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西柏坡观后感
高校西柏坡观后感(精选6篇)
高校西柏坡观后感 第1篇
西 柏 坡 观 后 感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脑海中不时回荡着这慷慨激昂的入党誓词。6月27日,市总机关党总支组织在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西柏坡开展了‚党员重温入党誓词‛主题教育。
西柏坡是全国著名的五大革命圣地之一,历史的垂青使它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它的名字,镶嵌在中国解放战争的丰碑中,镌刻在共和国大厦的基石上--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走进西柏坡,去寻觅革命先辈的足迹,了解共和国建立的历史背景,接受革命传统的再教育。走进西柏坡,如同走进58年前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如同走进一部辉煌、厚重的历史!
重温入党誓词,坚定崇高信念。这是这次走进西柏坡精神力量。面对党旗,重温誓词,不由得感慨万端。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一句说出时,使我更加明确‚入党为什么,誓言是什么,为党做什么‛,也使我更加坚信始终保持对党的忠诚,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光荣本色。的确,人的一生,面对社会、家庭、单位、亲友,可能会做出多次承诺。但就一个共产党员来说,较之于其它承诺,他在党旗下的宣
1誓则是最神圣最庄严的。向党宣誓之后,无论在任何情形下,都应该坚贞不屈,百折不挠地予以恪守,即使因此而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参观党史展馆,牢树宗旨意识。宣誓完毕后,我们有幸去感悟那段光荣历史的长河。在西柏坡精神纪念馆前,在这种庄严肃穆的氛围里,我想得很多,但有一点让我激动不已,因为‘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在这样的革命精神纪念地,我们瞻仰的是革命前辈们浴血奋战的踪迹。走进馆内,历史的画卷向我们慢慢展开:上世纪的40年代末,党中央、毛主席转移于此并在这里召开了历时两个月的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宣告彻底废除封建半封建性的土地剥削制度,实现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还组织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从此决定了中国的命运;并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著名论述,设计了建立新中国的蓝图和构架。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伟大实践,在我党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所蕴含的思想和精神,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我们看到的只是泥墙垒砌的平房,简陋粗糙的家什,勾勒出一种极为清贫而节俭的生活。中国共产党人却在这个偏僻的农村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伟业,不得不令世人叹服!
发扬西柏坡精神,牢记‚两个务必‛,努力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无论我们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都必须始终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努力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以‚两个务必‛为核心内容的西柏坡精神,是我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牢记‚两个务必‛,永葆政治本色,是新时期共产党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两个务必‛是老一辈革命家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
作为一名工会工作者,我们一定会再接再励,在自己的岗位上,实实在在地发挥着自己的一分光,一分热。同时作为一名党员,我们要深深领会这次参观学习西柏坡的深深寓意,这里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听、去看、去感受、去思考。我们一定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学习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风范和革命精神,提升时代责任感和求实精神,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高校西柏坡观后感 第2篇
西柏坡的电影开始,就有几个小朋友在院子里玩。枣花妹妹在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在地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妈”字,一个男孩走过来说:“又想妈妈了?”枣花说:“不,这是老师今天新交的字啊!”看!他们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学习的啊!是他们小小的年纪就参加了革命,在枪林弹雨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他们不惜流血,献出宝贵的生命。学们我们只有好好学习,才不辜负党和人名的期望。
今天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九十个风雨春秋。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站在世界各领域的前沿啦!我衷心的祝福我们的祖国年轻、漂亮;我们中国共产党蓬勃、健康。
高校西柏坡观后感 第3篇
一、西柏坡精神的内涵
西柏坡是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我们党面临由农村向城市、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由夺取政权向建设国家的历史性转变。党在西柏坡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 指挥了震撼世界的三大战役, 规划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 召开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地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从此, 西柏坡精神, 激励着全党和全国人民, 在“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伟大征程中, 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的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 奠定和培育了特色鲜明的西柏坡精神, 极大地丰富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西柏坡精神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传承, 凝结着深刻的历史经验, 体现了党的政治本色, 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西柏坡精神的本质是抓住转折的机遇, 继往开来, 走中国式的建设道路的探索精神, 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敢于”的革命进取精神、两个“坚持”的民主精神、两个“善于”的科学精神、两个“务必”的继续创业精神。西柏坡精神, 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 是坚持依靠群众、坚持民主统一的精神, 是保持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高校党建工作的现状和重要性
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 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了挑战与考验。高科技发达的时代, 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 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了新课题。近年来, 由于高等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如师资不足, 以及重专业、轻公共政治课、轻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教学, 导致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所放松, 使部分高校党建工作出现“供血不足”。大学生党员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希望, 是祖国繁荣富强的寄托。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是新世纪我们党面临的重大任务。
从总体上看, 大学生党员与前辈相比, 具有文化素质高、视野开阔、思想活跃、改革创新意识强、知识水平较高、工作能力强等优势。但是, 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局限, 他们缺乏必要的政治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 缺乏必要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由于生活在和平环境里, 他们缺乏新旧社会纵向体验和严酷阶级斗争的磨砺, 缺乏对党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极端重要性、必要性的切身体验, 不容易了解建立一个美好社会需要经过怎样的艰苦奋斗;由于生活较为优裕, 缺乏艰苦生活的磨难, 他们也因而缺乏对艰苦朴素、勤俭节约、量力而行的极端重要性、必要性的深刻体验。显然, 大学生党员在政治素质、思想作风等方面还存在不可忽视的差距。因此, 我们要充分发挥西柏坡精神的育人作用, 要学习西柏坡精神的求真务实, 戒骄戒躁, 艰苦奋斗。比如在大学校园中, 攀比现象尤为严重, 正是因为缺乏认真学习西柏坡精神导致的, 大学生们没有体会到在当时极为艰苦的情形下那些优秀的党员前辈是怎么走过来的。由此可见西柏坡精神的传承在当代高校党建工作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加强革命传统教育, 使“两个务必”的精神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
三、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在党建工作中的实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曾指出, “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和活动方式,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做好新形势下高校群众工作, 推动党组织和党员立足本职、创先争优、建功立业, 提高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
2010年4月23、24日, 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成功举办“徒步西柏坡、重温革命路”活动, 100名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历时两天徒步走到西柏坡, 参观了中共中央办公旧址和西柏坡革命纪念馆, 并在西柏坡举办了大学生党员论坛活动。“徒步西柏坡、重温革命路”是理工学院纪念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活动于3月中旬正式启动, 由来自理工学院各学部、各专业的100名学生组成步行团, 进行了严格的体能训练。训练量从5公里逐渐延伸到10公里、20公里, 并成功进行了日行军40公里的训练。每天清晨, 精神饱满的训练队伍成为理工学院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西柏坡期间, 理工学院举行了第十四期大学生党员论坛。论坛邀请西柏坡纪念馆副馆长李庆安做了《两个务必的产生发展和时代意义》的主题报告, 大学生党员论坛还给有高度政治责任感的优秀大学生党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来交流心得体会。学生党员孙昌普说:“徒步西柏坡, 从精神上和体力上都磨练了我的意志, 完成了一次自我超越, 一定会成为我一生最难忘的经历和财富。”学生党员刘慧说:“西柏坡是很多大学生向往的地方, 能够徒步来到这里, 亲身体验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辛, 这让我们提高了社会责任感, 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对今后的大学生活乃至将来走向社会更加充满了信心。”
大学生党员论坛是在2008年下半年, 理工学院就大学生党员学习教育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如何创新进行的积极探索。从大学生党员论坛的建立到现在两年多的时间里, 一直备受瞩目, 在学生党员、教职工和广大学生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 除了学生党员以外, 普通学生也可以在论坛博客上发表见解, 各抒己见, 可以说, 现在的大学生党员论坛已经成为了“党员言论之家”, 彰显出一定的活力和生命力。通过大学生党员论坛, 使广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养得到了升华, 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发挥, 学生党员献言献策, 也有力地推动了学院的建设和发展。第十四期大学生党员论坛和徒步西柏坡的活动, 将西柏坡精神结合到高校党建中, 用西柏坡精神教育当代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培养脚踏实地和艰苦奋斗品格、引导健康成长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这次活动既展示了大学生党员积极向上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也突出说明了西柏坡精神对高校党建具有重大的积极影响。
西柏坡观后感 第4篇
——新安镇大学生村官西柏坡观后感
蒙蒙细雨遮掩不住我们渴望的目光,长途跋涉阻挡不了我们前行的脚步。2010年7月1日,我镇大学生村官随李家庄村党总支的六十余名党员怀着无限的崇敬和向往,一行奔赴革命圣地西柏坡,去了解共和国建立的历史背景,聆听革命先辈的教诲,接受革命传统的洗礼。走进西柏坡,就走进63年前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也就是走进一部辉煌、厚重的历史!
西柏坡位于太行山东麓,是滹沱河北岸柏坡岭下一个极为普通的小山村。这个不起眼的村落,在那炮火纷飞、瞬息变迁的战争岁月,一下成为全国和世界瞩目的地方。在那之前,经历了千年的风霜雪雨,太行山下的这个小村庄始终在默默无闻中沿袭着农耕的纯朴生活。是一场暴风骤雨式的中国革命,使这片沉寂的土地卷起了滚滚热浪,掀起了巨大的时代波澜,演出了威武雄壮的历史‚大剧‛:上世纪的40年代末,党中央、毛主席转移于此并在这里召开了历时两个月的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宣告彻底废除封建半封建性的土地剥削制度,实现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还组织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从此决定了中国的命运;并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设计了建立新中国的蓝图和构架。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伟大实践,在我党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所蕴含的思想和精神,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西柏坡精神是我党在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创业精神,是我党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是我党历史责任感和庄严使命感的生动体现,是我党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
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也只是一些泥砖垒砌的平房,简陋得近乎‚原始‛的家什,清贫而节俭的生活。当国统区的官老爷在一派歌舞升平中纸醉金迷之时,中国共产党人就在这个偏僻的农村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伟业,雕刻在中国历史年轮上的则是闪烁着时代光芒的深刻痕迹。更可贵的,是人们在这里还可以从留存的文字和资料中听到一些巨人曾经发出过的声音,就像先辈们谆谆的历史叮咛,始终萦绕于耳,久久难以磨灭。
在这片故居平房的背后,有幢稍高并大许多的敞屋,原是当年中央机关的大伙房,这就是七届二中全会会址。在这个也是极其简陋的环境中,却揭开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一页。毛泽东用他那巨人般的声音及时地告诫全党,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将成为袭击我们党和革命队伍的主要危险。他形象地比喻,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预言式地昭示人们:建立新中国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如今传遍大江南北,警示着六千多万中国共产党人的‚两个务必‛,就是在这里响亮地发出的。‚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些含意隽永、铿锵有力的预示
和嘱托,就像茫茫大海中一座闪烁着巨光的灯塔,一下照亮了新的历史航程。
我们在这里面对着鲜艳的党旗,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各位党员一起庄严举起右臂,每个人的心情都十分激动。当我们一起在党旗前宣誓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精神上重新接受了一次洗礼,这些看似平易却饱含深情的誓词,再次显示出了它的深邃和凝重!1949年的3月23日,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天,也就是被毛泽东称为进京‚赶考‛的日子。当年早春的西柏坡,满山的柏树变得翠绿,村里村外杏花绽放。毛泽东在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后,没睡多久就醒来,用膳后即迈出了进京的历史步伐,他对身边的周恩来及其他人风趣地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来笑着说:‚我们应当都能考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斩钉截铁地回应:‚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这是毛泽东对西柏坡的告别辞,也是一代伟人凝视久远、力盖千钧的历史叮咛!2003年的春天,胡锦涛总书记重游西柏坡,重温了西柏坡的故事、轶闻、伟人的报告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总书记即兴发表了演说,向全党同志发出了牢记‚两个务必‛的教导。当我们面对胡锦涛总书记在这留下的照片和讲话的文字时,那个关于‚进城赶考‛的故事,仍然在进行‚考试‛之中。
当我们离开了西柏坡,坐在飞驰于现代化高速公路的大客车上,回望着那座矗立在山头高耸入云的纪念塔,同志们陷入了沉思。西
《西柏坡》观后感 第5篇
解放战争时期的西柏坡村,大人们都支援前线去了,孩子们虽然在家里呆着,心里却一直期盼着早日解放,能进学堂读书。孩子们实在按捺不住了,于是,枣花、核桃、、牛娃子、大金瓜,带着他们的动物组成了一支救援小队向前线开拔。经过两天的跋涉,他们在山林动物的指引下得知有一股敌人部队正要偷袭西柏坡,立刻决定返回村子报信。但他们的举动被警觉的敌人发现了,敌人转而追踪他们,企图将他们当作抄近路去西柏坡村的领路人。逃跑途中孩子们落下山坡掉进了葫芦谷。在核桃的带领下,他们穿过银河洞,翻越柏坡岭,依靠着智慧和对地理的熟悉躲避敌人的追踪。当核桃意识到他们之中必须有一人作为掩护,协助其他人顺利逃脱时,毅然做出了牺牲自己的决定。枣花和大金瓜含泪奔回西柏坡村报信,却在村口看到了柏坡岭上轰然爆炸的情景……
看了这部影片,我被枣花、核桃、牛娃子、大金瓜他们正义凛然、临危不惧的精神深深打动。要是我处在当时的环境之下,会向他们一样吗?不敢想象。今天的我们,生活在温室中,太多的关心和爱护已经让我们不知道什么叫痛苦和煎熬,我们真是太幸福了!我们今天的幸福是由千千万万革命英雄以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抓住美好时机,努力学习,奋发图强,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西柏坡观后感 第6篇
这部电影使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感受到了当时儿童的勇敢、坚强。那时的人,有危险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人,最终想到的才是自我,这种舍己为人,把自我生死置之度外的作风,怎能不令人敬佩有危险的时候都争着要当掩护,让他人撤离,这种先人后己,把危险留给自我的性格,怎能不令人仰慕
电影中最令我感动的部分就是那一幕:核桃让枣花和大金瓜回村报信,把最安全的任务交给他们,自我引开敌人,把最危险的任务留给自我,况且他的腿上还有伤。敌人的轰炸机要扔炸弹的时候,他又让动物们逃走,只留下他自我。他用自我的智慧与敌人作斗争,为同伴争取了时间,报信的任务完成了,人们都以为核桃牺牲了。几天后,核桃头上、胳膊上绑着绷带回来了,伙伴们都很高兴。不久后,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在西柏坡纪念馆里,还留着那支被炸变形的钢笔。电影结束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的脑海里还回想着那一幕……
高校西柏坡观后感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