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太尼七氟醚范文
芬太尼七氟醚范文(精选10篇)
芬太尼七氟醚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儿术前禁食6~8 h, 禁饮3~4 h。在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及患儿监护人同意后, 选择本院2012年6月至2013年2月80例ASAⅠ或Ⅱ级, 年龄2~6岁, 体重10~30 kg, 择期行单侧腹股沟斜疝手术的患儿, 无使用喉罩的禁忌证, 无严重心肺、肝、肾功能疾患, 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 (S组, n=40) 与芬太尼组 (F组, n=40) 。两组患儿年龄、性别比例、体重、ASA分级、手术持续时间、麻醉持续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 (P>0.05) 。
1.2 方法
患儿入手术室后连续监测心电图、无创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 麻醉前5 min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1 mg/kg。麻醉诱导:面罩吸入8%七氟醚, 新鲜气流量6 L/min, 待患儿意识消失后, 氧气流量降低为1.5 L/min, 七氟醚调整为2%~3%, 当患儿下颌松弛后在喉镜明视下置入大小合适的喉罩, 套囊充气后进行手控呼吸, 观察胸廓运动和听诊法确定喉罩在正确位置后改用机械正压通气, 通气模式为压力控制通气, 将患儿呼气末CO2维持在35~45 mm Hg之间。所有患儿在置入喉罩后静注酮咯酸0.5 mg/kg行术后疼痛治疗。切皮前S组患儿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5μg/kg, F组患儿静脉注射芬太尼1.5μg/kg。吸入3%~5%七氟醚维持麻醉。当患儿血压或心率超过切皮前30%并且持续5 min时静脉注射芬太尼1μg/kg。术毕停用七氟醚, 待患儿呼吸平稳后在深麻醉下拔除喉罩, 在喉镜明视下用吸引器吸尽患儿口咽部分泌物, 面罩吸氧。待患儿生命体征情况平稳后送入PACU。
1.3 观察指标
入PACU后由一名不知道患儿分组的麻醉护士对其进行苏醒期躁动评分, 直到患儿安静为止。苏醒期躁动评分采用PAED评分法, 记录患儿苏醒期PAED评分最高值。同时采用4点评分法记录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率:1分, 安静;2分, 不安静, 但容易安抚;3分, 轻度躁动, 不容易安抚;4分, 患儿明显躁动, 歇斯底里。当患儿躁动评分≥3分时被认定躁动, 并静脉注射芬太尼1μg/kg, 直到患儿躁动评分<3分为止。记录患儿麻醉持续时间 (从麻醉诱导开始到拔除喉罩为止) 、手术时间、苏醒时间 (停药至呼之能睁眼的时间) 、PACU停留时间及术中追加芬太尼、术后追加芬太尼的患儿数。随访患儿恶心呕吐、喉痉挛、呼吸抑制、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包括年龄、体重、手术持续时间、麻醉持续时间、PAED评分、苏醒时间、PACU停留时间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包括性别比例、躁动发生率、围术期追加芬太尼的患儿比例、恶心呕吐、喉痉挛、呼吸抑制、皮肤瘙痒发生情况以率表示, 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苏醒期躁动、麻醉恢复的比较
S组苏醒期躁动评分及严重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F组 (P<0.01、P<0.05) , 苏醒时间、PACU停留时间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两组患儿围术期芬太尼追加的比较
S组需术中追加芬太尼及术后追加芬太尼的患儿明显少于F组 (P<0.05) , 见表2。
2.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的比较
F组患儿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S组 (P<0.05) , 喉痉挛、呼吸抑制、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3。
3 讨论
因为七氟醚具有芳香味, 对呼吸系统刺激小, 易于为患儿所接受, 其血气分配系数低, 诱导、苏醒迅速, 已广泛用于小儿全麻诱导、维持, 但是其苏醒期躁动是困扰麻醉医师的一个常见问题, 有报道, 其发生率可高达80%[4]。患儿苏醒期躁动可能对其带来一些伤害, 例如坠床、手术切口敷料及输液管道的脱落等。而且需要更多的护理, 当孩子父母看到其躁动时会感到不安, 并对我们是否充分治疗产生疑问。
耳鼻喉手术、术后疼痛、学龄前儿童、围术期焦虑、麻醉苏醒时处于陌生环境被认为是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5]。为减轻小儿麻醉前情绪应激, 所有患儿在入手术室前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1 mg/kg。为消除手术因素对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所有患儿接受同一种手术, 并由同一主刀医生完成。有研究证实, 气管插管刺激气道可能导致患儿术后行为学改变, 包括苏醒期躁动[6]。本研究采用喉罩控制气道, 并且在深麻醉下拔出喉罩, 从而消除了气道刺激对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有研究发现, 七氟醚快速苏醒可能诱发小儿苏醒期躁动[7]。但是和七氟醚麻醉相比, 小儿丙泊酚麻醉苏醒也很迅速, 且苏醒更平顺, 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更低[8]。小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躁动可能与其内在特性有关, 与其他吸入麻醉剂相比, 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机制可能不同[9]。临床上已有很多药物用来降低苏醒期躁动发生, 丙泊酚、术后疼痛治疗、氯胺酮、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被证实可有效降低苏醒期躁动发生[10]。术后疼痛是苏醒期躁动的重要诱因。有很多研究证实芬太尼能有效降低苏醒期躁动发生, 本研究躁动发生率低于Aouad等[2]研究结果, 可能原因是喉罩控制通气用于本研究, 并静注酮咯酸0.5 mg/kg行术后疼痛治疗, 而Aouad等学者用气管插管控制通气, 未进行术后疼痛治疗。同芬太尼一样, 舒芬太尼也是一种单纯μ受体激动剂, 但是其镇痛效能是芬太尼的10倍左右, 因此我们选择等效剂量的舒芬太尼观察其对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结果发现舒芬太尼组患儿苏醒期躁动评分及发生率明显低于芬太尼组患儿, 其可能原因是舒芬太尼能产生更长时间的镇痛作用, 而且其脂溶性较芬太尼高, 可迅速透过血脑屏障, 从而产生一定的镇静作用[11], 使患儿麻醉恢复更平顺。有研究表明:阿片类药物降低苏醒期躁动的可能机制是通过下丘脑系统发挥作用的[12]。阿片类药物可延迟胃排空、增加化学感受器触发区的刺激和前庭器官的敏感性, 从而导致术后恶心呕吐。芬太尼组患儿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舒芬太尼组患儿, 我们推测其原因是前者在围术期接受更大剂量的芬太尼。
芬太尼七氟醚 第2篇
【关键词】 七氟醚;小儿全麻手术;麻醉诱导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2-0172-02
近些年基层医院开展小儿外科手术的例数有所增加,其中有部分患儿因多种原因必须行全麻插管麻醉方法。为了在保证患儿的生命安全前提下使麻醉效果满足手术要求,手术时应尽可能采用更为安全、麻醉起效时间短、管理简便的麻醉诱导方法。作为卤族吸入麻醉药物之一,七氟醚较常规传统麻醉方法在小儿外科手术中麻醉的效果更为明显,尤其在门诊手术治疗病例中应用范围广泛,具有一定的临床研究价值[1]。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选择20例全麻下行手术患儿采用七氟醚进行麻醉诱导,并与常规氯胺酮诱导方法进行了效果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全麻下行手术患儿40例,参照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标准(ASA分级)Ⅰ-Ⅱ级,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6-12岁。其中疝修补术22例、扁桃腺切除术10例、唇裂矫形术8例。随机分为七氟醚诱导组(观察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8±2.5)岁,体重(47±7.3)kg;氯胺酮诱导组(对照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9±3.1)岁,体重(45±9.5)kg。经统计分析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体重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数据具有可比性。所有入选患儿均可排除明显心肺疾病者,且术前无发热、咳嗽和哮喘等特别症状。
1.2 麻醉方法 术前与患儿家属进行交流,告之麻醉方法,征得家属同意后签署同意书。常规禁食、禁饮,麻醉开始前30min肌注阿托品0.01mg/kg。对照组患儿送入手术室手肌注氯胺酮,剂量6mg/Kg。氯胺酮注射结束后开始计时,认真记录睫毛反射消失和疼痛反应消失所需要的时间。随后建立静脉通道,静滴咪达唑仑1mg/kg、琥珀胆碱1mg/kg、芬太尼3μg/kg,然后开始气管插管。观察组患儿送入手术室后给予吸入纯氧,麻醉机吸氧流量设定为8L/分,七氟醚挥发罐药物浓度以3%为起点加大至8%。麻醉回路采用全开放式,见到麻醉机的螺纹管和麻醉面罩内充满七氟醚后,即可将面罩稳妥固定在患儿的口鼻处。从患儿吸入七氟醚起开始计时,认真记录患儿睫毛反射消失所需要的时间。通过观察患儿呼吸、心率和潮气量值指标变化,并进行疼痛反应测试,确定并记录患儿的疼痛消化时间。随后建立静脉通道,开始气管插管。
1.3 观察指标 仔细观察和记录麻醉过程中患儿的睫毛反射反应消失时间、疼痛反应消失时间、开始插管的时间及麻醉前后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手术过程中是否有呛咳、呼吸抑制、喉痉挛、流涎等现象。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对收集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χ±s)表示,组间比较以检验,当P<0.05时,表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睫毛反射消失时间为(47.1±6.2)秒,疼痛反应消失时间为(67.3±4.1)秒,气管插管时间为(88.7±4.0)秒;对照组睫毛反射消失时间为(65.3±5.9)秒,疼痛反应消失时间为(95.4±5.7)秒,气管插管时间为(130.5±5.8)秒。观察组所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插管前动脉压为(62.54±15.46)mmHg,插管后5min时动脉压为(69.73±15.23)mmHg。对照组插管前动脉压为(63.14±14.29)mmHg;插管后5min时动脉压为(62.33±14.09)mmHg,对照组插管5min后动脉压较插管前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目前,在小儿外科手术的全麻插管麻醉中大多应用氯胺酮进行麻醉诱导。这一方法需要在术前进行必要的肌肉注射用药,患儿送入手术室后再经由静脉通道另行给药。这样必然会给患儿带来身体上痛苦,同时还因多次注射引起心理方面的恐慌、紧张等不良情绪,往往容易出现哭闹等行为抵触,干扰了正常手术步骤的开展。另据文献报道,氯胺酮用于麻醉诱导还会产生喉痉挛的现象[2],应给予高度关注。
由于七氟醚具有气味芳香的特点,患儿在吸入药物时对呼吸道造成的刺激较小,并且血/气分配系数偏低(仅为0.63),药物吸入体内可能迅速起效,尤其到达脑组织后,因脑部的供血充足仅需极短的时间即可发挥出麻醉的效果[3]。因此,应用于临床麻醉时七氟醚在药物分布时间、起效时间方面的表现明显优于氯胺酮的常规麻醉诱导方法。此外,麻醉过程中对七氟醚的药物浓度可以实施人为控制,这样就能相应的控制体内代谢的时间,进行准确估计术后患儿苏醒的时间。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睫毛反射反应消失时间、疼痛反应消失时间以及气管插管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各项时间,且观察组患儿动脉压于插管前后无显著变化。表明七氟醚用于麻醉诱导时主要具有麻醉诱导起效快,同时不会对患儿产生不良刺激,具有较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特点,适用于小儿门诊和住院手术患者。
参考文献
[1] 徐坚,连庆泉,陈小玲,等.七氟醚用于小儿非住院手术麻醉的可行性[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6,20(4):248-249.
[2] 李师阳,姚伟瑜,肖伞胜,等.患儿吸入七氟醚麻醉诱导的效果[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7,27( 2) :186.
芬太尼七氟醚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10月在我院儿科接受小儿短小手术治疗的12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活动的调查对象。在取得患者家属同意的情况下,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4~11(5.2±2.7)岁。小儿包皮环切28例,阑尾炎23例,斜疝9例。对照组男26例,女34例。年龄3~10(4.7±2.3)岁。小儿包皮环切31例、斜疝15例、阑尾炎1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的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0例患者进行治疗时均采用小儿短小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前,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和手术宣教,要求患者术前8h内禁食禁饮。术前30min肌肉注射阿托品(0.01mg/kg),结合患者的实际健康状态和手术的具体指征开放静脉通道,指导并帮助患者保持正确的手术体位,在患者呼吸顺畅的情况下,给予术前麻醉[2]。对照组给予咪唑安定(5~10mg)复合氯胺酮(1~2mg/kg)麻醉。观察组给予七氟醚复合芬太尼麻醉。七氟醚以2%~4%浓度进行诱导麻醉,以3%维持,吸入后10~1 5min血药浓度达稳态,约360μmol/L,芬太尼0.0007~0.0015mg/kg。对120例患者手术过程中睫毛反射消失时间、手术用时、术后睁眼时间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统计。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的所有数据均需要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接受麻醉后,睫毛反射消失时间、手术用时、术后睁眼时间等相关指标都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相关指标,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详见附表。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有5例不良反应,其中呕吐3例、苏醒后躁动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对照组有13例不良反应,其中头晕4例、喉痉挛4例、腹胀3例、肌肉收缩2例,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1.67%,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手术治疗以及护理服务的期许越来越高。同时,由于儿童的免疫功能还未完全形成,极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对患者的身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阻碍患者的健康成长和发育[3]。七氟醚作为一种含氟的麻醉药,镇痛效果十分显著,芬太尼作为一种人工合成的强效麻醉性镇痛药,作用迅速,对患者的身体机能的影响较小。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接受短小手术治疗的120例患者,在术前予以七氟醚复合芬太尼麻醉,临床效果十分理想,有效的提高了手术的成功几率,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减少了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值得更大范围的推广和使用。
摘要:将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20例进行小儿短小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咪唑安定复合氯胺酮进行麻醉,观察组患者采用七氟醚复合芬太尼麻醉,对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中睫毛反射消失时间、手术用时、术后睁眼时间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七氟醚复合芬太尼麻醉在小儿短小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有效的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七氟醚,芬太尼,小儿短小手术,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兰玲.氯胺酮复合吸入七氟醚麻醉在小儿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刊,2012,39(22):101-102.
[2]张文礼,霍保善,何仁亮,等.七氟醚麻醉用于小儿腹腔镜疝气修补术[J].中国医药指南,2008,6(9):33-34.
芬太尼七氟醚 第4篇
【摘要】目的 探究七氟醚麻醉诱导在患儿全身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抽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的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给予氯胺酮麻醉诱导,观察组20例给予七氟醚麻醉诱导,进一步对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诱导时间及苏醒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及麻醉费用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患儿全身麻醉中采取七氟醚麻醉诱导效果显著,能够缩短麻醉诱导时间及术后苏醒时间,使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趋于稳定,同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值得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七氟醚麻醉;氯胺酮麻醉;患儿
【中图分类号】R614.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166-01
七氟醚麻醉具有诱导速度快、恢复快以及易被患儿接受等优势[1]。为了进一步探究七氟醚麻醉诱导在患儿全身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本组抽取了我院4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40例患儿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3~9岁,平均年龄(6.4±0.2)岁;体重9~24kg,平均体重(18.2±3.1)kg。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及体重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5mg/kg氯胺酮+0.02mg/kg阿托品行肌肉注射,待患者睫毛放射完全消除后送入手术室。观察组给予2~3毫升七氟醚往患儿面罩纱布滴入,进而把面罩往患儿口鼻部位扣紧,让患儿紧闭吸入;待患儿睫毛发射完全消除后送入手术室。之后,两组患儿均需及时建立静脉通道,并在气管插管过程中,使用适量的丙泊酚、芬太尼以及阿曲库铵。但手术缝皮完成之后,停止应用丙泊酚。待患儿自主呼吸恢复之后,将气管导管拔出,然后将患儿送回病房。
1.3判定标准
(1)比较两组患儿诱导时间、术后苏醒时间、手术时间以及麻醉费用等[2]。(2)比较两组患儿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两组患者的统计数据均使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频数和率(%)表示。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计量资料和组间比使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手术过程各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诱导时间及苏醒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及麻醉费用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详情见表1:
表1两组患儿手术过程各指标比较(X±s)
组别诱导时间 手术时间 苏醒时间 麻醉费用观察组(n=20)24.9±3.928.6±5.922.9±6.8 634.6±59.2对照组(n=20)35.3±9.231.6±5.8 *80.4±18.6 658.8±76.4t值8.912 1.2476.289 1.583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中,呕吐1例(5.00%)、躯体运动1例(5.00%)、分泌物增加1例(5.00%);对照组患儿中,呕吐5例(25.00%)、躯体运动6例(30.00%)、分泌物增加4例(20.00%)。由此表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在患儿手术治疗过程中,给予有效的麻醉方式顯得极为重要。本组研究重点提到了氯胺酮与七氟醚两类镇痛麻醉药物。其中,氯胺酮属于一类麻醉效果较强的镇痛麻醉药物。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使患儿手术期间无疼痛感,能够较快地发挥出镇痛的效果。同时,氯胺酮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存在成瘾性,使用时间过长会对患儿身心产生严重影响。并且,在使用过程中,还能够会发生分泌物增多以及血压上升等现象。七氟醚属于一类新型的吸入麻醉药,无刺激性气味,易被患儿接纳,并且具备较快的作用时间及术后苏醒时间,还能够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症的发生。柏安平[3]等经研究表明,在患儿全身麻醉过程中应用七氟醚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氯胺酮,无论在作用时间还是在术后清醒时间方面均快于氯胺酮;这与本组研究结果基本保持一致。另外,还有研究者[4]对两组使用氯胺酮与七氟醚患儿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以及血氧饱和度(SpO2)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发现使用七氟醚患儿在HR、MAP及SpO2等指标比较方面均显著优于使用氯胺酮的患儿;由此表明,在患儿全身麻醉过程中,七氟醚麻醉诱导显著优于氯胺酮。
本组抽取了4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20例给予氯胺酮麻醉诱导,观察组20例给予七氟醚麻醉诱导;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诱导时间及苏醒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及麻醉费用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在患儿全身麻醉中采取七氟醚麻醉诱导效果显著,能够缩短麻醉诱导时间及术后苏醒时间,使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趋于稳定,同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值得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宏伟.七氟醚麻醉诱导在患儿全身麻醉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4,02(16):80-81.
[2] 黄凯.杜溢,王英伟.4%和8%七氟醚复合不同氧流量麻醉诱导在患儿气管插管中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08(12):1149-1151.
[3] 柏安平.七氟醚麻醉诱导在小儿全身麻醉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2014,07(12):103-108.
芬太尼七氟醚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2月~2016年8月妇产科收治的需进行剖宫产产妇100例,全部产妇均为首胎初产,美国麻醉师协会(ASA)Ⅰ级86例,Ⅱ级14例。年龄23~34岁,平均年龄(26.8±2.5)岁,体重61~82 kg,孕龄36~40周。将有椎管内麻醉禁忌孕足月产妇50例设为观察组,主要禁忌症状为:凝血功能障碍,脊柱畸形,腰背部存在疼痛症状,实行硬膜外穿刺失败的产妇。将无椎管内麻醉禁忌孕足月产妇50例设为对照组。两组产妇都无重大脏器疾病和系统功能障碍。排除先天性异常胎儿产妇,排除胎儿宫内窘迫产妇。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使用腰硬联合麻醉方式对产妇进行麻醉,调节麻醉平面到T6。观察组使用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插管全麻对产妇进行麻醉,待产妇进入手术室,所有术前准备完毕后,给予产妇吸入8%七氟醚,并给予瑞芬太尼1μg/kg(缓慢推注)并持续泵入0.3μg/(kg·min),维库溴铵0.1 mg/kg,插管,3%七氟醚维持,胎儿娩出后关闭七氟醚,改丙泊酚4μg/ml TCI泵入,手术完成前10 min给予芬太尼0.1 mg,手术完成前5 min停药,手术完成后恢复自主呼吸并清醒时拔管。
1.3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麻醉前后两组的血压、心率情况及两组胎儿娩出1、5、10 min时Apgar的评分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实行麻醉前后心率、血压变化情况比较
麻醉前及麻醉后,两组产妇的心率和血压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胎儿Apgar评分比较
两组胎儿娩出1、5、10 min时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宫缩乏力出血情况比较
对照组术中平均出血量(301±11)ml,观察组术中平均出血量(313±15)ml;对照组术后24 h出血量为(359±13)ml,观察组术后24 h出血量为(386±17)ml。两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24 h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当前,很大一部分剖宫产选择的麻醉方式都是椎管内麻醉,该种方式将麻醉药物注入椎管的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对神经进行作用,起到麻醉功能[1]。所以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较小。不过,该种麻醉方式不是能够适用于所有产妇,如果产妇患有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异常或产妇的脊柱畸形等,这些情况下产妇不能使用椎管内麻醉[2]。所以,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插管全麻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瑞芬太尼的主要成分为盐酸瑞芬太尼,属于阿片类镇痛药,能够对麻醉中的镇痛起到维持作用,不过该药对人体具有一定的副作用,且副作用程度与剂量呈明显的正相关,所以在用药时应注意剂量[3]。七氟醚可进行全身麻醉,使用方式为鼻腔吸入[4]。该药物的特点是诱导时间较短,并且能迅速排出体外。
通过本次的研究表明,使用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插管全麻的产妇麻醉后的心率和血压相较麻醉前出现了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胎儿娩出1、5、10 min时Apgar评分和宫缩乏力出血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了只要剂量适当,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插管全麻在起到和腰硬联合麻醉相同作用的情况下,也不会引起减低胎儿Apgar评分和增加产妇宫缩乏力出血量等副作用。
综上所述,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插管全麻能有效避免有椎管内麻醉禁忌孕足月使用腰硬联合麻醉的副作用,同时不会因其抑制作用降低胎儿Apgar评分,增加产妇宫缩乏力出血量,临床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对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插管全身麻醉(全麻)在剖宫产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100例进行剖宫产的产妇,将有椎管内麻醉禁忌孕足月产妇设为观察组,将无椎管内麻醉禁忌孕足月产妇设为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的麻醉方式为腰硬联合麻醉,观察组的麻醉方式为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插管全麻。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麻醉前及麻醉后,两组产妇的心率和血压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胎儿娩出1、5、10 min时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中平均出血量(301±11)ml,观察组术中平均出血量(313±15)ml;对照组术后24 h出血量为(359±13)ml,观察组术后24 h出血量为(386±17)ml。两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24 h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插管全麻能有效避免有椎管内麻醉禁忌孕足月使用腰硬联合麻醉的副作用,同时不会因其抑制作用降低胎儿Apgar评分,增加产妇宫缩乏力出血量,临床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瑞芬太尼,七氟醚,全身麻醉,剖宫产
参考文献
[1]王玉洁,杨贵英,李春梅,等.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在全身麻醉剖宫产中的应用.重庆医学,2014(26):3491-3492.
[2]鲍瑞军,张佩军,王建波,等.Guardian喉罩联合七氟醚、丙泊酚-瑞芬太尼在全麻剖宫产术中的应用.山东医药,2012,52(40):62-64.
[3]陈斌,刘伟,胡北,等.低浓度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临床麻醉学杂志,2013,29(11):1119-1120.
芬太尼七氟醚 第6篇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分类法将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诊治的100例小儿扁桃体手术患者均分为两组, 所有患者均排除了手术麻醉用药禁忌, 术前生命体征平稳, 患者家属均知情且愿意配合本文实验, 并签署了《家属知情同意书》。将其分为两组各50例。观察组:男29例, 女21例;年龄1~12岁, 平均年龄 (6.17±1.63) 岁。对照组:男26例, 女24例;年龄1~13岁, 平均年龄 (6.26±1.52) 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较小,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首先对所有患者在术前半小时均进行0.02mg/kg阿托品肌注, 其次均予以1μg/kg瑞芬太尼、2mg/kg丙泊酚及0.5mg/kg罗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 等待3min后予以气管插管, 并实施机械通气, 将潮气量控制在9ml左右, 气道压保持在17mmHg左右, 通气频率保持在16~17次/min[1]。接着对观察组患者在手术中应用微量注射泵按照4~8ml/h的速度匀速泵注瑞芬太尼, 并进行1%~2%七氟醚吸入以维持麻醉, 并定时补充适量罗库溴铵;对照组患者在术中予以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匀速微量泵注, 剂量为0.2μg/ (kg·min) 。
1.3 疗效评定标准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麻醉前、气管插管5min后、手术开始5min后、拔管后5min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情况, 记录并统计两组患者术后恢复自主呼吸的时间、恢复意识的时间及拔管时间, 并对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对本文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麻醉前、后血压、心率的比较
两组患者在麻醉前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指标均差异较小,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在气管插管5min后、手术开始5min后、拔管后5min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1mmHg=0.133kPa。
2.2 两组术后恢复时间比较
在术后恢复呼吸时间、恢复意识时间的及拔管时间方面, 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均无呼吸抑制、心律失常、凝血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发生, 观察组有4例出现躁动症状, 占8.00%, 对照组有11例, 占22.00%, 二者差异较为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小儿扁桃体手术患者由于其自身抵抗力与免疫力的低下, 所以在选择麻醉方式时应该尽量选择安全性与可行性较高的方式, 小儿扁桃体切除术属于短小手术, 故应尽量选择麻醉起效快、术后苏醒快以及对生理机能影响较小的麻醉药物。作为临床常见的麻醉药物, 瑞芬太尼的优势在于起效快、恢复快、且无蓄积作用等;而七氟醚是一种吸入性麻醉药物, 略带香味但无刺激性, 血气分配系数较低, 故起效迅速、麻醉后恢复较快, 无呼吸道刺激作用[2]。
本文主要回顾性分析我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 在气管插管后5min及手术开始后5min内, 采用瑞芬太尼联合七氟醚麻醉的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明显高于采用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的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恢复自主呼吸时间、恢复意识时间与拔管时间方面, 观察组患者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术后躁动发生率方面, 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小儿扁桃体手术患者应用瑞芬太尼联合七氟醚麻醉不仅可以减少手术对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缩短麻醉恢复时间, 而且还能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尤其是术后躁动的发生,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黄伟波.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用于小儿扁桃体手术麻醉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3, 15 (7) :135-136.
芬太尼七氟醚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6月于本院支撑喉镜下行声带息肉摘除术患者6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0例。观察组中男15例, 女15例, 年龄20~56岁, 平均年龄 (36.6±12.2) 岁, 体重42~78 kg, 平均体重 (57.2±15.3) kg, ASA分级Ⅰ级18例, Ⅱ级12例, 手术时间 (16.2±2.5) min。对照组中男17例, 女13例, 年龄19~52岁, 平均年龄 (34.5±11.8) 岁, 体重40~76 kg, 平均体重 (56.7±15.1) kg, ASA分级Ⅰ级21例, Ⅱ级9例, 手术时间 (15.8±2.4) min。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对照组术前30 min肌内注射硫酸阿托品注射液 (2 ml∶1 mg, 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3021177) 0.5 mg, 采用咪达唑仑注射液 (2 ml:10 mg, 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H20067041) 0.04 mg/kg, 丙泊酚 (10 ml∶100 mg, 西安立邦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10368) 1 mg/kg, 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 (2 mg, 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H20030199) 2μg/kg, 注射用苯磺酸阿曲库铵 (25 mg, 上海恒瑞医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61296) 0.7 mg/kg静脉注射行麻醉诱导, 静脉泵入瑞芬太尼6~10μg/ (kg·h) 。观察组同时给予吸入性七氟烷 (120 ml, 上海恒瑞医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701723, 别名“七氟醚”) 吸入, 挥发罐刻度浓度麻醉诱导浓度为6%~8%, 维持麻醉浓度为2.5%~4.0%, 氧流量保持5 L/min。气管插管后开始手术。手术结束前5 min停止麻醉, 并给予地塞米松10 mg静脉注射。术中给予心电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术后自主呼吸、睁眼、拔管、定向力恢复及离开手术室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术后自主呼吸时间 (4.7±1.8) min、睁眼时间 (6.4±2.1) min、拔管时间 (8.5±2.3) min、定向力恢复时间 (11.8±2.7) min、离开手术室时间时间 (13.2±3.2) min。对照组术后自主呼吸时间 (8.9±2.5) min、睁眼时间 (11.6±2.8) min、拔管时间 (12.9±3.0) min、定向力恢复时间 (20.3±3.7) min、离开手术室时间时间 (23.4±4.0) min。观察组术后自主呼吸、睁眼、拔管、定向力恢复及离开手术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喉部的舌根颈部肌群深部感受器、会厌感受器敏感性强, 术中暴露声门时可直接刺激前两者进而促进儿茶酚胺的释放引发血流动力学改变[1]。临床认为支撑喉镜下声带摘除术理想麻醉效果应达到声带松弛、手术区域清晰、呼吸道通畅[2]、血流动力学波动相对稳定。瑞芬太尼作为新型超短效受体激动剂得到人们日益青睐。张德春[3]观察了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结果发现从麻醉诱导前到拔出喉镜后患者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及血氧气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了其抑制儿茶酚胺的作用强及稳定血流动力学效果好。七氟醚是一种新型的吸入麻醉药, 其血氧分配系数为0.63, 对呼吸道无刺激, 麻醉诱导剂麻醉维持均可获得满意效果。秦钟等[4]给予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麻醉, 并记录了各时间段颈内动脉血和动脉血作血气分析, 并通过公式推算显示麻醉中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脑氧代谢明显降低。还有学者比较七氟醚与瑞芬太尼在声带息肉摘除术中的麻醉效果, 结果发现七氟醚对患者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影响较瑞芬太尼小。但是七氟醚麻醉后躁动发生率为18%~80%, 麻醉前口服咪唑安定效果不理想, 麻醉前肌注复方冬眠灵又会导致苏醒时间延长。王永侠[5]采用丙泊酚复合七氟醚法对小儿进行麻醉, 结果显示该法不但降低了患儿苏醒后躁动发生率和持续时间, 同时也避免了苏醒时间延长, 提示在应用七氟醚同时家加用另外一种麻醉药物行麻醉维持可明显降低躁动现象。有学者采用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全身麻醉在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中的应用, 数据显示患者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均保持在正常范围, 且患者清醒后无烦躁, 但该研究未提供自主呼吸、睁眼、定向力恢复等时间。本研究根据上述研究基础, 定位于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对声带息肉摘除术术后自主呼吸、睁眼、拔管、定向力恢复及离开手术室时间, 观察组采用七氟醚和瑞芬太尼均参与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各观察值均小于对照组, 提示了联合应用麻醉效果的优越性。本研究中未发现苏醒后烦躁现象, 可能的原因是:成人较儿童有明显的自控能力;两种药物同时进行麻醉维持可显著降低烦躁的发生。而两种因素的决定作用大小比较, 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黄巧文.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声带息肉摘除术的临床观察.吉林医学, 2014, 35 (29) :6466-6467.
[2]刘宗英, 张莉.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的麻醉处理.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 (20) :2603-2604.
[3]张德春.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对声带息肉摘除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1 (7) :75-77.
[4]秦钟, 许波, 王志萍.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控制降压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脑氧代谢的影响.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2, 28 (2) :118-121.
芬太尼七氟醚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择期行上腹部手术患者120例,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与患者或其家属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男68例,女52例,年龄18~63岁,体重指数(BMI)19~26 kg/m2,无近期使用阿片类药物史及相关药物过敏史,无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疾患。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芬太尼组(F组,n=60)、地佐辛组(D组,n=60)。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BMI、ASA分级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术前1 d麻醉医师访视患者,解释术后疼痛状况的评估,介绍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评分表的使用。术前30 min肌注阿托品0.5 mg、苯巴比妥钠0.1 g。入室后开放静脉通道,常规监测血压(BP)、心率(HR)、心电图(ECG)、血氧饱和度(Sp O2)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将脑电双频指数(BIS)专用电极分别置于额前和耳前监测BIS。快速诱导采用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瑞芬太尼2μg/kg、异丙酚1~2 mg/kg、顺阿曲库铵0.20 mg/kg,经气管插管后接麻醉剂行机械通气,VT 8~10 mL/kg,通气频率12~15次/min,吸呼比1∶2,氧流量2 L/min,吸入氧浓度100%,调整呼吸参数维持PET-CO235~45 mm Hg(1 mm Hg=0.133 k Pa)。麻醉维持:吸入七氟醚至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在0.6%~1.0%,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为4μg/L,丙泊酚2~4 mg/(kg·h),间断静脉注射顺阿曲库铵0.05 mg/kg,术中BIS维持40~60。F组于手术结束前20 min静脉缓慢推注芬太尼1μg/kg(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号:2111001),D组于手术结束前20 min静脉缓慢推注地佐辛0.1 mg/kg(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批号:11111421),手术结束前30 min停用顺阿曲库铵,手术结束前5 min停止吸入七氟醚及泵注瑞芬太尼。患者清醒,自主呼吸频率>12次/min,潮气量>8 mL/kg,呼吸空气时Sp O2>95%维持5 min以上,PETCO2<45 mm Hg,吞咽呛咳反射恢复即拔出气管导管。
1.3 观察指标
记录苏醒时间(手术结束至患者睁眼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手术结束至患者拔管时间),记录苏醒后即刻(T0)、30 min(T1)、60 min(T2)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布氏舒适评分(BCS)及镇静和躁动评分(SAS)。
1.4 评分标准
VAS评分标准: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0~3分为轻度疼痛;3~6分为中度疼痛;大于6分为重度疼痛。BCS评分标准[7]:0分为持续疼痛;1分为安静时无痛,深呼吸或咳嗽时剧痛;2分为安静时无痛,深呼吸或咳嗽时轻微疼痛;3分为深呼吸时不痛;4分为咳嗽时不痛。SAS评分标准:1分为对恶性刺激无或仅有轻微反应,不能交流及服从指令;2分为对躯体刺激有反应,不能交流及服从指令,有自主运动;3分为嗜睡,语言刺激或轻轻摇动可唤醒并能服从简单指令,但又迅即入睡;4分为安静,容易唤醒,服从指令;5分为焦虑或身体躁动,经语言提示劝阻可安静;6分需要保护性束缚并反复语言提示劝阻,咬气管导管;7分为拉拽气管导管,试图拔除各种导管,翻越床栏,在床上辗转挣扎。记录拔管后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瘙痒、尿潴留的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不良反应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苏醒时间和拔除气管导管时间比较
与F组比较,D组的苏醒时间和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缩短(P<0.05),见表1。
注:与F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不同时点VAS、BCS、SAS评分比较
T0时两组的VAS、BCS、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比较,T1、T2时F组的VAS、SAS评分升高,BCS评分降低(P<0.05);D组不同时点VAS、BCS、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麻醉恢复期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与F组比较,D组的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瘙痒的发生率降低(P<0.05),两组患者无一例发生尿潴留,见表3。
注:与本组T0比较,a P<0.05
注:与F组比较,a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快通道麻醉的广泛使用,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麻醉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8]。瑞芬太尼静脉推注1 min可达有效浓度,消除半衰期5~8 min,其代谢不受血浆胆碱酯酶及抗胆碱酯酶药物的影响,不受肝、肾功能及年龄、体重、性别的影响,主要通过血浆和组织中非特异性酯酶水解代谢。七氟醚在血液中的溶解度很低,其血/气分配系数为0.63~0.69,很容易在吸入气体和血液中达到平衡,起效和恢复都很快。瑞芬太尼和七氟醚复合平衡麻醉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麻醉方法,但复合七氟醚麻醉的患者术后易发生躁动,且吸入时间越长,发生率越高[9],七氟醚麻醉术后躁动的机制也不十分明确,可能原因是苏醒过快,中枢恢复时间不一,大脑皮层尚处于抑制状态时皮层下中枢已被激活,这种功能完整性的缺失影响患者对感觉的反应和处理能力,在某些有害刺激的作用下,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过度兴奋而诱发躁动,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多项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阿片类药物除了能产生镇痛作用之外还能激活体内的促伤害机制,导致机体对疼痛的敏感性增高,即阿片诱发的痛觉过敏(opioids induced hyperalgesia,OIH)。发生OIH的潜在机制可能与通过G蛋白受体解偶联所致急性的受体失敏感化、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 AMP)途径增量调节、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系统活化以及易化递减有关[10]。OIH的强度与药代动力学关系密切,起效快、短效的药物如瑞芬太尼停药后其促伤害性刺激作用发展的更为迅速、突出。这与治疗初衷相矛盾的现象和相关耐受的产生,在麻醉和慢性疼痛的治疗中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11],术后继发性痛觉过敏会加重患者的痛苦,剧烈的疼痛甚至会造成精神创伤,使患者产生焦虑、恐惧、失眠等。这些改变和反应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给预后带来不良的影响。
地佐辛是苯吗啡烷类衍生物,主要激动κ受体,κ受体分布于大脑、脑干和脊髓等,激动κ受体产生脊髓镇痛、轻度的镇静作用,其镇痛强度是哌替啶的5~9倍,由于地佐辛对δ受体无活性,临床无烦躁不安、焦虑等不适感,呼吸抑制及成瘾性的发生率低,可使胃肠平滑肌松弛,减少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同时拮抗μ受体,成瘾性小而被列入非麻醉品范畴[12]。静注地佐辛(0.1 mg/kg)15 min内生效,作用持续约2 h以上,本研究采用了手术结束前20 min静脉注射地佐辛,使其在瑞芬太尼镇痛作用消失前即发挥出最大效能,因而术后镇痛效果好。而单次静脉注射芬太尼后作用时间约为30 min,并且与瑞芬尼同属μ受体激动药,同样会使NMDA电流增强,有学者在动物实验中观察到芬太尼能使大鼠痛阈明显降低,因此该药只是因其镇痛作用而掩盖了痛觉过敏的发生,并未真正消除瑞芬尼所致的痛觉过敏。由于芬太尼激活5-羟色胺3受体(5-HT3受体),导致术后恶心呕吐、瘙痒的发生率增加。本研究结果提示,静脉注射地佐辛0.1 mg/kg可产生较强而持久的镇痛作用,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瘙痒的发生率很低,临床满意度较高。
综上所述,手术结束前20 min静脉注射地佐辛0.1 mg/kg可有效减轻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麻醉患者术后恢复期的痛觉过敏,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与芬太尼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可安全用于临床。
摘要:目的 评价地佐辛预防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麻醉诱发术后痛觉过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择期行上腹部手术患者12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性别不限,年龄18~63岁,体重47~79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n=60):芬太尼组(F组)、地佐辛组(D组)。手术结束前20 min时D组静脉注射地佐辛0.1 mg/kg,F组静脉注射芬太尼1μg/kg。记录苏醒时间(睁眼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记录苏醒后即刻(T0)、30 min(T1)、60 min(T2)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布氏舒适评分(BCS)及镇静和躁动评分(SAS),记录拔管后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瘙痒、尿潴留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F组比较,D组的苏醒时间和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缩短(P<0.05),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瘙痒的发生率降低(P<0.05);T0时两组的VAS、BCS、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比较,T1、T2时F组的VAS、SAS评分升高,BCS评分降低(P<0.05);D组不同时点VAS、BCS、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无一例发生尿潴留。结论 手术结束前20 min静脉注射地佐辛0.1 mg/kg可有效减轻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麻醉患者的术后痛觉过敏,且不良反应少。
芬太尼七氟醚 第9篇
【关键词】七氟醚;麻醉诱导;先天性心脏病
吸入麻醉药七氟醚具有诱导快、苏醒快、麻醉深度易于调节,对循环抑制轻,呼吸道刺激小等优点。七氟醚诱导应用于婴幼儿的报道较多,其中不乏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但多以非紫绀型患儿为主。本文通过研究探讨七氟醚用于紫绀型心脏病患儿全麻诱导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先天性心脏病患儿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3~6岁,体重10~21Kg。其中紫绀型心脏病组(A组)20例,其中法洛四联征16例,右心室双出口合并肺动脉狭窄3例,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1例;非紫绀型心脏病(B组)20例,其中室间隔缺损14例,房间隔缺损6例。所有患儿无哮喘史、近期无严重心力衰竭及肝肾疾患、呼吸道感染史、无吸入麻醉药物过敏史。2组患儿年龄、体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病人术前均未用药,使用Drager麻醉机控制呼吸并监测通气参数,Vapor七氟醚挥发罐控制吸入浓度。常规监测患儿心电图、呼吸、无创血压和经皮脉搏氧饱和度。使用5ml氧流量,8%七氟醚预充麻醉机回路。患儿入室后面罩密闭自主吸入8%浓度的七氟醚。保持呼吸道通畅,待患儿进入睡眠状态,刺激无睫毛反射及疼痛反应时,将七氟醚浓度将至4%并维持,待患儿BIS值达到45±10时给予维库溴铵1.0mg/kg行气管内插管。
2 观察指标
记录睫毛反射消失的时间,记录BIS达到45±10时间,以及诱导前(T1),睫毛反射消失时(T2),插管即刻(T3)和插管后5分钟(T4)时BP、SPO2和HR的变化。同时观察有无呛咳,喉痉挛,分泌物增多,体动等兴奋期表现。
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数据采用SPSS 13.O统计学软件处理,P<0.05有显著差异。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两组病人间术中一般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分析, P<0.05有显著差异。
4 结果
A组患儿睫毛反射消失的时间102±11.3秒明显长于B组的57±15.2秒,P<0.05有显著差异,达到相同BIS值的时间A组221±24.5秒也明显长于B组的173.7±23.6秒,P<0.05有显著差异。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及组间的BP及HR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紫绀型心脏病组SPO2在T2、T3和T4时高于T1(P<0.01),紫绀型心脏病组各个时点的SPO2均低于非紫绀型心脏病组(P<0.05)(表略)。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屏气、严重呼吸抑制、喉痉挛及支气管痉挛。
5 讨论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入手术室后常常因为输液打针的疼痛、恐懼而哭闹不止,而紫绀型心脏病的患儿更易发生缺氧或漏斗部的痉挛。以往常规肌注氯胺酮,极易引起呼吸抑制或分泌物增多。本研究结果提示,患儿全身麻醉选择七氟醚麻醉诱导,起效迅速,苏醒快,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患儿麻醉诱导方法[ 1 ]。本研究表明,七氟醚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影响轻微,适用于紫绀及非紫绀先天性心脏病小儿[2-3],其血流动力学无明显波动,两组间血氧饱和度的差异是右向左分流的心脏疾病的特点。本研究中紫绀型患儿睫毛反射消失时间明显长于非紫绀型患儿,因为心内分流可改变吸入麻醉药的吸收。此类患儿心内右向左分流,这部分血流未经过肺循环,肺血流量明显少于体循环血量,动脉血药浓度上升较慢,且同心内分流率有一定关系,导致诱导时间延长。心内分流可以改变吸入麻醉药的摄取,最终诱导的速率取决于心内分流的大小、方向以及患儿的心排血量。由于右向左的心内分流能进一步减慢麻醉药剂摄取进入血液的速率,故能够延长诱导期。对于左向右分流而言,如果全身灌注在正常水平,那么其对于诱导速率几乎没有影响。
虽然不同年龄组小儿BIS值可能存在差异,但是其在婴幼儿镇静深度监测中的准确性已得到证实。本研究采用待患儿BIS值达到45±10时给予气管内插管,患儿均未出现屏气、严重呼吸抑制、喉痉挛及支气管痉挛。说明七氟醚诱导麻醉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应用七氟醚诱导麻醉,患儿的血流动力学稳定,血氧饱和度逐步上升,口腔分泌物少,紫绀型患儿无缺氧发作病例,与传统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肌注氯胺酮镇静相比,吸入七氟醚更方便、快捷、可控性更好,呼吸道分泌物少。
本研究亦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面罩吸入七氟醚简单实用易掌握,但是不容易控制剂量,患儿吸入七氟醚有一定的自限性,如清醒时哭闹明显,呼吸幅度大,吸入药物多,继而麻醉起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呼吸,呼吸幅度变小,吸入药物减少,从而使诱导过程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台水平,但是整个诱导期到底吸入几个MAC值,吸入多少麻醉药物并不是很清楚。有学者研究发现,采用肺活量通气比正常潮气量通气可以更快地达到吸入诱导的效果L60,但是患儿遵医嘱的依从性太差,不可能对吸入方式做过多要求,因而亦不能统一吸入诱导的整个过程。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需要研制出更精确的吸入装置来精确计算与调控整个诱导过程。
本研究结果提示,患儿全身麻醉选择七氟醚麻醉诱导,起效迅速,苏醒快,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能安全的地于紫绀型心脏病患儿的麻醉诱导。
参考文献
[1]刘爱英.七氟烷吸入诱导在小儿心脏手术麻醉中的应用78例[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44:447-448.
[2]孙杰,王忠云,丁正年.七氟醚麻醉诱导在患儿全身麻醉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24:468-470.
芬太尼七氟醚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月在我院进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92例, 所有患者均明确诊断需进行腹腔镜手术且排除患有心、脑、肝、肾等重要器官疾病和严重盆腔粘连而无法手术者。将其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6例。观察组中男24例, 女22例, 年龄18~81岁, 平均年龄 (41.39±4.83) 岁, 腹股沟疝腹腔镜手术9例, 妇科腹腔镜手术11例, 阑尾切除术17例, 胆囊手术9例;对照组中男23例, 女23例, 年龄21~85岁, 平均年龄 (39.82±5.76) 岁, 腹股沟疝腹腔镜手术6例, 妇科腹腔镜手术13例, 阑尾切除术19例, 胆囊手术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常规禁饮、禁食, 在病房内给予阿托品0.5mg肌内注射, 30min后送入手术室。进入手术室后建立静脉通道, 常规吸氧、监测生命体征。
麻醉诱导:两组患者以气管插管实施全身麻醉, 给予芬太尼6μg/kg、咪达唑仑0.1~0.8mg/kg、阿曲库铵0.5mg/kg、依托咪酯0.1mg/kg进行麻醉诱导。机械通气, 控制通气频率在15~20次/min、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 (PetCO2) 在8.0~10.5ml/kg, 根据患者情况适当调整呼吸参数。建立气腹并维持气腹压力在10~15mmHg之间, 低流量进气[2]。
麻醉维持:两组患者均持续微泵注射瑞芬太尼0.1~0.5mg/ (kg·min) ,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吸入浓度为1.5%~3.0%的七氟醚, 使其呼气末浓度维持在2.0%左右。术中患者持续吸氧, 氧流量为4.5~6.5L/min, 间断追加0.5mg/kg的阿曲库铵, 并根据患者情况调整麻醉深度, 于停止气腹时停麻醉药。
1.3 观察指标[1]
于诱导前、气腹后10min、停止气腹及术毕记录所有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 ;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使用SPSS19.0作为分析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设α=0.05, 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观察组在气腹后10min、停止气腹及术毕的HR、SpO2均较对照组高, 波动范围较对照组小,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各个时点MAP的差异较小,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具体见表1。
注:与观察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清醒时间、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患者清醒时间为 (5.83±1.72) min, 对照组为 (10.29±1.20) min, 观察组较对照组苏醒快,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共发生4例 (8.7%) 不良反应, 其中恶心呕吐2例 (4.3%) , 头晕头痛2例 (4.3%) , 对照组共发生11例 (23.9%) 不良反应, 其中恶心呕吐4例 (8.7%) , 头晕头痛4例 (8.7%) , 呛咳2例 (4.3%) , 皮肤瘙痒1例 (2.2%) 。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腹腔镜手术因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 但在手术过程中, 腹压升高会压迫下腔静脉、上抬膈肌, 从而增加心脏前负荷、影响肺的通气量, 使心血管系统负担加重, 影响手术恢复。故寻求质量高效、麻醉平稳、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的麻醉药物迫在眉睫。
瑞芬太尼是一种具有更强的阿片μ受体结合和激动作用的新型μ受体激动药, 能产生强大的镇痛作用, 且其易被人体的非特异性酯酶水解代谢, 清除快、无蓄积。此外, 瑞芬太尼能够减慢心率、防止腹内压升高, 故能够减轻膈肌上抬及应激反应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有利于维持患者循环稳定[3]。七氟醚 (Sevoflurane) 主要成分为七氟烷, 较传统麻醉药物具有如下特点: (1) 无色透明, 气味芳香无刺激性; (2) 起效快、消退快, 苏醒质量高; (3) 吸入方式更安全, 麻醉深度易控制。在本文中, 上述两种药物联合应用较单独使用瑞芬太尼麻醉效果更好, 血流动力学指标HR和SpO2更稳定, 清醒时间更短, 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呛咳和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更少。
综上所述, 在腹腔镜手术中应用低流量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有利于患者术中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 患者术后易清醒, 术后不良反应少, 麻醉效果好且安全性高, 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低流量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在腹腔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月在我院进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92例, 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两组患者均使用瑞芬太尼维持麻醉,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低流量七氟醚, 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血流动力学指标中的HR、SpO2较对照组高, 波动小,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MAP则与对照组差异不大,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清醒时间较对照组短, 不良反应发生较对照组少,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腹腔镜手术中使用低流量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的麻醉方式对血流动力学指标影响小,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临床效果好。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七氟醚,瑞芬太尼,麻醉效果
参考文献
[1]暴桂萍.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小儿腹腔镜手术麻醉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 2013, 33 (10) :78-79.
[2]林锡群, 张铨, 阮丁异, 等.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在小儿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J〕.福州总医院学报, 2011, 18 (4) :241-242.
芬太尼七氟醚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