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精选12篇)

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第1篇

1 衔接与连贯

不同的语言采用的衔接方式自然不同, 衔接主要划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大类, 在语篇翻译中, 首先应该充分认识到原文的衔接方法和手段, 这样才会使译文达到和原文同样的衔接效果。另外, 可以转换采用不同的衔接手段, 使译文达到与原文异曲同工之妙。

连贯是一篇文章的关键前提, 它在文章上所表现出来的是在结构上的各种相关联之处, 和文章内外所存在的语义。翻译其实就是语篇连贯的识别和重新构建过程。而在翻译教学中, 连贯的识别和衔接手段的处理也往往是难点和重点。所以在实践中, 学生们往往会对隐含的逻辑上的非典型性的连贯与衔接感到难以下手。

2 隐性衔接与连贯方面的翻译错误分析

(1) 语言差异形成的错误

由于语言文化的不同会使得在原文中省略的或隐含的部分很容易让人忽略, 这样就不能完整表达出原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意义。对比英汉文章, 很多在英语里省略掉的部分, 在汉译当中就不能省略, 反过来, 在汉文中的很多省略部分, 在英译中也不能省略, 这主要是因为英语一般是按语法进行省略的, 而汉语则多根据上下文意义来进行省略。例如:

The problem is that in the last generation or so we have come to assume that women should be able, and should want, to do everything that by tradition men have done at the same time sas pretty well everthing that by tradion women have done.

译文:问题是,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我们一直认定, 妇女应该能够, 而且想要, 做到男人传统上所做的一切, 同时还要做的跟女人传统上所做的一切同样好。

这里在比较级中as pretty well后省略了连词as而形成隐形连接, 这样就会导致误解为做好女性传统上该做的事情同时也做好男性该做的事。

(2) 内在逻辑衔接与连贯上的错误

为了使一篇文章更加通顺流畅, 翻译时需要用到很多衔接词将句子、段落有条理地连接起来, 这样可以使通篇相对完整地表达, 在衔接中使用词语来表达转折、因果、递进等关系是保持文章流畅的关键。在翻译过程中, 处理逻辑上的衔接与连贯, 原文中并没有常用的连接词往往是其主要的难点。如:

他不愿意, 我们干嘛强迫他干?

译文:Why should we force him to do it if he is unwilling?

一般人在翻译过程中会根据汉语语序来直译句子, 这样就会使得文章生涩别扭, 因为忽略了因意合而隐含的条件关系。再如:

Before that happened, should they not have a right to learn, if not pass on, what we were deciding to do?

译文:在这事发生前, 即使他们没有权利告诉别人我们决定如何行事, 难道他们连了解一下的权利都没有吗?

这里if not pass on是个省略句, 如果缺乏语法能力的理解和前后连贯的思维, 一般就会造成逻辑上的错误理解和混乱。

3 隐性衔接与连贯方面翻译错误的成因

(1) 对英汉语的形合意合缺乏了解

要使得译文更加连贯,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要尽力避免被母语的习惯所影响, 就如刚才上述所说, 英文注重形合, 而汉文更注重意合, 这是二者之间的主要差异, 所以如果我们在进行汉译英时必须加一些相关的合乎上下文逻辑的连接词进行修饰, 才会使译文更加自然, 如果译者没有这种意识, 只是一味生涩地根据字面意思来翻译, 那么就很可能形成“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这样的汉语式英语。同样, 在英译汉过程中, 一些从上下文中可以看出来的代词等就可以直接省略, 因为对于汉语, 这些词翻译出来放在文中反而显得累赘啰嗦, 在表达文意方面有损自然。

(2) 对原文和译文缺乏掌控

在翻译过程中, 最重要的就是把握全文主体意思进行翻译, 翻译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它涉及到两种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 而这种差异造成在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障碍, 所以译者在把握全局的情况下进行翻译时, 灵活变化, 按照译文读者的用语习惯加以修饰改变, 使得文章更有可读性。

(3) 对已知信息缺乏逻辑推理意识和在译文中缺乏逻辑重构意识

在翻译过程中, 逻辑思维很关键, 整个翻译过程就是人的大脑思维重建过程, 译者在对原文已知信息的基础上, 进行推理分析, 然后在翻译过程中重新架构, 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相似的内容进行表达组合, 所以不同的思维方式, 就会造成对已知信息理解的偏差, 自然翻译过来的文章也会有很大不同。

一般情况下, 人们在翻译过程中容易拘泥于语言的表面形式, 偏重词语的基本书面含义, 而忽略了上下文的衔接与逻辑上的融会贯通, 不能运用大脑所储存的感觉而运用最合适的语言去创造构建, 因此, 译文最后就会可能出现自相矛盾、逻辑混乱的现象。

(4) 常识和联想意识的缺乏

因为跨国界文化的翻译不仅仅都是语言差异问题, 它代表的有时更是特定的历史背景、特定的人文环境和情境下的产物, 所以, 翻译不能只根据上下文来理解, 而必须根据国情、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理解体会。这样就不会造成纯语言的翻译, 无法准确表达出原文的信息。

(5) 缺乏对语法句式规则的良好把握

在学习掌握一门外语时, 语法相当关键, 它在句子衔接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必须根据语法规则再加上整篇的语言特点情境来进行翻译调整, 否则很容易造成句式混乱, 即使建立了译文中的衔接与连贯, 也会与原文意思相差甚远。所以, 在翻译过程中语法规则、语言之间的衔接和整体架构的连贯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4 结语

英汉两种语言在结构和思维上的差异造成了隐性的衔接与连贯问题, 要想较好地处理翻译过程中的有关问题, 必须全面了解和把握这一点, 同样, 把握好汉文“意合”, 英文“形合”这一大特点也可以作为翻译过程中解决隐性衔接连贯性问题的一个重要依据。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所存在的隐形衔接与连贯问题, 因为在英语和汉语翻译中, 二者在衔接手段的分类方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 但同时在使用上又各有其不同的特点, 在这方面, 既是难点也是重点。所以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在保持原文风格同时, 应尽量使语言通顺流畅。

关键词:英汉翻译,衔接,连贯

参考文献

[1]邓莉英.汉翻译中的语篇衔接与连贯[J].文教资料, 2010 (5) .

[2]胡振英.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6) .

[3]王璁, 陈铸芬.英汉翻译中的隐性衔接与连贯问题[J].外语研究, 2009 (6) .

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第2篇

大学生英语作文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分析

本文根据Hlliday等提出的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对部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作文中衔接与连贯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其中的一些问题,并建议将这方面的`训练作为英语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作 者:梁莉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湖南,永州,425100 刊 名: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8 “”(13) 分类号:H3 关键词:语篇   衔接   连贯   作文  

英文写作中的衔接与连贯 第3篇

关键词 英语写作,衔接,连贯

一、引言

在传统的英语写作中,我们往往把重点集中在作者所写的词汇、语法方面,而对语篇方面的问题注意不够。那什么是语篇呢?语篇是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胡壮麟,1994)。句子的衔接和连贯这两大语篇特征是相辅相成的,保证句子的衔接和连贯在英语写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简单地说,也就是写作意思要完整、主次要分明、前后要连贯。从语义上看,句子各部分应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从语法角度来看,正确的句子应该是结构严谨、关系一致、语序正确;从修辞角度来看,好的句子应该是中心突出、逻辑性强、准确简练。

二、衔接

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它是语篇内部两个不受句法结构制约的成分在意义上相互关联 (Halliday,Hasan,2001)。英语的衔接手段主要分为三大类:过渡词衔接、词汇衔接和语法衔接。(章振邦,2000)

1.过渡词衔接

过渡词是使上下文的连接自然、紧凑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英语写作中应注意的一个关键问题。本德(Bander)曾在《美国英语修辞》(American English Rhetoric)一书中高度概括了写作中使用过渡连接词的重要性,认为“有两个技巧比学任何其它的更能增强英语写作技能:其一是使用过渡连接词;其二是使用从属关系”(1978:203)。过渡词分为11类:举例、比较、对照、让步、原因、结果、强调、递进、结论、时间和空间。如:

I am ill, so I can not go to school. (我病了,所以我没去上学。“so”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衔接词。)

2.词汇的衔接

语篇写作中的词汇选择关系有多种方式。我们把词汇衔接方式分为重复、泛指词、相似性、可分类性和搭配五大类。如:

Some of the animals are dead,but most of them are alive.(词汇的相似性。这句子若把“alive”改为“not dead”,重复使用“dead”会使句子显得呆板。现在以其“反义”出现,就会使文章的语言显得生动并富有变化。)

3.语法衔接

为了使语段或语篇的各个构成部分之间语义衔接得当,我们常用照应、替代和省略这三种语法手段来达到衔接的作用。

如:When my parents asked me why I had failed in the examination,I said I didn't know (why I had failed).

这个句子采用了省略的语法手段。前一个句子为后一个句子的理解提供省略掉的信息,使两句之间形成衔接。在英语写作中,正确使用省略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使文章简洁,要点突出。

三、连贯

连贯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文章在内容上是连贯、统一的,文章中所有的句子都是为全文的中心服务的。就各段而言,其中的每一句话都要紧紧围绕着该段的主题句进行,不能说与主题句无关的东西。第二层含义指的是表达上的连贯。文章的段落之间、段落中各句子之间要有一定的衔接。

四、衔接与连贯在写作中的作用

如果说连贯是一种无形的网络,它存在于语篇的底层,并通过逻辑推理达到语篇中语义的连接;那么衔接则是一种有形的网络,它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并通过一定的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将众多的句子连接成一个整体,实现结构上和语义上的衔接。

所以说,在英文写作中,我们要恰当使用衔接手段,使得文章结构合理,前后连贯而浑然一体。现举例如下:

(1) The plane landed at last. We could breathe freely again.

这两个句子缺乏连贯性,应在两个句子之间添上起衔接作用的副词性指示词“Now”,它的语义是“处于这样的状况”。

(2) The pens made in China write as well as that made in Japan.

这句子在语法衔接方面出了问题。 “pens”是复数,与之后的 “that”单数不衔接。应把“that”应改为“those”。

(3) I had failed several times,and I persisted in my plan all the same.

这两个句子之间表示的是转折关系,用“and”来衔接不对。所以应将“and”改为“but”,使句子之间前后紧凑、衔接。

五、结论

因此,在英文写作中,除了要注意措辞方面外,我们应仔细推敲句子与句子,段与段之间的衔接问题,恰当地使用衔接手段以保持文章的连贯性。

参考文献:

[1]Bander, R.G., 1978,American English Rhetoric[M].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2]Halliday, M.A.K. & Hasan, R., 2001, Cohesion in English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胡壮麟.语篇的衔接和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英汉翻译中的隐性衔接与连贯问题 第4篇

衔接指的是将分开的语法或者词汇组合成为一个统一体, 使其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衔接可以存在于一个句子的几个不同的部分之间, 也可以存在于不同的句子和不同的段落之间。可以分为前后照应、替代、连接、省略这四类语法衔接手段, 还有一类是包括复现原词、同义互换、下义、词语搭配在内的词汇衔接手段。在实际的英汉语言翻译过程中, 衔接作为一种有效的翻译手段, 可以分为显性衔接、半显性衔接与隐性衔接三个不同的种类。通俗地讲, 隐性衔接指的是一种在句子或者语篇上应用的省略现象, 这种省略在文中的上下文语句中并没有明确的体现, 但是却可以根据所表达的语境和文化背景推测出来, 并且使整个语言表达非常连贯。衔接是语义方面的概念, 在语篇内部能使全文发生各种不同的意义关系。它的主要应用方式包括了替代、前后照应、省略、连接词衔接、词汇衔接等。

连贯是语篇中相关联的语义, 通过逻辑推理而进行连接。它像一个无形的网络, 将整个篇章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使句式结构更加完整。读者才可以通过语篇的上下文语义的连贯性, 进而推断出整个语篇的意义。连贯是构成完整语篇的一项重要标准, 它指的是语篇中不同句子和语段中所表达的关联语义, 它可以帮助读者更方便快速地把握整个篇章的行文脉络, 了解作者当时写作的行文思想, 读者可以利用句子内部之间, 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 来反复思想, 了解整个文章的结构以及所要表达的中心主旨。

2 隐性衔接和连贯在语篇翻译中的应用

2.1 前后语境推理下的隐性衔接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有时候没有明显衔接词的句子, 隐性衔接同样也可以使上下文显得连贯, 只是需要运用双方所共有的知识基础和文化背景来推测完成。例如下面这个对话:

A:Can you tell me the time? (现在几点了?)

B:The Premier League has just finished. (英超联赛刚刚结束。)

A让B告诉他现在是什么时间, 而B的回答看上去似乎与时间丝毫没有联系, 也没有任何的衔接词, 但是由于A和B对于Premier League (英超联赛) 的概念非常熟悉, 因而也可以推断出具体的时间,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B已经准确而连贯地回答了A。

再比如下面这个对话:

A:Where is the cake? (蛋糕哪里去了?)

B:Well, the dog looks happy. (呵呵, 小狗看上去挺开心。)

从上面的对话中我们看出似乎B有些答非所用, 但是通过大家共有的知识背景不难推测出, 启示B的言外之意是告诉The dog has eaten the cake. (蛋糕被狗吃了) , 因而整个语句仍然是非常通顺而连贯的。

2.2 上下文语境下的隐性衔接

隐性衔接在很多意识流的作品应用中比较广泛。有些语篇句子之间的跳跃性非常大, 没有明显的衔接手段让语篇显得不是很连贯, 一般从文字的表面读者根本无法知晓作者写作的意图, 但是通过完整的阅读全文, 根据上下文的关系进行推理, 加上了解语篇的整个背景, 就可以清晰地揣测出语篇的大致含义。无论是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著名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 还是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都将隐性衔接发挥得淋漓尽致。

而隐性衔接在语境中的体现, 我们也能在广告中看到很多很好的例子, 比如说Olympus的广告语是“Focus on life.”focus on life的意思是关注生活, 但是因为我们都知道Olympus的照相机很出名, 所以我们在这里又能翻译成为“瞄准生活”, 这样显得更加贴切。

2.3 文化背景下的隐性衔接

任何语言的使用都有自身特定的文化群体, 是在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而形成的, 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历史、人文、风俗习惯等, 只有了解了这些文化背景, 才能判断整个语篇是否是连贯的。例如John fought instead of running, and he met his water-loo.对于那些缺少欧洲历史文化背景知识, 不了解拿破仑与他在滑铁卢惨败的历史事件的读者来说, 这句话是个前后不连贯的病句, 而且非常难懂, 但事实上这是一个非常地道的表达, meet one's Waterloo的意思是遭到惨败, 受到沉重 (或毁灭性) 打击。

3 英汉翻译中隐性衔接与连贯使用的注意事项

汉语和英语的省略原则是不一样的, 英语多会按照语法形式来进行省略, 而汉语则会根据上下文所表达的意思来进行省略。有些省略的部分是需要翻译者自行补充翻译过来的, 而有些省略的部分则不需要或者不能够被补充翻译过来, 否则就会造成翻译上的不伦不类, 导致翻译语病的出现。因此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需要关注一些注意事项, 包括要注意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而形成的隐性衔接和连贯方面的错误, 注意一些逻辑连接和连贯方面的错误, 注意一些具体的实际情况等。例如:应该注意在连词在英语中的形容词、副词原词比较级中的句子结构省略现象, 此时不能够按照单词的直接表达顺利来翻译成汉语, 而应该找准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找准实际省略的部分而进行翻译;此外, 汉语中有一些特殊的停顿表达习惯, 常常会用逗号将句子分开, 但前后实际表达的还是同一个完整的意思, 但是如果将这样的汉语句子翻译成英文时, 就要注意不能断开来翻译, 而应该用逻辑连接词, 用一个完整的句子来表达才行;再则, 汉语中的一些物主代词常常会由于汉语的习惯性表达而被省略, 但是在翻译成英文的时候就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判断出实际指代的名词才行, 否则在英语翻译中就会出现指代不清的语病;还有, 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还应注意句子的内在逻辑结构和语言的先后表达顺序;还应该特别注意的是, 在英语语段中限定性定语从句与非限定性定语从句的翻译。当然, 这些都是翻译过程中常见的一些细节上的问题, 只有关注到这些细节, 才能将整个语篇恰如其分地翻译好。

4 结论

综上所述, 隐性衔接与连贯上的问题确实是英汉翻译过程中应该特别关注的。它主要是由于两种语言之间的语言结构, 表达的思维方式上存在的差异所导致的, 只有很好地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与使用的技巧, 才能更好地处理实际翻译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句子在表达上的流畅。

参考文献

[1]张春柏.英汉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8.

[3]王扬.论语篇的外部衔接[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2002, 20 (3) :106.

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第5篇

从衔接与连贯的角度评《宿建德江》的三个译本

衔接与连贯是语篇的两个基本属性.翻译过程中的原文和译文,都是作为语篇而存在的`,因此都必须符合形式上的衔接和语义上的连贯这两个要求.译文是否反映原文中的衔接与连贯,是指导翻译的原则和评价译文质量的标准之一.以唐诗<宿建德江>的三个英译本为例,对比分析原文和译文中的衔接与连贯,三个英译本在细节上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译者在译文时应准确把握原文中的衔接和连贯,从而使译文读者获得和原文相同的感受.

作 者:朱薇 李敏杰 Zhu Wei Li Minjie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刊 名: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S TRADE(COMPREHENSIVE EDITION)年,卷(期):8(3)分类号:H315.9关键词:衔接 连贯 翻译 《宿建德江》

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第6篇

[关键词]阅读;语篇;衔接与连贯

1、引言

韩礼德和哈桑(1976)认为,语篇是语义单位。语篇离不开语境,离开语境语篇就失去了交际功能。上下文、语篇使用的场景、共有知识都可以视为语境。语篇必须合乎语法,并且语义连贯,这种连贯不仅体现在语义层面上并且体现在语用层面上,还体现在语篇内部。语篇特征可以体现在语篇的许多方面,例如衔接与连贯就是语篇的重要特征之一。

2、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理论

Halliday于1962年首次提出衔接的概念,他认为从词义上所有的结构都应该是衔接的,并不是在语法层面上才有衔接力。格莱姆斯(Grimes)于1975年在其《语篇经纬》中也提到了衔接,他认为衔接关系是累进的,直线的,包括如何保持已知信息和引入新信息。对于语篇的另一重要特征连贯的研究,许多学者给出了解释。胡壮麟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中提出了语篇连贯涉及多层次的观点。

3、传统阅读模式

阅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Goodman, 1967),是高度积极地创造性行为,是对信息进行选择、分类、解释的过程,是读者对所读文章的理解还原创作并通过语篇这一媒介与作者进行相互作用的交际行为。在以往的阅读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对词汇、句子的分析,把重点集中在词义辨析,分析句子语法结构,讲解疑难句等语言结构方面,忽视了语篇与整体理解的联系,导致学生阅读能力无法整体提高。因此,利用语篇分析方法讲解阅读是必不可少的。

4、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理论在英语阅读中的应用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理论强调运用所学语言知识,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思路,其次,分段找出中心思想和重要信息,对文章进行表层理解,最后,学生对文章内容给出自己的观点并运用到实际中去。根据以上三点的理解,教师可以把语篇知识有效地运用到阅读的三个阶段中去,即阅读前(pre-reading)、阅读中(while-reading)和阅读后(post-reading)。

在第一阶段阅读前,教师可以借助标题讨论、图片评说、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等方法导入阅读课程,使学生对语篇内容有初步的了解,丰富和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设想,激发其强烈的参与意识,从语篇中找出相关信息验证假设。

第二阶段阅读中,主要是对篇章细节的把握,主要包括对语篇的字、词、句、逻辑关系、段落层次的理解,帮助学生理解语篇中的语言点,寻找信息传递的逻辑方式,分析句子间和段落间的衔接方式,了解段落与层次的主题思想,利用推理方式理解课文的内涵,使学生了解词汇、句子、段落在表达语篇整体意义上所起的作用,加深对语篇的全面理解。词汇是一篇文章的基础,一些词形的变化或是词汇的代替以及上下义的使用都会使语篇产生语义上的衔接与连贯。例如,The old woman has a strange habit to keep over 100 cats in her house. Her neighbors all called her an eccentric lady.句中eccentric 和strange是同义词复现,尽管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不了解eccentric的含义,但是可以通过同义词复现来猜测词义;而在词汇的同现关系上,反义词关系便是典型的同现关系。例如,Lucy is a good student at school, but a bad daughter at home. Good与bad 这一对反义词从正反俩个方面描写Lucy的品质,使该句子上下衔接,同时增强语言表现能力,使读者得到全面而生动的印象。教师应该通过词汇的复现培养学生的猜测能力,它对语篇的衔接起着不可或缺的功能,有时正是词汇的衔接手段才使篇章成为意义完整,上下连贯的整体。教师应培养学生找出逻辑关系语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推理活动是阅读理解的核心,对推理能力的训练应重点放在语言的深层含义上,让学生依据特定的语境,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推理,理解语篇中蕴含的意义。

第三阶段阅读后,阅读后的活动与语篇分析本身并无太大的联系,它主要是引导学生思考所阅读的内容并将其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联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文章主题进行口头讨论,对篇章大意写一篇书面总结,复述文章内容并给出自己的观点。阅读后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其他语言技巧,如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及总结概括的能力。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而且可以深化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从而实现知识向能力迁移。

5、结语

传统的阅读模式注重语言结构的分析,忽略篇章知识的运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理论为阅读者快速获取信息提供了一个具体可行而又容易把握的操作方法,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有必要将其理论渗透到外语课堂教学中。阅读理解要以扎实的词汇和语法功底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其它的语篇手段与技巧,使学生逐步获得较强的独立阅读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他们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Goodman, K.S. Reading: 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 [J].Journal of the Reading Specialist. 1976

[2]Grimes. The Thread of Discourse. [J] The Hague: Mouton. 1975

[3]Halliday, M.A.K.& 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M]. London: Longman Group Limited. 1976

[4]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5]张德禄.语篇连贯与语篇的信息结构[J].外语研究第3期,7-11

[6]王宗炎.英汉应用语言学词典[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从衔接与连贯角度看排比的翻译 第7篇

一、衔接与连贯

衔接与连贯不是单独针对某个词组、某个句子而言的,它所指的是整个语篇中的内在联系与照应。那么什么是语篇?

所谓语篇,是指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胡壮麟,1994)。即它指的是一个相比较而言较完整且独立的语言片段,并且可以传递交际内容,达到交际目的。这个语言片段形式统一,并且有内在的逻辑性,不是松散的词句。

Halliday在1962年首次提出“衔接”这一概念。并与Hasan(1976)在其著作Cohesion in English中具体地阐述了衔接的概念。他指出:衔接指的是语篇中各个语言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是小句间的语意联系。Halliday(1985)对衔接的概念进一步做出解释:语篇的构建需要在其内部建立一些不受语法制约的其他联系,这些联系包含任何成分,可以是小句或大于小句的成分甚至是单个词或很长的语段。

连贯是指以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双方共同了解的情景为基础,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的连贯。连贯是将一个个词语句子连成更大的语义结构。译者只有透彻理解看似独立,实为相互照应的句内句间或段间关系,凭借扎实的文学功底,进行充分表达、才能较完整地传达原作的主旨,便于译文读者理解。

有一种观点认为,连贯的语篇必须是衔接的,即衔接是连贯的前提条件。没有衔接便无从谈起连贯。Halliday和Hasan(1976,1985)始终把衔接作为连贯的必要条件,并指出衔接是建筑连贯大厦的基石(1985:94)。持类似相同观点的还有Reinhart和Ehrlich。他们将语篇的连贯分为显性连贯和隐性连贯。

二、排比的概念

以前人们讨论排比,往往局限于只看各项的特点、异同情况,比如:从构成排比各项的成分来看,将排比分为单词、短语、句子排比等;排比需要考察其表义特点和结构工整。

排比,作为一种修辞方式,《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用一连串内容相关结构类似的句子成分或句子来表示强调和层层深入。

排比的英文是Parallelism。《英语修辞写作》中,Parallelism是以语法结构对称(包括相同或相似的词,短语或分句)来突出意义的一种修辞手段。parallelism的结构与汉语修辞格不一致。它相当于汉语中的对偶和排比,但是又略有不同。有时在结构上和作用上近似汉语的平列分句式隐喻。

可见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排比必须是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几个词或句子的并列使用。排比句一般由三项或者三项以上的语句组成,它便于表达感情、突出内容、增强气势。同时由于句式整齐节奏分明,也可以增强语言的韵律美。

三、排比的类型及其翻译

词的排比可以是主语的排比,动词的排比以及宾语的排比。这些排比不一定是重复的词,可以是词性相同的词的排比。比如:

例1:He had to get some air,get his breath,and get out of the crowd.

译文:他得呼吸点空气,透透气,闯出重围。

作者将动词get重复,读起来朗朗上口。但语中一个动词不可以统率多个动作,因此需要根据宾语的不同来搭配不同的动词,避免译文的生硬。

例2: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

译文:Every word,every move,every policy should be suitable for the interests of the people,and if there is a mistake,we must correct it,this is for the people.

政论性的文章还需要具有号召力,因此排比部分的翻译要做到整齐划一。所给译文可以很好的达到这个效果。如果我们为了展现英语词汇的丰富性用each word,every move,every policy不仅打乱了排列整齐的句式,使译文看起来比较散乱,同时也无法传达原作精神。

例3:诚然,“随着时代的变更,观念也在改变”,这种改变应该是文明的进步,而非道德的蜕化。,“勇敢地表达对金钱的宠爱,是一种进步”,社会环境的宽容,而绝非意味生活品质的提升。诚然,“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是人类的本性”,但拜金从来就不等同于美好。,“生活的选择是个体的自由”,这种自由掩盖不了群体的主体意识的失落。

“The ideas change with time.” this change should be the improvement of civilization,rather than degeneration of morality.“it’s a progress to express one’s love of money bravely”,but this is just the tolerance of the society instead of the promotion of the living quality.Indeed,“It’s natural to pursue a better life.”But we can never equate money worship to a happy life.“It is free to choose one’s own life.” this kind of freedom cannot obscure people’s loss of subject consciousness.

作者不断地用“诚然”、“但是”所引导的短句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具有很强的韵律。如果我们将四组indeed翻译为不同的词汇来体现译者翻译技巧的高超固然不错,但是所给出的译文更贴近于原文,更全面地表达了原文的气势。

四、结语

通过分析英汉语排比结构,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英汉语排比大同小异,在翻译时可采用直译法,但要所译成分要对等。此时可不选用不同的词性来表现原文的丰富多彩。恰当地运用排比可以加强气势,突出表达内容,使句式整齐,富有感染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运用排比时,必须要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单纯追求形式生硬排比,这样会影响语言的表达效果。同时,排比要注意各项之间的排列顺序,这样才能使语意表达得明白清晰,语气连贯顺畅。

摘要:篇章的条理是否通顺,内容是否逻辑明确可以从文章的衔接与连贯的角度看出。排比是写作过程中作者所采用的一种写作策略,它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同时还起到加强气势。本文从衔接与连贯的角度来分析排比句的翻译,更好地表达原文的意图。

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第8篇

Coherence and cohesion is a pair of indispensable concepts.According to Thompson(1996/2000:147),cohesion is the language mechanism used by speakers to express the coherence of experiential meaning and interpersonal meaning in a discourse Cohesion is realized by reference,ellipsis,and replacement etc.Coherence depends not only on the form of language but the context of culture,cognitive model,and context of situation so and so forth.Coherence is the feature of semantic facet characterized as the connectivity and consistency from the whole discourse in semantics.

2. An a na lys is on the dis cours e Ca t in the Ra in

2.1 Cohesion.

Reference is the most important means to express semantic relationships.According to Halliday and Hasan(1976),it can be divided as personal reference,demonstrative reference and comparative reference.In the novel,the wife is given a couple of“names”,such as“the American wife”,“the wife”,and“the American girl”,but without a real name.Her husband is called as“her husband”,“the husband”and“George”.Why the wife is nameless?She is the main character of the novel anyhow.Approaching deep into the discourse,we would sense the reason.She is unsatisfied with her marriage but she is not economically independent and that’s why she cannot escape from the title“wife”and thus wife is going all through the discourse.This realization of knowledge is given by the context of situation.

According to the cat,it appeared in“Outside right under their window a cat was crouched under one of the dripping green tables.The cat was trying to make herself so compact that she would not be dripped on.’I’m going down and get that kitty,’the American wife said.I’ll do it,’her husband offered from the bed.No,I'll get it.The poor kitty out trying to keep dry under a table.’”

The cat,new information in the discourse,is referred to“a cat”for the first time.Then it is called“the cat”in the next sentence as known information.And then,the author uses personal reference“herself”,“she”to refer to the same thing because the personal reference is dependent on the subject“the cat”.They are consistent.Then“the cat”is replaced by the demonstrative reference“that kitty”and finally“the poor kitty”to avoid unnecessary repetition.In the sentence“I’ll do it”,“do”is the replacement of the previous verb“get”.

2.2 Coherence.

In the research of coherence in discourses,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contributes a lot.Halliday and Hasan(1976:23)state the two criteria of discourse coherence:If a discourse is coherent in context,it is consistent in register;if the discourse itself is coherent,it is cohesive.The consistency of register is the sentences or paragraphs forming a discourse belonging to a same context of situation,namely,the discourse are developed under the same field of discourse,tenor of discourses and mode of discourse.The factors of context of situation constrain the options of meaningful potential.The process or result of the options is represented in the forms of language finally.

The table was there,washed bright green in the rain,but the cat was gone.She was suddenly disappointed.The maid looked up at her.“Ha perduto qualque cosa,Signora?”“There was a cat,”said the American girl.“A cat?”“Si,il gatto.”“A cat?”the maid laughed.“A cat in the rain?”“Yea”,she said,“under the table.”Then,“Oh,I wanted it so much.I wanted a kitty.”When she talked English the maid’s face tightened.“Come,Signora,”she said.“We must get back inside.You will be wet.”“I suppose so”,said the American girl.

In this paragraph,“the table”is certainly under which the cat stands.We can easily figure it out according to the context of situation.It is known information.So the readers can set up relevance.“she”is surely the reference of the American wife since the whole frame or script of the story tells us that only the wife wants the cat so badly that it must be her not others who is looking for the cat.Since the story happens in a Italian hotel,in order to match the context of culture,the maid and the hotel keeper choose Italian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wife which makes the discourse authentic.Their greeting and communication are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cultural atmosphere.

A coherent discourse should happen in a whole frame or script which helps the reader to set up relevance and take the discourse as a coherent one.For example,Cat in the Rain contains three fields basically.First in the hotel’s room,the wife spots the cat in the rain,and a short conversation with the husband;second out the hotel,a conversation with the maid;last her returning to the room and a long conversation with the husband.In the first ECM(short form of Event-domain Cognitive Model),reader’s may establish a prototype of a hotel room,and imagine everything the author mentions to make the room a whole one according to Gestalt Theory.So in the sentence“The American wife stood at the window looking out”,we would naturally take the“window”as a part of the room,i.e.the window in the room where the American couple is,not the window of the maid’s room.And when the wife comes out of the room,readers will follow her go downstairs and will not be surprised when the maid says“Come,Signora”“We must get back inside.You will be wet”because we know the default context is just outside the hotel’s gate and the known knowledge is that it is raining heavily there.

Additionally,the context of culture,the context of situation,and the cognitive model are all realized in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Back to the novel,we find that there is no explicit topic sentence but the whole story is under a psychological thinking.Why the wife needs the cat so badly?Why she proves affection to the old hotel keeper when he serves her as a lady?Why when she finds it nowhere and comes back to her room,she complains about her hair and shows dissatisfactory about her life?The reason is that she is really tired of life now.She wants it to change.When the hope of chances to change life seems slim,she would like to find any other possible ways to comfort herself.So first she makes the poor kitty her target.When the hope is destroyed,she turns to make a different hairstyle to compensate.But her husband’s denying and indifference drive her to a desperate complain of her whole life.“I want to pull my hair back tight and smooth and make a big knot at the back that I can feel”“I want to have a kitty to sit on my lap and purr when I stroke her”“And I want to eat at a table with my own silver and I want candles.And I want it to be spring and I want to brush my hair out in front of a mirror and I want a kitty and I want some new clothes.”In these sentences,there is a“want”in every of them.Here,so many“wants”don’t seem redundant.However,they make readers feel sharply about the strong desire of the American wife.The husband is reading on bed throughout the story.His behaviors are also tightly related to the climax of the conflict.Just because of his flee from the real world and indifference to his wife’s emotion,the wife’s surpassed mood exposes desperately.From the above,the consistent topic of the story is clear that all the apparent or surface conflicts source from the little communication and non-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couple.The basic reason is the marriage itself.A coherent discourse is not simply a total add of several isolated sentences but sentences guided by a same topic.This is the basis of constructing a coherent discourse.

3. Conclus ion

From the above analysis,we find that a coherent discourse is constrained by many conditions,such as context of culture,context of situation,information structure,cognitive model,psychological thinking and a consistent topic.These factors depend on each other and none of them is dispensable.In the discourse Cat in the Rain,Ernest Hemingway successfully creates the characters.Though the story is short and simple in plot,its vivid and detailed description leave readers much space to figure out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story.So a coherent discourse has adequate relevance within certain or comparatively fixed field of discourse,with a same tenor of discourse and mode of discourse.

In order to make a discourse coherent,cohesion is sticky to it.Cohesion is the external representation of coherence.By means of cohesion,a discourse may look more coherent.Dealing well with the two,cohesion and coherence,a discourse will be probably well-organized.

参考文献

[1]Gillian Brown and George yule:Discourse Analysi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Jack C.Richards,John Platt and Heidi Platt: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Applied Linguis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张德禄.语言连贯研究纵横谈[J].外国语,1999,(6):24-31.

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第9篇

关键词:元功能视角,英语写作,衔接与连贯

一、语篇元功能理论

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 (M.A.K.Halliday) 认为语言的性质决定了语言所能完成的功能。而语言的所有抽象功能可以具体地概括为语言的元功能。韩礼德将语言的元功能也称为语言的纯理功能, 他认为语言具有三大纯理功能, 即概念元功能、人际元功能和语篇元功能。他所说的概念功能包括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经验功能是指语言对于存在于主客观世界的过程和事物的反映;逻辑功能是指语言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单位之间逻辑关系的表达。语言的人际元功能是指讲话者作为干预者的意义潜势, 是语言的参与功能。通过这一功能, 讲话者使自己参与到某一情景语境中, 来表达他的态度和推断, 并试图影响别人的态度和行为。语言的语篇功能是指实际使用中的语言是表达相对完整思想的语篇, 而不是词或句等语法单位。语言的语篇元功能实现了语言的概念元功能和人际元功能, 它使语言与语境发生联系, 使说话人只能生成与情景相一致和相称的语篇。这三种元功能在语言形式上各有不同的表现。概念元功能是通过及物性、语态、相互依存和逻辑语义关系来具体表现的。人际元功能的表现方式包括语气、情态和语调。而语篇元功能是通过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来实现的。

二、使用语篇元功能理论指导英语写作教学的必要性

Swain曾提出语言输出有三个功能, 即引起学习者对语言形式注意的功能、提供学习者对其所做假设进行检验的功能和促使学习者有意识地使用目标语进行反思的功能。英语写作就是一项重要的语言输出技能, 它体现并能有效提高英语学习者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然而长期以来, 我国在英语写作教学中依然沿用较古老的教学方法, 也就是以句法为中心的写作教学模式, 这一教学模式过多强调词法和句法层面的知识而忽略了对语篇层面的关注, 因此, 不能解决语篇层面上如文章整体结构散乱无序、写出的文章远远低于写作者的思维水平等写作问题。久而久之, 学习者就会发现自己的写作进步不大, 从而对英语写作学习失去兴趣。这在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构建发展终身教育体系的今天是英语写作教学的一个失误。

三、使用语篇元功能理论指导英语写作教学的方法探讨

写作的过程就是写作者作为交际者向作为交际对象的读者提供关联性最大的言语信息, 以示意自己写作意图的心理过程, 因此写作课的教师强调学生的作文不仅仅应该语言正确, 更重要的是应该主题突出, 行文流畅, 前后连贯。而语篇元功能视角下的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正是实现写作中信息最大关联度的有力武器。

1. 主位结构与主位推进模式对写作的指导

系统功能语言学家普遍认为句子可以划分为主位 (Theme) 和述位 (Rheme) 两个部分。主位是语言的出发点;述位是围绕主位所说的话, 是话语的核心内容。例如:

1) The man in the wilderness (T) //said to me. (R)

2) Slowly (T) //he pushed the door open. (R)

在以上两句中, “the man in the wilderness”和“slowly”都是话语的出发点, 是句子的主位;而“said to me”和“he pushed the door open”是话语中围绕这个出发点所讲的具体内容, 因此是句子的述位。主述位一起构成了句子的主位结构。在语篇层面上, 相邻句子的主位在意义上的相关性体现着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 从而实现语篇的信息流动和意义连贯。

在语篇中, 常见的主位推进模式有四种。一是放射型, 即几个句子的主位相同, 而述位不同, 如:Mary (T) //is from Canada (R) .She (T) //is 20 years old (R) .She (T) //is now teaching English at Shandong University (R) .第二类是聚合型, 即几个句子的述位相同, 但主位各不一样, 如:Mary (T) //likes pop songs (R) .Tom (T) //likes pop songs (R) .Most young people (T) //like pop songs (R) .第三类主位推进模式是阶梯型, 即后一个句子的主位是前一个句子的述位, 如:We (T) //visited Xi’an (R) .Xi’an (T) //is the capital city of Shaanxi (R) .Shaanxi (T) //is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cities in China (R) .第四类是交叉型, 即后一个句子的主位与述位与前一个句子的主位和述位相互交叉或部分交叉, 如:We (T) //visited Xi’an (R) .Xi’an (T) //is the capital city of Shaanxi (R) .We (T) //like this city very much (R) .

一般情况下, 主位所表达的是已知信息, 而述位所表达的是新信息。其实每一种主位推进模式都有自己的优势。放射型主位推进模式中的所有句子都以同一个成分作为谈话的起点, 每一个述位都对这个主位作进一步的论述。在写作中运用这种主位推进模式, 读者对作者谈论的话题和内容一目了然。聚合型主位推进模式中后一句是对前一句内容上的扩展, 使语篇产生一种结构上的首尾相连, 意义上的步步展开效果, 因此文章读起来不会给人枯燥无味的感觉。阶梯型主位推进模式中后一句的主位是对前一句主要内容的概括, 并形成新的谈话起点, 引出新的谈话内容, 在写作中会产生内容句句清、句句有新意的效果。在写作中培养学生对不同主位推进模式的运用自觉性对于写作中实现语义的连贯和信息的顺利流动有很大的帮助。如果写作中合理运用不同的主位推进模式, 不但能实现句式的多样性, 而且能更好地实现文章交流信息的目的。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可以采用“启发式”和“研讨式”进行有效主位推进模式训练。可以以小组的形式研讨一些典型文章的主位结构和主位推进模式, 让学生自觉地形成批判地接受别人习作中在信息流动模式上的优点。教师要及时指出他们认识上的一些偏差, 对于学习中的疑点, 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以便于其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2. 语篇元功能衔接手段对写作的指导

当语篇中一个成分的含义依赖于另一个成分的解释时, 便产生了衔接关系。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 它实现了语篇中语言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因此, 衔接手段对写作教学中提高学习者写作能力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韩礼德认为, 衔接有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种。语法衔接包括照应、省略、替代和连接。词汇衔接有重复、同义/反义、上下文/局部整体关系和搭配。照应是指语篇中的一个成分作为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 如:He had a small dog but he didn’t like it.句子中it照应前面的dog。省略是指把语篇中的某个成分省去不提, 突出新信息, 使语篇上下紧凑, 如:My husband likes pop music but I (like) classical music.替代是用替代词取代某一个成分, 如:He can speak French well, but I can’t do so. (doso=speak French well) 连接是通过连接成分体现语篇中各种逻辑关系的手段。连接成分通常是一些表示时间、因果、条件等逻辑意义上联系的一些过渡性词语, 如:then, also, meanwhile, consequently, for example等。同义词和反义词也可以起到上下文的作用, 如:He fell asleep.What woke him was a loud crash.句中asleep和woke虽然在词性上不一致, 但在意义上相反, 使得以上两句句意息息相关, 前后连贯。上义词和下义词意义更加宽泛和抽象。一个上义词往往包含有几个下义词, 对它们的正确使用同样也可以实现语篇的连贯, 如:The beautiful color of the sunset impressed me.When the sun was rapidly sinking, the white color turned red, the hills violet, the trees purple, the valley black.What a fantastic view.在上面的描写中, 上义词color统领下义词white, red, violet, purple, 读来一气呵成, 语义连贯。

在进行英语写作中运用衔接方法训练时, 教师可以首先选取一些典型的语篇进行衔接形式的分析, 然后重点进行实际写作训练, 逐步让学生了解和体会英语思维方式上的注重形合。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形合的思维意识, 即注重语法上和词汇上的衔接与连贯, 消除汉语思维模式对英语写作的负影响, 通过多练习作文框架、写作提纲等形式以形成英语语篇的正确思维模式。训练学生在学习英语词汇时, 使用英语解释英语, 从而对一个词的上义词、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及概括词都有比较全面的理解, 以便于在英语写作中同一概念用不同词汇进行替代, 避免单调重复使用同一词汇。同时可以采取连句成篇、文章排序等手段进行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联接训练。还可以采取让学生缩写课文、复述课文等形式提高学生使用连接手段的能力。通过笔者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看, 语篇元功能理论能够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及写作水平, 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位推进和信息流动方向, 能更好地实现写作中信息关联性最大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Swain M.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Oxford OUP, 1995:125-144.

[3]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语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4]张德禄, 刘汝山.语篇连贯和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第10篇

Halliday和Hasan (1976) 出版的《英语的衔接》 (Cohesion in English) 一书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在之后的四十年间, 对衔接理论的研究从未间断。国内外学者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 不断提出新的观点, 使衔接理论得到了发展和完善。Widdowson (1978) 提出连贯概念, 第一次将衔接与连贯组合成相对的两个概念。国内学者在西方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衔接与连贯进行了研究, 并对其不足之处进行了补充说明。当代语言学巨擘胡壮麟教授, 对衔接与连贯理论深入研究, 并提出了衔接的多层次模式。他的《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1994) 一书中提到了音系层的衔接手段, 将语调与语音模式补充到衔接与连贯理论中。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 诗人通过运用凝练且丰富的语言来表达态度或抒发情感, 巧妙地运用多种衔接手段是表达主题的重要途径。诗歌《因为我不能停下来等待死亡》是Emily Dickinson的代表作, 该诗歌集中体现了诗人独有的生死观。本文以该诗为例, 通过分析诗歌中所运用的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等手段, 以达到赏析诗歌连贯性和揭示主题的目的。

2语法衔接

Halliday和Hasan (1976) 将衔接主要分为两种: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其中语法衔接包括照应, 替代, 省略和连接。在《因为我不能停下来等待死亡》这首诗中, 语法衔接主要是照应、省略和连接手段。

2.1照应

照应是说话者为了暗示前文已经提到的内容或是未出现过的内容而使用的语法手段 (Thompson 2013) 。照应分为内指 (endophora) 和外指 (exophora) , 内指依赖于语篇内部的信息, 内指又分为前指 (anaphora) 和后指 (cataphora) 。前指指向前文中已经出现过的内容, 后指指向后面即将提到的内容;而外指指向语篇之外的语境信息 (Brown&Yule 1983) 。以《因为我不能停下来等待死亡》中的第一节为例: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He kindly stopped for me--

The Carriage held but just Ourselves--

And Immortality.

在所有照应手段中, 代词指代和指示词指代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这首诗中, 代词共出现19次, 如I, me, ourselves, his, my等。诗人也使用了大量指示词, 如that, this, the等。第二行中的me指向第一行中的I, 代词He指向第一行出现过的Death, ourselves指向前文的He和me。

外指主要依靠语境因素和想象力。以第一节第一行为例, 即使该行中的第一人称代词I是第一次出现, 根据语境因素读者们也能轻易地理解到I指的是诗人自己。第一人称拉近了读者与诗人的距离, 给读者一种久违的亲切感。本节中使用的the比较特殊。众所周知, 当我们第一次提到某件东西或某件事的时候, 我们通常用a或者an, 但是本节中, 诗人用the carriage, 显然这里的the是外指, 这种用法为读者营造了一幅形象逼真的画面, 仿佛有一驾马车就出现在眼前。

2.2省略

省略是指省略句子中的某些成分, 如单词或者短语等。读者们只能通过前文来找到省略的信息。省略主要有三种, 包括省略名词、省略动词和省略小句。本诗中的第四节第二行, The Dews drew quivering and chill-省略了名词性物主代词my, 然而my并没有在前文中出现过, 所以为了理解诗歌和了解诗人的情感, 读者应该深入理解诗人创作时的文化背景和情景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把握诗歌的连贯性, 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主题。2.3连接

连接手段顾名思义, 其目的就是连接单词或是其他成分。连接主要包括并列连接, 从属连接和连接词。本诗的第一节第一行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用Because将第一行和第二行联系起来, 呈现出因果关系。另一个例子出现在本诗的第二节:

We slowly drove-He knew no haste

And I had put away

My labor and my leisure too,

For His Civility-

在该节第二行开头, 用并列连词and将He knew no haste和I had put away连在一起, 暗示读者这两个并列的句子都和第一句We slowly drove有关。同样, and还出现在本段的第三行, 表明My labor和my leisure的并列关系。

3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包括重复, 搭配等。重复包括单词重复 (word repetition) , 同义 (synonymy) , 上下义 (Hyponymy) 和整体-部分关系 (Meronymy) 等。搭配意味着语义的连接而不是重申。其他形式的衔接包括排比, 时态一致, 文体选择, 韵律和标点符号等。

3.1单词重复

单词重复是诗歌中频繁出现的衔接手段。在该诗的第三节中, 作者写到passed the school (我们经过了学校) , passed the Fields of Gazing Grain (我们曾凝望着谷物) 和passed the Setting Sun (我们曾看夕阳余晖) 。单词passed重复了三次, 增强了文章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诗人描述的这三次经历, 恰好象征着人生的三个阶段:童年, 成年和老年 (陈明安2014) 。可见诗人巧妙地运用单词的重复, 提高了诗歌的连贯性和紧凑感。此外, passed是死亡的委婉语, 通过多次重复, 暗示了本诗的主题:短暂即永恒, 死亡亦是永生。

3.2同义

同义是关于相同意义的不同表达形式。它的使用避免了诗歌因单词的大量重复而造成的单调枯燥。保证诗歌连贯性的同时, 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在本诗中, 作者使用了stopped和paused, slowly和no haste, Gossamer和Tulle, Gownand和Tippet多组近义词, 表达了时间缓缓流逝, 不会因为人们忙碌或是悠闲而加速或是减速, 直至生命终止、死亡。

3.3整体与部分关系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可以表达成X是Y的一部分。本诗中有很多表达整体与部分关系的词语。例如, 在最后一节中出现的Horses’Heads (马头) 和第一节中第三行中出现的Carriage (马车) 构成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同样, 第五节中出现的House与Roof和Cornice组成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由此可见,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一条连接全诗的隐形的线。

3.4搭配

搭配指的是某些词之间在语义上相互联系。巧妙地运用词语搭配能增强诗歌的连贯性和紧凑感。例如, 在本诗中, 作者用stopped (停下来) 和drove (前行) 这一对反义词搭配来表达作者内心关于死亡的矛盾之情。诗人一方面渴望死亡, 另一方面又惧怕死亡。作者运用这组反义词来表达关于死亡亦是永恒这一主题。

4其他形式的衔接

其他形式的衔接包括排比, 时态一致, 文体选择, 语音模式, 韵律模式和标点符号等。诗歌中的语音模式包括头韵、准押韵、辅押韵、反韵、押副韵和尾韵 (胡壮麟2007) 。本诗中, 有很多押头韵的例子, 如在第二节的第三行, 单词labor和leisure开头的第一个音相同, 都是/l/, 同样, 第三节中的Recess与Ring、Gazing与Graining、Setting和sun第四节中的Tippet与Tulle这四组的押韵也是押头韵, 分别以/r/、/g/、/s/和/t/开头。除了押头韵, 本诗呈现出“ABCB”的尾韵模式, 每节中的第二行与第四行押尾韵, 其中, 除了第一节和第五节, 剩下的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押尾韵。

韵律是由说话时用重音表现节奏而形成的。韵律的单位叫做音步。在英诗中, 常见的音步有:抑扬格 (lamb) , 扬抑格 (Trochee) , 抑抑扬格 (Anapest) , 扬抑抑格 (Dactyl) , 扬扬格 (Spondee) 和抑抑扬 (Pyrrhic) 。有两个音步的诗行叫作双音步诗行 (Dimetre) , 以此类推。本诗共有六节, 每节有四行。在本诗的第五节中, 第一行与第三行都是抑扬格四音步;第二行与第四行是抑扬格三音步。全诗除了最后一节, 所有节都是这样的韵律。本诗的作者巧妙地运用韵律, 模仿马蹄声, 营造马车载着人类走向死亡的意境。面对死亡, 诗人看似平静对待, 又深深怀疑。最后一句中诗人使用扬抑格来表明她对死亡态度的转变。通过韵律的冲突和矛盾, 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死亡亦是永生。

5结束语

Emily Dickinson的诗《因为我不能停下来等待死亡》共包含六节内容, 浓缩了人类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本文以这首诗为例, 通过全面地分析了诗中所运用的多种衔接手段, 包括语法衔接, 词汇衔接以及其他形式的衔接手段, 从整体上掌握了该诗的连贯性特征, 同时也加深了对该诗关于短暂即永恒、死亡亦是永生主题的理解。本文作者希望通过对《因为我不能停下来等待死亡》的分析, 给之后关于诗歌的衔接与连贯研究以参考和灵感, 同时给广大读者以生活的启发。

参考文献

[1]Brown G, Yule G.Discourse Analysi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983.

[2]Halliday M A K, 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 1976.

[3]Thompson 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Routledge, 2013.

[3]Widdowson H G.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M].Ox-ford:OUP, 1978.

[4]陈明安.艾米丽狄金森的生死观——以因为我不能停下来等待死亡为分析文本[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 34 (2) :86-88.

[5]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 1994.

从衔接与连贯理论下赏析《春怨》 第11篇

【关键词】衔接与连贯 春怨

《春怨》是唐代诗人金昌绪仅存的一首五言绝句。该诗虽然简短,却深受译者喜爱。本文摘选了许渊冲,Fletcher和Witter Bynner 的译文,结合衔接与连贯理论进行分析。

一、衔接与连贯理论

衔接与连贯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概念之一,是语篇必不可少的粘着手段。Halliday提出“当话语中某一成分的解释取决于另一成分解释时,便产生衔接,它存在于语篇内部,是使全文成为语篇的各种意义关系”。衔接和与词素、单词、词组、句子等概念不一样,衔接是语法上的概念,词素、单词等是语义上的概念。根据Halliday的理论,衔接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前者包括照应、省略、替代和连接。而词汇衔接有重复、搭配等。

二、衔接理论下《春怨》以及三个译文的赏析

春怨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这首诗表面上看似写儿女情,实则叙征妇怨。这首诗虽然只有20字,但句句相承,层层递进。首句写“打起黄莺儿”,次句写为什么打黄莺儿,是“莫教啼”,第三句又继续写“莫教啼”的原因,是“惊妾梦”,最后一句又解释了梦是去辽西见丈夫。

A Complaint in Spring A Lover’s Dream

Drive orioles off the tree Oh, drive the golden orioles

For their songs awake me From off our garden tree!

From dreaming of my dear Their warbling broke the dream wherein

Far off on the frontier.(许渊冲译) My lover smiled to me. (Fletcher译)

A Spring Sign

Drive the orioles away

All their music from the trees

When she dreamed that she went to Liao-his

To join him there, they wakened her. (Witter Bynner 译)

1.译文中语法衔接手段的使用。第一,使用照应。照应指的是语篇中一个成分作为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本诗原文中没有使用照应,但是译文中有照应。许渊冲的首句orioles和第二句中的物主代词their相照应。Fletcher第三句中的their与首句orioles相照应。Bynner的第二句的their与首句orioles也是照应。显而易见,译文中人称代词的使用较多。英语中多用代词,避免重复。

第二,使用省略。省略是指把语篇中的某个成分省去不提。原诗三处使用省略。第二句完整的来说是“莫教黄莺儿枝上啼”,此处省略了黄莺儿;第三句本是“黄莺儿啼时惊妾梦”,此处省略了动作发出者“黄莺儿”;第四句承接第三句,本意为“妾不得到辽西”,此处省略了不得到辽西的隐含主语“妾”。但是在译文中,都译出了主语。许渊冲将第三句的啼声译出,为 “their songs”,Fletcher译为 “their warbling”,Bynner译为 “their music”。这种对比表明汉语重意合,即注重内在的含义;而英语重形合,要求句子结构完整。

2.词汇衔接手段的使用。原诗和译文运用了重复、搭配手段。重复是指某个言语成分多次出现的现象。原诗中第二句的“啼”字和第三句的“啼”字就是重复。Fletcher 的译文中“my lover smiled to me ”, “my” 和 “me” 是词意重复。但这句话争议很大,把“不得到辽西”浅化为 “ my lover smiled to me ”,不忠实原文,但却表达出了“到辽西”的意境。许渊冲的译文虽然没有完全重复,但是 “for”, “far”, “from”, “frontier” 这四个以字母f开头的单词,以押头韵的方式增加了音美和形美。而Bynner译文中 “she”与 “her”是重复的,着重强调了她从梦中被惊醒。搭配,指的是不同的词汇在与片中一起出现的现象。原诗中“黄莺儿”与“啼”构成跨句搭配。许渊冲将之译为 “the orioles”, “their songs”. Bynner译为 “the orioles”, “their music” . 而Fletcher 译为 “the golden orioles”, “their warbling”. “songs” 和 “music”表示和谐悦耳的声音,而原文想表达的是惹人烦心的喧闹声,感情色彩不同,用在此处不合适。而 “their warbling”这一词用的很恰当,很好地体现了黄莺啼叫时的喧闹,符合原文意境。

标题的作用是概括整首诗的关键思想,与后文连贯性最强。Fletcher将“春怨”译为“A Lover’s Dream”,“lover”与最后一句的 “my lover” 是呼应的,但是这首诗中的“妾”是已婚身份,因此 “lover” 有些不妥。Bynner的题目是 “A Spring Sign”,“sign”用的过于悲观,不能表现出思夫的那种哀怨情感,反而给人一种自哀自怨的忧伤,那有何以去“打起黄莺儿”呢?许渊冲的 “A Complaint in Spring”译得恰到好处。“春怨”中的“春”本来应该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春天,为什么会产生哀怨呢?这是一种对比手法。许渊冲译得较为忠实,将原文的效果表达了出来。

总体来说,Fletcher的译文比较押韵,节奏感强。Bynner的译文是无韵体,没有表现出来环环相扣的效果,衔接性较弱。而许渊冲的译文形式和字数都与原文一致。原诗四句,每句五个字,译诗也是四句,每句五个单词,达到了“形美”。原诗二四句押韵,译诗四个韵脚都有[i],与原文的“啼”和“西”的韵脚相近,读起来朗朗上口,达到了“音美”。末句“不得到辽西”译为 “far off on the frontier”,既表达了妇人的思念之情,又避免了文化隔阂,达到了“意美”。

三、结语

通过对三个译文的衔接方面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出汉诗常常寓情于景,委婉含蓄。因此,翻译的时候不仅要欣赏诗作的艺术情趣,也要通过分析衔接手段来把握深层内容,并在译文中恰当地使用衔接手段以达到传情达意。

参考文献:

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第12篇

1 衔接与连贯理论出处

1962年, 衔接理论由Halliday首次提出。Halliday认为一个句子中所有的结构在词义上都应该是衔接在一起的, 并不仅仅只是在语法的层面才会有衔接力。随后, 在1975年格莱姆斯的《语篇经纬》中也提到了衔接理论, 格莱姆斯指出衔接的关系是直线性的, 是累进的。而在1976年, 韩礼德与哈桑合著的《英语的衔接》正式出版, 标志着衔接理论正式诞生, 此二人认为衔接是存在于文章内部, 作为语篇的意义关系。并将衔接理论分成了两种类型, 一是词汇衔接, 比如上下义 (hyponymy) 、词汇重复 (reiteration) 等等, 另一种是语法衔接, 如省略 (ellipsis) 、连接 (conjunction) 等等, 衔接是通过多种方式把语篇中的多个部位衔接在一起, 是语篇分析的重要元素之一。

除衔接之外, 语篇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特征, 即连贯性。对于连贯理论, 在业界很多学者都给予了定义和解释, 比如张德禄就论述了语境、主位结构、信息结构等内容对语篇连贯性的限制。王宗炎的《英汉应用语言学词典》定义清晰地指出, “一篇文章中有许多句子, 一段话中有许多词语, 这些东西在意义上彼此联系, 这叫做连贯性, 连贯性要以参加对话各方共同了解的情景为基础。”比如下面这两段对话, A:Can I borrow your Englishdictionary?B:Sorry, I’m preparing for the exam.从表面看, 两句话之间没有逻辑可讲, 但其实, 在语义上二者是有着连贯性的, 我们假设甲和乙都知道即将英语考试, 这个时候都会用到字典, 甲在这种情况下问乙借字典, 显然是行不通的。通过实例我们发现, 正确把握语篇分析的环境对理解文章思想具有重要作用。

2 衔接与连贯理论在高职高专英语阅读中的应用策略

衔接与连贯理论强调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我们的语言知识, 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要从整体上掌握文章的思路;二是分析文章, 对其进行简单理解并分层分段总结出文章的重要信息以及中心思想;三是总结自己对文章的看法、观点, 并将其有效运用到实际中。通过以上三点, 教师可以在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中, 将衔接与连贯理论切实运用到英语阅读的三个阶段中, 即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

(1) 阅读前的应用

在这一阶段, 教师在课前应该对所学英语阅读课程给予介绍和引导, 比如介绍作者的文化背景、生平事迹、文章产生年代等等, 可以通过播放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方式, 或者评说、故事等形式,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对即将要学的知识有个清晰的了解, 还能通过教师的介绍对其产生兴趣从而激发起好奇心和想象力, 并带入英语的阅读学习中去, 找出教师引导中设定的问题和思考。例如我在讲解在FESCI中第4单元的阅读时, 有两段语言为:“The house is falling down!”shouted Jeff, “Where is the chimney?Which room?The chimney willstand.和“This will stand.This here will stand.See!That chimney!Like a tower.”

如果不进行引导阅读而直接讲解, 学生们很难能够听懂并理解, 于是在课前我以故事的形式对西方的房屋形状以及结构做了相关介绍, 告诉学生们在西方的房屋建造中, 只有烟窗必须使用瓦砾来砌筑, 相当坚固, 其他基本都是以木板为主。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The chimney will stand”、“Like a tower”等语句的意思。

(2) 阅读中的应用

上面已经介绍过衔接与连贯理论在第二阶段中主要是分析文章, 具体方法有:理解文章单词、语句以及段落大意、文章主题等, 还要理解文章的逻辑关系和段落层次并探讨句子和段落之间的衔接方式, 从而加深对阅读的全面理解和掌握。在整个阶段中, 扎实的词汇知识是学生读懂文章的前提, 在一篇文章中, 词汇的变化对文章在语义上的连贯和衔接有直接影响, 因此, 教师在传授学生们阅读知识之前, 一定要抓好学生们的基础知识, 进而再讲解知识。我在讲解SEFC 1B unit21 reading一课中, 文中有句话为:“The old woman has a strange habitto keep over 100 cats in her house.Her neighbors all called her an eccentric lady.”在这段话中eccentric和strange是同义词复现, 尽管学生们在这篇文章的阅读过程中可能不了解eccentric的含义, 但是通过在课前对词汇的预习, 我们可以使用同义词复现来猜测词义;此外,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 还应该锻炼学生们在词汇上的猜测能力, 因为很多同义词的复现对整篇文章的衔接与连贯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学生们只有懂得了词汇的意思才能够正确的通读整篇文章并进行分析吗和理解。同时, 教师在英语课堂之上, 还应该教学生正确认识和应用很多逻辑联系语, 例如, 表示递进的and, and also, further more, moreover, besides and etc.表示转折的but, however, on the contrary, by contrast表示因果的because, therefore, so, for, as等等, 这些逻辑连接语对整篇文章的衔接起着重要的作用, 能够更好帮助读者理解文章中心思想以及总结文章主题, 因此, 教师培养学生们对逻辑衔接词的运用能力, 使其更熟练地阅读和分析英语文章, 还能够增强其逻辑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3) 阅读后的运用

在阅读之后, 要做的主要是将所学理论与知识进行总结, 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使其能够活学活用。例如我在每次讲解完英语的阅读知识后, 都会组织学生们用英语进行口头的讨论和交流, 尽可能地使用自己的语言对文章进行复述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然后大家可以相互交流体会, 或者根据彼此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和分析等等, 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们的英语口语有了很大的提高, 对语言的运用和驾驭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 并且在英语阅读课程中也有不小的进步, 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都有所加强。衔接与连贯理论能够帮助学生们将知识和能力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指导学习、锻炼能力。

3 结束语

在英语的传统阅读模式中, 教师在授课时往往忽略了篇章知识的运用而偏重了语言结构的分析, 而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应用则为学生们的阅读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学生们也比较容易掌握, 它是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尤其是在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中。因此, 教师们在授课之时应该将衔接与连贯理论有效渗透到英语的教学中, 使学生掌握扎实的词汇和语法知识, 并结合语篇分析其他的手段和技巧, 以此来培养学生们的英语阅读能力, 使他们更好地掌握英语。

摘要:近些年来, 随着中国日益走向国际化, 英语已经成为了我国信息载体中重要的一部分, 因此, 加强英语教育已经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的英语教育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 以语篇分析中的衔接与连贯理论作为框架, 探讨其在高职高专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以及指导意义, 以此来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 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衔接与连贯理论,语篇分析教学模式,高职高专,英语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录.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

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精选12篇)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第1篇1 衔接与连贯不同的语言采用的衔接方式自然不同, 衔接主要划分为语法衔接和词...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