量的比喻和形象与汉语不同, 它们的形成有着非常强烈的民族和历史文化背景原因, 所以, 应尽量保持原文在句式结构和语义上的表达方式。这样既便于交流又可以将它们作为外来语, 引入汉语, 丰富汉语语言。例如:

Shuttle diplomacy (穿梭外交) ;

The cold war (冷战) ;

A cat has nine lives (猫有九条命) ;

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ass (滚石不生苔) 等 (张培基, 1980, 161) 。

在一些文章中, 直译法更能传递出英语的特点。如:

Yuppies.The European counterpart remains a pale shadow of the all-American original.The animal seems more ambitious, and more common, on this side of the Atlantic. (from the essay the ABCs of the U.S.A:American seen from European eyes by Michael Dobbs) (郑树棠, 2008, 69)

Yuppies (即Young Urban Professional的缩写是理解) 这段文章的关键。Yuppies是指美国八十年代出现的雅皮士, 即城市中上阶层的青年专业人员, 一般都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 富有, 有抱负, 拜金和享受, 衣着讲究, 追求时尚。对于这样一个群体, 汉语中并没有对应意思比较接近的词语, 如果机械地在汉语中找与Yuppies相应的词汇, 就很难理解它所包含的文化和社会含义。因此, 其最好直译为:“雅皮士。”在了解文化背景的情况下, 对这种缩写式的英语词汇, 可以采用直译的方式, 只一个单词就可以避免汉语冗长的解释;同时更好地反映和保留英语的文化特点。

这些被直译的习语经过长期的使用, 已经被汉语接受, 作为外来语丰富了汉语语言。尽管这些习语还不能像汉语中的习语那样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但是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和深入, 这些直译过来的保留着英语文化特征的习语必将在实际的英汉文化交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拉近双方的距离。

二、意译法

在实际的交流中, 人们面对的是大量的无法直译的英语。如果无法直译或没必要用直译法保留英语习语的表达形式, 并且在汉语中找不到合适的同义词对应, 那么就得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理解英语习语, 将之翻译成可以接受的汉语, 以达到双方都可以理解的目的。如:

Among so many well-dressed and cultured people, the country girl felt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 (同那么多穿着体面而又有教养的人在一起, 这位乡下姑娘感到很不自在。)

鱼离开水当然无法适应新的环境, 甚至会有生命危险。所以, 结合上下文语境, 将“like a fish out of water”翻译成“不自在”更合适一些。

She was 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her mouth;she thinks she can do what she likes. (她生长在富贵之家, 认为凡事都可以随心所欲。)

“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her mouth”并非真的说她生下来嘴里含着一把银勺子, 而是借指出生在富人家。天生就有了金银财宝, 说明她富贵的出身和天生的优越感。

From then on John Kennedy, with his serious manner and easy charm, became the golden boy of American politics.He couldn’t lose.After six years as Congressman he returned to Washington in the more important job of Senator from Massachusetts. (汪福祥, 2010, 70) (从那时起, 约翰肯尼迪以认真的工作作风和从容的人格魅力成为美国政坛的宠儿。他不可能失败。作了六年的国会议员之后, 肯尼迪回到华盛顿, 就任了马萨诸塞州参议员这个更为重要的职位。)

本句中, “golden boy”是理解的关键, 如果单从字面上把它解释为“金娃娃”, 则显得俗气, 且不符合前后句的整体语调。“golden boy”指一个人因其非凡的才华和才能而备受人们的羡慕和宠爱, 因此, 可翻译为“宠儿”。

从以上三个例句中可以看出, 意译法在中英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只有充分考虑了习语使用的语言环境, 才能真正地了解对方要表达的语义, 在实际的交流中才不会出现误译。

三、汉英习语对照法

有时候, 英语和汉语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很相似, 在两种中可以找到对应的修辞和比喻等共有的特征。但是, 在交流中, 仍需要将英语中的词语转化成汉语中的习惯表达方式, 这样才能真正地将英语的语义融入到汉语中, 不至于产生虽理解语义但无法适应汉语表达习惯的问题。如:

Walls have ears (隔墙有耳) ;

To laugh off one’s head (笑掉大牙) ;

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挥金如土) ;

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 (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 (张培基, 1980, 162) 。

In the US anti-WTO forces include the likes of Ross Perot, the maverick 1992 presidential candidate;the consumer advocate Ralph Nadar;the ultraconservative senator Jesse Helms;and environment activists from groups such as Greenpeace USA and the Sierra Club.

“Maverick”原来是美国德克萨斯州一名农场主的名字, 其因他的养牛方法与众不同而出名。后来, maverick引申指在政治上不按常理出牌、特立独行的人物。所以, 此处对maverick的翻译, 应该在汉语中找一个与之意思接近同样具有如此特征的词, “我行我素”是较好的一个选择。

以上是理解英语习语的三种基本方法, 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英汉两种文化的交流和沟通。但同时, 要注意保留各自语言文化的特点, 避免把浓厚的民族或地方色彩强加于另一种文化中。只有当英语与汉语既相互融合, 又保留各自的独立性, 英汉之间的交流才能促进彼此文化的沟通和流传。

参考文献

基于文化视角浅谈英语习语的翻译 第11篇

【关键词】文化差异 英语习语翻译 汉语

一、英语习语的概述

1.英语习语的概念。在拉丁语当中,“idioma”是代表着习语的意思,其具体含义是指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特点明确的短语或者句子。但是在习语的具体应用当中,必须要从整体上来理解该语句,而不可以断章取义,更不可以从表现形式上来理解。比如词组“green hand”,很多缺乏翻译经验的人会将该词组翻译成“绿手”,但其实该词组代表的是“新手”的以此,这种就是表面翻译出现的错误;再比如“red meat”很多人将它翻译成“红肉”,但真实的意思应当是“牛羊肉”。我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语言,语言可以准确地产地出人们内心想法,同时将语言应用于生产实践中,代代相传下去,则可以形成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因此要想准确翻译出英语习语,首先要对英语习语的渊源有所了解。

2.英语与汉语习语体现的文化差异。首先,在宗教信仰方面两者存在差异。宗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同时宗教自身也体现着一种文化内涵,不同教派的文化各部相同。中国崇尚佛教,因此在汉语当中很多习语都带有“佛”字,同时也和佛息息相关,比如人们常说的“借花献佛”;但是在英语国家当中,很少有人崇尚佛教,人们信仰的是基督教,因此和基督教相关的习语也有很多种,比如“go to the church”。

其次,历史典故方面的差异。在英语国家与汉语国家当中,都存在许多历史典故,这些历史典故的流传也衍生出了很多习语。通过这些构造简单的习语,不仅可以对文章起到润色的效果,同时还使得人物的刻画更加具体生动,能够给读者最直观的感受。比如在鲁迅的文章中,提到了“阿Q精神”,人们只要读过或者了解这些典故,就能够知道该习语的意思。同样,在英语国家当中也有很多历史人物,在他们身上也有很多习语。同时在文学著作中,尤其是莎士比亚作品当中,也有很多耳熟能详的习语。

最后,生活习俗所带来的文化差异。中国与英国在生活习俗上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了文化传统也不一样。比如在中国人们看不起狗,对狗的态度也十分恶劣,因此就产生了“狼心狗肺”带有贬低韵味的词语。但是在西方国家当中,人们将狗视为自己最好的朋友,因此在习语当中经常出现“lucky dog”(幸运儿)等词语,通常含有“dog”的词语都具有褒义,这些差异在翻译当中应当重视。

二、英语习语翻译的方法

1.直译法。直译法是在坚持翻译的语言规范性前提之下,即使出现了错误联想,但是仍然可以保留该习语所表达的具体形象,甚至是体现出该国家的文化传统。通过直译的方式,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习语原本的意思,可以采用原本的语法结构,符合原本的语句形式。比如“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其翻译过来的中文就是“血浓于水”,这就是典型的直译方法。在翻译实践当中,可以根据读者的文化层次、知识领域,将某些词语转换成他们所熟悉的事物,让他们更好地明白语句的意思。当习语的内容、形式两者比较吻合,对某个具体问题的表达方式也是相同的,此时就可以采用直译法。

2.意译法。采用译意法要求翻译者不要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在重点了解语句所传递的核心思想的基础之上,对原文进行翻译。比如在英语“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这句话中,如果采用直译的方式可以将其翻译成“两个脑袋比一个好”,但是如果在了解该语句所表达的核心思想基础之上,则可以将其理解为中国的俚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种翻译方式更符合中国人的说话方式,同时也更为中国人所熟知。

3.增译法。增译法顾名思义就是在保留原文含义的基础之上,在增加一些词语以作解释。首先,要通过直译的方式将某个语句翻译出来,而后再在该语句基础之上进行修饰,这样不仅可以体现原文的思想,同时还能够使语句更加生动直观。比如在翻译“借花献佛”的时候,可以用到“present Buddha with flowers given by another—make a gift of sth given by another. ”破折号后面则会解释的含义。由此可见,在采用直译法无法准确表述原本含义的时候,可以再采用增译的方式对翻译进行解释性扩充。

4.套译法。翻译实践当中,在汉语当中许多惯用语句,在英语的习语当中都可以找到与之相对应的部分,此时就可以采用套译的方式来翻译。采用套译的方式不仅可以准确翻译出原文的思想,同时更更贴近本民族的文化习俗,比如“give the green light”中文的意思就是“开绿灯”,这都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说法。虽然汉语与英语存在很多文化差异,但是不可否认两者之间在某些语句的表达方式上还是存在相似点的,在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可以直接选择套用汉语当中的同义词,来对英语做出翻译。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英语和汉语起源不同,发展过程也不同,存在于不同的地理区域,因此两者在文化方面存在较大的翻译。在英语翻译过程中,一定要对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足够重视,能够灵活地处理翻译当中存在的文化偏差,只有这样才可以进一步保证翻译的整体质量,让翻译出来的语言更加准确。

参考文献:

[1]韩冰.从文化视角谈英汉习语对比与翻译[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8).

[2]马俊霞.文化视角下的英语习语翻译[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2).

浅析英语习语的特点及其翻译技巧 第12篇

关键词:英语习语,习语特点,翻译技巧

一、习语与语言的关系及其含义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与人的交际工具,也是使人与文化融于一体的媒介。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语言中的词汇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而词汇中的习语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变化起着积极的作用。语言是人在劳动中创造的,习语是语言特征的集中反映,它来自于普通百姓的生产劳动和生活经历,是语言的精华、语言的缩影;语言是一个任意的符号系统,习语是人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约定俗成的;语言是以交际为目的的,习语的起源就是在口头交际中使用最频繁的俚语和俗语;语言是人类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习语则反映出文化对语言的巨大影响;语言是人的智慧的表现,习语较集中地反映出语言的修辞手段和表现手法(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文学巨匠的精彩词句);语言是为人类各种活动服务的,而习语生动地反映出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类生活中,语言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与人的活动形影不离。因此社会文化中的每一个侧面都会反映到习语中来,这种语言词汇中习语的发展和变化反映了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史。

那么,怎样定义英语习语呢?英语习语是在英语的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提炼出来的独特的、固定的短语和短句,是语言的精华。英语习语是富于色彩的语言形式,具有生动形象、喻义明显、富于哲理的语言特征。在一定程度下,它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点。广义的英语习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俗语等。

二、英语习语的来源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有的反映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有的包含有趣的历史事实或传说故事;有的来自《圣经》或莎士比亚的经典著作等。概括起来,英语习语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

1. 源于历史故事或历史事件。

如:burn one’s boats (bridges),此成语中的“bridges”为美国人所使用,原指古罗马朱力斯凯撒大军乘船越过Rubicon后就把船烧了,以此向士兵指明后路已断,不可能后退。现借用来比喻“不留后路,下定决心干到底”,同汉语的“破釜沉舟”意义相似。

2. 源于寓言故事。

如:kill the goose to get the eggs源于希腊寓言,说的是有一个乡下人,因为发财心切杀了自己饲养的那只能下金蛋的鹅,以为如此就可一次获得全部想象中的金块,但其结果一无所获。现比喻贪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但汉语中不说“杀鹅取卵”而说“杀鸡取卵”,喻体不同。

3. 源于神话故事或传说。

如:rain cats and dogs源于北欧神话,猫对天气有很大影响,英国水手至今说:“猫尾巴藏大风。”据说,驾暴风雨的巫土化为猫形,狗是风的信号,狗和狼都是暴风雨神奥丁的随从。to rain cats and dogs即to rain heavily hard,汉译为“下倾盆大雨”。又如swan song,据说,音乐之神阿波罗(Apollo)的灵魂进入了一只天鹅,由此产生了毕达哥斯寓言:所有杰出诗人的灵魂都进入天鹅体内。另据相传天鹅(swan)在临终前唱歌最优美动听。后人就用“swan song”来比喻诗人、作曲家、演员等的“最后作品”。

4. 源于民间风俗。

如:a feather in your cap汉译为“值得荣耀的事、荣誉”,源于广泛流行于亚洲和美洲印第安人中的一种风俗:每杀死一个敌人就在头部或帽子上插一根羽毛,以此来显示战绩与荣誉。

5. 源于某些作品。

英语中有较多的成语出自某些作品,有的是原封未动地摘引,有的是节缩而成。如:wash one’s hands of a thing可译为“洗手不干;与断绝关系”,出自《马太福音》。犹太巡抚彼拉多主持审判耶稣,由于他判定耶稣无罪,一些犹太人不服,因此他当众宣布洗耳恭听,辞职并交出了耶稣,以此显示自己与此案无关。又如:at the eleventh hour(在最后时刻,刚好来得及)。此语出自《圣经》,讲十一点钟进入葡萄园的雇工,即使只劳动一个小时,十二点钟发工资时也和十一点钟前进入葡萄园的雇工工资相同,意即十一点钟是最后时刻,但还来得及。

6. 源于动物、植物、生活用品、人名、地名等。

如:shed crocodile tears(猫哭耗子,假慈悲),apple of discord(争斗的原因或根源),Jack of all trades and master of none(杂而不精的人),spill the beans(泄露消息),like a brick(拼命的),be off the track(走入歧途,失方向)等,源于狩猎,原指猎狗失去嗅迹。

三、英语习语的特点

习语是语言长期使用的结果,是从语言中提炼出来的短语或短句,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没有习语,语言就会变得枯燥乏味、死气沉沉。交际中,恰当、纯熟、流利的习语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能力,好比锦上添花。

由于习语是人民大众口头上广为习用、相沿已久、约定俗成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所以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也就有着与一般语言形式不同的特点:

1. 习语的民族性。

习语与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能清楚地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同在一个地球上的人们虽居住在世界各地,有些经验和意识却是相似的。

习语的民族性的典型表现之一就是“比喻意义相同或相似,比喻的物体不同”。

习语的民族性的典型表现之二是“比喻形象相同,比喻意义不同或者不完全相同”。

2. 习语的民间性。

世界上各种语言的习语大都来自民间。英语中多数习语是海上的水手、森林中的猎人、田间的农民、军队里的士兵、家庭里的主妇及作坊里的伙计创作的。英国是一个四周环海的岛国,因此习语大多与航海、捕鱼有关。内地山区的人靠狩猎为生,有许多习语包括习语的延伸都与他们有关。如主妇们说:“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一针及时省九针。)”

3. 习语的比喻性。

习语是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手段,而比喻则是主要的修辞手段。在修辞学上,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换喻、提喻。

明喻(Simile)是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在结构中,喻体和比喻意义全部表现出来,意思清楚、一目了然。如我们常用的习语:as timid as a rabbit(胆小如鼠),as cool as cucumber(泰然自若),as silent as the grave(守口如瓶)。

明喻的另一种结构是用like引出喻体,比喻意义由读者自己去联想。如习语:like a red rag to a bull(像一块红布对牛那样)。此习语来自西班牙之斗牛比赛:斗牛士用一块红布挑恤牛以引起牛的愤怒,比喻“令某人很生气或大发雷霆”。

暗喻(Metaphor)是一种含蓄的比喻,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前者与后者是相和的关系,没有比喻词like或as,但比明喻更简洁、幽默。如习语:irons in the fire(火中的铁),说的是铁匠打铁时,火炉上有好几块铁都烧红了等着要打,比喻“手头要做的事很多或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多”。

换喻(Metonymy)是用与本体事物有密切联系的另一类事物来指代本体事物。

提喻(Synecdoche)是用与本体事物同类的一件事物来代替本体事物。

4. 习语的整体性。

习语是语言中独立、固定的部分,以短语或短句出现在句中,但又只当作一个成分使用,有时甚至就等于一个词,即使有的习语可以从词义上或语法上加以分析,也仍然应该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因为习语在意义上往往是独立的,具有整体性。

5. 习语的和谐性。

习语常利用声音的和谐(Euphony)来达到易懂易记、顺口入耳、生动有力的目的。一般是利用头韵(Alliteration)和尾韵(Rhyme)来增加语音美感和修辞效果。有的习语则体现在对仗工整(Antithesis)。

四、英语习语的基本翻译方法

1. 直译法。

直译,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源习语的民族特色、语言风格和比喻形象的方法,如汉语的“纸老虎”直译成“paper tiger”,外国人看起来不但深明其义,而且觉得很传神,所以该词现已成为英美民族的正式用语。当源习语的隐含意义很明显时,读者可通过字面领悟它的含义,直译字面意义,如“雪中送炭”译为to offer fuel in snowy weather。类似这样的习语译文,读者只要用心体会一下,就会明白其隐含意义,不但保留了原文的形象,而且增加了阅读趣味。

2. 意译法。

有些习语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来语句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也无法找到同义的习语借用,这时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读者所熟悉的另一个译文形象,从而转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译出隐含意义。如汉语中的“落花流水”通常指被打得大败,译成英文是“to be shattered to pieces”;又如“The dog that will fetch a bone will carry a bone.”在译成汉语时其中的字面形象“dog”,“bone”都不能直译,只能舍弃它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译出隐含意义:“对你说别人坏话的人也会说你的坏话。”

3. 借用法。

由于人类在感情,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不免存在相似之处,所以英汉习语中存在着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隐含意义则完全相同,也就是说,此类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这样的习语则可以采用借用法进行互译。如英语中的“Practice makes perfect.”与汉语中的“熟能生巧”,又如汉语中的“破釜沉舟”与英语中的“burn one’s boats”都来源于两国的军事策略,因此用法和含义都相同。

4. 节译法。

在汉语习语中,常有并列的对偶结构,即用两个不同的喻体表达相同的寓意,前后含义重复,遇到这种情况就可用节译法处理,省去并列重复部分,如“铜墙铁壁”译为wall of bronze,不必说成wall of copper and iron,“长吁短叹”用节译法译为sighing deeply。

五、结语

高中英语习语的重要性

高中英语习语的重要性(精选12篇)高中英语习语的重要性 第1篇其实, 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个现象, 平时, 不少学生对英...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