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放射治疗期间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放射治疗期间范文(精选8篇)

放射治疗期间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在我院行放射治疗的120例头颈部肿瘤患者。所选患者无精神障碍疾病, 能够配合治疗。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120例中, 男72例, 女48例, 年龄28~74岁, 平均 (57.6±4.6) 岁。

1.2 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舒适状况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患者进行调查。舒适状况量表主要包括精神心理舒适、生理舒适、环境舒适和社会文化舒适4个维度, 每项有若干小项。患者以自己的实际感受为依据判断调查条目与自身情况的符合度, 符合程度分为很符合、符合、一般符合、不符合、很不符合。总评分越高表示患者舒适度越高。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共有客观支持、主管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 每个维度分若干小项, 共10个小项。评分越高表示社会支持越高。

以向患者发放调查问卷后研究者需向患者介绍本研究的目的和要求。在患者自愿的前提下对患者进行调查。读写有困难的患者可由研究者向患者提问问卷内容, 研究者代写。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涉及的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舒适度评分

精神心理舒适、生理舒适、环境舒适和社会文化舒适4个维度评分分别为 (55.62±12.51) 分、 (48.63±13.78) 分、 (70.13±12.34) 分、 (80.21±9.65) 分, 整体舒适总平均分为 (61.32±7.68) 分。有家属陪伴者95例, 舒适总评分为 (64.35±8.64) 分;无家属陪伴者25例, 舒适总评分为 (52.36±7.68) 分,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伴有糖尿病患者52例, 舒适总评分为 (54.36±6.57) 分;无糖尿病者68例, 舒适总评分为 (64.97±7.36)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放疗≤10次者48例, 舒适总评分为 (67.68±6.74) 分;放疗>10次者72例, 舒适总评分为 (53.21±7.21) 分,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社会支持评分

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3个维度评分分别为 (23.65±4.58) 分、 (9.74±2.87) 分、 (6.57±1.87) 分, 社会支持总分为 (42.36±7.38) 分。

3 讨论

本研究中, 影响患者放疗期间整体舒适度的因素有放疗次数、有无家属陪伴、是否合并有糖尿病等。一般情况下放疗次数越多, 辐射对机体的损伤越大, 患者不良反应会显著增加, 舒适感会下降[3]。另外患者在有家属陪伴的情况下, 生理以及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可以从家属方面得到帮助, 也可以有效排解压力, 对患者的身心状况产生积极影响, 因此, 良好的家庭支持是影响患者身心状况的重要因素。此外, 是否伴有糖尿病也是影响患者舒适感的重要因素[4]。糖尿病患者平时在饮食以及日常活动中均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疗期间不方便之处会增加, 由于担心病情, 心理上压力会进一步增加, 从而导致舒适感下降。有研究表明, 糖尿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病会使患者微血管发生阻塞性病变, 从而导致组织灌注下降, 患者舒适度明显降低[5]。除了这些因素之外, 年龄、患者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均是影响舒适度的因素。一般情况下, 年龄较大患者接受放射治疗过程中舒适度较低, 文化程度低者舒适度也较低。经济基础较好患者治疗过程中所忧虑的事情较少, 总体舒适度会增加。本研究有家属陪伴的95例患者的舒适总评分高于无家属陪伴的25例患者,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伴有糖尿病患者舒适总评分低于无糖尿病者。放疗≤10次患者舒适总评分高于放疗>10次者。

综上所述, 头颈部肿瘤患者放射治疗期间影响舒适水平的因素包括是否合并糖尿病、放疗次数、是否有家属陪伴等。在治疗期间, 家属应多陪伴患者, 尽量减少放疗次数, 提高患者舒适度。

摘要:目的 探讨头颈部肿瘤患者放射治疗期间舒适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在医院行放射治疗的120例头颈部肿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采用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舒适状况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来进行调查。结果 患者整体舒适总平均分为 (61.32±7.68) 分, 社会支持总分为 (42.36±7.38) 分。有家属陪伴患者舒适评分高于无家属陪伴者, 无糖尿病患者舒适评分高于有糖尿病患者, 化疗次数≤10次患者舒适评分高于化疗次数>10次者, 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为提高头颈部肿瘤患者放射治疗期间舒适水平, 可积极鼓励患者运用社会支持, 增加家属陪伴时间。

关键词:头颈部肿瘤,舒适水平,放射治疗,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宋启斌, 胡伟国, 姚颐.头颈部肿瘤患者放射治疗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0, 32 (5) :380-381.

[2]余燕, 吴小南.头颈部恶性肿瘤放疗患者近期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19 (4) :86-87.

[3]马艳会, 娄霄, 杜平.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期的营养状态变化及毒副反应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5, 21 (7) :1021-1024.

[4]张海兵, 许建伟, 郑少俊, 等.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放疗期间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6, 29 (1) :32-36.

肺癌放射治疗 第2篇

方法:对60例肺癌患者放射治疗的方法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经治疗显著改善46例,部分改善13例,无改善1例,改善率98.3%。

结论:肿瘤局部控制率高、放射反应小等优点。

【关键词】放射治疗;肺癌

原发于支气管黏膜和肺泡的恶性肿瘤称原发性支气管肿瘤简称肺癌。

不包括气管癌及转移性肺癌。

治疗前积极治疗患者的并发症,放疗期间应加强支持治疗措施,积极处理放射反应,以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放疗[1]。

我院~对肺癌病放射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收治的肺癌病60例,男46例、女12例,年龄40~76岁,平均年龄65岁。

经临床影像和组织细胞学检查确诊为肺癌。

病理分类:鳞癌26例,腺癌 13例,小细胞未分化癌14例,大细胞未分化癌7例。

1.2 方法

1.2.1治疗前准备 治疗前应有完整的诊断、分期、患者一般状况的资料,并及时处理相应的合并症,如糖尿病、肺炎、肝肾功能异常、高血压等。

1.2.2放射剂量 非小细胞肺癌,根治剂量通常为:鳞癌55~65 Gy/6~7周;腺癌60~70 Gy/6~8周、术前放疗或亚临床处治疗剂量可控制在35~45 Gy/3~4周。

肺野内实质性肿瘤实际受照剂量比软组织中的肿瘤照射剂量大10%~20%(因射线经过的肺组织厚度不同而变),临床上应特别注意。

近年来也有采用48 Gy/4次/4天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报道。

小细胞肺癌,以往认为小细胞肺癌的合适剂量为45~50 Gy,超分割放疗或高剂量常规分割放疗,1.5 Gy,每天2次的超分割放疗同步化疗的5年生存率为26%。

CALGB 8837的研究发现常规分割70 Gy合并化疗的6年生存率高于30%。

1.2.3射线选择 适合的射线选择应根据肿瘤的大小及其在肺内的位置而定,对巨大且贴近胸壁的肿瘤,用相对斜野照射时,15 MV以下X射线,因其70%剂量区可大于野间距的1/2,故剂量分布明显优于10 MV以下的X射线。

对位于肺内位置深、体积小的肿瘤,射线能量则不宜选择太高,以免在肿瘤表面形成二次剂量建成区会影响肿瘤的受照剂量。

1.2.4三维适形和调强放射治疗 定位CT的扫描范围上界为环甲膜,下界为肝下缘。

GTV应在肺窗勾画,包括肺癌原发灶、短径大于1.0厘米的淋巴结。

鳞癌CTV为GTV外放6毫米,腺癌需外放8毫米。

并发肺不张患者应事先进行葡萄糖代谢显像,以准确确定GTV的范围、减少正常肺体积的受照射剂量。

2 结果

显著改善46例,部分改善13例,无改善1例,改善率98.3%。

3 讨论

肺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无特异性,早期诊断率低,各种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的生物学行为相差颇大,近年来的疗效有所提高。

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原则接受50~60 Gy/5~10次/1~2周立体定向放疗,其中18例在立体定向放疗之前接受常规放疗40~60 Gy/20~23次/4~6周的常规放疗。

术前化疗能够提高患者生存率。

多项随机研究标明手术切净的仅有肺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不需要术后放疗、术后放化疗,术后放疗会使2年生存率由55%降至48%;但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可以考虑术后放疗。

Ⅳ期病例都有转移[2]。

对于有症状的脑转移、骨转移患者应首选放疗,尽快缓解患者症状,然后化疗;对于无症状的患者应首选化疗,适当辅以小范围的姑息放疗。

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原则,局限期20世纪70年代的随机研究证明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放疗疗效优于手术,放疗的5年生存率为4%,手术组为1%(并且这一例也是起初选择手术,后来改为放疗);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原则是:首选放化综合治疗,其疗效优于单纯放疗,也优于单纯化疗。

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能耐受该方案足量化疗和同步50~60 Gy放疗;化疗期间早加放疗优于晚加放疗;化疗后放疗的照射范围以化疗后的病变范围为主;放化疗后胸部完全缓解的患者应接受全脑预防性照射,荟萃分析表明脑预防照射把3年生存率提高5.4%。

广泛期以化疗为主,配合放疗可以较快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数十年来最基本的照射方法是每周治疗5天,每天照射1次,每次照射1.8~2 Gy。

对非小细胞肺癌的局部有效率大约30 %~40%。

近年来基于对肺组织属于放射迟反应组织的认识,有的单位采用减少每次照射剂量,增加照射次数,总疗程时间不变,总剂量增加的超分割射照方法,旨在保护肺组织免受过分损伤的前提下,提高肿瘤受照剂量。

通常采用每周治疗5天,每天照射2~3次,间隔4~6小时,每次照射1.1~1.2 Gy,该方法早期放射反应比常规分割重[3]。

加速超分割照射主要是期望通过缩短疗程时间,克服分割放疗期间肿瘤细胞的再增殖,而又不增加正常组织的后期反应。

方法是减少每次照射剂量,增加照射次数,并缩短疗程时间,增加总剂量,称为加速超分割照射。

例如采用每周治疗5 d,每天大野照射2次,间隔8小时,其间针对肿瘤灶局部补充小野照射1次,每次各1.1 Gy。

分段照射在疗程中休息一段时间,一般为2~3周;意在便于减轻前一阶段的急性放射反应或中间插入化疗。

但若仍按常规分割,则疗程时间延长,故放疗进度或总量应作适当调整,才不致降低生物效应。

大剂量少分割照射对旨在缓解症状、减轻痛苦的姑息治疗病例,可采用每次照射3~5 Gy,每周2~3次,个别情况下可1次给予10 Gy,每周1次,2~3次结束,以减少往返搬动病人的负担。

也可用于术前放疗。

【参考文献】

[1] 殷蔚伯,谷铣之主编.肿瘤放射治疗学.第3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107-1111.

[2] 马胜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单纯放射治疗.中国癌症杂志,,15:224-227.

[3] 殷蔚伯,谷铣之.肿瘤放射治疗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092-1095.

局部晚期肺癌患者的放射治疗进展【2】

摘要:目的:探讨近年来放射手段应用于局部晚期肺癌的治疗进展,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在勾画靶区和分期中的应用、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超高放射线(HLET)及呼吸门控技术放射治疗;局部小细胞肺癌包括掌握治疗的时机,放射治疗的分割方式和剂量、预防性脑照射、照射靶区方法,使局部晚期肺癌治疗取得了一定成果,提高了患者生命质量。

关键词:局部晚期肺癌 放射治疗 进展

肺癌为在世界范围内严重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据统计显示,在美国癌症死亡的总人数中,肺癌分别占女性(25%)与男性(31%)。

在癌症死亡人数之首[1]。

因患者在就诊时大部分已属于肺癌晚期,治疗效果不佳,Naruke等报道采用外科治疗局部晚期肺癌5年的生存率仅为5%[2],主要认为局部晚期肺癌侵及邻近的器官不适合采用手术治疗,且扩大切除会导致较高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使实施完全性切除的可能性不大。

放射治疗期间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5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58例头颅部肿瘤放疗治疗期间出现的营养不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9)与观察组(n=29)。观察组中有女11例,男18例,年龄25~56岁,平均(41.7±3.2)岁,放疗时间(7.1±0.7)d。对照组中有女14例,男15例,年龄26~55岁,平均(40.2±2.4)岁,放疗时间(7.0±0.9)d。两组基本资料的对比(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放疗护理,同时,将放疗的基本治疗与饮食的注意事项充分告知患者。观察组采用营养护理,主要内容有:勤与患者沟通与交流,对其饮食习惯给予充分掌握,进而制定针对性的营养护理方案,慢慢将患者的不良饮食习惯改变,同时,指导患者对饮食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给予充分掌握,一定情况下可以在床边实施营养指导。两组患者都接受42 d的护理干预。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与护理前后的体质量密切观察。

1.4疗效判定标准:显效表现为患者经过护理后的体质量保持在护理前的1%左右;有效表现为患者经过护理后体质量比护理前降低5%;无效表现为患者经过护理后的体质量比护理前降低超过5%。

1.5 统计学分析:全部数据都选择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计量资料利用(±s)表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与护理后体质量的对比:

由表1可知:两组患者在护理前的体质量的对比(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体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对比:由表2可知: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93.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

注:与对照组对比,*P<0.05

3 讨论

致使肿瘤患者产生营养不良的原因:疾病本身:肿瘤属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一种,患者每天的代谢量较高,致使患者每天的营养摄取量不足,导致营养不良。另外,头颅部肿瘤会致使患者嗅觉与味觉异常,对患者的食欲造成影响,出现营养不良[2]。治疗原因:放射治疗对肿瘤细胞杀伤的过程中,也会杀伤正常组织细胞,对患者口腔自洁作用造成影响,很容易致使患者口腔内菌群的变化,出现较多的口腔炎症,对患者的日常饮食造成影响,从而出现营养不良[3]。

针对上述发病因素,实施有效的营养干预,可将患者的营养不良症状明显改善,要求护理人员需要将患者的不良饮食习惯给予及时的结症,同时,向患者与家属说明科学饮食的意义,因为肿瘤摄取了饮食中的大量营养,所以,患者必须多食用高热量与高蛋白类食物,确保每天的营养供给,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禁烟禁酒,不食用辛辣食物,对于由于产生口腔并发症而出现的焦虑等不良心理者,给予有效共同与指导,增加其治疗的信心。

本研究结果表明: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体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93.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表明营养干预能够改善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期间出现的营养不良情况。综上所述,对头颈部肿瘤患者放射治疗期间实施营养护理,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对其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摘要:目的 探究头颈部肿瘤患者放射治疗期间营养不良的护理体会。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5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58例头颅部肿瘤放疗治疗的营养不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9)与观察组(n=29)。对照组采用常规放疗护理。观察组采用营养护理。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体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93.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结论 对头颈部肿瘤患者放射治疗期间实施营养护理,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对其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期间,营养不良

参考文献

[1]向晓芳,周洪英,王睿.头颈部肿瘤患者放射治疗后食欲下降及相关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5,22(7):843-845.

[2]夏欢,王阁.信息支持对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放射治疗后生存质量的影响[J].西部医学,2015,27(9):1403-1405.

放射治疗期间 第4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2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500例肺癌脑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中, 男性294例, 女性206;年龄22~87岁, 平均年龄51.2岁。所有患者经过组织学或细胞学检验证实为肺癌, 其中非小细胞肺癌183例, 小细胞肺癌67例;患者经过CT或MRI检测证实发生脑转移, 转移病灶为1~5个, 转移病灶的直径为1~4cm;患者中鳞癌327例, 腺癌34例, 颅外转移5例。所有患者都没有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 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显示血象表现均基本正常。所有患者的预计生存期均大于3个月。患者均出现了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161例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出现了偏瘫和轻度昏迷的现象, 9例患者表现出现运动障碍, 11例患者出现思维和意识障碍。患者发生脑转移的部位多为额叶、顶叶、颞叶或小脑等部位。

1.2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使用伽马刀放射治疗或全脑放射治疗。放疗设备包括玛西普旋转式头部伽玛刀, 25个钴源, 定位扫描系统采用美国GE1.5T MRI, 计划系统采用SUPER PLAN3.0。316例患者接受伽马刀放射治疗, 治疗时先使用计划系统经由计算机勾画出患者肿瘤轮廓并计算出治疗肿瘤体积后, 使用伽马刀进行一次性治疗。使用伽马刀进行放疗时对肿瘤边缘的放射剂量为12~18Gy, 平均放射剂量为15.6Gy, 边缘等剂量曲线为33%~78%, 平均为51%。184例患者接受全脑放射治疗, 治疗时使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进行全脑放射治疗, 放射剂量为200~210c Gy/次, 每周放射治疗5次, 放射总剂量范围在3000~4000c Gy。接受放疗的患者颅内肿块较大, 先使用全脑放疗使肿块缩小后再进行局部放射治疗, 局部补充剂量约为1500c Gy。所有患者在放射治疗期间都使用甘露醇30~40mg/d或地塞米松5~10mg/d以及适当利尿剂进行配合治疗以降低颅内压力。伽马刀放疗组和全脑放疗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差异不明显, P>0.05, 具有可比性。

1.3 疗效评价

本次治疗共持续2个月。治疗结束后2个月内, 对患者给予MRI影像学诊断以及颅脑CT检查。对伽马刀放疗组、全脑放疗组患者的近期疗效、中位生存期、1年生存率、1年无颅脑病灶进展生存率进行观察, 同时统计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不良反应评估方法为RTOG放射反应评价方法) 以及死亡情况。随访期间失访的患者, 按照末次就诊日期, 以死亡进行计算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数据均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17.0当中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以t进行检验, 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对比

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结束后伽马刀放疗组和全脑放疗组在近期疗效、中位生存期和1年无颅脑病灶进展生存率方面无明显差异, P>0.05,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伽马刀放疗组和全脑放疗组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81.96%和78.53%, 两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结束后, 伽马刀组2例患者出现颅内压升高和骨髓抑制的不良反应, 经过对症治疗后逐渐缓解最后消失;全脑放疗组19例患者出现顽固性脑水肿和骨髓抑制, 17例患者经过脱水剂、激素等药物支持治疗后症状逐渐消失, 2例患者由于病情严重在治疗后3个月内死亡。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出现的比率差异明显,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肺癌脑转移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严重疾病之一, 也是肺癌患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小细胞肺癌患者在确诊后约有20%已经发生了脑转移, 在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死亡尸检中发现脑转移发生率高达80%以上[2]。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约有30%会发生脑转移, 癌细胞以大细胞未分化癌和腺癌居多, 鳞癌次之。研究报道发生脑转移的肺癌患者如果不接受相关治疗中位生存期只有4周左右, 单纯外科手术治疗中位生存期约为5个月, 全脑放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可达3~6个月[3]。

肺癌患者发生脑转移主要是由于肺癌细胞可以不经肺毛细血管的过滤直接经过心脏、颈动脉转移到脑部进而发生脑转移[4]。发生脑转移的患者会出现头痛、呕吐、视觉障碍、性格和脾气发生改变等现象, 这可能和肺癌转移到脑部进而引发患者颅内压升高或脑神经受损有关。头痛为此类患者最为常见的症状, 患者多伴有喷射性呕吐,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视力障碍说明肿瘤已经影像或压迫到视神经[5]。患者除上述比较典型的症状外, 还可能出现复视、阵发性黑蒙、意识障碍、血压增高、脉搏减慢等, 如果病情比较严重甚至发生脑疝、呼吸停止等生命危机的现象。

临床治疗肺癌脑转移患者的常见方法包括外科手术、放疗、化疗等。由于肺癌脑转移瘤多数为比较清晰的圆形病灶, 其放射生物学特性也显示为早反应组织, 因而比较适合放射外科治疗。放射外科治疗主要包括射波刀、伽马刀、X刀等技术, 放射外科治疗的疗效比较显著并且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比较小, 因而正逐渐成为临床治疗肺癌脑转移患者的主要方法[6]。

患者接受放射治疗时, 医生应该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决定使用全脑放疗或伽马刀放疗。伽马刀放射治疗一般适用于任何脑部出现单发或多发瘤的患者, 也适用于有手术禁忌而无法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治疗后如果患者出现肿瘤复发可以再次接受治疗。据报道, 伽马刀放射治疗患者的平均生存期约为9个月。这种治疗方法具有微创、治疗时间短、并发症较少、无直接治疗死亡风险等特点。治疗后患者可能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癫痫等不良反应, 经过对症治疗后一般这些症状会逐渐消失。全脑放疗一般适用于患者颅内出现弥漫性转移瘤因而不具备手术治疗的情况。研究报道, 全脑放疗可以使50%左右患者改善症状, 患者接受治疗后存活时间可达1~6个月, 平均存活时间为3个月。全脑放疗的疗程比较长, 放疗的总剂量一般不超过3000c Gy, 放疗一般可以分10次照射完成。有关研究数据显示:不良反应发生率可能会受到总剂量增加、或者是分次照射的方式而出现明显的提升, 且不利于治疗效果的保障。接受全脑放疗的患者可能出现脱发、厌食、恶心、呕吐、闭经、发热、听力丧失、急性放射性脑病、视神经萎缩等不良反应现象。这两种发射治疗方法有许多共同点也有许多不同点。一般而言, 全脑放疗主要用于对脑膜瘤生长的预防和控制上, 伽马刀放疗由于可以进行定位治疗, 因而对孤立的肿瘤治疗效果良好。由于脑肿瘤患者的病情复杂多变, 临床医生应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 选择最合适的方法[7,8]。对于肺癌脑转移患者的放射治疗, 还经常使用激素、高渗脱水剂进行辅助性治疗。这些药物一般用于出现脑水肿或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对于出现癫痫的患者在治疗前后要配合使用抗癫痫类药物[9,10]。

我们选取2002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500例肺癌脑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采取伽马刀放疗或全脑放疗, 结果显示, 伽马刀放疗组的1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全脑放疗组, 伽马刀放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出现的比率明显低于全脑放疗组。可能和全脑放疗对患者的辐射面积较大更容易造成伤害有关, 但是对于部分肿瘤体积较大的患者, 建议先使用全脑放疗缩小肿瘤体积, 再进行局部放疗或伽马刀治疗, 其治疗结果应该会更为理想。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肺癌脑转移病灶患者伽马刀放射治疗 (放疗) 及全脑放射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02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500例肺癌脑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使用伽马刀放射治疗或全脑放射治疗。伽马刀放疗组和全脑放疗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差异不明显, P>0.05, 具有可比性。结果:伽马刀放疗组和全脑放疗组在近期疗效、中位生存期和1年无颅脑病灶进展生存率方面无明显差异;伽马刀放疗组的1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全脑放疗组;伽马刀放疗组的不良反应率明显高于全脑放疗组。结论:使用伽马刀放疗的不良反应率较小, 疗效较好, 因而整体由于全脑放疗, 但是在临床实践中也应该考虑患者具体情况而决定治疗方案, 对于肿瘤较大的患者可以将二者结合以取得更为满意的疗效。

关键词:肺癌脑转移,伽马刀放射治疗,全脑放射治疗,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王碧云, 杨海华, 胡炜, 等.全脑放疗加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递归分割分析2~3级的肺癌脑转移的疗效分析[J].肿瘤学杂志, 2011;17 (7) :500 ~503

[2]周迪.厄洛替尼联合全脑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临床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3]史宏志.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肺癌脑转移瘤放射治疗疗效评价的临床意义[D].沈阳:中国医科大学.2009

[4]蔡林波.肺癌脑转移瘤不同放射治疗方法的疗效分析[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07

[5]范秋虹, 孙春花, 田野.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放射治疗的预后因素分析[J].中国肺癌杂志, 2008;11 (3) :382~385

[6]洪芙蓉.肺癌脑转移同期加量调强放射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分析[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13

[7]邹跃;张加望;马敏.多西他赛加顺铂方案结合伽玛刀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168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 2009;11 (9) :1594

[8]薛岩.非小细胞肺癌同期单发脑转移手术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3

[9]程岩, 王丽梅, 张雪彬, 等.大分割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3;7 (6) :378~379

放射治疗期间 第5篇

关键词: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二维放射治疗,临床疗效

鼻咽癌是位于鼻咽顶部及侧壁的恶性肿瘤, 由于我国饮食习惯及近年来吸烟人数的不断增加, 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鼻咽癌发病的重灾区[1]。临床病理研究结果证实鼻咽癌大多对放射治疗具有中度敏感性, 因此放射治疗是目前临床对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但近年来随着对放疗的不断深入研究, 越来越多的放疗手段被临床所应用, 本研究旨在对比调强放射治疗与常规二维放射治疗在鼻咽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筛选2013年12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鼻咽癌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活检证实为鼻咽癌。患者年龄在22~69岁, 平均年龄 (44.9±5.2) 岁, 病理分期为Ⅰ期35例, Ⅱ期82例, Ⅲ期33例。所有患者对本组研究完全知情同意, 已通过我院伦理道德委员会审核, 符合放射治疗指征, 已排除远处转移及心肝肾功能不全不耐受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7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分期等比较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常规二维放射治疗, 取仰卧位, 采用模拟机定位后分割计量进行放疗, 每周治疗5次, 每次2 Gy;观察组行适形调强放射治疗法, 采用CT模拟定位扫描并逐层勾画靶体积并根据体积计划剂量, 根据TPS系统制作放射治疗计划, T1和T2患者总量为69.9 Gy, 分30次治疗, 每次2.33 Gy, T3和T4患者总量为73.92 Gy, 分32次治疗, 每次2.31 Gy, 淋巴结阳性区域照射66~70 Gy, 阴性区域50 Gy。33例Ⅲ期鼻咽癌患者放疗结束后行顺铂联合氟尿嘧啶化疗, 共进行4~6个周期、84~126 d治疗。

1.3 观察指标[2]:

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3个月评估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 根据常规RECIST评估法评价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分为完全缓解 (CR) , 部分缓解 (PR) , 稳定 (SD) 和进展 (PD) , 总有效率 (CR+PR) 。随访治疗结束后3年无瘤生存率于3年总生存率进行评价。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IBM SPSS19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 表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放疗结束时及放疗后3个月CR+PR明显高于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治疗结束后3年无瘤生存率与总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本组实验研究结果证实, 采用调强放疗方式治疗鼻咽癌总有效率高于常规二维放疗法, 并且患者3年无瘤生存率以及总生存率明显高于常规二维放疗法,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实验回顾与资料分析可知, 鼻咽癌病理分型多为低分化癌, 因而鼻咽癌细胞对放疗较为敏感, 但由于鼻咽癌病灶多呈不规则形, 同时病灶周围存在颅底、淋巴以及正常鼻咽组织等重要器官, 因此在鼻咽癌放疗中对脑干、腮腺、脊髓等重要器官组织的剂量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近年来对鼻咽癌的放疗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最大限度提高靶区内的放射生物效应且最大限度地保护正常组织中[3]。

适形调强放疗是近年来临床应用的一种精确放疗技术, 目前主要应用于头颈部肿瘤的放射治疗中, 能够有效保护病灶周围的正常的重要组织器官, 应用安全性已获得临床普遍认可。在对鼻咽癌的放疗应用中, 可通过CT模拟定位手段采用逆向设计使肿瘤的放疗剂量达到最优化, 能够有效克服常规放射治疗照射野的衔接和计划评估存在的问题, 弥补了常规二维放疗中高剂量区与靶区形状的差异性造成的周围组织器官损伤, 既能够彻底的对病灶进行放射治疗, 也可保护周围组织免受辐射损伤, 有效提高了放疗的安全性以及针对性[4]。

综上所述, 采用调强放射治疗方案较常规放疗方案对鼻咽癌患者具有更为理想的临床疗效, 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更高, 极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生存率, 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海东, 赵兴, 丁国臣, 等.调强适形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33) :3725-3726.

[2]马文娟, 张金山, 曹卡加, 等.局部复发鼻咽癌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的疗效比较[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12, 21 (4) :298-301.

[3]芦东徽, 费振乐, 郝文胜, 等.鼻咽癌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的治疗效果与反应的比较[J].安徽医药, 2010, 14 (2) :200-202.

放射治疗期间 第6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2月—2011年3月我科共治疗子宫颈癌放射治疗并发放射性直肠炎病人15例, 年龄26岁~71岁, 平均52.9岁;病理活检:磷癌8例, 腺癌7例。均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电子直线加速器, 用X线照射, 体外照射进行盆腔和宫旁照射, 每天1次, 每次照射剂量2 Gy, 每周放疗5次, 共25次, 放疗总剂量≤50 Gy。

1.2 方法

直肠给药治疗, 全部病人均采用消化道黏膜保护剂十六角蒙脱石达口服, 每天3次, 每次1袋, 给予保留灌肠生理盐水50 mL+十六角蒙脱石2包+地塞米松10 mg+维生素B12 1 000 μg, 每天2次灌肠。有研究用十六角蒙脱石混合液保留灌肠治疗15例放射性直肠炎病人, 治愈11例, 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2]。

1.3 结果

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护理及保留灌肠。2例治愈:腹痛、排水样便下坠感, 里急后重感消失, 肉眼血便消失, 大便潜血实验 (-) ;7例显效 (轻度放射性直肠炎) :腹痛、下坠感消失, 肉眼血便消失, 大便隐血试验 (+) ;6例有效 (中度放射性直肠炎) :腹痛、下坠感里急后重减轻, 肉眼血便消失, 大便隐血试验 (+) 。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大多数宫颈癌病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易出现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 护士要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首先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使其信任护士。其次, 把握病情告知的艺术[3], 及时给予病人心理疏导, 给病人介绍成功病例, 使病人保持乐观情绪, 消除其恐惧心理, 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 从而保证放疗计划顺利完成。

2.2 饮食护理

指导病人少食多餐, 进食富有营养、易消化、易吸收食物, 以高维生素、高能量、高蛋白、低脂肪、少渣、低纤维、清淡饮食为主。避免进食生冷食物。忌食辛辣刺激性、油炸、含糖量高及产气食物, 如洋葱、豆类、碳酸类饮料或易引起肠道敏感食物, 嘱病人注意饮食卫生及个人卫生, 防止胃肠道感染。病人腹泻严重时, 应禁食, 进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2.3 肛门护理

因排便次数增多对肛周皮肤刺激性加大。因此每次便后都要用清水冲洗肛周、会阴, 但不要用碱性清洁剂, 要选用柔软吸水性强的毛巾轻轻拭干肛周, 保持肛门清洁、干燥, 肛门处给予涂油保护, 嘱病人穿纯棉、柔软、宽松、透气的平角内裤, 以减少肛周皮肤摩擦。

2.4 观察护理

放射性肠炎病人随着放疗剂量增加, 大便次数增加, 进食少, 伴恶心、呕吐, 易发生脱水和酸碱平衡代谢紊乱。注意观察腹痛部位、持续时间;记录排便次数、性质及和量改善情况, 及时送检化验。密切观察病人面色、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 并及时记录。如腹痛加剧, 及时报告医生, 积极治疗, 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2.5 保留灌肠护理

保留灌肠前应做好宣教工作, 做好病人的思想准备, 向病人介绍保留灌肠的目的、方法及可能出现不适感症状, 使其了解灌肠用药的重要性, 取得病人主动配合和支持。保留灌肠一般在放疗后1 h内给药[4], 嘱病人排空大小便, 取左侧卧位, 臀部抬高8 cm~10 cm, 用液状石蜡润滑导尿管, 插管时动作要轻柔, 从肛门插入16 cm~20 cm, 用注射器将混合溶液缓慢注入, 如病人感到腹胀或有便意, 嘱其张口呼吸, 休息片刻, 再用生理盐水20 mL冲管, 灌肠完毕嘱病人左右转动体位, 0.5 h后采取俯卧位[5]。每次灌肠液应在肠腔内保留2 h~6 h[6]。临床证明, 给药后药物在肠内保留时间的长短与疗效有密切关系, 保留时间越长, 疗效越佳[7]。

3 小结

放射治疗是宫颈癌的主要手段之一, 然而放射治疗后出现放射性直肠炎是难以避免的。放射性直肠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随着放疗剂量增加, 其毒副反应也相应增加。因此, 做好子宫颈癌病人放疗期间的护理工作, 提高病人依从性, 是确保放疗计划顺利完成治疗的关键。通过可预见护理问题并提前干预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重视心理护理、饮食指导、保留灌肠及肛周护理, 以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治疗质量, 使病人配合治疗, 完成放疗计划。

摘要:[目的]探讨宫颈癌放射治疗引起放射性直肠炎的病人护理及护理效果。[方法]对15例宫颈癌放射治疗并发直肠炎病人在治疗期间实施心理护理及放疗不良反应的观察、饮食指导、保留灌肠、肛门护理等护理措施, 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5例宫颈癌放射并发直肠炎病人, 均顺利完成放疗计划, 其中2例治愈, 7例出现轻度放射性直肠炎, 6例出现中度放射性直肠炎。[结论]有效的护理可减轻放射性直肠炎损伤程度, 提高病人治疗的依从性, 使放疗计划顺利完成。

关键词:宫颈癌,放射性直肠炎,护理

参考文献

[1]胡逸民, 杨定宇.肿瘤放射治疗技术[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9:247-249.

[2]高伏民.思密达混合液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J].实用临床医学, 2002, 3 (5) :83-84.

[3]张兰凤.癌症要告知实情吗?[J].医学与哲学 (临床决策论坛版) , 2007, 28 (1) :60-61.

[4]刘林林, 王红勇, 杨建征, 等.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治疗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近期疗效观察[J].癌症进展杂志, 2008, 5 (6) :316.

[5]朱效勤.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肠炎的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3, 12 (1) :11.

[6]薛萍.复方米汤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J].护理学杂志, 2000, 15 (3) :154.

子宫内膜癌的放射治疗 第7篇

1术后辅助放疗

1.1 术后辅助放疗的意义

关于术后辅助放疗的效果如何已有许多研究。美国妇科肿瘤学组 (GOG) 的Ⅲ期临床试验, 18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放疗, 仅1例复发 (0.5%) ;而在202例术后未接受放疗的有19例复发 (9.4%) , 差异有显著性。尽管老年患者属高危者, 容易发生局部或远处复发及转移, 但经过术后放疗可以提高总生存率 (OS) 及无复发生存率 (PFS) 。Ⅰ、Ⅱ期患者经术后放疗及无术后放疗的5年无瘤生存率 (PFS) 分别为97%及73.1%, 差异有显著性。其中有其他高危因素的患者加放疗与不加放疗疗效差异更显著 (97% vs 47%, P=0.0001) ;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后加用放疗与不具高危因素单纯手术者的OS无差异, 说明对有高危因素的患者辅助放疗可以改善OS。最近美国国家肿瘤研究所调查1988年1月至2001年12月的21249例ⅠA~ⅠC期子宫内膜癌病例, 其中4080例接受辅助放疗, 占19.2%。该研究提示ⅠC期G1或G3、G4术后辅助放疗能改善OS。但也有认为早期子宫内膜癌术后放疗是没有必要的。有报道ⅠB期患者术后无辅助放疗, 复发率 (5%) , 复发者再经放疗后缓解。Ⅰ期的5年PFS为93%, 5年OS为98%。鉴于Ⅰ期生存率高, 复发后再用放疗仍可得到缓解, 所以早期子宫内膜癌可行较保守的处理, 不加放疗仍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有一大样本的多中心研究包括714例Ⅰ期子宫内膜癌, 分成术后放疗与不放疗2组。结果5年局部复发率放疗组为4%, 无放疗组为14%, 但OS并无差异;经过更长期的随访, 结果仍相似, 10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5% (辅助放疗组) 及14% (无放疗组) , 10年OS分别为66%及73% (P=0.09) , 仍无显著差异。截至2005年的研究仍然认为术后辅助放疗并不能改善早期患者生存率。

综合近年一些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对子宫内膜癌术后辅助放疗大致的情况是:①盆腔放疗可以显著降低阴道残端复发;②术后盆腔放疗较单纯手术明显增加严重并发症;③术后放疗并不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1.2 术后辅助放疗的适应证

根据FIGO的手术分期, GOG将子宫内膜癌术后复发的危险度分为3类:①低危组:肿瘤限于子宫, 侵犯肌层<50%, 高、中分化 (ⅠA、ⅠB, G1或G2) ;②中危组:侵犯子宫肌层≥50%, 或G3, 或宫颈受侵 (ⅠC期, G3, Ⅱ期) ;③高危组:子宫外或淋巴结转移。 随着危险度的增高, 复发率及死亡率增加。低危者术后不需放疗, 而高危者则需加辅助放疗, 这似无异议。当前存在争议最多的是中危者辅助放疗是否必要?GOG的Ⅲ期临床试验显示中危组经术后放疗, 复发率有所降低 (12% vs 3%) , 但生存率无显著差异。为进一步验证放疗对中危者的实际价值, GOG将3个高危因素 (G2或 G3, 脉管浸润及外1/3肌层浸润) 结合年龄把中危组分成2个亚组:高中危组 (high intermediate risk, HIR) 及低中危组 (low intermediate risk, LIR) 。HIR的条件是:① 1个高危因素, ≥70岁;②2个高危因素, 50~69岁;③ 3个高危因素, 任何年龄。不具备HIR条件的属LIR。中危组中约1/3属HIR。2/3复发的是在HIR组中。HIR组中接受放疗与不接受放疗的2年复发率差异显著 (6% vs 26%) , 而LIR组的复发率及死亡率都较低, 放疗与不放疗的复发率和死亡率皆未见有差异。因此, 从疗效、并发症、生活质量及费用与效益等因素综合考虑, 应将子宫内膜癌术后辅助放疗限于高危及高中危的患者。这样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术后放疗。

1.3 术后辅助放疗的选择

就临床治疗而言, 需确定其高危因素及危险程度的大小, 哪些患者需辅助治疗, 采用什么样的辅助治疗?并权衡其疗效和并发症, 作出治疗选择。

1.3.1 在决定治疗方案前需关注以下问题。

①病变是否局限于子宫;②是否有可疑或肉眼可见的宫颈病变;③是否有可疑的子宫外病变。在病理诊断方面则应关注:①肌层受侵程度;②肿瘤大小;③肿瘤位置, 病灶位于宫体下段或宫颈;④组织学亚型、分级;⑤有无累及脉管。鉴于以上众多影响因素, 子宫内膜癌术后治疗的选择应区别对待。对有子宫外病变的晚期癌, 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方法, 术后予以盆腔放疗或加腹主动脉旁淋巴区放疗和腔内放疗, 也可配合辅助化疗, 以争取较好的疗效。对早、中期患者, 应尽可能选择对患者机体影响较小的治疗。低、中危的Ⅰ期患者, 选择术后观察或腔内放疗。

1.3.2 术后放疗方式的选择

术后放疗是选择远距离体外照射还是近距离腔内照射也是颇有争议的问题。术后放疗的主要目的是减少盆腔及阴道复发。通常为全盆照射, 剂量40~50Gy/4~6周。对有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或可疑转移者加主动脉旁区域照射。近年有人对传统的外照射提出异议。Fanning等报道, 66例中危子宫内膜癌术后仅用腔内照射而不施外照射, 生存率达到97% (平均随访4.4年) , 2例发生远处转移者并无阴道或盆腔转移, 不加盆腔外照射同样可取得良好的生存效果。纽约Sloan-Kettering肿瘤中心对382例中危子宫内膜癌用单纯子宫全切加术后高剂量率阴道内放疗, 结果患者的5年阴道及盆腔控制率达到95%。他们认为术后单纯阴道内近距离放疗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而且并发症较少。Touboul等将358例子宫内膜癌接受术后放疗的分为两组:196例术后单纯腔内放疗, 158例外照射后再加腔内放疗。结果显示外照射并不能改善局部肿瘤控制率, 外照射明显增加放疗的远期并发症。尽管这些报道显示腔内放疗可以取得较好的阴道及盆腔肿瘤控制率, 但它并不能完全取代外照射, 特别对那些有宫外转移, 仍不应放弃外照射放疗。

2单纯放疗

单纯放疗用于不适合手术的晚期癌或有严重内科合并症或年老体弱的患者。传统观念认为子宫内膜癌根治性放疗疗效差, 5年生存率30%~40%。目前, 这种观念有所改变, 早年单纯放疗疗效差的根本原因是腔内照射错误地采用了宫颈癌的放射治疗方法, 剂量分布不合理。随着放射源的微型化, 后装腔内放射技术的应用和腔内放疗剂量分布的深入研究, 子宫内膜癌单纯放疗的疗效明显提高, 对早、中期癌患者能起到根治作用。上世纪80年代后的子宫内膜癌单纯放疗, Ⅰ期5年生存率超过70%, Ⅱ期也超过50%。早、中期子宫内膜癌放疗的疗效已与手术治疗相接近。但是, 由于采用单纯放疗的病例数较少, 腔内放疗技术的复杂性, 目前国内多数医疗单位对此缺乏经验, 故疗效不如手术治疗。

3术前放疗

随着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法的应用, 分期手术的病理结果成为决定是否需辅助放疗的重要依据。术前放疗以往曾用于子宫较大、宫颈可疑受侵犯或盆腔肿瘤估计切除困难的患者。由于术前放疗影响病理诊断、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判断, 因此目前已较少使用, 仅用于估计盆腔肿瘤难以切除的晚期癌患者。治疗方式也从以往的腔内和 (或) 盆腔照射改为以盆腔照射为主, 其目的是缩小肿瘤, 提高手术切除率。

调强放射治疗的剂量验证 第8篇

1 材料与方法

我院在2004年初安装了带有26对MLC的Varian Clinac 23C/D加速器, 同时安装了Varis Cadplan (包括Helios逆向计划系统) 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和美国Sunnyclear Map Check (Model-1175) 计划验证系统。Helios系统可以进行逆向计划优化, 并生成静态MLC (step and shoot, SMLC) 或动态MLC (sliding window, DMLC) 两种治疗方式的MLC叶片位置生成文件;Map Check1175在同深度的水平面中包含445个半导体探头矩阵, 可同时进行剂量测量及分析。从2004年8月开始, 用6MV X射线对鼻咽癌、前列腺癌等患者开展了DMLC和SMLC两种I M R T方式, 采用同期加速推量放疗方法分割照射, 并同时进行一系列的质量保证工作, 已完成2 0例, 近期效果良好。

2 IMRT计划步骤如下

通过C T模拟获取患者三维假体影像资料, 通过DICOM网络接口将患者影像资料传送到三维计划系统, 勾画靶区和邻近表2使用Mapcheck测量绝对剂量与使用

电离室测量绝对剂量比较危及器官的轮廓, 用Cadplan中的Helios逆向治疗计划系统设计调强计划。一般使用5或7或9个均分圆周角度固定照射野, 优化后的各个照射野的注量图被转换为一系列MLC叶片位置生成文件, 使用DMLC或SMLC技术。当计划被认可后, 通过可移动磁盘将其与相关治疗数据存放在M L C工作站上, 供加速器调用治疗。

3 IMRT-QA计划步骤如下

通过C T模拟获取用于计划验证的固体水模体三维影像资料, 通过DICOM网络接口将固体水模体影像资料传送到三维计划系统, 勾画外轮廓。调用待验证患者的IMRT计划, 包括M L C叶片位置生成文件和相关治疗数据, 以取水下5 c m处为等中心, 并将各个野机架角都转为0度, 归一到等中心处进行计算, 给予剂量2 G y。输出Q A计划及等中心处水平面的剂量矩阵分布图。

I M R T的质量保证首先进行常规质量保证, 特别是M L C叶片运动精确位置质量保证, 此外还应进行以下验证: (1) 照射野注量图验证; (2) 绝对剂量验证; (3) 等剂量分布验证; (4) 剂量位置验证。

将Map Check (Model-1175) 平放在加速器治疗床上, 在其上放置等效水模, 使其4 4 5个探头所在的平面的深度等效于水下5 c m, 并调整床的高度使得探头处于等中心处。保持加速器机架角始终置于0度位置按QA计划单逐野进行验证。整个Map Check软件里就完全地包括: (1) 照射野注量图验证; (2) 绝对剂量验证; (3) 等剂量分布验证 (4) 剂量位置验证。为进一步确认绝对剂量的准确, 在加速器床上放置固体水模体, 调整SSD=95cm, 将0.6cc电离室置于等中心处, 按Q A计划单逐野进行照射, 直接测量绝对剂量。

观察指标, 使用差值的百分比及测试距离符合性 (distance to agreement comparison D to A) 进行对比注量及等剂量线的分布

表1使用差值的百分比及测试距离符合性

和测量的绝对剂量进行观察判断。其中差值的百分比是指测量点与计划点之差的百分比;距离符合性是指测量值和计划值之间的符合性, 也就是测量值的一个点和计划值的那个点作比较时, 两点之间的距离 (mm) 差是否超过要求。

4 结果

在以5%作为上限差值的百分比, 距离符合性为4 m m的范围内, 测量的注量及等剂量分布与计算值的吻合通过率都在9 5%以上;使用Mapcheck测量到的绝对剂量和用固体水模体测量到的绝对剂量与T P S计算值误差在±2%内, 符合要求。

5 结语

实践证明在I M R T中所采用的上述质量保证措施是切实可行的。

6 讨论分析及探讨

Map Check 1175在一个平面中只包含4 4 5个半导体探头矩阵, 对于一个射野来说是否测量密度不够;机架角度的不同, 同一射野是否会影响射线的在射野方向的分布情况;由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是否IMRT也可以像普通3D-CRT一样走向成熟而不用每个病人的计划都进行验证。

摘要:目的验证逆向调强治疗计划计算的位置及剂量的准确性。方法:我院从2004年8月开始用Varian CadPlan逆向放射治疗计划系统。通过MED-TEC固体水、美国Sunnyclear MapCheck (Model-1175) 、0.6cc电离室、Kodak慢感光胶片等验证后, 在Varian2300C/D直线加速器上开展多子野的动态及静态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技术。现已治疗了70多例, 近期效果良好。射野设置方式一般是5、7、9个均分圆周角度固定射野, 静态调强采用1012个剂量调强水平, 剂量学验证的内容包括调强剂量强度分布、位置准确度、相对及绝对剂量、射野误差等。

关键词:MapCheck,IMRT,逆向计划,注量图

参考文献

[1]Xia P, Fu KK, Wong GW et al.Com-parison of treatment plansinvolving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 fornasopharyngeal carcinoma[J].Int JradiatOncol Biol Phys, 2000, 48:329~337.

[2]李高峰, 朱庙生, 吴钦宏, 等.逆向计划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的质量保证[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02, 11:190~193.

[3]Hunt MA, Zelefsky MJ, Wolden S, etal.Treatment planning and delivery of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for primary nasopharynx cancer[J], IntJ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01, 49:623~832.

放射治疗期间范文

放射治疗期间范文(精选8篇)放射治疗期间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在我院行放射治疗的120例头颈部肿瘤...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