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组织瓣范文
复合组织瓣范文(精选8篇)
复合组织瓣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1月~2012年1月江门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创伤后软组织缺损患者, 患者年龄21~56岁, 平均 (40.1±1.2) 岁, 其中男38例, 女24例。62例均未接受其他治疗,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31例, 男20例, 女11例;年龄21~55岁, 平均 (39.82±1.34) 岁;缺损部位:肘关节下段8例, 足踝5例, 足前11例, 小腿下段7例;干性皮肤坏死8例;无菌创面7例, 创面严重污染16例;组织缺损面积6.2 cm×5.9 cm~23.1 cm×16.8 cm;采用VSD联合带蒂复合组织瓣移植对患者实施修复。对照组患者31例, 男18例, 女13例;年龄22~56岁, 平均 (40.31±1.02) 岁;缺损部位:肘关节下段7例, 足踝6例, 足前10例, 小腿下段8例;干性皮肤坏死8例;无菌创面9例, 严重污染创面15例;组织缺损面积6.3 cm×5.7 cm~23.3 cm×16.4 cm;待创面坏死组织溶解、肉芽组织生长、再行皮瓣修复术。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创伤部位以及软组织缺损面积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受伤时间不低于8 h以及合并严重复合伤患者;创伤时间低于8 h, 但创面严重感染者;其余手术治疗后, 出现皮肤组织坏伴发创面受到感染的患者。
排除标准:患有糖尿病以及其余影响创面愈合的疾病患者;接受负压引流后可以直接对创面进行缝合以及植皮后创面闭合的患者。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在清除创面坏死组织后, 利用负压引流原理, 扩张创面微血管, 改善创面血液循环, 促进创面坏死组织溶解分离和肉芽组织生长, 改善局部血液供应和及时覆盖保护裸露的骨质、血管与神经组织, 为患肢的功能恢复提供保证。创面周边、腹部或大面积皮肤撕脱伤撕脱的皮肤 (带蒂) 分别根据创面的深浅、形状、有无骨质、神经、血管外露等情况设计成近端为轴型或随意型全厚皮瓣、中部为真皮下网状皮瓣、远端为全厚皮片等复合组织瓣, 原则上保证裸露的骨质、神经血管表面、或软组织缺损较多的创面以全厚皮瓣覆盖;对皮下组织相对丰富、血液循环尚好、形状不规则创面以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剪成与创面相符合的形状覆盖;而对大面积皮肤撕脱伤撕脱皮肤面积太大、且在撕脱皮肤远端或外周有挫伤的皮肤部位, 用剪刀或用滚轴刀将其削成全厚或刃厚皮片原位回植, 皮瓣中远段周边留长线打包加压包扎或皮瓣远端挫伤皮片处戳洞外加负压引流加压包扎, 保证中远端皮瓣生长。
1.2.2 对照组
清除创面坏死组织后, 对患者实施常规抗感染治疗, 待患者创面生长出新鲜肉芽组织后进行细菌培养, 细菌培养结果显示为阴性方可行皮瓣修复。术前对需要切取的皮瓣行多普勒超声检查, 局部皮瓣移位修复适用于局部组织缺损面较小、且缺损面周围组织情况良好的患者, 本组5例患者接受随意皮瓣移植修复;对于缺损范围较大、缺损面周围组织损伤较为严重的患者, 皮瓣须依据不同的缺损部位来选择, 其中12例患者接受经前动脉踝上支皮瓣修复, 14例患者接受逆行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
所有患者术后均接受常规抗感染、抗凝抗血管痉挛治疗, 并抬高患者患肢, 避免患者损伤面蒂部受到压迫;对损伤面移植皮瓣密切观察。
1.3 疗效标准
参照Kendall分级法[3]对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进行评分, 得分75~100分为优, 50~<75分为良, 25~<50为可, 0~<25为差。比较两组患者患侧肢体功能恢复优良率,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患者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数据进行分析,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观察
对患者进行3~24个月随访, 平均 (6.32±1.21) 个月, 观察组平均 (5.4±1.2) 个月, 对照组平均 (6.5±1.1) 个月。观察组患者治疗中未发生感染, 对照组患者Ⅰ期感染患者14例 (45.2%) ,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 皮瓣均良好成活, 观察组31例创伤后软组织缺损Ⅰ期患者在接受VSD 1~2次后, 无创面感染病例;对照组中5例患者因创面感染、皮瓣坏死截肢, 其余患者组织瓣良好成活, 对照组患者入院8~12 d后, 25例患者创面细菌培养结果显示为阳性。
2.1.1 肢体功能恢复
两组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恢复良好, 治疗后评分优良率明显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观察组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2术后并发症
观察组患者术后无一例并发症。发生血液循环障碍5例 (16.13%) 、局部血肿4例 (12.90%) 、感染3例 (9.68%) 、撕脱3例 (9.68%) 。
2.2术后治疗满意率
观察组患者及家属术后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四肢因烧伤、热压伤、大面积皮肤撕脱伤、电损伤、急性创伤等所致皮肤软组织损伤的创面大小不一、深浅不一, 往往伴有骨折、血管、神经、肌腱的暴露与损伤, 一旦处理不当, 便会导致患者创面感染, 延缓愈合, 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肌腱、神经、骨坏死。传统治疗一般采用凡士林纱布或庆大霉素纱布对创面进行覆盖, 在经多次换药联合皮瓣转移治疗, 凡士林纱布虽能隔绝空气, 避免感染, 但不能清理创面内坏死组织以及分泌物, 而庆大霉素纱布覆盖联合组织瓣转移对供体的需求条件高, 手术不成功因素较多。带蒂皮瓣移植能够为血运较差的创面组织提供充足的血供, 促使患者创面迅速愈合, 带蒂皮瓣自身抗感染力较强, 因此在特殊软组织缺损部位的临床治疗中, 皮瓣移植的应用越来越广泛[4]。在Ⅱ期皮瓣移植中皮瓣的选择极为重要, 通常选择吻合血管中的非重要血管为蒂, 陈雪荣等[5]认为, 应优先考虑血管变异较少的部位, 尽可能保证感觉神经的吻接以及缺损区功能、美观的要求。刘军等[6]及Li等[7]认为, 在皮瓣移植时, 要注意肌肉机械张力的保持, 防止对术后肢体运动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骨组织瓣的移植后需固定缝合, 防止组织长时间分离。
20世纪末德国Fleischman博士运用明胶海绵高分子复合材料创造了一种新的创面覆盖技术[8], 在采用特殊材料对创面覆盖后, 通过负压将创面渗出液以及坏死组织吸出, 达到控制创面感染的目的, 现今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类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治疗中[9]。其原理是覆盖患者创面, 阻止创面细菌在负压、缺氧状态下的繁殖, 有效控制创面感染的发生, 患者局部肿胀情况在充分引流后也能得到及时缓解, 也别是对因挤压所形成的创伤面, 能够显著降低创面感染发生率, 对软组织缺损患者创面的延迟修复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Rispoli[10]学者在军事以及民事深度创伤后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治疗中, 应用负压引流联合带蒂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后, 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疗效。研究表明通过负压引流治疗后, 创面能够得到有效缩小。首家保等[11]及Tachi等[12]学者研究表明, VSD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创面的肉芽生长,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 患者在接受VSD治疗后, 肉芽生长率达54%。尹海磊等[13]学者对皮瓣的抗菌能力进行分析后发现, 皮瓣血供的良好性决定皮瓣的抗菌能力。通常皮瓣的血供在皮瓣的转移过程中会降低, 而细菌的清除能力在此过程中也明显降低。创伤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皮瓣移植后时长发生创面感染情况, 因此, 皮瓣移植前创面的处理决对皮瓣移植后创面感染发生的控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也是现今临床学者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14,15]。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31例创伤后软组织缺损Ⅰ期患者在接受VSD 1~2次后, 无创面感染病例;对照组患者入院8~12 d后, 25例患者创面细菌培养结果显示为阳性, 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同时在对观察组接受VSD治疗后患者的创面进行观察后发现, 创面肉芽整齐, 颜色更加鲜红, 由此可证实, VSD治疗后患者新生肉芽有着良好的血运, 这与VSD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局部组织血液循环有着重要关系[16], 与孙可等[17]及Malmsjo等[18]等报道VSD治疗后创面肉芽血流量较治疗前增加显著一致。VSD有效降低了患者创面感染发生率, 同时对局部血运也有着显著的改善作用, 为带蒂皮瓣的覆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20]。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 肢体功能恢复优良率达90.3% (28/31) , 明显高于对照组, 这和带蒂复合皮瓣的良好成活性有关。同时观察组患者入院至手术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这是由于VSD联合带蒂复合组织皮瓣修复时间短, 疗效显著。笔者认为, 早期VSD技术对复杂创伤性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但对于创面较小、无明显感染需慎用。同时VSD过程中创面一直处于负压、隔离状态, 若患者创面存在术前感染严重、局部渗出较多等情况, 则需及时对患者进行抗厌氧菌治疗。对此部分患者可以采用庆大霉素对引流管进行定期冲洗, 避免引流管堵塞情况出现。
综上所述, VSD联合带蒂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应用范围广泛, 能够有效防止患者创面污染, 缩短患者创面愈合时间, 降低治疗费用,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封闭负压引流联合带蒂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创伤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江门市人民医院2008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62例创伤后软组织缺损患者, 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31例。观察组患者接受VSD联合带蒂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 对照组患者待创面坏死组织溶解、肉芽组织生长、再行皮瓣修复术,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优良率 (90.3%) 明显优于对照组 (64.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满意度 (93.5%) 明显高于对照组 (74.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术前住院时间[ (11.4±7.6) d]、术后住院时间[ (34.8±27.6) d]及住院费用[ (7854.52±1563.71) 元]明显低于对照组[ (25.3±11.4) d、 (59.5±31.2) d、 (12 145.61±2103.4) 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负压引流联合带蒂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具有防止创面污染、缩短治疗时间、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满意度等优点, 是一种较为简单有效的创伤后软组织缺损治疗方法。
复合组织瓣 第2篇
【摘要】 由于各种创伤造成患者长段骨及皮肤软组织缺损在临床上颇为常见 ,临床修复的方式较多但均有一定局限性,然而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嵌合腓骨瓣修复类似创面具有血供可靠,皮瓣质地,色泽 厚度与受区接近,能一期重建骨质及皮肤软组织缺损等优点 。
【关键词】腓动脉穿支皮瓣嵌合腓骨瓣 复合组织缺损
【中图分类号】R622 . 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142-0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男性 6 例,女性 6 例,年龄为 29~52 岁,平均年龄 42岁。损伤原因:车祸 4 例,重物压砸伤 1 例,机械绞伤 2 例,骨折术后骨髓炎2 例;骨折术后骨不连 3例。损伤部位:小腿胫骨骨缺损 4 例,尺、桡骨均缺损 1例,桡骨缺损 1 例,尺骨缺损伴皮肤软组织缺损6 例。损伤程度:骨缺损长度 6~10 cm,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 3cm×7cm~7cm×12cm。
1.2手术方法:
术前准备及皮瓣设计 术前对开放性伤口一期行伤口清创,神经、肌腱、血管修复,骨折临时固定。准确测量受区骨折的长度及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大小范围。探查受区血管是否有断裂及捻挫伤,解剖出正常的受区血管,寻找大隐静或头静脉脉作为第二套静脉回流通道。术前常规便携式多普勒探查供区腓动脉的皮肤穿支定位,依据受区创面大小及形状剪取布样,以腓骨头到外踝的连线为轴线,根据术前多普勒定位穿支位置将腓骨瓣嵌合腓动脉穿支皮瓣设计在腓骨中段稍偏后侧,用纸张沿受区大小及形状在供区上划出皮瓣的大小,并标记出骨缺损位置和长度。患者半侧卧位于手术台上,常规气囊止血带于大腿中段,膝關节屈曲约45°。将皮瓣的外侧缘切开后在深筋膜层掀起皮瓣,在腓骨长短肌和比目鱼肌间隙之间显露腓动脉及其皮穿支血管,确认皮穿支进入皮瓣后,选择 1-2 条较粗的穿支血管,结扎其余穿支后切开皮瓣周缘皮肤后腓动脉的穿支皮瓣制作完成。锐性分离腓骨周围的腓骨长短肌、趾长伸肌和踇长伸肌,如受区为感染创面应至少携带0.5cm的肌袖以增加皮瓣抗感染能力。根据受区骨缺损长度加5-6cm为需截断腓骨,将腓骨翻转,显露并保护好腓动脉及其骨穿支。松开止血带见骨皮瓣血运良好,结扎切断腓血管后将腓骨瓣嵌合腓动脉穿支皮瓣完全游离。根据受区血管情况将腓骨瓣嵌合腓动脉穿支皮瓣嵌插于骨缺损间,根据不同骨断面采用不同的骨连接方式固定,显微镜下吻合腓血管,血管吻合完毕观察移植腓骨表面肌袖渗血及皮瓣颜色,如皮瓣颜色及血供良好,供区充分止血清洗后直接缝合皮下及皮肤,若供区不能直接缝合则取中厚皮片植皮,加压包扎,石膏制动。术后除常规应用三抗药物,密切观察皮瓣的颜色及血运评估移植腓骨的血运情况,如有血管危象,及时行血管探查。术后伤肢常规辅以长腿石膏或支具外固定,固定时间为 8-12 周,门诊定期拍 X 线片了解骨折愈合情况,骨折愈合后去除石膏外固定,及时行功能锻炼。
2.结果
术后 12 例皮瓣全部存活,其中10例一期完全愈合,2 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换药后愈合,皮瓣外观稍差,供区 8例直接缝合,仅留线性疤痕,4例予以植皮成活。术后X 线片检查植腓骨与胫骨或尺桡骨平均在 2个月时已有骨愈合征象。术后 4-5个月即形成良好的骨性愈合,未见骨不连及骨折不愈合病例。最长随访时间为 7 年 1 个月,移植的腓骨在负重应力刺激下明显增粗,胫骨骨折碎块已与移植腓骨形成骨性融合,肢体负重良好。
3.讨论3.1 游离腓骨瓣嵌合腓动脉穿支皮瓣与其他修复骨缺损方法的比较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修复长段骨缺损的方法除腓骨瓣嵌合腓动脉穿支皮瓣外还包括传统取髂骨植骨术,骨延长等。传统取髂骨植骨术手术操作相对容易,髂骨嵴以松质骨为主,愈合能力强,血供较丰富,但髂骨块切取长度有限,仅适应于长度小于 7cm 的骨缺损。游离腓骨皮瓣技术越来越成熟,临床上越来越多的应用在修复长段骨缺损伴或不伴皮肤软组织缺损。随着穿支皮瓣基础理论日益完善及显微技术的提高,腓动脉穿支皮瓣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多。
将腓骨瓣嵌合腓动脉穿支皮瓣后的优点有:
1.皮瓣与骨瓣共用一个血管蒂却能分离,可灵活调节骨瓣与皮瓣位置,特别适合骨缺损和皮肤软组织缺损不在垂直平面的情况
2.腓骨瓣嵌合腓动脉穿支皮瓣,由于不携带深筋膜和肌肉,降低了骨皮瓣血管危象的发生率,且术中可行皮瓣修薄,术后皮瓣外观良好。
3.能一期修复胫骨与相邻软组织缺损,减少了骨质外露时间,自然就减少了骨髓炎的发生率,且皮瓣可作为移植腓骨术后血供最可靠的监测方法
4.治疗骨髓炎时,由于采用吻合血管的骨瓣游离移植,吻合血管的骨移植有丰富的血液滋养,活骨移植不仅具有较强的抗感染能力,还可对骨髓炎死骨摘除后骨缺损进行修复与重建, 加速移植骨瓣与受区骨之间快速愈合。
缺点:较传统腓骨皮瓣手术难度增大,术中为防止损伤腓动脉的皮穿支,需要很高的显微外科技术。活骨腓骨移植有较强的生存适应能力,修复胫骨缺损时可通过下肢的逐渐负重,随着应力的刺激,移植的腓骨可逐渐增粗并胫骨化, 并可部分代替原有胫骨的强度。
参考文献
[1] 徐达传,张世明,唐茂林.穿支皮瓣及相关术语的初步共识.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5,23(6):358-359.
[2]张世民, 徐达传, 俞光荣, 等. 复(组)合皮瓣的分类、供区及临床应用[J].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5, 23(6): 670-673.
[3]陈振光,郑晓晖.带血管蒂腓骨上段骨瓣的解剖与临床.解剖与临床,2007,12(5):293-295.
[4]陈振光,喻爱喜.膝下外侧血管蒂腓骨上段骨瓣移植的解剖与临床.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9,32:(5)353-355.
复合组织瓣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4 年1 月至2016 年1 月收治的70例接受眼睑整形的患者, 其中对照组男19例, 女16例, 年龄在10 个月至50 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34.3±2.9) 岁, 疾病类型:黑色素质25 例 (71.43%) , 眼睑全程缺损6 例 (17.14%) , 磷状细胞癌3 例 (8.57%) , 基底细胞癌1 例 (2.86%) 。病灶切除后组织缺损面积在0.9cm×3.6cm至2.4cm×5.7cm之间, 均给予了不同大小、方法的常规局部皮瓣转移对缺损创面给予修复。试验组男20 例, 女15 例, 年龄在11 个月至52 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35.1±2.3) 岁, 疾病类型:黑色素质23例 (65.71%) , 眼睑全程缺损7例 (20.00%) , 磷状细胞癌4 例 (11.43%) , 基底细胞癌1 例 (2.86%) 。病灶切除后组织缺损面积在0.8cm×3.8cm至2.5cm×5.8cm之间, 均给予了不同眼轮匝肌复合组织瓣转移对缺损创面给予修复。
1.2 手术方法
术前为患者照相, 根据其病变范围及周围可利用的皮肤组织设计一套个体化的手术方案, 并画出病变的切除范围以及辅助的手术切口, 并与患者取得沟通取得同意, 包括手术涉及术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对手术区域给予常规消毒处理后, 铺上无菌巾, 于患者眼周画出切除范围及辅助线, 给予利多卡因联合盐酸肾上腺素局部浸润麻醉处理。
对照组采用常规局部皮瓣转移对缺损创面给予修复, 根据缺损面积不同给予不同的手术方法。⑴缺损面积较小的眼睑浅层缺损采用A-T皮瓣修复眼睑缺损, 制作皮瓣时, 将与眼缘平行的一边至达外眦角, 无法对创口进行闭合时, 可沿着此方向做一弧形的延伸切口, 于皮下潜行分离后直至形成一个较小的闭合创口, 将创口缝合后并给予适当的加压包扎[2]。⑵缺损面积较大的眼睑浅层缺损采用A-T和旋转复合皮瓣, 制作皮瓣时, 将其延长与眼睑缘平行的一边直至外眦角, 若仍不能将创口闭合, 则可沿着此方向做一弧形延伸切口, 并经皮下分离形成一个旋转的皮瓣[3]。试验组采用眼轮匝肌复合组织瓣转移对缺损创面给予修复, 根据缺损面积不同给予不同的手术方法。⑴对于缺损面积较小的眼睑浅层缺损, 设计制备带有真皮脂肪眼轮匝肌复合组织瓣由内眦处转移到鼻根部第一黄金点区, 5-0 无创伤线固定, 7-0 无创伤线缝合上睑皮肤睑板重睑成形。⑵对于缺损面积较大的眼睑浅层缺损, 设计制备眼轮匝肌复合组织瓣由内眦处转移到鼻根部横纹区及第一黄金点区, 将过度运动的眼轮匝肌外眦部分部分剪断并转移到上睑外上方改变眼轮匝肌的部分收缩方向, 下睑缘外切开去除部分眶脂, 加强眶隔和眼轮匝肌并制备成眼轮匝肌复合组织瓣, 5-0 无创伤线固定, 7-0 无创伤线缝合上睑皮肤睑板重睑成形[4]。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行修复治疗后一年随访期内眼睑恢复及整形术后出现角膜损伤、眼睑内翻或外翻以及泪小管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 版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检验, 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情况比较
试验组35 例行眼轮匝肌复合组织瓣治疗的患者术后一年甲级愈合占97.14%,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74.29%) (P < 0.05) , 试验组患者随访期间有角膜损伤占0.00%, 眼睑内翻或外翻占5.71%, 泪小管损伤占2.86%,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14.29%、22.86%、17.14%) (P < 0.0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由于上下眼睑是导致眼周皮肤病变的频发部位, 不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同时由于眼周皮肤组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在正常状态下较为柔软且较薄, 修复过程中无法找到与之匹配的组织, 为临床操作造成了较大的困难[5]。大量临床研究资料显示, 关于眼睑缺损的整形操作, 需先恢复其正常的功能, 原因是一旦角膜失去了眼睑的保护, 不仅增加了角膜收到外界病变损害的危险, 同时也会因增加暴露性角膜炎的发病率而对患者的视觉功能造成影响[6]。以往临床工作中使用的自身皮肤移植虽可获得一定的治疗效果, 但具有较大的副作用, 多表现为皮肤色素沉淀, 对整体美观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因此, 选择一种合适的局部转移皮瓣应用于眼睑整形过程中至关重要。
综合以往的临床经验, 作者在常规局部转移皮瓣修复眼睑损伤的整形手术中, 加用了眼轮匝肌复合组织瓣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 行眼轮匝肌复合组织瓣治疗的试验组患者, 术后甲级愈合率高, 且其发生角膜损伤、泪小管损伤以及眼睑内翻或外翻等术后并发症的几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P < 0.05) , 提示相比常规局部皮瓣修复术, 眼轮匝肌复合组织瓣整形修复可更好的确保眼睑在得到治疗后能够存在足够的张力, 同时由于术式操作方便, 有利于减少术中对角膜以及泪小管造成的损伤, 有效避免影响视功能及预后[7]。本次研究中行眼轮匝肌复合组织瓣治疗的患者, 治疗后可见全部患者创口愈合良好, 皮瓣均存活, 且均具有完整的眼睑功能, 在平视前方时可见眼睑具有完整的形态, 弧度自然, 患者对术后结果满意度高, 术后眼部动静态美相协调。综上所述, 采用眼轮匝肌复合组织瓣行眼睑整形的临床效果显著, 安全性较高, 预后较好,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青林, 吴伯乐, 卢向红, 等.硬腭黏膜移植联合皮瓣转移修复眼睑全层缺损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1 (9) :71-73, 76.
[2]陈镇国, 卢纯洁, 王强等.异体巩膜联合生物羊膜移植修复眼睑全层大缺损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0, 28 (2) :142-144.
[3]刘天一, 杨群.眼睑缺损的研究进展及评价[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0, 21 (1) :1-4.
[4]刘德全, 王志强, 曹余亮, 等.颞区眼轮匝肌蒂复合组织瓣修复下眼睑及皮肤软组织缺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3, 31 (7) :942-943.
[5]赵东升, 赵景志, 闫宝山, 等.耳廓离断的显微再植与修复[J].临床军医杂志, 2012, 40 (1) :26-27.
[6]卫长荣, 韩红岩, 关净.眼轮匝肌皮下蒂皮瓣治疗眼睑外翻的体会[J].中国医疗美容, 2015, 5 (6) :1-3.
复合组织瓣 第4篇
1 组织瓣转移覆盖技术的临床应用
1.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实验组38例, 均为男性, 年龄15个月~14岁, 平均 (7.5±5.6) 岁, 其中阴茎型8例, 阴茎阴囊型18例, 阴囊型7例, 会阴型5例;对照组病例50例, 均为男性, 年龄14个月~13岁, 平均 (8.6±7.7) 岁, 阴茎型15例, 阴茎阴囊型28例, 阴囊型5例, 会阴型2例。 (2) 手术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尿道成形术。再行尿流改道:选用F8~12橡胶导尿管行膀胱造瘘、会阴造瘘, 同时选用F8~14号多孔硅胶管插入新尿道成“U”形支架管。术后护理:每日2次采用庆大霉素溶液作新尿道“U”形支架管的冲洗, 清洗分泌物并观察分泌物量, 术后第10d拔除会阴尿道造瘘管, 第12~14天, 除“U”形支架管, 自行排尿。实验组:首先行尿道成形术, 再行带蒂背侧皮下组织瓣转移法:套状剥离包皮后, 在Colles筋膜的浅、深筋膜无血管区之间锐性分离, 形成带蒂皮下组织瓣, 将皮瓣去瓣: (1) 可将皮下组织瓣从中间剪开, 将组织瓣转移至腹侧交叉覆盖新尿道; (2) 或采用纽孔技术, 在皮瓣根部打孔, 通过纽孔转移到阴茎腹侧, 覆盖新尿道尤其是吻合口等易于发生尿瘘处。尿流改道同上。
1.2 结果
2组患者随访3~12个月, 平均 (5.5±4.7) 个月。实验组38例患者, 术后1例出现尿瘘, 为1个瘘口;1例尿道狭窄, 2例阴茎下曲矫正不满意, 3例外型臃肿。对照组50例, 术后8例出现尿瘘, 其中2例为2个瘘口;3例尿道狭窄, 4例阴茎下曲矫正不满意, 6例外型臃肿。实验组尿瘘率2.6%, 对照组尿瘘率16.0%, 2组尿瘘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检验, P=0.0403) 。
1.3 讨论
尿道下裂是常见的小儿先天性泌尿系畸形, 男女均可发生, 主要见于男性, 男婴发病率为3.2/1000, 目前针对不同类型畸形, 矫形术式有300余种, 而尿瘘仍是尿道下裂矫形手术后最主要的并发症。为减少尿瘘的发生率, Retik等报道在204例尿道下裂患者中采用带蒂背侧皮下组织瓣覆盖新尿道, 术后无一例出现尿瘘。Djordjevic等报道在67例Snodgrass尿道成形术中采用此技术, 术后也无一例出现尿瘘, 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在国内作者首先报道采用多种组织瓣覆盖技术应用于尿道下裂及尿瘘修补手术中, 效果满意。
在实验组中阴茎阴囊型及阴囊型占78.9%, 对照组中阴茎阴囊型及阴囊型占70.0%。手术难度增大, 失败率高。术后对照组尿瘘率达16.0%, 而实验组尿瘘率仅2.6%, 效果令人满意, 表明该技术明显降低了实验组尿瘘率 (P=0.0403) , 并易于手术中操作。在该手术中体会以下几点: (1) 组织瓣分离关键在于层次清楚及精准去除表皮, 保护好血运、保证组织瓣厚度。 (2) 分离组织瓣时, 尽量采用整形外科器械, 少钳夹, 少牵扯。 (3) 游离组织瓣的转移至腹侧覆盖新尿道, 可中间剖开形成交叉覆盖或者打孔转移覆盖, 可根据情况灵活处理, 经验是纽孔技术组织瓣血运损伤更小, 缝合更少。 (4) 充分利用组织瓣, 严密而不留间隙。 (5) 游离的组织瓣覆盖在新尿道上要松紧适当, 密闭皮下腔隙, 尽量减少张力。 (6) 在尿流改道上, 根据患者情况行膀胱造瘘、会阴造瘘及插入新尿道“U”形多孔支架管。 (7) 尿道吻合口远端及尿道外口狭窄引起的尿瘘在修补之前必须先处理尿道解决狭窄问题或术后定期扩张尿道, 或行尿道外口切开, 使得尿瘘的远端畅通。
2 复合式术的临床应用
2.1 研究对象
59例患儿均为本院于2000年1月至2007年2月收治的病例, 年龄均为3~9岁, 平均5岁, 所有患儿均为XY性染色体, 其中12例并发右侧隐睾。28例并发不同程度阴茎阴囊转位, 9例阴茎发育不佳。
2.2 治疗方法
(1) “Duckett+Duply”术式为I期成形术, 术中在阴茎下弯矫正后, 测量龟头顶端至Duply成形之尿道远端之间距离后, 横向截取包皮内板之带蒂岛状皮瓣, 游离血管蒂, 于龟头处做隧道至龟头顶端, 放置Foley’s导尿管至膀胱, 以其作为支架管, 用截取的带蒂包皮内板包绕导尿管成形尿管, 转至阴茎腹侧, 在无张力情况下, 近端与Duckett成形之尿道远端吻合, 远端固定于龟头顶端隧道外口, 修剪皮肤覆盖创面, 如有阴茎阴囊转位则矫正转位。
(2) “阴茎下弯矫正术+Duply+龟头口成形术”术式为分期手术。
Ⅰ期手术 (阴茎下弯矫正术) 。术中常规行阴茎皮肤脱套, 松解阴茎腹侧纤维束, 使阴茎海绵体充分伸直, 将包皮及阴茎背侧之富裕皮肤转至覆盖创面, 术后对阴茎发育不良患儿可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Ⅱ期手术 (Duply+龟头口成形术) 。在Ⅰ期阴茎下弯矫正后, 阴茎腹侧皮肤已经准备好, 沿会阴处尿道口至冠状沟处取“U”形皮肤, 其宽度可根据置入之Foley’s导尿管之管径定, 约1.0cm, 适度游离皮块两侧, 并游离远端之皮瓣约1.5cm, 最长不要超过2.0cm。在龟头内做一隧道至龟头顶端, 并放置合适之Foley’s导尿管, 以其替代支架管, 用“U”形皮肤包绕导尿管并成形尿道, 将成形之尿道远端游离部分固定于龟头顶端, 修整皮肤, 覆盖创面。如有阴茎阴囊转位则同时矫正。
3 结果
2种术式均可达到外形满意的效果, 使用“Duckett+Duply”术后尿道狭窄的发生率高于尿道瘘, 而“阴茎下弯矫正术+Duckett+龟头口成形术”术后尿道瘘的发生率高于尿道狭窄。尿道狭窄中8例经反复尿道扩张后痊愈, 3例扩张失败后行尿道狭窄近端切开造瘘术 (均为“Duckett+Dup ly”术后) , 后再行瘘修补术后痊愈。
4 结语
尿道下裂作为小儿泌尿之常见畸形, 因其直接影响患儿的生活、生长及心理健康, 但对于治疗尿道下裂的术式, 都无法历史性减少尿道瘘及尿道狭窄的发生率, 所以才出现多种多样的术式并不断改进。对于尿道下裂的治疗, 近年来人们追求的标准已有所改变:外形、尿道狭窄、尿道瘘。首先是外形尽可能地接近于包皮环切术后的形态, 其次减少尿道狭窄, 最后是减少尿道瘘。我们认为在外形满足的前提下, 应以减少尿道狭窄为主, 因为尿道狭窄的治疗较尿道瘘麻烦, 尿道狭窄一旦出现, 就会引起排尿困难, 必须及时处理, 同时在治疗尿道狭窄上, 传统做法是扩张尿道, 但绝大部分不可能一次成功, 而须反复扩张, 扩张时比较痛苦, 扩张失败后则须人工切开造瘘, 以解决排尿问题。这样一来, 患儿痛苦大、花费大、治疗时间长。而对于尿道瘘的治疗则须待患儿阴茎皮肤恢复半年至1年后, 行尿道瘘修补术, 尿道瘘修补成功率已接近100%。目前治疗尿道下裂倾向于Ⅰ期成形, 但对于Ⅲ度尿道下裂, 分期手术最佳。结合我们的临床及体会, 我们认为治疗重度尿道下裂, “阴茎下弯矫正术+Duply+龟头成形术”优于“Duckett+Duply”术式。
参考文献
[1]肖远松, 吕军, 杨槐.组织瓣覆盖技术在尿道下裂手术及术后尿瘘修复中的应用[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5, 26 (3) :205~207.
复合组织瓣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萎缩性鼻炎患者, 其中男14例, 女26例;年龄24~53 (34.2±14.9) 岁;病程0.6~20.4 (5.8±2.2) 年。术前所有患者经检查发现, 下鼻甲均萎缩, 鼻腔宽大, 宽度为6.5~10.5mm, 且有部分患者鼻腔内发现脓痂。主要临床症状为鼻腔干燥40例, 鼻涕带血17例, 咽喉干燥20例, 嗅觉障碍21例, 鼻塞26例, 鼻臭27例等。
1.2 治疗方法
手术前3d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对其进行冲洗, 每天1~2次, 把鼻腔内结痂清除, 同时鼻腔内再滴入复方薄荷滴鼻液, 在手术之前还需给予内镜检查。取平卧位, 麻醉和切口与上颌窦根治术相同, 在一侧切牙至第一磨牙之间做唇眼沟处进行切开, 再把黏膜与其下方切割分开, 在梨状孔外缘3mm处将骨膜切开, 将下鼻甲骨内上方与黏骨膜剥离成隧道状, 按照骨膜切口在上颌前壁凿移植所需骨块, 内上角形成带蒂骨-骨膜肌瓣并附结缔组织的复合组织;鼻底部及鼻外侧的黏骨膜分离, 备用纳床, 再在床中植入复合组织瓣, 梨状孔骨膜使用羊肠线进行缝合, 待切口缝合后手术操作完成[2]。
1.3 评价标准
根据相关评分标准无效为临床症状均未得到改善, 得分为0~2之间;有效表现为主要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 但嗅觉未完全恢复, 鼻腔内结痂减少, 鼻黏膜干燥, 得分为2~5之间;显效表现为主要的临床症状已经好转, 鼻道内发现有少量分泌物, 嗅觉恢复不明显, 鼻黏膜干燥但程度较轻, 得分为5~8之间;痊愈表现为主要的临床症状彻底消失, 鼻腔无分泌物, 已接近正常状态, 鼻黏膜湿润, 嗅觉有明显康复迹象, 得分为8~10之间。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表示
2 结果
2.1 手术结果
4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 手术时间58.2±14.9min, 出血量14.9±3.8ml, 未发现移植瓣坏死、脱落及被吸收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经过半年随访, 观察40例患者治疗效果, 总有效率达到100%。
2.2 观察结果
手术后患者接受鼻黏膜功能检测与鼻黏膜组织切片光镜观察发现, 鼻黏膜纤毛传输速率与棉线变色长度比未治疗前有了明显的提高, 术前与术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与其他手术相比, 使用带蒂复合组织瓣鼻腔黏骨膜下植入术获得效果更为满意, 其手术安全简单,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术后患者不会出现面部畸形[3]。 此种术式不仅带有骨膜蒂, 同时还保证血液供应, 坏死几率较低, 对局部营养供应有显著效果, 促使腺体功能、鼻纤毛等功能逐渐恢复;且该手术有自身骨膜, 不易被人体吸收, 无免疫排斥的问题, 在临床上手术成功率较高;在手术后鼻腔黏膜保持完整, 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将分泌物回吸吐出或者擤涕, 无比同期补偿之虞。萎缩性鼻炎发病原因较为复杂, 且内外因互为因果, 治疗不正确或者不及时均会引发恶性循环, 手术治疗只是打破恶性循环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手术后还需要注意自身健康和护理, 合理用药。
摘要: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萎缩性鼻炎患者, 采用带蒂复合组织瓣鼻腔黏骨膜下植入术进行治疗, 观察手术前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同时随访观察术后的远期疗效。40例患者手术完成后均获得满意效果, 未发现移植瓣坏死、脱落及被吸收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半年随访, 总有效率达100%;手术后患者接受鼻黏膜功能检测与鼻黏膜组织切片光镜观察发现, 鼻黏膜纤毛传输速率与棉线变色长度比未治疗前有明显的提高, 且鼻黏膜已恢复正常状态, 术前与术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针对萎缩性鼻炎采用带蒂复合组织瓣鼻腔黏骨膜下植入术治疗效果显著, 安全有效,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关键词:带蒂复合组织,萎缩性鼻炎,瓣鼻腔黏骨膜下植入术
参考文献
[1]张少容, 朱新华, 刘月辉, 等.鼻内孔缩窄联合鼻腔黏骨膜下填充术治疗萎缩性鼻炎30例[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8, 22 (14) :663-664.
[2]郑丁水, 林菊荣, 严嫦娥, 等.带蒂颊肌瓣鼻腔黏骨膜下植入术治疗重症萎缩性鼻炎16例[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6, 20 (1) :35.
复合组织瓣 第6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所有病例均来自于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眼科住院病人。所纳入的病例均符合各类青光眼诊断标准[3], 并有明确的手术适应症[4]。共纳入病例85例 (108眼) , 并按照住院顺序随机分为传统结膜瓣组 (对照组) 及改良结膜瓣组 (观察组) , 随访时失访5例, 对照组3例 (3眼) , 观察组2例 (3眼) 。在有效的80例 (102眼) 患者中, 对照组40例 (52眼) , 观察组40例 (50眼) ,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眼别、青光眼类型、术前眼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1.2 手术方法
两组术前均予以降眼压治疗, 使眼压下降至30 mmHg以下, 方考虑实施手术, 术前30 min予以20%甘露醇250 mL静滴。对照组:在鼻上或颞上沿角膜缘弧形剪开结膜, 做以穹隆为基底的长约7 mm的结膜切口, 两侧分别做放射状向上剪开长约4 mm, 结膜下钝性分离暴露巩膜组织, 烧烙止血, 做5 mm3 mm的倒梯形巩膜瓣 (上底4 mm, 下底5 mm, 高3 mm) , 约1/2~1/3巩膜厚度, 巩膜瓣及结膜瓣下放置0.2~0.4 mg/mL丝裂霉素棉片3~5 mim (浓度与时间依患者年龄及筋膜组织情况而定) , 并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9点位角膜缘用15°穿刺刀做前房穿刺, 切除1 mm3 mm小梁组织, 并做大于切除小梁宽度的虹膜周切, 复位虹膜, 10-0尼龙线于巩膜瓣顶端两侧各缝合1针, 两腰近底角0.5 mm处分别做穿出角膜缘面的可调节缝线各1针, 于前方穿刺口注入平衡液观察巩膜瓣渗漏情况, 调整缝线松紧度。复位结膜瓣, 两侧分别间断缝合2针。观察组:在鼻上或颞上沿角膜缘后1.5 mm弧形剪开结膜, 做以穹隆为基底的长约6 mm的结膜切口, 在切口右侧做一个放射状结膜切开长约4 mm, 整个结膜瓣切口呈“L”型。其余操作步骤同对照组。
1.3 术后处理
术毕均予以阿米卡星10 mg+地塞米松2 mg结膜下注射, 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涂眼, 包扎术眼, 术后1 d起开始滴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4次/d, 普拉洛芬滴眼液4次/d, 托比卡胺滴眼液2次/d。浅前房者予以阿托品散瞳及加压包扎;术后眼压偏高者予以术眼局部按摩。根据术后滤过泡形态功能、术后眼压、前房形成是否稳定, 于术后3~14 d拆除可调节缝线。门诊随访平均 (6.0±2.5) 个月, 观察记录眼压、拆线时间、滤过泡形态 (按Kronfeld分型) 、前房深度 (浅前房按Spaeth分度) 、前房出血、结膜漏情况。
1.4 统计方法
统计方法根据资料内容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 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1.5 结果
1.5.1 眼压两组术前与术后眼压随访情况见表2。
1.5.2 拆线时间及并发症
两组术后拆线时间、浅前房发生率、前房出血率、结膜漏发生率、术后2个月滤过泡形态等情况具体见表3。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紧急降眼压处理
部分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期患者, 入院时眼压可高达50 mmHg以上, 伴有剧烈眼胀、头痛, 甚至出现呕吐症状。因此入院后积极予以降眼压处理至关重要。有效的降低眼内压可减少视神经萎缩、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及视网膜动脉阻塞的发生率[5]。滴用毛果芸香碱滴眼液时需注意观察瞳孔是否有效地缩至1~2 mm大小, 为减少药物吸收引起毒副作用, 每次滴眼后应按压泪囊区3~5 min。滴用噻吗洛尔滴眼液前需了解患者有无哮喘、心动过缓等用药禁忌, 并尽量避免该药物全身吸收。静脉滴注甘露醇时滴速需快, 必要时可改用静脉推注, 使用甘露醇的同时需加强巡视, 观察有无发生头晕、头痛、体位性低血压、乏力、胸闷、心痛等心脑血管病症, 同时需监测电解质, 防止发生水电解质紊乱。口服醋甲唑胺片前需评估患者有无低钾血症、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肝硬化、肾上腺衰竭等禁忌症, 并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副作用发生。部分患者在使用大剂量联合降眼压药物后眼压仍无明显下降, 则应予以前房穿刺放出少许房水降低眼内压, 行前房穿刺前应告知患者该操作的必要性、安全性, 让患者心情放松, 以便更好地配合医师进行该操作, 避免损伤虹膜、晶体前囊等。
2.1.2 术前心理护理
青光眼病人一般性情急躁易怒、对环境的变化敏感, 应详细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这不仅让患者的心理舒适, 还可减少患者因视力障碍而产生不安、害怕的感觉。
向患者解释青光眼急性发作与情绪有密切关系。使其保持心情舒畅, 避免情绪过度波动。部分青光眼患者术前视力低下、视野狭窄, 担心术后视力不能提高甚至完全丧失, 对治疗很悲观, 甚至放弃手术治疗, 此时应给予患者及家属心理上的安慰, 告知手术的必要性, 若不进行手术治疗, 长期高眼压不但会造成剧烈眼胀、头痛, 而且会导致视功能将进一步下降, 最终完全失明。
2.1.2 眼部及全身准备
术前完善眼部及全身相关辅助检查, 排除传染性结膜炎、慢性泪囊炎等手术禁忌, 高血压患者需予以降血压治疗, 糖尿病患者应控制好血糖后再行手术治疗。
2.2 术中护理
认真核对患者身份及眼别, 严格无菌操作, 备齐手术器械及所用药品, 包括抢救药物, 术中使用丝裂霉素时配合患者观察置棉片时间, 抽药时避免污染。
2.3 术后护理
术后第1天取平卧位, 如术中前房出血较多, 要取半卧位, 头部不能剧烈运动, 正常情况下, 术后第2天下床活动, 避免低头, 弯腰取物, 防止造成房角粘连致使手术失败。注意术眼有无渗出, 及时换药, 用抗生素眼药水清洗术眼。遵医嘱正确使用眼药水, 患者同时应用2种以上眼药水, 必须间隔5~10 min, 减少不必要的全身反应。包扎的术眼, 嘱患者家属不可随意松解加压绷带或用力揉眼, 避免碰撞术眼。部分患者术后滤过欠佳的, 需要行眼球按摩, 应正确指导患者按摩眼球的手法, 以促进房水循环。患者出院时应告知患者遵医嘱定期复查眼压、视野及行眼底检查等。
2.4 家庭护理及饮食指导
戒除青光眼发作的诱因:少吃或不吃辛辣等刺激性食品;忌烟酒、浓茶、咖啡;禁用散瞳药, 禁服阿托品、东莨菪碱、颠茄酊、安定等药物。不要在强光下阅读, 暗室停留时间不能过长, 光线必须充足柔和, 不要过度用眼。保持心情舒畅, 避免情绪过度波动。青光眼最主要的诱发因素就是长期不良精神刺激, 如脾气暴躁、抑郁、忧虑、惊恐等。生活、饮食起居规律, 劳逸结合, 适量体育锻炼, 不要参加剧烈运动, 保持睡眠质量。让患者懂得识别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前兆:如剧烈的头痛、恶心、视力急剧下降, 在此之前还可经常出现傍晚头痛、视物模糊、眼肿胀、眉棱骨酸痛、视物模糊、虹视等。尤其是有青光眼家族病史的患者, 出现上述症状, 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饮食要有规律, 不暴饮暴食, 宜清淡, 避免高脂肪、高糖等食物, 少吃辣椒等刺激性食物, 不吃油炸食物。进食不宜过饱, 速度宜慢。应增加富含粗纤维、富含维生素A、B、C、E食物的摄入。如果患者的血糖正常, 可服用蜂蜜、西瓜、丝瓜等, 因为这些食品有利于降低眼压。禁烟酒、浓茶、咖啡、适当控制进水量, 每天不能超过1000~1200 mL, 一次性饮水不得超过300 mL。
3 体会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因术中使用丝裂霉素, 通过抑制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有效的防止了术后巩膜瓣瘢痕愈合, 保持了房水滤过通道的通畅。联合调整缝线的使用, 有利于术后早期前房的稳定, 根据术后眼压情况选择拆除调整缝线, 控制了房水滤过量, 更容易获得术后的目标眼压。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较经典小梁切除术在眼压控制上更具有灵活性, 且明显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了手术成功率。改良结膜瓣较传统结膜瓣具有术后浅前房、结膜漏发生率低及拆线时间提前等优点 (P<0.05) 。通过加强对青光眼患者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 证明该手术方式效果良好,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赵堪兴, 杨培增.眼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李红霞, 崔巍.小梁切除联合技术的应用及进展[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8, 40 (6) :695-698.
[3]李美玉.青光眼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4]李绍珍.眼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460-551.
重瓣大岩桐组织培养 第7篇
关键词:重瓣大岩桐,叶片,组织培养
重瓣大岩桐又名落雪泥,亦有“花仙子”之称,为苦苣苔科大岩桐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大岩桐原产巴西,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环境。大岩桐的花朵钟状,色彩鲜艳,大而美丽,深受人们喜爱。由于通过有性繁殖桐大岩桐,易产生变异,通过无性繁殖虽然不产生变异,但繁殖速度慢,只增加2~4倍[1]。通过组织培养繁殖大岩桐可使大岩桐的数量和经济价值上涨10倍以上。所以,采用组织培养的方式来繁殖重瓣大岩桐,是致富最快的途径。同时,也可为花卉市场不断地提供大量重瓣大岩桐盆花及花苗,一举两得。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大岩桐(sinningia speciosa)幼嫩叶片、叶柄。
1.2 培养基
(1)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MS+6-BA2 mgL-1+NAA0.3 mgL-1;(2)芽分化培养基:MS+KT2.5 mgL-1+NAAl.9 mgL-1+GA31.0 mgL-1;(3)增殖培养基:MS+KT2.0 mgL-1+NAA0.2 mgL-1+GA31.0 mgL-1;(4)生根培养基:1/2MS+NAA0.2 mgL-1+蔗糖2%。
培养基附加琼脂9 gL-1,蔗糖3%,pH5.8,高压灭菌。
1.3 处理方法及培养条件
将外植体用自来水冲洗3~4次,用毛刷将表面的毛刷去,冲净。然后用70%的酒精浸30 s,再用0.1%升汞浸10~12 min后,用无菌水冲洗4~5次,用消毒滤纸吸干表面水分。在无菌条件下,将外植体切成0.5 cm的小方块,接种于培养基(1)上,放光培养室内培养,最适当温度为25~27℃,4~5周。以后的生芽、生根均在暗培养室内培养,温度23~25℃,光照强度1 600 lx,光照时间9~10 h,3~4周。
2 结果与分析
2.1 愈伤组织的形成及芽的分化
外植体接种5~7 d时,叶片先是吸水膨胀,多数卷曲,然后逐渐在其边缘长出白色的愈伤组织。随着培养时间的加长,愈伤组织逐渐变大,20多天后,在其表面出现淡绿色的小突起,开始了芽分化(见表1)。
2.2 芽的分化与增殖
把愈伤组织块转移到培养基(2)上,几天后,愈伤组织形成淡绿色小突起,长成的芽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芽不断伸长,直径1.5 mm左右,淡绿色。20 d后可继代在培养基(3)上,一个月后芽数直接增殖3~5倍,分化率见表2。
2.3 根的诱导
待无根苗长到3~4 cm时,切取无根苗接种于培养基(4)上,10 d后长出2~3条白根,生根率见表3。
2.4 炼苗与移栽
当根长出2~3条时,进行移栽。移栽前先打开瓶口炼苗2~3 d,然后用镊子取出苗,用清水洗净苗根部的培养基后,移至塑料钵中或盘中。栽培基质为珍珠岩、河沙、塘泥1∶1∶1混合配制。用时,用浓度为1/800~1/1000的百菌清或多菌灵清毒,移栽时浇透水,用塑料袋罩上保湿,并放荧光灯上5~7 d后,再放到自然光下,注意光照不易过强,10 d后进行正常管理。对于经过多种办法处理也种不活的幼苗,也可采用1/1000的多菌灵等杀菌剂喷雾,7~10 d喷一次,水中可加入0.1%的肥料,或用1/2MS大量元素的水溶液作追肥,可加快苗的生长与成活[2]。
3 讨论
3.1 不同来源的外植体的灭菌时间不同,同一种来源的外植体的老嫩程度不同,灭菌时间也不同,大岩桐易采用幼嫩的材料,材料过老,易产生褐变。大岩桐的灭菌时间一般10~12 min。时间过短,灭菌不彻底;过长,材料组织受到破坏。
3.2 不同激素的种类和浓度对芽的诱导、增殖和根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一定浓度的BA可促进细胞分裂和诱导芽的分化,较高浓度的BA有利于丛生芽的形成。NAA在较低的浓度下,有利于外植体组织的脱分化,NAA在较高浓度时,有利于根的形成,但过高的浓度易使其形成肿胀粗根[3]。
3.3 Ms培养基中附加激素6-BA和NAA可在一定范围内诱导愈伤组织的形成、芽的分化增殖及生根。另外,在培养基(2)中用KT代替6-BA,KT在一定范围内诱导愈伤组织的形成,芽的分化增殖及生根。在培养基(3)中,附加GA3对KT和NAA的活性有增效作用。
经试验得出适宜大岩桐叶片培养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MS+6-BA2 mgL-1+NAA0.3 mgL-1;芽分化培养基为:MS+KT2.5 mgL-1+NAA1.9 mgL-1+GA31.0 mgL-1;生根培养基:1/2MS+NAA0. 2 mgL-1+蔗糖2%。但对不同的品种和不同的外植体,培养基中最佳激素浓度不一定相同。
参考文献
[1]韩云花,师春娟,李平英,等.大岩桐的组织培养和快繁技术研究[J].甘肃农业科技,2006(6):10-11.
[2]钱仁卷,邵果园,梁国鲁,等.大岩桐的试管生根诱导与移栽技术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07,35(2):29-30.
邻近组织瓣整复鼻缺损畸形的护理 第8篇
1 临床资料
16例鼻缺损畸形病人中, 男11例, 女5例;年龄11岁~60岁;先天鼻缺损畸形2例, 刀砍伤、摔伤、车祸等导致鼻尖鼻翼缺损6例, 创伤、人咬伤、动物噬伤致全鼻缺损5例, 鼻部肿瘤切除致鼻部分缺损3例。根据鼻缺损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邻位组织瓣:耳郭复合组织瓣, 鼻唇沟组织瓣及前额组织瓣均与受区邻近, 组织瓣颜色、质地与受区基本一致, 切取转移方便, 术后血供好, 易存活。鼻翼缺损不超过1.5 cm且鼻尖、鼻翼根部完整者适宜采用耳郭复合组织瓣, 若鼻尖缺损及一侧鼻翼大部分缺损者适宜采用鼻唇沟组织瓣, 若全鼻缺损, 所需组织量大, 适宜采用前额组织瓣。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鼻缺损畸形病人一般均有严重的心理创伤, 普遍存在自卑、悲观、恐惧等心理反应, 担心日后社会交际、日常生活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护士应给予关心安慰和心理支持, 鼓励病人解脱自我, 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力, 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向病人家属简单介绍手术方法、术后可能产生的并发症及预后效果, 但应避免病人对容貌期望值过高。
2.1.2 病室及器械准备
病室应通风、宽敞、保暖, 室内空气定期消毒, 采用紫外线照射或过氧乙酸熏蒸, 室内地面、墙面、桌面用含氯喷雾剂消毒。室内准备室温计、湿度计、皮肤测温计、红外线烤灯及必要的监护设备。
2.2 术后护理
2.2.1 保温
皮瓣整复术后需保持室温在25 ℃左右及适当湿度, 术后1周内可用60 W~80 W红外线烤灯照射术区, 灯距50 cm左右, 以利于局部血管扩张, 防止血管痉挛。
2.2.2 体位
一般可采用半卧位, 头颈部适当制动, 以免压迫静脉回流, 若术区行负压引流者, 其负压要适当。
2.2.3 应用药物
应用血管扩张药物及抗生素。
2.2.4 皮瓣监测
整复术后72 h内是皮瓣最易发生血管危象的时候, 血管危象是否抢救成功取决于微循环障碍的早期发现, 及时处理, 切勿延误时机, 故应密切观察。颜色观察:术后1 d~2 d内皮瓣稍呈苍白属正常现象, 应结合其他征象加以判断, 如皮瓣变暗、发绀则说明静脉淤血, 如为灰白色则考虑动脉缺血, 均应及时探查。皮肤温度观察:皮瓣移植后多存在温度下降, 尤其在冬季, 但一般不应低于皮肤温度3 ℃~6 ℃, 术后1周内每小时测皮肤温度1次, 以后根据病情逐渐延长测量皮肤温度时间间隔, 若发现皮瓣温度有直线下降加上颜色变化, 则应进行探查。皮纹观察:皮瓣表面应存在皮纹、皱褶, 若发生血液循环障碍则皮纹消失、皮瓣肿胀。质地观察:皮瓣移植后仅有轻度肿胀, 若出现皮瓣区域内明显质地变硬, 则可判断血液循环障碍, 应进行探查抢救。皮瓣血液循环障碍发生早期或程度较轻时可表现为轻度充血或淤血现象, 以手指轻压放开后可见变白区域再度泛红, 泛红过程越快, 说明微循环状况越好, 如果该过程太长, 超过5 s, 多提示微循环功能差。对一些皮瓣颜色苍白, 无法判定是否存在动脉血液循环障碍时可采用针刺出血试验, 即在无菌状态下, 以7号针头刺入皮瓣0.3 cm~0.5 cm左右并捻动, 拔出后如见鲜红血液流出, 提示动脉血液供应良好, 否则血液供应差[1,2]。
2.2.5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2.2.5.1 血液循环障碍、皮瓣坏死
术后密切观察皮瓣血液循环状况, 早期发现, 及时抢救处理, 切勿延误时机, 同时可应用扩张血管药物, 保持适宜室温、术区保温、局部红外线灯照射及高压氧治疗。
2.2.5.2 感染
皮瓣感染直接危及皮瓣存活, 术中严格无菌操作, 创面彻底清创、止血, 严密缝合, 适当加压, 消灭无效腔, 术后应用抗生素, 室内通风, 加强病室内消毒, 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2.2.5.3 皮瓣感觉丧失
皮瓣移植后感觉在短期内都是缺失的, 大多数在3个月~6个月逐渐恢复。首先恢复的是痛觉, 最后是温度觉。在感觉尚未恢复阶段要加强护理和宣教, 防止创伤, 特别是防止烫伤和冻伤。
3 小结
鼻缺损畸形对病人造成严重生理、心理方面影响, 邻位组织瓣整复鼻缺损畸形手术操作复杂、精细, 术前制订完善的护理计划并做好护理,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术后严密观察皮瓣血循环状况, 积极防治并发症, 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关键词:鼻缺损,畸形,皮瓣整复术,护理
参考文献
[1]邱尉六.口腔颌面外科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011-1016.
复合组织瓣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