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答案范文
高二地理答案范文(精选6篇)
高二地理答案 第1篇
2013—2014学高二级第二学期期末
地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有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多选、不选和错选均不得分)
1-10CDCCDBDCAC:
11-20CCDDABDDBC
21-30DDBBDCCDAD
31-40DBADDCCACA
41-50ACCADADBAC
第Ⅱ卷综合题(共4小题,共50分)
51.(1)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水质下降破坏河流生态系统。(4分)(2)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轻水污染;调节小气候(6分)
52.(1)(4分)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成因:该地(云贵高原)石灰岩分布广泛,经流水溶解侵蚀作用而成。
(2)(6分)该时段①城市气温总体较②城市高,温差较②城市小;降水量较②城市少。成因:①城市此时位于该天气系统(准静止锋)的暖气团一侧,受锋面影响小,温暖如春;②城市位于冷气团和锋面控制区域,受其影响大,阴雨冷湿;①城市纬度较②城市低。
(3)(4分)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崎岖,耕地比重小;土层薄,土壤较贫瘠;地表水渗
漏严重,地表水缺乏;水旱灾害多(降水变率大);北部冬季较为阴冷。(任答4点得4分)
53.(1)水资源水力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4分)
(2)旱地增大(2分)
(3)BCD(2分)
降水(强度)(4)自然因素:①;②地形坡度;③土质条件;④植被状况。(4分)
(5)治理对策:①(封山育林)保护植被;②退耕还林还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③建设水土保持工程;④实施生态移民;⑤调整产业结构。(任答4点得4分)
54.(1)属于北大西洋中低纬度海区,大洋环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出程,寒流;中程,暖流;归程,暖流。(5分)
(2)特征:到达里斯本时为7月(8月或7~8月),气候干热(地中海气候)。成因:受北移副热带高压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5分)
高二地理答案 第2篇
读某行政区域的空间结构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区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具有一定界线但界线是不确定的
B.有一定功能
C.具有独立性,不会对其他区域造成影响
D.内部存在差异性,与周边区域具有连续性
2.从区域空间分布形式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可能表示城市 B.b可能是城市群
C.d可能是公路 D.c可能为农业区
【解析】 第1题,题干中已经告诉我们是某行政区域,因此具有明确的界线,具有一定功能;具有独立性,但区域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其他区域相互联系和交流的。第2题,从区域空间分布形式上看:d可能是公路,因为d呈线状分布;a可能是农业区,原因是面积较大,距交通线远;c可能是城市群,看其形态是大城市的周围分布着小城市,因为此处位于交通干线的`交会处,交通便捷,人口集聚,经济发达;b可能表示城市,分布在交通线附近,而且分布较均匀。
【答案】 1.B 2.C
我国东、中、西地带性经济差异是一切自然、经济、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据此完成3~5题。
中国三大经济地带分布图
3.影响我国地带性经济差异的因素中属于社会原因的是( )
A.地理区位 B.气候条件
C.矿产资源 D.开放政策
4.有关东部经济带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交通便利 B.经济国际化程度较高
C.能源、原材料丰富 D.环境问题严重
5.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东部首先应向西部迁移的产业是( )
①高科技产业 ②高能耗产业 ③高燃料消耗产业 ④高污染工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第3题,地理区位、气候条件、矿产资源都属于自然因素,只有开放政策是社会因素。第4题,东部经济带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能源、原材料相对不足。第5题,由于东部经济带能源、原材料相对不足,所以东部首先应向西部迁移的是高能耗、高燃料消耗产业。
【答案】 3.D 4.C 5.B
6.长江中下游地区对全国粮食增产贡献率变小的原因可能是( )
①非农业用地比重上升 ②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下降 ③所产粮食大量出口 ④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A.②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长江中下游人口、城市密集,城市、工业、交通等非农业用地比重上升,耕地面积下降,再加上耕地破碎,蔬菜、花卉等种植面积增加,粮食增产贡献率下降。
【答案】 D
8月8日3时第11号超强台风“海葵”在我国浙江象山登陆。受“海葵”影响,广东、福建、浙江风大雨急。结合下图,回答7~9题。
7.台风中心位置的确定用到的关键技术是( )
A.RS B.GPS
黔江民族中学高二地理新课改纪实 第3篇
高2013级是重庆市首庙推行新课改的年级, 民族中学高2013级的地理新课改如何稳步推进?又如何与高考有机接轨?
根据《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模块设置》的要求, 高二上学期应完成《必修3》的教学。《必修3》一共3个单元, 其中有3个小节为中国地理部分的内容, 于是备课组决定先复习《中国地理》。在复习《中国地理》时, 我们适当结合、穿插以上三个小节的部分内容, 让知识前后呼应。例如, 复习中国疆域辽阔、差异显著时, 我们将《必修3》中S1.1中国的三大自然区、中国的三大经济地带提前介绍, 加深学生对中国差异显著的认识, 让差异显著不只是一句空话, 而是实实在在。再如, 复习黄土高原时, 我们将《必修3》S2.1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和治理提前介绍, 加深学生对黄土高原的认识。这样, 在学习《必修3》时, 就赢得了时间补充讲解一些高考真题, 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 提高学生的高考适应能力, 有机地将新课改与高考结合起来。
在教学方法上, 我们精选案例,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例如, 学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时, 我们选取案例“陕北绥德韭园沟小流域综合防治模式”,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何为小流域?韭园沟综合治理采取了哪些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学生通过合作探究, 提出:在坡度大于25度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 为生物措施。在坡度小于25度的坡修水平梯田, 是工程措施。有同学大胆提出, 大力营造经果林, 既能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又能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在沟谷地带, 修建水电站, 既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能源, 又能解决当地的灌溉水源, 还能发展水产养殖, 更能有效治理水土流失。
地理课堂是传授地理知识的最重要途径, 民族中学的地理新课改, 更重要地体现在地理课堂上。我们改变老师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课堂模式, 以案例为线索, 以地图为工具,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读图、识图、绘图, 引导学生将文字描述转化为地图, 搞清楚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分布规律, 引导学生将地图中包藏的众多知识点、地理特点、地理规律通过观察、分析转化为文字。通过图文的相互转化, 学生的读图能力、析图能力和利用地图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并提高。整堂地理课, 老师扮演的是组织者、是设计师、也是参与者, 学生在课堂上轻松、愉快地探究、讨论, 课堂上探究的知识课后还回味无穷。过去, 地理课是学生最难学、最讨厌的学科, 现在, 地理课是学生最想学、最喜欢的学科。例如, 教学等高线地形图时, 我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 了解山顶、山脊、山谷、陡崖、陡坡、缓坡、通视效果等概念, 然后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上述地理事物在等高线地形图如何表达, 学生积极探究, 老师巧妙点拨, 共同总结出正确结果。然后通过练习让学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熟悉上述地理事物, 完成从物到图, 从图到物的相互转化, 加深学生印象, 培养学生判读等高线地形图的能力。
在作业布置上, 我们既要求学生完成新课改配套练习, 巩固课本知识, 提升解题能力, 又补充一些历年高考题中优秀的材料题。其实, 材料就是案例, 案例就是材料, 将案例与高考题目中的材料相结合, 新课改与高考也就自然有机结合在一起了。
我们的新课改推进, 还体现在教研上。每周三下午第三节课的教研会上, 备课组全体老师积极探讨, 针对中心发言人提出的课堂设计方案, 各抒己见, 既谈成功独到之处, 又谈不足之处, 最终合力形成一篇优秀的课堂设计方案。各位老师再结合班上学生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 略作调整, 然后贯彻实施。例如, 前面提到的穿插中国三大自然区和三大经济地带一例, 在讨论时, 有的老师就不太同意, 认为打破了教材体系, 让教材变得支离破碎。有的老师就一致同意, 认为通过穿插, 确实可以将差异显著讲得具体实在。
改革传统的以分数评价学生, 构建激励性评价, 也是我校地理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地理课堂上, 我们用期待、肯定、鼓励、希望的语言, 多表扬赞美学生, 少批评责怪学生, 努力营造出一个和谐、欢快的课堂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增长知识。对那些喜欢学习、敢于质疑、提出不同见解的学生给予鼓励、赏识;对个别认识能力不足, 见解有误的学生给予鼓励和引导;对回答不是很正确或稍有错误的学生, 少批评, 多鼓励。我们改变过去单一看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传统做法, 对学生作出积极良好的评价,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创设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相互帮助、相互启发的课堂氛围, 构建以激励为主的评价机制。
高二地理答案 第4篇
摘要: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两个显著特点。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二区域地理教学应选取典型案例,采用问题探究和思维建模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养。
关键词:典型案例;问题探究;思维建模;地理学科素养
2015年4月,笔者在福建教育学院参加“2015年福建省基础教育万名骨干教师(高中地理)省级培训”期间,有幸获邀到福建师大附中进行教学观摩,现场听取公开课“北美——以美国为例”,感触良多。授课教师选取北美地区最典型的美国为案例进行教学,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方式,在探究过程中进行“思维建模”,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帮助学生积累地理素养,获得广泛好评。
一、精选“典型案例 ”,以点带面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显著特点,其中区域性是地理科学的本质特征。区域地理集中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方法、视角和价值,知识集中程度高。高中系统地理的研究是以区域地理为载体,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区域地理教学已从统一分区教学转化为多元化分区教学,从以具体区域为基本面的教学转化为以突出区域地理要素和学习技能为导向的教学。因而,在教学中所有学习的“区域”都只是“案例”,是学习的载体。通过深入学习典型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特征,使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并在需要的时候迁移到其它区域的学习上,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选取具有典型代表的“区域”,从而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之目的。
作为近代迅速崛起的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不但在诸多领域具有领先地位,而且在北美洲的地理特点中具有典型特征,因而在讲述北美洲时往往以美国为例进行教学。通过选用“美国”作为典型案例,起到“窥一豹(美国)而知全身(北美洲)”的作用。
精选案例后,教师就要架设“桥梁”,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架设“桥梁”的关键是设计好问题,围绕案例逐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主动探究学习,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
二、凸显“问题探究 ”,培养学科能力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有关“区域地理”内容试题的命题已经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方向转化,在注重考查“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更是突出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创设思考情境,设计有思维递进关系的“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从而培养学生发现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本节课采用了三个问题进行探究。
问题探究1:读图1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美国本土的地理位置特征。
(2)简述美国本土的地形特征。
问题探究1实质是通过问题引领,让学生回归课本,复习基础知识,进行知识建构。
问题探究2:以乌鲁木齐和芝加哥为例,读图2和图3,对比两地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的异同及成因。
问题探究2是在问题探究1的基础上,跨越空间,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用相关知识并被激活应用在新的情境中,巩固相关的气候基础知识,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有效迁移和运用。
问题探究3:读图4分析美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原因。
知识拓展:比较北美西海岸、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并分析其原因。然后引导学生列表归纳美国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以上三个“问题链” 彼此相关、层层递进,重点考查“发现地理问题、解释地理现象、论证地理问题”的地理能力,在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过程中推动学生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在构建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地理学科素养。
三、着力“思维建模”,形成知能迁移
区域地理的复习应在学科思想的统领下,以培养地理学科素养为目标,将各地理要素用系统地理的基本原理进行内化,统整成地理综合体,由具体规律推导出一般原理,将知识与技能进行迁移,去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思维建模一: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思路
授课教师首先向学生强调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思路,即从区域的位置和范围入手→认识区域的特征及其成因→分析区域发展的区位条件→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探讨区域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然后引导学生回顾区域特征包含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其中自然特征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资源、土壤的特征;人文特征包括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及其它产业的特征。接着提问学生:认识区域特征的途径有哪些?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教师边引导边板书如下。
地图: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城市、交通线的分布……
统计图表:各要素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折线图、扇形统计图……
景观图片:地貌、民居、植被图……
文字材料:课本、图册、网络……
让学生掌握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思路以及该区域中需要提炼的区域特征以及提炼途径,既激发学习兴趣,又学习地理原理,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强化知识迁移意识。
思维建模二:位置特征
复习美国的领土、位置和范围时,授课教师特别提醒学生,在描述某区域的位置时,一般包括经纬度位置(或温度带)、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
思维建模三:地形特征
复习美国的地形时,引导学生从地形类型、地形起伏、特殊地貌、海岸线的曲直状况等角度回答。
思维建模四:气候成因
分析北美洲气候类型时,注重分析其成因,让学生分别从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地形、洋流、海陆位置、植被)等角度阐释。
纵观近几年的地理高考试题,以区域为载体对能力的考查集中体现在五方面:地理位置的判断与分析;地形特征的描述及分析;气候特征的描述与分析;河流特征的描述与分析;区域人地关系分析与可持续发展。本节课紧紧围绕区域特征,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关注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高二地理暑假作业答案 第5篇
BCABCCDBACABB
CADCDACBAACB
二、综合题(共50分)
26.(14分)
(1)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大小丰富缺乏(6分)
(2)旱地水田小麦水稻高低(6分)
(3)河网密布,耕地分散,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1分)人均耕地少,粮食商品率较低。(1分)
27.(12分)
(1)C(2分)
(2)逐渐减少(1分)海陆位置和地形(1分)
(3)塔里木盆地(1分)光热充足,降水稀少,有灌溉水源,沙质土壤。(答对三项得3分)
(4)过度放牧,过度樵采(2分)气候干旱,蒸发旺盛,植被稀少,大风天数多(2分)
28.(10分)
(1)水分含量越低,反射率越高(2分)C(2分)
(2)A(2分)
(3)农业资源普查、作物长势调查、病虫害监测等。(答对两项得4分)
29.(14分)
(1)阿巴拉契亚密西西比
(2)大气降水(2分)冬春季节流量大、夏秋季节流量小(2分)
(3)梯级开发(2分)
高二地理暑假作业答案 第6篇
DCCCDADBBC
11.
(1)南热带雨林气候(2)地震火山
(3)原因:①地处热带;②周围水域广阔;③地形复杂;④空气对流强烈。
(4)原因:①岛屿多,海域广阔;②热量充足,生物生长速度快;③入海河流多,饵料丰富。
(5)措施:①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防治水土流失;②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行生态模式,优化种植结构;③加强科技研发、应用与推广;④提升产业化水平,延长产业链。
12.
(1)东半球海陆间
(2)合理开发石油资源,加强海洋能,如潮汐能的开发利用;加强风能的开发利用;加强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引进技术发展核电。
(3)西南风受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影响,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
(4)①赤道附近,光热充足,降水丰富;②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缓;③河流较多,灌溉水源充足;④河口三角洲土壤肥沃。
高二地理答案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