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预体会范文
干预体会范文(精选11篇)
干预体会 第1篇
孕妇孕期健康干预是一种通过信息传播和人为帮助对孕妇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行的医学干预活动。其目的就是要消除或减轻影响孕妇健康的潜在因素。为孕妇提供科学的孕产期保健知识、均衡的营养和健康的心理水平, 从而保障孕妇母婴健康、家庭幸福和谐, 在提高人口素质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首先加强孕后的健康检查指导
孕后健康检查一直以来被认为在发现疾病 (特别是传染病) 、减少新生儿出生缺陷、降低病死率、实行优生优育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所以对孕妇孕后进行健康指导很重要。我院设婚检门诊, 配备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和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医务人员从事孕后咨询指导工作, 对近几年在我院门诊进行孕后健康检查的孕妇建立健康档案, 由专人进行管理。孕后检查包括体格检查、胎位、出生缺陷三级预防及遗传病等咨询, 对孕后检查和影响优生优育的可控因素进行医学健康干预。利用门诊健康教育中心每月定期开展孕妇健康知识讲座, 内容包括如何预防婴儿出生缺陷、医学健康干预检查的作用与意义、传染性疾病遗传和孕期心理咨询内容等。广泛开展优生优育健康教育, 充分利用媒体进行宣传, 在本地电台、电视台和报纸开辟健康专栏, 制作发放宣传手册, 使群众有机会获得孕后健康保健知识, 认识到孕后医学健康干预的重要性, 提高孕妇孕期思想上的意识[1]。
2加强膳食营养均衡的指导和检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孕妇孕期体质量基数逐渐增加, 肥胖孕妇成增加态势。据相关医学研究显示, 肥胖孕妇常会出现内分泌代谢和糖代谢的紊乱, 妊娠期糖尿病和妊娠期高血压常有发生。孕期体质量基数过大可使巨大儿的发生率增加, 增加顺产的风险。笔者在临床中还发现随着孕妇孕前体质量的增加, 大于胎龄儿的检出率也随之增加。因此建议对孕妇特别是孕前肥胖的妇女, 孕后应加强膳食营养指导和膳食营养检测, 并作为高危人群进行定期监护, 指导孕妇适当活动, 饮食营养均衡合理搭配, 以控制孕期体质量在健康比例内[2]。
3进行“健商”教育, 消除分娩对于产妇的应激反应
“健商”是指人所具有的健康知识、健康意识和健康能力水平的反映, 引入“健商”理念对调动孕妇主观能动性、提高孕妇遵医行为、形成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达到有效教育、促进和维护孕妇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妊娠分娩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但绝大部分孕妇在分娩时会产生一种应激反应, 且伴随有焦虑与恐惧心理问题等, 因此产前引入“健商”理念教育, 促使孕妇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 使孕妇在生理、心理、精神上处于满足而舒适的状态、减轻孕期应激心理, 提高妊娠、分娩质量及自然分娩率。产前“健商”教育的优点是适用于各种文化层次的孕妇。因此开展孕期“健商”教育很有必要, 让产妇和家属了解到妊娠分娩是一个自然的生理过程, 自然分娩对母婴更加安全, 只要做好孕期保健, 适当控制胎儿体质量, 产时密切配合医护人员, 绝大多数孕妇均能顺利分娩[3]。
4孕期的体力活动干预
孕妇孕期的体力活动过量与不足对母婴健康均有负面影响, 运动不足将影响胎儿顺产, 运动过量营养会过多的被母体吸收且有早产的风险。为此对孕期孕妇的体力活动应做出必要的干预。早在2002年1月美国妇产科学会颁布《孕妇体力活动指南》, 为孕妇孕期的体力活动提供了运动处方:“正常情况下, 无病理性并发症的孕妇应像正常人一样, 每周至少5d坚持中度以上体力活动至少半小时”。继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逐渐推出了适合本国孕期妇女的体力活动量表和相关建议。其中加拿大妇产科协会明确倡导:“实际上所有正常的孕妇都能从体力活动中得到益处”。2010年我国营养学会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加入了孕妇孕期体力活动的相关指导内容, 体现了我国在此领域的发展与进步。但不同的孕妇来自不同的环境和家庭, 孕期体力活动的建议与指导也需因人而异[4]。
5对孕妇孕期的心理健康加强指导
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理念的认知日益提高, 孕妇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医学界普遍关注的重点。笔者认为医护人员应吸取诸多专家学者研究成果, 对孕妇进行全程跟踪调查, 了解妊娠分娩各阶段孕妇焦虑抑郁的相关因素, 给予各阶段相关知识讲解, 并根据各阶段相关因素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对量表分值较高判断为焦虑、抑郁的孕妇进行认知行为疗法。因全程跟踪调查和心理干预不仅能使医护人员及时了解孕妇各阶段焦虑抑郁的相关因素, 而且能降低孕妇的量表分值, 减轻孕妇的焦虑、抑郁情绪, 并对以后的临床工作和妇幼医学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参考文献
[1]徐华.加强婚孕前健康教育促进优生优育[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1, 25 (2) :47.
[2]李海燕.孕期饮食与营养管理[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 (5) :156, 159.
[3]王艳.重庆市孕妇分娩方式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 2007:6.
心理危机干预的认识与体会 第2篇
通过应用心理学课关于心理危机干预这一小节课程的学习,使我对于心理危机与心理危机干预的定义有了初步认识,同时对于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原则与具体运用有潜在的了解,最后通过心理危机干预在汶川地震以及台风受灾区灾后重建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心理危机及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
那发现有人存在心理危机时,当我们要对其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时,必须要掌握一定的原则,使干预达到最佳效果。其基本原则包括:(1)迅速确定要干预的问题,强调以目前的问题为主,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2)必须有其家人或朋友参加危机干预;(3)鼓励自信,不要让当事者产生依赖心;(4)把心理危机作为心理问题处理,而不要作为疾病进行处理。
了解完关于心理危机干预的基础知识,那么在哪些情况下人们会产生心理危机呢?经过老师的归纳讲解,主要包括这么几个原因,分别是:急性残废或急性严重疾病;恋爱关系破裂;突然失去亲人或朋友;重大财产损失;重要考试及晋升失败;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等。在实际中,这些造成心理危机的原因可能并不是单独起作用,更多的情况是同时对人们心理造成危机。例如自然灾害可能造成亲人或朋友的离世及自身严重疾病和重度残疾,那么这些原因都可能集中在一起造成心理危机的产生。在实际生活中,可能一件不幸的事并不能造成人们心理危机的产生,但当不幸的事接踵而至时,恋爱的失败,事业的不顺再加上亲人的离世等一系列的原因堆积而成所产生的心理危机比单独某个原因造成的可能更棘手更难以处理。我们必须尽早地找出其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这样才能在尽快的时间内实施心理危机干预,防止其发生过激行为。
那对于心理危机的干预,专业心理咨询者及工作人员有关于危机干预的六步走策略。
1、确定问题: 即从求助者的角度,确定和理解求助者本人所认识的问题,为了帮助确定危机问题,推荐在干预开始时,使用核心倾听技术:同情、理解、真诚、接纳以及尊重;
2、保证求助者安全:在危机干预过程中.危机干预工作者应将保证求助者安全作为首要目标;
3、给予支持:强调与求助者沟通与交流,使求助者知道工作人员是能够给予其关心帮助的人;
4、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 这一步侧重于求助者与工作人员常会忽略的一面——有许多适当的方法或途径可供求助者选择;
5、制定计划;
6、得到承诺。
心理危机在前些年并不为人所重视,人们普遍对于心理方面的问题不够了解,几乎忽视这一方面的问题,所以当心理产生危机,并且危机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们便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解决。随着社会压力的加大,人们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问题,但社会各界对这个问题不够重视。心理危机干预受到社会重视缘于汶川地震中,心理危机干预对于灾后的灾民心理信心重建,灾民心理问题的解决提供巨大帮助,从而令社会各界开始关注人们的心理问题,关注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自从08汶川地震之后,心理危机干预得到广泛重视,其作用也日益突显,对于各种自然灾害后的受灾群众的信心恢复,心理危机的解决提供帮助。除了汶川地震外,玉树地震、雅安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后的灾后重建中,都会有心理危机干预人员的身影,为受灾地区的学生、妇女儿童以及老人提供心理危机干预帮助,帮助受灾民众迅速恢复信心,使灾民免于心理危机的困扰,积极投入灾后重建的工作。当然除了近几年发生的重大地震灾害外,各个地区或多或少会存在其他类型的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可能没有引起巨大的财产损失,因而人们并没有对其产生足够的重视,事实上这些自然灾害对于弱势群体也会产生心理上的问题。例如,在浙江沿海地区的台风灾害,人们对其的认识还局限于造成的财产损失,而对其所能造成心理层面上的问题还是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案例中,浙江沿海地区某个小女孩因为台风灾害失去亲人而产生心理问题,因而影响到正常的生活,而家长老师却对其束手无策,最后通过心理危机干预人员的介入,经过干预方法的使用,找到了女孩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从而根据原因采取一系列方法,对于小女孩实施危机干预,帮助其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这也是心理危机干预又一次运用于灾后重建中发挥作用的例子。当然危机干预不只是运用于自然灾害的重建,当代社会中各式各样的压力对于人们所造成的心理问题,心理危机干预也具有运用的价值。
截肢患者心理干预护理体会 第3篇
关键词:截肢,心理干预,护理
截肢术是临床医师对严重外伤、感染、恶性肿瘤等经骨或关节将肢体截除的外科治疗手段, 大多数情况下是为挽救或延长患者生命迫不得已采取的手术, 由于肢体残缺, 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常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 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气, 多表现为极度痛苦、恐惧、自卑、甚至绝望的念头, 护理人员应及时为患者解决生理、心理上的痛苦, 安慰支持和消除患者消极的复杂心理反应, 使患者情绪稳定, 积极配合治疗, 以使身心得到康复, 从而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007年12月至2010年2月截肢患者36例不包括截指、趾患者, 男26例, 女10例, 年龄最大62岁, 最小20岁, 平均38岁。上肢截肢者21例, 下肢一侧截肢者15例;已婚28例, 未婚8例;合并心梗1例。致病原因:机械性绞压伤6例, 交通事故25例, 感染2例, 冻伤1例, 骨肿瘤1例, 下肢动脉血栓1例。
1.2 患者心理状况
心理分析显示, 36例患者由于他们的年龄、文化程度、社会环境及家庭背景的不同, 心理状态也不同, 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种: (1) 恐惧悲观心理。患者由于平时身体健康, 突然遭此创伤, 毫无思想准备, 截肢手术对患者造成一种极强的心理刺激, 精神上受到较大的挫折和打击。而且患者对即将进行的手术缺乏认识, 因此对麻醉、出血、残疾有恐惧, 更有死亡的恐惧, 同时害怕残疾后影响家庭、婚姻以及自己的事业等, 而出现恐惧悲观心理, 失去战胜疾病的信心。 (2) 消极自卑心理。大多数患者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 想到截肢无法工作, 失去经济来源, 认为自己是废人一个, 成了家庭的累赘, 患者表现为抑郁寡欢、沉默少言, 不愿与他人接触, 拒绝治疗, 对生活失去信心, 情绪极度消沉。 (3) 绝望心理。患者由于无法面对失去肢体这一事实, 内心极度痛苦, 而产生绝望心理, 表现为焦虑不安、易激动、敏感、暴躁、孤独消沉, 丧失治疗信心或拒绝治疗, 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4) 强迫敏感性增高心理。截肢患者经历了痛苦的病程, 往往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 大部分人对自己的身体敏感性有所增高, 在术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对已切除的部分肢体存在着一种虚幻的疼痛感觉, 且以夜间为甚, 有的甚至忘记自己已截肢, 常出现跌伤, 而骨肿瘤患者担心手术时医生有没有完全切除干净, 会不会留下些什么。
1.3 心理干预方法
1.3.1 消除恐惧悲观心理
护理人员应具有同情心, 关心体贴患者, 尤其是急诊患者对截肢毫无思想准备, 在抢救治疗的同时, 做好截肢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干预, 向他们讲明病情的危害、手术的必要性及良好的预后效果, 说明截肢治疗的必要性和目的, 并说明不截肢的严重后果, 取得患者和家属的同意和合作, 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病室内应保持安静、整齐, 每天通风换气, 定时进行空气消毒。必要时给患者安排住单人房间, 进行保护性隔离, 努力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温馨安全的环境, 以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1.3.2 消除自卑心理
术后患者因见到自己残缺的肢体时, 会感到害怕、失落、厌恶自己, 担心被人岐视, 情绪波动较大, 护理人员更需要处处关心他们, 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主动与他们多交谈, 运用真诚和蔼的话语体贴病人, 在生活上给予帮助, 认真观察患者的爱好, 并尽量满足其合理的要求, 使其得到心理上的安慰与信任, 同时积极引导, 向其介绍截肢治疗的道理, 截肢装配假肢的康复意义, 使其消除思想顾虑, 消除自卑心理, 积极配合治疗。
1.3.3 消除绝望心理
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 要积极面对现实, 尊重患者的人格, 并且指导和帮助患者进行康复锻炼, 讲明合理活动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并协助其生活自理,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鼓励患者到病房外走走, 多呼吸新鲜空气, 或与病友交谈等。主动用一些众所周知的残疾人自强的事例鼓励患者, 让其观看一些关于残疾人事迹方面的录像片, 使患者明白虽然失去了肢体, 但还拥有一颗健康的心, 还有用武之地, 家庭需要他, 离不开他, 促使患者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增强战胜伤残的信心, 振奋精神, 做到身残志坚, 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1.3.4 消除敏感性增高的心理
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耐心解释, 安慰患者, 并共同探讨幻肢痛的原因、疼痛规律, 鼓励患者用读书、看报以及与他人聊天、听轻音乐、睡前热水泡脚等放松疗法转移注意力来调节患者情绪[1], 减少疼痛的发作, 并以体贴态度解释敏感性增高的心理1~3个月自行消失, 消除患者后顾之忧。
1.4 心理干预效果判定方法
显效:能消除思想顾虑, 对治疗采取积极态度, 能正确对待人生。有效:患者能情绪稳定, 愿意配合治疗及护理, 但对今后生活有顾虑。无效:患者意志消沉顾虑重重, 对治疗前缺乏信心[2]。
2结果
经过心理干预后, 本组36例截肢患者, 显效30例 (83.3 %) , 有效4例 (11.1 %) , 无效2例 (5.6 %) , 总有效率为94.4 %。
3讨论
心理行为干预又称为行为矫正 (behavor modification) , 是指干预的重点放到可观察到的外在行为或可具体描述的心理状态, 通过学习来调整或改变个体的异常病态心理和躯体症状, 以建立健康行为。
截肢患者因突然失去身体的一部分而非常痛苦, 面临新的生活、心理、社会问题而感到悲观、失望, 对以后的生活、工作能力顾虑重重, 帮助患者消除顾虑, 建立新的生活态度, 正确地对待未来, 是截肢患者护理的重要内容, 运用护理程序的方针对患者的健康问题进行护理干预[3]。协助生活护理及时给予心理疏导, 对有幼觉痛的患者运用放松技术及有效的药物止痛, 有目的地安排时间与患者谈心, 让患者诉说苦衷, 理解患者的痛苦, 生活上给予帮助, 心理上理解支持, 使患者感到受尊重、有价值, 正确认识自己在家庭社会中的作用, 树立残而不废的正确人生观, 能主动与护士沟通, 参与制定和实施护理措施, 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缩短了住院时间, 减轻了家庭负担。另外, 整个社会也应该对伤残患者给予特别的扶持及理解。
参考文献
[1]宋桂霞.疼痛的护理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 5 (3) :7-8.
[2]杜克, 王守孝.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8-56.
干预体会 第4篇
【摘 要】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与体会。方法:对10例宫颈癌患者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给予相应的护理。结果:宫颈癌患者存在焦虑、自卑、恐惧等心理问题,经过心理护理得到消除,达到了预期效果。结论:对宫颈癌患者进行恰当的心理护理,对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 妇科 宫颈癌 心理护理
子宫颈癌简称宫颈癌,是原发于子宫颈部的恶性肿瘤,它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宫颈原位癌高发年龄为30~35岁,宫颈浸润癌为45~55岁。宫颈癌患病逐渐呈年轻化的趋势。当患者被确诊为宫颈癌时,会产生一系列不良情绪,贯穿于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中。手术是宫颈癌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更多的患者面临癌症和子宫缺失的双重压力,担心放化疗带来的自我形象的改变和严重的毒副作用,不能坚持治疗;担心失去家庭和孩子;担心疾病的预后等,极易出现诸多心理问题,其特征如下:临床资料
本院2015年6月~2016年2月收治的宫颈癌手术患者10例,年龄32~54岁,平均年龄43岁。病程7~18个月,手术方式:子宫全切7例,子宫部分切除3例。术前均征求患者家属意见是否保留生育功能,8例要求保留,2例可不保留。心理特征分析
2.1 焦虑心理
疾病初期患者只是猜疑,存有侥幸心理,甚至并不在意。当确诊为癌变后,患者精神出现反常,表现为极大震惊和十分痛苦,出现焦虑不安。主要表现为:担心手术是否顺利,愈后如何,是否会有转移病灶;担心术后生活质量下降;担心住院给家庭带来的重大经济负担和生活拖累。
2.2 恐惧心理
由于生活环境和角色的突然改变,入院后又面临手术以其相应地化疗,所以患者一时感到非常恐惧。比如对术前准备不理解,像备皮、导尿、灌肠、入手术室麻醉,锐利的手术器械,手术可能出现意外情况等均可引起病人恐惧心理。
2.3 自卑及自杀心理
宫颈癌晚期患者往往存在自卑心理,时常处于孤独的心理状态。表现为不愿与外人接触,隐瞒病程回避谈病,情绪低落等;有的住院时不愿出病房门,拒绝亲友看望,拒绝同他人交往等。随着患者病情恶化,体质虚弱,疼痛难忍,对治疗技术持怀疑态度,从而产生一种厌世的心理状态,严重者出现自杀心理。心理护理
宫颈癌病人的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要有了战胜病魔的信心,才可能有奇迹出现。首先是认知疗法。即在病人刚住院时做心理疏导工作,通过与病人交谈,讲解癌症知识,引导他们认识到“癌症并非意味死亡”,并能正确地对待病情和治疗。其次是行为疗法。在治疗中,病人因手术、放化疗引起的疼痛、呕吐等不适感,或因经济、家庭方面的忧虑造成精神抑郁或焦虑时,心理医生通过启发病人沉思冥想分散注意力,减轻心理压力,达到减轻疼痛或恶心的感觉。三是集体心理疗法,即组织同类同期疾病患者组成小组,让他们在病情讨论或经验交流中相互安慰、启发和鼓励,或请抗癌明星现身说法,鼓舞斗志。小组集体心理治疗约每周一次,持续一个月,癌症患者的心理反应状态和认知程度会有明显改善,负性情绪得到缓解,抗癌的信心和斗志得以增强。而且,这种方式病人容易接受,促进了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有利于康复。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关心、安慰、鼓励病人积极接受治疗,以免贻误病情,解除其思想顾虑和紧张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强调心理对病情的作用,支持患者以积极的最佳心态接受治疗。
3.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病人住院期间应得到尊重,称呼得体,护理人员应多与病人交谈,根据病人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性格等情况,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感受,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掌握病人的主要矛盾,尽量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及时为病人提供有效的护理服务,为病人排忧解难、消除病人精神上的各种压力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促进护患友好交流,减轻心理负担起着积极作用,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的必要条件。
3.2 及时传递疾病的相关信息
向病人介绍本病的有关知识,让其了解到癌症不是只等于痛苦和死亡,特别是宫颈原位癌病人的治愈率可达99%以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减轻痛苦,提高生存率已不是不可能,从而使病人克服恐惧、绝望心理,保持积极乐观情绪,充分调动机体的潜在力量,与疾病作斗争。
3.3 区别不同情况,对病人适度保密病情
对病人的真实情注意适度保密,尤其是对老年及缺乏医学常识的人,以免病人过于紧张和恐惧,影响患者的康复。
3.4 换位思考,满足病人心理要求
护士应用换位的想法,给予同情、理解,并讲解性生活不仅是一种身体刺激反应,只要夫妻恩爱,即使子宫切除,仍可有满意的性生活。还可以向病人介绍一些术后恢复良好的实例,帮助消除对术后性生活的困扰,给病人建立信心,使其配合治疗、护理,促进早日康复。
3.5 做好病人家属的思想工作,共同配合促进病人康复
家属心情的好坏及态度能直接影响病人的情绪,要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与家属的配合是分不开的。病人由于被病痛折磨,常将急躁情绪发泄到家人身上,而家人的辛苦和委屈又不能得到患者的认可,极易产生心理不平衡,对病人失去耐心,因此要非常注重家属的思想工作,劝导他们克制自己,与医护人员配合,稳定病人的情绪,使病人早日康复。同时要主动与丈夫交流,讲清即使子宫切除术后仍可有满意的性生活的科学道理,帮助他们纠正错误的认识,并鼓励丈夫对妻子表达爱意关怀。体会
心理护理改变了被动护理模式,本组10例患者通过心理护理有效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质量。通过心理护理,不仅让护士进一步了解到病情,同时有效缓解了患者焦虑、恐惧、自卑的心理,为进一步治疗及康复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们体会到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是进行心理护理的关键,对患者要既理解、同情,而不是批评、讽刺、嘲笑,尊重患者的要求以满足患者心理需要。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特征及不同的文化修养施以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法,通过心理护理,使护士进一步了解了病情,改变了原先的那种被动护理的模式,是整体护理的具体体现,提高了护理质量。重树个人自信,不要再当自己为病人,要积极参加癌症康复会,与其它癌症康复患者交流沟通,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应在最大程度上扮好身为倾听者、提倡者、护理者的角色,尽量学习了解病情,明白病人的焦虑,与他们多多沟通。认真建立好随访制度,病人出院后,护士经常与病人及病人家属保持联系。充分了解病人病情和痛苦,让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配合,以得到最佳效果,为持续治疗和最佳康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干预体会 第5篇
关键词:胃癌手术;优质护理;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7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303-02
胃癌是消化道恶性肿瘤中一种常见的病症,现如今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饮食习惯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中,胃癌的发生概率具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现如今,临床治疗胃癌的方法主要是手术疗法。在患者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实施优质护理措施,对患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将我院2012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胃癌手术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研究探讨优质护理对胃癌手术患者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2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胃癌手术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7例,女23例,患者年龄为35-78岁,平均年龄为(57.8±4.2)岁。经诊断所有患者符合胃癌诊断标准。按照统计学原理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分别为40例。两组患者病情、年龄等基本资料并无显著差异,可以作为对比实验进行比较。
1.2方法
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模式,优质护理主要包括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出院指导,其实施步骤主要如下:
(1)术前护理
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当对患者实施必要的健康宣教,同时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嘱咐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将患者的主治医生向患者介绍与护理人员,促使患者熟悉病房与工作环境,促使患者顺利实施治疗。护理人员应当告知患者,治疗期间注意饮食,多食用高热量与高蛋白的食物,在患者手术前3d食用流质性食物。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心理护理。通常情况下,在患者得知自己患有癌症后,都会表现出难以接受的情况,心理负担逐渐加重,对治疗失去信心,同时患者对癌症缺乏必要的了解,增加患者的焦虑,担心治疗会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影响治疗效果。针对此种情况护理人员应当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护理[2]。护理人员在手术实施之前,将手术的详细情况告知患者,以及手术中应当注意事项,与患者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促使患者家属能够协助护理措施的实施。护理人员应当为患者提供技术成熟的护理措施,给予患者充分的支持,提高患者治疗疾病的信息,促使患者放松心情,以最佳的状态配合手术。另外,护理人员还应当做好术前准备。如果患者为幽门梗阻,护理人员应当在患者手术前3d每晚给予患者1000ml的温盐水洗胃,将患者胃内沉积物彻底清除干净,改善患者为粘膜水肿情况。如果患者并不是幽门完全梗阻,患者在手术前3d可以食用流质性食物。护理人员在患者手术前晚上应当使用肥皂水或者是温盐水进行灌肠治疗,同属还应当注意观察患者睡眠情况,有必要的情况下,给予患者相应的镇静药物与安眠药物进行治疗,促使患者能够获得充足的休息。
(2)术后护理
在患者手术完成后,应当每隔一段时间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每隔4h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患者应当重点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同时还应当控制患者的饮食。在患者肛门排气后,暂时停止胃肠胃肠减压,适当饮水。当然,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还应当观察患者的切口与引流管。观察组患者切敷料是否出现脱落,如果患者辅料出现渗血,應当及时更换敷料,同时还应当告知医师采取争取的处理措施,对患者实施持续胃肠检查,避免患者胃肠岛内积气积液,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同时观察患者胃液颜色。
(3)出院指导
在患者出院后,护理人员应当告知患者多食用高营养的物质,注意饮食清淡,忌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注意休息,增强患者免疫力。手术后患者实施必要的胡聊,应当做好化疗护理,避免并发症的出现,同时还应当叮嘱患者定期来院复查,如果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当接受治疗。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操作中所产生的数据都经过SPSS17.0的统计学处理。并且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采用t检验原理来对资料比进行分析,而资料笔中所产生的数据都统一的应用X2来检验,检验结果的数据P<0.05,就充分说明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与此同时,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详情见表1。
3 讨论
现如今你,在生活结构与生活水平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中,人们对各项要求周建安提高。针对此种情况临床护理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优质护理属于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在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临床护理服务的同时,还为患者提供心理护理服务。目前,在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饮食与日常生活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胃癌手术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措施具有必要性[3]。
综上所述,胃癌手术患者在实施手术治疗的过程中予以优质护理措施,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提高患者护理效果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卜建平,王亚军.胃癌患者实施根治术前后的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138-139.
[2] 洪成风.护理干预对减轻胃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1,24(2):227-228.
高危儿的早期干预体会 第6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取自我院妇产科分娩的新生儿共1576例,其中存在高危因素的新生儿954例,所占比例为60.5%。分析研究其中的240例高危儿,均分为两组,对照组120例,男84例,女36例,孕周为36~41周,平均孕周为38.5周,出生体质量:<1500 g 35例,≤2000 g 20例,≤2500 g 28例,2500~4000 g15例,>4000g 22例。观察组120例,男75例,女45例,孕周为38~42周,平均孕周为40.2周,出生体质量为:<1500 g 15例,≤2000 g 20例,≤2500 g 26例,2500~4000 g17例,>4000 g 42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选取标准:
所选取的患者均被确诊为高危儿,并经头颅CT检查确诊排除先天性以及遗传性疾病。
1.3 方法:
对照组患儿不采用早期干预措施,观察组患儿采用早期干预措施,具体措施实施如下。(1)根据相关学者编制的科学锻炼方面的教材,病根患儿不同年龄,结合医护人员自身的经验水平,为患儿家属制定适合患儿的个性化的训练方法以及具体的营养指导建议,方便患儿家长学习操作,整个训练以家庭为中心,主要训练内容为动作、语言、认知能力以及个人社会交往情况,<6个月主要进行婴儿抚触、视听刺激以及婴儿操练习,辅助实施中医的局部穴位按摩,6个月以后主要训练中心内容为精细动作、语言以及认知能力以及婴儿操练习。(2)定期组织患儿家长进行学习,告知患儿家长实施早期干预意义以及目的,并对患儿家长进行相关方面的指导训练,并发放早期干预学习的相关资料。观察组患儿从出生后便开始进行早期干预综合治疗直至患儿1岁。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的体检,但不接受干预方案。(3)早期诊断并发现存在中枢协调障碍的患儿,应及时将其转诊送入到康复科,给予患儿正规的治疗,治疗时间最短为3个月。实施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治疗方法,包括给予患儿必要的按摩、头针、理疗、药物等方面的治疗。
1.4 随访观察:
接受干预治疗的高危患儿出院7~10 d、矫正年龄4~6个月,矫正年龄12个月,矫正年龄18~24个月,3岁时进行1次体检,并根据Gesell发育量表对发育商(DQ)进行测量,并结合患儿的临床症状判断脑瘫发生率。观察患儿2岁的结果。观察两组患者的智能发育(MDI)以及动作发育指数(PDI)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资料采用SPSS12.5统计软件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分析研究智能发育情况:
分析研究两组患者的DQ均值情况,对照组患者的大运动评分情况为(55±17),精细动作评分为(66±17),语言评分为(21±9),个人社会评分为(19±12),适应行为(38±2),观察组患者的大运动评分情况为(92±6),精细动作评分为(71±11),语言评分为(20±12),个人社会评分为(2±11),适应行为(41±12),观察组患者的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个人社会、适应行为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运动发育情况:
对照组患者正常发育90例(75.0%),运动发育落后19例(15.8%),脑瘫11例(9.2%),观察组患者正常发育11例(91.7%),运动发育落后6例(5.0%),脑瘫4例(3.3%),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发育落后情况少于对照组,脑瘫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早期干预实施有利于促进高危儿的健康生长发育:
脑科学研究表明,2岁以内是最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代偿能力良好,为脑发育最重要时期。在这段时间,给予高危儿听觉、视觉、触觉以及动作等方面的刺激,可有利于高危儿受损大脑最大程度的恢复,减少致残率发生,有利于新生儿的成长发育[2,3]。本次研究表明,观察组患儿的大运动、精细动作评分、语言评分、个人社会评分以及适应行为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实施早期干预有利于促进高危患儿生长发育,促进患儿的脑发育。短期内训练时间比较短,随着训练时间的不断延长,患儿的运动能力明显改善。
3.2 早期干预实施原则:
严格按照生长发育规律,遵循从头到尾、近端到远端的发展规律;从认知、语言以及干预运动等方面实施干预;且实施干预的措施具有连续性,是符合婴儿发育的连续性。早期干预是一项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通过在各种运动以及活动中,通过各种措施,有利于提高高危儿的智力或运动水平[4]。制定早期有针对性的一对一的干预措施,亲子活动以及健康教育等有机结合的综合方式。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发育落后情况与脑瘫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通过给予高危儿早期干预,方便操作,简单易行,较易被患者所接受,患者依从性良好。早期干预措施可有效防止患儿恶性并发症发生,有利于促进患儿健康成长,被临床医师以及患儿家长所广泛接受。为了保证干预效果实现,患儿家长也应高度重视早期干预这一过程,并积极主动配合,掌握实施早期干预训练的具体时间。同时也应注意对患儿家长进行必要的培训,提高其对患儿成长发育方面知识的认知[5]。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李小燕,王慧琴.高危儿早期干预600例疗效观察[J].安徽医药,2014,18(6):1129-1130.
[2]张红晓,丁义兰,丁艳梅,等.兰州市可疑脑瘫高危儿童早期干预训练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1):37-39.
[3]黄葵,陈志玮.医院与家庭有效联动对高危儿早期干预的临床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11):1511-1514.
[4]张雪艳,徐淑玲.脑损伤高危儿早期干预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4,7(3):236-238.
产后出血急救的护理干预体会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分娩产后出血的产妇30例, 在产后出血时积极进行急救护理干预, 并作为观察组, 年龄21~42岁, 平均年龄 (27.54±4.32) 岁;初产妇21例, 经产妇9例;剖宫产4例, 顺产26例。再随机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分娩未行急救护理干预的产妇30例, 并作为对照组, 年龄21~41岁, 平均年龄 (26.63±5.13) 岁;初产妇22例, 经产妇8例;剖宫产5例, 顺产25例。两组患者均无其他系统疾病, 肝肾功能正常。两组产妇年龄, 性别, 产次和分娩方式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遵循医嘱, 观察产程, 有异常情况报告主管医师。观察组采用急救护理干预。 (1) 产前护理:首先对产妇进行分娩知识教育, 耐心的讲解分娩时可能出现的问题, 让产妇保持冷静, 放松, 缓解产妇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再对产妇进行产前饮食指导, 指导产妇多进食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 储备能量, 为分娩做好充分准备。 (2) 产中护理:助产士在产妇生产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 指导产妇先排空膀胱, 教会产妇深呼吸, 正确使劲, 配合宫缩间断性用力, 进入第三产程时, 助产士要帮助产妇按摩子宫, 使产妇放松, 改良子宫收缩。 (3) 急救护理[2]:产妇发生产后大出血时, 医护人员要镇定有序的积极抢救:1监测生命体征, 严格监测产妇的血压、心率、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 尤其是血压, 预防产妇休克, 保持产妇呼吸道通畅;2积极补充血容量, 快速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路, 使用留置针, 准备交叉配血, 准备足够血量, 随时准备输血, 测量产妇的尿量、 呼吸、注意产妇出汗量, 精确有效的补充液体。3保持安静, 保持手术室安静, 使产妇保持“凹”位, 帮助下肢静脉回流, 减少产妇搬动。 (4) 产后护理:产后要严格预防感染, 耐心讲解产后注意事项, 纠正、预防贫血, 加强营养, 排尽恶露, 并告知产妇出院后的主要事项[3]。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产妇产后24 h出血量, 记录两组产妇的住院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护理效果, 调查两组产妇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非常满意和满意) 。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产妇产后24 h出血量和平均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对照组进行子宫全切术8例, 死亡2例;观察组进行子宫全切术2例, 无死亡病例。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3讨论
产后出血是分娩中的危险并发症, 是临床上妇产科的危急重症, 处理不当或未及时处理会使产妇因失血过多而休克, 需要进行子宫全切甚至产妇死亡, 这都是产妇及家属难以接受的结果。因此要不断的提高护理效果和水平, 积极抢救产后出血的产妇[4]。本文研究急救护理干预, 对产妇产前、产中和产后均进行干预, 尤其是对产后出血产妇进行积极有效的抢救, 可以减少产妇出血量, 使产妇预后好。产妇及家属的满意度也提高, 这充分认可了急救护理干预在产后出血中的作用, 临床上值得推广与使用。
摘要:目的 分析产后出血急救护理干预的经验, 提高产后出血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分娩产后出血的产妇30例, 在产后出血时积极进行急救护理干预, 并作为观察组, 再随机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分娩未行急救护理干预的产妇30例, 并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产妇产后24 h出血量、护理结果及住院时间, 并调查产妇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产妇产后24 h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产妇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急救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产妇产后的出血量, 降低产妇产后的危险度, 而且观察组的护理效果较好, 因此产妇及家属对护理干预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
关键词:产后出血,护理干预,急救,子宫全切术,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晓清.综合护理干预在产妇产时及产后出血护理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4, 8 (13) :305-306.
[2]况玉琴.产后出血的评估与急救护理[J].吉林医学, 2012, 23:5132-5133.
[3]肖欣华.产后出血的急救护理措施与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4, 15:67-68.
糖尿病的社区护理干预体会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确诊为糖尿病并经过治疗后出院的患者96例, 男56例 , 女40例 , 年龄范围 为44~75岁 , 平均年龄 为 ( (58.6±8.6) 岁。全部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接受了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测 , 并接受了预防糖尿病的健康教育, 并对患者饮食、运动、心理等方面做详细的指导, 分发与糖尿病防治有关的画册。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8例。
1.2 方 法
观察组。首先, 为每位患者建立健康档案, 档案内记录患者的血糖水平、健康教育、饮食、并发症等护理信息。患者出院后每周一次随访, 对患者的家庭状况、日常行为等做详细的了解, 向患者及其家属宣讲糖尿病防治知识;其次, 每月召集糖尿病患者开展健康教育论坛;最后, 不定时调查患者的遵医嘱情况, 通过电话联系经常提醒并监督患者。
对照组。对照组出院后不采取任何护理干预措施。
1.3 统 计 方 法
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 12.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组间对比应用两独立样本计量资料采用t值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值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在血糖控制水平、疾病复发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观察组患者的遵医嘱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结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多样化, 糖尿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与患者的日常行为习惯密切相关, 而社区护理干预作为一种通过影响患者的思想行为、情绪情感的护理方式, 在提高患者的遵医嘱率、控制饮食和运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具体的社区护理干预内容如下:
饮食干预。控制饮食中脂肪、糖分等的摄入量是防治糖尿病的关键。医护人员必须想患者及其家属宣讲糖尿病的饮食注意事项, 协助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日常饮食计划, 在保证患者日营养需求量的前提下, 多摄取低脂肪、低糖、高蛋白、高纤维的食物[4]。
运动干预。糖尿病患者平常可以多做一些体育运动, 比如散步、太极拳等, 但不宜劳累过度或空腹剧烈运动。
并发症预防。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多为感染性疾病, 患者出院后要谨遵医嘱, 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 生活规律, 随天气气温变化增减衣物, 避免呼吸道感染。
血糖控制。控制血糖水平一般通过饮食和运动等方式, 但是控制过度会使患者产生低血糖 反应 , 比如、头晕目眩 、饥饿、心悸、昏迷等症状, 此时要叮嘱患者饮用少量糖水, 情况严重者要及时送院治疗。
摘要:目的探究社区护理干预对缓解糖尿病患者病痛及控制患者血糖、尿糖、并发生产生的临床效果, 总结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8月在该院确诊为糖尿病并经过治疗后出院的患者96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8例, 观察组实行全面的社区护理干预, 对照组不进行社区护理干预。半年后评估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疾病复发率、并发症以及遵医嘱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糖控制水平由于对照组, 疾病复发病例少于对照, 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社区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病情, 提高患者对医嘱的准从率, 减少疾病复发率和并发生发生概率, 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护理学中广泛普及。
关键词:糖尿病,社区护理干预,体会
参考文献
[1]吴惠娟.糖尿病患者的社区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 2011, 4 (8C) :92-93.
[2]贾存显, 赵仲堂, 温红龄, 等.社区干预人群糖尿病知识知晓率现状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 2010, 6 (8) :401-402.
[3]赵列宾, 陈钦达, 王琴琴, 等.健康教育模式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0, 17 (4) :25.
心理干预改善脑卒中患者护理体会 第9篇
1 临床资料
选择在东营市东营区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72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16例,年龄31~71岁,平均63岁,脑出血24例,脑梗死48例,其中失语10例。
2 心理特点
脑卒中患者多数由于突然患病,肢体偏瘫,生活不能自理,需人照顾,易产生急躁、焦虑、自卑甚至悲观厌世的心理。在治疗上采取抗拒态度,对生活失去信心,也有的情感幼稚、脆弱、因小事哭泣,伤感等行为。
3 心理干预措施
3.1 建立优良环境
人的心理与环境是协调一致的,良好的环境和可使患者获得心理上的美感和生理上的满足感。病房合理的布局和规范化的陈设,能影响患者的情绪,较快适应新环境。
3.2 根据患者的各类型心理特点,灵活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措施。
3.2.1 急躁型
当患者出现精神紧张、情绪急躁、敏感多疑、求愈心切等心理状态时,此时我们应当重视患者的主诉,帮助患者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将要遇到的困难,及时采取必要的解决措施;在进行各种操作检查时,应向患者解释清楚,取得配合;当患者情绪不稳定,遇小事易发怒,不满足也激动时,对此我们应当充分理解,并细心与之交谈,找出其易怒的原因。对失语症患者,其面对的最大问题是语言交流的障碍,此时护士应耐心开导,帮助其适应非语言方式,如指导患者要“大便”时伸大拇指,要“小便”时伸小指的肢体语言及用笔记录等方式进行交流。告诉患者失语症是暂时的,只要遵照康复师制定的语言康复计划,定时练习,大胆发音、读报,语言功能的恢复是有可能的。日常工作中,我们语言要温和、态度和蔼,尽量消除一切会引起患者激动的因素,使患者心情舒畅。对一些性情粗暴、蛮横无理,拒绝配合治疗的患者,我们生活上多给与照顾,经常和他们谈心,尽量多说一些安慰性的语言,并采取非语言性安慰,如拉患者的手等,增加患者的亲切感;多征求意见,尽量满足他们生活上的各种需要,在治疗期间对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不要纠缠,可稍钱就,使患者情绪保持在最佳状态,尽早积极配合治疗,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3.2.2 焦虑型
多数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下,由于生活工作紧张,突然发病,没有思想准备,一时难于接受现实,表现为紧张、担心、疑虑、求医心切。这时我们应给予同情、关心和支持,并积极主动介绍科室环境,耐心解答患者的提问;帮助患者联系各项检查使患者担心的情绪放松,安心住院;并针对患者文化程度不同,进行不同程度的宣传,告其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治疗及预后,特别是要让患者明白积极主动的功能锻炼是恢复肢体功能最为有效的手段。鼓励与病情重但功能恢复好的患者互相交流,让其明白病情稳定,肢体恢复良好后一样能回归家庭,回归社会,使其消除顾虑。同时,取得家属配合,鼓励儿女、单位、同事及其亲朋好友多来探视,共同开导安慰患者并在精神和物质上给关心和照顾,使患者感受到仍然被需要和被尊重,利用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暗示患者只要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早日康复。
3.2.3 自卑感型
患者因担心自己的病情给家庭带来不便和经济上的更重的负担,感到十分愧疚,产生自卑心理,对自身的治疗抱有无所谓态度,甚至拒绝治疗、护理和康复训练。此时我们要多接触患者,主动和患者谈心拉家常,了解患者的各种思想状态和心理活动,鼓励患者主动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认真倾听其诉说,在取得患者信任的基础上,与其推心置腹的交谈,告其疾病的转归、预后,使患者承认和接受患病的现实,从而听从医师和护士的安排,积极配合治疗。如有一位男性患者患脑出血后,出现肢体偏瘫、失语,整日情绪低落,家属对他很关心,但患者还是叹气、摇头,显得闷闷不乐。看到这些情形,我们一边开导患者,一面讲解疾病的康复护理知识,指导患者加强肢体的功能锻炼,如急性期时在床上做肩肘、腕、髋、膝、踝的被动活动,预防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肌肉萎缩等各种并发症,待病情稳定后,进行康复运动治疗,告其肢体锻炼不能操之过急,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并让相同疾病正处于恢复期的患者现身说法,这样患者看到了希望,很快振作起来,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3.3 支持性心理干预
通过给患者精神上的安慰、支持、劝解、暗示,可增强患者对精神应激的防御能力,帮助患者控制混乱的思维和感情,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确定未来生活目标。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给予恰当的心理干预,由于脑卒中是一种病程较长,治疗手段复杂,治疗费用昂贵的疾病,57%的患者觉得自己成了家庭的累赘,大多数患者和家庭成员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消极悲观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护士应积极主动地与患者交流,耐心诚恳地与其进行沟通,让患者把自己的烦恼苦闷诉说出来,加以正确疏导,尽力做到让患者认清自己的情况,了解患者的需要,尊重和信任患者并鼓励其与疗效较好的、生活质量较高的、相同疾病的患者进行交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疾病的不同阶段必须提供不同侧重点的干预措施,要求护士本身要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对患者治疗、处置做到心中有数,并向患者讲解治疗、处置的目的、方法,以及需要的配合,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不适,防范措施。在心理干预过程中要把握好语言的分寸运用语言技巧和婉转的修饰艺术,同时要根据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性格、受教育程度区别对待[1]。
3.4 保持有效的应对方式
乐观的情绪是最有效的应对方式,通过心理干预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以达到消除其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目的,使患者能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相信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癌症治疗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其中“告诉您自己别着急,因为一切都会好起来”是最有效的应对策略,对特殊性格者,负性生活经历者及不同文化背景、经济收入者,根据每个患者自身的特征采取个性化的干预措施,综合评估后,采取适合个体的心理应对方式加以疏导。对于治疗效果不好,反复住院,家庭条件差者表示同情,对过分担心疾病预后的患者,要向他们说明病情,介绍基本知识,启发患者逐渐接受现实并面对现实,劝导患者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面对人生,面对疾病,介绍其他患者战胜疾病的事例。对于心存许多问题或疑虑的患者,应酌情给予详细解释,对于治疗效果不明显出现急躁情绪的患者,要给予安慰和鼓励,同时要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对患者照顾要细致入微,不离不弃,通过上述措施,提供心理支持,减轻发病后的无助感,减轻或消除焦虑,抑郁心理,促进其保持乐观情绪。
4 体会
通过心理干预后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明显下降,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说明心理干预可使患者心理状态得到明显改善。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可提高其有效的应对,降低心理应激水平,提高适应能力,降低或消除患者的心理危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心理干预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是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应作为脑卒中患者一种必须应用的护理治疗方法。
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促进疾病的恢复,同时心理康复也是促进机能康复的重要保证。相反,心理状态不佳,则起反作用。我们通过对患者的心理分型,并针对性进行护理,调整患者的心理因素,促使其有正确认识,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早日回归家庭与社会。
参考文献
盘县娱乐场所艾滋病干预工作体会 第10篇
【关键词】 娱乐场所 艾滋病 干预
【中图分类号】 R512.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387-01
盘县98年发现首例HIV感染者以来,截止2013年9月30日,按照现住址统计,我县共发现HIV感染者/AIDS病人共计662人,查无此人3人(其中经注射吸毒传播141例,经性传播496例,同性传播12例,血液传播1例,性传播+注射毒品传播5例,母婴传播3例,其他途径4例,男女性别比例为452/210),存活527人,死亡135人,随访472人,失访52人,随访率90.07%。全县有37个乡(镇) 均有感染者,年龄大多在20-40岁的青状年,近年来60岁以上男性老人感染逐年增加。根据疫情调查目前我县艾滋病传播正处于通过性接触向普通人群传播的关键时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盘县位于贵州省的西南部,是滇、黔、桂、川的交通枢纽。全县总面积4056平方公里,辖37个乡镇,450个行政村,52个居委会,总人口120余万人,两城区流动人口约1.5万人。是全国毒品重点整治县之一。全县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8300人,社会面活动的5150余人。有39家娱乐场所,宾馆酒店15家,发廊、洗脚城等24家。估计娱乐场所从业人员328人。以可查的娱乐场所从业人员328人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艾滋病干预工作实施前后,娱乐场所干预工作的整体水平,从业人员对艾滋病的知晓情况,安全套的使用情况,以及阳性检出的情况,并进行记录与分析。
1.2 方法
1.2.1 开发领导层,争取政府领导的支持和理解
召开县示范区启动会、领导小组协调会等。制定政策,政府发文成立组织,明确各部门职责。争取多部门的协调配合,各司其职。针对娱乐场所,由公安、工商、文化、卫生联合下发了盘卫字[2003]43号文。《关于在盘县娱乐服务场所进行HIV检测管理的通知》,2006年翻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57号《艾滋病防治条例》发放给娱乐场所的负责人,张贴,培训,使工作有法可依。 娱乐场所从业人员必须检测HIV,检测阴性者,发放“健康证”,半年复检一换。阳性者进行阳性告知,劝其避免高危不从事娱乐服务活动。新入所3天的从业人员必须到盘县皮防站检测HIV。联合督导:公安、工商、文化、衛生、艾综办抽调专人组成联合督导检查小组,定期(1次/半年)、不定期的督导检查娱乐场所从业人员“健康证”。对不配合工作的娱乐场所负责人进行行政处罚,暂扣卫生许可证、工商许可证等证,限期整改,合格后方可开业。
1.2.2 规范外展工作人员职责范围
据盘县皮防站目标责任制及竞争上岗制,两名业务人员竞争上外展工作人员的岗位,负责红果、城关娱乐场所的干预工作,外展人员每月深入娱乐服务场所一次督导娱乐场所业主开展本娱乐服务场所从业人员艾滋病宣教工作。
2 结果
2.1 整体干预效果
盘县娱乐场所干预工作已经形成常规工作,将艾滋病的有关法律条例用在日常的娱乐场所干预工作中,对HIV阳性感染者做好结果告知转介,劝其不要从事娱乐场所工作,对不听劝阻者,责令其娱乐场所负责人和相关的娱乐场所不得收留其从事娱乐场所活动,对不听劝阻的娱乐场所负责人由卫生行政部门按照《艾滋病防治条例》对其责令停业整顿,情节严重且造成其他感染报送司法部门处理。
3 讨论
对比干预措施实施前后的数据可知:干预前娱乐场所从业人员艾滋病知识知晓率58%,干预后知晓率达98%。安全套使用率,干预前每次均用57.5%,有时用的20%,从未使用22.5%。干预后安全套使用率每次均用97.65%,有时用1.6%,从未使用0.8%。即娱乐场所从业人员对于艾滋病的知晓率有所提升,安全套使用率有所提升,最终促使从业人员的阳性检出率有显著下降趋势。说明干预措施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此,在干预过程当中,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1)政府重视,多部门协调配合,是搞好娱乐场所干预工作的有力保障;2)成立组织,明确职责,各司其职,专人负责;3)制定政策,下发文件,让我们的工作有法可依;4)逐级培训,营造宣传教育氛围,提高知晓率;5)开展同伴教育,提高检测率。
进而,在下一阶段的工作过程当中,还需要关注如下问题,尽早制定针对性的完善措施,以确保针对娱乐场所从业人员的艾滋病干预工作质量能够稳步的推进与提升:1)人口较多,地域广,很难全面覆盖,特殊的地理位置为滇、黔、桂、川、等的重要交通枢纽。流动人员相对频繁,暗娼人群居无定所,部分暗娼人群在该地停留1-2天,又流到另一地方。对他们的干预工作是非常困难的;2)今后的娱乐场所干预工作中我们面对的总是新的面孔,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很难保持;3)由于在相应的项目类别中的外展人员和同伴宣传员所得到的报酬和本地的其它收入有很大的差距,在招聘的过程中往往是过问的多,在得知报酬后,都在认为和本地的收入不相符,所以给在工作的运行中出现了一定的困难;4)下一步工作中由于物价的上涨,相对的人均收入也提高,难免外展人员和同伴宣传员的退出,虽然项目单位和其本人都是签订有协议的,但是一张纸是不能对他们起到约束的,其原因他们都是社会上打工的,没有满意的收入他们是不会为你做贡献的。这些问题都值得加以关注。
参考文献
[1] 康均行,周久顺,张灵麟等.利用连续行为监测数据对暗娼艾滋病干预效果评估[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6):1001-1003.
[2] 康均行,周久顺,张灵麟等.利用行为监测数据对吸毒者艾滋病干预项目进行定量评估的研究[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8,14(3):251-253.
[3] 张明非,周莉,姜长友等.珠海市农村居民艾滋病干预效果评估[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11):1671-1673.
重症心力衰竭的护理干预体会 第11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3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心功能Ⅲ~Ⅳ级的心力衰竭患者60例, 诊断均符合国际心脏学会及WHO临床诊断标准, 排除既往有精神病史、严重认识功能障碍及检查不符合者。其中男32例, 女28例;年龄44~72 (56.3±12.4) 岁;临床表现主要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咳嗽、咯血痰、头晕、胸闷、肺部啰音、水肿、尿少、恶心、呕吐、肝肿大、颈静脉怒张、紫绀等。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36例, Ⅳ级24例;其中缺血性心脏病31例, 风湿性心脏病9例, 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8例, 扩张型心肌病12例。
1.2 护理方法
60例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患者参与的个体化的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护理干预如下。
1.2.1 心理指导:
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常因病程漫长、症状反复发作、活动受限等, 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 对治疗失去信心。故护理人员应随时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 针对不同患者不同的性格和知识水平, 指导其采用不同的方法, 如听音乐、看书等, 转移不良情绪, 努力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抑郁、绝望等不良情绪。
1.2.2 饮食干预:
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心脏排血量不足, 水和钠的排泄减少及胃肠淤血引起肠道吸收障碍。饮食上应少食多餐, 给予低盐、低脂、低胆固醇、低热量且易消化的食物。并告知患者及家属低盐饮食的重要性, 并观察患者每天进食情况, 以减轻心脏负担。患者每天的主食量应控制在150~300g为宜, 还应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适量补充蛋白质食物如鱼、瘦肉、奶制品。
1.2.3 活动指导:
活动指导是指指导患者掌握限制活动的原则。护士应告知患者简单的心力衰竭评估的方法, 根据心力衰竭程度的不同设计相应的活动指导。Ⅲ度患者应安静休息, 取半卧位或卧位。对恢复期患者, 鼓励其适当活动, 原则上以不出现症状为限。
1.2.4 用药护理:
嘱患者遵医嘱用药, 并讲解心力衰竭的用药原则、正确用药的益处, 以确保患者安全用药, 提高治疗效果。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大部分需出院后继续服用, 应告知患者勿自行减药或停药。应用血管扩张剂时, 要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密切观察患者血压的变化。
1.2.5 症状观察和对症护理:
护士要注意早期重症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若夜间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心率加快、失眠、烦躁、尿量减少等, 及时与医师联系;如患者表现极度烦躁不安、大汗淋漓、口唇青紫, 同时胸闷、咳嗽、呼吸困难、咯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 应考虑急性肺水肿发生, 嘱患者取坐位, 双腿下垂, 并立即准备配合抢救。
1.2.6 出院护理干预:
出院后指导患者保持健康规律的生活习惯 (饮食、睡眠、休息、活动) 及稳定的情绪, 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避免疾病复发[1]。
1.3 结果
60例患者经细心的综合护理干预, 出院54例, 病死6例, 再入院22例。
2体会
重症心力衰竭是一种渐进性的不可逆疾病, 其发病率不断升高, 各种临床症状体征难以控制, 不仅给患者带来身心痛苦, 而且给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重症心力衰竭的治疗护理不能仅依靠简单的健康教育指导, 而是需要在正规的治疗基础上采用综合的、患者参与的、个体化的护理干预措施, 才能更好地促进患者心功能的恢复。本文通过对重症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心理教育、饮食护理、运动指导、药物护理、密切的病情观察与出院指导等综合护理干预, 降低了病死率及再入院率。
参考文献
干预体会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