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预防范文
发病预防范文(精选9篇)
发病预防 第1篇
1 临床症状
症状轻微, 常因粪便中发现白色节片而就医, 牛、猪绦虫病的潜伏期为2~3个月, 短膜壳绦虫病潜伏期2~4周, 由于虫体吸取营养并刺激肠壁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 使部分牛、猪出现腹痛、腹胀、恶心、乏力等症状。牛肉绦虫常自肛门排出, 引起轻微的肛门搔痒。猪肉绦虫的节片一般随粪便排出, 不自动从肛门逸出, 半数患有腹痛, 一般为上腹或全腹隐痛, 少数患有腹泻, 食欲亢进。
2 诊断
猪轻度感染时一般不易发现, 感染重事时, 头部、颈部、肩部、舌根、眼脸有突出的囊尾蚴, 有时呼吸急促, 常伴有打呼噜声等。破检时, 切开咬肌、心肌、舌肌等处可找到囊虫。牛严重感染时表现消瘦、慢草、贫血、肚腹膨大、下痢, 粪中带有白色或黄色的绦虫节片, 有时还出现痉挛或回旋运动等神经症状或引起虫性肠梗阻。
用饱和盐水漂浮法镜检粪便发现虫卵或用彻底洗净法找到节片即可确诊。
用药物进行诊断驱虫。
破检在小肠内发现大量虫体即可确诊。
3 预防与治疗
(1) 预防绦虫病要做到人有厕、畜有圈, 禁止随地大小便, 防止畜禽乱跑, 避免畜禽吃人粪;加强肉品的卫生检验工作, 对猪囊虫肉严格按兽医卫生条例处理;对牲畜进行每年两次驱虫 (春秋两季各一次) 。
(2) 治疗。可服丙硫咪唑片 (30毫克/千克) , 也可用硫双二氯酚 (别丁) , 猪0.08~0.1克/千克, 牛0.03~0.06克/千克, 一次口服。氯硝柳胺:猪、牛50~70毫克/千克, 配成悬浊液灌服。
中药组方:苏木25克, 肉蔻25克, 茯苓25克, 贯众25, 龙胆草25克, 甘草20, 克, 木通25克, 厚朴30克, 泽泻25克, 槟榔15克, 共研末, 灌服 (猪可用1/4量) 。
预防春季多发病专家给出四大锦囊 第2篇
养生保健专家提醒,早春时节,要特别做好春季保健预防工作,尤其是老人、儿童以及抵抗力较弱的人群,要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及时增减衣物,合理饮食,加强锻炼,给新一年的健康打下基础。
△ 呼吸道疾病
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肺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
预防锦囊
普通人要早睡早起,加强锻炼,增强心肺功能,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像哮喘、老慢支等,要特别注意自我保护,远离过敏原。
△ 消化道疾病
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
预防锦囊
注意胃部保暖,不吃过凉、过热和辛辣刺激的食物;少饮酒,饮食要规律,注意控制量。
△ 精神、心理疾病。
抑郁症、焦虑症等。
预防锦囊
多和家人、朋友沟通;增加锻炼,或者静坐和冥想,都可以缓解焦虑;天气好的时候多出去走走,亲近大自然。感到自我心理调试有困难的,可以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医生。
心理学专家研究结果表明,一般说来,生活比较单调或内向、不合群、不爱说话、独往独来、孤僻及心理素质比较低的人比较容易患抑郁症,他(她)们平日里比较沉默寡言,喜欢沉湎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不愿与人交往。与此同时,这些人性格软弱、多愁善感、对自身的健康过分关注,当遇到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如工作压力过重、人际关系紧张、家庭矛盾、患有躯体疾病等因素时易出现担心、焦虑、无助,加上春季这样特殊的气候,难免发生抑郁苦闷悲观情绪。
罗汉蛋鸡发病特点及预防控制 第3篇
1.1 疾病种类繁多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随着养鸡时间的增长, 疫病的种类也不断增多。种鸡及其产品的频繁流通, 新的鸡病随之增多。新城疫、禽霍乱、鸡白痢、鸡痘等老病常年发生和流行, 新的疫病 (过去不明显或过去未曾发现的;过去从未发生过或很少发生的) 不断增多。
1.2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疾病混合感染严重
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方式, 其养殖密度大, 鸡往往呈多发性、并发性感染, 很少单独发病。
在生产中常遇到病毒性混合感染, 病毒病与细菌病混合感染, 细菌性混合感染的病例, 如法氏囊病与鸡新城疫混合感染, 新城疫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 坏死性肠炎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 坏死性肠炎与球虫病混合感染等。发生混合感染后会出现复杂的临床症状, 这些症状会随病原体间的比例变化而改变, 很少表现出典型的临床症状, 这给诊断、治疗造成了困难。
1.3 典型疾病非典型化
有些 (四川省泸州市畜牧局科教站, 四川泸州646000) 疫病在流行特点、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方面出现了新的变化、发生了新的特点, 如以前呈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具典型症状的鸡新城疫, 现在逐渐被非典型性新城疫所代替, 表现为发病率不高、临床症状不明显, 病理剖解变化不典型、死亡率低。
1.4 条件性病原变为非条件性病原
大肠杆菌属条件性致病菌, 当畜禽机体抵抗力下降, 致病菌大量繁殖时, 其可引起发病。大肠杆菌也是一种原发性致病菌, 它不仅通过消化道且多数通过呼吸道引起感染。
条件致病性病原引起的疫病增多 (如鸡葡萄球菌病、绿脓杆菌病) , 这些疾病在环境卫生差、防疫水平低的养鸡场 (户) 中时有发生。
由于污染严重, 血清型多, 易变异, 传播途径多, 表现的类型多, 大肠杆菌病已成为罗汉蛋鸡养殖中的棘手疾病。
1.5 饲养管理水平与规模化饲养要求的矛盾突出
农户小群体饲养管理水平不高, 技术力量薄弱, 存在不时引进带病鸡, 消毒不严, 饲料配方不合理, 免疫不到位, 滥用抗生素等现象。养殖场 (户) 不注重平时的预防控制, 往往等鸡发病后再大量用药, 这一方面增加了饲养成本, 另一方面又造成滥用抗生素。
1.6 营养代谢和中毒性疾病危害加剧
以下因素可导致营养代谢病:日粮营养物质不全、不足或比例不当;患慢性胃肠道疾病、肝病等;特定时期的营养需要量增加 (如在应激、发热、注射疫苗时鸡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增加) ;饲料中抗营养物质的作用 (如豆科植物里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可导致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及利用障碍) ;污染因素;长时间、大剂量地应用磺胺类及抗生素。
2 发病原因
2.1 防疫意识不强, 免疫程序混乱
有些养殖场或农户防疫意识不强, 对所养的鸡不予防疫。有的则只进行了初免, 而二免、三免不免或不按时免疫。
防疫人员责任心不强、疫苗质量差, 疫苗保管、使用不当, 疫苗品种不能满足生产所需等都不利于鸡病的防制。
2.2 病毒性病原体增加、毒力变异
地区间蛋鸡及其产品的频繁调运, 使新的疫病传入并流行。在疫病流行过程中病原体发生变异, 有的毒力减弱, 加之动物本身具有的部分免疫力的影响, 而出现了一些非典型病例。有的毒力增强, 出现强毒株, 如传染性法氏囊病。
2.3 病原菌耐药性增强
细菌性疾病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复杂的原因之一就是大量滥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
不少养殖户发现鸡生病后自行购药医治, 而兽药销售人员为了销售产品, 没有见到病鸡就开方拿药。殊不知许多兽药销售人员并不具备畜牧兽医专业知识。
此外, 部分饲料企业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作饲料添加剂, 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抗药菌株起到了筛选作用。
由于长期大量滥用抗生素, 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
2.4 水禽、野禽在疾病流行中起重要作用
很多疾病, 如新城疫、禽流感都可在这些禽类间相互传播, 特别是飞鸟的威胁更大。
2.5 缺乏综合防疫措施
有的养殖场或养殖户只注意预防接种, 而忽略了其他的防疫措施。其他防疫措施尤其是消毒工作, 在某种情况下, 比预防接种更为重要。
鸡场经过多批次的饲养, 病原微生物污染普遍, 有的还十分严重, 不加强综合防疫措施, 后果不堪设想。
3 预防控制
3.1 加强饲养管理, 增强鸡只抗病力
执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一家一户或同一栋鸡舍只养一批鸡, 同时养殖, 同时销售, 售后进行彻底的清舍消毒再进下一批鸡。不同批次的鸡有不同的易感或易发疾病, 如果一栋鸡舍饲养几种不同批次的鸡, 则日龄较长的患病鸡或病愈鸡所携带的细菌或病毒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感染下一批鸡, 如此反复循环可造成疾病长期在舍内存在。采用“全进全出”制, 横向传播疾病的几率可大大减少。
鸡舍要及时通风换气。饲养密度过大或通风不良时, 常造成大量有害气体蓄积, 这对饲养人员及鸡都有不良的影响。鸡舍内的氨含量不得大于0.15%, 一般以人进入鸡舍后无烦闷感和眼鼻无刺激为度。
鸡舍及环境的清洁消毒是防止疾病传播的重要措施。应根据不同的消毒对象采用不同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鸡舍入口应设消毒池, 池内投放消毒水, 对进入舍内的人员和物体进行消毒。加强带鸡消毒及对人员、衣物、用具、墙壁、地面、网具、笼具等进行喷洒消毒。
3.2 防止引入带病鸡
从外地、外场引进种鸡时, 须经畜牧兽医部门检疫, 确保不引进带毒 (菌) 鸡。许多鸡场与养鸡户都有过引入病鸡或带菌 (毒) 鸡, 致使疫病在场内传播的沉痛教训。
3.3 定期进行疫病监测和预防接种
建立疫病诊断中心, 对鸡场免疫水平或感染状态进行监测, 为制定免疫程序提供科学依据。如对新城疫和传染性法氏囊炎进行抗体监测, 根据抗体水平确定免疫时间。
进行预防接种是防治传染病的重要手段。通过接种疫菌苗, 可使鸡体增强特异性抵抗力, 降低发病率。
3.4 加强灭鼠工作, 对粪便和垫料进行无害化处理
鼠类是多种疫病的宿主和传播者, 是养鸡场的公害。
饲料房、开放式鸡舍、废物堆集地都是鼠类藏身和繁殖的场所。养殖场 (户) 应将灭鼠作为经常性工作。
清除的垫料与粪便应集中到远离鸡舍或建筑物的地方进行堆积发酵处理。
3.5 病死鸡要及时处理
病鸡和死鸡是重要传染源。病鸡应及时隔离, 并送诊。凡确诊为传染病的患鸡和死鸡都应及时掩埋或焚烧, 以免疾病传播。
3.6 防止蛋传疾病
蛋传疾病是从感染母鸡传给新孵出后代的疾病。
蛋传疾病通常有以下两种:一是病原体在蛋壳和壳膜形成前感染卵巢滤泡, 在蛋形成过程中进入蛋内, 如沙门氏杆菌等。二是鸡蛋在产出时或产下后, 病原体污染蛋壳, 如一般肠道菌, 特别是沙门氏菌、大肠杆菌, 偶有绿脓杆菌、葡萄球菌及霉菌污染蛋壳, 并通过蛋壳的气孔进入蛋内。被污染的种蛋在孵化过程中可能形成死胚或臭蛋, 而孵出的雏鸡多数为弱雏或带菌雏, 其在不良应激因素的影响下常会发病或死亡。
糖尿病低血糖症的发病特点及预防 第4篇
【关键词】 糖尿病 低血糖 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5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532-01
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可因不同的病因、血糖下降程度和速度、个体反应性和耐受性而表现多样化。当糖尿病患者血糖快速下降时,首当其冲的是大脑皮质受抑制,出现意识朦胧、定向能力与识别能力丧失及言语不清;当皮质下受抑制时,产生躁动不安、心动过速及瞳孔散大; 当累及中脑时,出现阵发性惊厥,并很快陷入低血糖昏迷。有些患者,特别是不稳定型及幼年型糖尿病患者,或胰岛素过量者,低血糖反应不易自行缓解,且呈现恶性的低血糖反应症状,加急性精神病或癫痫样抽搐及迅速进入严重昏迷状态。
1 低血糖的临床表现
1.1 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
因大量肾上腺素的释放,可出现心慌、出汗、饥饿、手抖、视物模糊、面色苍白、软弱无力、肢凉震颤、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
1.2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葡萄糖为脑部的主要能源,一旦低血糖发生即可出现脑功能障碍症状,包括头痛、头晕、定向力下降、吐词不清、精神失常、锥体束征阳性、意识障碍、直至昏迷。
1.3 部分患者在多次低血糖症发作后会出现无警觉性低血糖症,患者无心慌、出汗、视物模糊、饥饿、无力等先兆,直接进入昏迷状态,持续时间长(一般可达6小时),另外,症状严重的低血糖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转的损害。
2 低血糖的诊断标准
2.1 对具体患者来说,个体的低血糖标准可能有较大的差异、症状与血糖值可能不同步。当血糖小于2.8mmol/L,可以诊断为低血糖症。但绝大多数健康人在血糖低于2.5mmoL/L时发生神经低血糖 而有些妇女和儿童在血糖低2.5mmol/L時并无任何症状,相反,合并广泛动脉硬化的老年人可能在血糖降至3.33mmol/L时即发生神经低血糖。
2.2 一般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出现低血糖(Whipple)三联征,即:低血糖症状和体征;血糖浓度低;血糖浓度升高至正常水平时症状消失或显著减轻。
3 低血糖症的分类
3.1 反应性低血糖
少数2型糖尿病患者在患病初期由于餐后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可出现反应性低血糖,大多发生在餐后4~5小时,尤以单纯进食碳水化合物时为著。
3.2 药物性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低血糖症与药物治疗不当有关。胰岛素治疗中低血糖症常见;口服降糖药物中磺脲类药物主要刺激胰岛素分泌,故各种磺脲类药物用法不当时均可导致低血糖症的发生。
4 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常见原因
4.1 胰岛素使用不当或过量
胰岛素治疗是控制高血糖的最有效手段之一,而胰岛素注射过量或剂型选择不当很容易发生低血糖现象。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与中效胰岛素相比,可以有效减少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4.2 口服降糖药物使用不当
在口服降血糖药物中磺脲类药物的作用较强且半衰期长,作用持久,代谢缓慢,易发生低血糖。尤其多见于肝、肾功能不全和老年患者,并有可能在停药后低血糖仍反复发作。
4.3 饮食不规律或应激状态时未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食物摄入不足或机体各种应激状态下如感染、手术、创伤等或精神应激常导致胰岛素的需要量增加以控制高血糖,一旦应激状态缓解或消除 胰岛素剂量未及时调整而发生低血糖。
4.4 过量运动
糖尿病患者错误的选择运动时间如空腹、餐前运动或运动量过大时未能及时增加饮食量或减少降糖药物剂量。尤其当胰岛素注射在运动有关的肌肉附近部位时,可明显促进胰岛素吸收,增加低血糖的风险。
4.5 糖尿病胃瘫痪
由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胃排空延迟,常使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反复发生餐后低血糖;
4.6 肾功能减退
导致对胰岛素灭活和清除减少和降糖药物的清除率降低可发生低血糖。
4.7 饮酒过量
酒精有抑制肝糖原分解及异生作用,同时可增强胰岛素的降糖作用,过量饮酒可增加低血糖的发生率。
4.8 使用镇静药物
由于镇静、安眠类药物可能加重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症状,使升血糖激素分泌进一步减少,导致低血糖。
4.9 使用磺脲类药物治疗时可能与其它药物发生作用
如水杨酸类、磺胺、β-受体阻滞剂等可通过减弱葡萄糖异生,降低磺脲与血浆蛋白结合,降低药物在肝的代谢和肾的排泄等机制,增强磺脲类药物的降血糖效应而致低血糖。
4.10 糖尿病妊娠妇女在分娩结束后及在进行哺乳时易发生低血糖反应
5 低血糖及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5.1 夜间发生的低血糖
夜间血糖监测发现,成人及儿童糖尿病患者夜间经常发生生化性低血糖,并且这些低血糖通常可以维持数小时而不惊醒患者。夜间低血糖可能导致患者猝死。如果患者睡前血糖水平低于6.0~7.0mmol/L,则表明患者有可能在睡前需要加餐。
5.2 “Somogyi”效应
患者在夜间发生低血糖,因在睡眠中未能察觉,继而在第二天早晨出现严重的高血糖。原因为低血糖后拮抗激素的分泌反应,导致了胰岛素抵抗的产生,从而使得患者出现了“反弹”性高血糖。“黎明现象” 即患者夜间血糖控制良好,也无低血糖的发生,仅于黎明一段短时间出现高血糖,其机制可能为皮质醇、生长激素等对抗激素分泌增多所致。
5.3 早期糖尿病性反应性低血糖
多见于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的早期,β细胞早期分泌反应迟钝,引起高血糖,高血糖又刺激β细胞,引起高胰岛素血症,在进食4~5小时出现低血糖反应。
5.4 无意识性低血糖
1型糖尿病患者病程超過20年后,有50%的患者可以出现无意识性低血糖。严格的血糖控制、以往的急性低血糖、睡眠期间以及饮酒,均可以诱发无意识性低血糖的发生。当糖尿病患者合并自主神经病变时也容易发生反复的低血糖。
6 低血糖的预防 6.1 加强健康宣教,对病人及家属做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教育,以便于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早诊治,减少危害。
6.2 要明确告知正在使用促胰岛素分泌剂或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症的可能性。让患者了解在降糖治疗中,需要经常监测血糖。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的使用,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调整药物剂量。同时在治疗的过程中如出现特殊情况也应调整药物剂量,如出现腹泻、进食减少等等。
6.3 初用各种降糖药时要从小剂量开始,然后根据血糖水平逐步调整药物的剂量。
6.4 饮食要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定时定量,保持每日基本稳定的摄食量。如食欲不佳或体力活动增加时应及时调整药量,出现其他合并症时要及时就诊。
6.5 慎用镇静类药物及减少饮酒,对于血糖控制不良,正在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的病人,原则上应禁止饮酒。
6.6 运动可使糖尿病病人血糖降低,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精神面貌等。但是对于糖尿病病人来说,主张中、轻度的运动方式。剧烈运动可致低血糖发生,因此剧烈运动或体力活动增加时应及时加餐或酌情减少胰岛素用量。
6.7 自我血糖监测能够明显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对于夜间易发生低血糖的患者,睡前应监测血糖,如果血糖偏低,可在睡前适量加餐。对于无症状地低血糖患者应加强血糖监测,及时降低胰岛素的剂量,调整饮食和运动治疗方案。
儿童龋齿发病规律及其预防措施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0名儿童进行了健康体检。年龄在3~5岁, 平均3.7岁。
1.2 方法
对800名儿童进行调查, 调查项目包括儿童在婴儿期的喂养方法, 儿童吃甜食, 零食的习惯, 每天刷牙的情况及睡前是否刷牙以及儿童的营养状况。
2 结果
800名儿童中, 患龋者为297例, 患龋率为37.08%, 不吃甜食和睡前刷牙的儿童龋齿患病率比吃甜食, 睡前不刷牙的儿童要显著低, 具体见表1, 表2。而且, 龋齿经常发生的部分为:下颌乳磨牙最多, 依次是乳切牙, 乳尖牙, 发病率下颌高于上颌。发病原因与细菌、饮食、牙和唾液等直接相关。
3 讨论
经过调查发现, 儿童的龋齿患病与细菌、饮食、牙和唾液有很大关系[2]。细菌是龋齿发生的必要条件, 一般认为致龋菌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产酸菌属, 其中主要为变形链球菌、放线菌属和乳杆菌, 可使碳水化合物分解产酸, 导致牙齿无机质脱矿[3];另一种是革兰阳性球菌, 可破坏有机质, 经过长期作用可使牙齿形成龋洞。对牙齿破坏最为严重的细菌是变形链球菌, 放线菌属, 乳杆菌等。细菌主要是通过借助菌斑粘附于牙面, 口腔滞留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被降解后, 一方面聚合产生高黏性葡聚糖, 形成菌斑基质;另一方面产生酸使牙齿脱矿。 同时口腔是牙齿的外环境, 与龋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其起主要作用的是食物和唾液。食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 其与菌斑基质的形成有很大关系, 同时也是细菌之源, 其能利用碳水化合物代谢产生酸, 并合成多糖, 其所产生的有机酸促成了产酸和耐酸菌的生长, 同时使得牙体硬组织脱矿, 多糖能促进细菌在牙面的粘附和积聚。唾液在一般情况下能自我机械清洗减少细菌的积聚, 抑菌或抑制菌斑在牙面的附着, 缓解含重碳酸盐类等物质的中和作用, 通过所含钙、磷、氟等增强牙齿抗酸能力[4], 减少溶解度。因此当唾液的数量和质量发生变化, 其可以导致龋齿。在临床上, 一般患有口干症或有唾液分泌障碍的患者龋患率明显增加。另外, 牙齿的形态、矿化程度和组织结构与龋病发生有直接关系。如牙齿的窝沟处和矿化不良的牙较易患龋, 而矿化程度较好、组织内含氟量适当的牙抗龋力较强。而且牙齿的结构与机体有密切关系, 尤其是在发育中, 不仅影响到牙齿的发育程度和结构[5], 其对唾液的流量、流速及其组成也是有很大影响的, 因而影响龋齿的重要原因。 由于龋齿有影响生长发育, 引起感染性疾病, 造成面部发育不对称, 出现颌面部畸形, 同时继发性的引发其他牙病, 造成偏食和食欲不振等。因此, 对龋齿进行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消除病因。为促进健康, 搞好口腔健康教育, 增强人们的口腔保健意识, 提高人们对保护好牙齿的重要性的认识, 制订及实施营养摄取计划, 定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同时, 采用特殊防龋措施, 如对乳牙进行选择性窝沟封闭, 采用氟化物防龋, 初期龋的预防性充填。从营养摄取上, 注意减少蔗糖的食用量, 使用致龋性较低的糖代用品等。龋病的一级预防是防龋的根本性措施, 对于减少龋病的发生有明显效果, 尤其能明显降低儿童时期乳牙的龋齿发生率。二是要进行早期诊断, 防止牙齿功能障碍。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使用X线片早期发现龋齿, 尽早治疗, 防止龋病进一步发展, 引起牙髓炎、牙根尖周围炎等。这样就可以减少龋病的并发症, 及时使受损的牙齿功能得以恢复。对于龋病引起的牙髓病、根尖周病进行治疗, 以尽力保存牙齿, 从而保存牙颌系统的完整性。而对于已经不能进行治疗的病灶牙, 如残冠、残根应及早拔除, 以防止引发疾病向牙槽深部蔓延, 如引起牙槽骨感染、面部蜂窝组织间隙感染, 甚至引发全身其他疾病, 如关节炎、心脏病等严重的并发症。已经缺失的牙齿, 应给予及时镶复, 以便恢复牙弓的完整性, 恢复牙颌系统的生理功能。而对于儿童而言, 预防龋齿应该从孕期开始, 孕期及时补充高蛋白质、钙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保证胎儿牙胚发育。当儿童能够进行行为教育时, 应当教育儿童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如饭后漱口, 2岁半左右就开始刷牙, 睡前不吃糖和零食等。如果因牙列不齐可以致使食物嵌塞或滞留, 从而易于发生龋坏。故而, 防止牙列不齐的出现有利于减少龋齿的发生, 如替牙期应该及时拔除滞留的乳牙及多生牙, 并矫正错位牙、修复缺失牙等。婴幼儿食物要多样化, 以提供牙齿发育所需要的丰富营养物质, 还要注意多咀嚼韧性大的食物, 鼓励儿童多吃粗粮[6]。同时, 定期检查口腔, 早期发现龋齿, 早期治疗。要求2~5岁儿童, 每2~3个月查一次, 6~12岁儿童每隔半年查1次, 12岁以上儿童每年查1次。最后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各种氟化物制品, 如含氟牙膏、糊剂、水剂等, 有利于抗龋坏作用。
口腔是身体健康的重要方面, 儿童口腔保健是整个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家长认清儿童龋齿的发病原因及发病规律, 帮助孩子做好积极的预防措施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贺庆华.儿童龋齿及相关因素探讨.医药论坛杂志, 2008, 29 (23) :97-98.
[2]陈桂琴.儿童龋齿的病因分析及预防.医学信息, 2010, 3:519-520.
[3]褚红岩, 褚惠文, 尤欣, 等.249例儿童龋齿病因分析及防治, Chinese Joumal of Medicinal Guide, 2009, 11 (7) :1230.
[4]钱萍.儿童龋齿的危害与预防.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9, 7 (11) :239-240.
[5]黄继芳.儿童龋齿病因综合分析及防治.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13) :199.
动物疾病的发病规律及预防分析 第6篇
近年来, 我国畜牧养殖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不但提高了动物养殖的规模以及集约化程度, 也增加了畜牧饲养的密度, 同时国内国际之间贸易往来频繁, 也加快了畜牧类产品的流通速度, 这些因素都给我国动物疾病防控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 如何有效的防止动物传染疾病的发生, 控制其病原体的传播速度, 是当前动物疾病防控研究人员、政府管理部门等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1 动物疾病的传播流行过程
1.1 传染源
动物疾病的传染源指的是某种疾病的病原体在动物体内寄居、生长并繁殖, 在特定的条件下排出体外。简言之, 就是感染疾病的动物, 其中包括带菌动物以及有传染病的动物两类。
1.2 动物疾病的传播过程以及传播方式
病原体经过传染源排出之后, 会通过特定的方式侵入其它容易感染的动物。根据传播方式的特点可以分为间接接触传播以及直接接触传播两种类型。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多借助一定的媒介, 并在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下, 感染易感动物, 例如:猪瘟、牛瘟、鸡新城疫等疾病多通过间接传播的方式传染;直接接触传播的主要特点为:被感染的动物和容易感染的动物在没有外界因素参与的条件下, 通过交配、舔咬等方式引起的疾病。例如, 狂犬病, 这种类型的传播疾病通常不会引起广泛流行。
1.3 动物的易感染性
易感染性主要指的是动物自身对疾病的抵抗力, 对病原体感受性的大小。一般来讲, 动物疾病的流行程度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动物群中易感个体的百分比以及易感性高低有直接性的联系。虽然病原体的种类影响动物易感性的高低, 但主要还和动物体质的免疫特性、遗传特性有关。另外, 动物的生长环境、饲养管理条件以及卫生条件等也直接影响动物的易感性和病原体的传播速度。
2 动物疾病的流行特征以及发病规律
2.1 动物疾病的流行特征
2.1.1 动物疾病具有散发性
动物疾病的散发性特点表现为:发病数目总量少, 在较长的时间段只有个别动物发病。例如, 猪瘟疫病, 这种类型的疾病流行性较强, 但近年来加强免疫防疫注射, 动物疾病的发病情况在易感性环节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但是如果补防措施不到位, 防疫密度低时, 便会出现散发性病例。
2.1.2 动物疾病的地方流行性
如果一种类型的动物疾病在某一动物群中出现, 且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并且在特定的时间段很少出现新型病例, 这种情况多属于动物疾病的地方流行性。例如, 炭疽病原体、牛气肿疽, 这些病原体会污染某一区域, 形成疫病源。一旦预防措施不到位, 每年都会出现不同数量的病例。
2.2 动物疾病的发病规律
2.2.1 动物疾病发生的季节性因素
(1) 季节对传播媒介的影响。我国夏季温度较高, 饲养圈内很容易滋生蝇、蚊等吸血昆虫, 这种类型的昆虫繁殖率较高, 且活动频繁, 通常可以传播多种类型的疾病, 例如:猪丹毒、炭疽等。
(2) 季节性因素对动物抵抗力的影响。在冬季, 动物多聚集拥挤在一起, 这就大大增加了彼此的接触机会。并且季节变化, 主要体现在气温以及动物饲料的变化, 这些变化都会对动物的抵抗力产生影响。
(3) 季节因素对病原体在外部存在环境以及散播的影响。夏季气温高, 日照时间长, 这对部分抵抗力较差的病原体来说存活条件较差。
2.2.2 动物疾病发生的客观环境因素
动物生长的环境也对动物的健康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 动物生长的环境中含有影响动物机体病毒体, 便会很容易导致动物新陈代谢的能量交换, 动物自身无法进行生理性调节, 动物机体内环境一旦失衡, 便会引发不同程度的动物疾病。
2.2.3 动物疾病发生的人为因素
(1) 缺乏完善的养殖配套设施。当前部分养殖场在扩建时缺乏合理的考察, 没有建立完善的排污系统、通风系统等。
(2) 动物养殖管理问题, 动物养殖场的效度工作以及动物病死处理工作落实不到位。
(3) 滥用药物造成动物药物性损伤。比如滥用抗生素导致动物耐药性的出现。
(4) 缺乏执业兽医师指导, 养殖场、基层兽医专业技能参差不齐。缺乏防控动物疾病预防意识, 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 也更能减少损失。
3 动物疾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分析
3.1 增加重大动物疾病综合预防控制的投入力度, 加强防控工作建设
和部分发达国家相比较, 我国地域辽阔, 人口众多, 动物疾病类型也十分复杂, 控制难度相对较大。近年来, 我国大部分省市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动物疾病发生的预防控制力度。因为我国畜牧饲养业规模比较大, 动物疾病发生的种类也比较多, 而且动物疾病防疫工作的基础工作相对较差, 人们对动物的实际需求和养殖投入规模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 建立起完善的动物疾病防疫保障机制, 加强动物疾病支出管理工作, 确定合理的政策维护养殖工作人员的利益。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有计划、有目标、有重点的对动物疾病进行预防、控制, 努力提高动物产品的卫生质量。另外, 还要不断加强乡镇基层动物防疫站建设工作, 不断提升兽医工作人员执业技能、改善畜牧的办公环境, 配置完善的检测设备。
3.2 拟定动物疾病的预防免疫程序以及补免计划
3.2.1 动物常规免疫接种
在进行动物免疫之前, 需要仔细调查咨询被免疫动物的实际情况, 包括:动物的年龄、健康情况、是否泌乳或者怀孕、动物饲养条件等。一般情况下, 体质或者饲养条件较好的成年家畜, 接种疫苗后体内可以产生较强的抗体, 相反, 幼年的, 饲养条件差、体质弱的家畜, 抵抗力相对较弱, 很可能出现接种反应。尤其是怀孕的母畜, 在接种时, 可能会对其追赶、扑捉, 接种疫苗后, 很可能流产或者早产。因此, 在进行常规免疫接种时, 要进行充分的调查。
3.2.2 紧急预防免疫
这种情况主要针对动物传染性疾病发生期间, 为了有效的缓解疫情, 对受威胁的畜禽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在疫区接种紧急疫苗的时候, 需要对受感染的动物进行详细的检查, 并且只能对感染的动物进行紧急接种, 还要按规定及时有效做好隔离、消毒、防护等措施。
3.3 加强动物养殖的饲养以及管理工作
动物疾病控制的首要内容之一是强化动物饲料的管理工作。在进行动物饲料管理的阶段, 要严格检查, 及时做好消毒工作, 维护人与动物的健康。在对养殖场进行清洁的过程中, 要处理好动物粪便, 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提高环境的整洁性, 防止疾病传播。另外, 合理配置饲料配置比例, 饲喂全价、营养丰富日粮, 根据地区、动物种类、年龄段补充矿物质微量元素等满足动物的营养需求, 提高动物对病原体的免疫力。
3.4 强化疫情处理工作
一旦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要按照“早、快、严”的原则坚决扑杀感染动物, 同时做好相应善后处理工作。当出现动物群发性疾病时, 养殖户工作人员要及时隔离被感染的动物, 按照发病情况进行合理的治疗, 通常需要注意下面几点: (1) 通过观察临床症状、动物粪便, 病理剖检 (炭疽病不可剖检) 、实验室检测等手段做出正确诊断; (2) 快速隔离被感染动物, 做好污染源处理、消毒工作。如果疫区是危害性较大的口蹄疫、炭疽病等应采取综合措施进行紧密封锁; (3) 进行紧急疫苗接种;第四, 对死畜和感染的病畜做无害处理。
4 结语
4.1 做好动物疾病预防工作
动物疾病的发生很容易受季节、饲养环境、个体等因素的影响, 并且, 疾病发生还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单纯的药物治疗不能完全防止动物疾病的发生, 养殖人员日常工作应做好预防防控综合管理工作, 根据动物种类严格按免疫程序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注意饲喂配比合理日粮, 保持饲舍通风、整洁, 做好日常消杀工作, 最大限度切断感染源。
4.2 加强领导, 认真部署
政府相关部门务必认清形势, 提高对动物疫病的防控意识, 认真做好动物疾病的预防和诊治工作, 严防死守, 从源头上切断各类动物疾病的发生、传播及流行。
4.3 发挥宣传作用, 形成人人共防的良好局面
通过媒体及宣传单等有效途径, 充分利用基层人事能力, 广泛宣传动物疾病的危害及防控知识, 真正做到人人齐参与, 人人齐防控的良好氛围。
4.4 推进执业兽医师行业准入制度
严格按照《执业兽医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执行, 提高基层兽医工作人员职业素养, 开展各项培训不断更新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知识, 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在维护动物健康成长的同时, 担负起维护人们的生命安全的重大责任。
参考文献
[1]刘伟.探析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防控对策[J].健康必读, 2012 (1) .
[2]张强, 等.动物疾病噶并规律及其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初步分析[J].气象科技, 2009 (12) .
[3]孙慧霞.动物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防控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 2013 (4) .
[4]刘玉峰.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动物检疫, 2012 (10) .
仔猪腹泻的发病原因及预防策略 第7篇
1 发病原因
1.1 营养和饲养管理引起的腹泻
这种腹泻常见的原因有10多种, 如:母猪的乳量不足, 代乳料消化不良, 维生素、矿物质缺乏, 仔猪日粮中过量添加铜, 饮水中金属离子超标, 仔猪断奶、分群、转舍等应激性因素都能导致腹泻。
1.2 细菌性腹泻
常见有黄痢、红痢、白痢、副伤寒和痢疾等。黄痢主要在生后数小时至5日龄以内仔猪发病, 以1~3日龄最为多见。红痢主要发生于1~3日龄, 一般病程较短, 死亡率极高。白痢10~30日龄最为多发, 死亡率低, 但影响生长发育。仔猪副伤寒多发生在2~4月龄。痢疾主要症状为黏性出血性腹泻。
1.3 病毒性腹泻
常见有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等。猪传染性腹泻是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以呕吐、严重腹泻、脱水和10日龄内仔猪死亡率高为特征, 5周龄以上的病猪很少死亡。仔猪流行性腹泻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多发生于冬春季节。轮状病毒病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仔猪、犊牛、羔羊、驹、幼免等的急性胃肠炎, 仔猪较易患病, 10~28日龄猪最易感染, 并有明显的腹泻, 死亡率较低。
2 预防策略
生猪养殖场 (户) 应对本场的生产条件、饲养管理以及疾病控制措施等进行综合分析, 寻找主要发病原因, 采取针对性措施, 才能对症施治、有效防控腹泻症。
2.1 严控传染疫源及科学饲管
要把好入口关, 禁止车辆、无关人员及其它动物进入本场, 以防止外来致病原传入;加强场区卫生防疫消毒, 以减少生产区内病原微生物;全场圈舍定期全面消毒, 并保持清洁、干燥、适宜的温度、良好的通风、合理的饲养密度, 以降低感染几率;确保仔猪饲料营养均衡且充足, 避免因保存不当而令饲料霉烂、变质、污染等;慎用高植物性蛋白饲料, 量宜少, 秋冬季可适量增量应用, 并保持动物、植物性蛋白的合适比例;种猪场应实行全进全出管理制度, 适时出栏全部待售仔猪, 自繁自养场则应长期坚持各项综合防控措施。
2.2 抓好断奶关
在仔猪养育过程中, 有3个腹泻高峰期, 即:产后1~7 d、14~21 d、断奶后7 d, 分别与通常所说仔猪养育过“三关”的时间相对应, 所以抓仔猪饲养管理主要是抓好仔猪过“三关”。过“初生关”的重点是做好保温和哺喂初乳, 仔猪初生时产房或仔猪保温箱要保持30℃, 以后每周降低2~3℃至22~24℃。仔猪出生后2 h内, 要让其吃上初乳, 对体弱仔猪要人工辅助喂乳。
3 疫情动态管理及处置
猪场应掌握一手全面的养殖管理档案材料, 包括养殖场猪群疫苗接种的状况和以前是否出现过腹泻性传染病等, 以方便于当前鉴别、诊断;对于曾经发生地方性流行腹泻疾病的地区, 很难将其短期根除, 预防各种应常抓不懈, 猪群可能长期存在慢性感染个体 (隐性感染) , 应加强监测、防疫措施的落实, 早期发现疫情动态, 准确鉴定后采取科学的对症预防程序 (疫苗或用药) , 避免措施不当贻误防治契机, 建立健全实验室设施对规模猪场进行疫病监控非常有利。
4 安全用药及科学治疗
肉鸡腺胃炎发病的特点及预防对策 第8篇
笔者在2010年8月份至2011年3月份走访了乐亭县庞各庄乡的几家合同鸡养殖户, 发现该病的发病季节都在8~10月份, 这个季节雨水较多。空气比较潮湿, 饲料发霉现象比较严重。
1 临床症状
本病在潜伏期无明显症状, 发病前期表现兴奋惊恐不安, 刨料, 中后期精神沉郁、畏寒, 闭目呆立、惊吓后迅速躲开, 翅下垂, 羽毛不整, 采食饮水急剧下降, 饲料转化率低, 排白色、黄绿色、饲料样粪便, 病鸡渐进性消瘦呈负增长趋势, 大小不一, 病程长, 死亡尖峰在发病后4~6d, 死亡率有的达到30%, 损失相当严重。
2 剖检变化
通过对几批鸡苗的剖检发现, 早期大群未出现腺胃炎的症状, 但个别生长发育不良的鸡已经出现腺胃肿胀, 呈灰白黄色斑驳状, 福尔马林固定的标本中, 腺胃呈格状外观, 其特征是浆膜下散在灰白的多角形病灶, 切面上看腺胃壁增厚, 用手指轻压后从腺体中流出白色黏性物。从腺胃腔表面观察黏膜变厚, 有皱褶, 乳头不明显。胃内p H1~2肌胃角质层边缘开始发白, 病死鸡消瘦, 乳头肿胀外翻, 乳头基部粉红色, 周边有血、溃疡。有的乳头融合、界限不清, 后期穿孔, 溃疡凹陷消失, 肾脏肿大, 肠道前期肿胀、充血、暗红色肠壁外翻, 后期黏膜脱落、易碎、变薄、无内容物, 肠道出血性肠炎。
3 病因分析
本病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 潮湿多雨的环境、饲料营养不平衡、霉菌毒素、饲养环境不良好、饲养管理不到位等, 均可诱发此病。
4 防治
笔者认为, 此病的防治应该从饲养管理入手, 每天观察鸡群的状况、采食量量和粪便状态的变化, 对病死鸡及时剖检, 尽早淘汰弱小鸡苗。
4.1 预防
速补和鱼肝油要长期添加, 同时要注意保肝护肾, 仔细观察鸡群的采食状况, 提高舍温和加强通风。⑴7日龄用新支肾三联苗配合大连三仪的白介素-2点眼。
⑵3日龄开始用腺胃平 (袋) 饮水, 迪奥脱霉健拌料, 能快速补充营养, 调整饲料营养不平衡, 消除炎症。
⑶7日龄免疫后用腺胃平1袋/200kg水, 单独饮用, 预防因注苗激发的腺胃炎。
⑷15日龄免疫后或已发现有腺胃炎的用腺胃平1袋/125kg水, 加腺胃速康1袋/100kg料, 迪奥脱霉健1代/500kg料, 3个疗程基本能控制病情。⑸由于此病可引发免疫抑制病, 所以要提前用河北奥菲的特效杆菌净和喘速治预防支原体感染和大肠杆菌病, 效果不错。
4.2 治疗
本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案。本病的治疗应采取综合性措施, 加强环境卫生和饲养管理条件, 防止密度过高, 最重要的是提高饲料品质与适口性, 一旦发现饲料有霉变应及时换料, 饲料放置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中, 严格实行全进全出的制度。对病鸡加量补充多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可减轻症状, 降低死亡率。
浅议仔猪水肿病的发病及预防 第9篇
1发病机理
该病发病主要是由致水肿性毒素和致腹泻性毒素所引起。哺乳仔猪因受到母源抗体的保护而不发病,但在断奶以后,尤其是在换料、打预防针、转群和天气突变等应激情况下,仔猪的抵抗力下降,胃肠功能发生紊乱,肠道微生物菌群平衡遭到破坏时,溶血性大肠杆菌便会趁机大量增殖,产生毒素,进而引发仔猪水肿病的发生。
2发病原因
2.1仔猪自身消化机能发育不健全
断奶仔猪胃肠道未发育成熟,处于奶源与饲料的过渡时期,胃肠道菌群对饲料原料不适应,导致菌群平衡被打破,从而导致致病性大肠杆菌的侵入定植和繁殖。
2.2高蛋白饲料摄入过多
由于市场对高端仔猪饲料的追捧,仔猪饲料的蛋白含量很高,但是由于仔猪的消化能力有限,便导致了腹泻的发生,从而引起胃肠道的水肿。
2.3致病性大肠杆菌带菌率高
由于各种卫生、消毒、净化等管理措施不到位,导致猪场内部致病性大肠杆菌大量存在,给仔猪的感染发病留下隐患。
2.4应激因素
气温骤变、免疫预防、转群、称重、换料、运输等均可加重仔猪的应激状态,从而降低动物的抵抗力,诱发各种疾病发生。
3临床症状
其主要临床症状是突然发病、病程短促,头部、颈部和腹部皮下等处出现水肿现象。进而出现共济失调、惊厥和麻痹等,主要与神经和血管损坏有关。病猪结膜、脸部、眼睑和齿龈部充血,神经症状明显,后期倒地时四肢成划水样,肌肉颤抖、阵发性抽搐、步态蹒跚,多数病猪在出现神经症状的几分钟或者几天内死亡。
4临床诊断
猪的大肠杆菌病通常情况下可根据其流行特点和临床症状,结合剖检变化作出初步判断,在必要时还可以进行实验室检验。该病的实验室检验包括细菌分离鉴定、肠毒素和黏附素抗原的测定等。
4.1细菌分离鉴定
选取患黄痢和白痢仔猪的小肠前段,用无菌盐水轻轻冲洗后刮取黏膜,或者取水肿病病猪肠系膜淋巴结,接种麦康凯培养基后,于37℃培养18~24h,挑取红色菌落作进一步培养和生化试验,并用大肠杆菌因子血清鉴定该病的感染的血清型。
4.2肠毒素的测定
肠毒素的测定包括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两大类,可根据条件选用。黏附素抗原鉴定是通过免疫荧光或ELISA方法进行的,有条件时也应该进行检验。
应用抗STa、F4、F5、F6、F41等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研制的试剂盒可直接检测仔猪粪便或者肠内容物中的致病性大肠杆菌、也可采用基因探针或PCR技术直接检测样品中ETEC黏附素或肠毒素基因,此法可以极大地提高诊断技术的敏感性。
4.3其他细菌和病毒的区别
在临床上,仔猪大肠杆菌的鉴别还要做好与魏氏梭菌、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和球虫感染的区别。由ETEC感染引起的分泌性腹泻粪便p H值偏碱性,而由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所感染导致的腹泻型粪便则成偏酸性,因此,可以根据粪便的p H值进行初步鉴别。
5综合防治
5.1分娩舍卫生环境
加强分娩猪舍的卫生和消毒工作,并做好母猪的药物预防工作,以增强对大肠杆菌的抵抗能力和降低带菌率,以降低仔猪的感染率。
5.2疫苗的接种
加强疫苗的免疫接种,使仔猪被动获得坚强的免疫力。由于各猪场ETEC的血清型不一致,不同血清型之间的交叉保护率较低,而且已经有研究证实,ETEC产生的热敏毒素(LT)经灭活以后,与不同血清型菌株联合制备的疫苗可大大提高其对仔猪的保护率。因此,疫苗免疫应在本地区或猪场大肠杆菌血清型调查的基础上,使用与本地血清型相一致的疫苗或者其与LT联合疫苗。
5.3仔猪饲养管理
加强仔猪的饲养管理,保证及时获得足够的初乳。控制分娩舍的温度,使其稳定在22~27℃。对于初生仔猪,温度要保持在30~32℃。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
5.4定期检查,及时治疗
发病预防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