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非健康因素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非健康因素范文(精选10篇)

非健康因素 第1篇

关键词:健康,非健康因素,体检,分析

对于既往无疾病史, 没有主观症状, 一向自认为“健康”的人群来说, 他们身上是否存在隐性疾病、尚不能诊断疾病但可能继续发展成疾病的一些体检指标异常的“非健康因素”, 这些“非健康因素”的发生概率及与人群哪些特征存在相关, 值得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去分析研究。从而为健康干预或治疗提供对策, 为其他类似群体的健康问题提供预警, 为政府制定相关卫生政策法规提供客观依据。本研究以2005-2007年嵊州市健康体检人群为样本, 对人群中的“非健康因素”作了分析与研究,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嵊州市2005-2007年中3 801位体检人员, 确定其中3 099名没有既往疾病史、自认为健康的体检人员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 224人, 占71.77%;女性875人, 占28.23%。<30岁组350人, 占11.29%;30~39岁组830人, 占26.78%;40~49岁组1 025人, 占33.08%;50~59岁组593人, 占19.13%;≥60岁组301人, 占9.71%。

1.2 方法

全部体检人员在空腹安静状态下, 抽血检查血常规、血脂、血糖、肝功能、乙肝三项、肾功能, 留尿检查尿常规;B超检查肝胆脾、泌尿系、胃肠道, 女性加查子宫附件;X光胸透, 心电图;常规内科、外科、五官科检查。对体检结果采用我国临床通用诊断标准来进行评定。

1.3 统计学处理

原始数据用Excel97录入计算机, 整理后用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13.0软件, 采用卡方检验、秩和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2 结果

2.1 参检人群中非健康因素分布情况

表1显示, 参检的人员中自认身体健康的3 099人中, 检出隐性非健康因素者2 526人, 占81.5%;健康者573人, 占18.5%。

2.2 不同性别的参检人员的非健康因素顺位情况

与代谢有关的前10位非健康因素见表2, 其中首要原因是脂肪肝[1]。本研究对不同性别的参检者进一步进行分析发现, 脂肪肝、高甘油三酯、高尿酸血症、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中男性人数明显高于女性, 分别是女性的2.10、1.80、6.70、1.07和1.60倍。

2.3 不同年龄组参检人员的非健康因素顺位情况

不同年龄组非健康因素顺位情况见表3。<30岁年龄组首位的非健康因素是高尿酸, ≥60岁年龄组是高血压, 其他各年龄组均为脂肪肝。

2.4 不同职业的参检人员的非健康因素顺位情况

表4显示, 调查的这些职业中首位的非健康因素是脂肪肝, 其次是高甘油三脂。其中脂肪肝患病率最高的是农民, 60.6%;最低的是教师和记者, 25.4%。

3 讨论

现代医学向来认为, 健康与疾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

健康体检能从貌似“健康”的人群中早期发现非健康因素, 及时予以干预, 从而使机体回复健康或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 最终达到降低社会医疗费用的目标。

单纯脂肪肝曾被普遍认为是一种良性疾病[2],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它在代谢综合征以及Ⅱ型糖尿病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而且它也许是许多其他肝脏疾病的辅助致病因素。代谢综合征能直接导致严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造成死亡。分析代谢性非健康因素高发的原因有:近10到20年来生活水平飞速提高, 人群摄入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精细化的食物增多, 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偏少、人体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 致使存在代谢性非健康因素, 但尚未达到代谢综合征, 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男性代谢性非健康因素的发生除高血压以外均大于女性, 男性个体平均存在非健康因素数量也较女性为多。这与男性应酬多, 生活不规律, 工作压力更大等因素有关。

个体检出的非健康因素数量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增多, 表现在各个年龄组中的分布重心从小年龄组向大年龄组移动。在≥60岁组人群中, 健康者仅占2%, 检出3个及以上非健康因素者占总人群的62.9%, 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 更应该注重防患于未然, 远离能导致非健康因素发生的各种高危行为。另外, 高血压检出率在≥60岁组发生率最高, 但高脂血症却在40~49岁组发生率最高, 这两种发病原因有关联的非健康因素, 在年龄分布上却不相一致, 是否提示我们降脂不一定能同时降压, 控制高血压比控制高脂血症更难, 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分析公务员高发的几个非健康因素, 与这个人群长期静态工作、日常活动量小、职场竞争压力大等工作特点有关。而农民高发的脂肪肝、高血压、高胆固醇、尿路结石等几个非健康因素, 与此群体普遍喜欢脂肪油腻、较咸食物有关, 且当代农民生活条件改善, 体力劳动减少, 平常较少有主动饮水习惯等特性。因本课题未对相关人群作社会行为、生活习惯等的调查, 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范建高, 蔡晓波.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亚太地区诊疗指南简介[J].中国医学论坛报:疾病周刊.2007, 8-16. (B1) .

老来瘦,非健康 第2篇

老人稍胖一点更好

赵法教授说:体重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是自然规律,很难保持“健康体重”;而且人过了70岁,食量会自然下降,除非个别暴饮暴食的,只要正常进食,一般都不会胖到哪去。而关于“健康体重”其实还没一个准确定义,目前国内外通常用“体质指数”(体质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来衡量体重是否健康或正常。该指数在18.5-23.9之间者,属正常体重或称之为“健康体重”。《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第6条提出“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在倡导10条健康生活方式中的第一条是“在健康体重范围内尽可能瘦”。

“这些建议对绝大多数成年人来说是正确的,但对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未必适用。近年一些研究显示,老年人稍胖,死亡率反而低。以我本人为例,我今年80多岁了,从没刻意节食过,体重也一直比‘健康体重’超出一点点。时至今日,我还常到处出差、讲学,感觉精力应付得过来。”赵法说,所以对老年人来说,不仅无需“在健康体重范围内尽可能瘦”,甚至稍胖或更有益于健康。

过半老人营养不良

美国圣路易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全球86%以上住院病人和38%的社区老人有营养不良症状。中国的状况也不乐观,门诊中约有30%的老人有营养不良的表现。

赵法教授介绍,老年人营养不良的原因很多。首先是老年人的味觉变得迟钝,再好吃的东西对他们来说都“味如嚼蜡”,再加上不少老年人唾液分泌减少,牙齿又不好,咀嚼功能差,食欲就会大大下降。而老人的胃肠功能往往不好,食物吃进去,不是囫囵吞枣,不消化,就是穿肠而过,吃了就拉,很多营养成分根本吸收不了。此外,营养不良还可能与老年病有关。而糖尿病患者又忌口太多,这也不能吃,那也吃不多,也很容易造成营养不良。

肌肉衰减 老人更易骨折

我们常常见到步履蹒跚、行走缓慢的老人,很多人觉得是正常的。实际上,这些大多是肌肉衰减症的表现。赵法指出,营养不良,蛋白质和能量就会不足。长时间蛋白质不足,老年人的骨骼肌就会老化、萎缩,使得骨骼肌逐渐减少,肌力逐年下降,并逐步发展到难以站起、平衡障碍、极易摔倒骨折等情况,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人们常将老人易骨折归咎于骨质疏松,殊不知“肌肉衰减综合征”也同样是重要因素。根据流行病学调查,50岁以后,人体骨骼肌量平均每年减少1%~2%,60岁以上者慢性肌肉丢失约30%,80岁以上更高达约50%。而肌肉减少30%,将影响肌肉的正常功能。

加强营养和锻炼对抗肌肉衰减

非优质CR影像因素分析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设备

GE R-500型500 MA X线机;柯达CR900系统;郑州新益华医学影像工作站。

1.2 方法

在影像工作站上随机调取一个时间段内无间隔CR影像400幅, 根据《常规X线影像质量标准 (草案) 》[1]的诊断学要求标准, 由2名技师, 1名医师进行阅片, 1名副主任医师审核, 评价图像质量, 分为优质片和非优质片, 对非优质片成因逐一分析并记录之。

2 结果

400幅CR影像, 优质像202幅, 比率为50.50%, 非优质像198幅, 比率为49.50%, 其中废像4幅, 1幅为小儿胸部正位, 2幅为床旁摄影, 1幅为扫描伪影所致。非优质片成因见表1。

曝光指数是CR系统内部的曝光计量表根据入射到影像板 (IP) 上的X线平均照射量做出的相对估算值, 主要用于核定摄影技术条件正确与否的。柯达CR系统正常曝光指数范围为2000-1750, 显示在每幅图像的信息栏内, 可作为核定摄影技术条件正确与否的重要量化指标。198非优质像因素中, 曝光指数过大或过小是指曝光指数大于2000或小于1750, 饰物多为胸罩上金属物、拉锁、纽扣、耳环、项链、衣服绣花等, 铅码摆放指铅号编排不整齐、位置不正确及脱落等, 滤线器条纹是指由于使用滤线器而出现规则的条纹暗影。见表1。

3 讨论

计算机X线摄影 (CR) 的临床应用对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具有特别的意义[2]。CR系统具有较好的图像处理软件和处理功能, 如电子存储、缩放、窗宽窗位调节等, 十分有利于图像质量的管理和评价影像可进行。本文所指的CR影像就是从影像工作站随机调出的图像, 以便于图像质量的评价。柯达CR系统正常曝光指数范围为2000-1750[3], 显示在每幅图像的信息栏内, 可作为核定摄影技术条件正确与否的重要量化指标。

应当指出的是, 评价中, 400幅CR影像中非优质影像的比率达49.50% (198/400) , 基于影像工作站较多的影像处理功能, 多能满足诊断要求, 与传统X线摄影相比, 废像率明显减少, 并可以即时重照弥补, 无废照片打印发生。

表1表明, 造成非优质CR影像的因素达13种之多, 但其中除了滤线器条纹、IP污点 (有些小的污点是不易避免的) , 大部分因素多为人的技术和操作不当造成的。400幅图像各种因素出现总次数达279, 表明1幅图像出现多种因素的频率还是较多的, 但以前4种最多见, 占73.84% (206279) 。

柯达CR-900系统针对人体各部位成像有相应较强大影像模式, 对每幅图像均有曝光指数显示, X线曝光条件选择范围教宽泛。技术人员在选择KV MAS时, 为了追求图像清晰度, "宁大勿小", 使曝光指数过大, 尤其是在四肢较薄部位。

饰物是较为多发的因素, 与技术人员责任心不强、急诊投照、工作量大及患者配合等有关, 可通过设置更衣房、配备患者摄片专用服等措施避免之。

投照体位不正、中心偏移、组织重叠、正侧位片方向不一致, 多见于急诊危重患者, 或为术后病人, 不易搬动。闭气不良多见于小儿。铅码摆放、IP大小及放置、分隔中缝过宽等因素多为工作责任心不强所致。滤线器条纹是使用固定滤线删而出现的一种伪影。IP污点是IP上尘粒所致, 应定期清洁。处理模式不正确是计算机扫描时操作失误造成。

可见, 非优质CR影像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 多为人为因素, 通过规范技术操作, 做到轻、柔、准、快, 把握X线几何摄影的点-X线入射点、线-中心线、面-投射面、体-投照部位之间的关系, 增强影像质量意识, 加强质量控制管理, 可以更好的体现数字化摄影的特点和优势, 提高优质像率。

参考文献

[1]燕树林.放射诊断影像质量管理[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38-50.

[2]于连水, 时振杰.计算机X线摄影 (CR) 的临床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05, 3 (2) :137-138.

梦境非荒诞 善解益健康 第4篇

在睡眠的异相阶段,流经大脑皮层的血流量增加,氧消耗量也增多,这时大脑神经细胞会进行非常活跃的代谢活动,也就是说,这时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并没有处于很深的抑制状态,在某种意义上说还处于“工作”状态。由于被激活神经细胞总是贮存着相应的记忆痕迹,故而神经细胞的“激活”意味着信息内容的“激活”,于是做出各种各样的梦来。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一个学生在考试前睡眠时,很容易做有关考试的梦;一个强烈思念着亲人的人,晚上做梦时可能会在梦中与亲人团聚。这是由于大脑皮层存储这些记忆的神经细胞处于极度的兴奋状态,即使在睡眠时也没有得到充分的抑制,从而继续处于活动状态,因而做了相应的梦。

当外界存在着某些刺激时,这些刺激会传导到被激活的那部分脑细胞中;但由于整个大脑神经系统是处于抑制状态的,自然无法像现实中那样做出反应,于是就会做相应的梦。例如,把几瓶盛满开水的瓶子放在睡眠人的脚后跟,这个人醒来后可能就会详细地讲他的梦,好像梦中他在游山观景,突然森林燃起了大火,火烟到处弥散;他在山里东跑西躲,拼命地逃出了危险。当然,其中的机理和现实的对应不是那么简单,因为通过感觉器官的偶然刺激,会引起大脑皮层相应神经细胞的活动,并且还会与神经细胞过去贮存的某些信息内容联系起来,这就是有些人梦境奇特的道理。

有人认为梦可以预兆吉凶,听起来似乎十分灵验。如有一个病人梦见自己一条腿“僵硬”了,抬不起来;过了一些日子,他这条腿果然患了瘫痪症。再如,有人梦见他的喉咙被绳索扣得很紧,或者被鱼刺梗阻,到医院一检查,真的很“灵”,他的喉头有病。其实,这些现象都可以给予科学的解释。这是由于某个“孕育”着疾病的器官,不断地向大脑皮层发出传入神经的冲动,引起神经细胞的兴奋活动造成的。因为处在发病初期,发出的刺激信号极其微弱,白天人的活动多,大脑皮层接受各种各样的强刺激,这种弱的刺激往往被掩盖了,不易被察觉出来。晚上进入睡眠后,外界进入大脑的刺激信号极少,来自病变器官的微弱刺激相对地变得突出起来,这种在无意识中的“感觉”,就是预兆梦的原因。

有时人还会做噩梦,其原因很多,一是身体有病(如预兆梦),二是可能不良睡眠姿势影响到了正常的心脏活动和呼吸活动,就容易产生噩梦。有位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用棉花把一个睡着的人的鼻子堵塞住,于是这个人便不安地哼哼起来。醒来以后,他说自己做了一个噩梦,梦见有人要勒死他。

有些梦听起来十分荒诞,似乎不可思议,但只要加以分析,这些荒诞不经的梦的每一个细节都来自听过的、见过的或亲身经历过的客观事实。当人清醒时,由于人脑的思维加工的结果,它们就以一定的内容、一定的形式、一定的结构呈现出来,表现出思维的整体性和合理性。而当人睡眠时,由于整个大脑处于抑制状态,平时完整而合理的逻辑思维结构遭到破坏,使平时没有关联的一些片段信息凑合在一起,于是“牛头对不上马嘴”,就构成了一些荒诞离奇的梦境。

一个人睡眠时总要做梦,做梦的内容可以在以前的生活中找到蛛丝马迹。正常的做梦有利于我们智力的恢复,而整夜做噩梦就属于病态了,应及时查找原因,予以处理。

非健康因素 第5篇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上海市肿瘤登记报告系统提供的肺癌患者名单和录入时上海市肿瘤登记报告系统自动生成的随机编码, 抽取所有随机编码尾数为奇数、上海市虹口区户籍和经临床确诊 (组织学诊断) 的原发性肺癌女性患者作为病例组对象, 共151人, 剔除吸烟 (累计吸烟量超过100支或香烟制品累计使用时间超过6个月) 女性5人, 拒访6人, 最后共调查病例组对象140名。选择虹口区户籍的非肺癌女性作为对照组, 培训社区肿瘤随访医生, 入户进行调查。

1.2 调查内容

一般人口学特征、环境及煤烟接触、被动吸烟情况、饮酒情况、肺部疾病史、肿瘤家族史、体质饮食因素和体育锻炼情况。

1.3 资料收集及质量控制

调查表送到疾控中心后, 由专门培训的审表员对所有完成的调查表全面地进行项目审核和逻辑审核, 及时查漏补缺, 修改错误。真实性质量控制:抽查5%的患者进行电话质控和上门质控, 核实调查表内容, 对于问卷内容不符合率>10%的问卷退回重新调查。

1.4 统计分析

采用中文版Epi Data 3.0数据管理软件建立数据库, 进行数据录入, 设置数据输入类型、范围及不同变量数量关系的输入检查程序。对数据进行双人双遍录入, 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无误后转成SPSS文件, 进行逻辑校对, 最后锁定数据库。采用SPSS 11.5进行统计分析, 对两组别一般人口学特征比较, 有序分类变量采用两相关资料秩和检验, 肺癌危险因素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1∶1匹配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2], 变量赋值见表1。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一般人口学特征

病例组和对照组调查对象各140人, 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 (67.05±12.11) 岁。病例组29.29%的对象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 24.28%的对象为初中文化, 27.86%的对象为高中文化, 18.57%的对象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对照组32.86%的对象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 27.14%的对象为初中文化, 25.71%的对象为高中文化, 14.29%的对象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 两组别文化程度没有统计学差异 (Z=-1.139, P=0.255) 。病例组7.85%的人均月收入少于1 000元, 61.43%为1 000~1 999元, 17.14%为2 000~2 999元, 13.58%为3 000元及以上;对照组7.86%人均月收入少于1 000元, 51.43%为1 000~1 999元, 26.42%为2 000~2 999元, 14.29%为3 000元及以上, 两组别人均月收入没有统计学差异 (Z=-0.955, P=0.339) 。

2.2 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2.2.1 肺部疾病。

12.44%对象曾患过肺部疾病 (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和肺炎等) , 有肺部疾病史对象较没有肺部疾病史者肺癌发生危险性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R=3.00, 95%CI:1.09~8.25) 。

2.2.2 肿瘤家族史。

调查对象中有16.4%的人有肿瘤家族史, 83.6%的人没有肿瘤家族史, 有肿瘤家族史的人肺癌发生危险性高于没有肿瘤家族史的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R=2.46, 95%CI:1.22~4.95) 。

2.2.3 被动吸烟及饮酒。

调查发现, 儿童时期是否有被动吸烟与肺癌发生没有统计学联系。44.64%的人在成年时期有过被动吸烟, 33.21%的人在家中被动吸烟, 12.50%的人在工作场所被动吸烟, 11.07%的人在公共交通工具及候车室被动吸烟, 10.00%的人在娱乐场所被动吸烟, 6.07%的人在餐厅被动吸烟。成年时期有被动吸烟的人肺癌发生危险性高于没有被动吸烟的人 (OR=2.56, 95%CI:1.44~4.57) ;成年一周被动吸烟超过2小时较没有被动吸烟的人肺癌发生危险性高 (OR=3.30, 95%CI:1.70~6.39) , 暂未发现被动吸烟不足2小时的人与没有被动吸烟的人肺癌发生有统计学差异 (OR=1.47, 95%CI:0.68~3.18) ;累计被动吸烟年份和是否饮酒与肺癌发生没有统计学联系。

2.2.4 油烟接触。

调查发现, 每日油烟接触时间不同肺癌发生危险性不同 (χ2=8.029, P=0.045) , 每日接触油烟>30分钟较每日接触油烟少于5分钟的人肺癌发生危险性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R=11.16, 95%CI:1.29~26.75) , 每日接触油烟5~14分钟的人与每日接触油烟少于5分钟的人肺癌发生危险性没有统计学差别 (OR=1.38, 95%CI:0.37~5.09) , 每日接触油烟15~30分钟的人与每日接触油烟少于5分钟的人的肺癌发生危险性没有统计学差别 (OR=1.43, 95%CI:0.60~3.42) ;未发现烹饪时是否开窗、通风条件、是否使用油烟机、厨房油烟量和是否使用燃煤等变量与肺癌发生有统计学意义。

2.2.5 月经、生育情况及雌激素。

调查未发现首次月经年龄、患病时是否已经绝经、月经持续年数、生育次数、首次生育年龄、月经是否规律和是否补充雌激素与肺癌发生有统计学意义。

2.2.5 饮食因素与饮茶。

调查未发现每周吃水果天数与肺癌患病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调查发现, 不吃蛋类的人较每日吃蛋类的人肺癌发生危险性高 (OR=3.96, 95%CI:1.09~14.33) , 偶尔吃蛋类的人与每日吃蛋类的人肺癌发生没有统计学差异 (OR=1.34, 95%CI:0.70~2.56) ;有饮茶习惯的人较没有饮茶习惯的人肺癌发生危险性低,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OR=0.59, 95%CI:0.35~0.99) 。

2.2.7 体育锻炼与肺癌发生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没有发现是否进行体育锻炼及每周锻炼的时间与肺癌发生有统计学意义。

2.2 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 (是否患有肺部疾病、肿瘤家族史、成年时期是否有被动吸烟、成年一周被动吸烟时间、每天油烟刺激时间、食用蛋类情况和饮茶等) 作为自变量, 采用逐步回归法拟合Cox回归模型, 结果发现, 有肿瘤家族史的女性肺癌发生危险性高于无肿瘤家族史的女性 (OR=3.60, 95%CI:1.18~10.96) ;成年一周被动吸烟时间超过2小时的女性较没有被动吸烟的女性肿瘤发生危险性高 (OR=6.51, 95%CI:1.95~21.71) ;每天油烟刺激时间超过30分钟较每日油烟刺激时间少于5分钟的对象肺癌发生危险性高 (OR=19.21, 95%CI:1.74~31.61) ;从来不吃蛋类的人较每日食用蛋类的人肺癌发生危险性高 (O R=8.79, 95%CI:1.34~57.78) , 见表2。

3 讨论

吸烟与肺癌的关系已经比较明确, 然而有关非吸烟女性肺癌的危险因素至今尚未十分清楚。本研究发现, 肿瘤家族史、成年一周被动吸烟时间、每天油烟刺激时间和食用蛋类情况等影响非吸烟女性肺癌的发生。

3.1 肿瘤家族史与女性肺癌患病密切相关

调查发现, 有肿瘤家族史的女性肺癌发生危险性增加 (OR=3.60, 95%CI:1.18~10.96) , 肿瘤家族聚集性除与遗传因素有关外, 还与家庭成员暴露于同样的环境、有共同的生活习惯和相似的生活环境有关[3]。

3.2 加强控烟宣传, 减少被动吸烟

调查发现, 33.21%的人在家中被动吸烟, 家是被动吸烟来源最主要的场所之一, 而成年时期一周被动吸烟时间超过2小时的女性较没有被动吸烟的女性肿瘤发生危险性高 (OR=6.51, 95%CI:1.95~21.71) 。施海龙等研究表明, 男性在家中吸烟造成环境烟草烟雾主要作用于婚后女性, 从而增加了肺腺癌的发病风险[4]。

3.3 改善厨房环境, 减少油烟接触

相关研究表明, 烹饪油烟可增加女性肺癌发病的危险性[5]。本研究表明, 每天油烟刺激时间超过30分钟较每日油烟刺激时间少于5分钟的人肺癌发生危险性高 (OR=19.21, 95%CI:1.74~31.61) 。上海市烹饪时一般油烟温度控制在270~280℃, 而当食用油加热至270℃以上时, 释放出的油雾凝聚物有致突变性[4,5,6]。这就提示我们做菜时尽量采用低温烹饪, 采取措施, 降低油烟排放量, 减少油烟接触。

3.4 合理营养摄入

调查发现, 从来不吃蛋类的人较每日食用蛋类的人肺癌发生危险性高 (OR=8.79, 95%CI:1.34~57.78) 。蛋类是人类广泛食用的动物性蛋白食品, 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研究表明, 在致癌环境因素中, 饮食和营养是重要构成部分, 营养素的缺乏可以改变DNA遗传物质的变化, 从而导致癌症的发生[7]。因此, 合理膳食、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氨基酸对于预防肺癌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肺癌,病例对照研究,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吕柯.关于女性肺癌危险因素的社会学原因思考[J].医学与社会, 2002, 15 (4) :23-25.

[2]张文彤主编.SPSS11统计分析教程 (高级篇) [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2002:313-315.

[3]吕嘉春, 朱建琼, 王云南, 等.445对肺癌病例对照的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 2003, 10 (3) :275-279.

[4]施海龙, 何钦成, 戴晓淳, 等.非吸烟女性肺癌危险因素的研究[J].中国肺癌杂志, 2005, 8 (4) :279-283.

[5]Qu YH, Xu GX, Zhou JZ, et a1.Genotoxicity of heated cooking oil vapors[J].Mutat Res, 1992, 298 (2) :105-111.

[6]Zhong L, Goldberg MS, Gao YT, et al.Lung cancer and indoor air pollution arising from Chinese-style cooking among nonsmoking women living in Shanghai, China[J].Epidemiology, 1999 (10) :488-494.

浅析钢琴教学中的非技巧因素 第6篇

关键词:钢琴教学,非技巧因素,对策

一、钢琴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语言也是一门艺术, 与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都具有共性, 钢琴教师重视课堂上的语言魅力, 有助于将语言艺术与钢琴教学完美地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 从而构筑起对艺术的热爱, 加深演奏情感与技术之间的融合, 将教师自身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唤醒和鼓舞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国传统的乐曲《春江花月夜》改编的钢琴曲, 描绘了江南水乡的夜色的温柔多情, 教师跟根据传统文化的特点, 突出水乡温柔缠绵的特征, 为学生营造一个静谧妩媚的环境, 将《春江花月夜》中所描绘的的月色倒映的江楼钟鼓, 月上山头, 渔歌唱晚的景象通过诗意化的语言传达给学生, 同时还可以结合古典诗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诗句为学生勾勒出一幅动人的江南夜景。使用诗意化的词汇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乐曲中的意境美, 进而能够饱含深情的演奏。

除了为学生营造情境美, 语言艺术还能让学生体会出乐曲中的情感基调。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都饱含深情, 有抒发作曲家对于生活的热爱, 对于祖国的眷恋, 对于爱情的歌颂等, 教师向学生介绍这些饱含民族情感及爱国情感的乐曲时, 如能用语言的艺术去感染学生, 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钢琴演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情感情操的培养, 使他们感受艺术大师的人格魅力。富有情感的语言还可以让学生更容易与作品产生共鸣。例如著名的肖邦的《革命练习曲》就是一例典型的作品, 它饱含着对祖国的热爱, 非常富有激情, 肖邦在乐曲中愤然抒发了对于波兰人民抵抗沙俄军队失败的愤慨, 教师在教授这类型的乐曲时, 教师应该用富于英雄气概的词汇来诠释乐曲, 体现作曲家刚毅严峻的形象, 使学生在这些词汇的影响下产生联想, 有意识地主动地去感受波兰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引导学生在弹奏钢琴时能够自发的融入自己的感情, 不自觉地表现出一股不可遏制的冲击力量, 达到情感与效果的统一。

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还具有调控情绪的作用, 启发和激励学生, 但是也要因人而异, 个性活泼外向的学生情感丰富, 表现力强, 但是相应的在练习过程中也容易急躁, 此时教师应该采取温和缓慢的语调, 并用简单重复的语言稳定学生的情绪, 使其达到慢速练习的效果。而性格比较内敛的学生缺乏激情, 教师应该要用鼓励和振奋的语言来教学。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 紧张时要用舒缓的语言宽慰学生, 放松时要用理性的语言来收紧,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 细致观察学生的情绪, 以便随时调控好课堂的氛围, 使钢琴教学课堂达到艺术表现力和弹奏的效果的最佳状态。

二、在钢琴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事项

首先就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其他教学科目不同, 钢琴教学几乎是一对一进行教学, 如果师生处理不好关系, 将对课堂效果产生严重影响。这样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对于学生的人文关怀是十分必要的, 教师通过与学生进行情感的沟通, 偶尔进行娱乐活动以及在课堂内外的配合协调都有利于加强师生间的感情, 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提升学生学习钢琴的信心。教师除了要注重对学生技巧的培养之外, 对于学生的生活也要格外关注, 了解他们家庭背景和近期的生活和心理状况, 进而安排适宜的学习进度和材料, 对于学生的心态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合理调控好时间。如果师生在良好的师生关系里互相交流, 就学者的学习方法、习惯、学习程度进行沟通指导, 会大大增加学习的效率。

其次就是选择好教材, 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比如有的学生对浪漫唯美的乐曲比较感兴趣, 有的对慷慨激昂的曲调特别敏感, 有的则比较钟情于某一个艺术家的曲子等等, 教师要事先调查好学生的偏好, 结合好钢琴教学进度需要, 有针对性的安排好教学, 让每学一个曲目学习的时候要能达到, 让每一位学者越学习越想学习。教材的选取要结合好心态和兴趣, 毕竟钢琴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 这个要求学生不仅知道怎么弹奏, 更让他们“会”弹, 真正爱上这一门艺术, 一旦教材的选取不恰当, 就会导致许许多多学子产生心理误导, 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深谙学习的策略, 钢琴学习必须深入浅出, 结合每一位学生的不同情况, 量身打造适合的钢琴课程。教师还可以对钢琴曲进行技术上的处理, 钢琴教材每个单元都有大量的练习曲, 例如专门正对琶音或者音阶的联系, 很枯燥,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整段的音乐, 对音乐产生足够的兴趣, 再进行分段联系, 最后巩固指法, 反复加强练习。这样首先让学生从听觉上对曲子产生兴趣, 进而激发学生对技巧的兴趣。

最后, 钢琴是一门需要下苦功的学问, 而人的惰性确实很难克服的, 一旦学生产生了惰性, 就是消极反抗、厌学的开始, 这也是大多数学习者半途而废或者达不到很高造诣的主要原因。面对厌学的学生, 教师一定要保持好心态, 用正确的态度和语言来引导学生, 一方面要注意与学生的沟通, 在课堂上倾听他们的心声, 帮助他们积极调整好心态。教师可以在曲子的难以程度上把握好, 由简入繁,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 让学生明白努力就可以打达成预期效果, 并产生愉快的学习体验。还可以在进行教学时, 穿插音乐史的教育, 例如音乐家在创作时的奇闻异事等, 通过讲故事的方法, 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也可以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钢琴教学也可以利用好多媒体, 通过动画和声音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也有助于学生对钢琴技巧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要和那些太急于“望子成龙”的家长做好工作, 从根源上解决好问题。

参考文献

[1]曹理.《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6年1月

[2]张丹宁.《高师钢琴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科教文汇, 2007年10月

[3]代百生著.《钢琴教学法》[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年3月

鲁迅小说中的非情节性因素 第7篇

鲁迅小说中的非情节性因素,从它在作品中的结构地位来说,通常表现为故事前的“序言”,故事结局后的“结语”以及故事发展过程中的“穿插”。从表现形式来说,大体有两种情况:一是在第三人称的作品中,由作者直接出面发表议论,如《阿Q正传》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 《狂人日记》开头的一段“识”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在第一人称的作品中,由“我”来发表的,如《孔乙己》《一件小事》《祝福》 《故乡》等篇,就多有这种非情节性的议论插入。出现在鲁迅小说中的这种非情节性的议论或抒情,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点化作品的主题

文章的主题应该贯穿于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刻画之中,从情节和场面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情节在它展开的过程中,应该打动读者,感染读者,在读者心中掀起感情的波涛。但有时候,作者为了帮助读者把自己的感受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和思考,为了帮助读者准确地把握隐蔽在情节、场面中的见解和命意,往往在基本情节宣告结束之时,展开一点抒情和议论,使得主题更加明朗化。《故乡》就是这种情况。结尾那三小节带有浓郁抒情味和深刻哲理性的议论,是“我”的心理活动,但很显然,它并不是情节本身,也并非以交代情节、表现人物为主要目的,它实际上是作者在引导读者一起思考着出路:故乡的人们在走着怎样的生活道路?能不能沿着这样的道路走下去?新的路在哪儿?怎样去踏出一条新的道路来?这里不难看出:有这个“点化”跟没有这个“点化”是很不一样的,它起着一种思想上的“聚光”作用,使作品所揭示的生活内容和由它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得到本质的提挈和明朗的显现。

二是深化人物的性格特征

非情节性因素以人物心理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固然有时可以寄寓作者的思想和观点,但归根结底,必须扣合人物的性格,使人物的内心世界得到深入细致的表现。试以《祝福》为例。小说中的“我”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他的性格特征是通过一系列人物关系体现出来的。但作为一个次要人物,作品不可能提供更多的篇幅来从人物的关系中表现他。为了把“我”这个人物性格的丰满性揭示出来,作品通过“我”的心理活动,展开了几小节的议论。一是关于“说不清”的一段议论;一是关于“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的议论;还有一处是关于“……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的议论。这几处议论,揭示了世态的炎凉,现实的严酷,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作者在将“我”放在与其他人物关系中进行描写的同时,加上这些富于抒情味的议论性的内心独白,深化人物的性格,显示人物的主要特征,使其不单单以一个简单化了的陪衬者和单纯的故事讲述人的身份出现,而是成为一个具备自己的血肉和灵魂的活生生的形象,从而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容,配合了主题思想的表达。

三是强化事件本身的思想意义

在《一件小事》中,中心事件是围绕车夫与“我”对撞倒老女人这件事的不同态度展开的。从这件小事中体现出的车夫品质的可贵,“我”的皮袍下面的“小”,都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如果这真是不带任何背景的孤立的事件,那就确乎是小事一件。为了强化这件小事所包含的重大意义,作者安排了开头和结尾的两段抒情性的议论,将“国家大事”与“一件小事”相映照,将赫赫“大事”“不留什么痕迹”与区区“小事”却“至今忘记不得”相对照,这就至少从几个方面强化了事件本身的意义:在那“冠盖满京华”的腐恶环境里,它是增长勇气和希望的闪光;在那文治武功的重压下,它是劳动者优秀品质未曾泯灭的明证;在探索出路的知识分子的思想上,它是促人觉醒的提示。两节议论所造成的一种对照,反射出这件普普通通的小事的强烈思想光芒,发挥了赞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的艺术力量。

鸡非典型新城疫发生的免疫因素分析 第8篇

1 雏鸡新城疫母源抗体对首免的影响

母源抗体是从母体中获得的被动性免疫抗体, 一方面对雏鸡的早期抗新城疫感染起着积极的作用, 另一方面又会影响新城疫首次免疫接种的效果。一般接种时母源抗体愈高, 接种效果愈差;母源抗体愈低, 接种效果愈好。在高母源抗体雏鸡群中实施新城疫首次免疫有很大的盲目性。如果首次免疫的时间过早, 可能造成高价母源抗体中和疫苗病毒而使免疫应答降低, 导致整体抗体水平下降。首次免疫效果失败容易引起非典型新城疫的发生, 因此, 制定一个合理的免疫程序以减少母源抗体的干扰是非常必要的, 其中最重要的是确定首次免疫的时间。研究表明, 雏鸡母源抗体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先升高后降低, 最高值多出现在3~5日龄, 之后一直处于下降趋势。首次免疫时间应该在3~5日龄之后, 在实际当中多选择为7~10日龄, 具体的时间应参考母源抗体的HI水平。目前普遍认为, 鸡群HI抗体平均值在6log2以上才能有效地防制该病, 6log2以下被认为比较适合首免, 再考虑到6log2以下新城疫病毒侵入问题, 所以5~6log2时进行首次免疫较为可靠。首免与二免之间 (20~30日龄) 为非典型新城疫的第一个多发阶段, 其中雏鸡新城疫母源抗体对首免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2 免疫程序设计不合理

免疫程序应该根据家禽的生长发育特点、疾病流行特点、抗体消长规律等进行制定, 许多免疫程序只能用来参考, 不能一成不变的照搬, 要因地、因禽、因场而异, 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免疫程序。个别有鸡场为防止早期感染新城疫, 盲目超前免疫, 1日龄做新支二联活苗, 因为中和了雏鸡的母源抗体, 后又未能及时加免, 造成了抗体出现空白期而发生感染;有的养殖户提前做法氏囊疫苗, 结果造成法氏囊严重损伤, 从而抑制了鸡群对新城疫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有的养殖户没有根据发病特点适时调整免疫程序, 结果导致新城疫抗体应答不能达到正常水平;有的养殖户没有进行抗体水平检测, 两次免疫间隔时间太长, 致使鸡群在一定时段出现新城疫抗体水平过低状况, 等等。以上免疫程序的问题都会导致新城疫免疫的效果低下, 是非典型新城疫发生的重要诱因。新城疫免疫程序的科学制定, 应该结合本场的实际情况和当前的流行病学, 并定期进行新城疫抗体水平监测, 根据监测结果和防制效果, 适时调整和完善免疫程序。为了保证免疫程序的合理性, 必须将新城疫抗体水平监测纳入到养殖场的常规工作当中, 及时掌握鸡群的免疫状况, 选择适宜的免疫时机进行免疫, 缩短“免疫空白期”, 并做到适时强化免疫, 保证新城疫免疫抗体水平。

3 疫苗方面的影响

国内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成功的经验告诉人们, 坚持积极的免疫政策是控制消灭动物疫病最为关键的工具, 疫苗依然是当前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主要法宝。鸡新城疫的防控同样如此, 新城疫疫苗成为养殖过程中使用最普遍的疫苗。但是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 新城疫疫苗的滥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新城疫疫苗的滥用, 主要是弱毒苗, 这与我国对新城疫感染群的处理方式有关, 还与人们偏面的追求高抗体水平而盲目加大剂量有关。当发生新城疫时, 欧美等发达国家主要以销毁感染群的方法扑灭, 而我国则多采用疫苗紧急接种为主, 隔离消毒为辅的措施来控制新城疫, 这可能是我国存在多种基因型新城疫毒株和同时流行多种基因型毒株的根本原因。当发生鸡新城疫后, 使用高于预防剂量4~10倍的新城疫弱毒苗进行紧急免疫接种, 这是我国养殖户普遍采取的措施。实际上, 利用新城疫弱毒苗进行紧急免疫接种治疗是不合理的, 因为弱毒苗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治疗性疫苗。研究表明, 长期多次使用弱毒苗, 大剂量使用弱毒苗, 都会造成病毒的变异和产生新的基因型毒株, 而且还可以导致机体免疫应答反应疲劳, 形成免疫抑制。新城疫弱毒苗进行紧急免疫接种虽然有治疗效果, 可以暂时控制病情, 但同时也造成新城疫病毒的变异, 这可能为以后新城疫的大流行带来隐患。因此, 应重视新城疫疫苗使用的副效应, 不能把疫苗作为鸡新城疫防控的唯一手段。除了疫苗滥用之外, 还存在以下问题:疫苗质量问题, 疫苗市场上的新城疫疫苗质量参差不齐, 许多产品不合格, 导致鸡群的免疫水平差异很大;疫苗选择不当或使用不当, 如疫苗剂量、使用方法和时间出现问题, 导致疫苗接种不能达到预期免疫效果;疫苗之间的影响, 如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免疫选用中强毒疫苗会造成免疫抑制, 降低鸡群对新城疫疫苗的免疫应答而诱发新城疫。我国家禽业中使用的新城疫疫苗以传统疫苗为主, 如新城疫Ⅳ系、Clone30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 所以当前对现有新城疫疫苗的合理利用仍是防制非典型新城疫的重要措施。目前认为, 通过以下方式可以改善新城疫免疫质量:新城疫弱毒疫苗和油佐剂灭活苗联合使用;减少Lasota疫苗和Clone~30苗的使用, 或交替使用;选择使用新的疫苗, 如以色列生产的VH-328 (45) 和国产的新城疫M10弱毒苗。

4 鸡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鸡体的免疫功能状态是新城疫免疫成功与否的关键, 免疫抑制和免疫麻痹会直接导致免疫效果的失败。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禽白血病、鸡马立克氏病、鸡传染性贫血等, 都会因破坏鸡的免疫系统, 造成鸡群免疫力下降, 属于家禽的免疫抑制病;鸡群发生应激时, 如转群、注射、高温等, 影响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 在一定程度也会抑制鸡体的免疫功能;在为预防新城疫过程中, 用户不断加大疫苗使用量和使用频率, 也会导致机体产生了免疫抑制和免疫麻痹。鸡群中存在免疫抑制时, 造成鸡群免疫力下降, 正常的新城疫疫苗免疫后免疫应答差, 抗体水平不能保护鸡体抵抗新城疫病毒的攻击, 容易发生非典型新城疫。新城疫的免疫主要分为两部分, 即体液免疫与局部免疫, 只有两个系统都产生足够的抗体才能有效地防止新城疫。油乳剂灭活苗免疫能提高鸡体的体液免疫, 活疫苗免疫能刺激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局部黏膜免疫, 二者配合使用能提高新城疫的免疫效果。

5 新城疫病毒变异的影响

非必要剖腹产危害健康 第9篇

专家说,我国的实际剖腹产率要比世界卫生组织46%的调查结果还略高,至少可达到50%。中国选择剖腹产的孕妇中,有25%完全没有必要。剖腹产在我国已是一个社会问题,很多老百姓认为:由于产妇娇气怕疼,剖腹产会“比较省事”、安全。除了有些医院为了赚钱鼓励剖腹产之外,产妇甚至千方百计托关系要求剖腹产,这导致医生的压力非常大。

人类用阴道分娩的方式繁衍后代是有道理的,对母婴都有好处。自然分娩的孩子出生后不容易出现湿肺,肠道的有益菌也会更多,可以帮助孩子更早建立免疫系统。研究表明,现在很多孩子的多动症、脆弱等心理问题可能都与剖腹产有一定关系。

从妈妈的角度来说,80%的人手术后都会有粘连。如果由于其他疾病需要再次进行盆腔手术,第一次的剖腹产手术还会给盆腔手术造成困难。

新疆贫困县影响因素非参数模型分析 第10篇

新疆地处中国的边缘地带, 自然环境恶劣、远离中心城市、消息闭塞, 目前有27个国家级贫困县, 3个自治区级贫困县, 2010年新疆统计调查大队对新疆30个重点县的300个村进行了贫困程度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村中有180个贫困村, 其中南疆三地州所占比例为68.89%;全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4643元, 南疆三地州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28.58元, 其中工资性收入仅为426.93元。研究各贫困县间的共性特征, 找出影响新疆贫困县的最主要因素, 对扶贫开发、制定相关政策具有指导意义。

一、文献综述

(一) 关于多维贫困的概念

1.1996年, Anand, S.and Sen, A.在《The Income Componen of the Human Development Index》中提出贫困理论应主要突破传统流行贫困论中将贫困等同于低收入的狭隘界限, 提出用能力和收入来衡量贫困的新思维, 通过重建个人能力来避免和消除贫困。

2.2001年, 叶万普在《中国贫困问题研究大纲》是这样定义贫困的:“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称, 是由低收入造成的缺乏生活必需基本物质和服务以及没有发展机会和手段的这样一种生活状况。”

3.2005年, 尚卫平、姚智谋在《多维贫困测度方法研究》中提到“理论界有人提出贫困应该表现为福利的缺乏, 而福利是一个多维概念, 除由收入水平决定外, 还可能包含公共产品的提供、住房供给、扫盲和平均寿命等;相应地, 贫困也是一个多维概念。”

(二) 贫困县研究现状

1.2007年, 陈立中在《中国转型时期城镇贫困测度研究》中运用了数理经济学的方法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贫困测度指数, 并且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进行了贫困测度与分析, 通过科学的贫困测度来准确识别贫困人口, 诊断贫困问题, 为反贫困政策的制订提供了科学依据。

2.2008年, 刘娟在《贫困县产业发展与可持续竞争力提升研究》中运用了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系统分析和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及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以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主要分析对象, 对贫困县产业可持续竞争力的现状进行指标测评和发展阶段定位, 对制约贫困县产业发展的内外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 最后得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要想提高贫困县的区域生存、发展能力, 就必须以提升产业可持续竞争力为核心, 加快贫困县的产业发展。

3.2010年, 李翠锦在《新疆农村贫困的测度及其变动原因分析》中运用了拟合效果最佳的Lorenz曲线模型测算了FGT贫困指数, 定量测度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新疆农村贫困的规模, 并通过FGT贫困指数分解进一步分析了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因素对新疆农村贫困的变动效应, 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概观上述各类学者对多维贫困的理解与研究, 虽在不断的更新与完善中, 却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许多理论大都停留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 只注重了物质品的需求而忽视了最基本的精神生活需求, 缺乏系统的实证研究。

二、多维贫困变量的选择与筛选

由于新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 所以本文拟从人均耕地面积 (x1)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 (x2) 、人均地方财政支出 (x3) 、人均牲畜头数 (x4) 、人均粮食 (x5) 、在岗职工平均货币工资 (x6) 、工业生产总值在总产值中的比重 (x7) 、边境县 (x8) 、少数民族聚居区 (x9) 、南北东疆 (x10)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x11) ;对影响新疆贫困县的贫困因素进行分析, 找出影响各县贫困的最主要因素, 以期为新疆贫困县脱贫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一) 数据的正态性检验

*.这是真实显著水平的下限, a.Lilliefors显著水平修正

表1中, 人均耕地面积、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人均地方财政支出、人均牲畜头数、人均粮食、工业生产总值在总产值中的比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个变量的正态性检验p值均等于0, 说明无论显著性水平多大, 以上变量均显著不服从正态分布;在岗职工平均货币工资的正态性检验P值=0.063, 说明在显著性0.1的水平下, 在岗职工平均货币工资亦显著不服从正态分布。

(二) 变量的筛选

本文采用Wilks’lambda方法进行识别贫困县变量的筛选, 并运用Wilcoxon秩和方法对所筛选出来的变量进行检验, 具体过程及结果见表5。

表2中第1步表明少数民族聚居区 (x9) 是最先进入模型的, 其进入模型的F值是21.94, Wilks’lambda=0.786893, P值小于0.0001, 说明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判别贫困的最重要变量;对贫困县与非贫困县作关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秩和检验, 由于检验统计量的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α (0.1) , 因此认为贫困县与非贫困县中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 即进一步确认了少数民族聚居区是识别贫困的最重要变量。表2中第28步表明剩余变量按先后顺序依次进入模型的是:人均牲畜头数 (X4) 、工业生产总值在总产值中的比重 (X7) 、人均耕地面积 (X1) 、在岗职工平均货币工资 (X6) 、边境县 (x8)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 (X2) 、南北东疆 (X10) , 以上变量关于Wilks’lambda检验统计量的P值均小于0.0001, 说明以上7个变量均可作为判别贫困的重要变量, 且识别贫困的能力依次减弱;对贫困县与非贫困县作关于以上七个变量的秩和检验, 由于检验统计量的概率P值均小于显著性水平α (0.1) , 因此认为贫困县与非贫困县中人均牲畜头数、工业生产总值在总产值中的比重、人均耕地面积、在岗职工平均货币工资、边境县、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与南北东疆七个方面的分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即进一步确认了以上7个变量是识别贫困的重要变量。模型外、内变量无进无出, Wilks’lambda分析方法的自变量选择结束。

三、新疆贫困县非参数K近邻判别模型识别

(一) 非参数模型选用的意义

目前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多元判别分析法, logistic回归法和神经网络法, 这些方法虽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存在的问题是其过于严格的前提条件, 如logistic回归法无需假定任何概率分布, 也不要求等协方差性, 但该模型对样本的要求比较高, 随机性较大的样本可能造成模型参数的最大似然估计不存在, 最终导致建模失败;神经网络是一种对数据分布无任何要求的非线性技术, 它能有效解决非正态分布、非线性的预测评估问题, 但它存在“黑箱线” (即不具解释性) 、结构确定困难性、训练样本集大和训练效率低等缺点;多元判别分析法最大优点在于其具有较好的解释性和简明性, 缺陷是较严格的前提条件要求数据服从多元正态分布和协方差矩阵相等。而基于非参数密度估计的非参数判别法能够避免样本的多元正态分布假设、样本的协方差矩阵相等假设和自变量与因变量间关系符合线性的假设。综上所述, 本文将运用K近邻估计法构建新疆各县是否贫困的判别模型, 旨在说明这种模型的稳健性和预测的准确度。

(二) 新疆贫困县非参数K近邻判别模型的识别分析

1. K近邻方法简介

K近邻方法 (KNN:K-Nearest-Neighbor) 是一种基于非参数的多元变量判别方法, 最早由Fix和Hodges (1952) 与Cover和Hart (1967) 等人提出, 主要用于概率密度函数的估计和判别分析, 它不仅放松了对变量正态性要求的统计假设, 同时它也放松了回归中的构造链接函数的要求。KNN方法的数学语言描述形式如下。

使用k近邻规则, kn (或者有节时) 最短距离能够被保存。在这些k距离中, 令kt代表与组t相关的距离值。那么, 与均匀内核方法一样, 组t在点x的近似密度函数则为:

2. 非参数K近邻判别模型的建立

以新疆3个自治区级贫困县为测试样本集, 其它80个县为训练样本集.首先对样本的原始数据变量利用SAS的判别过程选择适当变量进行模型构建, 本文采用Wilks’lambda判别方法来挑选变量;其次, 对于上述过程所选出来的变量, 再利用非参数Wilcoxon秩和方法对其进行检验, 当P值大于显著性水平0.1时, 则删除相应变量, 得到建模变量如表5所示。最后, 利用K近邻法对筛选出来的最主要变量进行非参数K近邻判别模型的构建, 结果表明, 当且仅当K邻近点取4, 误判率最小, 结论符合实际。

3. KNN方法模型的训练样本集判别结果

由表3与表4可以看出:对于非贫困县组来说, 训练样本集中共有53个非贫困县, 正确的分组有44个县市, 占该组的83.02%;错误分组的有9个县市, 占该组的16.98%, 即非贫困县组中的特克斯、哈巴河、且末、温宿、沙雅、阿瓦提、泽普、麦盖提与和田共9个县市由原来的非贫困县被判别为了贫困县。对于贫困县组来说, 训练样本集中共有27个国家级贫困县, 正确的分组有25个县市, 占该组的92.59%;错误分组的有2个县市, 占该组的7.41%, 即贫困县组中的巴里坤与尼勒克共2个县市由原来的贫困县被判别为了非贫困县。总的正确率为86.25%, 说明预测结果将会较精确。

之所以造成了各县贫困判别的失误, 可能是因为贫困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一维的概念, 即以收入来衡量, 而本文通过筛选出来的8个变量将贫困构造成了一个多维贫困, 从多方面来衡量贫困, 这样将有助于正确地识别贫困与非贫困。

4. KNN方法模型的测试样本集预测结果

由表5可知, 测试样本集中共有3个县市, 即裕民、伊吾、和布克赛, 它们均被预测成了非贫困县, 这也正好说明了这3个自治区级贫困县与国家级贫困县间的差异。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 主要结论

1.由Wilks’lambda分析方法进行变量筛选的结果可知, 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均牲畜头数、工业生产总值在总产值中的比重、人均耕地面积、在岗职工平均货币工资、边境县、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与南北东疆八个因素可以用来识别贫困县, 且识别能力依次减弱。

2.训练样本集中, 特克斯、哈巴河、且末、温宿、沙雅、阿瓦提、泽普、麦盖提与和田共9个县市由原来的非贫困县被判别成了贫困县, 而巴里坤与尼勒克共2个县市由原来的贫困县被判别为了非贫困县;总的回判准确率为86.25%。

3.测试样本集中, 裕民、伊吾、和布克赛3个自治区级贫困县均被预测成了非贫困县, 这也正好说明了这3个自治区级贫困县与国家级贫困县间的差异。

(二) 政策建议

1. 加强贫困地区畜牧业和加工工业的发展。

根据本文研究可得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牲畜头数都是影响新疆贫困的重要因素;人均耕地面积越多的县市应大量发展畜牧业与农产品加工业, 来提高经济效益, 从而减小贫困程度。人均耕地面积少的县市应发展其它的产业, 如地方特色产业, 旨在缩小贫困县与非贫困县之间的差距。

2. 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工业生产总值在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越小的县市, 说明工业发展落后, 则地方财政收入较少, 支出也少, 当地的经济发展较缓慢, 人们的生活质量下降, 贫困程度就会越严重。所以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政策,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调整产业结构, 对优势产业的发展加大投入, 从而使贫困县能尽快脱贫。

3. 加大边境县的财政扶持力度。

边境县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原因而造成经济发展落后, 贫困程度较严重, 所以政府应加大对边境县的财政扶持力度, 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 从而使边境县尽快脱贫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娟.贫困县产业发展与可持续竞争力提升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 2008 (5) .

[2]陈立中.中国转型时期城镇贫困测度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7 (5) .

[3]尚卫平, 姚智谋.多维贫困测度方法研究[J].财经研究, 2005 (12) .

[4]管金玲.新疆城市反贫困战略实施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 2007.

[5]王敬涛.贫困度量与分析问题探讨[D].厦门:厦门大学, 2007 (3) .

[6]叶万普.中国贫困问题研究大纲[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01.

[7]吕文婧.贫困理论的系统分析[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 2003.

[8]李翠锦.新疆农村贫困的测度及其变动原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11) .

[9]解恒.贫困度量问题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 2006.

[10]Anand, S&Sen, A. (1996) .The Income Component of the Human Development Index[J], NewYor-k:UNDP.

[11]Alkire, S.&Foster, J. (2008) .Counting and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Measures“OPHI Working Paper Se-ries (7) , www.ophi.org.ukSen, A.K, 1976”, Poverty:An Ordinal Approach to Measurement.Econometruca[J], 44, 219-3231.

非健康因素范文

非健康因素范文(精选10篇)非健康因素 第1篇关键词:健康,非健康因素,体检,分析对于既往无疾病史, 没有主观症状, 一向自认为“健康”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