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历程和寓意
发展历程和寓意(精选11篇)
发展历程和寓意 第1篇
第一18世纪60年代以前 (与自然相和谐的护岸景观)
当人类诞生后, 直到伏羲时代, 人们“逐水草而居”, “择丘陵而处”, 对洪水一直采取“躲避”的态度。到了神农时代, 经济有所发展, 为了避免洪水的侵害, 人们开始采取主动的姿态, 创造出了“僝”与“埋”的防洪方法。“僝”是“以柴木奎水”, “埋”是壅土填筑。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利用植物、木和土石等天然材料进行护岸的建造。在我国, 早在周代已有沟渠堤岸植树的制度。战国时, 《管子》主张“大者为之堤, 小者为之防, 树以荆棘, 以固其地, 杂之以柏杨, 以备决水”。国外也有类似的记载, 早在公元前28世纪, 欧洲凯尔特人和伊里利来人采用柳枝编织篱笆的技术来进行防护。秦汉以后, 一直到宋元, 由于人们对水的性质认识不断深入, 护岸的材料使用也更加丰富。这时出现了使用树枝、林秸、石头等捆扎而成材料作为护岸的材料。这种手法在我们现代叫做“柴枕法”。到了明清, 据记载的护岸有抛石、柳树护岸、山石护岸与条石护岸。尤其出众的是明代刘天和总结堤岸植柳经验, 归纳为“植柳六法”[2]。在材料应用上, 由于块石取材方便与自然易融合, 一直应用在护岸建造当中。
这一时期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城市护岸形式以自然形态为主, 遵循自然河岸形式来进行的。材料也多采用自然的山石、植物等材料, 因此护岸景观是以自然景观为主体, 体现了天然弯曲的河道和丰富的植物群落, 护岸表现为城市景观系统当中的一部分, 具有良性的生态循环体系。
第二18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期 (人工化的护岸景观)
工业革命以后, 工业化的急速发展和经济的迅速膨胀, 使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人定胜天的思想成为这一时期人类处理城市生态问题的普遍观点, 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天平发生倾斜。这一时期人类对于城市护岸也采用了强制性的措施, 利用高大硬质的防护堤遏制河水的侵扰, 应用紧束河腰、裁直河道等措施来争取更多的城市用地化。造成城市的护岸景观环境遭到强烈的干扰, 使其生态失衡、景色单调、亲水困难, 同时蓄积了更大的洪水灾害和生态灾难。
第三20世纪早期至今 (城市护岸的生态景观)
久治不愈的洪水灾害和人水相隔的痛苦, 使人们不断的反思。经过200多年的思索终于顿悟:“天下至柔者莫过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能胜之, 以其无以易之。”之至理, 继而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方。这一时期在欧洲率先进行生态适应性护岸的研究和实践工作。1938年德国的Seifert首先提出了亲自然河溪治理的概念;20世纪50年代德国正式创立了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理论, 提出河道的整治要植物化和生命化, 从而使植物首先作为一种工程材料被重新应用到工程生物治理之中;20世纪70年代中期, 德国开始了真正的河流治理生态工程实践, 对河流进行了自然保护与创造的尝试, 被称之为重新自然化。二战后, 世界范围内的城市滨水区开发热潮, 带动了城市滨水护岸景观的研究发展。20世纪70年代, 瑞士、法国、奥地利、荷兰等国也在河道治理中开始运用生态工程技术;20世纪70年代末, 瑞士Zurich州河川保护局建设部的Christain Goldi将德国的Bittmann生物护岸法丰富发展为“近自然工法”, 即拆除已建的混凝土护岸, 改修成柳树和自然石护岸, 给鱼类等提供生存空间, 把直线形河道改修为具有深渊和浅滩的蛇形弯曲的自然河道, 让河流保持自然状态, 这种方法在瑞士被称为Naturanhe Wasserbau[3]。到20世纪80年代, 德国率先在世界提出了“近自然型河流”的概念, 即河流规划与建设应以接近天然河流为标准。之后, 德国开始在自身国内进行这一概念的落实与实践。1985年丹麦开始实施的河流复原工程。恢复原来的弯曲河道形式, 在冲积平原地带进行湿地再造等。1989年美国的Mitsch和Jorgensn正式探讨了生态工程的概念并定义为“为了人类社会和其自然环境两方面利益而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设计”[4]。20世纪90年代以来, 美国将兼顾生物生存的河道生态恢复作为水资源开发管理工作必须考虑的项目, 采用了近自然工法使生态环境得以良好恢复, 对河道的生态整治工程目前已经扩大到整个流域尺度的整体生态恢复。受这观念的影响, 日本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了“创造多自然型河川计划”, 仅在1991年, 日本全国就有多处试验工程, 在日本建设省第九次治水五年计划中, 对于河流采用多自然型河流治理法, 采用植物护岸、石头及木材护底的自然护岸, 河段尽可能利用木桩、竹笼、卵石等天然材料来修建河堤, 并将其命名为“生态河堤”。不得已使用混凝土的护岸, 也按生态型护堤法进行覆土改造。为挽救城市河流的生态, 日本政府采取了“放任自流”的办法, 使流经城市河流两岸重新草木葱笼。堤坝不再用水泥板修造, 而是改用天然石块铺砌, 还给草木自然生长的空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城市护岸的景观设计中, 回归自然、亲水、景观与文化等新理念不断涌现, 以景观生态学为基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护岸景观研究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国内有很多专家和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城市护岸景观进行研究和实践。例如黄岳文等认为生态护岸是融现代水利工程学、生物科学、环境学、生态学、景观学、美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水利工程;罗立民等认为生态护岸是结合治水 (水利) 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新型护岸技术。
从护岸的发展的历程来看, 以景观生态学为指导的生态适应性护岸是城市护岸发展的方向。景观生态学是针对城市景观发展的这种复杂状况而应运而生的综合性的学科, 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城市 (生态适应性) 护岸景观和生态体系进行空间、尺度和景观格局上的分析和研究, 从而营造可持续性的城市护岸景观将是城市护岸发展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潘宏图.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的生态策略研究-以内江市为例[D].西南交通大学.2005, 11
[2]Larson, Marit and Betsy Hopkins BioengIneering in Stream and River Restoration:Success Enhancing Specific Functions Under Multiple ConstraintsPresented at Society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lnternational
[3]Franti, Thomas G Bioengineering for Hillslope, Streambank and Lakeshore Erosion Control Cooperative Extensio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1996
我国黄金市场发展历程和现状 第2篇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黄金市场共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冻结民间黄金买卖,鼓励黄金生产(1949-1978)
1950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下发《金银管理办法》,冻结民间金银买卖,明确规定国内的金银买卖统一由中国人民银行经营管理。1957年9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大力组织群众生产黄金的指示》,人民银行、财政部等部门采取了诸如提高黄金收购价格、取消黄金生产课税、增加财政补贴等措施落实国务院指示,以此鼓励黄金生产。1963年初国家停止了对金、银饰品加工原料的供应,银行所收购的金、银饰品也不再对外销售。
2、统一管理,统购统配(1978-1993)
改革开放以后,冻结民间黄金买卖的管制政策开始出现松动。1979年中国人民银行铸造发行纪念币、投资性金银币。1982年我国放开了中断20多年的黄金饰品零售市场,中国金币总公司也从这年起开始发行著名的熊猫金币。在此阶段中,统一管理、统购统配的黄金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并得到完善。1983年6月15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金银管理条例》和1984年1月发布《金银进出国境的管理办法》,对我国金银的生产、收购、配售、加工、使用、回收、进出口等提出明确的法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参照国际黄金市场价格,适时调整国内黄金价格,以此调节国内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
3、逐步市场化(1993-2001)
从1993年开始,黄金生产企业开始进行市场导向的改革,“统购统配”计划外的黄金交易破土而出,出现一些地方性的黄金交易市场。1999年12月28日,白银放开交易,上海华通有色金属现货中心批发市场成为中国唯一的白银现货交易市场。白银的放开给中国黄金市场的放开打下了基础。2000年8月,上海老凤祥型材礼品公司获得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批准,开始经营旧金饰品收兑业务,成为国内首家试点黄金自由兑换业务的商业企业。
4、全面市场化(2001-至今)
2001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宣布取消黄金“统购统配”的计划管理体制,在上海组建黄金交易所。2001年6月11日,央行正式启动黄金价格周报价制度,根据国际市场价格变动对国内金价进行调整。2002年10月30日,上海黄金交易所正式开业,中国黄金市场走向全面开放。2003年4月,人民银行取消了黄金生产、加工、流通审批制,改为工商注册登记制,标志着黄金商品市场的全面开放。在现货交易蓬勃发展的基础上,2008年1月9日黄金期货正式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挂牌交易,至此我国黄金市场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我国黄金市场的现状:
1、中国的黄金生产位居世界前列
中国的金矿资源比较丰富,总保有储量超过四千吨,局世界第七位。中国最有名的山东的胶东金矿,产金量一度局世界第五位。2007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二大黄金生产国,目前中国为世界第三大黄金生产国。
2、黄金消费大国
2006年消费量高达269.3吨,占世界黄金消费总量的9.23%。国内的黄金需求一直是以首饰性消费需求为主。预计今后几年中国的黄金消费量有望大幅增长至500吨。
3、黄金市场格局逐渐形成
目前,我国黄金市场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场内和场外市场。场内市场以交易所为核心,上海黄金交易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成为黄金现货和黄金期货两大场内交易市场。
4、黄金进口渠道不断放开
近年来,我国黄金进口量逐年增加,参与黄金进口业务的商业银行也从原先的四大国有银行逐步扩大到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我国具有黄金进口资格的商业银行已经达到12家,随着黄金进口的有序放开,国内对于黄金的实物需求与日俱增,我国实物黄金的进口量也在快速增长。
5、国内国际黄金市场联动性大大增强
具备代理黄金业务的金融中介机构在国内黄金市场及国际黄金市场同时运作,国内投资者借此可以展开全天候的黄金市场交易。研究表明,国内黄金价格与国际黄金价格的偏离度非常小,内外市场的联动性大大增强。
调研目的与意义
1、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与有关法律制度,了解我国黄金市场发展历程和现状;
2、走访长沙各个售卖黄金的专柜,了解目前黄金饰品的种类和大多数消费者的偏好,了解金价的行情及其波动,以及各个金店是否接受黄金的回收,如何进行黄金的回收,回收价格的多少,买卖差价;
3、通过去往各大银行、期货公司了解纸黄金、黄金期货、实物黄金的交易情况,黄金是否是大多数市民所愿意选择的投资渠道;
4、设计调查问卷,在河西与河东两大块区域发放问卷,了解长沙市民参与黄金交易的意愿,投资黄金的能力,参与黄金的交易风险意识及风险承受能力;
法国创业教育发展历程和政策举措 第3篇
企业家(entrepreneur)一词首次出现于16世纪,来源于法语的动词“从事”“着手干”(entreprendre)。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Richard Cantillon)于1730年首次将entrepreneur用于学术领域。此后,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伊(Jean Baptiste Say)和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在学术中的使用,使entrepreneur得到广泛传播和使用。但英语中的“创业”(entrepreneurship)作为名词被译为法语收录进词典的时间并不长:2002年,《小拉鲁斯词典》收录,《小罗伯特词典》于2012年收录。在法语中,名词“创业”用法多样,entrepreneuriat与entreprenariat两种拼写都很常见。[1]
虽然“企业家”一词起源于法国,但法国鼓励创业和发展创业教育并非最早与最积极的。二战后,美国就将创业作为解决退役军人工作问题、支持他们融入社会的重要政策;法国则加强政府干预,实施了“现代化与装备计划”,对基础产业实行投资倾斜政策,提高工业技术装备现代化水平,法国工业得到迅速恢复。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法国经济发展繁荣。70年代以后,法国工业经济缓慢增长。这时,法国才开始鼓励人们创业,一些商学院、工程师学院开设了培训企业家的课程。1978年,法国高等商学院(HEC)开设“企业家”课程,开创了法国创业教育的先河。20世纪90年代末,法国逐渐开始重视将创业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融入大学课程。人们认识到,创业教育的对象不应只是精英学校的学生,特别是高等商学院和工程师学校的学生,而应该是更广大的学生群体,包括学习人文社科和艺术的学生。
2007年实施的大学自由与责任法(LRU)被认为是法国相关人士推动发展创业教育的机遇。欧债危机以来,法国经济持续低迷,青年就业问题严峻。作为经济改革重要政策措施之一,法国政府积极支持尤其是大学在校生和毕业生自主创业,为此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2009年,法国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和协会组织发起了“大学生-创业者”计划(Plan Etudiants Entrepreneurs),将“创业”真正引入了高等教育政策领域。[2]
2013年5月11日,法国国家创新计划(Le Plan National pour lInnovation)提出要在高等教育领域培育创业和创新文化,继续加强校企合作。该计划进一步推动了法国创业教育的发展。
二、高等教育领域的举措
2009年,时任法国高等教育部长瓦莱里·佩克莱斯(Valérie Pécresse)、负责手工业的国务秘书埃尔维·诺维利(Hervé Novelli)和中小企业商会(PME)联合发起了“大学生-创业者”计划,以支持综合大学和大学校开展创业教育,为所有有意愿创业的学生提供创业培训和相关支持,让创业文化真正融入综合大学与大学校。
2013年10月22日,时任法国高等教育与科研部长菲奥拉索在访问巴黎马恩-拉瓦雷大学笛卡尔孵化器时提出了支持学生创业者的新措施和目标:在四年内实现由大学生或大学毕业生创建或重振2万家公司;通过发展创业文化,培养学生创业所需的能力;让创业成为撬动高等教育领域教学变革的“杠杆”。法国高等教育与科研部要求高校从本科阶段开始,面向所有大学生开展创新和创业教育。具体来说,在本科阶段,开设创业入门课程;在硕士研究生阶段,设立创新管理、项目创业与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在博士研究生阶段也开设相关课程[3]。除了支持创业课程建设,高等教育与科研部越来越重视产学合作,积极推进实践平台建设,出台了多项支持学生创业的举措。
(一)实践平台建设
1.建立学生创业中心
作为“大学生-创业者”计划的一部分,全法建立了20个学生创业中心(p?觝les de lentrepreneuriat étudiant,PEE)[4]。PEE一般由高等教育与科研集群(PRES)、至少一所综合大学、一所大学校、一个专业网络和一家企业组成,被高等教育与科研部认为是在高校推广最佳创业教育实践的方式之一。这20个中心联合综合大学、大学校、协会组织和企业界向学生提供创业启发、创业培训和创业支持,促进跨学科的学习和合作,传播创业文化。PEE汇聚了227家高等教育机构和350个合作机构。例如阿尔萨斯的ETENA中心,当地所有高等教育机构都参与其中,包括斯特拉斯堡大学和高阿尔萨斯大学这两所综合大学,8所工程师学校和斯特拉斯堡管理学院,此外还有16家研究机构、7家协会组织和3家企业也参与ETENA中心的业务。基于数字化的工作环境,ETENA中心打造创业空间ENT2,向阿尔萨斯所有大学生开放,提供大量信息和多样化服务。
2.建立学生创新、技术转化和创业中心
2013年10月,时任法国高等教育与科研部部长菲奥拉索提出了支持学生创业者的新措施:2013-2016年,建立30个学生创新、技术转化和创业中心(PEPITE)。为顺利创建PEPITE,并为其提供支持,高等教育与科研部和法国信托投资在斯特拉斯堡签署合作协议。同时,PEPITE还将受到法国中小企业部的支持。各地PEPITE基于区域发展的具体情况,协调创业和创新课程的开设和发展,支持大学内部已有的孵化器和合作空间的发展[5]。PEPITE还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以下支持:一名教师或企业家等PEPITE外的其他相关人员的指导;为创业者和相关人员提供交流平台;支持创业者与PEPITE合作方签署业务合同。
(二)支持和激励措施
1.建立“大学生-创业者”身份
2014年,法国为创业中的28岁以下的大学生或大学毕业生建立了“大学生-创业者”身份,支持他们在创办公司期间享受学生能享有的相关社会福利。PEPITE的项目发起人都可以申请这种身份。
2.建立创业协调辅导制度
2010年,法国推出了一系列在高等教育机构内推动创业活动的措施,主要任务是确保现行针对学生创业的不同措施之间的衔接、协调与整合,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同时,每所高校任命一名创业辅导员,与设立在学校内部的就业指导办公室合作,其主要任务是鼓励学生的自主创业活动,并使学生了解进行创业活动可能获得的支持和帮助。
3.设置“汤普林大学生创业奖”
法国高等教育与科研部自2014年起启动“汤普林大学生创业奖”,为PEPITE的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以及创新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该奖项颁发给18~30岁的大学生或毕业三年以内的大学毕业生。依据全法评审委员会对项目的评估,获奖者在创办公司时会获得5000欧元或1万欧元的资助。最有发展潜力的3个项目会获得1万欧元的额外奖励。[6]
4.对学生创业项目实施税收优惠政策
法国的税收政策一直是新创企业发展的一大障碍。2013年,法国年轻企业家发起“鸽子运动”,指责法国的“没收型”税收,一些创新企业的老板因不愿做“被拔毛的呆头鸽子”而离开法国。为解决这一问题,法国政府将支持创业提上了议程,出台了14项政策以激发全社会的创业活力,包括减税和赋予创新公司优先地位。由于财政上的不足和政治意愿的缺乏,大幅削减税费可能不现实。法国政府高级公务员、投资委员、原欧洲宇航防务集团首席执行官路易斯·加洛瓦(Louis Gallois)就曾提出削减200亿欧元的工薪税,最终政府未能采纳,而采用了税收津贴的方式降低企业赋税压力。
但为了鼓励学生创业,法国给予“高校年轻企业”(la jeune entreprise universitaire, JEU)优先地位,通过减免社会保障分摊金和税收,帮助年轻企业度过创业最初的困难时期。成为JEU须满足以下六个条件:公司员工人数在250人以下、年营业额在5000万欧元以下或者公司资产在4300万欧元以下;由大学生、毕业五年之内的硕士或博士、大学教师、研究人员管理或持有公司;管理者或合伙人在高校的科研成果在公司主要活动中得以体现;创办不足8年;自然人、公共性的协会组织拥有至少50%公司资产;公司不能是经过重组、合并、扩张或重新营业的。
5. 创新孵化器提供全面的创业支持
在于1999年颁布的鼓励研究和创新的《阿莱格尔法》的框架下,法国教育部支持成立了28个创新型企业孵化器。各孵化器在区域范围内,由各高等教育机构或研究机构设立。这些企业孵化器组建了经验丰富的团队,在空间、设备、智力支持和融资方面为创业项目发起人提供个性化指导,为企业从制订商业计划到第一次融资或第一项产品商业化期间的各个关键阶段提供服务,如项目管理、战略制定、公司筹建、知识产权和财会支持。企业孵化器还会帮助创业项目融资;分析人力资源需求及团队成员素养,为创建公司组建团队。
创新型企业孵化器项目评选委员会依据项目的成熟度、与公共研究的联系以及项目的经济潜力来选择其所支持的项目。2000-2014年,各孵化器为4000余个创新项目提供了支持,五年间,由各孵化器支持成立的创新公司达2700家。[7]
(三)积极促进产学研合作
从阿司匹林到首次全球生产的内燃机,法国为全球贡献的发明和创新引人注目。这得益于法国对于教育和科研的高投入。2015年,安永会计师事务所(EY)的调查指出,法国在研发方面的公共支出占GDP比例超过 G20 国家平均比例的 2.2%,但在公共研发成果的商业化方面情况堪忧。法国研究人员人数方面,这些年逐渐与邻国德国缩小了差距。但两国的创新产出,从专利申请量的角度来说,仍然有很大的差距。[8]
法国地方对于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有一些探索:从1992年开始,罗讷-阿尔卑斯大区、里昂和格勒诺布尔学区、法国企业家组织(MEDEF)合作启动了一项名为“学校-企业”计划(plan école-entreprise)的项目,以拉近产业界、教育界和年轻人的联系。这项计划受到欧洲社会基金和罗讷-阿尔卑斯大区、MEDEF的资助。在此计划框架内,罗讷-阿尔卑斯大区“学校-企业周”“想法创造者”创新竞赛(Créateurs didées)和“职业世界杯”(Le Mondial des Métiers)等活动得以举办。
近年来,法国政府越来越认识到创业对于拉动经济和解决就业的重要性,高等教育与科研部联合其他部委、协会组织和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竞争力中心、设立卡诺研究所、成立促进技术转化的组织等,推动教育、科研和技术转化的发展。政府还承诺为创业者出台支持投资税收的政策,积极促进教育科研和产业界的合作以提升研发转化率。
在高等教育与科研部的倡导下,截至2010年10月,约300家高校(其中有70余所综合大学)开始为学生编制《创业参考》,提供创业教育和创业支持方面的信息。《创业参考》在高校内支持创业文化的发展,如通过宣传高校与企业、协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实现相关信息的有效传播;企业也可以通过《创业参考》提供实习信息,寻找适合某个创业项目的学生团队,为学生提供指导。
2012年10月,法国时任教育部长佩永强调,“仅仅在大学三年级实习是不够的,学生应该从初中一年级开始了解企业和职业。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让学生找到更合适工作,企业应该更好地认识他们在学校的职责。教师也应该在教学中保持与产业界的良好联系。”
2015年12月2日,法国现任教育部长娜雅·瓦罗·贝尔卡桑(Najat Vallaud-Belkacem)宣布将进一步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高等教育与科研部的目标是每一位初中生都能参观一次企业,与一位专业人士交流,有一次实习机会,做一个具体的项目。为此,她提出“实习中心”(p?觝le de stages)计划,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让他们更好地融入职场与社会。她还表示,“很多年轻人虽然走出学校多年,但仍然无法接近劳动力市场。我们需要加强联系,保证学校所发的学位证书与劳动力市场对能力的需求一致”。
三、结语
2011年10月,法国高等教育与科研部发布的一份关于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的报告中指出,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培养创办公司的人才,而是具备创业精神、态度和能力的人才;创业精神应该在广义上作为一种有益的态度,应用于职业和个人生活中。可见,法国国家层面对于创业教育具有深刻的理解。学者帕维斯(Pavis)于2003年指出,对于一些管理学的教师、研究者来说,创业教育是促进学科保持活力的因素,他们支持并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和教学。但一些创业方面的法国专家并不支持创业教育的普及。他们不希望专业被“稀释”,特别是很多不专业的研究和教学人员参与创业教育的教学工作,并把创业能力“平庸化”。但这不能阻止政府越来越鼓励创业和创业教育。
在创业环境方面,法国还需要提高整个社会对创业的认同和热情。新企业的创立在法国面临一系列困难和障碍:劳动力成本高,政府在鼓励和资助具有潜力的公司方面力度不够,法国创业公司的国际拓展能力相对有限[9]。虽然法国政府在不断改善创业环境,通过信息化手段进一步简化创设公司的行政程序,也积极调整税收政策,但法国社会对创业失败的容忍度较低。EY2015年的调查指出,46% 受访创业者认为创业失败就是职业生涯的失败,G20 国家的平均比例为21%。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人们的创业精神也会不断萎缩[10]。走出这一困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培育创业文化,将创业教育延伸至中小学。2014年,法国教育部颁布了一项面向全国的指导方针,确立了小学生需要成功地融入社会,有能力开拓自己的职业未来的目标。由此,创业也成为法国中小学的一项跨学科的教学目标。一些学校将其融入各种选修课程,如职业探索、职业准备、经济和社会学等。为推动基础教育领域创业教育,法国已经在全国层面开展了针对中小学生的创业项目,如为学习而创业(Entreprendre pour Apprendre)、我们的EPA商业区等。
创业教育不仅有利于营造创业的文化氛围、降低失业率、创造就业岗位、减少公共财政赤字,还将对大学的教学、管理和运营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改变高等教育。管理学专家卡洛琳(Caroline Verzat)就指出,要想教好创业,最好成为“创业的”大学。“创业型大学”的模式正体现了高等学校的这一变革,他们具有富有远见的战略规划、完善的相关配套机构、适应需求的教学实践,并与产业界保持了密切的关系。法国工程师学校、商学院等“大学校”在产学研的协同合作、企业界代表参与教学和管理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较成熟的机制,是法国创业教育开展的有利条件,也是综合性大学开展相关教学和研究可以借鉴的典范。
注释:
①根据网站http://www.ecoleentreprise.fr/整理。
参考文献:
[1]Olivia Chambard.La Promotion de lEntrepreneuriat dans lEnseignement Supérieur. Les Enjeux dune Création Lexicale[J]. Mots. Les langages du politique,2013(2):103-120.
[2]MESR, Secrétariat d?魪tat chargé de lArtisanat, du Commerce et des PME, Plan Etudiants Entrepreneurs[EB/OL].http://media.enseignementsup-recherche.gouv.fr/file/2010/49/2/entrepreuneuriat_156492.pdf,2016-04-01.
[3]MESR. Une Nouvelle Politique pour l'Entrepreneuriat Etudiant[EB/OL]. http://www.enseignementsup-recherche.gouv.fr/cid74614/une-nouvelle-politique-pour-l-entrepreneuriat-etudiant.html# Generalisation_des_formations_a_l_entrepreneuriat_et_ a_l_innovation_dans_toutes_les_filieres_des_la_licence,2016-04-01.
[4]MESR. Lancement D'un Appel a Projets pour la Constitution De P?les Etudiants Pour l'Innovation, Le Transfert Et l'Entrepreneuriat[EB/OL]. http://www.enseignementsup-recherche.gouv.fr/cid74716/pepite-constitution-de-poles-etudiants-pour-l-innovation-le-transfert-et-l-entrepreneuriat.html,2016-04-01.
[5]MESR.Une Nouvelle Politique pour l'Entrepreneuriat Etudiant[EB/OL] .http://www.enseignementsup-recherche.gouv.fr/cid74614/une-nouvelle-politique-pour-l-entrepreneuriat-etudiant.html,2016-04-01.
[6]MESR. I-Lab : Concours National D'aide A La Creation D'entreprises De Technologies Innovantes Et Prix Pepite[EB/OL]. http://www.enseignementsup-recherche.gouv.fr/cid74716/pepite-des-poles-etudiants-pour-innovation-transfert-entrepreneuriat.html,2016-04-01.
[7]MESR. Les Incubateurs d'Entreprises Innovantes Liés à la Recherche Publique[EB/OL]. http://www.enseignementsup-recherche.gouv.fr/cid5739/les-incubateurs-d-entreprises-innovantes-lies-a-la-recherche-publique.html, 2016-04-05.
[8][10]EY. The EY G20 Entrepreneurship Barometer 2013 [R].US:EY,2013:2-5, 7.
[9]ALBERT P.. Pourquoi la France a du Mal à Produire des Entrepreneurs[J]. LEntreprise, 1998(150), 92-94.
美国国防工业发展历程和特点 第4篇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美国和平时期的国防态势有了显著变化,国防预算一度有过下降。但由于与苏联的竞争和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国防开支由1951年的353亿美元膨胀到1953年的634亿美元。
1948~1960年,美国建立了大规模的军事力量,研发投资和装备采购投资在国防年度经费中都相应增加。这些新的变化导致许多军工私有公司的出现,部队的许多军事装备不仅被替换,而且大多是新设计的。在核潜艇、大甲板航母、高性能喷气式飞机、弹道导弹、卫星、坦克以及装甲运兵车方面,出现了解决武器和系统问题的全新技术途径。在此期间,美陆、海、空三军司令部(包括联合部队司令部和特种部队司令部)根据各自的要求建立了与其任务相适应的C3(指挥、控制通信)系统,如“赛其”半自动防空系统、北美防空系统、北美防空“夏延山复合体”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主要的军品供应商实际上是民品公司,战争结束后,他们迅速恢复消费类产品的生产。同时,美国政府又继续推行战前开始实施的策略:将越来越多的武器和系统生产从政府拥有或经营的工厂转向民品供应商。战前,几乎所有陆军军用器械、10%以上的海军飞机和绝大部分的海军舰艇是在兵工厂生产的。但1958年兵工厂的生产仅占美国武器生产的10%还不到,私营公司成为军械和武器的主要提供商,承担了空前的生产量。
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国防工业已成为美国经济的主要部门之一。1952~1960年,国防开支占美国GDP的9.3%~13.2%。1960年,美国政府为所有的工业研发提供了58%资金,国防工业超过汽车、钢铁和石油工业,成为美国经济中的最大工业部门。
这一时期,美国国防工业具有以下特征:
1.1 国防销售额日益向大型国防公司集中
二次大战期间,美国百强国防承包商掌控了所有国防合同的67%,其中前25家公司掌握了47%。战后,大公司掌控的国防合同其集中度又进一步提高,1958~1960年,百强国防公司掌控了74%的国防合同,其中前25家就掌控了55%的国防合同。1959财年,前十大国防承包商掌控了价值140亿美元国防合同的60%,而前20家公司掌控了82%,其中包括10家飞机公司和8家电子公司。
1.2 强调先进技术
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国防工业的重点是强调研发。对这一时期美国国防工业的研究表明,按销售额计,国防工业对R&D的投资较非国防工业高。例如,1956年,飞机和飞机部件的R&D(研究与开发)经费大约是销售额的19%,而美国整个工业的R&D开支仅占销售额的3%还不到。并且,先进的民用技术也常常用于国防产品中,国防R&D侧重于新的硬件和系统,而商业公司的R&D主要是对产品的改进。
1.3 高水平的工程技术队伍的能力不足
20世纪50年代,对工程技术的高度需求已成为美国国防工业的主要特征。国防公司认识到,为有效开发复杂的国防系统,需要技术熟练的个人和团体,但某些工程项目却因需要重新雇佣人员和重组关键技艺需要时间而被注销。因此,公司不愿意减少其工程设计队伍。而工程师的短缺已是该工业的一个长期问题,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仍是如此。
1.4 成本、进度和性能目标难以满足
对1945~1960年期间12项主要项目的研究表明,项目平均实际成本是预期成本的3.2倍,平均开发时间是最初预计的1.36倍;对项目性能的初测(如速度、距离或载荷)显示了其性能偏离初始目标达0.8~2倍。1957年的一份报告推断,一架有人驾驶飞机正式交付使用得花费11年的时间。
1.5 武器系统价格并非由市场竞争决定
由于大系统的高成本和政府往往改变其购买承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公司不可能私自为武器系统的开发和生产提供资金。因此,政府采用分期付款方式,以减轻公司为新的技术研究计划提供资金的负担。然而,政府这样做,让公司不能控制其赢利水平和对自身的控制。所以武器系统的价格不是由市场竞争确定的,而主要是根据成本补偿合同的计价方式确定的。
1.6 政府具有买主独家垄断的权力
政府是主要的买家,这意味着与绝大多数商业市场不同,国防市场上政府实际上可以支配产品和服务的特性、数量和交付。政府可以决定一种新武器是否需要,并在新产品开发阶段就对其进行控制,而卖家不可能提供一个买主可能接受也可能拒绝的最终产品,并且在产品完成前,政府可能经常改变主意,包括对项目计划的缩减或取消。
2 1961~1990年的成熟期
1961~1990年,美国国防建设是以苏联作为对美国国家安全的主要挑战者为背景开展的,重点保障美国军事力量的优势。因此,1945~1960年期间已获得的各种杰出的系统,例如喷气式飞机、弹道导弹、坦克和装甲战斗车辆、地对空导弹、航母、核潜艇和侦察机、卫星等。这些系统直到1990年仍然是美国军事力量的主要组成要素,但其他系统和能力的重要性在不断增长,其中包括卫星通信、广域传感器、情报、指挥与控制、精确武器和隐身等。而电子技术变得极其重要,固态电子技术、有关的软件技术以及体系结构工程技术导致了GPS(全球定位系统)、数字式航空电子设备的发展,并极大地提高了数据处理能力。同时,美国军方开始对作战技术和联合作战给予了更多关注,并开始研究新的作战方法,如空地一体战和精确打击。连通性、标准化、互操作性和可维护性在系统开发中得到更大关注。
在此期间,国防工业对其主要用户在需求发展变化方面做出了响应,但就整体来说,部分国防工业的吸引力在此期间已下降,导致向军方提供武器和系统能力的下降,而其部分原因是政府内部和工业界自身的问题。但是,这种下降趋势也为美国工业发生的如下四大动向所增强:美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商业技术的发展;政府对非国防活动开支的增长;以及管理的日益复杂化。
在这一时期,美国国防部开始建设了WWMCCS(全球军事指挥控制系统),后又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发射了第三代国防通信卫星和军事星、雷达成像侦查卫星、信号情报侦察卫星,以及国防支援计划预警卫星;为战斗机、电子战飞机等装备欺骗式电子干扰系统、雷达告警设备和机载吊舱式干扰系统;开发E-3预警机并改进升级E-2预警机;开发丹麦眼镜蛇和铺路爪远程预警雷达,以及多功能相控阵雷达,研制大型战略信号情报侦察机;设计并生产全高度多用途长航时无人机等。这一时期,美国军事电子工业日益面向战场功能、面向信息处理、面向全局网络和战区网络的统一,以及面向互通。成熟期的美国国防工业具有以下特征:
2.1 国防部扩大对研发和生产投资的控制,导致国防业务和商业业务分离
1961~1990年,美国国防部扩大了对RDT&E(研究、开发、试验和评估)的控制和对军事部门采购投资的控制,包括对新武器系统的论证、开发和采购惯例的控制。麦克纳马拉(1961~1968年的国防部长)强制五角大楼的年度预算周期推行PPBS(规划、计划、预算制度),并建立系统分析办公室,以利用费效比来选择备用的武器项目。此外,政府日益开展综合评审和监管模式,以对合同的授予和对合同的监管进行控制。总之,在冷战的几十年里,美国政府和国会将标准、规范和法规强加给国防工业,其影响是相当大的,并且是持久的,导致国防业务与商业业务非故意的日益的分离。
2.2 公司扩大对国外的军品销售,以减少对国防合同的依赖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美国国防工业经历了越战时国防采购的增长以及战后采购的下降和利率的攀升,使许多公司遭遇资金流动问题。有的公司,如洛克希德公司甚至要求政府为其提供贷款担保。因此,20世纪70年代许多国防公司开始探索超越国防部的销售,以减少它们对国防合同的全面依赖,同时又能保住它们现有的国防项目。随着军事采购的减少,国防部也鼓励国防公司对FMS(国外的军品销售)。1970~1975年,美国国防部FMS经费由15亿美元增加到120亿美元。70年代后5年的FMS经费保持在每年90亿美元到130亿美元。1970年美国前25强国防公司FMS仅占其收入的4%不到,但到1976年已增加到20%以上。
2.3 国防公司在华尔街的价值削弱
20世纪80年代从里根政府增加国防开支开始,到1985年工业岗位增加了200多万个。但是随后发生的事件引发了国防工业的重要变化。首先,1985年开始国防经费持续下降,直到1998年,这不仅减少了国防公司的总体收益,而且也击碎了当初预计国防经费下降2~3年后就将逆转的信念;第二,政府在公司销售额下降时着手修改政策和法规,包括削减分期付款、修改税率,以及为公司提供投资基金等,从而影响了公司的获利能力,影响了公司内部的运行管理,同时增强了政府对公司独家买主垄断的实力;第三,国防部违反自己的政策,将越来越多系统开发和生产中的风险转嫁给承包商,但它自己仍保留修改需求和变更生产数量的权利。所有这一切削弱了国防公司在华尔街的价值。
2.4 公司致力于提高财务效益和为投资者谋取利益
针对经营环境的变化,国防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公司将更多注意力放在提高公司的财务效益上和为投资者利益的更好决策上。首先,公司认识到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是竞争中求生存必不可少的,许多公司致力于成本降低计划,包括波音、洛克希德、通用动力、马丁马丽埃塔、洛克韦尔以及Pratt & Whitney等公司。同时公司还从非国防工业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如世界级制造、全面质量管理、适时交付管理、制造资源计划、流程再造和标杆瞄准等。第二,公司再次开始分离它们的国防项目,在某些情况下,中止寻求国防合同;而该工业的某些子承包商和供应商采取了放弃或限制它们从事有关国防业务的政策,某些超大型制造商实施老的国防生产线与新的高技术商业产品生产线相分离的策略;此外,联合信号公司、IBM和莫托洛拉公司声称它们将不扩大其国防业务,华尔街对联合信号公司宣告的反应就是使其股值上涨5%。第三,有些公司开始退出国防工业,1988年国防科学委员会夏季研究报告说,诸如Eaton 、Sperry、IC Industries、Goodyear、Gould以及联合技术、洛克希德和霍尼韦尔公司都已或正在出售某些国防业务,对某些公司来说,这意味着从国防合同中全面撤退。
2.5 工业重组和并购开始
由于民品市场是不断发展壮大的市场,该市场为开发新产品不断研发新技术,并产生较好的金融回报,其服务的用户具有较少的买主独家垄断的权势,因此,公司日益感到民品市场较国防业务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基于这些认识的一个结果便是工业并购。1985~1988年,美国前60强主要国防承包商中有10家并购了该工业中的其它公司或被该工业中的其它公司并购。国防工业的这一变化早于苏联解体,这表明苏联的解体仅仅起到加速已经开始的重组和并购的过程。
3 1991年~2007年的调整重组期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政治、军事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美国针对冷战后的全球安全环境和未来高技术战争的需求,开始调整战略,而其指导思想是凭借其技术优势,在压缩部队编制的同时,继续保持军事大国的地位。在作战方式方面则强调联合作战,不仅包括各军种的联合,而且包括与盟军和多国部队的联合,并提出了全新的作战方式,如基于效果的作战、网络中心战、网络战等。因此,要求军事电子工业为其提供相应的能力。但是,1991~1998年美国防经费持续下降,使国防工业处于收缩的困境中。为此,美国国防部、商务部、美国竞争力委员会以及国家半导体咨询委员会就美国高技术竞争力下降和电子工业衰落问题先后向总统和国会呈文,表达了美国军、工、商各界对国家安全和国家经济的忧虑和要求,呼吁并敦促政府尽快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并采取措施,以保持和重振美国高科技和国防科技的实力。1993年,克林顿执政后,制订了一系列新的科技战略和新的发展措施,以振兴美国经济和促进高科技发展,在“强大的经济力量是安全保障的核心因素”思想的支配下,提出了一个旨在保持战略威慑,全力对付地区危机和冲突,确保美国经济安全,建立以美国为领导的世界新秩序的战略。
1991~2007年期间,美国发动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这些局部战争表明了美国军事力量和武器在传统战争中的压倒性优势,但战争也表明了美国电子信息系统和装备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中包括:
a) 系统的顶层设计和顶层标准;
b) C4(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设施的共享;
c) 联合网络管理系统和信息管理工具;
d) 联合战术数据的连接和控制;
e) 频带宽度和通信设备兼容性;
f) 电磁频谱管理;
g) 情报、监视、侦查资源和目标处理能力;
h) 移动目标、伪装目标和隐蔽目标的探测、识别、跟踪和打击;
i) 网络安全;
j) 信息战的协同。
鉴于以上的发展变化,美国政府和国防部决定提高美国的竞争力,包括创新能力、发展高技术和建立一个“世界级的商业环境”。因此,在此期间,美国政府和国防部大力提倡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加速军事转型和重构国防工业。
在此期间,美国提出并开始建设DII(国防信息基础设施)、GCCS(全球指挥控制系统)、DISN(国防信息系统网),并进而开发建设GIG(全球信息栅格)。GCCS经多年发展又演变成JC2(联合指挥与控制)系统。21世纪初,又颁布了联合转型路线图,确定了GIG、C2和情报监视侦察系统的转型途径和转型项目;并提出开发建设BMD(弹道导弹防御)系统、SBIRS(天基红外预警卫星系统),大力发展无人机,如全球鹰、捕食者等,开发建设陆战网、部队网和C2星座网等。 这一时期,美国国防工业具有以下特征:
3.1 电子工业在军事优势中的核心地位获得共识
鉴于海湾战争中电子技术的巨大作用,美国防部深刻认识到军事电子领域对国家安全的重大意义,并强调“从直接意义上来说,美国的军事优势取决于美国在电子领域方面保持不可压倒的技术优势的能力”。因此,在美国国防经费下降时,其RDT& E经费并没有像采购经费那样迅速下降,并且电子的RDT& E费用始终维持在美国防RDT& E的1/3~1/2的水平。1992年美国防部发布了“国防部科学技术战略”和“国防部关键技术计划”。前者旨在通过有效推进电子产品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来确保美国的军事优势地位,该战略的核心就是利用新兴的信息技术来确保美军武器的压倒性优势。后者确定了美国防部的11项关键技术,其中电子信息领域的技术就占7项之多,包括计算机、通信、软件、传感器、电子设备、设计自动化、人-机系统接口。这一切不仅增强了军事电子工业的研究开发能力,而且也保证了军事电子工业的科研经费。
3.2 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
克林顿政府上台后,其推行了一项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的科技发展战略,并明确提出了如下的战略思想:“美国不能依靠来自军方的涓涓细流的技术。当今推动高技术进步的动力是民用工业,而不是军事工业。只有通过加强我们的民用技术基础,我们才能解决国家安全和经济竞争力的两个孪生问题”。并明确提出,改变政府研究项目的优先次序,从军用转向民用,以高技术研究和电子工业基础设施支持美国工业。为改变以往重军轻民的惯例,克林顿政府采取了众多措施,包括将联邦政府的研究开发经费从军用转民用,使联邦政府研究开发经费的军民比例由以往的60∶40改为50∶50,提出并实施“军转民技术再投资计划”,而诸如联合技术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波音公司、IBM公司、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等国防承包商均参与了TRP(技术再投资)计划。1993年11月和12月克林顿总统两次宣布数亿美元的军转民项目拨款;责令全国726个主要从事军事研究的联邦实验室将现有预算的10%~20%用于与工业界合资兴办的民用企业,在3~5年内将国防部和能源部的实验室调整到满足民用需要上来;将国防部DARPA(国防先期研究计划局)改名为ARPA(先期研究计划局),使其在民用技术研究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其重点放在新兴工业领域,如工业机器人、高速计算机和环境技术,ARPA将提供4.72亿美元用于技术再投资计划,以促进新技术的研发,如三维硅技术、非易失性存储器和符合环境要求的PC机制造计划等。
此外,美国防部也明确提出在将国防技术投资面向军事应用的同时,要求其多数技术必须能用于商业中;其高技术采购政策也将向商用技术和产品转移;与此同时,国防部加强了对国防企业的管理,要求国防企业在国防经费紧缩和裁员的最困难过渡时期中,选择适应90年代的生存战略。在加强国防生产的同时,采取多种经营策略,利用军事领域开发的技术优势夺取新的商业市场,以使国防企业成为美军武器装备和技术的坚实后盾和具有商业竞争力的新兴电子产品供应商。
3.3 联合、并购打造世界级国防工业巨人
苏联解体,美国国防工业生存了30多年的国际安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也不再面临一个与之相当的超级大国的竞争。但是冷战后出现的安全环境变得更为复杂,这意味着要重新调整极为重要武器和系统的开发和采购策略。然而,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下降的美国国防经费在1991~1998年期间又继续下降,这不仅对美国军事部门,也对美国国防工业产生巨大影响,使美国国防工业陷于收缩的困境。因此,美国国防部决定采取一定措施来处理国防工业赫然耸现的过剩能力。1992年布什政府成立了一个DCC(国防转型委员会),就国防经费的减少对经济的影响进行评估,并对帮助国防部人员和国防工业人员向非国防工作转变提出建议。委员会经研究断定美国最大的25家国防部主承包商的财务生存力并无风险,这些公司在工业结构收缩的调整中能幸存下来,对帮助满足国防部的新要求是有益的。但预计国防部将日益扩大对民品公司的依赖,特别是在应急能力方面。因此,DCC提议增强、扩大和加速促进军民一体化的有关工作。作为实现这一建议的第一步,DCC提议彻底改革对集成军民制造业形成重大障碍的采购法律和法规。建议除非强制要求采用特定的军用惯例,一般情况国防部采用民用规范、标准和购买惯例。于是,美国国防工业的联合、并购活动高潮迭起。
1994年8月,洛克希德公司和马丁玛丽埃塔公司达成合并协议,建立一家资产高达230亿美元的称作洛克希德马丁的新公司。两家公司的合并工作于1995年一季度全部完成。这起合并是美国军工企业绝无仅有的先例,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军工企业联合。这是它们寻求继续发展和繁荣兴旺采取的重要步骤,为其他军工企业在新形势下寻求生存和发展树立了榜样,推动了军工企业合并的高潮。
1995年底,诺斯普罗格鲁曼公司以36亿美元购买了西屋电气公司的国防电子业务部门。这是西屋公司继KNOLL集团转让12亿美元国防电子业务后的又一重大步骤。西屋公司的国防电子业务部位居美国国防电子企业前10名之列,是美国国防部极为重要的合同承包商,业务涉及监视和火控雷达、指挥和控制系统、电子战系统、光电传感器和各种用于空间、水下和海上的系统和元器件。1992年至1995年,西屋公司处于调整业务范围、重点发展广播业务的剧变时期。1995年,该公司由于购买CBS(哥伦比亚广播系统S),欠债54亿美元。转让实现后,该公司的广播业务产值占总销售额的45%。
1996年初,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又以91亿美元购买了洛拉尔公司的国防电子业务部门,从而建立了年营业额达300亿美元、雇员达203 000人的国防工业老大。两公司合并后,洛克希德马丁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军工企业,并加强了该公司对其对手波音和麦道公司的竞争威胁。而且,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这一并购行动也对欧洲较大的国防公司,如英国航天公司、法国的航空和宇航及戴姆勒奔驰航天公司产生很大的威胁。
到2000年,在航天航空领域,约有40家不同公司或全部或部分被并购成三家公司:洛克希德马丁、波音和雷神公司。
2002年,随着TRW公司被诺斯普罗格鲁曼公司收购,美国国防工业被综合成五大巨头公司:洛克希德马丁、波音、诺思罗普格鲁曼、通用动力和雷神公司。
美国国防公司的并购一般有两种模式:第一种,综合性公司出售国防业务部门,像西屋、德州仪器、通用电气、通用汽车(休斯电子公司的母公司)等公司不再承担国防业务,把它们的国防业务部门卖给专业国防公司,这是因为有限的国防业务已不能给公司带来利润,甚至导致亏损;第二种,企业规模大致相等的军工企业合并,例如诺斯罗普和格鲁曼公司的合并以及洛克希德和马丁公司的合并,这是因为国防部数量日益减少的采购合同已不能养活众多国防企业。
4 美国国防工业的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目前,美国国防工业结构的变化,连同政府影响该工业采取的行动,减少了能在任何一种国防产品和服务领域竞争的公司数量,并且,幸存公司的规模和活动余地也随着政府与公司之间的关系而发生变化。其结果使国防部对作战飞机、装甲战斗车辆和海上战舰供应商的选择限制在2~3家主承包商中。
在许多领域,能开发和生产主要平台和武器系统的国防公司已减少到3家甚至更少。据统计,从1990年到2000年,固定翼飞机开发商已由8家减少到3家,水面战舰开发商由8家减少到3家,战术导弹制造商由13家减少到3家,履带式战斗车辆开发商由3家减少到2家。这些并购使政府为保持公司竞争力的做法日益困难,尤其是对一个采办系统来说,其承包商选择几乎完全是以单个项目满足需求为基础的,而不考虑维持一个有竞争性和创新性的工业基础。为了吸引更多的制造商,政府采取的措施之一是将许多平台和系统的使命进行转移,例如,对于监视使命和空对地攻击使命,将从有人平台转移到无人平台,移至小卫星上,以增加发射选择和降低成本,以及开发小型战舰。此外,国防部更乐意将合同授予非美国的提供者。
自冷战结束以来的美国国防工业的并购已产生了规模空前的幸存公司。目前,重组的洛克希德马丁、诺斯罗普格鲁曼和波音公司的综合国防业务的年销售额已在300亿美元以上,而通用动力公司和雷神公司国防业务的年收入也超过了200亿美元。管理如此大而复杂的企业,使企业领导面临难以想象的挑战:
a) 面临集成被收购公司不同运行风格和产品系列的挑战;
b) 面临需要通过淘汰设施和裁员来降低成本,以实现预计的收益,从而证明并购是正确的挑战;
c) 面临为维持增长率,赢得更多市场份额和新业务的挑战;
d) 面临如何参与各种业务决策的挑战,而这种业务在一个公司中可达50项甚至更多。
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这些因素已日益招致资深领导人员进一步远离他们独特偏爱的特种系统或业务,更多地转向对公司的管理,以产生他们股东要求的经济效益。而且许多经理已规定他们公司的增长目标要超过他们基础业务的增长率,因此,为增加市场占有率,公司的竞争变得更剧烈。
今天,国防公司之间的关系,以及公司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几十年前,公司的结构是有等级的,分为主平台制造商,子系统提供商,还有部件提供商。虽然国防部主要与平台提供商打交道,但自20世纪60年代起,政府越来越多地与子系统制造商直接打交道,这反映了一种趋势,即一种切合实际的对跨平台标准化子系统期望的趋势。此外,许多LSI(大系统集成商)平台制造商LSI的建立为非平台制造商提供了在政府与其他公司之间起连接作用的机会。随着并购,国防公司的结构和竞争方式变得更为复杂,现在主要公司常常是LSI、平台制造商、子系统提供商和部件提供商的不同组合。例如,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是一个LSI,但它不是海军LCS项目自身平台提供商,而是一个具有自身平台能力的F-35主承包商的LSI,以及作为战斗机电子战和精确目标瞄准吊舱子系统提供商的LSI。更多的大型国防公司(波音、诺斯普罗格鲁曼、通用动力和雷神公司)提供其他平台、子系统和部件的组合能力。加之,由于后冷战时期的工业并购,这些公司在许多跨项目上有合作或联系,很少是完全独立的,例如,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空间发射火箭方面与波音公司有合作,在F-35项目上与诺斯普罗格鲁曼公司有合作。
因此,政府现在是与公司打交道,这些公司具有跨公司合作的能力以及纵向和横向组合的能力。公司可以建造舰艇、潜艇、装甲和轻型作战车辆,但是也可以为它们的平台建造子系统。根据项目,公司可以考虑是否需要选择另一家厂商作为供应商,而考虑选择另一家厂商作为供应商是因为它与其他业务有关系,而不是由于该厂商能提供更好的子系统或部件。因此,政府如果希望塑造未来的工业结构,必须拓宽它的合同授予的范围。
5 美国国防工业的未来实现国防工业结构转型
过去几十年,包括军事电子工业在内的美国国防工业得到了显著发展,国防工业供应商也实现了有效整合。但是,美国国防部是在一个极大变化的国际安全环境中运作的,其强大的20世纪国防工业不是未来需要的国防工业。因此,美国防部要求国防工业实现结构转型。为此,DSB(美国国防科学委员会)成立了国防工业结构转型特别工作组,就应对21世纪国际安全环境所需的国防工业进行分析研究,并于2008年7月递交了《国防工业结构转型报告》。报告在分析国防工业面临基本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美国国防工业结构目前存在的4大问题和9项相应的转型建议,并规划了国防部新的业务/采办模式。
目前存在的4大问题:
a) 国防部十分需要建立一个国家安全工业规划,并与工业部门共同努力来确保能够实现用户与供应商之间关系的改善;
b) 国防部必须推动它的民品转型,从而可以为21世纪的军队提供支持;
c) 政府必须促进所需的世界级武器、系统和服务的采购能够快速实现而且能负担得起;
d) 为了有助于军事装备采购的及时和低成本,同时增强政府对项目管理的审查,国防部采购工作人力必须得到加强。
基于以上问题,任务小组为行动计划提出了9项建议,它们将为实现合适的国家安全工业基础和用户与供应商关系提供支持:
a) 拟订一个国家安全工业规划;
b) 把重点放在可互操作的、以网络为中心的系统之系统上;
c) 取得低成本和快速部署装备,且具有更好的性能;
d) 像战斗一样训练:认识到供应商在“战场上”的作用;
e) 通过充分资助“创新工程”,把重点放在“保持优势”上;
f) 要了解与国家安全相关的全球化的动态并实现它的利益;
g) 更好的利用“最佳价值”竞争,培育长期竞争的动力;
h) 把国防部后勤系统转变为一个现代的、世界级的、以信息为基础的、以数据为中心的后勤系统;
i) 逐渐强化未来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国防部采办人员训练。
为了实现可以满足未来需要的一个有效且能负担得起的国家安全工业基础,美国政府认识到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它作为客户的商业方式,政府必须与工业部门、国会以及其他重要政府机构紧密合作。
参考文献
[1]刘茂长.美国国防工业转型及对我国国防工业改革的启示[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5,18(6):3-5.
SCADA系统发展历程和前景展望 第5篇
SCADA系统概述
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系统,即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系统的应用领域很广,它可以应用于电力系统、给水系统、石油、化工等领域的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以及过程控制等诸多领域。在电力系统以及电气化铁道上又称远动系统。
SCADA系统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生产过程控制与调度自动化系统。它可以对现场的运行设备进行监视和控制,以实现数据采集、设备控制、测量、参数调节以及各类信号报警等各项功能。
由于各个应用领域对SCADA的要求不同,所以不同应用领域的SCADA系统发展也不完全相同。
在电力系统中,SCADA系统应用最为广泛,技术发展也最为成熟。它作为能量管理系统(EMS系统)的一个最主要的子系统,有着信息完整、提高效率、正确掌握系统运行状态、加快决策、能帮助快速诊断出系统故障状态等优势,现已经成为电力调度不可缺少的工具。它对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与经济效益,减轻调度员的负担,实现电力调度自动化与现代化,提高调度的效率和水平中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SCADA在铁道电气化远动系统上的应用较早,在保证电气化铁路的安全可靠供电,提高铁路运输的调度管理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铁道电气化SCADA系统的发展过程中,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产品,同时我国也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的SCADA产品与设备,这些都带动了铁道电气化远动系统向更高的目标发展。
SCADA系统发展历程
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系统,全名为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系统自诞生之日起就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SCADA系统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了三代。
第一代是基于专用计算机和专用操作系统的SCADA系统,如电力自动化研究院为华北电网开发的SD176系统以及在日本日立公司为我国铁道电气化远动系统所设计的H-80M系统。这一阶段是从计算机运用到SCADA系统时开始到70年代。
第二代是80年代基于通用计算机的SCADA系统,在第二代中,广泛采用VAX等其它计算机以及其它通用工作站,操作系统一般是通用的UNIX操作系统。在这一阶段,SCADA系统在电网调度自动化中与经济运行分析,自动发电控制(AGC)以及网络分析结合到一起构成了EMS系统(能量管理系统)。第一代与第二代SCADA系统的共同特点是基于集中式计算机系统,并且系统不具有开放性,因而系统维护,升级以及与其它联网构成很大困难。90年代按照开放的原则,基于分布式计算机网络以及关系数据库技术的能够实现大范围联网的EMS/SCADA系统称为第三代。这一阶段是我国SCADA/EMS系统发展最快的阶段,各
种最新的计算机技术都汇集进SCADA/EMS系统中。这一阶段也是我国对电力系统自动化以及电网建设投资最大的时期,国家计划未来三年内投资2700亿元改造城乡电网可见国家对电力系统自动化以及电网建设的重视程度。
第四代SCADA/EMS系统的基础条件已经或即将具备,预计将与21世纪初诞生。该系统的主要特征是采用Internet技术、面向对象技术、神经网络技术以及JAVA技术等技术,继续扩大SCADA/EMS系统与其它系统的集成,综合安全经济运行以及商业化运营的需要。SCADA系统在电气化铁道远动系统的应用技术上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应用上也有迅猛的发展。由于电气化铁道与电力系统有着不同的特点,在SCADA系统的发展上与电力系统的道路并不完全一样。在电气化铁道远动系统上已经成熟的产品有由我所自行研制开发的HY200微机远动系统以及由西南交通大学开发的DWY微机远动系统等。这些系统性能可靠、功能强大,在保证电气化铁道供电安全,提高供电质量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SCADA系统在铁道电气化上的应用功不可没。
SCADA系统发展瞻望
SCADA系统在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其技术进步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当今,随着电力系统以及铁道电气化系统对SCADA系统需求的提高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SCADA系统提出新的要求,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点:
SCADA/EMS系统与其它系统的广泛集成SCADA系统是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实时数据源,为EMS系统提供大量的实时数据。同时在模拟培训系统,MIS系统等系统中都需要用到电网实时数据,而没有这个电网实时数据信息,所有其它系统都成为“无源之水”。所以在这今十年来,SCADA系统如何与其它非实时系统的连接成为SCADA研究的重要课题;现在在SCADA系统已经成功地实现与DTS(调度员模拟培训系统)、企业MIS系统的连接。SCADA系统与电能量计量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水调度自动化系统、调度生产自动化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的集成成为SCADA系统的一个发展方向。
变电所综合自动化
以RTU、微机保护装置为核心,将变电所的控制、信号、测量、计费等回路纳入计算机系统,取代传统的控制保护屏,能够降低变电所的占地面积和设备投资,提高二次系统的可靠性。变电所的综合自动化已经成为有关方面的研究课题,我国东方电子等公司已经推出相应的产品,但在铁道电气化上还处于研究阶段。
专家系统、模糊决策、神经网络等新技术研究与应用
利用这些新技术模拟电网的各种运行状态,并开发出调度辅助软件和管理决策软件,由专家系统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推理出最优化的运行方式或出来故障的方法,以达到合理、经济地进行电网电力调度,提高运输效率的目的。
面向对象技术、Internet技术、及JAVA技术的应用
面向对象技术(OOT)是网络数据库设计、市场模型设计和电力系统分析软件设计的合适工具,将面向对象技术(OOT)运用于SCADA/EMS系统是发展趋势。
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浏览器界面已经成为计算机桌面的基本平台,将浏览器技术运用于SCADA/EMS系统,将浏览器界面作为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人机界面,对扩大实时系统的应用范围,减少维护工作量非常有利;在新一代的SCADA/EMS系统中,传统的MMI界面将保留,主要供调度员使用,新增设的Web服务器供非实时用户浏览,以后将逐渐统一为一种人机界面。
JAVA语言综合了面向对象技术和Internet技术,将编译和解释有机结合,严格实现了面向对象的四大特性:封装性、多态性、继承性、动态联编,并在多线程支持和安全性上优于C++,以及其它诸多特性,JAVA技术将导致EMS/SCADA系统的一场革命。
什么是SCADA?
发展历程和寓意 第6篇
理财登记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一)理财登记系统建设
中央结算公司于2010年3月和银监会创新部共同完成《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监管机制研究》课题,后期在银监会领导及创新部的具体指导下,开始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以下简称理财登记系统)的规划设计工作。系统自2012年11月正式开始建设,2013年1月在工商银行、光大银行、北京银行、汇丰银行四家银行试点运行。2013年6月17日,银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一期)运行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办发〔2013〕167号),标志着理财登记系统在全国范围内正式上线,全国银行业理财产品集中登记工作正式开始。
理财登记系统对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分别从产品端和投资端对产品申报、发行募集、投资交易和终止清算整个生命周期的所有关键信息进行全流程登记,由产品报告系统、产品登记系统、权益登记系统、统计监测系统、从业人员登记系统组成。
(二)理财登记系统运行情况
运行三年来,理财登记系统不断完善和升级,运行平稳、效率较高、方便实用,未发生任何系统事故。截至2016年6月末,有631家商业银行、银监会8个部室、全国36个银监局在理财登记系统注册,并实现与系统的专线联网。系统累计登记了自2011年以来的92万只理财产品信息,自2013年以来的421.46万亿元理财产品募集资金信息,195.25万只理财产品投资资产信息,以及2014年以来的1166.58万条理财产品资产交易信息,成为银行业理财业务的大数据库。
(三)理财登记系统的效用
2015年1月12日,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北京银监局党委班子民主生活会上指出:要深入调研,结合实际,创新监管理念和方式,减少监管成本,提高监管的作用和效能。以理财监管为例,对理财业务的监管,近期会里推出了一个理财产品登记系统,通过这个系统,能一目了然地查到所有理财产品的各个要素,可以有效节约监管资源。
1.服务理财业务监管
一是系统实现了理财产品银行报告、监管审阅流程的电子化管理,实现了从产品分散登记到全国集中登记,从纸质报告、线下审阅到电子化报告、线上审阅,从手工办理到系统自动办理的重大转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成本。
二是实现了从产品端到投资端的全面登记,有利于提高监管的有效性。通过涵盖产品端和投资端的全流程登记,监管机构可在线查看管辖范围内所有产品的详细情况,并根据风险状况及时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三是建立了银行理财市场集中数据库,实现了银行理财业务的大数据分析。理财登记系统的明细数据为监管机构开展理财业务监管、引导理财业务发展转型乃至国家宏观管理提供了详实、准确的数据支持。
2.服务理财业务健康规范发展
一是有利于理财行业规范发展。系统通过对理财业务中各类概念、数据的准确定义,制定并发布标准化的理财登记“数据元”,可使理财业务在产品设计、销售管理、投资运作上更加规范、统一、透明;通过对理财登记数据的统计分析,可及时、准确展现行业发展动态,为行业协作打下基础;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可为市场开展理财业务创新提供技术平台。
二是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根据监管要求,一般个人类产品只有报告通过且获得登记编码后才可正式发售,且银行须在产品销售文本中公布登记编码,投资者可据此在中国理财网(www.chinawealth.com.cn)进行产品合规性查询。该披露机制实现了多个机构自行披露信息到全国集中披露信息的重大转变,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并控制产品发行端的合规风险,防止“飞单”产生。
三是有利于银行内部业务管理。全面、规范、详实的信息登记要求将促使银行实现高效、规范的内部信息管理,从而为其防范业务风险打下基础;基于登记基础,系统可为银行提供理财估值、绩效评价等服务,提高银行理财业务在全国各行业资产管理市场中的竞争力。
(四)理财登记系统的应用
1.理财统计分析
基于理财登记系统的大数据库,经银监会创新部同意,中央结算公司完成并对外发布了全国银行业理财市场2013年以来的年报、半年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共有100余家纸质媒体、网络媒体对年报和半年报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同时,每月理财市场的统计月报以及部分专题研究报告也为监管部门及时掌握理财市场的运行情况提供了重要参考。
2.理财风险监测
系统多样化的风险监测指标将实现对理财行业性风险、单个机构风险、单个产品风险的监测和预警,为银监会等主管部门管控风险、制定政策提供支持。
3.理财信息披露
中国理财网是经银监会同意建立的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集中披露门户网站,集中提供理财信息披露、产品合规性查询、理财研究资讯和投资者教育等服务。网站自2013年底上线以来运行平稳,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2015年最高日访客数超15000人次,最高日页访问量超30万次。
理财托管机制的建设
关于银行理财产品托管,银监会多次强调独立第三方托管制度的重要性。例如2014年《关于完善银行理财业务组织管理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14〕35号)明确提出“建立独立的托管机制”。经财政部、银监会同意,中央结算公司发起设立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理财登记托管中心”)。2016年8月26日,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在北京召开座谈会。银监会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在座谈会上指出,成立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是加强银行理财业务监管、服务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和银行理财服务社会的需要。理财登记托管中心要进一步加强理财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银行业监管平台、理财市场中介服务平台、投资者教育平台,为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nlc202309081938
理财登记托管中心专门从事银行理财第三方托管业务,具备了独立性、规范性、效率高等特点。
(一)独立性
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是全国唯一一家银监会指定的理财第三方托管机构,与理财产品管理人无利益冲突、无关联关系,客观、中立、独立的身份有助于保证托管业务的公允性,确保客户资产安全和业务信息保密。
(二)规范性
理财托管系统由账户管理系统、资金系统、核算系统、清算系统、投资监督系统和信息披露系统六大子系统组成,再加上现有的中国理财网、理财资产估值系统等技术平台,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可通过系统全面、规范履行各项托管人职责,树立行业标杆。
(三)效率高
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可通过系统全面对接资产管理人、交易前台和结算后台机构,实现全程系统化的数据和指令的传输与处理,有效提高业务效率。通过理财登记系统与理财托管系统的数据交互,可以确保登记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及时,亦为理财产品管理人减轻登记工作量。
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和银行理财管理计划创新工作
(一)业务背景
为落实2014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缩短企业融资链条”、“理财产品资金运用原则上应与实体经济直接对接”和2015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积极发展直接融资”、“丰富直接融资工具”等政策要求,以及银监会提出的“按照资金供需双方直接对接原则推动理财业务创新”、“探索理财业务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的新产品、新模式”等工作部署,经监管指导、市场推动,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和银行理财管理计划业务创新应运而生。
(二)业务特点
理财直接融资工具是一种标准化投资载体,由商业银行作为发起管理人设立,直接以企业融资为资金投向,在指定机构统一托管、在合格投资者间公开交易、在指定渠道进行公开信息披露。银行理财管理计划是由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按照与客户约定的方式和投资范围对客户委托的资金进行投资、运作、管理的特殊目的载体,是投资标准化金融工具的开放式净值型理财产品。
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和银行理财管理计划的业务特点有:一是有利于全面发挥商业银行的客户、信誉、专业和桥梁优势,引导银行由间接融资主体向直接融资平台转型;二是实现企业资金需求和社会资金直接对接,促进直接融资;三是实现了企业资金需求的金融产品化,丰富企业的融资工具选择;四是建立了全程信息披露和公开簿记发行机制,透明度较高;五是实现了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公开报价和转让,有利于银行盘活资产、提高流动性;六是为理财直接融资工具提供每日第三方估值,有利于资产的公允定价和风险的客观计量;七是实现了注册发行、信息披露、报价转让和付息兑付的系统化、一体化,业务效率较高;八是以注册制、市场化为核心,建立了涵盖全业务流程的基本制度。
(三)业务进展
中央结算公司建立的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综合业务平台,全面支持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的发行、登记、托管、转让、结算、付息兑付、信息披露等相关工作。截至2016年9月30日,共有27家银行作为发起管理人发行了390只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发行金额近1400亿元。此外,共有44家银行开立了161个开放式理财产品的工具托管账户。
经过三年的发展,该项业务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支持了实体经济,特别是国家宏观政策支持的行业和领域,如制造业、保障房、棚户区改造等,理财直接融资工具资金投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地区覆盖面较广。
二是创新了融资方式,理财直接融资工具是可交易、可估值、信息透明的标准化金融资产,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直接融资方式,推进多层次直接融资体系建设。
三是提高了融资效率,理财直接融资工具有助于实现“去通道、去链条、去杠杆”的目标,且注册流程简便、发行方式灵活,有利于提高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
四是引导了理财转型,银行理财管理计划具有动态管理、组合投资、信息透明等特征,有助于实现风险分散、化解期限错配,将产品风险和收益有效地传递给投资者。
五是契合了投资需求,丰富了投资者的理财选择。
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中央结算公司将在银监会的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以理财登记托管中心为独立运营实体,不断丰富完善多位一体的理财基础设施架构。
(一)持续加强理财登记系统建设
一是加快推进理财登记系统直联接口的开发、推广工作,全面提高登记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二是加快推进理财权益登记子系统和配套制度的建设工作,为服务理财业务监管和理财产品转让、质押等相关业务创新奠定坚实基础。三是本着为银行提供更多服务的原则,不断优化系统功能,提升用户体验。
(二)持续完善理财大数据应用
一是为监管机构和市场参与机构提供定制研究分析报告,深入挖掘理财产品收益期限特征、投资资产结构、风险收益水平等,为决策制定提供支持。二是建立完善理财风险监控机制,通过系统实现全过程、动态监测,辅助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三是建立理财产品收益率相关指标,研发收益率曲线,促进理财市场形成公开、透明的定价标准。四是开展银行理财业务评价和银行理财产品评级,为投资者提供公正、客观的投资参考。
(三)持续做好理财信息披露和投资者教育
中国理财网将进一步完善信息资讯体系、丰富信息披露内容、拓展网站服务功能、提升网站用户体验,利用信息权威、专业、全面的优势,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理财信息服务,打造“卖者有责,买者自负”的良好市场环境。
(四)促进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和银行理财管理计划业务发展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机制,提高业务规范性和效率。二是坚持服务实体经济,落实国家重点区域战略(京津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并切实支持西部地区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三是打造产品特色、开展业务创新,通过对融资主体、融资用途、含权方式的创新,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匹配融资企业多种不同的合理融资需求。四是引导银行理财业务转型,进一步推广开放式净值型产品。
(五)持续推进理财产品独立第三方托管工作
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将尽快研究制定理财产品独立第三方托管业务规范和实施方案,提供高标准、高效率的理财产品独立第三方托管服务,以真正实现风险隔离,保障投资者权益。
总之,我们将继续秉承“为中国金融市场提供安全、高效、专业的基础服务”这一使命,以“建成金融理财行业的重要基础设施”为总体目标,按照“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运作、高质量服务”的工作要求,秉承“客观公正、安全可信”的企业理念,全力做好银行理财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银行业理财监管平台、理财业务的中介服务和创新平台、理财教育培训基地,为监管机构、商业银行和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专业、全面的服务,为我国金融市场改革和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柜台市场部
黑龙江农垦农机发展历程和现状 第7篇
黑龙江垦区现有113个国有农牧场, 耕地总面积253.6万hm2, 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9.6万hm2。垦区现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64.3万kW, 拥有农用大中型拖拉机43 757台, 大中型配套农具109 318台, 机动水稻插秧机61 757台, 谷物联合收获机械10 182台 (包括迪尔9660型17台、凯斯2366型93台、JDL-3518型321台、JDL-1076型116台、JDL-1075型2 317台、JDL-3316型2 144台、JDL-3070型2 165台、E-512型1 074台以及东风系列156台, 另外, 还有玉米联合收获机703台、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589台) , 农用飞机47架。
黑龙龙江农垦农机发展历程
农业机械化是黑龙江农垦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农垦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核心, 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农产品商品率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在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黑龙江垦区自1947年成立以来, 60多年的开发建设历史也是一部农业机械化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 到2008年, 垦区农机总资产原值87.52亿元, 现有净值64.7亿元, 每年购买的农机产品总值在6亿~10亿元。
黑龙江垦区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 肩负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使命, 2007年粮食种植面积面积达到216.2万hm2, 粮食总产量124.65亿kg, 粮食商品量112.5亿kg, 商品率达到90%。
1.艰苦创业阶段 (19471977年)
黑龙江省垦区建设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 使用的农业机械基本上都是国产农机具, 拖拉机主要有东方红-54、东方红-75等, 农具有五铧犁、2.2缺口重耙、3.4轻耙等, 收获机械主要有牵引式GT-3.6、GT-4.9、东风-5等。经过30多年的努力, 黑龙江农垦粮食总产达到25亿kg。
(1) 动力机械。19541977年的23年时间, 黑龙江农垦动力机械经历了第1发展阶段, 从人拉肩扛发展到东方红-54 (40k W) 、东方红-75拖拉机 (55 kW) 。
(2) 收获机械。19551982年的27年时间, 黑龙江农垦收获机械经历了第1发展阶段, 当时使用的主要有开封产牵引式GT-4.9型联合收割机 (29~33 kW) , 保有量约1.5万台;另外, 还使用东风-3、东风-5型联合收割机 (44~66 kW) 。
2.改革推进阶段 (19782001年)
1978年,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 黑龙江农垦率先引进了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美国迪尔公司的农机装备在友谊农场进行现代化农业试验, 创造了劳均生产10万kg粮豆的劳动生产率, 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这次引进, 不仅成为垦区农机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也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一个新的起点。
(1) 动力机械。19782001年的23年时间黑龙江农垦动力机械经历了第2发展阶段, 其间主要是引进美国迪尔和凯斯公司132.3 kW及以上的大功率拖拉机。
(2) 收获机械。19832001年, 黑龙江农垦收获机械用18年时间经历了第2发展阶段, 1984年引进东德E-512型联合收割机 (77 kW) , 佳联公司通过引进美国迪尔公司技术生产1000系列的JD-1075型联合收割机 (110 kW) 。
由于黑龙江垦区50亿kg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日本政府2亿美元贷款项目等的推动, 在此期间垦区引进大功率拖拉机 (117.6 kW) 配套农机具, 推广应用了全方位深松机、免耕耙、秸秆还田机、精量点播机、水稻插秧机、水稻打浆机等新型农机具。新型农机具的推广, 黑龙江垦区的粮食总产量也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见表1) , 到2000年黑龙江垦区粮食产量已经达到81亿kg。
3.快速发展阶段 (2002年至今)
2002年黑龙江农垦引进大功率拖拉机 (276~390 kW) , 实施了以大功率农业机械为载体的精准农业和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机具有复式整地机、耕耘机、大型自走式喷药机 (功率184 kW、地隙1.3~1.5 m) 、水稻自走式高速插秧机、钵育摆栽技术。
(1) 动力机械。2002年至今是黑龙江农垦动力机械第3发展阶段, 主要是用美国迪尔、凯斯公司最新技术的276~390kW拖拉机。
(2) 收获机械。2002年至今是黑龙江农垦收获机械第3阶段发展, 主要使用了用美国迪尔、凯斯的最新技术精准农业带GPS卫星导航系统的176~224 kW联合收割机, 这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联合收割机。
黑龙江省垦区建设初期用了40年的时间使粮食总产达到25亿kg, 而达到50亿kg仅用了15年, 达到100亿kg仅用了10年, 原因归根结底是实施了以大功率农业机械为载体的精准农业。到2005年黑龙江农垦粮食产量已经达到102.5亿kg、2006年113亿kg、2007年124.5亿kg、2008年142亿kg。
黑龙龙江农垦农机发展现状
1.黑龙江农垦农机基本状况
目前, 黑龙江农垦农机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基本状况见表2。
2.近年来农机购置情况
2003年以来垦区共建设了226个现代农机装备区, 总投资约15亿元, 购置各种机械设备2 000余台 (套) 。共购置275.6~367.5 kW拖拉机97台, 其中, 367.5 kW拖拉机10台、330 kW拖拉机27台、275.6 kW拖拉机60台;购置209.5~227.9 kW拖拉机5 4台;购置136~154 kW拖拉机360台;购置206~228 kW大型联合收割机80台;购置大型154 kW以上自走式喷药机30台。
3.近年来农机更新投入情况
2003年垦区实现农机更新投入3.5亿元, 2004年垦区实现农机更新投入6.6亿元, 2005年垦区实现农机更新投入11.5亿元, 2006年垦区实现农机更新投入10亿元, 2007年全垦区农机更新投入在10亿元, 2008年全垦区农机更新投入在10.6亿元。
4.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特点
发展历程和寓意 第8篇
在信贷实践中, 尤诺斯教授打破了传统商业银行要求抵押的方法, 创造了一种被称为“格莱明模式”的信贷模式。因为他认为, 传统的信贷模式将会使富人更富、穷人更穷。
2 格莱明银行的定位
尽管“格莱明银行”是因“反贫困”而生, 然而它却摒弃了政府“补贴信贷”的做法, 基本上是一个市场性的金融组织, 并具有如下几个显著特征。首先, 采用“小组信贷”的方法, 只向一组大体相近的农村穷人提供小额贷款。其次, “格莱明”总会以一种适合穷人的方式提供信贷产品。例如, 借款人无需到银行去申请贷款, 工作人员就会准备好书面文件来到他们的门前, 这种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信贷对农民有较大的吸引力。最后, “格莱明”以较为“适中”的利率向穷人提供贷款, 通常年利率为20%, 比商业银行的稍高, 但较之“高利贷”穷人则能承受。此外, 银行还向贷款者提供投资咨询、财务管理、技能培训等服务, 因此, 许多村民觉得“格莱明”的利率是可以接受的。
与传统的抵押贷款不同, “小额信贷”的决策是基于小组成员的“可信度”, 或借款人的表现而决定的。在这种模式下, 五个成员自由结合形成“小组”。在形成小组之前, 会员都需要经历一周的培训来学习银行的信贷规则和管理制度。小组形成之后, 每个小组都要选出一名组长和秘书来管理小组内部事务, 并监督成员如期参加分支机构召开的“中心会议”。在发放信贷时, 通常是小组内两名最需要资金的会员首先得到贷款, 当他们按期归还后另外两名会员才能获得贷款, 而组长是最后得到贷款的人。由于这种贷款的金额常常在100美元以下, 因此也被称为“小额信贷”。
“格莱明银行”这种与借款人直接保持持久的联系, 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逐步贷款规则有许多好处, 并成为“信贷偿还”的有力保证。其一, 这一程序能提高银行职员的决策能力, 帮助他们判断谁是需要贷款的人、谁又是值得信赖的人, 因为通过与会员保持紧密的联系, 随着程序的运行, 银行职员能及时地发现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从而避免较大的风险。其二, 由于信贷行为是在“中心会议”上公开进行的, 这种操作上的透明度有力地避免了贪污、挪用以及其他增加信贷成本和风险行为的发生, 而这恰恰是传统农业信贷中致命而又难以克服的问题。其三, 为了能够获得未来贷款, 所有会员都想保持一个较好的信贷纪录, 因此小组成员总会相互监督并支持彼此所进行的经济活动, 而那些怀疑自己不能还款的人通常也不愿加入小组。除此之外, “格莱明”还会根据会员早期的信贷纪录提供金额更大、期限更长的住房贷款、技术更新贷款等等。显然, 这项政策也能有力地激励借款人及时归还早期的贷款。储蓄是“格莱明银行”保证还款和减少信贷风险的另一有力的工具。例如, 银行要求每位会员每周要在“小组储蓄基金”中存入一塔卡, 这种强制性的储蓄基金将被用于弥补小组成员的违约。
近年来, “格莱明银行”又开发了一些新的制度和机制。例如, 为了防止因裙带关系而引发的腐败和信贷风险, 银行规定职员不得在本土工作, 银行助理在一年中要轮换到10个不同的村庄服务。此外, “格莱明银行”还开发了一套信息管理系统, 用于分析财务数据以及一些重要的指标, 例如退出者的比例、信贷偿还率等, 一旦发现数据或比例异常, 银行就会及时采取措施。
3 第二代格莱明银行
3.1 诞生的背景
自“格莱明银行”于1976年开始实施“小额信贷”以来, 已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过去的30多年中, “格莱明”遇到过许多实施上和制度上的问题, 为了解决发展中遇到的许多危机和问题, “格莱明银行”既抛弃和调整了某些不必要和无效率的方法, 又开发了一些新方法和新技术。
在“格莱明”发展的历程中, 孟加拉遭遇了一些重大的自然灾害, 最严重的一次便是1998年的大洪水, “格莱明”成员和许多其他孟加拉人民的大部分财产都被这场洪水吞噬。洪水过后, “格莱明”启动了“重建家园计划”, 发行新贷款帮助会员重新开展经济活动和修建房屋。但是, 会员们很快觉得分期还款的金额超出了承受能力, 感到了贷款累计的压力。于是, 他们逐渐逃避每周的“中心会议”, 偿还率开始迅速下降。“格莱明”试图改善这种状况, 但收效甚微。尤其是这种洪水后的危机又与1995年的偿还危机交织在一起, 形势非常危急, 许多女会员的丈夫在当地政客的刺激和支持下组织了这次“逃债”计划, 要求“格莱明”改变规则以便他们在退出时能拿到“小组基金”中个人缴纳的“小组税”。这种情况持续了几个月, 尽管“格莱明”最后通过增加规则的开放性解决了这一问题, 但是偿还率还在下降, 有些会员甚至在问题解决后仍在逃避还款。
在这次危机中, 外部因素使“格莱明”体系内部的一些弊端开始彰显。“格莱明”体系是由一套经过周密设计的标准和规则组成的, 任何人都不允许违背。一旦借款人因某些原因偏离了“格莱明”的规则和信贷轨道, 就很难重回到这个体系中, 因为他们很难达到规则的要求。一位会员停止还款, 就会刺激其他人模仿, 随后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会员开始偏离轨道, 最后乘数效应就会发生。偿还危机为“格莱明银行”的新发展提供了契机, 管理层于是着手设计新规则和新技术, 并启动了“第二代格莱明银行”计划。
3.2 基本原理
新一代“格莱明银行”或“广义格莱明系统” (GGS) , 是紧密围绕着一个被称为“基本贷款”的信贷产品而建立起来的。除此之外, 其他两种重要的信贷产品“住房贷款”和“高等教育贷款”与“基本贷款”平行运行。所有会员的贷款都是从“基本贷款”开始的, 一轮轮地运转下去。然而, 人生并非风平浪静, 穷人尤其如此, 某位会员很有可能在借款之后因遇到“麻烦”而无法按基本贷款的偿还条件还款。在“广义系统”中, 格莱明银行为无力还款的会员提供了退出机制, 不让会员被逼违约或有负罪感。这项退出机制便是“灵活贷款”, 也叫“重议贷款”, 当会员无法偿还“基本贷款”时, 银行、小组和借款人便会通过协商来重新安排偿还计划, 于是贷款人便进入“灵活贷款”计划。
“灵活贷款”实际上就是经过重议的“基本贷款”, 但是拥有另外一套规则。尤诺斯把“基本贷款”比作“小额信贷高速公路”, 只要会员遵守规则, 就能沿高速公路快速运行下去。因为“基本贷款”规则事先既定, 遵守规则的会员就能预知下一轮更大贷款的额度, 并相应地安排自己的商业计划。一旦会员无力履行“基本贷款”的偿还计划, 只能经过“重议”走下“高速公路”, 进入“灵活贷款”这条“岔道”。通常, 经过重议的贷款期限较长、额度较小, 以便发生“困难”的成员能够承受;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之后, 一旦会员完成了“重议贷款”, 可再行进入“信贷高速公路”。
3.3 面向顾客的信贷服务
“古典系统”是一种针对所有会员只提供一种产品的信贷技术, “广义系统”改变了这种方法, 创造了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的信贷技术。在广义系统中, 会员可以获得三个月、六个月或者任何他期望期限的贷款。在这种信贷技术中, 银行职员具有较大的创造力, 他可以根据会员的需要来安排信贷期限以及偿还计划等等。“银行职员越是一位具有创造力的艺术家, 他就越能演奏出更美妙的音乐”, “格莱明银行”也将为具有创造力的职员提供空间。
当新会员第一次使用“广义系统”时, “格莱明银行”象古典系统一样把他的信贷限定在一年, 随着信贷经验的增长, 他将在银行职员的帮助下能够自由地选择。除了贷款期限可以自由选择之外, 每周的偿还额度也可自行确定, 会员可在商业高峰期偿还多一些, 也可在低谷时少还一些, 甚至每个分期偿还额度都可以不同。在贷款发放之前, 经过协商之后, 借款人和银行职员需要签订偿还计划, 计划一旦确定, 借款人必须按计划还款;如果借款人不能按议定的计划还款, 就只能按要求进行“重议”, 进入“灵活贷款”。
即使是经过重议进入“灵活贷款”, 借款人也有一定的选择空间。
4 格莱明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第二代格莱明银行中, 普通贷款、季节贷款、家庭贷款以及其他几十种贷款都被取消了;小组基金被取消了;基于分支机构和地区的贷款上限被取消了;每周的固定分期还款也被取消了;随时可以获得一年期的贷款政策被取消了以及在“古典格莱明体系”中, 其他的一些大家熟悉的特征都消失了。
(1) “小组基金”的消失。
在“广义系统”中, 一项显著的变化便是“小组基金”的消失。从创立以来, “格莱明银行”一直保持着“小组基金”制度, 并作为预防会员违约的重要手段, 但是现在“格莱明”取消了这一重要的制度。因此, 在“广义系统”中, 不再存在类似“小组基金”这种具有“连带责任”的共同账户, 但是每个会员必须拥有三种强制性的储蓄:个人储蓄、特别储蓄和养老储蓄 (借款超过8000塔卡的会员) 。
“广义系统”沿用了“古典系统”中5%的“强制储蓄”制度, 在发放贷款时自动扣除。但是, 它们不再是“小组税”或“小组基金”, 而被称为“强制储蓄”, 其中的一半将被存入“个人储蓄账户”, 会员可以自由使用, 另一半将被存入“特别储蓄账户”, 会员在特定的条件下才可以使用。
(2) 小组责任的变化。
“古典系统”一个显著的特征便是隐含的“小组担保”或“连带责任”, 即如果小组中的一位会员违约, 其余的会员都要为贷款的偿还承担责任, “小组税”等“共同账户”便是这一精神的体现。大量的学者也从“社会资本”、“同伴压力”、“社会担保”、“声誉机制”等各个方面对这一制度进行了较为翔实的研究, 认为这种制度不仅是“格莱明银行”成功的关键, 也是“格莱明模式”的显著特征。然而奇怪的是, “格莱明银行”对此并不十分认同。早在1982年, 尤诺斯教授在《孟加拉格莱明银行的计划》中介绍“格莱明银行”的概念时, 并没有把与“共同责任”有关的机制作为重要的特色。 (Yonus 1982) 按照尤诺斯教授自己的说法, 他从来没有打算让“小组”或“中心”的会员为其他违约成员作“担保”或承担“共同责任”。在他看来, “小组”和“中心”的作用是使会员通过相互帮助以克服和解决那些可能的偿还困难;他认为, 一旦经济学家根据自己的想象从“小组信贷”来分析“格莱明银行”, 那么“连带责任”就出现了。然而, 一些实地考察则表明“格莱明”确实在使用某些形式的“共同责任”。
“广义系统”设计了一些新规则, 试图改变这一局面, 并强调“无压力的小额信贷”。当会员无法偿还“基本贷款”的分期付款时, 通过退出机制, 问题会员可以通过“重议”暂时退出“信贷高速公路”, 进入“岔道”进行调整。这样, 银行就不必通过小组动员向问题会员施压, 也就避免了小组内部的矛盾, 以及银行和会员之间的紧张关系。因此, 在“第二代格莱明银行”中, 任何会员都不用为他人承担责任, 就连乞丐这类特殊的穷人, 也不需要用类似于“连带责任”的机制来监督他们的行为, 相反, “格莱明”则为他们量身订制了一套特别的信贷方案。
正因为如此, 在自己的网站上, “格莱明银行”明确地宣称:不需要抵押, 也不需要法律工具;不需要小组担保或“连带责任”。“格莱明银行”不需要为小额信贷作任何的抵押;也不需要借款人签署任何法律文件, 因为银行不希望在借款人不能偿还贷款时把他们带到法庭上。尽管每位会员必须要加入一个5人的小组, 但是并不要求小组为它的成员作任何的担保。会员仅仅为自己个人承担还款责任, 而“小组”和“中心”是用来监督会员的行为是否合理, 以防出现偿还问题。因此, “格莱明”不存在任何形式的“连带责任”, 也就是说, 小组成员不用为其他违约者承担责任。
5 格莱明银行的发展及启示
在所有研究“格莱明银行”成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中, 几乎所有的分析都是从“小组信贷”开始的。在这种并非“格莱明”首创模式的模式中, “社会资本”的出现激发了大量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兴趣。社会学家认为, 正象许多传统的“储蓄基金会”一样, 通过利用和培育内嵌于当地社会经济体系中的社会关系网络、信任和规则, “微型金融组织” (MFIs) 使穷人通过“集体行动”走出困境成为可能。经济学家则更多地关注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 如何利用非市场手段来进行信贷资源的配置。正如许多理论学家所期望的那样, “格莱明银行”和许多其它“微型金融组织”在成功解决小农和穷人信贷约束的同时, 也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因此, “小组信贷”、“连带责任”、“同伴压力”、“社会处罚”等制度和机制既被认为是“微型金融”成功的关键因素, 也是被认为是与“格莱明模式”有关的东西。然而, 这些制度显然不是“格莱明”的发明和创造, 因为在民间传统的“基金协会”中都闪耀着这些被众多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盛赞的思想。就连尤诺斯自己都这样说, “我们从来没有打算让小组’或Kendra’来为成员的贷款作担保” (Yunus 2002) , 事实上他已经放弃了“传统的格莱明银行”, 开始建立一个“无抵押、无法律工具、无小组保证或连带责任”的“第二代格莱明银行” (Grameen Bank 2) 。
倘若“小组信贷”、“连带责任”、“社会处罚”等制度不是“格莱明模式”, 那么什么是“格莱明模式”?或者, “格莱明”有没有模式?如果“格莱明”没有模式, 那么世界各地的复制者在学习“格莱明银行”时又学到了什么?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 当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第一次从“格莱明”复制“微型金融”时便失败了, 最后通过所谓的“复原战略”时才开始好转。放弃了“社会资本”中的一些分配信贷资源的非市场机制, “格莱明”依靠什么来预防违约从而保证“金融上”和“制度上”的可持续性?“格莱明”为什么要放弃这些传统的制度和机制?
在浩瀚的对“微型金融”的研究中, 无论是来自于经济学家还是社会学家, 过多的目光都投向了“信息”、“监督”、“处罚”以及“社会资本”等用以维持和保证“交易”、“合作”得以运行的制度和机制上。而很少有人关注农村金融的微观运行基础、穷人和小农的行为, 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制度演化问题。在研究“社区治理”时, 著名的社会学家奥斯特罗姆认为, 当代的集体行动理论都没有关注制度资本的积累过程。这暗含着一个启示, 利用“社会资本”的非市场手段来解决“合作”和“交易”并不是目的, 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这一过程来实现从“非正规制度”到“正规制度”的演化和发展。
事实上, 演化和发展的视角几乎能为我们提供解决以上所有问题的钥匙。例如, “微型金融”为什么在不同的地区呈现出不同的模式;“格莱明银行”为什么要放弃传统方法;在放弃传统非市场机制以后如何预防小农和穷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及在什么情况下, 用什么样的机制才能促进金融制度的演化等等。这一认识与国际主流思想也是不谋而合的, 自“蒙特雷共识”的达成到建立“内生性金融体系” (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 UN 2006) , 主流经济学家已经肯定了非正规、半正规以及正规金融在农村金融中的作用, 并且意识到这一金融制度序列演化和发展的趋势。
然而在中国, 对“微型金融”的认识尚处于起步阶段, 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把握甚至是肤浅的, 一些主要的顾虑是:“微型金融”在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将扮演什么角色, 是反贫困的政策工具还是另一种制度安排?政府的作用是什么, 如何对扮演不同角色的进行监管?如何通过“微型金融”的制度设计或者金融教育制度, 来促使小农和穷人行为的转变, 进而在促进穷人发展的同时达到制度演进的目的。显然, 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些重要问题将对中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和深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我们如何借鉴和利用这一模式提供指南。
摘要:通过把穷人组织起来形成小组, “格莱明银行”创造了利于穷人获贷的金融和社会条件。全面地分析了“格莱明银行”的整个发展和演化历程, 并分析了其对中国利用“微型金融”的意义。
关键词:格莱明银行,小额信贷,格莱明模式,社会资本
参考文献
[1]Unite Nation.Building inclusive financial sectors for develop-ment-executive summary, 2006.
[2]Van Bastelaer, T.1999.Imperfect information, social capital and the poor's access to credit.Working Paper No.234, Center for Institutional Reformandthe Informal Sector (IRIS) , Univer-sity of Maryland.
[3]Woolcock M.Social capit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oward a theoretical synthesis and policy framework.Theory and Society27 (2) , 151-208, 1998.
浅谈鹤庆民间泥塑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第9篇
一、民间工艺泥塑艺术发展现状
我国民间泥塑有着悠久的历史, 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民间雕塑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美术种类之一, 流传已久。它产生自下层人民的劳动之中, 与现实物质生活更加接近, 更具创作的原发性, 且由于地域的差异而呈现不同的面貌, 其功用多为庙堂、石窟塑像造佛, 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民间传统工艺。
二、民间 (鹤庆) 泥塑制作方法
鹤庆泥塑的制作有着一整套程序与方法。通常是先根据人物造型扎制木架, 然后再在木架上捆扎草绳。泥料要事先掺入适量的棉花, 反复锤砸, 直至棉花均匀地掺入泥料中。制作的过程是首先上一遍粗泥, 然后再上细泥进行深入塑造, 当阴干裂纹后反复补缝压实, 直至不再皲裂。通常这类作品在泥塑制作完毕后都要施以彩绘。泥塑作品的另一类代表是儿童玩具类或小型观赏类作品, 如民间的泥玩具等。这类作品通常较小, 适宜把玩, 对于泥料的要求也不及大型泥彩塑那么严格。不同的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塑绘特点, 地域性正是民间泥彩塑“个性”的显现。
鹤庆泥塑历史源远流长, 种类繁多, 据了解开始于南诏时期, 据《南诏中兴二年画卷》载, 大理地区在细奴罗称王 (公元649年) 之前就开始有佛教的传播活动, 大理国从段思平到段兴智二十二位国王, 曾有七位弃位出家为僧, 一位被废为僧侣, 可见佛教在当时的大理地区是非常流行的, 而佛教的传播与泥塑是分不开的。兴盛于元、明时鹤庆屯军、屯田, 那时中原地区的民间匠人来到鹤庆, 泥塑种类由寺庙佛像扩展到民间儿童玩具 (菜园村民间艺人做的“小鸡”“蚱螂”“叫雀”等) 、祈福用具 (赵屯村泥瓦匠做的“瓦猫”) 等, 瓦猫又称镇脊虎、吉祥虎、四不像、降吉虎, 是用烧制砖瓦的窑泥捏制成泥坯, 晾干后, 与砖、瓦的泥坯同时放入窑中烧制而成。鹤庆制作瓦猫的历史始于明代, 匠人多是瓦窑上的技艺精良者。
三、鹤庆泥塑的用途和特色
鹤庆自古就有许多古寺古庙, 如云鹤镇的白依寺 (已毁) 、妙觉寺 (已毁) 、千手观音堂 (已毁) 、马王庙 (已毁) 、城隍庙 (已毁) ;金墩乡的龙华十八寺 (已毁) 、朝霞寺、菩提寺等, 当时众多宏大的寺庙都塑有各种各样的佛像, 佛像栩栩如生, 高大威猛, 有站立的、有骑马的、有坐莲的, 充分反映了当时民间高超的泥塑技艺。
鹤庆泥彩塑有着深厚的历史民俗文化底蕴, 对于造型的选择、纹饰的处理, 都非常讲究, 有很强的寓意。色彩上以红色为主调, 再饰以黄、绿、蓝等纯色。尽管色彩浓艳繁复, 却没有杂乱之感, 民间艺人们对于如何协调色彩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高超的技巧, 鹤庆泥彩塑的特点是造型上充满想象力, 墨线底纹繁复细致, 纹饰多用吉祥寓意图案, 象征意义很强, 具有浓厚的白族民俗文化特征。
四、鹤庆泥塑变革
鹤庆的赵屯瓦猫是鹤庆泥塑的杰出代表作之一, 其特点是造型奇特, 充满强烈的原始图腾倾向, 由此可以判断其原初的制作目的并非把玩休闲的产品, 庄严肃穆的造型符合祭器或礼器用途, 纹饰和同期陶器、岩画风格有相似之处, 并且带有原始的生殖崇拜的指向性, 洋溢着强烈的生命意识。色彩上以青色黑色和金刚泥色为主, 据称是周易八卦中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说艺术观的再现。瓦猫泥塑以捏塑为主, 造型比较随意, 特点是造型夸张古朴, 线条流畅, 光影效果冲突强烈, 变化生动, 但整体上仍给人以沉稳的感觉。
鹤庆菜园村艺人做的儿童玩具作品造型简单, 造型集中在特定的体积之内, 省略不必要的细节, 用简洁的手法概括出形象的主体。外形轮廓注重线条的流畅与优美, 多用柔软圆滑的弧线, 基本不取直线, 表面起伏不大, 线型流畅, 不做深雕重刻, 风格饱满圆润。加之用鸡毛、竹签和鹤庆白棉纸与泥胎造型相结合再饰以彩绘, 勾勒出玩具样式, 色彩对比、和谐、统一, 活泼中见喜庆, 明快中见凝重。艺人们在用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他们说, “红配绿, 一枝花”。其寓意是指必须严格地选择颜色, 避免因颜色杂乱而造成的“乱眼”。因此, 鹤庆儿童玩具泥彩塑作品常常以简单的几种颜色构成总体描绘, 形成精致准确的色彩语言。
五、传承与保护
泥塑手工制作艺术在民间手工艺术中看似简单粗放, 但在艺术形态和内涵中则焕发出内蕴之美, 是劳动人民在生活生活中的独特审美理解, 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家庭中的一员, 我们应采取有利措施对其进行保护。
首先, 应该考虑让民间手工泥塑走进学校, 走进课堂, 民间手工泥塑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民间手工泥塑艺术纳入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内容, 在丰富学习生活的同时, 为手工泥塑艺术的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 需要充分发挥民间自身力量, 对优秀的民间泥塑艺人传承行为给予物质奖励。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富, 除依靠政府行为外, 需要来自民间的力量参与进来。最好的传承与保护方式就是还原于民间, 充分依靠自发组织行为, 通过民间艺人以及民间组织来进行传承。同时, 政府应通过适当的物质奖励措施来激励他们。
再次, 健全保护机制, 落实对民间手工泥塑艺术保护的政策法规, 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科研成果, 逐步建立科学、高效的保护体系。对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手工泥塑艺术, 提供具有很强操作性的政策支持, 逐步开发、引导市场需求。
发展历程和寓意 第10篇
互联网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非常大的改变, 互联网是以协议为核心的网络体系的总称。这种技术发展了近三十年, 也出现了很多种计算机网络体系技术与结构, 提供的网络服务与功能与互联网相似, 但是, 都无法像互联网技术那样能够适用于各种各样的变化, 并且, 也深刻地影响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未来的发展。在社会信息化以及知识经济的推动下社会进入了二十一世纪, 那么, 在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具有哪些经济与时代的特征呢?人们开始进行各种分析, 提出很多种看法, 例如:信息经济、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全球一体化经济、数字经济、网络经济以及全球信息社会等。
二、计算机网络未来发展方向分析
第一, 大容量以及开放的发展方向, 最近几年以来, 无论是互联设备还是互联技术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把网缉私的开放性的发展趋势充分地体现了出来。形成互联网式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主要结构就是统一协议标准与互联网。在计算机网络开发放性的发展中一项最基本的措施就是标准化, 不但要求网络通信协议要标准化, 而且, 有很多其他的有关标准, 例如:数据库接口标准、应用系统编程接口标准以及用户使用的接口标准等。计算机网络的开放不但让它面向了全球的用户, 并且, 使很多的资源得到增加, 这对于网络系统容量的需求增长有很大的帮助, 对于计算机网络向大容量方向发展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二十一世纪的计算机网络在不断融入各种各样的新信息技术, 使其资源在不断地丰富。
第二, 便于使用与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一体化最基本的含义就是从系统整体出发, 对系统进行重新的设计与构建, 实现进一步系统增强的功能, 并且使系统的性能得到提高, 使系统的成本得到有效降低, 便于系统的使用。一体化结构其实就是一种系统进行优化的结构。计算机网络在刚刚发展的时候, 计算机间主要是通过通信系统的互联, 这种网络功能相对较为简单, 在联网以后计算机与通信系统并没有改变联网以前基本的结构。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大, 对网络性能及功能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网络中很多成分也会随着系统的优化而改变, 无论是分工还是组合都需要得新进行, 还有可能有新的成分产生。
第三, 多媒体网络的发展方向, 如今,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被人们广泛认可, 并且在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都有渗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人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服务, 同时, 也希望能有更多信息形式的感受, 这也是人们信息器官对多媒体信息的一种自然需要, 对于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尤其是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效结合。从某些角度来看, 就好比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时期以后, 而表现出的一种更为真实的现象。因此, 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的结合与融合既是多媒体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 手写输入、语音声控输入、数字摄像输入、大容量光盘、IC卡、扫描仪等各种多媒体采集技术, 压缩介压、信道分配、流量控制、时空同步、Qo S控制等多媒体信息传输技术, 语音存储、视像存储、面向对象数据库、超媒体查询等多媒体存储技术, MMX芯片、Mpact媒体处理器等多媒体处理技术, 以及高精度彩显、彩打、虚拟现实VR、机器人等多媒体利用控制技术的蓬勃发展, 为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电信网、电视网与计算机网的三网合一, 也是在更高层次上体现了系统一体化和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趋势。三网合一虽然还存在技术和体制等方面的不少问题, 但大趋势已逐渐明朗, 光纤到家、家用信息电器、家庭布线网络、VOD视频点播、IP电话、网络会议、多媒体网络教学、智能大厦等与此有关的技术和产品正在迅猛发展, 21世纪的现代计算机网络
第四, 应用服务的发展方向, 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基于系统平台上的每一种网络应用系统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因素。对网络信息系统的集成就是规划系统工程的方法, 对网络应用系统的设计与构造, 研究应用系统规范, 并且研究综合应用系统的集成方法, 在这些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也是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应用服务发展方向的重要体现。二十一世纪的现代计算机网络展示给人们的是更加智能的网络发展方向, 更能满足应用的需求, 更加便于人们的使用。
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给网络经济的出现及发展带来很大的促进作用, 如今, 网络经济其实就是互联网经济, 或者叫做互联网经济学, 它具有一定的特定性, 主要通过网络来完成一系列的经济活动。网络经济促使了经济网络化的诞生, 并且, 与电子商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形成一个网络产业, 不但包括网络贸易以及网络企业, 还有网络银行与其他商务性的网络活动, 不但包含了网络的一些基础设施, 还有一些网络设备与产品。在网络经济中电子商务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根据资料显示, 在一九九八年, 美国的互联网经济总收入为三千亿美元, 在能源业及邮电业之上, 与汽车工业的收入相比仅次一点, 但是, 如果按人均生产率来讲, 比汽车工业的收入还要高出很多, 除此之外, 还为一百二十多万个岗位创造了就业机会, 为经济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从二零零零年开始, 网络经济虽然出现了巨大的泡沫现象, 但是, 还是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从今年开始又逐渐开始回升, 我们国家最大的门户网站网易以七五亿元人民币的资产占据了我们国家首富的位置。
当然, 计算机网络面对快速发展的经济, 也将面临更高的要求, 网络经济在计算机网络的促使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与此同时, 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以及电了货币也在不断地发展, 对于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来讲无疑是个更大的挑战。不但要求网络建设不断的加强, 通过相关协议对公共通信服务的网络进行全方位的互联, 在WEB功能增加的同时, 还要使相关的软件技术加大力度开发, 并加强其使用功能, 才能使新形势下的商务活动的应用得到满足。与此同时, 网缉私安全问题也给电子商务等活动带来了很多的影响, 所以, 在网络的安全建设方面还要不断的加强, 并且要加快建设的脚步, 把网络安全体系以最快的速度建立真情为, 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加密, 并且, 还要把各种认证系统建立起来, 使网上的交易安全得到有效的保证。如果网络经济想要生存并得到更好的发展, 这是其中最基本的一个条件, 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三、计算机网络发展对于社会的影响分析
在二十世纪大众媒体在整个世界的范围之内经历了网络化的发展, 数字化、信息化以及网络化的一体化交流给人们的交流带来很多的方便与自由, 彼此之间的交流更加开放, 网络技术带给我们的优势是毋庸置疑, 但是, 与此同时, 网络技术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危害, 有的人通过网络技术取得暴额利润, 甚至触犯到法律。所以, 网络技术还需要健康的发展, 要想发展的健康就要采用多种手段, 如社会、经济、伦理、法律以及文化等, 例如:对国际政治经济的不合理进行改革, 把网络社会结构建构起来, 并且使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对于一些具有人性化的新技术进行大力发展, 另外, 把网络法律法规建构起来, 并进行不断的完善, 还要把现代网络精神的网络伦理建构起来等。技术在不断的进步, 给人们带来更高的信息支配能力, 同时, 也给人们提出一个非常严格的要求, 就是对自我行为的控制。建立起一个较为干净的互联网络, 这需要不断完善法律, 不断提升我们的技术, 更需要在网络中每个人的自重与自律。所以, 网络未来的发展肯定是互动形态的, 是个人与社会、群体与个体, 共性与个性间的互动发展, 也只有这样, 才能使个人自由发展与社会共合体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总结出, 自我国改革开发以后, 我们国家的计算机网络设备制造行业才逐步成长起来的, 开始起步的时候与世界的先进水平是不能相比的, 存在的非常大的差距, 但是, 计算机网络设备行业的生产技术在快速的提高, 受此影响, 我国的计算机网络设备制造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另外, 下游市场的需求在快速扩大, 这也是促使我们国家计算机网络设备制造行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最近几年以来, 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得到了非常快的发展, 而国际金融危机也在慢慢呈现消退的现象, 计算机网络设备制造行业遇到一个非常好的发展的机会, 致使我们国家成为全世界计算机网络设备制造行业中非常大的发展市场, 也为我们国家的计算机网络设备制造行业的发展搭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 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在技术方面加以创新, 并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水平, 相信我们国家的计算机网络设备制造事业会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摘要:本文首先对计算机网络发展进行深入分析, 详细阐述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接着笔者又深入分析了计算机网络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动态问题。最后, 关于计算机网络发展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影响问题, 笔者做了观点性和理论性的论述分析。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发展历程,发展方向,网络经济,网络社会
参考文献
[1]曾志峰, 杨义先, 网络安全的发展与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2, (10) :1—3.
[2]杨家海.网络管理原理与实现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15—20.
[3]吴会松, 信息大战已经开始[J].信息网络安全, 2012 (5) :8—11
[4]晓晨, ATM+以太网增加带宽保护投资[J].中国计算机用户, 2011, (11) :23—24.
浅析器皿造型设计发展的历程和特点 第11篇
关键词:器皿,造型,设计,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器皿造型与包装设计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但又有自身的独立性。器皿的设计一直都贯穿着人类文明的始终, 从人类的起源, 到现代化的今天, 器皿始终都伴随着我们的生活起居。器皿造型是培养掌握器皿产品造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 能培养出从事工业器皿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作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中国器皿, 源远流长。从远古时代石器、彩陶的粗犷朴实造型, 到后来的青铜器, 发展到精巧瑰丽的可供玩赏之器, 传统性均很强。原始时期, 它们的造型取乎自然, 意在实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人们赋予它以装饰, 更体现出古代人的美学观念。根据本人近年来的研究和整理, 我想简单地介绍下器皿造型设计的发展历程。
现今, 我们在社会生活中, 随处可以见到不同种类、不同形态、不同材料的器皿造型。正是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器皿造型给我们带来了使用的便利和视觉的满足感。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学的不断发展进步, 与之相关的器皿造型设计也紧跟步伐, 与时代接轨。我们器皿造型设计者必须具备聪慧、敏感的头脑和雄厚的专业基础知识, 才能够在行业的激烈竞争中走在时代的前列。
器皿造型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大致分为古代器型阶段、近代器型阶段和现代器型阶段。
一、古代器型阶段———追求美感的容器
这一阶段经历了人类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过程。世界史上器皿的使用, 早在原始的旧石器时代已被发现。最初的器皿多以自然界中天然的木、竹等作为材料, 其造型也是对材料的简单修改。直到陶器的发明, 才出现了有一定实际意义的“设计”造型器。如:我国半坡时期的小口尖底瓶, 在瓶中间的二侧各有一耳, 其功能为, 在河中打水的时候能倒下装水, 拉起后能保持直立。另在龙山文化中出土的陶器———鬲, 这种模仿动物形态制作的器型能够直接放于火上, 且空足, 能扩大受热面积, 提高实用功效。在商代时青铜器使它得到充分发展。
古希腊出现于“荷马时期”的“四马盖罐”是这一时期陶器的代表。纹饰以几何图案为主。匠师们运用平行线、交叉线、三角形、波形纹和四形纹来装饰陶器, 构图讲究均匀对称, 并结合器物形状, 使其具有层次感和节奏感, 并富于活泼而稳重的视觉效果。“四马盖罐”是这一时期古希腊陶器装饰风格的典型。“四马盖罐”, 造型扁平, 取其稳重之感, 盖子上四匹陶马比肩而立.皆引颈昂首, 整齐之中见出个体的形态特征, 形成了一种富于气势的动态美。
罐子为浅土红色, 上面装饰着由折线、菱形、平行斜线和平行垂线组成的几何图案。这些图形与陶罐平滑优美的造型被巧妙地统一起来。而在用垂线分割的格子里绘有十字交叉的圆圈纹, 四周又饰以辐射状短线, 充满了象征意味。
在世界范围内, 不同的文明大致有着相似的经历, 但是每一个文明都有其独特的一面。像古埃及人早在公元3000年前就开始以手工方法熔铸或吹制的玻璃器皿来盛装物品;古希腊文明则非常擅长用石材;古代欧洲有广茂的森林, 很早就用木板箍桶来酿酒。相对与国外器皿造型的制式, 中国古代器皿的造型更加强调器物的使用功能。
器皿可以比拟人。因为它毕竟是一个与人类生活发生关系的器物。一个器皿或有口、颈、耳、肩、腹;腹有底、底有膛、有柄、有足;或有盖, 有钮等。它们之间权衡处理, 可以造成各具神气情态的器物。它们大致有器皿的外廊形象:器皿的口;器皿的劲;器皿的耳;器皿的肩;器皿的腹;器皿的足;器皿的盖。
二、近代器型阶段———实用与审美的结合
此阶段相当于16世纪末到19世纪。西欧、北美国家先后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生产力和商品经济都得到较快的发展。二次工业革命, 更使人类的社会生产力成倍增长。这一时期的器皿制作技术更为完善。19世纪初发明了使用玻璃瓶、金属罐保存食物的方法。生产机械用来大规模的制造商业器皿。19世纪中期英国产生的工艺美术运动, 是针对当时品质低劣的大众化工业化产品, 以复兴手工业, 为大众生产美观而实用的物品体为宗旨的。但这并不是真正的现代设计运动, 近代器皿设计主要是以适应商品的特性并使之便于贮存, 保护及运输的附加手段。
三、现代器型阶段———工业化与人性化并存
现代器型实质上是从20世纪以后开始的, 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新的材料和新的技术不断涌现。
和大多数设计门类类似, 包豪斯设计学校率先开辟了现代器皿造型设计的先河。他们更多的通过动手制作来完善各自的作品, 并且将这一理念运用在工业化大生产中。这一时代的设计师把产品的功能性和实用性紧密结合, 同时把实践、展示、销售结合在一起。他们设计的产品至今看来仍然经典、实用, 甚至很“现代”。
各个国家都有着各自民族风格的特色。
1. 俄国:
俄国的构成主义探索了一些新的艺术风格。
2. 北欧设计:
斯堪迪纳维亚半岛, 芬兰、丹麦、瑞典、挪威和冰岛。其风格力求把手工艺和现代工业设计结合起来, 创造出一种艺术的工业产品。在认同功能主义的同时, 它还强调产品设计的人情味, 反对冷冰冰过分机械化的风格。他们的设计简洁优雅, 做工精致考究, 形式与功能完美统一。多在传统和民间的样式以及自然的元素中获得设计的灵感。采用自然的材料中生命的纹理和温暖的肌理感。他们设计单纯、稳定、舒适、实用, 设计产品中重功能、重理性和细致的做工、简洁的形式美感。他们注重传统, 但并不拘泥于传统的符号和形式, 而是把传统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理念从极富现代感的设计中呈现出来, 体现了北欧设计师在设计美学中的追求。这也也正正是是我我最最喜欢的一类, 很值得借鉴在我国的器皿设计上。
3. 德国:
其自身民族就涵盖着一种严谨、认真的特性。它的器皿造型更加注重质量、功能、技术, 强调系统性和秩序感, 逻辑性和标准化为其思想核心。
4. 意大利:
传统工艺、现代思维、个人才能、自然材料、现代工艺、新材料等等的综合体。索托萨斯:“设计是一种探讨生活的方式, 它是一种探讨社会、政治、爱情、食物, 甚至设计本身的一种方式。归根结底, 它是一种象征生活完美的乌托邦方式。”意大利器皿设计的代表阿莱西在其发展历程中追求设计至上, 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设计评价体系, 创建出内涵梦想与诗意的企业文化。
5. 日本:
真正器皿制作的开始是在镰仓时代, 濑户一个叫藤四郎的人从中国引入了技术, 制造水壶、香炉、佛具等。以后直到室町时代, 除了濑户以外, 信乐、常滑、丹波、备前、越前等地也能制造陶器了, 被称作日本的六大古窑。1616年以后, 有各种烧器产生, 其中伊万里瓷器在欧洲也享有盛誉。日本不仅能延续发展其民族传统风格, 还可以将大量的新科技运用与器皿造型设计上成为一大亮点。从这一点上来看, 我们能够从思维方式上借鉴其原理, 发展我国的器皿设计。
发展历程和寓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