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静脉检查范文
肺静脉检查范文(精选10篇)
肺静脉检查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年3月—2006年12月于我科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的患者60例, 将其分为3组。A组为临床诊断的单纯大隐静脉病变患者20例, 其中男13例, 女7例, 大隐静脉40条, 小隐静脉40条, 年龄27岁~60岁, 平均40岁。B组为临床有下肢肿胀、疼痛表现, 但大隐静脉检查正常者20例, 小隐静脉40条, 男11例, 女9例, 年龄29岁~60岁, 平均39岁。C组为健康体检者20名, 男12名, 女8名;年龄32岁~50岁, 平均41岁。3组均接受检查, 深静脉均未见异常 (均排除血栓、静脉瓣功能不全, 以及其他病变) 。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HP5500彩色超声诊断仪, 探头11-3 L, 频率 (5~10) MHz。检查时, 受检查取仰卧位或战位, 双下肢自然伸直, 肌肉放松, 常规检查下肢深静脉, 大隐静脉及小隐静脉, 观察管壁结构, 瓣膜形态, 管腔内回声, 血流充盈情况, 并常规行Valsava试验及小腿积压试验。测量大、小隐静脉各节段管腔内径、管壁结构、管壁弹性及血栓情况, CDFI观察静脉瓣功能、反流及充盈情况。大小隐静脉均从全程扫查, 测量股-隐静脉瓣反流速度及持续时间。检查血流速度时, 取样线与血流方向夹角<60°。下肢静脉瓣功能评定标准, 以持续时间0.5 s为短暂生理反流;静脉瓣反流持续时间大于1.0 s, 为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反流持续时间介于 (0.5~1.0) s为可疑下肢静脉瓣功能不全。小隐静脉异常的标准目前没有明确定论。参考值>3 mm (踝部) 。
2 结果
A组20例患者大隐静脉均不同程度扩张, 走行迂曲, 8例10条 (25.0%) 大隐静脉局部可见血栓现成, 13例19条 (47.5%) 肌隐静脉瓣可见明显反流信号, 其中9条 (22.5%) 可见全程反流信号;10例14条 (35.0%) 小隐静脉内径增宽, 其中3条 (7.5%) 小隐静脉入腘静脉出可见血栓形成。1例 (2.5%) 大隐静脉未见明显异常, 1条 (2.5%) 小隐静脉增宽、迂曲明显。B组20例患者中12例受检查20条 (50.0%) , 踝部内径均大于5 mm, 走行迂曲, 其中12条迂曲较明显, 8条小隐静脉管腔内透声差, 有回声欠均匀血栓形成, 4条无血流充盈;4例受检查小隐静脉轻度增宽, 踝部内径4 mm~5 mm;4例受检者小隐静未见异常。C组20名, 大隐静脉未见异常。35条小隐静脉未见异常, 踝部内径均小于3 mm, 其中2条小隐静脉直接注入股总静脉。另3条小隐静脉踝部内径3 mm~4 mm, 无明显曲张, 血流充盈正常, 2条显示不清。
3 讨论
下肢浅静脉曲张是四肢血管疾患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静脉壁软弱, 静脉瓣缺陷及浅静脉内压力升高是引起浅静脉曲张的重要原因[1]。深静脉反流和静脉回流受阻引起静脉高压, 不但破坏深静脉主干的瓣膜, 而且可使浅静脉处于高压淤血状态断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通常在四肢血管疾病的大多数病例中, 常因静脉曲张及其合并症尤其是溃疡而就医。据统计, 全世界有10%~20%的人有下肢浅静脉曲张, 多见于女性, 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多。
小隐静脉病变多继发于深静脉病变, 本研究就单纯大隐静脉曲张患者进行观察, 其中小隐静脉有病变者占30%~40%。由此可见小隐静脉的病变并非完全继发于深静脉病变, 应予以重视, 检查应从踝部至腘静脉, 超声图像特征与大隐静脉曲张相似, 二维超声均可见迂曲扩张的浅静脉, 探头加压后管腔塌陷。由于扩张的静脉内血流缓慢, 有时可以看到缓慢流动的自发显影, 探头于局部加压数次或挤压远端肢体增加回流后该现象消失, 合并血栓时, 管腔内可见血栓不同阶段回声。B组患者小隐静脉迂曲较明显, 且有8条可见血栓形成, 在C组有3条小隐静脉内径略宽。虽然小隐静脉曲张发生率较低, 但一些有临床症状, 大隐静脉检查正常时, 应当对小隐静脉予以一定关注, 在对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超声检查中也应对小隐静脉进行观察, 以了解小隐静脉情况, 为临床提供更全面资料。
参考文献
肺静脉检查 第2篇
【目的】
规范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成品输液质量检查工作制度,保证输液质量,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内容】
1.成品输液是指经核对药师核对完成后即将打包外送的输液。
2.检查周期为每月一次,每月月底由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负责人指定2名人员进行成品输液的质量检查。
3.检查内容按照“成品输液质量标准”执行。
4.检查时如发现输液质量存在问题或安全隐患时,应及时告知相关当事人并加以改进。
5.根据“成品输液质量标准”项下,每不符合一项,扣除当事人奖金5元。
6.检查工作完成后及时做好“成品输液质量检查记录”的登记工作
肺静脉检查 第3篇
【关键词】彩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83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995-01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常见血管疾病,从足部跖静脉丛向上到髂股静脉系统之间,任何部位都可能发生血栓形成,此病可后遗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瘀滞性溃疡等,严重损害劳动人民健康。血流缓慢[1]、静脉壁损伤及血流高凝状态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三大治病因素。自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问世以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早期诊断和治疗对其预后有很重要的作用,现就彩超检查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做以下讨论分析: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4月间的3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19-54岁;临床症状有患病侧的肢体肿胀;静脉血栓部位有压痛,行走时加重。
1.2仪器和方法使用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6-12MHz,探头生束与血流方向夹角<60度,根据患者下肢血管病变部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检查体位如仰卧位、侧卧或俯卧位,双侧下肢自然伸直,沿着髂总静脉、髂外静脉、股静脉、静脉及小腿静脉走行,观察血栓形成的大小、涉及范围、发生部位、深静脉管壁、管径及其周围结构等等。探查过程中探头要轻轻滑动,不能加压。2结果
2.138例患者中共检出患肢46条,血栓发生在左侧肢体14例,右侧16例,双侧8例。下肢静脉完全栓塞24例,不完全栓塞14例,其中急性血栓17例,慢性血栓19例。
2.2深静脉血栓结果报告
2.2.1声像图特征[2]管壁均匀规则,搏动感差,管腔无明显增宽,腔内实性回声见不均匀低回声。
2.2.2血流信号管腔内可见细束状血流信号,分布于管腔外周或中心部,探头加压管腔不能完全压闭。Valsalva试验血流信号改变不明显,挤压远端肢体彩色血流信号稍增强,阻塞近端的血流速度明显加快。
2.2.3病变部位中心型髂股静脉血栓17例;周围型腘静脉以及小腿肌间静脉血栓13例;混合型血栓8例。3讨论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病,下肢深静脉病变可分反流性和回流障碍性两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回流障碍性血管疾病,占患者总的30%-40%,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多,该病的发病率也有逐年上升趋势,此病的发病原因有静脉血流滞缓,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静脉壁的损伤如化学性损伤、机械性损伤、感染性损伤;血液高凝状态,这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各种大型手术是引起高凝状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强;術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两者的抑制剂水平均有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单一因素尚不能独立致病,常常是两个或3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多于恶性肿瘤、手术、长期卧床、肢体固定、外伤、静脉插管介入治疗以及静脉曲张伴静脉炎的患者。如今彩超检查已成为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首选检查方法,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治疗效果的判定,提供了必要的客观依据。静脉血栓子开始形成到蔓延扩展,引起静脉瓣膜及其内膜损害,有一个发展过程,发病两周以内的称为急性血栓[2],本次讨论结果显示,38例患者中共检出患肢46条,血栓发生在左侧肢体14例,右侧16例,双侧8例。下肢静脉完全栓塞24例,不完全栓塞14例,其中急性血栓17例,慢性血栓19例。下肢静脉血栓超声影像的主要表现为:急性呈均质低回声,慢性呈不均质、不规则中等或强回声;血栓阻塞部分以下管腔增大,管壁增厚,腔内见实质性细密光闭,完全栓塞时彩色多普勒显示无血流信号。Valsalva试验血流信号改变不明显,挤压远端肢体彩色血流信号稍增强,阻塞近端的血流速度明显加快。单凭临床症状和体征不能作为诊断本病的可靠依据[3],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无创伤,同时显示下肢浅静脉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状态[4]。是超声诊断技术的重要发展,提高了下肢静脉血栓诊断水平。以往该病检查以X线静脉造影作为诊断的金标准,但造影检查有创伤性,并有一定的危险性,易导致并发症,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限制因素很大程度依赖于检查医师的经验,熟练的操作技术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但高频探头穿透力差,特别肥胖、肢体肿胀、扫查部位严重瘢痕以及开放性伤口因素的存在,限制下肢深静脉全程的显示。据谢汉波等[5]的观察,静脉血栓形成15d以后,在大静脉周围常出现新生的侧支循环,通过溶栓治疗可使血栓与血管壁之间的血流再通,所以早起明确诊断,对于选择合理的可行的治疗方案、力争治疗时间、以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并发症有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彩超以其且具有可重复、操作方便、安全、无创、价廉的优势应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指的临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1]张缙熙,姜玉新.彩色多普勒技术辅导教材[M].第2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152-153.
[2]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5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580-592.
[3]李有忠,胡爱云,常洪波,等.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9,15(8):5961.
[4]宋烨,陈悦,沈继红,等.B-Flow技术在下肢静脉曲张症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1,17(1):92.
食道静脉曲张的X线检查方法 第4篇
一般情况下, 人们只论及门静脉高压所致食道静脉曲张, 往往忽视颈、胸部疾患原因。根据食道静脉特点及产生曲张部位与原因, 分为上行性及下行性两类。
1.1上行性食道静脉曲张
腹部疾患如肝硬化所致食道静脉曲张, 是临床最常见的, 系自下而上发展, 是门脉高压侧支循环血流量增加而淤滞扩张的缘故。
1.2下行性食道静脉曲张
凡颈部及胸部疾患影响甲状腺下静脉血液回流者, 影响管道静脉丛血流者, 均有可能产生自食道上段开始静脉曲张, 并依病情发展向食道中下段累及, 务必注意。
2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
检查要求首先显示食道黏膜, 尤其是中下段黏膜, 食道黏膜下静脉充盈程度与食道壁张力状态及胸腔内压力有关, 以食道弛缓状态时充盈较好, 食道肌肉收缩可压迫食道静脉而减少其血液充盈, 使静脉曲张减轻或消失。胸腔内压力随呼吸动作而改变, 因而呼吸动作也影响静脉充盈。
2.1检查前必须详细阅读申请单, 充分了解临床目的与要求, 并注意禁忌证。一般大出血后检查往往有危险, 易导致再出血, 而且不准确;呕血者检查是禁忌的。
2.2患者于检查前不宜食用油质食物及带渣食物, 因油质食物易使钡剂流滑而过, 不易黏附管壁;有渣食物易产生伪影假象, 而致误诊。
2.3钡剂不宜过稠或过稀, 过稠可将病变影象完全遮盖, 特别是曲张血管体积太小、数目太少时更应注意;过稀不易附着黏膜。常用钡水比例3~4∶1, 调成稀糊状, 一般以挑起成丝黏稠度为理想。钡餐应1次咽下, 防止过多吞咽动作产生气泡伪影。
2.4通常采用第1口钡观察大致, 第2口钡观察全貌适时摄片, 第3口钡重点观察及摄影效果较佳。
2.5对有腹水及体胖患者最好采用立位, 能使膈肌下降, 暴露更多食道, 以提高阳性率。其它体型应当采用立位与卧位相结合, 卧位时能使食道静脉充盈饱满, 容易显现轻度静脉曲张, 阳性率高。对于不同患者采用不同位置与方法, 灵活掌握。
2.6关于摄影时间:应在食道松弛期, 其静脉者充盈饱满, 显影清楚, 采用多轴位检查, 认定病变及摄影, 曝光时间以0.5 s以下为宜;一般立位左右斜位及卧位左右斜位片各1张, 即能满足诊断需要, 但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2.7 Valsalva与Mullep氏操作法:行Valsalva法时对诊断静脉曲张价值很大, 其可使食道不继续产生原发蠕动波而保持松弛, 增加静脉压, 曲张易显示, 但不适于检查膈下食道静脉曲张, 还需预先帮助患者做好训练方能奏效。至于Mullep法也需患者配合密切。上述两法现已基本被低张力检查法所替代。
2.8低张力检查法:应用抗胆碱药物进行低张力造影, 是目前提倡和使用的较好方法, 可以有效地减低平滑肌张力, 使食道平滑肌松弛, 腔内压减低, 壁内静脉扩张而易于发现曲张静脉。盐酸山莨菪碱注射液10~20 mg肌内注射后10~15 min出现低张效果, 可持续10~20 min, 静脉注射2 min后出现良好低张状态。肌内注射普鲁本辛30 mg, 3 min后食道停止活动, 5~10 min低张作用最大。以上两种药物需注意禁忌证及不良反应。
2.9利用呃气办法或加服产气药物造成气钡双重对比, 也有助于显示细微病变。
肺静脉检查 第5篇
关键词 丙泊酚 瑞芬太尼 静脉麻醉胃镜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150
胃镜诊治是目前上消化道诊断治疗的最常用方法,但是在检查过程中,由于胃镜对胃壁的刺激,患者会出现疼痛、恶心、呃逆等不良反应,影响了诊治效果,为减少患者的疼痛,近年来,笔者采用瑞芬太尼-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无痛胃镜检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0年5月~2011年7月收治行无痛胃镜检查术的患者77例,其中男51例,女26例,年龄23~75岁,平均54.6岁。7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观察组47例。两组年龄、性别、临床诊断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方法:两组术前均禁饮食10小时,检查前取左侧位,给予生命体征监护,持续低流量氧气吸入。对照组给予常规利多卡因喷雾咽喉表面麻醉,麻醉组给予上肢静脉开放,缓慢静脉推注瑞芬太尼0.5μg/kg,然后缓慢静脉推注丙泊酚2mg/kg,20ml丙泊酚追加1ml利多卡因,并立即给予阿托品0.5mg。待患者意识逐渐消失之后,置入胃镜。
观察项目:观察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及检查前、中、后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情况。
镇痛效果评定标准[1]:①优:表情安静,无肢体活动;②良:表情稍微痛苦,且肢体的活动幅度较小,不影响检查操作;③差:极度痛苦,大幅度肢体活动或躯体活动,无法进行检查。
结果
两组镇痛效果比较:经过麻醉,观察组中优40例(85.1%),良7例(14.9%),差0例,优良率为100.0%;对照组中优14例(46.7%),良8例(26.7%),差8例(26.7%),优良率为7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两组各临床指标情况比较:本组诱导时间为2.6±0.9分,检查时间为4.1±2.1分,苏醒时间为7.5±3.3分,术前数字-符号替换测试评分(DSSST)评分为46.3±15.0分,术后DSST评分为37.3±15.0,DSST恢复率为82.3±24.9%。术中生命体征,收缩压84.3±10.0mmHg,舒张压45.9±11.2mmHg,呼吸频率为9.3±3.3次/分。
不良反应:观察组检查中发生肢动1例(2.1%),无呛咳、恶心;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共14例(46.7%),出现呛咳3例(10.0%),肢动7例(23.3%),恶心4例(1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讨论
胃镜诊治是目前上消化道诊断治疗的最常用方法,过去在检查过程中很少使用麻醉,患者会出现疼痛、恶心、呃逆等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恐惧,有些患者甚至拒绝检查,延误了诊治。在检查前必须做好解释工作,向他们介绍电子胃镜检查的重要性及优点,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胃肠内的异常变化,精确测定病灶的大小、深度,并可钳取活组织做病理学检查。电子胃镜使用安全、方便、图像更清晰,确诊率高,具有其他检查所无法替代的直接效果。同时,还应讲清检查的目的、术中配合方法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耐心解答疑问,消除顾虑,以确保检查成功。对于受检者,根据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随着麻醉医学技术的发展,瑞芬太尼-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无痛胃镜检查术,受到很多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好评,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瑞芬太尼又名雷米芬太尼是一种新型、短效的阿片类麻醉镇痛药,具有独特药代动力学特性的μ阿片受体激动剂,可以很快与血浆中的非特异性酯酶迅速水解,具有起效快、镇痛作用强、半衰期短、清除快(清除率是肝血流的数倍,主要以肝外代谢为主)、其代谢不受肝肾功能影响、长时间输注无蓄积术后苏醒迅速等特点,故瑞芬太尼合用丙泊酚静脉麻醉苏醒快、患者离院早。麻醉药物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或芬太尼具有镇静作用,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扩张外周血管,并对心脏有轻微抑制作用。丙泊酚合并瑞芬太尼麻醉组的低氧血症发生率较芬太尼合并丙泊酚组显著增加,提示瑞芬太尼和丙泊酚合用加重对呼吸的抑制作用。较高的低氧血症发生率可能與瑞芬太尼有关,芬太尼及瑞芬太尼等阿片类麻醉性镇痛药对呼吸有轻微抑制作用,尤其是静脉注射较快时呼吸抑制作用更为明显。
本研究表明,经过麻醉,观察组中优40例,良7例,差0例,优良率为100.0%;对照组中优14例,良8例,差8例,优良率为7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因此,瑞芬太尼-丙泊酚静脉麻醉是无痛胃镜检查的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肺静脉检查 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进行CT增强检查及行静脉肾盂造影的60例患者,男32例,女28例,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41.65±7.22)岁。参与研究患者均无CT增强检查及静脉肾盂造影(IVP)禁忌证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3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仪器与方法
仪器:CT增强扫描仪器为德国西门子Somatom Balance螺旋CT。患者检查前均进行过敏测试及肠道准备,同时备好抢救药物及设备,在对患者进行腹部摄片时将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同时在盆腔与腹部交界处采用压迫带及压迫布球进行捆绑,从而使双侧输尿管受到良好压迫,静脉肾盂造影检查与之相同。观察组:采用高压注射器,静脉推注80~100 ml碘普罗胺,同时CT增强检查,扫描完成后立即进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之后10、20、30 min进行腹部摄片。参考组:CT增强扫描方法与观察组同,在CT增强检查后,告知患者不要移动,采用扫描腹部定位TOP像,进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模拟,并在10、20、30 min后松开压迫布球及压迫带,同时对腹部进行定位扫描,经CT软件系统对肾区部位进行选择,图片放大并后期处理后,得出与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类似的相关资料。对两组患者CT增强检查及静脉肾盂造影成功率进行观察,由本院经验丰富的放射医师对图像进行观察,对两组患者静脉肾盂造影图像质量进行观察。
1.3图像质量评定标准
优:血管密度较高,没有周围血管伪影;良:血管密度相对较淡,周围血管伪影与邻近血管结构显示之间有一定差异;差:血管密度较淡,经三维重建后图像质量仍较差。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采用一次显影剂,CT增强检查及静脉肾盂造影均顺利进行,检查中未见过敏现象及并发症患者。观察组患者30例患者均成功摄片,成功率为100.0%,参考组患者肾盂造影成功26例,成功率为86.7%,失败原因是CT扫描后搬动患者过程中导致压迫带松动,压迫效果差,从而导致双肾显影不佳而失败,两组患者摄片成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图像质量优良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参考组比较,aP<0.05
3讨论
CT增强检查及静脉肾盂造影两种检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共同处,二者均需静脉注射造影剂(80~100 ml),同时在检查前患者均需进行过敏试验及肠道准备,然而二者之间在操作中亦存在一些差异:静脉注射对比剂后,检查时机不同,CT增强扫描多在注射后5 min内完成操作,而静脉肾盂造影则需在不同时间点进行摄片,从而对肾脏排泄功能及过程进行记录。常规情况下,多在给药后10、20、30 min时对双肾区域进行摄片,松开压迫布球或压迫带后对腹部进行全尿路摄片。临床在进行CT增强扫描及静脉肾盂造影时易导致检查时间延长,对比剂重复使用等,而搬动过程中患者承受的生理痛苦加大,因此不利于检查的成功进行。在进行CT增强检查及静脉肾盂造影检查时对两种检查方式的共同操作步骤,同时利用二者检查时间差,有机结合两种检查操作步骤,能够有效减少特殊设备的使用,因此在基层医院中亦可展开使用[2]。而对比剂的重复、操作流程的简化等明显减少了患者承受的生理痛苦及毒副作用,因此更易获得患者的配合,实现CT增强检查及静脉肾盂造影的顺利进行。在对患者进行检查时,医护人员必须要熟练掌握CT增强检查及静脉肾盂造影的适应证及禁忌证,对于腹腔、盆腔出现巨大肿块或者结肠肿瘤时,严禁使用压迫布球及压迫带[3]。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检查成功率及图像质量优良率均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由此可知,CT增强检查及静脉肾盂造影同时进行对于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检查成功率及图像优良率有着重要作用,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CT增强检查同时行静脉肾盂造影的临床效果。方法 需进行CT增强检查及行静脉肾盂造影的60例患者,其中30例患者(观察组)同时进行CT增强检查及行静脉肾盂造影,其余30例患者(参考组)先行CT增强扫描后,再模拟静脉肾盂造影,比较两组患者检查结果、静脉肾盂造影成功率及两组肾盂造影图像质量。结果 两组患者CT增强检查及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肾盂造影成功率为100.0%,参考组患者肾盂造影成功率为86.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图像质量优良率为100.0%,参考组患者患者图像质量优良率为8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增强检查同时行静脉肾盂造影能够提高诊断准确率,减少患者生理痛苦及毒副反应,安全有效。
关键词:CT增强检查,静脉肾盂造影
参考文献
[1]刘凯,衣蕾,王岩艳.静脉肾盂造影与CT增强扫描同时进行在儿童泌尿系先天性急性诊断中的价值.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7,43(6):529-531.
[2]闫铁民.CT增强扫描同时行静脉肾盂造影临床应用分析.当代医学,2013,19(11):108-109.
肺静脉检查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实验室以及影像学等检查确诊。84例患者中男61例, 女23例;年龄26~76岁, 平均 (42.8±3.6) 岁, 31例有上消化出血史。肝硬化原因:肝炎后肝硬化70例, 其中乙肝肝硬化57例, 丙肝肝硬化13例;酒精性肝硬化7例, 血吸虫性肝硬化5例, 胆汁淤积性肝硬化2例。经肝功能分级后A级29例, B级43例, C级12例。
1.2 检查方法
CTP检查:检查前15 min让患者饮水, 约600~900 ml, 将其当作阴性对比及充盈肠道。主要检查设备为GE64层扫描仪, 扫描起点为气管分叉, 终点为髂骨翼上缘。经前臂静脉使用高压注射器给予规格为300 mg/ml的对比剂碘普胺, 剂量1.5 ml/kg, 控制总量在90 ml左右, 同时控制速度为3.0~3.5 ml/s。而后延迟60 s左右开展门静脉期扫描。设定参数如下:管电压120 k V, 管电流350 m As, 层厚5 mm, 螺距0.984, X线管旋转速度则为0.5 s/周;对层厚与间隔予以重组。获取图像后将其传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 而后使用后处理技术例如MPVR (多平面容积重建) 、MIP、MRP以及VR等, 重建曲张食管胃静脉与门静脉系统, 再对患者是否存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现象进行细致观察。
内镜检查:于上述检查后14 d对所有患者开展内镜检查。检查前常规禁食12 h, 前15 min让患者口服10 ml达克罗宁胶浆以局麻, 而后分别检查十二指肠、胃以及食管, 对患者是否存在静脉曲张现象进行细致观察。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软件SPSS 19.0对上述数据进行汇总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种检查方式检出对比见表1。在84例患者中, 内镜检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为阳性61例, 阴性23例, 检出率为72.6%;CTP检查后阴性21例, 阳性63例, 检出率为75.0%, 两组检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例
3 讨论
肝硬化后门脉高压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为最严重的并发症, 出血量大会导致患者死亡[2]。据调查, 在肝硬化患者中半数以上患有胃食管静脉曲张合并症, 有10%出现破裂出血, 死亡率高达30%。因此对患者破裂出血进行预测时可将静脉曲张直径作为主要因素[3]。为降低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 一定要开展早期诊断和治疗。当肝硬化患者出现门静脉高压时, 门静脉在回流时受阻, 胃静脉可出现逆流现象, 胃底静脉和食管下段静脉则会出现扭曲或者扩张现象, 在腔内明显突出。内镜检查一直被临床当作检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金标准, 可在直视状态下对食管胃底的出血位置、静脉曲张现象、黏膜色泽以及病变性质等予以观察, 也可充分了解静脉曲张的范围、程度以及短时间内是否存在出血倾向等。但是该操作具有侵入性, 风险较大且患者痛感强烈, 若要多次检查患者难以接受。近年来, 随着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 MSCTP表现出扫描快速、空间分辨力精准以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具有完美性的优点, 且该技术获取图像时主要基于无创条件下, 故而获得临床青睐。MSCTP主要是对多层螺旋CT数据各向同性、扫描范围广以及快速的特点进行利用, 对食管下段、上腹部门静脉期薄层扫描数据进行采集, 而后重建工作站, 为临床提供门静脉系统侧支曲张血管、血管的位置、走向以及具体分布等信息。
多数胃底静脉曲张出血主要来源为黏膜下曲张静脉, 因此一定要对胃壁周与黏膜下的静脉曲张现象进行区分。在内镜下轻度黏膜下静脉曲张通常与正常黏膜无异, 颜色正常, 故而难以鉴别于增厚胃皱襞。经肝穿刺、经脾等门静脉造影方式可将侧支血管与门静脉系统充分显示, 但是无法对黏膜、血管间关系予以明确。CTP则具有活动伪影少、采集以及分辨率高的优势, 即使是小血管也可以清晰显示。饮水将胃腔充盈后, 便可更准确地对胃周与黏膜下静脉曲张予以鉴别。同时, 该检查方式还能够对累及胃壁各个层次的曲张静脉予以清楚辨别。当胃腔充盈后体积会增大, 相较于食管更易观察图像, 还能对曲张静脉范围与走向进行细致观察。此外, 还可对曲张静脉的引流血管与来源予以明确, 便于开展外科手术。
在本研究中共选取84例患者, 先行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检查, 间隔14 d后行内镜检查, 结果内镜检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为阳性的患者为61例, 阴性23例, 检出率为72.6%;CTP检查后阴性21例, 阳性63例, 检出率为75.0%, 两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多位学者研究结果相近[4]。
综上所述, 对于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技术与内镜检查技术有相似的检出率, 但是前者无创、快速且患者易于接受, 同时还可对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进行有效评估, 可避免内镜检查, 减轻患者痛苦, 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桂安, 陈思羽, 赵师仲.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在诊断和评价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中的价值[J].华西医学, 2014, 29 (8) :1494-1496.
[2]刘文娜, 郝婷婷, 王剑, 等.64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分级和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预测价值[J].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4, 17 (3) :283-286.
[3]张鑫, 孙浩, 许金卫.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食管静脉曲张CT表现预测首次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3, 7 (16) :122-123.
肺静脉检查 第8篇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5年5月收治GSVV术后患者350例(398条大隐静脉),男155例(172条),女195例(226条)。年龄29~76岁,平均52.3岁。所有患者均行高位结扎剥脱术,术后行下肢深静脉、浅静脉、交通静脉检查,复查时间3个月~8年。
仪器与方法:(1)仪器采用TOSHIBA TA 7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8 MHz。(2)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俯卧位、站立位,探头轻放于皮肤表面,沿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腘静脉及隐静脉全程走行,测量深静脉内径,观察管壁结构、管腔内是否存在血栓,血流是否通畅,结合Valsalva实验观察是否存在反流;大隐静脉主干是否残留,其属支是否存在复发;观察交通支开放情况及血流方向。
结果
350例患者,共398条大隐静脉,术后深静脉管腔通畅,管壁光滑,未探及异常声像,彩色血流充盈良好,浅静脉未见复发288例(326条);复发的小腿浅静脉曲张72条,其中大隐静脉主干残留7条(9.7%),探及血栓1条(1.4%)(图1),伴小腿皮肤色素沉着、硬化或溃疡18条(25.0%);深静脉探及血栓8条(11.1%)(图2),其中2条(2.8%)位于大隐静脉残端,7条(9.7%)位于胫后静脉或股浅静脉;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深静脉扩张35条(48.6%),内径5~17 mm不等,穿静脉反流49条(68.1%)。
讨论
临床上对大隐静脉曲张主要采取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它作为传统术式,已被广泛使用,但一定的复发率及多种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困扰。并且,随着术后随访时间的延长,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率也明显增加[2]。
GSVV是多种静脉疾病的症状和体征之一,并非独立性疾病,同样,术后复发的原因也存在多样性。检查中可探及残存的大隐静脉主干及其扩张、迂曲的分支,部分患者浅静脉、穿静脉、深静脉存在反流,个别患者伴有深静脉及浅静脉血栓。即使手术结扎了大隐静脉主干及其主要属支,任何导致深静脉高压的原因均可使血流回灌至残余属支,新生血管形成,致浅静脉迂曲复发,如双大隐静脉、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术前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等。静脉曲张使得深静脉负担加重,管腔扩张,从而导致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通过Valsalva实验,观察血液反流时间,判断瓣膜损伤的程度,当患者不能做Valsalva实验时,需要通过站立位彩超配合下肢挤压来明确反流时间和多少。术前深静脉瓣膜功能评估对于手术预后尤为重要,这要求有经验的医师谨慎判断,以减少复发率。穿静脉功能不良也是静脉曲张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在穿静脉主要分布的小腿中远段可形成皮肤色素沉着。有研究显示,复发的小腿足靴区溃疡与穿静脉功能不良有关[3]。当成功治疗后,溃疡可获得长期愈合[4]。另外,LDVT是大隐静脉术后较严重的并发症,本组患者中有8条伴有LDVT,这与它的三大致病因素有关,即术前静脉炎、淋巴管炎导致的凝集过程,术中创伤造成的血液高凝状态,术后患者早期缺少活动导致的血流滞缓[5]。在本组深静脉血栓患者中,还有两条大隐静脉残端伴有血栓,这是由于大隐静脉结扎位置过低造成的,它在血液的高凝状态下可延伸至股静脉。彩超对术后LDVT及时、明确地诊断,早期治疗,可以避免血栓蔓延扩展或血栓脱落引起的肺动脉栓塞。
总之,浅静脉曲张的复发与技术或治疗方案的选择、疾病的进展及新生血管的形成有关,彩超的应用不仅可以判定术后是否存在复发,还能够帮助分析复发的原因,为临床疗效的判定和进一步治疗提供客观依据,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Biemans A A M,Kockaert M,Akkersdijk G P,et al.Comparing endovenous laser ablation,foam sclerotherapy,and conventional surgery for great saphenous varicose veins[J].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2013,58(3):727-734.
[2]Sukovatykh BS,Sukovatykh MB,Belikov LN,et al.Choice of the method of 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 of high venovenous blood reflux in patients with varicose disease of the lower extremity veins[J].Vestn Khir ImⅡGrek,2012,171(2):29-33.
[3]张昌明,张福先,张欢.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病因分析:附63例报告[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3,22(12):1640-1642.
[4]Abdul-Haqq R,Almaroof B,Chen BL,et al.Endovenous Laser Ablation of Great Saphenous Vein and Perforator Veins Improves Venous Stasis Ulcer Healing[J].Ann Vasc Surg,2013.
肺静脉检查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119例行无痛胃镜检查患者, 依麻醉方法分成对照组 (59例) 和观察组 (60例) 。对照组:男性30例, 女性29例, 年龄23~78岁, 平均 (48.25±4.14) 岁;体重44~87 kg, 平均 (60.56±6.23) kg。观察组:男性31例, 女性29例;年龄25~77岁, 平均 (49.23±4.27) 岁;体重43~91 kg, 平均 (60.52±6.36) kg。两组患者都无明显心肺疾患,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胃镜检查前8 h禁食;检查肝肾功能, 检查血常规, 乙肝抗原等。麻醉前, 详细的向患者讲解麻醉风险以及相关的并发症, 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检查前患者口服去泡剂, 使观察更加清晰。对照组:患者左侧卧位, 对照组:行单纯的静脉全麻术进行胃镜检查, 建立静脉通道, 给与8 L/min鼻导管氧气吸入, 使用心电监测仪实时对患者的脉搏、血氧饱和度, 血压, 心率进行监测, 待患者机体平稳, 行静脉注射舒芬太尼注射液 (国药准字H20054256) 5μg, 再行静脉注射丙泊酚注射液 (国药准字H20123318) 1.2~2.0 mg/kg。丙泊酚注入1 min后, 观察患者是否入睡, 待睫毛反射停止后行胃镜检查;在检查中若出现体动或呛咳可再注射10~20 mg的丙泊酚注射液;若出现血压下降, 如需要升压麻黄碱 (国药准字H21022412) 5 mg静脉注入, 心率下降至55次/min静脉注入阿托品 (国药准字H12020382) 0.5 mg;检查结束后胃镜退至胃大弯上部时停止给药;观察15~20 min, 待患者清醒由家属陪同离开检查室。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盐酸利多卡因胶浆 (国药准字H10880008) 用时振摇, 在胃镜检查前5~10 min将本品含于咽喉部片刻后慢慢咽下, 常用量10 g/次。
1.3 观察指标
1检查过程中反应:体动、呛咳;2药物用量;3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92%, 心率<60次/min, 收缩压<90 mm Hg, 舒张压<60 mm Hg为指标异常。
1.4 统计方法
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 13.0分析数据, 计量数据用 (±s) 表示, 行t检验, 计数数据用[n (%) ]表示, 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检查过程中反应对比
观察组患者体动率和呛咳发生率都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两组用药量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丙泊酚用药量为 (98.61±5.04) mg, 显著少于对照组的 (131.89±8.17) mg, (t=22.257, P=0.000<0.05) 。
2.3 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异常情况对比
观察组在血氧饱和度, 血压、心率出现异常波动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胃镜检查分为常规的普通检查和无痛检查[2]。胃镜检查对患者的身体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生理影响, 人体的上消化道尤其是喉部其部位神经较多, 敏感度较高, 轻微的刺激就会造成恶心、呛咳甚至窒息。目前临床上在胃镜检查前5~10 min将盐酸利多卡因胶浆含于咽喉部片刻后慢慢咽下, 实现局部麻醉的功效, 有效降低刺激带来的喉部敏感[3]。
盐酸利多卡因胶浆是具有较强通透性和较快的效果的局部麻醉用药, 对于平滑肌有松弛作用, 可有效的减少腺体的分泌, 并能有效去除胃部的泡沫, 提高胃镜观察的清晰度[4]。但单独使用盐酸利多卡因胶浆进行局部麻醉达不到理想效果, 所以常联合静脉全麻来实施无痛胃镜检查[5]。
无痛胃镜检查主要是在检查前行静脉全麻术, 在全麻中通过药物的作用起到镇静、镇痛的作用, 减轻检查过程中反应, 保障检查顺利进行[6]。在静脉全麻术中应用舒芬太尼和丙泊酚联用, 舒芬太尼为芬太尼的衍生物, 麻醉镇痛效果强于芬太尼5倍以上[7], 作为辅助麻醉和麻醉诱导用药, 总量每小时不超过1μg/kg[8]。药理学研究显示, 其心脑血管的稳定性, 心电图反应与芬太尼类相同, 且不存在免疫阻碍、不具有溶血或组胺释放等不良反应[9]。
丙泊酚药效迅速, 注射后40 s左右患者就会进入睡眠状态, 麻醉度较深, 具有防止呕吐效果, 在肝脏中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完成代谢, 由尿液排出体外, 血浆蛋白结合率达97%[10]。药剂量较大, 会抑制呼吸, 会出现血压下降, 与舒芬太尼合用于静脉全麻, 能弥补相互的不足, 麻醉效果良好。
该研究中, 表1显示观察组仅5.0%的患者出现体动, 无呛咳;而对照组中所有患者均出现体动, 15.3%患者出现呛咳;观察组体动、呛咳发生率都非常显著地低于对照组 (P<0.05) , 提示利多卡因胶浆联合静脉全麻进行胃镜检查, 麻醉效果良好。2.2显示, 观察组患者丙泊酚用药量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 , 提示利多卡因胶浆联合静脉全麻, 减少了静脉麻醉用药量, 提高了安全性。表2显示观察组患者检查中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异常情况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提示利多卡因胶浆联合静脉全麻进行胃镜检查, 体征异常反应更小, 麻醉更安全。这与姜华[1]和胡旭红[5]的相似研究结论相似, 但两研究中均未曾统计利多卡因胶浆对静脉麻醉用药量的具体影响。
综上所述, 利多卡因胶浆联合静脉全麻用于胃镜检查, 可有效提高麻醉效果, 减少体征异常症状发生率, 减少静脉麻醉用药量, 麻醉安全性更好。
摘要:目的 探析利多卡因胶浆联合静脉全麻用于胃镜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该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119例进行胃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 (59例) 和观察组 (60例) , 分别采用单纯静脉麻醉、利多卡因凝胶联合静脉全麻, 对比麻醉效果。结果 观察组发生体动率、呛咳率分别为5.0%、0.0%, 低于对照组的35.6%、15.3%,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异常波动发生率分别为8.33%、11.67%、5.0%,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03%、20.34%、16.95% (P<0.05) , 观察组患者丙泊酚用药量为 (98.61±5.04) mg, 显著小于对照组的 (131.89±8.17) mg,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利用利多卡因胶浆联合静脉全麻方式实施胃镜检查, 麻醉效果好, 安全性高。
关键词:利多卡因胶浆,静脉全麻,胃镜检查
参考文献
[1]姜华, 郭玉娜.利多卡因胶浆表面麻醉复合小剂量丙泊酚在老年无痛胃镜检查中的应用[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4, 35 (1) :28-31.
[2]李静海.无痛胃镜与常规胃镜检查效果的对比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 2015, 7 (11) :1294-1295.
[3]张霞.盐酸利多卡因胶浆用于舒适插胃管技术的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 2014 (3) :387-388
[4]安祯祥, 王敏, 蹇忠禄.盐酸达克罗宁胶浆与盐酸利多卡因胶浆复合静脉麻醉在胃镜检查中的对比研究[J].贵州医药, 2016 (3) :280-281.
[5]胡旭红.利多卡因胶浆表面麻醉与小剂量丙泊酚联合应用对老年无痛胃镜检查患者的麻醉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 26 (19) :4371-4373.
[6]张并林.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 2014 (12) :1332-1333.
[7]李前辉, 张宜林, 谢小娟.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对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15) :4364-4365.
[8]李剑魁, 王海宽, 韩红坤, 等.舒芬太尼应用于颈丛甲状腺手术的临床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 (3) :331-332.
[9]贺文丽.全麻诱导期老年患者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和丙泊酚的临床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 2012.
肺静脉检查 第10篇
关键词:X线机,肾盂造影,肾碎石
1 引言
随着医疗设备的发展,医用X线机不断更新。为此,许多医院X线机使用5 a即淘汰。我院是武警部队医院最早开展肾碎石单位之一,从1988年引进肾碎石设备,同时引进500 m A X线机。由于使用、维护得当,一直继续使用。现就对每位患者在肾碎石前采用500 m A X线机所做静脉肾盂造影效果体会作以阐述。静脉肾盂造影是检查肾脏分泌功能的传统、方便方法之一,也是为临床医生在实施肾碎石术前提供有效检查依据的必要手段[1]。老设备如何满足临床需要是许多单位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现收集我院1988年10月至2010年10月采用500 m A X线机检查静脉肾盂造影的15 000例患者资料进行造影效果分析。
2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1988-102010-10对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碎石患者利用500 m A X线机进行了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男性9 600例,女性5 400例,最小年龄6岁,最大年龄82岁,平均年龄47.6岁,主要症状为血尿、腰部酸痛、腹痛、尿路刺激等,全部病历均有B超检查资料。在静脉造影前患者需要投照腹部平片,注射造影剂7、15、25 min进行拍片,对25 min未见肾脏显影患者需要进行延迟摄片,根据患者肾脏分泌功能显影情况,可分为30、50、60、90、120、180、240 min进行摄片,观察肾脏分泌功能是否存在,有效给临床提供可靠检查依据,确定患者碎石是否进行,保证患者碎石安全和效果及术后减少并发症等。
2.2 方法
我们使用的设备为北京射线机厂生产的东方红F941-1型500 m A X线机,该设备分别由滤线器、控制台、高压发生器、球管等组成。在每次操作前,均做好机器准备工作:首先开机检查500 m A X线机设备是否正常,滤线器是否到位,片盒放置是否正确等,保证设备正常工作。并与临床医生互相配合,严格做好患者准备工作,静脉肾盂造影患者行造影前8 h需要清理肠道内容物。患者利用2 g番泻叶进行泡水500 m L,当天晚上19:00饮用,次日凌晨04:0006:00患者进行排泄肠道内容物,一般患者排泄1~3次均可,空腹待次日08:0011:30进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注射造影剂阶段:采用76%泛影葡胺20~40 m L,吸入50 m L注射器内(冬季造影剂需要进行加温,温度在30~37℃),安装好注射用头皮针,选择好患者穿刺静脉(血管),扎好止血带,对患者皮肤进行消毒,而后进行静脉穿刺,快速注射造影剂,一般1~2 min注射完毕。加压和摄片阶段:注射完造影剂立即给患者实施加压,将自制的加压器具摆放患者脐以下2 cm呈倒“八”字位于患者两侧骶髂关节处进行充气加压,压力为150~280 mm Hg(1 mm Hg=133.322 Pa),还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加压,如年龄偏大的患者或有其他疾病的腹部加压要灵活掌握,确保患者静脉肾盂造影安全。在观察加压的同时进行摄片,分别于不同的时间段进行摄片,观察肾脏及输尿管显影效果,如有肾脏显影效果不佳要及时进行延迟摄片,或采取其他不同体位进行摄片,如俯卧位、侧卧位、半卧位,观察肾脏及输尿管膀胱显影效果,达到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目的。
3 结果
(1)本研究15 000例静脉肾盂造影,未发生一例废片。在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中年多于老年,老年多于青年,男性、女性的左肾结石发病率高于右肾,双肾结石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肾结石高于输尿管结石,输尿管结石高于膀胱结石,肾结石单发多于多发,鹿角样结石多于石榴籽样结石,石榴籽样结石多于铸型结石,铸型结石多于鹅卵型结石。
(2)碘剂(造影剂)过敏反应情况处理:(1)轻度反应,如头痛、恶心、呕吐、荨麻疹等,密切观察,无需处理,15 min患者症状消失;(2)中度反应,如流泪、结膜充血、脸部红肿等,立即吸氧,静脉推注地塞米松20 mg[2],患者症状消失;(3)重度反应,如患者喉头水肿、肺水肿、支气管痉挛、血压下降、休克、抽搐、昏迷、呼吸心跳停止等。
重度反应处理方法:首先保持呼吸道通畅,严重者作气管插管,甚至行气管切开;地塞米松20 mg静脉推注,再用50 mg静脉滴注;心跳停止者,需及时作胸外按压及人工呼吸,立即心内注射心脏三联针,并加呼吸兴奋剂,如阿拉明、洛贝林;如有休克和昏迷者需及时补液,休克纠正后可用脱水剂,如5%葡萄糖100 m L加速尿20 mg,25%甘露醇250 m L静脉滴注,防止水肿。本研究未发生重度过敏反应。
4 造影效果分析
(1)静脉肾盂造影是了解肾脏分泌功能和肾结石、输尿管、膀胱结石等检查方法之一[3]。它具有检查结果及时、方便、价格低的优点,是临床医生确定患者结石位置的主要参考依据。所以设备准备和养护非常关键。我们用的500 m A X线机已有20多年历史,我们采用每一例患者造影后,即进行机器检查和设备保养,保证该机器工作运行正常。
(2)静脉肾盂造影前患者准备。造影前准备是静脉肾盂造影成功关键环节,不能单单看作是临床医生的分内事。首先,检查患者基本情况,生命体征,有无其他疾病,有无过敏史,放射检查技师做到心中有数,同时给患者讲清静脉肾盂造影目的、方法、顺序、注意事项等[4]。在造影前一天晚上要求患者准备清洁肠道,利用番泻叶2 g泡水500 m L饮用,做好碘剂过敏试验(泛影葡胺),阳性者采用碘海醇造影剂,同时因造影时间长要求患者做好心里准备,保证晚上睡眠充足,以保持第二天精力充沛,迎接静脉肾盂造影检查[5]。
(3)静脉肾盂造影前放射技师准备。询问患者准备是否充分,了解患者心理状况,是否有压力、紧张等,如患者准备充分、状态良好、心理承受能力强、有耐力,要求患者上检查床,呈仰卧位,冬季天冷要给患者及时保温。然后进行选择造影剂准备,用50 m L注射器吸入配制好的造影剂40 m L,安装好注射用头皮针,同时做好无菌技术操作,选择好患者穿刺静脉,扎好止血带,做好患者皮肤消毒工作,进行静脉穿刺,待头皮针回血时及时松开止血带,固定好头皮针,立即注射造影剂,要求1~3 min注射完毕。及时做好给造影患者腹带(腹部)实施加压准备,操作中注意观察患者神志、语言情况,了解患者造影剂注射后有无异常表现[6],同时观察好时间,选择好设备摄影条件,按照顺序进行摄片;完成了第一张摄片后及时进行胶片冲洗,观察肾脏及输尿管显影情况,需要调整时间的要及时进行调整,保证造影效果;根据患者肾盂、输尿管、膀胱显影情况,如显影效果良好均可结束造影检查,如显影效果差要适时进行延迟摄片,达到静脉肾盂造影目的。
5 结论
虽说目前有MRI直接水成像进行检查泌尿系统结石和观察肾脏功能是否正常,但选择传统静脉肾盂造影方法不仅方便快捷,也降低患者医疗费用。我们通过15 000例静脉肾盂造影效果进行观察认为,电压稳定[7],保障机器运转正常,具有丰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经验,及时根据不同患者病情,正确处理静脉肾盂造影操作的不足。同时与临床医生密切配合,注意观察过敏反应等是提高静脉肾盂造影质量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孟代英.X线摄影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1988:86-87.
[2]王庆义.X线投照技术[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313-312.
[3]刘颖.40例IVP造影改良与常规法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放射技术,1999,8(1):38.
[4]曹来宾,张遵英.X线诊断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522.
[5]张蔚.静脉肾盂造影时泌尿系统疾病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外医用放射技术,1999(1):1.
[6]李高文.输尿管结石排泄性尿路造影与B超检查的对比分析(附366例报告)[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9,33(6):204-205.
肺静脉检查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