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引流术护理
腹腔引流术护理(精选8篇)
腹腔引流术护理 第1篇
腹腔引流的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1、2、3、评估患者的病情及腹部体征。
观察引流是否通畅、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观察伤口辅料处有无渗出液。
(二)操作要点1、2、3、引流管用胶布“S”形固定,防止滑脱,标识清楚。引流袋位置必须低于切口平面。
定时挤捏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防止引流管打折、扭曲、受压。
4、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发现引流量突然减少或增多、颜色性状改变,患者出现腹胀、发热、生命体征改变等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
5、6、准确记录24h引流量。定时更换引流袋。
(三)指导要点1、2、告知患者更换体位或下床活动时保护引流管的措施。告知患者出现不适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四)注意事项
1、拔管后注意观察伤口渗出情况,渗出液较多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观察有无感染、出血、慢性窦道等并发症。
腹腔引流术护理 第2篇
【概述】
腹腔双套管负压引流广泛应用于腹部外科各种手术。对手术创面的渗液起到良好的引流作用,局限消化道瘘并促进窦道形成,避免腹腔感染和腹腔脓肿。在腹部外科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护理目标】
1.患者及家属理解留置管道的目的并积极配合。
2.保持引流通畅及维持有效负压,达到以下目的:引流腹腔内渗液、渗血、脓液;为胃肠道瘘、胆瘘、胰瘘患者进行持续吸引,减少其对周围组织的刺激和腐蚀作用。
3.及时发现及处理病情变化,最大限度的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并将不适感降到最低。
【护理重点步骤】
1.告知患者及家属留置管道的目的及重要性、留置时间及置管期间的注意事项。2.正确放置双套管位置,近端应置于引流最低位。
3.妥善固定双套管,防止意外拔管或脱出。除缝线固定于腹壁外,还应用胶布将其外固定。
4.保持引流通畅,保持引流有效性。维持适宜负压,按医嘱调整负压,一般不超过4kpa,以免损伤内脏组织及血管。双套管的通气管应与大气相通。患者取半坐卧位,以利充分引流。若有阻塞,先离心方向挤压或用注射器回抽,无法疏通时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5.监测引流液的性质、量、颜色、黏稠度等。因引流目的不同而流出的液体及量均不同,动态分析引流情况,观察有无并发出血、感染、胆瘘、胰瘘、胃肠瘘等并发症,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观察腹部体征以及全身症状,有无低钾或低钠等。
7.检测腹腔感染情况。严格无菌操作,定期更换引流袋,保持引流管周围皮肤清洁、干燥。
腹腔引流术护理 第3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肝挫裂伤病人, 其中男18例, 女8例;年龄10岁~68岁 (35.8岁±6.3岁) ;车祸伤23例, 坠落伤2例, 撞击伤1例;受伤到入院时间30min至36h (10.0h±5.5h) ;均为闭合性损伤, 入院时病人均意识清醒, 无休克征象, 未合并其他脏器损伤。所有病人入院后给予腹腔诊断性穿刺抽出不凝固血液, B超示右上腹部液性暗区示肝挫裂伤, CT示肝挫裂伤, 均在入院后15min~30min行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术。
1.2 置管方法[1]
穿刺置管均在局部麻醉下进行, 病人取平卧位, 穿刺点位于右下腹麦氏伯尼点或左下腹相对应部位 (也可两侧同时穿刺) , 穿刺点消毒铺巾后在B超定位引导下, 穿刺者用美国ARROW公司生产的中心静脉穿刺针经穿刺点穿刺, 有突破感时翘起针尖斜向耻骨联合再进入2cm, 退出针芯, 把导丝沿腹膜送入B超确定的盆腔位置, 拔出穿刺针。将穿刺孔扩宽后将直径0.8cm、末端4cm部分自制3mm 4个~6个小孔的中心静脉导管顺导丝送至积液位置, 将导丝抽出, 引流管缝合固定妥当后接引流袋, 抽取引流液进行相关检查。
1.3 结果
26例病人均成功置管行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 置管引流时间5d~8d (6.5d±2.5d) ;引流量150mL~2 000mL (700mL±100mL) ;住院时间10d~25d (15.5d±2.5d) 。穿刺置管引流过程中无一例并发症发生, 无死亡病例, 其中3例并发肝内血肿后经B超定位引导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治愈, 所有病人出院后均随访半年, 无再出血等并发症发生。
2 护理
2.1 首诊护理
病人入院后护士迅速评估病人意识、面色、呼吸等病情, 以了解有无休克及休克的程度, 在进行护理体检的同时采用静脉留置针建立1条或2条静脉输液通路, 快速输入平衡液等抢救药物, 尽快恢复有效的组织灌注, 维持血压、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以控制病情的发展, 必要时进行锁骨下深静脉穿刺置管并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保持呼吸道通畅, 给予氧气吸入, 休克早期给氧可改善组织缺氧状况及提高血氧饱和度, 严密动态监测病人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的变化。协助医生快速完善各项常规检查和出凝血时间、B超、CT等检查, 备齐用物, 尽快做好穿刺置管腹腔引流术的准备护理工作。
2.2 置管前护理
责任护士在抢救的同时注意观察和评估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状态, 及时给予心理疏导, 使病人消除或缓解恐惧、焦虑心理, 从而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置管前向病人及其家属详细讲解肝挫裂伤的病情发展、治疗及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术的目的、意义、步骤方法、配合要点、注意事项、预后等。向病人家属发放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手册等健康教育措施, 从而提高病人及其家属对相关知识的认知, 提高置管配合度。
2.3 置管中护理
腹腔穿刺置管由医生进行操作, 置管时责任护士床旁监护, 及时补充和传递器械和物品。严密观察病人的面色、面部表情、生命体征等的改变, 3min~5min喊病人1次, 告知病人该手术是一项微创小手术, 手术时间短, 嘱其勿翻身、躁动、咳嗽, 及时告知手术进展情况, 做好术中心理疏导工作。观察病人面部表情及主诉等判断有无疼痛等不适, 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2.4 置管后的观察和护理
2.4.1 病情观察
多参数监护仪动态监测血压、脉搏、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变化, 观察病人意识、面色、口唇、皮肤温湿度、指趾甲床色泽、末梢循环、24h尿量的变化。遵医嘱随时监测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的改变, 以评估病人的病情变化。注意观察病人腹痛等症状有无改善, 若病人腹痛症状加重及出现腹膜刺激征, 应怀疑有迟发性出血或继发性出血的发生。病人患病后机体抵抗力下降、长时间留置导管等原因可存在感染的危险[2]。腹腔穿刺置管操作及置管后护理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置管后严格按时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监测体温、白细胞计数等改变, 以及时发现感染征象并及时处理。
2.4.2 引流管护理
置管后对病人加强引流管的健康教育, 强调引流管的重要性, 培养和训练病人引流管自我保护的意识, 在翻身、穿脱衣服时防止将引流管扯脱;保持引流管引流通畅, 定时挤捏引流管, 防止引流管受压、打折、弯曲、堵塞, 保持穿刺口周围皮肤及覆盖敷料清洁、干燥, 敷料如有渗血、渗液应及时给予更换。置管开始3h每隔30min测量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状1次, 之后1h记录1次。腹腔引流管前3h引出血性液<1 500mL、病人生命体征平稳、血红蛋白监测无异常、白细胞<5个/高倍视野, 说明治疗有效, 反之则有继续出血可能, 应做好手术准备, 必要时行手术治疗。置管引流至引流管48h无液体引出、病人胃肠功能恢复、腹部体征消失即可拔除引流管。
2.4.3 其他护理
再出血是肝外伤保守治疗期间由于体位改变、咳嗽等原因极易发生继发性大出血[3]。肝挫裂伤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2周, 可进行力度适中的床上翻身和四肢轻活动、床上大小便等, 避免叩背、剧烈咳嗽、剧烈翻身、用力排便及其他可导致腹内压升高的行为。根据病人腹部情况给予禁食, 禁食期间遵医嘱给予静脉输注液体、营养素等维持机体的正常营养需求;遵医嘱按时给予止血剂、抗生素预防感染、乌司他丁减少炎症反应及提高器官的耐受力以及输血治疗, 药物治疗期间注意观察有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3 体会
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术符合损伤控制性手术理念, 其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易行、安全的优点, 是微创外科在腹内实质脏器损伤的一种诊断兼具治疗的手段。肝挫裂伤病人入院后责任护士实施首诊护理、积极完善各项检查、协助医生进行腹腔穿刺置管引流, 置管后加强病情观察、引流管护理以及体位、活动等护理措施, 可预防感染和再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病人康复, 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肝挫裂伤,腹腔引流术,护理
参考文献
[1]韦利程, 覃强, 梁旭睿, 等.穿刺置管腹腔引流在腹部闭合性损伤诊疗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0, 13 (7) :587-588.
[2]潘春秋, 韦彩捌, 赵继春.中心静脉导管在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穿刺置管腹腔引流中的应用及护理[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2, 34 (5) :721-722.
腹腔引流术护理 第4篇
【摘要】目的:探讨硬化腹水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腹腔置管引流术并给予临床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所有患者均行腹腔置管引流术。结果:21例肝硬化大量腹水患者治疗后,疗效良好,感染机会及并发症较少。结论:此方法操作简便,避免了反复穿刺对患者造成的痛苦及感染。
【关键词】腹腔置管引流术 肝硬化腹水护理
临床医学中,肝硬化晚期患者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其中一项为肝硬化合并大量腹水。目前,肝硬化合并大量腹水患者的治疗方法主要为两种,分别是给予放腹水和静脉应用白蛋白。其中,大量放腹水(large volume paracentesis,LVP)是临床医学中实现对肝硬化难治性腹水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1]。大量腹水患者挤压腹腔后,会导致横隔上发生呼吸循环障碍症状,对腹水进行抽取,可实现对该类症状的暂时缓解,但需反复抽液。而且穿刺针孔径较大 ,穿刺中不易固定,操作繁琐,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而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腹腔置管持续引流腹水,可有效减少传统注射器反复抽吸对患者造成的痛苦及感染,无明显不良反应,操作方便,并发症较少,具有较好效果,整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科2013年7月~2014年6月收治肝硬化大量腹水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55岁~71岁,平均年龄62岁,病程1年~3年。其中,21例患者在置管放液前,均出现腹胀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并且比较明显。
1.2 操作方法
对患者进行穿刺前,护理人员应关好门窗保持密封行,调节合适的室内温度,最佳温度为20~22℃,嘱患者排尿后半卧位或端坐卧位,取常规腹水穿刺点,或由B超定位腹水最明显处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成功后,以Seldinger法置入中心静脉导管6cm左右(根据腹水的量来调节深度),以3M无菌透明敷贴固定,外接引流袋,引流不畅者可变换体位。
1.3 治疗结果
患者治疗后,引流管保留时间在2d~2周首次放腹水≤1 000~1500ml,速度≤50ml/h,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可逐渐增加至2000~3000ml的放腹水量。所有患者均进行2~5次放腹水,在一次放液后压迫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有效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2.护理
2.1 术前护理
穿刺前,做好术前体位及用物的准备,予以心理护理,详细讲解相关的疾病知识和手术操作方法,让患者及家属充分认识到进行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如,让患者了解放腹水后,可有效缓自身发生的不适症状,如解腹胀呼吸困难等,能够减轻痛苦。同时,护理人员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和心理心理,保证最佳的状态接受治疗。提高患者配合治疗度的同时,护理人员应做好家属的解释工作,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支持。
2.2 术中护理
肝硬化大量腹水患者的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其生命体征和临床症状进行密切的观察,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并给予安慰。同时,详细观察患者实施引流术的过程中,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和数量等,并做好记录。
2.3 术后护理
患者完成腹腔置管引流术后, 护理人员用做好术后护理工作。对其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并观察患者穿刺处是否出现渗出、红肿和化脓现象,保持患者局部皮肤的清洁和干燥;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每隔1天对患者的透明敷料进行1次更换。从患者穿刺点开始消毒,直至穿刺点外15~20cm。应用无菌纱布对接头和三通进行包裹,每周对三通和肝素帽进行更换,更换次数为2次;每次完成引流后,更换引流袋并以10~20ml生理盐水冲管后再用5 ml肝素稀释液12.5~25.0 U/ml的正压进行封管。完成封管后需夹紧夹子,无菌肝素帽衔接导管接口,固定于体表并做好心理护理,讲明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取得病人合作,保证治疗顺利完成。
2.4 引流管的护理
给予患者护理干预的过程中,引流管护理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护理人员应妥帖固定患者引流管,并保持其通畅性,避免造成引流管的扭曲和受压。另外,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禁止进行剧烈运动。放液时,应保持均匀缓慢的速度。如患者在放液过程中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操作,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循环衰竭征象,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2.5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2.5.1 肝硬化大量腹水患者因腹部高度膨隆,可能会出现漏液及内出血现象。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多卧床休息,并随时对患者浸湿的敷料进行更换,保持干燥。同时,护理人员应对患者插管处是否存在渗液、腹壁水肿现象,避免这些症状的发生。
2.5.2 腹腔感染操作时必须严格无菌操作,穿刺处隔日用碘伏酒精消毒,并更换无菌透明敷贴;更换引流袋或向腹腔内注药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引流袋必须低于腹腔,以免引流袋内液体逆流入腹腔,造成逆行感染;常规使用抗生素防治感染,观察用药情况及副作用,若出现体温升高畏寒腹痛加剧等情况,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3.讨论
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肝硬化大量腹水具有以下优点:①操作方便,局部密封性好;②置入的导管质地柔软,对组织刺激性小,易于保留,且不影响患者的活动及睡眠;③留置时间长,避免了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减少了感染发生的机会; ④直接引流腹水入引流袋,有利于准确记录所引流的腹水量。和传统的反复穿刺抽腹水比较中心静脉导管腹腔置管引流,操作简单易行,组织损伤小,安全可靠,减轻了患者痛苦,使患者易于接受,是个较好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腹腔引流术护理 第5篇
【摘要】 [目的]总结创伤性血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的观察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创伤性血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均早期拔除引流管,顺利恢复,无一例并发症发生,均痊愈出院。[结论]加强创伤性血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病人的观察及护理有利于预后。
【关键词】 胸腔闭式引流;创伤性血气胸;观察;护理
胸腔闭式引流术是胸外科应用较广的技术,是治疗创伤性血气胸的有效方法。胸腔闭式引流是以重力引流为原理,目的是引流出胸膜腔内积气、积液,重建胸膜腔内负压,维持纵隔的正常位置,促进肺复张,同时还利于观察胸膜腔内活动性出血。若护理不当,极易造成致命的危险,因此做好胸腔闭式引流管的观察及护理非常重要。2011年3月—2011年12月我科收治10例创伤性血气胸病人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同时加强了相关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1年3月—2011年12月我科收治创伤性血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病人10例,年龄17岁~70岁,交通意外5例,高处坠落2例,打架斗殴2例,塌方挤压1例;闭合性损伤7例,开放性损伤3例。1.2 结果
本组创伤性血气胸病人经急救处理后均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均早期拔除引流管,顺利恢复,无一例并发症发生,均痊愈出院。2 护理
2.1 胸腔闭式引流管安放位置
本组10例病人均采用腋下置管胸腔闭式引流法[1],行血气胸引流。此法优点在于与传统的锁骨中线第2肋间置管比较,组织创伤小,除经过皮肤、皮下组织外,不必经过胸大肌、胸小肌等肌肉组织,仅经过肋间肌可达胸膜;另外,由于切口瘢痕形成于腋下,较隐蔽,病人心理负担轻,引流效果满意。2.2 妥善固定
将留有足够长的引流管固定在床缘上,以免因翻身、牵拉而发生引流口疼痛或引流管脱出;在搬运病人时,须将引流管用双钳夹管,防止发生引流管衔接处滑脱,气体反流;下床活动时,引流瓶位置应低于膝关节,保持密封,引流瓶不可倒置,也不可高于胸部,必须保持引流瓶在引流部位以下、直立[2]以防引流瓶高过胸腔引流口平面,瓶内液体倒流于胸腔。一般应安放在低于胸膜腔60 cm的位置,以免液体逆流入胸膜腔。2.3 保证有效引流
密切观察水封管中液面的波动情况是引流管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最有效的方法是观察引流管是否继续排气排液,以及长玻璃管水柱随呼吸上下波动约4 cm~6 cm,表示引流管通畅。2.3.1 挤捏引流管胸腔闭式引流术后要定时挤捏引流管,一般0.5 h~1.0 h挤压1次,防止管腔被凝血块堵塞。具体挤压方法:用止血钳夹住排液管下端,两手同时挤压引流管,然后打开止血钳,使引流液流出[3]。有活动性内出血的病人,应不停地挤压引流管。2.3.2 咳嗽有利引流
鼓励病人咳嗽、咳痰及深呼吸运动,促使胸膜腔内气体及血块排出,使肺复张,并可防止肺部感染。对无力咳嗽的病人,应予以协助,一手按压切口,另一手的食指、中指按压胸骨上窝处,刺激总气管,以引起咳嗽反射有利咳痰。对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可给病人行雾化吸入,并予叩背协助排痰,直至肺部呼吸音清晰。2.3.3 体位引流
病人病情平稳,应采取半卧位,予抬高床头15°~30°,使胸腔内积液下流至膈肌,以利引流,并有利于呼吸。在更换引流装置时,所有物品及操作均应保持无菌,以免外源性感染,另外坚持每日更换引流瓶,如引流液量较多时,每日更换1~2次水封瓶内无菌生理盐水,在更换引流瓶时注意先夹闭胸腔引流管,引流瓶装好后,检查玻璃管是否在水面下,然后开放引流管,避免胸腔与外界相通,防止气胸形成。部分病人由于疼痛不愿配合,应耐心向病人讲清体位及其早期活动的重要性,它不仅可以预防并发症,有利机体康复,而且有利于引流、早期拔管,减轻痛苦。2.4 密切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量和性状
详细、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量和引流速度,密切观察引流瓶内水柱波动范围及气泡溢出情况 ,正常情况下引流液开始为血性,或引流管有较多的气泡逸出,以后逐渐减少或引流液转为淡红色乃至血清样。创伤性血气胸病人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后,开始引流出1 000 mL~1 500 mL血液,或随后每小时引流量达200 mL~300 mL,颜色为鲜红色或暗红色,性质较为黏稠、易凝为进行性血胸[4];若伴有越来越多的气泡逸出,表示有肺裂伤或支气管裂伤的可能;若病人出现寒战、高热、头晕、头痛等全身中毒症状,引流出血性浑浊液体,提示血胸已继发感染,形成脓胸。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配合处理。
2.5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水封瓶破裂或连接部位脱节,应立即用血管钳夹闭引流管,或用手将其折叠后捏紧,勿使漏气,并立即更换新的无菌引流装置;若引流管脱落,应立即用手指捏压伤口,消毒后用无菌敷料封闭,报告医生及时处理,绝不可擅自将脱出的引流管再插入胸膜腔内,以免造成污染或损伤;玻璃管水柱随呼吸无波动,病人出现气急、呼吸困难,引流管无折叠、扭曲和受压,表示引流管被血块堵塞,失去引流作用,立即挤压引流管或用无菌等渗盐水冲洗。2.6 拔管护理 h~ 48 h内水柱停止波动,无气、液体排出;或 24 h引流量少于50 mL经X线片检查肺膨胀良好,已无残腔,即可拔除引流管。拔管时,嘱病人深吸气后屏气,迅速拔除引流管,立即用凡士林纱布和无菌纱布覆盖引流伤口,然后用胶布固定,或收紧结扎预置在引流管切口处的缝线[5],以防气体进入胸腔。拔管后注意观察病人的呼吸情况及置管处有无渗血、出血、皮下气肿等,如有上述情况及时处理。3 小结
胸腔闭式引流术的原理是利用重力、保持相对密闭,排出胸腔内的积液、积气,恢复胸腔内负压,促使肺膨胀,恢复呼吸和循环功能,因此是创伤性血气胸的一种重要治疗措施;同时胸腔闭式引流术也能观察肺漏气及引流量,有助于判断胸腔内是否继续出血。也是预防胸腔内感染的重要方法,因此作为外科护士必须熟练掌握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护理,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度的责任心,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或病情变化,立即采取相应的紧急措施。【参考文献】
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护理体会 第6篇
3术后护理
3.1一般护理
(1)术后6h采用去枕平卧位,头侧向一边,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2)术后6h可让患者先喝些温开水,没有不适应的现象,就可以进食少量流食,如米汤、面汤等,但避免进食甜牛奶、豆奶粉等含糖饮料,以防出现肠胀气。(3)术后要按时给予患者按摩腰部及
腿部,1h为患者翻身1次,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褥疮的发生。
3.2引流管及留置尿管的护理
(1)保持各管道引流的通畅,妥善固定。观察引流液颜色、性质、量并做好记录。定时挤捏引流管,防止小血块阻塞,引流管不得高于床平面,以防引流不畅或逆流。(2)留置导尿管是尿路感染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应保持尿道外口清洁、干燥,留置导尿管一般于手
术后24h给予拔出。
3.3伤口护理
要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干燥,伤口完全愈合后(约7天)方可沐浴,每天伤口处置1
次,观察有无红、肿、热、痛的现象以防感染发炎的发生。
3.4阴道出血护理
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的患者因阴道顶部在切除子宫后会做断端的缝合,因而2周内有
少量褐色出血,仍属正常。可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2次,以保持外阴的清洁。
4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密切观察穿刺孔出血情况,穿刺孔出血多发生于术后24h内,多为穿刺鞘拔出后,压迫作用消失而致的穿刺孔渗血和腹壁下血肿。患者术后回病房,护士要及时观察切口有无渗血,警惕腹腔出血。(2)腹胀及肩背酸胀痛,术后可遵医嘱给予低流量吸氧2h,床边关心协助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病人多翻身,取舒适体位,24h拔除尿管后鼓励患者早期下
床活动,一般术后4~5天可完全缓解,无需特别处理。
5出院指导
2周内应避免骑马、骑脚踏车、久坐以免盆腔充血,造成术后的不适。要特别注意避免提重物或做增加腹部负担的活动,满8周后再依个人体力与体质逐渐增加运动量,8周内应
腹腔引流管护理 第7篇
临床作用:引流吻合口处或腹腔内积液,预防腹腔内感染。
观察引流液性状、色有助于判断腹腔内感染的发生。
观察护理: 妥善固定
方法:手术缝线、胶布“S”形固定于腹壁皮肤;引流袋固定于病服上,避免翻身、活动时牵拉脱出。
意义:有效预防腹腔内感染,一旦腹腔引流管脱出,消化液漏入腹腔或手术中积血积液存留于腹腔中,引发感染性腹膜炎导致腹腔内感染。
保持引流管通畅
妥善固定,避免扭曲、受压或折叠,特别是防止引流管脱出,注意巡视病房,观察引流管的情况,定时向远端挤捏,防止管路阻塞。指导病人变换体位时,注意调整引流管位置,避免牵拉及误拔引流管 密切观察引流液
注意观察引流液的色、性质、量、味,准确记录24 h引流量,在术后早期(6 h),重点观察引流液色和量,便于及早发现术后腹腔内出血,术后第1天若出现引流液为大量胆汁,同时伴有黄疸,提示肝外主胆管损伤;若引流液过多,同时含有大量食物残渣,提示腹腔内脏损伤,伴有化脓性感染征兆。量:术后300-500ml/ 24h,后逐渐减量。预防感染 每日更换引流袋,用血管钳夹闭引流管近端,在无菌纱布保护下分离引流管和引流袋,用碘伏棉签沿引流管口切面由内向外环形消毒2遍,在无菌纱布保护下,再将引流管与新的引流袋相连,打开血管钳,以防止逆行感染。拔管指征
一般腹腔引流管放置2~3 日,以无引流液,腹部B型超声检查,病人各项体征正常,无积液即可拔管。
腹腔内引流管如2~3日不能拔除,则每2~3日转动皮管一次,以免长期固定压迫造成继发性损伤。长期带管可用凡士林油纱或氯化锌涂抹,以保护引流管周围皮肤。并发症)感染:可因引流管选用不当、留置时间过久或在引流管护理时无菌操作不严所致。
2)出血:多发生于术后、换药、换管和并发感染时。
3)慢性窦道形成:由于引流不畅、反复感染、异物刺激、坏死组织或留有死腔、引流物放置时间过长而形成。
4)损伤:由于引流位置较深,解剖关系不清,临床经验不足而损伤周围组织和脏器,如损伤肠管、肝脏、膀胱等。
腹腔引流术护理 第8篇
关键词:腹腔镜,肝囊肿,开窗去顶引流术,护理
肝囊肿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肝脏良性疾病, 一般分为多发性肝囊肿或多囊肝及单发性肝囊肿[1]文献报道本病多见女性尤以中老年女性更多, 男女发病比率之比为1∶4[2]。发病部位以肝右叶居多, 约为肝左叶的2倍。对直径>6cm的肝囊肿比较适合行囊肿开窗引流术[3]。我科2000年至2003年共收治肝囊肿患者12例, 2004年1月至2010年8月收治85例, 其中2004年以后收治的患者采用了腹腔镜肝囊肿开窗去顶引流术的方法, 经过系统综合护理,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月至2010年8月我科收治了85例肝囊肿患者, 其中男性19例, 女性66例, 年龄28~85岁。多发性肝囊肿32例, 单发性肝囊肿53例。85例均采用了腹腔镜开窗去顶引流术进行治疗, 住院时间为3~7d。
1.2 手术治疗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碘伏消毒, 铺巾取剑突下、脐下缘、及右侧腹分别0.5~1.0cm的戳口, 造气腹置镜气腹压力设定为10~12mm Hg。囊肿开窗去顶后, 吸净其液体后其旁放置引流管。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腹腔镜手术是近年来开展的手术, 多数患者可能对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不了解而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 担心不能把囊肿处理干净, 责任护士主动向患者介绍腹腔镜手术的过程、优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帮助患者消除手术顾虑。
2.2 术前护理
腹腔镜手术的戳口虽然小, 但皮肤准备也非常重要, 特别是脐部, 因为脐部是腹腔镜最常用的戳口部位, 所以要彻底清洁脐部的污渍。
2.3 术后护理
2.3.1 一般护理
术后给予心电监护, 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和意识, 每30分钟测量1次, 术后去枕平卧6h, 头偏向一侧, 给予氧气吸入氧流量为2~3L/min, 保持呼吸道畅通, 6h后给予半卧位。
2.3.2 引流管护理保持引流管通畅, 每2小时挤压1次, 观
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状, 妥善固定, 应可能不固定于床上。并避免引流管受压阻塞。
2.3.3 饮食的护理
术后6h患者神志清醒便可少量饮水, 第2日无腹胀可进半流食, 指导患者少量多餐, 循序渐进过渡到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饮食。
2.3.4 并发症的护理
(1) 穿刺孔出血:穿刺孔出血多为穿刺鞘拔出后无压迫作用, 敷料粘贴不牢而造成穿刺孔渗血。护士应查看患者返回病房时的戳口敷料。不能因腹壁没有切口而忽视对腹壁伤口的观察[4]。本组有8例患者出现术后6h内穿刺孔渗血浸湿敷料, 及时更换敷料并加压包扎后, 出血得到控制。 (2) 肩部酸痛:正常的腹腔充气压力在10mm Hg左右, 气体总进入量为2~3L[5]如果术中CO2气体压力过高, 时间过长, 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肩部酸痛。术后持续低流量吸氧可使肩部疼痛的发生率明显减轻。本组10例患者出现肩部酸痛, 经局部热敷, 早期活动及延长吸氧时间后可缓解。
3 小结
腹腔镜下肝囊肿开窗去顶引流术使患者创伤小、恢复快、瘢痕小、痛苦轻, 与传统开腹手术护理相比简便容易, 本组85例经腹腔镜手术的患者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手术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刘国礼.现代微创外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1.
[2]吴孟超.腹部外科学[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3:318.
[3]Paterson Bs.GardenO7.Laser assisted laparoscopic excision of liver cyst[J].Br I surg, 1991 (78) :1407.
[4]许爱萍.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儿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1999, 34 (3) :158~160.
腹腔引流术护理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