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风流寡妇》尽风流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风流寡妇》尽风流(精选4篇)

《风流寡妇》尽风流 第1篇

关键词:课文,炼字,方法,教学重点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有云:“‘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开。”一个“闹”字,运用通感手段,化视觉印象为听觉感受,将春色点染得十分生动,让人真切感受到了蜂飞蝶舞、春意盎然的氛围。清人刘体仁云:“一‘闹’字,卓绝天古。”作者宋祁也因“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扬名词坛,被世人称作红杏尚书,彰显了“闹“字的魅力。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僧敲月下门”中的“敲”,都可以说是点睛之笔。

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文,我们也可以浓缩成一个字,这样做凸显教学重点,使得教学主次分明,有章可循,而且能有效避免一些弊端,如旁逸斜出,剑走偏锋,条分缕析,面面俱到等。在研读文本时,教师根据不同文本的不同特点,可以尝试从不同的方面加以提炼和概括。

一、从课文主旨入手

主旨,就是作者究竟想写什么。它是一篇课文的中心所在,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或目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我们可以将其主旨浓缩成一个“乐”,以此作为教学重点。不管是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都留下了鲁迅童年快乐的足迹,组成了他挥之不去的甜美回忆。百草园里看似毫无情趣的植物、动物,在鲁迅眼里都变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充满了勃勃生机;美女蛇的故事,离奇曲折,引发了他的好奇心;雪地捕鸟,满足了他的游戏心理,快乐自在其中。这些给他的童年生活带来无穷乐趣。三味书屋,在很多人看来,是单调枯燥乏味的;对于鲁迅,这里是他的另外一个乐园:有机会他可以跑出去玩,爬上花坛折蜡梅、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趁老师读书入神,他可以在座位上做游戏、画画儿等。而老先生的和蔼、博学,不太束缚孩子也不是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和快乐的。

有人却认为,课文的主旨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我觉得是剑走偏锋。主要理由有三:一是《朝花夕拾》是鲁迅少年时代的生活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匕首;二是课文的叙述浑然一体,前后一致,不存在前褒后贬之说;三是鲁迅写作此文时,正与许广平热恋,他自然想和爱人更多地分享自己的快乐。

“此文中的景是儿童心的景,情是儿童心里的情。”鲁迅是站在孩子角度写孩子的感受,我认为批判之说,是成人错误性的理解,是强加给孩子的。

教学时,教师把握住“乐”这一主旨,就能做到“一览众山小”了。提炼和概括课文主旨,应当是教师研读文本的第一要务。主旨一现,云开雾散,教学自然就做到有的放矢了。

二、从课文题目入手

题目,就是一篇课文的“眼睛”。它语言简短凝练,其作用也是多样化,或表明线索,或概括内容,或暗示主旨,或吸引读者,或表达情感,或指出主要人物,不一而足。所以说,教师在研读课文时题目不容小觑。《伤仲永》一文,我们就可以从题目入手,提取一个“伤”字,以此展开教学。“伤”有哀伤、惋惜之意。课文紧紧围绕“伤”字,写了可“伤”之事,为何而“伤”,其间流露出作者的“伤”之情,表明了作者的观点看法。在首段叙事中,详写了仲永初露时的情形,真切地刻画出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为“伤”做铺垫;然后写他的父亲贪求钱财、目光短浅和愚昧无知,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丧尽的原因,而“泯然众人”是可悲的结局,是必然的结果,这一悲剧怎能不使人“伤”呢?仲永的表现前后对照,可谓“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课文中让作者“伤”的人有很多:仲永父亲———“利其然也”“不使学”;仲永———天资聪慧,却不知努力,自甘堕落;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宾客其父”“以钱币乞之”。“环境造人”,仲永的悲剧,也是当时社会大环境的一个缩影,所以作者也有“伤”世风之意吧。虽然“伤”,但作者的目的并不在于讽刺谁,批评谁,而是想告诉人们:后天的教育与培养很重要。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人要衣装,文要题装”。由此可见,课文题目不可小觑。有些课文,教师以题目为抓手,不妨这样提问:“为什么用这样的题目?”“这样的题目有什么好处?”“可否替换一个题目?”围绕课文题目设置悬念来推进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防止教学旁逸斜出了。

三、从内容方面入手

内容,就是作者写了些什么。它是作者表达情感思想、表述观点看法的凭借,而把握课文内容是教学的第一步。《最后一课》是一篇三千字左右的短篇小说,主旨严肃宏大,涉及内容较多,我们不妨把教学内容浓缩成一个“变”字。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探讨:第一,课文中心人物的“变”———小弗郎士(既是线索人物,又是提升主旨的人物)上课前和上课后的表现有哪些“变”?然后进一步思考他为什么会“变”(以此探讨韩麦尔,因为他是小弗郎士思想发展和成熟的一种映衬,也是课文中的重要人物)。第二,其他方方面面的“变”。

具体内容列表如下:

教学时,教师以有关写“变”的内容为切入点,这样就像庖丁解牛一样,不显山,不露水,慢慢地引导学生体味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不变”之心———亡国痛、民族魂和爱国情。特别是小弗郎士,他虽然贪玩、幼稚、不爱学习,但毕竟不是一个坏孩子———“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在“变”中,小弗郎士也有“不变”之根,所以在韩麦尔的影响、感召之下,他的民族意识、爱国情怀自然就会被唤醒激发出来:“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语歌唱吧”。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文字多,篇幅长,容量大,头绪多,教师如果能甄选出主干教学内容精读,就能有效避免面面俱到,或泛泛理解的随意性,或条分缕析的浪费时间,从而实现把课文读深、读透的目的。

四、从线索方面入手

线索,就是贯穿课文整个情节发展的脉络,它把课文中的各个事件联成一体。抓住了线索,就能很容易地掌握课文的段落结构。《丑小鸭》一文中比较清晰的线索就是丑小鸭的流浪经历。细细研读,我们可以发现另一条暗线,那就是一个“痛”字———丑小鸭一路成长一路痛。在养鸭场,遭受嘲弄和虐待,丑小鸭因“痛”“飞过篱笆逃走了”;当野鸭被猎杀,面对猎犬追击,丑小鸭因“痛”(“我丑的连猎狗也不咬我了”)“又跑开了”。面对生命之初的“痛”,丑小鸭选择的是盲目逃跑。在农家小屋,面对鸡和猫的奚落排挤,丑小鸭因“痛”决定“我想还是到广大的世界里去好。”此时的丑小鸭在“痛”中有所觉醒,对未来生活产生了朦胧的向往。特别是,它第一次看见美丽的白天鹅,有“说不出的兴奋”,此时丑小鸭开始明确了自己的成长目标。可是,命运没有眷顾这只丑小鸭,再次残酷无情地袭击了它———几乎被冻死在冰冷的湖面,让丑小鸭体味了极“痛”。丑小鸭经历的种种“痛”,不仅仅有身体之痛,更有心灵之痛,虽然有“痛”相依相随,但丑小鸭始终“向着明亮那方”。如果它没有一路的“痛”,就只会成为养鸭场里的天鹅,而无法成为翱翔于天空,享受众人赞美,内心充满幸福却又谦逊的天鹅。丑小鸭一路的“痛”,很好地诠释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思想。

明线易见,暗线难得。教学时,教师如果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课文隐藏的另一条线,就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深入文本、解读文本,更好地了解作者的经历、情感、思想及时代背景等,进而实现“知人论世”。

五、从课文章法入手

章法,就是课文的组成结构。它是内容的呈现形式,是布局谋篇的技巧与方法。《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采取了反复穿插的章法,课文时而写眼前的事(毕业典礼),时而回忆往事,这种交替叙述使得课文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摇曳生姿。课文记叙了作者参加小学毕业典礼的经过,其间穿插了“昨天去医院看爸爸”“赖床不起受惩罚”“爸爸喜爱花”“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和“常常有人要我做大人”等。在反复穿插中,我们发现,爸爸爱子之情,更甚于爱花之情;爸爸培养了英子的学习意志;爸爸锻炼了英子的生活能力。其间,英子还回忆了遇见的一些人:在宋妈看来、不跟弟弟妹妹吵嘴就是长大;在兰姨娘看来,不招妈妈生气就是长大;在蹲在草地里的那个人看来,到更广阔的天地去闯就是长大。

生命是一场大的遇合。一个民歌手遇见了关关和鸣的雎鸠,于是有了诗;牛郎遇见织女,于是留下了一场凄美的爱情,以及永不褪色的神话;小英子遇见了爸爸,还有《城南旧事》中提到的秀珍、妞儿、四眼狗……于是,她长大了。我们可以把课文中穿插的内容浓缩成一个“遇”字,并把它作为教学重点,因为英子就是在与这些人相遇、叮咛和离别中慢慢长大的。在英子眼里,最美的就是相遇———虽然“这些人都随着我的长大没有影子了”,但是她哀而不伤,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是她这种情感基调的最好解读。特别是文末的点题:“爸爸的花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这两句话暗示,虽然爸爸离开了人世,但是他撒在女儿心中爱的种子正在发芽、长叶,而且开出了美丽的花。

章法之美,体现了课文变化之美。教师可以此引导学生提炼课文的表达规律,从布局谋篇的角度引导学生欣赏课文,进而体会作者将文面写美,将主旨写亮的构思方法。

六、从重点词句入手

重点词句,指的是能解释课文核心意义的词句。它能体现课文特点,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反映课文的核心意义。《小石潭记》一文中的“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这能让我们直接体会到作者的心情,那就是一个“乐”字。《文心雕龙》中有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不管是因景生情,还是融情于景,我们都能发现作者内心之“乐”,何“乐”之有?“隔篁竹,如鸣佩环”———“乐”音之美;“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乐”水之凉;“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乐”石之奇;“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乐”树之美;“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乐”水之清;“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乐”鱼之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乐”溪之曲;“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乐”溪之幽。石潭之景宛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作者虽然隐隐有孤寂凄凉之情,但依然难掩他的心中之“乐”,并“记之而去”。

教学时,抓住重点词句,有时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收到片言居要、举一反三的效果。抓住重点词句,帮助学生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教学艺术。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所有课文都可以浓缩成一个字,这需要根据课文的内容、主旨和形式,以及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而定。尝试将一篇课文浓缩成一个字,这是为教师研读课文提供一个思维的方法和路径,目的是为了实现更好的“聚焦”,而不至于乱“花”渐欲迷人眼,“沉醉不知归路”。

方寸金石尽风流 第2篇

钟思中,名石,号楚丁,1950年生,湖北荆州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湖北分会会员,湖北省微雕协会高级工艺师。香港(海外)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南纪印杜理事。

自幼随父习书学艺,四十多年来勤奋斗室,临池不辍,书法、篆刻、微刻等作品曾先后在海内外多家媒体作专题报道。数以千计作品被日本、新加坡、台湾、韩国及美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人士收藏。近年在国内外一些重大赛事中,亦先后多次荣获一二三等奖。2006年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中荣获特等奖,其作品更被中国长城学会、中国国家博物馆及世界艺术家联合会德国分会永久收藏。

书画和金石是两门孪生姐妹艺术,在表现艺术上是同条共贯的。一幅书法或绘画艺术作品,如果没有一枚好的印章相配是称不上完美作品的。而这寸指之间却有着无穷无尽的内涵,这也许就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之处吧。

思中先生是湖北人氏,故取号为楚丁,习书学艺,年轻时代已名扬长江两岸。为了追求书法和金石艺术而走遍神州,寻访大江南北的古文化遗址,吸收中华文化的精髓。

微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而钟思中先生的微刻作品,除了内容丰富之外,更具书法精湛、字体多变、布局巧妙之特色。

若说思中先生的微雕代表着最高艺术成就,那么篆刻又源于他的书法,他的书法追求精准、雅致。他的正草、隶书均很熟练,笔画间且独具匠心。在篆刻中,思中先生以小篆见长,这使他的金石篆刻奠定了牢固的根基。他的金石篆刻走笔多变,线条有力,布局精彩,具有一种江南人的书卷气。他的印章常有大胆留白,这是继金石大师齐白石之后,中国传统治印中所表现的优点技法。而他的独到之处在于字笔之间的巧妙相连,使人感觉到中国字的科学合理,从中使人领略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思中先生的印章精准、平衡,有一种独到的韵味,从中使人得到一种艺术的享受。其治印整体布局具有中国人独有的智慧,让人有一种流连方寸天地宽的感觉。中国文字本具有广泛美学意义,即“协和”二字。“协和”则调和之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认为“中庸”是调和之本,只有“中庸”才是儒文化的原本,才能是汉族在历史上呈现出较强大的同化的作用和能力。然而,思中先生却认为,他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者之一,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他愿与华夏志同者一起拓展艺术空间,在金石的方寸天地中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含蓄艺术 第3篇

司空图在《诗品》中论“含蓄”说:“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所谓“不着一字”, 并非什么都不说, 而是简练而传神地勾勒几笔, 点到即止, 极富于暗示性, 意在言外, 使人涵咏想像而得之, 有如绝色美人, 淡扫蛾眉, 不事艳妆, 而自觉风韵天然, 楚楚动人。“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只不过就眼前景物略施点染而已, 不言离思, 而别意之深长已悠然不尽。

托物寄意古诗常常借客观的物象或寄兴或言志, 将人的思想情感表现得含蓄而深沉。如欧阳修的《画眉鸟》:“百转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对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人间自在啼。”诗中写画眉在林间自由啼啭, 与那锁在金笼中的鸟儿形成对照。如果仅感知到这个层面, 则失之肤浅。其实, 诗人朝中为官, 正直敢言而受到守旧派的打击被贬滁州。朝中的险恶与放情于滁州山水的自由自在恰成强烈对照。诗人有感于山林中画眉鸟的鸣啭, 触景生情, 托物 (画眉) 寄意而作此诗, 其寓意也就不言自明了。

对面落笔优秀的诗人追求含蓄的境界和浓郁的诗味, 落笔往往不在正面的具体的描写上, 而是从侧面、对面迂回地表情达意, 务求从虚中见实。如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邀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 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诗人没有直接从自己一面说自己怀念家中妻儿, 而是设身处地, 从对面落笔, 由自己对月怀人, 设想妻子儿女的心情, 由自己的相思难眠设想妻子深夜不寐, 由眼前两地望月不得团聚之苦, 设想将来共同看月的团聚之乐。想像丰富, 情真意切, 曲折婉转。大家熟知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也属这类写法。反笔见妙诗人的创作故意用否定 (肯定) 某事物来表达肯定 (否定) 某事物之意。即言非 (是) 而是 (非) 。将人的思想情感置于与环境氛围相反的状态, 表意曲折而有情致, 体现了“睹影知竿”之妙。如唐彦谦的《小院》:“小院无人夜, 烟斜月转明。清宵易惆怅, 不必有离情。”此诗抒写离情, 前三句层层烘染、蓄势, 第四句却从反面写来, 以“反”见“正”, 深刻地表现了离情的郁积难谴。用笔深曲, 妙在含蓄。

留有空白诗忌露忌尽, 所谓“千言万语, 尽在不言中”, 下语三分, 不说到尽, 留有空白, 自然会引发读者的思索想像, 诗也就耐人寻味了。如元稹《古行宫》:“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诗人描绘了一幅黯淡而凄凉的图画:美丽的宫女在冷清的行宫中无聊地对着宫花, 闲说玄宗遗事。作者只是淡淡地勾勒出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人物, 引而不发, 却意在言外, 通过一个细小的生活断面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 内涵丰富, 难怪古人评之:“语少意足, 有无穷之味。”

妙用比喻不直说本意而巧妙取譬, 精心设喻, 生动而含蓄地抒情言志。如唐代诗人朱庆馀临到科举考试了, 担心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 于是写下了《闺意献张水部》一诗:“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写一位新娘为了得到公婆的喜爱, 画眉打扮以后征求新郎的意见;实际上是以闺意设喻, 把自己比为新娘, 把张籍比作夫婿, 把主考比作公婆, 把自己的诗文比描好的眉毛, 向张籍询问自己的考试情况。后来, 张籍看到朱庆馀的诗以后, 同样以诗作答:“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绾未足时人贵, 一曲菱歌敌万金。”张籍的答诗也以比喻暗示。大意说, 越州的一位美女精心打扮之后, 来到镜泊湖心, 本来知道自己长得十分艳丽, 却又猜度怀疑。那贵重的齐纨 (齐国出产的优质丝绸制成的衣服) 也不值当今人们看重, 只有她一曲菱歌才抵得上万两黄金。张籍同样巧妙设喻, 暗示朱庆馀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两诗一问一答, 相映成趣。

《风流寡妇》尽风流 第4篇

在世界文学浩瀚的星空之上, 有两颗璀璨的明星。鲁迅为了疗救愚弱的国民弃医从文, 海明威为了传播和平的理念而奔走世界。他们都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表达, 为人类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为人生”是他们共同的主张, “硬汉”是他们共同的“绰号”, 关心民族和人民的命运, 体现时代脉搏则是他们共同的追求。本文从分析两位巨匠的描述对象入手, 感受二人对人类疾苦和命运的关注, 进而激发我们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寻求幸福和权利的途径。

冷眼剖析懦夫热肠吟颂硬汉

为改良人生, 为人民的解放和社会的改造而创作“遵命文学”, 是鲁迅小说现实主义的核心。为了表现反封建的主题, 揭露人吃人的封建制度, 鲁迅从思想、文化等层面刻画了现实生活中懦弱卑琐、封闭保守又自高自大的诸多人物形象, 启发引导当时的人们认识自身处境, 反思国民性与民族危亡的关联, 以求国民人格与民族精神趋向完善。

对于懦夫, 鲁迅“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他揭露了二十世纪初国人的病态精神:勤劳善良而愚昧无知、保守迷信而怯于反抗、麻木懦弱而自欺欺人。他以笔为刀, 深入剖析了“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阿Q用攀附法讲自己的身份提高, 用虚构法讲述自己过去的辉煌历史, 都要被拉去砍头了还要为临死前的那个圆圈没有画圆而羞愧懊悔;祥林嫂在沉重的劳役下日夜担忧阴曹地府的两个死鬼男人, 不惜动用一年的工钱去捐门槛, 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神灵上;孔乙己已经沦为乞丐了, 却还带着轻视劳动和劳动人民的精神枷锁在泥泞的路上爬行这些麻木的灵魂, 读之令人心寒。

与鲁迅不同的是, 海明威的笔下也是一些普通大众, 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心灵虽然受到伤害, 但精神上却永远是打不败的。在《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 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作品中都有体现, 特别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 但却不能被打败”的桑提亚哥, 更是对于“硬汉性格”和“硬汉精神”的入微诠释。

抗争是海明威的中心主题。《老人与海》写的是一位风烛残年的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捕到一条鱼, 几乎快饿死了, 但他仍然不肯认输, 终于在第八十五天捕到一条身长十八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大鱼拖着船往大海走, 但老人死拉着不放, 即使没有水, 没有食物, 左手抽筋, 他仍不灰心。经过两天两夜的奋力拼搏, 他终于杀死大鱼, 把它拴在船边。最终, 老人筋疲力竭地拖回一副鱼骨头, 物质上他输的很惨, 但精神上他绝对胜利。作者在这里就刻画了一个百折不挠、坚强不屈、勇于面对劲敌和死亡的“硬汉子”形象。

惩恶疗救时弊扬善高歌希望

鲁迅作品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意在揭出病痛, 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并痛切地表达出这些“不幸的人们”的愿望、要求和潜在力量, 以及他们身上所存在的弱点, 从而揭示出只有充分发动人民群众, 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才能“疗救”人民的痛苦。鲁迅正是通过揭露和批判当时中国人的劣根性, 找出民族愚弱的病根, 进而为中国文化的转型寻找出路。他本质上是一位思想家, 热切地关注人, 思考人性、人生等问题。在他的笔下, 人生探索与哲学思考一致, 文学典型塑造与国民的共性反思并存。

而海明威不同, 在《老人与海》中, 彰显了生命的强度、硬度。老人是孤独的, 他是在理想的道路上艰难求索的追梦人, 但他又是不孤独的, 因为他有着丰富的精神伴侣。该故事表现了整个人类坚不可摧的精神。它展示了人的高贵和尊严, 歌颂了国民的优点。正如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唁电所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 鲁迅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救民于水火之中, 拯救国民麻木的灵魂。而海明威无意于政治, 专注于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直接控诉了战争的罪恶。他用冷静沉稳的语气, 叙述了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故事, 给人们以思想的启迪和人格的感召。虽然两人的视角不同, 但都对人类疾苦和命运予以深切关注, 他们用自己的作品向世人昭示了文学的强大社会功用性, 也教会了我们在阅读中可以通过比较而尽得风流。

《风流寡妇》尽风流

《风流寡妇》尽风流(精选4篇)《风流寡妇》尽风流 第1篇关键词:课文,炼字,方法,教学重点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有云:“‘红杏枝头春意闹’...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