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系统设计策略
服务系统设计策略(精选12篇)
服务系统设计策略 第1篇
协同ASP平台是典型的多企业多用户架构,由于众多企业用户的资源聚集在同一ASP系统中,应用服务多样性需求使得对用户的授权管理和访问控制显得异常复杂,当某个企业用户使用系统时,他可以访问哪些系统资源、哪些企业资源,是否具备对该资源进行操作的权限许可,是否可以进行跨企业的资源访问,这种访问方式是否安全,操作是否违背了安全策略,这些问题将伴随整个服务过程。
近年来,策略正在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管理和控制复杂系统的行为。对于“策略”一词代表的含义,比较经典的定义是在文献[2-3中提到的“策略是管理系统行为而选择的规则”。策略的使用使管理者在不改变系统源代码的前提下修改系统行为,确保一个安全系统中各安全实体的行为和全局安全目标一致,提高系统内的互操作能力。这方面的应用例如在多域多应用访问控制模型DPM[4]中引入了全局角色、域角色和关联角色的概念,建立了统一的授权框架,实现多域多应用下的安全互操作[5],初步解决了管理单元交互时资源的访问控制。协同ASP应用平台也需要通过一种动态可指导的方式进行访问控制的管理,策略的使用无疑可以满足这种需求。通过定义和维护安全策略,将系统的管理逻辑和操作逻辑进行分离,以策略为核心来驱动管理过程,构建分散授权和分层管理的安全环境。
1 协同ASP系统的访问设计
1.1 系统架构设计
基于协同ASP系统的服务定位和技术特征,系统基础架构设计目标是:提供一个软件体系结构,能够将企业业务运作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应用资源和信息综合于一个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的纵向和横向集成,使之完成整体运作[6]。
传统的适应于特定领域的ASP系统,采用了常规的软件设计体系结构,运营商往往不能根据业务需求及时响应环境变化,系统的柔性空间小。因此,基于“流程定制+功能选配”的可配置思路解决了ASP模式的应用服务定制过程[7]。使用成熟的组件技术和服务接口技术来实现ASP系统的软件框架,再通过适量的外围编码和界面设计形成功能实体的软件表述。基于服务定位和功能分析的协同ASP系统架构分为四层,架构设计如图1所示。
视图层为企业用户的应用操作提供个性化定制的管理视图,用户通过与视图的交互,得到应用服务,并且可以管理和配置系统信息。
应用层是用户服务定制后形成的服务控制单元集合,包含众多功能和管理独立和资源隔离的自治软件体,可以根据客户指令执行业务逻辑。这些自治软件体又可以通过项目协作形成独立的协作空间。
功能层通过应用程序接口调用功能组件来完成相应的应用服务,包括为实施ASP服务自主开发的功能模块组件和第三方集成使能工具组件等。
基础层是为ASP服务提供基础数据支持,通过共享资源库和通用数据库等,提供数据服务支持,包括数据存储、备份和恢复的功能;通过ASP服务系统设计和运行所遵循的标准和协议,提供底层的数据服务接口。
1.2 访问管理模式设计
ASP系统物理上是一个完整的应用系统,逻辑上却是由多个具有相似结构特征和行为特征的自治软件体组成[8]。每个企业都拥有独立的企业空间,并可以定义企业相关的用户、角色和资源,企业用户通过被委派相关的角色获取相应资源的访问操作权限。多个企业之间可以创建和管理多个协同项目,可以邀请其他企业空间的伙伴共同承担项目中的任务。协同ASP系统的这种业务管理特征,决定了系统的访问控制管理是以企业空间的纵向自治和协同项目的横向组织相交错的结构。无论是纵向的还是横向的访问空间,都具有自己的角色、资源和访问控制需求。从ASP整体来看,企业空间和协同项目亦都是ASP系统的访问控制客体。为此我们引入两个定义:
定义1自治域(Autonomous Domain,AD):以单个企业为组织单元在定制ASP服务后形成的业务功能相似且遵循共同安全规范的逻辑集合,充当企业实体的用户、角色和权限的管理容器,是系统级的管理单元。
纵向的自治隔离体现在自治域内部的管理对象和资源实体的使用和管理相互隔离,自治域标识在ASP系统内唯一可辨认,完全受控于自治域。每个自治域内具有互不干涉的访问控制规则,授权和资源使用要满足各项安全约束和业务约束,以确保业务过程的正确执行和资源的安全使用。
定义2协同域(Collaborative Field,CF):以协同项目为组织单元形成的跨自治域的、由相关用户和资源组成的逻辑集合,具有资源访问控制的需求,并具有内嵌的访问控制模型和访问控制层次的访问控制实体。
横向的项目组织是指以协同域为基础的一种跨域的资源使用方式,资源的访问过程中要依据项目控制策略,在资源的使用中要授予外域用户对本域资源的访问权限,确保协同操作既满足协同域的安全规则,又不违反任何一个自治域的安全规则。
2 协同安全策略框架
2.1 安全策略框架设计
传统的ASP系统,权限管理工作统一集中在系统安全管理员身上,他负责分配整个系统的权限,掌管所有数据的安全,由于系统管理员不可能知道所有用户的信息,其授权操作不灵活,容易造成安全冲突和安全漏洞。协同ASP系统主要有两类用户:拥有系统级别的管理权限的ASP系统级用户和分散授权管理权限的自治域级用户。多个管理域、不同的安全策略、大量的用户及服务请求、资源的共享操作和多粒度权限分配,造成了跨域资源访问可能会降低系统的安全性,造成系统安全漏洞。为了支持上述多域协同环境下的访问控制,要建立一个性能良好、安全性高、具有一定通用性的访问控制安全策略框架,如图2所示。
系统策略管理框架由以下模块组成:
Web策略管理模块:负责策略的定义和说明,定义一个企业或者项目的组织架构,包括用户集合、角色集合、角色层次关系等。根据业务规则定义权限,进行权限角色指派和用户角色指派,定义安全约束等。
Web客户端应用程序:对资源进行访问操作请求,提交的信息包括主体信息、请求的客体和访问操作,并能响应访问控制的返回结果。
策略集成:根据用户访问控制请求,从全局数据中心获取相关属性信息和业务活动规则,生成访问控制策略,提交给策略决策模块。
策略转换:对授权管理的策略进行解释,并存储为计算机识别的策略集合。
策略决策:是安全策略的运行核心,通过制定授权策略或者访问策略,依据本地自治域策略集和协同域策略集,进行一致性验证和相关推理,返回决策评估结果。
2.2 访问控制处理流程
用户对资源的访问,需要经过共享该资源的自治域和协同域两级管理域的访问控制,根据安全策略判定访问操作的合法性,保证跨域访问的资源使用安全,访问控制处理流程如图3所示。
跨域资源访问控制的处理步骤如下:
1)用户发出操作请求并传递访问参数序列(用户,资源,操作),请求访问检查。
2)应用系统服务器获取用户身份属性,身份认证成功,协同域用户通过角色管理器,查询协同域指派的代理角色集合;若身份认证失败,返回应用系统服务器,拒绝用户的访问请求。
3)查询代理指派角色对应的权限集合,依据协同域本地策略对操作请求进行判断,如果策略允许,则将判断结果返回给自治域;如果策略禁止,返回应用系统服务器,拒绝用户的访问请求。
4)自治域获取用户代理的本域角色集合,查询满足条件的权限集合,自治域根据本域的访问控制策略对请求进行判定,并将最终请求判断结果返回给应用系统服务器;如果策略允许,则用户访问请求被执行,如果策略禁止,则拒绝用户的访问请求。
2.3 访问控制算法
采用Java语言伪代码对系统的访问控制策略管理和访问策略检验算法进行编码如下:
3 结束语
本文从协同ASP系统的体系结构出发,在系统资源变更、业务变更情况下,访问控制策略需要调整时,要确保以协同形式存在的协同空间内资源访问控制策略的一致性。通过自治域的纵向隔离解决ASP系统的数据独立和访问控制独立的问题,另一方面,使用协同域解决跨域的资源访问控制安全。综上所述,访问策略的定义和规划是整个协同ASP系统授权机制和业务操作的基础,柔性的访问控制策略能有效支持企业协同应用服务。
参考文献
[1]SELTSIKAS P,CURRIE W L.Evaluating the 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ASP)business model:the challenge of integration[C]//Proceed-ings of the35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Los Alamitos,Cal,USA:IEEE Computer Society,2002:7801-7809.
[2]Damianoun,Dulayn,Lupu E,et al.The Ponder Policy Specification Language[C]//Bristol,UK:Proc.Policy2001:Workshop on Policies for Distributed Systems and Networks,29-31Jan.2001,Springer-Verlag LNCS1995:18-39.
[3]Damianou N.A Policy Framework for Management of Distributed Systems[D].Imperial College London,2002.
[4]洪帆,段素娟.多域多应用环境下的访问控制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6,33(4):281-283.
[5]吴迪,朱淼良,陈溪源,等.分布式环境下基于RBAC互操作的安全检测[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41(9):1552-1556,1571.
[6]陈新.企业集群信息化探悉—以广东专业镇的网络化制造系统为例[J].广东科技,2006(9):22-24
[7]刘强,陈新,陈新度,等.应用服务提供商模式下应用服务定制的机理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7,13(5):1035-1040.
服务系统设计策略 第2篇
一、核心银行系统发展现状
(一)核心银行系统的定义
核心银行系统是银行业务系统的交易处理的中心,大家所熟知的存款、贷款等业务的操作都是要在核心银行系统中完成的。核心银行系统的范畴包括:客户管理、储蓄、贷款、代理产品、支付结算产品、会计账务处理、总账、批量处理等。
(二)国内核心银行系统的发展历程
核心银行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自动的会计系统,核心系统是信息化的会计系统。第二阶段是指自动的交易系统,系统是自动生成的数据系统。第三代系统是指“一本帐”和“一个中心”,以客户为中心,集成了交易处理、产品创新、客户信息管理等多种应用集群。针对目前核心业务系统越来越复杂,有的架构设计师提出了“瘦核心”概念。
二、核心银行系统架构设计
(一)架构设计分析
核心银行系统的架构设计目前有:面向“SOA”的架构设计、基于J2EE架构的B/S结构设计、以“业务、语义、服务”三层架构设计、基于大前置架构设计。下面就四种架构进行简单描述:
面向“SOA”的架构设计:这是一种以“业务驱动服务,服务驱动技术,服务为中心”为原则的架构设计。面向服务的架构体系是目前最流行的架构体系,它为企业的IT架构提供了充分的灵活性和标准性,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并降低成本,银行内部的不同的应用系统通过SOA实现协同工作。
基于J2EE架构的B/S结构设计:C/S结构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两层架构设计,尽管能有效降低网络通信和服务器的处理量,但升级系统客户端程序比较复杂,且也容易受连接数及网络情况的限制。这样基于J2EE架构的B/S结构(注:“浏览器”和“服务器”两层)就很有吸引力,它简化了客户端程序,能有效进行权限管理并保护数据平台。
以“业务、语义、服务”三层架构设计:负责处理用户的业务请求的是业务层,它是核心系统的应用平台,包括客户信息管理、多维度的管理信息等,并产生相应的服务需求描述。核心银行系统对外提供服务都是服务层定义和发布的。语义层的功能是实现业务和系统的语义信息进行交换,提供需求与实体会话的语言界面。
大前置的架构:采用“高内聚低藕合”的设计原则并在企业应用集成理论的指导下建立一个综合前置系统,实现银行各应用系统的有效集成,这种架构设计的优点是方便应用系统模块的修改和新增,这也符合“瘦核心设计思想”。通过提供统一的接口标准,实现与银联系统、支付结算、信贷管理系统的实时交互。
(二)架构设计原则
分析国外先进核心银行系统发展历程和现状,对比现代国内外各银行的核心银行系统建设,归纳一些设计原则:
第一,参数化设计。将一些成熟的业务产品进行抽象,提取相同的产品基本要素作为参数,通过组合参数并进行配置快速开发新的业务产品。该设计思想,减少了产品变更的范围,增加了产品组合灵活性,是目前较先进的设计思想之一。
第二,会计独立。核心本质就是实现“全行一本帐和大会计”的思想,系统由独立的子系统完成会计处理功能,采用最新的会计科目,并为会计准则的变更预留接口。
第三,以客户为中心,面向服务的设计思想。通过建立专门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对不同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比如利率、费率等,从而能实现利率市场化。
第四,全行统一柜员的管理。通过采用柜员卡系统实现全行柜员号统一,可以在不同的系统或角色中使用,也可以跨地区使用,并且有丰富的授权管理来加强内控管理。
第五,安全设计要完备。如何合理、可靠、高效的实现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安全性,是系统需要建立的安全保护体系中必须考虑的问题。目标是:存储传递敏感数据、防止网络交易数据的截取重发、数据库中的数据防篡改。
第六,前端系统功能弱化。尽量使营业网点的前端系统简单化,减少维护和升级的复杂度,通过控制中心的监控系统进行全面监控。
第七,模块化设计。在核心银行系统的开发设计过程中尽量采用成熟的模块,以前中后三个平台为基础,降低不同模块之间的耦合度,并把大量功能重复、处理逻辑复杂的部分集成到平台中进行处理。
第八,国际化战略。目前金融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核心银行系统的设计要考虑国际化战略带来的影响,方便在国外开设银行分支机构,支持多语言、多币种。
第九,整体解决方案灵活设计。核心银行系统的架构要考虑技术架构的可扩展性,业务流程的灵活性,不能设计成一个大而全的产品,而应是建立灵活应用架构之上的—个整体解决方案,方便多个应用产品的集成。
三、核心银行系统的选择标准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很多银行面临核心系统的更新换代,对于如何选择国外的核心银行系统解决方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企业的战略规划
由于核心银行系统的决策会涉及到整个企业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业务战略方针的制定,因此其间需要考虑的不仅应包括公司的员工和系统,还要考虑到所有的客户。核心银行系统的决策通常是以最新的业务战略和策略为起点,不仅能推动所有的业务发展,而且还应能适应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该计划要确定在银行未来中,哪些是需要变革的关键领域,并且从市场驱动的角度来确定具体的机会。同时,那些过去由于技术和管理上的限制而被视为“受禁”的领域也应该重新评定,找到每一个关键的业务机会并将其分解为诸多要素,以便进一步确定计划中制定的目标。
(二)方案的业务功能
在确定了战略规划和业务需求后,银行就可以对照业务需求了解市场上的核心银行系统方案。这是一个业务功能适配的过程,企业可以快速地根据各个方案对业务的符合程度产生优先顺序,将那些不能严格符合业务需求的产品要在这个阶段的决策中排除。
一个好的核心银行系统方案需要提供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现有的和未来的业务需求,正是这些业务需求决定了企业的选择,因此可以说方案的业务功能是决策的首要关键。
(三)方案的技术和架构
业务的功能性需求得到满足后,需要进一步从技术水平、架构设计两方面评估核心银行系统产品。核心银行系统的技术平台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都必须考虑可靠性、健壮性、稳定性,并适应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具备很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充性。系统的业务需求功能由技术手段来实施,构成整个核心银行系统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核心银行系统的组成可能来自不同供应商提供的不同组件,也可能所有的组件由一个供应商集成和协调在一个特定的技术平台上,但无论是哪种方式都要认真考虑系统的集成性、兼容性、可维护性、安全性、性能和成本的问题。
(四)厂商的选择
银行在选择业务符合程度较高的产品之前需要对产品的供应商进行审核与评估,遵循“质量,成本,交付与服务并重”的原则。首先,确认厂商具有一套稳定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及具备提供银行所需产品的能力;其次,对产品进行价值与成本分析,通过招标或价格谈判实现成本节约;最后,确认厂商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在确定的时间内向银行提供产品。
四、总结
服务系统设计策略 第3篇
【关键词】 生活 系统 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5-081-01
0
系统理论逻辑性强,且非常抽象,很多学生感觉它离自己很遥远,平常用不到它,根本不会在生活中涉及到,从而不重视;抑或知道它的重要性,但因为其抽象性,学生找不到感觉,从而对它望而却步。
教师如果采用简单的讲授方式,会陷入为系统理论讲解一个概念,而必须扩展更多概念的困境,既超出了《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又增加了课程的难度,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因此有必要转换思路,改变教学方式,避免枯燥的理论的学习情境。
1. 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帮助教学
通用技术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于生活,并且能够应用于生活。在教学中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来说明问题,既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又有助于学生了解系统思想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方式方法,而不再是一头雾水,无从下手。
[例如]系统与设计第一节系统的5个特性之相关性知识点教学时,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去年,我姐家在市区买的房子装修好了,只要买完家具、电器就可以正式入住了,当时他们在国商里面看中了一款双开门的大电冰箱,高高兴兴的把它买回家,但当商场把电冰箱送来后,问题随之也来了。当工作人员将冰箱放入厨房后,才发现冰箱只能放在电梯对面空余位置,如下图所示,同学们看出问题来了吗?(冰箱双开门方向面向电梯)。从图中学生马上就能看出冰箱门打开后,门与电梯之间的空间就几乎没有了,导致开冰箱拿东西非常不便,从而引入系统相关性的问题(厨房中各个物品摆放空间问题)。如果在决定买何种冰箱时考虑到自己家厨房可放置冰箱的空间位置前方有一个向内突出的电梯的话,就不会去选择这种占地面积非常大的双开电冰箱了。
厨房购置用电器这种问题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类小事,这类事情我们经常会碰到并试图去解决它,往往就是解决过程中就包涵了系统的思想。在授课过程中,不但要让学生理解知识点,还要趁机让学生认识到其所学的知识点就是源于生活,并需要学以致用,最后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我们日常生活碰到的难题。通过这种常见生活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学习的系统的思想离我们并不远,它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我讲完这个案例后,有学生跟我开玩笑说:老师,你姐姐家去买冰箱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事先来咨询你,哈哈。听到这句话后,我就觉得我用这个案例的目的达到了,学生已经意识到了到了系统的思想对我们生活的作用。
2. 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要在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常识之间创造一种意外,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情景设置]:同学们都知道,中国女排曾经有一段辉煌时期,在她们连续夺得了五连冠以后,世界排联以古巴、美国、日本、前苏联等国家女排中最强队员,组成国际明星队与中国女排较量,同学们觉得结果如何?
对90年代发生的事,学生并不一定很清楚,因此在学生中就存在两种声音,一种同学觉得会输,另一种同学觉得会赢,我趁机提出将不同想法的同学分成甲乙两个阵营,请他们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输的一方认为国际明星队中的全部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强强联手,实力上相差一大截;赢的一方认为国际明星队中虽然都是精英,但是相互之间缺少磨合,而排球比赛是一个团体比赛,需要的是大家的紧密配合,这正式中国女排具有的优势。学生之间产生了激烈的讨论,整个课堂氛围都活跃起来了。我就势引出系统整体性的内容:系统是一个整体,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相加,整体具有的功能是各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的;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这时候学生也就很顺其自然的接受下来。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乐”学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教师是创设教学情境的组织者、引导者,所以我们要了解学生,依据教学目标及学生个性特征与行为反应组织合适的情境,从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3. 组织竞赛,体验成功,强化学生学习兴趣
在讲到系统的分析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系统分析的过程及其应遵循的原则,我事先准备了一个狼面具、一个羊面具和一个白菜面具,每四人一组,请同学们完成这样一个活动:
有一个农夫带一条狼、一只羊和一筐白菜过河。如果没有农夫看管,则狼要吃羊,羊要吃白菜。但是船很小,只够农夫带一样东西过河,请你帮农夫解决难题。我按座位分成几个小组,请他们上来演示他们的做法,一起来比赛看谁完成的最好。当然,其中有失败的,也有一下就找到正确方法的,整个课堂气氛都活跃起来了,同学们在欢声笑语中了解了系统分析的过程。对成功走到对岸的小组,我抓住时机表扬他们在系统分析的过程中遵循了整体性、科学性、综合性的原则,从而引入了系统分析的原则。
与高中其他课程相比,通用技术只是一个刚刚牙牙学语的孩子,它在教学基础、教学方法上都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这就需要我们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地总结、探索出新的合适的教学方法,以促进通用技术的快速发展,提高学生的教学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国家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2000-1.
[2]高中通用技术系统设计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3]通用技术课程与教学之我见.
[4]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参考书技术与设计2(必修2).
建筑空调系统节能设计策略浅析 第4篇
1 建筑空调系统能耗高原因分析
空调系统已经成为新型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改善室内生活环境具有良好的效果, 但是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 运行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能耗。造成空调系统运行高能耗的因素包括多个方面:
1.1 日常管理不当
对于很多写字楼或者商业中心建筑来说, 在空调系统运行过程中, 存在开窗通风以及机械排风等情况, 导致室内外通风换气形成的冷负荷占到总冷负荷的50%以上[1]。
1.2 系统设计不合理
在建筑工程施工时, 空调系统设计不合理, 缺乏必要的调节手段, 导致系统中水泵、制冷剂以及风机长时间处于低效运行状态, 降低了能源利用效率。另外, 在系统内各设备运行过程中管理不当, 影响系统开关切换与匹配,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能耗。
1.3 建筑外墙设计不当
现在很多建筑工程外墙结构都是选择用玻璃幕墙的方式, 或者是窗墙比过大, 且具有多个朝向。在建筑空调系统设计时, 对结构内外区分设计不当, 并存在设计负荷错误因素, 导致空调系统运行存在冬季内区偏热、外区正常甚至偏冷的情况。对于建筑工程来说, 内区在使用过程中, 受灯光、人员以及设备等因素影响, 受到室外气象因素的影响比较少, 全年内区会长期处于冷负荷状态, 需要空调系统常年供冷;而外区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室外气象因素影响比较大, 并且随着季节的变化, 室内负荷也会出现冷、热负荷交替变化的情况, 即夏季需要供冷、冬季需要供热。
2 影响建筑空调系统节能设计因素分析
2.1 缺乏创新意识
对于建筑空调系统的设计, 首先应保证其基本功能的正常发挥, 在设计时为保证系统运行安全, 一般都会将参数设计的比较大, 而这样设计也就增加了系统运行的能耗。例如, 负荷计算值与实际值相差较大、冷热源设备装机量比较大、系统配置不合理等, 都会对空调系统最终运行效率产生影响。在进行系统设计时, 如果还是应用传统设计方案, 即便是选择效率高的主机, 整个系统在长时间的负荷状态下运行, 也会降低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 增加系统运行能耗。另外, 如果主机余量过大, 同样会导致水泵等输送动力设备容量过大, 整个管路特性远离最佳工作点, 增加系统运行能耗。
2.2 设计方案生搬硬套
随着空调系统应用范围的增大, 现在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设计体系, 存在大量的成功设计案例。这样就导致很多建筑空调设计人员在设计时, 选择一个成功案例生搬硬套到本工程中, 并不能结合实际需求对空调系统运行原理以及运行特点进行深入的了解, 影响系统最终设计效果。另外, 也存在部分设计人员为追求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案, 在没有进行综合分析的情况下, 盲目应用各项新技术, 不但不能起到节能降耗的效果, 而且还会增加系统设计成本。
2.3 综合设计效果低
很多建筑空调系统在进行设计时, 只是以设计工况来作为依据进行设计, 并没有考虑全年空调系统节能运行需求, 设计完成后综合应用效果低。例如, 未充分利用新风供冷, 在设计时仅要求降冬、夏两季的新风负荷, 将新风口以及空调机组新风入口按照冬、夏两季风量设计, 最终使得过渡季节系统运行时还需要开启冷水机组, 造成空调能耗增加。
3 建筑空调系统节能设计优化策略
3.1 降低设计负荷
建筑空调冷热负荷主要包括通过玻璃窗日照形成的负荷、通过围护结构传热形成的负荷、处理新风形成的负荷以及室内热源散热形成的负荷等, 其中围护结构传热消耗的能量占据系统总能耗的40%左右, 处理新风所需能耗大约为系统整体能耗的30%-40%左右[2]。就建筑空调系统设计现状来看, 很多设计人员在进行系统设计时, 基本上都是以符合指标作为依据进行估算, 并且为满足安全需求, 将最终确定的负荷参数设计地比较大, 使得系统内各设备容量远远大于实际运行需求, 出现大马拉小车的情况。此种设计方法不但不可以达到节能效果, 反而还会增加投资, 因此在进行设计时, 应结合实际需求来适当降低设计负荷, 提高空调系统冷热负荷的合理性与准确性。
3.2 合理确定空调形式
在确定空调形式时, 应以建筑工程规模、用途、使用特点以及负荷变化等因素作为基础, 保证各项参数设计的合理性。空调形式的分类有很多种, 如以空气处理设备位置为依据, 分为集中系统、分散系统以及半集中系统;以负担室内负荷所用介质为依据, 分为全水系统、全空气系统、制冷剂系统以及空气与水混合系统;以集中系统处理空气来源为依据, 可以分为封闭式系统、混合式系统以及直流式系统[3]。对于空调形式的选择, 需要保证其满足建筑工程使用要求, 并且要尽量降低投资成本, 并以降低能耗为主要依据。
3.3 合理设定温湿度参数
空调系统能耗与工程当地气象参数、室内散热散湿量以及在建筑围护结构等因素有着直接联系, 并且设定的室内温湿度参数会直接影响到冷负荷大小。在对室内温湿度参数进行设定时, 应在满足人体健康与舒适性的条件下进行设计。如夏季室内空气温度提高1℃, 则可以降低空调系统能耗10%左右, 并且如果将湿度提高10%, 则可以降低能耗15%左右。因此, 在夏季对空调系统进行设计时, 温湿度参数应以较高的干球温度与相对湿度为依据进行确定, 而对于冬季采暖设计时, 温湿度参数则以较低干球温度与相对湿度为依据, 这样还可以降低维护结构传热负荷以及新风负荷, 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
3.4 应用热回收装置
空调系统新风引入时会排出一部分的室内空气, 并且大气温度与排出气温度存在一定的温差, 例如制冷时室内温度为25℃, 室外温度为37℃, 则将25℃气体排入大气会带来能量损失, 通过应用热回收装置使得新风在处理前与排出气进行热交换, 更进一步的降低新风温度。通过此种设计, 就可以更有效的降低新风机组负荷, 达到降低系统运行能耗的目的。
4 结束语
在对建筑空调系统进行节能设计时, 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明确导致能耗增加的原因, 并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 选择合适的措施来进行优化设计, 在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上, 降低其运行能耗。
摘要:空调系统的存在对改善人们室内生活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 空调系统已经成为建筑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写字楼、商业中心以及医院等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持续发展背景下, 怎样才能在保证空调系统功能正常发挥的同时, 达到节能降耗的效果, 已经成为多个领域重点研究的课题。本文分析了影响建筑空调系统节能设计的各项因素, 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空调系统,节能降耗
参考文献
[1]邓普均.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 19:214.
[2]韩希超, 刘鸿雁, 严明, 李文松.中央空调系统节能设计与运行控制策略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09, 16:192-200.
信息服务策略 第5篇
策略和规程
按照定义,信息办事部分属于办事机构,这种办事机构必须有与公司各部分以及其他信息办事部分之间建立书面正式接洽。信息办事策略和规程的重要性凸起地反应在体系综合和调和信息系兼顾划的需求方面,以及不包含在信息办事本身营业内的其?_?_他潜在的方面。信息办事专业人员和用户治理人员以及信息体系政策委员会负责建立信息办事策略 所有与信息办事有关的策略和规程在本章中评论辩论,这些策略和规程涉及或影响各营业范畴。的信息办事部分有很多书面的策略和规程,这些策略和规程对用户集团来说是透明
一、信息办事策略的合理性
每个公司实际上都面对两种情况:正常情况和异常情况。一般说来,大年夜多半用户与信息办事的接洽只涉及到正常情况。令人知足的信息办事策略可直接实用于正常情况而间接实用于异常情况。经由过程建立实用于大年夜多半正常情况的准则,信息办事部分将设立一个机构,借此机构,信息办事专业人员和用户治理人员可以或许更好地敷衍异常情
服务系统设计策略 第6篇
摘要:随着我国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所居住的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是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要求,并且直接影响今后人们生活以及生产活动的正常开展。因此,必须利用创新性的新技术手段,合理的规划设计城市的给排水系统,确保城市稳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前行。
关键词:规划;给排水系统;可持续性发展;设计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集聚增长,城市经济水平的突飞猛进,使得城市用水量逐步增加,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显得更加重要。给排水系统对于整个城市的顺畅运行和发展非常重要,古今中外就有好多著名的下水道,比如古罗马的庞大下水道系统,巴黎的下水道博物馆。北京故宫多年来供给许多人们的用水排水问题而从来都没有出现过堵塞的情况,都是缘于拥有强大的给排水系统。所以一个城市拥有完善的给排水系统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必要性
(1)稳定性与耐久性
目前我國城市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所以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在可利用空间内充分考虑未来发展的需求。在城市给排水设计中要以充分保证给排水系统的稳定性和耐久性为原则,从而保证城市居民和企业的正常生活和生产需求,以避免因给排水系统问题所引发的不安定因素。
(2)科学性与合理性
城市给排水规划作为城市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要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规划,一个城市给排水系统是否优良对于城市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所以对于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规划和设计需要相关部分从宏观出发,以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主线来进行科学的构建,从而保证城市给排水系统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城市给排水工程规划的主要系统分类
目前我国城市给排水工程通常包括三个子系统工程,有供水系统、排水系统和循环水系统。而城市给排水工程规划则是要将这三个子系统通过一定的规划设计充分的协调起来,从而通过对水资源的收集、输送、净化、利用和排放等若干个环节相互配合,达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给水系统规划设计
由于城市的水资源,在空间和时间的不足,对城市市政给排水工程进行规划设计时就要考虑到如何将城市水资源能够最大化的利用,实现市区、乡镇等各个区域的给排水系统的统一规划。随着城市日益不断的发展,城市用水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城市供水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因此,必须合理最优化的设计规划城市市政给排水工程项目,确保城市水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要做好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达到最优效果,就对城市的水量进行预测,控制地下水过度的开发,并且还要提高城市污水的处理效率,从而使得城市水资源不但可以合理的开发利用,还可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此外,为确保城市供水资源能够得到最优配置,利用城市给水管网对城市进行智能供水管理;同时合理的设计和规划城市给排水系统,降低设计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雨水系统规划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自然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突出表现就是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得人们的生命财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尤其是在近几年,南涝北旱的现象日益严重。尤其是在夏季,降雨量不断的增加,给城市的防洪排涝工作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城市给排水系统的功能之一就是防洪排涝,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洪涝灾害带来的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因此,城市给排水工程的合理规划就显得更加的重要了。城市的雨水系统的规划设计与防洪排涝系统相结合,城市的竖向规划加以辅助,可以使得城市的给排水工程实现最佳的效果。
3、污水系统的规划设计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污水严重危害着人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而城市市政给排水工程的设计规划,为城市污水的处理提供了途径。要做好城市污水的规划设计,可以采用合流控制和分流控制。但是在目前我国的给排水系统的发展状况下,分流控制在实践中的应用使比较困难的。根据实践得知,在规模小的城市可以使用截留式的合流制。因为在雨水系统中,初期雨水的污染比较的严重,利用此种方式,有利于初期雨水的截流。
此外,为了增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水的循环利用,污水在经过污水厂处理后,可以成为中水回用,还可以排放到内河作为景观用水。
三、关于城市给排水可持续发展建议
3.1、同步城市给排水系统与城市规划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演绎,城市之间人口流动越来越大,城市的发展要求在于广泛吸引多方面的人才,特别是在社会环境要求下的文化创意型人才,所以一个城市的规划管理越来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城市规划首先要满足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需求,然后再在城市文化方面寻求创新和发展,以吸引更多的人才,提高城市发展的经济效益,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寻求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城市给排水系统就是在根本上满足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为城市吸引人才,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只有满足城市给排水系统和城市规划同步进行,才能更好地建设城市。满足了人们基本的生活诉求,才有可能去追求经济富足和文化精神的满足。
3.2、城市给排水系统的重视与管理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是体现在城市的发展和进步上。而有一些城市为了寻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只是一味的发展经济,发展工业,而忽视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诉求得不到满足,自然在一定程度上也不会为城市的经济增长劳心费力。特别是在社会大力提倡开展城镇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的大环境下,加强对城市给排水系统的重视与管理是一个城市规划必须要做的事情。城市居民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用到给排水系统,我们要对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规划和建设给予高度的重视,加强管理,营造一个舒适的城市生活环境。
3.3、水资源循环利用率
不得不说,近些年来已经有一些城市出现城市用水紧张的现象,在水资源本来就短缺的情况下,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需求的日益提升,水资源浪费现象也愈加严重,如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成为一个人们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社会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上,要在城市给排水系统中做好给水、排水、污水净化和再利用的工作。一个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良性循环系统如下图1-4所示:
城市给排水系统应在每个细节做好规划设计审核,在保障居民用水的基础上注重节水,做好污水处理工作,有节制的提供用水,污水净化再利用等。在各项环节提高水资源的循环率,维持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城市建设大力发展,城市给排水系统作为城市发展必备的系统设施,对其进行规划设计是一项考验设计者的控制指标和其他管理要求。所以需要科学、合理的进行,不仅要充分考虑城市当前城市水资源、水环境、水灾害等问题,同时还要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从而保证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的质量,这不仅是城市正常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城市未来发展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振锋.如何规划设计市政给排水工程[J].科技致富向导,2013,30:328.
[2]魏巍.关于城市给排水工作的几点发展建议[J].黑龙江科学,2013,09:146.
生物疫苗生产车间空调系统设计策略 第7篇
1生物疫苗生产车间的特点
1.1生物疫苗生产特点
空气净化技术是生物疫苗车间能否生产出合格产品的关键技术,也是车间进行安全生产的保障系统。所以空调净化系统对疫苗生产车间来说十分重要。一般的车间主要由四个区域组成,设有四套净化空调系统和一套舒适性空调系统。种毒、 接毒、分装区域空气净化度要求为5级, 采用FFU净化系统,顶部送风,下侧部回风。其余区域洁净度均为7级。7级的净化房间采用乱流式气流组织。室内的回风高效过滤器处理后,排至室外或循环使用。
生物疫苗车间的所有生产过程均在生物洁净的环境中进行,生产工艺要保证病毒的纯洁性,其它无关的病毒或细菌混进疫苗中,关键还要控制生产疫苗中的病毒不会泄漏到车间以外。
1.2生物疫苗工艺特点
对无菌要求非常高,需要在生产管理等各个方面严格控制,减少污染可能,确保疫苗的无菌要求。必须控制药品生产的全过程,对产品可能导致的各种污染进行严格而且有效的控制。生物疫苗产品的包装对厂房、设备、设施的设计都有不同的特殊要求。在设计中考虑原辅料、人员以及药品的无菌制造过程之间的联系。在设计对产品的规模、药品的性质完整考虑。 其车间设计必须以降低差错的危险性为目标以最短的路线传递,目的是避免往返交叉,减少差错和交叉污染。
2生物疫苗工艺空调自控系统的设计原则
2.1符合生产工艺要求
生产工艺过程具有独特的空气调节的要求, 对空气洁净度, 换气次数都有特殊的要求,以穿着洁净工作服不产生不舒服感为宜. 空气洁净度120级, 一般控制温度为20--22℃。非单向流洁净室总送风量要达到总送风量的2%--5%. 保证室内每人每小时的新鲜空气量不小于35m.
2.2系统的可靠性
空调的运行模式采用正常运行模式、 值班运行模式和消毒运行模式. 模式之间的转换根据生产工艺的需要通过自控,值班运行模式是为满足非生产车间的空气状态的参数要求而设计的, 洁净区域之间的静压差通过维护结构的密闭及保温就可以是实现。消毒运行模式是利用洁净的空气对室内的灰尘和细菌进行清洗, 采用紫外线杀菌灯就是其中的一种,还有臭氧发生器系统的控制器检测元件要实现对工艺参数的控制
3空调净化系统的设计方案
3.1把好净化空调设备和材料质量关。选择工程中所需净化空调设备,要求生产过程均在生物洁净的环境中进行, 目的是保证所生产疫苗中的病毒不会泄漏到车间。在调试过程中如果发现洁净区静压差不稳定,就要看静压差传感器取压点不是否合理; 排风机的新风和排风能否自动匹配. 具体措施是将主排风机改为变频调速风机, 可以随新风量而同步变化, 使得洁净区的静压差稳定在设计值内.
3.2生物疫苗车间净化空调系统施工的质量控制. 把产品抽样送有关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对检验达不到质量标的进行退还。 按有序的气流组织流动,使室内空气经过过滤和消毒后才能向室外排放。净化空调系统设计采用集中式全空气净化空调系统,要充分调整各房间的静压差。在菌种培养间和发酵间,每一个房间尘粒浓度超标时都要打开该房间的排风阀。
3生物疫苗车间洁净度的控制
进入洁净区的操作人员和物料应该分别设置操作人员和物料入口通道。操作人员人进入洁净区应采取相应的净化措施。操作人员可经气闸室进入洁净生产区。物料可经脱外包等处理后经缓冲室或传递窗经入洁净区。洁净生产区只设置与生产相关的设施和物料存放。洁净区内设置存放间作为物料和操作人员进入本岗位的通道。可以有效防止因流动而引起的不同品种药品的污染。相邻洁净操作室, 在空调系统参数相同的情况下,不用洁净操作室外共用的通道。关键区域的设计应尽量减少洁净区面积,从而节约建设资金。
4空调系统的常规控制
瑜伽原生活馆服务营销策略设计 第8篇
关键词:瑜伽,服务,营销
1 瑜伽原生活馆消费者调查
要做好瑜伽原生活馆服务营销策略设计, 就要了解瑜伽参与者的消费人员特征, 以及消费人员的消费习惯、消费动机、消费态度。也就是我们要调查瑜伽原生活馆市场选择依据。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的做好瑜伽原生活馆服务营销策略设计。
通过调查, 我们会发现瑜伽具有这样的特点:瑜伽的消费者群体主要以女性为主, 一般为中年和青年, 职业大部分是从事管理工作或者行政工作, 白领阶层。文化程度较高, 收入水平参差不齐, 人员训练瑜伽也相对随性。同时瑜伽作为一门刚刚兴起的运动, 发展较快, 还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瑜伽的宣传通常借助于便宜的杂志, 虽然人们知道瑜伽, 选择多种形式宣传瑜伽, 更加注重瑜伽宣传的影响力。瑜伽参与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 同时减轻压力, 改善焦虑的情绪, 使得身心处于愉悦的状态中。女性参与者更加注重通过瑜伽来塑造完美的身形, 形成优雅的气质。瑜伽平衡身心、崇尚自然的宗旨要求, 练习瑜伽的场所要保证安静, 整洁, 且对这些要求较高。教练是瑜伽训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专业的瑜伽教练提供专业的服务更能吸引消费者, 树立良好的口碑。
2 瑜伽会馆的特殊性需要采取的营销策略
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 我们在制作营销策略时要从分考虑到个体因素。我们永远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每份认得具体需要都不尽相同, 因此才有了各种各样的服务类型, 我们在制作瑜伽会馆的营销策略设计时, 要根据我们之前调查的消费者目标来制定。集中满足这部分消费者的内心需要, 在有限的市场竞争中达到资源的最大利用, 从而达到最佳效果。提供最优质而且目标消费者需要的服务, 将目标客户所定在年轻的未婚女性、中年已婚女性和企业高管三类, 展开针对性强、特色分明的市场营销。
2.1 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
在市场经济下市场的竞争性越来越强, 没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 很难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甚至是立足。产品差异化和贴心的服务, 不仅要给消费者以物质生理的满足, 同时要让其在精神上感觉到愉悦和享受。瑜伽生活馆作为服务业, 就要以顾客为中心, 全面满足顾客需要, 让顾客满意而来满意而归。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产品营销策略时, 要首先关注会馆自身的建设, 提高教练水平, 服务人员的培训和招聘更加严格。做好顾客反馈信息的收集, 并及时的处理。前台接待要注意形象, 具有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水平。整个生活馆的员工定期培训, 以保证给消费者提供完美的服务产品。
2.2 服务也是一种商品, 营销策略的设计要充分考虑价格策略的运用
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就是商品的价值。但商品的价值总是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 反之商品的价格也会作用于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 合理的价格设定, 有时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利器。服务价格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有着直观的感受, 也就成为影响消费者最敏感的要素之一。合理的价格设定不仅仅关系到生活馆的利润, 也关系到顾客的消费能力, 从而影响生活馆的整体竞争力。
差别定价是价格营销策略常见的形式。在原有的产品价格上折扣, 降低服务价格, 从而吸引顾客购买, 以及扩大消费者群体。对于不同群体, 如大学生、青年女性可以给予一定的折扣, 首先考虑到大学生的经济实力不够, 然后是他们的时间相对空余, 可以大大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市场的竞争就是消费群体的竞争。对于20岁-45岁的中青年女性, 有了稳定的收入, 价格因素已经不是他们考虑的头号因素, 就要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可以开设更优质的课程, 收费中等的私教课程等, 给她们带来完美的产品体验。价格尾数定价策略同样利用消费者的心理, 让消费者更容易接受这样的价格, 从而售出产品和服务。在刚刚进入市场时, 生活馆并不太熟悉周围的环境, 不能很好地把握市场和消费者的动向, 这时可以选择随行如市, 使用与周边竞争者向接近的的价格, 这对于刚刚进入市场, 市场竞争力还不足的企业, 并想要长期发展是最稳妥的价格策略。不容易出现较大的波动, 造成投资过高, 收入入不敷出的情况。
2.3 在21世纪,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物流行业的飞速进步, 传统的营销渠道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
在现代社会定制服务都已经出现, 改编传统的营销渠道, 提倡多种营销渠道并行, 多种营销方式并存, 全面联系线上与线下, 提供上门服务, 为消费者提供尽可能方便舒适的服务成为新的选择。特别是一些职业女性, 其时间相对固定, 并没有大量的时间来瑜伽生活馆, 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能够提供多样的产品, 同时可以发展线上教学, 家庭教学等多种营销策略模式。不仅仅为他们节省时间, 还可以专业的为其开展一些心理疏导教程, 让其感觉到你的关心, 这些小细节往往能够带来更多的顾客, 更多的消费群体。
2.4 促销手段是营销策略中常用的另一方式
促销实际上是买卖双方之间信息的交流, 最后达成销售目的。在我们瑜伽生活馆的营销策略中完全可以采用促销手段。如赠品销售, 一些瑜伽的周边, 一些小礼物, 现金等物品, 购物送或者抽奖, 都能有效的提高生活馆的客流量。激发消费者的消费热情。网络促销成为现阶段新兴的一种促销, 其伴随着网络相关平台的发展而泛发出生机。微信公众号的推送已经成为众多商家推广积极的重要手段。节日促销通常与其他促销手段一起运用。往往能够达到极好的效果, 节日放假, 客流量增加, 多动促销方式出现。
2.5 讲座促销、会展促销、会议促销、店庆促销、有奖促销、竞赛回馈顾客、免费体验课堂、对频繁购买者实施优惠这些手段综合运用都能形成良好的效果
所有的营销策略绝不是单独的使用, 我们要综合当时情况, 综合使用多种形式的营销策略, 最后实现销售目标的达成。
3 总结
我们可以看到, 瑜伽作为一项休闲时尚的运动, 成为一种健身塑形潮流。从根本上来讲, 生活馆提供的瑜伽服务就是商品。商品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决定了瑜伽生活馆提供的服务的价值。所以提供优质多样的产品, 是生活馆的立身之本, 是生活馆面对市场竞争的最根本的要素。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营销策略来增加产品的需求, 从而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窻.我国瑜伽经营机构的营销策略探析[D].河南大学, 2010.
[2]周源源.商业健身俱乐部会员满意度与课程管理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 2011.
[3]刘慧.淮北市瑜伽健身机构运营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 2015.
[4]刘峰.大数据时代的电视媒体营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4.
服务系统设计策略 第9篇
一、呼叫中心服务策略应用分析
服务接通率是业界衡量呼叫中心运营水平、服务能力的核心指标, 一般考察人工服务接通率:
人工服务接通率=人工服务完成量/客户对于人工服务需求量
以提升人工服务接通率为目标, 服务策略的应用包括两方面:
1) 应用服务策略培养客户使用自助服务的习惯, 以达到调控人工服务需求量的效果。
呼叫中心通过自助语音服务流程承载简单的业务查询、办理业务。由于客户初始使用自助服务存在学习成本, 导致其往往依赖人工服务, 抵触自助服务, 因此需借助合理的服务策略, 在服务流程节点向客户推送自助服务, 让客户体验自助服务的便利, 逐步培养客户使用习惯。
2) 应用分层分级接入、服务资源调度等策略实现服务资源的合理分配, 提升人工服务完成量。
通过分层分级接入策略可实现有计划性地将特定的服务资源分配给特定客户, 合理匹配服务对象和服务资源, 有效提升单位时间内的服务量, 也能确保企业高价值的客户优先得到服务。通过服务技能调整、话务溢出等策略可实现服务资源的灵活调配, 有效应对由于营销、故障、舆情等突发情况而导致的集中咨询、投诉等话务浪涌。
服务策略的应用需通过呼叫中心系统实时获取客户的各类状态信息, 实时运算指标并根据设定的阈值、条件判定合适的策略, 在服务流程中启用策略, 具有高时效性要求。考虑到客户需求、业务场景的快速变化, 需要基于呼叫中心生产系统搭建一个可灵活配置服务策略的集中管理平台, 实现服务策略的统一管理、快速应用和成效评估。
二、服务策略集中管理平台设计和实现
2.1设计思路
呼叫中心的服务策略实施主要依赖于以下两种形式的驱动:
一是面向全量客户, 一般通过监控运营指标, 将多个指标通过阈值管理关联为运营事件, 以事件触发策略, 即基于运营事件驱动的服务策略应用。
二是面向部分客户, 可通过标签分群定义的方式细分出一个特定客户群, 对于该客户群设定更有针对性服务策略, 即基于客户标签驱动的服务策略应用。
运营事件驱动型和客户标签驱动型的服务策略应用场景主要包括以下元素:
运营指标:在服务策略管理体系中需根据呼叫中心所承载的业务定义运营指标的统计数据源、统计口径、统计周期等。为支撑服务策略的实时应用, 需在系统上实现按统计周期进行相关统计数据源的自动采集, 并按照统计口径自动运算。
运营事件:基于定义好的运营指标, 根据多种指标和不同阈值配置出针对性的运营事件。如“服务浪涌事件”, 可配置的条件为人工需求量大于月度日均需求量50%, 且服务资源不超过月度日均需求量120%。
客户标签:通过客户标签可以对客户进行特征分群, 如高价值客户、有投诉倾向客户、对某类业务感兴趣客户等。通过客户标签分群可方便匹配更精细化的服务策略。
策略模板、策略:为满足针对不同客户、不同场景的服务策略可通过配置的方式快速上线, 需要通过策略模板和策略实现业务和功能的解耦。首先梳理服务流程中所有能对客户施加策略的环节, 在呼叫中心系统上开发出适用于不同业务的策略模板。再基于策略模板根据使用场景配置出不同的策略。如基于“人工服务入线提示策略”模板, 可配置出“VIP客户入线提示”策略。
触发点:根据时间维度将客户使用呼叫中心服务的全流程划分为若干个关键点, 如图1所展现的服务接通、请求人工服务、进入人工服务、挂机等。当客户进入到流程关键点, 系统会根据当前运营事件或客户标签, 在已配置好的策略列表中按条件匹配合适的服务策略并触发。
策略组合:考虑到针对某一个运营事件或某一个客户标签分群, 往往会在服务流程中触发多个策略, 为方便管理引入策略组合的概念, 每个运营事件或客户标签关联一个策略组合, 在一个策略组合中配置多个策略。如针对“VIP客户”群的服务策略组合为“首层语提示VIP客户欢迎语+优先接入+入线提示VIP客户服务注意事项+优先推荐VIP优惠+下发短信调研服务满意度”。
2.2应用模型
2.2.1运营事件驱动的服务策略应用模型
通过常见的逻辑运算符, 以阈值的形式将运营指标配置成为运营事件, 并选定符合该运营事件条件下需要触发的服务策略。在生产过程中根据运营指标口径不间断的实时采集基础数据运算, 在指标达到阈值且符合运营事件所设定的逻辑关系时, 向运营人员发起预警, 并提供前期配置好的策略组合供运营人员调用, 如图2达到一键式快速启动策略, 快速应对运营事件的效果。
2.2.2客户标签驱动的服务策略应用模型
由业务人员根据客户标签分群的特征, 在现有策略库中选择适用于该群体的策略, 形成对针对该客户群的策略组合, 如图3实现在不同的服务流程触发点向客户推送精细化的服务策略。
2.3系统实现框架
基于以上的服务策略应用模型, 设计系统实现框架如图4, 包括数据层、应用层、界面层三层架构。
数据层包含由业务人员配置的服务策略库, 以及客户明细标签库。
应用层通过基础策略模板实现对呼叫中心平台各类功能组件的抽象化, 为策略的可配置化提供基础, 并供上层的策略组合管理功能调用, 业务人员通过配置运营事件和客户标签与策略组合的对应关系, 实现对于服务策略的驱动管理。
界面层面向业务人员提供了相关的配置界面, 以及运营事件的监控界面和策略效果评估分析的报表。
三、结束语
本文基于大规模呼叫中心的服务策略运营应用, 首先分析了服务策略在呼叫中心控制服务需求和调度服务资源的应用场景, 提出了面向全量客户的运营事件驱动和面向部分客户的客户标签驱动两大应用模型, 以及构建两大模型的运营指标、运营事件、客户标签、触发点、策略模板、策略组合等核心要素, 并设计面向呼叫中心的服务策略管理平台系统实现框架。后续笔者将持续跟踪大型呼叫中心在服务策略应用方面的创新, 不断丰富平台功能。
摘要:服务策略运营是大规模呼叫中心实现服务需求调控和服务资源调度的核心能力, 通过研究呼叫中心服务策略应用模型和核心要素, 构建与呼叫中心生产系统功能解耦的服务策略管理平台, 将支撑管理和生产的系统功能进行区隔, 满足服务策略的可配置化和快速上下线的要求。
关键词:呼叫中心,服务策略,服务资源,客户标签
参考文献
[1]Klein J.Interplay of Architecture, Business Gods, and Current Technology in the Evolution of Call Center Systems[A].2008.93-94.
[2]Bernett H, Jaramillo M L.Assessing Web-enabled Call Center Techndogies[J].IT Professional, 2001, (03) :24-30.
[3]方力、刘亚杰、宋曙光, 呼叫中心路由方式和技术的研究[J].计算机科学, 2001, (03) :19-21.doi:10.3969/j.issn.1002-137X.2001.03.007.
[4]金健、王力、杜军朝, 策略可扩展的ACD模块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08, (04) :104-106.doi:10.3969/j.issn.1673-629X.2008.04.031.
服务系统设计策略 第10篇
一、主要框架
经过对教师、家长的调研, 考虑到当前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 智能化校园办公平台必须包括信息发布平台、校园办公平台、家校联系平台、资源管理平台四大部分, 搭载在基础数据库平台上, 数据平台用户应分成教师 (不同权限) 、家长、学生等, 其逻辑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
以教师用户为核心, 四大平台相互独立又互相关联。通过家校联系平台和信息发布平台, 让家长、教师、学生之间建立相互联系、互相约束、互相帮助的纽带, 形成一个虚拟化、智能化的网上学习社区。
二、信息发布平台设计策略
作为学校对外展示的窗口, 信息发布平台的责任是最大的, 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形象, 是外界了解学校办学情况的主要途径, 在网络环境飞速发展的今天, 对学校品牌建立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综合对教师、家长的调查研究和对目前国内小学信息发布平台的调研, 研究者提出了几点关于信息发布平台设计的策略。
1. 基本结构遵照行政审核制
信息发布平台设计策略框架图如图2所示。
2. 信息平台凸显学校特色
信息发布平台常常是外界认识学校的第一窗口, 很多家长都是通过学校的信息发布平台了解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机制。杭州市西湖区部分中小学的信息发布平台就能体现出学校的特点, 像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西湖小学教育集团等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日常活动的开展来设计的信息发布平台 (如图3所示) , 体现了独特的校园文化, 让外界和家长在查看信息的时候留下较深的印象, 这对于学校的宣传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3. 信息内容发布充分考虑使用者
谁在看学校的信息, 除了教师以外, 家长占据了大部分的比例, 他们特别想看到有关自己小孩的信息, 想通过校园信息来了解学校的日常活动开展情况, 还有就是关心学校发展的社会各界和兄弟学校。因此在设计校园信息发布平台结构的时候, 应该充分考虑到使用人群, 从用户的角度去设计信息发布内容的结构模块, 这样才能使信息发布平台避免流于形式, 充分发挥其宣传和沟通的作用。
三、校园办公平台设计策略
作为智能办公平台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校园办公平台承载着学校发展和运行的大部分工作任务, 因此对于它的设计应该细致和深化, 从教师和行政办公的需求出发去设计整体结构框架。通过对现有信息发布平台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 针对问题, 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方向, 研究者提出了几点针对校园办公平台的设计策略。
1. 基本框架落实用户分权限
在平台设计时应当遵从不同的权限分配, 不同分工的教职工拥有不同的权限分配。普通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以及个人进修等模块拥有权限;行政人员拥有较多的工作职责, 包括教师教务的安排、对教师的工作安排等方面, 因此在权限设计时对他们应当多放开一些 (如图4所示) 。另外考虑到工作职责变动, 应当使权限的设置更具灵活性。
2. 功能模块设计操作简易化
设计功能模块的时候应力求操作简易化, 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在用户面前, 让用户非常明确能做什么, 应该怎么做, 减少功能多次转弯实现的现象。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 教师不是程序设计员, 他们对于功能的应用很单一, 因此在设计上也应该遵循用户实际体验的原则。另外, 功能的设计应用必须配合一定的培训制度, 不然即便是设计出来了, 也不能保证用户一定会使用, 需要考虑到用户对于软件的陌生感。
3. 设计要体现学校长远发展
平台的设计必须体现学校的长远发展, 要考虑到几年后学校的情况, 很多现在遇到的问题也许到那时候就不再是问题, 有些现在没有出现的情况也许在今后会很突出。另外, 网络化办公模式是学校办公的趋势, 如果能把学校的办学思想也体现在办公平台的设计中, 从无形中影响教师, 其将会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澎湃动力。
四、家校联系平台设计策略
基于Web的家校联系平台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 将会成为一个必然趋势。智能化的虚拟社区方便了家长, 也保证了家校一体模式的发展, 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也能及时化解一些不必要的家校矛盾。
1. 基本框架促进建立虚拟社区
“家校通”是一个虚拟的平台, 不是单单布置作业、发发通知用的, 应该是一个复合、多向的网格化环境 (如图5所示) 。不仅教师和家长之间需要建立联系, 家长与家长之间, 家长与学生之间也应该建立多维的联系。家长和教师之间通过交流学生的家庭作业、在校表现情况, 家长和家长之间交流教育小孩子的经验、班级亲子活动的趣闻和家庭生活的酸甜苦辣, 使“家校通”平台真正成为校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功能设计注重用户情感交流
在设计家校联系平台的时候, 不能单单只是考虑到功能设计, 更要从用户体验的层面去考虑用户的情感交流, 让他们觉得在网上进行交流是一件非常开心愉悦的事情, 是比平时给教师打电话、发短信、用QQ交流, 甚至面谈更能畅所欲言、更便利的一种方式, 从而形成一个温馨的网上家园。
3. 用户设计体现多维双向互动
研究者认为, 在设计用户互动的时候应该体现多维双向模式, 即家长与教师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等都应该有双向的互动交流, 让家长自发在“家校通”上畅谈育子经验, 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同时也可以扩大家委会的网上组织功能, 把亲子活动、班级活动融入“家校通”平台的组织和宣传报道上, 让更多的家长主动参与到班级建设管理中来, 实现家校的真正互动。
五、资源管理平台设计策略
资源管理平台是每所学校, 尤其是名校一直想建立的一个模块, 因为学校作为教育的第一阵地, 教师作为教育第一线的工作人员, 拥有非常多的实际教育经验, 这些经验都是非常宝贵的, 也是值得共享的。但是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资源管理平台, 这除了功能设计上的问题之外, 还需要制度的配合。从调查结果来看, 资源管理平台是目前为止使用最差的一个平台了, 针对调查现象提出了一些设计策略。
1. 基本框架采用积分奖励制
资源平台管理必须要有一定的积分奖励措施, 这样才可以让用户产生上传资源的强大动力;设置一定的下载限制, 让用户利用上传去获取积分, 这样才能体现出资源的珍贵性, 也才能建立起资源管理平台的口碑效应。
2. 权限区分提高资源的质量
通过权限区分的方法来管理资源平台, 普通教师上传资源后, 教研组长再对本教研组的上传资源进行审核, 确认为优秀资源后再发布出来, 这样上传教师才能获得相应的积分奖励。如果是精品资源可以纳入精品资源库中, 相应上传教师所获得的积分也会增加, 这样对于上传教师也是一种无形的鼓励, 可以促进资源平台的良性循环。
3. 有制度配合资源平台建设
在完成设计后, 必须保证有相应的学校制度来配合资源平台的建设, 如可以规定参加区级或者市级以上公开课和教学设计比赛的教师, 必须将资源上传到平台, 以此来加强校本资源质量。另外可以配合一定的激励措施, 对上传资源多或者上传精品资源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不断激发教师上传的积极性, 才能保持资源管理平台逐渐丰富并健康发展。
六、结束语
探索是第一步, 希望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来发现更多更深入的问题, 从而提出更加权威性的意见和建议。数字化校园办公平台的应用必将是学校发展的趋势, 这表明了本次研究的巨大价值, 其必将成为数字化校园办公平台开发的起点, 指引数字化校园办公平台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臧玉春.高校校园网应用现状的分析与探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2004 (3) :34-35.
[2]毛澄洁.校园网建设之思考[J].中小学管理, 2001 (10) :31-32.
[3]张平.关于校园网建设的几点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 2005 (35) :136.
[4]冯启建, 王雷.数字化校园的现状与未来[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5 (3) :185-187.
[5]乜勇, 石巧巧.校园网资源建设和利用现状的调查分析[J].教育信息化, 2005 (18) :74-77.
设计策略与设计市场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餐饮;餐饮空间;经营模式
1 中国餐饮业的发展现状
从国家餐饮政策导向的角度分析,餐饮业处于良好的发展时期。随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餐饮浪费等良好政策的导向,高端会所、高消费餐饮等已不受欢迎。
大众餐饮成为一种满足普通百姓需求的新型商业形态。大众餐饮以方便快捷、消费适中、具有创新性为主要特征,通过地方小吃、大排档、社区餐饮、特色餐饮等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如今,大众消费者已经成为餐饮市场的主体,大众餐饮的需求也渐趋多样化,人们对饮食追求的“小而精”,逐渐取代“大而全”。
同时,我国餐饮行业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环境与菜品特色很难做到兼具,品牌运营不足,食品健康,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部分餐饮空间为了提高空间设计的最大奢华感,将最贵的材料进行堆砌,进行无意义的装饰,从而忽视了消费者为主体的设计理念;还有部分大排档空间布局紊乱,环境卫生脏乱差,食品不安全等问题。这种餐饮空间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面对这些问题需要商家与政府共同面对问题,应认真考虑受众群体的要求和感受,了解不同消费者的消费类型,继而对餐饮空间做出准确的定位。
2 福州大学城周边的餐饮业的发展现状及特色分析
2.1 大学城周边餐饮市场的概况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大众对文化水平的重视度提高,高等院校生源不断增长,导致高校人数逐年增长,规模越来越大。大学生这一庞大的消费群体所占比重也是越来越大,从而对高校周边餐饮业产生了强大的消费刺激,使周边餐饮业迅速发展。同时,各高校加速后勤社会化进程,也为当今大学城餐饮业变革提供新的机遇新的商机。餐饮市场包含多种业态,竞争激烈,仓山万达广场是集购物、娱乐、餐饮为一体的大型SOHO区,面对的消费群体为普通大众,本文主要以福州大学城周边的仓山万达广场的餐饮市场为例进行分析。
2.2 普通大众对餐饮的消费需求
普通大众餐饮社交消费具备时间、地域等多种特色,大众对餐饮空间的设计风格也有所要求,将易受大众欢迎的流行文化元素融入餐饮空间的设计,在开学季、毕业季、圣诞节、元旦、国庆等主要活动段对于餐饮的需求比较集中,当然大部分普通大众的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2.3 对福州大学城周边餐饮空间的考察
(1)汽车主题的“李家”餐厅的设计策略与经营模式。李家(仓山万达店)是大丰收旗下的一家餐饮空间,整个餐厅占地面积1075㎡,餐厅内共有96张桌椅,398个座位。这家餐饮空间以“汽车”作为主题,主要以车辙印、轮胎、时速表、链条等作为墙面界面、地板界面和天花界面的装饰,菜品以大众家常菜为主要菜系,价格亲民。李家作为“空间体验”类型的餐饮空间,注重空间的体验过程,大众化的家常菜系口味并不突出,其点餐模式为自主网络点餐,客人到达餐厅以后,只要轻轻按动计算机键盘,计算机上就可以展现出菜肴的品种、价格等具体信息。李家餐厅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和餐厅的商业氛围的塑造都是围绕“汽车文化”这项主题来展开的,使李家餐厅成为仓山区风格独特的主题餐厅,刺激周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这就是李家餐厅吸引美食爱好者的重要手段。这家主题餐厅的重点是建设这个主题餐厅的环境氛围,而忽略了整体的食品质量和服务,通过协调和跟进营销策略,使餐饮最初发展的动力持续下去。
(2)异域风情的“蕉叶”餐厅的设计策略与经营模式。这家“蕉叶”餐厅在主题的营造和设置上,主要采用东南亚独有的自然而淳朴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作为主题。东南亚地区处于低纬度地区,属于热带气候,大部分地区处于南北回归线之间,使气候与饮食习惯直接有着密切的影响关系,因为闷热潮湿的气候因素,致使东南亚地区的饮食习惯主要以酸、辣为主,形成了东南亚饮食的主要特色。“蕉叶”餐厅所代表的泰式料理则是东南亚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菜系,餐厅整体的室内环境为典型的东南亚风格,步入其中,浓郁的东南亚氛围油然而生,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服务上无不体现着东南亚的餐饮文化,同时还穿插着东南亚地区的建筑、宗教等文化因素。总之,从服务、产品、环境、经营策略、主题活动、经营活动等多个层面将“蕉叶”主题餐厅文化氛围营造得十分系统,通过多方面的协同配合,塑造一个全方位的文化氛围,突显主题特色。
2.4 消费者行为对餐饮空间设计的影响
餐饮空间设计首要注重的因素就是空间的使用功能,而要更加全面地设计出功能合理且人性化的餐饮空间,就需要对人的行为规律和心理需求有更多的掌握。当然,在满足功能性的同时,情感需求也是同等重要的,从餐饮空间的视觉感受、触觉感受和听觉感受都要符合消费者的接受尺度和审美情感。
3 新型的餐饮业设计策略与经营模式
餐饮业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人民消费理念的提高,大众餐饮形式已经让人们失去新鲜感。随着消费理念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行为变得越来越个性,对餐饮业的就餐环境和体验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从以前的只求温饱慢慢发展到追求最美味的食物。因此,新型餐饮业的兴起是餐饮业发展的大趋势,而卡岸手抓餐吧正是这种餐饮业发展大趋势下,所兴起的新型经营模式。
3.1 卡岸手抓餐吧的基本概况
卡岸手抓餐吧地处福州市仓山区首山路45-3首山新都汇一层13店面,是卡岸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低成本经营项目。卡岸是以“大航海时代”为背景的主题餐厅,顺应了现代社会餐饮美食发展的时尚潮流,是一家多元文化体验的餐吧品牌。
3.2 特色所在及模式
卡岸手抓餐吧已不再是一个单纯地提供美食的餐饮场所,它的经营模式完美地将餐饮和酒吧融为一体,白天在这里可以享受美食,夜晚是酒吧业态,成了年轻人吃、喝、玩、乐解压放松的天堂。同时,它颠覆了传统的进餐方法,以“手抓”的形式进餐,舍弃中餐的碗筷、勺子,也舍弃西餐中的刀叉,其目的就是为消费者打造一个轻松自在、疯狂自由的就餐环境,让消费者仿佛回到了“大航海时代”,用简单粗暴的就餐方式来表达对美食的追求。
秉承美食无国界经营理念的同时,更让你感受到异国风情。其消费群体以16~40岁青年为主,消费价位在50~80元,适宜情侣约会、家庭聚会、朋友聚餐、休闲小憩。
4 结语
当人们对食物的理解远远超过“吃”这么简单时,餐饮空间将被赋予新的使命和内涵。人们在餐厅与异域风情的味道,家乡向往未来,过去的记忆,餐饮空间作为一个消费者的容器,是淋漓尽致地体現设计中包含的历史、民族、宗教文化等。
本文主要以大众化餐饮空间的经营模式和营销策略为例,以消费者行为为依据,分析、总结了餐饮空间设计中的一些设计理念和思想,但本文所涉及的领域中的一些观点和想法,表达尚不够完善,研究尚不够深入。如今,互联网的冲击,大数据、智慧城市等概念已经悄然进入人们的生活,传统的零售店、书店濒临倒闭,餐饮空间是否也会为信息化时代做出妥协,只有把握时代的脉搏,更深入地了解消费者行为和需求,才能设计出引领消费市场的餐饮空间。
参考文献:
[1]郑雪.大众化餐饮背景下的团餐发展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5.
服务系统设计策略 第12篇
Web服务的CAP原理指的是三个要素:一致性 (Consistency) 、可用性 (Availability) 、分区容忍性 (Partition tolerance) 。CAP原理指的是这三个要素最多只能同时实现两点, 不可能三者兼顾, 对于海量级服务, 一般这是一条常记心中的基准准则。
一致性:可以参考数据库的一致性。每次信息的读取都需要反映最新更新后的数据。
可用性:高可用性意味着每一次请求都可以成功完成并收到响应数据。
分区宽容度:这个是容错机制的要求。一个服务需要在局部出错的情况下, 没有出错的那部分被复制的数据分区仍然可以支持部分服务的操作, 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可以很容易地在线增减机器以达到更高的扩展性, 即所谓的横向扩展能力。
面向海量级的分布式服务设计, 基本上分区容忍性 (Partition tolerance) 是第一要素, 因此根据业务的情况, 我们需要在一致性 (Consistency) 和可用性 (Availability) 之间做取舍。对于一些业务, 譬如支付宝或财付通, 一致性会是第一考虑要素, 即使是延迟的不一致也是不可接受的, 这种时候只能牺牲可用性以保证一致性。对于一些应用, 譬如淘宝或拍拍交易中的评价信息, 一般用户是可以接受延迟的一致性, 这种时候可以优先考虑可用性, 而用最终一致性来保证数据一致, 譬如通过某种对账机制。对于一些应用, 甚至一致性都并非要求, 只需要保证差不多一致性即可, 譬如Q-zone中的农场游戏中的偷菜。
根据我们应用的业务需求, 选择合适的一致性级别, 以更好地保证系统的分区容忍性和可用性。
柔性可用。面向海量级的分布式服务设计, 我们要意识到, 一切都是不可靠的, 在不可靠的环境中构建可靠的应用,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持系统的柔性。
(1) 不可靠的环境。
我们可能已经见惯一个远程服务不能提供服务了, 运行一段时间后WebServer突然不响应了, 数据库随着负载的不断增加再放上一条SQL语句就会垮掉。但是, 硬盘坏掉、电源断掉、光纤中断, 听起来似乎多么不可思议, 然而, 当一个海量服务需要成千上万台服务器、需要部署全国各地的数十个数据中心、需要横跨电信网通教育网三大网络的时候, 一切听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会变成常态。一切都是不可靠的, 唯一可靠的就是不可靠本身。
(2) 划分服务级别。
我们应该意识到, 在这种不可靠的环境中提供完美的服务, 本身就是一个神话, 即使不是说完全不可能, 但至少是代价高昂的, 因此, 当某些问题发生 (环境变得不可靠的时候) , 我们必须做出取舍, 选择为用户提供用户最关心的服务, 这种服务虽然听起来是有损的 (至少是不完美的) , 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大部分的需求。譬如, 当网络带宽无法为用户提供最好的体验而扩容又不是短期可以达到的时候, 选择降低一些非重要服务的体验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在面向海量互联网的设计当中, 对服务进行分级, 当系统变得不可靠的时候, 优先提供重要优先级的服务。
二、策略
在开发中, 采用适当的策略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
1.数据sharding
海量服务相应也意味着海量的用户和海量的用户数据, 大家都知道, 即使是再强大的数据库、再强大的服务器, 在单表上亿规模的数据足够让一条简单的SQL语句慢如蜗牛 (甚至于在百万、千万级别上, 如果没有采取合适的策略, 都无法满足服务要求) , 一般处理这种千万上亿级数据的大家基本上都会想到的就是数据sharding, 将数据切割成多个数据集, 分散到多个数据库的多个表中 (譬如将用户数据按用户ID切割成4个数据库, 每个数据库100个表共400个表) , 由于每个表数据足够小, 可以让我们的SQL语句快速地执行。而至于如何切割, 实际上跟具体的业务策略有关系。
2.Cache
经验会告诉我们, 基本上大部分系统的瓶颈会集中在IO/数据库上, 常识也告诉我们, 网络和内存的速度比IO/数据库会提升甚至不止一个数量级。面向海量服务, Cache基本上是一个必选项, 分布式Cache更是一个不二选择, 根据我们的需要, 我们可以选择memcached (非持久化) 、memcachedb/Tokyo Tyrant (持久化) , 甚至构建自己的cache平台。
在使用Cache上, 下面是需要仔细考虑的点:选择合适的Cache分布算法, 基本上我们会发现使用取模方式决定Cache位置是不可靠的, 因为坏节点的摘除或者节点扩量会让我们的Cache命中率在短时间内下降到冰点, 甚至会导致系统在短期内的负载迅速增长甚至于崩溃, 选择一种合适的分布算法非常重要, 譬如稳定的一致性哈希;Cache管理, 为每个应用配置独立的Cache通常不是一个好主意, 我们可以选择在大量的机器上, 只要有空闲内存, 则运行Cache实例, 将Cache实例分成多个组, 每个组就是一个完整的Cache池, 而多个应用共享一个Cache池;合理的序列化格式, 使用紧凑的序列化方案存储Cache数据, 尽量少存储冗余数据, 一方面可以最大能力地榨取Cache的存储利用率, 另一方面, 可以更方便地进行容量预估。此外, 不可避免地, 随着业务的升级, 存储的数据的格式有可能会变更, 序列化也需要注意向上兼容的问题, 让新格式的客户端能够支持旧的数据格式。
3.服务集群
面向海量服务, 系统的横向扩展基本上是第一要素, 在我们的开发经历中, 服务集群需要考虑如下因素。
(1) 分层:
合理地对系统进行分层, 将系统资源要求不同的部分进行合理的逻辑/物理分层, 一般对于简单业务, Client层、WebServer层和DB层已经足够, 对于更复杂业务, 可能要切分成Client层、WebServer层、业务层、数据访问层 (业务层和数据访问层一般倾向于在物理上处于同一层) 、数据存储层 (DB) , 太多的分层会导致处理流程变长, 但相应系统的灵活性和部署性会更强。
(2) 功能细粒度化:
将功能进行细粒度的划分, 并使用独立的进程部署, 一方面能更有利于错误的隔离, 另一方面在功能变更的时候避免一个功能对其他功能产生影响。
(3) 快慢分离/按优先级分离部署:
不同的服务具备不同的特点, 有些服务访问速度快有些访问速度慢, 访问慢的服务可能会阻塞住导致整个服务不可用, 有些服务优先级别比较高 (譬如打款之类的用户比较关心的服务) , 有些服务优先级别低 (譬如日志记录、发邮件之类) , 优先级别低的服务可能会阻塞住优先级别高的服务, 在部署上将不同特点的应用分离部署避免相互影响是一个常用的做法。
(4) 按数据集部署:
如果每一层都允许对下一层所有的服务接口进行访问, 将存在几个严重的缺陷, 一是随着部署服务的增长, 会发现下一层必须允许数量非常庞大的Socket连接进来, 二是我们可能必须把不同的服务部署在不同的数据中心 (DC) 的不同机房上, 即便是上G的光纤专线, 机房间的穿梭流量也会变得不可接受, 三是每个服务节点都是全数据容量接入, 并不利于做一些有效的内部优化机制, 四是只能采用代码级控制的灰度发布和部署。当部署规模达到一定数量级的时候, 按数据集横向切割成多组服务集合, 每组服务集合只为特定的数据集服务, 在部署上, 每组服务集合可以部署在独立的相同的数据中心 (DC) 上。
(5) 无状态:
状态将为系统的横向扩容带来无穷尽的烦恼。对于状态信息比较少的情况, 可以选择将全部状态信息放在请求发器端, 对于状态信息比较多的情况, 可以考虑维持一个统一的Session中心。
(6) 选择合适的负载均衡器和负载均衡策略:
譬如在L4上负载均衡的LVS、L7上负载均衡的Nginx、甚至是专用的负载均衡硬件F5 (L4) , 对于在L7上工作的负载均衡器, 选择合适的负载均衡策略也非常重要, 一般让用户总是负载均衡到同一台后端Server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4.配置中心化
当系统错误的时候, 我们如何尽快地恢复呢?当新增服务节点的时候, 如何尽快地让整个系统感知到呢?当系统膨胀之后, 如果每次摘除服务节点或者新增节点都需要修改每台应用配置, 那么配置和系统的维护将变得越来越困难。
配置中心化是一个很好的处理这个问题的方案, 将所有配置进行统一的存储, 而当发生变更的时候 (摘除问题节点或者扩量增加服务节点或新增服务) , 使用一些通知机制让各应用刷新配置。甚至于, 我们可以自动地检测出问题节点并进行智能化的切换。
三、总结
构建面向海量用户的服务, 可以说是困难重重、挑战重重, 一些原则和前人的设计思路可以让我们获得一些帮助, 但是更大的挑战会来源于细节部分, 原则和思路只要看几本书一般技术人员都会, 但决定一个系统架构师能力的, 往往却是对细节的处理能力。因此, 在掌握原则和前人的设计思路的基础上, 更深入地挖掘技术的细节, 才是面向海量用户服务的制胜之道。
摘要:构建面向海量用户的稳定、安全的网络服务是系统服务商目标所在, 但物理资源的有限性与IPV4协议本身的规则要求使得在理论上成立的数据传输模型, 在实际运行中总是力不从心, 所以在实际设计中, 我们需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和采用适当的策略。
关键词:海量数据,网络服务,设计原则,策略
参考文献
[1]吕治安.网络原理与应用开发[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8.
[2]莫卫东.现代计算机网络原理与设计[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
[3]张江陵.海量信息存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服务系统设计策略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