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复方雷公藤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复方雷公藤范文(精选7篇)

复方雷公藤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自2010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8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 男50例, 女30例, 年龄15~75岁, 平均年龄 (40.62±4.52) 岁, 其中斑块状28例, 点滴状52例;进展期54例, 女26例, 患者均伴随典型皮疹, Auspitz征 (+) , 患者均经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及电解质检查等, 均正常;排除治疗前2个月接受维甲酸、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患者,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各为40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复方甘草酸单铵 (生产公司:无锡市第七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2025694) 60 ml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内静脉滴注, 1次/d, 在此基础上同时采用雷公藤多苷片 (生产公司:上海复旦复华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Z43020138) 20 mg, 3次/d, 1周为1疗程, 患者共接受4个疗程治疗;参考组患者采用复方甘草酸单铵治疗, 使用药物、方法、剂量及疗程等与观察组相同, 4个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血清中TNF-a及IL-8水平进行观察, 同时记录患者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进行有效处理。

1.3 疗效判定

根据PASI评分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观察, 痊愈:PASI评分下降90%以上, 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显效:PASI评分下降60%~90%之间, 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有效:PASI评分下降25%~59%之间, 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但并不明显;无效:PASI评分下降25%以下, 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2]。治疗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治疗4周后,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参考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中TNF-a及IL-8水平均有明显改善 (P<0.05) ;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参考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2。

2.3 观察组治疗中出现2例恶心、3例食欲不振患者,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 参考组治疗中出现2例恶心、1例食欲不振患者,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 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银屑病是临床常见皮肤病, 治愈难度较大, 病情反复延绵, 患者生活质量出现严重下降, 同时患者社交受到较大影响, 传统药物治疗中患者长期服药, 毒副作用较大, 因此耐受性较差。甘草酸类药物具有明显皮质类固醇激素样效应, 能够诱生干扰素, 抑制体内超氧阴离子, 同时抑制花生四烯酸的游离及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具有抗过敏、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3];同时皮质激素样副作用较小, 不会对患者造成较大副作用, 而药物在治疗中又具有多方面的免疫调节作用。雷公藤多甙片中主要成分为雷公藤多苷, 具有除湿消肿、祛风解毒作用, 同时药物能够抑制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 有效抗炎, 两种药物联合使用, 药理作用与银屑病发病机制基本吻合, 效果显著。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参考组 (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中TNF-a及IL-8水平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参考组 (P<0.05) , 由此可知, 复方甘草酸单铵联合雷公藤多苷片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效果显著, 安全性高,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马福生.复方甘草酸单铵联合雷公藤多苷片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分析.中国热带医学, 2007, 07 (06) :1054.

[2]宋颖.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联合复方甘草酸单铵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观察.皮肤病与性病, 2011, 33 (01) :40-45.

雷公藤扦插育苗试验 第2篇

1 试验地概况

扦插育苗试验地设在江西省林业科学院苗圃地E28°44′34″, N115°48′55″, 海拔50 m, 年均降雨量1 754.9 mm, 无霜期294 d, 年平均气温17.5℃, 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型气候。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扦插枝条采自江西省林业科学院树木园雷公藤试验地, 生根粉为双吉尔 (GGR) 。

2.2 插穗制备方法

采集1~2年生雷公藤粗壮、无病虫害的枝条, 45裁截带有2个节的插穗, 插穗粗2~6 mm, 下端在生根粉水溶液中浸泡后上床苗扦插。

2.3 扦插方法

苗床上盖2 cm厚细土, 苗床宽1.2 m, 插穗株行距8 cm×15 cm, 扦插完后浇透水, 搭塑料薄膜温棚保温保湿。

3 结果与分析

3.1 扦插时间与生根成活率的关系

试验设计了5个扦插时点, 观测萌芽前后及冬春季对扦插的影响, 扦插日期分别为2012年11月20日, 12月15日, 2013年1月15日, 2月10日, 3月25日。3月中下旬雷公藤开始萌芽, 因此3月25日的插穗为已萌芽条, 试验结果见表1。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 11月至翌年2月实施扦插的, 插穗3月1日腋芽开始萌动, 3月30日根原基开始萌动, 插穗的萌芽日期和生根日期与扦插时点几乎没有关联。雷公藤冬季落叶, 在萌芽前扦插比在春季萌芽后扦插, 插穗成活率稍高些, 田间管理也简单。

3.2 生根粉对扦插的影响

使用双吉尔 (GGR) 生根粉, 考量生根剂浓度和插穗在生根水中浸泡时间两者对插穗生根成活率的影响, 扦插日期为2012年2月10日, 调查统计日期为2012年6月, 试验结果见表2。

试验结果表明, 使用生根助剂可以提高成活率约4个百分点, 生根剂的浓度和浸泡时间对插穗生根成活率的影响极小, 因此, 可以说, 雷公藤扦插育苗技术简便, 操作简单, 成活率高。

3.3 扦插苗出圃移栽

选择2个出圃移栽时点, 2月和3月, 即1年生扦插苗萌芽前和萌芽后进行移栽试验, 6月调查统计移栽成活率, 结果表明, 在这2个时点上移栽, 成活率都能达到100%。

4 结论和讨论

1) 雷公藤扦插育苗技术简便, 操作简单, 成活率高, 每年12月份前后扦插效果最好, 成活率90%以上, 每根枝条可以获得多个插穗。冬季扦插比春季或夏季成本低, 田间管理简单[3]。

2) 生根助剂对提高雷公藤扦插育苗成活率效果不明显, 雷公藤扦插育苗在不使用生根粉的情况下成活率很高。

3) 雷公藤扦插苗在2~3月移栽成活率近100%, 扦插育苗是雷公藤最好的育苗方法之一[3,4]。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45卷·第三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5.

[2]黄宝祥, 朱培林, 聂伟, 等.雷公藤的栽培与应用[J].江西林业科技2012 (5) :26-29.

[3]林光美, 姜建国, 江锦红, 等.雷公藤的栽培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 2003 (9) :25-27.

雷公藤的栽培与应用 第3篇

1 雷公藤栽培技术

雷公藤为亚热带植物,通常分布在海拔300~500m的山地和丘陵,适生土壤为排水良好、微酸性的类泥沙或红壤,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多见生于路旁灌丛中、疏林阴湿处。雷公藤主要分布在台湾、两广、福建、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和江西等,朝鲜和日本也有分布。雷公藤,木质根,小枝棕红色,具4~6棱,被密毛及细密皮孔。单叶互生,椭圆形或卵状长圆形。聚伞花序呈总状排列,顶生,密生黄锈色短柔毛,总花梗长4~10 mm,花梗长约4 mm,花色淡黄白色或白绿色,花期5~6月。蒴果长圆形,黄褐色,具3片膜质翅,黑色种子1粒,果期8~9月[1]。

雷公藤栽培技术研究始于二十世纪末,福建林学院和浙江省丽水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等在种源收集、良种选择、育苗和人工栽培技术、药材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了首创性工作。当前,雷公藤栽培技术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丰产栽培技术、尤其是丰产的同时如何保证药材品质的栽培技术等领域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希望经过大家的努力,能尽快制定出符合本地区实际的雷公藤GAP栽培技术标准。

1.1 雷公藤育苗技术

雷公藤的繁殖方法有播种育苗、扦插育苗、组织培养育苗和野生资源驯化。种子育苗由于采种困难,野生种源驯化由于资源匮乏等因素的制约,它们都难于进行规模化育苗繁殖活动,组织培养还没有规模化繁殖育苗的成功实践。目前,生产中通常采用扦插育苗技术,扦插育苗的材料有雷公藤的茎段或根段。

1.1.1 插穗制备方法。

采集1~2年生雷公藤粗壮、无病虫害的枝条,裁截成长10~15 cm、带有2~3个节的插穗,插穗粗5~7 mm。每50~100条插穗绑扎成捆,注意不要上下头颠倒,插穗最好用ABT 2号生根粉处理,每扎下端在生根粉水溶液中浸1~2 min后上床扦插。如果以根作插穗材料,通常采挖3年生以上雷公藤根,剪取直径0.4 cm以上,长8 cm以上的完好根段,挖根时间为11月至翌年2月。但是,挖根对资源破坏大,工时多,育苗成本高,资源匮乏地区不宜采用。

1.1.2 苗床制作。

苗床地应选择向阳地块,冬季深翻、晒土,施腐熟厩肥45 000~60 000 kg/hm2作基肥,耙细整平,然后在苗床上盖细土,苗床宽1.0~1.2 m为宜。1.1.3扦插方法。扦插通常在3月前后,平均地温10℃以上时进行。插穗以8 cm12 cm的株行距,60°~80°夹角斜插在苗床上,苗床上打穴穴插或开条沟扦插,插穗(茎枝)入土一半长度以上,须保留一个侧芽露出苗床,压实,浇透水。苗床上搭建高1 m的荫棚,晴天11∶00~17∶00时遮阳,其它时间撤去遮阳物。育苗期间保持苗床土壤湿润,一个月左右插穗开始萌芽,长出新根后拆掉荫棚。当苗龄有1 a左右,地上茎长到约20 cm高时即可出圃移栽。

1.1.4 移栽方法。

在南方,雷公藤四季均可栽植,春夏季雨水充沛,有利于栽植,11月至翌年3月移栽,成活率高。栽植要求苗正根舒、深浅适宜,浇足定根水。苗木出圃时最好剪去过长的根须。在夏季移栽,要立即种植,如果出圃至栽植之间间隔较长应打浆,当天不能栽完的苗木应假植,种植密度株行距约1 m1 m[2,3,4,5,6]。

1.2 雷公藤的抚育管理

雷公藤作为药材,由于毒性大,药材多用其去二层皮的根蕊部分,通常种植7 a以后采收其根,生长周期比较长。其叶也可入药,但毒性更大,利用价值不如根部,所以栽培管理上应以根生长和根的质量为目标,通过种源选择、施水肥、打顶等田间管理措施来提高药材产量和品质,主要田间管理措施包括除草、施水肥、打顶和病虫害防治等。

1.2.1 除草。

在雷公藤生长期间,前期除草要求每年1~2次,后期最好每年1次。第1年上半年结合扩穴培土锄草1次,下半年1次;第2和第3年每年上下半年各除草1次;第4至第7年每年锄草1次。雷公藤属浅根性植物,锄草时不宜过深,以免伤害到根系。

1.2.2 施肥。

生产实践表明,施肥1次和未施肥的3年生雷公藤根生长量相差可达1倍多,为了保证雷公藤的品质,施肥次数、施肥量和肥料种类的选择都是很重要的,施肥最好在秋冬季作业,肥料以有机肥或农家肥最好,前3 a每年1次为宜。沿根缘挖环形小沟,不要伤根,将肥料施入沟内后回土。

1.2.3 摘蕾和打顶。

雷公藤生长过程中顶梢生长优势会抑制萌孽力,去除顶梢能够促进侧枝的萌发和生长,增大冠幅。通常移植后的第2年,在雷公藤主杆约1 m处将顶稍去除,藤茎控制1 m长。夏秋季为雷公藤的花期,花期应及时摘除花蕾,保存营养[3]。摘蕾和打顶都有利于促进根的生长,提高药材的产量。

1.2.4 病虫害及防治。

雷公藤有炭疽病、根腐病2种主要病害和卷叶蛾类幼虫虫害。卷叶蛾类幼虫咀食叶子,食量大,繁殖能力强,可用菊酯类农药防治;根腐病多发生在夏季,危害根部,表现为茎基部发生黄褐色病斑,植株腐烂,严重时死亡。根腐病的防治方法:加强田间管理,防止干旱和渍涝,使用的农家肥要腐熟充分。发现病株后应及时铲除,向病穴内撒生石灰杀灭病菌。病害程度较轻时可用50%的多菌灵灌根防治;炭疽病危害叶片,发病时叶片上出现灰绿色病斑,干旱和高温高湿天气容易发病。炭疽病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可用1∶200波尔多液喷洒病株,林地每年清理1次,将残枝落叶清除并烧埋[3,4,5,6]。

1.3 雷公藤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雷公藤属植物种间根系生长存在差异,种源内株间的变异极为显著,产量高的种源其株间的分化更大[7],种源内个体的显著差异为雷公藤的遗传改良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优良单株选择能带来巨大的增产潜力。杨细明[5]等对雷公藤单株选优研究表明,表型变异程度为:枝数量>寇幅>主藤长>地径,表型间存在相关性。人工栽培的雷公藤植株总生物量构成为:根占总量的52.75%,茎占37.67%,叶占9.58%。雷公藤植株根的组成(重量)为:粗根>中根>细根。建立了雷公藤植株总生物量与枝数量、地径和藤长等的回归模型,提出了以总生物量为目标的选优方法。

雷公藤的根重与枝条的重量、数量、粗细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中枝条的重量与根重量具有最大的正效应,枝条数量次之。人工栽培药材产量可达到总生物量的62.9%以上,利用雷公藤枝条重量预测根系生物量具有较好的可靠性[8]。

浙江省丽水市林业科学研究所2006年收集了华东、华南和西南等10个省27个县(市、区)的雷公藤种质资源,初步建立了种质资源库。DNA分析发现居群间存在明显的变异。以雷公藤的主要药用成分之一雷公藤甲素含量作为评价药材质量指标,发现不同种源的药材质量差异极大,建立了雷公藤特征成分HPLC指纹图谱库,建立了用指纹图谱定性分析和主要活性成分定量分析相结合的雷公藤药材质量评价方法。

2000年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确定泰宁县为雷公藤种植基地,种植了33.33 hm2,在政府的鼓励和引导下,雷公藤人工栽培和加工迅速地发展和壮大,全县已有雷公藤种苗基地13.33余hm2,栽种面积2 666.67 hm2,成为全国最大的雷公藤种植基地。

雷公藤栽培时间较短,近年来,雷公藤种植在福建、浙江的少数几个地区发展较快,栽培技术研究目前还不够全面和深入,没有形成行业性或地方性标准或规程,尤其是在育苗技术,提高药材品质和产量的栽培技术等领域存在的问题需要人们沉得住气,做耐心、细致的研究和实践,究其原因,一是它的生长周期比较长,二是人工栽培起步较晚。

从全国来看,雷公藤野生资源在长江流域以南及西南地区均有分布,虽然分布较广,但是野生资源的蕴藏量很少,小面积居群现象十分罕见,通常是零星散落分布,野生资源根本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资源与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要加强野生种质资源的保护,坚决禁止野生资源的掠夺性采收。要加强栽培技术的研究,尤其是GAP栽培技术,培育出不仅丰产而且药用活性成分含量高的优良品种。要建立良种生产基地和种植示范基地,辐射并引导林农的生产种植行为,推动雷公藤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江西是雷公藤重要分布地之一,江西省药物研究所种源对比分析试验发现萍乡市有高品质的雷公藤种质资源,目前还没有看到有关雷公藤的种植加工活动。

2 雷公藤应用现状

2.1 雷公藤的化学成分

1936年赵承嘏首先从雷公藤根部提取得到雷公藤红素,至今,我国科技工作者发表或阐述了化学结构的雷公藤化合物100多种,其中约70个化合物具有药理作用,它们绝大多数为生物碱、倍半萜、二萜和三萜,其中生物碱约16种,倍半萜化合物约12种、二萜化合物约14种,三萜化合物约17种,还有多糖、卫柔醇、卫柔碱和有机酸等少数其它化学结构的化合物。生物碱和二萜化合物是雷公藤的主要药用活性成分,二萜化合物有雷公藤内酯酮、雷公藤内酯醇、雷公藤内酯二醇、雷公藤内酯、16-羟基雷公藤内酯醇、雷公藤氯内酯醇、雷公藤内酯三醇、雷公藤内酯二醇酮和13,14-环氧-9,11,12-三羟雷公藤内酯等,它们是目前研究得最多,也是雷公藤中最重要的药用活性物质。1980年代,张伟江等从雷公藤根皮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11个二萜化合物,其中Ⅳ和Ⅺ为新发现的化合物,而且可能是治疗白血病的有效成分。三萜化合物有β-谷甾醇、雷公藤内酯甲、3β,22α-二羟蔡-△12-齐墩果烯-29-羧酸和3-epikatonic acid等。1990年代,夏志林等从雷公藤根蕊中得到7个三萜化合物,其中的雷酚内酯,对刀豆素A引起的淋巴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2 雷公藤的药理药效

雷公藤被认为是目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红斑狼疮效果最好的药物之一。

雷公藤大毒,是中药中毒性最大的药材之一,其根皮的毒性远远大于根蕊,嫩叶、尖芽或叶片毒性最强。毒性主要表现在对消化道、心血管、神经系统和泌尿系统的伤害,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是最常见的,因此,在保存雷公藤化合物活性的同时,降低或消除其毒副作用的研究意义非凡。1980年代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以雷公藤甲素为先导化合物进行化学结构修饰,获得了一系列新化合物,有些新化合物保持了原来的活性,但是毒性显著降低。李援朝等合成了一系列雷公藤内酯醇衍生物,其中雷公藤LLDT-8具有强烈的体内和体外免疫抑制活性,毒性低于雷公藤内酯醇,有望成为新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药物。该产品已临床二期,如投放市场,每年需求雷公藤甲素约100 kg,将有10亿元左右的市场份额。

在雷公藤对肾上腺皮质的影响和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两个方面,国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夏志林等报导,雷公藤内酯和雷公藤内酯二醇具抗白血病的作用,而雷公藤中这二类成分的含量不高,为雷公藤的种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已经上市的雷公藤药品有:雷公藤叶提取物雷诺酯片,根蕊提取物雷公藤多甙片等。1980年代,中国皮肤病研究所和江苏泰州制药厂合作率先开发国内第一个雷公藤中成药上市产品“雷公藤多甙片”。雷公藤多甙片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治疗关节炎疾病的中国首创植物新药制剂,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和常规医保用药目录。雷公藤红素具有抑制细胞蛋白酶的作用,是天然的抗癌化合物,它的抗癌效果与紫杉醇媲美,更为重要的是,它几乎无毒副作用,或将成为继紫杉醇之后又一个高效低毒的抗肿瘤植物药。

2.3 雷公藤的杀虫作用

关于雷公藤杀虫的研究,1933年,陈同素首次发现雷公藤对家蚕有拒食毒杀作用,杀虫物质来源其根部。1944年,赵善欢等首次做雷公藤和雷公藤根皮提取物对三化螟幼虫的试验,证明有强烈的毒胃作用。大量的研究和试验证明:雷公藤根皮粉或根皮的浸提物对菜白蝶、蒽麻夜蛾、蝽尺蠖等多种鳞翅目幼虫、铁甲虫、豆平蝽、黄守瓜等有拒食、毒胃或麻痹效果;对棉大卷叶虫、甘蔗棉蚜和苋菜螟等有毒杀作用。外国学者发现雷公藤根粉对天幕毛虫、马铃薯叶甲有拒食和毒胃作用,雷公藤小根根粉对美洲蜚蠊有较强的毒性,但大根根粉没有。1980年代开始,福建农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对雷公藤的杀虫作用做了大量的研究。雷公藤应用于小菜蛾、菜青虫和苹果小卷蛾等的防治试验做了很多,并取得了良好的田间应用效果[9,10,11,12]。过去大多认为雷公藤的杀虫物质只有它的生物碱成分,分离获得了几个有杀虫活性的生物碱单体(不是所有的雷公藤生物碱都具有杀虫活性)。现已证明,除生物碱外,它的一些其他化合物也显现一定的杀虫活性,但效果远不如生物碱。例如,雷公藤中雷公藤次碱、总生物碱和非生物碱菜青虫5龄幼虫试验效果为:雷公藤次碱>总生物碱>非生物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福建农林大学等已申请了多项雷公藤杀虫剂专利,但尚未见雷公藤杀虫剂商品。制约其应用和发展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产品的稳定性和成本,这也是植物源农药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

雷公藤作为传统的中药材,1980年代,随着中成药雷公藤多甙片等新药的上市,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雷公藤被认为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红斑狼疮效果最好的药物之一,雷公藤多甙片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治疗关节炎疾病的“中国首创植物新药制剂”,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和常规医保用药目录。雷公藤红素具有抑制细胞蛋白酶的作用,它被认为是继紫杉醇之后又一个高效低毒的抗肿瘤植物药物。雷公藤种内存在丰富的变异,不同种源无论是生物量还是药用活性成分含量都存在差异,这为它的栽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前,我国科技工作者对雷公藤呈现出极大的热情,对其药理药效的研究投入了较多的力量,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医药领域的成果不断地推动着雷公藤产业的发展,相信随着对雷公藤认知的不断深入,它必将为人类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45卷.第三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2]林光美,姜建国,江锦红,等.雷公藤的栽培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3(9):25-27.

[3]林光美,侯长红,江锦红,等.雷公藤良种栽培技术及推广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6):1389-1391.

[4]洪伟,李键.雷公藤栽培及利用研究综述[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7,27(1):92-96.

[5]杨细明,洪伟,吴承祯,等.雷公藤优良单株选择技术(Ⅰ)[J].北华大学学报,2008,9(3):256-260.

[6]斯金平,阮秀春,黄文华,等.雷公藤主要经济性状生长情况及相互关系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雷公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福建泰宁:2008.

[7]许元科,斯金平,阮秀春,等.雷公藤种质对药材产量的影响[J].浙江林业科技,2007,27(5):1-4.

[8]陈昭海.雷公藤药材栽培及其在泰宁的地理分布[A]//第四次全国雷公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上海:2004.

[9]周琳,马志卿,冯俊涛,等.雷公藤生物碱制品对小菜峨和菜青虫的控制效果[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6,34(12):169-173.

[10]徐红星,陈建明,吕仲贤,等.雷公藤非生物碱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4):179-181.

[11]高广春,谢所梅,陆婷,等.雷公藤提取物的杀虫生物活性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1,39(5):169-171.

雷公藤制剂的用药安全性分析 第4篇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显示, 从2004年1月-2011年9月, 涉及雷公藤多苷片的病例报告633例, 其中严重不良反应53例, 主要表现为药物性肝炎、肾功能不全、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闭经、精子数量减少、心律失常等。涉及雷公藤片的病例报告201例, 其中严重不良反应19例, 主要表现为药物性肝炎、肝肾功能异常、肾功能衰竭、胃出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闭经等。涉及雷公藤双层片病例报告5例, 其中严重不良反应1例, 表现为骨髓抑制。

现对雷公藤多苷片的不良反应加以总结, 为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提供参考。

1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

雷公藤多苷应用于消化系统,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腹痛、腹泻等。少数患者可出现伪膜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 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 如呕血、便血[1];停药和对症处理后, 病情均能得到缓解。同时, 在临床应用雷公藤多苷时, 肝脏转氨酶升高较为常见, 因此长期使用极易导致药物性肝病[2]。雷公藤多苷的治疗量和中毒量成正相关[3], 因此应用雷公藤多苷时联合应用保肝类药物可有效降低其不良反应。

2 生殖、内分泌系统不良反应

生殖、内分泌系统是雷公藤多苷临床不良反应的多发系统。 (1) 对于女性, 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月经减少、闭经, 且具有可复性, 停药后或间断用药后恢复正常。 (2) 对于男性则主要表现为精子减少, 导致不育症。该药主要作用于早期精子细胞, 干扰圆形精子细胞向成熟精子转化[4]。对雷公藤导致男性不育有多种说法, 目前多认为是由雷公藤多苷片引起睾丸生精细胞损伤, 男子精子数量减少所致。

3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主要表现为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以及急性粒细胞减少[5], 少数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纵隔淋巴瘤[6]。

4 皮肤黏膜损害

雷公藤多苷的免疫抑制作用可增加细菌和病毒感染机会, 产生口腔黏膜出血, 如黏膜充血、溃疡;或产生皮肤黏膜损伤, 如淤血、紫癜等。雷公藤多苷引起皮肤黏膜过敏反应的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发红, 多发性红斑药疹、皮疹。皮疹多为散发, 常累及面部和四肢。

5 其 他

雷公藤多苷的免疫抑制作用可有效降低肾移植早期排斥发生率, 但大剂量使用雷公藤多苷可导致肾衰竭的产生, 影响肾移植远期存活率的提高[7];长期服用雷公藤多苷也易导致感染, 主要为反复上呼吸道感染[8];神经系统损害较为少见, 只有极少数产生头痛、头晕现象[8];还可引起脱发[9]、小关节痛[10]等。

鉴于雷公藤制剂有效成分同时又是毒性成分, 且治疗窗较窄, 连续服用可出现肝、肾、血液及生殖等系统不良反应, 建议患者在服用该类药物时, 必须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用药初期从最小剂量开始。还要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疗程, 一般连续用药不宜超过3个月。用药期间应定期随诊并注意检查血、尿常规, 加强心电图和肝、肾功能监测。儿童、育龄期有孕育要求者、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禁用;心、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严重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降低者禁用;胃、十二指肠溃疡活动期及严重心律失常者禁用。且避免与其不良反应相同的药物同服, 如阿司匹林等。

参考文献

[1]金达茂.口服雷公藤片致伪膜性肠炎1例[J].新药与临床, 1993, 12 (2) :94.

[2]张宇明, 闯家柱.大剂量谷胱甘肽治疗雷公藤多甙致药物性肝损害15例[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2005, 2 (3) :221.

[3]袁晓英.雷公藤多甙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剂量与副作用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 2002, 6 (12) :1808.

[4]杨小红, 张伟程.雷公藤制剂的应用及其副作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4, 16 (5) :511-512.

[5]李茂超, 高文雅, 王慧英, 等.雷公藤对血细胞影响的观察[J].中华皮肤科杂志, 1993, 26 (4) :229-231.

[6]邬晓宁.雷公藤多甙治疗关节病型银屑病发生纵隔淋巴瘤1例[J].中华皮肤科杂志, 1991, 24 (2) :135.

[7]Miller LW.Cardiovascular toxicities of immunosuppressive agents[J].Am J Transplant, 2002, 2 (9) :807-818.

[8]谢宝官, 钟文, 蒙姝丽.雷公藤多甙片副作用的临床观察[J].广西医学, 2002, 24 (4) :576, 679.

[9]周嘉陵, 朱琦, 杨晓凌, 等.雷公藤制剂副作用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9, 19 (2) :77-79.

雷公藤在皮肤科的应用 第5篇

1 雷公藤的药理作用

雷公藤最早收载于《神农本草经》[1], 从最初提取到萜类色素雷公藤红, 至今已提取到近70种成分, 主要为生物碱类、二萜类、三萜类、倍半萜类及糖类。其中红素、内酯、甲素、乙素是主要活性成分。化学成分还有卫矛醇、卫矛碱、β-谷甾醇、L-表儿茶酸和甙等[2]。现代药理试验证实其具有抗炎、抗免疫、抗肿瘤、抗生育、抗肾损害等作用[3,4]。 (1) 免疫抑制作用:雷公藤能作用于淋巴细胞而对免疫系统起抑制作用, 其中以对体液的免疫抑制作用较为显著。雷公藤甲素在对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迟发性超敏反应 (DTH) 、体外诱导的抑制性T细胞活性、T细胞亚群的研究中发现, 其对细胞免疫有抑制作用, 对环磷酰胺所致的DTH反应增强模型也有很强抑制作用;并能抑制B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分泌促炎症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而发挥抗炎免疫作用[5]。 (2) 免疫调节作用:现代研究还发现, 雷公藤不仅是一种免疫抑制剂, 还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 小剂量能增加自然杀伤细胞的细胞毒活性, 纠正T细胞亚群分布上的紊乱, 调整免疫反应。 (3) 抗炎作用:雷公藤可通过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发挥抗炎作用, 且与强的松药理作用互补[6]。雷公藤乙酸乙酯提取物有促进肾上腺合成皮质激素的作用;雷公藤多甙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有抑制作用, 并能阻断组胺、5-羟色胺的作用, 可通过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而起作用。 (4) 抗菌作用:雷公藤红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607分枝杆菌、枯草杆菌、无核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 对革兰氏阴性细菌也有一定效果, 对真菌尤其是皮肤白色念珠菌感染疗效很好[7]。 (5) 抗病毒作用:雷公藤中提取的有效抗体已被证实具有抗病毒作用。对艾滋病病毒、EB病毒、单纯疱疹Ⅰ型病毒、人类巨细胞病毒、麻疹病毒、流感A型病毒都就有抑制作用[8]。 (6) 改善微循环:雷公藤内酯对炎症早期血管通透性增高、渗出、水肿有明显抑制作用, 雷公藤内酯能明显抑制红细胞膜破裂, 这可能是由于其有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7]。此外, 雷公藤还有抗肿瘤、抗生育、杀虫等作用, 但与皮肤科应用关系不密切, 在此不做叙述。

2 雷公藤在皮肤科的应用

雷公藤在皮肤科中应用广泛, 对40多种皮肤病均具有较好的疗效[9]。 (1)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多为各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 雷公藤通过免疫抑制和抗炎的机理对皮炎、湿疹、荨麻疹、激素依赖性皮炎等皮肤病发挥作用。 (2) 结缔组织病:为累及结缔组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雷公藤通过抗炎和对免疫系统的作用对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等结缔组织病起作用。 (3) 银屑病: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炎症性皮肤病, 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均不清楚。目前临床利用雷公藤制剂治疗各型银屑病, 可能与雷公藤具有较强的抗炎及免疫抑制效应有关。 (4) 血管类皮肤病:为原发于皮肤血管的炎症性疾病, 雷公藤可能是通过调节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环而对结节性红斑、过敏性紫癜、白塞氏等血管类皮肤病起作用。 (5) 大疱和无菌性脓疱性皮肤病天疱疮:此类疾病亦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雷公藤对天疱疮、掌跖脓疱病等疾病也有疗效。 (6) 其他皮肤病:雷公藤对红皮病、副银屑病、痤疮、玫瑰糠疹、斑秃、多型性日光性皮炎、麻风、单纯疱疹、夏季皮炎、神经性皮炎和痒疹等皮肤病皆有效。

3 雷公藤的不良反应

雷公藤属于毒性很强的药物, 其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频率远高于其他药物。其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心血管系统、骨髓及血液系统。 (1) 消化系统: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是雷公藤临床应用中发生频率最高的症候群, 而且在正常的剂量范围内就会发生。主要表现为恶心、纳差、腹胀、腹泻、腹痛及呕吐等。长期服用后部分患者出现肝肿大、肝区疼痛、ALT升高等中毒症状。肝病患者应该慎用或忌用雷公藤制剂。 (2) 泌尿系统:主要表现为肾功能衰竭。 (3) 心血管系统: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心律失常, 严重者血压可急剧下降, 个别患者出现室颤而导致死亡。 (4) 骨髓及血液系统:主要表现为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急性粒细胞的减少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5) 免疫系统:治疗量显示出对免疫功能的抑制, 超量、中毒则会引起淋巴器官萎缩和淋巴细胞死亡。生药和提取物制剂均有这一不良反应。 (6) 皮肤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发红、多型性红斑药疹、结节性红斑、固定性药疹, 发病率为10%, 一般在服药半个月后发生, 也有的患者在服药2天后便出现过敏症状, 停药后, 给予激素、维生素C和抗过敏药物治疗, 多在1周内症状消失[10]。 (7) 生殖系统:男性常表现为精子数量显著减少, 活动力下降, 畸形率增加。女性表现为月经紊乱、经量减少或闭经, 停药后均可恢复。 (8) 其他:可致复视、听力减退、色素沉着、水肿、血糖升高、纵隔淋巴瘤、不宁腿综合征等不良反应[10,11]。雷公藤的治疗量与中毒量相近, 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时, 应注意掌握用药的剂量和适应证, 发现问题及时停药并对症处理, 确保用药的安全、合理、有效。

总之, 雷公藤有类似激素样作用, 但没有激素的不良反应, 有“中草药激素”之称, 在皮肤科中的应用广、疗效好, 对皮肤科疑难杂症的治疗, 更具独到之处。但在应用时须高度警惕雷公藤的不良反应。

摘要:雷公藤是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 具有抗炎、抗免疫等作用。近年来雷公藤在皮肤科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现将雷公藤在皮肤科中的药理、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进行综述。

雷公藤多甙治疗紫癜性肾炎疗效观察 第6篇

关键词:紫癜性肾炎,雷公藤多甙,过敏性,疗效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主要侵犯毛细血管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是皮肤科常见的坏死性血管炎之一, 以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关节炎或关节痛、腹痛、胃肠道出血及肾损害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过敏性紫癜的肾损害即过敏性紫癜肾炎 (HSPN) ,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疗效决定着过敏性紫癜的远期预后, 主要的临床表现为镜下血尿或间断肉眼血尿, 伴或不伴蛋白尿, 仅少部分会出现肾病综合征, 严重者可发展为慢性肾衰竭[1]。目前, 单纯西医治疗对本病尚无很好的疗效, 笔者采用雷公藤多甙结合传统的西医方案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病例来源为我院皮肤科与儿科门诊和住院患者, 在过敏性紫癜诊断成立的基础上, 排除肾实质性病变如原发性肾小球源性疾病及结石、囊肿、肿瘤等, 其他如狼疮性肾炎等继发性病变。46例患者中男28例, 女18例, 年龄6岁~36岁, 平均年龄13.6岁。全部病例均有血尿出现, 其中蛋白尿者24例, 反复发作者20例。诊断标准参照赵辩主编的《中国临床皮肤病学》[2]。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治疗:芦丁20 mg;醋酸泼尼松片1~1.5 mg/ (kgd) , 晨起顿服;双嘧达莫5 mg/ (kgd) , 分3次口服, 给予钙剂、维生素C常规口服。治疗组为雷公藤多甙1~1.5 mg/ (kgd) , 分3次口服, 加上述西药, 疗程为8周。

1.3 疗效判定[3]

治愈:皮疹全部消退, 腹痛、关节痛等伴随症状消失, 各项辅助检查指标恢复正常。显效:皮疹消失或明显减少, 腹痛、关节痛等伴随症状明显减轻, 各项辅助检查指标明显好转。无效:皮疹未退或退而复发, 各项辅助检查无改善。总有效率= (治愈例数+显效例数) /总例数100%。辅助检查主要包括尿蛋白、尿中红细胞、血常规、肝肾功能等。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3.33%,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4.54%, 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1。

3 讨论

过敏性紫癜是皮肤科常见疾病, 约25%~60%的过敏性紫癜患儿病程中尿检异常, 90%以上肾活检有不同程度肾受累[4]。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全身的小血管炎, 以冬夏和秋冬交替时好发, 患者常有链球菌、腺病毒的上呼吸道感染史[4]。肾脏是过敏性紫癜最容易侵犯的器官, 其受累程度决定了过敏性紫癜的预后。其发病机制尚未明了[5], 既往研究资料表明其可能是各种致病菌导致的一系列免疫炎症反应, 抗原和抗体结合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 并沉积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或基底膜, 造成免疫损伤[6]。过敏性紫癜是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的常见类型, 其病理改变为细胞内或细胞间水肿, 严重者可形成表皮下水疱, 真皮乳头水肿, 真皮浅层, 尤其是真皮乳头的小血管管壁以及血管周围有纤维蛋白样坏死及中性粒细胞浸润, 可见核尘, 表皮可出现坏死, 血管外常有红细胞外渗。直接免疫荧光可见血管壁Ig A沉积, 也可见C3沉积。

过敏性紫癜在临床的出现概率较大, 且这种病症会造成患者的器官及四肢损害, 影响患者的生活。该病的易复发性也是治疗方面存在的一个难点, 病情反复发作可导致患者身体其他方面的损害。常规西医治疗的复发情况较多, 使治疗效果降低。

雷公藤多甙片的主要成分为雷公藤多苷, 其作用机理主要有两方面:抗炎和抑制免疫反应。抗炎作用方面的具体机制为拮抗和抑制炎症递质的释放, 从而减轻关节炎的程度。在抑制免疫作用方面的具体机制为抑制T淋巴细胞功能, 抑制迟发型型变态反应, 抑制细胞因子白介素-1的分泌, 抑制T淋巴细胞分裂与繁殖。通过我们的临床观察其和传统西医治疗相结合,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然而其毒副作用较大, 如肝脏损害、粒细胞减少、肾脏损害及生殖系统损害, 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筛选适应证, 以更好地治疗紫癜性肾炎。

本文结果显示, 应用雷公藤多甙片辅助治疗过敏性紫癜, 肾脏受累程度及复发显著减少。但由于其副作用较多, 发生率较高, 在进行治疗时要严格筛选病例, 以取得最佳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56.

[2]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853.

[3]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238.

[4]杨霁云, 白克敏.小儿肾脏病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36.

[5]石孝孝, 崔红红.清热凉血化瘀方外洗配合西药治疗单纯性过敏性紫癜62例[J].实用医技杂志, 2007, 14 (17) :2305.

复方雷公藤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36例病例随机分成治疗组68例, 男38例、女30例;年龄25~72岁, 平均 (40±5.30) 岁。对照组68例, 男36例, 女32例;年龄27~70岁, 平均年龄 (41±4.70) 岁。两组患者在年龄及性别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临床表现: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 轻症的患者多数以发作性咳嗽和胸闷为主要表现。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吸氧、解痉、平喘、应用抗生素等治疗, 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雷公藤多苷片1.0 mg/ (kg·d) , 分3次饭后服用, 共服12周;川芎嗪注射液10 ml静滴, 1次/d, 14 d为1个疗程, 。

1.3 疗效标准

呼气性呼吸困难, 听诊肺部哮鸣音在7 d内消失者为显效;8~14 d内消失或减轻者为有效;14 d以上未改善者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见表1, 由表1可见,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为95.6%。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治疗组显效率及1年内复发明显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P<0.01) 。由此可见:治疗组加用雷公藤及川芎嗪注射液能明显缩短病程及较少复发。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的常见病及多发病, 其基本的病理改变和反复发作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气道慢性炎性反应和气道重构, 两者可能互为因果关系, 相互促进、共同引起哮喘发病。川芎嗪是从中药川芎总生物碱中分离得到的1种有效活性生物碱, 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作用, 尚具有扩张小血管、改善微循环和增加脑血液量的作用[2], 研究发现川芎嗪可以通过下调气道核因子-B激活细胞数量 , 抑制气道嗜酸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的浸润, 从而有效减轻气道炎性反应[3]。雷公藤不仅能通过抑制肺组织 SCF产生进而下调其激活肥大细胞释放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和组胺的功能 , 从而发挥抑制气道炎性反应的作用[4]。还能对慢性期哮喘气道壁、气道血管平滑肌及肺泡壁肥厚有显著抑制作用, 可改善慢性哮喘气道、血管重构等严重的病理改变, 对减少复发有一定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 应用雷公藤联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支气管哮喘在总有效率与传统治疗无明显差异, 但能明显缩短病程及减少复发。且两种药物价格便宜, 无明显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特别是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雷公藤联合川芎嗪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36例支气管哮喘随机分成两组, 全部患者均给予吸氧、解痉、平喘、应用抗生素等治疗, 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雷公藤多苷片1.0mg (kg.d) , 分3次饭后服用, 共服12周;川芎嗪注射液10ml静滴, 1次/d, 14d为1个疗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1年内复发率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为95.6%。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治疗组显效率及1年内复发明显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P<0.01) 。结论雷公藤联合川芎嗪治疗支气管哮喘在缩短病程及预防复发是一种较有效的方法, 是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雷公藤,川芎嗪,支气管哮喘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647-1648

[2]解斌.实用新药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9.

[3]陈径, 杨莉, 金蕊, 等.川芎嗪对哮喘大鼠NF2-B的表达及气道炎症的影响.现代医学, 2005, 33 (6) :351-352.

复方雷公藤范文

复方雷公藤范文(精选7篇)复方雷公藤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院自2010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8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 男50例,...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